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甜瓜产量翻了一番

我们将甜瓜产量翻了一番

一、我们让甜瓜产量翻了一番(论文文献综述)

赵际翔[1](2019)在《控释钾研制及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大蒜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文中提出当下大蒜种植存在施肥量大,养分利用率低,目标产量与养分供应不匹配,劳动成本高等问题。一方面控释肥可以满足作物全生长期对养分的需要,解决中后期作物养分不足的问题,且具有省时省工的优势。另一方面,腐植酸可以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促进作用。然而控释肥的研究多集中于氮肥,而大蒜对氮和钾的需求均较高,钾肥控释也尤为重要,但钾肥控释存在包膜困难,释放性能差等问题,同时控释肥与腐植酸协同增效解决大蒜后期生长养分供应不足的研究较少。针对钾肥包膜困难与大蒜后期生长养分供应不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通过制备3种不同包膜材料(异氰酸酯、异氰酸酯+石蜡、异氰酸酯+石蜡+蓖麻油)的控释钾肥,在60℃和25℃静水浸提下检测和评价钾素释放特性,筛选最优包膜材料;基于最优包膜材料条件下,设置3种包膜质量分数(3.3%、3.5%、3.7%),在60℃和25℃静水浸提下检测和评价钾素释放特性,筛选最佳包膜质量分数,从而优选得到控释钾。二是采用小区试验,设计普通腐植酸肥、控释氮腐植酸掺混肥(控氮比例55.6%)、控释钾腐植酸掺混肥(控钾比例42.1%)、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控氮比例55.6%,控钾比例42.1%)以及减量16.7%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五个处理,通过研究不同处理对大蒜生长特性、产量、品质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大蒜种植的最佳肥料类型及用量,以其为大蒜的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5℃和60℃静水浸提钾素释放率评价指标下,包膜材料以异氰酸酯+石蜡+蓖麻油的复合材料最优,控释效果以包膜材料的质量分数3.7%的效果较好。优选的控释钾肥在25℃静水初期释放率为5.3%,控释期大于80天,符合控释肥行业标准。其在土埋下的钾素释放率呈“S”型,越冬期前释放量少,释放率慢,在土壤积温<0℃的越冬期钾素基本不释放,越冬期后随地温的上升,钾素释放快累积多,在越冬期后70-80天钾素释放量最大,与大蒜的需钾高峰期相吻合,满足大蒜对钾素的需求,有利于产量的形成与提高。(2)控释肥减少了随雨水淋溶或地表径流导致的养分损失,提高了大蒜后期土壤养分供应,避免了大蒜生长后期因缺钾而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与普通腐植酸肥料相比,施用控释氮、控释钾以及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料均可显着提高大蒜蒜头产量及蒜薹产量,同时可显着提高大蒜素含量,最佳处理为全量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料,在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料减量16.7%下其增产效果优于单一控释氮或控释钾处理。(3)与普通腐植酸肥料相比,施用控释氮、控释钾以及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料均可显着提高大蒜叶片叶绿素含量,同时可提高自花芽鳞芽分化期后各时期的根系活力,控氮控钾腐植酸掺混肥料的作用优于控释氮、控释钾效果。(4)控释钾、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料能显着提高土壤不同形态钾含量,其中速效钾提高了12.85%-13.57%,增加了土壤的钾素供应;控释氮、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显着提高了土壤的碱解氮含量,提高幅度达到49.66%-51.61%;各处理间的土壤有效磷、有机质含量、电导率及pH值间差异不显着。(5)本实验条件下,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料12000kg/ha为提高大蒜产量,改善大蒜品质和提高土壤养分的经济使用量。

刘英杰[2](2018)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1949-至今) ——以河南省尉氏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产权制度核心在于公平和效率。本文以豫东平原河南省尉氏县为研究对象,对该县1949年以来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了多面向、多层次的研究,意在为尉氏县及全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创新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政策建议。两权合于农民(1948-1955):这一阶段改变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形成了完整的农民私人土地所有权。尉氏县的土地改革是在1950年6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指导下展开的。土地改革将农业资源在不同的阶级阶层中进行了重新分配,按照人口所在地分田地,初步建立了农业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地籍关联。土改后,尉氏县农村生产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农业税负相对较高,这些都是不利于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消极因素,也是农村面临的需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初级阶段,合作社按照社员入社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从每年的收入中付给社员以适当的报酬。在合作化推行的过程中,土改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得到法律有效的保护。两权合于集体(1956-1981):该阶段即合作化与人民公社阶段。随着1956底高级社化的实现,农地集体所有制得以建立,土改后农民土地所有权归并于集体。在农民逐渐失去土地的过程中,尉氏县合作社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计划,规划了周密的生产流程,以建立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联,但是小生产共同体并没有达到满足和保护农民经济需求的目的。1958年1月,国家颁布和实施了《户口登记条例》,严密的户籍制度阻断了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和向城市迁移的通道。1958年9月,尉氏县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化。1962年,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确立,大队和生产队两种基本核算形式在尉氏县并存。大队和生产队拥有的权利受到行政权力的严格限制,农地产权关系发生变异。从集体化到人民公社时期,在土地权属问题上,片面追求高公有化程度,集合农民财产为显着特点的集体化运动没有建立起农民的全国性联系和普遍自由交往,反而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形成了某种背离。公社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种根本性的改革才能改变僵化的现实。这一时期农地产权制度呈现出不完整性,工分制没有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人民公社、集体农作制度与农业生产利益不协调,政社合一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等特征。两权分置(1982-2013):“两权分置”在尉氏县的发展实践经历了包产到组、包产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组织形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农地产权制度演化变迁历程。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尉氏县迅速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它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的缺陷,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某些统一经营的职能,使多年来新形成的生产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尉氏县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合于集体格局,微观效率得到提升、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主要表现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内容完整化、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期限长久化、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性质物权化。“两权分置”作为实现农地集体产权有效形式,释放出了巨大的制度绩效。三权分置探索(2014-至今):2014年“三权分置”在尉氏县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实践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相互关系理论和实践价值。农地流转三权分置制度,是在两权分置演化实践基础上的又一次制度创新。“三权分置”对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边界的清晰界定,在微观上有利于提高农地使用效率,促进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宏观上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权分置”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奠定土地制度基础,为推动经济新常态下的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同时,“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存在制度和法律方面桎抬,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主体博弈造成权利益关系失衡风险,以及配套机制不健全限制经营权权能实现等障碍性因素。新时代持续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中共十九大报告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属于党的“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关的方针政策都具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转型的大环境下,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农民权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下,加速农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布局,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突破为重点,来探索农地流转的新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与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应继续本着产权分割、产权明晰、产权完整的路径进行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

刘妮雅[3](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枣树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而枣产业已经成为全国两千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发展枣产业对于带动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发展木本粮油的战略,枣产业作为五大木本粮油产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其还具有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作用。中国枣产业发展从迅速崛起到开始遭遇发展困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0年后中国枣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枣受到了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被推升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了扭转,价格也随之急速下降,至此枣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解决枣产业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以中国枣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枣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中国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当前的供过于求本质上是供求结构性失衡,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而市场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得到完全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疆枣产区带动下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消费者对枣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随着产量继续增加,消费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中高端需求显着增加,而供给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为了解决枣产业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层面解决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枣产业生产情况看,生产呈现高度集中化和区域化的特点,生产重心已从传统枣产区转移至新兴枣产区新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枣产区的生产成本收益得出,新疆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但也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均衡、人工成本偏高、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传统枣产区虽不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然而种植枣树仍具有比较优势,亟待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生产发展思路,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传统枣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另外,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枣产业的流通模式得出,当前枣产业存在组织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模式单一主导、流通效率不高、利润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不同流通主体间利润的合理分配。在当前流通模式下,本研究采用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深入剖析了枣的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得出市场价格呈现整体下滑、规律性波动的特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周期性波动规律呈现出波动频率逐渐增高而波幅逐渐减少的特点。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等需求特征,采用交叉因素法初步分析了消费者特征和偏好与枣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需求主要因素,得出消费者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均会影响其对枣产品的消费,而知名品牌产品、精深加工品和绿色有机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分别研究中国枣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枣产业供给和需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消费结构下未来市场需求量,将其与供给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枣产品消费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通过对枣产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出,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即为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而言,中国枣产业要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供给”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实现长期供求均衡。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枣产业区域布局,各枣产区根据自身优势寻求特色发展;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发展生产,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润分配机制,大力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开拓国际市场,弘扬中国传统枣文化;强化枣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

肖阳[4](2018)在《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我国化肥减量增效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提出化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举足轻重,而现阶段我国化肥不合理的施用和农业绿色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1)化肥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居高不下,而单位化肥粮食的产出却逐年下降,粮食增产越来越依赖于化肥的增施;(2)肥料整体施用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有机肥施用量低,农村有机养分物质(粪污、秸秆)肥料化利用率偏低;(3)失衡的施肥结构和不合理的施肥方式造成化肥利用率较低,生产成本上升,过量施用的化肥给水体、大气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最终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探索现阶段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施用的减量增效,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粮食生产的农户用肥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一手抽样调查数据,在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指导下,从微观层面探讨我国现阶段施肥的合理机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一、农户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分析和生产技术效率,推导和测算化肥的技术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生产玉米的化肥平均技术效率仅为0.5541。农户户主教育水平、参加施肥技术培训、玉米种植面积和施用有机肥对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土地细碎化程度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二、农户合理施肥行为的影响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施肥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化肥过量负面认识对有机肥施用效果认知有显着直接影响、对有机肥的施用行为有显着间接影响,提高施肥技能和有机肥施用效果认知对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的施用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提高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理解力有利于促进其化肥的合理施用。三、农户参加施肥技术培训的化肥减量效应研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参加施肥技术培训可显着减少小麦和玉米化肥用量平均分别为1.865公斤/亩和4.365公斤/亩、降低施肥强度分别为6.83%和16.36%。四、沼肥替代部分化肥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施用沼肥可显着降低小麦、玉米的化肥施用强度;(2)小麦产量在不同沼肥水平间差异显着,玉米产量在不同沼肥水平间差异不显着,施用沼肥对粮食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3)沼肥用量和土壤肥力改善两者显着相关,在当前农户沼肥施用范围内,沼肥用量越大,土壤肥力改善效果越明显。五、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整体效果研究。典型案例法分析结果表明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可降低小麦、玉米和蔬菜的施肥强度分别为45.32%、49.62%、65.05%,减少CO2和COD排放分别为254吨和1899吨,农产品品质优良增收为102.73万元,农户节省燃料费73.8万元。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主要政策建议如下:有效利用当地资源,提高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率;扭转农业废弃物处理思维模式,注重高盈利产业拉动;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应有的作用,及时宣传化肥过量的危害和有机肥的施用效果;结合作物种类,根据测土数据做出精准施肥配方;创新有机肥施用效果的宣传方式;加强农业有机肥施肥的社会化服务,克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瓶颈;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农户就地就近利用有机肥养分。搭建政府与企业协同运作平台,开拓销路市场,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农民的有机农产品收入。

戴维·R.蒙哥马利[5](2018)在《只有土壤安全了,国家才会安全》文中研究说明土壤侵蚀是对国家发展的长期威胁,但更多对眼前利益的考量还是占了上风。土壤侵蚀并不只是资本主义农业的问题。拥有肥沃黑土的俄罗斯草原,在原生植物被清除后,也发生了土壤快速侵蚀。早在16世纪,俄罗斯聚居点周围就有很深的冲沟;然而,土壤本身的脆弱性并未减缓20世纪苏联农业工业化的脚步。1929年颁布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包括将大草原转变为工业

李旭[6](2017)在《堆肥与堆肥浸提液协同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堆肥与堆肥浸提液,为堆肥及其浸提液在蔬菜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研究了不同堆肥与堆肥浸提液对白菜栽培中土壤养分变化、白菜酶活性变化以及收获期品质影响,不同用量堆肥及堆肥浸提液对西红柿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堆肥浸提残渣在孔雀草栽培上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堆肥均可以显着提高土壤中养分含量,鸡粪堆肥(A3)对提高土壤中全氮、速效磷含量效果最显着,秸秆堆肥(A5)提高土壤中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效果最显着;浇灌堆肥浸提液可以显着提高土壤中全氮、速效钾含量。施用堆肥与浇灌堆肥浸提液可以提高白菜酶活性。施用堆肥与施用化肥相比可以降低白菜硝酸盐含量,秸秆堆肥效果最佳,浇灌堆肥浸提液可以降低白菜硝酸盐含量。不同堆肥对白菜单株重影响不同,A4单株重2.92kg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浇灌堆肥浸提液会提高白菜单株重,不施堆肥情况下浇灌浸提液比对照单株重提高了16.74%。2堆肥处理会提高西红柿中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果实中VC含量,提高西红柿番茄红素含量,提高西红柿口感,施用堆肥会降低果实中硝酸盐含量,施用过量堆肥会提高果实中硝酸盐含量,堆肥施用量为4kg/m2效果最佳。3浇灌堆肥浸提液可以显着提高果实中可溶性糖、番茄红素含量、果实中VC含量,提高西红柿口感,降低果实中硝酸盐含量。堆肥浸提液浇灌量为2kg/m2时提高西红柿果实品质的效果最为显着。4在土壤中添加堆肥浸提残渣会显着降低土壤容重,当土壤与堆肥残渣体积比1:2(D2)与不施加堆肥浸提残渣(CK)相比降低了100%。在土壤中添加堆肥浸提残渣后,土壤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CK相比显着增加,D2对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提升效果最显着,其次为土壤与堆肥浸提残渣体积比为1:1(D1)。在土壤中添加堆肥浸提残较CK会显着增加孔雀草地上部钾素积累量,土壤与堆肥浸提残渣体积比为2:1(D3)地上部钾素积累量最高。在土壤中添加堆肥浸提残均能够显着提高孔雀草开花量,土壤与堆肥残渣比例以2:1效果最好,添加过量反而会减少开花数量。

薛超[7](2015)在《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与土传枯萎病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长期连作容易引起植物病原微生物富集,植物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土壤微生物区系从细菌主导型向真菌主导型转化,最终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失衡,使病原菌更容易侵染植物而引起植物的各种土传病害频发,如连作土传枯萎病。因此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对防控植物连作土传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分析比较了不同的真菌标靶基因(28S rRNA和ITS转录间隔区)以及鉴定数据库(LSU,WARCUP和UNITE)对真菌微生物区系测序数据分析结果的影响,得出适合用于本研究的真菌标靶基因与鉴定数据库;进而通过比较健康与发病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差异得出健康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指示类群;进而筛选出能有效抑制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生长的拮抗菌;将该拮抗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进一步分析其生防潜力;通过比较基因组研究设计能够精确定量该拮抗菌的特异性引物;进而测试该拮抗菌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最后将拮抗菌制成微生物有机肥(BIO),通过BIO营养钵育苗以及在田间穴施BIO在香蕉根际培育一个以有益微生物为主导的健康微生物区系,从而起到防控香蕉土传枯萎病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1.选用不同的真菌标靶基因(ITS,28S rRNA)与真菌鉴定数据库(LSU,UNITE和WARCUP)对玉米,芒草与柳枝稷根际真菌群落的研究都得到一致的结论:一年生作物(玉米)的根际的真菌类群最特殊,作物类型是影响其根际真菌区系的首要因子。说明这些真菌标靶基因与鉴定数据库对揭示处理间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没有很大影响。尽管如此,受标靶基因引物覆盖度以及真菌鉴定数据库的覆盖度与复杂性的影响,标靶基因与数据库对真菌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结果中的某些类群的相对丰度影响显着。使用28S rRNA标靶基因未能检测到Fusarium,Phoma和Verticillum等真菌类群,而这些类群在使用ITS标靶基因得到的分析结果中属于相对丰度非常高的主要真菌类群,这些类群包含了着名的植物病原菌;而使用ITS标靶基因未能检测到Orbicula等真菌类群;Eupenicillium在使用ITS标靶基因配合UNITE数据库分析的结果中没有出现,在ITS标靶基因配合WARCUP数据库的分析结果中占比较小,而在28S rRNA配合LSU数据库的分析结果中为第四名丰度最高的真菌类群。由于使用WARCUP数据库对ITS序列进行鉴定的结果在可鉴定类群数量与比例,鉴定结果有效性等方面都要优于UNITE数据库,并且鉴于Fusarium真菌属包含了本研究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FOC,对本研究的意义重大,因此本研究关于香蕉根际真菌区系的研究选用ITS标靶基因配合WARCUP真菌ITS数据库进行。2.香蕉根际微生物区系与香蕉植株健康状况息息相关。16S rRNA基因克隆建库测序的结果表明Bacillus是健康香蕉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类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Bacillus是健康与发病香蕉植株根际细菌区系差异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是健康香蕉根际细菌区系的指示类群。健康的样品中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发病样品。Fusarium是发病香蕉根际土壤中的主要类群,其在发病香蕉样品中的相对丰度与数量要显着高于健康样品。Fusarium是指示健康与发病香蕉植株根际真菌区系差异的最主要贡献者,是发病香蕉根际真菌区系的指示类群。Bacillus的相对丰度与Fusarium的相对丰度与数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如果能在香蕉根际增加Bacillus的数量而降低Fusarium的数量将有利于防控香蕉枯萎病,Bacillus与Fusarium的比值可以作为监测预警香蕉枯萎病发生的指标。3.将从健康香蕉根际土壤悬液中分离到的细菌菌落与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OC进行平板对峙培养,获得能高效抑制FOC生长的菌株NJN-6。通过构建16S rRNA发育树以及将菌株NJN-6全基因组测序鉴定该菌株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NJN-6的全基因组注释结果表明该菌株基因组含有一个由11个基因组成的合成penicillin的基因簇,拥有43个与脂肽类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91个与孢子产生和萌发相关的基因,是潜在的植物病害的生防菌。通过与菌株B.amyloliquefaciens FZB42的全基因组比较获得菌株NJN-6基因组中的特异性片段,进而设计得到用于精确定量NJN-6菌株的特异性引物,从而能够在土壤中定量监测菌株NJN-6的动态变化,进一步研究菌株NJN-6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菌株NJN-6土壤存活能力测试包括两个处理:1)将菌株发酵液直接添加到土壤中(IS);2)将菌株发酵液与有机肥混合后制成微生物有机肥后添加到土壤中(BIO)。研究发现接种后,7天内菌株NJN-6能在土壤中维持相对较高的数量,15天后数量骤减,30天后在土壤中的数量基本维持稳定。添加有机肥有利于提高菌株NJN-6在土壤中的存活数量,减缓其死亡速率,有利于菌株NJN-6在土壤中发挥生防效果。4.将菌株NJN-6与氨基酸有机肥混合通过二次发酵制成BIO,并通过BIO营养钵育苗以及田间穴施BIO显着降低了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生防率达68%,香蕉产量较对照处理翻了一番。高通量测序的结果再次证明Bacillus是健康香蕉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类群,是健康香蕉根际细菌区系的指示类群。发病香蕉根际土壤中Fusarium的数量显着高于健康样品。Fusarium的数量与香蕉产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Bacillus的相对丰度与Fusarium的数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香蕉植株健康状况与香蕉根际细菌微生物区系具有显着相关性,健康香蕉根际细菌微生物区系与发病样品具有显着差异。尽管如此,MRT分析表明BIO处理对香蕉根际细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大于植株健康状况对其的影响。BIO在香蕉根际培育了一个以有益微生物(Bacillus spp.)为主导的微生物区系,降低了FOC在根际的定殖数量,最终实现了防控香蕉土传枯萎病的目的。本研究以香蕉枯萎病为例,展示了开发新型微生物有机肥防控土传病害的整个过程:1)健康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解析;2)拮抗菌筛选;3)微生物有机肥防控香蕉土传枯萎病。发现了香蕉植株健康状况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具有显着相关性,确立了试图通过调控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以达到防控香蕉土传枯萎病的理论基础。并通过施用BIO成功地在香蕉根际构建了一个以有益功能微生物为主导的土壤微生物区系,有效阻止了病原菌向香蕉根际的入侵,实现了有益菌促生和防病的双重目的。

李禾[8](2014)在《黄三文:蔬菜遗传密码的破译者》文中研究指明“吃黄瓜快吃到瓜蒂时,往往会变得非常苦。关于黄瓜苦味问题,科学家一直没找到原因。”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员、深圳农业基因组所副所长黄三文高兴地说,“经5年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合成苦味物质葫芦素c的9个基因,也找到了调控黄瓜苦味的两个‘主开关’。” 今年

周忠丽[9](2014)在《中国西甜瓜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部分鲜活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频频上演―过山车‖式行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鲜活农产品是我国消费者除粮食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价格的大起大落会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制约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影响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生活,同时损害广大生产者的利益。由于鲜活农产品不易储存,容易腐烂变质,对运输环境和运输的及时性有较高要求。作为鲜活农产品的西甜瓜,在我国倍受消费者青睐。我国城乡居民对西甜瓜消费的习惯和偏好居世界之首。西甜瓜的流通效率对西甜瓜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现代农业(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的支持下,本文对西甜瓜的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以农产品流通理论和供应链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西甜瓜流通中的实际情况,以各流通参与主体为研究对象,针对流通过程中各主体的成本收益、利益联结机制和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证分析。本文共有七章:第一章,对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予以阐述,对本文的框架和技术路线予以介绍,对与西甜瓜流通相关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评述,并将全文内容及结构较清晰的呈现出来;第二章,对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和研究范围予以界定,并对本文研究中所根据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述;第三章,对我国与西甜瓜流通相关的果品类流通体制的演变进行了描述,同时,还对现有的与西甜瓜等鲜活农产品相关的政策制度进行了搜集和整理;第四章从西甜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概况、流通各参与主体的经营状况、西甜瓜流通的四种主要模式以及西甜瓜流通体系的基本特征这四个方面对西甜瓜流通体系的发展和主体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第五章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西甜瓜流通效率进行了研究;第六章,基于利益协调机制对西甜瓜流通效率进行了研究,采用利润池方法、灰色关联度和市场整合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法对西甜瓜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了五个方面的主要结论:第一个方面是政策层面,基础设施的政策支持偏弱;第二个方面是主体功能,表现为瓜农数量多,市场议价能力低;合作社的功能未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中央批发市场和骨干零售商发挥作用不足;第三个方面是利益协调,表现为西甜瓜各流通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差异较大;流通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程度不够紧密。第四个方面是产业特性,表现为西甜瓜价格虽然季节性波动很大,但历年来同比价格波动不大;产业链较短,附加值增殖空间小;市场上好瓜难卖与难买并存。第五个方面是影响因素,表现为西甜瓜流通环节多,合作程度低,流通成本高;信息的作用未能达到较好的发挥;物流方式单一。基于上述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加强对西甜瓜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2.加强以西甜瓜为代表的鲜活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3.提高西甜瓜各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市场化服务体系;4.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户收入,优化利益分配格局;5.加强西甜瓜流通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6.发挥信息的枢纽作用;7.减少冗余重复的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8.扩大西甜瓜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物流水平。

武良[10](2014)在《基于总量控制的中国农业氮肥需求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文中认为氮肥应用解决了我国人口吃饭问题,但过量施氮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因此调控氮肥用量是实现农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本研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和国家统计数据,综合分析了中国农业氮肥的应用现状;通过氮肥肥效反应试验,应用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确定了小麦、玉米、水稻各区域的氮肥总量控制量,并分析其节氮、增产、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通过文献调研方法分析了我国经济作物氮肥总量控制量。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氮肥总量控制量和作物种植面积,确定了我国农作物氮肥需求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2007-2009年32219个农户调研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小麦、水稻、玉米氮肥用量分别为210kg hm-2、210kg hm-2、220kg hm-2;蔬菜和果树氮肥用量分别为388kg hm-2和555kg hm-2。2007-2009年我国氮肥消费量在各作物间分配比例为:小麦(14%)、水稻(16%)、玉米(19%)、蔬菜(20%)、果树(15%)、油料(5%)、薯类(4%)、茶园(2%)、豆类(1%)、其他作物(4%)。2.应用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对全国7个小麦生态亚区的1165个小麦氮肥肥效反应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氮肥总量控制量为174kg hm-2,对应的小麦产量为6.24Mg hm-2,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495kg CO2eq Mg-1grain.7个农业生态亚区的氮肥总量控制量不同,东北春麦区最低,为99kg hm-2,华北雨养冬麦区最高,为193kg hm-2。如果氮肥总量控制量能被农民采用,我国小麦生产可以节约氮肥85万吨,增加小麦产量1160万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CO2eq)1040万吨。3.应用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对全国12个玉米生态亚区的1726个玉米氮肥肥效反应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玉米氮肥总量控制量为174kg hm-2,对应的玉米产量为8.56Mg hm-2,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334kg CO2eq Mg-1grain。12个农业生态亚区的氮肥总量控制量不同,东北冷凉春玉米区和东北半湿润春玉米区最低,为150kg hm-2,西北绿洲灌溉春玉米区最高,为219kg hm-2。如果氮肥总量控制量能被农民采用,我国玉米生产可以节约氮肥143万吨,增加玉米产量3190万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CO2eq)1860万吨。4.应用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对全国8个水稻生态亚区的1177个水稻氮肥肥效反应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水稻氮肥总量控制量为167kg hm-2,对应的水稻产量为7.67Mg hm-2,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1236kg CO2eq Mg-1grain。8个农业生态亚区的氮肥总量控制量不同,黑龙江寒地单季稻区最低,为114kg hm-2,长江下游单季稻区最高,为224kg hm-2。如果氮肥总量控制量能被农民采用,我国水稻生产可以节约氮肥125万吨,增加水稻产量1536万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CO2eq)1572万吨。5.基于我国作物生产情况,应用氮肥总量控制的方法,预测了我国农作物氮肥需求。在保证我国小麦、玉米、水稻分别增产8.5%、13.2%、7.4%的基础上,我国农业氮肥需求量为3133万吨。

二、我们让甜瓜产量翻了一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让甜瓜产量翻了一番(论文提纲范文)

(1)控释钾研制及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大蒜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蒜的背景与生长特性
    1.2 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
        1.2.1 钾肥在农业中的应用
        1.2.2 氮肥在农业中的应用
        1.2.3 腐植酸的在农业中的应用
    1.3 控释肥的特性与应用
        1.3.1 控释氮肥研究现状
        1.3.2 控释钾肥研究现状
        1.3.3 控释磷肥研究现状
    1.4 问题与展望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2 供试土壤
        2.1.3 供试肥料
        2.1.4 供试作物
    2.2 试验设计
        2.2.1 控释钾肥包膜材料及包膜质量分数筛选试验设计
        2.2.2 控释钾掺混肥大蒜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控释钾肥的钾素静水释放率检测
        2.3.2 控释钾土埋中钾素的释放率
        2.3.3 扫描电镜
        2.3.4 土壤养分检测方法
        2.3.5 大蒜生长指标检测
        2.3.6 大蒜产量统计
    2.4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控释钾钾素释放特性
        3.1.1 不同包膜材料控释钾钾素释放率
        3.1.1.1 不同包膜材料的60℃静水下钾素释放率
        3.1.1.2 不同包膜材料的25℃静水下钾素释放率
        3.1.2 不同包膜材料的扫描电镜图像
        3.1.3 不同包膜质量分数的钾素释放率
        3.1.3.1 不同包膜质量分数的60℃静水下钾素释放率
        3.1.3.2 不同包膜质量分数的25℃静水下钾素释放率
        3.1.4 控释钾土埋的钾释放率
    3.2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大蒜生长指标、产量及大蒜素含量的影响
        3.2.1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大蒜叶绿素的影响
        3.2.2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大蒜根系活力影响
        3.2.3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大蒜产量及大蒜素含量的影响
    3.3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1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土壤钾素供应影响
        3.3.1.1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土壤速效钾影响
        3.3.1.2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土壤水溶性钾的影响
        3.3.1.3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土壤非特殊性吸附钾的影响
        3.3.1.4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土壤特殊性吸附钾的影响
        3.3.2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土壤碱解氮影响
        3.3.3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土壤有效磷、有机质、电导率、pH的影响
    3.4 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土壤中酶活性影响
4 讨论
    4.1 控释钾研制条件
    4.2 控释氮钾对大蒜生长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3 控释氮钾对土壤养分影响
5 结论
6 创新之处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2)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1949-至今) ——以河南省尉氏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溯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土地权能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农地产权制度的研究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向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时段选取与分期理由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期望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两权合于农民(1948——1955)
    第一节 土地改革时期尉氏县农地产权变革
        一、土地改革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建立
        二、尉氏县土改过程
        三、两权合一在农地产权制度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农业集体化时期尉氏县的互助组和初级社
        一、互助组和初级社的发展
        二、互助组和初级社的特点及其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
    第三节 尉氏县农地产权制度阶段性特征及其历史价值
        一、资源的重新分配
        二、农村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
    小结
第二章 两权合于集体(1956—1981)
    第一节 尉氏县两权合一的高级社
        一、尉氏县高级社的建立和发展
        二、高级社之两权合一
    第二节 尉氏县两权合一的人民公社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尉氏县“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之建立
        二、公社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之两权合一
        三、“包奖结合”的尉氏县模式
    第三节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时期尉氏县人民公社之特点
        一、人民公社的平调之风
        二、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和平均主义
    第四节 尉氏县土地产权的特点及其生产效率
        一、生产对土地所有权不完全
        二、劳动工分制无法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三、人民公社、集体农作制度与农业生产不协调
        四、政社合一不利于按经济规律办事
    小结
第三章 两权分置(1982—2013)
    第一节 尉氏县两权分置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联产到组责任制的演进特征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
        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产权界定
    第二节 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内容完整化
        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期限长久化
        三、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性质物权化
        四、两权分置与农村土地产权边界
    第三节 尉氏县两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实践与绩效
        一、两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实践
        二、两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绩效
    小结
第四章 三权分置探索(2014—至今)
    第一节 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变革与三权分置
        一、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分置的制度创新
        二、三权分置:维护所有权、保障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第二节 “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实践探索
        一、尉氏县农地流转情况的实践探索
        二、开封市耕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地流转实践案例
        三、开封市七彩虹农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农地流转实践案例
        四、尉氏县欣富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地流转实践案例
    第三节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一、延长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现实意义
        二、重构集体所有制下的农地产权结构
    第四节 农地三权分置历史意义和制度优化
        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二、尉氏县三权分置制度创新与优化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持续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创新选择
    第一节 尉氏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困境及发展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困境分析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尉氏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创新路径选择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发展理念创新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运行环境创新
        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路径选择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 尉氏县农地流转实践案例承包经营相关合同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枣产业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史
        3.1.2 产量和面积
        3.1.3 品种结构
        3.1.4 区域布局
        3.1.5 市场流通
        3.1.6 产品加工
        3.1.7 国际贸易
    3.2 传统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2.1 产量波动增长
        3.2.2 种植面积稳定
        3.2.3 具有生产优势
        3.2.4 品种资源丰富
        3.2.5 栽培区域集中
    3.3 新兴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3.1 新疆各地市发展现状分析
        3.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现状分析
        3.3.3 新疆各地市和生产建设兵团比较分析
    3.4 传统枣产区与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3.4.1 资源禀赋优势比较分析
        3.4.2 专业化程度比较分析
        3.4.3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枣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4.1 供大于求结构失衡
    4.2 缺乏科技创新引领
    4.3 品种结构单一,亟需更新换代
    4.4 加工产品初级,技术水平落后
    4.5 流通效率较低,利润分配不均衡
    4.6 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4.7 国际市场亟待开发
    4.8 本章小结
5 中国枣产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
    5.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5.1.1 调研方法
        5.1.2 数据来源说明
        5.1.3 调研问卷设计
    5.2 不同枣产区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2.1 成本比较分析
        5.2.2 收益比较分析
    5.3 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分析
        5.3.1 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3.2 传统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4 影响中国枣产业成本收益的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
        5.4.2 技术因素
        5.4.3 经济因素
        5.4.4 政策因素
    5.5 案例分析:酸枣产业
        5.5.1 酸枣产业发展概述
        5.5.2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5.5.3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与市场价格分析
    6.1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现状分析
        6.1.1 流通主体
        6.1.2 流通渠道
        6.1.3 流通模式
        6.1.4 主要流通模式对比分析
        6.1.5 主要流通模式案例分析
    6.2 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
        6.2.1 传统流通模式的利润分配
        6.2.2 “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3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4 网络平台模式的利润分配
    6.3 市场流通特征分析
    6.4 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市场价格水平描述性分析
    6.5 基于HP滤波法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6.5.1 研究方法
        6.5.2 季节调整法下的价格特征分析
        6.5.3 基于HP滤波法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分析
    6.6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6.1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
        6.6.2 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枣产业的消费需求分析
    7.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7.1.1 调研方法
        7.1.2 数据来源说明
        7.1.3 调研问卷设计
    7.2 枣产品的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7.2.1 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7.2.2 消费行为变量分析
        7.2.3 消费态度变量分析
    7.3 枣产品的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7.3.1 实证模型构建
        7.3.2 交叉因素分析
        7.3.3 变量选择说明
        7.3.4 模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8.1 有效需求分析
        8.1.1 市场需求现状与需求特征分析
        8.1.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市场需求量预期
        8.1.3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2 市场供给分析
        8.2.1 供给总量激增,增速呈放缓趋势
        8.2.2 低端初级加工品供应过多
        8.2.3 高端精深加工品供应严重不足
    8.3 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8.3.1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析
        8.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8.4 市场供求均衡路径分析
        8.4.1 市场供求的差距分析
        8.4.2 市场供求均衡的路径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4)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我国化肥减量增效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数据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基本框架
        1.6.3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研究
    2.2 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和施用量研究
    2.3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研究
    2.4 化肥引起的面源污染治理研究
    2.5 有机肥施用效果研究
    2.6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
    2.7 小结及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
    3.1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分析
    3.2 基于农户行为理论的分析
        3.2.1 考虑化肥负环境效应的农户生产决策
        3.2.2 不考虑化肥负环境效应的农户生产决策
        3.2.3 考虑有机肥环境效应的农户生产决策
        3.2.4 不考虑有机肥环境效应的农户生产决策
    3.3 基于生产理论的分析
    3.4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分析
    3.5 基于生态经济理论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化肥施用现状及其认识度分析
    4.1 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
        4.1.1 化肥施用总量
        4.1.2 化肥施用强度及其生产力
        4.1.3 各省农业化肥施用强度比较
    4.2 河南省农业化肥施用现状
        4.2.1 化肥施用总量
        4.2.2 化肥施用强度及其生产力
        4.2.3 河南省与全国化肥施用强度和化肥生产力的比较
        4.2.4 河南省粮食作物占比对化肥施用的决定影响
    4.3 调研地化肥施用现状
    4.4 样本农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4.1 家庭基本情况
        4.4.2 生产经营情况
    4.5 农户种植小麦化肥施用现状
    4.6 农户种植玉米化肥施用现状
    4.7 农户对化肥过量的负面认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及其影响研究
    5.1 构建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模型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随机前沿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5.2.2 生产技术效率和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分析
    5.3 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影响研究
        5.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5.3.2 Tobit模型变量的选取
        5.3.3 农户化肥施用技术效率
        5.3.4 农户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环境友好型施肥行为研究
    6.1 模型设定
    6.2 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设
        6.2.1 变量选取
        6.2.2 研究假设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3.1 数据的信度检验
        6.3.2 数据的效度检验
    6.4 农户施肥行为的一般特征分析
        6.4.1 户主的教育水平与每亩化肥施用情况分析
        6.4.2 参与生产的劳动力人数和农家肥施用情况分析
    6.5 农户环境友好型施肥行为影响研究
        6.5.1 结构方程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
        6.5.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6.5.3 研究假说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培训的化肥减量效应
    7.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7.2 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培训对小麦的化肥减量影响
        7.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7.2.2 倾向得分匹配过程变量平衡性检验
        7.2.3 农户参加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培训的倾向结果分析
        7.2.4 农户参加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培训的平均处理效应(ATT)
    7.3 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培训对玉米的化肥减量影响
        7.3.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7.3.2 倾向得分匹配过程变量平衡检验
        7.3.3 农户参加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培训的倾向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替代选择视角下的有机肥施用效果分析——以沼肥为例
    8.1 调研地区化肥施用现状
    8.2 不同沼肥施用水平下小麦的化肥用量差异
    8.3 不同沼肥施用水平下玉米的化肥用量差异
    8.4 不同沼肥施用水平下小麦、玉米产量的差异
    8.5 施用沼肥的土壤变化分析
        8.5.1 农户基本信息
        8.5.2 分析方法
        8.5.3 沼肥用量和土壤肥力的对应分析结果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案例分析: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的整体效果研究
    9.1 典型园区循环农业基本模式
    9.2 典型园区循环农业模式分析
        9.2.1 经济效益
        9.2.2 社会效益
        9.2.3 环境效益
    9.3 调研地区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潜力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主要政策建议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堆肥与堆肥浸提液协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蔬菜供求面临的问题
        1.1.2 国内有机蔬菜生产现状
        1.1.3 国外有机蔬菜生产现状
        1.1.4 国内堆肥发展现状
        1.1.5 堆肥作用
        1.1.6 我国固体废弃物代替栽培基质发展现状
    1.2 研究进展
        1.2.1 堆肥新材料的研究进展
        1.2.2 堆肥浸提液利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不同堆肥及堆肥浸提液对白菜栽培影响试验设计和取样方法
        2.3.2 不同用量堆肥对西红柿果实品质影响试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2.3.3 不同用量堆肥浸提液对西红柿果实品质影响试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2.3.4 土壤中添加不同体积比的堆肥浸提残渣对孔雀草生长的影响试验设计与取样方法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植株指标测定
        2.4.2 土壤指标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堆肥与堆肥浸提液对白菜栽培中土壤养分、植株理化性状的影响
        3.1.1 不同堆肥及追施堆肥茶处理对白菜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1.2 不同堆肥及堆肥浸提液对白菜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1.3 不同堆肥及堆肥浸提液对白菜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1.4 不同堆肥及堆肥浸提液对收获的白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1.5 不同堆肥及堆肥浸提液对收获的白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6 不同堆肥及堆肥浸提液对白菜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用量堆肥对西红柿果实品质影响
        3.2.1 不同用量堆肥对西红柿植株氮磷钾营养特性的影响
        3.2.2 不同用量堆肥西红柿果实可溶性糖与VC的影响
        3.2.3 不同用量堆肥西红柿果实番茄红素的影响
        3.2.4 不同用量堆肥对西红柿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2.5 不同堆肥用量对西红柿外观及风味品质鉴定
    3.3 不同堆肥浸提液用量西红柿品质影响
        3.3.1 不同堆肥浸提液用量对西红柿植株氮磷钾营养特性的影响
        3.3.2 不同堆肥浸提液用量对西红柿果实可溶性糖与VC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堆肥浸提液用量对西红柿果实番茄红素的影响
        3.3.4 不同堆肥浸提液用量对西红柿果实硝酸盐的影响
        3.3.5 不同堆肥浸提液用量对西红柿外观及风味品质鉴定
    3.4 在土壤中施加不同比例的堆肥浸提残渣对孔雀草生长的影响
        3.4.1 添加不同比例的堆肥浸提残渣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4.2 添加不同比例的堆肥浸提残渣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3.4.3 添加不同比例的堆肥浸提残渣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4.4 添加不同比例的堆肥浸提残渣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4.5 添加不同比例的堆肥浸提残渣对孔雀草地上部钾素积累量的影响
        3.4.6 添加不同比例的堆肥浸提残渣对孔雀草开花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堆肥及追施堆肥浸提液对白菜生长得影响
    4.2 不同堆肥用量对西红柿生长的影响
    4.3 不同堆肥浸提液用量对西红柿生长的影响
    4.4 在土壤中添加不同体积比的堆肥浸提残渣对孔雀草生长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与土传枯萎病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香蕉枯萎病防控
        1.1 香蕉枯萎病
        1.2 香蕉枯萎病防控措施
        1.2.1 传统的防控方法
        1.2.2 生物防控
        1.2.3 施用有机肥防控土传病害
        1.2.4 施用微生物有机肥防控土传病害
    2 微生物区系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1 微生物区系的概念
        2.2 微生物区系与农业生产
        2.3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3.1 农用微生物种类
        2.3.2 土壤功能微生物的应用
        2.3.3 微生物有机肥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
        2.4 抑病/健康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3 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方法
        3.1 宏观微生物区系的研究方法
        3.1.1 传统的培养法
        3.1.2 生物素标记法
        3.1.3 Biolog法
        3.1.4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3.1.4.1 核酸碱基组成复杂性评估
        3.1.4.2 基于PCR扩增的分子指纹技术
        3.1.4.3 宏技术
        3.2 特异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方法
        3.2.1 选择性培养法
        3.2.2 荧光定量PCR技术
        3.2.3 核酸杂交技术
        3.2.4 同位素标记技术
        3.3 序列分析
    4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目的、意义
        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标靶基因及数据库选用对真菌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结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采样
        1.2 根际土壤DNA提取
        1.3 扩增与测序
        1.4 序列分析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数据库与标靶基因比较
        2.2 植物种类对真菌群落的影响
    3 讨论
        3.1 标靶基因与数据库对真菌区系研究的影响
        3.2 偏好性
        3.3 一年生与多年生能源作物根际真菌区系差异
    4 小结
第三章 健康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
        1.2 样品采集与DNA提取
        1.3 16S rRNA扩增与克隆文库构建
        1.4 细菌16S rRNA与真菌ITS特异性片段扩增
        1.5 病原菌定量
        1.6 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病原菌数量
        2.2 克隆文库数据
        2.3 高通量细菌数据
        2.4 高通量测序数据与克隆文库测序数据比较
        2.5 真菌区系
    3 讨论
        3.1 克隆文库测序与高通量测序方法比较
        3.2 植株健康状况与根际微生物区系
        3.3 健康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
        3.3.1 健康香蕉根际土壤细菌区系特征
        3.3.2 健康香蕉根际土壤真菌区系特征
    4 小结
第四章 香蕉土传枯萎病拮抗菌筛选及其全基因组测序与土壤存活能力测试
    1 材料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DNA提取
        1.2 拮抗菌筛选
        1.3 拮抗菌鉴定
        1.4 拮抗菌基因组测序
        1.5 拮抗菌特异性引物设计
        1.6 拮抗菌特异性引物验证
        1.7 定量PCR标准曲线
        1.8 拮抗菌土壤定殖试验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拮抗菌筛选
        2.2 拮抗菌全基因组拼接与注释
        2.3 拮抗菌特异性引物
        2.4 拮抗菌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测定
    3 讨论
        3.1 拮抗菌NJN-6是理想的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拮抗菌
        3.2 拮抗菌NJN-6在土壤中的存活能力
    4 小结
第五章 调控香蕉根际微生物区系防控香蕉土传枯萎病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点
        1.2 生物有机肥制备
        1.3 试验设计
        1.4 样品采集
        1.5 高通量测序
        1.6 序列分析
        1.7 尖孢镰刀菌定量
    2 结果
        2.1 产量与发病率
        2.2 尖孢镰刀菌定量
        2.3 454高通量测序结果
        2.3.1 微生物有机肥处理与植物健康状况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3.2 微生物有机肥调控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
        2.3.3 健康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
    3 讨论
        3.1 健康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
        3.2 微生物有机肥生防效果
        3.3 微生物有机肥调控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及展望
    一、全文结论
    二、展望
创新点
附表
博士期间已(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中国西甜瓜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和目的
        1.2.1 选题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西甜瓜产业的研究
        1.3.2 关于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研究
        1.3.3 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鲜活农产品概念及特性
        2.1.2 西甜瓜的范畴及特性
        2.1.3 农产品流通
        2.1.4 流通效率
        2.1.5 研究范围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产品流通理论
        2.2.2 供应链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流通效率理论
        2.2.5 博弈论
第三章 中国果品类流通体制的演变和政策现状
    3.1 中国果品类流通体制的演变
        3.1.1 自由经营阶段(1949-1959)
        3.1.2 以供销社为主的计划管理阶段(1956-1984)
        3.1.3 新型果品流通体制阶段(1984-1992)
        3.1.4 果品流通网络初步形成阶段(1993 年至今)
    3.2 支持果品类农产品流通的政策现状
        3.2.1 生产性基础设施方面
        3.2.2 社会性基础设施方面
        3.2.3 制度性基础设施方面
    3.3 小结
第四章 西甜瓜流通体系发展和主体行为研究
    4.1 西甜瓜生产、流通和消费概述
        4.1.1 西甜瓜生产情况概述
        4.1.2 西甜瓜流通情况概述
        4.1.3 西甜瓜消费情况概述
    4.2 西甜瓜流通参与主体行为分析
        4.2.1 农户
        4.2.2 合作社
        4.2.3 批发商
        4.2.4 零售商
    4.3 我国西甜瓜流通的主要模式
    4.4 西甜瓜流通体系的基本特征
        4.4.1 市场结构
        4.4.2 产销对接
        4.4.3 收入分配
        4.4.4 物流水平
        4.4.5 组织化程度
        4.4.6 合作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成本收益的西甜瓜流通效率研究
    5.1 西甜瓜流通中不同参与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
        5.1.1 农户
        5.1.2 合作社
        5.1.3 批发商
        5.1.4 零售商
    5.2 不同流通模式下的成本收益分析
        5.2.1 以农户为起点的流通模式
        5.2.2 以合作社为起点的流通模式
        5.2.3 流通模式对西甜瓜市场价格的影响分析
    5.3 案例分析——以新疆哈蜜瓜为例
        5.3.1 流通体系中运行主体与流通模式
        5.3.2 合作社在甜瓜流通中的成本收益分析
        5.3.3 中间商和零售商在甜瓜流通中的成本收益分析
    5.4 流通成本与种植成本的比较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利益协调机制的西甜瓜流通效率研究
    6.1 西甜瓜流通中的利益分配格局
        6.1.1 利益分配概述
        6.1.2 公平协调度方法说明
        6.1.3 实证计算与统计性描述
        6.1.4 结果分析
    6.2 西甜瓜流通各主体间利益联结程度
        6.2.1 灰色关联度方法说明
        6.2.2 模型结果
        6.2.3 结论与分析
    6.3 我国西瓜市场整合程度研究
        6.3.1 方法说明和数据来源
        6.3.2 市场整合度的实证分析
        6.3.3 结论和建议
    6.4 小结
第七章 西甜瓜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基于不同主体的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1.1 结构方程模型
        7.1.2 数据收集和模型设定
        7.1.3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7.1.4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评价
        7.1.5 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及结论
    7.2 基于不同环节的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2.1 AHP 层次分析方法说明
        7.2.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7.2.3 构造判别矩阵
        7.2.4 一致性检验
        7.2.5 结果分析
        7.2.6 结论与建议
    7.3 基于合作意愿的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7.3.1 合作意愿的相关研究
        7.3.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7.3.3 研究结果及相关分析
        7.3.4 结论与建议
    7.4 基于博弈均衡的西甜瓜流通主体合作关系分析
        7.4.1 西甜瓜流通主体之间合作关系
        7.4.2 市场价格与合同价格的较量
        7.4.3 结果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政策层面
        8.1.2 主体功能
        8.1.3 利益协调
        8.1.4 产业发展特点
        8.1.5 影响因素
    8.2 政策建议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基于总量控制的中国农业氮肥需求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氮肥消费现状及其环境代价
        1.2.2 氮肥推荐方法
        1.2.3 农田氮肥应用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方法
        1.2.4 氮肥需求预测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主要农作物氮肥投入及生产效率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库来源
        2.2.2 数据处理方法
        2.2.3 氮效率计算方法
        2.2.4 三大粮食作物施肥分区
        2.2.5 样本量及样本分布
    2.3 结果
        2.3.1 2000年至2009年作物氮肥用量与氮效率
        2.3.2 中国氮肥在主要农作物体系中的分配
    2.4 讨论与结论
        2.4.1 数据的不确定性
        2.4.2 粮食作物氮肥增效发展途径
        2.4.3 蔬菜、果树氮肥增效发展途径
        2.4.4 结论
第三章 中国小麦氮肥总量控制及节氮、减排潜力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小麦施肥分区
        3.2.2 数据库来源
        3.2.3 试验设计
        3.2.4 取样和样品分析
        3.2.5 数据处理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我国小麦氮肥施用及温室气体排放
        3.3.2 不同区域小麦氮肥肥效反应
        3.3.3 我国小麦区域氮肥总量控制
        3.3.4 我国小麦氮肥、产量及温室气体优化潜力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中国玉米氮肥总量控制及节氮、减排潜力评估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玉米施肥分区
        4.2.2 数据库来源
        4.2.3 试验设计
        4.2.4 取样和样品分析
        4.2.5 数据处理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我国玉米氮肥施用及温室气体排放
        4.3.2 不同区域玉米氮肥肥效反应
        4.3.3 我国玉米区域氮肥总量控制
        4.3.4 我国玉米氮肥、产量及温室气体优化潜力
    4.4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中国水稻氮肥总量控制及节氮、减排潜力评估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水稻施肥分区
        5.2.2 数据库来源
        5.2.3 试验设计
        5.2.4 取样和样品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我国水稻氮肥施用现状
        5.3.2 不同区域水稻氮肥肥效反应
        5.3.3 我国水稻区域氮肥总量控制
        5.3.4 我国水稻氮肥、产量及温室气体优化潜力
    5.4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基于作物生产的中国农作物氮肥需求预测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三大粮食作物氮肥需求
        6.2.2 经济作物氮肥需求
        6.2.3 中国农作物氮肥需求
    6.3 结果分析
        6.3.1 中国农作物氮肥用量变化趋势
        6.3.2 玉米、小麦、水稻区域最优施氮量及产量
        6.3.3 杂粮氮肥总量控制
        6.3.4 大田经济作物氮肥总量控制
        6.3.5 瓜果氮肥总量控制
        6.3.6 蔬菜氮肥总量控制
        6.3.7 中国农作物氮肥需求
    6.4 讨论
        6.4.1 氮肥消费量与需求量
        6.4.2 减氮增产原因分析
        6.4.3 数据的不确定性
    6.5 小结
第七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7.1 综合讨论
        7.1.1 区域氮肥总量控制方法
        7.1.2 区域氮肥总量控制量
        7.1.3 三大粮食作物节氮潜力和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7.1.4 区域氮肥总量控制应用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特色与创新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四、我们让甜瓜产量翻了一番(论文参考文献)

  • [1]控释钾研制及控释氮钾腐植酸掺混肥对大蒜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D]. 赵际翔. 山东农业大学, 2019(12)
  • [2]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1949-至今) ——以河南省尉氏县为例[D]. 刘英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刘妮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4)
  • [4]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我国化肥减量增效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肖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5]只有土壤安全了,国家才会安全[J]. 戴维·R.蒙哥马利. 世界博览, 2018(10)
  • [6]堆肥与堆肥浸提液协同作用研究[D]. 李旭.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7]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与土传枯萎病防控研究[D]. 薛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 [8]黄三文:蔬菜遗传密码的破译者[N]. 李禾. 科技日报, 2014
  • [9]中国西甜瓜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周忠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10]基于总量控制的中国农业氮肥需求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D]. 武良.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我们将甜瓜产量翻了一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