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铁路分局襄樊北站报站系统维护

襄樊铁路分局襄樊北站报站系统维护

一、襄樊铁路分局襄樊北站车站报点系统的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袁航[1](2020)在《中国铁路改革对铁路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国际贸易是拉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同时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但“逆全球化”思潮的再次兴起和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将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国际贸易。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的迹象,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贸易模式。那么挖掘出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是十分重要的。贸易要想最终实现,其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通过交通运输完成货物的位移,以完成出口商对进口商的货物转移。铁路是中国这样一个陆上大国综合交通体系中极为重要与不可替代的重要运输方式。同时铁路也是中国陆上贸易的重要通道。但中国的铁路运输贸易比重还很小,发展铁路运输贸易对于中国向西开放战略,以及打造贸易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多数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对贸易的作用。而且在细分领域多数研究聚焦于海运、空运等交通方式。现有研究虽已涉及制度在交通运输发展上的作用,不过关于一国运输系统制度的变化,特别是业务、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制度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还相对缺乏。特别是中国计划经济色彩浓重、几乎完全垄断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的制度安排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更为匮乏。制度层面导致的复杂影响机制对贸易多样化(包括企业和产品层面)的作用值得深入分析。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铁路改革对中国铁路贸易多样化的影响。关于贸易多样化的概念,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选取和构建了多个变量,从多个维度对贸易多样化进行了定义。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层面的变量,包括企业出口额、企业出口产品偏度、企业进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二是产品层面的变量,包括产品进出口额、进出口扩展边际、集约边际、以及产品出口价格边际和出口量边际。本论文选取了2000年以后中国铁路系统实施的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铁路主辅分离改革和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前者涉及企业资源分配、企业边界和摆脱政策性负担;后者涉及企业治理结构变更。用这两次改革为外生冲击,研究了铁路制度安排对中国铁路贸易多样化的影响。首先参照Melitz和Ottaviano(2008)的经典多产品出口企业模型,构建了一个经济理论模型,用以分析铁路运输制度安排所造成的铁路运输效率和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并为事后的实证检验提供验证的目标。随后使用政策检验的有效工具——双重差分法DID(包括DID的各种变形形式)对政策效果进行检验,并结合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本文的逻辑解释机理进行进一步的检验。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是铁路主辅分离改革确实提升了铁路运输效率,为铁路出口企业提供了在运价等其他运输成本刚性的情况下另一种降低运输成本的渠道,增加了铁路出口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其有能力增加非核心产品出口,导致铁路出口的产品偏度的降低。降低了企业过度依赖出口单一产品的风险,最终提升整体铁路出口规模。二是由于铁路调度等铁路运营核心部门和人员拥有巨大的寻租空间,一方面新的主管部门接手权力,使得短期内多数企业无法与铁路部门建立关系,这就使得出口企业数量受到铁路机构改革的显着负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需要进行协调关系的部门总体数量的减少,改革后企业出口需要承担的额外市场交易成本出现了相对下降,这使得企业通过铁路运输出口的产品价格出现了下降,而出口产品数量并未受到显着影响,这使得单个企业的出口额在绝对值上受到了显着的负向影响。三是由于相比出口企业,进口企业要协调地理距离相对远的铁路部门,这加大了协调的难度,放大了铁路进口企业对铁路运输效率的敏感程度。这就造成了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对铁路进口在企业和产品两个层面的进口额、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产生了更为显着的负向的作用。同时本文还发现,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的损害更大,而国有企业在改革之后受到更多的青睐甚至正向的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首先针对铁路重启辅营业务,应避免对辅营业务再次提供各类补贴。中国铁路部门也不应将过多的资源与精力投入到辅营业务,应首先确保投资与主营业务的正常发展相匹配。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选择管理团队,应制定相关绩效评估标准,避免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并促进运输方式的竞争,为铁路部门货运方式创新提供条件。其次针对铁路治理结构,要进一步捋顺国铁集团的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增强铁路行业市场化程度的同时进一步放开铁路价格管制。提供物流信息公布平台,完善违约惩处机制,平衡铁路运输各职能部门间的权利分配,进一步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铁路运输行业的门槛,以服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进一步捋顺中国国铁系统各级的行政管理权和调度指挥权。进一步提高调度指挥设备水平,优化调度人员作业方式,挖掘生产力,提高运输效率。

张家浩[2](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焦成启[3](2014)在《路局调度指挥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运输是以安全生产为方针,坚持高度集中,统一领导的原则。调度指挥在铁路运输生产中处于核心地位,伴随着铁路发展和改革的大潮,运输生产中的安全、经济等问题愈发凸显其重要作用。铁路运输的各项工作中,安全是永恒不变的话题。特别是在“甬温线7.23”事故以后,中国铁路总公司、各铁路局、各站段更是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盛光祖部长更是提出了:“三个永远不、三个共识、三个重中之重、三个硬性规定”来指导各铁路局和站段工作。调度指挥处在运输生产的统一领导位置,如何科学合理的调度指挥,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生产,值得我们探讨。安全和效益永远是密不可分的。运输企业的生产活动中经济效益永远是重中之重的问题,铁路运输的计量单位是吨公里和人公里。在铁路货运改革的新潮下,调度指挥作为运输生产的指挥、协调者,其命令计划的及时性、合理性、科学性等对运输组织的效率、效益、效能至关重要。故而如何通过精细调度、科学调度来最大限度的完成吨公里和人公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人是运输生产的主体,铁路发展追寻的是和谐发展。在运输生产的实际中,超劳问题由于其特殊性不可避免的存在,如何更好的以人为本,更好的为铁路运输生产的稳定发展献力,同样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课题。本人是武汉铁路局一名列车调度员,从事行车调度工作已经3年,结合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实际,写此文章是为了立足岗位,更好的为铁路运输生产出谋划策,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杨武亮[4](2013)在《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综合利用研究 ——以平安驿站前广场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承担着绝大部分的客货运输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合城乡大规模人员和物资流动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火车站是旅客进出城市的重要交通节点,是城市的门户空间。小城市火车站所占比重较大,是全国火车站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火车第六次大提速后,火车在小城市停靠的车次减少和停靠的时间缩短和小城市自身条件的约束,小城市火车站及周边地区成为城市边缘地带。同时小城市开放空间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城市居民户外活动增加,这些都为火车站站前广场可再生利用提供了条件。站前广场及周边地区是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地区,又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小城市火车站的改造和再利用开发是小城市更新发展的新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火车的大提速,小城市的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交通功能减弱,城市广场的功能提升。站前广场承担城市门户空间、交通枢纽、社会停车场地、应急避难场所、集会场所、娱乐休闲、商业设施、民俗表演、康体等其他功能,且应急避难场所和康体功能在小城市特定的城市空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火车站站前广场和高铁站站前广场,研究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比较少,而这种类型的火车站数目较多,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通过选取十六个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现状利用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站前广场现状综合利用的方式,提出不同城市形态的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综合利用策略。以土地再生利用及城市开放空间等为理论基础,探索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综合利用模式、设计策略与方法。同时以平安驿站前广场为例,运用应急避难场所、休闲娱乐场所、晨练场所、表演场所、集会场所、社会停车场等策略进行改造设计。希望能为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工程设计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袁新宇[5](2012)在《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管理模式化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成灌市域铁路以其交通快速、准时的优势,给商务、房地产、广告、旅游、商业等产业带来新的商机,大大拉动区域居民消费,缩短了郊区与城区的“距离”,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成灌市域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市域铁路,而且功能定位特殊性,因此探讨成灌线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很只能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分别从投资与建设、线路及车站基本情况以沿线的基本情况来介绍成灌市域铁路的基本情况,同时对成灌市域铁路与国家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两种轨道交通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成灌市域铁路的特殊性。其次,从经营管理体制、客运服务和运输组织三个方面对成灌市域铁路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分析成灌线经营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成灌市域铁路客流构成特点和成灌线近期和远期的客流以及高峰小时换乘客流。并且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成灌线高峰小时客流特点。最后,按照“管理一体化,劳动集约化,设备优良化,服务人性化,售票自助化,经营品牌化,运力调整灵活多样化”的原则,结合实际综合研究,分别从客运需求、市场营销、票务管理、换乘服务、商务开发、产品结构以及其他方面构建成灌线“集中管理、精干高效”的新型管理体系。以后成灌线的经营管理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景云[6](2010)在《不确定条件下编组站调度系统配流模型及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编组站是铁路运输的重要基层生产单位,主要办理货物列车的解体和编组作业,主要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列车”,也就是将到达车站的各种车流进行分类处理,依据列车编组计划、列车运行图和《技规》的有关要求编组成各种出发列车,并按照运行图或铁路局日(班)计划规定的时刻正点发车,在路网点、线能力协调中还担负着车流、列流调节的作用。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是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组站阶段计划的优化编制又是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的关键环节和理论难点。阶段计划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出发列车的编组内容和车流来源,即配流问题。解决配流问题就是要合理安排列车的解编方案和配流方案,使编组站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地进行,提高运输效率,完成运输任务,并保证整个路网的畅通。配流问题分为动态配流和静态配流两个阶段,动态配流通过制定列车的解编方案,确定列车解编顺序;静态配流则通过确定出发列车具体的编组内容和车流来源得到最终的配流方案。在编组站调度系统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既有信息的不确定(如列车预确报、到达时刻等),也有作业的不确定(如列车到、解、编、发作业),还有换算方面的不确定(如列车编成辆数)。对于阶段计划而言,因时间跨度较短,信息可以认为是确定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作业时间及列车编成辆数上。在“到、解、编、发”4项作业中,到达和出发技术作业时间又相对稳定,而解体作业和编组作业时间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中解体时间的变化又更大一些。为了更加客观、准确的估计列车解、编作业时间,借鉴调度人员的工作经验,分析影响解、编作业时间的各种因素,同时考虑到各站的设备及作业组织方法各有不同,本文以概率论为基础,利用回归分析及参数估计方法来合理估计作业时间。由于编组站解、编作业时间存在一定的波动性,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将其作为模糊变量对待,用变量的悲观值表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解、编作业时间,以阶段内出发车辆数最大为目标,建立不确定条件下的编组站动态配流模型,并采用近似非确定性树搜索(approximate nondeterministic tree search, ANTS)算法寻找有利的解体方案。该算法是一种利用数学规划思想的ACO算法,通过定义不确定条件下的可解集合、待解集合和选解集合将动态配流问题映射为方案树,保证了时间约束条件。由于改进了蚂蚁系统的选择策略和信息素更新,并在每次转移过程中对模型的约束条件进行判断,提高了解的性能和算法的收敛速度。在静态配流中,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列车编成辆数的波动。通过构建配流问题的网络模型,设定虚拟到达列车,把出发列车分为可欠轴与不可欠轴两类,将目标函数转化为求最小虚拟到达列车车辆数,将静态配流问题转化为固定费用的产销平衡运输问题。模型的求解应用神经网络算法的思想。在动态配流得到解编方案的基础上,首先对虚拟到达列车赋初值,在计算过程中调用学习规则,并将编组辆数与牵引定数和换长联系起来,保证出发列车满轴,然后计算虚拟到达列车的最小值,进一步确定列车的配流方案。经过逐步迭代求得最优方案,最终完整地解决配流问题。

戴弘[7](2010)在《郑州铁路局客运营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速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铁路客运市场份额呈现下滑趋势。铁路作为我国运输的大动脉,在这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铁路运输企业作为客运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能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在此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客运营销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铁路客运营销状况的对比分析,以及对郑州铁路局客运营销的基础资源、计算机联网售票系统资源和郑州铁路局客运营销的组织策略及营销现状的分析,认为,虽然郑州局近几年客运营销工作随着客运形势的发展在逐步完善和提高,整体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基本适应,并取得了良好成绩,旅客发送人数和旅客票价收入等指标连创新高,但仍然存在客运营销体系不完善,客运产品结构不合理、客流组织不均衡、营销手段单一、考核、评价不到位、监控分析手段不先进等问题。其次,本文结合郑州铁路局客运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郑州铁路局客运营销体系的总体结构和方案,通过市场调查和征求旅客的意见,关注旅客心理,获取真实基础数据,制定出旅客列车开行方案,采取多种措施方便旅客购票,在旅客进站、上车、出站的旅行过程中,提供优质的服务,设计出盈亏分析及预警指标,建立起完整的评价体系,对产品进行科学的优化,通过奖惩机制的实施,建立起客票组织、异地票和直通列车考核等措施,对车站、职工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最后,论文总结了构建新客运营销体系方案在郑州铁路局的具体应用,通过车站满意度、列车满意度测评,改进站车服务质量;通过优化旅客列车设计、采取合理设置售票窗口、开通自动电话订票系统和加强日常及节假日营销组织等措施对郑州局客运生产的指导效果;通过盈利列车和亏损列车的分析,进一步优化了郑州局的客运产品结构。同时,文章也根据客运营销系统取得的效果,指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在扩大代售点、完善监控手段、加强部门协调等方面应改进的方面。总之,本文结合郑州铁路局实际情况,通过分析郑州铁路局客运营销存在的问题,研究出适合郑州铁路局的客运营销体系和模式,研究成果和结论对其他铁路局也具有指导意义。

王树增[8](2009)在《解放战争》文中提出过去读作家的《朝鲜战争》和《长征》,被残酷的真实震撼过,为巨大的牺牲沉痛过,让史诗般的理想激励过,而今读《解放战争》,想六十年前,骨肉与炮火齐飞,鲜血共朝霞一色,又会有怎样的感动?

高美洁[9](2009)在《大型铁路枢纽、区域编组站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枢纽是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枢纽运输对于保证网线与网点能力协调,搞好全路运输工作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编组站作为铁路枢纽内重要的运输设备,其规划与布局是否合理、设备规模是否适应路网货物运输需求,对于保证实现全路合理的车流组织方案,保证路网车流顺利输送,适应各方向车流波动,并适应路网车流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铁路的全面发展,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建设已全面展开,随着这些新线的投入运营,铁路运输组织方式、货物运输径路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我国机车牵引动力的提高,机车动力已全面实现了以电力为主、内燃为辅的格局,列车检查现代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牵引交路趋向长交路。所有这些新的发展对铁路枢纽的规划与布局,编组站的合理布局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铁路最新的发展、探明铁路进一步的发展需求,提前规划铁路枢纽及路网性、区域性编组站,对搞好铁路今后车流组织、实现优化运输,保证网线协调、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提高货物运输送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是基于张超老师的铁道部科技司立项科研项目《铁路枢纽规划及能力配置研究——大型铁路枢纽、区域编组站布局规划研究》,以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枢纽、编组站、客运站、货运站等能力、分工、布局等方面的论文和论着为基础,对北京、沈阳、南京、郑州、兰州、武汉、哈尔滨、上海、成都、重庆等多个枢纽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向有关规划、设计、研究和使用单位专家进行了多方面的咨询,通过研究铁路枢纽与铁路运输网络的协调配合问题,研究铁路枢纽各组成车站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路网建设、运输需求、车流组织等因素,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对编组站进行区域性的划分和定位,并对大型铁路枢纽在路网中的功能作用进行定位、提出其合理的规划布局。

薛锋[10](2009)在《编组站调度系统配流协同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是整个铁路运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建成的成都北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CIPS系统)和建设中的新丰镇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SAM系统)代表了我国铁路编组站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它们整合并集成我国目前编组站各种成熟的过程控制分系统,统一信息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有机地构建成管控一体化的整体系统。编组站CIPS系统和SAM系统实际上包括作业控制自动化、数据处理自动化和调度指挥智能化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实际上形成按功能划分的三个子系统,它们紧密相联,互相依托,共同构成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其中,调度指挥子系统本质上属于决策支持系统(DSS),而数据处理子系统本质上属于管理信息系统(MIS),二者虽有联系,但面向不同层次,实现不同目标,具有不同功能。编组站调度指挥子系统(简称“调度系统”)是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只有从优化作业计划入手,改善编组站作业,才能发挥出编组站调度系统“神经中枢”的作用。编组站调度系统配流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但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各有偏重,未能很好地从编组站整体角度考虑综合优化,有待进一步完善。论文立足铁路编组站工作实际,从编组站调度大系统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配流协同优化问题。论文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理论研究为主,首先总结分析编组站的车流组织规律以及配流机理,然后在编组站调度系统界定和边际假设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大系统优化理论、协同论、组合数学等理论和观点,对编组站各单项作业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注重作业环节的协调,将单项作业关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深入分析编组站作业特征和作业流程的基础上,总结了编组站的车流组织规律,并对编组站调度系统进行了界定。通过分析配流问题的组合优化性质以及出发车流的来源,进一步揭示了编组站配流的内部机理。2.以确定的编组站作业时间标准为依据,分别按调机的台数、调机作业方式、考虑固定作业和调机干扰与否,给出了计算到达列车的最早可能解体时刻和出发列车的最晚必须编组时刻的算法。在此基础上,以解体方案树模型及回溯算法确定列车的解体顺序,并提出列车编组顺序的调整方法。以先编组出发列车的单个配流方案为主线,建立了解编方案同步调整与协调匹配的协同优化模型。3.汲取大系统优化理论、协同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到调机运用、到发线运用、调车线运用、取送车作业等建立一系列既相关又相对独立的模型和算法,包括静态与动态配流协同优化、到发线运用与解编作业协同优化、调车线运用与解编作业协同优化、取送车作业与解编作业协同优化等内容;引入系统综合的思想,将所建模型和算法进行有效地整合,建立编组站配流的综合协同优化模型,体现出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编组站配流优化理论体系。4.针对双向编组站衔接方向较多、易产生折角车流的特点,利用数学方法对交换车进行处理,同时考虑到达列车的接入场、出发列车的出发场以及股道调整等问题。在既有双向编组站系统作业分工方案的基础上,对于到发列车需要调整作业地点的情况,建立协同模型进行优化,尽可能地减少折角车流给编组站带来的能力损耗,实现到达车流在全站范围内的合理分配。5.通过研究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融合,设计出一种集时间效率和求解精度于一体的快速算法——基于信息熵和混沌理论的遗传—蚁群协同优化算法,应用于求解编组站调度系统配流优化问题。6.对所设计的算法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实现,并对郑州北站大量的现场数据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生成合理的配流方案,充分验证了优化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论文采用先局部后整体、由定性到定量、分层逐步解决的研究方法,加强了模型和算法的针对性设计,体现了配流整体优化的原则。论文的研究涵盖了与配流相关的编组站作业优化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编组站调度系统配流协同优化研究,作为编组站调度指挥智能化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是编组站配流理论的深化,对提高编组站调度决策水平,实现编组站调度指挥科学化、智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建立编组站智能调度系统奠定可靠的理论基础。编组站配流的优化可以实现车站车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提高运输生产效率,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论文的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襄樊铁路分局襄樊北站车站报点系统的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襄樊铁路分局襄樊北站车站报点系统的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铁路改革对铁路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贸易阶段性下滑
        1.1.2 铁路改革相对滞后
    1.2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理论研究方法
        1.6.2 实证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1.8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1.1 国际贸易理论
        2.1.2 运输经济理论
        2.1.3 制度经济学
        2.1.4 企业组织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服务投入与贸易
        2.2.2 交通与贸易
        2.2.3 企业出口多样性
        2.2.4 国企改革与预算软约束
        2.2.5 铁路改革
        2.2.6 组织结构集中和工作负荷过载
    2.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第3章 铁路主辅分离对铁路出口产品偏度的影响
    3.1 引言
    3.2 改革背景
    3.3 理论模型
    3.4 实证分析
        3.4.1 数据和变量描述
        3.4.2 计量模型
        3.4.3 实证结果
        3.4.4 稳健性检验
        3.4.5 解释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路局直管站段改革对产品层面出口的影响
    4.1 引言
    4.2 改革背景与研究问题
    4.3 实证分析
        4.3.1 数据和变量描述
        4.3.2 计量模型
        4.3.3 实证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4.4.1 控制异常值
        4.4.2 控制时间趋势
        4.4.3 控制产品替代弹性的影响
        4.4.4 排除外资企业的影响
        4.4.5 替换控制组
        4.4.6 控制季节因素
        4.4.7 扩展研究时段
        4.4.8 企业—产品层面的影响
    4.5 异质性检验
        4.5.1 企业所有制
        4.5.2 贸易方式
        4.5.3 产品属性
        4.5.4 企业区位
        4.5.5 动态效果
    4.6 其他潜在影响因素
        4.6.1 节日因素
        4.6.2 政策执行滞后问题
        4.6.3 关税的影响
        4.6.4 铁路与海运出口的替代效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路局直管站段改革对进口的影响
    5.1 引言
    5.2 铁路调度系统在此次改革中的变化
    5.3 实证分析
        5.3.1 数据和变量描述
        5.3.2 计量模型
        5.3.3 实证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区分货物种类
        5.4.2 区分不同的铁路局
        5.4.3 其他潜在因素对进口额的影响
        5.4.4 扩展研究时段
    5.5 解释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铁路主辅分离改革对中国铁路出口特别是偏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6.1.2 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在短期内抑制了铁路出口
        6.1.3 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在短期内抑制了铁路进口
    6.2 政策建议
        6.2.1 针对铁路重启辅营业务
        6.2.2 针对铁路局治理结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A.1 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定义
    A.2 稳健性检验:控制其他形式的固定效应
    A.3 威尔克森符号秩检验
    A.4 2000年、2019年中国出口税则
    A.5 2018中国铁路总公司汇总资产负债表
    A.6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
    A.7 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实施过程
    A.8 部分“公转铁”推进措施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3)路局调度指挥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调度指挥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调度指挥系统的组成
    2.2 调度指挥的指挥原则
    2.3 我国现行调度指挥管理模式
    2.4 调度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新形势下对调度指挥的需求
第3章 调度指挥在调度安全中的作用发挥
    3.1 调度安全的重要性
    3.2 调度指挥工作的特点
    3.3 调度指挥在调度安全中的作用
    3.4 行车调度在调度指挥中的作用
    3.5 调度指挥在调度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3.5.1 调度指挥安全问题统计
        3.5.2 调度指挥安全问题特征分析
    3.6 案例分析
        3.6.1 调度命令问题案例分析
        3.6.2 错办通过事故案例
        3.6.3 电车进无电区事故案例
        3.6.4 漏发调度命令耽误列车事故案例
    3.7 调度安全的关键控制
    3.8 小结
第4章 调度指挥在经济效益中的控制策略
    4.1 铁路经济效益的范畴
    4.2 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性
    4.3 提高经济效益的控制理论
        4.3.1 提高经济效益的控制理论原理
        4.3.2 提高经济效益的控制目标体系
    4.4 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控制措施
        4.4.1 提高换算周转量的控制措施
        4.4.2 压缩运用车的控制措施
        4.4.3 提高装车及限制口能力的控制措施
        4.4.4 加快电煤运输的控制措施
        4.4.5 加快百千战略列车放行的控制措施
    4.5 小结
第5章 乘务员超劳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5.1 超劳的概况
    5.2 超劳的定义
    5.3 超劳的影响
    5.4 超劳背景分析
    5.5 影响机车乘务员的原因分析
    5.6 减少机车乘务员超劳的措施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综合利用研究 ——以平安驿站前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
        1.3.1 小城市的概念
        1.3.2 小城市城市形态
        1.3.3 站前广场的由来及作用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1.4.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1.4.2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火车站对小城市的作用及影响
    2.1 我国铁路的发展概况
    2.2 铁路对小城市的影响
        2.2.1 铁路对城市的影响
        2.2.2 火车提速对小城市的影响
    2.3 小城市土地再生利用的产生
        2.3.1 小城市旧城区存在的问题
        2.3.2 土地再生利用的出现
        2.3.3 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再生利用
    2.4 小城市开放空间问题的提出
        2.4.1 小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况
        2.4.2 平灾结合的理念
        2.4.3 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是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
    2.5 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基本功能及发展趋势
        2.5.1 站前广场的基本功能
        2.5.2 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发展趋势
    2.6 本章小结
3 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现状分析与总结
    3.1 现状概述
    3.2 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利用现状
        3.2.1 现状综合利用较好
        3.2.2 现状综合利用较差
        3.2.3 现状综合利用缺失
    3.3 现状利用方式分析
        3.3.1 火车站与城市的关系
        3.3.2 小城市开放空间的现状分析
        3.3.3 站前广场现状利用分析
    3.4 现状利用方式总结
        3.4.1 现状利用总结
        3.4.2 综合利用方式总结
    3.5 小结
4 站前广场综合利用策略分析
    4.1 站前广场的综合利用概述
    4.2 集中团状型城市站前广场的综合利用分析
        4.2.1 集中团状型城市特征
        4.2.2 城区中心地段的站前广场综合利用
        4.2.3 中心城区边缘的站前广场综合利用
    4.3 分散布局型城市站前广场的综合利用分析
        4.3.1 分散布局型城市特征
        4.3.2 城市组团的站前广场综合利用
        4.3.3 主城区边缘的站前广场综合利用
    4.4. 带状型城市站前广场的综合利用分析
        4.4.1 带状型城市特征
        4.4.2 带状型城市站前广场综合利用
    4.5 小结
5 平安驿站前广场综合利用设计策略与设计
    5.1 背景和现状分析
        5.1.1 背景及现状
        5.1.2 城区现状开放空间分析
        5.1.3 居民活动分析
        5.1.4 现状利用总结
    5.2 综合利用策略
        5.2.1 应急避难场所
        5.2.2 休闲娱乐、晨练场所
        5.2.3 表演、集会场所
        5.2.4 社会停车场
        5.2.5 城市门户
    5.3 平安驿站前广场设计
        5.3.1 功能结构
        5.3.2 总体布局
        5.3.3 交通组织
        5.3.4 绿化景观
        5.3.5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5.3.6 城市家具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表 1 平安县平安驿站前广场综合利用调查问卷
附表 2 站前广场实地调研表格

(5)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管理模式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市域铁路状况
        1.2.1 国外市域铁路状况
        1.2.2 国内市域铁路状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成灌市域铁路基本特点分析
    2.1 成灌市域铁路概况
        2.1.1 成灌市域铁路投资及建设情况
        2.1.2 成灌市域铁路线路及车站基本情况
        2.1.3 成灌市域铁路沿线基本情况
    2.2 成灌市域铁路特征分析及功能定位
        2.2.1 成灌市域铁路特征分析
        2.2.2 成灌市域铁路功能定位
    2.3 成灌市域铁路与国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对比
        2.3.1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
        2.3.2 成灌市域铁路与国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现状分析
    3.1 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管理体制
        3.1.1 高速铁路的经营管理模式
        3.1.2 成灌市域铁路的经营管理体制
    3.2 成灌市域铁路客运服务分析
        3.2.1 客运人员设置
        3.2.2 售票服务
        3.2.3 设施设备
        3.2.4 换乘服务
    3.3 成灌市域铁路运输组织
        3.3.1 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3.3.2 开行方案
        3.3.3 车站工作组织
        3.3.4 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区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灌市域铁路客运需求分析
    4.1 成灌市域铁路客流构成及比例
        4.1.1 成灌市域铁路客流性质
        4.1.2 成灌市域铁路客流特点
    4.2 成灌市域铁路全日客流规模
    4.3 高峰小时换乘量
        4.3.1 与地铁二号线的换乘量
        4.3.2 与环线列车换乘量
        4.3.3 跨线客运交流量
    4.4 高峰小时客流特点
        4.4.1 高峰小时到发客流
        4.4.2 客流组团分析
        4.4.3 高峰小时断面客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管理模式与对策分析
    5.1 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管理体制研究
        5.1.1 成灌市域铁路的经营管理目标
        5.1.2 成灌市域铁路的经营管理模式探讨
    5.2 成灌市域铁路营销
    5.3 成灌市域铁路票务
        5.3.1 多样化的售票组织
        5.3.2 车票实名制
    5.4 成灌市域铁路换乘
    5.5 成灌市域铁路商务开发
        5.5.1 国内外车站的商业开发
        5.5.2 车站商业开发
    5.6 提升客流分析水平,优化产品结构
    5.7 其他
        5.7.1 突破现有用工限制
        5.7.2 提升站车管理和服务水平
    5.8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不确定条件下编组站调度系统配流模型及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编组站综合调度系统的发展
        1.1.2 调度系统中配流问题概述
        1.1.3 不确定系统理论概述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工作分析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2章 编组站调度系统分析
    2.1 编组站作业系统分析
        2.1.1 编组站主要作业简介
        2.1.2 编组站各子系统简介
        2.1.3 编组站各子系统的联系
    2.2 编组站作业计划
        2.2.1 班计划
        2.2.2 阶段计划
        2.2.3 作业计划的智能化
    2.3 配流问题简介
        2.3.1 配流问题的实质
        2.3.2 配流问题的特点
        2.3.3 配流问题的难点
    本章小结
第3章 编组站调度系统不确定性分析
    3.1 技术作业时间的不确定性
        3.1.1 技术作业时间估计
        3.1.2 解体时间分析
        3.1.3 溜放过程分析
        3.1.4 溜放时间估计
        3.1.5 解体作业时间
        3.1.6 编组作业时间
        3.1.7 技检作业时间
    3.2 到达列车不确定性
        3.2.1 预确报系统
        3.2.2 到达列车的表示方法
    3.3 出发列车不确定性
        3.3.1 出发时间的表示方法
        3.3.2 出发列车的编组内容及编成辆数
    3.4 算例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确定条件下配流模型构建
    4.1 配流系统分析
        4.1.1 编组站组号分析
        4.1.2 配流中车流来源分析
        4.1.3 配流中接续时间分析
        4.1.4 配流问题综合分析
    4.2 配流模型建立
        4.2.1 目标函数
        4.2.2 车流接续时间约束
        4.2.3 编组内容约束
    4.3 配流模型分析
        4.3.1 列车解体顺序确定规则
        4.3.2 调车机车安排规则
        4.3.3 到发线运用规则
        4.3.4 调车场股道分配规则
        4.3.5 出发列车编组内容确定规则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确定条件下动态配流算法设计
    5.1 蚁群算法介绍
        5.1.1 蚁群算法的原理
        5.1.2 基本蚁群算法分析
        5.1.3 求解过程
    5.2 解构造图
        5.2.1 解构造图定义
        5.2.2 基本解构造图
        5.2.3 方案树的生成
    5.3 选择策略
        5.3.1 信息素分布
        5.3.2 启发式因子
        5.3.3 选择策略
        5.3.4 信息素更新
    5.4 动态配流算法
        5.4.1 算法参数的选择
        5.4.2 虚拟到达场
        5.4.3 算法步骤
    5.5 算例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确定条件下静态配流算法设计
    6.1 静态配流网络模型
        6.1.1 静态配流模型
        6.1.2 静态配流网络模型
        6.1.3 静态配流与动态配流的关系
    6.2 算法的学习规则
        6.2.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6.2.2 初始化权数
        6.2.3 误差函数
        6.2.4 权值的计算
        6.2.5 学习步骤
    6.3 算法过程
        6.3.1 出发列车的编成辆数
        6.3.2 虚拟到达列车初值
        6.3.3 配流方案计算
        6.3.4 算法步骤
    6.4 算例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郑州北站实例分析
    1 郑州北站概况
    2 郑州北站原始车流数据
    3 配流计划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郑州铁路局客运营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郑州铁路局客运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郑州铁路局客运营销资源概述
    2.2 郑州铁路局客运营销体系存在的问题
3 郑州铁路局客运营销体系的构建
    3.1 客运营销体系的构成因素
    3.2 营销体系的构建
4 客运营销体系的实施及效果分析
    4.1 客运营销体系的实施
    4.2 客运营销体系的效果
    4.3 需进一步优化的方面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解放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青春作伴好回乡
    年纪愈大愈不愿意洗脸
    青春作伴好还乡
    闯关东
    此山是我开, 此树是我栽
    “活着的最伟大的美国人”
    狭隘的关门主义
第二章最大多数万岁
    四平之战
    中原突围
    河网地带
    古老的中国战术和漂亮的美国帽子
    最大多数万岁
    和平已经死了
第三章哀莫大于心死
    奇寒中的呐喊
    哀莫大于心死
    农民厌恶马师长
    姑嫂二人忙点灯
    囊形地带和中枢安全
第四章战场的腰部
    胡宗南:为人民服务处
    孟良崮
    黄土沟壑
    战场的腰部
    夏季攻势
第五章破釜沉舟
    共产党是否失败了?
    战略反攻
    破釜沉舟
    领导爬起来
    “共军北渡黄河公算最大”
第六章朗照边区胜利花
    “打他三个钟头再走不迟”
    半岛之争
    朗照边区胜利花
    打倒蒋介石才有饭吃
    瑟瑟秋风中的反腐与作战
    “他们未必愿意永久打仗”
第七章“凡同情共军者请退出去!”
    陈诚末路
    卫立煌:“我参加共产党好吗?”
    国民大会
    沉重的门板
第八章把汉江变成内河
    烽烟起洛阳
    只准活着打下去, 不准活着退下来
    泾渭河谷
    把汉江变成内河

(9)大型铁路枢纽、区域编组站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作用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编组站的发展情况
        1.2.2 当今我国铁路编组站和枢纽面临的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2 铁路枢纽与铁路运输网络的协调配合
    2.1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概述
        2.1.1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内涵
        2.1.2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目标和功能
        2.1.3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影响因素
    2.2 我国铁路生产力布局现状及趋势
        2.2.1 路网布局及趋势
        2.2.2 站段布局
        2.2.3 近年我国铁路站段布局的调整
    2.3 铁路枢纽与路网布局的协调关系
        2.3.1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内涵
        2.3.2 机务、车辆、运检设施布局与路网布局的协调
3 铁路货运发展对铁路枢纽、编组站的影响分析
    3.1 我国近年铁路货物运输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3.2 铁路货运市场前景分析
    3.3 铁路货运发展对铁路枢纽、编组站的影响
4 铁路客运发展对铁路枢纽的影响分析
    4.1 客运专线概述
    4.2 我国客运专线线网与规划
    4.3 客运专线引入枢纽概况
    4.4 客运专线的运输组织
    4.5 客运专线对枢纽布局的影响分析
5 区域编组站布局分析
    5.1 区域编组站的选定条件
    5.2 区域编组站影响因素分析
    5.3 区域编组站聚类分析
    5.4 区域编组站布局分析
    5.5 区域编组站分析结论
6 大型铁路枢纽布局分析
    6.1 大型铁路枢纽的内涵及设置条件
    6.2 路网客运中心布局分析
        6.2.1 路网客运中心的聚类分析
        6.2.2 大型铁路枢纽路网客运中心布局分析
    6.3 大型铁路枢纽布局分析
        6.3.1 大型铁路枢纽布局分析
        6.3.2 对大型铁路枢纽布局点设置的评价
    6.4 选定枢纽概述
        6.4.1 路网性编组站和路网性客运中心枢纽
        6.4.2 路网性编组站和区域性客运中心枢纽
        6.4.3 区域性编组站和路网性客运中心枢纽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编组站调度系统配流协同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发展概述
        1.1.2 编组站调度中的配流问题概述
        1.1.3 大系统优化理论概述
        1.1.4 协同优化理论概述
        1.1.5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编组站作业优化及配流问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存在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编组站的车流组织及配流机理
    2.1 站型结构对车流组织的影响分析
        2.1.1 站型结构分类
        2.1.2 站型结构特征
        2.1.3 站型对车流组织的影响
    2.2 编组站系统及作业分析
        2.2.1 编组站系统及其特征
        2.2.2 编组站的作业分析
    2.3 编组站的车流组织规律
        2.3.1 配流计划的编制
        2.3.2 配流计划与调机运用的关系
        2.3.3 车流的作业流程
        2.3.4 车流状态的转化
        2.3.5 车流组织与列车运行线的匹配
        2.3.6 配流计划的调度调整
    2.4 编组站调度系统配流机理分析
        2.4.1 调度系统的系统界定及分析
        2.4.2 配流问题的组合优化性质
        2.4.3 出发车流的来源分析
        2.4.4 配流的基本方法
第3章 编组站列车解体方案与编组方案的协同优化
    3.1 解体作业与编组作业的关联关系
    3.2 解体时刻与编组时刻的算法
        3.2.1 解体时刻的算法
        3.2.2 编组时刻的算法
    3.3 列车解体顺序的确定方法
        3.3.1 解体方案计数的基本概念
        3.3.2 解体方案树的构造
        3.3.3 方案值的计算
        3.3.4 有利解体方案的搜索
    3.4 列车编组顺序的调整方法
        3.4.1 列车编组顺序调整的时间范围
        3.4.2 一台调机编组时相邻列车编组顺序的调整
        3.4.3 一台调机编组时跨列车编组顺序的调整
        3.4.4 两台调机编组时编组方案调整的优化
    3.5 列车解编方案的协同优化
        3.5.1 有效匹配解体方案
        3.5.2 解编方案的协同优化模型
        3.5.3 解编方案同步调整的算法描述
第4章 编组站配流问题的分解与综合协同优化
    4.1 编组站配流优化子问题的分解
    4.2 静态配流与动态配流问题的描述
        4.2.1 静态配流问题
        4.2.2 动态配流问题
    4.3 静态配流与动态配流的协同优化
        4.3.1 算法分析
        4.3.2 相容解体方案搜索的遗传算法结构
        4.3.3 静态配流的蚁群算法结构
    4.4 到发线运用与解编作业的协同优化
        4.4.1 到发线运用的描述
        4.4.2 模型的构造
        4.4.3 模型的求解思路
    4.5 调车场线群的调整运用与解编作业的协同优化
        4.5.1 调车场线路运用的描述
        4.5.2 模型的构造
        4.5.3 模型的求解思路
    4.6 取送车作业与解编作业的协同优化
        4.6.1 取送车作业分析及条件设定
        4.6.2 取车时机的确定
        4.6.3 送车时机的确定
    4.7 编组站配流的综合协同优化模型
        4.7.1 约束条件
        4.7.2 目标函数
第5章 双向编组站配流的协同优化
    5.1 交换车的分析处理
        5.1.1 交换车的转场方式
        5.1.2 交换车处理的数学方法
        5.1.3 算法步骤
    5.2 到达列车的接入场选择优化
        5.2.1 条件设定
        5.2.2 双层多目标决策模型
        5.2.3 模型算法
    5.3 出发列车的出发场变更及出发股道调整优化
    5.4 双向编组站配流的协同优化模型
第6章 编组站配流问题求解的协同优化算法
    6.1 智能算法概述
    6.2 遗传算法
        6.2.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6.2.2 遗传算法的参数选择
        6.2.3 遗传算法的特点及应用
    6.3 蚁群算法
        6.3.1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6.3.2 蚁群算法的参数选择
        6.3.3 蚁群算法的特点及应用
    6.4 遗传算法与蚁群算法的融合策略
    6.5 基于信息熵和混沌理论的遗传—蚁群协同优化算法
        6.5.1 信息熵和混沌优化简述
        6.5.2 初始群体的产生方法
        6.5.3 遗传及蚁群策略
        6.5.4 适应度函数的改进
        6.5.5 参数自适应控制策略
        6.5.6 ECGACO算法步骤
        6.5.7 算法复杂性分析
    6.6 求解编组站配流问题的ECGACO算法设计
        6.6.1 遗传结构设计
        6.6.2 蚁群结构设计
        6.6.3 算法步骤
    6.7 算法的计算机程序实现
        6.7.1 车流数据的选取
        6.7.2 算法的寻优性能
        6.7.3 配流仿真系统设计
结论
    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3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郑州北站概况及基本数据
附录2 郑州北站原始车流数据
附录3 列车解编方案及配流方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襄樊铁路分局襄樊北站车站报点系统的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铁路改革对铁路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影响[D]. 袁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2]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3]路局调度指挥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焦成启.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1)
  • [4]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综合利用研究 ——以平安驿站前广场为例[D]. 杨武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5]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管理模式化探讨[D]. 袁新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6]不确定条件下编组站调度系统配流模型及算法研究[D]. 景云.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3)
  • [7]郑州铁路局客运营销问题研究[D]. 戴弘. 郑州大学, 2010(05)
  • [8]解放战争[J]. 王树增. 当代, 2009(04)
  • [9]大型铁路枢纽、区域编组站布局研究[D]. 高美洁.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10]编组站调度系统配流协同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 薛锋.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标签:;  ;  ;  

襄樊铁路分局襄樊北站报站系统维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