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临床检测研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临床检测研究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临床检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政,付常喜,马文超,马刚,彭朋[1](2022)在《有氧运动调控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心脏重塑的机制》文中提出背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介导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规律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对于诸多心血管疾病均具有防治作用,然而针对高血压的最佳运动处方仍未确定。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脏重塑的影响,并探讨局部和全身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其间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0只雄性SHR随机分为SHR安静组和SHR运动组,同时将15只Wistar-Kyoto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对照组(WKY组)。WKY组和SHR安静组大鼠在鼠笼内安静饲养,SHR运动组进行8周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实验后,利用无创血压仪检测尾动脉血压;超声心动仪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荧光底物法测定血清、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心脏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1-7)水平;Western bolt法检测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和Mas受体蛋白表达量。研究经徐州工程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批准号:XZUTLL 2019-003-02)。结果与结论:(1)心脏结构与功能:与WKY组比较,SHR安静组大鼠血压升高(P <0.05),左心室发生向心性肥大与心肌纤维化(P <0.05),心功能下降(P <0.05);与SHR安静组比较,SHR运动组血压下降(P <0.05),左心室呈现离心性肥大、心肌纤维化减轻,心功能改善(P <0.05);(2)局部(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SHR安静组比较,SHR运动组心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和蛋白表达量以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降低(P <0.05),血管紧张素(1-7)水平升高(P <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和Mas受体蛋白表达量上调(P <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活性和蛋白表达比值、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比值以及AT1R/Mas受体蛋白表达比值降低(P <0.05);(3)全身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活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活性比值、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1-7)水平和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1-7)比值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4)结果提示,有氧运动调控局部(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诱导ACE-AngⅡ-AT1R轴向ACE2-Ang(1-7)-Mas受体轴转变,进而抑制SHR心脏重塑。

鄢美洁[2](2021)在《ACEI/ARB对COVID-19感染率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COVID-19感染率、重症率及病死率的影响,为后疫情时代是否能继续服用ACEI或ARB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综合检索包括PubMed数据库、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在内的多个中英文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31篇文献,13篇与感染率相关,17篇与重症率相关,16篇与病死率相关,根据服用ACEI、ARB、ACEI/ARB的情况提取数据,使用Rev Man 5.3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异质性检验,各组之间异质性小予固定效应模型来计算合并统计量,异质性大者予亚组分析高血压患者与普通患者情况,仍偏大则予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统计量。结果:1.在13篇关于服用ACEI或ARB与COVID-19感染率文献中收集了29项数据。其中11项为服用ACEI人群,对比未服用ACEI人群COVID-19感染率无增加;10项为服用ARB人群,对比未服用ARB的感染率无增加;8项对比服用ACEI/ARB与未服用ACEI/ARB人群,结果显示ACEI/ARB与COVID-19感染率无相关性。2.在17篇关于服用ACEI或ARB与COVID-19重症率文献中收集了29项数据。其中7项为服用ACEI人群,对比未服用ACEI人群COVID-19重症率无增加;7项为服用ARB人群,对比未服用ARB的重症率无增加;15项为服用ACEI/ARB数据,结果显示ACEI/ARB与COVID-19重症率无相关性。3.在16篇关于服用ACEI或ARB与COVID-19病死率文献中收集了27项数据。其中6项为服用ACEI人群,对比未服用ACEI人群COVID-19病死率无增加;6项为服用ARB人群,对比未服用ARB的病死率无增加;15项为服用ACEI/ARB数据,结果显示ACEI/ARB与COVID-19病死率无相关性。结论:无论是服用ACEI还是ARB,均不会增加COVID-19感染率、重症率及病死率,而ACEI/ARB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至关重要,在后疫情时代,仍可继续服用ACEI/ARB类药物。

刘清霞[3](2021)在《Alamandine通过MrgD受体抑制NOX4诱导自噬减轻肺纤维化》文中研究表明背景Alamandine(ALA)及其受体Mas相关G蛋白耦合受体(MrgD)是最近被报导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新成分。ALA可由血管紧张素(1-7)(Ang(1-7))脱羧形成,也可以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水解血管紧张素原A(Ang A)形成。ALA主要通过激活MrgD受体起作用,它的作用包括舒张血管、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脏、抑制氧化应激、减轻心脏及肾脏纤维化等作用。然而,ALA对肺纤维化的作用及MrgD受体是否在肺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目前尚不清楚。目的1、在小鼠原代成纤维细胞上验证ALA减轻AngⅡ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胶原沉积的假说及探讨相关通路。2、采用qPCR技术分析MrgD受体是否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3、观察ALA在博来霉素(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探讨相关机制。方法1、采用第三至第五代C57/B小鼠原代肺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实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α-colllgen Ⅰ、CTGF、LC3B、NOX4、P62的蛋白水平;qPCR检测原代肺成纤维细胞MrgD mRNA的表达水平;试剂盒检测细胞H2O2;免疫荧光检测自噬流水平。2、体内实验采用气管内滴入BLM的方法构建C57/B小鼠肺纤维化的模型。28天后取下肺组织,control组、BLM组、BLM+ALA组及BLM+pirfenidone组分别进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损伤情况,Masson染色分析组织胶原的情况,Ashcroft score及masson进行肺纤维化半定量评分,免疫组化检测组织LC3B、NOX4、P62免疫强度,试剂盒检测组织H202及HYP的含量。3、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LA减轻小鼠肺成纤维细胞胶原的沉积。ALA(10-7mol/L)预处理肺成纤维细胞,随后暴露于AngⅡ(10-7mol/L)24h,ALA能明显减少肺成纤维细胞α-collagen Ⅰ、CTGF的蛋白水平。2、ALA通过MrgD受体起作用。qPCR检测提示肺成纤维细胞MrgD 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加入MrgD受体抑制剂D-Pro7-Ang-(1-7)后ALA的抗纤维化作用明显被逆转。3、ALA通过抑制NOX4减轻肺纤维化。ALA(10-7mol/L)、NAC(10-3mol/L)、H202(5x10-5mol/L)分别预处理肺成纤维细胞后,随后加入 AngⅡ(10-7mol/L)作用24h,Control组α-collagenⅠ、NOX4蛋白表达量及H2O2浓度无明显升高,AngⅡ组上述指标明显升高,AngⅡ+ALA组明显低于AngⅡ组与AngⅡ+NAC组相近,与AngⅡ+H202组相反。4、ALA通过诱导自噬减轻肺纤维化。ALA(10-7mol/L)、rapamycin(10-6mol/L)、bafilommycicn A1(2.5x10-8mol/L,)分别预处理肺成纤维细胞1h,随后加入AngⅡ(10-7mol/L)作用 24h。AngⅡ组与control组比,α-collagenⅠ、P62、NOX4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LC3BⅠ向LC3BⅡ转化明显减少,AngⅡ+ALA组较A即Ⅱ组α-collagenⅠ、P62、NOX4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LC3BⅠ向LC3BⅠ转化增多,与AngⅡ+rapamycin组相同。加入自噬晚期抑制药物bafilomycicn A1后ALA诱导的自噬

孙绒[4](2021)在《云南德宏潞西地区傣族高血压患者ACEI类药物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被公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最相关的危险因素,影响着全球30%至50%的成年人口,严重威胁人类生活质量。长期的血压控制不佳可增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风险,积极控制血压十分重要。药物降压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在临床中可观察到同一种降压药物的疗效在不同种族甚至不同患者身上可显现出异质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降压疗效确切,其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已得到高血压领域所有主要指南的认可。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傣族与汉族高血压患者使用同一种ACEI药物的降压疗效,观察不同民族间ACEI类药物是否存在临床疗效差异,为探讨傣族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影响因素提供参考依据,为局部地区傣族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提供一定程度上可参考的意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方法。严格按照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了在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间于德宏州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325例。根据患者民族分为汉族组和傣族组,汉族组200例,傣族组125例,入选病例仅限于德宏州潞西地区人群,使用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均使用ACEI类药物(培哚普利或贝那普利)进行了为期8周的降压治疗,在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及第8周末患者返院随访,随访时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血压下降情况,调整药物使用剂量。随访过程中由固定人员监测并记录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收集患者血压变化及相应药物治疗剂量,并根据相关标准评定降压疗效及血压达标情况。应用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傣族与汉族高血压患者之间血压变化及ACEI类药物的降压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性,得出结论。[结果]1.临床资料比较:入选的傣族高血压患者和汉族高血压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心率、实验室资料(BUN、Cr、FBG、TG、TC、LDL-C、HDL)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SBP、DBP不具有差异(P>0.05)。2.血压变化比较:傣族组与汉族组患者规范应用ACEI治疗8周后,两组治疗后SBP、治疗后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SBP、DBP均有明显下降。傣族组、汉族组SBP分别下降了(49.38±22.10)mmHg、(44.98±20.37)mmHg,DBP 分别下降了(23.05±16.28)mmHg、(21.73±19.80)mmHg,两组间SBP降幅、DBP降幅无显着性差异(P>0.05)。按年龄(≥60岁组和<60岁组)分层进行亚组分析后,没有发现傣族组和汉族组之间的SBP、DBP降压幅度有显着差异(P>0.05)。3.临床治疗效果和达标率比较:纳入疗效分析的125例傣族高血压患者中降压总有效率92.8%,显效率82.4%,有效率10.4%;200例汉族高血压患者中降压总有效率89.0%,显效率75%,有效率14%。两组间的降压疗效无统计学差异(X2=1.287,P=0.257)。此外,傣族组血压达标率为84.4%,汉族组达标率为75.5%,两组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23,P=0.068)。按年龄分层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在≥60岁和<60岁患者中,两组间的降压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60岁患者中,两组间达标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13,P=0.13)。但在<60岁亚组中,傣族组高血压患者达标率明显高于汉族组(X2=8.955,P=0.003)。4.血压控制达标后用药情况比较:患者血压降至正常(<140/90mmHg)时的ACEI药物剂量为达标剂量。两组患者药物不同用量人数所占比例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傣族组贝那普利5mg用量人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汉族组(X2=24.867,P<0.001)。傣族患者培哚普利4mg用量人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汉族患者(X2=16.640,P<0.001)。不论是培哚普利亚组,还是贝那普利亚组,傣族高血压患者达标剂量均较汉族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5.血压控制达标时间比较:以患者血压控制达标(<140/90mmHg)的时间为达标时间。不同民族患者达标时间经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傣族组达标时间明显短于汉族组(P<0.001)。6.联用其他药物的占比情况:至服用降压药第4周末,傣族组仍有24(19.2%)名患者血压未达标,需联合其他降压药物。汉族组有9(34.5%)名患者需联合其他降压药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90,P=0.014)。[结论]同地域高血压患者中,傣族较汉族对ACEIs的剂量需求小、血压控制达标时间短,但没有发现二者间ACEI类药物降压疗效及达标率有差异性。傣族EH患者对于ACEI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趋势,基因多态性仍可能是个体对药物治疗反应的影响因素之一。

谈军涛[5](2021)在《基于FAERS数据库的ACEI类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以FAERS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对ACEI类药物上市后的不良反应事件数据进行安全性再评价,发现新的风险信号,促进临床对ACEI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第1季度-2020年第1季度期间接收到的卡托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以及赖诺普利不良事件报告。从逐年呈报趋势、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和临床结局等角度对上述ADE报告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检测上述药物的安全信号,并分析重点累及器官和高危信号。结果:(1)ADE呈报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赖诺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和卡托普利。获批上市后五种药物的ADE呈报数随年份变化趋势大体一致。ADE报告性别方面,卡托普利和贝那普利女性多于男性;依那普利、培哚普利和赖诺普利则是男性多于女性。ADE报告年龄分布方面,五种药物大体分布一致,45-64岁年龄段人数占比最高,18岁以下青少年人数占比最低。ADE报告临床结局方面,五种药物均以死亡和住院为主。(2)在系统器官(SOC)层面,卡托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以及赖诺普利五种药品挖掘出的ADR信号分布大致相同,多集中在血管及淋巴类疾病、心脏器官疾病、检查指标的改变以及胃肠系统疾病4个SOC分类上。其中卡托普利ADR信号集中最多的SOC是心脏器官疾病,信号数为83;贝那普利ADR信号集中最多的SOC是检查指标的改变,信号数为104;依那普利ADR信号集中最多的SOC是检查指标的改变,信号数为185;培哚普利ADR信号集中最多的SOC是检查指标的改变,信号数为104;赖诺普利ADR信号集中最多的SOC是检查指标的改变,信号数为192。(3)经过ROR法检测,分别得到卡托普利、贝那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以及赖诺普利性别差异性信号2、1、9、20、50个。对于男性患者,卡托普利(ROR=0.41,P=0.001)、贝那普利(ROR=0.47,P=0.000)、依那普利(ROR=0.36,P=0.000)、赖诺普利(ROR=0.16,P=0.000)均提示冠心病是高危的ADR信号,赖诺普利易诱发血管性水肿(ROR=0.36,P=0.000);对于女性患者,依那普利(ROR=3.08,P=0.000)和培哚普利(ROR=6.00,P=0.001)同时挖掘出尿路感染的高危ADR信号,培哚普利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ROR=8.69,P=0.000)、低血糖症(ROR=4.60,P=0.000),贝那普利未见ADR信号。结论:(1)ACEI类各药物ADE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结局的分布上无较大差异。但女性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风险大于男性患者,临床用药需注意个体差异性。(2)ACEI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信号在各器官系统分布上较为广泛,血管及淋巴类疾病、心脏器官疾病、检查指标的改变以及胃肠系统疾病应重点关注,同时对于本研究挖掘出的并未在文献中报道和说明书中出现的新的ADR信号应给予高度警示。(3)基于FAERS不良事件数据库数据挖掘能够快速检测出不良反应信号,可为信号验证和评价提供基础,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马征[6](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提出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张惠雯[7](2021)在《新型脂代谢指标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心病风险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LDL颗粒的异质性差异,在CAD进展中的作用不尽相同,近年来有关LDL亚组成分与CAD的相关性研究也越来越多。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sdLDL-C)是LDL颗粒中一类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胆固醇。既往很多研究已经证实sdLDL-C与C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sdLDL-C在CAD合并不同高血压状态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很少,sdLDL-C对预测这类患者的临床不良结局的价值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CAD患者中sdL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高血压状态和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2年1月到2017年2月,本研究共纳入了4594名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稳定性CAD患者,进行了中位数为51个月的随访。收集了每个患者入组时的基线特征和实验室数据,记录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CVEs)发生情况。患者的血清sdLDL-C水平使用全自动化学分析仪直接定量测定,研究根据sdLDL-C三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高、中、低分位三个亚组进行基线特征比较和分析。并且根据患者的血压状态将他们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高血压组进一步分为血压控制达标组和血压控制不良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采用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总数、Gensini评分系统和Syntax评分系统评定。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患者血清sdL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CVEs定义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相关住院。采用Cox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研究人群中不同sdLDL-C水平和CVEs的相关性。结果:分析结果显示,CA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sdLDL-C水平高于非高血压患者(30.68±-17.41 mg/dL vs29.39±15.55 mg/dL,P=0.010)。在高血压合并 sdLDL-C水平最高分位组的患者中,其Gensini评分、Syntax评分及多支血管狭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sdLDL-C低分位的患者(P值均<0.05)。在51个月的中位随访中,CAD合并高血压患者组(n=3005)中共有363人发生了 CVEs,但在全部高血压结论:本研究结果首次提示了sdLDL-C水平升高对CA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增加具有预测价值,这种相关性与高血压控制状态有关。提示sdLDL-C水平有助于CA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目的: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进程的一种重要血脂指标,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 Lp(a)对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预测价值。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mellitus,T2DM)作为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常常合并有血脂代谢异常,其中也包括Lp(a)水平的升高。但是目前关于Lp(a)在T2DM患者中冠心病风险的预测价值还未完全明确。因此,本次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Lp(a)水平与T2DM患者中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了204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T2DM患者。入组时收集了每位患者的病史及实验室检测数据及CAG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清Lp(a)水平,根据Lp(a)的四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位4个亚组(第一分位:0-6.25 mg/dL;第二分位:6.26-14.55 mg/dL;第三分位:14.56-33.44;第四分位>33.44mg/dL)。同时根据CAG结果将所以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且采用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数、有无心肌梗死病史来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根据冠心病严重程度对患者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Lp(a)水平与T2DM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发现在T2DM合并冠心病组的患者中,Lp(a)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15.00 mg/dL vs 11.88 mg/dL,P=0.025)。根据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将T2DM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分成亚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在T2DM合并心肌梗死、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3支)和高Gensini评分的患者中,血清Lp(a)水平均高于其对照组(有心肌梗死比无心肌梗死:15.66 mg/dL vs 14.18 mg/dL,P=0.026;多支病变比单支病变:16.43 mg/dL vs 11.84 mg/dL,P=0.002;高Gensini评分比低 Gensini 评分:17.10 mg/dL vs 13.31 mg/dL,P=0.015)。同时,我们根据 Lp(a)四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Lp(a)升高最高分位患者的冠心病发生增加[冠心病:比值比(oddsratio:OR)=1.48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19-2.150,P=0.039];并且 Lp(a)升高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心肌梗死:OR=1.414,95%CI=1.048-1.908,P=0.023;高Gensini 评分:OR=1.369,95%CI=1.044-1.796,P=0.023;多支病变:OR=1.398,95%CI=1.069-1.828,P=0.014]。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血脂指标及降脂治疗等多项指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Lp(a)水平升高仍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心肌梗死:OR=1.523,95%CI=1.108-2.092,P=0.010;高 Gensini评分:OR=1.388,95%CI=1.049-1.837,P=0.022;多支病变:OR=1.455,95%CI=1.102-1.921;P=0.008)。结论:在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血清Lp(a)水平升高,并且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在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Lp(a)水平进行监测有助于对此类患者冠心病病情的评估。目的: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是一种新型心肌损伤标记物。既往研究报道,H-FABP对急性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并且也有研究表明H-FABP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良临床预后的有效预测因子。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于H-FABP对稳定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的疾病进展及未来心血管事件预后作用的研究报道很少,其作用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稳定性CAD患者中H-FAB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连续入院的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稳定性CAD患者共4370例。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及血样,检测基线H-FABP水平,并对每位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以Gensini评分和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支数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评估H-FAB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表示为危险比:Hazard Ratio,HR;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和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曲线评估H-FABP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本研究中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经过51个月的中位数随访期后,共有353例(8.1%)患者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两组分析比较后,本研究发现有事件组的患者H-FABP水平显着高于无事件组患者(2.83±2.27ng/mL vs 2.38±1.72ng/mL,P<0.001)。根据基线H-FABP四分位水平将患者分成四个亚组(第一分位:<1.50 ng/mL,第二分位:1.50-2.20ng/mL,第三分位:2.21-3.00ng/mL,第四分位:>3.0 ng/mL)。对H-FAB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与低水平H-FABP组患者相比,高水平H-FABP组的患者多支血管狭窄发生率更高(43.1%vs36.2%,P=0.012),Gensini 评分也升高(37.9±35.7vs31.9±30.3,P<0.001)。随着H-FABP四分位水平升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逐步升高(5.8%vs7.4%vs 8.3%vs 11.3%,P<0.001)。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H-FABP最高分位水平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校正前HR:1.767;95%CI:1.301-2.400,P<0.001)。并且在对年龄、性别、CAD家族史、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多因素校正后,高水平的H-FABP仍然与心血管事件不良结局独立相关(校正后HR:1.453;95%CI:1.040-2.029,P=0.028),尤其是与心血管死亡风险明显相关(校正前HR:4.427;95%CI:2.139-9.164,P<0.001;校正后 HR:2.865;95%CI:1.315-6.243,P=0.008)。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H-FABP基线水平升高与稳定性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相关,并且H-FABP升高是稳定性CA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在稳定性CAD患者中对H-FABP测量有助于这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目的:既往研究报道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fattyacidbindingprotein,H-FABP)作为一种新型心肌标志物,不仅可以诊断心肌损伤,也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因子。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报道,H-FABP水平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es,DM)、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患者也有所升高。临床上,CAD患者常常合并糖代谢异常(impaired glucose metabolism,IGM),这类患者的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也增高,但是目前有关H-FABP对CAD合并IG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FABP在伴有IGM的稳定性CAD患者中的临床预后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4594例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稳定性CAD患者。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空腹血样测量基线H-FABP水平。根据患者的糖代谢状态将入组患者分为三个亚组[血糖正常组(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NGR)、糖尿病前期组(pre-DM)和DM组]。入组患者的血清H-FABP基线水平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并根据其三分位水平分为三个亚组进行分析。对入组患者进行心血管终点事件随访,研究的终点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Cox回归分析(表示为危险比:hazardratios,HR;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95%CI)和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曲线来评估H-FABP和糖代谢状态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在51个月的中位数随访期间,共发生了 380例心血管事件。数据表明,事件组患者H-FABP水平高于非事件组患者(2.95±2.52g/mL vs 2.41±1.79g/mL,P<0.001)。根据糖代谢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糖组(NGR)和糖代谢异常组(包括pre-DM组,DM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H-FABP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GR组vs pre-DM组vs DM组:2.10±1.13g/mL vs2.41±1.71g/mL vs2.64±2.21g/mL,P<0.001)。再将糖代谢异常患者根据H-FABP三分位水平分层分析,无论在Pre-DM还是DM组患者中,与低水平H-FABP组患者相比,H-FABP升高的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Pre-DM 组:HR:1.335,95%CI:1.059-1.772,P=0.039;DM 组:HR:1.322,95%CI:1.035-1.730,P=0.040;HR均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指数、吸烟史和CAD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本研究综合糖代谢状况和H-FABP三分位水平,将患者进一步分为9个亚组探讨IGM和H-FABP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DM组合并H-FABP最高分位水平的患者生存率最低(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基线参考组(NGR加H-FABP的第一分位)相比,pre-DM组合并H-FABP第三分位水平的患者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校正 HR:1.855,95%CI:1.076-3.214,P=0.033);在 DM 组患者中,随着H-FABP水平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逐步增加(第一分位:校正HR:2.131,95%CI:1.157-3.925,P=0.015;第二分位:校正 HR:2.171,95%CI:1.179-3.997,P=0.013;第三分位:校正 HR:2.560,95%CI:1.409-4.650,P=0.002)。结论:本研究的数据首次表明,H-FABP水平升高与伴有pre-DM和DM的CAD患者的未来心血管事件均独立相关,提示H-FABP可能作为预测CAD合并IGM患者临床预后的标志物。

王斌[8](2021)在《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长,我国心衰的卫生经济负担与日俱增。提高心衰的医疗质量,优化管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是应对未来疾病负担的重要对策。药物治疗是心衰管理的基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心衰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相对于研究更为深入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LVEF<40%)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LVEF≥5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LVEF 40%-49%)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心衰分型。HFmrEF的患者比例较高,合并疾病负担重,预后不良,但多数被心衰临床试验排除,或者仅部分纳入,因此有关HFmrEF的药物治疗证据较为匮乏,临床指南大多未对其进行单独的用药推荐。未来研究需要提供更多有关HFmrEF的治疗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β 受体阻滞剂与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 blocker,MRA)的四类药物治疗与HFmrEF患者的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文基于一项全国多中心心衰前瞻队列研究的数据,纳入了 2016至2018年期间来自全国52家医院的HFmrEF患者,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根据出院记录或医嘱处方确定出院带药否使用ARB、ACEI、β受体阻滞剂和MRA四类药物,将患者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利用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IPTW)加权的 COX 回归模型分别评价四类药物的治疗与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根据出院带药的使用剂量占指南推荐的每日目标剂量的比例,将患者分为不同剂量组别,利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不同剂量组别相对于未用药组的预后差异,分析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为验证结论的可靠性,同时补充两项敏感性分析,一是在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中校正合并用药,二是进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1,053例HFmrEF患者,平均年龄66岁(标准差13岁),女性占比36.8%,合并缺血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史的比例分为64.5%、26.0%和20.9%,出院带药使用ARB、ACEI、β受体阻滞剂和MRA的比例分别为23.6%、33.0%、63.2%和67.9%,19.8%患者的出院带药没有使用四类中的任何一种。一年随访率100%,随访期间175(16.6%)例患者死亡,其中148(84.6%)例死于心血管病因。2.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合并用药禁忌症和使用ACEI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显示ARB治疗与全因死亡(风险比[hazard ratio,HR],0.5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3-0.85,P=0.01)和心血管死亡(HR,0.54,95%CI,0.32-0.89,P=0.02)风险降低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提示ARB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成比例关系,敏感性分析显示相似的结果。3.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显示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全因死亡(HR,0.71,95%CI,0.51-0.97,P=0.03)风险降低显着相关,与心血管死亡风险(HR,0.74,95%CI,0.53-1.05,P=0.09)的相关性为统计学边缘显着。剂量-效应分析提示β受体阻滞剂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成比例关系,敏感性分析显示相似的结果。4.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合并用药禁忌症和使用ARB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未检测到ACEI治疗与全因死亡(HR,1.10,95%CI,0.77-1.56,P=0.61)或心血管死亡(HR,1.12,95%CI,0.77-1.64,P=0.55)风险的相关性,敏感性分析也未检测到ACEI治疗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但剂量-效应分析提示ACEI用药剂量升高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的关联趋势。5.在排除院内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和合并用药禁忌症的患者后,IPTW加权的COX回归模型未检测到MRA治疗与全因死亡(HR,1.11,95%CI,0.77-1.60,P=0.56)或心血管死亡(HR,0.95,95%CI,0.65-1.40,P=0.80)风险的相关性,敏感性分析也未检测到MRA治疗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MRA用药组有5%使用剂量超过指南推荐的目标剂量,剂量-效应分析显示这部分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较未用药者显着升高(HR,2.24,95%CI,1.20-4.19,P=0.01)。结论在本研究出院存活且无药物禁忌症的HFmrEF患者中,ARB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一年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相关,风险降低幅度随用药剂量增加而增加。本研究未检测到ACEI和MRA治疗HFmrEF患者的有效性,超过目标剂量的使用MRA可能增加死亡风险。本研究为HFmrEF患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科学证据,为临床指南的用药推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孟旭[9](2021)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特点、预后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和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均为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当PA患者同时合并RAS时,患者临床表现更加复杂,且RAS可能影响PA筛查试验的结果进而造成漏诊,目前尚缺乏相关临床研究。目的:分析PA合并RAS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卧立位试验结果分析RAS对PA筛查试验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确诊PA合并RAS的患者(PA合并RAS组)和121例无RAS的PA患者(PA组)的临床资料,前者又分为重度RAS组(RAS>70%)和中度 RAS 组(50%<RAS<70%)。结果:PA患者中RAS患病率为6.9%(71/1033),其中重度RAS患病率为3.2%(33/1033)。重度 RAS 组收缩压(171.82±18.24vs.154.11±18.96mmHg;P<0.001)、舒张压(110.76±15.90vs.91.73±12.85mmHg;P<0.001)和难治性高血压(RH)患病率(90.9%vs.66.9%;P=0.008)高于中度 RAS 组(98.63±14.90vs.91.73±12.85mmHg;P=0.006)。PA合并RAS组卧立位试验的直接肾素浓度(5.37±3.94vs.3.71±2.10uIU/ml;P<0.001)和假阴性率(33.8%vs.3.3%;P<0.01)均显着高于PA组,但两组血浆醛固酮水平无显着差异;亚组分析中,重度RAS组和中度RAS组的假阴性率分别为60.6%(20/33)和10.5%(4/38),仅重度RAS组假阴性率显着高于PA组(P<0.05)。19名因首次ARR呈假阴性未确诊PA的患者在肾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再次入院复查卧立位试验,与术前相比,术后卧位直接肾素浓度从 11.22±9.10uIU/ml 下降至 3.24±2.69uIU/ml(P<0.001),低肾素状态百分比从21.1%(4/19)上升至78.9%(15/19)(P=0.001),而血浆醛固酮水平在肾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无显着差异(23.22±11.20vs.22.45±8.90ng/dL;P=0.697)。当PA和RAS均采用标准方法治疗时,末次随访时PA合并RAS组患者RH的患病率从81.7%降至2.8%(P<0.001)。结论:PA合并RAS患者常因首次卧立位试验呈假阴性结果而导致PA漏诊,由于重度RAS继发的肾素水平升高是导致假阴性结果的主要原因。有效的肾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浆肾素水平,经血运重建成功解除RAS的患者若术后血压无改善或合并RH,除外其他常见病因后,应考虑合并PA的可能。背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是独立于高血压之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PA远期预后至关重要。尽管研究证实经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LA)治疗和单纯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均可有效控制高血压等临床表现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目前尚缺乏在基于肾上腺静脉取血(adrenal venous sampling,AVS)证实的单侧PA患者中对比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的远期预后的研究。目的:在基于AVS证实的单侧PA患者中,分析基于AVS进行分型诊断的临床价值,并探索手术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对患者远期血压控制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比队列中AVS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评估基于AVS进行分型诊断的临床价值;将经AVS确诊的单侧PA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随访资料,评估长期随访后的血压完全控制率(complete control rate,CCR)、血压水平、降压药数量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手术治疗对血压远期控制水平的影响。结果:共纳入51例单侧PA患者,行LA手术者纳入手术治疗组(21例),未行LA手术治疗者纳入药物治疗组(30例)。CT扫描与AVS结果的总体一致率为64.7%(33/51),其中19.6%(10/51)的患者CT所示病变位置与AVS判定的优势分泌侧相反,15.7%(8/51)的患者存在CT所示肾上腺双侧病变经AVS证实有优势分泌。手术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2.05±6.26个月和20.57±4.63个月(P=0.34)。与基线水平相比,手术治疗组末次随访时收缩压(120.30±12.99vs.151.67±14.59mmHg;P<0.001)、舒张压(79.00±7.62vs.93.81±12.14mmHg;P<0.001)、降压药物种类(0.19±0.51vs.2.19±1.08;P<0.001)和低钾血症患病率(0.0%vs.95.2%;P<0.001)均明显低于首次入院时;药物治疗组患者仅收缩压(133.54±16.60vs.156.33±21.3mmHg;P<0.001)和低钾血症患病率(13.3%vs.66.7%;P<0.001)显着降低。末次随访时手术治疗组的收缩压(120.30±12.99vs.133.54±16.60mmHg;P=0.01)、舒张压(79.00±7.62vs.87.35±12.36mmHg;P=0.01)和降压药种类(0.19±0.51vs.2.33±0.78;P<0.001)显着低于药物治疗组。在纳入协变量校正之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提示LA患者获得高血压完全缓解的机率是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的7.75倍(95%置信区间[2.33,25.78];P=0.001),调整协变量后的模型依然可获得一致结论。经随访,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结论:LA术前行AVS检查协助进行分型诊断可有效避免部分患者接受不合理的手术治疗。经AVS证实的单侧PA患者行LA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均可有效控制血压和改善低钾血症,但LA治疗对患者的长期血压预后显着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能是改善患者远期CCR的独立保护因素。背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ronism;PA)可导致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风险增高。目前在中国人群中关于PA患者发生CVD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动态血压监测与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ran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相关指标与 PA 患者发生 CVD 风险关联的研究。通过识别并控制CVD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PA患者发生CVD的风险,改善远期预后。目的:分析PA患者临床特点以及动态血压监测和baPWV相关指标的特点,并进一步探索PA患者发生CVD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确诊的PA患者,根据是否合并CVD分为CVD组和非-CVD(non-CVD)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动态血压监测和baPWV结果,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筛选出导致PA患者CVD风险升高的潜在危险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所有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non-CVD组患者相比,CVD组患者确诊年龄(57.77±8.23vs.45.81±10.66 岁;P<0.001)、高血压病程(17.77±11.57vs.9.90±8.48 年;P<0.001)、脉压(64.84±14.17vs.56.48±12.61mmHg;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7±0.86vs.2.69±0.72mmol/L;P=0.002)和糖化血红蛋白(5.80±0.76vs.5.51±0.57%;P=0.004)显着高于non-CVD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6±0.24vs.1.19±0.33mmol/L;P=0.010)显着低于 non-CVP 组。血压节律方面,正常血压节律仅见于13.6%(25/184)的PA患者中,81.5%(150/184)的PA患者为“非杓型”血压,33.2%(61/184)的PA患者有夜间血压高于日间血压,但CVD组和non-CVD组患者合并血压节律异常的比例未见显着差异。基于baPWV结果,81.5%(150/184)的PA患者有动脉硬化,且CVD组患者baPWV水平(17.28±3.29vs.15.86±2.64m/s;P=0.002)和动脉硬化的患病率(94.6%vs.75.8%;P=0.002)均高于non-CV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分析发现确诊时年龄较大(OR 1.122,95%置信区间[1.071,1.176];P<0.001,P<0.001)、脉压增大(OR 1.036,95%置信区间[1.003,1.071];P=0.033)、LDLC 升高(OR 1.786,95%置信区间[1.019,3.129];P=0.043)、血肌酐水平升高(OR 1.025,95%置信区间[1.005-1.044];P=0.012)和肾素水平升高(OR 1.010,95%置信区间[1.001,1.018];P=0.024)为PA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结论:PA患者常合并有血压节律异常,主要表现为“非杓型”血压,多数PA患者有baPWV升高和动脉硬化;确诊时年龄较大、脉压增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血肌酐水平升高和肾素水平升高可能作为预测CVD风险的临床标志。

王立立[10](2021)在《中国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全球每年因身患或由其他疾病而引发的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大约180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死亡率的31%,这种现象在我国尤为突出,心血管疾病死亡可高达中国居民因所有疾病死亡率的40%以上,并且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仍趋于逐年增加的趋势。全世界每年约有940万人死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这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三大风险因素之一,EH显然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包括缺血性心脏疾病和中风,更为严重的是其患病率正逐年呈显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且患病人群逐渐趋于向年轻化发展。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统计,我国已知的EH患者人数已达到2.7亿人,全球EH患者人数超过11亿,EH患病率约为20%,而且EH患者人数还有加快上升的趋势,并且高EH也越来越成为促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压受个体活动、姿势、精神压力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且是动态变化的;因EH患者的基因特征呈现出相对稳定性;因此人们推测可通过监测EH患者基因型,探讨其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显得更加重要。醛固酮作为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盐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作用于盐皮质激素受体(MR),其水平升高后将致使EH发病风险及EH相关的靶器官损害明显增加。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是由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细胞色素P(CYP)(CYP11B2)编码,是体内调节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醛固酮最后一步生化反应的催化酶,在醛固酮生物合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CYP11B2基因3个多态性变异与EH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备受关注的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位于启动子区域(rs1799998),类固醇合成转录因子1(SF-1)结合位点胞嘧啶与胸腺嘧啶发生互换,影响该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调节酶的生成。有关研究证实在普通人群中CYP11B2基因多态性能够促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然而并不能够解释该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是否在EH患者中也存在;此外,在不同种族人群中,CYP11B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差异,然而研究结果可能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人群。本研究以中国EH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EH患者中CYP11B2基因各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并比较与其他国家人群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同时探究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EH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此外进一步探讨了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老年EH患者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F)、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等相关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及其对降EH药物使用疗效的影响,为中国EH患者临床治疗中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意义。第一部分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中国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目的: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EH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所得结论不一致。在健康个体中-344C/T等位基因频率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在不同种族间存在差异,因此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中国人群。此外,研究大多数都是在健康人群中进行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证明EH患者的基因相关性。因此,对于-344C/T的等位基因是否影响EH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需要在基于EH患者的队列研究中得到证实。因此-344C等位基因是否影响中国EH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尚不清楚,需要进行探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04年6月至2006年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招募的820例在门诊确诊为EH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调查:(1)应用Taq Man 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所有患者CYP11B2基因分型;(2)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11年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卒中、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和冠状动脉疾病死亡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3)采用已建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整多变量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本项研究共纳入820例EH患者,其中65例EH患者因失访而被排除。其余755例EH患者中,男性399例,女性356例,年龄60.52±12.61岁。2.研究对象CYP11B2基因型分型结果:T等位基因纯合型(TT基因型)282例(37.4%);杂合型(CT基因型)361例(47.8%),C等位基因纯合型(CC基因型)112例(14.8%)。各组间年龄和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与CYP11B2基因型没有进一步的显着相关性。3.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在平均7.60±1.12年的随访期后,CYP11B2基因CC基因型患者的MACEs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4.危险因素风险评估:CYP11B2基因CC变异是MACEs事件、CAD、卒中疾病发生的显着且独立的预测因子。小结:CYP11B2-344 CC基因型是EH患者发生CAD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独立于中国EH患者已有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作为EH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预测因子,但对该基因型变异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通过对CYP11B2基因-344C/T位点与老年EH并发LVH患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此位点变异基因型与LVH的关系,为中国EH并发LVH患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门诊确诊的老年EH患者434例,所有入选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并完成各项相关检查:血压、身高和体质量检测,计算体体重指数(BMI)、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生化检查、CYP11B2基因多态性检测,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基因与LVH的相关性。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研究者434例,其中男性171例,女性263例,平均年龄65.32±4.32岁。2.研究对象CYP11B2基因型分型结果:进行基因分型后,3种基因型患者的基因位点分布:TT、CT、CC 3种基因型分别为149例(34.3%)、232例(53.5%)、53例(12.2%)。T等位基因60.9%,C等位基因39.1%。3种基因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344C/T位点CC基因型患者的LVPWT、LVM及LVMI显着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11.46±0.97)mm vs.(10.01±0.95)mm、(10.18±0.89)mm,P=0.000,(95.39±20.76)g/m2 vs.(84.73±12.68)g/m2、(79.81±14.53)g/m2,P=0.000,(174.69±31.27)g vs.(151.85±16.24)g、(146.08±19.08)g,P=0.00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服用降压药物种类、BMI、吸烟史、饮酒史、TG、TC、LDL-C、HDL-C、心率、血压及空腹血糖后,-344C/T型与LVMI密切相关(P<0.001)。4.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随访情况比较:在3.60±1.12年的随访期后,CYP11B2基因CC基因型患者的MACEs发生率明显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小结:CYP11B2基因-344C/T存在基因多态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EH患者LV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老年EH携带CC基因型患者发生MACEs及死亡的风险较高,可能与EH患者CC基因型患者发生LVH有关联性。第三部分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中国高血压患者房颤关系研究目的:目前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AF的相关性报道尤其是其在EH患者中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且研究结果不一致,并且这些基因型频率也明显受到种族、性别、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出现差异性,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将探索评估中国人群EH患者中AF与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是否存在相关性,从而为AF及EH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和药物反应性差异提供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连续招募河北省人民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心内科门诊和病房收治的310例有AF记录的EH和相匹配的无AF病史的EH患者310例(对于每个病例患者,在同一时期内选择一个匹配的没有AF的EH患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是独立的,性别和年龄相匹配,年龄差异均不超过5岁。本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完成各项相关检查:血压、身高和体体重指数检测,计算体重指数(BMI);行M型超声心动图和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和左室尺寸,采用Simpson法评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根据超声心动图参数和Devereux公式计算LVMI;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技术检测CYP11B2基因多态性确定基因分型,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基因型与LVH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AF危险因素;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实验组(EH合并AF)患者310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1.9±9.8岁;对照组(EH非AF)患者310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152例,平均年龄61.5±9.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血压、性别分布、糖尿病发生率、吸烟饮酒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F患者的LA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同样,AF患者IVS、LVEDD大小和LVMI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LVPW、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对象CYP11B2基因型分型结果:进行基因分型后3种基因型(TT、TC和CC)在实验组患者中的分布分别为:41.9%、50.6%和7.4%;在对照组患者中的分布分别为48.4%、44.5%和7.1%(χ2=2.675,P=0.263)。CYP11B2基因的C等位基因频率在实验组患者(32.3%)与对照组患者(29.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1,P=0.197)。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和LVEDD是中国EH患者AF的独立预测因子(均P<0.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AF的RR=1.30,95%CI:0.95~1.78,P=0.107;调整LAD和LVEDD后为RR=1.13,95%CI:0.72~1.78,P=0.601。这些结果表明,在该人群中,没有发现AF和CYP11B2基因的-344C/T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性。4.不同基因型的超声心动图参数:针对少数CC基因型,我们将TC和CC基因型作为一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LAD显着大于非C等位基因携带者(P=0.009),而两组患者的LVPW、IVS、LVEDD、LVM无显着性差异(P>0.05)。小结:CYP11B2基因的-344C/T多态性与中国EH人群非家族性AF之间缺乏关联,但这种多态性可能与中国EH人群的心房重构有关。为了证实醛固酮合成酶在非家族性AF中的作用,以及醛固酮合成酶基因的遗传变异在AF中的作用,可能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第四部分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中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影响研究目的:研究中国EH患者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对血管紧张素II型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对EH患者治疗的疗效影响评价,旨在获得中国EH患者人群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对降EH药物治疗有效性的影响,为临床进行以基因为导向性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门诊和病房连续招募的164例被确诊为EH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调查、基因分型和对使用替米沙坦药物治疗EH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心率(HR)、研究变量包括血清ALT、肌酐、葡萄糖、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钠、钾和血管紧张素II等基线资料。所有患者在停止所有降压药物治疗后均给予安慰剂。在安慰剂期结束时,给予每天口服一次替米沙坦,80mg/每次,为期8周。临床试验中,在给予替米沙坦药物治疗前后进行两次抽血和血压测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技术检测CYP11B2基因多态性确定基因分型。采用线性回归模型确定BP反应与基因型的相关性,并对BP、年龄、性别、BMI、血糖、TC、TG、HDL-C和LDL-C进行预处理归一化。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148例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被确诊患有轻度至中度EH。替米沙坦治疗8周后,SBP和DBP均出现显着性降低(P<0.001)。治疗8周结束时血清血管紧张素II水平明显升高(P<0.001)。其他参数无显着性差异。2.CYP11B2-344C/T基因多态性分型对替米沙坦的降EH反应:本研究人群中各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处于Hardy-Weinberg状态(P>0.005)。3.CYP11B2-344C/T基因多态性与降EH治疗疗效:对携带有纯合子CYP11B2-344C等位基因的受试者,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DBP对替米沙坦的反应有关。经协变量校正后,包括预处理DBP、年龄、性别、BMI、血糖、TC、TG、HDL和LDL(P=0.005),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在替米沙坦的DBP反应中占个体间变异的18.1%。携带CYP11B2-344C等位基因(CC+CT)的患者显示DBP比携带TT基因型的患者降低更多。小结: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可能是影响中国EH患者对降血压治疗药物替米沙坦治疗疗效的一种基因因素,通过检测特定基因型可能预测对特定降压药物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制定用药方案、提高治疗疗效、减少MACEs的发生提供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临床检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临床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有氧运动调控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心脏重塑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3.1 实验动物
        1.3.2 药品和仪器设备
        1.3.3 实验用主要试剂
    1.4 实验方法
        1.4.1 动物分组
        1.4.2 大鼠有氧运动能力测定和跑台运动方案
        1.4.3 血压以及心脏结构与功能测定
        1.4.4 动物取材
        1.4.5 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
        1.4.6血清、心脏ACE和ACE2活性测定
        1.4.7 血清、心脏AngⅡ和Ang(1–7)水平测定
        1.4.8 Western blot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蛋白表达量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2.2 各组大鼠血压水平比较
    2.3 各组大鼠体质量、心脏质量、心脏质量指数以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比较
    2.4 心脏病理组织学观察
        2.4.1 心肌苏木精-伊红染色
        2.4.2 心肌Masson染色
    2.5 各组大鼠血清、心脏ACE和ACE2活性以及AngⅡ和Ang(1-7)水平
        2.5.1 血清ACE、ACE2活性和AngⅡ、Ang(1–7)水平
        2.5.2 心脏ACE、ACE2活性
        2.5.3 心脏AngⅡ、Ang(1–7)水平
    2.6 各组大鼠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轴相关蛋白表达量比较
3 讨论Discussion
    3.1 有氧运动对SHR心脏重塑的影响
    3.2 有氧运动对SHR全身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2)ACEI/ARB对COVID-19感染率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检索
        2.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3 文献质量评价
        2.2.4 资料及数据提取
        2.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检索及筛选结果
    3.2 ACEI、ARB、ACEI/ARB与 COVID-19 感染率
        3.2.1 ACEI与感染率
        3.2.2 ARB与感染率
        3.2.3 ACEI/ARB与感染率
    3.3 ACEI、ARB、ACEI/ARB与重症率
        3.3.1 ACEI与重症率
        3.3.2 ARB与重症率
        3.3.3 ACEI/ARB与重症率
    3.4 ACEI、ARB、ACEI/ARB与病死率
        3.4.1 ACEI与病死率
        3.4.2 ARB与病死率
        3.4.3 ACEI/ARB与病死率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参考文献

(3)Alamandine通过MrgD受体抑制NOX4诱导自噬减轻肺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Alamandine通过MrgD受体抑制氧化应激诱导自嗟减轻AngⅡ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胶原沉积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及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Alamandine通过自嗤减轻小鼠肺纤维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综述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肺部疾病
综述二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新成员:Alamandine及MrgD受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对照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云南德宏潞西地区傣族高血压患者ACEI类药物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血压患者ACE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疗效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FAERS数据库的ACEI类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获取
    2.2 数据预处理
        2.2.1 重复值处理
        2.2.2 异常值处理
        2.2.3 标准化处理
    2.3 FAERS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2.4 信号监测方法
        2.4.1 报告比值比法
        2.4.2 比例报告比值比法
        2.4.3 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法
    2.5 性别差异性不良反应信号分析法
    2.6 不良反应信号分类法
第三章 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研究
    3.1 一般结果
        3.1.1 呈报年份分布
        3.1.2 性别分布
        3.1.3 年龄分布
        3.1.4 临床结局分布
    3.2 ACEI类药品ADR信号挖掘结果
        3.2.1 各ACEI类药品ADR信号频数分布
        3.2.2 ACEI类药品-SOC分类热点图
        3.2.3 ACEI类药品重点系统ADR信号分析
    3.3 ACEI类药品性别差异ADR信号挖掘结果
    3.4 ACEI类药品联合用药挖掘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ADR信号挖掘结果讨论
    4.2 性别差异性ADR挖掘结果讨论
    4.3 联合用药结果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局限性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降压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前言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新型脂代谢指标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心病风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新型脂代谢指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脂蛋白(a)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究
        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
    第一节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的研究
        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预后研究
        摘要4
        Abstract4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简历
致谢

(8)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第一部分 正文前言
    1. 研究背景
    2. 既往研究和立题依据
    3. 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与实施
    1.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
    3. 用药分组依据
    4. 研究终点
    5. 数据采集和变量定义
    6. 数据分析
    7. 研究伦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入选情况
    2. 患者特征分析
    3. 药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4. 药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5. 药效分析: β受体阻滞剂
    6. 药效分析: 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第四部分 研究讨论
    1. 主要结果
    2. 患者特征、治疗现状和临床预后
    3. 药效分析
    4. 临床建议
    5. 研究优势
    6. 研究局限性
    7. 研究结论
总结
论文综述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起源、现状和展望
    综述引言
    第一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历史沿革
        1. 射血分数降低是早期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 实用出发
        2. 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入选临床试验: 弥补空白
        3. 射血分数分型的界值: 标准统一
    第二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现况
        2. 病理生理机制
        3. 临床基线特征
        4. 临床预后
        5. 治疗证据
        6. 争议和挑战
    第三部分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研究展望
        1. 特征谱和表型分类研究
        2. 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
        3. 真实世界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特点、预后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合并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肾上腺静脉取血证实的单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远期预后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基于中国人群的回顾性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中国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及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中国高血压患者房颤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对中国高血压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影响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临床检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氧运动调控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心脏重塑的机制[J]. 朱政,付常喜,马文超,马刚,彭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4)
  • [2]ACEI/ARB对COVID-19感染率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D]. 鄢美洁. 南昌大学, 2021(01)
  • [3]Alamandine通过MrgD受体抑制NOX4诱导自噬减轻肺纤维化[D]. 刘清霞.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4]云南德宏潞西地区傣族高血压患者ACEI类药物疗效观察[D]. 孙绒.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于FAERS数据库的ACEI类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与分析[D]. 谈军涛.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新型脂代谢指标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心病风险的临床研究[D]. 张惠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8]药物治疗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一年预后的关联研究[D]. 王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9]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特点、预后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D]. 孟旭.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10]中国高血压患者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王立立.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临床检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