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水泥管厂

西双版纳水泥管厂

一、西双版纳水泥制管厂(论文文献综述)

黄蓉[1](2020)在《景洪市个人所得税管理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1月1日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是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实施以来的第七次修订,也是截至目前历次修订中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作为深远的一次改革。新个人所得税法将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使该阶层的居民能切实享受到税收减免的便利。景洪市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且差距大,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将对景洪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新税制带来了新的申报机制,基层税务机管的管理能力是否能够适应新税制的要求,目前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的情况以及面临的新困境新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应对方法有哪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本文以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选取了景洪市国税局的个人所得税管理现状,特别是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面临的新管理困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给基层税务机关带来的新管理困境,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给出提高个人所得税管理能力的建议,为广大基层税务机关面临新税法新要求要求下如何提高的管理能力提出较为合理的建议。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为: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为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介绍了个人所得税、税收管理能力、新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税收遵从理论等与本文密切相关的概念及理论。第三部分为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景洪市个人所得税管理现状分析。介绍了景洪市税务局个人所得税管理组织架构、管理情况以及新个人所得税实施前后景洪市个人所得税管理实践的各类数据分析对比。第四部分是景洪市国税局个人所得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从税源监控、管理手段、税收遵从、人才缺失、服务体系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基层税务机关面临的新管理困境。第五部分是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各个层面的深入分析,从税务机关一直一来的管理手段、技术支撑、人才资源、服务体系等方面来进行主要分析,特别是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之后管理困难加剧的原因,从而归纳出影响税收管理能力及质量的主要因素。第六部分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管理能力的建议,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景洪市当地的实际情况,从优化管理手段、加强技术支撑、强化人才保障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提高个人所得税管理能力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我于2014年至今在景洪市税收政策管理部门工作,全程参与了2019年新个人所得税法的改革推行,对个人所得税的管理及涉税问题较为熟悉,并于2019年参与景洪市个人所得税实施效应相关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通过结合所学的公共管理知识和工作经验,应该能得出一些较为适用于基层税务机关提升个人所得税管理能力方面可以借鉴、参考的建议。

徐伶[2](2020)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渐成为从事城乡规划工作者的我们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许多新领域的城乡规划管控工作成为了新时期规划建设的重点。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例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特色风貌正在逐渐消失,而城乡建筑色彩作为城乡风貌规划管控的重要环节之一色彩规划却缺乏有效管控。本论文以楚雄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开展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的背景、理论及案例,研究了国内规划管理条例与导则管控重点、楚雄州地方性特色条例及其对建筑色彩规划管控重点的关系;其次,调查总结了楚雄州城乡地域性特色及其元素与各县(市)色彩选择的相互联系,调研了楚雄城乡建筑色彩的使用情况优势与不足,描绘了楚雄州现状色彩的总体形象;然后,基于涉及色彩规划管控的不同群体(管理者、使用者和其他社会民众)进行了研究。依托上位与相关管控要求分析、现状色彩调研和涉及不同群体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重点管控范围、色彩使用标准,归纳总结出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的思路、方法与措施,即流程化“表格”管控形式。在编制层面上,提出州域与县(市)两级差异化规划管控模式;在技术层面上,按照片区、街道(连续面)、单体建筑、单体建筑细部、建筑家具分层次管控建筑色彩;在管理层面上,基于管理者、使用者、其他社会民众三类群体,创新流程使用图模式,提升可操作性,优化规划审批、动态管理、先行先试和不同群体的色彩实施反馈机制;在公众参与层面上,提出不同公众群体的互动参与方式及色彩审美意识引导。最后,对再次总结提出色彩管控创新点与研究不足、展望,对楚雄有效创新实践提出期望,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新机制、新方法与标准化。对国内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推进城乡风貌及城乡建筑色彩管控便捷化、规划管理科学化及公众参与普及化等提供借鉴,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性特色展现与传承。

张家浩[3](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鲁成华[4](2018)在《昆明二建商品混凝土公司战略联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工程结构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现代建筑工程结构施工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虽然发展多年,但昆明市混凝土市场也埋伏着复杂多变的问题:市场无序竞争,价格竞争激烈;技术创新少,产品差异化程度低;财务状况不佳;产品质量不稳等多种问题,制约了商品混凝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及应用不能不说对结构工程质量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本研究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结合商品混凝土行业的特点,总结国内外商品混凝土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对昆明市商品混凝土市场的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与评价,为理清昆明这个中等城市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出在我国混凝土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等城市(昆明)此行业发展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此研究能从现实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昆明市商品混凝土发展的根结所在,以昆明二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为发起者,从内外环境分析入手,深入探讨建立商品混凝土产业的战略联盟,形成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可行性。从宏观环境来分析,企业能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商品生产的各项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信息共享,促进技术创新;弥补“战略缺口”,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经营风险。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索昆明二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在昆明市做大做强商品混凝土的可行性,为商品混凝土的规范化管理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刘荣昆[5](2016)在《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研究通常被归入自然科学领域,然而由于森林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间又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属性。客观上讲,林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特别是在人类面临诸多生态问题困扰的时候,绿水青山在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生存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森林的资源和生态两大重要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决定意义,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多构筑于对森林开发利用的基础之上,一些文明的衰落或经济、政治重心的转移往往也因森林的毁坏而引起。彝族的生存和发展与森林有着紧密的联系,彝族在认识、利用、保护森林的过程中,形成了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森林文化。彝族森林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彝族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以维持生计,在利用森林的过程中,总结出许多利用森林的技艺,这是彝族物质层面森林文化的精髓。精神层面,彝族对森林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原始宗教信仰及人生礼俗方面有很多与森林相关的习俗,从这些习俗中可以看出彝族敬重森林的生态观念。制度层面,彝族有护林组织及护林制度,彝族对森林的维护主要体现在即植树造林、神山森林体系、护林制度等三个方面。彝族地区森林在清代以前变化不大,而清代以后因人口剧增、农业垦殖、矿冶及烤烟耗薪、商业采伐、皇木采办、工业耗材、政治活动、军事活动等致使森林破坏较为严重,引发一系列生态及社会后果。森林变迁、科技进步、现代生活方式介入等引起彝族森林文化变迁,进而使与森林相关的一些文化淡化甚至消失,为森林保护带来挑战和机遇。彝族森林文化的核心是林人共生。林人共生关系中林处于主要地位,林是前提,有林才能有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对森林的认知体系以及利用森林的技术体系。林人共生关系发端于林而又回归于林,发端于林是指林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回归于林是指人类为了森林作用的长久持续发挥而保护森林,林人共生关系的模式为从林到人,再从人到林,即林——人——林,抑或用林——护林——用林。林人共生的生态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显得弥足珍贵,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彝族森林文化对彝族地区生态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物多样性减弱以及生态恶化的情况下,应当挖掘并传承彝族森林文化,为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和路径。彝族植物文化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彝族植物文化元素应用到彝族聚居区的城市绿化中,以彰显出彝区城市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李德庆[6](2015)在《云南通海县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工商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回族的第三大聚居区,现有人口近80万,主要分布在昆明、玉溪、红河、大理、昭通、曲靖、文山等地区。云南回族先民自元朝迁入以来,已有700多年历史,由于受伊斯兰教等因素的影响,其手工业、商业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大多数回族地区的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这些地区二、三产业的营业收入已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0%以上,并且民营企业的数量、类型、规模种类较多。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回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回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回族文化对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二者怎样互动?这些问题就构成本文的研究主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达到以下目的和具有以下意义:首先,通过应用工商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能够对云南通海县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状况及推动其发展的回族文化因素进行系统研究,解读回族文化在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并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回族文化因素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为回族文化内容转型为回族企业文化提供理论依据,为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其次,通过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研究,能够对少数民族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并提炼出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要素,丰富和完善工商人类学理论。总之,通过本研究可以揭示出回族文化与回族民营企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丰富工商人类学理论;可以系统地提炼出影响回族民营企业发展的回族文化因素,为回族文化内容转型为回族企业文化提供理论参考。论文内容由导论、第一章至第六章和结语组成。导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视角、方法和思路;研究的价值。第一章介绍云南回族文化、田野点及工商企业的基础知识。第二章主要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产业类型及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研究了纳古镇“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包括“围坊而商”的街居经济、工业布局、运营特点及动力机制。第四章主要研究了纳古镇的刀具文化产业,包括刀具产业的历史渊源及现状、影响刀具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纳古镇钢铁工业从工坊到工厂的变迁,包括变迁过程和促进工业变迁的力量。第六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回族民营企业发展的回族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结语部分是在对论文主要内容和结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讨论了回族文化与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包括: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回族文化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回族民营企业的启示。本文运用工商人类学的方法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推动其发展的回族文化因素进行系统研究,解读回族文化的作用机理并为回族文化转型为回族企业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开创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息息相关。无论是从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产业类型、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刀具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从钢铁工业的变迁来看,伊斯兰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发展影响最大,居于首位;经济文化的影响居于第二位;教育文化和伦理文化对其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清真寺文化对其发展的影响不显着,主要原因是清真寺的作用是通过宗教文化体现出来的,是为宗教文化提供支撑,它和宗教文化实际上是没有明显边界而融合在一起。在二级影响因素中,以“六信”为核心的宗教信仰影响居于第一位;崇商重商、以“五功”为核心的宗教实践、信仰虔诚、诚信经营、公平交易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知识丰富、坚韧拼搏、团结协作、宗教及社会活动中心、劳动习惯、重视生产、公平公正、清真寺作为教育机构、适度消费、勤俭节约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身体强健、趣味高雅、清真寺作为经济实体对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不显着。

陈启榕[7](2015)在《文化旅游视野下的目瑙纵歌节发展现状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文化旅游业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被不少学者视为旅游业中的“后起之秀”。在文化旅游开发中,节日被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是民族文化资本化的突出表现形式。目瑙纵歌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态,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景颇族文化最便捷的“窗口”。随着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多方权利的渗透,景颇族的这扇“窗口”也在无形中吸收着外来文化因子,呈现出复杂的形态。本文从文化旅游业的视野出发,以目瑙纵歌节为研究个案,从节日的性质、功能、形式等角度梳理出发展现状,分析政府、企业、游客和当地居民这四个参与主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利益的诉求,得出以下结论:在文化旅游业的驱动下,目瑙纵歌节实现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有机结合,从景颇族村寨蔓延至城市中心,不仅成为提高旅游附加值的重要民族文化元素,而且也成为政府宣传地方文化形象、繁荣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由一个以宗教祭祀为主的节日逐渐演变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节庆,为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如何从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产品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但是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利益分配不均、市场培育不够、文化传承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参与主体之间互相调适才能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局面。

吴振华[8](2013)在《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基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然而文化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发生了急剧的变迁,并最终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有的民族的文化衰弱下去,甚至是消失,而有的民族文化则显示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不但保持了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也对周围其它民族产生了深刻影响。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开发战略的启动,尤其是云南实施“桥头堡”发展战略以来,使得原本封闭落后的佤族社会与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正在发生着显在或隐性的变迁。对这些文化变迁事项的描述和变迁原因的深层挖掘,以及对变迁所带来的对当地佤族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探讨,成为当今佤族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问题进行研究,但对于佤族的研究还不多见。目前国内关于佤族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从民族学、文学和历史学等角度来分析佤族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对佤族传统文化的介绍及其功能的解释,而鲜见理论探讨与现实关怀;更少见用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从文化适应的角度来分析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作为调查地点,通过理论探讨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来阐述佤族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与研究方法,来分析佤族文化各事项及其变迁原因,并尝试从教育的角度来探讨佤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文化适应理论为切入点来思考佤族未来的社会发展。本论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缘起、意义,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国内外有关社会文化变迁以及相关佤族研究成果的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指出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并对调研地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介绍佤族的历史源流与人口分布。论述佤族的族称、族源与民族形成,并对人口分布、特点及变迁因素进行描述与分析。第三章分析佤族的生产方式与变迁。主要论述了不同时期佤族的生产方式及其变迁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产方式的变迁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佤族的生活方式与变迁。主要从服饰、饮食、住房、交通四个方面来论述佤族的生活方式及其变迁,并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生活方式变迁产生的原因。第五章分析佤族的风俗习惯与变迁。主要从节庆、婚姻、丧葬习俗三个方面来论述佤族的风俗习惯与变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及其变迁原因。第六章分析佤族的宗教信仰与变迁。主要对佤族的原始宗教、佛教、基督教及其影响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及其变迁原因。第七章分析佤族的教育模式与文化传承。首先论述佤族传统教育模式(家庭、社区、寺院)及其功能的变迁,继而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变迁进行回顾,并通过实地调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佤族学校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教育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佤族文化传承的困境,提出文化自觉是佤族文化传承的根本保证。第八章为讨论与思考,这是本文的结语部分。主要对佤族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谋求自身发展进行分析讨论。在回顾文化适应理论基础上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了佤族的文化适应过程,并对影响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提出:在文化适应中寻求社会发展是佤族走向未来的道路选择。

郑红[9](2012)在《潮州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东省潮州地区的社群,由于种种地理、历史、气候与生产因素,孕育出别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在其文化遗产如方言、习俗、传统建筑和装饰工艺之上。本文研究的是潮州地区的丰富而真实的传统民间建筑彩画,期望通过记录这些尚存的物质实证和活着的营造工艺,填补我国地域建筑彩画的资料,并探讨我国民间彩画的保护及未来持续发展的路向。本文第一章将会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构架。首先会论证潮州彩画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完整文化体系,而非堆杂而成的元素,并展示本文的学术目标、创新点和现在学界对建筑色彩画像及区域民间文化的研究现状,以便建立本文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二章将确立“潮州”、“传统建筑”和“木构彩画”这三个基本概念的范围。首先“彩画”一词的定义在每代、每地均不断转变,笔者参照历代官式传统及其他地域建筑彩画研究的定义,依据实际情况概括出最吻合潮州传统范畴的“彩画”概念。然后分辨“古建筑”、“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等概念,以确认本文研究的范围是个有学术价值的本体。最后,笔者尝试从历史缘由、地理环境、民系形成等因素思考何谓“潮州”文化,并据此选出最适合于研究潮州建筑彩画系统的时代及地域界限。建筑彩画并不是纯艺术,而是设计,也就是说它的存在与所有其他建筑元素一样,必须为某些社会功能而服务。第三章是潮州彩画的艺术设计讨论,笔者根据潮州当地观念,把建筑按社会功能分为住宅、宗祠、宫庙和佛寺四类。从空间的布局设计及精神功能方面解释每类建筑相应的彩画位置、题材、用色、及构图关系。任何建筑行为,不管其美学思维或信念祈望如何,如果没有客观的物理性质、操作制度、物料资源和技术水平的支持,都不可能成立。本文第四章是论证潮州彩画的科学性,即其工艺技术的客观因素及施工技法的讨论。彩画必须依附于木构件上,所以第一节先剖析潮州建筑构架普遍使用杉木的缘由及性质,从而解释杉木对彩画的选料和施工技术带来的挑战。此外,建筑上的色彩图纹,除了水质和灰质外,主要以胶质(例如用漆)或油质(例如用桐油)两种方法施就,因此本章在接下来的几节分别对潮州传统推漆画工艺和桐油画工艺作出调查和分析,包括背景沿革、发展现状及保护技术等。本论文的最后一章探讨潮州彩画的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向。本章先将潮州传统彩画作为历史文化实体,而寻找有效而实际地保存或修复这些遗迹的政策、取向、措施和技法,作为当地建筑保护项目不可缺少的部份。而另一方面可以视建筑彩画为非物质遗产,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其艺术表达手法和工艺技术的问题。最后,探求潮州传统彩画的艺术及技术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启示,以及如何借着展示及诠释潮州彩画的文化价值来推广公众对中国建筑或地域传统之欣赏,从而让潮州彩画为我国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晁丽华[10](2007)在《三线建设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重大经济战略转移,云南在三线建设中,国防科技工业带动了基础设施、原材料工业和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日益通畅的交通、自然资源的开发,促进了边疆的团结和社会稳定,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为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西双版纳水泥制管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双版纳水泥制管厂(论文提纲范文)

(1)景洪市个人所得税管理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比较分析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个人所得税
        二、税收管理能力
        三、新个人所得税法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税收管理理论
        二、最优税制理论
        三、税收遵从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景洪市税务局个人所得税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景洪市税务局个人所得税管理组织架构及管理情况
        一、景洪市税务局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组织架构
        二、景洪市税务局个人所得税改革专项小组组织架构
        三、景洪市税务局个人所得税改革管理情况
    第二节 景洪市实施新个人所得税法效应分析
        一、景洪市经济环境基本情况
        二、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前后景洪市个人所得税收入对比分析
        三、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景洪市工资薪金所得效应分析
        四、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景洪市生产经营所得效应分析
第三章 景洪市个人所得税管理能力薄弱
    第一节 税源管理方式日趋落后
        一、综合制下税源监控难度加剧
        二、涉税部门间信息交互效率低
    第二节 新税法实施加大管理难度
        一、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增加管理风险
        二、全员全额申报制度考验技术支撑
        三、首次汇算凸显信息整合能力不足
    第三节 税收遵从环境欠佳
        一、纳税人自主申报意识淡
        二、申报数据质量普遍偏低
    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管理力量单薄
        一、个人所得税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
        二、整体管理人员缺乏综合业务能力
    第五节 基层纳税服务流于形式
        一、纳税服务观念落后政策制定
        二、基层纳税服务机制尚未健全
第四章 景洪市个人所得税管理能力薄弱成因分析
    第一节 税源管理能力存在局限性
        一、税源复杂增加个税监控难度
        二、信息交换不畅削弱管理力度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管理体系落后
        一、个税风险应对能力不足
        二、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不够
        三、缺乏信息整合分析能力
    第三节 征纳环境受限于内外因素
        一、个税管理处罚避重就轻
        二、居民申报能力良莠不齐
    第四节 缺乏个税专业管理人才
        一、基层人才培养观念落后
        二、缺乏有效人才激励机制
    第五节 税收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缺乏积极纳税服务观念
        二、纳税服务执行能力不足
第五章 景洪市个人所得税管理能力提升建议
    第一节 全面突破管理瓶颈
        一、建立居民个人收入监控系统
        二、促进健全有效信息交换机制
        三、大力全面推行电子发票使用
    第二节 完善个人所得税管理体系
        一、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能力
        二、提高统计核算分析能力
        三、组建专业风险应对团队
    第三节 营造积极个税征纳环境
        一、加大宣传提升居民纳税参与感
        二、加强执法刚性严惩偷漏税行为
    第四节 合理培养个税复合型人才
        一、扩宽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二、提供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第五节 优化纳税服务手段
        一、转变观念提升服务质量
        二、优化配置提高服务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楚雄彝族自治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解析
        1.3.1 少数民族地区
        1.3.2 建筑色彩与材质
        1.3.3 规划管控
        1.3.4 其他相关概念
    1.4 研究综述
        1.4.1 色彩规划学研究
        1.4.2 城市建筑材质研究
        1.4.3 国内外色彩管控导则研究
        1.4.4 楚雄州彝族色彩研究
        1.4.5 色彩负面实践反馈
        1.4.6 综述小结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楚雄州地方条例对建筑色彩地域性规划管控重点研究
    2.1 地方性规划管控与上级法律法规的关系研究
        2.1.1 与《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关系
        2.1.2 与《楚雄州城乡特色风貌建设条例》的关系
    2.2 地方性条例对地方性城乡规划管控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楚雄州城乡地域性特色与建筑色彩现状研究
    3.1 研究区域现状
    3.2 相关规划对楚雄州地域性特色的指导
        3.2.1 上位规划对楚雄州地域性特色的指导
        3.2.2 特色规划对楚雄州地域性指导
    3.3 楚雄州各县(市)地域性特色与建筑色彩使用分析
        3.3.1 楚雄市
        3.3.2 永仁县
        3.3.3 元谋县
        3.3.4 武定县
        3.3.5 大姚县
        3.3.6 姚安县
        3.3.7 禄丰县
        3.3.8 双柏县
        3.3.9 南华县
        3.3.10 牟定县
    3.4 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及材质现状分析
        3.4.1 城市建筑色彩及材质现状采集
        3.4.2 城市色彩及外立面材质存在的问题
        3.4.3 乡村建筑色彩及材质现状采集
        3.4.4 乡村色彩及外立面材质存在的问题
        3.4.5 楚雄州城乡现状建筑色彩形象汇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涉及群体研究
    4.1 现代城市规划管控的核心理念对群体研究的必要性
        4.1.1 讲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群体研究的必要性
        4.1.2 讲求系统体系的理念对群体研究的必要性
        4.1.3 讲求有法所依的理念对群体研究的必要性
    4.2 楚雄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所涉及的群体诉求研究
        4.2.1 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者的诉求
        4.2.2 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体系使用者的诉求
        4.2.3 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区域内其他民众的诉求
    4.3 楚雄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所涉及群体之间的联系研究
        4.3.1 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所需满足的诉求关系总结
        4.3.2 使用者与其他民众所需满足的诉求关系总结
        4.3.3 管理者与其他民众所需满足的诉求关系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方法与措施
    5.1 管控思路和方法
        5.1.1 以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规划管控作为基本指南
        5.1.2 以流程化“两张表”提供便捷的管控方式
        5.1.3 核心指标的区间管控或底线管控
        5.1.4 普遍性管控与特殊性情形
        5.1.5 分类分级管控
        5.1.6 正负面清单双管控
        5.1.7 指导各县(市)中心城区与乡村单元精细化管控
        5.1.8 指导各县(市)以专项规划编制及建设环节加强管控
    5.2 管控范围划定
        5.2.1 城乡规划管控区域划定依据和适用范围
        5.2.2 城乡规划管控区域管控优先级确定
    5.3 色彩使用标准选取
        5.3.1 色彩体系标准研究
        5.3.2 楚雄州色彩体系标准选择
    5.4 规划编制层面——楚雄州及县(市)两层级规划管控的差异化
        5.4.1 楚雄州层面建筑色彩规划管控重点
        5.4.2 各县(市)层面建筑色彩专项规划管控重点
    5.5 规划技术层面——楚雄州城乡建筑色彩的管控研究
        5.5.1 城乡建筑色彩层次
        5.5.2 城乡片区建筑色彩的管控研究
        5.5.3 城乡街道(连续面)建筑色彩的管控研究
        5.5.4 城乡单体建筑色彩的管控研究
        5.5.5 城乡单体建筑细部的管控研究
        5.5.6 城乡建筑家具的管控研究
    5.6 规划管理层面——建筑色彩规划衔接、审批与动态管理研究
        5.6.1 与新城乡规划体系的管控衔接
        5.6.2 规划审批及规划动态管理流程建议
        5.6.3 规划管控试行及实施反馈机制建立
    5.7 规划公众参与层面——与公众互动及色彩审美意识引导
        5.7.1 不同公众群体的互动参与方式
        5.7.2 公众色彩审美意识的引导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重要访谈记录(节选)整理
附录 D:重要讨论会议及评审会议意见整理

(3)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4)昆明二建商品混凝土公司战略联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
    2.2 企业战略联盟的特征
    2.3 企业战略联盟分析方法
        2.3.1 PEST分析法
        2.3.2 波特五力分析法
        2.3.3 SWOT分析模型
3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商品混凝土行业及市场发展状况
        3.2.1 商品混凝土行业特征
        3.2.2 昆明市商品混凝土行业发展状况
        3.2.3 昆明市商品混凝土市场规模
        3.2.4 昆明市商品混凝土市场建立战略联盟的优势
    3.3 商品混凝土行业竞争情况
        3.3.1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分析
        3.3.2 潜在进入者分析
        3.3.3 替代品分析
        3.3.4 供应商分析
        3.3.5 购买者分析
        3.3.6 行业竞争引发的问题
    3.4 外部机会与威胁分析
        3.4.1 外部机会
        3.4.2 外部威胁
4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概况
        4.1.1 基本情况
        4.1.2 市场地位
    4.2 公司资源分析
        4.2.1 公司历史悠久
        4.2.2 财务资源
        4.2.3 人力资源分析
        4.2.4 区域内品牌资源
    4.3 公司能力分析
        4.3.1 生产能力
        4.3.2 生产技术能力
        4.3.3 质量管理能力
        4.3.4 市场区域拓展能力
    4.4 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
        4.4.1 内部优势
        4.4.2 内部劣势
5 公司战略联盟建立与实施
    5.1 公司总体战略的分析与选择
        5.1.1 SWOT分析
        5.1.2 IE评价矩阵分析
        5.1.3 总体战略的选择
    5.2 战略联盟的确立
        5.2.1 确立战略联盟目标
        5.2.2 确立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
        5.2.3 确立战略联盟形式
        5.2.4 确立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
        5.2.5 确立战略联盟的信任和共享机制
    5.3 战略联盟的动因与协同性分析
        5.3.1 动因分析
        5.3.2 协同性分析
    5.4 战略联盟绩效评估机制的建立
        5.4.1 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
        5.4.2 战略联盟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5.4.3 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方法
第一章 森林文化及彝族森林文化
    第一节 森林及森林文化
        一、森林的双重属性
        二、森林文化及其内涵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的定义及生境
        一、民族森林文化及彝族森林文化
        二、彝族森林文化的生境
第二章 彝族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第一节 建立在森林基础上的生计活动
        一、妙用森林的农耕技艺
        二、以森林为载体的牧猎文化
        三、靠山吃山的采集文化
        四、柴的广泛使用及生火、砍柴技艺
        五、竹木餐饮器具的制作技艺
        六、茶在彝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及饮茶技艺
    第二节 森林文化在人居环境中的立体呈现
        一、建寨选址对森林环境的追求
        二、建房取材于林
    第三节 呈示在服饰上的森林文化
        一、取于森林的服饰材质
        二、动植物图案在服饰上的应用
    第四节 竹木在艺术、体育领域的利用
        一、采用竹木制作乐器
        二、漆器的选材及制作
        三、雕刻绘画的木质用材及涉林图景
        四、承载彝文的木质材料
        五、木质体育器材
第三章 原始宗教及人生礼俗中的彝族森林文化
    第一节 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中的森林文化
        一、山神崇拜
        二、树神崇拜
        三、林神崇拜
        四、花神崇拜
        五、植物崇拜举隅
        六、宗教活动中的植物
    第二节 人生礼俗中的森林文化
        一、诞生礼仪中的森林文化
        二、婚恋中的森林文化
        三、葬礼中的森林文化
第四章 彝族维护森林的途径及实效
    第一节 植树造林以固森林之本
        一、森林的实用价值为造林护林提供原动力
        二、植树造林的原则及方法
        三、植树造林的实践
    第二节 信仰习俗的护林功能
        一、风水观中的护林因素
        二、神山森林体系的护林功效
        三、具有重要护林意义的护林节
    第三节 保护森林的制度
        一、明确森林权属
        二、保护森林的地方组织
        三、分类保护、用林有度
        四、1949前的护林碑刻
        五、1950年后的护林乡规民约
    第四节 保护森林的实效
        一、森林状况较好
        二、数目众多的名木古树
        三、提供丰富的生计物产
第五章 彝族森林及森林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 彝族地区森林变迁及其动因
        一、彝族地区森林变迁
        二、彝族地区森林变迁的动因
        三、彝族地区森林变迁的生态及社会后果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变迁
        一、森林资源利用淡化
        二、科技进步对森林文化的影响
        三、神山森林体系的变迁
        四、彝族森林文化变迁的影响
第六章 彝族森林文化的地位及特质
    第一节 森林文化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一、彝族文化在森林环境中产生
        二、富含植物化特征的哲学理念
        三、彝族文化以森林文化为内核而不断衍生
    第二节 林人共生的文化特质
        一、人与植物的生命同构
        二、林人共生的生态观
    第三节 彝族森林文化的区域性差异
        一、彝族地区森林差异及对森林文化的影响
        二、利用森林资源的区域性差异
        三、与森林相关习俗的区域性差异
第七章 彝族森林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林人共生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自然与人共生的生态导向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三、林人共生理念在生态教育中的意义
        四、林人共生理念对生态立法的启示
    第二节 彝族森林文化在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
        一、彝族森林文化对生态恢复的意义
        二、彝族森林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第三节 彝族植物文化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
        一、彝族植物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二、彝区城市绿化缺乏地域特色
        三、彝族植物文化在城市绿化中的意义
        四、巧用彝族植物文化装点彝区现代城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云南通海县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工商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为什么要研究回族民营企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视角、方法和思路
    四、研究的价值
第一章 回族文化、田野点与工商企业
    一、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
    二、田野点概况
    三、现代工商企业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 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产业类型及其发展状况
    一、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产业类型
    二、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纳古镇“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
    一、“围坊而商”的街居经济
    二、“围坊而商”的工业经济
    三、“围坊而商”的运营特点
    四、“围坊而商”工商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纳古镇的刀具文化产业
    一、纳古镇刀具加工产业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现状
    二、纳古镇刀具加工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第五章 纳古镇的钢铁工业:从工坊到工厂的变迁
    一、变迁过程
    二、促进工业变迁的力量
第六章 影响回族民营企业发展的伊斯兰文化因素评价
    一、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伊斯兰文化因素指标构建
    二、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因素进行权重排序
    三、对推动云南回族民营企业发展的伊斯兰文化因素的评价
结语:回族文化与回族民营企业的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文化旅游视野下的目瑙纵歌节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文化旅游的研究
        (二) 目瑙纵歌节的研究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的文化透视
    一、景颇族与目瑙纵歌节
        (一) 景颇族的起源与历史迁徙
        (二) 景颇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与目瑙纵歌节的起源
        (三)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的种类与流程
    二、目瑙纵歌节的相关文化要素
        (一) 目瑙示栋与木代房
        (二) 服饰与道具
        (三) 音乐与舞蹈
    三、目瑙纵歌节的功能与价值
        (一) 族群认同的标识
        (二) 景颇文化的传承场
        (三) 实用价值
第二章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目瑙纵歌节发展现状分析
    一、从我者到他者
        (一) “我者”的参与行为
        (二) 政府的主导行为
        (三) 企业的参与行为
        (四) 游客的参与行为
    二、从内聚到彰显
        (一) 地点由景颇村寨到城市广场
        (二) 性质从“娱神”到“娱人”
        (三) 形式由单一到多样
    三、从文化传承到节庆经济
        (一) 对景颇族社区的影响
        (二) 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第三章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目瑙纵歌节发展现状思考
    一、文化传承——“董萨”的发展困境
    二、利益博弈——“我者”的被边缘化
    三、两难选择——“夹缝”中生长的目瑙纵歌节
结语
附录
    附录1:陇川县广山村村民岳麻干采访摘要
    附录2:芒市西山乡董萨采访摘要
    附录3:德宏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相关图片资料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基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回顾与分析
        一、国内外文化变迁理论的研究综述
        二、佤族研究综述
    第三节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调查区域的选择
        一、选择缘由
        二、调查地点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章 佤族历史源流与人口分布
    第一节 佤族族源与民族形成
        一、族称
        二、族源及民族形成
    第二节 佤族人口数量及分布
        一、全国佤族人口分布状况
        二、沧源佤族人口分布状况
        三、佤族人口分布特点及变迁因素分析
第三章 佤族生产方式与变迁
    第一节 渔猎与采集: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一、捕鱼
        一、狩猎
        二、采集
    第二节 传统农业:以农固本
        一、农历坐标下的农事安排
        二、生产工具与耕作制度
    第三节 经济作物:生钱之道
        一、甘蔗:传统产业
        二、茶叶:基础产业
        三、天然橡胶:风险产业
        四、烤烟:新兴产业
        五、小结
    第四节 角色转换:谋求新出路
        一、从农民到打工仔:他们都叫我小黑
        二、从打工仔到小老板: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行事了
第四章 佤族生活方式与变迁
    第一节 佤族服饰
        一、佤族传统服饰与特征
        二、佤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三、佤族服饰的变迁
        四、佤族服饰形成及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佤族饮食
        一、佤族传统饮食
        二、佤族饮食的变迁
    第三节 佤族住房
        一、佤族传统住房
        二、解放以来的佤族住房
    第四节 佤族交通
        一、解放前的佤族交通
        二、解放后佤族交通发展状况
    第五节 总结
第五章 佤族风俗习惯与变迁
    第一节 节庆习俗
        一、火把节
        二、新米节
        二、春节
    第二节 婚姻习俗与变迁
        一、婚姻缔结
        二、婚配伦理
        三、婚姻习俗的变迁
    第三节 丧葬习俗与变迁
        一、丧葬习俗
        二、丧葬习俗社会功能及变迁
第六章 佤族宗教信仰与变迁
    第一节 原始宗教
        一、自然崇拜
        二、鬼神崇拜
        三、原始宗教活动
    第二节 外来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一、佛教
        二、基督教
    第三节 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及变迁
        一、社会功能
        二、宗教信仰的变迁
第七章 佤族教育模式与文化传承
    第一节 佤族的传统教育
        一、家庭教育
        二、社会教育
        三、寺院教育
    第二节 佤族学校教育变迁与成效
        一、解放前学校教育概况
        二、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佤族学校教育发展历程
        三、改革开放后佤族学校教育变迁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探讨
        一、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二、佤族文化传承的困境
        三、佤族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文化自觉
第八章 思考与讨论:文化适应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佤族的文化适应
        一、文化适应理论
        二、佤族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
    第二节 佤族的未来——在适应中发展
        一、影响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因素
        二、在文化适应中寻求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佤族“司岗里”传说
附录二:图片资丰斗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潮州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潮州彩画的基础
        1.1.1 研究缘起
        1.1.2 潮州民间彩画现状
        1.1.3 因潮州建筑彩画的现状而触发的研究目标
    1.2 潮州彩画研究的理论体系
        1.2.1 中国地区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的理论架构
        1.2.2 将潮州木构彩画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体系的论点
        1.2.3 研究潮州木构彩画的学术价值和创新点
    1.3 我国及国际现时对建筑彩画的理论概述
        1.3.1 人类文明建筑画像理念宏观
        1.3.2 人类文明色彩意念及应用于建筑宏观
        1.3.3 以客观科学性系统将建筑彩色画像图纹分类
    1.4 中国传统建筑彩画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
        1.4.1 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困难
        1.4.2 国内对彩画历史及彩画文化研究的现状
        1.4.3 国内对地域性民居建筑的研究现状
        1.4.4 国内对油饰工艺及相关传统建筑工艺研究的现状
        1.4.5 我国地域文化的理论及概念基础
第二章 研究范围及名词概念
    2.1 “彩画”的概念
        2.1.1 判断 “彩画” 概念及内涵的基本原则
        2.1.2 宋代营造法式对彩画制度范围的界定
        2.1.3 明代典籍里建筑彩画的定义与明代官式制度
        2.1.4 对比清代《工程则例》里彩画的范围及现存地域建筑行业分工
        2.1.5 总结官式制度法则与地域建筑行业分工的差异
        2.1.6 总结中国建筑彩色画像的分类以及为潮州彩画划出范围
    2.2 界定本文 “传统建筑” 一词的概念
        2.2.1 为何要首先界定古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分野
        2.2.2 古建筑及相近名词的定义
        2.2.3 文物建筑的定义
        2.2.4 历史建筑的定义
        2.2.5 传统建筑的定义
        2.2.6 结论:本文采用“传统建筑”为题的理据
    2.3 以潮州彩画作为研究对象的界定
        2.3.1 界定本文的时间、地域及社群的原则
        2.3.2 潮州彩画的历史时段的限定
        2.3.3 潮州彩画的地理覆盖限定
        2.3.4 潮州民系的特性及名称与其具备特色彩画
        2.3.5 闽粤海洋文化及对潮州文化及建筑彩画的影响
第三章 潮州传统木构架彩画之艺术特征
    3.1 潮州彩画艺术之理论及研究范围
        3.1.1 潮州彩画名词名词解释
        3.1.2 潮州彩画亚区域特征
        3.1.3 潮州彩画时代特征
        3.1.4 潮州彩画的八卦设计理论分析
        3.1.5 潮州彩画与所属建筑功能的关系概论
    3.2 潮州民居木构彩画
        3.2.1 以民居彩画作为潮州彩画研究的第一类之原因
        3.2.2 潮州民居木构彩画总观
        3.2.3 潮州下山虎民居彩画的脊檩及子孙梁空间布置规律
        3.2.4 潮州四点金民居彩画的脊檩及子孙梁空间布置规律
        3.2.5 潮州三座落民居彩画的脊檩及子孙梁空间布置规律
        3.2.6 潮州驷马拖车民居彩画的脊檩及子孙梁空间布置规律
        3.2.7 潮州寨及其彩画的特征
        3.2.8 总结潮州民居彩画的特征
    3.3 潮州祠堂木构彩画
        3.3.1 潮州祠堂总观
        3.3.2 不同建筑形制祠堂彩画布置规律
        3.3.3 潮州祠堂彩画特征总结
    3.4. 潮州宫庙木构彩画
        3.4.1 潮州民间信仰与地区宫庙彩画的关系
        3.4.2 民间宫庙的第一类:村庙
        3.4.3 民间宫庙的第二类:两脊檩香火庙
        3.4.4 民间宫庙的第三类:三座落阴之古庙
        3.4.5 民间宫庙的第四类:祠堂平面布局之祠庙
        3.4.6 潮州官式庙宇总论
        3.4.7 潮州文庙及其彩画
        3.4.8 潮州地域城隍庙及其彩画
        3.4.9 本节小结:潮州宫庙彩画的特征总论
    3.5 潮州佛寺木构架彩画
        3.5.1 潮州民间佛教信仰与地区佛寺建筑总论
        3.5.2 第一类潮州佛寺:官式伽蓝制佛寺及其彩画
        3.5.3 第二类潮州佛寺:民间佛庙或三宝殿及其彩画
    3.6 构成潮州传统木构彩画艺术之主要元素
        3.6.1 潮州彩画整体空间排列规律
        3.6.2 潮州木构架彩画与建筑空间之关系
        3.6.3 潮州彩画色彩特征
        3.6.4 潮州彩画构图分析
        3.6.5 潮州彩画图纹分析
        3.6.6 潮州彩画与官式彩画及江南彩画之对比
        3.6.7 闽南彩画与潮州彩画之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潮州木构彩画之工艺特色
    4.1 潮州杉木技术
        4.1.1 研究杉木材质的原因
        4.1.2 杉木历史沿革及潮州杉木来源的研究
        4.1.3 杉木特性与潮州建筑用杉木的质量分析
        4.1.4 杉木的原木处理分析
    4.2 潮州传统建筑桐油画工艺
        4.2.1 研究潮州桐油工艺的缘由及背景资料:
        4.2.2 潮州传统建筑桐油业现况
        4.2.3 潮州传统建筑桐油工艺材料
        4.2.4 桐油基层工艺研究
        4.2.5 桐油画面层工艺研究
        4.2.6 桐油工艺工具研究
        4.2.7 现存潮州桐油画文物破坏原因分析
    4.3 潮州传统建筑推漆画工艺
        4.3.1 研究潮州漆艺的缘由及背景资料
        4.3.2 潮州传统建筑漆业现况
        4.3.3 漆艺材料研究
        4.3.4 漆艺基层工艺研究
        4.3.5 漆艺面饰层工艺研究
        4.3.6 大漆工具研究
        4.3.7 潮州漆文物保护技术
        4.3.8 漆艺小结
    4.4 潮州木构彩画工艺总结
        4.4.1 潮州彩画工艺相信沿自古老传统
        4.4.2 潮州彩画工艺配合实际运作制度及施工情况
        4.4.3 潮州彩画工艺有足够灵活性在现代市场持续发展
第五章 潮州彩画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5.1 潮州彩画的文化遗产价值
        5.1.1 潮州彩画作为文化资源的地位
        5.1.2 对于保护中国建筑和中国彩画的有关学术理论及国际宪章
        5.1.3 以文化价值及文化重要性主导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
        5.1.4 潮州彩画的文化重要性宣言
    5.2 潮州彩画作为建筑文物资源的保护
        5.2.1 国际保护历史建筑原则的缘起及几份重要的普及宪章
        5.2.2 国际保护意念的真实性原则及在保护中国彩画的应用
        5.2.3 对中国彩画保持原状的适当手法
        5.2.4 现在我国修复建筑木构彩画的手法
    5.3 潮州彩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
        5.3.1 将中国地域民间彩画作为非物质遗产而保护的原理
        5.3.2 对潮州彩画非物质遗产适合的保护手法
    5.4 潮州彩画的诠释及可持续文化发展
        5.4.1 潮州彩画的展陈及诠释
        5.4.2 潮州彩画的可持续发展
        5.4.3 简述因传统中国彩画意念而创作的近代建筑装饰
        5.4.4 总结潮州彩画的诠释及可持续文化发展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潮州传统木构彩画的几项重点
    6.2 潮州彩画是保留远古遗风的珍贵传统痕迹
    6.3 潮州彩画主要是建基于潮州的生活环境、社群观念和传统习俗
    6.4 潮州民间彩画的特点是民间文化
    6.5 潮州彩画是活着的传统而非僵化的遗迹
后记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10)三线建设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国防科技工业, 巩固国防战略后方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奠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
三、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设备制造业, 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

四、西双版纳水泥制管厂(论文参考文献)

  • [1]景洪市个人所得税管理能力提升研究[D]. 黄蓉.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2]楚雄彝族自治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研究[D]. 徐伶.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4]昆明二建商品混凝土公司战略联盟研究[D]. 鲁成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5]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D]. 刘荣昆. 云南大学, 2016(12)
  • [6]云南通海县纳古镇回族民营企业的工商人类学研究[D]. 李德庆. 云南大学, 2015(05)
  • [7]文化旅游视野下的目瑙纵歌节发展现状研究[D]. 陈启榕. 云南大学, 2015(09)
  • [8]佤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基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D]. 吴振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9]潮州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研究[D]. 郑红.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10]三线建设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J]. 晁丽华.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标签:;  ;  ;  ;  ;  

西双版纳水泥管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