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手术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眼内手术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一、对内眼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刘哲[1](2021)在《中医慢病管理对控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抑制术后复发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评价中医慢病管理方案控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疾病进展、抑制术后复发的有效性。研究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方法,选取并纳入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在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参照患者的就诊目的分为控制包块组及抑制复发组。收集患者信息,现病史等资料,制定个性化的慢病管理方案,每位患者随访1年,评价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进展情况、复发情况、中医症状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及患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知情况,统计脱落率及量表缺失情况。数据录入及导出运用EpiData3.1数据库及Excel 2016,数据分析运用SPSS 26.0软件。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控制包块组共纳入患者263例,拒绝随访30例,失访14例,219例患者完成研究;抑制复发组共纳入患者433例,拒绝随访45例,失访26例,362例患者完成研究。2.疾病情况:控制包块组总有效率为31.7%,管理后囊肿平均径[(2.43± 1.71)cm]较管理前囊肿平均径[(3.25±1.57)cm]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复发组总复发率为11.07%,其中术后1年复发率为7.3%,术后2年复发率为13.0%,术后3年复发率为4.8%,术后大于3年的复发率为17.5%。既往手术次数≥2次患者,复发率为19.4%。3.焦虑抑郁评分:两组患者的随访6月及随访12月的焦虑抑郁评分较管理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焦虑、抑郁病人减少。4.中医症状评价:控制包块组随访6月管理总有效率为42.3%,随访12月总有效率为56.5%,随访6月中医症状评分及随访12月中医症状评分较入组时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复发组随访6月的总有效率为42.1%,随访12月的总有效率为50.3%,随访6月中医症状评分及随访12月的中医症状评分较入组时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5.认知情况:控制包块组除第19题外,管理后各题目正确率均高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复发组,管理后各题目正确率均高于管理前,除第19题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中医慢病管理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进展并抑制囊肿复发。2.中医慢病管理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同时在治疗基础上发挥患者自身的作用,长期管理疾病,控制疾病进展。

王梦頔[2](2020)在《延续性护理在白内障术后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延续性护理模式可将护理延伸至家庭、社区,为院外患者提供正确的指导与服务,确保院外指导服务工作落实到位,为疾病康复提供保障。本文从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概念、白内障患者术后护理存在的问题、白内障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干预内容和护理形式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高白内障术后患者的延续性照护质量提供参考。

罗丽敏[3](2020)在《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医护患三方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证据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并进行初步实证研究,以期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的诊疗效果。方法1.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医护患进行质性研究,了解目前郑州市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对管理的需求;2.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系统检索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有关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及相关文献,并对所得文献内容进行整合分析;3.依据“JBI证据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6版)”对上述证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质性访谈研究结果,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在相同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相关专家组织专家会议,对构建的管理方案初稿进行完善,形成终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利用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对郑州市四家三级医院肾脏内科2019年5月入院的动脉瘤患者进行干预,并设置对照组,评价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医护人员动脉瘤知识掌握率、护理人员规范穿刺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指标。所得研究数据双人录入核对,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对12名肾脏内科医护人员的质性访谈,提炼出4方面的主题:重视不足,执行率低,知识缺乏及其他因素;通过对12名患者的质性访谈,提炼出3方面主题:动脉瘤管理及维护知识的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支持及建议。质性访谈的结果为下一步循证研究提供依据;2.通过成立方案小组成员对文献进行检索,最终汇总纳入25篇文献,包括8篇临床实践指南、1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7篇随机对照实验、3篇观察性研究及2篇类实验研究,对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分析,汇总有关血透患者动脉瘤的管理最佳证据;3.在质性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检索文献最佳证据形成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肾脏内科、血液净化、超声科、营养科等13名专家进行专家会议法对制定的方案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共修改内容删除4项,增加4项,形成最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通过管理方案的应用,干预组评价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由56%提高到96.8%、医护人员动脉瘤管理知识由10.70±4.85分提高到19.85±1.28分、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有49%提高到94.5%、瘤体缩小率由5.6%提高到68.4%等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目前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不理想,有必要开展对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健康行为的干预和管理,观察动脉瘤的动态变化,改善动脉瘤临床结局。2.基于质性访谈、循证研究及专家会议成功构建适合临床现状及患者管理需求的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3.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评价指标,为临床医护人员管理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理论和实践依据。

李雅方[4](2020)在《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究中医之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跨文化研究揭示传统中医学关于“恐”情志理论的合理性和现代价值,揭示中西医知识的通约性。“恐”作为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帝内经》中可以检索到67个有关“恐”的词项。我们拟通过现象学还原分析,揭示中医将“恐”这一情志概念归属到“五志”属概念之下说明中医已认识到情绪情感具有意向性这一本质特征。2.基于现代眼动技术和脉诊仪技术,探究中医之恐的眼动指标的识别模式,为中医临床情志测量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灵枢·大惑论》中说:“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本研究试图通过实验证明眼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等指标可以作为反映中医恐之情志意向性的外观探针,以及根据中医“心藏脉,脉舍神”、“适其脉,观其志意”的理论,探寻将脉象变化作为反映恐之情志的生理指标。本研究最终试图结合中西医情志理论,利用眼动、脉象变化、面部表情和头部朝向等生理和行为指标,建构一个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为恐之情志研判提供一种具有中西医结合优势的恐惧情志的识别工具。方法:本研究包括理论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1.在理论文献研究部分,采用对《黄帝内经》、《难经》、《景岳全书》等传统中医经典的文献分析、文献词频统计,现象学还原分析方法对中医关于恐之情志的相关思想进行梳理、分析,明确中医关于恐情志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梳理出中医关于恐之情志辨析的基本思路和识别指标。其次,以“情绪”、“情绪诱发”、“情绪识别”和“恐惧”等为主题词,以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了解目前关于恐惧情志诱发和识别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考虑到人类有关恐惧情志还涉及到民族、社会、文化、医学等多种因素,因此本文还对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关于恐惧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研究,以丰富和完善我们对恐惧的全面认识。2.在实验研究部分,本研究采用了眼动仪、中医脉象仪、面部表情分析系统等设备,观察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恐惧情志的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总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到首个注视点的时间、首个注视点时间,眼动时头部运动朝向;脉象的主波(h1)、重搏前波(h3)、降中峡波(h4)和重搏波(h5)等振幅值和相应的时值(t1、t4、t5、t)、面积指标(As和Ad)等脉图参数等指标变化的情况;面部动作单元活动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活动强度等综合考量下面部动作单元组合模式以及头部朝向变化趋势,完成具有中西医情绪理论的恐之情志识别模式。结果:1.恐惧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情志,不仅有基因遗传和脑神经等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等自然科学内涵,也涉及人的存在、社会文化、人的心理过程等人文科学的意义,以及与临床医学中的许多病患状况有关。本文认为有关恐惧之本质和识别模式的探究理应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然而,目前心理学界关于恐惧识别模式的研究仍以还原论为主流,主要从心率、心率变异性、皮肤电阻等生理维度,面部表情、声音等行为维度和主观报告维度三个方面进行测评识别,西方有关恐惧识别的研究还存在着观察维度单一性等不足,本研究通过综合心理学、生理学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对人类恐惧多重属性的跨学科研究,发现恐惧是一种关乎自我存在状况,具有主体意指性,以及与语言文化相关的重要情志,恐惧的识别不应只考虑面部表情的、肌肉反应和其他生理维度,还应包括有关恐惧的意指性、与生命存在和社会文化意义相关的人文科学维度。有关恐惧情志的多学科研究为恐惧的识别模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2.“在志为恐”是传统中医情志理论中的重要命题,恐之情志与其他情志一样都具有明显的意向性特征,所谓意向性(intentionality),或意指性是指意识对某物的关系。《灵枢·本神》说:“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本文认为中医所说之“神”即是指在主体觉醒状况下,先于感知、变化不居、言语难以表达的、主动发出的一种意向性活动,中医认为,只有当“正邪相搏”导致“神伤”和心气虚、肾精不足、肝气虚和小肠气予不足等心身韧性虚弱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恐”才会持续不止。中医还发现了“目为心之使”的现象,认为眼动可反映心神的意指性,因此,恐之情志随意向而转移的特点可以经由眼动记录得以被揭示,为恐之情志的眼动识别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恐之情志的眼动实验结果显示:①对中性刺激图片不分区处理情况下,三种情绪状态下到首个注视点时间上差异显着[F=3.277,P=0.042],首个注视点时间差异显着[F=6.256,P=0.003],总注视次数差异显着[F=15.965,P=0.000]。②对中性刺激图片分四区域处理后:三种不同的主体情绪状态下到首个注视点时间在左下区域具有显着性差异[F=6.021,P=0.003],恐惧情绪的首次注视时间在右下区域与中性情绪存在显着性差异[F=11.108,P=0.004],恐惧情绪在左下区域与中性情绪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F=13.636,P=0.001],恐惧情绪在左下区域较中性情绪差异显着[F=30.197,P=0.000]。4.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恐之情志的脉象变化结果是:恐惧情绪脉象以虚脉为主,脉律多见不齐,脉力以无力最常见,脉势以低平虚为主。①在波幅指标方面:恐惧情绪状态下h1辐值显着下降[F=17.702,P=0.000],h3波幅显着下降[F=9.248,P=0.000],h4 显着下降[F=8.863,P=0.000],h5 显着显着[F=6.050,P=0.003]。②在时值指标方面:高低唤醒水平恐惧的脉动周期t显着缩短[F=6.447,P=0.040];高、低唤醒水平恐惧的收缩期时间呈延长趋势,舒张期时间差值呈缩短趋势;③在面积指标方面:恐惧情绪状态下的收缩期面积显着减小[F=14.006,P=0.000],舒张期面积显着减小[F=9.528,P=0.000]。5.在图片和影像刺激启动条件下,综合考虑活动单元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和活动强度等指标,认为恐之面部动作单元结果:高唤醒恐惧情绪主要引起AU17、AU24、AU43等动作单元活动,即下巴提起、紧压嘴唇和眼睛闭合;低唤醒水平恐惧情绪下被试的面部运动单元主要在于AU7、AU43,即眼睑收紧、眼睛闭合;中性情绪则综合表现在AU7,即眼睑收紧的表现。在头部朝向上,恐之时,头部朝向主要表现为向后、向左、向下的变化趋势,与眼动表现出的左侧注视视野相似。结论:1.通过对恐之情志的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可以发现人类的恐之情志的发生既具有与心、肝、肾、小肠等多个脏腑功能状况具有复杂的生理基础,也同时广泛涉及人的认知评价、意义赋予、民族文化、社会属性,以及人的身体健康与疾病状况等诸多因素,人类的恐之情态发端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恐的理解、评价和识别需要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角度来进行重新整合。2.中医关于恐之情志的许多原创性观点是中医情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恐惧之情志具有意向性特征,恐惧的发生与“正邪相搏”导致“神伤”和心气虚、肾精不足、肝气虚和小肠气予不足等身韧性虚弱密切相关,研究证明眼动和脉象是能够反映恐之情志变化的外在观察指标,为临床恐之情志的识别、调控及相关心身疾病的诊疗拓宽了新的思路。3.本实验研究证实,高低唤醒水平的恐惧情绪下被试的眼动变化、脉象变化等指标能够呈现出特征性变化趋势,包括:①在眼动指标和头部朝向变化方面,恐之时被试对诱发刺激的眼动反应出现反应延迟,即眼动首个注视点时间缩短,总注视时间延长,总注视次数增多;恐之时的注视视野主要偏向左侧;恐之时被试的头部朝向呈向后左下的趋势。②在脉图参数方面,恐之情志会导致心排出量减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大动脉顺应性变差和动脉血管外周阻力增大。对心脏和动脉血管功能以及人体微循环产生明显的影响,以上实验结果提示中医有关心气虚、肝气虚和肾精不足导致恐之情志,以及“血不足则恐”的观点与现代研究的认识相比,仍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进一步挖掘研究的现代价值。③在面部表情方面,综合考虑面部动作单元的被试个数、活动时长和活动强度,提示不同唤醒水平恐之情志可引起不同的面部动作单元,且揭示了中医情志相胜理论在面部表情情绪识别中具有潜在的价值。本研究提出的建立具有中西医知识融合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完全可能。

魏振花[5](2020)在《睡眠管理在内眼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睡眠管理在内眼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60例眼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睡眠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PSQI评分及不同病种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青光眼、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睡眠管理应用于内眼手术患者可有效缓解焦虑程度,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

李悦[6](2020)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对侧眼炎症反应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一眼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另一眼房水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浓度在不同的时间段将发生何种变化,进而了解一眼白内障手术是否对另一眼的炎症状态产生影响及此影响随术后时间推移会如何变化。方法:2018年5月—2019年11月期间,36例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的双眼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并符合本实验纳入标准的患者,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被纳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3组:A组(双眼手术间隔时间≥5天且≤10天),其中第一只手术眼为A1组,第二只手术眼为A2组;B组(双眼手术间隔时间≥11天且≤28天),其中第一只手术眼为B1组,第二只手术眼为B2组;C组(双眼手术间隔时间>28天),其中第一只手术眼为C1组,第二只手术眼为C2组。所有患者术前3天规律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6次/日),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术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在术前收集房水,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MSD)检测房水中IL-4、10、17A及IFN-γ的浓度,同时随访观察患者术后1天、3天及14天的房水细胞、房水闪辉及最佳矫正视力并与术前对比。结果:36例研究对象均完成随访,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1)一般情况:患者性别、年龄,分别进行A、B、C三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晶状体核极、植入人工晶体度数、术中使用的超声能量和有效超声时间,A1、A2、B1、B2、C1、C2六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炎症因子;(1)A1组房水细胞因子IFN-γ浓度比A2组低,IL-10、IL-17A、IL-4浓度比A2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房水细胞因子IFN-γ、IL-10、IL-17A、IL-4浓度比B2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组房水细胞因子IFN-γ、IL-10、IL-17A、IL-4浓度比C2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1、B1、C1三组间同一房水细胞因子浓度两两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A2、B2、C2三组间同一房水细胞因子浓度两两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房水闪辉;(1)各组患者双眼术后房水闪辉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轻,至术后14天时房水闪辉全部消失;(2)A1、A2组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1、B2组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1、C2组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A1、B1、C1三组间术后同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A2、B2、C2三组间术后同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房水细胞:(1)各组患者双眼术后房水细胞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至术后14天时基本消失;(2)A1、A2组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1、B2组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1、C2组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A1、B1、C1三组间术后1天、术后3天及术后14天的房水细胞,同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A2、B2、C2三组间术后1天、术后3天及术后14天的房水细胞,同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视力比较:(1)各组患者双眼视力均较术前提升;(2)A1、A2组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1、B2组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1、C2组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A1、B1、C1三组间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及术后14天同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A2、B2、C2三组间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及术后14天同时间点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而言,一眼成功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会引起另一眼的炎症情况发生明显改变,提示此类患者双眼白内障手术间隔时间的长短不影响手术效果。

刘佩[7](2019)在《白内障手术疼痛影响因素分析及第二只眼手术时机选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接受双侧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感知疼痛及自身感受的手术持续时长,并研究疼痛和手术持续时长,与双眼手术间隔和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全身和眼部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466例接受眼部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患者在术后两个时间点(术后立即和术后第一天)对感受到的疼痛和手术时长进行估计,使用范围从0(无疼痛)到10(无法忍受的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系统对疼痛进行评分。比较第一只眼和第二只眼的疼痛评分及手术时长估计的差异。根据双眼手术之间的间隔(1,2,4或6周),将接受双侧手术的患者分为4个亚组,分别比较不同亚组间及亚组内第一只眼和第二只眼的疼痛评分的差异。正态分布的测量数据表示为平均值和标准偏差(x±sd)。t检验用于确定两组之间的差异,配对t检验用于组内比较。通过ANOVA进行多组之间的比较。分类数据以患者百分比表示,并通过卡方检验进行比较(2项检验)。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影响疼痛评分和手术时间的因素。结果1.双眼疼痛评分的比较总体上,手术后立即评估,第一只手术眼的疼痛评分为1.46±1.83,第二只手术眼的疼痛评分为1.73±1.75(P=0.043)。在术后第一天,分数分别为1.39±1.79和1.76±1.77(P=0.002)。估计的手术持续时长分别为9.59±3.97分钟和10.62±3.38分钟(P=0.001),说明总体趋势上,第二只眼手术的患者会比第一只眼手术的患者感受到更强烈的疼痛,并认为手术时间更长、更难以耐受。2.疼痛评分与双眼手术间隔时间的关系无论是立即评估,还是术后第一天评估,间隔1周(立即:1.91±2.08&1.81±1.85,P=0.745);术后1天:1.33±1.78 1.79&1.82±,P=0.053),4周(立即:1.09±1.46 1.35&1.48±,P=0.125;术后1天:1.14±1.52&1.42±1.58,P=0.103),或6周(立即:1.52±2.02和1.76±1.81,P=0.581;术后第1天:1.72±2.11和1.72和1.79,P>0.999)时,第一只眼和第二只眼的疼痛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当手术间隔为2周时,立即评估(1.29±1.7和2.09±1.85,P=0.002)和术后第一天(1.53±1.89和2.18±1.91,P=0.022),第二只眼的疼痛评分显着高于第一只眼的疼痛评分。估计的手术持续时间显示相同的趋势,间隔时间为1周(8.95±2.79&9.53±3.75分钟,P=0.229),4周(9.65±4.28和10.47±3.24分钟,P=0.212)和6周时,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10.20±5.30和10.60±3.00分钟,P=0.647),但在两周间隔进行的两次手术之间有统计学差异(9.85±3.79和12.21±2.8分钟,P<0.001)。3.疼痛评分的影响因素466份疼痛评分问卷的结果研究白内障术中的疼痛评分与人口统计学和全身及眼部疾病的相关性。单变量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教育水平与疼痛评分可能相关。然后将所有重要因素包括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表明性别(女性),年龄(年轻)和教育水平(较高)是较高疼痛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女性患者,年龄较小的患者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可能会在白内障术中报告更多的疼痛。需要行双侧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间隔两周时进行第二只眼睛的手术。

李爽爽[8](201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寒热辨证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寒凝血瘀证和瘀热蕴结证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外周血清的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医寒热辨证的实质,以利于更客观化、规范化的利用现代医学微观指标辅助中医宏观辨证治疗。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外周血清的理化指标检查的方式,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和外周血清理化指标结果等,检查确认无误后录入表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在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方面,在病程的长短、慢性盆腔痛评分、月经情况评分和肛门坠胀感疼痛比例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瘀热蕴结证的数值显着较大。在痛经的比例、症状评分和VAS评分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寒凝血瘀证的数值显着较大。而在年龄、慢性盆腔痛比例、月经情况异常比例、性交痛比例、生活质量改变比例及评分、流产比例、不孕比例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周血清的理化指标方面,在CA125和TGF-β1的阳性率及水平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寒凝血瘀证的数值显着较大。在CA199的阳性率、ESR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瘀热蕴结证的数值显着较大。而在CRP、TNF-α、IL-6、IL-8、EMAb、PGE2这6项指标的阳性率及水平,以及CA199水平、ESR阳性率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发病病程、慢性盆腔痛评分、月经情况评分、肛门坠胀疼痛感比例、痛经比例、痛经症状评分及痛经VAS评分数值在中医寒热辨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有望作为临床辨证诊治的参考指标。2.基于本研究小样本量的探索发现,外周血清的CA125、CA199、TGF-β1、ESR指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寒热辨证中存在统计学差异,有望作为中医宏观辨证的临床微观参考指标。

杨艳丽[9](2019)在《基于微信PDCA循环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鄂尔多斯市某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和治疗依从性的现状;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和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探索高血压患者知识水平和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从而基于微信PDCA循环实施高血压患者个体化健康教以提高患者相关知识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血压值,降低体重指数。方法:第一部分为描述性统计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分别向26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高血压患者发放一般资料调查表、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量表和高血压相关知识量表。第二部分为随机临床试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从246例患者中随机选取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3例。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前的基本情况、高血压相关知识、治疗依从性、体重指数和血压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随访,共进行6个月,每月打一次电话进行随访,每3个月后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并填写TASHP和高血压相关知识量表,测量客观指标;而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应用微信软件,分小组应用PDCA循环模式,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数据采用问卷星调查软件导入Excel表中,双人核对录入SPSS20.0,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发放2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BMI、DBP、合并症、民族、收入;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为:BMI、DBP、合并症、职业、收入。高血压相关知识得分与治疗依从性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865(P<0.05),高血压相关知识得分与治疗依从性总分各维度都有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相关知识的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趋势。两种不同形式的干预结果:干预组脱落1例(2.3%),对照组脱落2例(4.6%)。干预6个月后,高血压相关知识总分升高、TASHP总分升高,DBP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鄂尔多斯某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水平一般,其影响因素包括:BMI、DBP、合并症、收入。2.鄂尔多斯某三甲医院高血压相关知识水平差,其影响因素包括:BMI、DBP、合并症、职业、收入。3.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各维度得分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4.应用微信PDCA循环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水平和治疗依从性。

朱瑜,李俊[10](2018)在《40例眼外伤内眼手术患者感染原因与感染管理措施》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眼外科内眼手术感染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感染管理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眼外科内眼手术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护理,观察组应用感染管理模式护理,比较不同管理护理模式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认知评分、舒适度评分、满意度评分、生存状况综合评分,以及依从性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眼外伤内眼手术实施感染管理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对感染知识的认知及护理满意度率、治疗依从性,应用效果显着。

二、对内眼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内眼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慢病管理对控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抑制术后复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研究进展
        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发病机制
        2.西医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治疗现状
        3.中医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4.现代中医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治疗现状
    综述二 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1.慢病管理的研究现状
        2.中医对慢病管理的认识
        3.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慢病管理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步骤
    3 调查工具
    4 疗效评价
        4.1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4.2 次要疗效评价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5.1 主要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控制包块组
        7.2 抑制复发组
    8 讨论
        8.1 患者入组基本信息分析
        8.2 患者疾病进展与复发情况分析
        8.3 中医证候分析
        8.4 认知情况分析
        8.5 焦虑抑郁情况分析
        8.6 脱落率分析
        8.7 量表缺失情况分析
结语
    1.结论
    2.创新点
    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认知调查表
    附录2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3 抑郁自评量表(SDS)
致谢
个人简历

(2)延续性护理在白内障术后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概念
2 白内障术后出院患者存在的问题
    2.1 局部用药治疗依从性差
    2.2 负性情绪升高
    2.3 出院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缺乏
3 白内障延续性护理干预内容
    3.1 提升对术后护理的重视
    3.2 改善术后不良生活行为
        3.2.1 饮食指导:
        3.2.2 运动指导:
        3.2.3 用眼卫生指导:
        3.2.4 患者家属指导:
    3.3 提高术后用药依从性
    3.4 改善术后不良情绪
4 延续性护理形式
    4.1 健康教育
    4.2 电话随访
    4.3 网络平台
5 小结

(3)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动静脉内瘘在慢性肾病血液透析的作用
        1.2 动脉瘤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
        1.3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现状
        1.4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目前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存在的管理问题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
    4 理论基础
        4.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4.2 循证医学“6S”金字塔证据模式
    5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1 管理实践现状质性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访谈资料结果
        1.2.2 提炼主题
        1.3 讨论
        1.3.1 医护人员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有待改善
        1.3.2 加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监测操作执行
        1.3.3 明确医护人员在动脉瘤患者管理中的职责,保障人力配置
        1.3.4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瘦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
    2 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访谈资料结果
        2.2.2 提炼主题
        2.3 讨论
        2.3.1 关注血透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及家属需求
        2.3.2 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健康教育
        2.4 访谈小结
    3 文献分析
        3.1 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
        3.2 证据资源检索
        3.2.1 文献检索策略
        3.2.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3.2.3 文献的质量评价及证据等级的划分
        3.2.4 文献质量的评价过程
        3.3 结果
        3.3.1 文献的筛选流程
        3.3.2 纳入指南证据的一般情况
        3.3.3 纳入系统评价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3.3.4 纳入文献研究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3.4 小结
    4 构建方案
        4.1 研究方法
        4.1.1 成立构建方案研究小组
        4.1.2 明确拟解决的临床问题
        4.1.3 评审方案
        4.1.4 构建方案初稿
        4.1.5 方案修订
        4.1.6 资料分析
        4.2 结果
        4.2.1 专家的基本资料
        4.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4.2.3 专家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4.3 讨论
        4.3.1 管理方案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4.3.2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4.3.3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可行性
        4.3.4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科学性
        4.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应用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样本量
        2.4 研究对象及分组
        2.5 干预内容
        2.6 评价指标
        2.7 统计学处理
        2.8 质量控制
        2.9 研究遵循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医护人员层面
        3.3 患者层面
    4 讨论
        4.1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医护人员执行力的影响
        4.2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的影响
        4.3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代偿率的影响
        4.4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瘤体及血管通路安全性的影响
        4.5 管理方案对增强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5 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4)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验研究方法
        1.3.3 统计分析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于恐惧的多学科研究
    2.1 中国哲学对恐惧的研究
        2.1.1 儒家: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1.2 道家: 人之生也,与忧惧生
        2.1.3 禅学: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2.1.4 小结
    2.2 西方哲学对恐惧的研究
        2.2.1 亚里士多德: 恐惧源自异已的而又不受控制的危害
        2.2.2 霍布斯: 恐惧是对潜在伤害退避的自觉意识
        2.2.3 克尔凯郭尔: 恐惧是对世界上的存在的恐惧
        2.2.4 海德格尔: 恐惧显示了人这个此在的本真状况
        2.2.5 维特根斯坦: 恐惧状况具有语言文化的意义
        2.2.6 小结
    2.3 人类学对恐惧的研究
        2.3.1 达尔文: 恐惧是动物的本能
        2.3.2 泰勒: 恐惧源自原始文化的信仰
        2.3.3 弗雷泽: 恐惧源自对禁忌的触犯
        2.3.4 博厄斯: 恐惧是具有文化相对性的一种情感
        2.3.5 小结
    2.4 社会学对恐惧的研究
        2.4.1 班杜拉: 恐惧的社会学习
        2.4.2 弗洛姆: 对自由的恐惧
        2.4.3 人类独有的社交恐惧
        2.4.4 社会恐惧现象种种
        2.4.5 小结
    2.5 心理学对恐惧的研究
        2.5.1 恐惧的生理机制
        2.5.2 恐惧的认知评价理论
        2.5.3 恐惧的情绪动机
        2.5.4 小结
    2.6 临床医学对恐惧的研究
        2.6.1 分娩恐惧
        2.6.2 癌症恐惧
        2.6.3 外科围手术期恐惧
        2.6.4 儿童对医疗恐惧
    2.7 小结
第三章 中医恐之情志理论的研究
    3.1 “恐”的含义
        3.1.1 “恐”的本义
        3.1.2 “恐”在中医里的含义
        3.1.3 恐与惊之概念的比较
    3.2 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3.2.1 恐与肾藏精功能的关系
        3.2.2 恐与肝藏血功能的关系
        3.2.3 恐与心主藏神功能的关系
    3.3 中西医对恐认识的跨文化比较
        3.3.1 中西医“恐”的跨文化比较
        3.3.2 跨文化比较对“恐”情绪识别的启发
    3.4 基于中西医情志理论整合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指标
        3.4.1 个体的情绪主观体验
        3.4.2 眼动轨迹
        3.4.3 脉象
        3.4.4 面部表情和头部运动
第四章 实验研究
    4.1 恐惧情绪诱发的实验范式选择
        4.1.1 选择原则与材料分类
        4.1.2 恐之情绪诱发的综合考量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假设与指标选择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被试的遴选
        4.2.4 实验方法和步骤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基本情况
        4.3.2 恐之情志下的眼动变化
        4.3.3 恐之情志下的脉象信息
        4.3.4 恐之情志下的面部表情
        4.3.5 恐之情志下的头部朝向
第五章 讨论分析
    5.1 眼动指标的讨论
        5.1.1 关于中性刺激图片的选择及呈现时间设定
        5.1.2 恐之情志下不分区眼动数据差异性
        5.1.3 恐之情志下分区的眼动比较差异性
    5.2 关于脉象的讨论
        5.2.1 中医对恐之情志与“脉”关系的认识
        5.2.2 基于中医恒动观探讨恐之情志下的脉图特征
        5.2.3 恐之情志下的脉象参数差异分析
    5.3 关于面部表情和头部朝向的讨论
        5.3.1 恐之情志下被试的面部分类表情
        5.3.2 恐之情志下的面部动作单元
        5.3.3 恐之情志下的头部朝向
    5.4 恐惧情绪识别模式与路径整合
        5.4.1 恐之情志与眼动、头部朝向相关性的机制
        5.4.2 恐之情志与脉象相关性的机制
        5.4.3 恐之情志与面部表情的相关理论
        5.4.4 恐之情志意向性指标体系
    5.5 恐惧情绪识别模式的应用转化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情绪自评量表
    附录2: 观看视频情况
    附录3: 缩略词表
    附录4: 实验所用中性情绪图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睡眠管理在内眼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方法
        1.4.1 焦虑程度评估方法:
        1.4.2 睡眠质量评估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焦虑程度及睡眠质量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6)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对侧眼炎症反应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CD4~+T 细胞的分化调节及其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白内障手术疼痛影响因素分析及第二只眼手术时机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摘要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基本资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疼痛评分的影响因素
    3.2 双眼疼痛评分的比较
    3.3 不同间隔时间双眼估计疼痛评分及手术时长的差异
4 讨论
全文结论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白内障手术疼痛产生及控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子宫内膜异位症寒热辨证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内异症寒凝血瘀证和瘀热蕴结证的认识
        1.1.1 血瘀证与内异症的关系
        1.1.2 祖国医学对寒凝血瘀证的认识
        1.1.3 祖国医学对瘀热蕴结证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内异症的研究概述
        1.2.1 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学说
        1.2.2 内异症的发病危险因素
        1.2.3 内异症的临床表现及形成机理
        1.2.4 内异症相关理化指标的研究
    1.3 本研究的前期基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研究设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观察指标
        2.1.6 研究方法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入组患者概况
        2.2.2 常见发病危险因素
        2.2.3 常见临床表现
        2.2.4 理化指标
        2.2.5 结果小结
    2.3 讨论
        2.3.1 发病危险因素
        2.3.2 临床表现
        2.3.3 理化指标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相关表格
附录二 综述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基于微信PDCA循环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相关概念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水平和治疗依从性现状及其相关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微信PDCA循环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全文总结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40例眼外伤内眼手术患者感染原因与感染管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2.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3.1 感染发生原因
        3.1.1 眼科特殊性
        3.1.2 眼部解剖组织特殊性
        3.1.3 局部原因
        3.1.4 其他原因
    3.2 防范措施
        3.2.1 建立感染预防制度
        3.2.2 健康教育
        3.2.3 心理护理
        3.2.4 重视医务人员的培训

四、对内眼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慢病管理对控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抑制术后复发的影响[D]. 刘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延续性护理在白内障术后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王梦頔.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06)
  • [3]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D]. 罗丽敏. 郑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的恐之情志的识别模式研究[D]. 李雅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睡眠管理在内眼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魏振花. 心理月刊, 2020(07)
  • [6]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对侧眼炎症反应变化的临床研究[D]. 李悦.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7]白内障手术疼痛影响因素分析及第二只眼手术时机选择的研究[D]. 刘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子宫内膜异位症寒热辨证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D]. 李爽爽.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基于微信PDCA循环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D]. 杨艳丽.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10]40例眼外伤内眼手术患者感染原因与感染管理措施[J]. 朱瑜,李俊.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8(21)

标签:;  ;  

眼内手术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