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质旅游线路设计初步构想

嵩山地质旅游线路设计初步构想

一、嵩山地质旅游路线设计的初步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郝君秋[1](2021)在《基于让渡价值的沂蒙山旅游区云蒙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文中指出

唐婷[2](2021)在《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知识传播效应与调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新时代到来,单纯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追求新奇、好奇、知识和乐趣的旅游需求,因此在旅游过程中传播知识,对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旅游地质资源蕴含深厚的科普文化价值,在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对科学知识进行传播既是新时代旅游发展的创新需要,也是文化振兴的要求。本研究基于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现状,对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的科学知识展示情况进行梳理,在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获知游客对展示地所展示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后,总结出科学知识传播效应状况。为有效传播知识,就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科学知识传播的症结提出相应的调适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省以旅游地质资源为主体的景区在已开发及正在开发的旅游景区中占38.23%,开发力度较大。从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情况及其现状看,现阶段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存在着开发类型不全、知识传播关注不够、旅游体验感不强等问题。(2)云南省现阶段主要有21处旅游地质景观在开发中对科学知识进行了展示,其中以古生物地质景观和岩溶景观为主的展示地较多;展示内容主要围绕典型景观概况和基本特征、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等;展示方式主要以博物馆、解说牌、导游讲解、语音导览等为主。(3)基于云南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的科学知识展示情况,选取具有较多网络文本样本量的16个科学知识展示地进行网络文本分析,总结出游客对各展示地科学知识的认知情况。综合各展示地科学知识展示情况与游客认知情况后,从资源类型来看,古生物地质景观、古人类文化地质景观、近代火山活动景观、侵蚀/蚀余地貌景观等类型的景观的开发中,相应展示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知识传播效应;地质构造地貌景观、盆地谷地景观、河流景观等类型的景观在开发中未有明显的科学知识展示,暂无明显知识传播;地质构造、地层序列、地质事物三类景观较少作为重点进行开发,知识传播效应难以评估;地震遗迹、泥石流、矿产开发遗迹等景观相比于其他景观未作重点开发,无明显知识传播。就知识传播的效应情况认为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的科学知识传播存在着无顶层设计和策划、知识挖掘不足、展示类型不全、展示载体不足等症结。(4)为更有效、更好的传播科学知识,从旅游地质资源的遴选划分、旅游地质资源科学知识的挖掘、旅游地质资源科学知识的展示、旅游地质资源科学知识的传播、旅游地质资源科学知识传播的强化5个方面对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的科学知识传播进行调适。对已进行知识传播的地质景观,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从完善改进和提升的角度选择性的考虑调适;对未进行知识传播的地质景观,应从科学知识的系统挖掘、展示和传播角度重视科学知识传播。

杨杨帆[3](2021)在《基于GIS技术的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研究》文中提出徐霞客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也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一生30多年在野外游历和考察,留下了60余万字的鸿篇巨着——《徐霞客游记》,为研究明代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和旅游资源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后世各地开发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国内的旅游开发已经进入到文旅融合的新阶段。研究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对探索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地方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徐霞客一生七次游浙江,在浙江的游踪甚广,覆盖了所有11个地市。本文以徐霞客在浙江的游踪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元大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徐霞客游记》文本,并通过实地调查验证,描绘出徐霞客在浙江的游踪全貌,并进行可视化。建立了浙江省徐霞客游踪数据库,识别出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并找到开发的空间承载对象。构建了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归纳总结了对应的开发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总结了《徐霞客游记》历史地名匹配认证方法,依托奥维互动地图浏览器软件,构建了“浙江省徐霞客游踪数据库”,为徐霞客游踪的精细化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以浙江省为样板,实现了徐霞客游踪的数字化,为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识别、游线保护和申遗提供了基础性数据,架设起了供后来学者研究交流的开放平台。(2)运用多元大数据检索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徐霞客在浙江省的游踪进行了全面精细的识别,并提出了两个新的发现。第一,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第二次游浙江之时,是由常山过开化,沿徽开古道入皖;游览黄山后,沿着徽开古道过马金、开化、常山入赣,再由赣入闽;游完福建九鲤湖返程经过杭州,在杭州游览了一个月,期间到过绍兴兰亭、禹陵和五泄。第二,崇祯五年(1632),徐霞客第六次游浙江,在返程途中,徐霞客与族兄徐仲昭沿浙东运河由宁波至上虞,在上虞分别,徐仲昭去往西陵等候,而徐霞客沿着曹娥江独走四明,五天后带着“朱兰”返回西陵见仲昭。(3)通过研究《徐霞客游记》原文,并综合运用游踪数据库,识别出382个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其中220个资源能在现实世界中精准定位。提出了古代游记中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取方法。即先对游记中记载的游踪标志点和现实地理事物进行匹配,前后串联,获得游踪全貌。然后,运用象限分析法,甄别出各游踪标志点对应的或者附近存在的游记关联文化旅游资源。最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游踪,并结合多元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最终确定特定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位置。(4)运用区域分析和多学科交叉方法构建了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探索了地方主题化、规模化、系统化开发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并以此契机,推动地方实现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升级的新路径。形成了包括徐霞客文化名城、徐霞客文化名镇、徐霞客文化村、徐霞客古道和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五个层级的开发体系。建立了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例,筛选出11个徐霞客文化名城,39个徐霞客文化名镇,156个徐霞客文化村,8条徐霞客古道,为各地进行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提供了模型和方法。(5)总结了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5个总策略,包括树立徐霞客文化旅游的开发旗帜,汇聚徐霞客文化旅游的推广合力,打造徐霞客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建立徐霞客文化旅游的战略联盟,创建徐霞客文化旅游国际化平台。对徐霞客文化名城、徐霞客文化名镇、徐霞客文化村、徐霞客古道分别提出了对应的开发策略,并提出通过举办节庆活动以及推进徐霞客文化旅游国际化,进一步提高徐霞客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吴冲[4](2020)在《国家公园导向下贵州赤水丹霞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瑰丽且稀缺的地学景观资源是地质公园开发的核心优势和最典型特征。贵州赤水丹霞作为中国丹霞地貌的代表之一,因其得天独厚的科研和美学价值,与福建泰宁、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浙江江郎山以及江西龙虎山共同捆绑,在2010年以“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公园作为一种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载体,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普遍实践。自2012年,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当地经济和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持续提升,研究区旅游经济增长疲态显现、后劲不足,对周边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效应发挥不够充分。尤其在国家大力构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调和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找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突破口,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同时,随着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和相关理论的迭代革新,生态旅游作为新的旅游发展模式逐渐成熟,并在近年得到系统应用和深度发展。本文立足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现状和旅游景观资源的比较优势,立题“国家公园导向下的贵州赤水丹霞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在系统收集前人资料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系统性评价,并对区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开展评估,结合问卷调查开展游客旅游动机及科普感知研究,着力挖掘以丹霞地貌景观为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探析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特性,以追求生态旅游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而提出主题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明晰,也更加顺应时代潮流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构想。最后提出了基于国家公园导向下有利于赤水丹霞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具体策略建议。

赵秋萍[5](2019)在《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质公园自诞生到现在还不到二十个年头,但从表面上看通常会简单的理解为一种普遍的公园形式,然后从根本上讲地质公园最根本的意义是作为研究其所处地区的生态生物地理变迁以及地质遗迹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正是由于中地质公园承担如此重要职能的现实与地质公园快速增长发展的大背景下,其建设管理方式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世界范围来说都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完善,虽然地质公园在主要管理问题及问题背后原因上大同小异,但受限于不同国家与地区间制度、法律、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历史人文等差异,不同地质公园的管理方式与面临的具体问题存在较大差异,有待进一步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在地质公园建设上无论是速度、规模、还是数量都在全球领先,但同时由于管理经验上的欠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公园管理体制不健全、各方利益冲突等原因,暴露出的管理问题也非常严重。尽管我国当前在地质公园建设管理过程中对其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一直未曾停步,但由于我国在地质公园建设过程中重申报轻管理的根本原因使这项研究工作的发展同样缓慢滞后,因此总的说来地质公园在管理理论研究上还很薄弱。本研究课题选取了第二批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成功的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为例,分析其管理问题,旨在找出国内地质公园管理上暴露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国内其他已建或在建地质公园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举世闻名,它记录了十多亿年来地质演化的历史,然而公园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对其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也相对滞后,在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必然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本论文研究着重从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精细化管理的理论从发思考,分析出地质公园建设管理主体应该从公共管理的视角进行思考,建立主体多元化管理模式。同时根据国内外地质公园管理经验,为其提出管理上的改进措施,分析预期成效,以期为地质公园的建设管理提出一些创新性指导意义。

刘娟[6](2019)在《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地质公园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建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地质公园建设,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地质公园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世界地质公园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面临的问题多,需要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建设标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开展工作。本文依托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项目,在野外考察、公园规划编制等工作以及以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章程和操作指南为基础上,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沂蒙山地质公园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沂蒙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优势进行分析,再以沂蒙山地质公园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为参考,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现场考察评估建议,提出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发展策略。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为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内的未来的地质遗迹保护和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地质公园的开发和建设提供借鉴。本文获得认识如下:1.系统的分析并总结了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包括区位条件,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资源,前人研究成果及合作基础三大方面。2.对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公园区域差异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资源与环境保护不到位、地质公园建设力度不足、社区融入不深、地质公园规划不尽完善、科普科研活动开展不足的七方面的问题。3.针对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存在的问题,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意见,提出了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包括加大地质公园的科学研究、维护与更新基础设施、提升地质公园规划管理能力、强化地质公园建设理念、打造地质公园产品和品牌、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地质科普教育、实现“数字地质公园”、加强与国内外地质公园之间的联系、资金筹措方案等,为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论指导,并为其它地质公园建设规划提供借鉴。

李科[7](2019)在《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复杂的地质构造,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加上小江强烈的流水侵蚀,形成了东川陡峻的地形地势,昆阳群地层在强烈的风化作用下形成了大量的固源物质,在暴雨的激发下,形成了类型众多的泥石流地质遗迹。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就是在这里成功申报了全国第一个以泥石流地质遗迹为主体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在公园成功申报之后就要进入到规划建设阶段,而本文就是以规划建设中难度最大,最为重要的解说系统的构建为主线完成本篇论文写作的。本文以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布局为框架,结合遗迹点的空间实际、类型特点和现有基础设施布设,设计了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的7个科普功能片区和4条科普游线。同时,总结前人对解说系统的研究经验,依据系统论、地质学、美学、哲学、安全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创建了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系统包括三道程序六个步骤,三道程序为管理程序、解说程序和接受程序。其中管理程序包括“管理”和“反馈”两个步骤,是解说系统的保障,承担解说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解说程序包括“优选”、“提炼”和“表达”三个步骤,是解说系统的核心,“优选”合适的解说目标,“提炼”其蕴含的地球科学知识,编制科学严谨的解说内容,再选择合适“表达”媒介,形成一个完美的解说成果;之后就是进入接受程序,解说程序形成的成果就是为地质公园游客,也就是解说信息的“接收”者准备的,所以,“接受”者游客是解说系统的关键,游客在“接受”完成之后,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意见通过“反馈”步骤反映到公园的“管理”方,最终完成一个互联互通、良性循环、完整高效的解说系统。以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为框架,结合泥石流遗迹景观的“特殊性”(泥石流地质遗迹具有地质遗迹和地质灾害双重属性),以公园的实际为着眼点,应用“3S”技术(GPS、RS、GIS三者集成技术),使用MapGis、ArcGis、DGSS(数字地质调查系统)、Photoshop等软件,尽可能细致的对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资源进行“管理”、“优选”、“提炼”、“表达”、“接受”及“反馈”,为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建设提供实质性的建议,在“优选”步骤中,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利用yaahp软件建立优选模型,在对解说系统规划时尽可能紧跟时代步伐,规划使用AR、VR等现代技术,并提出博物馆建设的“小江流域泥石流清明上河图”等较为新颖的解说建设创意,同时也结合经费实际,提出分批次的建设,例如在信息化建设中分为三个批次进行建设,使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的解说系统规划可实现性更强,为将来公园的建设提供实质性的参考。

李超[8](2019)在《宜昌市夷陵区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全域旅游”是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全新的旅游发展战略举措,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创建国家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行列。夷陵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主要表现在建立体制机制、推进项目建设、提升环境软实力和营造良好营销氛围等方面,正是这种政府行为使夷陵区在发展全域旅游中旅游经济收入快速增长、旅游品牌效应不断扩大。但是,夷陵区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仍然存在旅游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旅游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旅游特色资源挖掘不够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行政施策不完全到位、政府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政府促进产业融合职能发挥不够。为了进一步优化夷陵区全域旅游发展的政府行为,建议一要实施精准施策,促进全域旅游科学发展;二要加强环境建设,促进全域旅游健康发展;三要突出特色融合,促进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张伟,金秉福,陈扬,王孟瑶[9](2019)在《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丰富,独有的岱崮地貌群景观以及长江以北最大地下峡谷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且从超基性金伯利岩到酸性花岗岩的岩石地貌类型丰富。同时,地质公园旅游种类众多,且地质旅游资源较为集中,适合开展地质旅游。通过介绍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和主要地质遗迹景区,并运用了综合评价法对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主要地质遗迹景区的地形与地质资源较为独特,地质遗迹景观较为丰富,但文化资源方面未引起足够重视;景区的相关设施与交通建设尚可,但相对不完善,有待提高。目前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发适度,但保护的力度有所欠缺,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地质科普教育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宣传,应更加突出科普教育意义,体现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通过地质旅游资源评估,对该区域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重新的认识,激发游客和学者对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热情,实现地质遗迹价值,推动景区的地质旅游发展。

刘江珊[10](2019)在《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迅速扩大,产业格局日趋完善,文化旅游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此同时,旅游者的消费理念、消费形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旅游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急需转型升级。登封市文旅资源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旅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目前市场上所提供的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已经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传统的营销方式也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本文以全域旅游为背景,探讨如何解决登封市文旅资源产业化面临的问题,从而推动登封市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登封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登封市社会经济的进步。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资料归纳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登封市文旅资源的学术研究情况和实际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法,实地分析登封市文旅资源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文章介绍了中国文旅产业的广阔的发展前景,然后探讨了登封市文旅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全域旅游与文旅产业之间的关系,然后整理了国内和国外的一些相关文献。文章从历史、宗教、民俗和红色文化资源等四个方面对登封市的文旅资源的概况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其文旅资源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AHP法,构建了登封市文旅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对登封市文旅资源价值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登封市文旅资源产业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随后介绍了登封市文旅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果,并分析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从全要素、多行业、全方位、全社会四个方面探讨了登封市文旅资源产业化的对策建议。文章的最后,总结了这些年登封市文旅资源的产业化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登封市具有发展文旅产业的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全域旅游理念则可以为目前登封市文旅产业面临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展望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导下,登封市的文旅产业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嵩山地质旅游路线设计的初步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嵩山地质旅游路线设计的初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2)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知识传播效应与调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旅游地质资源研究进展
        1.3.2 知识传播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知识传播探讨
    2.1 相关概念探讨
        2.1.1 旅游地质资源
        2.1.2 科学知识
        2.1.3 知识传播
    2.2 知识传播的目标
        2.2.1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2.2.2 提高公众旅游审美能力
        2.2.3 强化旅游地质景观的保护意识
        2.2.4 推动地质旅游产品创新开发
    2.3 知识传播的过程
        2.3.1 知识的挖掘
        2.3.2 知识的展示
        2.3.3 知识的传播
第3章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及其知识展示
    3.1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类型、分布、特征
        3.1.1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类型
        3.1.2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分布
        3.1.3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3.2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现状
        3.2.1 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3.2.2 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方向
        3.2.3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空间格局
    3.3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的知识展示内容与方式
        3.3.1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的知识展示内容
        3.3.2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的知识展示方式
    3.4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4.1 开发类型不全
        3.4.2 知识传播关注不够
        3.4.3 旅游体验感不强
        3.4.4 地质景观受损
第4章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的知识传播效应分析
    4.1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的知识传播效应
        4.1.1 数据来源与采集
        4.1.2 高频特征词分析
        4.1.3 高频特征词的提取与维度划分
        4.1.4 展示地游客科学知识认知
        4.1.5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的知识传播效应
    4.2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知识传播的症结分析
        4.2.1 无顶层设计和策划
        4.2.2 知识挖掘不足
        4.2.3 展示类型不全
        4.2.4 展示载体不足
        4.2.5 展示手段与方式原始
        4.2.6 传播目标不明
        4.2.7 传播力度不够
第5章 基于知识传播的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调适
    5.1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知识传播调适的目标、思路
        5.1.1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知识传播调适的目标
        5.1.2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知识传播调适的思路
    5.2 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中知识传播的调适
        5.2.1 旅游地质资源的遴选划分
        5.2.2 旅游地质资源科学知识的挖掘
        5.2.3 旅游地质资源科学知识的展示
        5.2.4 旅游地质资源科学知识的传播
        5.2.5 旅游地质资源科学知识传播的强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GIS技术的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界定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 研究回顾与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探讨
    2.1 研究回顾
    2.2 学科背景与理论基础
    2.3 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探讨
    2.4 本章小结
3 徐霞客游踪数据库构建——基于GIS的游踪识别方法
    3.1 浙江省徐霞客游踪研究存在的争论和不足
    3.2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支撑数字徐学研究
    3.3 徐霞客游踪数据库的架构和建设
    3.4 徐霞客游踪数据库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徐霞客浙江游踪数字化识别及分析
    4.1 游踪概况
    4.2 第一次游浙江的游踪识别
    4.3 第二次游浙江的游踪识别
    4.4 第三、四、五次游浙江的游踪识别
    4.5 第六次游浙江的游踪识别
    4.6 第七次游浙江的游踪识别
    4.7 本章小结
5 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提取与剖析
    5.1 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提取
    5.2 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5.3 徐霞客笔下的关联旅游景区
    5.4 徐霞客在浙江的科学考察相关旅游资源分析
    5.5 徐霞客笔下的浙江生产生活场景、奇闻轶事、生物资源等
    5.6 本章小结
6 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体系及评价
    6.1 构建开发体系
    6.2 选取评价对象
    6.3 确定评价原则
    6.4 建立评价模型
    6.5 资源潜力评价
    6.6 评价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7.1 总体开发策略
    7.2 徐霞客文化名城开发策略
    7.3 徐霞客文化名镇开发策略
    7.4 徐霞客文化村开发策略
    7.5 徐霞客古道开发策略
    7.6 徐霞客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发策略
    7.7 徐霞客文化旅游国际化策略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
    8.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专家问卷
附录2 资源评价问卷
附录3 游踪标志点统计表
个人简历

(4)国家公园导向下贵州赤水丹霞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家公园发展研究
        1.3.2 地质公园发展研究
        1.3.3 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1.3.4 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学背景分析
    2.1 区位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构造及演化
        2.2.2 区域地层及岩性
    2.3 区域地理特征
        2.3.1 地貌
        2.3.2 水文
        2.3.3 土壤
        2.3.4 气候
        2.3.5 植被
        2.3.6 动物
        2.3.7 社会经济
第3章 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及评价
    3.1 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3.2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特征
        3.2.1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3.2.2 生态旅游资源特征
    3.3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3.3.1 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及美学价值定性评价
        3.3.2 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第4章 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承载力评估
    4.1 环境承载力多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确定
    4.2 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
    4.3 指标等级标准确立及现状值计算
    4.4 环境承载力综合计算
    4.5 计算结果分析
第5章 基于环境协调的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策略
    5.1 研究区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5.1.1 发展理念
        5.1.2 开发定位
    5.2 游客生态旅游动机及科普感知调查
        5.2.1 问卷调查情况
        5.2.2 游客生态旅游动机调查结果分析
        5.2.3 游客科普感知调查结果分析
        5.2.4 游客科普提升建议
    5.3 研究区生态旅游开发路径
        5.3.1 国家公园发展模式
        5.3.2 生态旅游线路设计原则
        5.3.3 生态与研学旅游相融合
        5.3.4 智慧旅游平台构建
        5.3.5 社区参与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5)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情况
        1.2.2 国外研究情况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地质公园的内涵与特点
        2.1.2 国家地质公园的分类与定位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精细化管理理论
第三章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发展及管理现状概述
    3.1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发展概况
        3.1.1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背景及意义
        3.1.2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现状
    3.2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概况
        3.2.1 公园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3.2.2 公园管理模式现状
        3.2.3 公园地质遗迹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第四章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公园整体管理制度体系发展缓慢
        4.1.2 公园管理模式设置不科学
        4.1.3 公园生态遗迹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难以平衡
        4.1.4 公园基础设施配置不健全
        4.1.5 公园信息系统建设空缺
        4.1.6 公园旅游服务产业发展落后
    4.2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针对地质公园的法律法规及管理体制不健全
        4.2.2 针对垮行政区域的管理结构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4.2.3 公园资源开发与保护管理水平较底
        4.2.4 各类型专业化人才队伍与技术缺乏
        4.2.5 公园整体旅游规划及服务管理落后
第五章 地质公园管理的国内外经验启示
    5.1 国内地质公园管理的先进经验
        5.1.1 开放式地质公园管理经验
        5.1.2 跨地区地质公园管理经验
        5.1.3 相似资源类型地质公园管理经验
        5.1.4 国内地质公园管理对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的启示
    5.2 国外地质公园先进经验借鉴
        5.2.1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经验
        5.2.2 欧洲地质公园管理经验
        5.2.3 国外管理经验对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的启示
第六章 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6.1 完善大渡河地质公园相关体制制度建设
        6.1.1 完善公园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2 加强公园整体管理制度建设
        6.1.3 健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制度
        6.1.4 完善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机制
    6.2 健全大渡河地质公园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6.2.1 创立“1+3+1”分层管理模式
        6.2.2 完善管理机构部门的科学配置
        6.2.3 完善地质公园数字化管理系统
        6.2.4 引导其他多方参与公同管理
    6.3 平衡发展公园生态遗迹保护与资源开发
        6.3.1 加强管理层面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认识
        6.3.2 启动跨区域生态保护联动机制
        6.3.3 完善生态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6.4 完善大渡河国家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6.4.1 完善专业管理人才配置体系
        6.4.2 提升公园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
        6.4.3 落实绩效考核机制
    6.5 提高大渡河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服务管理能力
        6.5.1 加强公园管理者服务意识
        6.5.2 优化旅游资源内容及品质
        6.5.3 加强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宣传意识
        6.5.4 建立游客满意度测评制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质公园建设现状
        1.2.2 国内地质公园建设现状
        1.2.3 前人的研究成果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地质概况
        2.3.1 地层
        2.3.2 地质构造
    2.4 社会经济概况
    2.5 公园发展概况
        2.5.1 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
        2.5.2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发展概况
3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优势分析
    3.1 可持续发展概述
        3.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内涵
        3.1.2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3.2 地质公园与可持续发展
    3.3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分析
        3.3.1 区位优势
        3.3.2 资源优势
    3.4 研究成果和合作基础
4 地质公园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公园区域差异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4.1.2 资源保护及环境整治问题
        4.1.3 社区融入问题
        4.1.4 地质公园建设力度不足
        4.1.5 地质公园规划不尽完善
        4.1.6 科普科研活动开展不足
        4.1.7 宣传力度不足
    4.2 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4.2.1 加强地质公园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4.2.2 调整地质公园园区,保证园区的完整性
        4.2.3 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
        4.2.4 地质遗迹分级保护,完善基础保护设施
        4.2.5 夯实基础工作,开展互动交流学习
        4.2.6 加大科学普及,社区融入,推进地质公园建设
5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策略
    5.1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评估意见
    5.2 发展对策
        5.2.1 加大科学研究力度
        5.2.2 维护与更新基础设施
        5.2.3 提升地质公园规划管理能力
        5.2.4 强化地质公园建设理念
        5.2.5 打造地质公园产品和品牌
        5.2.6 建立和开发科研科普基地、科普路线
        5.2.7 进一步提升地质科普教育
        5.2.8 完善信息中心建设,实现“数字地质公园”
        5.2.9 加强与国内外地质公园之间的联系
        5.2.10 多渠道争取建设资金
    5.3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市场发展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地质公园的位置、范围及交通状况
        1.3.1 地质公园的位置、范围
        1.3.2 地质公园交通状况
    1.4 研究背景
        1.4.1 研究现状
        1.4.2 地质公园建设史
        1.4.3 对比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1.6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环境地质特征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新构造运动
    2.5 气象
    2.6 水文
第三章 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
    3.1 地质遗迹类型(前期野外地质遗迹信息采集)
    3.2 地质遗迹特征(后期野外地质遗迹信息采集)
    3.3 泥石流地质遗迹的分类归纳
    3.4 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
第四章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科普功能片区及游线设计
    4.1 地质公园总体布局
    4.2 地质公园功能区划分
    4.3 地质公园游线设计
        4.3.1 综合性旅游线路
        4.3.2 科普旅游线路
第五章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框架构建
    5.1 理论依据
    5.2 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框架构建
        5.2.1 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框架构建
        5.2.2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框架的内涵
    5.3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构成元素分析
        5.3.1 “管理”
        5.3.2 “优选”
        5.3.3 “提炼”
        5.3.4 “表达”
        5.3.5 “接收”
        5.3.6 “反馈”
第六章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建立
    6.1 泥石流地质公园的特殊性
        6.1.1 优选目标
        6.1.2 提炼内容
        6.1.3 表达媒介
        6.1.4 管理部门
        6.1.5 接受游客
        6.1.6 反馈设置
    6.2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构建的原则
    6.3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框架的构建
        6.3.1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体系框架
        6.3.2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良性可持续发展解说系统构成元素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宜昌市夷陵区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析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全域旅游
        2.1.2 政府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系统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3 夷陵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其成效
    3.1 政府行为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要表现
        3.1.1 建立体制机制
        3.1.2 推进项目建设
        3.1.3 提升环境软实力
        3.1.4 营造良好营销氛围
    3.2 政府行为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取得的成效
        3.2.1 旅游经济收入快速增长
        3.2.2 旅游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4 夷陵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尚存的问题及其原因
    4.1 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旅游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4.1.2 旅游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4.1.3 旅游特色资源挖掘不够
    4.2 政府行为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行政施策不完全到位
        4.2.2 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4.2.3 促进产业融合职能发挥不够
5 优化夷陵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对策
    5.1 实施精准施策,促进全域旅游科学发展
        5.1.1 完善全域旅游规划蓝图
        5.1.2 建立全区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5.2 加强环境建设,促进全域旅游健康发展
        5.2.1 完善政策环境
        5.2.2 优化市场环境
        5.2.3 健全生态环境
    5.3 突出特色融合,促进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5.3.1 农旅融合
        5.3.2 文旅融合
        5.3.3 工旅融合
        5.3.4 林旅融合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致谢

(9)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主要地质遗迹景区
    2.1 岱崮地貌群
    2.2 蒙山
    2.3 恐龙足迹化石群
    2.4 沂水溶洞群
    2.5 蒙山钻石公园
    2.6 沂沭断裂带
3 地质旅游资源评估
    3.1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3.2 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评价
4 规划策略与建议
    4.1 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策略与建议
        (1) 加强提供地质遗迹的地质信息与设计规划特色地质旅游路线。
        (2) 加强对地质遗迹的保护, 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加强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宣传工作, 促进与高校的合作。
        (4) 改善各景点的交通状况。
        (5) 增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融合, 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6) 加大景区地质遗迹的宣传力度, 提高景区服务水平。
    4.2 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发展与展望
5 结论

(10)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 登封市概况
    (二) 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
二、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目的
    (二) 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原则
    (三) 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与体系
    (四) 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总体评价
三、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二) 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四、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对策
    (一) 文化旅游资源的全要素开发
    (二) 文化旅游资源的多行业融合
    (三) 文化旅游产品的全方位营销
    (四) 文化旅游产业的全社会参与
结语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嵩山地质旅游路线设计的初步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让渡价值的沂蒙山旅游区云蒙景区游客满意度研究[D]. 郝君秋.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2]云南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知识传播效应与调适研究[D]. 唐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GIS技术的浙江省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 杨杨帆. 浙江大学, 2021
  • [4]国家公园导向下贵州赤水丹霞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 吴冲.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秋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东川泥石流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构建[D]. 李科.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宜昌市夷陵区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李超. 三峡大学, 2019(06)
  • [9]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评估研究[J]. 张伟,金秉福,陈扬,王孟瑶. 山东国土资源, 2019(04)
  • [10]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研究[D]. 刘江珊.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嵩山地质旅游线路设计初步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