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成套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捷对上海磁浮列车轨道梁加工设备项目竣工的思考

提升成套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捷对上海磁浮列车轨道梁加工设备项目竣工的思考

一、提高技术成套水平,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从中捷为上海磁悬浮列车轨道梁加工装备项目完工引起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宋昀遥[1](2020)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SJ公司存货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世纪初期,重要经济体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实体制造业作为经济的基础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作为国内制造业行业龙头的SJ公司在此背景下飞速发展并在2013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企业。然而,随着近几年全球经济下滑趋势明显,国内制造业经济很不景气,SJ公司前些年粗放式的快速扩张所带来的风险逐渐体现出来,这其中存货风险尤为严重,SJ公司现金流短缺,企业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SJ需要调整经营结构,提升管理效率,大力改革重组,亟待改变当前困境。存货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本文在国家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大背景下,以国有大型制造企业SJ公司为例,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以存货管理为核心,通过深层次探究SJ公司的存货内部控制体系,将供应链管理系统和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相结合,找到其存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SJ公司新型存货内部控制体系。本文旨在优化SJ公司采购-存货管理-销售的整段供应链流程,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对企业日常经营和存货风险控制起到有效作用。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方面阐述,简要介绍本文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提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相关理论综述,主要对供应链管理理论进行论述,介绍存货内部控制的关键性,为后续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部分SJ公司存货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对SJ公司存货内部控制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并分析采购流程、供应商管理、存货管理、销售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内部控制管理的问题。第四部分基于SJ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存货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分析供应链存货内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实施可行性分析,对SJ公司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存货-销售整个流程的内部控制体系分别进行构建,提出控制措施,对基于供应链的采购、存货及生产、销售内控体系构建风险评价流程。第五部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存货内部控制体系保障措施,在论文第四部分基础上对基于供应链的SJ公司存货内控体系提出保障措施。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对SJ公司存货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并展开未能深层探究的内容进行和展望该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

林立勇[2](2017)在《功能区块论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级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继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之后,中央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而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国家级新区一经诞生,就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政策的试验田,成为推动我国开发开放热潮的国家级增长极和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格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以国家级新区为研究对象,从制度创新这一影响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入手,结合所在工作单位重庆两江新区的设立背景和开发建设实际,对1992年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设立近25年来,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两个建设时间相对较长的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历程和重庆两江新区头几年的城市空间规划及其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研究,总结提炼出了在制度创新背景下国家级新区的空间发展理论。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国家级新区设立的背景和目的,结合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原理,认为制度创新是国家级新区的基本特征,确立了判断国家级新区开发建设成败的四条评价标准。对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空间规划及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度创新对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综合影响,探索提出“功能区块”论是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理论,明确了功能区块理论的内涵和空间结构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在功能区块理论指导下,国家级新区在空间结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交通空间等方面应采取的发展策略。在实证研究部分,以功能区块理论在重庆两江新区的规划实践为例,介绍了功能区块论在重庆两江新区申报和规划阶段的探索应用,运用功能区块论,对两江新区今后在空间结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交通空间等方面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根据功能区块理论,结合国家级新区发展要求,对构建适应功能区块论的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机制的创新思路进行了研究探讨。

柴红艳[3](2016)在《普及型床鞍生产线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普及型数控机床的床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缩短普及型床鞍生产线的制造周期以及降低制造成本。论文对床鞍的加工工艺、生产线布局以及车间现场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生产现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了床鞍生产线乃至整个企业的加工生产线急需改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精益生产的理论指导下,本文对大件加工车间的生产现场进行了改善与优化。通过床鞍加工工艺的优化设计、生产线的设计构建,五面体加工中心设备的应用,生产辅助时间的优化以及现场7S管理方法的推广,床鞍加工时间由原来的7天缩短为2.5天,加工成本降低了236元,每年能为企业节约56.67万元的制造成本,基本实现本研究的预期目标。床鞍生产线的设计与研究,为企业后续的同类产品的生产线平衡优化改善提供了成功经验,下一步要逐渐将此普及型床鞍的生产方案推广到其他产品的生产线上,提高企业现有加工设备的使用价值,更大范围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周烨[4](2015)在《SJ公司机床部件装配线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精益生产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其两大支柱是“准时化”生产和“自働化”,核心思想是“消除浪费”和“持续改进”,实现物料顺畅地“流动”和“拉动”。S机床股份有限公司SJ分公司(以下简称SJ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其整体生产效率较低,生产中存在很多浪费和不合理的流程,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为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效率,缩短交货周期,提高客户满意度,有效地导入、实施精益生产,如何提高SJ公司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成为SJ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时间、动作分析等理论为基础,针对现场的七大浪费对SJ公司的机床部件装配线进行精益生产改善。首先对该生产线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生产管理所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之后在精益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精益工具对各项问题进行方案优化。通过对工序的不平衡、布局的不合理、物流效率低下等几个重要问题的解决,消除了大量浪费和不增值的作业,再制作相关指导文件,使改善的效果标准化。对此项改善的分析结果表明,减少了操作员人数,缩短了制造周期,减少了现场在制品,生产效率提高了14.2%,物流配送人员减少了2人,为公司的减少浪费、提升效率,推进新的改善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精益生产在其他装备制造类企业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张涛[5](2013)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制造规模居世界第五位。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占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其他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与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关联性很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应该承认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要改变这种局面,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就要做好技术能力的提升,加快自主创新的实现,从而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模型,揭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深入探索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路径,来充分挖掘和利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内外部资源,以期能为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文回顾了技术能力平台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演进机理及提升路径展开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在本文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方面,首先对技术能力平台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技术能力平台是指是由人员、信息、设备、组织等技术能力平台各要素及知识流转要素构成的,是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支撑平台;分析了技术能力平台与产品平台及知识平台的联系,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知识平台对技术能力平台有极大促进作用,而技术能力平台的提升,会推动产品创新平台向更高层跃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对技术能力平台的系统性、过程性及开放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平台载体及演进视角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的分析,构建了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及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分析方面,本文构建了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阶梯平台螺旋演进模型;结合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过程的特点,将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按演进阶段概括为监测引进能力阶段、模仿制造能力阶段、改进制造能力阶段及自主创新能力阶段等过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来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中技术能力平台构成要素的积累展开分析;在技术能力平台演进的不同阶段,技术能力平台各构成要素的对技术能力平台向下一阶段演进支撑的重要性存在差异,每一阶段只有当起关键支撑作用的两种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推动技术能力平台向更高层次演进,因此可得出基于技术能力平台构成要素积累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螺旋演进增长上升过程,在技术能力平台演进的各个阶段,技术能力平台载体要素重要程度不同,知识流转的主要方式也不同。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实证分析方面,基于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从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影响因素,即创新网络、技术转移、技术投入、技术管理、技术学习、创新氛围等方面入手,识别影响技术能力平台要素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从影响的路径系数来看,创新网络产生的影响大于技术转移产生的影响;在内部因素方面,技术投入、技术管理、技术学习和创新氛围都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技术管理和技术学习产生的影响较大,成为影响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内部关键要素,技术管理当中人员管理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对技术能力平台提升产生的影响较大。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提升路径研究方面,分别阐述了内生式、外推式及结合式三种路径,并分别建立了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模型,分析了成套硬件技术设备的引进、引进设计、制造等软件技术、购买许可证及引进专业人才等静态要素的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渠道;从内部知识创新及外部技术引进等动态要素视角分析了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渠道。最后,本文对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能力平台的演进和提升进行案例研究。首先,介绍了哈锅公司的基本情况,接着对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包括技术能力平台演进过程、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条件、形成的标志和技术能力平台提升分析,提出了哈锅公司自主创新和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策略。

曹喆[6](2010)在《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研究》文中指出辽宁从“一五”时期就开始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建设的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而重大技术装备行业,更是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我国许多自主研制的首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都是由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提供、完成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相继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即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国家及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而且在2010年初辽宁省又提出先进装备制造业是“十二五”时期的新兴战略性产业。这些战略的实施和计划的提出势必要求相关产业加快提升自主化步伐。但是目前以重大技术装备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辽宁装备制造业开始出现下滑趋势,使得改革开放之初辽宁装备制造强省的优势地位也在下降,其中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体制创新滞后、工业技术创新意识不足、产品技术水平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人才瓶颈、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为了确保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良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其关键在于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程度的提高。本文在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体系,进而重点研究了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企业自主化技术创新及自主化水平提高的要素内在联系,最后给出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的对策,目的是为辽宁省乃至全国装备制造业及其重大技术装备行业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文中所构建的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体系和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体系的运行模式,是以往有关研究中较少见到的,体现了针对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化过程的特色,弥补了自主创新以及区域装备制造业自主化研究领域的不足。

梁训瑄[7](2009)在《奋战六十年我国机床工业进入世界前列》文中研究指明机床工业为军、民装备制造业提供制造技术与装备,是与国计民生、国防军工建设紧密关联的基础工业和战略性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各方关注。我国机床工业历来受到中央重视与关怀,通过全行业六十年来艰巨努力卓越奋战,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和进入二十一世纪这十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和各方大力支持下,高速发展,己建立起较大规模、较完整体系、奠定了有利的技术基础,具备相当的市场竞争实力。整体上说我国机床工业已跨入世界行列第一方阵并进入世界前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工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群[8](2009)在《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母机”,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重任。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其它产业竞争力强弱,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大量形成和迅速发展,有效的促进了辽宁乃至全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然而,随着跨国公司对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的占领,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在此背景下,探索和研究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研究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从集群内部寻找升级发展的路径,另一种是基于集群的外部关联。从第一种思路,即从集群内部地方资源整合的思路考虑集群发展问题,不能完全解决诸如资源要素禀赋优势持续、区域创新系统外部牵引等产业集群的发展障碍。因此,本研究基于第二种思路,即从集群的外部关联入手,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问题,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更有效地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问题。论文以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视角的全球价值链为研究工具,以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为研究目的,结合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比较分析、规范研究、数理经济方法与实地调研以及案例剖析与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提出从“嵌入价值链”走向“主导价值链”的集群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构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蔓延式和突破式发展模式框架,并从集群、企业、政府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及辽宁经济腾飞贡献力量。论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5章:第1章分析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下的基本特征,根据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揭示其被主导跨国公司“低端锁定”的特征事实,为发展模式的研究明确前提和基础。第2章世界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行工业国和以日本、中国台湾为代表的追赶型后发工业国家和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第3章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之一——蔓延式发展模式。蔓延式发展模式核心是嵌入全球价值链,实施有效的“反向整合”。获得价值链局部主导权的关键在于学习吸收。蔓延式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网络化。以沈阳冶矿装备制造业集群为案例探讨蔓延发展的模式方法。第4章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之二——突破式发展模式。突破式发展模式的核心是突破“低端锁定”,实施有效的“反预占”措施。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突破式发展模式的基本途径在于技术创新、价值链重构和价值链扩展。以沈阳机床装备制造业集群为案例探讨突破的模式方法。第5章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演化的三阶段模型,明确二种发展模式在不同阶段的适用和作用。分析在全球价值链下集群发展的不同模式中政府的作用和措施。

梁训瑄[9](2009)在《奋战六十年 我国机床工业进入世界前列》文中研究指明

王伟[10](2009)在《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沈阳作为东三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负着“东北振兴、沈阳先行”的重任,而作为工业基础的机床工业,沈阳的机床工业近几年一直在以快速的速度发展。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其近年来的业绩一直处于稳中有升的态势,在中国机床工业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于1995年通过对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三大机床厂资产重组而组建。2007年经济规模突破100亿元,数控机床产量突破2万台,海外市场销售收入突破1.5亿美元,机床产销量、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机床产品的销售收入名列世界机床行业第八位。成功完成了搬迁重组任务,沈阳机床与中国大庆油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全国九家企业和项目,共同荣获了中国工业最高荣誉——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本文从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加上从企业,网络等信息平台所获得的真实资料,对沈阳机床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方向进行了剖析,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利用学到的知识,提出了相关战略措施,对企业降低风险,强化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经济效益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提高技术成套水平,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从中捷为上海磁悬浮列车轨道梁加工装备项目完工引起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技术成套水平,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从中捷为上海磁悬浮列车轨道梁加工装备项目完工引起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SJ公司存货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1.2.2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内部控制理论
        2.1.1 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发展
        2.1.2 内部控制要素
    2.2 存货内部控制理论
        2.2.1 存货内部控制概念及目标
        2.2.2 存货内部控制内容及其风险点
    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2.3.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3.2 存货内部控制与供应链管理的耦合性
    2.4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存货内部控制
        2.4.1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存货管理内部控制的特点
        2.4.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存货内部控制风险点
    2.5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和销售内部控制
        2.5.1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和销售管理内部控制的特点
        2.5.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和销售内部控制风险点
3 SJ公司存货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SJ公司简介
    3.2 SJ公司存货管理现状
    3.3 SJ公司存货相关业务流程
        3.3.1 SJ公司采购管理流程
        3.3.2 SJ公司生产管理流程
        3.3.3 SJ公司销售管理流程
    3.4 SJ公司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4.1 采购成本偏高且供应商管理不善
        3.4.2 公司各产品线存在存货流通壁垒
        3.4.3 存货积压严重导致流动资产虚高
        3.4.4 产品性能较差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
        3.4.5 销售渠道单一且实际产能过剩
    3.5 SJ公司存货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公司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3.5.2 公司采购流程不合理
        3.5.3 缺乏全面的供应商和代理商管理
        3.5.4 存货管理制度不完善
        3.5.5 各事业部及产品线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
        3.5.6 营销模式落后且奖惩机制缺位
4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存货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4.1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内控体系构建目的及方法
        4.1.1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目的
        4.1.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方法
    4.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存货内控体系实施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4.2.1 工业互联网战略下的供应链存货内控体系必要性
        4.2.2 SJ公司供应链存货内控体系实施可行性分析
    4.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内部控制体系
        4.3.1 采购管理风险分析及控制目标
        4.3.2 SJ公司现有采购流程细则和供应商管理规范
        4.3.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内部控制措施
        4.3.4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采购内控风险评价流程
    4.4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存货内部控制体系
        4.4.1 存货管理风险分析及控制目标
        4.4.2 SJ公司现有存货管理流程
        4.4.3 SJ公司存货ERP出入库操作流程
        4.4.4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存货内部控制措施
        4.4.5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存货及生产内控风险评价流程
    4.5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销售内部控制体系
        4.5.1 SJ公司销售风险分析及控制目标
        4.5.2 SJ公司现有绩效考核评定方案
        4.5.3 基于侈供应链管理的销售内部控制措施
        4.5.4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销售内控风险评价流程
5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存货内部控制体系保障措施
    5.1 以全面供应链管理支撑公司存货内部控制
    5.2 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5.2.1 单独设置存货监督机构,提升企业存货管理效率
        5.2.2 培养专业的ERP操作员,强化员工内部控制意识
        5.2.3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
    5.3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形成契约化链条
    5.4 强化公司内部存货信息沟通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功能区块论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领域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领域
    1.3 国内外研究理论及实践研究进展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及理论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国家级新区发展历程和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基本概况
        2.1.1 改革开放战略的总体推进历程
        2.1.2 国家级新区设立的背景和目的
        2.1.3 已批国家级新区主要类型划分
    2.2 主要国家级新区空间规划建设历程
        2.2.1 上海浦东新区
        2.2.2 天津滨海新区
    2.3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主要特征
        2.3.1 空间结构均主要由若干个产业功能区构成
        2.3.2 空间拓展均主要以多支点跳跃式同步推进
        2.3.3 开发建设指导思想均越来越注重产城融合
        2.3.4 空间发展历程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4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新区空间发展缺乏成熟理论的有效指导
        2.4.2 产业空间发展基地化布局和集群化不足
        2.4.3 产城分离导致新区宜居性不足难聚人气
        2.4.4 新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层级不清
        2.4.5 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品质不高且特色不彰
    2.5 小结
3 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制度创新动力研究
    3.1 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原理
        3.1.1 制度的经济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1.2 制度创新是保障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制度创新是国家级新区的基本特征
        3.2.1 国家级新区的功能定位和模式要求
        3.2.2 制度创新是国家级新区发展的根本要求
        3.2.3 国家级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3.2.4 国家级新区制度创新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3.2.5 制度创新对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主要影响
    3.3 国家级新区发展绩效评价
        3.3.1 国家级新区的评价标准建议
        3.3.2 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绩效评判
    3.4 小结
4 “功能区块”论——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理论创新
    4.1 现行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4.1.1 城市空间结构三大传统经典理论
        4.1.2 其它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4.1.3 现行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的适应性
    4.2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的新特点
        4.2.1 空间拓展跳跃化
        4.2.2 产业布局基地化
        4.2.3 功能管控精细化
        4.2.4 公共服务均等化
        4.2.5 市政配套精确化
    4.3 “功能区块”论的探索提出
        4.3.1 功能区块的形成与概念
        4.3.2 功能区块理论及其内涵
        4.3.3 功能区块论的空间结构模型
        4.3.4 功能区块论在国家级新区的实践验证
        4.3.5 功能区块论的发展动力基础
        4.3.6 功能区块论与传统相关理论的异同
    4.4 小结
5 功能区块理论指导下的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5.1 国家级新区空间结构发展
        5.1.1 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5.1.2 国家级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特点
        5.1.3 国家级新区空间结构发展策略
    5.2 国家级新区生产空间发展
        5.2.1 传统的城市生产空间发展模式
        5.2.2 国家级新区生产空间发展特点
        5.2.3 国家级新区生产空间发展策略
    5.3 国家级新区生活空间发展
        5.3.1 传统的城市生活空间发展模式
        5.3.2 国家级新区生活空间发展特点
        5.3.3 国家级新区生活空间发展策略
    5.4 国家级新区生态空间发展
        5.4.1 传统的城市生态空间建设模式
        5.4.2 国家级新区生态空间发展特点
        5.4.3 国家级新区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5.5 国家级新区交通空间发展
        5.5.1 传统的城市交通空间发展模式
        5.5.2 国家级新区交通空间发展特点
        5.5.3 国家级新区交通空间发展策略
    5.6 小结
6 功能区块论的规划实践——以重庆两江新区为例
    6.1 重庆两江新区的发展概况
        6.1.1 地理区位基本概况
        6.1.2 经济社会发展历程
        6.1.3 城市空间发展历程
    6.2 功能区块理论的探索应用
        6.2.1 申请报批阶段
        6.2.2 总规制定阶段
        6.2.3 控规制定阶段
    6.3 重庆两江新区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 空间结构:部分片区功能不明确空间拓展太零散
        6.3.2 生产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多基地化坚持不够
        6.3.3 生活空间: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6.3.4 生态空间:体系尚未构建对资源保护与利用不足
        6.3.5 交通空间:通勤时间过长未实现快慢和客货分离
    6.4 重庆两江新区空间发展建议
        6.4.1 空间结构发展建议
        6.4.2 生产空间发展建议
        6.4.3 生活空间发展建议
        6.4.4 生态空间发展建议
        6.4.5 交通空间发展建议
    6.5 小结
7 构建适应功能区块论的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机制
    7.1 现行的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机制
        7.1.1 现行的主要规划编制体系
        7.1.2 现行规划制定的主要技术思路
        7.1.3 现行规划编制工作机制对功能区块理论的主要不适应性
    7.2 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工作特点
        7.2.1 规划制定与实施速度快
        7.2.2 规划成果的质量要求高
    7.3 创新适应功能区块论的规划编制体系和技术思路
        7.3.1 创新国家级新区规划编制体系
        7.3.2 创新国家级新区总体规划制定的技术思路
        7.3.3 创新功能区块规划制定的技术思路
        7.3.4 创新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的技术思路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
    8.3 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普及型床鞍生产线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机床行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普及型床鞍生产现状分析
    2.1 普及型床鞍生产现状分析
        2.1.1 加工工艺现状分析
        2.1.2 生产车间现状分析
    2.2 企业需求分析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床鞍生产线的设计研究及效果分析
    3.1 床鞍工艺的优化设计
        3.1.1 影响零件加工精度的因素分析
        3.1.2 床鞍加工工艺的优化
        3.1.3 床鞍加工工艺优化的效果分析
    3.2 床鞍生产线的优化设计
        3.2.1 生产线优化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2.2 生产线优化设计的原则
        3.2.3 生产线优化设计的实施
    3.3 生产辅助时间优化
        3.3.1 缩短产前准备时间
        3.3.2 工具室改善
        3.3.3 工具工装的改善
    3.4 车间现场管理提升
        3.4.1 现场管理的要求和标准
        3.4.2 现场管理的方法
        3.4.3 7S管理方法的实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床鞍生产线平衡的研究
    4.1 生产线平衡
    4.2 床鞍生产节拍时间的测算
    4.3 单机作业效率提升改善途径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老工艺加工节拍评估表
附录2 新工艺加工节拍评估表

(4)SJ公司机床部件装配线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精益生产理论综述
        2.1.1 精益生产概述
        2.1.2 精益生产的特征
        2.1.3 精益生产体系
        2.1.4 七大浪费
    2.2 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
    2.3 准时化生产
    2.4 时间分析技术简述
        2.4.1 5W1H技术
        2.4.2 ECRS原则
第3章 SJ公司机床部件装配线现状分析
    3.1 SJ公司概述
    3.2 装配线生产现状
        3.2.1 生产线工位及布局现状
        3.2.2 薪酬方案不合理
        3.2.3 生产线相关物流现状
    3.3 装配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3.1 生产线各工位不平衡
        3.3.2 生产线布局不合理
        3.3.3 物流效率较低
        3.3.4 现场管理不善
        3.3.5 作业不规范
第4章 SJ公司机床部件装配线优化方案设计
    4.1 优化方案设计
        4.1.1 优化目标及原则
        4.1.2 优化前准备
        4.1.3 优化步骤
    4.2 生产线平衡研究
        4.2.1 生产线布局调整
        4.2.2 生产工序优化
        4.2.3 薪酬方案的改革
    4.3 物流效率提升研究
        4.3.1 物流相关流程描述
        4.3.2 物料超市零件补充流程
        4.3.3 零件增减卡的使用规则
        4.3.4 VMI零件补充规则
        4.3.5 对未来物流的规划
    4.4 员工多技能发展
        4.4.1 员工技能发展闭环流程模式
        4.4.2 考核要求及奖励标准
    4.5 现场改善
第5章 SJ公司机床部件装配线优化效果分析
    5.1 直接效果分析
        5.1.1 生产线平衡率的提升
        5.1.2 供件满足率的提高
        5.1.3 物流配送人员的减少
    5.2 间接效果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技术能力平台内涵的研究
        1.2.2 技术能力平台构成要素研究
        1.2.3 技术能力平台演化的研究
        1.2.4 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理论分析架构
    2.1 技术能力平台的内涵
        2.1.1 技术能力平台的概念
        2.1.2 技术能力平台与相关平台的关系分析
        2.1.3 技术能力平台的特征
    2.2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构成要素
        2.2.1 基于平台载体的构成要素划分
        2.2.2 基于演进过程的构成要素划分
    2.3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分析
    3.1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模型
    3.2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过程分析
        3.2.1 监测引进能力阶段分析
        3.2.2 模仿制造能力阶段分析
        3.2.3 改进制造能力阶段分析
        3.2.4 自主创新能力阶段分析
    3.3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要素积累分析
        3.3.1 构成要素积累的理论分析
        3.3.2 构成要素积累的实证验证
        3.3.3 技术能力平台构成要素积累过程模型
    3.4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构成要素间知识流转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技术能力平台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外部因素分析
        4.1.2 内部因素分析
    4.2 技术能力平台的理论模型构建
    4.3 实证研究设计
        4.3.1 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4.3.2 变量的度量
        4.3.3 样本数据分析
    4.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4.4.1 数据分析结果
        4.4.2 假设检验
        4.4.3 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提升路径研究
    5.1 内生式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提升路径
        5.1.1 内生式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模型研究
        5.1.2 内生式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渠道分析
    5.2 外推式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路径
        5.2.1 外推式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模型研究
        5.2.2 外推式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渠道分析
    5.3 结合式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路径
        5.3.1 结合式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模型研究
        5.3.2 结合式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渠道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能力平台案例研究
    6.1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情况
    6.2 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演进过程分析
        6.2.1 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演进的过程
        6.2.2 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形成的条件
        6.2.3 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形成的标志
    6.3 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的提升分析
        6.3.1 技术能力平台提升过程分析
        6.3.2 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策略
    6.4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策略
        6.4.1 技术能力平台各要素提升的策略
        6.4.2 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环境的构建策略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外有关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有关研究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5 论文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
    2.1 装备制造业及其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制造业及装备制造业的概念
        2.1.2 重大技术装备的概念
        2.1.3 自主化的概念
    2.2 装备制造业及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现状分析
        2.2.1 我国及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2.2 我国及辽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现状
        2.2.3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体系的建立
    3.1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环境分析
        3.1.1 技术环境
        3.1.2 政策环境
        3.1.3 金融环境
        3.1.4 组织环境
        3.1.5 市场环境
    3.2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流程
        3.2.1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目标
        3.2.2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指导思想
        3.2.3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功能定位
        3.2.4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组织机构
        3.2.5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过程管理
        3.2.6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标准化制度
    3.3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体系的构成要素
        3.3.1 主体构成要素
        3.3.2 人才构成要素
        3.3.3 技术积累要素
第四章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体系的运行模式
    4.1 人才导向型运行模式
        4.1.1 人才—政府
        4.1.2 人才—大学和科研机构
        4.1.3 人才—企业
        4.1.4 人才—技术积累
    4.2 资金导向型运行模式
    4.3 综合导向型运行模式
第五章 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的对策
    5.1 政府的引导和激励
    5.2 装备制造企业的主体创新地位的强化
    5.3 官产学研中一体化提升
    5.4 拓宽融资渠道
第六章 例证分析
    6.1 企业概况
    6.2 自主化核心体系实施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1.1 选题背景
        0.1.2 理论、现实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0.2.2 全球价值链研究现状与评价
        0.2.3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现状与评价
    0.3 论文技术路线
    0.4 论文研究基本内容
    0.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0.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0.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1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特征
    1.1 全球价值链下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特征
        1.1.1 产业特征决定的市场势力强大
        1.1.2 寡占组织模式下的高研发强度
        1.1.3 支柱产业地位强化
        1.1.4 跨国公司对价值链的高端占领
    1.2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概况
        1.2.1 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网络组织结构分明
        1.2.2 区域集中度高、寡头垄断特征明显
        1.2.3 高市场占有利率与低经济效益并存
        1.2.4 传统装备制造业比重大、创新能力差
    1.3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低端锁定"
        1.3.1 产品出口"量增价跌"日趋严重
        1.3.2 进口关键元器件价格持续攀升
        1.3.3 价值链上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1.3.4 跨国公司的"垄断性进入"
        1.3.5 本地企业盈利能力薄弱
    1.4 本章小结
2 全球价值链下世界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2.1 美国"先导创新型"集群发展模式
        2.1.1 美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2.1.2 美国"先导创新型"集群发展模式
        2.1.3 经验与启示
    2.2 日本"模仿-超越型"集群发展模式
        2.2.1 日本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2.2.2 日本"模仿-超越型"集群发展模式
        2.2.3 经验与启示
    2.3 中国台湾地区"嵌入发展型"集群发展模式
        2.3.1 中国台湾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2.3.2 中国台湾地区"嵌入发展型"集群发展模式
        2.3.3 经验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蔓延式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之一
    3.1 蔓延式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3.2 蔓延式发展模式中的学习创新国际化模式
        3.2.1 模仿与自主创新并重模式
        3.2.2 学习创新战略框架
    3.3 蔓延式发展的实现机制
        3.3.1 基于过程创新的成本领先
        3.3.2 基于产品市场创新的差异化
        3.3.3 基于组织创新的网络化
    3.4 蔓延式发展模式下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
        3.4.1 以规模经济与速度经济实现成本领先
        3.4.2 以定位市场小生境实现差异化
        3.4.3 以构建战略联盟发挥网络优势
        3.4.4 根据阶段特征制定发展策略
    3.5 案例分析:沈阳冶矿装备集群的蔓延发展
        3.5.1 冶矿装备组成及其特征
        3.5.2 沈阳冶矿装备集群发展概况
        3.5.3 沈阳冶矿装备制造集群的蔓延发展之路
    3.6 本章小结
4 突破式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之二
    4.1 突破式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4.1.1 突破性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品牌
        4.1.2 价值链重构
        4.1.3 跨国并购
    4.2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4.2.1 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4.2.2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自主创新模式
    4.3 突破式发展模式的实现机制
        4.3.1 价值链上游预占与中游反预占
        4.3.2 价值链下游预占与中游反预占
        4.3.3 全球价值链中上下游的双向突破
    4.4 突破式发展模式下集群竞争优势的培育
        4.4.1 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升级
        4.4.2 整合全球科技资源、提升技术获取能力
        4.4.3 构建专利网络、打造自主标准
        4.4.4 推动渠道整合、实施名牌战略
    4.5 案例分析:沈阳机床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突破发展
        4.5.1 沈阳机床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
        4.5.2 问题与差距
        4.5.3 沈阳机床制造业集群突破式发展之路
    4.6 本章小结
5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演化与政府作用
    5.1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演化
    5.2 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
        5.2.1 依据全球价值链定位制定集群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5.2.2 依据集群发展模式制定对策措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的本质
    2.2 西方管理理论的演变
    2.3 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2.4 战略管理的过程
3 战略分析
    3.1 公司简介
    3.2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3 公司内部条件分析
4 战略选择
    4.1 战略选择分析
    4.2 战略措施
5 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5.1 企业战略的实施
    5.2 企业战略的控制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提高技术成套水平,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从中捷为上海磁悬浮列车轨道梁加工装备项目完工引起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SJ公司存货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 宋昀遥.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功能区块论 ——国家级新区空间发展研究[D]. 林立勇. 重庆大学, 2017(12)
  • [3]普及型床鞍生产线的设计与研究[D]. 柴红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4]SJ公司机床部件装配线优化研究[D]. 周烨. 吉林大学, 2015(06)
  • [5]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及提升路径研究[D]. 张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12)
  • [6]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研究[D]. 曹喆. 沈阳工业大学, 2010(02)
  • [7]奋战六十年我国机床工业进入世界前列[A]. 梁训瑄. 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 2009(总第25期)
  • [8]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 王群. 辽宁大学, 2009(04)
  • [9]奋战六十年 我国机床工业进入世界前列[J]. 梁训瑄. 工具技术, 2009(08)
  • [10]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伟. 西北大学, 2009(08)

标签:;  ;  ;  ;  ;  

提升成套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捷对上海磁浮列车轨道梁加工设备项目竣工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