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损坏的地脚螺栓

修复损坏的地脚螺栓

一、基础螺栓损坏后的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田瑞鑫[1](2021)在《摩擦型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剪力墙结构体系是中高层建筑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体系,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强度;其缺陷是缺乏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容易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产生不可修复的损伤。为了实现结构可恢复功能的设计理念,针对结构体系中被广泛采用的联肢剪力墙,考虑到地震时其中的连梁及墙脚部分均易遭受严重破坏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摩擦型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的联肢墙,包括消能墙肢和消能连梁的构造及恢复力模型,其抗震性能的主要优势为:消能墙肢和连梁均采用位移型的摩擦阻尼器作为其耗能元件,具有稳定的承载力以及良好的耗能性能;地震时可以耗散大量能量;损伤集中在消能墙肢和连梁的消能器部分,便于震后快速修复和更换,实现震后结构功能快速恢复。本文首先对4个塑性铰支墙试件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提出了塑性铰支墙和各类墙体合理有效的装配方案;验证了塑性铰支墙在空间作用下的优越抗震性能;并且提出了塑性铰支墙的简化滞回模型,包括刚度和强度计算公式。基于可恢复功能的概念,本文提出一种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摩擦型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体系,并且发展了摩擦型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的高效数值模型。通过大量动力时程分析,证明摩擦型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能显着的减小结构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角,有效控制上部剪力墙结构的损伤程度,保护主体结构。对于具有更高抗震性能的摩擦型震后可恢复联肢墙,应当提出更高的性能目标以及相应的性能化设计方法,为此类新型联肢剪力墙的性能化设计提供基本流程和理论基础。因此,本文还提出了基于模型的摩擦型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的设计方法。基于新型构件的简化滞回模型,可以得到该新型体系各构件的力学参数需求。根据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一个24层新型双肢墙结构的设计,并且对设计结构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以及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结构能够基本满足性能目标,提出的设计方法合理有效。

毛刚心[2](2020)在《丰田生产方式在发动机模具改善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丰田生产方式能提升企业的活力,是一个全套的生产体系和方法。这是丰田公司以及相关事业体采用的生产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消除浪费,通过制作的合理化,实现产品的优越性,合理的制造产品,打造品质至上的客户理念。丰田生产方式包含的每一项内容都对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例如,改善、准时化、看板管理、自动化、标准作业等,都对彻底消除浪费和提高生产性有帮助。丰田生产方式是丰田公司的长久的历史沉淀,开始创立于丰田佐吉时代,经过丰田喜一郎先生的推进和传承,直到现在。丰田生产方式的应用,使丰田公司取得了很大的效益,利润已经超过世界上最有名的三大汽车制造商利润的总和,呈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丰田生产方式是一种生产管理的方法,也逐渐的变成丰田公司的企业文化,这就是丰田公司能变得优秀的原因。关于什么是真正的丰田生产方式,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刚接触的人会感觉是“库存减少”;逐渐学习之后会发现是“解决问题、提高品质、提升效率”;深入研究之后的领悟是“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改善,如果没有找到问题就会觉得是更大的问题,员工都在努力的寻找问题点”。这就是丰田公司所提倡的“不能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本文详细介绍了丰田生产方式涵盖的理论,并用大量的事例展示了它的应用方法。在多年推进丰田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它不仅改变了公司各部门的现状,还促使本部门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事实胜于雄辩,深入的推进丰田生产方式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现在大家谦虚谨慎的研究学习丰田生产方式,最大的理想是未来能突破丰田生产的模式,开拓中国制造业自己的中国生产模式。

彭凌峰[3](2020)在《一种新型装配式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滞回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大力推广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得到了广泛关注,而现阶段,施工快速、标准化制造、绿色环保成为了装配式建筑的主要发展目标。然而目前装配式结构中存在现场施工困难,构件不便拆装与替换等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本文提出并研究了一种新型可拆卸装配式方钢管柱-钢梁单边螺栓节点连接构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制作并开展了4个新型可拆卸装配式方钢管柱-钢梁单边螺栓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考察了轴压、梁柱线刚度比以及端板厚度这三个参数对此新型可拆卸装配式梁柱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的影响。(2)制作并开展了2个新型节点在损伤后通过替换梁进行修复后的节点的滞回力学性能试验,考察了不同损伤程度下修复后的节点的滞回力学性能。(3)对震损后可修复下的损伤指数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此构造节点损伤修复后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稳定的可靠性,本次研究仅针对节点强度进行评估,未考虑到刚度修复问题,因此后续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

闫冲志[4](2020)在《损伤可控的新型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钢框架结构在我国建筑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多,而钢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常表现为梁柱节点的脆性断裂或者发生在柱端的塑性屈服,其结果导致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不足而且是不可修复的。为实现结构体系中的构件地震作用下控制结构损伤,且具有易更换可修复的功能,提高抗震减灾能力的目的,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损伤可控的钢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形式,采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其应用于钢框架实际结构中,对其抗震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近些年对钢框架结构节点抗震性能和结构损伤理论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对损伤控制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作了深化研究,设计并详细介绍了新型损伤可控的钢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形式构造,分析了新型节点的损伤机理和抗震性能。(2)通过对四种不同的梁柱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保险丝”结构在不同钢材、截面厚度及构造下的主要破坏机理,利用数据分析梁柱节点的应力分布、塑性发展规律以及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分析了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的理论公式,对节点模型的力学能力做了有效的验证,进而为提出一般设计方法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表明,新型梁柱节点有合理的应力传递路径和较好的损伤耗能的能力,并且具有保护结构主要构件免受损伤的功能,和达到了损伤控制的目的。(3)在新型梁柱节点力学性能的研究基础上,利用节点的荷载位移曲线,建立了四种不同的节点布置方式的钢框架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静力分析、模态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了新型节点在整体框架下的力学机理,分析了结构的内力特性和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的受力和变形响应情况,进一步表明了新型损伤控制思想在构件和结构体系层面的优越性。

陈骁[5](2020)在《震后可快速修复的单边L形屈曲约束钢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框架梁柱节点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体结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传统的全焊接节点和栓焊混合节点在美国北岭地震和日本阪神地震中因焊缝的脆性断裂而未表现出预期的抗震能力,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后的加强型节点和削弱型节点虽然能将塑性铰外移,但是其结构的修复将会非常困难;一些基于可恢复功能结构概念提出的节点存在着构造复杂、施工困难等劣势。因此寻求一种低成本、施工简单、抗震性能优越、可快速修复的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屈曲约束和可恢复功能结构的理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震后可快速修复的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首先本文设计并制作了11组足尺的节点试件,通过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节点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等,探讨了L形板削弱段的切割工艺、加载制度、有无防屈曲约束盖板等参数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节点能够将损伤控制在L形板削弱区域,在震后通过对损坏的L形板进行更换便可快速恢复结构功能;具有可靠加工质量和防屈曲约束机制的试件的塑性转角均超过了 5%,能够满足我国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以及美国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于抗弯框架节点的要求。其次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节点进行建模分析,将数值模拟结果的变形情况、应力分布云图等与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并进一步探究了 L形板削弱段长度、防屈曲约束盖板厚度、L形板削弱段深度等参数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最后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针对本节点的强度设计方法并给出了节点设计的关键参数取值范围,采用该计算方法得到的节点强度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可作为节点的设计依据。本文的试验研究中部分采用了辛普森紧固件公司所有的技术和产品。辛普森公司并没有授权、资助或背书本文研究。本研究试件中的L形耗能元件没有按照AISC 358-16第12章中对辛普森紧固件产品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加工、测试。因此,本文的试件试验结果并不能反映辛普森公司产品的品质和行为。本文的设计建议和结论也不代表辛普森公司的观点。

王烁[6](2020)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减隔震单元程序集成与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有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中,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后文统一称为PCSW结构)是应用广泛的结构体系,具有施工高效、节能环保、抗震性能好、结构布置灵活的优点,但由于其整体性较现浇剪力墙较差,成本增量较大,使其在高层及高抗震设防烈度区的应用受到限制。减隔震装置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降低结构工程造价的有效措施。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与减隔震装置的结合,可增大原结构的阻尼,降低其能耗,提高原结构的抗震性能,是PCSW结构发展趋势。基于目前PCSW结构和减隔震结构的研究现状,同时考虑到课题组自主开发程序的需求,本文首先提供完善自主开发程序的减隔震技术支持,然后针对两者的结合,提出适用于PCSW隔震结构和PCSW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基于以上对上述情况分析,本文做了如下的工作:(1)进行了减隔震装置在自主开发有限元程序平台DUT 2014的集成与验证。在自行开发的有限元程序平台DUT 2014中集成零长度单元、考虑材料捏缩行为的改进Bouc-Wen材料模型(BWBN材料模型)及Maxwell材料模型,同时在DUT 2014和OpenSees中建立空间框架模型,验证零长度单元、BWBN材料模型及Maxwell材料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OpenSees的对比分析表明,所集成的单元和材料均具有优异的准确性,完善了程序减隔震装置的模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2)提出了考虑水平接缝半刚性连接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隔震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针对国内外水平接缝干式连接的研究,提出水平接缝干式连接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定性评价,选取一种应用广泛且成熟的连接形式。然后考虑连接的半刚性,确定剪力墙结构的等效抗弯刚度,并与隔震技术结合,采用两质点直接分析法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隔震结构进行中震弹性设计。最后确定不同地震水准下结构性能指标,选取合适恢复力模型对结构进行多水准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分析。两质点直接分析法初步设计的结构与有限元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所设计结构具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结构的初步设计,为后续时程分析提供结构模型所需基本信息。结构多水准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分析表明,所设计的结构满足所提出的层间位移角和隔震支座变形的性能目标,确保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3)提出了带耗能连梁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耗能减震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选择现有成熟的连梁-墙肢半刚性连接,并确定连接转动刚度,将耗能连梁与PCSW结构结合,形成带耗能连梁的PCSW耗能减震结构。以降低半度为目标,进行“反向设计”,对带耗能连梁的PCSW结构进行小震弹性设计,确定耗能连梁耗能段的相关参数及非耗能段连接构造,并采用BWBN材料模型模拟连梁—墙肢半刚性连接,选取预制剪力墙、连接构件和阻尼器合适的恢复力模型对结构进行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构设计表明,采用降半度的“反向设计”法能够准确计算耗能减震装置的设计参数,有效合理的确定结构构件尺寸,使得结构设计更经济合理。

刘明桢[7](2020)在《可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进一步对性能优异的钢管混凝土双柱墩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完成了七个可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的低周往复试验,在探讨了拟地震加载制度的设计方法后,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和OpenSEES,对可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的数值模拟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有限元模型设计方法。具体来说,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和雨流计数法探讨了模拟地震的加载制度的设计方法,并基于验证模型得到了模拟地震的加载制度。设计的主要流程是通过matlab工具设计出人工地震波,进而在验证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人工地震波和实际地震波作用下模型的位移时程曲线,最后在简化雨流计数法的筛选下得到合理的拟地震加载制度。(2)提出了两类新型可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并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梁柱节点连接方式、不同的加载制度,耗能构件是否更换以及更换的构件规格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合理试验条件下,试件表现为耗能构件破坏模式,全螺栓端板梁柱节点型试件(DC-B类试件)比预应力钢绞线端板螺栓梁柱节点型试件(DC-P类试件)的梁柱节点刚性更强,试件整体承载力和耗能能力也更强,而自复位能力更弱。(3)揭示了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残余变形与结构损伤间的关系,在柱墩发生转动之前,梁柱节点的转动能力对于控制试件的残余变形几乎没有影响,在墩柱转动之后,耗能构件较弱且梁柱节点转动较强的试件对于残余变形和结构损伤的控制均更好,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类试件判断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可修复极限状态的现象依据,同时提出可恢复功能型试件的可修复极限状态残余变形角的理论限值应大于1°。(4)研究了基于ABAQUS和OpenSEES两款有限元软件下DC-B类试件和DC-P类试件的模拟方法,同时基于验证模型进行了两类试件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DC-B类试件而言,增大翼缘厚度会改变腹板剪切裂缝的起始位置,增大腹板厚度有利于提升试件的整体性能;对于DC-P类试件而言,改变与钢梁接触一侧角钢的螺栓孔位置,将影响角钢的断裂位置。该论文有图93幅,表21个,参考文献112篇。

陈磊[8](2020)在《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抗侧性能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半刚性连接因其较好的延性且施工便利,在钢结构中运用广泛且形式多样化。然而相比抗弯钢框架,半刚性钢框架抗侧刚度较小。为了有效地改善该类框架的抗侧性能,本文提出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结构。相比传统隅撑式钢框架,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无需增设对角斜撑,建筑使用空间有所提升;腋撑能很好地保护梁柱连接且损坏后可直接更换;具有抗弯钢框架与中心支撑钢框架高强度、刚度等优点,避免了偏心支撑钢框架修复难等缺点。本文针对装配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的抗侧性能进行拟静力循环加载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共设计1个半刚性钢框架和2个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分别对其进行侧向循环加载试验。基于破坏模式和力-位移曲线,对各试件侧向刚度、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抗侧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了增设的腋撑和腋撑截面大小等因素对半刚性钢框架抗侧性能的影响。(2)选取BRB腋撑、腋撑截面大小、腋撑节点板焊接、角钢厚度、角钢加劲肋以及腹板角钢等参数,基于试验校核的有限元模拟方法,共建立35个模型。通过提取框架中主要构件的内力发展曲线以及等效塑性变形,对腋撑式顶底角钢钢框架的抗侧性能和破坏机理进行参数化分析,归纳出该类框架的重要抗侧参数、破坏模式和危险截面,为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提供建议。(3)针对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考虑了半刚性连接和腋撑的协同作用,通过对其内力分析,提出该类结构体系不同屈服机制的判别式和不考虑竖向荷载时框架抗侧刚度和承载力计算方法,并与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进行了校核,为该类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提供参考。

韩森[9](2020)在《新型铁路高墩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强及铁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基础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尤其是在我国的西南、西北等地区,其多为河流、山川、深谷等不利地形,高墩铁路桥梁因而被广泛的在这些地区采用。目前高墩桥梁以空心截面为主,但因其截面尺寸及混凝土用量较大,受到种种制约。课题组在柱板式铁路高墩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铁路高墩形式,其主要由混凝土墩柱及连接墩柱的钢桁架连接系组成,通过对新型铁路高墩缩尺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探究其抗震性能及破坏形式。基于OpenSees平台对新型铁路高墩模型拟静力试验进行模拟,提出新型铁路高墩结构的数值模拟方法。具体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回顾了高墩形式及高墩抗震的国内外研究。重点关注了高墩结构的新形式,并对国内外学者在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总;阐述了进行高墩结构新形式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采用新型高墩结构的优越性:基于震后可快速更换、修复的理念,设计新型铁路高墩结构形式。(2)设计并制作了新型铁路高墩的缩尺模型,探究往复荷载作用下新型铁路高墩的力学性能,并通过试验获得了模型桥墩的力-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以及刚度退化曲线,分析了结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滞回耗能及刚度退化,探究新型铁路高墩的抗震性能。(3)通过在横向连接系各个杆件布置测点,探究了新型铁路高墩模型中横向连接系的破坏顺序。获得了新型铁路高墩中受力最不利横向联结系及各片横向联结系中受力最不利受力杆件。(4)基于OpenSees平台模拟新型铁路高墩模型拟静力试验,采用基于刚度法的非线性梁柱单元模拟混凝土墩柱及横向连接系,缝连接单元模拟横向连接系杆件之间的错动,采用刚臂模拟承台,并获得了与模型桥墩试验相对应的数据。(5)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的数据同试验数据进行比较,OpenSees平台可以很好的模拟新型铁路高墩拟静力试验所得到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且最大差值不超过10%,具有较高的精度。

陈元富[10](2019)在《铝合金汽车车身塞焊修复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0年起,我国汽车保有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6月止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5亿辆[1],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各国政策的推动下,汽车生产中注重节能、环保已经是发展的主流,车辆轻量化成为厂商技术变革的使命。铝合金以密度小、重量轻、比强度高、加工性好、回收成本低、环保节能等特点在汽车生产中得以大量应用[2]。近年来,铝合金车身在中高端乘用车上的使用比例达到了90%,铝合金车身的维修成了新的关注点。铝合金板材造型后喷漆烘烤会产生热硬化[3]加强,碰撞变形后机械加工性能较差,国外常采用整形后用铝合金粘胶加铆接的形式修复。我国在铝合金车身修复方面,受制于国外铝合金专用粘胶供应限制,多数维修厂采用更换整块板件的形式修复。造成维修成本高、利润薄、浪费大。基于以上原因,通过对汽车车身铝合金板材研究,探寻一种简单、适用、经济的铝合金车身修复工艺,解决车身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对铝合金种类、基本成分、各自力学性能及特点[6]进行分析,通过对汽车铝合金板材的传统机械修复和焊接修复进行对比,探寻一种在实际生产中既能满足车身修复的外形指标、强度指标和经济性指标,又简单适用的修复工艺。采用试验对比法,查找点塞焊的铝合金板材在外力作用下的抗破坏能力,明确点塞焊工艺参数的优选方案。选择外观合格焊点进行金相[7]观察,发现铝合金在局部热熔状态下的物理性能变化及其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在试验中,以德系汽车车身常用铝合金6016为基础进行了板件焊接测试(薄板铝合金TIG点塞焊工艺)。试验数据表明,在汽车车身用铝合金板材进行试验过程中,根据拟定的铝合金TIG点塞焊工艺进行施工作业,能满足板材外形指标、强度指标和经济性指标。焊接所用到的设备简单、工具少、成本低、易于购买,汽车修理厂都能满足要求。该工艺的应用既能降低维修成本,又能节约资源,提高维修效率。可以为铝合金汽车车身修复提供试验依据,对汽车后市场中铝合金车身件的修复提供参考。

二、基础螺栓损坏后的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础螺栓损坏后的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摩擦型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震后可恢复功能
        1.1.2 联肢剪力墙结构
        1.1.3 摩擦型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
        1.2.2 可恢复功能剪力墙及抗震性能
        1.2.3 新型可更换连梁
        1.2.4 联肢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塑性铰支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设计概念
    2.3 试验概况
        2.3.1 试验目的
        2.3.2 试件设计
        2.3.3 试件制作
        2.3.4 材料实测强度
    2.4 试验方案
        2.4.1 加载装置
        2.4.2 加载制度
        2.4.3 测量方案
    2.5 试验结果
        2.5.1 试验现象
        2.5.2 滞回曲线
    2.6 结论
3 塑性铰支墙简化滞回模型及设计方法
    3.1 变形模式
        3.1.1 面内变形模式
        3.1.2 面外变形模式
    3.2 构件行为及传力路线
        3.2.1 抗弯构件-消能器行为
        3.2.2 抗剪构件-V型支撑工作性能
        3.2.3 连接构件-型钢受力性能
        3.2.4 连接构件-栓钉和竖向分布筋受力性能
        3.2.5 塑性铰支墙传力路线
    3.3 简化滞回模型及参数计算方法
        3.3.1 简化滞回模型
        3.3.2 参数计算方法
    3.4 设计流程及建议
        3.4.1 基本构造及要求
        3.4.2 设计流程
        3.4.3 设计建议
    3.5 结论
4 摩擦型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分析
    4.1 结构介绍
        4.1.1 原型结构介绍
        4.1.2 建模结构介绍
    4.2 模拟方式
        4.2.1 RC构件模拟
        4.2.2 钢桁架连梁模拟
        4.2.3 塑性铰支墙模拟
        4.2.4 连梁和墙肢连接处理
    4.3 Pushover分析
    4.4 动力时程分析
        4.4.1 自振周期
        4.4.2 地震波选取
        4.4.3 结构响应
    4.5 结论
5 基于模型的摩擦型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抗震设计方法
    5.1 设计体系介绍
    5.2 性能目标
        5.2.1 各规范对性能目标的规定
        5.2.2 摩擦型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的性能目标
    5.3 联肢剪力墙的设计方法
        5.3.1 规范设计方法
        5.3.2 现行常用设计方法
        5.3.3 基于模型的摩擦型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设计方法
    5.4 案例设计
        5.4.1 原型结构及性能目标
        5.4.2 确定各构件初始刚度(多遇地震设计)
        5.4.3 确定连梁的屈服承载力(设防地震设计)
        5.4.4 确定底部墙肢的屈服承载力(罕遇地震设计)
        5.4.5 确定上部墙肢屈服强度
    5.5 设计结构性能分析
        5.5.1 静力弹塑性分析
        5.5.2 动力时程分析
    5.6 塑性铰支墙设计实例
    5.7 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丰田生产方式在发动机模具改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综述与框架
第2章 丰田生产方式职场应用
    2.1 问题解决
    2.2 GEL推进
    2.3 七大任务
第3章 通过丰田生产方式提升职场能力
    3.1 团队合作建立活跃型职场
    3.2 技能提升建立挑战型职场
    3.3 三位一体建立自立化职场
第4章 通过模具改善解决缸盖的工程不良问题
    4.1 缸盖自工程不良递减
    4.2 缸盖后工程不良递减
    4.3 缸盖模具部品费递减
    4.4 标准化
第5章 通过模具改善解决缸体的工程不良问题
    5.1 缸体自工程不良递减
    5.2 缸体后工程不良递减
    5.3 缸体模具部品费递减
    5.4 标准化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一种新型装配式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滞回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隔板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力学性能
        1.2.2 端板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力学性能
        1.2.3 其他形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力学性能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可拆卸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滞回试验概况
    2.1 引言
    2.2 构件设计
    2.3 材性试验
        2.3.1 钢材材性试验
        2.3.2 混凝土材性试验
    2.4 试验加载方案
        2.4.1 加载制度
        2.4.2 加载装置
    2.5 数据采集
        2.5.1 试验量测内容
        2.5.2 位移测点布置
        2.5.3 应变测点布置
    2.6 试验过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拆卸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中节点滞回试验分析
    3.1 引言
    3.2 滞回试验分析
        3.2.1 破坏模态
        3.2.2 荷载(P)—位移(Δ)滞回曲线
        3.2.3 关键部位应变分布
    3.3 试验分析
        3.3.1 荷载(P)-位移(Δ)骨架曲线
        3.3.2 弯矩(M)-相对转角(θ)滞回曲线
        3.3.3 强度退化
        3.3.4 刚度退化
        3.3.5 延性系数
        3.3.6 耗能能力
        3.3.7 节点域的抗剪承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拆卸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可更换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节点修复试验设计
        4.2.1 损伤试验节点设计
        4.2.2 节点累积损伤模型
        4.2.3 节点累积损伤评估
        4.2.4 加载方案
        4.2.5 数据采集
    4.3 试验过程与结果
        4.3.1 替换梁试验现象
        4.3.2 破坏模式
        4.3.3 换梁后荷载(P)—位移(Δ)滞回曲线
    4.4 试验分析
        4.4.1 换梁后荷载(P)—位移(Δ)骨架曲线
        4.4.2 换梁后弯矩(M)-相对转角(θ)滞回曲线
        4.4.3 强度退化
        4.4.4 刚度退化
        4.4.5 延性系数
        4.4.6 耗能能力
        4.4.7 节点域的抗剪承载力分析
    4.5 替换梁方案设计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损伤可控的新型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震灾害的特点
        1.1.2 目前的不足
    1.2 钢结构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3 新型损伤可控的钢框架结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梁柱节点力学性能分析
    2.1 损伤控制思想的理论
        2.1.1 钢框架结构和节点耗能
        2.1.2 “中震可修”理论的延伸
        2.1.3 损伤控制思想的概念
    2.2 新型梁柱节点试件设计
        2.2.1 新型梁柱节点试件设计思路
        2.2.2 新型梁柱节点试件构造设计
    2.3 有限元理论及模型建立
        2.3.1 ANSYS模型创建关键技术
        2.3.2 模型加载求解
    2.4 结果分析
        2.4.1 关键位置应力分析
        2.4.2 各部件应力分析
        2.4.3 破坏模式
        2.4.4 荷载-位移曲线
        2.4.5 滞回曲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梁柱节点钢框架有限元分析
    3.1 结构动力学理论
    3.2 结构模型建立
        3.2.1 模型设计
        3.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 结构分析结果
        3.3.1 静力分析
        3.3.2 模态分析
        3.3.3 瞬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震后可快速修复的单边L形屈曲约束钢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塑性铰外移节点研究现状
        1.2.1 削弱型节点
        1.2.2 加强型节点
        1.2.3 可恢复功能钢框架节点研究现状
    1.3 屈曲约束原理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边L形屈曲约束钢梁柱节点试验
    2.1 试验方案设计
        2.1.1 试验构件设计
        2.1.1.1 梁柱截面尺寸确定
        2.1.1.2 L形板设计
        2.1.1.3 其它部件设计
        2.1.2 试件参数选取
    2.2 试验加载
        2.2.1 加载装置
        2.2.2 加载制度
    2.3 数据测量
        2.3.1 测量内容
        2.3.2 测点布置
    2.4 试验过程
        2.4.1 材性试验
        2.4.2 试验现象
        2.4.3 节点破坏特征
    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2.5.1 滞回曲线
        2.5.2 骨架曲线
        2.5.3 强度和刚度
        2.5.4 能量耗散曲线
        2.5.5 累计耗能
        2.5.6 应变分析
    2.6 与单边T形屈曲约束式梁柱节点的对比
        2.6.1 节点构造
        2.6.2 抗震性能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BAQUS数值模拟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1.1 钢材本构
        3.1.2 单元选择与接触关系
        3.1.3 网格划分
        3.1.4 边界条件与荷载设置
    3.2 模拟结果
        3.2.1 模型验证
        3.2.2 变形情况
        3.2.3 应力分布
    3.3 有限元参数分析
        3.3.1 盖板厚度的影响
        3.3.2 盖板间隙的影响
        3.3.3 摩擦系数的影响
        3.3.4 削弱深度的影响
        3.3.5 削弱段长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节点设计方法
    4.1 节点强度计算方法
        4.1.1 转动中心的确定
        4.1.2 公式推导
        4.1.3 节点试验、设计承载力对比
    4.2 节点传力机理分析
    4.3 设计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减隔震单元程序集成与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3 剪力墙结构耗能连梁研究现状
    1.4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水平接缝干式连接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应的思考
    1.6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 DUT2014程序平台中减隔震单元材料的集成
    2.1 引言
    2.2 DUT2014软件平台介绍
    2.3 零长度单元
        2.3.1 零长度单元刚度矩阵的确定
        2.3.2 零长度单元集成及验证
    2.4 单轴BWBN模型
        2.4.1 单轴BWBN模型的非弹性恢复力及刚度
        2.4.2 单轴BWBN模型的集成及验证
    2.5 粘滞液体阻尼器
        2.5.1 Maxwell模型相关理论
        2.5.2 Maxwell模型的集成及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水平接缝半刚性连接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隔震结构设计
    3.1 引言
    3.2 水平接缝干式连接关键评价指标选取
        3.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的确立
        3.2.3 水平接缝干式连接形式的确定
    3.3 水平接缝半刚性连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隔震结构设计基本内容
        3.3.1 考虑水平接缝半刚性的预制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等效抗弯刚度
        3.3.2 预制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隔震结构两质点直接设计法
        3.3.3 水平接缝半刚性连接设计
    3.4 设防地震作用下弹性设计
        3.4.1 弹性设计过程
        3.4.2 工程概况
        3.4.3 两质点直接设计法的验证
    3.5 多水准地震作用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3.5.1 三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性能目标
        3.5.2 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带有耗能连梁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耗能减震结构设计
    4.1 引言
    4.2 带有耗能连梁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耗能减震结构设计过程
        4.2.1 多遇地震弹性设计
        4.2.2 罕遇地震弹塑性设计
        4.2.3 构造设计
    4.3 带有耗能连梁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耗能减震结构设计基本内容
        4.3.1 连梁与墙肢半刚性连接的确定及转动刚度计算
        4.3.2 降低半度的“反向设计”方法
        4.3.3 半刚性连接的弯矩—转角关系模型
    4.4 设计实例
        4.4.1 工程概况及模型建立
        4.4.2 多遇地震下的结构时程分析
        4.4.3 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可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可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形式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预期取得的成果
2 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拟地震加载制度的建立
    2.1 基于matlab的人工地震波的设计
    2.2 基于地震位移时程响应的加载制度的建立
    2.3 本章小结
3 可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的抗震性能试验方案
    3.1 试验方案设计
    3.2 材性试验
    3.3 试验加载装置设计
    3.4 加载制度
    3.5 测量内容
    3.6 本章小结
4 可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的抗震性能试验分析
    4.1 概述
    4.2 试验现象及破坏状态
    4.3 试验结果分析
    4.4 应变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可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的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5.1 前言
    5.2 基于OpenSEES的可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的有限元分析
    5.3 基于ABAQUS的可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的有限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抗侧性能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半刚性钢框架
        1.2.2 腋撑式钢框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的循环加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目的
    2.3 试件设计
    2.4 材性试验
        2.4.1 钢构件材性试验
        2.4.2 高强螺栓力学性能
    2.5 加载制度
    2.6 试件安装与测点布置
        2.6.1 试件安装
        2.6.2 测量点布置
    2.7 试验现象分析
        2.7.1 试件UBSF
        2.7.2 试件KBSF-1
        2.7.3 试件KBSF-2
        2.7.4 试验现象总结
    2.8 试验结果分析
        2.8.1 侧向荷载-位移(P-Δ)滞回曲线
        2.8.2 侧向荷载-位移(P-Δ)骨架曲线
        2.8.3 初始抗侧刚度和屈服承载力
        2.8.4 延性与变形能力
        2.8.5 耗能能力
        2.8.6 强度退化
        2.8.7 刚度退化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3.1 引言
    3.2 ABAQUS软件简介
    3.3 有限元模型
        3.3.1 计算类型与几何部件参数
        3.3.2 材料属性
        3.3.3 边界及接触设置
        3.3.4 螺栓预紧力施加
        3.3.5 腋撑建模和初始缺陷设置
        3.3.6 单元选择与网格精度
        3.3.7 加载模式
        3.3.8 有限元校核与分析
        3.3.9 试件塑性发展分析
    3.4 有限元参数化分析
        3.4.1 腋撑影响
        3.4.2 梁柱节点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设计与理论研究
    4.1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概述
    4.2 整体框架内各层间剪力分布
    4.3 层间框架的设计
        4.3.1 基本参数选取
        4.3.2 基于性能的屈服机制设计
        4.3.3 基于框架抗侧刚度的设计
        4.3.4 各构件的设计
        4.3.5 理论计算、有限元模型和试验校核
    4.4 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的基于性能设计方法提出
        4.4.1 性能的选取
        4.4.2 基于性能的设计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新型铁路高墩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新型铁路高墩结构
    2.1 工程背景
    2.2 新型铁路高墩结构
    2.3 次要构件
    2.4 本章小结
3 新型铁路高墩模型拟静力试验
    3.1 模型设计
        3.1.1 相似关系
        3.1.2 模型尺寸
        3.1.3 墩顶夹具及螺栓
        3.1.4 竖向加载横梁设计
        3.1.5 横向连接系与墩柱连接设计
        3.1.6 桥墩模型材料
    3.2 试验桥墩模型制作
    3.3 加载方案
        3.3.1 水平加载
        3.3.2 竖向加载
        3.3.3 模型整体布置
    3.4 测试内容
    3.5 加载和测量设备
        3.5.1 加载及采集系统
        3.5.2 测点对应通道
        3.5.3 试验测量设备
    3.6 试验流程图
    3.7 本章小结
4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4.1 试验现象
    4.2 滞回曲线
    4.3 骨架曲线
    4.4 延性性能分析
    4.5 刚度退化
    4.6 横向连接系应变分析
    4.7 钢筋应变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Open Sees平台的新型铁路铁路高墩数值模拟分析
    5.1 Open Sees简述
        5.1.1 模块构成
        5.1.2 Open Sees特点
    5.2 新型铁路高墩数值模型
        5.2.1 纤维截面
        5.2.2 材料本构关系
        5.2.3 单元类型
        5.2.4 边界条件及加载过程
        5.2.5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3 滞回曲线对比
    5.4 骨架曲线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铝合金汽车车身塞焊修复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铝合金的特性及其应用
        1.2.1 汽车车身用铝合金
        1.2.2 汽车用铝合金件的修复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汽车车身用铝合金板材的修复介绍
        1.4.1 火焰加热焊接修复
        1.4.2 TIG焊接修复
        1.4.3 MIG焊接修复
        1.4.4 交流P-TIG焊接修复
        1.4.5 电阻点焊修复
    1.5 本章小结
2 铝合金汽车车身传统修复工艺试验
    2.1 引言
    2.2 铝合金板材的热物理特性
        2.2.1 氧化性强
        2.2.2 导热率高
        2.2.3 线性膨胀系数大
        2.2.4 焊接性能
        2.2.5 热色泽不明显
    2.3 铝合金汽车车身传统工艺修复试验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准备
        2.3.3 车门修复工艺
        2.3.4 修复施工过程
        2.3.5 修复效果结论
    2.4 本章小结
3 铝合金汽车车身TIG点塞焊修复工艺试验
    3.1 引言
    3.2 TIG钨极氩弧焊
        3.2.1 TIG焊方法
        3.2.2 TIG焊接钨极
        3.2.3 TIG焊接保护气体
        3.2.4 TIG焊接焊机
        3.2.5 TIG焊接焊丝
        3.2.6 TIG焊接焊枪
        3.2.7 TIG焊接基本操作
    3.3 6016 铝合金薄板TIG点塞焊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准备
        3.3.3 试验过程
        3.3.4 焊接试件检查
        3.4.5 焊接试件金相观察
        3.3.6 焊接试件力学分析
        3.3.7 TIG点塞焊工艺
    3.4 奥迪A6L轿车门板TIG点塞焊修复工艺试验
        3.4.1 修复方法
        3.4.2 修复准备
        3.4.3 修复工艺
        3.4.4 修复施工过程
        3.4.5 修复效果结论
    3.5 铝合金汽车车身塞焊修复工艺形成
        3.5.1 修复方法及工艺遴选
        3.5.2 焊接前准备
        3.5.3 焊接操作过程
        3.5.4 铝合金钨极TIG点塞焊操作注意事项
    3.6 本章小结
4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基础螺栓损坏后的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 [1]摩擦型可恢复功能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 田瑞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丰田生产方式在发动机模具改善中的应用[D]. 毛刚心. 吉林大学, 2020(03)
  • [3]一种新型装配式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的滞回性能研究[D]. 彭凌峰. 华侨大学, 2020(01)
  • [4]损伤可控的新型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 闫冲志.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1)
  • [5]震后可快速修复的单边L形屈曲约束钢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陈骁. 山东大学, 2020(11)
  • [6]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减隔震单元程序集成与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 王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7]可恢复功能型钢管混凝土双柱墩的抗震性能研究[D]. 刘明桢.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腋撑式半刚性钢框架抗侧性能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 陈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新型铁路高墩模型拟静力试验研究[D]. 韩森.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铝合金汽车车身塞焊修复工艺研究[D]. 陈元富. 西南科技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修复损坏的地脚螺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