女花:唐敏

女花:唐敏

一、女孩子的花:唐敏(论文文献综述)

颜浩[1](2021)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人伦变奏——《家庭内外》导读》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现当代的散文创作中,家庭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五四新文化运动改变了家族伦理与王朝政治同构的社会传统,人们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父子、夫妇、兄弟等人伦关系,表达关于爱情、亲情的现代体验。这不仅使文学创作在题材上有较大的突破,也相应地建构了新的价值理念和美学原则。以家庭为中介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联,书写时代变迁中的情感故事,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的审美关注视域。但与五四时期色彩鲜明的反传统不同,

余丽[2](2021)在《技术、市场与文化复合性的形成:清代以来丹江地区的族群互动》文中认为

郝启娟[3](2020)在《韩小蕙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韩小蕙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和评论家,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散文题材广泛、类型多元,散文理论多有创新,因而对当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示范与引领作用。但由于韩小蕙散文创作跨度时间长、作品集较多,因此在资料收集与深度研究方面都存在一定难度,这使得既有研究大多评析其某一题材类型的散文或仅进行名作赏析,而且至今尚未有硕士学位论文宏观论述韩小蕙散文的创作历程、题材变迁、风格流变、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这就为本选题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参考余光中、佘树森、陈剑晖等人的散文分类法,结合研读韩小蕙散文的切实体会,发现韩小蕙散文题材分类与创作分期大致吻合,故将其创作历程和题材创新划分为:早期(1988-1999)的主情散文,中期(2000-2008)的智性散文,近期(2009年至今)的诗性散文。这种分类法为探寻韩小蕙散文的观念变迁、艺术特色提供了知人论世的根据。本论文主体包括三个部分,分别对韩小蕙散文进行分类、分期研究,以“寻门而入—开门见山—破门而出”的层递关系,展现韩小蕙散文“中和之美”的发展。第一部分认为,韩小蕙寻自我之门而入,以主情散文展现个体的情理之调和。她顺应女性时代思潮,以情绪的调节、情感的投射以及情操的外化来表现“宣泄”与“节制”相调和的自我之情,以张弛有度的语言和独语体式的结构表现“直接”与“内敛”相中和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第二部分认为,韩小蕙开社会之门而观,以智性散文展现人与社会的道志之和合。她冷静地分析世纪之交出现的社会问题、体制问题以及个人问题,以女性个体主体意识达成“小我”与“大我”的中和,同时以寓深刻于平常的语言,寓严肃于诙谐的结构来展现智性散文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大幅增强了散文的审美性与可读性。第三部分认为,韩小蕙破时空之门而出,以诗性散文展现人与世界的生态之和谐。她以国际视野打破时空界限,在自然、社会以及历史景观中行走与思考,展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的和谐统一,同时跨文体的“弹性”语言与多元结构体现了和而不同的艺术特色,内容与形式的诗性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缓释了现实世界的精神焦虑。韩小蕙四十年的散文创作颇具代表性地展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散文的文体自觉与社会担当。一方面,韩小蕙主情散文的情理之调和、智性散文的道志之和合、诗性散文的生态之和谐形成其散文“中和之美”的特质,是新时期散文文体自觉的一种具体表现。另一方面,韩小蕙散文创作的三个时期具有“个体—社会—世界”的题旨流变过程,恰好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散文美学追求的变化,对于解读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具有启示意义。与此同时,韩小蕙的行旅纪游散文不仅呈现了游记区域“居住地—国内外”的变迁扩展,也反映了中国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进程。因此,研究韩小蕙的散文不仅有利于梳理和总结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美学,而且具有“以诗证史”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袁煊赫[4](2020)在《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研究 ——基于河南省L村的田野调查》文中提出闲暇生活是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正是从这些生活实践中来获得经验的提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了解不同年代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取向,选取河南省L村为田野调查点,采取半开放式访谈,以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生的人为访谈对象,辅之于文献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从闲暇时间、闲暇空间、闲暇活动、闲暇伙伴四个方面呈现近70年来儿童闲暇生活的图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对1949年-1978年、1978年-2000年、2000年至今这三个阶段的分析发现:1.从闲暇时间上来说,儿童的闲暇时间总量在减少,闲暇时间的分配逐渐从农业劳动转向学业活动;2.在闲暇空间上,农村儿童的活动场所经历了由以村为中心向外辐射到以村为中心,再到以家为中心的转变过程;3.在闲暇活动上,活动的内容逐渐由乡土性活动转向信息时代下的活动,户外活动减少,依赖信息媒介的活动增多;4.在闲暇伙伴上,游戏群体联系逐渐减弱,闲暇伙伴趋向成人化。儿童闲暇生活方式四个方面的变迁都显示出成人对于儿童闲暇生活的控制越来越多,这实际上是一个去乡土性的过程,此过程的转变离不开社会各场域对于儿童的影响,如家庭变迁、村庄公共生活、市场利益、教育机构和政府政策。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这种流变轨迹也彰显出社会时代精神的演变,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时代碎片化特征的冲击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儿童。如何应对儿童闲暇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迁,引导当代以及未来儿童开展良好的闲暇生活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对于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来说,可以通过开展闲暇教育,转变闲暇观念、鼓励幼儿交往,促进幼儿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丰富闲暇活动等来有效发挥闲暇生活的价值。

王翊琳[5](2020)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幼儿家庭日常生活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幼儿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日常生活,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社会文化背景、政治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背景,家庭所处地理位置、行政区域等亚文化场域,以及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家长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等。尤其是我国,历经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经济的极大发展和社会转型是否以及怎样影响了幼儿的日常生活?今天的幼儿日常生活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其中教育应着力的点又在哪里?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以当下幼儿年龄为标准,以改革开放初这一历史时期为幼儿父辈年龄分界点,以家庭城乡区域和结构为样本差异区分标准,选取了河南省Y市的三组家庭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纵向比较三组家庭中父辈和目前幼辈在不同时代背景里幼年日常生活的差异,追溯社会变迁的影响印记;横向比较三组不同家庭当时和当下幼儿日常生活的差异,探究同一历史时空影响幼儿日常生活的可能性因素。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本研究有如下发现:日常生活内容由自然乡土走向城市化、电子化;日常交往方式由团体自由走向个体化、限制化;日常生活空间由封闭熟悉走向开放化、陌生化;日常生活体验由贫乏现实走向丰裕化、象征化四个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化进程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影响;网络时代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影响;家庭结构变迁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影响。基于研究发现,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拓展幼儿生活场域;丰富幼儿生活内容;父母参与幼儿日常生活;培养幼儿的家庭责任感。

赵瑞雪[6](2020)在《国画《女孩子的花》》文中研究指明打我记事起,就常常听大人们说男孩子是泥巴做的,女孩子是花做的,就连广告里也天天播放"女人柔情似水,如花绽放……"直到我读完唐敏的散文《女孩子的花》我才真真切切明白为什么把女生比喻成花?在我的作品里,女孩子是百合花,山丹似玉夜浮香,心思细腻如发,飘动的丝线,忧愁着别人的同时也在折磨着自己,纯粹的美,纯粹的暗香袭人,纯粹的芬芳。无论怎么样,女孩子们都静静地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王伟民[7](2020)在《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较难辨别,一直存在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为情态动词意义亦实亦虚,有的意义较实在,接近动词;有的意义较虚,接近副词。二为分布位置单一,情态动词的显着分布位置为“VP之前”,这个位置是状语、述语,以及连谓结构中谓语的共同位置,从这个分布位置很难辨别它与VP的关系。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判断句法功能,多凭借意义与分布。“情态动词”意义的多义性和显着分布的单一性,让辨别依据失去了判断能力。因此,要解决“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问题,就得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意义方面,情态动词的分类应与情态类型结合起来,跨语言的研究表明,情态与句法功能存在一定关系,以情态为标准分类,有利于将内部小类与句法功能对应起来,从而明晰地理顺它与VP的结构关系。分布方面,除显着分布特征外,其他分布特征的发现与整理非常重要,结构关系最终确定还得依据形式证据。从分类上看,依据Palmer(2001)、彭利贞(2007)等人观点,汉语情态动词分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认识情态三类比较合理。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寻找形式上的证据。以形式特征为依据,再辅以其他语用语义手段,“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可以得到准确判定。判定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从个案入手,个案证明整体性规律,整体性规律解释个案。论文第1章首先分析鉴别述宾结构和状中结构的标准,并尝试运用相关标准对“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进行鉴别,以初步了解该问题的基本情况。第2章到第5章以动力/道义情态动词的研究为主,力求加深对这部分情态动词的认识。第2章结合“肯VP”的句法语义特征,重点讨论动力情态动词的谓语核心地位,以及它对VP的支配控制问题。第3章通过“敢VP”句法功能在特殊语境下的变化,讨论构式化等因素对“情态动词+VP”结构关系的影响。第4章以“可以VP”表示不同情态时的句法语义情况,研究情态动词从动力情态发展为道义情态后,句法功能的发展变化。第5章以“要VP”为考察重点,讨论“情态动词VP”句法特征在普遍性的基础上,有什么个性化表现。第6章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对动力/道义情态动词VP的句法表现加以总结,重点关注表示两种不同情态时情态动词句法功能的差异。在动力/道义情态动词精细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其他章节重点关注从动力/道义情态发展为认识情态后,“情态动词+VP”的句法语义特征有哪些变化,并以这些表现鉴别认识“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第7章首先分析认识情态内部的差异与不同,并尝试对相应情态动词的特殊句法语义表现作出解释。之后关注动力/道义情态动词内部的句法语义区别,从频率、特殊句法表现等角度讨论“情态动词+VP”结构,以解决其句法功能典型性问题。第8章至第11章从具体个案的深入研究入手,在共时平面集中讨论“情态动词+VP”句法与情态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第8章全面考察“应该VP”表示认识情态时的句法语义特征,将其与表示道义时的特征作对比,以此讨论不同情态下句法功能的区别与对立。第9章剖析“得VP”句法表现的特殊性,并以此为突破口,分析方言因素对“情态动词+VP”结构关系的影响。第10章通过“能VP”表示不同情态时句法语义特征的变化,研究情态动词与VP之间的支配控制关系,并详细讨论“VP”句首话题化的特殊表现。第11章以争议较多的“会VP”为研究重点,关注认识“情态动词VP”句法表现的特殊与例外情况,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鉴别标准。第12章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情态动词的情态发展,主要考察在情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句法功能的变化,通过历时考察印证共时的研究。通过准确的分类和较完备的句法语义分析,“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可以逐步认清,理顺情态与句法功能的关系后,该结构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可以合理地预测。

赵瑞雪[8](2020)在《恽冰工笔花鸟画风格探析》文中指出恽冰作为清代武进恽氏家族的一员,是“常州画派”南田先生恽寿平家族的后人,她的绘画之路极具家学影响,其工笔花鸟画特有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深得乾隆赏识,并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由于特定历史原因,在古代父权艺术语境下,使得恽冰工笔花鸟画的传播受到颇多限制,导致其作品不被大众所熟知,因此也严重影响了恽冰工笔花鸟画在中国花鸟画史上的地位。然而,瑕不掩瑜,恽冰工笔花鸟画作品,以其多元性的题材内容,雅致经营、恬静随性的画面布局,清新自然提炼于心的造形,以及精绝脱俗的设色风格,均彰显出恽冰在工笔花鸟画中独特的审美素养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何在研究和继承中国优秀绘画传统中坚守民族文化精神,依然是当代工笔花鸟画发展的方向。对于恽冰工笔花鸟画艺术的探索,一方面,给现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学习创作带来新的启示,且有助于当下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环境中,让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推动工笔花鸟画在民族审美范式中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恽冰工笔花鸟画艺术风格的探析可挖掘其艺术价值,有利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中国花鸟画史。

张渡也[9](2019)在《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深圳市新田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儿童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对儿童友好的成长环境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但是在以成年人为主导的社会中,儿童作为“受保护”对象,在城市公共事务中难以发声,其空间权益被长期地忽视,高密度的城市建筑、以汽车为主的街道空间都在剥夺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由此引发的儿童肥胖、自然缺失症、暴力、自闭等问题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作为联合国《儿童友好公约》签约国之一,对儿童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保障儿童合法权益”被列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部分城市也积极比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布的《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一个行动框架》,制定了针对儿童的城市战略规划及相应的工作计划。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儿童户外活动最频繁的场域。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社区并没提供适合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这就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优化以满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多样化的空间需求。本文以满足儿童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儿童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以及儿童友好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提出了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并总结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儿童友好型社区评价标准。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深圳市宝安区新田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在充分了解该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后,从儿童友好的角度对新田社区现有公共空间做出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意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唤起政府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对于儿童这一年龄弱势群体的关注,创造更加适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社区公共空间,并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徐庆林[10](2019)在《《女子文学》(1985-1999)研究》文中认为文学期刊作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基础性环节,确定了当代文学的各种形态。《女子文学》是在1984年国家期刊改革政策背景下创刊的,是第一个以女性读者为受众的当代文学期刊,也是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试验场地之一。本文以《女子文学》(1985-1999)为线索,通过梳理女性文学期刊在当代的发生与发展历程,分析《女子文学》提出的口号和推出的作家作品,重点审视《女子文学》在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话语建构中发挥的作用,尝试在回到文学现场的基础上,考察性别写作在当代的生存状态。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正文下设三章:第一章介绍《女子文学》的概况。首先论述《女子文学》在1985年创刊所包含的时间上的偶然性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其次论述期刊发展过中的出版与发行情况以及多次调整的期刊口号和栏目带来的期刊性别意识的逐渐消褪;最后论述在自身文学追求、国家政策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和女性意识及女性文学发展影响下《女子文学》的发生的调整与转变。第二章论述《女子文学》对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作用。具体论述《女子文学》通过对女性诗歌、女性散文和对身体写作、女性精神等方面的关注,发表一大批知名女作家的作品,同时注意培养女性文学新人,为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第三章考察当代文学现场中的《女子文学》。通过文学创作主题、创作手法和话语分析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女子文学》上发表的叙事性作品具有典型的女性叙事视角,但在具体的呈现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话语权力、男性话语权力以及女性自身性别体认的影响。结语部分探讨《女子文学》对女性文学发展产生的总体影响以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二、女孩子的花:唐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孩子的花:唐敏(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人伦变奏——《家庭内外》导读(论文提纲范文)

(3)韩小蕙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寻门而入:主情散文的情理之和
    (一)自我之情的节制书写
    (二)情理之和的原因探析
    (三)张弛节制的艺术特色
二、开门见山:智性散文的道志之和
    (一)社会问题的理性审视
    (二)道志之和的原因探析
    (三)亦庄亦谐的艺术特色
三、破门而出:诗性散文的生态之和
    (一)题旨扩容的纪行创作
    (二)生态之和的原因探析
    (三)和而不同的艺术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4)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研究 ——基于河南省L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闲暇生活方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
        (二)对儿童闲暇权利的思考
        (三)社会变迁对于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有关儿童闲暇生活的研究
        (二)儿童闲暇生活的变迁研究
        (三)儿童闲暇生活教育的研究
        (四)相关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儿童
        (二)闲暇生活方式
        (三)闲暇教育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取向
        (二)有关田野点
        (三)进入研究现场
        (四)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年代划分的依据
    六、研究对象
第三章 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历史流变
    一、闲暇时间
        (一)充足的闲暇时光(1949年-1978年)
        (二)自由的闲暇时光(1978年-2000年)
        (三)被支配的闲暇时光(2000年至今)
    二、闲暇空间
        (一)以村为中心向外辐射(1949年-1978年)
        (二)以村为中心(1978年-2000年)
        (三)以家为中心(2000年至今)
    三、闲暇活动
        (一)乡土性的活动(1949年-1978年)
        (二)多元化的活动(1978年-2000年)
        (三)信息时代下的活动(2000年至今)
    四、闲暇伙伴
        (一)多元伙伴(1949年-1978年)
        (二)平行伙伴(1978年-2000年)
        (三)垂直伙伴(2000年至今)
第四章 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历史流变分析
    一、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历史流变脉络
        (一)闲暇时间:自然向机械
        (二)闲暇空间:开放向封闭
        (三)闲暇活动:乡土向现代
        (四)闲暇伙伴:同龄向成人
    二、社会各场域对于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家庭变迁影响
        (二)村庄公共生活散场
        (三)市场利益冲击
        (四)教育机构滋生
        (五)政府政策辐射
    三、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历史流变背后的时代精神
        (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三)碎片化特征的冲击
    四、儿童闲暇教育的开展
        (一)开展闲暇教育,转变闲暇观念
        (二)鼓励幼儿交往,促进幼儿发展
        (三)合理利用资源,丰富闲暇活动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社会变迁背景下幼儿家庭日常生活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日常生活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社会变迁背景下幼儿日常生活产生变化
        (三)日常生活变化对幼儿教育提出挑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会变迁
        (二)日常生活
    四、文献综述
        (一)幼儿日常生活的相关研究
        (二)以社会变迁为背景的日常生活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
第三章 家庭两代人的幼年日常生活状况描述
    一、个案:浩浩家两代人的幼年日常生活状况描述
        (一)浩浩的日常生活
        (二)浩浩爸爸的幼年日常生活
    二、个案:晨晨家两代人的幼年日常生活状况描述
        (一)晨晨的日常生活
        (二)晨晨爸爸的幼年日常生活
    三、个案:童童家两代人的幼年日常生活状况描述
        (一)童童的日常生活
        (二)童童爸爸的幼年日常生活
第四章 幼儿日常生活的变化特征
    一、日常生活内容由自然乡土走向城市化、电子化
    二、日常交往方式由团体自由走向个体化、限制化
    三、日常生活空间由封闭熟悉走向开放化、陌生化
    四、日常生活体验由丰富多样走向机械化、象征化
第五章 幼儿日常生活变化的社会变迁因素
    一、城市化进程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幼儿的生活范围
        (二)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家庭责任的转移
        (三)城乡居民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增加了对幼儿的教育投资
    二、网络时代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电子媒体改变了幼儿的娱乐方式
        (二)网络拓展了幼儿获取信息的途径
        (三)电子产品削减了家长的看护职能
    三、家庭结构变迁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家庭小型化减少了代际文化传递的渠道
        (二)家庭核心化削弱了幼儿的劳动价值
        (三)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促使了话语权的转移
第六章 教育建议与研究反思
    一、教育建议
        (一)拓展幼儿日常生活的场域
        (二)丰富幼儿日常生活内容
        (三)父母参与幼儿日常生活
        (四)培养幼儿的家庭责任感
    二、研究反思
        (一)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二)对研究内容的反思
        (三)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与意义
    2 研究回顾与评议
    3 相关理论与方法
    4 章节安排与布局
    5 语料来源与体例
上编 动力/道义“情态动词+VP”的句法关系
    第一章 述宾/状中的鉴定标准与“情态动词+VP”结构
        1 句法表现与鉴定方式
        1.1 硬性标准与辨别能力
        1.2 次级证据与间接旁证
        2 情态类型与鉴定标准
        2.1 句首话题与承前省略
        2.2 问句回答与正反提问
        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肯”的谓语核心地位及其对VP的控制
        1 肯与意愿的差异
        1.1 诸家释义与对比研究
        1.2 语义特征与意愿表达
        2 结构关系与核心证明
        2.1 述谓性质与宾语特征
        2.2 相关表现与述语性质
        3 支配控制与间接旁证
        3.1 控制强度与自主行为
        3.2 句法转变与控制弱化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敢VP”的句法特征及其构式化看句法功能的转化
        1 情态类别与功能特征
        1.1 义项划分与词化性质
        1.2 指令功能与谦逊表达
        2 句法表现与相关旁证
        2.1 硬性标准与结构类型
        2.2 语义重点与句法地位
        2.3 对举共现与相似性质
        2.4 近义替换与关系类同
        3 语义演化与功能转变
        3.1 硬性标准与状中结构
        3.2 说明阐释与重点后移
        3.3 副词共现与相似性质
        3.4 状中替换与结构类同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动力情态到道义情态“可以VP”句法表现的平行性
        1 表达功用与性质类别
        1.1 核心语义与转喻机制
        1.2 情态特征与下位类别
        2 述宾关系与句法证据
        2.1 正反提问与近似表现
        2.2 “吗”字问句与回答方式
        2.3 前置话题与宾语性质
        2.4 承前省略与结构类型
        3 述语性质与平行表现
        3.1 提问格式与鉴定标准
        3.2 回答方式与结构性质
        3.3 句首分布与话题操作
        3.4 宾语省略与中心成分
        4 相关旁证与近似表现
        4.1 对举共现与性质类同
        4.2 近义替换与结构相似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要VP”句法特征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1 情态特征与性质类别
        1.1 词类归属与情态属性
        1.2 情态淡化与功能转变
        2 主语意愿与宾语关涉
        2.1 兼语隐含与个性特征
        2.2 鉴别标准与共性特征
        2.3 话题回答与典型差距
        3 道义来源与宾语性质
        3.1 平行表现与述语特征
        3.2 典型差距与个别例外
        3.3 主语提升与个性特征
        4 评价命题与状语功能
        4.1 不同表现与关系差异
        4.2 副词特征与状中关系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力/道义情态及相关性质对结构关系的影响与制约
        1 动力情态与述语功能
        1.1 谓语核心与相关证明
        1.2 功能遗留与残存表现
        2 情态转变与功能差异
        2.1 支配弱化与典型降低
        2.2 使用限制与可接受度
        3 谓词性质与音节差异
        3.1 判断构式与特殊动词
        3.2 句法表现与单双音节
        4 本章小结
下编 从动力/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句法功能的转变与证明
    第七章 情态动词的情态类型与内部功能差异
        1 认识分化与句法特征
        1.1 隐喻机制与认识情态
        1.2 条件可能与逻辑关系
        1.3 句法证据与认识属性
        2 功能差异与使用频率
        2.1 动力情态与内部差异
        2.2 道义情态与功能差异
        2.3 词类归属与句法证据
        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应该VP”句法特征的区别与对立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评价判断与语用指令
        1.2 估测推理与隐喻机制
        2 关涉对象与述语功能
        2.1 正反提问与成分简省
        2.2 回答方式与表义中心
        2.3 变换分布与句法同构
        2.4 承前省略与述谓性质
        3 说明阐释与状中关系
        3.1 提问格式与相关表现
        3.2 位置固化与变换限制
        3.3 组合回答与意义重点
        3.4 近义替换与对举共现
        4 判断性质与功能争议
        4.1 表义重点与状语功能
        4.2 提问方式与主要证据
        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得VP”的句法特征与方言特色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词类归属与情态特征
        1.2 体词成分与归属争议
        2 支配关系与述宾结构
        2.1 正反提问与方言旁证
        2.2 标准缺失与研究深度
        2.3 鉴定标准与结构差异
        2.4 比字句式与分布位置
        3 评价说明与状语性质
        3.1 吧字问句与评注功能
        3.2 位置游移与主观评注
        3.3 近义替换与结构相似
        3.4 表义重点与省略限制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能VP”的话题化表现及控制度变化
        1 语义讨论与情态分类
        1.1 细化类别与核心语义
        1.2 语义条件与情态类型
        2 情态类型与话题表现
        2.1 动力情态与话题结构
        2.2 道义情态与话题结构
        2.3 认识情态与话题结构
        3 情态转变与控制强度
        3.1 动力情态与支配控制
        3.2 道义情态与支配控制
        3.3 认识情态与去控制化
        4 其他标准与不同表现
        4.1 述谓性质与动词共现
        4.2 状语功能与近义替换
        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会VP”的情态特征与结构关系的特殊性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主体能力与动力情态
        1.2 核心语义与认识情态
        2 组合系联与述宾特征
        2.1 提问格式与对举共现
        2.2 变换分布与句首话题
        3 评价判断与状语功能
        3.1 相似特征与区别表现
        3.2 分布位置与副词特征
        4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情态的历时演化与句法功能转变
        1 情态来源与结构关系
        1.1 动源情态与述宾结构
        1.2 形源情态与述语功能
        2 情态发展与功能变化
        2.1 关系转变与动力影响
        2.2 特殊来源与功能发展
        3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恽冰工笔花鸟画风格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二、恽冰工笔花鸟画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恽冰生平及生活时代背景
    第一节 恽冰生平
    第二节 恽冰工笔花鸟画时代背景
        一、社会经济背景
        二、地域文化背景
第二章 恽冰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恽冰工笔花鸟画的家族影响
    第二节 恽冰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技法——多元性
        二、布局——雅致经营随性恬静
        三、造形——写生自然提炼于心
        四、设色——用粉精绝艳而不俗
        五、款识、题跋——鉴赏性
第三章 恽冰工笔花鸟画的影响与启示
    第一节 恽冰工笔花鸟画对恽氏家族的影响
    第二节 恽冰工笔花鸟画对现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启示
    第三节 恽冰工笔花鸟画风格对笔者创作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恽氏氏族表及恽氏作品收录汇总表
致谢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汇总

(9)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深圳市新田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儿童需求的忽视
        1.1.2 我国城市儿童的户外活动问题不容小觑
        1.1.3 儿童的成长受到重视
    1.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儿童及儿童权利
        1.3.2 儿童友好
        1.3.3 社区
        1.3.4 社区公共空间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儿童友好型社区理论研究
    2.1 儿童心理与行为
        2.1.1 儿童对环境的认知
        2.1.2 儿童行为与环境和需求的关系
        2.1.3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2.2 儿童户外活动类型及特点
        2.2.1 户外活动种类
        2.2.2 儿童户外活动层级
        2.2.3 儿童户外行为模式特征
    2.3 儿童友好理论的提出
        2.3.1 理论沿革
        2.3.2 国内外对于儿童友好理论的内涵解析
        2.3.3 国内外对于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探索
        2.3.4 国内现有理论和实践存在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上的探索
    3.1 国外儿童友好型社区案例分析
        3.1.1 案例选择:荷兰代尔夫特市
        3.1.2 社区的选取
        3.1.3 poptahof社区
        3.1.4 Kuperwijk-zuid社区
    3.2 国内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案例分析
        3.2.1 深圳红荔社区
        3.2.2 长沙万科儿童友好社区项目
        3.2.3 上海社区花园项目
    3.3 小结
第4章 儿童友好型社区构建要素及评价标准
    4.1 组成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要素
    4.2 建立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
        4.2.1 当下社区治理在儿童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
        4.2.2 搭建儿童参与的组织平台
        4.2.3 儿童参与的多种形式
    4.3 拓展有序列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
        4.3.1 空间序列与组织形式
        4.3.2 满足儿童不同需求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
        4.3.3 儿童友好的活动场地设计要素
    4.4 安全连续的儿童出行路径
        4.4.1 安全的出行环境
        4.4.2 儿童出行路径设计要素
    4.5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
        4.5.1 基本规定
        4.5.2 儿童参与
        4.5.3 布局形式
        4.5.4 安全性
        4.5.5 舒适性
        4.5.6 趣味性
第5章 基于儿童友好理论的新田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
    5.1 设计对象概况
        5.1.1 设计对象的选取
        5.1.2 调研方法
        5.1.3 新田社区概况
    5.2 儿童参与的前期探索
        5.2.1 儿童参与的平台
        5.2.2 儿童参与的形式
        5.2.3 儿童参与评价
        5.2.4 改进建议
    5.3 新田社区公共空间调查
        5.3.1 新田社区儿童活动特征
        5.3.2 新田社区公共空间布局形式调查
        5.3.3 新田社区公共空间布局优化方案
        5.3.4 空间选址
    5.4 儿童活动空间的评价与优化
        5.4.1 美盛玩耍街道
        5.4.2 植物天地
        5.4.3 新田旧村中心乐园
        5.4.4 诚信主题公园
        5.4.5 趣味桩园
        5.4.6 水库绿带
    5.5 儿童出行路径
        5.5.1 儿童出行路径现状评价
        5.5.2 优化意见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女子文学》(1985-1999)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女子文学》的概况
    第一节 创办:1985年的偶然与必然
        一、从《新地》到《女子文学》
        二、社会现实条件的催生
    第二节 二十年浮沉变化
        一、刊物的出版与发行状况
        二、刊物口号和栏目的变化:性别意识的彰显与消褪
    第三节 转变: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女子文学》
        一、刊物的文学自主追求
        二、政策变化下的被动性
        三、市场规则下的妥协与变通
        四、《女子文学》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发展的滞后性
第二章 女性文学视域下的《女子文学》
    第一节 《女子文学》与八十年代女性诗歌
        一、“归来”的女诗人:爱与美的呼唤
        二、女性意识的集体飞扬:对抗与自省
        三、新人的女性诗歌创作:芸芸众生中的“我”
    第二节 《女子文学》与女性散文
        一、“自我”的复归:自我抒发与自我表现
        二、行走的“文化散文”
        三、“小女人”散文之外
        四、关于女性散文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私人化写作潜流的涌现
        一、对女性身体美学的关注
        二、对女性精神世界的发掘
第三章 当代文学现场中的《女子文学》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时代同奏
        一、创伤与记忆:伤痕反思小说
        二、历史与新解:新历史小说
    第二节 坚持现实主义传统
        一、报告文学:建模
        二、纪实文学:批判与训诫
    第三节 《女子文学》的话语建构
        一、国家话语权力下的“典范”
        二、男性话语权力下的“反叛”
        三、女性话语权力下的“自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女子文学》1985-1986 年发表的诗歌作品辑录
    附录 B《女子文学》1985-1986 年发表的新人女性诗歌作品辑录
    附录 C《女子文学》发表的女作家相关专栏作品辑录
    附录 D《女子文学》1985-1999 年度大事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女孩子的花:唐敏(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人伦变奏——《家庭内外》导读[J]. 颜浩. 文艺争鸣, 2021(07)
  • [2]技术、市场与文化复合性的形成:清代以来丹江地区的族群互动[D]. 余丽.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3]韩小蕙散文研究[D]. 郝启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农村儿童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研究 ——基于河南省L村的田野调查[D]. 袁煊赫. 河南大学, 2020(02)
  • [5]社会变迁背景下幼儿家庭日常生活的个案研究[D]. 王翊琳. 河南大学, 2020(02)
  • [6]国画《女孩子的花》[J]. 赵瑞雪. 中国研究生, 2020(05)
  • [7]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D]. 王伟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恽冰工笔花鸟画风格探析[D]. 赵瑞雪. 西南大学, 2020(01)
  • [9]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深圳市新田社区为例[D]. 张渡也. 深圳大学, 2019(09)
  • [10]《女子文学》(1985-1999)研究[D]. 徐庆林. 河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女花:唐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