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透露,未来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是高中每门课都可能成为高考科目

教育部透露,未来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是高中每门课都可能成为高考科目

一、教育部透露未来高考改革主要思路高中每门课都可能成为高考科目(论文文献综述)

杨宇轩[1](2021)在《新高考选考背景下高中教学变革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X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王泽萍[2](2021)在《江苏省高中历史合格性考试的应对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金坛S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新高考改革已经在多个省市全面展开。在新高考模式下,2018年江苏省作为第三批改革省份,高中要完成“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高中合格性考试是在高二的第一学期末进行,相较于之前的高中学业水平必修测试又有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高考形式,教师和学生应如何应对并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高中合格性考试”、“江苏省高中合格性考试”和“应对策略”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并论述“高中合格性考试”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联系和区别。厘清目前高中合格性考试的考试形式和地位。其次,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课堂观察的手段,以金坛S中学的历史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高中历史合格性考试的应对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调查和观察,总结出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完全更新、教学策略比较单一、学生对学科和考试不重视、建构体系学习历史的能力不足以及答题技巧有所欠缺。这些问题和现在的应试教育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也有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及态度不端正等主观原因。再次,针对上述调查中呈现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应对策略的实施方案。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实自身理论素养,关注初高中之间的衔接,两者相互配合,让高一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教学,调整学习策略,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生涯。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历史核心素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学生也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会利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学习,不断总结答题规范和技巧,让有能力的学生做“小先生”,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最后,通过收集大半年以来应对策略实施前后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和学生的访谈,可以看出优化应对策略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巩固,主动学习的兴趣也获得了培养和提高。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薄三敏[4](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山东省历史科选考现状分析与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文中提出高考是关系民生的一件大事,每一次高考改革都牵动人心。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于1952年建立起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966年到1977年高考中断,1977年10月得以恢复,从1977年高考正式恢复至今它已经历了大小30余次改革。教育要想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依靠改革。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我国将再次实施高考改革,改革涉及高考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科目以及招生录取机制。山东省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已于2017年正式开始实行改革。此次新高考改革给高中学校的设施、师资、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给学生选科和历史、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和物理等学科的教学带来了挑战。为研究新高考背景下山东省历史科选考现状与该背景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策略,以济宁市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济宁市三所普通高中共计650名选考历史科的学生和9名一线历史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师生基本信息、各学校选科实施程度、师生对新高考政策的了解、各校选科指导、学生选考历史科的原因以及新高考改革之后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据学生问卷、学生访谈提纲和教师访谈提纲可知新高考背景下济宁市历史科选考和针对选考历史科学生的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师生对新高考政策了解不深入,选科指导不完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未来从事职业的意愿出现偏差以及历史教师的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评价方式传统化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分别需要深化教师群体、学生全体对新高考政策的理解,要从“善用选科指导书籍”和“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来完善选科指导,要“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感”以逐渐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从事职业的意愿出现偏差的现象,历史教师要率先“革新教学思想”,“适当增加乡土历史资源完善教学内容”、“自觉探索在历史课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及“灵活使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对应对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固定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教学评价方式传统化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济宁市三所普通高中2017级、2018级选考历史科学生选考历史科所出现的问题和历史教师针对选考历史科学生教学所表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并设计和实践适用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教学案例,希望可为今后济宁市乃至山东省其他地市选科,选科后历史教学的改进提供借鉴。

朱劼[5](2020)在《多源流视角下的新高考改革选考政策研究 ——以浙江省自主选考政策为例》文中认为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随之发布的《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确立了浙江省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正式开展,同时也标志着自主选考政策得到正式的实施。但在自主选考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却出现了物理“遇冷”现象,使得政策本身的初衷没有很好的得到体现,之后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针对“遇冷”现象制定了相关的赋分补偿政策,但实际上该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国内虽然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选考政策从而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及建议普遍围绕政策本身该如何进行优化。笔者认为可以从通过分析政策制定过程的视角出发,从而探求出政策制定过程存在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足是否间接引发了物理“遇冷”现象,那么对制定过程的优化必然能够对政策本身的科学和合理性进行间接性的加强,从而改善物理“遇冷”现象。因此,笔者首先从相关试点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确定“遇冷”现象的真实性以及具体表现,之后通过对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归纳出了选考政策本身具有的潜在影响因素即需求因素与机制因素,之后借助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以及政策之窗四方面对自主选考政策的政策制定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潜在影响因素与政策制定过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问题源流是影响自主选考政策制定过程的核心要素,因此指标的建立与问题信息的收集至关重要,在政策源流中应当避免经验主义,重点发挥专家学者的智慧,在政治源流中需要重视国民情绪但更要抓住其内核,而在政策之窗中,要注意把握问题之窗,统筹三个源流,消除政策潜在影响因素,防止焦点事件反复爆发,最终解决物理“遇冷”的难题。

赵建业[6](2020)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云南省M高中走班制的探索》文中认为以“国考”着称的高考,一直以来倍受国家和社会各界及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在其为国家承担选拔人才的教育功能,而且也关乎到万千学子家庭的命运及个人的发展。随着国家高考改革试点的不断向前发展,自2014年9月开始,全国从浙江、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作为试点启动新高考的改革试点工作。在此过程中既取得了积极且有效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为助力云南省在2020年顺利实施国家新的高考改革工作,为云南万千学子步入理想的高校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云南省的普通高中学校自身也在积极做着相应的准备和探索。走班制就是这次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本研究以高考改革试点区的L中学和非改革试点的云南省M中学的走班制进行调查研究。首先,通过对改革试点地区的浙江省L中学进行调查,着重了解在高考改革背景下该校走班制的实施状况。其次,将非试点地区的云南省M中学在新高制度推进的背景下对走班制进行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着重对比分析两校之间的异同,积极寻找云南省M中学能尽快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路径及办法,为云南省其他中学能赶上新考高改革的节奏和步伐提供相应的参考经验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及建议。本研究主要以浙江省L中学在推进新高考改革过程中在走班制的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已有经验,就如何确定选考科目、如何组织班级形式、如何进行课程的设置及安排、如何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如何构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等方面,结合云南省M中学在探索新高考改革制度中,在英语走班分层教学,校本课程下的自由走班和学生导师制的建立方面所做出的尝试及努力进行相关的比较。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辅之与个案访谈,案例分析法,在梳理了大量与新高考改革相关的文献基础上,着重对新高考背景下的走班制进行深入的分析,本研究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其中浙江省L中学和云南M中学各发放200份,共计回收389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收372份。问卷主要由浙江省L中学选课走班制教师问卷和云南省M中学英语分层走班反馈学生问卷构成。利用网络或电话远程访谈的形式采访了浙江省L中学部分教师和学生,以面谈的方式就选课走班制实施情况的教师和学生就走班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推进采访了云南省M中学的校长、副校长及部分学校中层、班主任及部分学生。结合本研究的具体落实,最终就如何开辟走班前的信息渠道,选科方式的引入,电子选课系统的使用,“行政班+教学班”并行模式,“行政正副班主任+学生导师制”双轨模式,“行政班委+教学班委”层级制,英语分层教学ABC“滚动”走班制,改进学生评价模式等方面结合云南实际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及对策,以期待更好的服务于云南省的高考考生,让高考这一惠及百万千家的“伟大工程”造就更多的学生,助力云南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张欣欣[7](2020)在《新高考模式对重庆高中生物教育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庆新高考模式,即从普通高中2021级学生开始实行“3+1+2模式”,“3”为语数外是全国统考科目;“1”为物理或者历史是选择考的首选学科,考生须从二者择其一;“2”为选择考的再选学科,考生须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四者择其二。为了探索新高考模式对重庆高中生物教育的影响及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是开展本研究的宗旨。本研究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念和非指导性教学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重庆地区部分高一学生和高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重庆地区部分一线生物教师作为访谈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1)在生物学科地位方面:实施重庆新高考模式后,与生物学相关的选考组合增多。因此,生物学被选择的几率将会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生物学科的地位得到提升。2)在教师方面:重庆新高考政策的正式实施,这对一线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诉求,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自我提升的机遇。3)在学生方面:重庆新高考模式,有众多的选考科目组合,学生在确定选考科目组合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主性、主观性以及盲目性、功利性。最后,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为使学校更好的应对新高考、教师更好的引领新高考、学生更好的适应新高考,本文为之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1)在学校方面:加大教学场地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宏观调控科目组合,设置优化选考组合;完善师生评价体系,加强评价监督力度。2)在教师方面: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关注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充分利用资源,发挥管理合力。3)在学生方面:积极参与选科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对生物学课程的认识;改变机械学习方式,激发生物学习兴趣。

卢红彤[8](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走班制教学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9月,我国发布了新的高考改革招生制度,意味着高考改革将正式启动。全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将分别在高考的考试科目、形式、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还有招生录取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中改革最明显的变化是我国高中将采用新型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此次改革,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研究新高考改革方案,调查目前已经实施新高考改革走班制方案省份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走班制实施现状,分析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探究原因,以及给出相应的对策,让高中思想政治课更好地进行走班制教学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论文一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整理走班制相关研究背景分析其研究意义,收集国内外关于走班制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并总结目前走班制的研究现状,理清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需要用到的研究方法和列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新高考的概念和走班制的概念分别进行了阐述,并增加相关理论作为本论文的论点支撑,研究走班制教学的实质特点及分析思想政治课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对第一批高考改革试点的浙江省两高中师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思想政治课走班制教学下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学校管理、选课意愿、课堂教学情况等。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新高考认识存在差异、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重视、思想政治课选课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学校软硬件难以跟上和思想政治教师教学压力大等。第四部分:基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主要分为:一是规范选课指导,实现信息共享和投入建设完善走班制度;二是建设稳定思想政治师资,提升教学水平、转化教学理念和促进教学方法;三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理性进行选课,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学科。最后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顾程晨[9](2020)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实施中的问题识别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T市T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高考背景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全国各地部分中学为了顺应这场改革,开始着手对本校的课程体系以及教育组织形式进行打破与重建。近几年,走班制在“不得不走”的呼声中,对学生生涯指导规划和关键能力培养,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课程设置等方面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已成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与实践者探索的热点。论文以江苏省T市T中学走班制改革为研究案例,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4769名学生对走班制课程教学效果问卷调查,18位教师和24位同学的访谈结果为依据,发现:T中的走班制总体实施良好,得到了教师和家长,尤其是学生的认同。学生们认为走班制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内驱力,教师们表示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得到了专业发展。走班制实施中受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4个层面的价值观与行为的影响,同时产生了多个方面的问题。社会层面主要是对走班制实施前的宣传不够,家长认同感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区域内教学资源配置欠合理性。学校层面主要是顶层设计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缺乏打通学段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教师层面,主要是教师科研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走班制对高质量课程的开发,走班制导致选科组班导师结构性失衡和教师工作量加大。学生层面,缺乏生涯规划指导导致选课功利性、随大流。新高考背景下,学生个性培养难以凸显。教学组织的形式变化导致教学反馈滞后,师生关系疏远等。基于研究结果,本论文提出了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多位联动,开展生涯规划指导;重视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全面培育学校课程领导力;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优化校内师资配备,合理调用区内资源;统筹教学组织安排,加强课程的实质结构;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等改革策略。

刘新国[10](2020)在《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回顾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尽管以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为主导,但社会调查和征求民意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划活动;同时,外语教育规划也激发国人对外语教育的复杂的情感。然而,当前的研究很少探讨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回应公众意见和感受,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话语空间发生改变,公众意见表达异常活跃,社会舆情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舆情为研究视角,探索外语教育政策的回应性。高考英语是我国重大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规划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高考英语的政策变迁为主线,并选取其中四个关键节点为经验案例,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本研究分析认为,政策回应性受制于制度语境、外部环境和由公众意见与媒介话语构成的社会舆情。为探究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一般关系,本研究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舆情特征如何?(2)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如何?(3)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借鉴政治学、公共政策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舆情-政策关系分析理论,以话语制度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审视高考外语政策变迁过程,构建出政策回应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融合量化分析方法对三种来源数据进行分析:(1)政策文本、历史研究文献和智库研究报告;(2)慧科新闻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3)新浪微博,其中数据采用第三方爬虫软件采集获得。在研究路径上从总体和特定节点两个方面探究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论文共分七章。前三章阐述了研究现状和基础概念与理论,论文第四章从总体上考察了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制度文化语境。高考英语政策主要体现在科目地位、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上升期、调整变化期和巩固发展期,政策的变化可视为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舆情的积极回应。论文第五章分析了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本章从报纸媒体、社交媒体和学术期刊三种媒体描述高考英语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舆情主题和热点事件。舆情分析表明,在高考英语政策调整变化时期,公众舆论对待英语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英语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要求弱化高考英语的科目地位、减少高考英语考试的社会功能比较强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舆论聚焦在一年两考和中外文化冲突方面,容易引发成社会热点事件。高考英语听力是最为频繁的高考突发性事件,地方政策回应方式不一,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回应的重点是加强考试管理,稳妥推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接下来的论文第六章通过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的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突出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但是公众舆论的焦点在科目分值、计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1984年第一次高考改革后高考英语确立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统考科目地位和分值权重,并在实际中得到强化。新世纪以来公众对英语热开始反思,弱化英语的呼声比较强烈,2006年江苏省通过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和协商,首次降低了高考英语分值。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迎合社会舆论,提出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方案,但是公众意见中专业话语发挥了重要影响,维持了高考英语地位。2017年以来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虽然降低了高考英语听力事故的风险,但是测试技术的要求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成为“一年两考”的制约因素。论文第七章为启示和结论部分,将舆情的政策回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即主动咨询型、积极协商型、消极协商型和压力回应型,从三个方面提出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可能路径,即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合理运用舆情调查、做好舆论环境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理论内涵,为外语教育规划探索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路径;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质性探究与媒介框架分析和政策叙事相结合,拓展了质性研究的内涵;最后是本研究的应用创新,政策回应性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二、教育部透露未来高考改革主要思路高中每门课都可能成为高考科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部透露未来高考改革主要思路高中每门课都可能成为高考科目(论文提纲范文)

(2)江苏省高中历史合格性考试的应对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金坛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高中合格性考试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高中合格性考试与江苏省高中合格性考试
        二、应对策略
    第二节 高中合格性考试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章 高中历史合格性考试应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调查
        三、课堂观察
    第二节 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教学理念没有完全更新
        二、教学策略比较单
        三、对学科和考试不重视
        四、建构体系学习的能力不足
        五、答题规范和技巧有所欠缺
第三章 应对策略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教师层面的落实
        一、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素养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三、关注初高中之间的衔接
        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二节 学生层面的提升
        一、合理使用有效学习策略
        二、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三、倡导“小先生”进行合作学习
        四、规范答题和提升答题技巧
第四章 应对策略的有效性检验
    第一节 数据收集
        一、应对前测验和相关分类
        二、应对后测验与情况分析
    第二节 结果分析
        一、应对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对比分析
        二、应对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对比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新高考背景下山东省历史科选考现状分析与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新高考与山东省高中选科制的实施
    (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
    (二)山东省新高考改革内容与选科制的实施
二、新高考背景下济宁市历史科选考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与过程
    (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三、新高考背景下济宁市高中历史科选考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一)存在问题
    (二)问题原因
    (三)改进建议
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乡土资源融入历史教学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二)综合运用多种历史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三)灵活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多源流视角下的新高考改革选考政策研究 ——以浙江省自主选考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外关于多源流理论的研究
        2.国内外关于自主选考政策的研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研究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研究不足之处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新高考改革
        2.政策制定
        3.自主选考政策
        4.潜在影响因素
    (二)理论基础
三、自主选考政策内容分析及实施情况调查
    (一)自主选考政策内容分析
        1.科目类别的变化
        2.考试内容的变化
        3.记分方式的变化
        4.平行投档单位的变化
    (二)自主选考政策实施情况调查
        1.政策实施早期对学生预选课情况的初步调查
        2.从2017年政策实施至今5所学校学生选课情况
        3.学生走班情况分析
四、自主选考政策本身存在的潜在影响因素分析
    (一)需求因素
    (二)机制因素
        1.等级赋分机制造成选考科目不等值
        2.高校科目设置机制过于宽泛引发学生滥用选择权
    (三)物理“遇冷”现象与自主选考政策本身存在的潜在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制定过程之间的关系
        1.物理“遇冷”现象与自主选考政策本身存在的潜在影响因素的关系
        2.自主选考政策本身存在的潜在影响因素与政策制定过程之间的关系
五、自主选考政策制定过程多源流分析
    (一)问题源流分析
        1.指标
        2.焦点事件
        3.反馈
        4.问题源流与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政策源流分析
        1.政府人员对自主选考政策的软化过程
        2.高校相关学者对于政策制定的支持
        3.政策源流与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政治源流分析
        1.执政理念的推动
        2.国民情绪的催化
        3.政治源流与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政策之窗分析
        1.三源合流一政策之窗开启
        2.政策之窗与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六、自主选考政策制定优化建议
    (一)根据问题源流确定政策问题
        1.加强政策问题信息收集
        2.完善相关指标体系
        3.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
    (二)丰富政策源流优化决策过程
    (三)注重把握国民情绪内核
    (四)把握问题之窗,避免焦点事件反复爆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主要访谈人物情况表
附录3 :访谈记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云南省M高中走班制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迫切需求
        三、走班制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国内关于走班制的研究
        三、国外关于走班制的研究
        四、现有的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走班制概述---基于理论和试点地区的启示
    第一节 走班制的缘起及内涵
        一、每份课表都为学生量体裁衣
        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三、掌握时机,合理走班
        四、稳扎稳打、分步推进
    第二节 走班制的实施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硬件设施不到位
        二、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三、学生选课理性思维不足
        四、原有的教师评价维度已不适应新的走班制管理
        五、教学班班级管理的功能减弱
    第三节 学生成长导师负责制
        一、实施导师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导师制建设实施的建议
第三章 云南省M高中走班制改革的探索
    第一节 云南省M高中走班制改革的动因
    第二节 云南省M高中走班制改革的方案
        一、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二、走班制对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
        三、职业生涯规划
        四、分层走班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云南省M高中走班制改革的实施
        一、云南M中学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基本情况
        二、走班制实施的前期准备
        三、实行走班制的具体操作方式
    第四节 云南省M高中走班制改革的情况
        一、走班制的反馈情况
        二、导师制反馈情况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走班制改革在云南省M中学的实践总结
        二、走班制改革在云南省M中学的实践效果
        三、走班制改革在云南省M中学实践存在的不足及成因
    第二节 走班制改革在云南省M中学实践发展对策
        一、努力构建科学化的走班机制
        二、科学合理分配资源
        三、保障班级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四、促进新型德育模式构建
        五、注重学校文化软实力
        六、相关制度的保障
    第三节 反思及期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新高考模式对重庆高中生物教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对师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1.1.2 新高考改革的提出
        1.1.3 重庆市2018年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考研究现状
        1.2.2 国内高考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选课制
        2.1.2 “3+1+2模式”
    2.2 相关理论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素质教育理念
        2.2.4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3 研究思路、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3.4 统计分析法
4 研究结果
    4.1 重庆新高考模式下学生现状的调查
        4.1.1 学生的基本信息
        4.1.2 学生对新高考了解情况及态度的调查
        4.1.3 学生选考科目情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4.1.4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求的调查
        4.1.5 学生对综合素质评价意愿的调查
    4.2 重庆新高考模式下教师现状的访谈
        4.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4.2.2 访谈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新高考模式对重庆高中生物教育的影响
        5.1.1 新高考模式对生物学科地位的影响
        5.1.2 新高考模式对教师的影响
        5.1.3 新高考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5.2 新高考模式下重庆高中生物教育的对策
        5.2.1 学校方面的改进对策
        5.2.2 教师方面的改进对策
        5.2.3 学生方面的改进对策
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B: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教师访谈实录
附录 D:重庆高考改革前后对比
附录 E:2021年全国高校在渝拟招生科目要求统计(仅历史)
附录 F:2021年全国高校在渝拟招生科目要求统计(仅物理)
致谢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走班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走班制研究现状
        1.2.2 国内走班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研究法
        1.4.3 访谈研究法
        1.4.4 网络信息搜集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走班制教学的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新高考概念界定
        2.1.2 走班制概念界定
    2.2 理论依据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力理论
        2.2.3 核心素养理论
    2.3 走班制的实质
        2.3.1 走班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2.3.2 走班制是一种促进学生多样性发展的授课模式
    2.4 思想政治课走班制教学的必要性
        2.4.1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教育改革的要求
        2.4.2 实现学生自主权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2.4.3 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旨归的客观需求
第3章 思想政治课走班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思想政治课走班制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法
        3.1.4 调查结果
    3.2 思想政治课走班制教学存在的问题
        3.2.1 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师资配套设施欠缺
        3.2.2 学生选课意愿较低,课程选择面临挑战
        3.2.3 班级管理功能弱化,课堂内外管理遇阻
        3.2.4 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3.3 思想政治课走班制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新高考认识存在差异
        3.3.2 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课存在认知偏差
        3.3.3 选课缺乏科学系统化的理论指导
        3.3.4 学校软硬件设施欠缺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3.3.5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思想政治课走班制的需求
第4章 提高思想政治课走班制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4.1 学校层面
        4.1.1 设置专业导师,科学规范化选课指导
        4.1.2 加强各校联系,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
        4.1.3 加大建设投入,完善走班制教学制度
        4.1.4 建设稳定师资,实现教学和科研并进
    4.2 教师层面
        4.2.1 参与思想政治教学建设,提升教学素养
        4.2.2 建立新型友好师生关系,完善班级管理
        4.2.3 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4.2.4 加强思想政治课作业考核,安排课后答疑
    4.3 学生层面
        4.3.1 正确认识政治学科,重视学习德育课程
        4.3.2 增强学生自主意识,理性分析评价选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新高考背景下思想政治课走班制情况调查表
附录 B 访谈提纲
致谢

(9)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实施中的问题识别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T市T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要求
        1.1.2 所在中学改革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技术线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扎根理论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分层走班和学分制
        2.1.2 课程管理与课程设置
        2.1.3 新高考改革方案
    2.2 相关理论
        2.2.1 核心素养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课程领导力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3.1 走班制的价值和理论分析
        2.3.2 走班制实施中问题研究
        2.3.3 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实施研究
        2.3.4 美国走班制教学研究与实施历史
        2.3.5 我国走班制实践探索历史
第三章 T中走班制实施的背景与教学管理机制
    3.1 T中的育人环境与培养理念
        3.1.1 T中的实施走班制度的内外环境
        3.1.2 T中的育人目标与课程理念
    3.2 走班制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组织
        3.2.1 “体用课程I”的设置与组织实施
        3.2.2 “体用课程II”的设置与教学组织
    3.3 走班制的教学评价与组织保障
        3.3.1 课程评价
        3.3.2 课程教学质量保障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T中走班制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4.1 体用课程II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简介
        4.1.2 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4.2 T中走班制的访谈
        4.2.1 访谈设计
        4.2.2 访谈样本分布
    4.3 T中走班制访谈结果分析
        4.3.1 领导层对走班制实施的目标与理念
        4.3.2 师生和家长对走班制的认同感
        4.3.3 师生对走班制课程设置方案的评价
        4.3.4 走班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分析
        4.3.5 学生对走班制实施结果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走班制实施过程中问题及改进策略
    5.1 走班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5.1.1 社会层面
        5.1.2 学校层面
        5.1.3 教师层面
        5.1.4 学生层面
    5.2 走班制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T中走班制有效实施的改进策略
        5.3.1 社会、学校、家庭多位联动,开展生涯规划指导
        5.3.2 重视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全面培育学校课程领导力
        5.3.3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
        5.3.4 优化校内师资配备,合理调用区内资源
        5.3.5 统筹教学组织安排,加强课程的实质结构
        5.3.6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研究结论
        6.1.2 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附录

(10)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政策和规划学科的兴起
        1.1.2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认同与冲突
        1.1.3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高考英语
        1.1.4 政务舆情回应的建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舆情研究概况
        2.2.1 舆情的概念内涵
        2.2.2 基于引文空间分析的教育舆情研究概况
        2.2.3 高考舆情研究
        2.2.4 语言舆情研究
        2.2.5 英文文献中关于公众意见的研究
    2.3 舆情和政策的关系研究
        2.3.1 舆情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2.3.2 舆情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2.4 政策回应性研究
        2.4.1 政策回应性的理论研究
        2.4.2 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2.5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研究
        2.5.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5.2 话语制度主义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2.1 关键概念定义
        3.2.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阐述
        3.3.1 质性研究路径
        3.3.2 研究方法
    3.4 数据采集和处理
        3.4.1 数据资源库
        3.4.2 媒体数据采集
        3.4.3 数据下载
        3.4.4 数据处理
    3.5 类目建构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及制度语境
    4.1 引言
    4.2 英语科目地位变化
        4.2.1 稳定上升时期(1978-2001 年)
        4.2.2 调整变化期(2002-2013)
        4.2.3 巩固发展期(2014-)
    4.3 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4.3.1 命题依据的变化
        4.3.2 高考英语统一和分省命题变化
        4.3.3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政策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
    5.1 引言
    5.2 舆情的报纸媒体特征
        5.2.1 时空特征
        5.2.2 媒体分布特征
        5.2.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5.2.4 报纸媒体舆情热点事件
    5.3 舆情的社交媒体特征
        5.3.1 北京高考改革热门微博
        5.3.2 浙江加权赋分事件热门微博
    5.4 舆情的学术期刊话语
        5.4.1 《人民教育》关于第一次高考改革大讨论
        5.4.2 《外国语》高考外语改革论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
    6.1 引言
    6.2 第一次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2.1 改革前舆情
        6.2.2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2.3 政策回应性分析
        6.2.4 回应结果分析
    6.3 江苏新课程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3.1 改革背景
        6.3.2 舆情特征分析
        6.3.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3.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3.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4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4.1 改革背景
        6.4.2 舆情特征分析
        6.4.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4.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4.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5 高考突发事件性舆情和政策回应
        6.5.1 高考外语听力的政策回应性
        6.5.2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启示与结论
    7.1 引言
    7.2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模式
    7.3 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径
        7.3.1 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
        7.3.2 合理运用舆情调查
        7.3.3 发挥舆论环境建设的作用
    7.4 研究总结
    7.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北京高考改革方案(2013)的热门微博
附录2 关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2013 年)的话语提炼

四、教育部透露未来高考改革主要思路高中每门课都可能成为高考科目(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高考选考背景下高中教学变革研究 ——以湖北省荆州市X高中为例[D]. 杨宇轩.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江苏省高中历史合格性考试的应对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金坛S中学为例[D]. 王泽萍. 扬州大学, 2021(09)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新高考背景下山东省历史科选考现状分析与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D]. 薄三敏.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多源流视角下的新高考改革选考政策研究 ——以浙江省自主选考政策为例[D]. 朱劼.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云南省M高中走班制的探索[D]. 赵建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新高考模式对重庆高中生物教育影响的研究[D]. 张欣欣.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走班制教学研究[D]. 卢红彤.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实施中的问题识别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T市T中为例[D]. 顾程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10]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D]. 刘新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教育部透露,未来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是高中每门课都可能成为高考科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