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路实验系列化教学实践

数字电路实验系列化教学实践

一、数字电路实验系列化的教学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张书源[1](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许灵秀[3](2020)在《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种种问题,亟需改变现状。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的出现,为变革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发展契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可视化教学突破难点具有可行性及一定的研究价值。首先通过文献法了解可视化与可视化教学、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是进行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调查。通过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物理实验可视化的需求。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过梳理相关案例找到实验可视化的方向。以“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为例,进行了DIS数字化实验系统、手机投屏、传统教具改进三种不同可视化方法的对比研究。接下来进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实验可视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实验可视化原则,提出了四个实验可视化策略,并展示了三个可视化案例。然后进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八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了实验可视化教学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对比实验。结合前后测分析、问卷调查结果、课堂观察和个别访谈,得出结论: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能促进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夏翔[4](2020)在《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0年以来,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下文以AA学院简称)如同横空出世般闯进我们的视野,它以一系列骄人成就与独特方式,激发了我们的研究热情:一大批AA学院的毕业生与教师,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彼得·库克(Peter Cook)、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尼古拉斯·格雷姆肖(Nicholas Grimshaw)、史蒂芬·霍尔(Steven Holl)、沃尔夫·狄·普瑞克斯(Wolf D.Prix.)……成为世界级的明星建筑师,他(她)们设计落成的具有先锋色彩及实验价值的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当今世界的空间景观,他们主导的“建筑电讯派”、解构主义建筑、数字化-参数化建筑等推动着当代建筑思潮及流派的发展。我们进一步发现AA学院一系列具有传奇色彩的方方面面,如它独立于大学体制之外的建筑教育模式;如以“工作单元”替代课程,教师给出的主题成为教学内容;如基础教学以装置、身体及行为、影像、拼贴等当代实验艺术方式作为练习手法,避开了功能、构造、制图等一般建筑入门教学内容;如以创新性、实验性、交叉性、艺术性的教学面貌等,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学术兴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在经过手工、图案、工艺美术等形态之后,在新时期转型为现代形态的艺术设计,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又逐渐进入数字化设计阶段。与多变相随的是同质化、程式化、职业化的教学景观,及千篇一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题作业与教材模式。同时,引起设计教育界极大关注、无数院校试图进行改革的设计基础课程,由于诸多原因整体上至今仍陷于“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模式而不能自拔。于是,在这种情境中的设计基础改革把视线转向了建筑教育,而AA学院的基础课程无疑为设计基础教学的突围带来了示范性意义,通过课题的研究与论文的写作,从各个层面进行解读,寻找可以参照借鉴、改写的路径,寻找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到作业手法的演绎之路。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作为AA学院独特面貌生成的背景与基础,包括了实验性建筑艺术的基础形态,建筑教育的实验性教学与基础教学的情境,2.AA学院的教育特质,包括发展历程、课程体系及着名教师,3.AA学院教学的工作单元设置与教师的主题教学,4.AA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学主题设计途径,学生对单元主题的二次设计、作业创意的多种路径等,5.AA学院基础教学作业的表现手法与视觉图式,包括对现当代艺术的借用与演绎,作业的形式手法及视觉表现等。附录部分整理了历年来AA学院基础教学的主要课题。

郝亚茹,邓招奇[5](2018)在《基于FPGA平台的数字电路教学方法探讨》文中指出针对数字电路教学中存在的理论知识抽象不易理解和实验条件过于理想脱离实际电路设计的问题,提出一种横向采用非理想化实验,纵向深入逻辑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完成非理想条件下的实验,通过逻辑分析深入理解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提高解决实际电路问题的能力。

吕萌[6](2016)在《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急需大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据调查,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制造、电子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缺口比较大,而中职电子信息类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标准的研究主要分为学理分析、培养标准现状、培养标准开发技术和培养标准架构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学理分析部分,基于培养标准开发,以培养层面的教师专业化理论、课程体系层面的PCK理论、标准监测层面的质量管理理论为依据,分析培养标准现状,并遵循培养标准开发的可操作性、理论性等原则。培养标准现状部分,从社会需求角度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存在人才结构匹配度不高、环境资源规范不强、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需要营造生态产业环境、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从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培养过程中存在开设专业点数不足、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职业资格证书较少、课程内容重合、教材教学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分析,存在岗位对口率不高、教学方法较单一、下企业经验缺乏等问题,难以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培养标准开发部分,呈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职教师资标准开发技术路线,对专业职业资格标准、教师资格标准、培养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形成性分析,对岗位思考维度及专业定位、师资培养工作定位、中职教师工作任务等进行细致分析。培养标准架构部分,在体系设计上,明确培养定位、满足专业培养需求、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应用性与灵活性等思路;在内容阐述上,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因素;在标准应用上,突出课程教学、学生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促进性。

刘小明,饶康麒,陈万春,孟庆春[7](2014)在《航天飞行器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航天飞行器设计是北航跨院系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素质的关键环节。针对航天飞行器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和实验教学中存在专业性实验仪器的缺乏、空间和成本限制了实验教学和实验内容脱离了工程实践等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提出了教学实验设备小型化、教学实践训练系列化、教学实验内容科学化、优秀实验作品传承化四项改革措施。根据近几年的实验教学结果来看,解决了实验设备的缺乏和空间、资金的限制问题,做到了人力物力的合理调度和综合利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课堂教学。这些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对业内同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薛英娟,王黎明[8](2014)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系列化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及实践》文中认为立体化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电子技术基础系列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改变单一的教学内容,形成了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主教材及配套的教学辅助教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络教学平台有机结合的多媒介、多形态、多层次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其中纸质教材一套5本,基本涵盖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所有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内容。介绍了电子技术基础立体化教材的特点,阐述了层次化设置的教材体系及结构、教学课件的组织形式及教材的使用情况。通过高质量的系列化和立体化教材建设,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对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培养。

江捷,王铁流,赵影,袁海英[9](2012)在《依托教材建设推进“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文中认为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立足地方重点院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按照分类指导原则,进行系列化教材建设,形成由理论教材、实验教材、双语教材、立体化教材及试题库、电子教案等构成的教材体系,基本覆盖该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以教材建设为先导,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做法。

梁成艾[10](2012)在《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从背景分析、理论建模和实证探索三个层面对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产生源由、价值地位、理论基础、结构要素、建构原则、运作模型、建构路径、实践效应等研发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研究在切实厘清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归结出了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现存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研究在对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儿种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发展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与仔细比对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的“项目驱动”型课程与教学改革活动虽然已将整个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从以往纯粹对学科体系课程与教学的批判和对完全照搬国外发展经验的嗤鼻转向了对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及国外引进与本土生成有机结合之研究道路上来,但这一转向进程未能完全根除课程与教学活动领域中的很多旧的陋习,有时甚至还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了切实厘清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领域中的旧的陋习和新的问题,研究者以问卷调查为手段,发现导致这些陋习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又主要可归结为“理念指导之本土化与人文性缺失、目标定位之空泛化与自由化并存、内容设置之学科化与陈旧样越位、体系结构之三段型与模块化盛行、组织实施之个性化与情境性遁形和考核评价之企业潮与自卑感突显”等六大范畴,而这一六大范畴的原因却或多或少地都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有着某种关联,为此研究认为可以从加大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力度等方面来尝试缓解现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活动中的问题或陋习。2.研究在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发展现状进行理性思量的前提下,科学审视了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内涵及其改革路向。研究认为,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股基于普通教育研究视角的“模式批判情结”,而导致这一“模式批判情结”产生的根本原因却是由于“课程与教学模式种类的泛滥化、课程与教学模式功能的夸大化、课程与教学模式效果的虚空化、课程与教学模式进程的条框化”等情境与效应等引起的。为此,研究在仔细剖析“模式批判情结”产生根源的基础上,立足于职业教育研究视野,从“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评价内容与行业标准相对接”六大维度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之内涵进行了解读,并适时从普职融合的角度出发,阐明了普职统整型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向。在确定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向之后,研究又从价值的“本质问题、认识问题、实践问题和评判问题”四个层面对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内涵问题进行了科学审视。认为可从价值的“工具性定义、本体性意蕴和融合性内涵”三个维度对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本质问题进行探讨、可从价值的“认知发展、技术范式、社会本位和人文理性”四个层面对价值的取向性问题进行反思。同时研究也说明要注重从价值的“本体性效应、工具性效应和职业性效应”三个角度来有效表征价值的实践性问题,要从“价值评判制因的解析、价值评判标准的把握和价值评判功效的瞻望”等多重视角来分析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评判问题。3.研究在仔细归结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例证性地对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建构等研发活动进行了观照。研究认为,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是以基于“生命意义理念、全面发展观念、和谐共处格调”等教育学理论、“情境认知、闭环理论、图式原理”等心理学理论、“实践共同体、边缘性参与”等人类学理论和“福特主义生产模式”等经济学理论及“团队合作、社会公德、人际交往、开拓创新”等社会学理论和“实践论、联系论、结构论、主题论、建构论、回归论、结果论、基础论”等“八论”理念作为其生存与发展之理论基础与架构支撑的。在仔细厘清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生存与发展之理论依据后,为了充分保证该模式的有效运行与积极发展,研究又以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和应用电子技术三个专业之“项目主题式”课程开发课例或教学设计方案为例,仔细对“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整体建构之内涵要素、建构模型、开发流程和保障系统等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认为应在清晰勾勒“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之宏观研发模型和微观开发路径的基础上,切实依循“工作体系的课程组织理念和行动导向的课程实施原则”,充分体现“社会进步、个性完善和学科发展的综合性价值取向”,努力彰显由“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者融合而成的混合型目标”。从而在“三段联动、四位一体”型保障系统的推进下,通过“行动导向”样的课程体系和“主题任务”型的课程结构的不断建构来努力突显“学校、企业和课程专家三家齐治共抓”之课程管理模式及“评价方法的适切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和评价对象的完整性”之课程评价理念。与此同时,研究还对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建构之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度、考核评价等建构要素和符合教学模式本身特点、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符合个体职业成长规律等建构原则及确定教学材料、重塑项目情境、分解主题任务、展开具体任务、生成典型产品、优化教学过程等建构路径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思量。4.研究在实证层面充分论证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认真对该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建构进程和发展趋向进行了反思与展望。研究认为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为了充分说明该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引领课程开发和指导教学设计等功能,研究不但以中等职业教育《分压式偏置放大器的安装与调试员》和《人力资源培训专员》两个“项目主题式”课程案例的圆满开发和电子类专业的教材——《电动机控制与变频技术》“项目主题式”教材的成功出版为例来切实说明该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引领课程开发的功能。而且还以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技术、花卉园林三个专业为例,结合“花材加工与造型、分压式偏置放大器的安装与调试”等岗位要求,设置5个“项目主题式”教学方案来有效验证该教学模式之教案设计类的指导功能。甚至还选取一所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80名学生为实验样本,以“花材加工与造型和分压式偏置放大器的安装与调试”两个“项目主题式”教学方案为载体,借助真实的课程与教学实验效果和得体的课程与教学评价量表来详细说明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培养或形成职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整体职业素养、行动理念与工作思维等方面,还是在提高或培育学生的实际动手水平与技能娴熟程度、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等层面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有效的引领作用。在论证完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之后,研究又对实验样本的代表性、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效果的滞后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反思,认为应通过加大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推广力度、监控力度、关注力度、认识力度和评价力度等途径来切实增强实验样本的代表性、夯实研究过程的有效性、认清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明晰研究效果的滞后性和完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正是基于对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实验样本的代表性等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的深度理会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研究又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对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向进行了科学预测,认为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动向将呈现出实证研究深化、理论内涵夯实和运行环境改善等发展特征。总之,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和努力顺应培养合格的“世界级、应用型、创业型、多面手、和信息化“工人之时代需求的背景下,以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发展特征切实厘清为出发点,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现存问题与产生源由的整体把握为切入点,以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中的种种误言的理性澄清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之本质内涵的科学审视为基准点,不但从理论建模层面探析了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与运行原则、开发模型和设计路径,而且还从实证探索层面验证了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开发的可行性、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实验效果的有效性,甚至还在发展趋向层面反思了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实验样本的代表性、研究过程的有效性等本质性与规律性问题,勾勒了该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实证研究深化、理论内涵夯实和运行环境改善等发展蓝图。诸如此类的探索活动,都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日益精彩和教学质量的显着提高及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丰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勇、指导功能和借鉴意义。

二、数字电路实验系列化的教学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电路实验系列化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技能实训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职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CDIO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2.4 “知行合一”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3.1.1 就业面向岗位
        3.1.2 专业培养目标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3.1.4 教学标准分析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3.2.1 教学目标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3.3.5 调查问卷总结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5.1 课程结构设计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5.2 课程标准构建
    5.3 课程目标构建
    5.4 课程内容构建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6.2 前期准备
        6.2.1 实践目的
        6.2.2 实践内容
        6.2.3 授课对象
        6.2.4 环境设计
        6.2.5 教材准备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6.3.1 环境搭建
        6.3.2 材料准备
        6.3.3 案例实施
        6.3.4 分析调整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6.4.1 材料准备
        6.4.2 案例说明
        6.4.3 案例实施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Ⅶ 任务书

(3)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一、选题缘起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
        (三)智慧校园、网络教育的兴起
        (四)可视化技术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技术支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可视化与可视化教学研究现状
        (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基本概念
        (一)可视化教学
        (二)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
    二、基本理论
        (一)脑科学理论
        (二)杜威“做中学”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的调查
    一、物理实验教学需要可视化
    二、初中物理实验创新中的实验可视化案例归纳
    三、不同可视化方法的对比研究
        (一)利用DIS数字化信息实验系统实现可视化
        (二)利用手机投屏展示实验细节
        (三)传统的器材改进
第4章 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案例研究
    一、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常见问题
        (一)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二)实验可视化教学的四个原则
    二、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发掘教材,对教材原有实验进行可视化改进
        (二)发掘学生,针对学生疑难问题或薄弱环节开发可视化实验
        (三)发掘数据,将实验数据可视化
        (四)发掘思维,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将实验方法思路结论等可视化
    三、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设计案例
        (一)案例一:《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相关因素》
        (二)案例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案例三:《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5章 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实践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变量
        (三)研究流程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假设
        (六)研究工具
        (七)教学内容
    二、实践研究分析及结论
        (一)实验题得分提高,物理学科的整体成绩上升
        (二)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提高
        (三)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
    三、展望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背景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确立
    二.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应用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相关概念解读
        1.关于基础课程
        2.关于“建筑学”、“设计学”、“纯艺术(美术学)”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科演绎与AA学院的历程——建筑教育实验与AA学院发展研究
    第一节 建筑教育的学科演绎
        一.从美术学院到理工院校
        二.学科发展与多元实验
    第二节 基础课程的多元教学
        一.从空间生成入手
        二.从建构与建造入手
        三.从艺术形式入手
    第三节 AA学院的发展与特质
        一.第一阶段:非学院派的开端之路
        二.第二阶段:艰难变革的现代主义之路
        三.第三阶段:桀骜传奇的先锋之路
    第四节 AA学院的基本特质
        一.独特性:体制之外
        二.开放性:教师背景的多元化
        三.创新性:课程结构中的“工作单元”与“主题教学”
        四.研究性:教学情境中的学理探求与实验色彩
        五.先锋性:作业中的当代艺术与前卫色彩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多元演绎与前卫色彩——现当代建筑及AA学院实验研究
    第一节 “AA人”的现当代建筑书写史
        一.游牧与插件:建筑电讯派的纸上建筑
        二.机器与结构:高技术主义建筑设计
        三.“分延”与“差异”:解构主义建筑艺术
        四.“非线”与“生态”:参数化建筑艺术
    第二节 “AA人”的知识背景与研究性实验
        一.叙事与空间:屈米的理论与实验
        (一)叙事与时间
        (二)叙事与空间
        二.乐思与空间:里伯斯金的理论与实验
        (一)音乐体验
        (二)符号语言中的建筑与音乐
        三.建筑与电影:舒宁的理论与实验
        (一)实验与理论建构
        (二)相关课题教学案例
        四.绘画与现实:哈迪德的理念与建筑艺术
        (一)构成主义绘画
        (二)碎片与建筑实验
        (三)流体与建筑艺术的世界
        五.建筑师与哲匠:库哈斯的多元面貌
        (一)“反引力”:作为建筑师
        (二)三本书:作为理论家与批评家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课程体系与工作单位——AA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结构
    第一节 AA学院的课程体系
        一.AA学院基础课程
        (一)预科课程
        (二)一年级课程
        二.AA学院核心课程
        (一)中级学院课程
        (二)专业学院课程
        三.AA学院研究生课程
        (一)硕士课程
        (二)博士课程
        四.AA学院公共课程
        (一)媒体研究课程
        (二)历史与理论研究课程
        (三)技术课程
        五.相关教学项目与课程活动
        (一)海外游学
        (二)讲座
        (三)评图
        (四)作业发布与展示
    第二节 AA学院的教学结构
        一.关于教学结构的几种模式
        二.工作单元与课程设置
        (一)学年模式与课程群
        (二)工作室模式与工作单元的选择
        (三)主题性模式与工作单元的内容
        (四)教学主题与作业二次设计
        三.双轨制课程结构
    第三节 AA学院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
        一.思路拓展阶段
        二.专业知识建立阶段
        三.意识的提升阶段
        四.领域前沿与学科发展
        五.理论与技术支持
        (一)表现
        (二)思维
        (三)建造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预科教学的主题设定与作业设计——因素、方法、特征与案例研究
    第一节 教学主题设定的因素与方法
        一.教师层面:职业素质与工作方式
        二.主题的基本策略
        (一)身体与空间
        (二)城市与景观
        (三)衍生与延伸
    第二节 作业二次设计的因素与方法
        一.学生层面:个性因素与寻找切入点
        二.案例分析
        (一)2000年主题“空间与体验”
        (二)2002年主题“外来文化研究”
        (三)2008年主题“剖析环境”
        (四)2009年主题“模糊边界”
        (五)2010年主题“比例、场景和身体”
        (六)2011年主题“观察、想象与转化”
        (七)2015年主题“瞄准现场”
        (八)2016年主题“文本与片段”
        (九)2017年主题“材料的趣味”
        (十)2018年主题“精确切割和误差范围”
    第三节 预科教学作业二次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资源素材的广泛性与奇特性
        二.概念图式的隐喻性与观念性
        三.实验展开的游戏性与多解性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一年级教学的主题设定与作业设计——因素、方法、特征与案例研究
    第一节 教学主题设定的因素与方法
        一.教师层面:建筑师与学者
        二.主题设定的基本策略
        (一)意义与趣味
        (二)案例与学理
        (三)考察与体验
    第二节 作业二次设计的因素与方法
        一.学生层面:专业因素与学习兴趣
        二.案例分析
        (一)2000年主题“身体与重力”
        (二)2002年主题“环境与身体”
        (三)2008年主题“泰晤士河”
        (四)2009年主题“比例与模型”
        (五)2010年主题“对立与交叉”
        (六)2011年主题“设计方法与写作”
        (七)2015年主题“居住世界”、“女神与复仇者”、“体验当下”
        (八)2016年主题“栖息地、城市与城市呈现、空间组织、反项目、形式及其它”
        (九)2017年主题“比较:伦敦与美国城镇”
        (十)2018年主题“人、建筑、环境”
    第三节 一年级教学作业二次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知识方法的多元化与反思性
        二.叙事语言的意象性与戏谑性
        三.设计方案的功能性与形式化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表现形式与视觉图式——AA学院基础课程的作业手法研究
    第一节 主题表现与现当代艺术
        一.解读:现当代艺术的表现特征
        二.实验:当代艺术与现当代建筑
        三.挪用:作业手法与现当代艺术
        (一)装置艺术
        (二)身体与行为艺术
        (三)影像艺术
        (四)数字媒体艺术
        (五)概念艺术
    第二节 图式与视觉表现
        一.库克《绘画:建筑的原动力》
        二.非制图与非建筑画
        三.综合媒介与拼贴图像
    第三节 模型与空间体验
        一.模型制作:概念与意象表现
        二.空间建造:体验与1:1建造
        三.数媒表现:虚拟——无限幻境
    小结与讨论
结论
    一.研究思路与脉络总结:现象到本质
    二.研究与分析方法总结:经验与解释
    三.研究主要发现与成果:特质与同构
    四.对设计教育基础课程的建议
    五.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与影响力
附录一 AA学院基础课程1999-2018学生作业原始资料
附录二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基于FPGA平台的数字电路教学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教学思路
3、教学案例
4、教学效果
5、结论

(6)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境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技术路线
二、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标准开发学理分析
    (一)培养标准开发理论基础
        1.培养层面的教师专业化理论
        2.课程体系层面的PCK理论
        3.标准监测层面的质量管理理论
    (二)培养标准开发原则
        1.纲领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2.理论性与可操作相统一
        3.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
        4.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统一
三、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标准现状调查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社会需求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前瞻
        2.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社会需求
    (二)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现状
        1.专业设置
        2.培养目标
        3.职业资格证书
        4.人才培养模式
        5.专业课程情况
        6.专业教材建设
        7.专业教学状况
    (三)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状况
        1.专业师资队伍需求情况
        2.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四、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标准开发技术
    (一)开发技术路线
        1.开发思路
        2.开发路径
    (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
        1.专业职业资格标准
        2.专业教师资格标准
        3.培养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
    (三)专业教师工作任务分析
        1.岗位思考维度及专业定位
        2.师资培养工作定位分析
        3.中职教师工作定位分析
五、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标准
    (一)培养标准架构的导向
    (二)培养标准内容
        1.培养目标
        2.培养规格
        3.培养模式
        4.课程体系
        5.师资队伍
        6.教学建议
        7.实训实习条件
    (三)培养标准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项目

(7)航天飞行器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实验教学中的改革措施
    2.1 教学实验设备小型化
    2.2 教学实践训练系列化
    2.3 教学实验内容科学化
    2.4 优秀实验作品传承化
3 结语

(8)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系列化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建设的背景及目标
二、教材体系与结构
    1. 系列化
    2. 立体化
三、电子课件的组织形式
四、教材的应用效果
五、结束语

(9)依托教材建设推进“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1. 在素材选取上, 坚持求真务实
    2. 在知识结构上, 力求严谨清晰
    3. 在内容表述上, 力求言简意赅
二、立足地方重点院校, 编写理论教材
    1. 系列配套
    2. 以学习者为本, 增强可读性
    3. 保证基础, 面向发展和应用
    4. 精选内容, 优化讲法
    5. 从例中学, 学以致用
    6. 发散思维
三、以学生为本, 编写配套助学教材
四、扭转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依附, 编写实验教材
    1. 实验教学“独立化”
    2. 实验内容“阶梯化”
    3. 实验项目“生活化”
    4. 实验手段“虚拟化”
五、结束语

(10)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问题与设计: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和创新
第一章 查证与归因: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与归因
    一、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之现实情况调查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设计
        (三) 调查结果
    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之现存问题及归因解析
        (一) 课程与教学的理念指导方面:本土化与人文性缺失
        (二)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定位方面:空泛化与自由化并存
        (三)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设置方面:学科化与陈旧样越位
        (四) 课程与教学的体系结构方面:三段型与模块化盛行
        (五)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个性化与情境性遁形
        (六) 课程与教学的考核评价方面:企业潮与自卑感突显
第二章 遮蔽与澄清: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理性思索
    一、基于普通教育研究视角的批判情结
        (一) 课程与教学模式种类的泛滥化
        (二) 课程与教学模式功能的夸大化
        (三) 课程与教学模式进程的条框化
        (四) 课程与教学模式效果的虚空化
    二、基于职业教育研究视野的内涵解读’
        (一) 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的前提条件
        (二) 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对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要求
        (三) 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的本质体现
        (四) 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的物质基础
        (五) 评价内容与企业标准相对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的根本保障
    三、基于普职统整研究视域的动因窥视
        (一) 克服普通教育领域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弊端是普职统整型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发前提
        (二) 消弭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之不足是普职统整型课程与教学模式研发之创新动力
        (三) 弥补普职融通领域课程与教学模式之欠缺是普职统整型课程与教学模式之改革愿景
第三章 审视与反思: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诠释
    一、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内涵探析:价值本质问题
        (一) 工具性定义
        (二) 本体性意蕴
        (三) 融合性内涵
    二、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反思:价值认识问题
        (一) 认知发展价值取向
        (二) 技术范式价值取向
        (三)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四) 人文理性价值取向
    三、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效应表征:价值实践问题
        (一) 本体性价值效应
        (二) 工具性价值效应
        (三) 手段性价值效应
    四、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评判审视:价值评价问题
        (一) 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评判制因
        (二) 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评判标准
        (三) 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评判功效
第四章 释原与明理: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发之理论探究
    一、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发之基础理论探究
        (一) 生命意义与全面发展等理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教育学基础
        (二) 闭环图式与情境认知等理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心理学基础
        (三) 边缘性参与和实践共同体等理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人类学基础
        (四) 后福特主义之团队化与顾客化等理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经济学基础
        (五) 开拓创新与社会交往等理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社会学基础
    二、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发之建构理念探寻
        (一) “实践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生成之根本
        (二) “联系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之本质
        (三) “结构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存在之内隐
        (四) “主题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立足之灵魂
        (五) “建构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行进之路向
        (六) “回归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发展之要求
        (七) “结果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运行之动力
        (八) “基础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生存之根基
第五章 优化与重构: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
    一、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 取向与目标
        (二) 体系与结构
        (三) 组织与实施
        (四) 管理与评价
    二、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之本体建构模型
        (一) 职业领域
        (二) 学习领域
    三、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之课程开发流程
        (一) 确定职业领域
        (二) 明确工作岗位
        (三) 明晰具体任务
        (四) 归结主题任务
        (五) 确立项目载体
    四、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建构之保障系统
        (一) 行动领域阶段建构活动之保障系统
        (二) 学习领域阶段建构活动之保障系统
        (三) 学习情境阶段建构活动之保障系统
    五、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之课程开发案例
        (一) 分析岗位任务
        (二) 确定主题任务
        (三) 设置项目情境
第六章 探索与尝试: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之构建要素
        (一) “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要素
        (二) “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功能目标要素
        (三) “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构建之实现条件要素
        (四) “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操作程序要素
        (五) “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考核评价要素
    二、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之建构原则
        (一) 符合教学模式本身特点的原则
        (二) 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
        (三) 符合个体职业成长规律的原则
    三、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之生成路径
        (一) 结合校企实际,确定教学材料
        (二) 重塑项目情境,再构主题任务
        (三) 分解主题任务,展开具体任务
        (四) 生成典型产品,提供优质服务
        (五) 改进教学过程,优化建构路径
    四、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之教案设计例举
第七章 实践与检视: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计
        (一) 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 实验内容与对象
        (三) 实验变量与控制
        (四) 实验模式与设计
        (五) 实验测评与量表
        (六)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三、实验进程
        (一) 课例研发阶段
        (二) 教案设计阶段
        (三) 教学实施阶段
        (四) 数据收集阶段
    四、实验结果
        (一) 课程开发与教案设计
        (二)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
    五、实验结果
        (一) 在课程内容开发与教学方案设计方面
        (二) 在行动理念养成和工作思维培养方面
        (三) 在实际动手水平和技能娴熟程度方面
        (四) 在创新精神养成和职业意识培育方面
第八章 回眸与远眺: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结论与方向
    一、研究结论
        (一) 背景分析层面:归结问题、澄清误言、审视价值
        (二) 理论建模层面:理论与系统探析、路径与模型明晰、原则与要素归析
        (三) 实证探索层面:课例开发、教案设计、教学实验
    二、研究反思
        (一) 实验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二) 研究过程的科学性问题
        (三)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问题
        (四) 研究效果的滞后性问题
        (五)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问题
    三、研究展望
        (一) 发展趋向预测
        (二) 改进举措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四、数字电路实验系列化的教学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初中物理实验可视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广西中小学物理实验说课比赛为例[D]. 许灵秀.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4]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D]. 夏翔.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基于FPGA平台的数字电路教学方法探讨[J]. 郝亚茹,邓招奇. 福建电脑, 2018(07)
  • [6]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标准研究[D]. 吕萌.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4)
  • [7]航天飞行器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 刘小明,饶康麒,陈万春,孟庆春.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10)
  • [8]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系列化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及实践[J]. 薛英娟,王黎明. 中国电力教育, 2014(15)
  • [9]依托教材建设推进“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J]. 江捷,王铁流,赵影,袁海英. 中国电力教育, 2012(14)
  • [10]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 梁成艾. 西南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数字电路实验系列化教学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