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条山铜矿主成矿期岩相古地理初步研究

山西中条山铜矿主成矿期岩相古地理初步研究

一、山西中条山铜矿床主成矿期岩相古地理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翟明国[1](2021)在《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和构造体制谜团的钥匙》文中指出鄂尔多斯地块是华北克拉通的核心地质单元之一.前寒武纪基底陆块的划分、克拉通化过程与构造机制、古元古代活动带、中-新元古代的多期裂谷和壳幔调整、华北地台形成等华北早期大陆的几乎所有重要科学问题,都与鄂尔多斯地块密切相关.近年来鄂尔多斯地块的油气和煤资源的研究有重要突破,带动基础地质研究至少在三方面有重要进展:(1)大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历史;(2)狭义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以及与周边基底岩石的对比;(3)鄂尔多斯地块的周边断裂及其性质.这些都说明鄂尔多斯地块是在原有华北克拉通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盆地,现在的狭义盆地面貌是在三叠纪末开始形成,并在中-新生代才逐步改造定格的.因此对华北克拉通早期大陆的形成和演化历史,需要抛开固有的想法,客观分析地质资料,给予科学解读.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和构造体制演化谜团的钥匙.

陈耀宇[2](2020)在《基础地质研究与矿产勘查哲学思维评述》文中研究说明文章评述了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的创立,基础地质及矿床学研究、矿产勘查及成矿预测、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勘查、油气勘探及铀矿勘查等方面的地学哲学、地学思维或矿产勘查思维,以及找矿哲学、就矿找矿论的基本内涵和对矿产勘查的指导意义,其概要内容为:中国地质学家对地壳运动形式的运动与稳定、渐变与突变、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等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创立了以地质力学为代表的大地构造学派;游振东从变质岩石学等涉及的非均变现象说明了"将今论古"原则的局限性,宋鸿林应用相似理论研究变质核杂岩,张本仁主要利用地球物质运动的矛盾对立统一提出了地球化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论,翟裕生从整体观、系统论角度提出了矿床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涂光炽应用"亦此亦彼"辩证思维研究矿床成因,利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了沉积变质型铁矿在全球及中国的分布及成因特征,赵鹏大基于矿产勘查主要矛盾的分析提出了"勘探过程最优化准则"和利用系统分析方法提出了"致矿异常理论",裴荣富借用"白马非马"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成矿、勘查理论,叶天竺等运用内、外因哲学思想研究成矿作用、进而总结提出了"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地球物理勘查的"物探先行"、面与点、可能与需要等矛盾对立统一,谢学锦的从现象抓本质、化复杂为简单的勘查地球化学研究思维;油气勘探的理论勘探、整体勘探、相似类比等哲学思维,杜乐天的铀矿勘查辩证法;朱训的找矿哲学对矿产勘查活动矛盾关系的分析,就矿找矿论对矿产勘查矛盾关系、方法论、主要实践途径的再总结。文章认为当下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地学研究应坚持唯物辩证法、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统领。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3](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宋文琪[4](2019)在《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黑牛洞矿段矿石矿相学特征及研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区黑牛洞矿段位于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田内,前人对里伍铜矿床有较多且系统的研究,认为其成矿作用的特点为多期次、多成因,但是对于其成矿时代、成矿期次、成矿阶段和主要控矿因素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里伍铜矿黑牛洞矿段宏观的基本地质特征、结合矿段矿石的组构及矿石典型的矿物组合特征,重点研究镜下光薄片中的不同矿体中典型矿石的矿相学特征,通过矿物之间的接触关系,揭示矿物的先后生成顺序,判断成矿阶段与成矿期次。为黑牛洞矿段铜矿床的成因及成矿期次、成矿阶段和主要控矿因素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信息。通过研究分析,了解黑牛洞矿段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东南缘,是江浪穹隆的一部分。围绕江浪穹隆发育的环状拆离断裂带是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区域内发育的韧性-脆性断裂是矿区主要的容矿和导矿构造,里伍岩群是黑牛洞矿段铜矿床的赋矿地层。通过对黑牛洞矿段矿石矿相学特征的研究,表明黑牛洞矿段内主要的矿石类型有致密块状矿石、脉状矿石、条带状矿石、团块状矿石、浸染状矿石及角砾状矿石6种;矿段中主要的矿石构造为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及条带状构造,部分矿石发育角砾状构造和脉状构造,共5种。矿段中矿石发育的结构主要为由结晶作用形成的自形晶结构、半自形晶结构、他形晶结构和共边结构;由交代充填作用形成的浸蚀结构、残余结构、反应边结构及似文象结构;由固溶体分离作用形成的定向或杂乱分布乳浊状结构。磁黄铁矿是矿段内含量最多的金属矿物,黄铜矿为矿段主要的炼铜矿物,闪锌矿是锌主要的赋存矿物,除此之外黑牛洞矿段矿石中还发育方铅矿、少量的黄铁矿、钛铁矿及金银矿等;矿石中最常见的矿物组合为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的矿物组合,还有方铅矿-闪锌矿的矿物组合;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黑云母、白云母、绿泥石、电气石及石榴子石等。矿石中发育的固溶体分离结构,在闪锌矿作为主矿物时,表明成矿温度在350℃以上;黄铜矿作为主矿物时,表明成矿温度在500℃左右。矿段发育大量的高温矿物磁黄铁矿、电气石及石榴子石,表明成矿温度较高;同时还发育低温矿物组合闪锌矿-方铅矿,表示成矿温度的范围较宽。通过矿石中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的分析,表明黄铜矿的形成环境为富铁贫硫的环境,闪锌矿富铁;矿段还发育有益伴生元素Au、Ag、S、Co、Pb、As、Mo、Bi、Ge等;结合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图表明矿石中稀土元素可能来源于围岩。通过对矿石组构、矿物间的交生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的研究,绘制出了黑牛洞矿段的矿物生成顺序表及矿床成矿期、成矿阶段表,共分为沉积富集期、构造变形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淋滤期4个期次,其中热液成矿期分为中-高温热液成矿阶段、中-低温热液成矿阶段2个阶段。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试,成矿温度最低为110.7℃,最高温度在400℃以上,与矿石矿物组合及固溶体分离结构表现出来的温度相吻合。结合矿石中稳定同位素组合,表明硅同位素可能来源于变质岩系,硫同位素可能为地幔和海水两个来源;结合矿石及围岩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分布,表明成矿物质的来源可能为壳源和幔源;而里伍岩群为一套砂泥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建造,碎屑物质来源于地壳,因此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地壳。结合氢-氧同位素投图,表明流体来源主要为变质水和岩浆水,并且广泛发育交代充填作用形成的矿石结构,表明矿床的形成与热液作用有关;结合区域内广泛的岩浆侵入与区域变质作用,热液可能为变质和岩浆热液的混合热液。综合里伍铜矿黑牛洞矿段的区域构造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矿相学特征、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及迁移机制,以及成矿动力和成矿时代的研究,矿床为与区域构造变质作用、变质-岩浆热液有关的中-高温热液充填交代变质矿床。

张宏,史志宏[5](2018)在《山西有色金属区域成矿规律》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省有色金属的成矿作用及演化十分复杂,对于各种矿床的成因及成矿规律也存在不同解释。为此分析沉积型铝土矿床、变质型多金属矿床、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旨在研究其矿床类型、成矿时代及成矿区域等方面的信息及规律,为山西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思源[6](2018)在《云南朱家坝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文中提出朱家坝铜矿床位于滇中多金属成矿区,大地构造背景属于元古代昆阳裂谷带。矿体主要赋存于元古界昆阳群落雪组、因民组地层中。本文通过对朱家坝铜矿床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朱家坝铜矿床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及脉状特征。通过矿区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矿相学研究,将成矿过程划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成矿期(包括浸染状黄铁矿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脉铜矿化主阶段、石英脉晚阶段)和表生氧化期。矿床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少量黄铁矿、砷黝铜矿、蓝辉铜矿、硫镍矿、辉砷镍矿、孔雀石等,非金属矿物为石英、方解石及白云石等。矿石结构主要有半自形-他形晶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脉状充填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层纹状构造及“马尾丝”构造等。(2)流体包裹体类型以富液相(W型)和含子矿物多相(H型)包裹体为主,少量富气相包裹体共存。成矿主阶段H型包裹体为中-高温(207445°C)、高盐度(33.548.6%NaCleqv),W型包裹体为中-低温(120369°C)、中-低盐度(5.923.1%NaCleqv);晚阶段为单一的低温(123225°C)、中-低盐度(3.923.2%NaCleqv)W型包裹体。成矿流体成分为相对单一的H2O-NaCl体系,子矿物为石盐及赤铁矿等。(3)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过程有热液叠加改造活动,硫来源于地层及岩浆,铅最初来源于上地壳中的沉积岩,并经历了热液改造。氢、氧、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来源,碳主要来自海相沉积碳酸盐岩中的溶解作用,并可能与来自深源的热液发生物质交换。岩(矿)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矿石与围岩稀土元素配分形式相似,主微量元素变化反映了成矿过程中成矿元素被带入和带出的过程,反映出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和地层。(4)综合研究后认为,成矿流体在运移过程中存在沸腾作用,流体演化及同位素示踪显示有流体混合作用的特征。含矿热卤水的沸腾与来自浅部地表流体的持续的混合,共同导致成矿物质大规模富集沉淀,形成似层状、脉状矿体。

牛树银,真允庆,张福祥,陈超,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袁杰[7](2018)在《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具有:罕见的38 Ga古老变质岩系、早于太古宙末就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板块俯冲记录、并经两期克拉通化、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最典型、复合地幔柱最明显、与其它克拉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在新太古代末-中元古代初,区内花岗-绿岩带密布,仅以河北怀安及胶东TTG为例,足以证实为地幔热柱成因;"中部碰撞带"为早期板块俯冲的印记,是和基洛兰(Kenorland)陆块群汇聚过程紧密相联系;自进入1 8001 600 Ma期间,华北己转变为伸展构造体制,广泛分布有酸性岩浆岩及基性岩脉(岩墙)和伸展裂谷,亦为地幔柱强烈活动的显着特征,无疑是全球哥伦比亚(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组成部分;但进入1 000700 Ma时,华北除分布基性岩墙(床)群外,只在少数地区有中酸侵入岩体出露,可能是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呈现了隐伏岩浆活动的态势,故有逊于扬子克拉通此期岩浆活动的强度和广度;加里东期("泛华夏期")亦有地台隆升迹象;但演化至中生代,由于受燕山期翘变,和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华北亚地幔拄构造,同时产生了岩浆作用的"大灾变";成矿作用的"大爆发"。根据华北"G型大火成岩省"及变质核杂岩分布、和地震层析解释资料证实,本区是以渤海湾盆地为中心,形成"一盆多岭"的构造格局。正因为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促使区内成矿成藏作用具备有:独特性(如白云鄂博裂谷产稀土特大型矿床、中条裂谷产铜金超大型矿床)、继承性(如鞍山式铁矿与邯邢式铁矿的成因关系)、成藏作用的复杂性(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联系及山-岭金属矿)的特征。

李随民,刘红玉,陈凤河,栾文楼,宋泽峰,崔邢涛,王银喜[8](2017)在《太行山南段铜矿成矿时代厘定及成矿意义》文中认为太行山南段井陉-内丘一带是河北省重要的铜矿远景区,区内成矿条件优越。已有研究资料多将该区铜矿类型、成矿条件等与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进行类比。由于缺少对铜的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致使无法对区内铜矿床的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制约着区域铜矿成因类型对比及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本文以区内桃园铜矿床及酸枣坪、虎寨口、鹿峪和方垴等四个铜矿化点为研究对象,采用Rb-Sr法测试分析了上述铜矿床及矿化点的矿石硫化物。测试结果显示,桃园铜矿不同硫化物对Rb-Sr等时线年龄在1829.61840Ma之间,酸枣坪铜矿点的形成时代为1830.7±5.2Ma,虎寨口铜矿点的形成时代为1844.3±5.9Ma。上述三个铜矿床(点)矿石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在古元古代晚期区内有一次较为强烈的铜矿成矿作用,成矿时限在18301844Ma之间。而方垴和鹿峪两个铜矿化点矿石硫化物测年结果与上述三个铜矿床(点)形成时间有较大差异,Rb-Sr等时线测年结果分别为1402±23Ma和1376±37Ma,说明在中元古代长城纪末期区内仍有一次铜矿化作用发生。结合华北地台构造演化过程,太行山南段古元古代晚期第一次铜矿化与山西中条山胡-篦型铜矿形成时代接近,铜矿床的形成与吕梁运动关系密切。由于太行山南段铜矿(点)分布区地处陆内构造环境的晋豫裂陷带,而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处于秦岭-大别活动带的北缘的"秦岭古洋"壳向华北地台俯冲环境,构造环境差异可能导致两区在铜矿形成潜力及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与区内第一次铜矿化作用相比,发生在中元古代长城纪末期的第二期铜矿化在成矿规模及强度上均较弱,其成矿动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分析确定。

李俊建,党智财,付超,肖克炎,丁建华,赵泽霖,任树祥,侯占国,方同明,杨俊泉,李磊[9](2016)在《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主要地质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华北陆块晋冀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金属和能源矿产资源基地,近年来新的找矿进展和预测成果不断涌现,使之成为我国重点找矿地区之一,需要对其开展系统的成矿区划和部署研究工作。本文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在该地区划分新的重要成矿部署区带,厘定边界并将其命名为"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综合研究,在区内划分了10个成矿亚带,初步建立了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成矿谱系,其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发育和多系统控制的特点,在时间演化上表现为多旋回性、继承性、新生性和叠加性特点,主要成矿期有前寒武纪,寒武纪-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和新生代,其中晚侏罗-早白垩世是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大爆发期。该带产出的矿床类型复杂多样,与岩浆有关成矿作用有岩浆岩型、斑岩型、矽卡岩型、海(陆)相火山岩型、岩浆热液型和石英脉型,变质成矿作用有沉积变质型、绿岩建造型,层控成因矿床有碳酸盐岩中热液型,沉积成矿作用有海(陆)相沉积型、砂矿型、风化壳型矿床等。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最新成果,认为本区铝土矿、铁、金、锰、钼、铜、铅锌、煤矿潜力巨大,为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同时在本区划分了26个重点远景区,对研究区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李晗婧[10](2016)在《山西中条山中南部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中条山元古代岛弧带的西南部,南接汾渭裂谷带。区内出露的地层以前寒武纪地层为主,本次研究主要涉及下元古界中条群和担山石群。中条群岩性主要为云母片岩和大理岩,其中篦子沟组为胡-篦型铜矿床含矿层位,局部有金、银、铅、锌矿化,局部形成矿床;担山石群主要由砾岩和石英岩组成。区内历经了悠久的地质历史,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岩浆活动。区域重力、航磁及地球化学资料显示中条山中南段有良好的找矿前景。论文在分析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系列的基础上,选择了中条山中南部柳木桌-瓦渣沟地区、七峪-柳仙洞地区及刘家岔-锥子山地区三个重点研究区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Cu元素最大值893.8×10-6,平均29.18×10-6,标准离差12.26,变异系数0.42,主要高值区有2处。Au元素最大值135×10-9,平均1.26×10-9,标准离差0.60,变异系数0.48,有柳木桌、瓦渣沟、贺峪沟、峪口等多个浓集中心。Ag元素最大值5×10-6,平均0.07×10-6,标准离差0.03,变异系数0.428,主要高值区有3处。通过成矿作用、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的研究,结合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特征,利用类比分析的方法,本文共圈出了柳木桌-贺峪沟、老君庙-锥子山、七峪-柳仙洞3个找矿靶区。

二、山西中条山铜矿床主成矿期岩相古地理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中条山铜矿床主成矿期岩相古地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和构造体制谜团的钥匙(论文提纲范文)

1 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简史
2 鄂尔多斯盆地的边界断裂
    2.1 北部边界
    2.2 西部边界
    2.3 南部边界
    2.4 东部边界
3 鄂尔多斯地块(盆地)基底的研究进展
4 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基底的概况
    4.1 北界边沿基底岩石
    4.2 西界边沿基底岩石
    4.3 南界边沿基底岩石
    4.4 东界边沿基底岩石
5 讨论与建议
    5.1 基本认识
    5.2 研究的突破口和存在的问题

(2)基础地质研究与矿产勘查哲学思维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的创立与哲学思维
2 基础地质及矿床学研究的地学思维
    2.1“将今论古”原则的局限性
    2.2 应用相似理论研究变质核杂岩
    2.3 地球化学基本观念与方法论
    2.4 矿床学研究基本思维方法
    2.5 矿床成因研究与“亦此亦彼”辩证思维
    2.6 沉积变质型铁矿分布、成因和矿物标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 矿产勘查及成矿预测的地学思维
    3.1 矿产勘查“致矿异常理论”和“勘探过程最优化准则”
    3.2 矿产勘查与“白马非马”思维
    3.3 成矿预测研究的内、外因哲学思想和正、反向思维
    3.4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思维
        (1)地球物理勘查思维
        (2)地球化学勘查思维
        (3)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勘查思维
4 能源矿产勘查思维
    4.1 油气勘探的哲学思维
        (1)油气藏首先在勘探家的头脑里
        (2)“整体研究、整体勘探、整体控制”的整体勘探思维
        (3)勘探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否定之否定的创新性工作
        (4)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5)站在地面研究地下
        (6)坚持中求变
        (7)相似类比与相互借鉴
        (8)复杂中找简单
    4.2 铀矿勘查的辩证法思维
5 找矿哲学与就矿找矿论、阶梯式发展论
    5.1 找矿哲学
    5.2 就矿找矿论
    5.3 阶梯式发展论
6 结论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4)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黑牛洞矿段矿石矿相学特征及研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论
    1.1 里伍铜矿交通位置、自然地理
    1.2 里伍铜矿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3 国内外变质岩为围岩铜矿床研究现状
        1.3.1 世界上铜矿床的主要类型
        1.3.2 变质岩为围岩的铜矿床研究现状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3 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属性
    2.2 地层
        2.2.1 堆垛层系统
        2.2.2 褶叠层系统
        2.2.3 板岩带
    2.3 构造
        2.3.1 穹隆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3.3 褶皱构造
    2.4 岩浆岩
        2.4.1 变质基性岩
        2.4.2 酸性侵入岩
    2.5 变质岩
    2.6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6.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构造、岩石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石
    3.2 赋矿层位及岩性
    3.3 矿体产状、数量及规模
    3.4 围岩蚀变
第4章 黑牛洞矿段铜矿石矿相学特征
    4.1 矿石类型
    4.2 矿石物质成分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
        4.2.2 矿石化学成分
    4.3 矿石组构
        4.3.1 矿石构造
        4.3.2 矿石结构
    4.4 矿石矿物交生关系
    4.5 矿物生成顺序
    4.6 矿石矿相学特征的成因意义
第5章 矿床成因探讨
    5.1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划分
        5.1.1 沉积成矿期
        5.1.2 构造变形期
        5.1.3 热液成矿期
        5.1.4 表生淋滤期
    5.2 主要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5.2.1 控矿因素
        5.2.2 找矿标志
    5.3 矿床成因类型讨论
        5.3.1 成矿物质来源
        5.3.2 成矿流体来源及迁移、沉淀机制
        5.3.3 成矿时代探讨
        5.3.4 成因模式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及图版说明

(5)山西有色金属区域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沉积型铝土矿床的成矿作用
    1.1 物质来源
    1.2 成矿环境
    1.3 成矿过程
        1.3.1 古红土-钙红土风化壳阶段
        1.3.2 沉积陆解阶段
2 变质型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
    2.1 含矿母岩
    2.2 成矿作用
3 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
4 结语

(6)云南朱家坝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铜矿类型
        1.2.2 滇中地区铜铁矿床研究现状
        1.2.3 朱家坝铜矿床勘查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分布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与规模
    3.3 矿石矿物组成
        3.3.1 硫化物
        3.3.2 脉石矿物
    3.4 矿石结构与构造
    3.5 矿化与围岩蚀变
    3.6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第4章 岩(矿)石地球化学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第5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5.3 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
    5.4 均一温度与盐度
    5.5 密度、压力和深度
第6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样品采集与测试
    6.2 硫同位素
    6.3 铅同位素
    6.4 氢、氧同位素
    6.5 碳、氧同位素
第7章 矿床成因探讨
    7.1 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
    7.2 成矿流体性质
    7.3 成矿流体演化
    7.4 矿质沉淀机制
    7.5 成矿模式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华北克拉通主要地质特征简述
二、冥古宙期的地幔柱构造样式
三、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太古代地壳增生与地幔柱构造
四、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的多期裂谷群和岩脉群与地幔柱构造
    (一) 多期裂谷 (坳拉谷) 事件
    (二) 多期岩墙群展布
    (三) 火山-岩浆活动剧烈
五、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地幔柱构造
六、华北东部变质核杂岩是复合地幔柱构造的表征
七、建立华北东部中—新生代复合地幔柱模型的讨论
    (一) 华北东部显生宙—前燕山期主要地质事件
    (二) 深部高速块体是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的“古遗迹”
    (三) 华北东部大火岩省是复合地幔柱构造的重要标志
八、华北东部复合地幔柱构造对成矿及成藏作用的制约初析
    (一) 成矿作用的独特性
    (二) 成矿作用的继承性
    (三) 成矿与成藏作用的复杂性
九、结语

(8)太行山南段铜矿成矿时代厘定及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2矿床 (点) 地质特征
    2.1桃园铜矿床地质特征
    2.2其他铜矿点地质特征
3样品采集及分析结果
    3.1分析方法选择
    3.2样品测试及结果
4讨论
    4.1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地质意义
    4.2与中条山铜矿富集区在成矿时限上的差异
    4.3构造位置差异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4.4构造运动与成矿时代的一致性
5结论

(9)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主要地质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基本特征
    1.1分布范围
    1.2成矿特征
        1.2.1主要成矿区带
        1.2.1.1Ⅲ-63-(1)中条山成矿亚区
        1.2.1.2Ⅲ-61-(1)太行山铁-铝土矿-铬-重晶石-煤成矿带
        1.2.1.3Ⅲ-61-(2)吕梁山铁-铜-金-铅锌-锰-萤石-重晶石成矿带
        1.2.1.4Ⅲ-61-(3)大同—宁武铝土矿-高岭岩-煤成矿带
        1.2.1.5Ⅲ-61-(4)五台山铁-铅锌-金-银-钼-铜-金红石-硫铁矿成矿带
        1.2.1.6Ⅲ-61-(5)沁水铝土矿-铁-硫铁矿-锰-重晶石-石膏-耐火黏土-煤成矿带
        1.2.1.7Ⅲ-61-(6)汾西铝土矿-高岭岩-耐火黏土-硫铁矿-铁-石膏-煤成矿带
        1.2.1.8Ⅲ-61-(7)临汾铁-金-铜-石膏-煤成矿带
        1.2.1.9Ⅲ-57-(2)张承凹陷金-铜-钼-铅锌-铁-煤成矿带
        1.2.1.10Ⅲ-57-(3)冀东隆起铁-金-锰-煤-铝土矿-石灰岩成矿带
        1.2.2主要成矿期次
    1.3主要矿床类型及典型矿床
        1.3.1主要矿床类型
        1.3.2典型矿床
2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基本特征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成矿远景区划分
    2.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2 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找矿方向
    2.3 勘查部署建议
3结论

(10)山西中条山中南部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进展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特征
    2.2 地层概述
    2.3 构造特征
    2.4 岩浆活动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2.5.2 航磁异常特征
    2.6 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成矿规律
    3.1 成矿区带划分
    3.2 矿床成矿系列
    3.3 重点研究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3.3.1 地质特征
        3.3.1.1 地层
        3.3.1.2 构造
        3.3.1.3 岩浆岩
        3.3.2 地球化学特征
        3.3.2.1 区内单元素化学特征
        3.3.2.2 元素综合异常特征
        3.3.2.3 岩石化探异常查证
    3.4 胡篦式铜矿成矿规律
        3.4.1 区域成矿规律
        3.4.2 矿床成因规律
        3.4.3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章 找矿方向
    4.1 成矿作用
    4.2 成矿模式
    4.3 找矿标志
    4.4 找矿靶区
        4.4.1 靶区圈定原则
        4.4.2 靶区特征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山西中条山铜矿床主成矿期岩相古地理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和构造体制谜团的钥匙[J]. 翟明国. 科学通报, 2021(26)
  • [2]基础地质研究与矿产勘查哲学思维评述[J]. 陈耀宇. 甘肃地质, 2020(Z2)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4]四川省九龙县里伍铜矿黑牛洞矿段矿石矿相学特征及研究意义[D]. 宋文琪.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山西有色金属区域成矿规律[J]. 张宏,史志宏. 世界有色金属, 2018(17)
  • [6]云南朱家坝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D]. 张思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7]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J]. 牛树银,真允庆,张福祥,陈超,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袁杰.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8(01)
  • [8]太行山南段铜矿成矿时代厘定及成矿意义[J]. 李随民,刘红玉,陈凤河,栾文楼,宋泽峰,崔邢涛,王银喜. 地质学报, 2017(12)
  • [9]华北陆块晋冀Al-Fe-Au-Pb-Zn-Ag-Cu-煤成矿带主要地质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J]. 李俊建,党智财,付超,肖克炎,丁建华,赵泽霖,任树祥,侯占国,方同明,杨俊泉,李磊. 地质学报, 2016(07)
  • [10]山西中条山中南部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D]. 李晗婧. 河北地质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山西中条山铜矿主成矿期岩相古地理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