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财政支薪工作的几点体会

我区财政支薪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对我区财政统发工资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珊[1](2021)在《基层信访接待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研究 ——以河北省M区为例》文中提出

吴曼榕[2](2021)在《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陈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陈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经济思想。研究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学习陈云从事经济工作的理论方法,也对指导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史料进行重新梳理、归纳和总结,在探究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基础上,总结其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其经济思想与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说明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新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党内其他领导人的经济思想是其思想的理论渊源;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和陈云个人的工作经历是其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文章从以农为本思想;财政平衡、按比例发展思想;对外贸易发展思想;社会主义私营工商业改造思想;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思想五方面对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并由此得出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具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性;经济建设为人民的人民性;重视统筹兼顾的平衡性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性的特点。同时,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实践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实践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国民经济有序恢复;促进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稳步前进。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蕴含了重要的当代价值,包括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经济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工作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经济平稳运行为国家发展带来有力保障。

林华燕[3](2020)在《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一,它连接广大的县、乡、村,覆盖面积广、里程长,直接服务于“三农”,对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及“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好农村路”的建议,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不断增加,在农村公路大量建成后,怎样巩固其建设成果,做到“建养并重”、“三分修,七分养”成了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相关概念出发,运用了准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服务外包理论分析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过程中,分别在养护管理资金、养护管理队伍、养护管理机制、养护管理模式以及公众参与养护管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养护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养护管理主体意识不到位、考核体系和机制不完善、养护管理方式不合适以及对公众宣传力度不够等等。针对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分析后,提出完善养护管理资金制度、强化养护管理队伍、健全养护管理和考核机制、创新养护管理市场化、普及公众对农村公路的认知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为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参考。

李禾[4](2020)在《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期完成精准脱贫目标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金融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插花式”贫困地区的Z市为例,围绕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与主要做法,结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扶贫对象在金融精准扶贫的职责定位,开展金融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普惠金融理论”、“金融资源配置理论”等为指导,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结合Z市贫困状况和社会经济特点,以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主要内容为切入点,明确主要参与主体的职责定位,深入研究Z市金融精准扶贫现状,梳理金融精准扶贫典型模式,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效果评价,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扶贫对象层面剖析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继续深入推进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从本文研究情况看,近年来,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形成了以政府部门统筹主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对象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了金融精准扶贫专项方案,创新多项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取得较好成效。实践表明,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对扶贫对象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本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即小额扶贫贷款等金融扶贫产品对辖区贫困户脱贫具有积极正向作用,能大幅提高脱贫效率。研究也发现,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扶贫对象层面仍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一是地方政府对金融精准扶贫的统筹协调不够到位,金融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农村金融环境建设较为滞后,制约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二是参与金融精准扶贫的金融机构主体较为匮乏,金融扶贫方式较为传统单一,金融机构积极性普遍不高。三是扶贫对象金融知识匮乏,金融素养较低,信用意识不强,难以获得金融支持。经过深入分析,发现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对扶贫对象金融宣传和技能培训不到位是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从发挥好政府金融精准扶贫统领作用、全力推进金融机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提高扶贫对象金融脱贫能力三个维度就深入推进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对策及建议:一是建立完善多维联动的金融扶贫协调机制,完善金融精准扶贫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二是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体系,积极探索多样化金融精准扶贫方式,加大金融扶贫产品创新力度,充分调动各类金融机构金融扶贫的积极性,提升金融扶贫效率。三是加大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借助金融资源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完善贫困户金融保障体系,增强扶贫对象金融支持的可获得性。

吴盛杰[5](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认为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李亚蓉[6](2016)在《绥德路线—一个县级博物馆的启示》文中指出县级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基层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我国博物馆总体数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多设于县城,在活跃基层民众文化生活、提高城乡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当前兴建博物馆的社会热潮中,如何促使其更好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了现今博物馆事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绥德县博物馆是我国建立较早的县级博物馆,时至今日,已有50多年的历史,取得过成绩,也产生过教训。本文试图对绥德县博物馆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经验教训,以期对县级博物馆的发展起到借鉴启示作用。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目前我国县级博物馆的研究状况,在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提出文章的研究意义及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对我国县级博物馆的发展脉络进行概述,为绥德县博物馆的历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与背景。我国县级博物馆思想萌芽于中国近代,并在旧中国也有短暂的实践,但真正开始发展,形成体系,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大跃进”它迅速蹿红,“文革”期间陷入停滞,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恢复发展,跨入21世纪后,数量急剧增加,迎来了发展的新局面,成为了值得期待的和关注的焦点。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绥德县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根据博物馆的业务开展情况,将其发展历史划分为初创期、停滞期、恢复期、发展期四个时期。初创期的绥德县博物馆是于1958年“大跃进”中诞生,因陋就简,短期速成,只有一定的藏品和简单的陈列。1961年博物馆撤销,“文化大革命”的来临,更使其藏品遭到了严重破坏,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1981年博物馆恢复建立,人员逐渐增加、机构开始设置、馆舍进行新建、藏品建档建卡等工作有序开展了起来,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没有陈列开放,还只是个“挂牌博物馆”。1998年陈列经费的拨放,博物馆喜迁新居,正式对外开放,发展初具规模,观众逐渐增多,陈列突出地方特色,而且更加注重教育,社会服务也有所提高,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第四部分以绥德县博物馆为素材,对绥德县博物馆发展历经的路线进行总结,指出绥德路线的特点。初创期的绥德县博物馆在国家政策、各层领导的重视下,艰难起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充当着国家政治政策的宣传机构;停滞期的绥德县博物馆,在馆内文物征集员的努力下,文物藏品在历经“文革”的破坏后,逐渐增多,扮演着文物收藏机构的角色;恢复期的绥德县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开始起步,由于经费紧张,没有陈列开放,博物馆的业务工作更侧重于文物的保护与管理,俨然成为了一个“文管所”;发展期的绥德县博物馆,更加注重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而且与旅游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成为了地域文化展示机构。通过追溯绥德县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指出博物馆的发展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的支持力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县域民众需求都是影响县级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就国家层面来说,应该加大对县级博物馆的扶持力度,这不仅应体现在政策方面,更应该在资金和人员培训方面对县级博物馆给予更大的支持;从县域经济来说,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尽可能加大对博物馆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博物馆应充分发挥自身文物优势,加强与县域旅游业的合作,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县级博物馆自身而言,应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来提高馆内人员专业素养和水平,逐渐改变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就县域民众而言,他们是县级博物馆的首要观众群,满足县域民众需求是博物馆的首要目标。因此,博物馆应该加大宣传,走向农村,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使其真正成为人民大众共享文化成果的场所、学校的“第二课堂”。

赵羽[7](2015)在《需求抑制、供给抑制:转型期的农村金融研究 ——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部门间的相互博弈日趋明显,越是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越容易陷入金融抑制和经济停滞的泥潭,而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薄弱、发展落后、“三农”问题突出、资本资源配置效率低、融资制度安排不合理,更为农村金融抑制的产生提供了便利条件。金融抑制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辩证关系,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更应优先发展金融业,通过实现农村落后地区资本的合理配置来打破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怪圈,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供给先行的原则保证涉农贷款需求,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实现“三农”发展的资本积累,农村金融机构也要提高服务质量、加快自身改革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本研究是基于对内蒙古农牧区的调查展开的,欠发达的北疆区域正处在城镇化转型时期,对于农村金融来说既有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资金需求量的增加会更加明显,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也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贫血”问题依然突出,农村有效需求难以甄别,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要求农村金融克服困难,充分发挥城镇化转型所需资金配置的功能。当前,内蒙古农牧区金融面临着来自于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了抑制。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农村金融改革与深化,一方面加强政策性支农力度的提升,另一方面放宽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实施县域金融机构可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农村金融市场活力,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局面。但是,这种改革的效果很不明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丛丛,例如:农村金融组织吸收的储蓄存款“偏农离农”现象依然严峻,抽水机式的将资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造成农户和农村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供给不畅迫使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有效金融需求流产;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性,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农村金融信贷技术的缺乏等等。本文研究发现转型期的农牧民金融需求具有小额性、分层性、零散性、多样性、民生性和非农产业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正好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客户选择标准是相悖的,严格的客户甄别使低质的农牧户需求受到正规金融的排挤,另外,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和农村主体有效需求乏力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在面临制度或经济转型的良好发展机遇时,要深入剖析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因地制宜地搭建适合于区域特征的农村金融架构的建议,针对我区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提出构建以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保险为主的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化、多层次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并且要加快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进程,使其真正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与正规金融一道为“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王瑜[8](2014)在《利益分析视阈下内蒙古生态市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生态市建设是保障地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区域发展策略。生态市建设不同于环境治理,它强调环境、经济与社会利益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三者缺一不可。没有经济基础支撑,环境建设、社会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经济发展、盲目追求GDP,将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社会失去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生态市建设作为一项城市治理的新理念,应摆脱传统行政“集权、同质、全能”的单一管理模式,构建以“分权化、差异化、动态化”为模式的管理体制打造生态市,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内蒙古地区不仅拥有全国1/3的草地面积、千余种野生物种,也拥有着中国最大的稀土基地,是西北重要的煤炭、钢铁、天然气储备区,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内蒙古自治区响应中央政府实现生态市的政策号召,试图打造成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然而,生态市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外部性、非排他性、利益不可分割性的特征,导致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选择性执行”“搭便车”、政企非法联盟等诸多问题,促使利益主体将本该承担的责任转嫁于他人,多元主体各自的逐利行为阻碍了生态市建设的顺利推进,如何引导主体行动朝着公共利益的方向运行是推进生态市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利益分析理论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适当的研究视角。根据利益分析理论,可以从“利益认知、资源条件、利益激励”三方面对地方政府组织、企业型利益集团/群体、公众利益集团/群体三类主体的行动策略进行分析,从而确立对生态市建设产生的影响。其中从利益视角分析主体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利益需求引发主体倾向于作出某种行为,是主体选择行为的一种动力;第二,利益需求与资源条件的有机结合才会推动主体作出具体行为策略,资源条件为主体行为动机转化为具体行动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利益激励为主体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构建激励性制度体系,为主体进出某一种活动设置了一个关口和范围;又为其中的某些主体确立了一套激励的规制和奖惩的办法,调整人们的利益得失,促使主体对自己的成本、收益进行权衡、比较后作出行动决策。这样的分析结构把主体的行为方式与利益认知、资源条件、利益激励紧密联系起来。利益分析理论以“比较利益人”为前提假设,对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方式进行分析。地方政府作为生态市建设中公共利益的当然代表,是公权力、公共资源的掌控者。受政治竞标赛、财政分权与政绩考核的利益激励,诱导地方政府的利益认知在政府利益扩张化与公共利益之间摇摆。不同的利益动机促使它们与其它主体的利益互动方式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积极联盟与消极联盟两种行动策略。企业型利益集团/群体作为生态市建设中重要的被规制对象,集团、组织利益最大化是它们行动的主要驱动力。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存在资源条件的差异性,加之政府监管制度缺位、社会监督制度薄弱、市场机制不完善,为企业集团通过利益俘获、“人际关系网”、游说的方式拉拢地方政府官员,建立“利益伙伴关系”提供了有力地制度环境,纵使企业集团出现盲目逐利行为;而一些不具备利益交互资本的小型企业群体只能选择“你来我关,你走我开,你罚我跑”的临时性应对方案。环保组织是典型的公共型利益集团,社会感召力、凝聚力壮大了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但受政府管理制度的约束,一些组织的“合法性”与资源条件受到限制,面对环境事件时出现“策略困境”:“选择性失语”、不作为的现象,组织公信力明显下降。一部分公众群体没有正规组织为依托,为了维护个人基本权益,在利益表达制度及利益补偿制度欠缺的环境下,以游行、示威、群体性事件的行为方式唤醒政府机构、企业集团的重视;还有部分公众受狭隘的个人私欲影响,为了实现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常常私下接受企业“贿赂”,从而对侵犯个人利益的现象置之不理。可见,主体基于自身利益认知下产生一定的行为动机,在合理的制度环境下有效利用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从而推动它们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其中,利益认知是主体作出行动的驱动力,资源条件是主体行动的资本;利益激励是引导主体行动方向的激励条件,制度是其主要手段,构建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改变主体行动的主要手段。由此可知,激励性制度体系并不是要改变各主体的利益诉求,而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规则来改变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方式。那么如何构建激励性制度,促使各方在进行成本-收益的预期核算后,主动选择更符合公共利益的主体行为方式,以此来实现自身利益诉求。因此,应当完善环境法规制度,明确主体间的环境权责关系,为各项激励性制度的实施提供基本保障。健全政府管理体制,适当调整激励与约束的配比关系来正确引导地方政府的行动策略。构建经济型的激励制度体系,引导企业型利益集团主动参与生态市建设,为实现公共利益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归还公众应有权利,激励公众群体的壮大及自愿性生态治理制度的建立,以此来减少政府监督成本、遏制强势利益集团势力的蔓延。健全环保组织自主性,提升组织公信力,真正承担起政府与公众群体间利益互动的桥梁作用,将公众真实的利益诉求及时、准确的反馈给政府,避免信息不对称阻碍生态市建设顺利推进。

薛秋霁[9](2014)在《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新农合发展面临着在较低筹资水平下,提高保险保障水平的挑战。国际经验显示,按病种支付以病种分组和定价为技术核心,能够在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提高服务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国许多地区在新农合制度建立初期就积极探索开展按病种付费改革。由于改革中还存在许多理论的和实践的难题和障碍点,各地的改革目标、路径等存在显着差异,虽然一些研究对这些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但鲜有研究针对性提出我国农村地区推广按病种付费适宜路径,推动按病种付费改革在我国农村地区的顺利实施。据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的]基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探索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实现路径,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的科学、合理和高效运用。[方法]本研究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资料收集方法包括:①文献研究。通过中外文数据库、相关部门网站,收集国内外有关按病种付费相关文献、政策文件、试点改革情况。②现场调查。了解陕西省镇安县和重庆黔江区等地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发展概况,了解按病种付费制度制定和实施进展。③个人深度访谈和专题小组访谈。了解按病种付费支付方式在实施过程中的障碍、运行规律、利益分配和关键影响因素,针对按病种付费改革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指标设置等问题进行讨论。资料分析方法包括:①个案研究。研究陕西省镇安县和重庆市黔江区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制度结构模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探索按病种付费实现路径。②系统研究法。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论证医疗保险管理和经办机构、医疗服务提供方、参合患者、政府等多个主体间行为关系。③焦点小组座谈。深入了解新农合按病种付费支付方式制定和实施过程存在的障碍点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④统计学方法。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计算按病种付费病种的病例数、均次住院费用、新农合实际补偿比等重要统计变量,通过统计指标比较分析,为效果评价和制度设计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制度关键策略:①病种全覆盖策略——通过按病种定额付费、按病种限额付费和例外病例三种方式和途径实现病种全覆盖的策略。②医疗机构全覆盖策略——通过分别测算不同医疗机构支付价格和支付比例实现医疗机构全覆盖的策略,并提高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性。③通过科学的方法,充分考虑物价增长、医疗技术更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案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在与医院协商和讨论基础上,制定合理可操作的病种定额标准的策略。④通过按病种定额付费、按病种限额付费、总额预算等不同形式,实现医保与医疗机构之间费用风险分担的策略。⑤基于制度的不完备性和局限性,建立客观完善的按病种付费制度运行监测评价体系,包括监测重心、监测内容、评价与反馈。⑥构建按病种付费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按病种付费制度包含的病种分组和病种支付标准要与可使用的资源和技术支撑相互协调;按病种付费制度要保证新农合基金安全,与新农合门诊统筹政策和重大疾病补偿等政策相衔接;按病种付费制度要与医院管理水平、自治程度相适应,满足组织层面的可行。[结论]按病种付费制度结构模型包括制度设计、制度实施、所需外部环境条件。制度设计的核心是病种分组和病种定价;制度实施主要是规范管理和加强监管。按病种付费制度流程:①根据目前医改要求,统筹考虑各项制度、政策的衔接,合理切割新农合基金(门诊统筹、一般诊疗费、基本药物制度、大病救助等)。②确定按病种付费的病种、费用水平及其结算办法,据此与医疗机构谈判。③明确先决条件,确定实施方案,建立管理制度。④具体实施并同步开展运行和效果监测,发现问题并不断完善制度。按病种付费制度实施所需外部条件:①政府的决策意愿是是按病种付费实施的首要条件。②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包括通过县域范围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增强医院尤其是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落实医院院长负责制,完善医院内部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按病种付费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环境构成。③充分发挥医疗保险机构的主动性,探索建立医疗机构与医保机构之间的谈判机制,加强对按病种定额付费的监管,建立奖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机构管理水平,是按病种付费制度实施所需外部条件的组成部分。后续研究方向:①完善卫生信息系统;②实施临床路径;③改变卫生部门的角色和关系,提高服务提供者自治权。[创新]一是理论层面,构建了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制度结构模型,为各地制定并完善当地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制度提供指导和借鉴。二是制度设计层面,基于新农合实践背景,提炼出按病种付费制度关键策略,遵循疾病的临床规律和疾病所具备的经济学费用分布特征,克服现实中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障碍,通过划分定额病种、限额病种和例外病例,实现了按病种付费的病种全覆盖和医疗机构全覆盖。三是以引导医疗机构和医生合理的诊疗行为为目的,对新农合按病种付费管理制度和监测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构建监测机制和监测指标体系。[局限]一是理论研究的局限性。理论研究资料多来源于文献资料,受可查找文献资料的限制,缺乏中低收入国家背景,需要不断补充完善。二是实证部分的局限性。本研究没有对研究结论的实现路径进行可行性检验,外因导致广西地区没有实践按病种付费制度改革方案,实现路径目前只停留在理论或者政策制定层面,路径是否可行、效果如何等有待实践检验。三是研究时限的局限性。我国农村地区正在经历较为深刻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直接或间接影响按病种付费制度的制定或者制度实施的环境。需要进一步研究。四是由于混杂因素影响,很难辨别按病种付费改革单一因素对医疗费用、医疗服务数量、医疗服务质量变化的影响。

杨瑞琴[10](2011)在《对乌海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2010年,乌海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00元,增长1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0.32,经济明显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精神文化产品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不断提高。乌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把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实际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举措,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加强书法城建设为抓手,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管因素的制约影响,乌海市的文化体制改革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许多问题和艰巨任务,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非常重要和紧迫。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企事业单位活力和竞争力,必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本文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对乌海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和文化单位存在的如畏难情绪、观望态度、守旧观念等思想观念方面,以及文化领导体制改革不到位、文化管理力量薄弱等文化管理体制方面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共性问题。针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不同特点,对两者改革中出现的个性问题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思想认识、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市场体系等诸方面,着力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实际,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服务、完善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立健全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特别是对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革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合理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提供一点参考。

二、对我区财政统发工资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区财政统发工资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2)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理论联系实际法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一)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
        2.列宁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
        3.党内其他领导人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
    (二)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
        2.陈云主要经济工作经历
二、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农为本思想
        1.农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
        2.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二)财政平衡、按比例发展思想
        1.做好财政平衡工作
        2.搞好国民经济中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三)对外贸易发展思想
        1.新中国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对外贸易
        2.依据国情制定进出口政策
    (四)社会主义私营工商业改造思想
        1.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将社会主义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
    (五)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思想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2.主体与补充相结合
三、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性
        1.经济发展要稳中求进
        2.社会主义建设应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
    (二)经济建设为人民的人民性
        1.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
    (三)重视统筹兼顾的平衡性
        1.国家经济要保持平衡发展
        2.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性
        1.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2.在经济工作中重视调查研究
四、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实践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实践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有序恢复
        1.国家财政统一收支平衡
        2.国内物价稳定各行业有序恢复
    (二)有利于促进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1.成功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2.各生产部门按比例协调建设
    (三)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稳步前进
        1.用定息的方式成功实践和平赎买政策
        2.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五、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
        1.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2.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二)经济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
        1.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2.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经济工作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1.认清国情科学制定国家经济政策
        2.重视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四)经济平稳运行为国家发展带来有力保障
        1.经济平稳运行是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的坚实力量
        2.经济平稳运行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坚强后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公路
        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三、“四好农村路”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准公共产品理论
        二、公共服务外包理论
第三章 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及成效分析
    第一节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历程
        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管理机制
        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资金来源
    第二节 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
        一、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基本情况
        二、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依据
        三、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和资金来源
        四、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奖励机制
        五、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模式
        六、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普及
    第三节 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成效分析
        一、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里程递增
        二、在全省农村公路路况检测中成绩突出
第四章 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养护管理资金不足
        二、养护管理队伍建设问题突出
        三、养护管理考核效果不强
        四、养护管理模式参差不齐
        五、公众对养护管理参与度不高
    第二节 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养护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二、养护管理主体意识不到位
        三、考核体系和机制不完善
        四、养护管理方式不合适
        五、对公众宣传力度不够
第五章 福建省“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养护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福建省“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养护管理的经验
        一、福州市晋安区的“三个三”养护管理
        二、泉州市永春县的“三个一”养护管理
        三、泉州晋江市的“‘晋善·晋美’晋江经验”养护管理
    第二节 福建省“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养护管理的启示
        一、健全养护管理机制
        二、引进市场化养护管理
        三、树立养护管理目标
第六章 完善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养护管理资金制度
        一、完善养护资金管理制度
        二、拓宽养护管理资金渠道
    第二节 强化养护管理队伍
        一、完善养护队伍保障机制
        二、提高队伍养护能力
    第三节 健全养护管理和考核机制
        一、健全养护管理体制机制
        二、规范养护管理考核
    第四节 创新养护管理市场化
        一、利用“互联网+”创新养护管理
        二、推广养护工程包
    第五节 普及公众对农村公路的认知
        一、扩大宣传力度
        二、充分发挥公路路政管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1.5.1 本文的难点
        1.5.2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精准扶贫
        2.1.2 金融精准扶贫
    2.2 相关理论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普惠金融理论
        2.2.3 金融资源配置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现状
    3.1 Z市贫困状况
        3.1.1 Z市的基本情况
        3.1.2 Z市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
        3.1.3 Z市贫困的特点
    3.2 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主体和内容
        3.2.1 Z市金融精准扶贫目标
        3.2.2 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
        3.2.3 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
    3.3 Z市金融扶贫的措施
        3.3.1 Z市主要金融精准扶贫产品
        3.3.2 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Z市金融精准扶贫效果评价
    4.1 对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特征
    4.2 评价方法介绍
        4.2.1 Logistic回归模型含义
        4.2.2 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
        4.2.3 构建变量指标体系
        4.2.4 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的方法步骤
    4.3 评价分析过程
        4.3.1 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
        4.3.2 调整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
    4.4 结果分析
        4.4.1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效果检验
        4.4.2 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Z市金融精准扶贫创新案例分析
    5.1 案例分析
        5.1.1 “银政企+贫困户”四方联动模式
        5.1.2 “支农再贷款+银政企+贫困户”模式
        5.1.3 金融系统定点扶贫信用奖励模式
    5.2 创新案例的启示
        5.2.1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财政支持、担保功能
        5.2.2 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信贷政策引导和金融机构政策落实作用
        5.2.3 充分发挥扶贫对象诚实守信的信用杠杆撬动作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Z市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1 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6.1.1 地方政府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统筹协调不够
        6.1.2 地方政府落实金融精准扶贫政策不够到位
        6.1.3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6.2 金融机构层面存在的问题
        6.2.1 参与的金融机构主体较为匮乏
        6.2.2 金融精准扶贫方式较为传统单一
        6.2.3 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且信贷管理薄弱
    6.3 扶贫对象层面存在的问题
        6.3.1 扶贫对象金融知识匮乏
        6.3.2 扶贫对象发展生产能力较弱且金融扶贫效益较差
        6.3.3 扶贫对象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6.4 Z市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的成因分析
        6.4.1 各方对金融精准扶贫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6.4.2 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引导各方协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6.4.3 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有效供给不足
        6.4.4 提升扶贫对象金融素养和技能培训工作做得不到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做好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7.1 发挥好地方政府金融精准扶贫统领作用
        7.1.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多维联动的金融扶贫协调机制
        7.1.2 完善金融精准扶贫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金融扶贫政策落实
        7.1.3 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7.2 全力推进金融机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7.2.1 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体系,扩容农村金融组织
        7.2.2 积极探索多样化金融精准扶贫方式,扩大金融支持覆盖面
        7.2.3 加大金融扶贫产品创新力度,加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力度
        7.2.4 充分调动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性,提升金融扶贫工作的效率
    7.3 提高扶贫对象金融脱贫能力
        7.3.1 加大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提升贫困户金融信用意识
        7.3.2 借助金融资源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7.3.3 完善贫困户金融保障体系,增强金融支持的可获得性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结语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参考资料
后记

(6)绥德路线—一个县级博物馆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我国县级博物馆发展概述
    一、县级博物馆的思想萌芽及早期实践
        (一) 张謇与县级博物馆思想
        (二) 县级博物馆早期实践
    二、新中国县级博物馆的发展
        (一) 大跃进时期
        (二) “文革”时期
        (三) 改革开放时期
        (四) 21世纪至今
第三章 绥德县博物馆发展历史
    一、初创期的绥德县博物馆(1958-1961)
        (一) 博物馆管理
        (二) 博物馆藏品
        (三) 博物馆陈列展览
    二、停滞期的绥德县博物馆(1961-1980)
        (一) 博物馆管理
        (二) 博物馆藏品
    三、恢复期的绥德县博物馆(1981-1998)
        (一) 博物馆管理
        (二) 博物馆藏品
        (三) 博物馆陈列展览
        (四) 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宣传
        (五) 博物馆科学研究
    四、发展期的绥德县博物馆(1999--至今)
        (一) 博物馆管理
        (二) 博物馆藏品
        (三) 博物馆陈列展览
        (四) 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
        (五) 博物馆科学研究
第四章 绥德路线对县级博物馆的启示
    一、绥德路线
        (一) 初创期绥德县博物馆的特点
        (二) 停滞期绥德县博物馆的特点
        (三) 恢复期绥德县博物馆的特点
        (四) 发展期绥德县博物馆的特点
    二、绥德路线的启示
        (一)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县级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县域经济基础是县级博物馆发展的物质后盾
        (三) 专业人才队伍是县级博物馆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 满足城乡民众需求是县级博物馆的首要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需求抑制、供给抑制:转型期的农村金融研究 ——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农村金融问题:理论进展
    2.1 金融发展理论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经验
    3.2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经验
    3.3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章 城镇化转型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要求
    4.1 城镇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4.2 农村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领域
    4.3 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的要求
    4.4 内蒙古农村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第五章 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从需求角度分析
    5.1 农牧民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5.2 农牧民金融需求的特征分析
    5.3 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成因分析
    5.4 正规金融机构服务与农牧户借贷需求的错配分析
    5.5 农村市场对非正规金融的依赖性分析
第六章 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从供给角度分析
    6.1 “粮食银行”功能:支农作用甚微
    6.2 商业化倾向:直接减少农村金融供给
    6.3 非农化:难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
    6.4 “抽水机”式服务:只吸不贷加速农村资金外流
    6.5 农业保险“缺位”:加剧农村资金紧张局面
    6.6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缺乏稳定性
第七章 转型背景下农村金融抑制的解除
    7.1 合作金融的改革路径
    7.2 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的提升
    7.3 非正规金融的规范与合法地位的确认
    7.4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7.5 加快农业保险的全面铺开
    7.6 激活农村金融需求的政策调整与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8)利益分析视阈下内蒙古生态市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研究
        二、国外文献研究
        三、对已有成果的总结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利益、公共利益、政府利益
        二、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
        三、生态市建设
        四、利益集团与利益群体
        五、制度分析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比较利益人”假设
        二、利益分析理论
        三、生态市建设与利益分析的关系
第三章 内蒙古生态市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内蒙古生态市建设政策依据
        一、中央总政策
        二、省级基本政策
        三、市级具体政策
    第二节 内蒙古生态市建设现状分析
        一、各盟市创建生态市情况
        二、呼、包、鄂三市生态市建设现状
    第三节 生态市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二、生态市相关配套政策执行扭曲
        三、信息不对称影响政策过程
        四、强势利益集团势力蔓延侵蚀公共利益
        五、环保组织出现”合法性危机”、“选择性失语”
        六、底层公众产生抵制情绪,导致政策空转
        七、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
第四章 内蒙古生态市建设中地方政府的行动策略
    第一节 政府利益扩张化影响下的地方政府行动策略
        一、利益认知:“政府利益”扩张化
        二、利益激励:强激励、弱约束的制度环境
        三、行动策略
        四、对生态市建设的影响
    第二节 双重利益驱动下的地方政府行动策略
        一、外部制度环境变化影响地方政府利益认知
        二、利益激励:政绩考核制度约束
        三、地方政府与公众群体建立利益联盟
        四、积极结盟对生态市建设形成的影响
第五章 内蒙古生态市建设中企业型利益集团/群体的行动策略
    第一节 近几年全区主要工业企业污染现状
        一、呼和浩特市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现状
        二、包头市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现状
        三、鄂尔多斯市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现状
    第二节 大型垄断企业的行动策略
        一、大型垄断企业的发展现状
        二、利益认知: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
        三、大型垄断企业的行动筹码
        四、制度性激励不足
        五、行动策略
        六、消极影响
    第三节 中型企业集团的行动策略
        一、中型企业集团的发展状况
        二、追求“良好社会声誉”与经济利益共赢,赢造竞争优势
        三、经济性政策工具匮乏
        四、中型企业俘获地方官僚以规避环保组织
        五、案例分析:RE公司申请成立上市公司中的合谋行为
    第四节 小型污染企业群体的行动策略
        一、利益认知:经济利益至上
        二、资源条件不充足
        三、利益表达功能受限
        四、行动策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第六章 内蒙古生态市建设中公众型利益集团/群体的行动策略
    第一节 维护公共环境利益下的环保组织行动策略
        一、利益认知: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资源动员
        三、利益激励:提升组织公信力,壮大集团实力
        四、与政府机构形成良性互动
        五、与非公共利益代表者形成竞争性利益关系
    第二节 组织利益驱动下环保组织与地方政府结成消极联盟
        一、利益目标:组织自身利益优于公共利益
        二、资源依赖
        三、利益激励:化解环保组织“合法性困境”
        四、环保组织出现策略困境:以某市工业园区污染居民生活为例
    第三节 底层碎片化公众群体的行动策略
        一、基于维护公众利益目标下的公众群体行动策略
        二、基于不平等利益交互下的公众群体行动策略
        三、盲目追逐个人私欲影响下的公众群体行动策略
第七章 完善制度体系规范主体利益激励,推进生态市建设进程
    第一节 完善环境法激励体系,确保生态市建设的公正性
        一、环境法法益体系
        二、构建“权利制约权力”的环境法法益体系
        三、强化环保执法力度的高效性
    第二节 健全政府管理体制,确保生态市建设有效性
        一、建立科学、合理地政绩考核体系,激励官员合理晋升
        二、健全环境行政权监督机制,遏制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三、健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防止政商联盟侵犯公共利益
        四、健全生态环境问责制,加大官员违法成本
    第三节 健全经济性制度激励,提升利益集团参与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
        一、完善环境政策工具体系
        二、优化市场型政策工具
        三、健全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
    第四节 完善公众群体参与制度,保障生态市建设高效性
        一、完善公众参与的保障体系
        二、拓展制度化的参与途径
        三、健全环保组织自治性
        四、构建公众自愿性生态治理制度
结论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 现实背景
        (二) 理论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一) 按病种付费相关理论研究
        (二) 按病种付费实证研究
        (三) 探索实现按病种付费制度的关键策略
        (四) 推广按病种付费制度相关政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
        (一) 资料收集方法
        (二) 资料分析方法
    五、技术路线
    六、论文结构安排
    七、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一、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一) 支付方式的特征
        (二) 不同的支付方式类型
        (三) 按病种支付
    二、按病种付费制度理论
        (一) 中低收入国家实施按病种付费改革的目标
        (二) 实施的前提条件
        (三) 支付方式产生的结果
        (四) 按病种付费制度的组成
        (五) 设计和开发按病种付费的步骤
        (六) 按病种付费支付体系特点
    三、信息经济学理论
        (一) 相关概念
        (二) 医患关系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三) 保险方与服务提供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第三章 不同收入国家按病种付费实践
    一、高收入国家按病种付费实践
    二、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按病种付费实践概述
        (一) 按病种付费制度设计概要
        (二) 总体趋势和模式
    三、与按病种支付体系技术复杂性相关的挑战
        (一) 编码的标准化、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信息技术是必备条件
        (二) 与服务提供者合作开展编码和数据收集
        (三) 设置合理的补偿比例和定额对成本控制的压力
        (四) DRG系统回顾和可持续发展
    四、与卫生筹资制度设计相关的其他挑战
        (一) 如何使多种购买安排彼此一致
        (二) 如何整合私营部门
        (三) 如何增加医院自治权
        (四) 小结
    五、讨论
        (一) 按病种付费改革目标
        (二) 开发独特模式还是利用已存在的模式
        (三) 技术上的先决条件
        (四) 政府的政治意愿非常重要
        (五) 服务提供方的合作对于按病种付费系统运转非常重要
        (六) 制度环境对于实现按病种支付体系的预期目标是决定性的
        (七) 通过监管机制约束服务提供方的自利行为
        (八) 小结
第四章 按病种付费的病种分组
    一、病种分组的类型
        (一) 数据要求
        (二) 病种分组的类型
    二、病种分组的步骤
        (一) 开发基于诊断的病种分组标准
        (二) 开发基于诊断的疾病分组的步骤
        (三) 病种分组的数量
        (四) 国际经验对新农合病种分组的启示
    三、我国新农合已有实践
        (一) 陕西省镇安县按病种定额付费实践
        (二) 重庆黔江按病种限额付费实践
        (三) 小结
    四、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讨论病种分组
        (一) 病种分组与病种全覆盖策略
        (二) 病种分组的步骤
    五、讨论
        (一) 以广西为例分组方法的进步性
        (二) 仍存在以下不足,需要改进
第五章 确定病种成本和支付价格
    一、定价的目标
    二、病种定价步骤
        (一) 计算基准利率
        (二) 估计医院预算总额
        (三) 预算中性
        (四) 每病例价格
        (五) 国际经验对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定价的启示
    三、我国新农合已有实践
    四、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讨论病种成本或支付价格
        (一) 制定病种支付价格的思路
        (二) 病种定价的流程
    五、讨论
        (一) 以广西为例病种定价方法的进步性
        (二) 仍存在以下不足,需要改进
第六章 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制度的实施
    一、我国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实践效果评价
        (一) 控制不合理费用及费用结构变化
        (二) 住院人次和住院天数
        (三) 医疗服务质量
        (四) 小结
    二、建立新农合按病种付费规范管理制度
        (一) 按病种付费费用结算管理
        (二) 按病种付费的基金管理
        (三) 按病种付费转诊管理
        (四)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三、建立按病种付费效果监测机制
        (一) 支付方式与医疗服务监管重心关系的转变
        (二) 监测内容
        (三) 监测评价与反馈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一) 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制度关键策略
        (二) 按病种付费制度结构模型
        (三) 按病种付费制度实施所需的外部条件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三、后续研究方向
        (一) 完善卫生信息系统
        (二) 实施临床路径
        (三) 改变卫生部门的角色和关系,提高服务提供者自治权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实现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对乌海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1. 文献研究方法
        2. 社会调查方法
        3. 历史研究方法
一、乌海市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一) 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2. 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3.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4. 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5.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二) 乌海市文化体制的改革现状
        1. 内蒙古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
        2. 乌海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二、乌海市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共性问题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1. 畏难情绪,对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缺乏信心
        2. 观望态度,存在消极情绪或依赖心理
        3. 守旧观念,不愿把改革引向深入
    (二) 共性问题二:文化管理体制僵化
        1. 文化领导体制改革不到位
        2.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3. 文化行业职能交叉问题仍然存在,管理力量薄弱
    (三)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聘人员安置困难
        2. 投入方式制约
        3.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制约
        4. 指标体系难量化
        5. 预算外收入不稳定
    (四)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运行机制改革不到位
        2. 文化产业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
三、乌海市文化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1. 对文化和经济的关系认识不清
        2. 对文化产业的经济实体性质认识不清
        3. 对文化产品的特殊性认识不清
    (二) 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1. 在政府和文化产业单位关系上,表现为政企不分、管办不分
        2. 在文化公益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上,界限模糊,职责不清
    (三) 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
        1. 市场准入门槛过高
        2. 文化产业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四) 市场体系方面的原因
四、乌海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 继续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二) 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服务
        1. 加强党委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2. 理顺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体制
    (三)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1. 创新用人机制
        2. 政府转变投入方式
        3.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4. 完善配套制度
        5. 改进投入方式
    (四) 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
        1. 进一步确立既改体制又转机制的理念
        2.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企业财务、劳动人事等制度
        3. 认真落实改革中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政策
    (五) 完善健全政策法规
        1. 完善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
        2. 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六) 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
        1. 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2. 形成多元的投融资渠道
    (七) 建立健全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
        1. 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
        2. 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
        3.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我区财政统发工资工作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信访接待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研究 ——以河北省M区为例[D]. 王珊. 河北大学, 2021
  • [2]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吴曼榕.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泉州台商投资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研究[D]. 林华燕. 华侨大学, 2020(01)
  • [4]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禾. 西南大学, 2020(01)
  • [5]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6]绥德路线—一个县级博物馆的启示[D]. 李亚蓉.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4)
  • [7]需求抑制、供给抑制:转型期的农村金融研究 ——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为例[D]. 赵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8]利益分析视阈下内蒙古生态市建设研究[D]. 王瑜. 南开大学, 2014(07)
  • [9]新农合按病种付费实现路径研究[D]. 薛秋霁.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10]对乌海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D]. 杨瑞琴. 内蒙古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我区财政支薪工作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