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辽宁“社会林业”发展的看法

我对辽宁“社会林业”发展的看法

一、辽宁发展“社会林业”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杨智慧[1](2021)在《近代河北林业建设探究(1928-1937)》文中提出

张弢[2](2018)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辽宁基层林业站职能研究》文中提出辽宁基层林业站在经历了几轮机构改革后,规模和权力都被削减,而其职能范围却处于不断拓展的状态。这使得基层林业站在面对因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而产生的林业生产新主体时,存在自身实力不能满足履职需求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再次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基层林业站作为林业系统的末梢神经,其履行职能的能力对实现“绿水青山”愿景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文献法收集整理了关于基层林业站职能的文献1537篇;通过向辽宁两个县的6个行政村,在林改后承包了林地的林农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同时也对辽宁若干乡(镇)分管林业的领导、林业站长、技术员、护林员进行了访谈。本研究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和职能优化理论构建辽宁基层林业站职能分析框架。结合调研情况分析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辽宁基层林业站的职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建议。研究认为,当前辽宁基层林业站存在职能重心定位不准确;自身实力不能满足职能拓展需求;管理体制对职能正常发挥有制约作用等问题。应通过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保障林业站职能法定;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保障基层林业站履职能力;重构基层林业管理模式,促进林业站职能优化等方式改善。

刘璨,朱文清,刘浩[3](2013)在《林业“三定”制度安排对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影响的测度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11987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以稳定山林权属,给社员划定自留山,并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权改革,也就是所说的林业"三定"。南方集体林区,作为我国集体林的主要分布地区,林业"三定"对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全国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南方集体林区林业"三定"对森林资源产生的直接和潜在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林业"三定"对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的森林源产生了显着的负面影响,对各省区影响程度不同。从南方9省区总体来看,林业"三定"使有林地面积下降465.44万公顷,使活立木蓄积减少了25 158.31万立方米,使林分面积减少了400.12万公顷,使林分蓄积减少了24 815.02万立方米。如果没有林业"三定"的影响,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有林地面积将会增加307.9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将增加23 245.53万立方米,林分面积将增加387.37万公顷,林分蓄积将增加30 875.10万立方米。同时经验性结果显示木材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一些对新一轮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丁晓东[4](2013)在《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鄂尔多斯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写入党章,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林业由主要保障木材等林产品供给,正在向开发生物产业、森林观光、保健食品等制高点进军;林业由主要简单地发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作用,正在向森林固碳、物种保护、生态疗养等新领域延伸;林业由主要着眼发展经济,正在向改善人居、传承文化、提升形象等高层次推进。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林业的历史定位。鄂尔多斯市林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生态相对脆弱。林业发展与建设绿色大市的目标要求,与现代化林业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鄂尔多斯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市社会、经济、文化的永续发展。生态功能区划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国内外有关区域内生态功能区划与林业发展相协调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结合鄂尔多斯市生态功能区划实例,以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功能区划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对鄂尔多斯市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战略定位、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建设与保护状况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围绕鄂尔多斯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总结鄂尔多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新时期林业发展要与生态功能区划紧密结合;依托资源优势,继续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生态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加快数字林业建设步伐,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增强林沙产业竞争力,推动林沙产业永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责任意识,挖掘生态文明内涵,才能实现鄂尔多斯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胡佳[5](2013)在《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林下经济结合传统林业和现代农业成为林业发展形势,可以解决传统单一林业投资周期长、产生经济效益的领域有限、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我国林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增加林业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贡献。林下经济发展在我国开展时间较晚,自它正式提出以来,中央政府予以高度重视,但已经得到初步发展。目前在我国部分林业发展强县如东北三省、山东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总结目前林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林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其不同因素权重的大小,对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不同的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政府层面可以从明确林下经济产业的优先领域和发展重点着手完善林下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同时为了提高林农和企业的广泛参与应当确保林下经济发展政策的透明性和连续性。林农作为投资主体或者是劳动力主体,要更加主动学习和掌握应有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的生产技术。林业合作社应当和林业工作站联合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发挥组织平台作用、信用管理作用、执行监督作用,以降低政策风险。企业是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从创立品牌和增加产品附加值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争取在市场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针对我国目前各地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未来的研究首先要对林下经济分区域分项目实地调研,采集更多的数据,以便更加合理的确定林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其次应在以下两个方面扩展研究:微观层面上,注重林下经济模式精细化研究,形成技术集群与配套,以便适应全国范围林下经济的发展。宏观层面上,加强林下经济和地域差异的研究,形成全国林下经济产业区划。

陈柯[6](2013)在《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基层林业站是在乡镇设立的具有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本论文从基层林业站的建设历程、发展现状、问题与原因、改革与建设模式、建设目标与内容、建设途径和办法、保障体系与政策建议等方面对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对林业站发展各阶段及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林业站建设发展过程中,政治因素具有很大影响,建设中的行政命令手段起很大作用;在建设中往往强调硬件建设而职能建设滞后,注重投资建设而疏于内涵提升;由于诸多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林业站职能虚化和服务能力低下;职能虚化和服务能力不足是基层林业站建设亟待破解的两大难题;导致问题的原因,既有管理体系不顺、组织系统欠完善、硬件设施落后、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低效工资待遇、机构不稳定等内在原因,也有乡村社会环境恶化等外在原因。对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建设目标进行分析研究。在问题与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模式。这一模式的选择既符合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乡村林业,生产经营的现实需求。在确立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模式基础上,从综合目标体系和职能改革与建设目标两个层面,对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目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设定基层林业站改革建设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对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内容主要有组织体系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要对目前林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和林业站管理组织体系进行改革调整,建立一个体系完整、职能完备、运行有效的林业站组织体系。要注重各项制度的有机联系,相互依托,共同发挥作用。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要注重以组织结构为载体,系统相互作用,将行为制度化,采用有效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使基层林业站有效发挥职能。对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建设途径、建设方法、职能发挥保障体系与政策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强化各级政府与林业行政部门职能,改革现行资金投入渠道与办法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强化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采用分区域分类型分步骤建设、监督检查和投资制约、优化乡村社会环境等办法,实施科技服务型林业站建设。通过净化执法环境、加强执法、优化政策环境为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提供政策法律保障,通过指导管理、控制监督、技术支撑为其提供组织保障,通过政府财政进行资金补助和奖励为其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提升人员素质、调整人才配置结构为其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办公条件改善为其提供硬件设施保障;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为其提供社会意识保障;实施有偿服务和补贴奖励政策,推动基层林业站职能有效发挥。

姬璐璐,覃斌,宝忠寿[7](2012)在《完善林业投融资体制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从国内外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发展现状入手,深入探讨目前林业投融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林业投入资金相对不足、林业融资渠道窄、林业生产特点弱化林业投资的动力、存在对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的社会歧视、林业资本市场不健全五个方面的问题。并从政府和市场角度提出完善林业融资体制的建议。在政府层面,提出强化公共财政、促进金融机构放贷、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建立完善的政策性保险体系的建议;在市场层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强林业部门与有关金融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以政府的组织优势结合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调动和集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资,建立起有效的信用机制,从而更好地拓展林业投融资渠道,以市场的方法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马花如[8](2012)在《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木材需求量不断加大,1999年以来,我国进口木材及其制品耗汇每年均在100亿美元以上,2009年,我国进口商品材及人造板、木浆及纸和纸板耗汇220亿美元,是仅次于石油、钢铁的第三大用汇产品。另一方面,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对生态脆弱区的天然林实行了商品性禁伐,对国有林区实行了减产限伐,进一步减少了木材供给,加剧了木材供需矛盾。从国际发展形势来看,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然而,发展速生丰产林受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发展水平低下;尽管从2002年以来,我国把发展速生丰产林纳入林业六大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速生丰产林的进一步发展,但平均生长量为9-12 m3/hm2,远远低于新西兰、瑞典、巴西等国家的30 m3/hm2左右水平。本文从影响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以林业经济学、社会学、系统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试图用因子分析法建立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潜力评价模型,探索出提高其潜力的方法和适合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的规划布局,并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对自然资源潜力分析,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了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标准,以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标准为尺度,定性、定量分析评价了我国林地和后备林地质量,再结合不同区域、主要树种的相关气候综合模型定量和系统分析了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供给潜力,进而概算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可能的林地供给潜力为1134.42万hm2,每年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供给潜力为18778.39万m3。东南沿海地区未来可以挖掘木材供给潜力为6198.08万m3,其中桉树为3099.02万m3,杉木为1850.19万m3,马尾松为1248.87万m3。(2)在对社会经济条件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揭示了良种育苗技术、抚育管理技术、林地维护技术、加工利用技术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力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科技服务体系对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对速生丰产用材林促进作用的角度,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民造林积极性的影响,并用实证案例,定量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挖掘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文登市三倍体毛白杨的经济效益与普通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得出种植毛白杨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普通农作物,证明了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供给力的经济上的可能性。(3)在对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调查、统计分析、专家问卷和课题组讨论,构建了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各区域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把我国31个省区分为发展速生丰产林的Ⅰ类核心区域、II类一般区域和III类不适宜发展区域;并以这13个I类省区为核心,形成了五大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区域:以广西、福建、广东为核心的东南沿海地区;以江苏、江西、浙江、湖南为核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山东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吉林、黑龙江、辽宁为核心的东北地区;以四川、云南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东南沿海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应该作为核心区域优先发展。以充分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发展潜力,促进生丰产用材林科学健康发展。本文的主要创新:一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测算出了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林地供给潜力和木材供给潜力,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树种可能挖掘的木材供给潜力;二是综合自然资源潜力、科技和社会经济潜力,构建了我国速生丰产林综合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体系;三是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据此划定了发展的核心区域,确定了发展的优先顺序。

张莉[9](2011)在《四川省大邑县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权抵押贷款是林业经济中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林权产权制度的安排作为其制度基础,对林业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林权改革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晰了林业产权的界定、确立了林权抵押贷款的制度基础、建立了林权交易所需要的市场环境,促进林权改革稳定和有效的发展。但是林权市场目前发展时间较短,发展并不完善,而林权抵押贷款对林权市场经济建设将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林权交易市场对资金的需求也促进林权抵押贷款发展。作为参与林权改革的主体,林农对林权抵押贷款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对林改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基于林权抵押贷款的林农贷款需求意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全国百强林改典型县的大邑县,运用访问法及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基于林权抵押贷款对林农以林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意愿进行了细致研究。本文首先从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然后对大邑县林权抵押的基本模式(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借款人)进行阐述,并对研究区域进行概况分析,论述了大邑县农村信贷现状,主要表现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不足、农商行对农户贷款的动力不足以及农民贷款缺少抵押担保等。根据调查数据,本文选用Logit模型对林农以林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意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户以林权抵押贷款的意愿受到信用程度和风险偏好的显着影响。最后本文提出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农村资金投入,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完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有效分散金融支农风险、引导林农林权抵押贷款意愿、加强宣传及加强林权管理与服务工作、健全林地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探索林权换社保机制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促进林权抵押贷款的进一步健康有效的发展。

许熙巍[10](2012)在《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之集大成者;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科学,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通过对城市已建或待建区土地资源进行分配的手段,满足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所必需的空间配置要求。随着近几十年城市的生存环境被各种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危机逐步侵蚀,城市规划同其他学科一道,试图为城市生态系统恢复健康开拓蹊径,指明正确的方向。人们在探索中逐渐认识到城市文明要保持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安全的保障之上,而安全的生存空间是这个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城市中心城区用地规模虽然在市域总用地中所占比例小,但它是市域范围内土地利用强度最大、集约度最高、经济社会效益最强的人工斑块,其生态安全状态优劣必然会对整体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布局及开发利用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生态安全目标能否最终得到物质载体的依托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立足于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辨析,探索如何将土地学、资源学、地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生态安全的研究成果,与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城区用地规划相结合,在量化形式的生态安全指标与图示化的用地空间配置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使这些跨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城市实际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发挥直接作用,通过城市资源配置的手段使城市生态安全状况能得到有效改善;在多学科的结合过程中,建构起“定量一定位”双平衡的城市用地生态安全、防灾减灾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法论与技术框架,以引导适合当前城市生态安全状态下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文章从了解生态安全的定义、工作内容及其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入手,在认识论的层面去解析城市用地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在方法论的层面去建构城市生态安全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从技术手段层面以天津城市中心城区用地为例,提出城市中心城区用地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相整合,并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建议。同时还提出有针对性的适合天津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因子、指标权重、因子指标与城市用地的关联度等内容,希望能有益于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的生态安全适应性优化,并对其他城市的用地生态安全优化在技术方法、实施策略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论文共分为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安全的研究动态进行综述,明确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阐述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框架。第二章集中对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缘起、定义、基本理论、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以及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章将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作为两个研究单体,从城市用地和生态安全之间的效应、用地变化中的生态安全互动情况等角度,对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阐述了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之间相互影响,又互为制约的博弈关系。第四章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在借鉴国内外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经验、理念和措施,以及对天津中心城区整体生态安全状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区用地生态安全的相关因子以及由这些因子整合建立的目标体系,提出了中心城区用地与生态安全目标体系的工作技术框架。第五章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land use eco-security evaluation,LUESE),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用地规划与生态安全因子之间的关联关系,针对这一关联关系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的用地现状进行数量结构的优化建议,即定量平衡的优化建议;再运用空间句法模拟城市中对生态安全关联度较高的几大类功能用地在城市用地中不同空间布局对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即定性平衡的优化建议。最后就城市土地生态安全、防灾减灾开发利用的优化提出建策。基于土地适宜性提出天津市中心城区主要功能用地开发利用的生态安全优化方向。第六章是应用研究成果再次实证,选取中新生态城为例,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的同时,探索在生态城镇尺度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

二、辽宁发展“社会林业”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发展“社会林业”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辽宁基层林业站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对于辽宁省林业管理服务机构变迁历史的研究
        1.3.2 对于基层林业站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1.3.3 对于基层林业站管理与职能发挥的研究
        1.3.4 对于国外林政机构职能的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
        2.1.1 集体林权制度
        2.1.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1.3 基层林业站
        2.1.4 职能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4 治理理论
        2.2.5 政府职能优化
    2.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辽宁基层林业站职能分析框架
        2.3.1 林业站的职能划分依据
        2.3.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基层林业站的职能演变
        2.3.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导致的林业站职能转变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林改后辽宁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现状与问题
    3.1 辽宁省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现状
        3.1.1 政策宣传职能发挥现状
        3.1.2 资源管理职能发挥现状
        3.1.3 林政执法职能发挥现状
        3.1.4 组织生产职能发挥现状
        3.1.5 技术服务职能发挥现状
        3.1.6 社会化服务职能发挥现状
    3.2 辽宁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3.2.1 对辽宁基层林业站职能重心的定位不准确
        3.2.2 当前辽宁基层林业站缺乏正常履行职能的实力
        3.2.3 机构设置不稳定影响职能发挥
        3.2.4 多重管理模式影响职能正常履行
        3.2.5 当前社会环境制约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辽宁基层林业站职能优化建议
    4.1 确定基层林业站职能重心
        4.1.1 以立法形式确基层林业站职能重心
        4.1.2 根据客观需要调整基层林业站职能重心
    4.2 加大投入,提高基层林业站履职能力
        4.2.1 加强基层林业站履职能力的原则
        4.2.2 加强基层林业站履职能力的措施
    4.3 改革机构设置,保证林业站正常发挥职能
    4.4 构建新的管理模式,提高基层林业站履职效率
        4.4.1 政府要“掌舵”不是“划桨”
        4.4.2 建立服务型政府
        4.4.3 创新形式强化服务
        4.4.4 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
        4.4.5 探索基层林业站与林业合作组织协同治理新形式
    4.5 改善影响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的外部环境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鄂尔多斯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
        1. 国外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 国内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三) 创新与不足
    (四)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技术路线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 林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4.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 生态功能区划理论
        1. 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和内涵
        2.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
    (三) 生态功能区划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二、鄂尔多斯市林业战略定位与生态功能区划
    (一) 鄂尔多斯市概况
        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 自然环境概况
        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二) 鄂尔多斯市林业的战略定位
        1. 中国北方生态屏障主要地区之一
        2. 中国荒漠化严重地区之一
        3.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之一
        4. 中国四大沙尘暴源区之一
        5. 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之一
    (三) 鄂尔多斯市生态功能区划与林业发展
        1. 鄂尔多斯市生态建设概况
        2. 鄂尔多斯市生态功能区划与林业发展
三、鄂尔多斯林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 自然条件分析
        1. 地质地貌分析
        2. 土壤类型分析
        3. 气候分析
        4. 水资源分析
        5. 植被类型分析
    (二) 生态环境分析
        1. 荒漠化分析
        2. 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3. 生态退化现状
    (三) 林业发展分析
    (四) 林沙产业分析
    (五) 生态建设战略分析
        1. 政策驱动
        2. 科技推动
        3. 产业拉动
四、鄂尔多斯市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与面临的问题
    (一) 鄂尔多斯市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1. 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推动显着
        2. 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牧业
        3. 大力实施“城市造绿”工程,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4. 森林保护全面加强,数字林业建设稳步推进
        5. 林沙产业蓬勃发展,惠农富民效益凸显
        6. 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潜力充分挖掘
        7. 降水量将增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 鄂尔多斯市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 林业生态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2. 森林资源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3. 林沙产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4. 生态文化建设还需加强
五、鄂尔多斯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思路及建议
    (一) 鄂尔多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 鄂尔多斯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2. 鄂尔多斯林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思路
    (二) 实现鄂尔多斯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1. 林业发展要与生态功能区划紧密结合
        2. 生态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3. 依托资源优势,继续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
        4. 加快数字林业建设步伐,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5. 增强林沙产业竞争力,推动林沙产业永续发展
        6.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7. 增强生态责任意识,挖掘生态文明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林下经济概述
    2.1 林下经济概念和内涵
        2.1.1 林下经济的概念
        2.1.2 林下经济的内涵
    2.2 林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经济学理论
        2.2.3 林业现代化理论
        2.2.4 社会学理论
    2.3 林下经济实践历史
        2.3.1 原始农林生产
        2.3.2 传统农林生产
        2.3.3 农林复合经营
        2.3.4 现代林下经济
    2.4 林下经济的特征
        2.4.1 林下经济的经济特征
        2.4.2 林下经济的生产特征
3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发展林下经济的现有条件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条件
    3.2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
        3.2.1 林下经济已经取得了初步发展
        3.2.2 林下种养业在林业大县发展比较迅速
        3.2.3 森林休闲观光业在山区以及城近郊区有天然优势
        3.2.4 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
    3.3 我国林下经济的生产模式
        3.3.1 林菌模式
        3.3.2 林药模式
        3.3.3 林菜模式
        3.3.4 林畜(禽)模式
        3.3.5 森林休闲观光模式
        3.3.6 其他模式
    3.4 我国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
        3.4.1 公司模式
        3.4.2 协会/合作社模式
    3.5 林下经济发展效益分析
        3.5.1 生态效益
        3.5.2 社会效益
        3.5.3 经济效益
    3.6 林下经济发展的意义
4 我国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林农层面
    4.2 企业层面
    4.3 政府层面
5 林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
        5.1.1 层次分析法的定义
        5.1.2 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5.2 林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体系框架的构建
        5.2.1 林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问题的提出
        5.2.2 林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思路
        5.2.3 林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体系框架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下林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明确目标,建立层次结构
        5.3.2 构造判断矩阵
        5.3.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4 结果分析
    5.5 林下经济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X省Y县为例
        5.5.1 政府层面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态度与认知
        5.5.2 林农层面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态度与认知
        5.5.3 林业合作社以及涉林企业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态度与认知
6 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1.1 明确优先领域和发展重点
        6.1.2 完善发展林下经济的配套政策
        6.1.3 确保政策的透明性和连续性
        6.1.4 规范管理,提高政策的灵活性
    6.2 林农层面
    6.3 林业工作站和林业合作社层面
    6.4 企业层面
        6.4.1 提升品牌意识
        6.4.2 积极开拓市场
        6.4.3 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概述
    2.1 林业站基本概念
        2.1.1 基层林业站基本概念
        2.1.2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基本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相关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相关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2.3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2.4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要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基层林业站建设与发展历程
    3.1 基层林业站建立和缓慢发展期
        3.1.1 基层林业站建立初期
        3.1.2 基层林业站的缓慢发展
    3.2 基层林业站数量扩张时期
        3.2.1 国家提出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战略
        3.2.2 林业部加快林业站建设的措施
        3.2.3 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支持
        3.2.4 基层林业站数量扩张情况
    3.3 基层林业站建设的巩固提高时期
        3.3.1 基础设施建设
        3.3.2 人员稳定与素质提升
        3.3.3 制度建设与职能发挥
        3.3.4 创办经济实体
    3.4 基层林业站重点建设时期
        3.4.1 投资建设资金大幅增加
        3.4.2 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4.3 稳定机构与从业人员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基层林业站现状与问题
    4.1 中国基层林业站现状
        4.1.1 全国林业站管理体系现状
        4.1.2 全国乡镇林业站数量 设置形式及管理体制
        4.1.3 全国乡镇林业站从业人员总体状况
        4.1.4 全国乡镇林业站硬件设施总体状况
        4.1.5 全国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现状
    4.2 中国基层林业站目前存在的根本问题
        4.2.1 基层林业站职能弱化虚化
        4.2.2 服务能力不足
    4.3 基层林业站职能弱化虚化及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4.3.1 管理体制不顺组织体系欠完善
        4.3.2 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滞后
        4.3.3 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4.3.4 工资待遇低
        4.3.5 机构缺乏稳定性
        4.3.6 社会环境原因
    4.4 本章小结
5 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目标
    5.1 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必要性及客观需求
        5.1.1 强化基层林业站职能建设的客观必要性
        5.1.2 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现实需求
    5.2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目标体系
        5.2.1 综合目标体系
        5.2.2 职能改革与建设目标
    5.3 本章小结
6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内容
    6.1 组织体系建设
        6.1.1 改革调整现有相关部门和机构
        6.1.2 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
    6.2 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6.2.1 岗位责任制度建设
        6.2.2 目标责任制度建设
        6.2.3 素质提升制度建设
        6.2.4 项目公开制度建设
        6.2.5 考核奖惩制度建设
        6.2.6 管理制度体系的效用分析
    6.3 管理机制建设
        6.3.1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6.3.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6.3.3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建设途径与办法
    7.1 建设途径
        7.1.1 调整组织职能 推动林业站建设
        7.1.2 改革投资路径 优化投资办法
        7.1.3 实施项目带动 促进建设工作
    7.2 建设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的实施办法
        7.2.1 分区域分类型建设
        7.2.2 分步实施 整体推进
        7.2.3 监督检查,投资制约
        7.2.4 优化乡村环境
    7.3 本章小结
8 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保障体系与相关政策建议
    8.1 职能发挥保障体系
        8.1.1 政策法规保障
        8.1.2 组织系统保障
        8.1.3 资金投入保障
        8.1.4 技术人才保障
        8.1.5 硬件设施保障
        8.1.6 社会意识保障
    8.2 强化科技服务型基层林业站服务职能的主要政策建议
        8.2.1 有偿服务政策建议
        8.2.2 林业科技推广服务补贴奖励政策建议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论文的创新之处
    9.3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9.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一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二 基层林业站职能发挥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全国林业站本底调查汇总表

(7)完善林业投融资体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发展状况
    1.1 国外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发展状况
    1.2 国内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发展现状
2 林业投资及融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投入资金相对不足
    2.2 林业融资渠道窄
    2.3 林业生产特点弱化林业投资的动力
    2.4 非公有制林业经营主体一直受到社会歧视
    2.5 林业资本市场处于不完全资本市场
3 完善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建议
    3.1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 积极完善并推动相关政策
    3.2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拓展林业投融资渠道

(8)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速生丰产用材林研究进展
        1.3.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有关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研究
        1.3.4 国内外有关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的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主要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2.1.1 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相关概念辨析
        2.1.2 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概念与内涵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林业分工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论
        2.2.4 林业区划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绿色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历程
    3.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3.3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建设状况
    3.4 现阶段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前景分析
    4.1 巨大的木材供需缺口:发展的内在需求
        4.1.1 我国木材供需现状
        4.1.2 我国木材需求预测分析
    4.2 天然林保护与沉重的木材进口压力:发展的重要推手
    4.3 现实的客观自然条件:发展的前提基础
        4.3.1 适宜的气候条件
        4.3.2 合格的林地质量
    4.4 工程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与探索:发展的空间前景
    4.5 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弥补供需缺口的主要途径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自然资源潜力分析
    5.1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林地资源潜力分析
        5.1.1 我国林地资源总量评价
        5.1.2 我国林地资源质量评价
        5.1.3 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供给潜力分析
    5.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生产潜力分析
        5.2.1 分地区林木的可能生产潜力分析
        5.2.2 分地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主要树种生产潜力分析
        5.2.3 东南沿海地区主要速生树种的木材现实生产力和供给潜力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社会经济潜力分析
    6.1 科技潜力分析
        6.1.1 速生丰产用材林科学技术分析及评价
        6.1.2 提高科学技术利用率的途径
    6.2 林业制度创新潜力分析
        6.2.1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激发挖掘潜力的积极性
        6.2.2 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解放发展潜力的桎梏
        6.2.3 林业税费制度改革降低资本进入门槛,有利于扩展发展能力
    6.3 投资潜力分析
        6.3.1 投资现状
        6.3.2 投资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经济效益分析
        6.3.3 投资潜力实现途径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发展潜力评价的发展思路
    7.1 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1 影响因素分析
        7.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发展潜力的评价及分析
        7.2.1 评价步骤
        7.2.2 评价结果分析
        7.2.3 基于评价结果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区域的划分
        7.2.4 速生丰产用材林区域发展优先序
    7.3 本章小结
8 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对策建议
    8.1 加强科学研究,强化技术支撑
        8.1.1 培育良种壮苗,奠定更加适合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生物基础
        8.1.2 应用高新生物工程技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的集约经营
        8.1.3 提高木材利用率,增加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产出效率
    8.2 建立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
        8.2.1 林地政策
        8.2.2 投资政策
        8.2.3 保险政策
        8.2.4 贷款政策
        8.2.5 税费政策
        8.2.6 资源管理政策
        8.2.7 森林资产流转市场政策
    8.3 科学选择生产经营方式和模式
        8.3.1 坚持速生丰产用材林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
        8.3.2 创新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运作模式
    8.4 实施分区域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策略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四川省大邑县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林权抵押
        1.2.2 农村信贷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相关文献研究评价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和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6.2 研究不足
2 理论基础
    2.1 交易费用理论
    2.2 委托代理理论
    2.3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大邑县农村信贷现状及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大邑县农村信贷现状
        3.2.1 农户的信贷需求现状
        3.2.2 金融机构信贷现状
    3.3 大邑县林权抵押贷款模式
    3.4 大邑县林权抵押模式下的农村信贷现状
        3.4.1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不足
        3.4.2 农商行对农户贷款的缺乏动力
        3.4.3 缺少抵押担保使林农贷款难
        3.4.4 信贷利率较高在影响林农贷款
4 大邑县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分析
    4.1 大邑县林权抵押贷款现状
    4.2 基于Logit模型的农户以林权抵押贷款的意愿分析
        4.2.1 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
        4.2.2 模型选择及方法
        4.2.3 LOGIT回归处理运算
        4.2.4 模型结果分析
5 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生态补偿
        5.1.2 林地流转农民社保
    5.2 对策建议
        5.2.1 广泛宣传贷款政策,适时调整阻碍林权流转和贷款的不合理规定
        5.2.2 引导农村资金回归农村,加大农村信贷资金投入
        5.2.3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分散金融机构支农风险
        5.2.4 强化林权制度改革中林业发展金融配套工作
        5.2.5 引导林农林权抵押贷款意愿,加强林权管理与服务工作
        5.2.6 健全林地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探索林权换社保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问卷一 林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农户调查问卷
问卷二 林权改革实施情况金融机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生态安全问题频发,城市安全受到威胁
    1.1.2 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开发导致越来越多的生态安全隐患
    1.1.3 现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方法缺乏对生态安全的深入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1.3.2 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1.3.3 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影响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界定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框架 第二章 城市生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
2.1 城市生态安全的缘起
    2.1.1 从环境问题到生态危机—人类生存面临新挑战
    2.1.2 哲学思想探源—生态环境伦理
    2.1.3 生态城市建设
    2.1.4 安全的城市
    2.1.5 城市生态足迹—低碳时代的城市生态安全
2.2 城市生态安全的定义、目标与主要内容
    2.2.1 城市生态安全的定义
    2.2.2 城市生态安全的目标:生态秩序
    2.2.3 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内容
    2.2.4 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因素
2.3 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式
    2.3.1 生物物理衡量模式
    2.3.2 PSR评价模式
    2.3.3 生态健康评价模式
2.4 城市维护生态安全的实践:生态城市建设
    2.4.1 德国弗赖堡生态城市建设
    2.4.2 巴西库里蒂巴生态城市建设
    2.4.3 厦门生态城市战略规划
2.5 我国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现状存在问题
    2.5.1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逐渐降低
    2.5.2 土地不良开发对环境的污染
    2.5.3 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2.5.4 全球性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2.6 小结 第三章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3.1 城市土地与土地利用
    3.1.1 城市土地的概念与界定
    3.1.2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3.2 城市土地利用对生态安全的效应分析
    3.2.1 城市土地利用的内部生态安全效应
    3.2.2 城市土地利用的外部生态安全效应
3.3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用地变化趋势及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诱因
    3.3.1 不同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情况
    3.3.2 顺应当前需求的城市用地布局变化的动态特征分析
    3.3.3 城市用地布局变化中存在的生态灾难诱因
    3.3.4 我国现行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法的生态安全影响
3.4 城市生态安全对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作用
    3.4.1 生态安全的效益驱动—推力作用
    3.4.2 生态安全的理念与革新—拉力作用
    3.4.3 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指导作用
    3.4.4 生态安全的技术手段—支撑作用
3.5 现有与城市用地相关的规划对生态安全问题的应对
    3.5.1 现行四区划分措施对大区域生态保证的促进作用
    3.5.2 城市生态规划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关键
    3.5.3 绿色防灾减灾规划是实现生态安全的手段
    3.5.4 景观生态规划是构建景观安全格局的技术途径
3.6 小结 第四章 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体系探索
4.1 确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的理论与方法
    4.1.1 主要理论基础
    4.1.2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体系工作框架
    4.1.3 确定生态安全目标的方法
4.2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现状概述
    4.2.1 天津城市生态安全现状
    4.2.2 近30年天津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发展及现状特点
4.3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因子选取
    4.3.1 因子选取的原则
    4.3.2 生态安全导向下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目标
    4.3.3 实现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总目标的支撑因子
4.4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因子的分类与分级
    4.4.1 因子的分类
    4.4.2 因子的分级
4.5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体系
    4.5.1 目标体系的工作过程
    4.5.2 目标体系的内容
4.6 小结 第五章 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的优化配置
5.1 基于生态安全的天津中心城区用地的定量优化判断
    5.1.1 多因子关联模型的技术原理
    5.1.2 基于生态安全目标的中心城区用地生态安全评价
    5.1.3 生态安全的评价结果分析
    5.1.4 面向生态安全优化的中心城区用地数量结构变化趋势
5.2 基于生态安全的天津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的空间定位判断
    5.2.1 空间句法模拟预测城市用地布局的技术原理
    5.2.2 重点功能用地的空间优化
    5.2.3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优化的空间结构发展趋势
5.3 生态安全导向下天津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的耦合
    5.3.1 数量结构优化与空间定位优化的耦合
    5.3.2 优化耦合结果
    5.3.3 优化结果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的比较
5.4 基于生态安全的天津中心城区用地优化建策
    5.4.1 生态安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步骤的建议
    5.4.2 生态安全导向下天津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体控制
    5.4.3 适用于居住用地的生态安全策略
    5.4.4 绿地系统的生态安全建设
    5.4.5 工业用地的生态安全建设
    5.4.6 生态安全城市土地开发的维护与管理
5.5 小结 第六章 实证—中新生态城用地规划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建议
6.1 中新生态城概况
    6.1.1 中新生态城区位
    6.1.2 中新生态城现状分析
    6.1.3 中新生态城规划分析
6.2 中新生态城建设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分析
6.3 中新生态城建设用地的生态安全优化
    6.3.1 用地数量结构的生态安全优化
    6.3.2 用地生态安全的空间优化
    6.3.3 耦合优化建议 结语 图表出处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辽宁发展“社会林业”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河北林业建设探究(1928-1937)[D]. 杨智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辽宁基层林业站职能研究[D]. 张弢.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0)
  • [3]林业“三定”制度安排对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影响的测度与分析[J]. 刘璨,朱文清,刘浩.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13(04)
  • [4]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鄂尔多斯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丁晓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12)
  • [5]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胡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S1)
  • [6]中国基层林业站改革与建设研究[D]. 陈柯.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6)
  • [7]完善林业投融资体制的思考[J]. 姬璐璐,覃斌,宝忠寿. 中国林业经济, 2012(03)
  • [8]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D]. 马花如.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7)
  • [9]四川省大邑县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研究[D]. 张莉.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5)
  • [10]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研究[D]. 许熙巍. 天津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我对辽宁“社会林业”发展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