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干预模式探讨

慢性病干预模式探讨

一、慢性病干预模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阳,游永豪,王广磊[1](2021)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干预慢性病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是慢性病防治的一种新理念,能有效推动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全民健康的实现。当前,我国体医融合干预慢性病的模式主要有:"四合作"模式、"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模式、"运动处方门诊"模式、"运动+叶酸"模式。这些模式的核心方法都是对慢性病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运动干预,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穆晓敏[2](2021)在《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现象,共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要隐患。与单一慢性病相比,共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药物不良事件风险增加、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加等,给慢性病防控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但目前慢性病管理侧重于单病种管理,与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的现象不一致,开展共病模式挖掘研究对了解共病现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医疗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在现有的大量且异构化的医疗数据中挖掘共病模式,提取出能够辅助共病管理的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对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与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共病的管理及防控策略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方法:(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明晰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共病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探讨共病的影响因素类型及其作用机理;厘清数据驱动共病管理决策的过程;基于信息管理的DIKW体系构建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2)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利用c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共病影响因素,抽取疾病-疾病关联关系和疾病-影响因素关联关系建立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在此基础上引入重叠社区发现算法识别社区结构,挖掘共病模式。(3)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基于慢性病管理理论和协同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老年共病防控机制,并提出具体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共病的发生发展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的影响,构建了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所组成的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并对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阐述。(2)构建了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是由共病数据(数据层)、共病中的关联信息(信息层)、共病模式(知识层)和共病管理(智慧层)组成,基本要素之间的转化通过数据驱动实现。(3)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5年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睡眠时间、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肥胖、抑郁、生活满意度是老年慢性病人群共病的影响因素;识别出的共病模式包括5个社区,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24≤BMI<28、BMI≥28}、{慢性肺部疾病、哮喘、70-79岁、BMI<18.5、对生活满意度一般、睡眠时间<4小时}等。(4)通过共病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存在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提出以全人管理、分类指导、预防为主和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构建慢性病共病防控模式,分析共病管理中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患者参与主体的职责,提出共病防控的主要措施。结论:(1)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包含了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共病关联关系抽取、共病模式挖掘和共病管理决策,其核心任务是利用共病模式挖掘结果,驱动共病管理决策。(2)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既可以发现疾病之间的关联关系,又可以发现共病模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联。(3)利用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出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4)基于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可以为共病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优化共病防控策略。

夏章[3](2021)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控制、生存质量、心血管病事件、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死亡事件的长期影响。分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2.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影响。分析干预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和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3.探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改进方法和干预重点。研究方法1.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28日发表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随机对照试验和群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与研究质量评价过程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开展。使用Cochrane Q检验和不一致指数检验评估异质性,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小或异质性大但异质性来源可识别,则选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指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总体效应值,并进行Meta回归与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大且来源无法识别,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评估证据质量。使用Revman5.3、Microsoft Excel 2019 绘图,使用 Stata16.0、GRADE Profiler 3.6 分析数据。2.采用现场调查和信息系统匹配的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14年7月-11月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试验的500名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信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确认患者存活情况,通过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患者死亡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组活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关系。以自我管理患者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使用SAS9.4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综述共纳入25项研究5 071名随访患者。2项研究为低风险,1 1项研究为风险不确定,12项研究为高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MD=-0.39%(95%CI:-0.56,-0.21)]、舒张压[MD=-1.32 mmHg(95%CI:-2.44,-0.21)]、收缩压[MD=-1.92 mmHg(95%CI:-3.47,-0.37)]的长期效果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开展后12个月降低效果最显着,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不够稳健。小组活动对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体重的长期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体质指数结果不够稳健且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心血管病事件、死亡事件无法进行Meta分析。除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体重证据质量等级为中外,其他指标证据质量等级为低或极低。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MD=-0.53%(95%CI:-0.79,-0.27)]、小组活动持续开展[MD=-0.87%(95%CI:-0.79,-0.27)]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家属/好友参与、小组患者数≤1 0人、患者年龄<60岁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的可能有利因素。2.现场调查随访362人,随访率为72.40%,信息系统匹配483人,随访率为96.60%。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协变量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自我管理患者而言,自我效能得分≥80分是防止糖尿病肾病[OR=0.06(95%CI:0.01,0.59)]、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OR=0.06(95%CI:0.01,0.55)]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在城镇[OR=0.24(95%CI:0.07,0.89)]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相比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收入在 1000-3000 元[OR=0.28(95%CI:0.08,0.98)]是防止高血脂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OR=0.36(95%CI:0.14,0.88)]、≥3000 元[OR=0.15(95%CI:0.03,0.70)]、入组前自报发生某些合并症[OR=0.20(95%CI:0.07,0.52)]是防止其他合并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城镇[OR=0.16(95%CI:0.04,0.55)]是防止入组后死亡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自我效能得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入组前合并症自报情况、居住地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加效应交互作用。研究结论1.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一定的长期效果,对血压降低可能有长期效果,对血脂、体重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未见影响,对患者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的长期影响尚无法定论。2.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自我效能高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3.建议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由医生/护士/专家来组织开展,以患者自我效能提高为核心目标,同时建立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机制,以期实现自我管理效果长期维持。4.建议把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作为今后糖尿病干预重点人群。

娄阁[4](2021)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APP需求分析及应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国当前慢性病健康管理APP的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用户对健康管理APP的认知、态度和功能需求,为研发社区健康管理APP提供理论依据,并形成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APP应用模式。方法:选择宁波市北仑区和济南市平阴县1 506名卒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30名患者家属、460名社区医护人员、12名专科医生、12名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采用定量问卷调查和专题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以及对健康管理APP的认知、态度、使用和功能需求情况。定量调查资料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以SAS 9.4、SPSS 22.0、SPSSAU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健康管理APP的使用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管理APP使用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用户认知、态度和功能需求影响因素模型,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和解释访谈结果。结果:1、移动健康管理APP使用率: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APP的使用率为16.60%,社区医护人员中,有46.30%使用健康管理APP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2、健康管理APP使用影响因素分析:文化程度高(OR=3.25,95%CI:1.63~6.49)、家庭收入高(OR=4.11,95%CI:2.10~8.05)、现在吸烟(OR=1.83,95%CI:1.14~2.93)、健康管理 APP 医药广告多(OR=1.85,95%CI:1.35~2.53)与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APP的高使用率相关,而年龄高(OR=0.20,95%CI:0.10~0.38)、缺乏运动(OR=0.40,95%CI.0.28~0.57)、不良饮食习惯(OR=0.67,95%CI:0.49~0.92)与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APP的低使用率相关;男性(OR=2.07,95%CI:1.36~3.17)、全科医生(OR=2.36,95%CI:1.35~4.15)、经常运动(OR=2.32,95%CI:1.59~3.37)、使用愿意高(OR=5.57,95%CI:1.60~19.40)与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管理APP的高使用率相关。3、需求分析:外部变量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影响用户对APP的使用态度,态度进而影响用户使用需求,包括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需求。研究对象对APP的功能需求中,需求最大的是健康监测,其次是健康教育,其他功能包括健康提醒和预警、医患互助、健康干预和其他功能。对于APP的设计,简单实用最为关键,其他包括设置激励机制、APP数据与当地卫生系统关联、操作性强等。结论:1、本研究中慢性病患者和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管理APP的使用率较低,应积极促进移动健康技术与传统慢性病健康管理融合发展,提高健康管理质量和效率。2、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管理APP的自身特点,如是否有较多的医药广告与健康管理APP的使用相关。3、社区健康管理APP设计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发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APP,专注做好健康监测和健康教育,设置激励机制,提高慢性病患者和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管理依从性。

肖丽荣[5](2021)在《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贵阳市A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慢性病发病率在老年群体中不断提升。慢性病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同时也给家庭与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目前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地提出,对于慢性病治疗主要倡导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而个人健康素养提升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促进老年慢性病防治最经济的手段。现有关于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干预研究较少,但是健康素养提升对老年人的慢性病防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去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进行干预研究。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贵阳市A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对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人口学资料分析影响其健康素养的因素;以知信行理论为依据探索小组工作是否能够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首先,通过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与学者蒋静欣编制的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调查表对该社区96名老年人进行调查,了解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现状与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到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学习慢性病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与进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需求。最后,通过之前的调查结果,选取健康素养水平得分较低并愿意参与活动的16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N=8)与对照组(N=8),实验组在知信行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每周一次共六次的小组活动,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干预。研究结果显示:该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健康素养水平总体均值得分为112.03分(标准误12.44);受教育程度、以往职业、就业状况、家庭常住人口数等因素会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小组工作有助于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服务对象的健康素养得分在干预前后对比有所提升。根据此次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结合社区健康教育巩固改变效果;注重老年慢性病患者信念性健康素养与功能性健康素养的提升;增强社区医生健康素养意识,加强社区医生健康素养干预培训;注重家庭照顾者的支持力量,培训家庭照顾者学习慢性病防治知识,正确看待疾病,在生活中培养与监督老年慢性病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张莉[6](2021)在《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涵,南昌市青云谱区因历史原因,形成了企业型与普通型两类亚文化特色鲜明的社区,本研究拟探索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的社区居民进行长期规范化健康素养干预服务的效果,总体上考察亚文化因素背景下,长期规范化健康素养服务干预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精准化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简单随机抽样-KISH表法,于2018年随机抽取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15~69岁社区居民482例,其中,普通型与企业型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各241例,采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对居民健康素养进行了基线调查。按国家规范化社区健康素养服务计划进行了为期2年的服务干预,于2020年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两类人群进行了干预后的健康素养问卷调查,两组人群各240例。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评估两组人群干预前后的总体健康素养与各维度素养水平;利用t检验、?2检验比较两组居民干预前后健康素养的变化情况,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两类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结果:(1)干预前后抽取的社区居民均衡性比较发现:普通型文化组与企业型亚文化组干预前后,社区居民在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等基本特征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2)普通型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前后效果分析。(1)50个健康素养问题变化情况发现:有17个问题干预后居民答对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均P<0.05)。(2)居民健康素养按6维度划分,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前后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48.96%vs54.58%、传染病防治18.26%vs35.00%、慢性病防治21.16%vs30.00%、安全与急救51.87%vs64.58%、基本医疗12.86%vs20.00%、健康信息35.68%vs44.58%,科学健康观具备率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2=1.521,P=0.217),其它5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前后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7.1±2.65vs7.8±2.50、传染病防治4.1±1.61vs4.7±1.72、慢性病防治7.1±2.60vs7.7±2.93、安全与急救9.9±3.18vs10.8±3.12、基本医疗7.4±2.71vs8.1±2.80分,健康信息评分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t=1.666,P=0.096),其它5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3)居民健康素养按3维度划分,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前后结果发现:基本知识和理念38.17%vs42.9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4.11%vs27.92%、健康技能16.60%vs20.83%,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具备率干预后明显升高(P<0.05),其它2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干预前后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前后结果发现:基本知识与理念18.6±5.46vs19.8±5.19、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2.3±4.69vs14.2±4.72、健康技能9.5±3.09vs10.0±3.10,健康技能评分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t=1.958,P=0.051),其它2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4)居民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后25.00%显着高于干预前17.01%(?2=4.625,P=0.032)。总体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后44.0±11.81分显着高于干预前40.3±11.96分(t=3.378,P=0.001)。(3)企业型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前后效果分析。(1)50个健康素养问题变化情况发现:有17个问题干预后居民答对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均P<0.05)。(2)居民健康素养按6维度划分,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前后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61.00%vs62.08%、传染病防治21.58%vs34.17%、慢性病防治28.63%vs40.83%、安全与急救62.24%vs72.50%、基本医疗20.33%vs29.17%、健康信息43.98%vs55.83%,科学健康观具备率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2=0.060,P=0.806),其它5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前后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7.9±2.50vs8.0±2.50、传染病防治4.3±1.65vs4.7±1.77、慢性病防治7.6±2.67vs8.5±2.54、安全与急救10.5±2.83vs11.4±2.73、基本医疗7.9±2.86vs8.7±2.62、健康信息5.0±2.03vs5.6±1.98,科学健康观评分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t=0.637,P=0.524),其它5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3)居民健康素养按3维度划分,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前后结果发现:基本知识与理念42.74%vs51.67%、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8.26%vs38.75%、健康技能31.95%vs38.75%,健康技能具备率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2=2.433,P=0.119),其它2个维度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前后结果发现:基本知识与理念19.8±4.74vs20.3±4.69、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2.9±4.79vs15.2±4.66、健康技能10.4±3.24vs11.3±3.11,基本知识和理念评分干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t=1.258,P=0.209),其它2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均P<0.05)。(4)居民总体健康素养具备率干预后41.67%显着高于干预前24.07%(?2=16.887,P<0.001)。总体健康素养评分干预后46.8±11.31分显着高于干预前43.1±11.27分(t=3.558,P<0.001)。(4)普通型亚文化组与企业型亚文化组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分析发现:(1)居民健康素养按6维度划分,双重差分结果发现:科学健康观(模型:调整R2=0.708,P<0.001;DID:β=-7.617,P<0.001)、传染病防治(模型:调整R2=0.686,P<0.001;DID:β=-4.270,P<0.001)、慢性病防治(模型:调整R2=0.704,P<0.001;DID:β=-6.831,P<0.001)、安全与急救(模型:调整R2=0.725,P<0.001;DID:β=-9.906,P<0.001)、基本医疗(模型:调整R2=0.705,P<0.001;DID:β=-7.296,P<0.001)、健康信息(模型:调整R2=0.682,P<0.001;DID:β=-4.417,P<0.001),6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普通型亚文化组干预效果优于企业型亚文化组。(2)居民健康素养按3维度划分,双重差分结果发现:基本知识和理念(模型:调整R2=0.727,P<0.001;DID:β=-19.259,P<0.001)、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型:调整R2=0.713,P<0.001;DID:β=-11.959,P<0.001)、健康技能(模型:调整R2=0.722,P<0.001;DID:β=-9.119,P<0.001);3个维度健康素养评分均为普通型亚文化组干预效果优于企业型亚文化组。(3)居民总体健康素养双重差分结果发现:普通型亚文化组干预效果优于企业型亚文化组(模型:调整R2=0.733,P<0.001;DID:β=-40.337,P<0.001)。结论:采用国家规范化社区健康素养服务计划对社区居民健康素养进行干预,干预后居民健康素养总体上有明显提升,社区健康素养服务计划可行性较好。普通型亚文化组干预效果优于企业型亚文化组,提示有必要针对不同亚文化背景人群实行不同的健康素养干预措施,差异化干预策略有利于快速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利于促进健康中国建设。针对不同亚文化社区人群健康素养干预的具体方案,需要政府部门及研究者进行有益的探索。

冯清蕊[7](2020)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适用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并在天津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开展干预性研究,以验证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的应用效果,为更大规模ACP干预方案提供临床实践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了解国内外老年人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对ACP的态度,评估当前国内外老年ACP干预模式,为构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2.质性研究:前期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筛选的30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谈,后期利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并且分析,为制定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提供实践依据。3.小组讨论:前期通过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确定了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的初稿。4.专家咨询:通过咨询具有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及临终关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13位专家,根据专家建议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进行修改。5.预实验:在拟开展ACP研究的社区中随机抽取3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预实验,根据结果对干预方案进行修改。6.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应用:采用便利取样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街社区中10个居民小区符合纳入标准的243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验证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其中干预组123例,对照组120例。对照组实施社区医院的常规管理,干预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增加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7.干预前与干预后一个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测评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Ds知识水平、对ADs接受度及死亡焦虑水平。结果1.干预方案构建(1)专家咨询:采用德尔菲法,第一轮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3份,回收率87%。第二轮发放问卷13份,回收有效问卷13份,回收率100%。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0.935。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显示,一个二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0.25,均数小于3.5,一个三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0.25,均数小于3.5。其余各级指标变异系数为0.000.14,均数>0.35。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各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均数均大于3.5。(2)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构建: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删除2个指标,增加8个指标。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未做改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2.干预方案验证性研究(1)患者ADs知识水平:干预前两组患者ADs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之间的ADs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ADs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ADs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对ADs接受度:干预前两组患者ADs接受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之间的ADs接受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ADs接受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ADs接受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死亡焦虑得分:干预前两组患者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之间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可有效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ADs的知识水平、ADs的接受度及减轻患者死亡焦虑。

李淑玲[8](2020)在《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小组实务研究 ——以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能力提升小组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开始下滑,开始出现不同类型或程度的疾病,尤其是老年常见慢性病的困扰。而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脑血管类的慢性病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生率非常高,其死亡率高且不断攀升。加之,我国医疗资源又供不应求,社区高血压管理服务工作和高血压防控工作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又由于高血压慢性病的特殊性,患者的预防性干预和日常卫生保健通常需要长期在家中进行,患者和患者家庭成为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承担者和实施场所,但患者本身及家庭照顾者重视度与能力的不足等原因导致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自我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介入老年人高血压慢性病的自我管理势在必行。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外介入老年高血压自我管理相关研究较多,当前国内对高血压慢性病的研究集中在医学领域,小组工作介入相关研究极少,有着较大的探索研究空间。本研究通过问卷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佛山南海区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这一特殊群体自我管理现状和需求,秉承社会工作的理念,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为高血压慢性病研究对象提供会工作服务,对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和情绪认知管理三方面进行科学引导的并对整个小组服务效果进行评估,从而为更好地满足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实践性的解决思路和参考。本次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老年高血压自我管理教育有着显着的优势,科学回应需求,学习效果显着;建立相互支持系统,实现助人自助;整合社区资源,多方联动介入;显着提升参与者的自信心和高血压自我管理能力。本次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小组的开展是一个实务探索的过程,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需继续探索与研究。

周越[9](2020)在《基于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干预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以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为指导,调查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深入了解容量管理行为依从性中低水平的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障碍的因素,以提高干预方案的针对性。3.探讨基于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干预方案对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自我效能、疾病认知、生活质量及容量负荷的影响。方法1.量性调查阶段便利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4月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肾内科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患者一般资料问卷、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量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希望水平、认知评价量表,分析容量管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2.质性研究阶段采用目的抽样,将第一阶段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访谈对象,采用Colaizzi资料分析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患者容量管理障碍的深层次因素。3.干预阶段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便利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两个腹膜透析中心各45例患者进行干预,采用抛硬币将两个科室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容量管理健康教育,干预组接受基于IMCHB的容量管理行为干预,干预时长为三个月,在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三个月收集患者容量管理行为、自我效能、疾病认知评价、生活质量及水肿程度、干体重。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广义估计方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量性调查阶段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54份,其中有效问卷247份,有效率为97.2%。(1)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得分范围6~24分,总得分为(14.79±2.88)分。其中饮食管理维度(3.52±1.12)分,症状及指标监测维度(11.26±2.35)分。(2)通过Peαrso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筛选容量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血肌酐及自我效能、希望水平、对疾病积极评价及担负责任是其容量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2.质性研究阶段共访谈12例患者,资料分析提取出四个主题,包括内在动机缺乏、心理负担困扰、疾病认知偏差、外在支持不足。3.干预阶段干预过程中共失访6例患者,最终共84例患者完成干预,干预组、对照组各42例。(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容量管理行为及其各维度得分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疾病认知评价中的对结果的不确定、积极评价、担负责任维度得分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到威胁维度得分在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维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后,干预组患者水肿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水肿程度在干预后即刻、干预后三个月较对照组患者水肿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体重在时间效应、交互效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依从性有待提高,其受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态及血肌酐的影响,且与其自我效能、希望水平、认知评价中的积极评价、担负责任及对结果的不确定有关。2.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障碍与其动机、心理负担、认知及外在支持有关,提示医务人员应给予其相应支持。3.基于IMCHB的容量管理行为干预可改善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提高其自我效能,促进对疾病的积极认知,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水肿程度。

赵英莲[10](2020)在《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评价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后对不同时期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效果,寻找协同护理模式缓解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有效证据,为我国社区推广与应用协同护理模式提供参考资料和循证依据,促进我国初级保健卫生保健的发展。方法: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science、EBSCOhos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9年10月,国内外发表的有关协同护理模式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水平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检索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和非公开出版的灰色文献。由两名研究人员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和JBI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独立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评估。应用EndNote X9软件进行文献的管理,根据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初步筛选检索得文献,排除不合格文献和重复发表的文献,再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若两位研究人员在评估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则与第三位研究人员进行协商决定。文献质量评价进行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异质性检验与发表偏倚检测,最终结果以森林图展示。结果:(1)共纳入10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总样本量为3892例,试验组1961例,对照组1931例。5项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或随机数字发生器或电脑随机进行分配;5项研究描述了如何进行分配隐藏;5项研究对研究对象或干预实施者施盲;4项研究对结果测评者施盲;9项研究对失访情况进行了全面报道。根据Cochrane Handbook(5.1.0)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均为B级,改良版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评分在3~6分,文献质量的总体水平一般。(2)Meta分析结果显示,协同护理模式短期干预对社区慢性病老年人抑郁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95,95%CI(-1.54,-0.35),P<0.001];协同护理模式中期干预对社区慢性病老年人抑郁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1.55,95%CI(-2.36,-0.74),P<0.001];协同护理模式长期干预对社区慢性病老年人抑郁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44,95%CI(-0.66,-0.22),P<0.001]。结论:协同护理模式能够改善社区慢性病老年人的抑郁状况,且在协同护理干预的短期、中期、长期均可见抑郁状况的改善。

二、慢性病干预模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病干预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干预慢性病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慢性病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慢性病医防体系尚不完善
    1.2 慢性病分级诊疗模式尚未形成
    1.3 慢性病患者运动不足且不科学
    1.4 慢性病保障政策尚不完善
    1.5 慢性病防治的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2 体医融合干预慢性病的意义
    2.1 体医融合是慢性病防治的一种新理念
    2.2 体医融合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干预模式
    2.3 体医融合干预慢性病是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
    2.4 体医融合干预慢性病是促进全民健康的现实需求
3 体医融合干预慢性病的主要模式
    3.1“四合作”模式
    3.2“社区体质监测中心”模式
    3.3“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模式
    3.4“运动处方门诊”模式
    3.5“运动+叶酸”模式
4 结语

(2)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来源及共病患病率
        1.2.2 共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共病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1.2.4 共病管理相关研究
        1.2.5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共病的概念
    2.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2.1 医学模式的转变
        2.2.2 医学模式的内容
        2.2.3 医学模式对共病的指导意义
    2.3 复杂网络理论
        2.3.1 复杂网络相关概念
        2.3.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2.3.3 复杂网络社区发现
        2.3.4 复杂网络在共病模式识别中的适用性
    2.4 协同管理理论
        2.4.1 协同理论
        2.4.2 协同管理理论
        2.4.3 协同管理在共病管理的适用性
    2.5 慢性病管理理论
        2.5.1 慢性病管理概况
        2.5.2 慢性病管理模式
        2.5.3 慢性病管理的过程
第3章 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研究
    3.1 共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生物因素
        3.1.2 心理因素
        3.1.3 社会环境因素
        3.1.4 生活行为因素
        3.1.5 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
    3.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研究
        3.2.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分析
        3.2.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研究框架
    3.3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流程
        3.3.1 数据驱动决策过程
        3.3.2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过程分析
    3.4 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
        3.4.1 DIKW体系
        3.4.2 基于DIKW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构建
第4章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
    4.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流程
    4.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构建
        4.2.1 疾病-疾病关联的一模网络
        4.2.2 疾病-影响因素关联的二模网络
        4.2.3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
    4.3 基于重叠社区发现的共病模式识别
        4.3.1 重叠社区发现的适用性
        4.3.2 LFM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4.3.3 节点重要性分析
    4.4 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评价研究
        4.4.1 评价原理
        4.4.2 对比方法的选择
第5章 基于CHARLS的我国老年共病模式挖掘与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预处理
    5.2 老年共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5.2.1 老年共病的患病情况
        5.2.2 共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5.2.3 共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5.3 老年共病模式挖掘结果
        5.3.1 共病关系抽取
        5.3.2 共病网络
        5.3.3 共病模式
    5.4 共病模式挖掘结果评价
        5.4.1 结果评价
        5.4.2 方法对比评价
第6章 老年共病防控策略研究
    6.1 共病管理现状研究
        6.1.1 现状分析
        6.1.2 存在问题
    6.2 共病防控机制
        6.2.1 基本原则
        6.2.2 模式构建
    6.3 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责
        6.3.1 政府层面
        6.3.2 医疗机构层面
        6.3.3 社区层面
        6.3.4 个人层面
    6.4 共病防控主要措施
        6.4.1 加强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6.4.2 完善慢性病信息系统建设
        6.4.3 借助新媒体进行健康指导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局限性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4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随访效果: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设计与相关定义
        4.2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4.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4.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4.5 文献质量评价
        4.6 统计分析
        4.7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文献检索结果
        5.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5.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5.4 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5.5 证据质量评价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关系
        6.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脂关系
        6.4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压关系
        6.5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体重控制关系
        6.6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生存质量关系
        6.7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关系
        6.8 国内外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差异比较
        6.9 本研究的可靠性与局限性
    7 小结
第二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5年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随访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现场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5 质量控制
        4.6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情况
        5.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
        5.4 自我管理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3 自我效能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
        6.4 低收入、农村居住地与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5 农村居住地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6 随访研究结果与系统综述研究结果关系
        6.7 本研究的局限性
    7 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国内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APP需求分析及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课题来源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词说明
1 前言
    1.1 慢性病疾病负担
    1.2 国内外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1.2.1 国内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1.2.2 国外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1.3 移动健康技术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1.3.1 体征监测
        1.3.2 风险评估
        1.3.3 用药管理
        1.3.4 危险因素干预
        1.3.5 健康知识传播
        1.3.6 定位和预警
    1.4 健康管理APP研究现状
        1.4.1 健康管理APP功能和使用情况
        1.4.2 健康管理APP需求分析现状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现场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方法
        3.4.1 研究理论基础
        3.4.2 调查方法
    3.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3.6 指标定义
    3.7 质量控制
        3.7.1 问卷设计
        3.7.2 现场调查
    3.8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基本情况
        4.1.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1.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4.2 健康管理APP使用及影响因素研究
        4.2.1 患者端
        4.2.2 医护端
    4.3 研究对象对APP的认知、态度、功能需求
        4.3.1 患者端
        4.3.2 医护端
    4.4 专题小组访谈结果
        4.4.1 当前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问题
        4.4.2 研究对象对APP的功能需求
        4.4.3 APP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4.5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APP应用模式
5 讨论
    5.1 本研究的特点
        5.1.1 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
        5.1.2 基于用户群体的需求分析
        5.1.3 基于需求分析构建APP应用模式
    5.2 研究对象健康管理APP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5.2.1 患者端
        5.2.2 医护端
    5.3 研究对象对APP的认知、态度、功能需求分析
    5.4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APP应用模式分析
    5.5 创新性与局限性
        5.5.1 创新性
        5.5.2 局限性
6 结论
7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APP需求调查问卷
    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管理APP需求调查表
    访谈提纲
综述 移动健康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贵阳市A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
        2.1.1 相关概念
        2.1.2 理论回顾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老年慢性病健康素养工具研究
        2.2.2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的现状研究
        2.2.3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2.4 健康素养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的影响
        2.2.5 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A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分析
    3.1 贵阳市A社区的概况
    3.2 调查的基本情况
        3.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2.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3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状况分析
        3.3.1 知识性健康素养现状
        3.3.2 信念性健康素养现状
        3.3.3 功能性健康素养现状
        3.3.4 行为性健康素养现状
    3.4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的人口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
        3.4.1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受教育程度
        3.4.2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以往职业
        3.4.3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目前的就业状况
        3.4.4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家庭常住人口
第4章 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小组工作实务介入
    4.1 小组成员需求分析
        4.1.1 学习慢性病健康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4.1.2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的需求
        4.1.3 社会交往的需求
    4.2 小组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4.2.1 契合服务对象的需求
        4.2.2 拥有专业的方法与理论
        4.2.3 存在开展活动的丰富资源
    4.3 小组介入方案设计
        4.3.1 小组组员的选择
        4.3.2 两组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同质性检验
        4.3.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在健康素养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同质性比较
    4.4 小组活动计划
        4.4.1 小组服务理念
        4.4.2 小组服务目标
        4.4.3 小组介入计划
    4.5 小组实施的过程
        4.5.1 第一次活动:建立关系
        4.5.2 第二次活动:学习慢性病健康知识
        4.5.3 第三次活动:正确认识疾病,转变健康观念
        4.5.4 第四次活动:释放情绪,感受支持
        4.5.5 第五次活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4.5.6 第六次活动:回顾与总结
第5章 小组活动介入评估
    5.1 小组活动的评估工具
    5.2 小组活动的过程评估
        5.2.1 小组成员表现变化
        5.2.2 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化
    5.3 小组活动介入的成效评估
        5.3.1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在健康素养得分组间比较
        5.3.2 小组组员满意度评估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6.2.1 样本选取的代表性
        6.2.2 老年人的特殊性需求
        6.2.3 社会工作者活动安排的合理性
        6.2.4 服务对象的随访与跟进
        6.2.5 小组工作推广的条件与困难
    6.3 建议
        6.3.1 与社区健康教育相结合
        6.3.2 注重对信念性健康素养与功能性健康素养的提升
        6.3.3 研究应兼顾农村与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
        6.3.4 发挥社区医生与家庭照顾者力量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健康素养的内涵
        1.2.2 健康素养的影响
        1.2.3 健康素养水平现状
        1.2.4 健康素养的相关干预
    1.3 亚文化背景
        1.3.1 亚文化背景的概念及其与健康素养的关系
        1.3.2 南昌市青云谱区的历史沿革与区域亚文化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居民健康素养基线与终末调查方案
        2.2.1 样本量计算
        2.2.2 抽样方法
        2.2.3 调查内容与测量工具
        2.2.4 调查方法
    2.3 社区健康素养干预方法
        2.3.1 健康素养教育内容
        2.3.2 健康素养干预服务形式
    2.4 技术路线
    2.5 质量控制
        2.5.1 随机抽样与样本代表性
        2.5.2 入户调查的过程
        2.5.3 健康素养干预的过程
        2.5.4 问卷复核与调查结果真实性评价
    2.6 伦理学考虑
    2.7 统计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不同亚文化组干预前后调查的居民一般特征
    3.2 不同亚文化组干预前后各健康素养问题的答对率
        3.2.1 科学健康观问题的答对率
        3.2.2 传染病防治问题的答对率
        3.2.3 慢性病防治问题的答对率
        3.2.4 安全与急救问题的答对率
        3.2.5 基本医疗问题的答对率
        3.2.6 健康信息问题的答对率
    3.3 不同亚文化组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及其各维度具备率比较
        3.3.1 健康素养六个领域维度的具备率比较
        3.3.2 健康素养三个维度的具备率比较
    3.4 不同亚文化组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及其各维度评分比较
        3.4.1 健康素养六个领域维度的评分比较
        3.4.2 健康素养三个维度的评分比较
    3.5 不同亚文化组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对比基础
    4.2 青云谱居民健康素养现状
    4.3 两种亚文化类型干预效果及原因分析
    4.4 不同亚文化类型健康素养干预方案的启迪
        4.4.1 基于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模式
        4.4.2 基于科学健康观领域
        4.4.3 基于传染病防治领域
        4.4.4 基于慢性病防治领域
        4.4.5 基于安全与急救领域
        4.4.6 基于基本医疗领域
        4.4.7 基于健康信息领域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次研究的特色
    5.3 本次研究不足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居民健康素养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7)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模式构建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文献研究
        1.1.2 质性研究
        1.1.3 小组讨论
        1.1.4 德尔菲专家咨询
        1.1.5 预试验
        1.1.6 伦理原则
        1.1.7 质量监控
        1.1.8 研究技术路线
    1.2 结果
        1.2.1 文献研究
        1.2.2 质性访谈
        1.2.3 小组讨论
        1.2.4 德尔菲专家咨询[49]
        1.2.5 预实验
        1.2.6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
    1.3 讨论
        1.3.1 构建本土化ACP干预模式
        1.3.2 多重步骤构建ACP干预模式
二、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模式应用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干预实施
        2.1.3 干预效果评价工具
        2.1.4 资料收集
        2.1.5 统计学方法
        2.1.6 伦理原则
        2.1.7 质量控制
        2.1.8 研究技术路线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均衡性的比较
        2.2.2 结果
    2.3 讨论
        2.3.1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ACP态度的转变及影响因素
        2.3.2 干预方案可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ADs知晓率
        2.3.3 干预方案可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对ADs接受度
        2.3.4 干预方案可减轻老年慢性病患者死亡焦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推广的意义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小组实务研究 ——以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能力提升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老龄化背景下常见慢性病的病发与死亡率极高
        2、医疗资源短缺迫切要求慢性病患者强化自我管理
    (二)研究意义
        1、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2、促进社会工作在老年慢性病自我管理领域的发展
        3、将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在小组工作中实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老年高血压等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相关研究
        2、社会工作介入老年高血压自我管理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
        1、对象与目标
        2、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1、问卷法
        2、访谈法
        3、观察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慢性病
        2、高血压
        3、自我管理
    (二)理论基础
        1、社会学习理论
        2、小组动力学理论
三、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与提升需求
    (一)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基本情况
        1、社区概况
        2、老年高血压患者概况
    (二)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现状
        1、疾病医学自我管理意识薄弱
        2、日常生活自我管理动力不足
        3、社会支持与情绪认知管理欠佳
    (三)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需求
        1、疾病医学管理层面:提升疾病医学管理能力
        2、疾病日常生活管理层面:提高日常生活自我管理能力
        3、疾病情绪认知管理层面:提升缓解负面情绪能力
四、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小组的实务过程
    (一)小组设计
        1、小组基本信息
        2、小组目标的设定
    (二)组员招募与遴选
        1、组员招募
        2、组员遴选
    (三)实施过程
        1、形成期:建立信任,营造氛围
        2、转折期:掌握技能,逐步赋权
        3、成熟期:技能升级,组员主导
        4、结束期:分享收获,保持进步
    (四)成效评价
        1、高血压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2、高血压疾病医学管理能力提升显着
        3、高血压日常生活管理能力有一定提高
        4、疾病情绪认知管理主要体现在自信心增强
        5、服务满意度高
    (五)不足与反思
        1、小组成员的同质性不高
        2、小组内容难度与组员能力匹配度欠佳
        3、小组成员的激励不够及时
五、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能力提升小组成效的对策
    (一)强调专业性,提高小组成效
        1、精准把握需求,针对介入
        2、搭建互助系统,实现互相支持
        3、整合社区资源,多方联动介入
    (二)注重艺术性,提高参与度与积极性
        1、巧用生动语言,提高老年人主动参与意愿
        2、注重小组互动,提高组员投入度
        3、强调正强化,激发组员的主观能动性
    (三)准确把握小组工作阶段性特征
        1、小组筹备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小组形成期:协助小组成员建立良好关系
        3、小组转折期:激发小组凝聚力,促进学习
        4、小组成熟期:加强互动,实现小组目标
        5、小组结束期:进一步巩固小组成效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学术期刊文献
    (二)学术着作
    (三)学位论文
附件一 H社区老年人高血压自我管理需求调查问卷
附件二 高血压自我管理前测后测问卷
附件三 小组活动过程记录表
附件四 参加者意见反馈表
附件五 访谈提纲
致谢
附件

(9)基于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干预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的研究现状
        1.3 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和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资料收集方法
        1.4 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得分情况
        2.3 腹膜透析患者自我效能得分情况
        2.4 腹膜透析患者希望水平得分情况
        2.5 腹膜透析患者疾病认知评价得分情况
        2.6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现状分析
        3.2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3 对干预方案的启示
第二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障碍的质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访谈提纲
        1.3 资料收集
        1.4 资料分析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内在动机缺乏
        2.2 心理负担困扰
        2.3 疾病认知偏差
        2.4 外在支持不足
    3 讨论
        3.1 增强腹膜透析患者参与容量管理的内在动机
        3.2 关注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中的负性感受,增强社会支持
        3.3 促进腹膜透析患者对容量管理的正确认知
        3.4 关注中青年腹膜透析患者社会参与的需求
        3.5 对干预方案的启示
第三部分 容量管理行为干预方案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干预内容和方法
        1.4 资料收集
        1.5 统计分析
        1.6 质量控制
        1.7 伦理原则
    2 研究结果
        2.1 样本流失情况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2.3 干预对腹膜透析患者的影响
    3 讨论
        3.1 基于IMCHB的干预方案可改善患者容量管理行为
        3.2 基于IMCHB的干预方案可增强患者自我效能
        3.3 基于IMCHB的干预方案可促进患者疾病认知评价的积极转变
        3.4 基于IMCHB的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5 基于IMCHB的干预对患者容量状态的影响
        3.6 关于干预方案的思考
结论
    1 研究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2.1 研究的创新性
        2.2 局限性
        2.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在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文献质量评价
    2.6 资料提取
    2.7 统计学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过程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3.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4 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影响的Meta分析
    3.5 敏感性分析
    3.6 发表偏倚
第四章 讨论
    4.1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4.2 协同护理模式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分析
    4.3 协同护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综述) 协同护理模式在我国社区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四、慢性病干预模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干预慢性病的模式研究[J]. 张阳,游永豪,王广磊. 卫生经济研究, 2021(10)
  • [2]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D]. 穆晓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3]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D]. 夏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APP需求分析及应用模式研究[D]. 娄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5]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贵阳市A社区为例[D]. 肖丽荣.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不同亚文化背景下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研究[D]. 张莉. 南昌大学, 2021(01)
  • [7]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模式构建研究[D]. 冯清蕊.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小组实务研究 ——以H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能力提升小组为例[D]. 李淑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腹膜透析患者容量管理行为干预的效果研究[D]. 周越.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影响的Meta分析[D]. 赵英莲. 延边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慢性病干预模式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