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润滑油添加剂无害化性能研究

柴油机润滑油添加剂无害化性能研究

一、柴油润滑性添加剂无害化性能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雄雄[1](2021)在《基于植物材料的钻井液润滑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超深井、长水平井和大斜度井钻井液润滑性能较差及钻井液润滑剂面临的环保、抗温等问题,本论文确立环保高效润滑的研究目标,以植物材料为原料,研发满足环保和钻井工程要求的钻井液润滑剂,并对其润滑性能、抗温性能、抑制性能和配伍性能进行室内实验评价,然后通过红外光谱和接触角等分析方法表征所制得的润滑剂并探究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改性植物油润滑剂研制:将菜籽油与水合肼按照摩尔比1:3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复配分散剂得到润滑剂GXZ,对其进行室内钻井液性能评价和机理研究。研究表明:1%GXZ可以使4%钙土基浆的润滑系数降低为0.0684;GXZ对不同的含土量的钻井液均具有较好的润滑作用,且1%GXZ对含4%钠土浆的润滑效果最好;在120℃48h内,延长老化时间对GXZ在钻井液中的润滑作用较小;含GXZ的钻井液在150℃老化16h后润滑系数为0.0500,抗温达150℃;Na Cl和重晶石含量过高不利于GXZ对钻井液的润滑作用;抑制性较好;GXZ对钻井液的润滑机理在于GXZ分子链上的亲水基团以及酰肼在钻具和井壁上吸附,疏水碳氢长链向外排列,形成润滑薄膜,疏水性增强,润滑性能提高。(2)寡聚糖润滑剂研制:基于寡聚糖的理化性质和功能,以富含植物聚糖的植物胶为原料制备寡聚糖MQ,对其进行室内钻井液性能评价和机理研究。研究表明:MQ具有增粘提切、降滤失和提高钻井液润滑性能的多重功效;含土量过高,不利于发挥MQ对钻井液的润滑作用;老化温度高于150℃时,MQ逐渐失去其应用的功能;120℃48h内,延长老化时间不影响MQ对钻井液的降滤失性及润滑作用;Na Cl含量的增多几乎不改变MQ在钻井液中的润滑作用,但重晶石含量过高却不利于发挥MQ对钻井液的润滑作用;抑制性较好;寡聚糖MQ对钻井液的润滑机理在于寡聚糖MQ分子中多羟基吸附基团(-OH)易吸附在井壁岩石表面或钻屑表面上形成化学吸附膜,导致摩擦面被化学吸附膜隔开,起到润滑减阻的作用。(3)糖脂润滑剂评价和现场应用:HTZ对钻井液具有较好的润滑性能;120℃48h内,延长老化时间利于发挥HTZ对钻井液的润滑作用;HTZ在180℃时,HTZ仍对钻井液能起到较好的润滑作用,抗温性优越;HTZ对含不同土量的钻井液具有较好的润滑作用;抗Na Cl和重晶石性能较好;抑制性较好;HTZ对钻井液的润滑机理在于HTZ中存在多羟基的亲水基团易吸附在钻具和粘土颗粒表面并形成化学吸附膜,同时疏水碳氢长链向外排列也形成一层润滑薄膜,双重作用下导致钻井液润滑性能显着提高,起到润滑减阻降低磨损的作用;渗透性好,利于钻头对岩石的切削;HTZ在长庆钻井现场已被应用且润滑效果明显,能够满足造斜段与长水平段的施工要求。

胡少剑[2](2020)在《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构型设计及绿色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高端合成基础油,酯类基础油因其高性能、多功能性及环保性而备受青睐。然而,由于含硫催化剂与碱洗精制工艺的使用,酯类基础油的传统生产方式往往引发产品硫含量超标、副产物过多、油品乳化、废水排放量大及设备腐蚀等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关于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系统研究报道亦相对匮乏。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绿色催化剂的研发,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构型设计与构效关系分析,以及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绿色合成及精制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利用水热法合成了锡锆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采用压缩成型法制备出成型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未使用模板剂与表面活性剂,制备的催化剂不含硫、氮、磷及卤族元素,可在保持较高催化活性、较低成本及良好油剂分离的前提下实现催化剂制备过程的无害化与催化过程的绿色化。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锡锆复合氧化物是具有介孔结构的混合价态金属氧化物;虽然Zr4+的少量掺杂会导致催化剂活性中心数量减少,但可通过提高催化剂的表面疏水性、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及Sn2+分散度而增强催化活性;Zr4+的过量掺杂会导致催化剂由晶体结构转变为无定形结构、活性中心大量损失、表面疏水性减弱,使其催化活性大幅降低;催化剂成型可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改善其孔径分布,增大其酸量及酸强度,并提高其热稳定性。通过拓展“官能团等活性理论”的应用范围并建立简化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在难以获悉反应中间产物结构及组成的情况下研究了高粘度酯类基础油合成的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官能团等活性理论”适用于寡聚反应及有多羟基寡聚物参与的非聚合反应;反应体系的高粘度及催化剂对有机酸的强吸附性会导致酯化反应首先主要发生在催化剂颗粒的外表面,随分子扩散而逐渐发生在催化剂颗粒的内表面,因此反应级数出现由零级向二级阶跃的现象;高粘度的多羟基寡聚物、正庚酸酯及2-乙基己酸酯的适宜合成温度分别为160、170及180℃,采用梯度升温的加热方式,混合酸酯合成反应的羧基转化率可达97%以上。设计并合成了桥联型新戊基多元醇酯与双酯型新戊基多元醇酯,其分别属于很高粘度指数(VHVI)与超高粘度指数(UHVI)的高粘度酯类基础油。为降低环境污染及能耗,提高反应转化率,并防止产品氧化,在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合成过程中,用氮气代替有机溶剂作为携水剂。油品基本物性分析结果表明:桥联型新戊基多元醇酯粗产品的运动粘度、粘度指数、倾点、酸值及色度分别为141.51 mm2/s(40℃)、17.49 mm2/s(100℃)、136、-38℃、13.63 mg KOH/g和3,而双酯型新戊基多元醇酯粗产品的运动粘度、粘度指数、倾点、酸值及色度则分别为106.29mm2/s(40℃)、16.74 mm2/s(100℃)、172、-45℃、8.64 mg KOH/g和4。双酯型新戊基多元醇酯具有更宽的粘度调节范围、更好的粘温性能及低温流动性,而桥联型新戊基多元醇酯的稳定性更高、色度与轻组分含量更低、分子量分布更集中。构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合成原料相同时,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粘度主要遵循分子量效应,随分子量增大而线性升高;当合成原料不同时,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基本物性受分子量效应与构型效应的共同影响;当二元羧酸的碳链较短时,影响高粘度酯类基础油基本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构型效应,由奇数碳二元羧酸或支链一元醇合成的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空间位阻较大,不利于分子的紧密排列,将降低酯基对烷基链的吸引作用,因而其粘度与倾点较小;当二元羧酸的碳链较长时,分子量效应对高粘度酯类基础油基本物性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粘度与倾点随合成原料分子量的增大而升高。采用两级分子蒸馏对桥联型新戊基多元醇酯粗产品进行精制,有效脱除了粗产品中的水、有机酸、半酯及低沸点酯等非理想组分,从而减少了污水排放量并避免了产品乳化。桥联型新戊基多元醇酯精制产品的运动粘度、粘度指数、倾点、开口闪点、酸值、色度、密度(20℃)及收率分别为238.79 mm2/s(40℃)、25.77 mm2/s(100℃)、138、-31℃、268℃、0.03 mg KOH/g、4、1.04 g/cm3和82.31 wt.%,可作为很高粘度指数、牌号为120BS的高性能润滑油基础油使用。油品的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精制产品的碳、氢、氧含量分别为65.36、9.75及24.89 wt.%;锡、锆元素含量分别为1.32、3.29μg/g;硫、氮含量几乎为0,表明锡锆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可实现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绿色催化合成,采用两级分子蒸馏技术可实现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粗产品的绿色精制。

路建雄[3](2019)在《废弃油基钻井液破乳收油及无害化处理研究》文中提出油基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润滑、抗温抗盐、抗滤失等性能,在开发难度较大的油气藏时被广泛应用。但油基钻井液经多次使用后性能下降,已难以达到使用要求,成为含油废弃物。废弃油基钻井液具有高p H值、高COD等特点,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由于其含油量较高,资源回收价值较高。针对废弃油基钻井液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分析了废弃油基钻井液的含油率、含水率、含固率和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实验选取的废弃油基钻井液含油率为43.1%(体积分数),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污染特性分析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废弃油基钻井液破乳收油、废水和废渣处理研究。破乳收油部分主要通过单因素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破乳配方和处理条件:破乳剂AX01、AX07复配比例1:2、加量为0.8%,OT-75加量0.5%,PAC加量1500mg/L,PAM(质量分数0.1%)加量0.4%,稀释比1:1,破乳温度65℃,破乳时间45min,离心转速5000 r/min,离心时间5min,最终除油率达到87.6%。除油废水使用混凝剂PAC(加量500mg/L)和芬顿试剂(30%H2O2加量1800mg/L,H2O2与Fe SO4.7H2O摩尔比为2.5:1)进行絮凝氧化处理,废渣进行固化处理。经过处理后,废水COD值由2144mg/L降低到113mg/L,废渣浸出液COD检测值为96mg/L,检测指标均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从而实现了废弃油基钻井液无害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

尹彤华[4](2018)在《柴油抗磨剂对柴油质量影响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国Ⅳ、国Ⅴ车用柴油标准的实施,柴油抗磨剂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同抗磨剂由于其组成、性质等差异,影响商品柴油质量、使用性能,并出现乳化、酸值偏高、氧化安定性(以总不溶物计)超标问题等,已严重威胁车用柴油质量的稳定。本文介绍了抗磨剂的质量要求,分析了酸/酯型抗磨剂生产工艺、性能特点以及与其他添加剂配伍性等对柴油性能质量的影响,有助于企业合理选择、使用柴油抗磨剂并有效解决加剂柴油的质量问题。

崔永胜[5](2017)在《柴油清净剂的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柴油清净剂主剂进行了清净性能评价,并考察了柴油清净剂对柴油破乳化性和润滑性的影响。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要求柴油机技术不断创新和车用柴油质量不断升级。向柴油中添加柴油清净剂,能够满足柴油机对柴油清净性能的要求。柴油清净剂可有效清除喷嘴积炭和沉积物,恢复发动机原有的雾化性能和排放水平,从而间接实现降低油耗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丁泠然,董芳,郑东前[6](2016)在《减阻剂对车用柴油主要理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管道输送现场加剂试验和实验室模拟剪切试验,考察了加入减阻剂对车用柴油主要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减阻剂对车用柴油的理化性能影响较小;但当车用柴油的氧化安定性值较大时,会使该数据略有增大,在该项指标卡边时,有可能造成油品质量争议,应引起注意;减阻剂与车用柴油中的抗磨剂、十六烷值改进剂的配伍性良好。

田丰[7](2015)在《废弃油基钻井液及钻屑萃取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页岩气的大量勘探开发,油基钻井液以其稳定井壁能力强、抑制页岩水化膨胀效果好及对储层影响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随之引起的环境问题亦日益加剧。配制油基钻井液会添加基油(柴油或白油)作为连续相,添加各种化学添加剂以满足不同钻井需求。当其多次循环废弃后,废弃物中会残余大量具有巨大回收价值的油类物质和危害周边环境的重金属、各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分解产物。因此,本文对废弃油基钻井液及其钻屑进行溶剂萃取实验研究,对萃取后的剩余残渣进行固化处理,以实现对危险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溶剂萃取法对废弃油基钻井液及其钻屑中所含油类物质去除较彻底,油类物质回收率高,回收油品质好,萃取剂循环利用率高,适应性强且处理量大。本研究主要针对四川威远地区页岩气井场钻井产生的废弃油基钻井液和重庆涪陵地区页岩气开发示范区钻井产生的废弃油基钻井液及其钻屑共三种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各样品组成成分,筛选不同种类的萃取剂,通过萃取率、萃取剂毒性和回收温度等指标优选出石油醚(60~90℃)作为本次研究的萃取剂。根据不同样品含油量和油类成分,考察了萃取剂加量、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三种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考察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多元回归拟合一个可模拟真实极限状态下的曲面,根据拟合出的多元回归函数优化萃取条件。考察离心转速和离心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对于四川威远地区废弃油基钻井液样品,液料比为1.8:1,萃取时间为20 min,萃取温度为40℃,离心转速为30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萃取率为81.6%。对于重庆涪陵地区废弃油基钻井液样品,液料比为2.5:1,萃取时间为22.5 min,萃取温度为20℃,离心转速为30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萃取率为83.0%。对于重庆涪陵地区含油钻屑样品,液料比为1.75:1,萃取时间为25 min,萃取温度为40℃,离心转速为30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萃取率为85.8%。考察温度对萃取剂回收率的影响,确定90℃作为萃取剂回收温度。检测回收柴油性能指标并与0#柴油国Ⅲ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利用红外光谱对回收柴油和回收萃取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威远地区废弃油基钻井液样品,回收柴油品质较差,需进一步净化处理;重庆涪陵地区页废弃油基钻井液及其钻屑回收柴油品质较好,可进行简单调质重新配制油基钻井液或用作燃料油。为实现危险废物无害化,对萃取后剩余残渣进行污染指标检测,以重庆涪陵地区的废弃油基钻井液及其钻屑为例,优化固化配方为剩余残渣:水泥:石灰:粉煤灰=6:1.5:0.5:1.5,使其固化体浸出液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根据实验室对实验条件的探索,结合现场实际条件,设计出废弃油基钻井液及其钻屑萃取处理工艺方案,并对溶剂萃取处理方法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为实现工业化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卢月红,朱永根[8](2011)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餐厨废弃物的产生、处理与回收利用技术,以及嘉兴市采用"餐饮废弃物湿加热制备饲料和有机肥料"、"湿式厌氧发酵技术"和"生物酶催化法制备生物柴油"等国内外先进技术,利用餐厨废弃物制备蛋白饲料、有机肥料和生物柴油项目。项目实现餐厨废弃物100%循环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举措,将有力推动相关生物能产业发展。

马添俊,魏海仓[9](2008)在《高频往复试验机法考察柴油润滑性研究》文中指出用高频往复试验机法对柴油及组分的润滑性进行了测定,考察了方法的准确度与重复性,并初步探讨、验证了柴油的硫含量、酸度、粘度等性质与润滑性的关系.

杨永红,齐邦峰[10](2007)在《柴油润滑性及润滑性添加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柴油的低硫化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柴油出现了润滑性差的现象。综述了影响柴油润滑性的因素和磨损机理及低硫柴油的润滑性添加剂,认为酯类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抗磨剂;并对柴油润滑性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二、柴油润滑性添加剂无害化性能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油润滑性添加剂无害化性能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植物材料的钻井液润滑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钻井液润滑剂概述
        1.2.1 润滑类型
        1.2.2 影响钻井液润滑性能的主要因素
        1.2.3 钻井液润滑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改性植物油的制备及其在钻井液中的润滑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润滑剂(GXZ-1)制备
        2.2.3 钻井液配制
        2.2.4 钻井液润滑性能评价实验
        2.2.5 线性膨胀率评价实验
        2.2.6 配伍性评价实验
        2.2.7 抗Na Cl性能评价实验
        2.2.8 抗重晶石性能评价实验
        2.2.9 粘土颗粒粒度分布测定方法
        2.2.10 粘土热重分析方法
        2.2.11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XZ-1 的表征及润滑性能评价
        2.3.2 GXZ润滑性能评价
        2.3.3 GXZ抑制性能评价
        2.3.4 GXZ润滑剂润滑机理分析
        2.3.5 GXZ配伍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寡聚糖MQ制备及其在钻井液中的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寡聚糖MQ的制备
        3.2.3 钻井液配制
        3.2.4 钻井液的性能评价实验
        3.2.5 线性膨胀率评价实验
        3.2.6 抗Na Cl性能评价实验
        3.2.7 抗重晶石性能评价实验
        3.2.8 粘土颗粒粒度分布测定方法
        3.2.9 粘土热重分析方法
        3.2.10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寡聚糖MQ性能评价
        3.3.2 寡聚糖MQ抑制性能评价
        3.3.3 寡聚糖MQ润滑剂润滑机理分析
        3.3.4 钻井液配方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糖脂在钻井液中的性能评价及润滑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钻井液配制
        4.2.3 钻井液的润滑性能评价实验
        4.2.4 配伍性评价实验
        4.2.5 抗Na Cl性能评价实验
        4.2.6 抗重晶石性能评价实验
        4.2.7 线性膨胀率评价实验
        4.2.8 粘土颗粒粒度分布测定方法
        4.2.9 粘土热重分析方法
        4.2.10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TZ润滑性能评价
        4.3.2 HTZ抑制性能评价
        4.3.3 HTZ润滑机理分析
        4.3.4 HTZ配伍性评价
        4.3.5 HTZ现场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构型设计及绿色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市场与应用
        1.1.1 柴油机油基础油
        1.1.2 车辆传动设备油基础油
        1.1.3 工业润滑油基础油
        1.1.4 润滑油调和组分
        1.1.5 抗磨剂
    1.2 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研究进展
        1.2.1 新戊基多元醇酯
        1.2.2 桥联型新戊基多元醇酯
        1.2.3 双酯型新戊基多元醇酯
        1.2.4 小结
    1.3 酯类基础油合成原料的选择
        1.3.1 新戊基多元醇的选择
        1.3.2 二元羧酸的选择
        1.3.3 一元醇的选择
        1.3.4 一元羧酸的选择
    1.4 催化剂在酯类基础油合成中的应用
        1.4.1 SO_4~(2-)/M_xO_y型固体超强酸
        1.4.2 杂多酸
        1.4.3 复合金属氧化物
        1.4.4 分子筛
        1.4.5 酸改性的活性炭
        1.4.6 脂肪酶
        1.4.7 小结
    1.5 绿色分离技术在酯类基础油合成过程中的应用
        1.5.1 氮气携水法
        1.5.2 减压法
        1.5.3 反应蒸馏法
        1.5.4 吸附法
        1.5.5 小结
    1.6 绿色分离技术在酯类基础油精制过程中的应用
        1.6.1 分子蒸馏法
        1.6.2 吸附分离法
        1.6.3 氮气气提法
        1.6.4 小结
第2章 锡锆复合氧化物的制备、表征及合成机理分析
    2.1 催化剂设计
    2.2 锡锆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评价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锡锆复合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2.2.3 催化活性评价装置及方法
    2.3 锡锆复合氧化物制备条件的优化
        2.3.1 锡锆摩尔比的优化
        2.3.2 pH的优化
        2.3.3 沉淀剂的优化
        2.3.4 水热温度的优化
        2.3.5 水热时间的优化
        2.3.6 催化剂母液浓度的优化
        2.3.7 催化活性对比
    2.4 锡锆复合氧化物的表征
        2.4.1 分析仪器、测试条件及样品处理方法
        2.4.2 XRD分析
        2.4.3 Raman spectra分析
        2.4.4 N_2 physisorption分析
        2.4.5 XPS与ICP-OES分析
        2.4.6 SEM分析
    2.5 锡锆复合氧化物的合成机理分析
        2.5.1 合成机理分析
        2.5.2 验证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锡锆复合氧化物的成型与表征
    3.1 锡锆复合氧化物的成型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成型方法
        3.1.3 评价方法
        3.1.4 成型条件考察
        3.1.5 成型方案优化
    3.2 成型催化剂的表征
        3.2.1 分析仪器、测试条件及样品处理方法
        3.2.2 XRD分析
        3.2.3 N_2 physisorption分析
        3.2.4 XPS与ICP-OES分析
        3.2.5 NH_3-TPD与Py-IR分析
        3.2.6 SEM分析
        3.2.7 DLS分析
        3.2.8 TG-DSC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粘度酯类基础油合成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装置、试剂、步骤及油品性能测试方法
        4.1.1 实验装置与试剂
        4.1.2 实验步骤
        4.1.3 油品性能测试方法
    4.2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1 第一步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建立
        4.2.2 第二步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建立
    4.3 内、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4.3.1 成型催化剂用量对羧基转化率的影响
        4.3.2 外扩散影响的消除
        4.3.3 内扩散影响的消除
    4.4 三羟甲基丙烷与戊二酸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4.4.1 反应温度及时间对羧基转化率和酸值的影响
        4.4.2 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4.4.3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4.5 第一步反应产物与2-乙基己酸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4.5.1 反应温度及时间对2-乙基己酸转化率和酸值的影响
        4.5.2 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4.5.3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4.6 第一步反应产物与正庚酸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4.6.1 反应温度及时间对正庚酸转化率和酸值的影响
        4.6.2 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4.6.3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4.7 混合酸酯合成反应的转化率的估算
    4.8 反应历程及催化机理分析
    4.9 梯度升温实验
    4.10 失活催化剂的再生研究
        4.10.1 失活机理分析
        4.10.2 失活催化剂的再生实验
    4.11 本章小结
第5章 桥联型新戊基多元醇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5.1 实验装置、试剂、油品合成及性能测试方法
        5.1.1 实验装置与试剂
        5.1.2 油品合成方法
        5.1.3 油品性能测试方法
    5.2 桥联型新戊基多元醇酯的物料配比优化
        5.2.1 正交试验设计
        5.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2.3 对比实验
    5.3 桥联型新戊基多元醇酯的合成条件优化
        5.3.1 正交试验设计
        5.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3.3 合成方案优化
    5.4 桥联型新戊基多元醇酯粗产品的性能分析
        5.4.1 分析仪器及测试条件
        5.4.2 基本物性分析
        5.4.3 模拟蒸馏分析
        5.4.4 GPC分析
        5.4.5 ~(13)C-NMR分析
        5.4.6 ~1H-NMR分析
    5.5 桥联型新戊基多元醇酯的构效关系研究
        5.5.1 二元羧酸对桥联型新戊基多元醇酯基本物性的影响
        5.5.2 增粘机理分析及构效关系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酯型新戊基多元醇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6.1 实验装置、试剂及油品性能测试方法
        6.1.1 实验装置与试剂
        6.1.2 油品性能测试方法
    6.2 探索性实验
        6.2.1 双酯型新戊基多元醇酯的分子构型设计
        6.2.2 双酯型三羟甲基丙烷酯的合成方法
        6.2.3 双酯型三羟甲基丙烷酯的合成实验总结
        6.2.4 C类双酯型季戊四醇酯的合成探索
    6.3 C类双酯型季戊四醇酯合成条件的优化
        6.3.1 第一步反应条件的优化
        6.3.2 第二步反应条件的优化
        6.3.3 氮气流量与搅拌速度的优化
        6.3.4 小结
    6.4 C类双酯型季戊四醇酯粗产品的性能分析
        6.4.1 分析仪器及测试条件
        6.4.2 基本物性分析
        6.4.3 GC-MS与模拟蒸馏分析
        6.4.4 GPC分析
        6.4.5 ~(13)C-NMR分析
        6.4.6 ~1H-NMR分析
    6.5 C类双酯型季戊四醇酯的构效关系研究
        6.5.1 二元羧酸对C类双酯型季戊四醇酯基本物性的影响
        6.5.2 一元醇对C类双酯型季戊四醇酯基本物性的影响
        6.5.3 增粘机理分析及构效关系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精制研究
    7.1 实验装置、试剂、精制步骤及油品性能测试方法
        7.1.1 实验装置及试剂
        7.1.2 精制步骤
        7.1.3 油品性能测试方法
    7.2 分子蒸馏精制实验
    7.3 粗产品与精制产品的性能测试
        7.3.1 基本物性分析
        7.3.2 元素分析
        7.3.3 GPC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废弃油基钻井液破乳收油及无害化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废弃油基钻井液特点及危害
    1.3 国内外废弃油基钻井液处理现状
        1.3.1 废弃油基钻井液直接处理技术
        1.3.2 废弃油基钻井液回收处理技术
        1.3.3 几种废弃油基钻井液处理技术对比
        1.3.4 化学破乳法技术研究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化学破乳离心收油处理油基钻井液步骤
        2.3.2 分离废水絮凝芬顿氧化处理步骤
        2.3.3 分离废渣固化无害化处理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密度测定
        2.4.2 油基钻井液油、水、固含量测定
        2.4.3 重金属含量测定
        2.4.4 色度测定
        2.4.5 化学需氧量测定
    2.5 破乳离心处理除油率计算
第3章 废弃油基钻井液除油技术研究
    3.1 废弃油基钻井液污染物特性分析
    3.2 废弃油基钻井液破乳离心处理技术研究
        3.2.1 加水稀释比确定
        3.2.2 破乳剂筛选
        3.2.3 破乳剂复配
        3.2.4 破乳剂复配加量
        3.2.5 破乳助剂加量
        3.2.6 破乳温度及破乳时间
        3.2.7 离心转速及离心时间
    3.3 正交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废弃油基钻井液除油后产生废水废渣处理
    4.1 废水、废渣污染特性分析及检测结果
        4.1.1 废水、废渣污染特性分析
        4.1.2 废水、废渣污染物检测结果
    4.2 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4.2.1 絮凝脱稳作用机理及芬顿氧化原理
        4.2.2 废水絮凝处理
        4.2.3 废水芬顿氧化处理
    4.3 除油废渣处理技术研究
        4.3.1 废渣固化实验
        4.3.2 固化效果检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柴油抗磨剂对柴油质量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柴油润滑性能及其表征测试方法
2 柴油抗磨剂的润滑机理及分类
3 抗磨剂性能指标及对柴油质量的影响
    3.1 理化性能指标
    3.2 使用性能指标
    3.3 行车试验
4 原料及生产工艺对抗磨剂性能的影响
5 抗磨剂与其他添加剂混用对柴油性质的影响
    5.1 酸型抗磨剂与其他添加剂相互影响情况
    5.2 酯型抗磨剂与其他添加剂相互影响情况
        5.2.1 与降凝剂的试验
        5.2.2 与十六烷值改进剂的试验
6 结论

(5)柴油清净剂的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柴油清净剂清净性能的评价
    柴油清净性模拟试验
    柴油喷嘴清净性的发动机台架试验评定
柴油清净剂对柴油性能的影响
    对柴油破乳化性能的影响
    对柴油润滑性的影响
结束语

(7)废弃油基钻井液及钻屑萃取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钻井液的类型、体系及作用
        1.1.1 钻井液的类型
        1.1.2 油基钻井液体系
        1.1.3 钻井液的作用
    1.2 废弃油基钻井液和钻屑的来源及危害
        1.2.1 废弃油基钻井液和钻屑的来源
        1.2.2 废弃油基钻井液对环境的危害
    1.3 废弃油基钻井液及其钻屑处理现状
        1.3.1 坑内密封
        1.3.2 MTC固井技术
        1.3.3 破乳法
        1.3.4 热蒸馏法
        1.3.5 生物修复法
        1.3.6 溶剂萃取法
        1.3.7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3.8 化学固化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内容、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1.5.1 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关键技术
第2章 废弃油基钻井液和钻肩组分分析
    2.1 样品背景资料
    2.2 废弃油基钻井液基础指标检测方法
    2.3 废弃油基钻井液和含油钻屑组分测定
第3章 溶剂萃取法处理废弃油基钻井液和钻屑
    3.1 溶剂萃取法机理
        3.1.1 萃取原理
        3.1.2 离心沉降原理
    3.2 实验药品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步骤与测定方法
        3.4.1 实验步骤
        3.4.2 萃取率的测定方法
    3.5 萃取剂评选实验
        3.5.1 萃取剂选择原则
        3.5.2 萃取剂的选择
    3.6 溶剂萃取法实验条件确定
        3.6.1 萃取剂加量
        3.6.2 萃取时间
        3.6.3 萃取温度
    3.7 响应面法优化萃取实验条件
        3.7.1 响应面法原理
        3.7.2 响应面优化萃取条件
        3.7.3 验证试验
    3.8 离心分离条件优化
        3.8.1 离心转速对萃取率影响
        3.8.2 离心时间对萃取率影响
    3.9 萃取剂回收
        3.9.1 萃取剂回收条件
        3.9.2 回收萃取剂检测
        3.9.3 提高萃取剂回收率方法
    3.10 回收柴油性能评价
    3.11 剩余残渣指标检测
    3.12 本章小结
第4章 萃取剩余残渣无害化处理实验
    4.1 固化机理
    4.2 实验药品
    4.3 实验仪器
    4.4 固化体评价指标和实验步骤
        4.4.1 评价指标与检测标准
        4.4.2 固化实验步骤
    4.5 正交实验优化
    4.6 固化体指标检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场工艺设计及经济可行性分析
    5.1 现场工艺设计
    5.2 经济可行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高频往复试验机法考察柴油润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材料、原理及条件
    1.1 试剂与材料
        1.1.1 试剂
        1.1.2 材料
    1.2 试验原理
    1.3 试验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HFRR测试仪测试准确性考察
    2.2 柴油组分润滑性考察
    2.3 柴油润滑性考察
    2.4 加柴油抗磨剂考察
3 结论

(10)柴油润滑性及润滑性添加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柴油润滑性的组分
2 柴油泵润滑性差的原因和油泵磨损的机理
3 提高低硫柴油润滑性的方法
    3.1 醇和醚
    3.2 脂肪胺和酰胺及其衍生物
    3.3 羧酸
    3.4 脂肪酸酯
        3.4.1 脂肪酸单酯
        3.4.2 脂肪酸双酯及多酯
4 结语

四、柴油润滑性添加剂无害化性能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植物材料的钻井液润滑剂研究[D]. 刘雄雄.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高粘度酯类基础油的构型设计及绿色合成研究[D]. 胡少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3]废弃油基钻井液破乳收油及无害化处理研究[D]. 路建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4]柴油抗磨剂对柴油质量影响分析[J]. 尹彤华. 当代石油石化, 2018(02)
  • [5]柴油清净剂的性能评价[J]. 崔永胜. 石油商技, 2017(06)
  • [6]减阻剂对车用柴油主要理化性能的影响[J]. 丁泠然,董芳,郑东前. 石油商技, 2016(03)
  • [7]废弃油基钻井液及钻屑萃取处理技术研究[D]. 田丰.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4)
  • [8]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J]. 卢月红,朱永根.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2)
  • [9]高频往复试验机法考察柴油润滑性研究[J]. 马添俊,魏海仓.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10]柴油润滑性及润滑性添加剂的研究进展[J]. 杨永红,齐邦峰. 江苏化工, 2007(02)

标签:;  ;  

柴油机润滑油添加剂无害化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