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伦斯之子与情人关系中的女权主义(英文)

论劳伦斯之子与情人关系中的女权主义(英文)

一、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关系中的女性主义(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莉红[1](2021)在《D·H·劳伦斯小说的疾病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文学中的疾病现象源远流长,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在劳伦斯的12部长篇小说、70多篇中短篇小说中,疾病叙事也表现得非常突出,甚至与他作品中的两性叙事同等重要。在劳伦斯的疾病叙事中,从人的生理、肢体疾病到心理、精神疾病进行了较全面的描写,包括结核病、癌症、肢体瘫痪、抑郁症、阳萎、施虐狂等类型。同时,劳伦斯通过对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不同类型的话语形式以及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对各种疾病类型的人物进行了描绘,展示了他们所遭遇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以及必然的结局。劳伦斯小说的疾病叙事,具有对西方现代文明进程给人类生存环境,以及身心健康等造成不良影响的反思和探索意义。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类传统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它使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变得进一步异化而又无能为力。于是劳伦斯便以他的小说叙事,来展示现代人在生理与心理方面表现出的一系列的病态现象,以此来影射英国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灾难等。论文共由三章九节内容构成。第一章三节主要从劳伦斯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关系入手,论述劳伦斯小说的疾病叙事与其个人生命体验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二章三节主要从劳伦斯小说描写的各种疾病人物类型及特征,小说故事的情节演绎形式,叙述结构与话语风格等方面,梳理并探索劳伦斯小说疾病叙事的主要艺术形式和特征。第三章三节主要从劳伦斯小说疾病叙事的现实性入手,重点对劳伦斯小说疾病叙事所具有的文学思辨、反思意义及治疗策略进行探讨。论文注重把文本细读与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把个体疾病叙事与人类整体命运相统一。运用叙事学、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劳伦斯小说疾病叙事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身体疾病和精神挫伤的表现,透析作家对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审视和反思,对完整人性的探索与关怀,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思考和启示。

王擎宇[2](2020)在《性叙事文学中性权力叙事的三类模式》文中提出在性叙事文学中,作者试图将这被隐匿的性的话语表述出来,将性的欲望展现出来,在社会表象上对性禁声的同时试图在文本中谈论。法国哲学家福柯摒弃了传统权力是恶的观点,区别于对宏观权力的研究,他提倡一种微观的权力论,即在各种力量关系中的关系式权力,各种场域中的权力。正是在这种微观、局部的场域里,福柯认为权力关系是流动的、不稳定的和可逆转的。权力关系的双方是一场策略性游戏,是互动地博弈。因此,在研究性叙事文学中,重点聚焦于男女两性的性权力关系便形成了三种叙事模式。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言介绍研究意义及目的,研究现状以及创新点。正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章是性暴力叙事文本。以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奈保尔《游击队员》为例。当一个人完全受制于他者的暴力时,福柯认为这里是没有权力关系的,仅仅是强势一方利用权力完全压制弱势一方的暴力,而弱势一方的自我主体性在这种强大的压制下逐渐衰弱、消解甚至毁灭。这两个文本可以体现这种毁灭的不同方式,即自我毁灭和他者毁灭。第二章是性压抑叙事文本,以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耶利内克《钢琴教师》为例。母亲对于孩子的控制与压抑,导致孩子在压抑中寻找溢出这段关系后其他新关系的可能。这类模式的叙事关注焦点是主人公怎样溢出和以什么样的方式溢出畸形的母爱,去实现自我主体性的独立。但最终的结局并未建立起新的关系,均以失败告终。而东西的《后悔录》则是个体面对社会话语权力时的性压抑叙事,与性逆转叙事中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相对比。第三章是性逆转叙事,站在相对弱势的一方借鉴福柯的权力观,重点引入福柯权力与抵抗的观点,核心就是在权力内部进行策略性逆转,利用身体、愉悦、知识的多样性及其反抗的可能性来反对权力的控制,它是与性暴力叙事相对立的叙事模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阶级底层的男性麦乐斯逆转贵妇人康妮的叙事,这之中作者赋予男性的阴茎崇拜论使得逆转变得简单;《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底层女性萨拉逆转贵族男性查尔斯的叙事,这之中康妮对社会话语的接受性反抗是关键;《洛丽塔》是未成年女性洛丽塔逆转成年男性亨伯特的叙事,这之中洛丽塔比房思琪拥有更强大的自我主体性和对性权力规训的态度是逆转的关键;《卡门》中底层女性卡门以作者所赋予的自由精神成为反叛形象和逆转叙事的某种典范被后世作者效仿;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王二与陈清扬一起逆转当时社会性话语权力的叙事,与萨拉相似,他们对破鞋话语的接受性反抗是逆转的关键。结语部分简述了在寻找这些文本研究时的内部关联性,并最终强调性叙事文本中弱势一方不仅仅只有悲剧性的结局,应该看到其他积极性叙事结局的可能性,这正是文学研究的某种积极的社会学意义。

廖杰锋[3](2019)在《新世纪中国劳伦斯传播回望与反思》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劳伦斯在中国的传播延伸和拓宽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空间,呈现出多维的网状结构形态。翻译界、出版界、学术界、高等教育界、基础教育界和网络媒体合力绘制了劳伦斯在新世纪中国传播的文学地图。

许梦鸽[4](2019)在《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儿子与情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以描写两性关系着称。《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在对家庭与婚恋的描写中体现出复杂的心理内涵,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者多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恋母情结和灵肉分离等问题。本论文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儿子与情人》中蕴含的进化论意义上的人类普遍心理机制,对小说中描写的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进行重新解读。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分为四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首先介绍劳伦斯的生平和创作概况,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其中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其次对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作简要的综述。第一章是“进化心理学及其应用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进化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心理学理论,将其应用于文学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章对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范畴进行简要的概述,并对相关的批评实践与理论进行阐述,探讨进化心理学应用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是“劳伦斯与进化论思想”。对于劳伦斯的创作是否受进化论影响这一问题,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本章结合进化论思想在英国的传播情况,对劳伦斯与进化论思想的关系进行辨析,指出劳伦斯对进化论思想采取的是批判继承的态度,他虽然不是进化论思想的自觉践行者,但在潜意识中认同进化论,将进化论思想进行了吸收与转化。劳伦斯小说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自然本能的道德观等方面体现了进化论的倾向。第三章是“《儿子与情人》中的婚恋关系与择偶策略”。择偶是人类的重要行为,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进化心理学的择偶理论为理解文学中的婚恋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章运用进化心理学的择偶理论,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择偶轨迹进行探寻,揭示小说中的婚恋关系与择偶策略的关系,探讨婚恋过程中两性关系失败或延续的真正原因。第四章是“《儿子与情人》中的人性与进化”。《儿子与情人》通过对保罗的情感经历与家庭关系的描写,揭示了英国工业社会中人的灵肉失衡、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从进化心理学的人性观来看,小说所描写的人性失衡状态是现代工业社会压迫下人性对环境适应的危机,劳伦斯一方面控诉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迫,另一方面也描写了人们对工业社会这一新环境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结语综述上述内容,重申从进化心理学视角研究《儿子与情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兰[5](2018)在《翻译学“文化转向”视野下《儿子与情人》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劳伦斯的作品因包含大胆的性爱描写而具有争议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直到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涌现译介西方思想及着作的热潮,劳伦斯的作品才开始被译介到国内。《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其最具争论性的作品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概30年左右的时间里,《儿子与情人》的中文译本主要有十八个,这样的译本数量可以说是相当可观的。由于或诗学观或意识形态或受众需求或赞助人或译者自身的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译本呈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但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大事件就是翻译学的“文化转向”,一方面,随着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发生,文化研究不断向翻译领域渗透,女性主义与翻译逐步结合并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另一方面,翻译学“文化转向”之后,翻译学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层面转向了文化层面,相应地在翻译活动中对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的倚重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笔者选择了处于翻译学“文化转向”前后《儿子与情人》的两个不同性别译者的中译本(一个是由李健、何善强等翻译、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译本,一个是由陈红玉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译本),借助文本细读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归化/异化翻译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笔者这篇论文的正文部分包括了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本篇论文的文化背景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及其影响,包含三节内容,第一节分别从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前期酝酿和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发生两个方面展开介绍;第二节介绍的是翻译学“文化转向”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一方面介绍了在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影响下女性主义如何与翻译进行了深度的结合,另一方面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三节介绍的是翻译学“文化转向”与归化/异化翻译理论,一方面介绍了翻译学“文化转向”影响下西方翻译界对归化/异化的重新阐释,另一方面介绍了归化/异化进入中国后其概念的本土化界定。第二章是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关照下对《儿子与情人》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包含四节内容,第一节从加写前言和脚注以及增补两个方面分析了陈译本中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显现;第二节从女性与身份指称和女性与语言两个方面来比较分析两个中译本彰显女性身份的差异性;第三节主要从两性关系这一角度来比较分析两个中译本的差异性,其中包含了对莫瑞尔夫妇之间的关系以及保罗与莫瑞尔夫人、米莉安和克拉拉之间的关系的分析;第四节主要比较分析了两个中译本对原文中女性形象和女性心理方面的翻译差异。第三章分析了《儿子与情人》两个中译本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问题,包含三节内容,第一节作为后两节分析的基础介绍了《儿子与情人》中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第二节分析了两个中译本对原文语言的处理,一方面阐述了李译本对原文的语言采取了“归化”法,另一方面阐述了陈译本对原文语言采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第三节分别从语言背后的风俗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个方面分析了两个中译本对原文文化的处理。

王楠[6](2018)在《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的“拉纳尼姆”主题阐释》文中研究说明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4—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是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劳伦斯一生共创作了 12部长篇小说、70多部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歌、8部戏剧,以及数量惊人的游记和书信,大量的关于政治、哲学、历史和艺术的论文和评论,此外还有1部绘画作品。劳伦斯是世所公认的小说家,小说是他创作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劳伦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两性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反思。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仍然被世界文坛广为重视。1920年至1925年是劳伦斯离开英国漂泊和寻觅的时期,是追寻“拉纳尼姆”的朝圣之旅,这趟旅程在劳伦斯返回欧洲大陆后宣告结束。对于劳伦斯的创作而言,这是其创作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被称为“朝圣小说”。“拉纳尼姆”(Rananim)一词取自于朋友科特连斯基哼唱的一首希伯来歌曲,意指“青春、生机勃勃、或欣欣向荣”。对“拉纳尼姆”的寻觅不仅表现在劳伦斯的世界漫游,还表现在小说创作中,“拉纳尼姆”是劳伦斯小说创作尤其是后期“朝圣小说”中的重要主题。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四大章。绪论部分从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来展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一般将劳伦斯的“拉纳尼姆”视为其社会理想、心理“情结”等,将重点放置于研究“一战”时期的劳伦斯,对后期“朝圣小说”的整体把握不足,在研究中运用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有社会学、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着和一篇论文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批评方法对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中的“拉纳尼姆”主题进行多重深度阐释。本文综合运用比较文学、文本细读、女性主义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批评方法,从社会学、哲学和宗教学角度对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中的“拉纳尼姆”主题进行多重阐释,并探究“拉纳尼姆”主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第一章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拉纳尼姆”是劳伦斯的理想国。首先,劳伦斯希望在现实中找到一块理想之地:天然的水域阻隔着工业文明的侵害,受到保护的土地充满着自然原始风情,温暖宜人的环境给土地上的生灵提供自由的生长环境。新墨西哥州的陶斯和墨西哥的查帕拉湖符合上述条件,令他一度认为“拉纳尼姆”成真了。可他忽略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在这些地方无法产生创作灵感,他在漂泊时期并没有找到“拉纳尼姆”,只好将“拉纳尼姆”放入创作中去实现。其次,劳伦斯认为社会变革要从个人开始,并尽量简化社会结构。所以,在劳伦斯的社会网络中有两种核心关系:领袖与民众、男性与女性。在这两种关系中详尽阐释了他对理想社会的看法:每个人都是为了找回完整自我、构筑充满生命力的社会而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社会就是劳伦斯所向往的乐土——“拉纳尼姆”。第二章从哲学角度来看,“拉纳尼姆”体现了劳伦斯的原始主义倾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疏离,而人类的本能与自然息息相关,要找回人的本能就要重新建立和自然的联系,回归自然。劳伦斯认为自然是有灵性的,每一处土地都能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所以,拯救现代人灵魂的第一步就需要响应“地域之灵”的召唤,回归原始自然。此外,劳伦斯和尼采一样对西方传统理性——“认识你自己”充满怀疑,他认为现代人的大脑(精神)过于发达,导致人异化为非人,要拯救人的灵魂就需要通过宣扬“血性意识”和张扬性来回归下部自我,回归人的生命本源。只有每个人都接续了原始生命力的火种,才能成为完整的人,才能找到心中的“拉纳尼姆”。第三章从宗教学角度来看,“拉纳尼姆”体现了劳伦斯的性宗教。“拉纳尼姆”凝结着劳伦斯对宗教的思考,包括他对血肉的信仰以及他将性作为其救世之途。所以,他的宗教信仰一方面批判和继承基督教上帝信仰,另一方面借鉴和吸收了原始宗教内涵,在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新的神学信仰。神圣的性爱是他的救世良方,性在他看来是伟大的神,在他的作品中性的地位是超然的,不管是异性之爱还是同性之爱,都是个人和社会新生的唯一途径。第四章探讨“拉纳尼姆”主题在劳伦斯的创作中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有““一战””前后英国文学对未来的构想、20世纪原始主义的回归以及20世纪宗教救赎意识;个人原因主要有劳伦斯的“拉纳尼姆”情结、劳伦斯受非理性思潮的影响、劳伦斯的家族宗教传统和劳伦斯的“性宗教”以及劳伦斯个人对“归属感”的渴望。结语部分通过对后期“朝圣小说”中“拉纳尼姆”主题的多角度解读,笔者认为劳伦斯第三阶段是他创作的深化而不是转折。这一阶段不仅延续了前期创作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思想内涵的丰富和艺术手法的创新上奠定了后期创作的基础。“拉纳尼姆”主题具有内在矛盾性,极具张力,从其解读我们也可以看到劳伦斯的思想和创作留给后人无数的思考和阐释空间。

罗潇[7](2018)在《绘画与劳伦斯长篇小说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伦斯是现代主义作家中极具个性的一位。他关注人的本能、直觉,创作出心理探索与社会批判相结合的现代主义小说。而劳伦斯独特文学风格的形成与作者的绘画经历有直接关系。故本文以绘画与劳伦斯的长篇小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文学中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探讨绘画对于劳伦斯长篇小说的影响。在具体分析中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内容、主题、文体风格的转变与形成三个方面深入挖掘绘画对劳伦斯文学创作的影响,尝试揭示不同流派的绘画因素与文学语言、风格之间的深层关联,为研究劳伦斯的文学作品提供一个新的切入角度和途径。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一章,该部分探讨劳伦斯绘画与其长篇小说在内容与主题上的共通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相互呼应,可以在劳伦斯的小说中找到与绘画相对应的场景;二是主题具有共通性,可以在劳伦斯的小说中找到与绘画相通的主题,分别是“肉身成道”、“性的和谐”和“天人和谐”。这体现了绘画与劳伦斯小说创作之间最直接的关系。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二、三章,主要探讨绘画因素对劳伦斯小说创作技法的影响。第二章主要探讨环境描写中的绘画因素:一是运用英国传统风景画手法中的色彩、光线和构图来描画乡村风光;二是运用光影技巧和对比色描画乡村和城市的差别;三是运用表现主义手法来描绘带有主观情感的环境。第三章则主要探讨人物塑造中的绘画因素:一是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来刻画人物形象。二是运用表现主义绘画技巧来描写人物的非理性心理,表现人物的“血性”本质。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四章,该部分在小说技法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绘画对劳伦斯小说风格的影响。不同绘画流派的创作技巧的使用,从历时角度看促进了劳伦斯小说创作从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从共时角度看促成了劳伦斯在现代派小说家当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劳伦斯的心理小说与同时期的意识流小说不同,既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风格又保留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小说中对主观意识的细腻捕捉与客观环境的精准描述相互交织,相得益彰,使其小说在世界文坛中大放异彩。结语部分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方面分析了劳伦斯小说受到绘画因素深度影响的原因,并从绘画角度阐释劳伦斯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及价值。

向恒[8](2018)在《劳伦斯小说“矿乡”书写中的性别与阶级》文中认为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小说家,他的小说自问世起便在国内外受到持续关注。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他在小说中对性爱的大胆描写,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逐渐发现劳伦斯的小说中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于是他们开始从多个角度对他的小说进行研究。梳理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劳伦斯小说中“矿乡”书写的研究并不多,从性别与阶级角度来研究的则更少。通过仔细研读劳伦斯小说笔者发现其中确实存在大量关于性别与阶级的讨论。因此,本文从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等小说中的“矿乡”书写入手来分析其中涉及的性别与阶级问题。劳伦斯在小说中展现了他对矿乡中性别状况的思考,同时也揭露了矿乡中存在的阶级差异。就矿乡中的性别而言,家庭空间中性别斗争不断,公共空间性别隔离严重。就矿乡中的阶级状况而言,矿乡中的阶级状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跨阶级的婚恋悲剧、资产阶级住宅与工人阶级住宅、矿场中劳动异化以及人本质的异化、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下的矿区学校。总而言之,劳伦斯小说中的“矿乡”书写充满了性别、阶级与权力的痕迹。因此,论文着重分析矿乡的这几个方面,力图再现英国当时社会中的性别与阶级状况,警醒世人应当努力追求自我与他者的完整性。具体如下:第一部分:劳伦斯小说中的“矿乡”与性别。这部分涉及到“矿乡”中的家庭空间与性别以及公共空间与性别两个方面。家庭空间中的性别具体表现为:一是矿工家庭中的控制权争夺大战。其最终结果是男性“游离”于家庭氛围之外,女性也呈现出一种“在家中”的状态;二是社会公共空间中的性别表现为矿工妻子们的活动空间几乎限制在集市和教堂,矿工们主要活动于酒馆、矿井。文中将分析这些空间对于女性或男性的意义所在并解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虽然部分矿工家庭女性在家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实际上在劳伦斯时代社会底层女性的地位较之劳伦斯之前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第二部分:劳伦斯小说中的“矿乡”与阶级。“矿乡”中的阶级状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跨阶级婚恋中产生的阶级矛盾与冲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儿子与情人》中的莫瑞尔与格特鲁德、《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猎场看守麦勒斯与男爵夫人、《恋爱中的女人》中的煤矿主杰拉德与厄秀拉。小说中这样的婚恋大多是悲剧性的,究其原因,正如劳伦斯所说:阶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二是住宅与阶级划分。表现在住宅本身及其周边环境、内外装饰、住宅与疾病等方面。三是矿场与阶级。这里的阶级主要与权力结合在一起,而这种权力来源于对社会资源的占有,表现为劳动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四是学校与阶级。小说中展现出来的主要是矿区中的学校在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下的状况。第三部分:“矿乡”书写与英国社会。这一部分主要是结合上文对劳伦斯小说“矿乡”中性别与阶级的分析,参照劳伦斯之前英国的社会状况,试图再现劳伦斯时代英国社会的性别与阶级状况。同时,通过对矿乡中两性以及各阶层人的生存状况的揭露,呼吁人要追求自我与他者生命的完整性。结语部分:通过对“矿乡”中性别与阶级的分析,得出在普遍状况下的一些新情况。

陈智颖[9](2017)在《《外国文学评论》创刊三十年总目录》文中认为

文天璇[10](2017)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欲望书写》文中研究表明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该作品一出版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饱受争议,也成为评论界所重点研究的对象。过去对该作品研究最多的是作品中的性描写。其实性只是作品所表现的欲望中的一种,并非作品中的全部欲望表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欲望书写,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金钱欲望的书写,包括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金钱支配下的人际关系,贪得无厌的时代本质;二是权力欲望的书写,包括利用技术和管理控制矿工的生产,借助夫妻名分控制妻子的身体,男权思想的体现;三是性欲望的书写,包括对压抑性欲望的质疑,对自然性爱的肯定,性欲望描写中的忧患意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欲望书写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劳伦斯个人经历相关,又受到20世纪时代背景的影响,还与欧洲文艺欲望书写传统相承续。从与劳伦斯的个人的经历看,作品中的欲望书写时劳伦斯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真实的感情积累的艺术化表现;从与20世纪的时代背景影响看,作品中的欲望书写是20世纪性道德观念转变,人们物质欲望膨胀的影像投射;从与欧洲文艺欲望书写的承续看,作品中的欲望书写是欧洲文艺欲望书写的发展并具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欲望书写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蕴含:它表达了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质疑,是对工业文明压抑人性的批判和对理性压抑感性的否定;它体现了对回归自然的向往,包括对优美自然环境和两性自然关系的向往;它蕴含了对生命哲学的肯定,颂扬了有机生命哲学和生命意志。

二、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关系中的女性主义(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关系中的女性主义(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D·H·劳伦斯小说的疾病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劳伦斯小说研究述略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劳伦斯的生活环境与生命体验
    第一节 劳伦斯的家庭背景
        一、劳伦斯的家庭环境
        二、父母关系、劳伦斯与父母的关系
    第二节 劳伦斯的家乡与英国社会
        一、劳伦斯的家乡:工业车轮下破碎的田园牧歌
        二、文化焦虑:社会转型下人的精神困惑
    第三节 劳伦斯的生命体验
        一、肉体上的体验:疾病现象
        二、精神上的体验:信仰塌陷与情感缺失
第二章 劳伦斯小说疾病叙事的内容与形式
    第一节 劳伦斯小说中的主要疾病类型与人物特征
        一、生理、肢体疾病与人物群像
        二、心理、精神疾病与人物群像
    第二节 劳伦斯小说疾病叙事的情节结构
        一、空间化的叙事结构
        二、情节结构的中心事件:生理、肢体疾病类型
        三、情节结构的辅助事件:心理、精神疾病类型
    第三节 劳伦斯小说疾病叙事的叙述视角与话语风格
        一、全知视角下的死亡与重生:生理、肢体疾病叙事
        二、有限视角下的人性异化:心理、精神疾病叙事
        三、疾病叙事话语的忧郁失望倾向
第三章 劳伦斯小说疾病叙事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劳伦斯小说疾病叙事的文学思辨
        一、故事内容:神话故事、男女关系与时代文化
        二、叙事方式:心理动因、社会成因与意象隐喻
        三、创作个性:边缘视角、极端表现与主体价值
    第二节 劳伦斯小说疾病叙事对人类发展的反思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人类幸福的真谛
    第三节 劳伦斯小说疾病叙事的治疗建议
        一、理性的常态治疗
        二、非理性、非常态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性叙事文学中性权力叙事的三类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性暴力叙事模式
    (一)《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性暴力叙事
    (二)《游击队员》中的性暴力叙事
二、性压抑叙事模式
    (一)《儿子与情人》中的性压抑叙事
    (二)《钢琴教师》中的性压抑叙事
    (三)《后悔录》中的性压抑叙事
三、性逆转叙事模式
    (一)《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性逆转叙事
    (二)《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性逆转叙事
    (三)《洛丽塔》中的性逆转叙事
    (四)《卡门》中的性逆转叙事
    (五)《黄金时代》中性逆转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新世纪中国劳伦斯传播回望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异彩纷呈的译介传播
二、跨越前行的阐释传播
三、多元立体的传播方式
四、传播反思与展望

(4)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儿子与情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劳伦斯与《儿子与情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进化心理学及其应用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
    第一节 进化心理学介绍
    第二节 进化心理学应用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
第二章 劳伦斯与进化论思想
    第一节 劳伦斯与进化论关系的辨析
    第二节 劳伦斯小说中的进化论倾向
第三章 《儿子与情人》中的婚恋关系与择偶策略
    第一节 两性择偶策略
    第二节 男性人物的择偶轨迹
    第三节 女性人物的择偶轨迹
    第四节 两性冲突与“策略冲突”
第四章 《儿子与情人》中的人性与进化
    第一节 进化心理学的人性观
    第二节 进化过程中人性与环境的冲突
    第三节 人性进化的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翻译学“文化转向”视野下《儿子与情人》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简述
        (一)国外研究简述
        (二)国内研究简述
    二、研究背景
        (一)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发生
        (二)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影响
    三、选题动机及意义
        (一)选题动机
        (二)选题意义
第一章 翻译学“文化转向”及其影响
    一、翻译学“文化转向”简述
        (一)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前期酝酿
        (二)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发生
    二、翻译学“文化转向”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一)翻译学“文化转向”影响下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深度结合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翻译学“文化转向”与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一)翻译学“文化转向”影响下归化/异化的重新阐释
        (二)归化/异化进入中国后的概念范畴的界定
第二章 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照下对《儿子与情人》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一、陈译本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显现
        (一)加写前言和脚注
        (二)增补
    二、两个中译本彰显女性身份的差异性
        (一)女性与身份指称
        (二)女性与语言
    三、两性关系的分析
        (一)莫瑞尔夫妇之间的关系
        (二)保罗与莫瑞尔夫人、米莉安和克拉拉之间的关系
    四、两个译本中女性形象和女性心理的刻画差异
        (一)女性形象刻画的差异
        (二)女性心理刻画的差异
第三章 《儿子与情人》两个中译本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
    一、原着《儿子与情人》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一)原着《儿子与情人》中的语言背景
        (二)原着《儿子与情人》中的文化背景
    二、两个中译本对语言的处理
        (一)李译本语言上的“归化”
        (二)陈译本语言上“归化”与“异化”的结合
    三、两个中译本对文化的处理
        (一)语言背后的文化
        (二)基督教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6)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的“拉纳尼姆”主题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拉纳尼姆”:劳伦斯的理想国
    第一节 理想国的自然风物
        一、未经开垦的处女地
        二、与世隔绝的孤岛
        三、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人人平等的自由之邦
        一、领袖与民众:平等与服从
        二、男性与女性:对立与融合
第二章 “拉纳尼姆”:劳伦斯的原始主义倾向
    第一节 “地域之灵”的召唤:回归自然
        一、何为“地域之灵
        二、“地域之灵”的现实轨迹
        三、“地域之灵”在作品中的表现
    第二节 回归下部自我:回归生命本源
        一、宣扬“血性意识”
        二、性是原始生命力的火种
第三章 “拉纳尼姆”:劳伦斯的性宗教
    第一节 血和肉的信仰
        一、批判和继承: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
        二、借鉴和吸收:对原始宗教的思考
    第二节 性拯救策略
        一、以人的性本能推倒现代文明
        二、张扬性:个人与社会再生的唯一方式
第四章 “拉纳尼姆”主题形成原因
    第一节 社会原因
        一、“一战”前后英国文学对未来的构想
        二、20世纪原始主义回归
        三、20世纪宗教救赎意识
    第二节: 个人原因
        一、劳伦斯的“拉纳尼姆”情结
        二、劳伦斯受非理性哲学思潮影响
        三、劳伦斯家族的宗教传统和劳伦斯的“性宗教”
        四、劳伦斯对归属感的渴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绘画与劳伦斯长篇小说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劳伦斯长篇小说与绘画的共通之处
    第一节 小说与绘画内容的呼应
    第二节 小说与绘画主题的一致
        一、肉身成道
        二、性的和谐
        三、天人和谐
第二章 环境描写中的绘画因素
    第一节 英国风景画笔法下的自然风光
        一、劳伦斯与英国风景画派的渊源
        二、《白孔雀》中的绘画因素及其作用
    第二节 “印象式”的矿区和城市环境
        一、《儿子与情人》中的“光”与“色”
        二、对比色下的乡村与城市
    第三节 表现主义手法与环境描写
        一、劳伦斯与表现主义
        二、带有主观情感的环境描写
第三章 人物塑造中的绘画因素
    第一节 色彩斑斓的人物塑造
        一、用代表色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用组合色塑造人物形象
        三、用对比色塑造人物形象
        四、用色彩表达人物情感
    第二节 表现主义手法与人物塑造
        一、人物的非理性心理:潜意识
        二、人物的“血性”本质
第四章 绘画因素与劳伦斯长篇小说的风格形成
    第一节 绘画因素对文体风格转变的推动作用
        一、《白孔雀》:现实主义小说
        二、《儿子与情人》:兼具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风格
        三、《恋爱中的女人》:现代主义小说
    第二节 绘画因素促成了劳伦斯小说的独特性
        一、直觉与潜意识
        二、典型的人物性格
        三、双重风格的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劳伦斯小说“矿乡”书写中的性别与阶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1、整体研究概况
        2、针对矿乡阶级与性别的研究
    二、“矿乡”意象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1章 劳伦斯小说中的“矿乡”与性别
    1.1 “矿乡”中的家庭空间与性别
    1.2 “矿乡”中的公共空间与性别
        1.2.1 女性:集市和教堂
        1.2.2 男性:矿井和酒馆
第2章 劳伦斯小说中的“矿乡”与阶级
    2.1 跨阶级婚恋悲剧
    2.2 住宅与阶级的划分
    2.3 矿场与阶级
    2.4 学校与阶级
第3章 “矿乡”书写与英国社会
    3.1 对英国性别状况的再现
    3.2 对英国阶级状况的再现
    3.3 警醒世人追求自我与他者的完整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欲望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意义
        0.1.1 选题缘起
        0.1.2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创新
第1章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欲望书写的类型
    1.1 金钱的欲望书写
        1.1.1 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
        1.1.2 金钱支配下的人际关系
        1.1.3 贪得无厌的时代本质
    1.2 权力的欲望书写
        1.2.1 利用技术和管理控制矿工的生产
        1.2.2 借助夫妻的名分控制妻子的身体
        1.2.3 男权思想的体现
    1.3 性的欲望书写
        1.3.1 对压抑性欲望的质疑
        1.3.2 对自然性爱的肯定
        1.3.3 性欲描写中的忧患意识
第2章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各种欲望产生的原因
    2.1 劳伦斯的个人经历
        2.1.1 坎坷的人生经历
        2.1.2 真实的感情积累
    2.2 时代背景的影像投射
        2.2.1 20世纪性道德观念的转变
        2.2.2 20世纪的物质欲望的膨胀
    2.3 欧洲文学欲望书写传统的影响
第3章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欲望书写的意义
    3.1 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批判
        3.1.1 对工业文明压抑人性的批判
        3.1.2 对理性压抑感性的否定
    3.2 对回归自然的向往
        3.2.1 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
        3.2.2 对两性自然关系的向往
    3.3 对生命哲学的肯定
        3.3.1 对生命哲学的颂扬
        3.3.2 对生命意志的向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关系中的女性主义(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D·H·劳伦斯小说的疾病叙事研究[D]. 刘莉红.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2]性叙事文学中性权力叙事的三类模式[D]. 王擎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新世纪中国劳伦斯传播回望与反思[J]. 廖杰锋.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05)
  • [4]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儿子与情人》研究[D]. 许梦鸽.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5]翻译学“文化转向”视野下《儿子与情人》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 李兰. 云南民族大学, 2018(12)
  • [6]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的“拉纳尼姆”主题阐释[D]. 王楠.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7]绘画与劳伦斯长篇小说的关系研究[D]. 罗潇.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8]劳伦斯小说“矿乡”书写中的性别与阶级[D]. 向恒. 西南大学, 2018(01)
  • [9]《外国文学评论》创刊三十年总目录[J]. 陈智颖. 外国文学评论, 2017(04)
  • [10]《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欲望书写[D]. 文天璇. 湘潭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论劳伦斯之子与情人关系中的女权主义(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