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来源于《迟来的玫瑰》中中西管弦乐队的运用

灵感来源于《迟来的玫瑰》中中西管弦乐队的运用

一、由《迟开的玫瑰》中西洋管弦乐队的应用想到的(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南[1](2019)在《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胡的音乐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身份,其在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都存在明显差异。古代是依附于传统音乐乐种、地方音乐风格而存在;近代刘天华等开始了走向舞台音乐表演形式的文化身份塑造,这其中也包含着借用西方音乐表演形式保留自己音乐文化风格的探索;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的现代中国二胡音乐,以刘文金为代表的音乐家也同样借用西方音乐的独奏形式,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本土化,并融入二胡音乐传统风格,形成了50、60年代二胡音乐风格的民族文化认同;改革开放后,二胡音乐随着中国“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以及工业文明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浸染,二胡演奏交响化、二胡作品协奏曲的形式促成了大型民族乐队协奏的二胡音乐风格;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二胡艺术发展更加注重借鉴西方音乐艺术的优长,出现移植西方高难度乐曲、小提琴化演奏大为流行的特征,同时也出现了二胡演奏的声腔化、流行音乐化以及与歌手合作、与西洋交响乐团合作、与爵士乐队合作、与原生态土着音乐人合作、与外国作曲家特别创作合作等多样舞台表演形式。近10余年来,二胡演奏曲目和表演形式的丰富变化和大胆尝试,都在试图以新观念、新形式将二胡音乐进行更广泛的推广。从表面上看,这些二胡音乐十分丰富多彩,但从本质上观察近百年二胡艺术发展,则伴随二胡音乐繁荣发展的是一种内在的危机,即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方向到底在哪里一直困扰着中国二胡艺术的实践——这是一种音乐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随着中国大国崛起、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我们对自我音乐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已逐渐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面对传统音乐传承的危机、传统音乐风格流派的断裂等重大问题,中国二胡音乐如何做出回应?百年二胡艺术发展留给中国音乐界的思考太多。本论文从全球多元文化视野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百年二胡音乐变迁和音乐文化风格变迁的考察,思考二胡音乐传统的主体性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重建中国二胡音乐教育与音乐风格流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王自东[2](2013)在《周文中音乐作品“音高构造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周文中的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其音高构造体系,诸如:核心音程、音级集合、和弦构造、五声调式、“可变调式”、“填白”音、织体模式,等等。作为音高构造的重要元素,它们既是互相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本文以调式因素作为主线,将其他因素串联起来,对周文中音乐作品音高构造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第一章引论部分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将周文中的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评述,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对周文中音乐作品进行技法研究以及技法自身的历史逻辑,而非超越技法的音乐学研究。第二章将周文中的第一个创作时期归纳为“五声调式为主要控制力”。这个时期周文中往往直接引用中国民歌主题,或将民歌主题进行变奏式发展,或者将五声调式核心元素——大二度、小三度和纯四度音程以及五声性三音组、四音组等抽象出来,使得五声调式作为音高体系的主要组织控制力,并因此创制了许多具有五声性特征的叠置和弦,如纯四、纯五度叠置、综合叠置、横向旋律纵合化等。周文中这个阶段的作品中,如诗、如画的《花月》意境和细腻感人的《花落》音响,展现出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柔婉如兰的诗人气质,这正是西方人所欣赏的东方风情!第三章重点研究周文中“可变调式”体系。该体系本质上说也是“人工调式”,与梅西安、德彪西、巴托克等自创的人工调式本质相通,但“可变调式”体系的数理逻辑来自于《易经》——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这是其不同于其他技法人工调式的文化特征。这是一个自足的体系,自身也经历了从繁复复杂的填白体系的《飞草》,走向简明的可有可无填白音的《韵》。第四章主要研究周文中如何从极端个性化的语言体系重新融回到具有普遍意义的音乐世界中来。这个时期首先在《山涛》中打破自足的可变调式框框,把它们与集合处理手段相衔接,再在《云》走向12音半音化,完成与20世纪下半叶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法的对接,然而可变调式的自我逻辑,仍然保留完好,甚至让这种个性在普遍接受的体系中更加完满地展现出来。进入21世纪的周文中,在《流泉》中将古往今来的创作技法融为一炉,真正做到超越技巧、丢开技巧而随心所欲地控制音乐,达到真正的“乐由心生”的境界。第五章研究周文中的创作理念和技法对20世纪末中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通过对“太极作曲系统”、“五行作曲法”等体系的简要介绍,揭示了他们之间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最后的结论,西为“器”,中为“道”,中西合璧。

吕婷婷[3](2012)在《新中国戏曲邮票研究》文中认为邮票作为邮资付费的手段,它的存在是伴随着近代中国邮政而产生的。从大龙邮票发行至今,经历了130多年的历史。本文以新中国30套戏曲邮票为研究对象,在概述中国邮票发展史的基础上,按照邮票所反映的戏曲内容,划分了5个部分:京剧邮票、文革期间的文艺类邮票、昆曲邮票、戏剧作家与戏曲作品邮票以及各种其他表现戏曲的邮票。京剧邮票,按照生旦净丑邮票的发行顺序,从邮票的图案反映的内容,结合所体现的剧目、服饰、化妆,在京剧影像资料的观看下,分析艺术家在舞台上的表演技艺,评价邮票发行的意义。文革期间发行了八大样板戏、《兄妹开荒》、《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邮票,该章从邮票体现的内容,总结了文革时期戏曲艺术的特点,间接的反映了现代戏与传统戏曲的区别;同时也客观的评价了样板戏,否定了它的政治功能,肯定它对现代戏发展起的积极作用。昆曲邮票以《浣纱记》、《牡丹亭》以及《长生殿》为代表,从邮票上反映的舞台形象,探究昆曲代表作的思想价值,直观形象的体现了昆曲的地位以及剧作家创作的园林“情结”。邮票上关注的剧作家是关汉卿和郭沫若,从邮票反映的内容,结合二人的创作风格,进而探究邮票的文学价值;经典戏剧作品《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出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还原完整故事情节,从而体现打破封建传统,追求自由爱情的主题思想。皮影人物、戏曲电影、戏曲年画、戏曲人物剪纸、艺术节等方面反映戏曲,不仅介绍了邮票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艺术互通性和文化传播多样性的特点。以上内容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了邮票发行的意义、艺术价值、主题思想以及文化内涵。学术界对戏曲关注的程度很高,但是将邮票与戏曲结合的探究是极少的,只是零星的出现在“集邮”的相关杂志上,本文弥补了戏曲单一研究和邮票单一研究的不足,为研究戏曲文化提供新的角度和新的研究思路。同时,探究戏曲邮票,体现了传承文化的意义。以邮票为载体,宣传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是迎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对戏曲的普及和教育起有益作用,也为研究和保护传统戏曲文化提供便利。对于集邮爱好者而言,提供了丰富的戏曲邮识,提高了的审美趣味。但是不能过分的夸大邮票的功能,戏曲邮票只是众多邮票中的一种,以它为角度探讨戏曲艺术是微弱的,无法真正还原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

陈习[4](2011)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是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萌芽、成长、并逐步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本文以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百年历程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音乐学、文献学、分析学等方法,对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每一个时期的历史事实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总结,对在音乐创作历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音乐家及其作品做客观的介绍与评价,对音乐创作中的题材内容、体裁形式、作曲技法、民族化手法等作了较为具体的归纳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力求详尽地勾勒出我国20世纪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努力探寻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当代以及未来的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杨洁[5](2010)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与胡蓉蓉的民族芭蕾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我国民族芭蕾舞剧代表作之一,曾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典舞蹈作品”的殊荣。作为八个样板戏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白毛女》的价值似乎总淹没在强烈的政治色彩下,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视点——跨文化表演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探讨芭蕾舞剧《白毛女》及其创作者胡蓉蓉的教育创作理念对中国现代民族芭蕾舞剧创作和芭蕾教育的借鉴价值。芭蕾舞剧《白毛女》根据同名歌剧改编,是一个跨文化表演的典范。六十年代中期,古典芭蕾的西洋贵族文化和中国的平民文化产生了巨大冲突,面临生存危机。胡蓉蓉以毛泽东提出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以及“文艺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文艺方针为指导,对西方古典芭蕾舞剧进行大胆革新,将其成功用于反映中国人民的当代生活,实现了西洋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对接。作为芭蕾民族化的初次尝试,舞剧从小型发展到大型,胡蓉蓉在牢牢把握芭蕾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动着芭蕾民族化的深度与广度,在保证芭蕾语汇得到最大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多样化的民族舞蹈元素来弥补芭蕾塑造人物和发展剧情的不足。在表演形态上,舞剧以“塑造中国当代人民形象”为中心,融古典芭蕾、民间舞蹈、戏曲舞蹈和话剧表演的精华为一体,同时借助中西乐器合奏、芭蕾加唱、民族服装和道具的使用等方法,使民族文化深入贯串整部舞剧。由于民族文化与芭蕾文化的和谐融合,舞剧化解了中国观众对芭蕾的陌生感和外国观众对中国的陌生感,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芭蕾舞剧《白毛女》跨文化创作的成功,和胡蓉蓉主导的跨文化大合作密不可分。胡蓉蓉有着良好的跨文化背景,精通芭蕾,也热爱民族舞蹈,而且在话剧、影视、音乐、美术、体操、戏曲等领域兼收并蓄,为舞剧创作和中西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编导组其他三位教师,也都有中西舞蹈的跨文化背景,特别是深厚的民族舞蹈功底和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在跨文化大合作中,胡蓉蓉能巧妙地发挥众人之长,使舞剧的舞蹈音乐、服装造型,舞美灯光都为人物塑造服务,在多元文化碰撞中保持着风格的和谐统一。改革开放后,胡蓉蓉以《雷雨》将民族芭蕾舞剧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白毛女》诞生于“民族化”浪潮中,重点在于借助中西舞蹈语汇的融合诉说故事;《雷雨》则强调用芭蕾的本体语汇特别是双人舞交流来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但是,以中国人物的塑造为民族化起点,根据芭蕾特点来进行题材选择和舞剧结构,根据剧情内容和人物特点来进行芭蕾动作的选择、解构和重构,注重戏舞融合,依然是胡蓉蓉进行民族芭蕾舞剧创作的主要方法。芭蕾舞剧《白毛女》由课堂实习剧目发展而来,是胡蓉蓉“中西结合,学以致用”跨文化教育理念的体现。作为我国着名芭蕾教育家,胡蓉蓉认为:东西方文化环境不同,中国演员和西方演员体貌特征也不同,中国芭蕾要发展,必须要根据中国演员特点和中国观众特点来创作民族芭蕾剧目。因此,胡蓉蓉率先将中国剧目引入课堂排练,让学生在丰富的中西剧目实践中提高多元文化修养,最终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拔尖芭蕾人才,也带来了八十年代上海芭蕾舞团民族芭蕾创作的高峰。相比之下,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芭蕾舞界学习西方艺术的条件好了很多,创作民族题材作品的热情却少了许多,尤其缺乏成功的现代民族芭蕾舞剧创作。因此,胡蓉蓉跨文化舞蹈教育和创作的经验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认真反思。

朱晓晓[6](2004)在《由《迟开的玫瑰》中西洋管弦乐队的应用想到的》文中认为大幕已经合上,庄严的婚礼进行曲重新响起,演员依次谢幕,观众却久久不愿离去,拥到台前,眼里含着泪花,长时间地鼓掌……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每场演出的结束都要出现这动人的情景,使我们这些演职人员深受鼓舞。我作为乐队小提琴演奏员,从头到尾参加了《迟》剧的每一场演出,心里有很多的感触,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二、由《迟开的玫瑰》中西洋管弦乐队的应用想到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迟开的玫瑰》中西洋管弦乐队的应用想到的(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视角与思路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百年二胡音乐风格及其嬗变
    第一节 20世纪初期二胡音乐风格
        一、沿袭传统音乐载体的发展轨迹
        二、“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发展轨迹
        三、民间到高校的身份转变
    第二节 20世纪中期二胡音乐风格的特殊性
        一、写实的民族主义风格
        二、本土意识下的“西体中用”风格
        三、“声腔化”的演绎风格
    第三节 新时期二胡音乐风格
        一、“体系化”二胡音乐风格
        二、传统音乐风格“边缘化”
        三、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第四节 21世纪二胡音乐风格
        一、“工业化创造”的表现
        二、西方作曲观念的影响
        三、技法借鉴与新技法开拓
第二章 百年二胡音乐文化身份的游离
    第一节 “全盘西化”表现
        一、意识形态的西化导向
        二、二胡音乐的拿来主义
    第二节 “中西融合”“兼收并蓄”表现
        一、三观争鸣的历史节点
        二、汇通中西的二胡音乐风格
    第三节 “国粹”里的民族话语
        一、追溯源于传统的二胡音乐身份
        二、传统音乐与二胡艺术的内在关联
第三章 百年二胡音乐风格文化身份的反思
    第一节 “寻求认同”观念
        一、“文化自卑”的历史踪迹
        二、当代音乐文化身份的危机
    第二节 “国粹主义”观念
        一、历史的追溯
        二、多维的理解
        三、观念的弊端
    第三节 “跨界融合”观念
        一、“跨界融合”的价值内核
        二、现实语境下中国音乐身份症候
        三、“新民乐”的理想境域
第四章 对二胡音乐风格文化身份重建的思考
    第一节 基于生态文明观念构建文化多样性
        一、“生态文明”对二胡音乐风格发展的要求
        二、“主体间性”对二胡音乐风格发展的启示
        三、传统音乐的内在结构力对二胡音乐风格发展的规定
    第二节 “教育传承”的理念
        一、音乐语言的文化身份认知
        二、“天人合一”和“演创合一”的认知
        三、“双轨并行”的教育机制
    第三节 确立音乐文化风格的主体立场
        一、目前音乐体系单边发展的现象分析
        二、中国音乐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三、强调中华文化属性意识观
        四、确立文化身份特质的必要性
结语
    一、对多元视角的再认识
    二、二胡音乐风格现实样态的身份危机
    三、强化二胡音乐风格的文化身份
附录:中国二胡源流研究综述
    一、二胡源流观点分析
    二、民国以前的二胡音乐原生状态
    三、二胡名称之来源
    四、二胡的称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周文中音乐作品“音高构造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周文中音乐作品研究综述
    第一节 周文中音乐创作概述
    第二节 周文中音乐作品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研究目标
第二章 音高构造法之一——五声调式为主要控制力
    第一节 民歌主题的直接引用——中国风格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五声调式因素的抽象化——中国风格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中、西因素的初步融合
第三章 音高构造法之二——“可变调式”及主要作品研究
    第一节 “可变调式”理论及其文化基础概要
    第二节 “可变调式”体系的雏形——《卜喻》的探索
    第三节 “可变调式”体系的初步运用——《飞草》研究
    第四节 “可变调式”体系的继续发展——《御风》等研究
第四章 音高构造法之三——从个性向共性融合
    第一节 “可变调式”体系的新构建——《山涛》研究
    第二节 中西因素的重新融合——《云》研究
    第三节 古今技法的融会贯通——《流泉》研究
第五章 周文中的音乐创作对20世纪末中国大陆的影响
    第一节 太极作曲法
    第二节 五行作曲法
    第三节 干支作曲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西为器中为道——东西合璧之体
参考文献
附录一:周文中音乐创作年表
附录二:草书小史
附录三:“利盖蒂《音乐探索》及‘十二音全集’音高构造法研究”之第三部分
附录四:皮特斯公司乐谱摘段使用授权书
附录五:周文中先生的亲笔信节选及亲手制作的周敦颐的先天太极图等
致谢

(3)新中国戏曲邮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 中国邮票的发行状况
    (一) 邮票概述
        1.邮票在中国的进程
        2.邮票的要素及其意义
    (二) 概述新中国发行的戏曲邮票
        1.邮票发行的时间顺序
        2.戏曲邮票种类
        3.戏曲邮票图案反映的主题
二 京剧——从舞台到邮票
    (一) 京剧四大行当邮票
        1.生、旦、净、丑艺术家齐聚
        2.戏曲行当邮票的艺术美
    (二) 京剧脸谱邮票
        1.京剧脸谱
        2.邮票上的脸谱
        3.京剧邮票出现的意义
    (三) 邮票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1.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2.马连良的舞台艺术
三 文革时期的戏曲邮票
    (一) 邮票上的样板戏
        1.简要概述样板戏
        2.邮票上的样板戏
    (二) 邮票上的街头剧《兄妹开荒》
    (三) 邮票上的现代芭蕾舞剧
    (四) 发行文革时期的戏曲邮票意义
四 邮票上的昆曲
    (一) 百戏之祖昆曲
    (二) 昆曲邮票
        1.《浣纱记》
        2.《牡丹亭》
        3.《长生殿》
    (三) 发行昆曲邮票的意义
五 戏曲作家和戏剧文学作品邮票
    (一) 戏曲作家
        1.梨园领袖关汉卿
        2.历史剧作家郭沫若
    (二) 戏剧文学作品
        1.《西厢记》
        2.《牡丹亭》
六 戏曲邮票的多种表现形式
    (一) 邮票上的皮影艺术
        1.皮影概述
        2.皮影邮票
        3.皮影人物出现在邮票上的意义
    (二) 邮票上的戏剧电影《定军山》
    (三) 邮票上的戏曲年画
        1.年画概述
        2.年画邮票上的戏曲
        3.年画邮票的意义
    (四) 剪纸、绘画、艺术节邮票
        1.绘画《白蛇传》
        2.剪纸中的戏曲人物
        3.中国艺术节
    (五) 邮票中的戏曲伴奏乐器
        1.邮票上的民族乐器
        2.伴奏乐器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和意义
七 戏曲邮票传承文化的意义
    (一) 戏曲邮票展现戏曲文化传播途径的多元化
        1.舞台传播
        2.剧本传播
        3.工艺美术品传播
        4.电影电视的多媒体传播
        5.纸媒体的传播
    (二) 发行戏曲邮票弘扬传统文化
    (三) 邮票对戏曲的传播和普及起有益作用
    (四) 戏曲邮票的收藏与价值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借西乐之体,展鸿鹄之志——孕育时期(1920年之前)
    第一节 创作准备阶段
        一、宫廷的小提琴音乐
        二、教堂及教会学校的小提琴音乐
        三、社会的小提琴音乐
    第二节 创作初始阶段
        一、最初的尝试——萧友梅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
        二、洋为中用——司徒梦岩的演奏实践
        三、独奏音乐的开创----李四光的《行路难》
    第三节 早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创作技法——对西欧传统作曲理论的直接继承
        二、创作题材——以爱国救亡题材为主的现实主义
    小结
第二章 袭西乐之技,抒爱国之情——成长时期(1920-1949年)
    第一节 两类代表性作曲家:"海归"与"广式"
        一、马思聪、冼星海等"海归"作曲家
        二、吕文成、尹自重等"广式"作曲家
        三、其他作曲家
    第二节 成长时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以爱国情怀为主
        二、体裁形式——以中小型作品为主
        三、创作技法——以西方传统技法为主
        四、民族化语言——以引用民歌音调素材为主
    小结
第三章 融中西之长,谱时代颂歌——探索时期(1950—1978年)
    第一节 两代代表性作曲家:新生代与老一辈
        一、新中国培养的作曲家
        二、老一辈"海归"作曲家
        三、其他作曲家
    第二节 探索时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以歌颂性为主
        二、体裁形式——以标题性小品为主
        三、创作技法——以简约性手法为主
        四、民族化语言——以模拟化器乐表现手法为主
    小结
第四章 彰个性之美,展多元风采——繁荣时期(1979—2008年)
    第一节 两域代表性作曲家:教育与创作
        一、小提琴教育领域的作曲家
        二、专业创作领域的作曲家
        三、其他作曲家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以风俗民风为主的多元并存
        二、体裁形式——以室内乐为主的多元并存
        三、创作技法——以尝试现代技法为主的多元并存
        四、民族化手法——以提炼民族音调元素为主的多元并存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总体特征
        一、递进式的历史演进
        二、标题性的创作倾向
        三、民族化的创作追求
        四、经典性作品的缺乏
        五、非均衡性的区域发展
    第二节 关于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发展的思考
        一、坚持民族化取向
        二、突出思想内涵的时代性
        三、兼顾艺术价值与社会效应
        四、形成创作与演奏的互动机制
        五、建立一支成熟的、专业化的创作队伍
        六、构建音乐创作的"体系化"理论
附录1:曲谱与节目单图片
附录2:中国留学生赴外学习小提琴情况表
附录3:演奏会目录表
附录4:小提琴作品简明表
附录5: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相关的论文资料表
附录6:1978-2008年间正式发行的小提琴曲谱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5)芭蕾舞剧《白毛女》与胡蓉蓉的民族芭蕾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第二章 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跨文化历程
    第一节 从专业化到民族化——芭蕾教育在上海的两次转型
    第二节 歌剧《白毛女》对跨文化移植的贡献
    第三节 民族化的创新和芭蕾跨文化融合的基础
        第四节 结构调整与跨文化的推进
    第五节 胡蓉蓉的多元文化背景和跨文化大合作
第三章 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跨文化形态
    第一节 解构与重构:中西舞蹈语汇的融合
    第二节 音乐跨文化融合中的创新与争议
    第三节 舞美、道具和服装的跨文化运用
第四章 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实践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节 “芭蕾外交”与日本《白毛女》的跨文化表演
    第二节《白毛女》跨文化创作的成功有没有必然性?
    第三节 芭蕾的跨文化创作与教育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参与创作的实践
致谢

四、由《迟开的玫瑰》中西洋管弦乐队的应用想到的(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二胡音乐风格与文化身份考察[D]. 王晓南.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2]周文中音乐作品“音高构造法”研究[D]. 王自东. 上海音乐学院, 2013(01)
  • [3]新中国戏曲邮票研究[D]. 吕婷婷. 山西师范大学, 2012(10)
  • [4]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 陈习.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5]芭蕾舞剧《白毛女》与胡蓉蓉的民族芭蕾探索[D]. 杨洁. 上海戏剧学院, 2010(12)
  • [6]由《迟开的玫瑰》中西洋管弦乐队的应用想到的[J]. 朱晓晓. 当代戏剧, 2004(S1)

标签:;  ;  ;  ;  ;  

灵感来源于《迟来的玫瑰》中中西管弦乐队的运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