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峡钾玄质火山岩:白垩纪阿尔金断层的脉动?

红柳峡钾玄质火山岩:白垩纪阿尔金断层的脉动?

一、The shoshonitic volcanic rocks at Hongliuxia:Pulses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in Cretaceous?(论文文献综述)

汤贺军[1](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文中认为东准噶尔地区地处中国新疆北部,作为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演化是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大陆增长和古亚洲洋演化的重要研究课题。该区自古生代来经历了大洋扩张、板块俯冲、碰撞和后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了一系列岛弧杂岩带和增生杂岩。关于东准噶尔的板块边界、物质组成、基底属性、洋盆闭合时限及矿产发育特征等,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许多进展和共识。但对该地区古生代构造属性、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未能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及区域成矿规律统一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东准噶尔北缘扎河坝及邻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古生代成岩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矿床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厘定了成岩成矿时代,阐明了岩浆岩的性质、源区特征及其岩石成因,进而探讨了大地构造环境及区域成矿作用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东准噶尔古生代构造演化和成岩成矿作用提供新的资料。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通过1:1万实测地质剖面,对扎河坝蛇绿岩各个岩石单元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对产于扎河坝蛇绿岩中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含矿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侵位时间为401?Ma,远小于扎河坝蛇绿岩的形成时代(488~498 Ma)。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各个岩石单元都具有受俯冲带流体影响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一个洋内岛弧逐渐成熟的过程。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SSZ)的弧前环境,较晚形成的产物如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为俯冲消减不同时期的产物。2、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属于钙碱性及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岩类,Mg#中等(0.39~0.50)。二者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全岩(87Sr/86Sr)i为0.704966~0.707395,εNd(t)介于1.29~3.84之间,锆石εHf(t)为-1.7~18.8,平均值为5.6,δ18O为5.25‰~10.17‰,平均值为7.71‰。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混染了约20%~40%的壳源物质。二者锆石U-Pb年龄为401 Ma左右,且均捕获了前寒武系的老锆石,说明本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基底。3、本区泥盆纪侵入岩呈较小面积分布,但火山岩非常发育。玉伊塔斯矿床含矿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384.6Ma,索东角闪辉长岩年龄为387.2Ma,全岩(87Sr/86Sr)i为0.703512~0.704076,εNd(t)介于4.98~5.36之间,锆石εHf(t)值为9.8~12.9,δ18O同位素6.32‰~6.66‰。喀腊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年龄为393.5Ma,其磷灰石(87Sr/86Sr)i为0.703066~0.703332,εNd(t)为5.26~7.51。泥盆纪侵入岩及火山岩研究表明其构造背景为洋内弧有关的俯冲消减环境,索东角闪辉长岩及玉伊塔斯含矿岩体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为岛弧背景下俯冲板片流体及俯冲沉积物熔体共同交代上部地幔楔形成。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源区来自亏损地幔,受地壳污染程度较小,可能是石榴石橄榄岩熔融的产物。4、本区石炭纪-二叠纪侵入岩较为发育,但火山岩发育一般。碱性花岗岩带中扎河坝西岩体年龄为321Ma,早于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带,其具有A2型碱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暗示其侵位时该地区造山作用已结束。从早到晚,从北向南,东准噶尔乌伦古到卡拉麦里地区A型花岗岩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逐渐降低,而εNd(t)的值逐渐增高,表明岩浆源区不断亏损,中亚造山带有不断向南增生的趋势。库拉比也含矿岩体及卡拉岗组含矿流纹岩锆石年龄为274~278Ma。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显示,前者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且有壳源物质的加入,后者与扎河坝西碱性花岗岩为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构造背景为后碰撞拉张环境。5、对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了4个阶段: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为大洋扩张期,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为俯冲消减期,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为碰撞期,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为后碰撞期。成矿作用为: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杨延绘[2](2016)在《准东大井坳陷带石炭系沉积充填演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逐渐成为勘探重点,将大井坳陷带石炭系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地研究其沉积环境与沉积充填特征,这不仅能够反映中亚造山带增生-改造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还有助于我国今后火山岩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本论文以石炭系地层、沉积充填分析为基础,以钻井岩心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测试分析手段,以构造解析为辅助手段,结合前人对大井坳陷带石炭系的研究成果,建立了该区石炭纪地层系统,重建石炭系沉积充填特征,厘定盆地结构和性质。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根据年代学测试结果和地震剖面特征,结合古生物特征、测井曲线和岩性对比,大井坳陷带石炭系可以划分为五套层序:下石炭统滴水泉组、巴塔玛依内山组下火山岩段和巴塔玛依内山组沉积岩段,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上火山岩段和石钱滩组。根据地震P波速度、结合重磁异常特征,表明盆地基底具有不均一性。另外,石炭系火山岩正的εHf(t)值表明准东地区的基底为年轻的地壳,至少说明该地区不具备规模性的前寒武系结晶基底。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样品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坦,亏损Ta、Nb等高场强元素。综合认为其主要形成于岛弧相关的环境,之后进入俯冲相关的伸展构造环境。早石炭世早期东段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期研究区西段才开始进入后碰撞环境。早石炭世整体上处于滨浅海相沉积环境。研究区早石炭世早期沉积厚度为100-500m,充填一套砂泥互层的滨浅海和扇三角洲相沉积;早石炭世中期沉积厚度为500-1000m,火山活动剧烈,充填爆发相至中酸性溢流相沉积;早石炭世晚期沉积厚度为300-500m,为火山活动间歇期,充填砂泥岩沉积夹薄层的火山岩建造。晚石炭世处于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环境。晚石炭世早中期沉积厚度为300-1000m,为滨浅海相至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火山活动剧烈,发育火山角砾岩-玄武岩-安山岩旋回序列;晚石炭世晚期沉积厚度为200-850m,大部分地区遭受剥蚀,沉积环境主要为陆相,仅在石钱滩凹陷发育冲积扇相沉积。

吴茂先[3](2015)在《酒西盆地疏勒河组磁性地层年代及中新世祁连山西段构造隆升》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亚乃至全球气候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对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机制的认识,目前还存在着争论。位于高原北部边界的北祁连山地区是认识高原隆升过程的理想地区,特别是其山前盆地-河西走廊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晚中生代-新生代沉积物,记录了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前后高原北部山体隆升的重要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新近纪是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时期,但由于缺乏高精度年代控制的构造-沉积记录,对于新近纪构造隆升过程的细节认识不清。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河西走廊最西端、受阿尔金断裂和祁连山北缘断裂控制的酒西盆地新近纪地层磁性地层年代测量及沉积环境分析,取得了以下几点结果:1)酒西盆地红柳峡剖面疏勒河组厚284米,为一套泥岩-粉砂岩-砂岩组合,加少量砾岩及钙质泥岩,粒度较细。磁性地层学结果显示,剖面包含32个正极性事件和32个负极性事件,对应于2012标准极性柱C5AAr~C3An.ln,磁性地层年代为 13.76~6.20Ma。2)岩石磁学测量显示岩石载磁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及针铁矿。其中灰绿色泥岩和泥灰岩含磁铁矿和针铁矿,后者还含有少量磁赤铁矿;灰绿色砂岩、褐色泥岩、浅褐红色泥岩、橘红色钙质泥岩、棕红色粉砂质泥岩和浅灰褐色钙质泥质粉砂岩含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后面四者还含有赤铁矿,特征剩磁由磁铁矿和赤铁矿(红色调岩石中)携带。3)红柳峡剖面疏勒河组从下向上可以分为三大段,下段23~107米主要为灰绿色泥岩及褐黄色钙质泥岩,二者多呈互层产出,属半深湖相沉积。中段107m~246m主要为浅褐黄色粉砂岩、细砂岩、砂岩以及褐红色泥质粉砂岩,属湖泊三角洲相及滨湖相沉积;170米向上砂岩层变厚变多,斜层理发育,属河流相沉积。上段246~307m主要为褐黄色厚层泥岩夹少量薄层砂岩,为浅湖相沉积。4)红柳峡剖面磁性地层年代结果指示酒西盆地在中新世中期(13.76Ma)开始发育,祁连山在此时开始隆升。剖面沉积相及沉积速率显示酒西盆地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3.76~11.2 Ma盆地快速下陷阶段,沉积速率相对较大且变化幅度大,指示盆地西北部阿尔金断裂活动强烈,祁连山快速强烈隆升;11.2~8.2 Ma盆地稳定沉积阶段,沉积速率相对较小,祁连山处于稳定隆升阶段;8.2 Ma以后酒西盆地快速下陷,沉积速率逐渐快速增大,指示祁连山再次快速强烈隆升。

文华国[4](2008)在《酒泉盆地青西凹陷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水沉积岩为当前地质学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热点之一,其中涉及湖相热水沉积岩的研究成果甚少,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发育的湖相暗色“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已被证实为罕见的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而成为本文独一无二的经典研究素材。本论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672073)和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20060616014)共同资助,在总结对比国内外热水沉积岩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岩相、矿相鉴定技术以及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等测试手段,对这套特殊的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以下结论和成果:1)从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中识别出的热水矿物以钠长石和铁白云石为主,其次有石英、方沸石、重晶石、地开石、萤石等,还有少量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热水金属矿物,且具有7种不同热水矿物共生组合类型。以铁白云石和钠长石为代表的热水矿物具有半自形—自形晶结构的镶嵌状或堆晶状,显示以结晶沉淀为主的化学沉积特征。确定了典型的岩石组构以具微—隐晶结构和纹层状构造为主,其次可见特征的热水碎屑结构、热水角砾结构和网脉状、旋涡状构造和同生变形层理。其中的热水碎屑和热水角砾结构可根据不同矿物类型各可识别出7种类型,部分岩石组构类型十分罕见,具有特殊成因意义。2)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证实,泥晶铁白云石沉淀时湖泊相对封闭,且成矿流体温度较高,热流体在循环和上升过程中,可能与围岩进行了碳、氧同位素交换,吸收了深部重碳而导致流体δ13C值较高;分散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应该与地壳浅部下渗湖水对上地壳各类岩石淋滤萃取演化而成的热流体有关。3)锶同位素研究发现,纹层状泥微晶热水沉积岩锶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小,可代表均一化的热卤水池流体锶同位素组成特征,发育于同一位置的水爆角砾与其胶结物锶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说明两者属具相同成因意义的同期热水喷流沉积产物。总体上湖相热水沉积岩87Sr/86Sr比值远高于同期海水和下沟组玄武岩,略高于代表早白垩世湖水锶同位素组成的藻灰岩,但低于基底壳源硅铝质岩,反映热流体与海水无关,也不可能为单纯的湖水或幔源岩浆水,推测为富集硅铝质基岩高放射性成因Sr的下渗湖水与少量上升幔源岩浆水的混合热流体。4)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具备LREE>HREE的热水沉积建造特点,其高丰度的∑REE、稀土配分模式、正δCe异常和负δEu异常,虽有悖于海相热水沉积岩,但与同层位的碱性拉斑玄武岩非常一致,说明下沟组热水沉积岩与同层位的玄武岩有很强的亲缘关系,热流体/湖水混合过程的Eu/Sm—La/Ce模拟反映了下沟组湖底的热水沉积作用发生在具备还原、偏碱性条件的深源热卤水池环境中。5)流体包裹体分析并结合C-O-Sr同位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特征,认为青西凹陷早白垩世湖底热流体应与火山喷发有关,整体上应属于深循环下渗湖水与岩浆水混合形成的中低温(90~200℃)、中等盐度(8~22wt%NaCl)、中等密度(0.97~1.2g/cm3))的NaCl-H2O体系高碱性热卤水,并具有贫金属硫化物,富CO32-、SO42-、Cl-、F-和Ca2+、Mg2+、Fe2+、Ba2+、Si4+、Al3+、Na+等常量元素和络阴离子,以及Zn、Rb、Mo、As、Ni、Co、Sb、Ba和Ag等深源气液型和深部幔源型微量元素组合。整体显示,不同类型热水沉积岩的成矿热流体自主喷流通道、分支喷流通道经喷流口至附近及远端的盆地热卤水区存在温度、盐度、密度和压力等物理化学参数逐渐降低的规律性变化。6)提出热流体运移驱动力主要有三种:重力驱动力、压实驱动力和岩浆热能驱动力,这三种驱动力共同作用使热流体循环流动,并不断萃取岩层中的成矿化学物质,并可能存在四种超压热流体失衡回返运移机制,其中构造抬升泵吸作用、断裂搓动浅部构造减压和阵发性火山岩浆热液水热增压作用这三种机制在研究区占主导,并促使热流体沿断裂回返上升并突破上覆沉积物发生沸腾爆炸,低温低盐度湖水迅速混入冷却,并破坏了热流体的化学平衡,使得氯络合物解离,热水矿物化学沉淀聚集形成一系列不同成因类型的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7)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可划分出4种成因类型,其中的热水沉积白云岩据国内外资料检索,属极其罕见的湖相原生白云岩中的特殊成因类型,具有特定的成因特征和识别标志。8)建立了青西凹陷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分带性热水沉积模式:主喷流口内主要发育水爆角砾型热水沉积岩(铝硅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微量金属硫化物矿物组合)→与主喷流通道连通的分支喷流口内主要发育脉状充填型热水沉积岩(碳酸盐矿物+铝硅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组合)→主喷流口附近发育碎屑状热水沉积岩(碳酸盐矿物+铝硅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组合)→分支喷流口附近或相对远的卤水池内发育盆地沉积型热水沉积岩(碳酸盐矿物+铝硅酸盐矿物组合)→远端发育区域扩散型热水沉积岩(单一碳酸盐矿物组合)。

卢苗安[5](2007)在《天山东段盆山构造格局的多期演变》文中认为天山东段地区以其典型的盆山构造格局成为理解地处大陆腹部的新疆及中亚地区大陆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天山东段的博格达山及其两侧的准东盆地和吐哈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演变的全面综合研究,本论文获得了如下主要认识:天山东段及其邻区盆山相间的大陆地质构造格局在晚古生代即已基本建立,这是古亚洲洋主体的闭合所导致的独特而复杂中亚型造山作用的结果,其后这种盆山构造格局又经历了复杂的多期演变。运用构造沉积单元分析的方法,根据13个构造层的等厚图和沉积相图等原始资料,很好地恢复了准东盆地不同时期的盆地原型,并将盆地演化划分为六个具不同沉积建造和构造改造特点的阶段。准东盆地原型的重建工作揭示准东盆地块次级沉积中心形态和长轴方位处于不断的变化,尤其以吉木萨尔凹陷表现最为显着,对基底、盖层沉积构造的详细研究表明这与块体的连续旋转有关,尤其是在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发生重要变化的海西末期—印支期。隆、凹呈棋盘格状相间是准东地区构造格局最主要的特点。不同的构造组合还在准东地区形成了克拉美丽断裂带、奇台凸起基底深大断裂、三台凸起边界断裂和帐北断褶带等几个典型的构造样式和构造变形带,它们是准东盆地复杂构造演变的重要几何学动力学边界和应变记录。印支—燕山期在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板块南北汇聚形成亚洲大陆的过程中,位于挤压前缘西端的准东地区在构造应力的集中作用和两侧以扭压变形为主的克拉美丽断裂带和博格达山前断裂带夹持下,近三角形的准东地块发生了向西的构造逃逸,逃逸前缘的挤压则形成了帐北断褶带这一大型逆冲—后冲型断展复合褶皱。至于准东逃逸构造于中晚侏罗世表现最为强烈并得以定型的原因,这可能与东部鄂霍茨克洋的最终关闭和西伯利亚板块与蒙古—华北联合板块的会聚碰撞的触发有关。根据对现今博格达造山带内出露的古生代沉积物的层序划分对比研究,重建了晚古生代以来各地史期博格达地区的古地理格局,认为可以划分为地球动力学特征完全不同的西大构造演化阶段,即海西期的古博格达陆内裂谷和印支期以来近周期性复活再隆的(古)博格达板内造山带。海西期博格达地区的沉积层序结构特征与世界典型裂谷沉积体系组成及其三维展布模型相类似,自下而上逐渐由滨浅海相火山喷发—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过渡为深水海盆复理石建造至顶部的海陆交互相—近海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完整地记录了古博格达裂谷从初始断陷→强裂陷→收缩的演化历程。古博格达裂谷的展布大体与今博格达山体叠合,其形态特征与世界典型的大陆裂谷也较相似,在横剖面上表现为半地堑形态,南、北两坡出现地形和沉积的分异,但具对应可比性。沿其走向裂谷可划分为极性交替、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具明显差异的乌鲁木齐—奇台一带的西段和木垒—七角井一带的东段,东西分段间以大河沿—木垒转换带为过渡。根据晚古生代古博格达裂谷向西与依连哈比尔尕残余洋盆没有沉积建造演化直接对应性、向东受克拉美丽—麦钦乌拉—哈尔里克碰撞造山带阻截终止,裂谷启动东段比西段早、裂陷更复杂强烈等特征,论文研究认为古博格达裂谷属于碰撞谷类型,是石炭纪准噶尔—吐哈陆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强烈会聚碰撞时在克拉美丽—麦钦乌拉—哈尔里克板块缝合造山带前缘形成的剪刀状开口伸入准噶尔—吐哈陆块内部的张裂。根据露头层序分析,晚古生代古博格达裂谷回返隆升形成造山带以来,博格达地区先后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这三个阶段的复活再隆及伴随的剥蚀夷平作用。从盆山耦合角度出发,论文中先后采用了盆地充填地层格架、不整合面、粗碎屑楔状体、沉积型式、水系型式、碎屑组分、沉积速率、地层磁性以及岩浆活动等一系列不同尺度的沉积响应标识反演了造山带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及特征,并强调指出构造是控制盆山格局演变和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以完整横跨博格达山的鄯善—高泉达坂—木垒公路地质剖面为基础,结合沿造山带其它十余条短程横剖面的观测成果,认为现今巍峨隆起的博格达造山带构造样式总体表现为以一系列纵向大断裂(带)为骨架,不同断块自造山带轴部分带、分层分别向南北两侧逆冲叠置的双向背冲推覆构造,它和山前坳陷的脆性逆冲推覆构造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逆冲系统。上述双向背冲推覆构造是由古博格达半地堑型裂谷演化成的大型厚皮反转构造,并非简单地仅形成于晚新生代喜山运动的一期构造变形中,其主体结构构造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而在喜山运动中得到最终强化定型,是古生代末期以来博格达地区多阶段构造复活造山作用的最终记录。根据博格达造山带在挤压隆升同时往往同步叠加有走滑作用、山前盆地次级沉积中心往往具定向迁移等特征,发现博格达地区存在丰富的应变分配现象,博格达造山带地史期间多期复活造山的主导机制是构造扭压作用,因此是典型的扭压造山带,具狭窄的带状山链地貌。进一步分析并认为右行构造扭压作用是印支期古博格达裂谷闭合反转造山的主要机制,而燕山—喜山期则表现为左行扭压造山作用。天山东段的盆山构造格局自晚古生代开始出现以来,长期处于区域构造会聚挤压状态和板内构造环境,历了复杂的多期多旋回演化,论文将该区盆山构造格局演化的主要特点概括为如下五点:1)、与板块聚散直接相关的构造作用是控制盆山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二、盆/山的地理展布往往长期继承而相对稳定;三、位于块体边缘的深大断裂(带)往往是制约盆山构造演化的重要变形边界条件;四、走滑、扭压、旋转及构造逃逸是盆山构造演化中块体间调整与相对运动的重要形式;五、盆山构造的多期演变是对区域构造演化的灵敏反映。研究东天山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盆山构造格局演化特征,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演化的具体过程,更是为了认识控制这一过程尤其是多旋回复杂板内构造变形的主要因素与机制,这对进一步认识中亚及亚洲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化也是极好的补充与借鉴。将论文研究区盆山构造格局的演化置于更大范围的北疆甚至更广阔的中亚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内,可以很好地帮助鉴别其主要特征及其背后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甚至进一步指导区域地质及类似构造区的地质研究。论文最后即以此法尝试着对盆山构造演化的5个不同阶段进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两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结论:A、早印支期,与今类似的陆内盆山构造格局在北疆地区开始出现,在北疆及更广阔的中亚甚至全球范围内均存在大规模的韧性走滑剪切作用及其夹持下的块体旋转作用,这些现象可能都与当时南北大陆间相对运动所导致的泛大陆巨型剪切作用有关(the Pangea megashear)。B、中侏罗世晚期,在北疆地区普遍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和盆山格局变革,尤以准东地区的构造逃逸为着。已有研究多认为其动力源自亚洲大陆南缘的板块碰撞,与特提斯洋的闭合有关;但是论文作者强调指出北部鄂霍茨克洋的闭合和西伯利亚板块向南的构造挤压是当时重大变革的构造驱动,根据当时在北疆—兴蒙地区有规律展布有一系列与北部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Amuria板块随其间的鄂霍茨克洋闭合而发生的强烈碰撞汇聚作用具成因联系的逆冲、走滑、逃逸、岩浆活动、造山带隆升与盆地沉降等强烈复杂的构造地质现象,作者提出动力学模式认为当时在环西伯利亚地区曾发育有一个与今青藏高原相类似的古蒙古高原。

陈世平[6](2006)在《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密地区地层分布齐全、沉积建造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形变质作用明显,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形成了区内多种类型的矿产资源远景区。本区主体属中亚成矿域,是研究大陆成矿作用的典型地区;同时,也是全球古生代多旋回造山带的典型地区之一。哈密地区目前已知矿点和已发现矿床达680多处,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有一定的基础,但以往工作侧重于某些区块或某些基础地质问题,对全地区性的成矿规律的综合性研究还较为薄弱,影响到矿产勘查部署与开发的长远规划。为此,开展哈密地区成矿规律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哈密地区是新疆对外开放“东出西进”的门户,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中哈铁路横贯本区,交通位置上,扼新疆与内地交通的要冲,是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煤炭资源的重要基地,是新疆东部最重要的经济区。因此,开展地区性矿产资源的评价研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哈密地区各类矿床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整理、吸收消化前人大量研究成果,运用矿床成矿系列的理论,对哈密地区四维成矿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哈密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及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划分了成矿区带,对各区带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结合日常工作,参加编制了哈密地区地质矿产图;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选择前寒武纪的池西铁铜矿床和天湖铁矿、古生代的葫芦和黄山东等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生代的小红山铁矿和镜儿泉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等代表性矿床进行了重点调研,其中池西和小红山属于本次工作新发现的矿产地。经过初步评价,池西铁铜矿中铁的最高品位可达62%以上,铜品位最高可达1.7%,Au最高可达5.89g/t;小红山铁矿铁的最高品位可达60%以上。利用Re-Os法测定了葫芦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83Ma,利用40Ar-39Ar法测定了镜儿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43Ma,丰富了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的演化轨迹,建立了重要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对哈密地区的大型矿集区进行了预测评价,提出了进一步勘查与研究的建议,为地区矿产资源规划提供了依据。文中指出,哈密的特征性矿产资源主要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形成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不同时代;同时也指出了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区寻找黑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以及在前寒武系分布区寻找铁、铜、铅锌矿床的可能性。这些规律及其它成矿规律的揭示丰富了区域成矿学的内容,深化了对于哈密地区成矿规律的理性认识,对该区今后地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明杰[7](2006)在《酒泉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文中研究表明酒泉盆地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含油气盆地,对该区的构造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受客观复杂地质条件的限制,许多问题还不清楚,以致影响了钻探效果。本文通过解剖盆地的叠合演化特征,研究构造和油气分布间的关系,指导寻找新的油气勘探领域。该项研究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北端的构造演化会有所启示。本文充分利用各种资料,通过地震地质统层,发现重力资料反映的红南次凹和赤金次凹为新生代坳陷,红南次凹缺失下白垩统大部分地层,赤金凹陷不存在下白垩统。大红圈下白垩统局限分布。利用不整合—沉积旋回分析方法分析了酒泉地区的盆地原型,重点研究了早白垩世的原型盆地及分布范围。解剖了盆地的叠合演化构造特征,认为热隆作用是酒泉侏罗纪、白垩纪盆地的形成机制。研究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新生代三期断裂体系的分布及特征,指出酒泉盆地主要的断裂带全部经历了不同构造体制下的断裂体系的叠加。酒泉盆地南缘山前褶皱冲断带以北祁连北缘断裂为界,倾向方向划分为两个带,走向方向受调节断层的控制,分段变形。泥盆纪至新生代多期挤压构造活动造成了盆地南缘多重冲断推覆的构造变形特征。新近纪酒泉盆地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厚皮变形,先隆褶、后冲断。在盆地构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酒泉盆地的叠合演化决定了富油凹陷的形成,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的生油和保存条件是决定含油气系统分布的关键因素。提出了酒泉盆地后备主要勘探领域及有利区带和目标。

梁涛[8](2005)在《托云盆地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构造意义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卫星影像解译与野外验证成果,发现托云盆地内的七个火山口和棋盘式走滑断裂系统,首次提出了托云火山群的概念。托云火山岩是由多个近于同时喷发的火山口的喷出物复杂堆积的产物,这些火山口可以划分成中心式火山和溢流玄武岩两种类型,它们共同组成了托云火山群。托云盆地不具有由两套火山岩系构成的双层结构,而是由一系列火山熔岩和次火山岩所形成的火山机构组成的复合型火山盆地,其内分布的火山机构包括塌陷破火山口、火山颈和锥状岩席。针对这些火山机构的SHRIMP测年表明,锥状岩席形成年龄为48.l±l.6Ma,代表了托云火山群开始活动的时代(始新世);火山熔岩和火山颈的测年表明托云盆地之下的岩石圈应当存在新太古代、早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的变质地层,这与出露地表的南天山地质结构基本一致。托云火山岩具贫硅富碱,特别是富钾的特点,属于碱性系列,岩石的类型包括粗面玄武岩、碧玄岩、玄武岩、响岩质玄武岩。锥状岩席和BS火山岩包含有大量的上地幔岩石包体(橄榄岩类和辉石岩类)和高压矿物巨晶(歪长石、普通辉石和钛闪石)。辉石巨晶形成的温度压力范围分别为1200.85—1288.85℃和O.93—1.67Gpa,角闪石结晶温度在1000℃左右,压力为O.83一O.89GPa之间,歪长石巨晶结晶温度可能在900℃左右。托云火山中含有上地幔岩石包体,高压巨晶的矿物学特征以及火山岩的Mg#、Ni0含量、岩相学特征等证据均表明托云盆地内存在幔源原生岩浆的产物。同位素证据表明托云火山岩起源于同一亏损地幔源区,其初始熔融的深度Z0为135km,熔融结束的深度Zf为120km。部分熔融控制着托云新生代火山岩的演化,其熔融程度低于5%,而分离结晶作用影响轻微。在岩浆上升侵位的过程中,能量高的快速上升的含有岩石包体和高压巨晶的幔源原生岩浆没有与地壳物质发生作用,其形成的产物如锥状岩席;在此之后,岩浆能量、上升速度的降低促使原生岩浆与围岩发生轻微的同化混染作用,其产物如火山熔岩和火山颈。随着上覆压力的增大和岩浆房的空虚,最终导致塌陷破火山口的形成。托云新生代火山岩为板内玄武岩,形成环境为板内环境。托云盆地总体上处于强烈的挤压造山环境中,盆地内幔源岩浆活动特殊的构造机制是源自于大型断裂走滑量差异和块体旋转的结合所造成的区域局部伸展构造环境,其力源来自于印度一亚洲大陆的相对运动和碰撞,既表明印度一亚洲大陆碰撞效应远距离传递在碰撞伊始就已经实现了。

朱利东[9](2004)在《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盆地和地貌记录》文中研究指明平均海拔约5000m的青藏高原有着清晰的南部边界——喜马拉雅山系,而高原的北部则存在着东西方向的差别。以阿尔金断裂为界,西部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以西昆仑山分隔,东部由高原内部向北依次发育着可可西里盆地、昆仑山系、库木库里-柴达木盆地、祁连山系和酒泉盆地(走廊盆地带),呈现出横跨6个纬度的“盆-岭”地貌格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独特“盆-岭”地貌是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长期地质作用的产物。 酒泉盆地的新生代与中生代有明显不同的构造特征,酒泉盆地的新生代以前陆盆地为主,而中生代为断陷盆地,中新生界在空间上构成了上下两个构造层,属于叠合盆地。酒泉盆地在新生代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1)古新世坳陷沉降阶段(~37.7Ma),该阶段盆地的边界不受活动断裂控制,以垂向沉降为特征。(2)渐新世早期走滑拉分阶段(37.7-30.3Ma),该阶段盆地受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的控制。(3)渐新世晚期-中更新世前陆盆地阶段(29.5-0.13Ma),该阶段盆地受北祁连山前断裂控制。(4)晚更新世以来山间盆地阶段(0.13Ma~),盆地北部的宽台山和黑山的隆起导致了酒泉盆地四面环山的地貌格局。 从构造-地层关系研究、地震资料对比分析、盆地充填历史分析和盆山关系分析研究发现,柴达木盆地在中新生代之交发生了重要的构造背景变化。柴达木盆地在新生代经历了三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1)伸展盆地阶段(65-46Ma),东西方向的伸展构造是该阶段主要控盆构造环境;(2)前陆盆地阶段(46-2.45Ma),近南北方向挤压和造山带逆冲是该阶段的主要控盆构造,46-30Ma期间以昆仑山的向北逆冲为主,30Ma以后形成昆仑山和祁连山向柴达木盆地的对冲构造格局;(3)山间盆地阶段(2.45-0Ma),靠近阿尔金断裂的盆地西部发生褶皱和抬升,盆地沉积中心向东部迁移,昆仑山和祁连山的山前断裂的逆冲作用减弱或停止。 可可西里地区的中生代地层仅发育复理石沉积为主的三叠系,侏罗白垩系缺夫。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三个阶段:(1)走滑拉分盆地阶段(56-53Ma),盆地范围在金沙江缝合带内,金沙江缝合带在该阶段经历了一次左行走滑运动;(2)前陆盆地阶段(53-30.0Ma),该阶段盆地的范围具有向北阶段性扩展的特征,金沙江缝合带的南部首先褶皱并向北逆冲,其后逆冲断裂依次向北推进:风火山坳陷的北部(53-38.2Ma)—五道梁坳陷(38.2-31.0Ma)—卓乃湖坳陷(31.0-30.0Ma),可可西里盆地经历了约7Ma(30-23Ma之间)的沉积间断;(3)后前陆盆地阶段(23Ma-),盆地的向北逆冲作用结束,盆地在早期夷平面之上沉积了分布广泛的碳酸盐岩,20Ma开始,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板块的西部火山活动强烈,东部发生沉降,发育了曲果组碎屑岩沉积。 高原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演化具有演化序列的相似性,青藏高原北部以南北挤压为动力背景的前陆盆地在整个新生代盆地演化历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①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的时间延限为50.7Ma(56-5.3Ma),以五道梁群作为可可西里盆地结束的上限,前陆盆地阶段占整个新生代盆地历史的92%;②新生代柴达木盆地的发育时限为65Ma,其中46-2.45Ma为前陆盆地阶段,前陆盆地阶段在整个新生代盆地历史中所占的比例为67%;③酒泉盆地新生代底部地层尚无古地磁年龄资料,参照沉积速率推算,其底界年龄应不超过40Ma,而前陆盆地阶段就占据了其中的29.4Ma(29.5-0.13Ma),所占比例约78%。从前陆盆地的形成序列上看,可可西里盆地的转换时间最早 (53Ma),柴达木一库木库里盆地的转换时间次之(46Ma),酒泉盆地最晚(29.5Ma);对应的造山带逆冲和抬升时间为:金沙江缝合带(53Ma),昆仑山(46Ma),祁连山(29.5Ma),宽台山一黑山 (0.1 3Ma)。 盆地的研究显示,昆仑山向北逆冲的时间开始于46Ma,29.5Ma是北祁连前陆的逆冲推覆和酒泉前陆盆地形成的时间。但根据花岗岩体的冷却时间计算的结果显示,昆仑山和南祁连山在30Ma发生了快速的抬升和剥蚀作用。 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活动的时间可能上延至中生代甚至更早,但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新生代。阿尔金断裂的走滑速率在新生代呈逐渐增大的特征,阿尔金断裂的东段(宽台山-黑山一带)汇入南东东走向逆冲断裂—黑山一龙首山一合黎山断裂。 根据盆地和造山带研究所建立的高原北部盆一山演化序列: ①65一53Ma,金沙江缝合带发生左行拉分走滑作用,形成了早期可可西里走滑拉分盆地,柴达木盆地受伸展构造控制,形成了断陷盆地; ②53一46Ma,受南部挤压作用影响,金沙江缝合带发生向北地逆冲,可可西里盆地性质发生转变,在可可西里南部开始发育前陆盆地,而柴达木盆地延续了拉张断陷的构造性质; ③46一29.5Ma,可可西里前陆盆地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向北扩展,形成北部的2个次级前陆坳陷带,柴达木盆地的南缘断裂—昆仑山北缘断裂发生向北逆冲,柴达木盆地开始前陆盆地阶段演化,酒泉盆地受阿尔金断裂的挤压走滑运动影响,发育了挤压走滑盆地; ④29.5一2.45Ma,可可西里盆地早期发生全面褶皱造山,之后在剥蚀夷平面上沉积了厚度不大的碳酸盐岩,中晚期发生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昆仑山继续向北推覆,祁连山发生向北和向南的

江元生[10](2003)在《西藏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冈底斯构造带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夹持于雅鲁藏布江和班公湖-怒江两条巨型的结合带之间,自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旋回的构造岩浆演化,形成了当今复杂的构造格局。冈底斯带的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重大科学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提出过不同观点。在众多的观点中较权威的观点,是冈底斯岩浆带的时空分布与演化受控于雅鲁藏布江洋壳和班公湖-怒江洋壳分别向北向南俯冲。论文以新一轮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为基础,在对关键区段重点解剖的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构造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研究成果,对冈底斯中段的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了较系统的科学总结。 自中新生代以来,冈底斯构造带经历了洋壳俯冲、弧陆碰撞、陆内俯冲-碰撞、走滑和块段隆升的多阶段构造演化历程,形成了由北向南七个二级构造单元,即岷千日白垩纪残余海盆、阿索构造混杂岩带、它日错—文部燕山期岩浆弧带、措勤—帮多晚古生代复合弧后盆地、江让—格尔耿断隆、冈底斯—查孜喜马拉雅期岩浆弧带、日喀则—安巴弧前盆地。这些构造单元是多岛弧-盆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中新生代弧-盆系统的演化特征,其镶嵌图案揭示了冈底斯构造带在弧后盆地衰减和弧-陆碰撞等机制下岩石圈演化的藕合过程。 冈底斯构造带措勤地区的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强烈,从侏罗纪到第四纪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岩浆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旋回性,在空间上只有分带性。在时间上,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以中酸性岩占绝对优势,基性岩仅零星见及。基性-超基性岩沿结合带分布,而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阿索蛇绿混杂岩和昂仁蛇绿混杂岩的南北两侧。它们是雅鲁藏布江洋盆和班公湖-怒江洋盆关闭的产物,主体代表了板块俯冲、碰撞和碰撞后三个时期的岩浆热扰动事件。在空间上,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达雄—邦多、江让、布母松绒三个侵入岩亚带。研究区火山岩分布层位广,岩性、岩相复杂,喷发形式多样,呈层状、似层状展布,延伸方向与区域构造线走向一致。火山岩产出的主要层位是则弄群(J3K1z)和林子宗群(E1-2l),而多尼组(K1d)、郎山组(K1l)、竟拄山组(K2j)、日贡拉组(E3r)、鱼鳞山组(Nv)及第四系火山岩仅有零星分布。晚白垩至始新世是研究区火山活动的鼎盛时期,形成了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和措勤复合弧后盆地,构成研究区火山岩的主体。在时间上火山岩成份有从低钾向高钾演化的总趋势,在空间上火山活动有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火山岩均属于钙碱性岛弧型系列,与冈底斯构造带弧-盆系统演化过程密切有关。 论文在对研究区岩浆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岩浆成因与演化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岩浆岩的时空演化特征,将岩浆岩划分为弧间扩张盆地型组合、洋岛型蛇绿岩组合、岛弧型及陆缘弧型组合、碰撞型组合、陆内俯冲(碰撞)型组合和陆内拉张型组合六种构造岩浆组合类型,进而探讨了岩浆作用与地球动力学机制等问题。在对研究区主要矿产分布特征、成因类型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措勤地区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并将研究区成矿系统划分为汇聚大陆边缘成矿巨系统、碰撞造山成矿巨系统和陆内汇聚成矿巨系统。

二、The shoshonitic volcanic rocks at Hongliuxia:Pulses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in Cretaceou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shoshonitic volcanic rocks at Hongliuxia:Pulses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in Cretaceous?(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东准噶尔地区研究现状
        1.2.2 扎河坝地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测试方法
        1.6.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1.6.2 锆石SIMS U-Pb定年
        1.6.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1.6.4 锆石O同位素分析
        1.6.5 全岩主微量分析
        1.6.6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东准噶尔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扎河坝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
    3.1 东准噶尔蛇绿混杂岩概况
    3.2 扎河坝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地质特征
        3.2.1 地质剖面概况
        3.2.2 岩石学特征
        3.2.3 矿产及矿化特征
        3.2.4 构造变形特征
    3.3 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床
        3.3.1 矿床地质特征
        3.3.2 含矿岩体特征
        3.3.3 含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3.3.4 含矿岩体锆石Hf-O同位素
        3.3.5 主微量地球化学
        3.3.6 Sr-Nd同位素组成
    3.4 讨论
        3.4.1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形成时代
        3.4.2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3.4.3 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第四章 泥盆纪岩浆演化
    4.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4.2 索东角闪辉长岩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5 讨论
    4.3 玉伊塔斯铜金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含矿岩体特征
        4.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4.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5 讨论
    4.4 喀拉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
        4.4.1 岩石学特征
        4.4.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4.3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5 讨论
第五章 石炭-二叠纪岩浆演化
    5.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5.2 扎河坝西石炭纪碱性花岗岩
        5.2.1 岩石学特征
        5.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5.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4 Sr-Nd同位素特征
        5.2.5 讨论
    5.3 库拉比也铜镍硫化物矿床
        5.3.1 矿床地质特征
        5.3.2 含矿岩石特征
        5.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5.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6 讨论
    5.4 恰库尔图珍珠岩、萤石矿床
        5.4.1 矿床地质特征
        5.4.2 岩石学特征
        5.4.3 锆石年代学特征
        5.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4.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4.6 讨论
第六章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6.1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
        6.1.1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大洋扩张期
        6.1.2 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俯冲消减期
        6.1.3 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碰撞期
        6.1.4 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后碰撞期
    6.2 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岩浆演化序列
        6.2.1 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
        6.2.2 侵入岩时空分布规律
    6.3 区域成矿作用
        6.3.1 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
        6.3.2 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
        6.3.3 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
        6.3.4 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6.3.5 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
        6.3.6 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准东大井坳陷带石炭系沉积充填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2.1 基底特征
        2.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2.4 研究区构造演化
第3章 大井坳陷带石炭系地层系统
    3.1 石炭系岩石地层
    3.2 石炭系生物地层特征
        3.2.1 盆地周缘石炭系生物地层特征
        3.2.2 盆地内部石炭系生物地层特征
    3.3 石炭系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
        3.3.1 分析方法
        3.3.2 盆地内部石炭系火山岩年代学结果
        3.3.3 克拉美丽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年代学结果
        3.3.4 小结
    3.4 石炭系地震地层特征
    3.5 石炭系地层系统
第4章 石炭纪构造格架
    4.1 克拉美丽山石炭纪构造演化
    4.2 博格达山石炭纪构造演化
    4.3 大井坳陷带石炭纪岩浆岩构造环境
        4.3.1 下石炭统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3.2 上石炭统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3.3 早石炭世构造环境
        4.3.4 晚石炭世构造环境
    4.4 大井坳陷带及周缘石炭纪构造格架
第5章 大井坳陷带石炭系沉积充填特征
    5.1 单井沉积充填特征
        5.1.1 滴水泉组沉积充填特征
        5.1.2 巴塔玛依内山组沉积充填特征
        5.1.3 石钱滩组沉积充填特征
    5.2 连井沉积充填特征
    5.3 大井坳陷带沉积充填特征
    5.4 大井坳陷带沉积充填演化模式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酒西盆地疏勒河组磁性地层年代及中新世祁连山西段构造隆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现状
        1.1.1 青藏高原的隆升模式
        1.1.2 青藏高原隆升到最大高度的时间
    1.2 选题依据和技术方法
    1.3 论文概况
        1.3.1 技术路线
        1.3.2 论文进展
第二章 酒西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1 酒西盆地自然地理概况
    2.2 酒西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2.1 构造
        2.2.2 地层
第三章 红柳峡新近系地层层序及沉积环境
    3.1 层序
    3.2 沉积环境
        3.2.1 岩性组合、层序特征
        3.2.2 沉积相
第四章 岩石磁学研究与磁性地层年代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1.1 样品采集
        4.1.2 样品处理与测试
    4.2 岩石磁学研究
        4.2.1 几种常见磁性矿物磁性特征简述
        4.2.2 岩石热退磁
        4.2.3 K-T曲线
        4.2.4 等温剩磁曲线(IRM)
    4.3 磁性地层年代
        4.3.1 疏勒河组磁性地层年代测试方法
        4.3.2 古地磁结果检验
        4.3.3 疏勒河组磁性地层结果
        4.3.4 疏勒河组磁性地层年代与其他测年结果的对比
第五章 中新世祁连山西段的构造隆升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酒泉盆地青西凹陷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热水沉积岩定义
        1.3.2 热水沉积岩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酒泉盆地地质特征
        2.1.1 晚中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
        2.1.2 晚中生代构造样式
        2.1.3 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2.2 酒西坳陷地质特征
        2.2.1 地层特征
第3章 热水沉积岩发育区地质特征
    3.1 青西凹陷构造特征
        3.1.1 白垩纪—新近纪构造演化特征
        3.1.2 早白垩世构造特征
        3.1.3 早白垩世构造沉降特征
    3.2 青西凹陷沉积特征
    3.3 热水沉积岩产状特征
    3.4 热水沉积岩形成的热背景
        3.4.1 古地温特征
        3.4.2 火山岩特征
        3.4.3 地球物理场特征
第4章 热水沉积岩岩石学特征
    4.1 热水沉积岩的岩矿测试分析
        4.1.1 野外地质调查
        4.1.2 岩心观察
        4.1.3 显微结构鉴定
        4.1.4 电子探针分析
        4.1.5 扫描电镜分析
        4.1.6 X-粉晶衍射分析
    4.2 热水沉积岩岩石学特征
        4.2.1 矿物组成和组合类型
        4.2.2 岩石组构特征
第5章 热水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1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5.1.2 测试与分析结果
        5.1.3 分析结果讨论
    5.2 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基本化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5.2.2 采样及分析方法
        5.2.3 分析结果与锶同位素特征
        5.2.4 有关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意义讨论
    5.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基本化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5.3.2 测试与分析结果
        5.3.3 分析结果讨论
    5.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1 基本化学特征及研究进展
        5.4.2 稀土元素总量与配分模式
        5.4.3 Ce异常和Eu异常
        5.4.4 综合讨论
    5.5 流体包裹体特征
        5.5.1 热液包裹体研究进展
        5.5.2 样品与测试方法
        5.5.3 重晶石流体包裹体特征
        5.5.4 萤石流体包裹体特征
        5.5.5 铁白云石流体包裹体特征
        5.5.6 综合讨论
第6章 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成因探讨
    6.1 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成因类型划分
    6.2 湖相热水沉积白云岩成因类型划分
        6.2.1 原生白云岩中新的成因类型
        6.2.2 湖相白云岩中新的成因类型
    6.3 早白垩世湖底热流体来源和性质
    6.4 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成因机理及沉积模式
        6.4.1 热流体运移机制
        6.4.2 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沉积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5)天山东段盆山构造格局的多期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意义及选题依据
第二节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第一节 大地构造背景及板块构造单元划分
第二节 北疆区域构造演化史
    一、前震旦纪——大陆基底及新疆联合古陆形成演化阶段
    二、震旦纪—石炭纪——新疆联合古陆解体、古亚洲洋洋陆转化阶段
    三、大陆板内演化阶段 第三章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的沉积演化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一、研究区位置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准东地区与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演化的差异性
    一、地球物理场特征
    二、地壳结构和基底埋深
    三、盖层沉积构造特征
第三节 准东地区次级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节 构造层序的划分
    一、主要不整合面的分布与特征
    二、构造层序
第五节 准东地区沉积格局的演化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
    二、准东地区沉积建造演化
    三、准东地区沉积演化的主要特征
第六节 准东地区间歇性的抬升剥蚀和沉积埋藏
第七节 沉积中心形态和长轴方向的变化与块体的旋转
    一、现象的存在
    二、可能的形成机制
    三、块体旋转的研究简史
    四、海西末期—印支期吉木萨尔凹陷的旋转
第八节 中晚侏罗世沉积构造的异常表现与构造逃逸
    一、中晚侏罗世的沉积—构造异常表征
    二、可能的形成机制—构造逃逸
    三、构造逃逸的定义及研究简史
    四、准东地区构造逃逸的特点 第四章 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的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的演化
第一节 现今构造特征
    一、盖层断裂发育特征
    二、局部构造类型
    三、构造样式与构造变形带
第二节 构造发育史和棋盘格构造格局成因
    一、东西向构造剖面
    二、南北向构造剖面
    三、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四、棋盘格构造格局的成因初探
第三节 克拉美丽断裂带
    一、克拉美丽断裂带结构
    二、克拉美丽断裂带的演化
    三、克拉美丽断裂带对准东盆地沉积构造格局的影响
第四节 奇台凸起是大型扭压性构造转换带
    一、奇台凸起是大型构造转换带
    二、奇台凸起扭压性构造转换带的形成与演化
    三、近平行于奇台凸起的大1井—将军庙构造线
第五节 对三台凸起认识的深化
    一、三台凸起早期的展布当进一步向东向西扩展
    二、三台凸起的边界断裂显示为早正晚逆的反转构造
    三、三台凸起的构造演化
    四、三台凸起的张扭/压扭性活动
第六节 帐北断褶带——构造挤压前缘的后冲与大型复合断展褶皱
    一、帐北断褶带目前的构造格局与分段性
    二、帐北断褶带的剖面结构——后冲断裂作用与大型断展褶皱
    三、帐北断褶带的压扭性构造活动特点
    四、帐北断褶带的持续变形和生长地层
第七节 再论准东地区逃逸构造——从构造角度的厘定
    一、区域构造背景
    二、准东逃逸构造的主要组成要素
第八节 盆地原型的恢复
    一、海西期克拉美丽前陆盆地——前陆碳酸盐缓坡与周缘前陆盆地
    二、晚海西期克拉美丽山前坳陷是扭压盆地而不是前陆盆地
    三、晚海西期时吉木萨尔凹陷是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断陷
    四、古城凹陷和木垒凹陷——由海西期扭张盆地向印支—燕山期扭压盆地的转化
    五、扭旋盆地——海西末期—印支期的准东盆地原型
    六、侏罗纪聚煤盆地反映构造挤压还是拉张环境?
    七、喜山期博格达山前前陆盆地
第九节 准东盆地构造演化简史
    一、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北部强烈挤压南部张裂的构造分异阶段
    二、晚二叠世——三叠纪扭旋作用下的构造格局改造阶段
    三、早中侏罗世压扭作用下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
    四、中晚侏罗世构造逃逸中的陆内坳陷盆地阶段
    五、白垩纪的挤压调整与掀斜阶段
    六、新生代天山山前前陆盆地阶段 第五章 海西期的古博格达裂谷
第一节 博格达山研究现状
    一、晚古生代区域构造属性——是裂谷还是岛弧?
    二、古博格达山的崛起、削蚀与多期复活再降
    三、晚新生代博格达造山作用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构造层序的划分
    一、地层与不整合
    二、构造层序
第三节 早石炭世古博格达裂谷开始张裂
    一、地层展布
    二、沉积特征
    三、裂谷拉张的岩浆活动证据
    四、古裂谷格局的恢复
第四节 中晚石炭世古博格达裂谷发育顶峰
    一、地层展布
    二、沉积特征
    三、裂谷拉张的岩浆活动证据
    四、古裂谷格局的恢复
第五节 早二叠世古博格达裂谷再次张裂
    一、地层展布
    二、沉积特征
    三、裂谷再次拉张的岩浆活动证据
    四、古裂谷格局的恢复
第六节 中二叠世古博格达裂谷拗陷萎缩
    一、地层展布
    二、沉积特征
    三、古裂谷格局的恢复
第七节 古博格达裂谷演化的主要演化特征
    一、古博格达裂谷的横剖面形态——半地堑式裂谷
    二、古博格达裂谷的东西分段性
    三、古博格达裂谷的延伸范围及与相邻造山带的关系
    四、古博格达裂谷的动力学性质——碰撞谷 第六章 印支—燕山期古博格达山的崛起、削蚀与周期复活再隆
第一节、露头层序地层特征Ⅰ:印支期构造层
    一、仓房沟群构造亚层
    二、小泉沟群构造亚层
第二节、露头层序地层特征Ⅱ:燕山期构造层
    一、水西沟群构造亚层
    二、石树沟群构造亚层
    三、白垩系构造亚层
第三节、博格达山地区盆山沉积耦合作用的特征
    一、沉积物碎屑组分及磁化率的系统变化指示古博格达山的逆序蚀顶过程
    二、粗碎屑楔状体近周期性向盆地内进积指示古博格达山的准周期性复活造山
    三、与造山带的幕式复活再隆相伴的岩浆活动
    四、盆地沉积型式和水系几何形态的变化反映造山带隆升机制的不断调整
    五、盆地沉积中心的定向迁移等现象指示与造山带的挤压同步叠加的走滑作用
    六、盆地演化与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构造作用
    七、盆山构造演化的阶段性
    八、造山运动的极性与反转
第四节、今博格达造山带构造变形样式的启示
    一、山体南北坡地貌的不对称性
    二、山体的块断隆升造山
    三、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分带性与层次性
    四、博格达双向背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代
    五、博格达造山带是大型厚皮反转构造
第五节、古博格达山是扭压造山带
    一、构造扭压作用(transpression)及其应变分解
    二、博格达造山带是扭压造山带
    三、印支期古博格达裂谷的闭合回返与右行扭压造山
    四、燕山—喜山期博格达地区左行扭压造山
    五、古博格达山属于以纯剪作用为主的扭压造山带
    六、古博格达山到底有多宽、多高? 第七章 晚古生代以来东天山地区盆山格局演变的主要特征及机制
第一节 晚古生代以来东天山地区盆山构造格局演化的主要特点
    一、板块构造背景内的盆山格局演化
    二、盆山格局的的继承性与相对稳定性
    三、变形边界条件是控制盆山差异演化的重要因素
    四、以走滑、扭压、旋转及构造逃逸为主要形式的块体间不断的调整与相对运动
    五、盆山构造格局演化的多阶段性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灵敏反映
第二节 早二叠世北疆地区是否存在普遍的拉张
    一、早二叠世的构造拉张现象
    二、早二叠世是区域挤压而不是构造拉张
    三、早二叠世独特构造现象的成因解释
第三节 中二叠世存在泛准噶尔超级大湖盆吗?
    一、泛准噶尔超级大湖盆存在吗?
    二、中二叠世湖盆持续沉降的机制
第四节 早印支期强烈的构造扭压与泛大陆巨型剪切带
    一、北疆地区陆内盆山构造格局的快速奠定
    二、北疆地区大型走滑韧剪断裂带及构造扭压作用的普遍发育
    三、大型走滑断裂及构造扭压作用在整个中亚造山带的普遍发育
    四、再探泛大陆巨型韧剪带模式(the Pangea megashear)
第五节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北疆聚煤盆地形成于构造挤压还是伸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北疆及邻区中生代聚煤盆地形成于构造挤压环境
    三、中生代北疆地区构造挤压的区域构造背景
第六节 中侏罗世晚期—白垩纪蒙古高原的隆起、垮塌与环西伯利亚陆内构造体系域
    一、问题的提出——构造驱动来自南部吗?
    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
    三、燕山期环西伯利亚地区强烈的构造表现
    四、古蒙古高原的隆起与垮塌
    五、两个高原的对话:古蒙古高原vs青藏高原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总结
    一、取得的主要认识
    二、创新与特色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二节 哈密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条件
    第三节 哈密地区地质勘查程度
    第四节 哈密矿产资源开发简史及现状
    第五节 哈密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
    第二节 区域构造
    第三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第四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矿床类型的探讨
    第一节 哈密地区矿产资源基本特征
    第二节 矿床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章 新发现矿床(点)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池西铁铜矿
    第二节 小红山铁矿
    第三节 红岭镍矿
第五章 区域成矿规律与矿床成矿系列
    第一节 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第二节 矿床成矿系列
    第三节 哈密地区成矿控制条件及成矿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重要矿床成矿类型的区域成矿模式及典型矿床
    第一节 前寒武纪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第二节 海西期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第三节 海西期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第四节 印支期与陆内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有色、稀有金属区域成矿模式
第七章 哈密地区大型矿集区的预测评价研究
    第一节 额仁山—淖毛湖北山铁、铜、金矿集区
    第二节 纸房—麦钦乌拉铜金汞矿集区
    第三节 吐-哈盆地中新生代铀矿集区
    第四节 土屋—赤湖铜、钼矿集区
    第五节 黄山-镜儿泉铜镍钼金矿集区
    第六节 雅满苏-天湖铁钛铜镍矿集区
    第七节 铁岭—沙垄铁、铜、铅锌、金、银矿集区
    第八节 玉西—大水铁、铜、铂族元素矿集区
第八章 矿产资源规划与开发建议
    引言
    第一节 矿产资源规划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酒泉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论文提纲范文)

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 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勘探历程与程度
    1.3 前人构造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成果
2 酒泉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分布及沉积特征
    2.2 区域构造背景
    2.3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2.5 红南、大红圈次凹和赤金凹陷的新认识
3. 原型盆地分析
    3.1 原型盆地研究方法
    3.2 酒泉盆地原型盆地恢复
4 酒泉盆地构造演化与形成机制
    4.1 酒泉盆地叠合演化
    4.2 酒泉盆地形成机制
5. 酒泉盆地褶皱冲断带分析
    5.1 酒泉盆地断裂体系
    5.2 逆冲推覆带分段构造特征
    5.3 逆冲断裂与褶皱的关系
6 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
    6.1 构造演化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6.2 后备主要勘探领域分析
    6.3 区带评价和勘探目标选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
个人简历

(8)托云盆地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构造意义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托云火山群的发现及其火山地质特征
    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
    第二节 托云盆地遥感地质解译
        1.2.1 前人关于托云盆地地层系统的研究成果
        1.2.2 对托云盆地地层系统提出的修正
    第三节 火山地质特征
        1.3.1 破火山口
        1.3.2 火山颈
        1.3.3 锥状岩席
    第四节 托云火山群岩浆活动的时代
        1.4.1 下、上玄武岩的由来
        1.4.2 SHRIMP 测年结果
        1.4.3 对 SHRIMP 测年结果的解释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托云玄武岩、上地幔岩石包体岩相学特征及巨晶初步研究
    第一节 玄武岩岩相学特征
        2.1.1 伊丁橄榄玄武岩
        2.1.2 碱性橄榄玄武岩
        2.1.3 碧玄岩/碱玄岩
    第二节 托云玄武岩中上地幔岩石包体的岩相学特征
        2.2.1 上地幔包体的岩石类型
        2.2.2 上地幔包体的结构特征
    第三节 托云玄武岩中的高压巨晶矿物学特征与形成条件
        2.3.1 碱性长石巨晶
        2.3.2 辉石巨晶
        2.3.3 角闪石巨晶
        2.3.4 巨晶的形成条件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托云碱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一节 样品的分析方法
        3.1.1 样品的准备
        3.1.2 拟做主量元素分析样品的制备和微量元素分析的样品溶解
        3.1.3 拟做同位素分析的样品的溶解与化学分离
    第二节 主量元素组成
        3.2.1 托云火山岩的主元素特征
        3.2.2 幔源原生岩浆的判别
        3.2.3 托云地幔熔融深度范围的计算模型
    第三节 微量元素组成
        3.3.1 稀土元素
        3.3.2 微量元素(狭义范畴)
        3.3.3 托云火山岩构造环境的识别
    第四节 放射性成因同位素特征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造山挤压环境中幔源原生岩浆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幔源岩浆活动的总体构造特征及托云盆地的挤压构造背景
    第二节 托云幔源岩浆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托云火山群是对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远程效应的响应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野外照片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盆地和地貌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科学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 采用的研究方案
2 青藏高原地貌特征
    2.1 数字高程模型
        2.1.1 数字地面模型与数字高程模型
        2.1.2 数字地形分析
        2.1.3 水系分析
    2.2 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
        2.2.1 青藏高原的范围
        2.2.2 高原地貌基本特征
        2.2.3 高原北部地貌特征
        2.2.4 青藏高原水系特征
    2.3 小结
3 青藏高原地质特征
    3.1 青藏高原构造特征
        3.1.1 高原构造分区
        3.1.2 高原岩石圈构造
    3.2 高原盆地系统
        3.2.1 孟加拉扇盆地
        3.2.2 古印度扇盆地
        3.2.3 印度扇盆地
        3.2.4 小结
4 青藏高原北部沉积盆地
    4.1 酒泉新生代沉积盆地
        4.1.1 第三纪沉积演化
        4.1.2 第四纪沉积演化
        4.1.3 小结
    4.2 柴达木新生代沉积盆地
        4.2.1 盆地沉积序列
        4.2.2 盆地沉积充填
        4.2.3 库木库里新生代沉积盆地
        4.2.4 小结
    4.3 可可西里新生代沉积盆地
        4.3.1 盆地沉积序列
        4.3.2 盆地沉积充填
        4.3.3 小结
5 青藏高原北部造山带
    5.1 祁连山造山带
        5.1.1 北祁连山前断裂
        5.1.2 南祁连山前断裂
        5.1.3 祁连山地区深部地质特征
        5.1.4 小结
    5.2 东昆仑造山带
        5.2.1 深部地质特征
        5.2.2 东昆仑山地区新生代构造运动
        5.2.3 小结
    5.3 金沙江(缝合)带
    5.4 阿尔金断裂带
        5.4.1 阿尔金断裂带的构造性质
        5.4.2 走滑盆地沉积记录--索尔库里盆地
        5.4.3 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时限与走滑速率
        5.4.4 小结
6 高原北部盆-山响应关系
    6.1 伸展盆地、前陆盆地与走滑盆地
        6.1.1 伸展盆地
        6.1.2 前陆盆地
        6.1.3 走滑盆地
    6.2 高原北部盆地中生代特征
        6.2.1 酒泉盆地中生代特征
        6.2.2 柴达木盆地中生代构造特征
        6.2.3 可可西里盆地中生代特征
        6.2.4 小结
    6.3 酒泉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响应
        6.3.1 始新世(柳沟庄组)坳陷盆地阶段
        6.3.2 渐新世早期(火烧沟组)挤压走滑盆地阶段
        6.3.3 渐新世晚期-中更新世前陆盆地阶段
        6.3.4 晚更新世-全新世山间盆地阶段
        6.3.5 小结
    6.4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响应
        6.4.1 古新世-早始新世(路乐河组)伸展盆地阶段
        6.4.2 中始新世-上新世(下干柴沟组-狮子沟组)前陆盆地阶段
        6.4.3 第四纪(七个泉组-更新统)山间盆地阶段
        6.4.4 小结
    6.5 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构造沉积响应
        6.5.1 古新世走滑拉分盆地阶段(~56-53.0Ma)
        6.5.2 始新世-渐新世前陆盆地阶段(53.0-30.0Ma)
        6.5.3 中新世以来差异升降阶段(~23Ma-)
        6.5.4 小结
    6.6 可可西里及邻区新生代火山岩
        6.6.1 火山岩特征
        6.6.2 盆地演化与火山活动
        6.6.3 火山活动构造背景
    6.7 高原北部盆地演化序列
7 青藏高原南北两侧构造演化对比
    7.1 高原北部向北生长模式
    7.2 喜马拉雅-西瓦里克盆山演化
        7.2.1 西瓦里克盆地演化时序
        7.2.2 高原南部盆山演化模式
    7.3 高原南北盆-山演化对比
    7.4 高原南北缘构造-地貌关系
        7.4.1 高原南缘构造-地貌特征
        7.4.2 高原北缘构造-地貌特征
        7.4.3 高原南北构造-地貌对比
    7.5 小结
8 高原北部河流地貌及演化
    8.1 影响河流地貌的要素
    8.2 侵蚀基准面与河流梯度
    8.3 高原北部河流地貌演化
        8.3.1 西昆仑山北流河特征
        8.3.2 祁连山北流河特征
        8.3.3 北部水系演化
    8.4 高原南流水系特征及演化
    8.5 高原南北水系演化对比
9 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
    9.1 主要结论
    9.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10)西藏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0.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0.2.1 地质研究历史简单回顾
        0.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3 存在问题
    0.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本次研究情况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关键点和创新点
        0.3.4 本次研究工作概况
第1章 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背景及单元划分
    1.2 区域地层概况
    1.3 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1.3.1 岷千日白垩纪残余海盆
        1.3.2 阿索构造混杂岩带
        1.3.3 它日错-文部燕山期岩浆弧带
        1.3.4 措勤-帮多中生代复合弧后盆地
        1.3.5 江让-格尔耿断隆
        1.3.6 冈底斯-查孜喜马拉雅期岩浆弧带
        1.3.7 日喀则-安巴弧前盆地
    1.4 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1.4.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4.2 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
第2章 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侵入岩
    2.1 基性-超基性岩
        2.1.1 阿索蛇绿混杂岩带
    2.2 花岗岩
        2.2.1 白垩纪花岗岩
        2.2.2 古近纪花岗岩(隆升型花岗岩组合)
    2.3 脉岩
        2.3.1 脉岩基本特征
        2.3.2 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
        2.3.3 岩脉的侵位时间及期次
第3章 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火山岩
    3.1 燕山晚期火山岩
        3.1.1 地质特征
        3.1.2 主要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
        3.1.3 岩性、岩相时空变化特征
        3.1.4 火山喷发韵律、旋回及喷发环境
        3.1.5 岩石化学特征
        3.1.6 微量元素特征
    3.2 古近纪火山岩
        3.2.1 产出特征
        3.2.2 岩石学特征
        3.2.3 岩石化学特征
        3.2.4 稀土元素特征
        3.2.5 微量元素特征
        3.2.6 火山岩重砂矿物特征
        3.2.7 火山喷发韵律、旋回划分
        3.2.8 火山岩相类型及主要特征
        3.2.9 火山相序及火山堆积域
    3.3 新近纪火山岩
        3.3.1 地质特征
        3.3.2 主要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
        3.3.3 矿物学特征
        3.3.4 火山喷发韵律、旋回及喷发环境
        3.3.5 岩石化学特征
        3.3.6 稀土元素特征
        3.3.7 微量元素特征
    3.4 第四纪火山岩
        3.4.1 产出特征
        3.4.2 岩石学特征
        3.4.3 岩石化学特征
        3.4.4 稀土元素特征
        3.4.5 微量元素
第4章 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岩浆岩成因分析及构造环境探讨
    4.1 花岗岩成因分析
        4.1.1 花岗岩的就位机制分析
        4.1.2 花岗岩构造环境分析
        4.1.3 岩体形成深度与剥蚀程度
    4.2 火山岩成因分析
        4.2.1 岩浆的形成
        4.2.2 火山岩形成的温压条件
        4.2.3 火山岩构造环境分析
    4.3 岩浆岩构造组合分析
        4.3.1 燕山早期岩浆岩构造组合
        4.3.2 燕山晚期岩浆岩构造组合
        4.3.3 喜马拉雅早期岩浆岩构造组合
        4.3.4 喜马拉雅中晚期岩浆岩构造组合
    4.4 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分析
        4.4.1 燕山期岩浆作用及地球动力学
        4.4.2 喜马拉雅早期岩浆作用及地球动力学
        4.4.3 喜马拉雅中晚期岩浆作用及地球动力学
第5章 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
    5.1 花岗岩时空演化
        5.1.1 时间演化规律
        5.1.2 空间演化规律
    5.2 火山岩的时空演化
        5.2.1 林子宗群火山岩的时空演化规律
        5.2.2 则弄群火山岩的时空演化规律
    5.3 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
        5.3.1 岩浆作用与成矿
        5.3.2 主要矿床类型及分布特征
        5.3.3 主要矿床类型特征
    5.4 成矿系统划分
        5.4.1 成矿系统及其主要的学术思想
        5.4.2 成矿系统的划分
    5.5 主要的成矿系统
        5.5.1 汇聚大陆边缘成矿巨系统
        5.5.2 碰撞造山成矿巨系统
        5.5.3 陆内汇聚成矿巨系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四、The shoshonitic volcanic rocks at Hongliuxia:Pulses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in Cretaceous?(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D]. 汤贺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2]准东大井坳陷带石炭系沉积充填演化[D]. 杨延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3]酒西盆地疏勒河组磁性地层年代及中新世祁连山西段构造隆升[D]. 吴茂先. 兰州大学, 2015(01)
  • [4]酒泉盆地青西凹陷湖相“白烟型”热水沉积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D]. 文华国. 成都理工大学, 2008(09)
  • [5]天山东段盆山构造格局的多期演变[D]. 卢苗安.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7(03)
  • [6]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D]. 陈世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02)
  • [7]酒泉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D]. 李明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2)
  • [8]托云盆地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构造意义初探[D]. 梁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08)
  • [9]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盆地和地貌记录[D]. 朱利东. 成都理工大学, 2004(04)
  • [10]西藏冈底斯中段措勤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D]. 江元生. 成都理工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红柳峡钾玄质火山岩:白垩纪阿尔金断层的脉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