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地下气化综合利用的探讨

煤炭地下气化综合利用的探讨

一、浅谈煤炭地下气化的综合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滕吉文,王玉辰,司芗,刘少华,王祎然[1](2021)在《煤炭、煤层气多元转型是中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与供需之本》文中认为化石能源的勘探与开发对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面临着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此不同类型新能源广为提出与试验非常重要。中国能源发展与研究现状表明:(1)中国能源结构为少油、缺气、富煤。而煤乃是未来清洁化石能源开发的源地;(2)煤层气在天然气能源开发与供给中的潜力巨大;(3)煤炭多元转化型能(煤转型能)和煤炭高效利用的轨迹研究说明,21世纪煤层气和煤炭多元转型能必是中国能源匹配中开发供给的主力。

刘淑琴,畅志兵,刘金昌[2](2021)在《深部煤炭原位气化开采关键技术及发展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炭地下气化可将其转化为燃气输出到地面,是深部煤炭原位流态化开采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UCG)的发展历程、技术现状以及中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典型案例,基于现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体系剖析了深部煤炭地下气化的关键技术及技术攻关方向,展望了以天然气生产为目标的深部煤炭气化开采前景。UCG的发展呈现由矿井式向钻井式、由浅部煤层向深部煤层、由单一发电向综合利用的趋势;中深部煤炭地下气化的实践验证了深部煤炭地下气化的技术可行性。深部煤炭地下气化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地质评价和科学选址、气化炉构建技术、深部煤层高压点火技术、可控移动注入技术和深部火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深部煤炭气化开采生产天然气,不仅可实现深部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还有望解决天然气消费的供需矛盾。

黄东[3](2021)在《煤炭地下气化动态温度场及燃空区扩展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地下气化是将煤炭资源原位转化为可燃性气体过程,是清洁、安全、高效的煤炭利用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煤炭地下气化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见性,实现稳定性生产和商业化开发仍需进一步研究与完善。煤层温度场的动态演变和燃空区扩展是煤炭地下气化工艺稳定性控制关键。本研究选用蒙东褐煤为实验用煤,对煤层热解温度场演变及燃空区扩展展开研究,以期为煤炭地下气化工业性应用提供数据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蒙东褐煤性质分析,得出蒙东褐煤的挥发分较高、低氮、煤变质程度较低,是煤炭地下气化的优质煤种。通过热重分析考察了不同升温速率和粒径对煤热解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升温速率增大,蒙东褐煤的总失重量降低,最大失重速率增大。受到传热和挥发分析出的影响,大粒径煤的失重略小于小粒径煤。但当煤粒径小于0.2 mm时,受煤岩惰性组分影响,失重率反而略有降低。采用现象模型研究煤热解动力学,得出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能真实地反映煤热解过程。在同一热解条件下,低温段的活化能大于高温段的活化能,活化能随升温速率增大逐渐增大。由于煤的粒径不同,热解所需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也存在差异。(2)通过对大块原煤和人工煤块单侧面加热,研究了煤炭地下气化动态温度场演变及传热规律。研究表明,在水平截面上,煤层内部传热速率高于煤层边缘,温度场大体呈环形分布。在垂直截面上,热量沿煤层向上传递,呈温度梯度分布,越远离热源,煤层温度越低。大块原煤传热速率高于人工煤块,但传热均匀性较差,干燥温度线两侧分布不均,300℃特征温度线呈拱形分布。由于大块原煤中存在裂隙,热量在煤层中主要以热传导方式进行,而煤层裂隙中的对流传热加快了传热速率,有利于提高煤炭地下气化传热效率。(3)利用高温热管作为热源在煤柱中心处加热,研究了煤柱热解过程中温度场动态演变及热解产物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靠近热源处的煤层升温较快、温度较高。由于煤柱传热性能差,热源距离的增加引起煤层温度快速降低。煤柱截面温度场各温度区域分布特征明显,煤层中间温度较高,两侧相对较低,温度带呈拱形分布。200℃特征温度线移动速率大于600℃特征温度线,使得干馏干燥区的区域不断增大。煤柱热解产生的煤气组分中H2含量最高,其次是CH4,CO2与CO含量相对较低。在热解初期,CH4含量较高,煤气热值较高。随着热解时间的增加,CO2体积分数增大,使得煤气热值逐渐减小。(4)通过对人工煤柱在不同工况下进行燃烧,考察不同燃烧方式、气化剂流量及氧浓度对燃空区扩展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正向燃烧和逆向燃烧过程化学反应相似,但物理过程不同。由于气流流场不同,燃空区的几何形状和体积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无论是正向燃烧还是逆向燃烧,当气化剂流量和氧浓度增大时,在单位时间内耗煤量增大,燃空区体积增大。氧浓度的增大有利于煤层燃空区的径向扩展,但当氧浓度较高时,煤灰在燃空区内结渣,从而影响燃空区的扩展规律。

袁亮,杨科[4](2021)在《再论废弃矿井利用面临的科学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关闭/废弃矿井数量逐年增多,仍遗留大量可开发利用资源,开展关闭/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意义重大。目前,相关研究工作仍相对滞后,难以系统解决遗留能源资源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基于山西省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禀赋与开发现状分析,结合关闭/废弃矿井遗留煤炭地下气化、遗留煤层气地面抽采、地下空间储能储物等重大需求,亟需研究关闭/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协同综合利用评价方法、固-液-气及应力-位移-渗流-温度等多相多场动态演化机制、复杂遗留空间煤层气运移规律与储集成藏机理、复杂岩体多场耦合作用机理及稳定性控制等4个关键科学问题,攻克关闭/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协同利用安全与风险评价技术、遗留煤炭地下气化炉构建及气化工艺、遗留煤层气资源地面抽采与利用、地下储库(储水、储油、储气等)库容探测与防渗等4项关键核心技术。基于矿井全生命周期绿色利用科学理念,以白家庄煤矿为例,提出了山西省关闭/废弃矿井遗留资源和空间资源"能源化、资源化、功能化"协同利用综合性解决方案,创新了"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机制为基础的关闭/废弃矿井能源资源精准开发与利用新模式。

王辅臣[5](2021)在《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回顾了煤气化技术在中国15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新中国建立前、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3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我国引进各类煤气化技术的过程及其应用情况;以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2个阶段,重点概括了我国煤气化技术领域的艰难探索、系统深入研究和技术示范与应用过程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成果;对我国自主开发的主要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历程、技术特点、应用情况及最新进展进行概要阐述,并对地下气化、催化气化、加氢气化、超临界水气化、等离子体气化等新型气化技术的国内研发进展进行简要述评;总结了我国煤气化技术引进、自主研究与工程应用经验,从降低装置投资、提高系统效率、实现环境友好、协同处理液/固有机废物、融合信息化技术、开发新技术、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对煤气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杨甫,段中会,马东民,田涛,付德亮,贺丹[6](2020)在《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地下气化(UCG)是深部煤炭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属于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的技术范畴,与传统的采煤-地面气化相比在经济性、安全性、清洁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综述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气化原理以及不同气化工艺发展现状,认为钻井式(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该技术在气化区域科学选址、气化剂选择、燃空区控制与监测、超短水平井技术以及气化产物分级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阐明煤炭地下气化-碳捕获碳利用碳封存(UCG-CCUS)技术联合应用将会真正成为新一代的深部资源绿色高效开发技术。

韩军,方惠军,喻岳钰,徐小虎,王创业,刘猛,刘丹璐[7](2020)在《煤炭地下气化产业与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煤炭地下气化可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开采和利用,催生新的战略替代能源。国外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和现场试验,主要采用巷道式及浅层钻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工艺。目前,浅层钻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前端工艺基本成熟,但规模化开发技术尚未突破,受环保政策、资源条件、技术局限等因素限制,工业化进展缓慢,还需要在地质评价和选址、基础实验、气化炉建造、气化运行控制工艺、粗煤气综合利用、井下工程技术、规模化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并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及项目经济性等问题。煤炭地下气化未来将由浅层向中深层发展,粗煤气处理技术将由单一发电向深加工、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大型石油企业具有发展煤炭地下气化的战略需求、资源基础和技术条件,应发挥上下游一体化综合优势,建立科研、试验、生产及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运营模式,加快推进煤炭地下气化商业化开发进程,引领产业发展。

刘宏磊[8](2020)在《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矿产开发工程活动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扰动了矿山和矿区环境与生态系统,这种扰动有些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效应,但也有一些扰动对其具有正效应。为了系统地修复治理矿山环境的负效应和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的正效应,运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基础理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和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为我国实现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双赢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明确了与论文研究紧密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矿山环境、矿山环境问题、矿山环境效应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据采掘扰动不同环境的后果的矿山环境问题分类;依据矿山环境问题分布的地理格局、地貌特点分析了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及特征;根据矿业开发活动扰动环境的不同影响,明确矿山环境正、负效应的定义,将矿山环境正效应分为矿山能源正效应、矿山空间正效应和矿山综合正效应,将矿山环境负效应分为矿山岩土体环境负效应、矿山水环境负效应、矿山大气环境负效应和矿山生态环境负效应。为了全面分析矿山环境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方法和多问题综合评价方法。矿山环境单问题评价旨在分析和预测单个矿山环境问题对矿山环境现状以及未来状态的影响,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利用互信息熵和信息时域分割方法确定指标评分和权重,以分析多个矿山环境问题叠加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并以四道柳煤矿为例,选择该区域环境影响最为典型的多个问题综合评价了煤炭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修复治理矿山环境负效应,论文提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体系,补充和完善了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并有效指导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以往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研究不同,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是在系统地研究修复治理对象的基础上,以消灾治理、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为目标,以工程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为支撑,突破了使用单项技术指导矿山环境治理的传统理念,形成从工程治理到生态修复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体系。通过对象分析、目标控制、厘定技术,优化组合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开采沉陷问题、固体废弃物问题和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的三套修复治理模式。其中,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0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4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8例。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实践研究中,阐述了模式的适用范围与技术构成,剖析了模式应用工程示例的工程背景、矿山环境负效应和工程修复治理措施,并讨论模式的实践效果。以邢东煤矿、大雁二矿、风水沟煤矿等矿山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元宝山露天矿排土场、准格尔露天矿排土场等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抚顺西露天矿露天采坑南、北帮边坡稳定性问题示例3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通过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分析并验证了修复治理模式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有效应对了复杂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难题。为了开发利用矿山环境正效应资源,论文提出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且将之应用于实践。梳理了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中的对象、目标、技术以及模式构建方法,提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土地与空间(地下)开发利用、原位地下科学研究场地开发利用、矿山文化科普以及旅游观光等开发利用目标,梳理了8项服务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的技术方法,并围绕对象分析、目标控制、技术厘定的系统方法,构建了11例煤炭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以露天矿山为例,将模式实践于西露天矿正效应开发利用规划,提出“光伏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浅层低温地热能、多类型仓储空间、深坑酒店与地下商业中心、矿山科普教育基地、矿山地质博物馆和采掘遗址、健身休闲基地等综合开发利用内容。为了开发利用矿山复杂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背景下的矿山浅层低温地热资源,研发了矿区浅层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现场原位测试技术和矿区含水层排泄区域识别方法两项技术,并检验了技术方法的有效性。

段中会,马丽[9](2019)在《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技术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陕西省是我国绿色煤炭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和国家绿色煤炭资源生产供应基地,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主要从煤系矿产资源协同勘查与综合评价、生态脆弱煤矿区保水采煤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复杂地质条件矿区地质灾害精细勘查预测、渭北老矿区遗留矿产资源利用与转型发展、"煤炭地质云"及煤矿地质保障信息系统、煤炭分质利用及高性能材料制备等6方面分析了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的研究进展,提出未来一段时期陕西省绿色煤炭地质工作将围绕绿色煤炭资源地质保障、绿色煤炭开采地质保障及绿色煤炭利用地质保障三大方向拓展深化。

王创业,方惠军,刘猛,王建飞,詹顺[10](2019)在《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攻关方向》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天然气消费市场空前繁荣,面临的内外部压力逐年增大,天然气保障能力建设首次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时在我国"富煤、少气、贫油"的资源格局下,如何高效、清洁利用煤炭已成为竞争热点。煤炭地下气化是当今世界普遍盛行的绿色采煤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国内天然气产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但由于受国家政策、市场需求、高额投资和技术密集等多方面影响,该项技术产业化进展缓慢。本文介绍了煤炭地下气化基本原理和气化产品的市场前景,总结了国内外典型煤炭地下气化现场试验项目,分析了影响项目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性提出煤炭地下气化面临的技术挑战,从而明确下步攻关方向,为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发展和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扩充新气源提供新思路。

二、浅谈煤炭地下气化的综合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煤炭地下气化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煤炭、煤层气多元转型是中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与供需之本(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煤炭的聚集与潜力巨大
    1.1 中国煤炭存储、产能与消耗
    1.2 中国的煤炭产量,产能与需求
        1.2.1 全球视野的产区分布特征
        1.2.2 中国煤炭产地的分布特征
        1.2.3 中国煤炭能源的未来需求
        1)煤炭在中国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不会改变
        2)未来20年的煤炭需求
        3)煤炭能源潜力巨大,向第二深度空间(800~3 000 m)要煤
        4)中国能源中煤炭能源“永葆青春”
        5)煤炭多元转换对煤炭能源的未来设想
2 煤层气及化石能源存储、开发和利用
    2.1 煤层气的存储、产气量与分布
        2.1.1 世界煤层气大国
        2.1.2 中国的煤层气
    2.2 中国煤层气的潜能和反应
        2.2.1 中国华北克拉通西部的大气田——苏里格大气田
        2.2.2 中国80个含天然气沉积盆地的天然气类型
        2.2.3 全球各国煤层气的存储,开采和潜力
3 煤炭绿色、清洁、高效与能型转换
    3.1 发展洁净煤利用技术的重要性
        3.1.1 发展洁净煤技术是煤炭业创新的必然途径
        3.1.2 煤炭多联产技术是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主要发展趋势
        3.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世界煤制油概况
        2)中国煤制油的概况[70-75]
        3)近年发展快速
        4)到2020年煤基替代能源路线
        5)煤炭高效燃烧是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途径
        6)煤热解技术
        7)地面煤炭煤气化
    3.2 煤炭液化与其在能源发展中的路线之一
        3.2.1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
        3.2.2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
        3.2.3 中国科学院在煤炭清洁高效能源转化研究中的进展
    3.3 煤炭地下气化、发电与其在能源发展中路线之二
        3.3.1 煤炭地下燃烧气化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乃必然选择
        3.3.2 可行性与基础-资源保障
        3.3.3 煤炭气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3.3.4 已有研究成效和工程与工艺的可行性
        3.3.5 中国实施煤炭地下气化的边界条件
        1)资源背景
        2)潜力分析
        3)技术要求
        4)地下煤田区
        5)地下煤炭燃烧气化产出与热能与发电并举
        6)中国地下煤炭燃烧气化与发电
    3.4 煤系资源在发展过程中的思考
        3.4.1 全球煤层气的资源量估计
        3.4.2 中国煤层气分布特征
        1)不同成煤时期的煤层气技术可采储量各异
        2)煤炭资源分布与煤层气资源分布
        3)可采资源量
        4)发展态势
        3.4.3 产能强化研究的几个方面
4 结论
    4.1 煤层气作为未来主体能源,潜力巨大
    4.2 煤炭、煤层气与其转型在中国能源配置的主力地位不会改变
        (1)中国煤业必须“革命”方可崛起。
        (2)创立新型煤炭资源高效利用新“链条”。

(2)深部煤炭原位气化开采关键技术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发展历程和现状
2 中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典型案例
    2.1 欧洲中等深部煤炭地下气化试验
    2.2 加拿大深部煤炭地下气化试验
3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关键技术
    3.1 地质评价和选址
    3.2 气化炉构建技术
    3.3 深部煤层高压点火技术
    3.4 可控移动注入技术
    3.5 深部火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4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发展前景和展望
5 结 语

(3)煤炭地下气化动态温度场及燃空区扩展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
        1.1.2 我国煤炭资源及利用现状
    1.2 煤炭地下气化
        1.2.1 煤炭地下气化原理
        1.2.2 煤炭地下气化研究历程
        1.2.3 煤炭地下气化影响因素
        1.2.4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研究
        1.2.5 煤炭地下气化温度场研究进展
        1.2.6 煤炭地下气化燃空区扩展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课题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实验煤样特性分析
    2.1 实验煤样性质分析
        2.1.1 煤样来源及预处理
        2.1.2 煤样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2.1.3 煤样灰熔融性与热稳定性
    2.2 煤样热重分析
        2.2.1 热重实验装置及方法
        2.2.2 蒙东褐煤失重特性
        2.2.3 升温速率对蒙东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2.2.4 粒径对蒙东褐煤热解特性的影响
        2.2.5 蒙东褐煤热解动力学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大尺度煤块热解温度场演变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煤样
        3.2.2 实验装置
        3.2.3 测温点布置及数据采集系统
        3.2.4 实验方法
    3.3 热源距离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3.4 煤层温度场演变规律
        3.4.1 水平截面温度场演变规律
        3.4.2 垂直截面温度场演变规律
        3.4.3 对角线截面温度场演变规律
    3.5 大尺度煤传热特性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高温热管煤柱径向热解特性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高温热管的制备
        4.2.3 实验装置与方法
    4.3 热源距离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4.4 截面温度场动态演变规律
    4.5 煤柱热解产物分布
    4.6 本章小结
5 煤炭地下气化燃空区扩展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煤柱制备
        5.2.2 实验平台与过程
    5.3 正向燃烧燃空区扩展规律
        5.3.1 气化剂流量对燃空区扩展的影响
        5.3.2 气化剂氧浓度对燃空区扩展的影响
    5.4 逆向燃烧燃空区扩展规律
        5.4.1 气化剂流量对燃空区扩展的影响
        5.4.2 气化剂氧浓度对燃空区扩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4)再论废弃矿井利用面临的科学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禀赋与开发现状
2 关闭/废弃矿井能源资源精准开发利用关键科学问题
    2.1 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综合利用安全评价体系
    2.2 气液热固化等多相多场动态演化机制
    2.3 复杂遗留空间煤层气运移规律与储集成藏机理关闭/废弃矿井遗留煤层气泄露导致的爆炸或火
    2.4 复杂岩体多场多相耦合作用机理及其变形破坏特征
3 山西省关闭/废弃矿井遗留资源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策
4 山西省关闭/废弃矿井遗留资源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
5 展望

(5)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外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历程
    1.1 国外煤气化技术的发展
    1.2 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早期应用
    1.3 新中国建立初期煤气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4 改革开放后煤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1.4.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1.4.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1.4.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引进及应用
2 国内煤气化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进展
    2.1 改革开放前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
        2.1.1 固定床气化技术
        2.1.2 K-T炉常压粉煤气化技术
        2.1.3 水煤浆气化技术
        2.1.4 常压旋流式粉煤气化炉
        2.1.5 空气-粉煤熔渣池气化
        2.1.6 流化床气化技术
    2.2 改革开放以来自主煤气化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2.2.1 固定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2 流化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3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2.4 其他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工程示范
        2.2.5 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
3 结语与展望
    3.1 结语
    3.2 展望

(6)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化原理及工艺
    1.1 气化原理
    1.2 气化工艺
        1.2.1 矿井式气化
        1.2.2 钻井式气化
2 气化技术进展
    2.1 选址评价
        2.1.1 煤阶
        2.1.2 赋存条件
        2.1.3 其他条件
    2.2 气化剂选择
    2.3 燃空区控制与监测
    2.4 水平井技术
    2.5 UCG-CCUS技术
3 关键问题及发展趋势
    3.1 存在的关键问题
    3.2 发展趋势
        3.2.1 实现煤与煤层气共采
        3.2.2 相邻煤层地下气化开采稠油
4 结论

(7)煤炭地下气化产业与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煤炭地下气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产业发展状况
    1.2 技术研究与进展
        1.2.1 地质评价和选址
        1.2.2 气化过程模拟和模型实验
        1.2.3 气化运行控制
        1.2.4 地面集输处理
        1.2.5 井下工程技术
    1.3 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2 煤炭地下气化产业与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工艺技术问题
    2.2 环境问题
    2.3 经济性问题
3 我国加快发展煤炭地下气化的意义及建议
    3.1 煤炭地下气化可催生新的战略替代能源
    3.2 石油企业应将煤炭地下气化作为重要发展领域
    3.3 技术发展对策
    3.4 产业发展建议

(8)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矿山环境问题与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2.1 基本概念
    2.2 矿山环境问题分类研究
    2.3 矿山环境问题分布区域
    2.4 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2.5 本章小结
3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与多问题综合评价研究
    3.1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
    3.2 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研究
    4.1 修复治理模式的科学内涵
    4.2 修复治理模式的对象
    4.3 修复治理模式的目标
    4.4 修复治理模式的技术方法体系
    4.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1 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2 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3 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4 本章小结
6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与关键技术方法
    6.1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
    6.2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实践——以露天矿山为例
    6.3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浅谈煤炭地下气化的综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炭、煤层气多元转型是中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与供需之本[J]. 滕吉文,王玉辰,司芗,刘少华,王祎然.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22)
  • [2]深部煤炭原位气化开采关键技术及发展前景[J]. 刘淑琴,畅志兵,刘金昌. 矿业科学学报, 2021(03)
  • [3]煤炭地下气化动态温度场及燃空区扩展特性研究[D]. 黄东.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4]再论废弃矿井利用面临的科学问题与对策[J]. 袁亮,杨科. 煤炭学报, 2021(01)
  • [5]煤气化技术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 王辅臣. 洁净煤技术, 2021(01)
  • [6]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进展[J]. 杨甫,段中会,马东民,田涛,付德亮,贺丹. 科技导报, 2020(20)
  • [7]煤炭地下气化产业与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韩军,方惠军,喻岳钰,徐小虎,王创业,刘猛,刘丹璐. 石油科技论坛, 2020(03)
  • [8]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宏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9]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技术研究综述[A]. 段中会,马丽. 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2019)暨第三届“绿色勘查科技论坛”论文集, 2019
  • [10]煤炭地下气化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攻关方向[A]. 王创业,方惠军,刘猛,王建飞,詹顺. 2019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论文集, 2019

标签:;  ;  ;  ;  ;  

煤炭地下气化综合利用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