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22“鱼鹰”倾转旋翼结构图

MV-22“鱼鹰”倾转旋翼结构图

一、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结构图(论文文献综述)

丁岩[1](2020)在《小型倾转旋翼无人机着陆控制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以某型倾转旋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整个着陆过程:建立运动学动力学模型。对于过渡阶段、直升机模式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倾转旋翼机这一新构型飞行器兼具直升机与固定翼机特点,可以垂直起降和高速飞行。它是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整个着陆过程是从固定翼模式开始,经过过渡模式,转换到到直升机模式再进行降落的变化过程。当倾转旋翼机处于过渡模式,随着短舱的倾转使得整个系统将表现出更为显着非线性、强耦合特点。这也使得倾转旋翼机的整个着陆过程的控制更为复杂。直升机模式降落时,外界干扰的存在也影响系统的稳定性。首先,根据倾转旋翼机自身特点,选择分体方法为其建立非线性运动学动力学方程,再对各部件进行气动力分析说明模型合理性。接着,为了使倾转旋翼机能够安全、稳定的通过过渡阶段。在合理假设下,主要对过渡阶段的纵向控制问题,设计合理的过渡阶段操纵方案,利用滑模控制鲁棒性强这一特点,设计倾转旋翼机的位置系统、俯仰姿态系统的控制律。再针对倾转旋翼机六自由度模型,提出采用终端滑模方法对其直升机模式降落中进行轨迹控制,设计双回路位置与姿态控制系统,并引入新型自适应干扰观测器较为准确的估计该系统存在的干扰,提高控制律的精度。通过仿真验证控制系统设计的有效性。最后,为了测试文中设计的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在Quanser半实物实验平台环境下,进行过渡阶段高度控制验证实验与直升机模式着陆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控制效果良好。也体现了本文算法具有一定工程上的应用价值。

吴丹杨[2](2020)在《小型倾转多旋翼无人机飞控系统研究与设计实现》文中指出倾转四旋翼无人机具有较高的飞行效率,较大的载重量,较好的机动性的特性,并且可以兼顾固定翼无人机和多旋翼无人机的优势,完成垂直起降的稳定,在空中进行悬停,短舱的平稳过渡,以及高速的平飞的过程。但是其过渡态飞行模式下,飞行控制律设计较为复杂。所以本文设计一款倾转四旋翼无人机,以该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建模,并研究在固定翼飞行模式,旋翼飞行模式以及过渡态飞行模式下的飞行控制律设计。最后通过Simulink与FlightGear联合仿真和试飞试验对本文设计的飞行控制律进行验证。首先,选用合适的机翼和尾翼翼型以及机身等部件对倾转四旋翼无人机进行气动模型搭建。并通过ICEM CFD软件和Ansys Fluent软件对气动模型进行流体力学分析,获取机翼,尾翼,机身,舵机等部件的相关气动系数。并将其拟合成关于迎角或侧滑角的曲线,用于对该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建模中相关气动力的计算。其次,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倾转四旋翼无人机进行动力学模型进行搭建,用于在后续飞行控制律设计中,获取无人机各个通道的传递函数,作为被控对象。由于倾转四旋翼无人机具有三种飞行模式:固定翼飞行模式,旋翼飞行模式,过渡态飞行模式。因此,需要对三种飞行模式分别建模。另外,在对固定翼模式和过渡态飞行模式,需要考虑V尾与正常布局尾翼的差别,进行操纵特点和受力分析,并对倾转走廊作出研究,使无人机在一定条件下,能保证过渡态飞行模式能平稳切换。随后,针对无人机每个飞行模式下的飞行控制律进行设计,其中过渡态飞行模式控制律,采用调度增益的思想,考虑使用权重综合旋翼飞行模式及固定翼飞行模式的飞行控制律的策略。并采用PID控制作为该机的固定翼飞行模式和旋翼飞行模式的飞行控制器。通过对控制回路伯德图的分析获取飞行控制回路的系统性能,采取必要的校正环节,使得所设计的飞行控制回路符合系统所需要的频率性能。并完成对权重的确定,以及对短舱倾转控制回路进行设计。最后,通过Simulink与FlightGear联合仿真对该倾转多旋翼无人机进行飞行控制律验证。然后对该无人机进行试飞实验,通过分析仿真曲线及飞行数据,验证了本文飞行控制律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刘乾坤[3](2020)在《电驱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动力总成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传统构型直升机运载效率较高、经济性较好,但在执行海面突击运输、快速救援、大范围搜索任务时,速度慢、航程短、保障复杂,战术效率不高,非常不利于两栖战术任务的展开。基于此,本文从总体性能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涡轮轴发动机直驱发电的全电垂直起降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以较低代价实现长航时全电飞行。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倾转旋翼飞行器领域和电推进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的设计目标,设计了电驱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动力总成方案,确定了基于涡轮轴发电和电力驱转模式的新型动力系统方案。然后,根据动力系统需求,引入了发动机控制系统、发动机燃油系统、发动机典型故障系统模型,建立了涡轮轴发动机核心部件非定常热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发动机实际运行状态;开展了高功率密度航空发电机设计研究,建立了发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航空发电系统模型及配电系统模型,仿真了发电系统运行;分析了旋翼倾转和驱转电机设计情况,建立了PMSM动态数学模型及仿真模型,设计了倾转电机直接转矩控制和驱转电机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最后,分析了任务性能和任务剖面情况,开展了能量配置方案研究,讨论了爬升、平飞和下滑状态的能量配置,计算了飞行剖面各任务段功率需求;建立了动力总成仿真模型和电驱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模型,开发了系统仿真试验环境,开展了舰载飞行性能的半物理仿真试验,得到了仿真试验结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设想。

江顺[4](2020)在《高速直升机过渡段飞行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直升机兼具直升机的垂直起降、高机动性和固定翼飞机的高速巡航优点,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由于其特殊的构型也造成过渡段操纵复杂、耦合严重,控制系统设计难度大,本文将从高速直升机过渡段着手,研究其飞行控制技术,为今后提升高速直升机过渡段的飞行安全性和工程实现提供理论基础。首先,介绍样例高速直升机的构型和操纵方法,采用机理建模方法建立全量非线性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配平分析,利用小扰动方法将非线性数学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针对过渡段进行操纵耦合特性分析,设计安全过渡走廊和最优过渡路线,为后续过渡段控制器设计奠定理论基础。然后,针对高速直升机过渡段存在操纵权限转移问题,基于RBF神经网络设计了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器。由神经网络自适应调整PID控制器参数,使低速/高速模式控制权限淡入淡出,在此基础上对过渡段姿态、速度和高度控制律进行设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机体状态量未超出安全过渡走廊,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器能够实现过渡,但在过渡过程中操纵量存在突变现象,不利于高速直升机过渡段的飞行安全。最后,针对高速直升机过渡段存在操纵量突变的问题,采用动态逆控制和基于加权伪逆的控制分配方法设计最优分配控制器,将动态逆解算出来的信息作为控制分配输入,实现以操纵变化量和指令跟踪误差为优化目标的过渡段最优分配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最优分配控制器能够有效解决过渡段操纵量突变问题,且具有更好的控制精度,实用性较高,保障了过渡段的飞行安全。

邹怡茹[5](2020)在《倾转旋翼飞行器的光滑切换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倾转旋翼机拥有直升机模式、过渡模式和飞机模式三种不同的飞行模态,特殊的气动结构使其同时具有直升机的垂直起降的特性和固定翼飞机的高速巡航的能力,因此倾转旋翼机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在飞行模态转换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气动外形导致倾转旋翼机的控制问题比传统构型飞行器更为复杂,由于该飞行器具有本质上的多模特性,采用单一控制器可能会加重系统的工作负担,并且导致控制系统性能的恶化。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切换系统的理论体系,结合模糊加权思想、自抗扰控制、无扰切换控制等多种先进控制技术,对倾转旋翼机切换系统在同步、异步切换下的光滑切换控制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建立了包含短舱倾转动态、模式转换引起的气动参数变化以及旋翼/机翼间的气动干扰等因素的倾转旋翼机飞行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设计了倾转旋翼机的飞行转换路径,将其模式转换过程中的控制问题转化为飞行转换路径上不同工作点间的切换控制问题。其次,针对倾转旋翼机切换系统在同步切换下的控制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光滑切换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设计平均驻留时间切换律以保证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还引入自抗扰技术中的扩张状态观测器以提升切换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子系统切换时产生的控制信号跳变现象,该算法设计动态模糊加权策略以降低控制器参数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考虑飞行器模态切换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子模型和子控制器切换时不可避免存在异步现象,2.飞行器部分状态信息是不可测的。论文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输出反馈控制结构的L2鲁棒异步切换控制算法。该算法首先结合多Lyapunov函数和平均驻留时间方法推导出保证系统稳定性和L2鲁棒性的充分条件,在此基础上,将该充分条件转化为异步切换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系统矩阵求解问题,并以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给出控制器求解算法。此外,论文针对倾转旋翼机在上述异步切换下的光滑切换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无扰切换策略以解决飞行器在异步切换时的信号跳变问题。该算法核心思想如下:在异步切换系统中分别在设置在线系统和离线系统,通过构造自适应滑模补偿器及其更新律使得离线系统的虚拟输出量逼近在线系统的实时输出量,从而保证切换时刻系统信号的连续性。最后,论文将所设计的异步切换控制器和无扰切换策略进行综合,得到了提升倾转旋翼机切换系统瞬态性能的鲁棒异步光滑切换控制方法。

杨洁[6](2020)在《倾转旋翼飞行器过渡态切换飞行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倾转旋翼机是一种新型的具有特殊飞行特性的飞行器,它通过在飞机机翼上安装一个可以旋转的短舱角来实现其直升机模态和固定翼模态之间的转换。倾转旋翼机兼具了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很多优点,因为其可以像直升机一样直升直降,并且能够像固定翼飞机一般实现高空远程巡航,所以可以不受地形的限制。因此,倾转旋翼机具有三种飞行模式:直升机模式、过渡模式和固定翼模式。由于短舱角的过渡倾转会导致机体的气动参数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也增加了倾转旋翼机的飞行控制难度。本文主要针对倾转旋翼机的过渡阶段,设计了一套切换跟踪控制器,有效地实现了倾转旋翼机从直升机模态到固定翼模态的切换跟踪飞行控制,具体的研究内容以及成果如下:首先,本文建立了倾转旋翼机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为了保证模型的精确性,对倾转旋翼机的各个部分采用了分体法建模,由于倾转旋翼机是关于纵向平面左右对称的,因此本文忽略了所有的横侧向状态,建立了倾转旋翼机纵向动力学模型。然后,利用小扰动线性化方法对倾转旋翼机纵向动力学模型在特定倾转角处进行配平计算,建立多模式切换模型。配平后分析其配平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并设计了倾转过程的过渡路径,为后续设计控制器奠定了基础。其次,针对倾转旋翼机在飞行过渡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套结合平均驻留时间的鲁棒H∞切换跟踪控制策略。由于传感器存在故障或是干扰等因素,导致测量值不准确,因此设计了状态观测器对其状态进行测量估计。该方法根据给出的过渡路径制定了一套模型参考系统,通过求解满足控制性能的线性矩阵不等式,获得实现系统对参考模型的跟踪切换控制的控制器增益,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种方法的有效性。接着,针对倾转旋翼机在飞行过渡过程中存在的未知时变复合干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复合干扰观测器的飞行切换跟踪控制方法。由于干扰是具有时变性的、由线性外部系统生成的复合谐波信号,为了保证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能够有效处理外部时变的复合扰动,本文结合了平均驻留时间和多Lyapunov函数证明了切换跟踪过程的稳定性。最终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是有效性的。最后,针对倾转旋翼机在飞行过渡过程中的切换控制问题,引入了能量耗散的概念,结合上述两种控制方法,分别提出了鲁棒H∞耗散切换跟踪控制方法和基于复合干扰观测器的耗散跟踪切换控制策略。不同于结合平均驻留时间的控制方法设计,耗散控制从能量衰减的角度重新刻画了倾转旋翼机过渡态的模式切换,利用储能函数建立了其与Lyapunov函数稳定性之间的联系,也重新构造了Lyapunov函数和控制器性能指标,最终通过仿真证明了结合耗散性的控制方法也能够有效精准地实现倾转旋翼机过渡段的飞行切换跟踪。

张凌[7](2019)在《小型倾转旋翼无人机设计及其飞行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倾转旋翼无人机是由多旋翼和固定翼复合而成的飞行器。它既能便捷的垂直起降又能以固定翼模式高效、高速飞行,因此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倾转旋翼机的复合结构带来了严重且复杂的耦合问题。一方面操纵结构冗余增加了系统能耗、降低了飞行效率;另一方面动力学耦合给飞行控制造成很大的困难。文章主要从飞机结构设计、操纵策略和飞行控制算法几个方面针对倾转旋翼机的飞行效率和控制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首先,确定倾转旋翼机的旋定翼分离式总体布局,设计机翼、旋翼动力系统和倾转机构等飞机部件。利用CFD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机翼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计算得到升阻力系数分别为0.9310和0.05524。采集旋翼拉力与对应转速的数据,拟合计算得到旋翼系统的拉力系数为3.049×10-5N/ω2。其次,采用多体建模方法分析倾转旋翼机各部件的动力学特性。利用MATLAB搭建仿真模型,并通过配平计算得到过渡走廊曲线。最后,分别设计倾转旋翼机在四旋翼、倾转过渡和固定翼三个飞行模式下的控制器。基于串级PID控制原理,设计四旋翼和固定翼模式下姿态角和位置通道的双闭环控制器。为提高四旋翼模式的抗干扰能力,在传统反步法基础上设计积分反步法控制器。针对倾转过渡模式的动态耦合特性,提出定高转换策略,设计增益调度条件,实现控制器切换。文中仿真结果表明,三种飞行模式下的控制器均达到了基本控制要求。相对于串级PID控制器,积分反步法控制器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了近一倍。实验样机飞行实验表明,倾转旋翼机定高悬停的高度稳态误差约为0.2m,倾转过渡时间为8.6s,切换至固定翼模式时空速为17m/s。飞行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倾转旋翼无人机在结构和控制系统上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王东升[8](2019)在《无人倾转旋翼机全模式控制律设计及组合导航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倾转旋翼机结合了直升机和飞机的优点,既有直升机空中悬停和垂直起降的特性,又兼有固定翼飞机高速飞行的性能。然而,旋翼短舱倾转会引起飞行器气动外形变化,特别是过渡飞行模式通道轴间耦合强、操纵舵面冗余,给飞行控制律设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本文以小型无人倾转旋翼机为研究对象,以保证倾转旋翼机能够实现全模式飞行为目标,分析和研究了无人倾转旋翼机飞行控制律设计和基于低成本传感器的组合导航算法等关键技术。首先,采用机理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倾转旋翼机各部件的气动力和力矩模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矩定理得到倾转旋翼机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方程,建立了倾转旋翼机的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数学模型,为全模式飞行控制律设计提供模型基础。其次,设计了无人倾转旋翼机的全模式飞行控制律。针对倾转旋翼机过渡过程中操纵面冗余、通道耦合严重的问题,对飞行器在过渡模式下的舵面分配策略以及控制通道切换策略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基于自抗扰控制方法的姿态控制器。根据飞行控制的特点,将自抗扰控制器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减少了扩张状态观测器的阶数,采用跟踪微分器的微分输出作为姿态角速率指令,简化了姿态控制器的结构。通过仿真,验证了自抗扰控制的精确性、稳定性和鲁棒性。然后,设计了低成本MEMS/GPS组合导航算法。对MEMS传感器的主要误差源进行了分析,分别设计了陀螺仪、加速度计和磁强计的快速标定和补偿算法,并推导了MEMS/GPS组合导航系统的扩展卡尔曼滤波模型。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组合导航算法的软件设计和嵌入式实现。最后,开展了无人倾转旋翼机全模式飞行控制律数字仿真,搭建了倾转旋翼机的飞行控制仿真模型,验证了控制律的有效性、舵面分配策略和通道切换策略的合理性。完成了组合导航系统的性能分析,表明了组合导航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崔超[9](2019)在《基于机翼控制的倾转旋翼机回转颤振主动抑制研究》文中指出倾转旋翼机结合了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优势,可以通过旋翼倾转,实现直升机模式和飞机模式之间的过渡,使倾转旋翼机具备垂直起降和大速度前飞的能力。倾转旋翼机的旋翼与机翼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气弹耦合,可能导致动力学不稳定,其中回转颤振现象一直是限制倾转旋翼机发挥前飞速度优势的关键问题。如何提高前飞速度,扩大倾转旋翼机的飞行包线一直是倾转旋翼技术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控制机翼的翼面,通过开展建模仿真和实验,重点研究翼面偏转对倾转旋翼机回转颤振抑制的可行性,为工程应用打下基础。本文基于Hamilton原理,建立了考虑副翼偏转的倾转旋翼/机翼/短舱气弹耦合动力学分析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模型验证,对比Johnson建立的模型和BELL公司在AMES风洞中的全尺寸半展长倾转旋翼机风洞试验数据,确定了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利用状态观测器,设计基于线性二次型(LQR)优化方法的主动控制器,利用状态反馈实现对副翼偏转角度控制,研究LQR控制方法实现倾转旋翼机副翼主动偏转对倾转旋翼机回转颤振抑制的可行性。通过对BELL全尺寸试验模型和课题组缩比实验模型仿真研究表明:副翼主动偏转能够有效抑制倾转旋翼机的回转颤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具有减振的效果。本文设计了带有机身的半展长缩比倾转旋翼机风洞实验模型,能够在低风速下出现回转颤振现象,并开展了副翼静态偏转的风洞吹风实验。通过实验对比,在设计角度范围内,相对副翼无偏转实验状态,副翼静态偏转能够使实验模型的回转颤振边界速度提高7%左右,证明了翼面偏转能够有效地抑制倾转旋翼机的回转颤振现象。

梁书铭[10](2018)在《倾转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复杂环境下的无人机越来越受到重视。倾转旋翼无人机作为一种可垂直起降、并且航程长、模式灵活、效率高的无人飞行器,其在民用领域和军用领域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实际搭建的倾转四旋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设计其飞行姿态控制律并进行实验验证。首先,以所搭建的倾转四旋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机体的受力分析,建立了倾转旋翼无人机在机体坐标系下的动力学及运动学方程。针对倾转旋翼无人机操纵量冗余问题,进行了倾转旋翼无人机操纵方案选择。其次,对于所采用的电机及螺旋桨进行传递函数推导,并进一步得到各个姿态通道的传递函数,采用经典控制理论进行了各个回路的控制律设计。针对过渡模式进行了飞行包线设计,采取取工作点的方式进行控制律设计。然后,基于PIXhawk搭建飞控硬件及软件,在软件模块中进行控制律二次开发,针对无刷电机的驱动器电子调速器进行了理论分析,选取合适器件进行了硬件设计,并基于硬件进行了软件调试。最后,在matlab中搭建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控制系统搭建及仿真实验,得到位置与姿态的响应曲线。以QGC地面站为检测软件,进行倾转旋翼无人机飞行试验,获得相应参数并进行分析。

二、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结构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结构图(论文提纲范文)

(1)小型倾转旋翼无人机着陆控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倾转旋翼机的特点与关键技术
        1.2.1 倾转旋翼机的特点
        1.2.2 倾转旋翼机关键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内容
第2章 倾转旋翼机分析与建模
    2.1 常用坐标系定义
    2.2 坐标系变换
    2.3 飞行动力学模型分析与建立
        2.3.1 旋翼建模
        2.3.2 机翼建模
        2.3.3 机身和尾翼建模
    2.4 模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倾转过渡阶段位姿控制器设计
    3.1 控制算法原理
    3.2 倾转模态纵向模型
    3.3 倾转过渡阶段位姿控制器设计
        3.3.1 位置环控制器设计
        3.3.2 俯仰姿态环控制器设计
    3.4 MATLAB/Simulink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升机模式着陆控制器设计
    4.1 控制算法原理
    4.2 直升机模式着陆动力学模型
    4.3 着陆位姿控制器设计
        4.3.1 位置环控制器设计
        4.3.2 姿态环控制器设计
    4.4 着陆过程MATLAB/Simulink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系统的搭建与着陆过程的实现
    5.1 实验系统的搭建
        5.1.1 实验系统组件介绍
        5.1.2 实验系统模型介绍
    5.2 过渡阶段高度控制
    5.3 直升机模式降落位资控制
        5.3.1 位置控制实验
        5.3.2 姿态控制实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小型倾转多旋翼无人机飞控系统研究与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飞行力学建模技术
        1.2.1.2 飞行控制律设计方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倾转多旋翼无人机气动模型搭建与气动数据获取
    2.1 引言
    2.2 倾转旋翼无人机气动模型搭建
    2.3 倾转旋翼无人机气动数据获取
    2.4 气动数据拟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倾转多旋翼无人机动力学建模
    3.1 引言
    3.2 常用坐标系及其转换
        3.2.1 常用坐标系介绍
        3.2.2 地固坐标系与机体坐标系的转换
        3.2.3 气流坐标系与机体坐标系的转换
    3.3 模型假设
    3.4 倾转四旋翼无人机动力学建模
        3.4.1 旋翼飞行模式建模
        3.4.1.1 电机模型设计
        3.4.1.2 旋翼拉力模型设计
        3.4.1.3 刚体动力学模型设计
        3.4.1.4 刚体运动学模型设计
        3.4.1.5 simulink模型搭建
        3.4.2 固定翼飞行模式建模
        3.4.2.1 无人机六自由度运动方程模块设计
        3.4.2.2 机翼与机身气动力模块设计
        3.4.2.3 V尾模块设计
        3.4.2.4 重力模块设计
        3.4.2.5 总体模块设计
        3.4.3 过渡态飞行模式建模
    3.5 倾转走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倾转多旋翼无人机飞行模式控制律设计
    4.1 引言
    4.2 倾转多旋翼无人机过渡态飞行模式转换策略
    4.3 倾转多旋翼无人机固定翼飞行模式控制律设计
        4.3.1 PID控制器概述
        4.3.2 固定翼飞行模式姿态控制律设计
        4.3.2.1 俯仰通道控制律设计
        4.3.2.2 滚转通道控制律设计
        4.3.2.3 偏航通道控制律设计
        4.3.3 固定翼飞行模式位置控制律设计
        4.3.3.1 高度通道控制律设计
        4.3.3.2 横向通道控制律设计
    4.4 倾转多旋翼无人机旋翼飞行模式控制律设计
        4.4.1 俯仰通道控制律设计
        4.4.2 滚转通道控制律设计
        4.4.3 偏航通道控制律设计
    4.5 过渡态飞行模式控制律设计
        4.5.1 权重的确定
        4.5.2 短舱倾转
        4.5.3 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倾转多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律验证
    5.1 引言
    5.2 FlightGear可视化仿真平台介绍
    5.3 无人机飞行控制律可视化仿真
        5.3.1 Matlab/Simulink与 FlightGear联合仿真
        5.3.2 倾转多旋翼无人机模型搭建及XML文件配置
        5.3.3 FlightGear三维视景
        5.3.4 飞行仿真
    5.4 试飞实验
        5.4.1 测试项目
        5.4.2 实验数据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电驱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动力总成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倾转旋翼飞行器研究现状
        1.2.1 传统倾转旋翼飞行器研究现状
        1.2.2 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研究现状
    1.3 混合动力垂直起降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电驱系统方案设计
    2.1 动力系统方案确定
        2.1.1 技术要求
        2.1.2 方案分析
        2.1.3 动力方案可行性计算
        2.1.4 推进方案确定
    2.2 重量分析及技术指标确定
        2.2.1 重量分配方案
        2.2.2 动力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2.3 动力总成设计
        2.3.1 涡轮轴直驱发电系统设计
        2.3.2 旋翼倾转及驱转系统设计
        2.3.3 动力总成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涡轮轴发动机直驱系统建模及仿真
    3.1 部件级发动机热动力学模型
        3.1.1 大气条件模型
        3.1.2 进气道模型
        3.1.3 压气机模型
        3.1.4 燃烧室模型
        3.1.5 燃气涡轮模型
        3.1.6 功率涡轮模型
        3.1.7 发动机主要参数解算模型
        3.1.8 初始参数化迭代计算模块
        3.1.9 涡轮轴发动机总体模型
    3.2 涡轮轴发动机控制系统模型
        3.2.1 ECU模型
        3.2.2 HMU模型
        3.2.3 动力涡轮超转保护
    3.3 燃油系统仿真
    3.4 发动机开关车仿真
    3.5 发动机典型故障仿真包
        3.5.1 发动机失效仿真
        3.5.2 发动机喘振仿真
        3.5.3 发动机燃油耗尽仿真
        3.5.4 发动机短轴断裂仿真
        3.5.5 发动机失火仿真
    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功率密度发电机设计及发电/配电系统仿真
    4.1 高功率密度发电机设计
        4.1.1 磁路设计
        4.1.2 结构设计
        4.1.3 接口设计
        4.1.4 参数容差设计
        4.1.5 可靠性设计
        4.1.6 热设计
        4.1.7 维修性和安全性设计
        4.1.8 电磁兼容设计
        4.1.9 重量估算
        4.1.10 原理样机研制
    4.2 PMSG数学模型
        4.2.1 坐标变换技术
        4.2.2 PMSG的动态数学模型
        4.2.3 PMSG仿真建模
    4.3 变速发电机系统设计及仿真
        4.3.1 电路设计
        4.3.2 三相不控全桥整流电路
        4.3.3 BUCK-BOOST变换及滤波电路
        4.3.4 变速发电系统建模
        4.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旋翼倾转和驱转电机设计及变频调速系统仿真
    5.1 倾转电机设计
        5.1.1 设计分析
        5.1.2 磁路设计原则
        5.1.3 电磁设计
    5.2 驱转电机设计
        5.2.1 设计分析
        5.2.2 磁路设计原则
        5.2.3 电磁设计
    5.3 PMSM动态数学模型及仿真建模
        5.3.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上的动态数学模型
        5.3.2 转子旋转坐标系上的动态数学模型
        5.3.3 PMSM仿真建模
    5.4 倾转电机DTC变频调速系统设计
        5.4.1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原理
        5.4.2 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仿真
        5.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驱转电机FOC变频调速系统设计
        5.5.1 电流闭环PI调节的FOC控制
        5.5.2 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仿真
        5.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飞行性能的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6.1 倾转旋翼机能量配置方案研究
        6.1.1 飞行剖面的选取
        6.1.2 爬升状态的功率配置
        6.1.3 平飞状态的功率配置
        6.1.4 下滑状态的功率配置
    6.2 基于Flightlab的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建模
        6.2.1 Flightlab建模介绍
        6.2.2 旋翼动力学及气动载荷建模
        6.2.3 机身运动及气动建模
        6.2.4 机翼建模
        6.2.5 尾部气动升力面建模
        6.2.6 机载传感器建模
        6.2.7 起落架建模
        6.2.8 动力传动系统建模
        6.2.9 控制系统建模
    6.3 任务剖面下需用功率计算
        6.3.1 爬升需用功率
        6.3.2 平飞需用功率
        6.3.3 下滑需用功率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动力总成/能量管理一体化设计及半物理仿真试验
    7.1 系统模型集成
        7.1.1 发动机直驱发电系统模型
        7.1.2 电驱倾转和驱转系统模型
        7.1.3 动力总成模型集成
        7.1.4 系统总模型集成
    7.2 动力总成/能量管理仿真及性能计算
        7.2.1 各飞行阶段仿真
        7.2.2 飞行性能计算分析
    7.3 半物理仿真试验
        7.3.1 视景仿真系统
        7.3.2 半物理仿真实验及验证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工作总结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未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高速直升机过渡段飞行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高速直升机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飞行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高速直升机建模与过渡策略设计
    2.1 引言
    2.2 飞行动力学建模
        2.2.1 样例高速直升机构型
        2.2.2 六自由度动力学方程
    2.3 高速直升机配平与线性化
        2.3.1 过渡段配平分析
        2.3.2 非线性方程线性化
    2.4 过渡段操纵耦合特性分析
    2.5 过渡策略设计
        2.5.1 过渡段基本操纵
        2.5.2 过渡段起点和终点
        2.5.3 操纵分配方法
        2.5.4 过渡走廊
        2.5.5 最优过渡路线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直升机过渡段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神经网络自适应PID理论
        3.2.1 神经网络结构
        3.2.2 参数自适应调整
    3.3 过渡段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3.4 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律设计
        3.4.1 俯仰姿态控制律设计
        3.4.2 前飞速度控制律设计
        3.4.3 高度控制律设计
        3.4.4 滚转姿态控制律设计
        3.4.5 航向控制律设计
    3.5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直升机过渡段最优分配控制器设计
    4.1 引言
    4.2 飞行控制律设计
        4.2.1 动态逆控制理论
        4.2.2 内环快状态量控制回路设计
        4.2.3 外环慢状态量控制回路设计
    4.3 控制分配器设计
        4.3.1 最优分配方法
        4.3.2 过渡段控制分配问题描述
        4.3.3 操纵约束
        4.3.4 最优分配策略设计
    4.4 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样例共轴高速直升机在过渡段时的模型数据

(5)倾转旋翼飞行器的光滑切换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倾转旋翼机飞行动力学问题研究现状
    1.3 倾转旋翼机飞行控制问题研究现状
        1.3.1 不依赖被控对象模型的飞控算法
        1.3.2 基于部分模型信息的飞控算法
        1.3.3 基于多模态切换思想的飞控算法
    1.4 切换系统理论研究现状
        1.4.1 切换系统稳定性理论研究现状
        1.4.2 光滑切换系统研究现状
    1.5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倾转旋翼机数学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坐标系与基本假设
        2.2.1 坐标系定义
        2.2.2 建模假设
    2.3 倾转旋翼机多体部件建模
        2.3.1 机翼气动力模型
        2.3.2 机身、短舱气动力模型
        2.3.3 平尾、垂尾气动力模型
        2.3.4 旋翼气动力模型
        2.3.5 气动力和力矩的综合
    2.4 倾转旋翼机纵向运动方程描述
    2.5 倾转旋翼机仿真模型搭建
    2.6 倾转旋翼机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处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光滑切换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光滑切换控制算法设计
        3.3.1 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
        3.3.2 基于ADT的切换信号及子控制器设计
        3.3.3 光滑切换策略设计
    3.4 PID控制系统设计
        3.4.1 姿态控制器设计
        3.4.2 速度控制器设计
    3.5 仿真验证与分析
        3.5.1 切换控制器参数选取
        3.5.2 光滑切换控制算法与PID方法对比
        3.5.3 干扰情况下的光滑切换控制系统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动态输出反馈控制的L_2鲁棒异步切换系统研究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异步切换控制系统稳定性和L_2鲁棒性能研究
        4.3.1 相关定义和引理
        4.3.2 异步切换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4.3.3 异步切换控制系统的L_2鲁棒性能研究
    4.4 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求解算法
    4.5 仿真验证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倾转旋翼机的异步无扰切换控制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模型匹配误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5.3.1 模型匹配补偿器设计
        5.3.2 模型匹配误差系统稳定性分析
    5.4 控制器匹配误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5.4.1 控制器匹配补偿器的设计
        5.4.2 控制器匹配误差系统稳定性分析
    5.5 鲁棒异步光滑切换控制系统综合设计
    5.6 仿真验证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倾转旋翼飞行器过渡态切换飞行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意义
        1.1.2 倾转旋翼机的起源与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倾转旋翼机飞控设计概况
        1.3.1 关键技术分析
        1.3.2 倾转旋翼机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切换系统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倾转旋翼机系统建模与分析
    2.1 引言
    2.2 倾转旋翼机的非线性数学模型
        2.2.1 坐标系和坐标转换矩阵
        2.2.2 旋翼气动力模型
        2.2.3 机翼气动力学模型
        2.2.4 平尾和升降舵气动力学模型
        2.2.5 垂尾和方向舵气动力学模型
        2.2.6 机身气动力学模型
        2.2.7 飞行动力学方程
        2.2.8 纵向动力学模型
    2.3 倾转旋翼机配平线性化
        2.3.1 倾转旋翼机配平线性化
        2.3.2 倾转旋翼机配平结果图及分析
        2.3.3 倾转旋翼机过渡路径设计
    2.4 小结
第三章 倾转旋翼机平均驻留时间切换鲁棒H_∞跟踪控制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鲁棒H_∞跟踪控制器设计
        3.3.1 状态观测器设计
        3.3.2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参考模型切换H_∞控制
    3.4 仿真验证
    3.5 小结
第四章 倾转旋翼机基于复合干扰观测器的切换跟踪控制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基于复合干扰观测器的参考模型切换跟踪控制器设计
    4.4 仿真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倾转旋翼机耗散切换跟踪控制
    5.1 引言
    5.2 鲁棒H_∞耗散跟踪切换控制器设计
        5.2.1 问题描述
        5.2.2 鲁棒H_∞耗散控制器设计
    5.3 基于复合干扰观测器的耗散跟踪切换控制器设计
        5.3.1 问题描述
        5.3.2 基于复合干扰观测器耗散控制器设计
    5.4 仿真验证
        5.4.1 鲁棒H_∞耗散跟踪控制仿真验证
        5.4.2 基于复合干扰观测器的耗散跟踪控制仿真验证
    5.5 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小型倾转旋翼无人机设计及其飞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倾转旋翼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3 倾转旋翼机飞行控制研究现状
        1.3.1 倾转旋翼机建模研究现状
        1.3.2 倾转旋翼机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2 小型倾转旋翼无人机总体设计
    2.1 本章引论
    2.2 总体设计方案
        2.2.1 设计流程与设计要求
        2.2.2 倾转旋翼机总体布局
    2.3 机翼设计
        2.3.1 翼型选择
        2.3.2 机翼尺寸设计与气动性能分析
        2.3.3 可变形机翼设计
    2.4 旋翼动力系统设计
        2.4.1 旋翼动力系统硬件选型
        2.4.2 旋翼系统动力性能参数计算
    2.5 机械结构部件设计
        2.5.1 支撑结构
        2.5.2 倾转机构设计
    2.6 电控系统硬件选型
    2.7 本章小结
3 倾转旋翼无人机动力学建模
    3.1 本章引论
    3.2 坐标系定义及无人机运动学方程
        3.2.1 坐标系定义与变换
        3.2.2 无人机的运动学方程
    3.3 建立倾转旋翼机的动力学模型
        3.3.1 受力分析
        3.3.2 动力学模型
    3.4 建立MATLAB仿真模型
        3.4.1 倾转旋翼机仿真模型
        3.4.2 配平计算过渡走廊曲线
    3.5 本章小结
4 倾转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研究
    4.1 本章引论
    4.2 四旋翼模式下的控制器设计
        4.2.1 四旋翼模式操纵策略
        4.2.2 四旋翼模式下的控制模型与解耦处理
        4.2.3 基于串级PID的四旋翼模式控制器设计
        4.2.4 基于积分反步法的四旋翼模式控制器设计
        4.2.5 控制仿真与结果分析
    4.3 固定翼模式控制器设计
        4.3.1 固定翼模式位姿控制问题分析
        4.3.2 固定翼模式控制器设计
        4.3.3 控制仿真与结果分析
    4.4 倾转过渡阶段控制研究
        4.4.1 倾转过渡策略
        4.4.2 基于切换方法的倾转过渡控制
        4.4.3 控制仿真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倾转旋翼无人机飞行实验
    5.1 本章引论
    5.2 倾转旋翼机实验平台搭建
        5.2.1 样机搭建
        5.2.2 软件系统
    5.3 无人机飞行实验与分析
        5.3.1 倾转旋翼机定点悬停稳定性测试
        5.3.2 全模式飞行测试
        5.3.3 倾转过渡阶段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无人倾转旋翼机全模式控制律设计及组合导航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倾转旋翼机发展概述
    1.3 国内外飞控和组合导航技术研究现状
        1.3.1 倾转旋翼机飞行控制技术
        1.3.2 组合导航技术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无人倾转旋翼机非线性飞行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飞行动力学模型
        2.2.1 坐标系定义
        2.2.2 旋翼气动力模型
        2.2.3 机翼气动力模型
        2.2.4 机身气动力模型
        2.2.5 尾翼气动力模型
    2.3 倾转旋翼机动力学和运动学方程
    2.4 倾转旋翼机非线性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人倾转旋翼机飞行控制律设计
    3.1 引言
    3.2 冗余舵面分配策略
        3.2.1 无人倾转旋翼机操纵策略
        3.2.2 冗余舵面的融合和分配
    3.3 过渡模式控制通道切换策略
    3.4 基于自抗扰的飞行控制律设计
        3.4.1 控制律结构设计
        3.4.2 自抗扰控制原理
        3.4.3 自抗扰姿态控制器设计
        3.4.4 PID速度控制器设计
    3.5 自抗扰控制律仿真
        3.5.1 控制精度验证
        3.5.2 控制系统稳定性验证
        3.5.3 控制律鲁棒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成本MEMS/GPS组合导航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组合导航系统结构
    4.3 传感器预处理
        4.3.1 陀螺仪快速标定
        4.3.2 加速度计快速标定
        4.3.3 磁强计快速标定
    4.4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组合导航算法设计
        4.4.1 组合导航系统状态方程
        4.4.2 组合导航系统观测方程
        4.4.3 组合导航系统扩展卡尔曼滤波模型
    4.5 组合导航系统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模式飞行控制律仿真与组合导航算法验证
    5.1 引言
    5.2 无人倾转旋翼机控制律仿真验证
        5.2.1 无人倾转旋翼机系统仿真模型
        5.2.2 无人倾转旋翼机全模式飞行仿真
    5.3 组合导航系统性能验证
        5.3.1 静态试验
        5.3.2 动态飞行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机翼控制的倾转旋翼机回转颤振主动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回转颤振的出现和发展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被动控制
        1.2.2.2 主动控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工作
第二章 旋翼/机翼/短舱气动弹性耦合建模
    2.1 引言
    2.2 坐标系定义
    2.3 哈密顿变分原理
    2.4 弹性机翼建模
        2.4.1 机翼虚位能
        2.4.2 机翼虚动能
        2.4.3 机翼气动力虚功
        2.4.4 弹性机翼动力学方程
    2.5 短舱建模
    2.6 旋翼建模
        2.6.1 桨毂虚位能
        2.6.2 桨叶虚动能
        2.6.3 桨叶气动力虚功
        2.6.4 旋翼气动配平
        2.6.5 旋翼动力学方程
    2.7 旋翼/机翼/短舱系统动力学方程
    2.8 模型验证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操纵面分析模型
    3.1 引言
    3.2 附加坐标系
    3.3 副翼附加气动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动控制理论
    4.1 引言
    4.2 LQR控制
        4.2.1 状态空间
        4.2.2 可控与可观性
        4.2.3 状态反馈
        4.2.4 全维状态观测器搭建
        4.2.5 控制器设计
    4.3 算例仿真一
        4.3.1 副翼主动偏转对回转颤振稳定性的研究
        4.3.2 副翼偏转对机翼减振的研究
    4.4 算例仿真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倾转旋翼机回转颤振稳定性模型吹风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模型
        5.2.1 旋翼模型设计
        5.2.2 机翼模型设计
        5.2.2.1 副翼设计
        5.2.3 桨叶静矩和转动惯量测量
        5.2.4 机翼刚度测量
        5.2.5 机翼模态测试分析
    5.3 风洞实验
        5.3.1 状态一
        5.3.2 状态二
        5.3.3 状态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0)倾转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倾转旋翼机发展历程
        1.2.2 国外倾转旋翼飞行控制研究现状
        1.2.3 国内倾转旋翼机飞行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倾转旋翼无人机建模
    2.1 总体构型设计
    2.2 坐标系及转换
        2.2.1 坐标系建立
        2.2.2 坐标转换关系
    2.3 倾转旋翼无人机飞行力学模型
        2.3.1 建模基本假设
        2.3.2 机体力与力矩
        2.3.3 动力学方程
        2.3.4 运动学方程
        2.3.5 matlab仿真模型
    2.4 倾转旋翼控制量分配
        2.4.1 固定翼模式下和旋翼机模式下控制量分配
        2.4.2 过渡过程中控制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倾转旋翼无人机控制律设计
    3.1 旋翼模式控制算法建立
    3.2 旋翼模式姿态控制器设计
        3.2.1 俯仰通道控制器设计
        3.2.2 滚转通道控制器设计
        3.2.3 偏航通道控制器设计
    3.3 旋翼模式位置控制器设计
    3.4 倾转过渡过程控制器设计
        3.4.1 过渡模式分析
        3.4.2 俯仰通道控制器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倾转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搭建
    4.1 硬件平台搭建
        4.1.1 飞控硬件介绍
        4.1.2 拓展硬件介绍
    4.2 软件设计
        4.2.1 NuttX软件平台
        4.2.2 无人机软件总体框架
        4.2.3 基于倾转旋翼机控制律的软件设计
    4.3 电调设计
        4.3.1 反电动势法
        4.3.2 相位补偿
        4.3.3 电机启动与调速
        4.3.4 电调硬件设计
        4.3.5 电调软件设计及调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系统仿真与飞行试验
    5.1 全通道仿真实验
    5.2 飞行试验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结构图(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型倾转旋翼无人机着陆控制研究与实现[D]. 丁岩.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2]小型倾转多旋翼无人机飞控系统研究与设计实现[D]. 吴丹杨.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电驱无人倾转旋翼飞行器动力总成设计与仿真[D]. 刘乾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4]高速直升机过渡段飞行控制技术研究[D]. 江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倾转旋翼飞行器的光滑切换控制研究[D]. 邹怡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倾转旋翼飞行器过渡态切换飞行控制[D]. 杨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7]小型倾转旋翼无人机设计及其飞行控制研究[D]. 张凌.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8]无人倾转旋翼机全模式控制律设计及组合导航算法研究[D]. 王东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基于机翼控制的倾转旋翼机回转颤振主动抑制研究[D]. 崔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10]倾转旋翼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D]. 梁书铭.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MV-22“鱼鹰”倾转旋翼结构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