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薄腹梁横向弯曲变形

防止薄腹梁横向弯曲变形

一、薄腹梁侧向弯曲变形的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张辉[1](2021)在《混杂纤维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参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梁具有联系两侧墙肢、增加结构刚度及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对于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重要意义。但普通连梁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较差,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以期改善连梁抗震性能,主要包括对改善连梁抗震性能的方法进行试验研究以及对连梁受力机理的理论分析。纤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材料,具有强度高、延性好、耗能能力强等特点,研究表明其能够显着改善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本文基于课题组前期对FRC材料性能的研究,为提升小跨高比连梁的抗震性能,将钢-PVA混杂纤维混凝土(Steel-Polyvinyl Alcohol Hybird Fiber Concrete,简称SPHFC)作为连梁基体材料,设计制作了4根SPHFC小跨高比连梁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并结合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从基体材料强度和连梁截面宽度等方面研究了对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4个小跨比连梁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包括3个SPHFC连梁和1个普通混凝土连梁。从SPHFC连梁的破坏现象、抗剪承载力、位移延性系数、耗能能力、剪压比限值、承载力退化、刚度退化以及钢筋应变等分析SPHFC材料强度及连梁截面宽度对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PHFC作为连梁基体材料有效地提高了连梁的受剪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并使连梁的破坏形态由剪切破坏转向弯曲剪切破坏;随着SPHFC立方体抗压强度由88.9MPa增加至132.3MPa,连梁的抗剪承载力提高了6.5%,位移延性系数和耗能能力分别降低3%和6.2%;连梁的截面宽度由120mm增加至150mm,连梁抗剪承载力提高了10.9%,位移延性系数降低了21.8%,耗能能力提高了52.45%。文中采用SPHFC的连梁CB-2相较于采用FRC(Fiber-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FRC)的连梁CB-7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小跨高比连梁的延性和耗能能力,SPHFC连梁骨架曲线下降段相较于FRC连梁更加平缓,延性更好,可以平稳的承受荷载。(2)建立有限元模型对SPHFC小跨高比连梁进行了数值分析,首先验证了建立模型的有效性,然后研究了不同跨高比、配箍率、纵筋配筋率等对连梁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跨高比由1.0增加至1.5、2.0、2.5,连梁的位移延性系数分别提高了21.7%、38.1%、47.2%,极限位移分别增大了15.5mm、17.44mm、21.17mm,而峰值荷载降低了16.0%、25.1%、35.8%;配箍率由0.42%增加至0.56%、0.84%、1.12%、1.68%时,峰值荷载分别提高6.1%、16.4%、22.1%、30.1%,延性系数分别提升了26.0%、41.1%、53.9%、62.8%,极限位移增加了4.13mm、13.69mm、16.97mm、20.43mm;纵筋配筋率的增加对承载力和延性的提高较小。此外提出在连梁中配置斜箍筋以增强连梁的抗剪能力,通过有限元模拟可知采用合理的斜箍筋布置可以提高连梁抗剪承载力、延性和极限位移。(3)基于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本文连梁的抗剪承载力进行计算,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采用ACI 318-19推荐的拉压杆模型计算承载力时应选择正确的传力路径提高计算准确度。采用多元回归方法统计了36个普通配筋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试验值,并建立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比较吻合。

陈志鹏[2](2021)在《新型高层大跨度盒式结构体系及其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的土地资源愈加紧张,大城市中的建筑越来越偏向于中高层结构。在现有的各种中高层结构体系中,框架结构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在实际使用中,框架结构由于其结构体系的限制,存在刚度较弱、抗震性能较差、跨度较小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高层结构中进一步的发展。基于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传统结构的种种缺点,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高层大跨度空间网格盒式结构,通过使用空腹夹层板和网格式框架,在大幅度提高了结构跨度(最大可达40m)的同时,降低了水平构件的高度(仅为跨度的1/25~1/30),并且其抗震性能、耗能能力、刚度均相较于传统框架结构大幅度提升。由于现有盒式结构的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细化,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其应用在高层结构中的结构性能,同时在抗震分析时没有考虑地震动的随机性,因此本文通过试验研究、有限元模拟及理论推导,对其设计方法、最佳适用高度、结构在地震动下的响应和考虑地震随机性的结构性能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提出了考虑构件线刚度比和剪切变形的空腹梁设计方法现有的空腹梁设计方法需要进一步细化,对构件性能有较大影响的多个参数,如连接件尺寸、连接件间距、连接件同上下弦的线刚度比等,考虑较为笼统,。因此本文设计了4组构件试验,用来研究现有设计方法的可行性。试验表明,现有设计方法中假定空腹梁可以按照等截面惯性矩转化为实腹梁进行设计和计算、并在转化时仅仅考虑截面惯性矩一个参数、而其余参数通过一个放大系数来进行修正的方法有进一步细化的必要。根据试验及有限元分析,本文提出了多个空腹夹层板设计限值,使用一个整体性系数ξ来衡量空腹夹层板的整体性及等代计算的有效性,并根据整体性系数的大小给出了空腹夹层板的设计参数推荐取值,对现有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改进,优化了其实用性。(2)提出了考虑梁柱转动及剪切变形的网格式框架设计方法当将网格式框架应用于诸如公寓及办公楼等层高较矮的高层结构中时,在试验和模拟计算时发现,结构会出现一些不太理想的脆性剪切破坏,使得结构的延性及破坏模式受到影响。本文针对现有设计方法中网格式框架忽略了剪切变形和梁柱间转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在东南大学做的三组构件试验进行了详细的有限元分析,进一步优化了现有的设计方法。同时基于研究结果进行了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应用增量动力分析(IDA)和易损性分析,评估修正后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现有的设计方法会极大地高估网格式框架的整体刚度,且会使得结构在一些情况下产生脆性剪切破坏。根据试验及数值模拟,本文提出了新的网格式框架设计流程,通过限制结构的长细比和层间梁的布置数量,有效地提高结构的延性及抗震耗能能力,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3)进行了高层大跨度盒式结构整体抗震分析与评估基于前期的构件试验及设计方法,对高层大跨度盒式结构的最佳适用高度、抗震性能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和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盒式结构较适用于高度为50m及以下、变形曲线为剪切型的结构中。在盒式结构适用高度范畴内,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和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通过IDA和易损性分析可以看到,在普通高层范围内,盒式结构相较于框架结构优势明显,其较大的刚度及较强的耗能能力使得其拥有优良的抗震性能。依据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装配式高层大跨度盒式结构振动台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了盒式结构在真实地震动下的结构响应和破坏模式。试验发现,盒式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破坏主要集中于次要构件(层间梁),主体结构的完整性可以在地震下得到保证,同时,盒式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顶层位移均远小于框架结构,且在巨震水准下依然基本满足防止倒塌的限值,抗震性能优越。此外,依据振动台试验,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考虑地震输入角随机性的概率地震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盒式结构优良的抗震性能,并弥补了振动台试验中由于试验条件限制仅进行了单向地震动输入的缺憾。(4)进行了基于实际结构的盒式结构与框架结构的案例分析基于构件试验和整体振动台试验结果,本文选用了一栋已建框架结构,将其重新设计为盒式结构,研究了基于实际工程的盒式结构同框架结构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以及结构损伤。在结构的性能分析中可以看到,盒式结构在同框架结构使用相同的混凝土和钢筋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更大的跨度和更好的抗震性能。在地震荷载下,框架结构的位移和塑性发展都远大于盒式结构,且当经受了8度罕遇水准的地震时程后,框架结构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破坏,结构有倒塌风险,而盒式结构还可以保证结构的完整性,无倒塌风险,很好地实现了我国抗震规范的要求和设计目标,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应用的结构形式。

乔剑[3](2020)在《摇摆钢板墙加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型抗震设计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新型抗震结构涌现出来,其中摇摆结构就是一种抗震性能优异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可以通过放松底部连接降低结构的刚度,实现摇摆,并通过与耗能机构以及复位装置的组合,实现结构的复位以及耗能。本文基于摇摆体系提出了一种新型摇摆钢板墙结构,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研究摇摆钢板墙结构的抗震性能,以及不同参数变化对其的影响;其次将其运用到RC框架的加固中,分析加固以后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最后提出摇摆钢板墙抗震加固的设计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对比不同构造形式钢板墙力学性能,选择合适的钢板墙形式,随后推导了摇摆钢板墙理论模型,建立了摇摆钢板墙的有限元模型,并提出了其简化分析模型,数值模拟对比了模型精度;进一步开展了参数分析,探讨了摩擦阻尼器、预应力筋等参数对摇摆钢板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体系中的摩擦阻尼器可以耗散能量,避免主体结构遭到破坏;预应力筋可以使结构复位,降低震后的修复成本。(2)推导了RC框架-摇摆钢板墙体系力学模型,建立了RC框架-摇摆钢板墙体系有限元模型和简化分析模型,开展了摇摆钢板墙参数对体系抗震性能影响分析并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法评估了加固前后结构抗倒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加固后结构的抗倒塌能力有了明显的上升,倒塌概率得到了大幅的下降。(3)建立了摇摆钢板墙-RC框架建立分配系数计算公式,拟合了钢板墙层剪力分布规律。最终,以抗震和可恢复性能为目标,提出了摇摆钢板墙加固RC框架的抗震设计方法。

陈靖[4](2019)在《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在高烈度区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将钢网格盒式单筒结构与混凝土芯筒进行组合,使得两种结构形式协同受力,钢筋混凝土芯筒作为公共服务性区域设置在建筑中部,建筑外围布置钢网格式墙,芯筒和外部网格墙采用钢空腹夹层板水平搭接。本文分别对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竖向承重体系—钢网格式墙架、水平承重体系—钢空腹夹层板以及整体结构抗震性能分别进行计算分析,最后结合某大跨度空腹夹层板楼盖工程实例,提出适合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的装配式施工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比对分析框架、框筒及钢网格式墙架三种常见的竖向承重体系;采用柔度法对钢网格式墙架侧移进行公式推导,并选取算例对公式精确性进行验证;针对已做的钢网格式墙架滞回试验,采用有限元法对三种墙架进行对比分析,验证钢网格墙架的滞回性能;最后针对高层框架柱剪力滞后现象,分别以框筒与钢网格是墙架两种结构形式建立简化模型,引入剪力不均匀系数,对该两种结构形式的剪力滞后效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网格式墙架的剪力滞后效应。(2)介绍正交正放,正交斜放、斜交斜放及蜂窝型四种空腹夹层板的构造和尺寸要求。针对于空腹夹层板的受力特点,对原有连续化分析方法的刚度矩阵形成、基本假定等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从而形成适应空腹夹层板的拟夹芯板连续化分析方法。由于连续化分析方法计算过程复杂,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很难推广采用,本文又介绍了钢空腹夹层板实用于工程设计的简化计算方法,便于钢空腹夹层板在实际工程中推广与应用。并对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全尺寸钢空腹夹层板模型进行了静力超载性能测试,采用workbench19.0有限元软件对试验过程进行仿真模拟,验证试验现象。(3)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是将钢网格盒式单筒结构与混凝土芯筒进行组合,协同受力,钢筋混凝土筒体作为公共服务性区域设置在建筑中部,建筑外围布置钢网格墙,芯筒和外部网格墙采用钢空腹夹层板水平搭接。本文分别以两栋位于地震高烈度区高层住宅和综合办公楼为例,采用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与常规钢-混凝土筒中筒混合结构、钢-混凝土框筒混合结构体系进行设计对比分析,并选取综合办公楼项目对该新型结构体系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验证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在地震高烈度区的抗震性能。分析表明,该新型结构体系“安全、合理、先进、经济”,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延性,适合运用在地震高烈度区中的高层建筑。(4)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目前尚无工程实例,但是多层大跨度钢网格盒式结构建筑已经在贵州、四川、河北等多个省份相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并采用装配式施工方法,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应。本文以已建绵阳富乐国际学校体育馆(多层大跨度钢网格盒式结构)为例,介绍该项目装配式施工过程及支撑体系,并对楼盖的支撑卸载进行监控,检验卸载后的变形与受力,为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工程施工提出参考依据。最后结合已建类似工程经验,以昆钢钢构办公楼为背景,介绍适合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的装配式施工工艺。

张旭[5](2019)在《高温下蜂窝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把在工厂制作好的蜂窝梁和混凝土楼板通过抗剪连接件连接起来便组成了蜂窝组合梁,这是一种组合结构。蜂窝组合梁既具备蜂窝梁抗弯性能好等优点,又具有混凝土楼板抗压性能好的优点,并且通过将二者的连接避免了钢结构容易受压失稳的缺点和混凝土抗拉性能差的缺点。并且蜂窝梁和混凝土楼板都可以在工厂预制,有符合现阶段我国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潮流。虽然钢结构的优点有很多,但是在高温状态下,钢结构的力学性能会急剧下降导致钢结构建筑遭到破坏,所以有必要对蜂窝组合梁在高温状态下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通过运用试验研究结合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综合研究蜂窝组合梁在高温状态下开孔率、孔间距、腹板厚度、加劲肋设置、外荷载大小,有无防火涂料保护等一系列因素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有助于为国家及地方、行业规范提供数据及参考,进而完善蜂窝组合梁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能,这有助于蜂窝组合梁的推广及使用,更可以降低或者避免在发生建筑火灾时人员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更可以为国家及地方、行业规范提供数据及参考。为研究高温状态下蜂窝组合梁的力学性能,通过运用试验研究结合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分析在蜂窝组合梁升温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受力特点、破坏模式、耐火极限等等因素。在试验中,将实腹式蜂窝组合梁作为对照组,对比圆形孔蜂窝组合梁及六边形孔蜂窝组合梁在实际火灾下发生的破坏模式来分析各种参数对蜂窝组合梁高温下力学性能的影响。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使用ABAQUS软件,模拟蜂窝组合梁升温时的温度场分布,得出在升温过程中梁上及混凝土楼板的温度分布规律。通过改变开孔率、孔间距、开孔形状、腹板厚度、是否设置加劲肋及外荷载的大小来确定各影响因素与蜂窝组合梁高温下力学性能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保证开孔率不变改变孔间距的时候,孔间距对蜂窝组合梁高温下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开孔率在一定范围内对蜂窝组合梁高温下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但当开孔率过大时,截面削弱严重会导致梁的性能降低;加劲肋的设置可以非常有效的延长蜂窝组合梁的耐火极限,防止因钢梁力学性能退化引起的下翼缘侧翼和腹板的屈曲;腹板厚度的增大会有助于保证腹板的局部稳定性,但不会对蜂窝组合梁的临界温度及承载力有较大贡献,且实际应用中增大腹板厚度不利于节约成本;荷载大小是影响蜂窝组合梁高温下力学性能的重要因素。上述的研究成果,可为蜂窝式钢结构抗火性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白祎明[6](2019)在《多层大跨度建筑装配式新、旧钢结构体系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科技的研发脚步从未停止,在我国的钢结构体系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教授提出了一种新兴的结构形式—装配式钢网格盒式结构。我国向来提倡循环经济,以求资源得到良好的利用,并且防止污染,而这种新型的钢结构刚好可以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和旧的钢结构体系比起来,这种新型的钢结构体系性能良好,性价比高,在三维空间中的承受力更强,成本开销少。除此之外,装配式网格盒式结构还可以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对比分析法,对常规钢框架结构和新型装配式钢网格盒式结构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工程的有限元模型,在保证周期和周期比接近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性能的对比,结果表明,新型结构更加节省钢材和层高。2.利用抽柱法对常规钢结构和新型结构进行抗连续倒塌分析,研究表明实际工程中盒式结构与常规结构体系均能满足抗连续倒塌的要求下,盒式结构更省钢材,且具有更好的延性,是比常规钢结构更为先进的结构体系。3.在罕遇地震下对旧钢结构和新型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层间横梁属于系统首道防线,预防空腹梁上下肋以及墙架柱在较短时间内屈服,确保盒式结构具备优异的延性,同时能够解决传统框架使用至单跨多层结构形态中耗能能力低劣、大震后期阶段刚度较低的问题。4.对钢网格盒式结构的装配过程进行了阐述,简单说明了装配式建筑的规划、制造以及安装等一般流程与相关操作。

徐增茂[7](2019)在《高层住宅建筑装配式新、旧钢—混组合结构体系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钢网格盒式结构是由钢空腹夹层板和网格式墙架共同组成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该结构由贵州大学马克俭教授提出并逐渐完善,具有经济、节约层高、空腹夹层内可设管线以及灵活划分空间布局等特点,目前已大面积应用于实际工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蜂窝型钢空腹夹层板应用到高层建筑住宅,使其具有灵活划分户型和空腹内设置喷淋等优势。本文以拟建的一梯三户节能型经济住宅为例,提出和分析新型装配式蜂窝型钢网格盒式双筒结构,研究该新型结构的特点、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等,并与常规结构进行对比。首先,结构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多遇地震作用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结构自身的动力特性、变形等指标;其次,结构材料在弹塑性范围内、罕遇地震作用下,采用Pushover方法分析结构大震作用下的塑性变形性能与安全储备;再次,分析了空腹夹层板等代模型与非等代模型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之后,新型盒式双筒结构基础设置铅锌橡胶隔震支座,分析隔震模型与非隔震模型的差异并与常规结构进行对比;最后,对新型盒式双筒结构的装配式连接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结构相比,两种结构的基本力学性能相近,但该新型结构具有更好的受力特点和抗震性能,能够实现住宅建筑布局的灵活划分,在节约经济和节约层高的同时,也可以实现装配化施工,在未来建筑中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秦发祥[8](2019)在《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文中指出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公路桥梁建设项目中,预应力钢束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预制梁预应力钢束的研究也是炙手可热。钢束施加预应力后,T梁在预加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纵桥向发生上拱,横桥向产生侧弯变形。T梁的纵向变形影响预拱度的设置,通常采用以跨中挠度值的相反数作为顶点的二次多项式线形,但设计施工中并未说明选择二次多项式作为预拱度线形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当前,关于侧弯变形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的分析日趋成熟,但是关于侧弯变形量计算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给定了施工过程中钢束孔道竖向的允许偏差,但对于侧弯变形量影响较大的孔道横桥向偏差并没有明确规定。在计算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量时,为了简化计算,规范计算公式采用构件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代替钢束实际长度计算。这样简化使计算公式不因直线段波纹管的变形引起钢束线形的变化而变化,给计算结果带来了误差。基于此背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研究影响预制T梁侧弯变形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控制预制T梁在施工中侧弯变形的有效措施。基于孔道横桥向偏差的考虑,计算侧弯变形量,通过规范确定的侧弯变形量限值确定了预制T梁中梁孔道横桥向偏差允许值为10mm,边梁孔道横桥向偏差允许值为8mm。(2)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在张拉预应力钢束后,梁体会发生一定量的纵向变形。利用静力平衡法推导变形曲线微分方程,采集工程实例变形数据和数值模拟计算数据,进行数学拟合验证,得出简支变连续施工的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其合理预拱度曲线方程为四次多项式。(3)对《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给出的预应力钢束理论伸长量的简化计算公式进行分析,确定其以直带曲的误差来源。通过确定波纹管变形前后钢束长度值变化,对比计算,发现改进前后伸长量差值对规范允许的6%的波动范围影响最高达48.72%,因此,在进行钢束预应力张拉质量校核时,钢束伸长量差值不在理论伸长量误差范围的6%以内也有公式本身的计算简化问题。最后总结梳理了本文得出的结论,并对全文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

陈天地[9](2018)在《T梁张拉侧弯问题的计算分析》文中指出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在张拉时难免存在不对称(偏心)张拉情况.因此.在梁上会产生一个平面外弯矩,从而使梁产生了侧弯变形。因为T型梁的侧向弯曲刚度比竖向弯曲刚度要小的多,因此产生的侧弯变形是不容忽视的。通过40米T梁桥的一根边梁,采用不同张拉方案时跨中侧弯值的计算对比分析,得出有效防止T梁在张拉后产生侧弯的合理张拉顺序,为以后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个参考。

王瑞升[10](2018)在《混凝土曲线连续梁桥横向爬移处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公路、城市立交系统中,曲线梁桥的运用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由于通行交通量的迅猛增长、使用期的不断延长,引发的桥梁病害日渐显现和不断加剧,其中因径向位移累积而造成曲线梁桥的横向爬移(侧向位移)现象较为突出,这是曲线桥梁特有的病害。本文在查阅大量关于混凝土曲线连续梁桥横向爬移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病害特点分析曲线梁桥横向爬移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了在设计、施工上如何预防横向爬移的措施,提出了处治曲线梁桥横向爬移的可行性措施。以北京市某大型互通立交桥工程为研究实例,解构研究了横向爬移的有效预防、处治措施,通过加工、制作和拼接安装一种新型横向限位装置,实现轻松观测、简便维护、方便更换要求,同时结合墩柱抗震加固解决支座横向抗震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通过长期监测系统的建立和监测数据分析,设定桥梁安全运营预警指标,实时观测记录横向限位装置受力状态,为类似病害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

二、薄腹梁侧向弯曲变形的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薄腹梁侧向弯曲变形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混杂纤维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纤维增强混凝土
        1.2.1 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现状及应用
        1.2.2 钢-PVA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 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1.3 小跨高比钢筋混凝土连梁研究现状
        1.3.1 不同配筋形式钢筋混凝土连梁
        1.3.2 不同截面形式钢筋混凝土连梁
        1.3.3 不同基体材料钢筋混凝土连梁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混杂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设计概况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验材料性能
        2.2.3 试件设计
        2.2.4 试验加载装置及加载方式
        2.2.5 试验测试及记录内容
    2.3 试验破坏过程及特征分析
        2.3.1 试验破坏过程及现象
        2.3.2 试验破坏特征分析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滞回曲线
        2.4.2 骨架曲线
        2.4.3 延性
        2.4.4 剪压比
        2.4.5 承载力退化
        2.4.6 刚度退化
        2.4.7 耗能能力
        2.4.8 钢筋应变
    2.5 本章小结
3 混杂纤维小跨高比混凝土连梁数值计算及参数分析
    3.1 ABAQUS简介及材料本构
        3.1.1 有限元理论及ABAQUS简介
        3.1.2 ABAQUS有限元建模
        3.1.3 材料本构关系
    3.2 SPHFC小跨高比连梁模型建立与验证
        3.2.1 SPHFC小跨高比连梁模型建立
        3.2.2 SPHFC小跨高比连梁模型验证
    3.3 SPHFC小跨高比连梁有限元模拟参数分析
        3.3.1 跨高比对SPHFC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影响
        3.3.2 配箍率对SPHFC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影响
        3.3.3 纵筋配筋率对SPHFC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影响
    3.4 配置斜箍筋的SPHFC小跨高比连梁有限元模拟
    3.5 单元小结
4 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分析
    4.1 引言
    4.2 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4.2.1 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SPHFC连梁抗剪承载力及分析
        4.2.2 采用ACI318-19拉压杆模型计算SPHFC连梁抗剪承载力及分析
    4.3 普通配筋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简化公式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混杂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5.1.2 混杂纤维小跨高比混凝土连梁参数分析
        5.1.3 纤维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抗剪承载力分析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2:硕士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3: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

(2)新型高层大跨度盒式结构体系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盒式结构
        1.2.1 结构介绍
        1.2.2 盒式结构研究进展
    1.3 空腹夹层板弹性交叉梁系计算方法
        1.3.1 交叉梁系柔度法的基本假定
        1.3.2 交叉梁系柔度法在空腹夹层板中的应用
    1.4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1.4.1 结构抗震性能计算方法
        1.4.2 结构概率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
    1.5 本文研究内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空腹梁塑性性能及等代计算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现有设计方法及研究的不足
    2.3 空腹梁实验研究
        2.3.1 利用交叉梁系法简化试验
        2.3.2 试验构件设计
        2.3.3 试验材性
        2.3.4 加载情况及测点布置
    2.4 试验现象及结果
        2.4.1 破坏模式
        2.4.2 应力应变分析
    2.5 有限元分析
        2.5.1 模型建立
        2.5.2 模型校核
        2.5.3 参数分析
        2.5.4 结果分析
    2.6 修正的设计方法
        2.6.1 理论分析
        2.6.2 理论验证及讨论
        2.6.3 修正后的设计方法
    2.7 案例分析
        2.7.1 工程介绍
        2.7.2 分析结果及讨论
    2.8 本章小结
    2.9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网格式框架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网格式框架工作原理
        3.2.1 现有设计方法
        3.2.2 修正的设计方法
        3.2.3 修正后的设计方法
    3.3 试验及模拟校核
        3.3.1 试验现象
        3.3.2 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
        3.3.3 修正后的设计方法与现有设计方法设计的网格式框架对比分析
    3.4 案例分析
        3.4.1 结构介绍
        3.4.2 地震波选取
        3.4.3 时程分析结果
        3.4.4 增量动力分析(IDA)
        3.4.5 易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盒式结构最佳适用高度及整体抗震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分析模型建立
        4.2.1 50m结构模型
        4.2.2 90m结构模型
        4.2.3 145m结构模型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4.4 静力推覆分析
        4.4.1 静力推覆分析方法介绍
        4.4.2 50m结构Pushover分析结果
        4.4.3 90m结构pushover分析结果
        4.4.4 145m结构pushover分析结果
    4.5 增量动力分析
        4.5.1 增量动力分析介绍
        4.5.2 增量动力分析参数
        4.5.3 增量动力分析结果
        4.5.4 地震易损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4.7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装配式盒式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模拟
    5.1 引言
    5.2 试验概况
        5.2.1 原型结构
        5.2.2 试验设备及模型结构制作
        5.2.3 试验仪器及测点布置
        5.2.4 试验使用的地震动记录及加载顺序
    5.3 试验结果
        5.3.1 结构动力特性
        5.3.2 结构破坏模式
        5.3.3 结构加速度及层间剪力响应
        5.3.4 结构位移响应
    5.4 高层大跨度装配式盒式结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5.5 数值分析
        5.5.1 数值模型建立
        5.5.2 有限元模型校核
    5.6 盒式结构及框架结构对比分析
        5.6.1 对比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6.2 两结构在地震下的结构响应
        5.6.3 结构破坏模式
        5.6.4 讨论及设计建议
    5.7 本章小结
    5.8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考虑地震输入角随机性的盒式结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及易损性分析
    6.1 引言
    6.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及易损性分析
        6.2.1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6.2.2 地震动强度指标判别标准
    6.3 盒式结构最佳地震动强度指标选取与评价
        6.3.1 原型结构的设计
        6.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3.3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取
        6.3.4 地震波的选取
        6.3.5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评价及选取
    6.4 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6.4.1 极限状态的定义
        6.4.2 多方向增量动力分析
        6.4.3 增量动力分析结果
        6.4.4 考虑地震动不确定性的概率地震易损性分析
    6.5 结论
    6.6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某实际高层框架结构与盒式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7.1 引言
    7.2 原型结构设计
        7.2.1 结构设计参数
        7.2.2 框架结构及盒式结构设计
        7.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7.3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7.3.1 时程记录
        7.3.2 结构动力特征响应
        7.3.3 地震分析结果
        7.3.4 结构塑性发展
        7.3.5 Park-Ang损伤分析
    7.4 本章小结
    7.5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1.1 考虑空腹梁局部弯矩、剪切变形和线刚度比的设计方法
        8.1.2 考虑梁柱转动及剪切变形的修正网格式框架设计方法
        8.1.3 高层大跨度盒式结构整体抗震分析与评估
        8.1.4 基于实际工程的装配式盒式结构与框架结构案例分析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附录
    附录A 考虑地震输入角随机性的概率地震分析所选取的地震动记录
    附录B 盒式结构最佳地震动强度指标评价
    附录C 考虑输入角随机性的IDA分析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摇摆钢板墙加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框架结构加固方式
        1.2.1 传统加固方式
        1.2.2 外附子结构加固
    1.3 钢板剪力墙
    1.4 自复位结构
        1.4.1 传统自复位结构
        1.4.2 自复位钢板剪力墙
    1.5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1.5.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念
        1.5.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摇摆钢板墙抗震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钢板墙力学性能研究
        2.2.1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
        2.2.2 加劲钢板剪力墙
        2.2.3 防屈曲钢板剪力墙
        2.2.4 钢板墙选用
    2.3 摇摆钢板墙理论模型
        2.3.1 摇摆钢板墙构造
        2.3.2 摇摆钢板墙力学模型
    2.4 摇摆钢板墙数值模型
        2.4.1 壳单元
        2.4.2 杆系单元
        2.4.3 两种模型对比
    2.5 摇摆墙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2.5.1 阻尼器
        2.5.2 预应力筋
        2.5.3 斜杆间距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摇摆钢板墙加固RC框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RC框架-摇摆钢板墙力学模型
        3.2.1 RC框架受力机理
        3.2.2 RC框架-摇摆钢板墙受力机理
    3.3 RC框架-摇摆钢板墙数值模拟与简化
        3.3.1 项目背景
        3.3.2 刚度比
        3.3.3 RC框架简化模型
        3.3.4 RC框架-摇摆钢板墙数值模拟
    3.4 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3.4.1 阻尼器
        3.4.2 预应力筋
        3.4.3 斜杆间距
    3.5 结构易损性对比分析
        3.5.1 IDA曲线
        3.5.2 结构倒塌概率曲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位移的RC框架摇摆钢板墙抗震加固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RC框架-摇摆钢板墙抗震加固设计方法
        4.2.1 设计目标
        4.2.2 设计流程
        4.2.3 设计关键参数计算方法
    4.3 构件设计方法
        4.3.1 预应力筋设计
        4.3.2 阻尼器设计
        4.3.3 钢板设计
        4.3.4 边框设计
        4.3.5 底部抗剪连接件设计
        4.3.6 水平连接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展望与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图表目录

(4)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在高烈度区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盒式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1.2.1 网格墙架的研究现状
        1.2.2 空腹夹层板的工程应用及研究现状
        1.2.3 钢网格盒式结构工程应用及研究现状
    1.3 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体系的介绍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钢网格墙架体系力学性能及试验研究
    2.1 钢结构墙架概述
        2.1.1 框架竖向承重体系
        2.1.2 框筒竖向承重体系
        2.1.3 钢网格墙架体系
    2.2 钢网格墙架侧向变形分析
        2.2.1 钢网格墙架剪切变形计算(柔度法)
        2.2.2 钢网格墙架整体弯曲变形计算(柔度法)
        2.2.3 钢网格墙架整体侧向变形算例分析
    2.3 钢网格墙架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2.3.1 钢网格墙架滞回性能试验研究
    2.4 钢网格墙架剪力滞后效应研究
        2.4.1 矩形框筒受力状态
        2.4.2 钢网格墙架的剪力滞后效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间钢网格空腹夹层板力学性能及试验研究
    3.1 空间钢网格空腹夹层板基本组成与构造
        3.1.1 空间钢网格空腹夹层板的基本构造与尺寸要求
        3.1.2 空间钢网格空腹夹层板关键节点构造
    3.2 空间钢网格空腹夹层板分析方法
        3.2.1 拟夹层板连续化分析方法
        3.2.2 空腹夹层板实用计算方法
    3.3 空间钢网格空腹夹层板极限承力试验研究
        3.3.1 极限承力试验研究目的
        3.3.2 钢材和混凝土材性试验
        3.3.3 空间钢网格空腹夹层板极限承力试验方案及检测结果
        3.3.4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对比试验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4.1 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力学特点
    4.2 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在住宅建筑的应用与分析
        4.2.1 工程概况
        4.2.2 结构设计方案
        4.2.3 结构设计分析
        4.2.4 对比分析结论
    4.3 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在办公楼建筑的应用与分析
        4.3.1 工程概况
        4.3.2 设计方案比选
        4.3.3 传统与新型结构体系受力及用钢量对比
        4.3.4 传统结构体系与新型结构体系对比小结
    4.4 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4.4.1 Push-over分析的基本原理
        4.4.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计算实施步骤
        4.4.2.1 Push-over分析的基本步骤
        4.4.2.2 塑性角的定义、设置和性能状态
        4.4.2.3 侧向加载模式和Push-over工况的选择
        4.4.3 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pushover分析
        4.4.3.1 Midas Building计算模型建立
        4.4.3.2 Push-over能力-需求谱曲线
        4.4.3.3 Push-over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
        4.4.3.4 Push-over结构楼层剪力
        4.4.3.5 Push-over结构钢结构塑性铰发展情况
        4.4.3.6 Push-over结构剪力墙变形等级
        4.4.3.7 对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装配式施工
    5.1 某多层大跨度盒式结构装配式施工介绍
        5.1.1 工程概述
        5.1.2 装配式施工过程
        5.1.3 临时支撑
        5.1.4 卸载监测
        5.1.5 结论
    5.2 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装配式施工
        5.2.1 某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楼盖单元装配式施工
        5.2.2 某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墙架单元装配式施工
        5.2.3 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装配式施工流程图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建议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高温下蜂窝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蜂窝组合梁简介
        1.1.2 蜂窝钢构件的应用
        1.1.3 火灾对社会的影响
    1.2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蜂窝组合梁耐火性能试验研究
    2.1 结构抗火设计的意义与方法
    2.2 蜂窝组合梁抗火试验
        2.2.1 试验的设计意义及目的
        2.2.2 试件及燃烧炉的制作
        2.2.3 加载方案
        2.2.4 试验数据的采集
        2.2.5 试验现象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孔型对位移影响
        2.3.2 钢梁形式对升温速率及耐火时间的影响
        2.3.3 防火涂料对构件位移及升温速率的影响
    2.4 结论
3 蜂窝组合梁温度场模拟
    3.1 高温环境下材料的热物理属性
        3.1.1 钢材受温度影响时的力学参数
        3.1.2 高温下混凝土的热物理属性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热边界条件的设定
        3.2.2 组合梁热学模型的建立
        3.2.3 热分析模型验证
    3.3 蜂窝组合梁高温环境下温度分布规律模拟
    3.4 结论
4 蜂窝组合梁高温下力学性能关键影响参数分析
    4.1 简介
    4.2 高温环境下材料本构关系
        4.2.1 高温环境下结构钢的力学特性
        4.2.2 高温环境下混凝土的力学特性
    4.3 钢结构在高温作用下的极限状态
    4.4 高温下蜂窝组合梁承载能力参数分析
        4.4.1 热-力耦合分析原理
        4.4.2 简支蜂窝组合梁模型参数设置
        4.4.3 加载过程
    4.5 参数分析
        4.5.1 孔间距的影响
        4.5.2 开孔率的影响
        4.5.3 加劲肋的影响
        4.5.4 腹板厚度的影响
        4.5.5 荷载大小的影响
        4.5.6 孔型的影响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多层大跨度建筑装配式新、旧钢结构体系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层大跨度结构体系的形式及特点
    1.3 多层大跨度工业与公共建筑研究进展
        1.3.1 楼盖在多层大跨度建筑的研究现状
        1.3.2 新型装配整体式蜂窝型空间钢网格盒式结构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力学性能与结构计算模型对比分析
    2.1 蜂窝型钢空腹夹层板的构造特点
        2.1.1 基本几何尺寸
        2.1.2 基本构造要求
    2.2 钢网格式墙架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2.2.1 钢网格式墙架的基本构造
        2.2.2 钢网格式墙架抗侧刚度
        2.2.3 钢网格式墙架剪切变形计算
        2.2.4 钢网格式墙架整体弯曲变形计算
        2.2.5 钢网格式墙架总侧向位移计算
    2.3 蜂窝型钢网格盒式结构及常规钢框架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
        2.3.1 拟建工程概况
        2.3.2 结构模型
    2.4 蜂窝型钢网格盒式结构及常规钢框架结构性能对比
        2.4.1 动力特性对比
        2.4.2 经济性能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抗连续倒塌对比分析
    3.1 国内外连续化倒塌研究现状
        3.1.1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3.1.2 连续化倒塌分析及设计方法介绍
    3.2 盒式结构与常规钢框架结构连续化倒塌对比分析
        3.2.1 工程概况
        3.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2.3 框架柱内力变化
        3.2.4 失效点竖向位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力弹塑性对比分析
    4.1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4.1.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基本原理
        4.1.2 求解方式
        4.1.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过程
    4.2 地震波的选取
    4.3 SAP2000 动力弹塑性分析
        4.3.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主控数据
        4.3.2 顶点位移时程曲线
        4.3.3 基底剪力时程曲线
        4.3.4 层间位移
        4.3.5 楼层剪力
        4.3.6 塑性铰分布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网格盒式结构装配探讨
    5.1 引言
    5.2 装配式对比分析
    5.3 钢网格盒式结构装配问题
        5.3.1 横向钢空腹夹层板装划分和装配
        5.3.2 墙架划分与装配
        5.3.3 空腹夹层板与竖向墙架连接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贵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7)高层住宅建筑装配式新、旧钢—混组合结构体系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层建筑的发展与应用
        1.1.1 高层建筑的定义与发展
        1.1.2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分类及特点
        1.1.3 高层建筑体系的优缺点
    1.2 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类型与特点
    1.3 新型钢网格盒式结构
        1.3.1 盒式结构的概念
        1.3.2 盒式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力学性能
        1.3.3 盒式结构的研究现状
        1.3.4 新型装配式蜂窝型钢网格盒式双筒结构的提出
        1.3.5 新型结构的模型尺寸参数与基本构造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装配式蜂窝型钢网格盒式双筒结构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分析
    2.1 基本假定与构件尺寸
    2.2 新型结构自身动力特性结果分析
        2.2.1 新型结构自振周期
        2.2.2 新型结构的振型参与系数分析
        2.2.3 新型结构的参与质量分析
        2.2.4 新型结构的层位移分析
        2.2.5 新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分析
    2.3 地震响应下新型结构与普通结构的分析与对比
        2.3.1 两种结构周期对比
        2.3.2 两种结构层位移对比
        2.3.3 两种结构层间位移与层间位移角对比
        2.3.4 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高层装配式蜂窝型钢网格盒式双筒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3.1 静力弹塑性分析基本假定
    3.2 工程概况与分析模型
    3.3 新旧两种结构性能对比
        3.3.1 结构性能点分析
        3.3.2 能力曲线分析
        3.3.3 结构层间剪力分配分析
        3.3.4 结构层间位移曲线分析
        3.3.5 结构塑性铰状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腹夹层板等代模型下高层建筑结构特性差异分析
    4.1 大跨正交正方钢空腹夹层板楼盖构造与分析
        4.1.1 钢空腹夹层板基本构造
        4.1.2 结构建模与相关参数
        4.1.3 计算结果分析对比
    4.2 正交正放钢空腹夹层板楼盖刚度分析特点
    4.3 非等代结构模型与等代模型对新型盒式双筒结构的影响
    4.4 计算结果分析对比
        4.4.1 周期与周期比分析
        4.4.2 竖向最大挠度对比
        4.4.3 扭转不规则验算
        4.4.4 楼层最大位移对比
        4.4.5 楼层最大剪力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高层装配式蜂窝型钢网格盒式双筒结构隔震性能分析
    5.1 隔震原理以及铅芯橡胶支座隔震装置
    5.2 结构分析
    5.3 结构模型结果分析对比
        5.3.1 周期分析
        5.3.2 楼层剪力分析
        5.3.3 位移分析
        5.3.4 层间位移分析
    5.4 新型结构的验算与复核
        5.4.1 抗风验算
        5.4.2 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6)对结构进行复核
    5.5 结论
第六章 新型装配式蜂窝型盒式双筒结构装配探讨
    6.1 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发展现状
        6.1.1 国外主要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
        6.1.2 国内主要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
        6.1.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应用前景
    6.2 装配式建筑类型介绍
    6.3 新型盒式双筒结构装配式探讨
        6.3.1 新结构预制混凝土表层板单元划分制作
        6.3.2 新结构预制空腹楼盖单元
        6.3.3 新结构预制墙架单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T梁变形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的研究现状
        1.2.1 T梁变形的研究现状
        1.2.2 钢束张拉伸长量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章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变形计算分析
    2.1 工程数据采集分析
        2.1.1 依托工程
        2.1.2 采集数据分析
        2.1.3 病害分析
    2.2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侧弯变形的影响因素
    2.3 考虑横桥向孔道偏差的侧弯变形理论分析
        2.3.1 静力法理论分析
        2.3.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2.3.3 结果分析
    2.4 横桥向孔道偏差允许值的确定与数值验证
        2.4.1 横桥向孔道偏差理论允许值
        2.4.2 不同跨径T梁横桥向孔道偏差允许值的数值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预拱度线形分析研究
    3.1 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1.1 结构刚度
        3.1.2 预应力损失
        3.1.3 收缩徐变
    3.2 预制T梁挠曲线理论分析
    3.3 边跨上拱度线形计算分析
        3.3.1 基于现行规范的挠曲线理论计算
        3.3.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3.3.3 边跨预拱度线形的拟合
        3.3.4 结果对比分析
    3.4 中跨上拱度线形计算分析
        3.4.1 理论分析及计算
        3.4.2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
        3.4.3 中跨预拱度线形的拟合
        3.4.4 结果对比分析
    3.5 单片梁(T梁)上拱线形计算分析
        3.5.1 理论分析及计算
        3.5.2 依托工程数据分析和拟合
        3.5.3 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钢束张拉伸长量计算公式的优化
    4.1 现行规范计算公式
        4.1.1 计算依据
        4.1.2 现行规范计算公式产生误差的原因
    4.2 分段计算法
        4.2.1 钢绞线全长整体计算伸长量
        4.2.2 1/2 跨钢绞线分半计算伸长量
        4.2.3 按若干线段分段计算伸长量
        4.2.4 结果分析
    4.3 伸长量计算公式的优化
        4.3.1 钢束理论伸长量的计算
        4.3.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T梁张拉侧弯问题的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问题的提出
    2.1、工程概况
    2.2、问题的提出
3、不同施工方案的对比
4、结语

(10)混凝土曲线连续梁桥横向爬移处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曲线连续梁桥发展现状
    1.2 曲线连续梁桥的受力特性
    1.3 曲线连续梁桥病害特点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曲线连续梁桥横向爬移成因分析及现有预防、处治措施
    2.1 内在影响因素
    2.2 外在因素影响
    2.3 关于独柱墩的探讨
    2.4 混凝土曲线连续梁桥横向爬移预防措施
        2.4.1 优化设计
        2.4.2 精心施工
    2.5 混凝土曲线连续梁桥横向爬移处治措施
        2.5.1 无盖梁独柱墩增设支座
        2.5.2 独柱墩单支承改为多支承
        2.5.3 桥台增设弹性侧向支承、增大内外侧支座间距或设置支座预偏心
        2.5.4 顶升、横向限位纠偏
        2.5.5 增设横向限位设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互通式立交匝道桥横向爬移处治关键技术研究
    3.1 背景工程
    3.2 病害调查情况
    3.3 横向爬移原因分析
        3.3.1 建立计算模型
        3.3.2 横向爬移影响因素分析
        3.3.3 横向爬移位移量分析
        3.3.4 主梁徐变对横向爬移影响分析
        3.3.5 成因分析
    3.4 横向爬移处治关键技术研究
        3.4.1 横向爬移处治加固设计
        3.4.2 横向限位装置设计
        3.4.3 墩柱加固关键技术
        3.4.4 限位装置安装关键技术
        3.4.5 设置防爬移限位装置后的抗震加固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曲线连续梁桥横向爬移处治后的长期监测与预警
    4.1 长期监测目的
    4.2 监测内容
    4.3 监测方法
    4.4 监测仪器
    4.5 长期监测预警指标的设定
    4.6 长期监测项目全过程趋势变化分析及整体评价
        4.6.1 全自动长期监测数据分析
        4.6.2 半自动健康监测数据分析
    4.7 监测项目全过程趋势分析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薄腹梁侧向弯曲变形的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混杂纤维混凝土连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参数分析[D]. 张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新型高层大跨度盒式结构体系及其抗震性能研究[D]. 陈志鹏. 东南大学, 2021
  • [3]摇摆钢板墙加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 乔剑.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4]高层钢网格盒式筒中筒混合结构在高烈度区的研究与应用[D]. 陈靖. 贵州大学, 2019(05)
  • [5]高温下蜂窝组合梁力学性能研究[D]. 张旭.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多层大跨度建筑装配式新、旧钢结构体系对比分析研究[D]. 白祎明. 贵州大学, 2019(09)
  • [7]高层住宅建筑装配式新、旧钢—混组合结构体系对比分析[D]. 徐增茂. 贵州大学, 2019(09)
  • [8]预制T梁变形分析及钢束张拉伸长量研究[D]. 秦发祥. 长安大学, 2019(01)
  • [9]T梁张拉侧弯问题的计算分析[J]. 陈天地.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16)
  • [10]混凝土曲线连续梁桥横向爬移处治关键技术研究[D]. 王瑞升.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防止薄腹梁横向弯曲变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