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不同边长的全边直角三角形

具有不同边长的全边直角三角形

一、边长特点显着的整边直角三角形(论文文献综述)

刁慧慧[1](2021)在《范希尔理论下勾股定理教学实践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图形与几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研究和学习,能够使学生提高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图形和几何也是中考重点考察范围,是提高学生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新课标中初中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内容分为图形的变化、图形的性质、图形与坐标。其中勾股定理作为千古第一定理,且作为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出现,在后面的应用中至关重要,是培养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由分析水平和非形式化演绎水平过渡到形式化演绎水平的起点。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几何内容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对勾股定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论文以范希尔理论为依据,以青岛市即墨区潮海中学初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325名研究样本。首先,通过测试法对学生进行几何思维水平调查,划分学生思维水平层次。其次,以水平测试的分析结果作为数据支撑,选取思维水平较为接近的两班,实验班在范希尔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的指导下,实行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最后,结束教学实践后,再次对这两个班级进行几何思维水平测试和勾股定理测试,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的调查发现了大部分学生处于分析水平和非形式化演绎水平,为进行教学实践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勾股定理的教学实践研究分析表明了基于范希尔理论下的勾股定理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勾股定理成绩和几何思维水平,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教学建议。

饶越[2](2020)在《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个体之间普遍存在着种种差异,正像是树叶,也难以找到两片一模一样的。教育应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具有个体特色的发展要求。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于强调教育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差别化的教育。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这样的教育理念往往难以落到实处,传统的学校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智慧课堂的出现使得分层教学可以更加专注于学生个体,网络技术摆脱了时间及物理空间的限制,教学可以富有个性化色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在智慧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法,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查阅文献的基础梳理国内外关于分层教学、智慧课堂应用现状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分层教学等核心概念及支撑性理论。其次编制分层教学水平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了解学生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困惑以及对分层教学的态度,对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智慧课堂的可行性。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不同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策略。采取实验对照法对分层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数据量化验证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学习绩效等方面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在借助智慧课堂教学的学校选取实验班级以实施分层教学为临界点纵向比较其成绩均值、方差、标准差差异,同时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说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表明,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模式可优化学习成绩。通过访谈法深入了解学生对待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模式的主观态度。经访谈发现:在降低抽象概念认知难度方面效果较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对待数学科目的兴趣,有助于强化其学习动机。在将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遇到了若干问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石逸吉[3](2020)在《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现代化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数学教育在国际大规模数学测评中表现优异。香港地区自1995年以来一直参与国际TIMSS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地区的数学成绩在连续6年的TIMSS测试中一直名列前五位。同样,香港地区的数学成绩在PISA数学领域测试中也是十分优异的。大陆与香港实行的是“一国两制”的政策方针,两地区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是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两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发展。教科书是课程研制中重要部分,通过对两地区数学教科书进行对比研究,学习香港数学教科书中的优点,为大陆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通过对香港地区数学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以及大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对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以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New Century Mathematics两个版本教科书进行细致研读,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首先确定比较模型,其次对两地区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以及相关目标进行比较后,分别对两版本教科书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三个领域中内容分布、内容广度、内容深度、例习题难度进行比较研究,对两版本教科书中栏目设置、数学史融入、拓展性课程资源以及概念引入进行比较研究,并作具体个案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与启示。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在内容深度的刻画方面主要通过知识点概念与命题的呈现方式,主要包含:直观描述、类比归纳以及演绎三个层次,在内容难度的刻画上采用鲍建生的综合难度模型,对例习题难度进行刻画。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本文选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及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数与代数”领域,人教版教科书知识点内容呈现出窄而深特点,牛津版教科书呈现广而浅特点。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人教版窄而深,牛津版广而浅。在“概率与统计”领域,人教版教科书内容广度大于牛津版内容广度。在例习题难度方面,人教版例习题综合难度值处于牛津版例习题1水平和2水平例习题难度之间,难度值兼顾大部分能力水平的学生。在教科书栏目设置方面,牛津版教科书栏目设置更为丰富。在拓展性课程资源设置方面,牛津版拓展资源栏目多于人教版教科书。牛津版教科书的概念引入均以活动形式引入,旨在使数学活动贯穿于数学课堂。通过比较研究,两地区教科书各具特色,人教版教科书:重视数学生活应用、数学史融入多样化、注重对学生知识网的构建;牛津版教科书:弹性装订教科书、例习题分层设置,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注重教科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科书学材化。研究得出如下启示:教科书编写可参考借鉴牛津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人教版教科书,可以更多的参考牛津版教科书,包括其数学课程的活动引入等;大陆地区数学教育可借鉴牛津版教科书数学教育方式,从基础教育做起,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

袁雪纯[4](2020)在《STEAM理念下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情绪情感的发展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而数学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因素。课程标准(2011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出我国对于基础教育中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视。研究学生数学学习情感有助于我们发现当前数学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STEAM理念能够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提供一个新的思路。STEAM理念由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和Mathematics这五个单词的首字母合成而来,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五大领域融合,将学习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使学生从现实中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创造能力、综合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由于STEAM理念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数学学习情感与其结合的课题研究数量较少。因此本文将二者结合,探求在教育教学中应用STEAM理念提升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进行调查研究。笔者以465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状况与STEAM理念的应用情况。进而针对数学学习情感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STEAM理念的策略建议。最后给出两则应用STEAM理念的具体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结论总结如下:第一,笔者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调查分析,发现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从数学学习情感的不同维度来看,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审美观和数学学习自信这三方面水平较低。此外,性别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数学学习情感不存在显着差异;年级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数学学习情感存在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学学习情感水平和数学成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第二,STEAM理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融入、信息技术的运用、数学美的引导、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以及题目的变式设计等方式来实现。通过对数学课堂中STEAM理念应用情况的调查发现教师在数学课堂中STEAM理念应用情况水平一般,尤其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和问题的变式设计的引导这三方面存在不足。STEAM理念强调综合性、情境性和设计性等,帮助学生寻求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数学学习自信、形成积极全面的数学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合理应用STEAM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毕亭亭[5](2020)在《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和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承载着人类文明重要的思想和文化。数学素养作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推动终身学习的进程。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形结合思想作为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贯穿于高中各个模块的知识中,可以有效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助于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阐述直观想象素养中指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是发展学生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是很有必要的,本人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与发展、与解题、教学、信息技术和调查研究方面的文献,提出了理论基础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解题原则和解决途径,并利用问卷和访谈法对学生进行调查,从五个维度了解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从信息技术、教材、数学文化、解题类型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董晓丽[6](2020)在《巴比伦数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比伦文明是人类历史长河的文明先锋,流传至今的科学技术散播于世界各地。巴比伦人创造的数学又是巴比伦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六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建立、正方形对角线的计算、勾股数组的发现与应用都是领先世界的惊人成就。目前国内数学史工作者对巴比伦数学的研究以简史介绍和科普为主,在专题研究与系统整理方面仍比较薄弱。本文针对后一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探讨的过程中对某些专题有所深入。巴比伦数学经历了六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发现和形成,倒数表、乘法表及其它数表的制定,多种基本运算的稳固,逐渐形成自己实用性的特点。巴比伦人求倒数的方法多变。倒数的应用颇广,不仅可以与乘法运算充当除法的作用,还能表示对数。一种形如???532型的正则数用来表示倒数,还用于计算所有互素的勾股数组。除了我们熟悉的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之外,巴比伦的度量制度之间进率大小和转化规律将逐一呈现。巴比伦人的计算能力超乎寻常,主要集中在算术、代数和几何上。巴比伦六十进位值制使用一种不包含任何指数部分的非常特殊的符号,实际上使用的是浮点(浮点数的表示方法类似于基数为10的科学记数法)。巴比伦算术不仅在四则运算上方法独特,还在羊的繁殖率、复利计算等应用问题上计算精细。代数方面:从实际应用中找出条件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过程涉及算法的机械化特征。几何方面:简单的几何图形可以求解周长和面积,勾股数定理的发现不仅可以高精度地求出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还得到多组勾股数组。通过研究发现,古代巴比伦数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鲜明的社会性。古代巴比伦数学为社会的生产生活服务,有强烈的实用性,并与天文学研究密不可分。二是算法的机械性。首先表现为几何算法化,算术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表现为计算方法程序化,每个类型的数学问题都可以用程序性的算法步骤来解决。三是局限性。古巴比伦数学非常接近重要的数学发现,但是可惜都没有坚持到最后一步,缺少必要的证明步骤。古巴比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比较丰富,算术理论影响到古希腊,六十进位值制风靡世界,在个别算法上机械性强,操作更加简单优越。巴比伦数学由希腊传入西方世界,对世界科学和技术的整体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巴比伦数学从内容到方法都适用于现在初等教育的数学教学。

池梦丹[7](2020)在《TIMSS数学课堂分析工具的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改理念和要求对课堂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最终,课程方案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开展都发生在课堂里,教育质量的点滴提升总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为解释教学提供了机会,课堂教学研究承担了解释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质量提高与教育改革实施的责任,而课堂教学分析工具是其实现方式和途径,因而选择契合本土实践的课堂教学分析工具对解释教学至关重要。鉴于此,本研究借鉴引用TIMSS国际数学课堂分析工具,采用文献研究、访谈和个案研究方法,回答了为什么对TIMSS课堂分析工具进行本土化以及能不能适应本国数学课堂分析、TIMSS课堂分析工具本土化的实施路径、TIMSS—L本土化课堂分析工具的实践效果三个研究问题,探讨了极具现实价值的TIMSS分析工具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被应用,实现教学研究工具对中国本土数学课堂的潜在适应。第一,论文从TIMSS工具有价值也有不足、本国课堂教学研究与工具的发展有不足且中国数学课堂有本土特色四方面论述选择TIMSS进行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研究以课堂教学分析理论、新课程理念以及TRU数学教学质量评价框架为理论线索进行了TIMSS本土化改进。经个案编码拟合和访谈改进,最后得到TIMSS—L本土化工具。第三,为了检验TIMSS—L本土化工具的实践效果,研究与知名度高、应用广的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进行应用比较,从编码框架、程序及结果呈现三方面论证TIMSS—L本土化工具的实践应用价值。借鉴中变革而来的TIMSS—L本土化工具实现了对课堂的两轮编码分析。其中,第一轮编码将课堂分为15个课堂结构进行编码,在此基础上二轮编码聚焦师生互动形式,按不同主体的言语和非言语4个维度共40个具体行为进行编码。本研究从什么课堂结构与师生互动是重要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对课堂分析工具本土化的讨论。

王宏晨[8](2019)在《克拉维乌斯《原本》及其汉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克拉维乌斯(Christoph Clavius,1537/1538-1612)编注的《欧几里得原本》1574年本前六卷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徐光启(1562-1633)译成汉语并以《几何原本》为题在1607年出版,是西方数学传入中国的开端,同时也是明清之际西学典籍传入中国的开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克拉维乌斯《原本》的汉译是一项非常艰难的文本转化:从语言差异角度来看,拉丁语和古汉语分属不同语系,构词、语法均各成系统;从文化差异角度来看,侧重演绎推理、抽象证明的欧氏几何学与侧重算法、崇尚实用的中国传统数学也是取向各异。这部西方数学典籍怎样跨越语言障碍得以翻译?西方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否由古汉语准确表达?中国传统数学乃至传统文化在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西学原典中发挥了何种作用?要回答上述问题,首要之事是要开展克氏《原本》与汉语译本的比较研究。“克拉维乌斯《原本》”是克拉维乌斯编辑注释的欧几里得《原本》的简称,缀以“克拉维乌斯”这一修饰语,意在凸显该版本在卷数、正文、注释乃至性质方面均不同于欧几里得原作,而受编注者的影响甚深。由于克拉维乌斯《原本》之中包含有大量拉丁语版《原本》已有成果,因此在实际讨论中,本论文从现存首部拉丁语版《原本》阿德拉特本开始,对12-16世纪的重要拉丁语版《原本》展开梳理,将克拉维乌斯《原本》置于12-16世纪拉丁语版《原本》流变这一历史脉络之中予以观照,揭示克本与之前版本的异同。本论文还将克拉维乌斯《原本》与利徐汉译《几何原本》进行全面比勘,分别从正文与专论两个层面,探讨古汉语译本与拉丁语底本之间的传承、删减、增补、改易等复杂关系。具体来说,第一章为“绪论”,概述选题缘起、文献综述、研究要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从文化定位与文本形态两个方面对从阿德拉特本到克拉维乌斯本的拉丁语版《原本》的流变情形展开研究,期间包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两个阶段。文化定位方面,中世纪编者并不重视《原本》的希腊文化属性,《原本》在中世纪以普通数学教材的面貌出现,编者并未公开提及此书与希腊文明的关联。文艺复兴时期则不然,我们分析了其中赞伯蒂、康曼迪诺和克拉维乌斯三个版本的长篇序言,指出其共同结构模仿了5世纪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克洛的数学导言,首先论证数学为希腊学术的正统学科、再论证几何学为希腊数学的正统学科、最后指明欧几里得为“几何学家”、《原本》是一部传授几何学原理的着作,以此树立起《原本》在希腊文明中的地位。文本形态方面,公设公理、命题与专论的大量增加,使得《原本》的注释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原本》逐渐形成以理论几何学为主的正文与几何-算术-代数的注释之《原本》复合体。克拉维乌斯《原本》在思想倾向、体例结构、论证程式、命题数量与专论内容这五个方面都顺应了拉丁语版《原本》的发展趋势,是注释型《原本》的集大成之作。第三章总结克氏《原本》与欧几里得《原本》有三点不同:一、定位不同。欧几里得《原本》是理论性质的着作,并无多少实用成分,而克氏《原本》则加入了相当数量的实用几何学与实用算术内容。二、卷数不同。欧氏《原本》最初由十三卷构成,公元6世纪以来形成了通行十五卷本,克拉维乌斯将此十五卷统称为“欧几里得《原本》十五卷”,又续补一卷,形成克本十六卷本。三、正文不同。克氏《原本》在公设、公理、界说、命题四个层面均较欧氏《原本》有所增补,这些均表明克本在全面继承欧几里得《原本》论证结构的同时,大大扩充了欧氏《原本》的注释性内容。第四章重点考察了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分析《几何原本》中“几何”一词的由来,指出该词既有诸如线、面、体等几何量(magnitudo)之意,又有兼包度与数的一般量(quantitas)之意。相关概念“几何之学”乃至“《几何原本》”后面都有Geometria(拉丁语几何学)的影子,确定了“几何”译名与Geometry之间存在的关联。通过考察“几何”译名,将其上升为对西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来“几何之学”概念演变的历史认识。随后分别考察底本与译本在界说、命题以及证明结构方面的异同:界说的翻译总体上与底本原文差别较大:全部4个定义联项esse,dicitur,appellatur,vocatur中,只有esse的主要译词合乎底本原意。全部83个被定义项中,合乎底本原意的低于一半。全部80条界说释义部分中,只有28条完全忠于底本原意。利徐有意识地改造底本原文,使之符合古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显示出会通中西的实绩。句法是界说翻译中最与底本原文贴近的部分。命题的译文最贴合底本原文,密合程度最高。47条求作命题之中,有32条简单句采用的是保持原文句型的翻译模式,此外还有多条复杂句也是如此,占据绝大多数。五类求证命题中,除简单句之外,其余四类句型命题利徐均基本上选用恰当的古汉语虚词,尽量保持底本拉丁语命题的固有句型,条件句与结论句在译文中清晰可辨。证明结构的翻译受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最大。利徐援用中国传统数学语汇,借以构造译本证明结构的提示词,如“解曰”“法曰”,这些都为克本原文所无。克本原文的证明结构承袭自普罗克洛六分法,而利徐则将其改作“解曰”-“论曰”-“法曰”-“注曰”四分法,几乎全部删去原文结论部分,已非底本原貌。利徐又将大量设问句、反问句应用于驳论命题的论证,这些独立于拉丁语原文的辞句,与中国传统典籍中的驳论有相通之处。以上种种都使得译本的证明结构呈现出中西会通的独特形态。第五章比对了克氏《原本》所载四篇专论,即置于正文之前的《数学学科导言》、第三卷界说16注释中关于切边角的专论、第五卷界说3注释中关于比例分类的专论、以及第六卷界说5注释中关于复合比的专论。通过分析其与译本相应专论之间的异同,结果发现前三组专论的立意、侧重皆不相同,并非译文与原文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克本《数学学科导言》采用了柏拉图哲学的先验说,利徐本相应专论则采用了儒学的“格物穷理”说。与克本切边角专论相比,利徐本切边角专论的重构有两大特点:一、角概念定义内容大为淡化,与中国传统数学不重视角概念相一致;二、援引《庄子》“尺棰之义”强调切边角可以无限细分。克本比例专论中诸如主谓互换、种加属差这些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内容,利徐均加以改易删削,重点保留了原文的计数法则。前三组专论的对勘表明:《几何原本》专论的具体数学材料取自拉丁文的西学文本,但是以中国传统的方式加以解读。本章第四组专论的对勘则在韩跋本与克氏1574年本第六卷第五界笺注中所含专论、以及初函本与克氏1589年之后所出各本第六卷第五界笺注与第六卷第二十三题“后注曰”中的专论之间展开。所得结论为韩跋本系《几何原本》初刻本、因此在年代上早于初函本的论断提供了内容上的支持。第六章是结语。本篇论文所探讨的年代范围上起阿德拉特本诞生的12世纪,下至《几何原本》初函本出版的1629年。跨越六个世纪的宏阔历史背景,贯穿中西两大文明,涉及拉丁语、古汉语等多个重要《原本》版本,综合运用科学史、语言学与翻译史的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欧几里得《原本》从阿德拉特本到克拉维乌斯《原本》,再从克拉维乌斯《原本》到利玛窦、徐光启汉译《几何原本》的流变过程。本论文从拉丁语底本比勘利徐译本,对克本前六卷全部80条界说、182条命题及其论证展开全面比对梳理。本论文注重以案例分析辨析历史疑难,如通过“几何”译名翻译再考,阐明“几何”一词并不排斥Geometria的背景;又如以《几何原本》第六卷界说五笺注来源分析,确认韩跋本为1607年初刻本。本论文还通过思想探源的方法,分析了汉译《几何原本》中具体体现的中西会通案例,从而为徐光启的“翻译会通”伟大思想提供了具体例证。这是汉译《几何原本》带给中国最有价值的学术思想,更是“几何之学”感动中国之真谛所在。

吴巧治[9](2019)在《高中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的测评研究》文中指出逻辑推理素养作为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此外,正是数学的严谨性带动了逻辑推理素养的发展,从而带动数学自身的发展.因此,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是时代和学科发展的要求.本文从逻辑推理素养测评的角度出发,首先根据已有文献及新课标从逻辑推理知识、逻辑推理活动、逻辑推理思想以及思维品质四个层面来构建该体系塔,并从逻辑推理活动层面出发确定逻辑推理素养的内涵指标:分析概括能力、演绎证明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第二,针对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的合理划分,主要从逻辑推理活动层面对逻辑推理核心能力进行水平细化,从而确定该素养评价框架.第三,从该内涵指标出发设计相应的测试题,以测试调查、统计分析为基本手段,对福建省高中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发展水平展开测试调查,测试结果表明:(1)福建省高中生逻辑推理素养的发展水平一般,且随着测试水平的升高,达到A等级的比例逐级降低;(2)学生的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转换困难、创新能力欠缺、归纳概括有待加强;(3)福建省高中生关于逻辑推理素养各核心能力在性别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4)福建省高二、高三学生在分析概括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显着,而在演绎证明、探究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不显着.第四,笔者从该素养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1)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渗透,提升分析概括能力;(2)在推演论证过程中锤炼,提升严谨表达能力;(3)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引导,提升逻辑思维品质.最后,笔者针对本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可研究方向进行总结.

姬芦校[10](2019)在《基于心理学的农村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标出台以后,教育界对自主学习的钻研越来越多,将自主学习理论与各科目联合的研讨层出不穷,其中钻研数学学科与自主学习相联合的,多偏向于理论,调查研究的不多。本文以绥德县四十铺中学为例进行调查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调查结果,探索提升农村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心理学方法,以便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通过文献分析法,综述了国内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章通过文献法明确自主学习的概念,阐述了心理学相关理念,作为本研究的根本思想,确定本文的数学自主学习为:学生在师长的引导下,自发、自觉地拟定数学学习目标,制定计划并坚定执行,对数学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监察、反思及评价,进而优化学习数学的过程,得以提高数学表现的一种学习过程。第三章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心理机制,根据知识进入大脑,经过的几个环节,将自主学习的心理发展机制分为激发、内化、巩固与应用四个机制。第四章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如下问题:兴趣动机方面,大概有50%的学生对于学习是无动机或者是由使用外部动机引起;在学习策略方面,将近半数的学生从未制定学习计划;自我监控反思方面,调查里多一半的学生做完题不检查,出现错误不纠错,大部分学生在行为上自我监控不足,不内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便尝试给出可行性建议。第五章尝试提出促使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策略:从自身水平、学习过程及解题过程方面实现自我认知;树立邻近榜样,积极期望,营造和谐环境。期望通过本研究给予乡村教师一些启示,关注学生心理,在教学中将自学落实到位,广大学子能坚持自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边长特点显着的整边直角三角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边长特点显着的整边直角三角形(论文提纲范文)

(1)范希尔理论下勾股定理教学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几何思维
        2.1.2 几何思维水平
    2.2 理论基础
        2.2.1 范希尔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内研究成果
        2.3.2 国外研究成果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3.1 初二中学生几何思维认知水平测试卷
        3.3.2 勾股定理测试题
第四章 勾股定理的教学实践
    4.1 教学实践依据
        4.1.1 教材及学情分析
        4.1.2 初二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现状调查和分析
    4.2 教学实践基本信息
        4.2.1 教学实践变量及控制
        4.2.2 测试时间
        4.2.3 实践对象
    4.3 教学实践的具体案例
        4.3.1 课题一:探索勾股定理──发现勾股定理
        4.3.2 课题二:探索勾股定理──验证勾股定理
        4.3.3 课题三: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第五章 勾股定理教学的效果分析
    5.1 A班与G班的几何思维水平比较分析
    5.2 A班与G班的勾股定理测试成绩分析
    5.3 A班与G班的勾股定理测试答题情况与几何思维水平相关性分析
        5.3.1 A 班与 G 班勾股定理测试答题情况分析
        5.3.2 A班与G班勾股定理测试成绩与思维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初二中学生几何思维认知水平测试卷
附录 B 勾股定理测试卷
致谢

(2)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
        1.1.2 教育信息化的内在需要
        1.1.3 差异性教学可兼顾教育质量及公平
    1.2 文献综述
        1.2.1 分层教学研究概述
        1.2.2 智慧课堂研究概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
        1.5.1 拟解决问题
        1.5.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及基础性理论
    2.1 分层教学
    2.2 智慧课堂
    2.3 智慧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2.3.1 因材施教理论
        2.3.2 差异性教学理论
        2.3.3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3.4 多元智能理论
第3章 分层教学应用于智慧课堂下数学教学可行性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研究对象
        3.1.3 研究工具
        ⑴设计调查问卷
        ⑵信度和效度检验
    3.2 调查过程
    3.3 调查研究结果及分析
        3.3.1 教师调查结果统计
        3.3.2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
    3.4 可行性分析
第4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具体策略设计
    4.1 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设计原则
        4.1.1 主体性原则
        4.1.2 导向性原则
        4.1.3 渗透性原则
        4.1.4 必要性原则
    4.2 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具体分层策略
        4.2.1 学生分层
        4.2.2 教学内容分层
        4.2.3 教学手段分层
        4.2.4 教学评价分层
第5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5.1 实验教学设计
        5.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5.1.2 实验变量分析
        5.1.3 数学兴趣量表
    5.2 智慧课堂学校解决方案介绍
        5.2.1 终端设备及硬件
        5.2.2 软件要素
        5.2.3 智慧课堂的优势
    5.3 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案例
        5.3.1 教材内容与学情分析
        5.3.2 智慧课堂中的分层教学操作策略
        5.3.3 教学案例
    5.4 结果统计及分析
        5.4.1 对照实验结果
        5.4.2 数学兴趣量度表结果
        5.4.3 个例访谈结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数学兴趣量表
    附录3 :测试1
    附录4 :测试2
    附录5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附录6 :学科测试结果统计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个案分析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工具
        1.6.1 内容广度
        1.6.2 内容深度
        1.6.3 例习题难度
    1.7 创新之处
第2章 大陆与香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2.1 课程总目标的比较
    2.2 “数与代数”内容标准比较
    2.3 “图形与几何”内容标准比较
    2.4 “统计与概率”内容标准比较
第3章 教科书“数与代数”内容比较
    3.1 “数与代数”内容分布比较
        3.1.1 人教版教科书
        3.1.2 牛津版教科书
        3.1.3 两版教科书代数内容整体分布比较
    3.2 “数与代数”内容广度比较
        3.2.1 内容知识统计结果
        3.2.2 内容广度分析
    3.3 “数与代数”内容深度比较
    3.4 “数与代数”例题比较
        3.4.1 例题数量比较
        3.4.2 例题难度比较
        3.4.3 一道例题的个案分析
    3.5 “数与代数”习题比较
        3.5.1 习题数量比较
        3.5.2 习题难度比较
    3.6 “数与代数”个案分析
        3.6.1 二元一次方程
        3.6.2 函数
第4章 教科书“图形与几何”内容比较
    4.1 “图形与几何”内容分布比较
        4.1.1 人教版教科书
        4.1.2 牛津版教科书
        4.1.3 两版教科书几何内容整体分布比较
    4.2 “图形与几何”内容广度比较
        4.2.1 内容知识点统计
        4.2.2 内容广度分析
    4.3 “图形与几何”内容深度比较
    4.4 “图形与几何”例题比较
        4.4.1 例题数量比较
        4.4.2 例题难度比较
        4.4.3 一道例题的个案分析
    4.5 “图形与几何”习题比较
        4.5.1 习题数量比较
        4.5.2 习题难度比较
    4.6 “图形与几何”个案分析——勾股定理
        4.6.1 探究“勾股定理”的内容
        4.6.2 “勾股定理”的应用
        4.6.3 “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5章 教科书“统计与概率”内容比较
    5.1 “统计与概率”内容分布比较
        5.1.1 人教版教科书
        5.1.2 牛津版教科书
        5.1.3 两版教科书统计内容整体分布比较
    5.2 “统计与概率”内容广度比较
        5.2.1 内容知识点统计
        5.2.2 内容广度分析
    5.3 “统计与概率”内容深度比较
    5.4 “统计与概率”例题比较
        5.4.1 例题数量比较
        5.4.2 例题难度比较
        5.4.3 一道例题的个案分析
    5.5 “统计与概率”习题比较
        5.5.1 习题数量比较
        5.5.2 习题难度比较
    5.6 “统计与概率”统计活动个案分析
第6章 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
    6.1 教科书栏目设置比较
    6.2 教科书数学史融入比较
    6.3 教科书拓展性课程资源比较
    6.4 教科书概念引入比较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教科书内容比较结论
        7.1.2 内容呈现方式结论
        7.1.3 两版本教科书编写特色
    7.2 启示
        7.2.1 对教材编写等相关工作者
        7.2.2 对一线数学教师
        7.2.3 针对初中培养数学人才角度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STEAM理念下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1.1.2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课程融合理念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数据分析法
    1.4 论文内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STEAM教育理念综述
        2.1.1 STEAM理念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STEAM理念的内涵
        2.1.3 STEAM理念下的教育结构
        2.1.4 STEAM理念下的课程特征
    2.2 数学学习情感综述
        2.2.1 数学学习情感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数学学习情感的内涵
        2.2.3 数学学习情感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调查和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3.1.2 问卷一: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现状调查问卷
        3.1.3 问卷二:STEAM理念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3.2 调查对象和时间
    3.3 调查问卷一数据分析
        3.3.1 问卷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3.3.2 问卷一描述性分析
        3.3.3 不同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3.3.4 不同年级数学学习情感差异分析
        3.3.5 数学学习情感水平与成绩相关性分析
    3.4 调查问卷二数据分析
        3.4.1 问卷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3.4.2 问卷二描述性分析
        3.4.3 STEAM理念下各层面的统计分析
    3.5 问卷结论
第四章 STEAM理念下培养积极数学学习情感的策略
    4.1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融入
        4.1.1 课堂之内的教学
        4.1.2 课堂之外的延伸
    4.2 信息技术的运用
        4.2.1 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
        4.2.2 线上教学软件的应用
        4.2.3 校本课程的开发
    4.3 数学之美的发现
    4.4 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4.5 数学题目的变式设计
    4.6 STEAM理念的灵活巧用
第五章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5.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5.2 《手拉手模型与半角模型》教学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录B 调查问卷

(5)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和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新课改中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高考试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有利于教师重视数形结合思想
        (三)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及发展
        (二)数形结合思想与解题应用
        (三)数形结合思想与教学研究
        (四)数形结合思想与调查研究
        (五)数形结合思想与信息技术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认知表征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数形结合思想解题原则及实现途径
    一、解题原则
        (一)等价性原则
        (二)双向性原则
        (三)简单性原则
    二、实现途径
        (一)坐标联系
        (二)审视联系
        (三)构造联系
第四章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调查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
        (三)数据统计
        (四)学生访谈
    五、结果与分析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了解程度
        (二)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途径
        (三)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情况
        (四)应用信息技术的影响
        (五)融入数学文化的影响
        (六)数形结合解题情况的调查分析
第五章 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有助于体会函数性质
        (二)有助于探索数学定理
        (三)有助于形成数学概念
    二、挖掘蕴含于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素材
        (一)蕴含于“探究提问”中数形结合思想
        (二)蕴含于“思考问题”中数形结合思想
        (三)蕴含于“例题分析”中数形结合思想
        (四)蕴含于“习题解答”中数形结合思想
    三、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形结合思想教学
        (一)数学家启迪数形结合思维
        (二)数学史开拓数形结合思路
        (三)数学美散发数形结合魅力
    四、注重解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一)以形助数
        (二)以数解形
        (三)数形并重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巴比伦数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2 巴比伦算术理论
    2.1 数字理论
        2.1.1 数字的命名及表示
        2.1.2 度量衡
    2.2 数表
        2.2.1 倒数表
        2.2.2 乘法表
        2.2.3 指数表
    2.3 算术
        2.3.1 整数的基本运算
        2.3.2 算术应用问题举例
3 巴比伦的代数理论
    3.1 代数方程
        3.1.1 一元一次方程
        3.1.2 联立方程组
    3.2 代数方程应用举例
        3.2.1 修建蓄水池
        3.2.2 修建灌溉渠
        3.2.3 大麦的价格
        3.2.4 分配问题
4 巴比伦几何学
    4.1 正方形的对角线
    4.2 勾股定理
    4.3 “分割线”的长度
    4.4 积分的萌芽
5 巴比伦数学的特点
    5.1 社会性
    5.2 机械性
    5.3 局限性
6 巴比伦数学对古代东西方数学的影响
7 巴比伦数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TIMSS数学课堂分析工具的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教育质量提升亟需课堂教学研究
        二、数学课堂变革的理论与实践需要
        三、TIMSS分析工具本土化的现实诉求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基于视频的课堂教学研究
        二、TIMSS课堂视频分析的相关研究
        三、初中数学课堂的特征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设计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性
        二、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理论
第二章 TIMSS分析工具本土化的必要性
    第一节 TIMSS课堂分析工具的价值
        一、TIMSS分析工具的目标探析
        二、TIMSS分析工具的开发程序
        三、TIMSS分析工具的框架结构与发展
    第二节 TIMSS课堂分析工具的不足
        一、数据分析单元问题
        二、数据分析议题偏好问题
        三、专业操作门槛高
    第三节 我国课堂分析工具发展的思考
        一、中外课堂分析工具发展的现实差距
        二、发展差距的现实反思
    第四节 中国数学课堂教学特点
        一、从传统课堂到新课程课堂
        二、具有学科特性的数学课堂
第三章 TIMSS课堂分析工具本土化的研制
    第一节 理论线索:课堂研究的理论借鉴
        一、课堂教学分析理论
        二、新课程理论
        三、TRU理念框架
    第二节 实践视角:TIMSS—L本土化工具试建
        一、一轮编码:课堂结构分类
        二、二轮编码:课堂互动分类
    第三节 工具的信效度
        一、信度检验——试编码
        二、效度检验——专家访谈
    第四节 TIMSS—L本土化工具修订与完善
        一、TIMSS—L本土化工具的改进
        二、TIMSS—L本土化工具的完善
第四章 TIMSS—L本土化工具的实践效果
    第一节 TIMSS—L的分析应用
        一、一轮编码:课堂结构分析
        二、二轮编码:课堂互动形式分析
    第二节 iFIAS的分析应用
        一、iFIAS的应用步骤
        二、编码统计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实践效果比较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克拉维乌斯《原本》及其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史料文献、研究思路与相关术语的界定
第2章 拉丁语版《原本》的流变:从阿德拉特到克拉维乌斯
    2.1 拉丁语版《原本》版本流传概况
        2.1.1 古代阶段:一些早期尝试
        2.1.2 中世纪时期
        2.1.3 文艺复兴时期
    2.2 《原本》文化定位的回归:赞伯蒂、康曼迪诺与克拉维乌斯三本序言之对照研究
        2.2.1 三篇序言的内容分析
        2.2.2 三篇序言的文化意义
    2.3 《原本》文本形态的深刻变化
        2.3.1 体例结构与证明程式的变化
        2.3.2 命题与专论的内容拓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克拉维乌斯《原本》介绍
    3.1 克拉维乌斯及其六版《原本》概述
        3.1.1 克拉维乌斯的生平及其学术
        3.1.2 克版《原本》的沿革
    3.2 克版《原本》正文之增补
        3.2.1 增补,而非更换——以首卷公理11 的处理为例
        3.2.2 克本公理、公设之增补
        3.2.3 克本界说、命题之增补
    3.3 克本注释内容分析:以第一卷为例
        3.3.1 克本注释的分类及其特点
        3.3.2 克氏注释对利、徐译本正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几何原本》翻译研究
    4.1 “几何”译名的历史探源与意义分析
        4.1.1 “几何”译名的历史探源
        4.1.2 “几何”译名含义续考
        4.1.3 “几何家”“几何之学”与“几何原本”
        4.1.4 沟通数、形、量:“几何”多义性的文艺复兴溯源
    4.2 《几何原本》界说翻译
        4.2.1 定义联项的翻译
        4.2.2 被定义项术语的翻译
        4.2.3 释义部分的翻译
    4.3 《几何原本》命题翻译
        4.3.1 求作命题的翻译方法
        4.3.2 求证命题的翻译模式
    4.4 《几何原本》证明结构的改造
        4.4.1 证明提示词的创造性使用
        4.4.2 命题正论的翻译
        4.4.3 命题驳论的翻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几何原本》专论研究
    5.1 利玛窦数学观探源
        5.1.1 克拉维乌斯《导言》中的希腊印记与近代特质
        5.1.3 “几何之理”的演变与“易佛补儒”西学观
        5.1.4 “几何之用”的东方色彩
    5.2 佩尔捷与克拉维乌斯切边角之争的重构
        5.2.1 底本中的切边角之争
        5.2.2 译本切边角之争侧重的偏移
        5.2.3 利徐重构的中国色彩
        5.2.4 利徐对平面角概念的简化处理
    5.3 两篇比例专论的比较研究
        5.3.1 译本因循底本“De proportionibus”之处
        5.3.2 简明致用:译本删减原则探究
        5.3.3 译本改易段落分析
    5.4 《几何原本》第六卷第五界笺注来源探讨
        5.4.1 韩应陛跋文提出的问题
        5.4.2 韩跋本笺注来源考
        5.4.3 初函本笺注增补内容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阿本-克本-《几何原本》:《原本》的时代与文明历程
    6.2 《几何原本》专论研究的成果与意义
    6.3 克本汉译与徐光启的会通思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之学术成果

(9)高中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建立检验逻辑推理素养模型,提升测评可操作性
        1.3.2 揭示学生逻辑推理素养现状,改进教师教学方式
        1.3.3 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水平,提供试题命制建议
    1.4 研究方法
    1.5 理论基础
        1.5.1 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
        1.5.2 TIMSS 2015
        1.5.3 SOLO分类法
    1.6 概念界定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2.1.2 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相关研究综述
        2.1.3 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综述
    2.2 逻辑推理素养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逻辑推理素养概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2.2.2 逻辑推理素养评价的相关研究综述
        2.2.3 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综述
    2.3 其他核心素养测评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其他核心素养评价的相关研究综述
        2.3.2 其他核心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3章 逻辑推理素养水平划分的模型建构
    3.1 逻辑推理素养体系的层次建构
    3.2 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的合理划分
第4章 逻辑推理素养水平测试的设计过程
    4.1 测试对象的选择
    4.2 测试试卷的设计
        4.2.1 测试卷的编制
        4.2.2 测试卷的预测
        4.2.3 测试卷的确定
        4.2.4 测试卷的质量分析
    4.3 测试数据的整理
        4.3.1 测试数据的收集
        4.3.2 测试数据的编码
        4.3.3 测试卷的评分标准
        4.3.4 水平等级划分
第5章 逻辑推理素养水平测试的结果分析
    5.1 逻辑推理素养现状测评及其总体分析
    5.2 逻辑推理素养各指标的具体案例分析
        5.2.1 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分析----分析概括能力
        5.2.2 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分析----演绎证明能力
        5.2.3 逻辑推理素养水平现状分析----探究创新能力
    5.3 逻辑推理素养各指标的性别差异分析
        5.3.1 分析概括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分析
        5.3.2 演绎证明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分析
        5.3.3 探究创新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分析
    5.4 逻辑推理素养各指标的年级差异分析
第6章 逻辑推理素养培养的教学建议
    6.1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渗透,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6.2 在推演论证过程中锤炼,培养严谨表达能力
    6.3 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引导,培养逻辑思维品质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基于心理学的农村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基于心理的自主学习意义
        1.5.1 农村中学生存在问题
        1.5.2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自主学习的好处
第二章 自主学习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2.1 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
    2.2 心理学理论基础
        2.2.1 元认知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2.2.4 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第三章 中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探究
    3.1 自主学习的心理发展机制
        3.1.1 激发机制
        3.1.2 内化机制
        3.1.3 巩固机制
        3.1.4 应用机制
    3.2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第四章 中学数学自主学习调查及研究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问卷设计
    4.4 调查过程
    4.5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4.5.1 调查结果
        4.5.2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结果
第五章 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心理学策略
    5.1 自我认知
        5.1.1 对自身水平的认识
        5.1.2 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5.1.3 对解题过程的认识
    5.2 营造环境提高期望
        5.2.1 邻近榜样
        5.2.2 期望成效法
总结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四、边长特点显着的整边直角三角形(论文参考文献)

  • [1]范希尔理论下勾股定理教学实践与研究[D]. 刁慧慧. 青岛大学, 2021
  • [2]基于智慧课堂的分层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D]. 饶越. 西南大学, 2020(05)
  • [3]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D]. 石逸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STEAM理念下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研究[D]. 袁雪纯. 济南大学, 2020(01)
  • [5]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和教学策略[D]. 毕亭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巴比伦数学研究[D]. 董晓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TIMSS数学课堂分析工具的本土化研究[D]. 池梦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8]克拉维乌斯《原本》及其汉译研究[D]. 王宏晨.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高中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的测评研究[D]. 吴巧治.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基于心理学的农村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研究[D]. 姬芦校. 延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具有不同边长的全边直角三角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