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案例MBO:一些生米,一些熟米

山东案例MBO:一些生米,一些熟米

一、山东案例MBO:一些生米一些熟饭(论文文献综述)

曾淑琪[1](2020)在《汲取与回归—雷圭元装饰画研究》文中指出雷圭元是我国着名的工艺美术家、教育家,他对图案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早期装饰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影响深远。本文从雷圭元的经历入手,对雷圭元前后期装饰画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出从前期汲取外来文化到后期回归本民族的原因,并总结出了雷圭元艺术创作的精髓:民族性艺术思想。回顾十九世纪早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朝大门被迫打开,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国内出现了盲目模仿的现象。身处这个环境当中的雷圭元对此情况感到担忧,他在《从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谈到新中国工艺美术的风格问题》一文中回顾解放以前的情景时谈到对当时民族民间艺术的处境感到十分的担忧说到由官僚、买办、外国商人主导,从建筑到室内装饰,从穿的到用的,都变得不中不西,美其名为“文明”,充分反映了民族民间艺术的衰亡。1929年,雷圭元远赴法国学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熏陶,汲取了国外先进文化养分,在社会中对照了自己国家的弱点,希望能通过所学的知识来振兴实业。再加上雷圭元从小受到祖父熏陶有着强烈爱国意识。正是有这种想保护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最终促使了雷圭元将研究目光由西方向东方回归,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强、自尊感。雷圭元通过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研究及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探索,发展出自己的民族化创作之路。雷圭元的艺术思想是源自中国优秀传统图案、纹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由于又有留学法国的经历,雷圭元的艺术思想又体现出西方现代艺术的气息。可以说雷圭元的艺术思想做到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对中国早期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当今中国艺术的发展而言,怎么样能够在国际化大环境之下去更好的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成为了许多研究者探讨研究的关键问题。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有义务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艺术当中去体现价值,弘扬民族精神。我们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放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去进行归纳总结,重新塑造,从而表现出更具民族特色且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因此,在此时反观雷圭元的作品及思想,无疑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汪丽丽[2](2020)在《芜湖市鸠江区农村婚约财产返还纠纷案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婚前给付彩礼的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流行于当今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彩礼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予以摒弃,没有被立法确认,游离在法律规定之外,只是受到道德和风俗习惯的约束。现实中大量出现的彩礼返还纠纷案件,由于《婚姻法》没有明确规定,《婚姻法解释二》中规定的三种应当返还彩礼的情况又过于笼统,导致法官在处理这类案件中自由裁量范围过大,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易引发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质疑,从而影响司法权威性。因此,研究农村婚约财产返还纠纷案件以期对婚姻立法提供些许借鉴参考,对统一裁判标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鸠江区婚约财产返还纠纷案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相关立法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本研究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鸠江区农村婚约财产返还纠纷案件进行案例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农村婚约财产返还纠纷案件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为此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阐述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农村婚约财产概述,运用法律社会学的方法阐述了婚约财产的法律性质和社会功能;第三部分是鸠江区婚约财产典型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阐明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争议的焦点。第四部分是鸠江区婚约财产纠纷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解决我国婚约财产返还纠纷的法律对策。通过研究发现婚约财产习俗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应得到法律的调整。针对农村婚约财产返还纠纷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如彩礼返还的请求权基础,彩礼返还范围不确定、诉讼主体的不确定,本文得到最终的结论彩礼返还是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返还范围应当结合风俗习惯,返还比例中可以引入过错原则,让农村婚约财产返还纠纷的处理有法可依。

王明新[3](2020)在《冷的铁 热的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在一片辽无边际的荒野上,突然冒出一片别墅式建筑:一幢幢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尖尖的血红色顶,雪白的墙壁,墙壁上一排排整齐地挂着分体式空调。大片起伏的草坪被修剪得整整齐齐,一片碧绿。一道漆成白色的木栅栏,将建筑和草坪包围着。老白说,我们在这里打了整整一年零三个月井。卡车跑得太快,风把老白的话吹得断断续续。许泰说,谁说不是呢?打出一口千吨井呢。那场面要

赵莎莎[4](2019)在《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文中指出秦腔作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剧种,是整个梆子腔体系的代表。明清以来,生长于民间的传统秦腔经过长期演出实践,由无数民间艺人积累创造,形成了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剧目,承担着娱人娱神、祈福还愿、人际交往等多重社会功能,是西北地区民众性格、世俗人情、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现。“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是一项牵涉面较广的课题,本文着力于在戏曲学研究视域下对传统秦腔剧目进行综合性、全面性考察,融传统秦腔剧目的基本特征、发展流变、创作形态、文学特色、舞台呈现、民俗文化、地域流播等多方面的研究于一体。本文从传统秦腔剧目的概况研究开始,从“概况”、“分类”、“命名”三方面对剧目进行系统梳理。重点聚焦剧目的创作形态演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剧目的文学特色与舞台呈现,并延展到传统秦腔剧目在西北地区的流播。力图构建一个立体多元的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框架。第一章“传统秦腔剧目概况”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主要考辨传统秦腔剧目的出现时间,探析其生成机制、传承方式及剧本体制特征,分析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特征及创作阶段,研究代表性文人创作剧目的秦腔移植,统计剧目数量并梳理存目、存本情况。第二章“传统秦腔剧目分类”按研究视域的不同,从戏曲研究的常规视角和传统秦腔剧目的本体特征两个维度出发,对剧目的分类进行系统梳理与细化评述,总结剧目分类的价值与意义。第三章“传统秦腔剧目的命名”关注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内容,从剧目命名方式的多样性出发,重点分析纷繁复杂的多名与重名现象,探究传统秦腔剧目命名背后的民间性特质。第四章“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形态及其演变”是第五章“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与第六章“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的研究基础。第四章从演员中心制为主导的剧目创作形态出发,梳理传统秦腔剧目从口头剧本形态的路头戏到有固定文本形态的定本戏的嬗变轨迹。第五章分析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重点关注剧目文学与地域文化、民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叙事共生体背景下剧目的多元化题材来源,分析英雄演义、世俗传奇和神怪故事这三种传统秦腔剧目的主要题材类型对秦人性格、西北民风、甘陕民俗等秦地文化的展现。探究传统秦腔剧目的故事内涵对民众心理的体现以及集体愿望的表达,分析传统秦腔剧目中王侯将相、英雄人物的塑造所体现出的平民阶层的想象特征,分析“同姓一家”心理主导下演出剧目的民俗禁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概括传统秦腔剧目所具备的俗文学特质,重点分析经典剧目《五典坡》与《打金枝》中的世俗民情展现。第六章研究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传统秦腔剧目的编演将舞台效果放在第一位,特技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艺术化地塑造人物、表现情绪、展现剧情。名角优秀的舞台表现力成就了一批经典剧目,二者之间形成了繁荣共生的关系。而传统秦腔剧目之所以适宜场上演出,和剧目所具备的剧场性密切相关。从南戏《琵琶记》与秦腔《铡美案》的对比分析可见,根植于民间的传统秦腔剧目具备更强的剧场性,更适合舞台演出。第七章是传统秦腔剧目的衍生研究。秦腔在西北地区的广泛流播使其具备了西北文化的共性特质,但不同地区依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秦腔班社和艺人在组织方式、擅演剧目上各有不同,剧目的流播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传统秦腔剧目由此更为丰富多元。余论部分是传统秦腔剧目研究的延展性讨论。关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改工作对剧目造成的影响,并引入“戏曲剧种文化生态”的概念探讨新时期以来秦腔的命运。

任一超[5](2019)在《心灵改变与生存方式 ——基于康德、施莱尔马赫与齐克果的相关文本》文中指出“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相对于外在的行为模式以及生活习惯所实现的改变,一个人内在的价值取向与行事标准就像天生的本性那样,几乎是无法改变的。这句话背后实际上隐含了一个相当棘手的生存困境:一方面,既然“秉性”几乎是无法改变的,那么人们似乎不应该对于出自“秉性”的行为而过分苛责;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基于“秉性”的生存选择并非一致,因此,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生存中的善恶问题始终是无法回避的。于是,一个出于“秉性”而作恶的人能否弃恶从善,以及如何弃恶从善这一问题,就构成了这项研究的问题意识。本文首先从康德在《仅论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所提出的“心灵改变”这一宗教哲学问题入手,基于康德对人在生存选择时的主观基础的追踪,从而提出康德所界定的“准则”概念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兼具自由与必然的悖论性:一方面为道德上的或善或恶提供了基础(自由任性),另一方面又使得人在道德上的弃恶从善陷入困境(本性使然)。围绕学界针对康德所界定的“本性”概念所引发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向善禀赋”与“恶的倾向”之间基于上述悖论性而存在的逻辑矛盾,从而揭示了两个不同层次上的善的问题。借助于一段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争论,本文提出了“心灵改变”作为一个宗教哲学问题所必然涉及的建构与解构这个基本因素。不同于康德所确立的绝对自主的主体性意识,本文追踪了施莱尔马赫所强调的一种兼具的自主性与接受性的交互共存的主体性意识。以这种新的主体性意识为起点,本文说明了施莱尔马赫所提出的绝对依赖感是如何通过对主客对立的观念对象的解构,从而在一种绝对的主体性意识(上帝意识)中指向一种主客合一的情感对象。同时还说明了,作为解构性生存起点的敬虔意识并非直接诉诸一种孤立的绝对依赖感,而是取决于一种由绝对依赖感(更高级的自我意识)与感官性自我意识所共同构成的生存张力。在施莱尔马赫看来,敬虔意识在不同的宗教中具有多样性的表现。沿着接受性主体的回归这一思想史脉络,本文追踪了齐克果基于情感分析所界定的可能性概念。首先,基于对真理认识困境以及绝对悖论的分析,本文归纳了三种由冒犯情感所推动的理智形式(自弃、迟疑、反抗),并对它们最终所必然导致的对可能性的排斥展开了说明。其次,基于齐克果对亚当及其后继者所进行的生存分析,本文总结出两种关于可能性的谈论方式,前者呈现在一种以无知为前提的纯粹的着急情感中,后者呈现在一种以某种善恶观念为前提且伴随着一定倾向的着急情感中。最后,我们将生存可能性的问题归之于如何进入直接性的生存这一目标之上。本文一方面介绍了齐克果对回忆与重复这两种试图返回直接性或者建构直接性的批判,另一方面也呈现了齐克果对约伯如何获得直接性的独特解读,即约伯正是通过信仰的激情,在一种对当下苦难的观念解构中,最终获得了“这是一场试炼”的观念重构。总的来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可以归结为三个主要问题。首先,心灵改变所要求的是一种主观基础的改变;其次,主观基础的终极性地位只有通过引入一种解构性的力量才能有所突破;第三,解构的发生必然以某种情感性的生存起点为前提。

刘建斌[6](2019)在《A铁路施工项目预算执行控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铁路施工项目竞争激烈,具有项目资金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成本控制难度大、应收账款金额规模大、现金流断流风险高等特点。项目部要想提高综合竞争力,必须强化内部控制、提升管理水平。而预算管理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是能将内部控制所有问题整合在一起的工具之一,预算执行控制又是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对国内外预算执行控制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预算执行相关基本理论,包括:内控失效理论、工程量清单计价理论、费用与进度偏差分析理论、责任成本控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预算棘轮效应、激励理论。以实际铁路施工A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搜集获取A工程项目各种数据资料。分析了项目预算执行控制情况,发现存在预算执行责任主体不明确、权责不细化、预算执行信息化水平较低、预算执行监督力度松懈、预算执行考核评价片面等问题。分析问题存在原因并寻求预算改进及完善的措施,包括:成立预算管理小组,细分预算指标;加强对预算执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完善预算执行组织体系;做好数据仓库建设,创建数据共享平台;加强软硬件改造升级;加强对上对下验工计价管理;强化现金流量管理;建立完善的预算反馈机制;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建立全过程责任成本管理机制;加强内外部审核监督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等。对预算执行措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可以提升A项目的预算管理水平,加强预算刚性约束,提升项目部的市场竞争力。

吴丹萍[7](2019)在《广义修辞学视角下《山乡巨变》正、副文本版本重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山乡巨变》12版副文本、4版正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对比法进行线性比对,尽可能穷尽变动内容,结合广义修辞学、图像修辞、视觉语法理论,探索重构蕴含的修辞意义。副文本部分,从封面、插图、注释、出版说明、附录角度切入,重点分析图像符号中色彩、图案、构图线条、透视距离、留白等元素的重构倾向,指出封面主色调发生“绿乡”变“红乡”的转换,封面图案发生“山乡风景”到“政治场景”的变化,同时发现插图[+趣味]重构使表意更明晰、叙述节奏更轻快、呈现信息更丰富,证明小说副文本随着时代政策、读者审美,发生文学向政治宣传、向红色经典的转变。正文本部分,讨论虚构人物形象强化与现实人物敏感叙述重构,具体表现为:虚构干部生理形象、心理状态、行为作风、思想意识四个方面的强化,虚构农民形象土地观念的正向转变,以及现实人物脱敏化叙述。并联系副文本,提取图像符号、语言符号互为联通的重构动因,讨论两者共同呈现的性别政治化趋向与迷信叙述消褪特征,指出重构目的在于打造时代政治审美接受的人物造型,以及建构符合时代政治运动的修辞语境,也进一步印证语篇意义作为整体含括宽泛的符号资源的特性。

何亚洁[8](2019)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无名的裘德》中译本研究》文中指出《无名的裘德》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深受国内读者的关注和喜爱,目前已出版多个中文译本,其中张谷若先生的版本较为经典、传阅范围也较为广泛。不过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在研究张先生的译文时指出,他在译文中大量使用胶东方言和四字词语等,翻译策略过于归化,没有考虑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守的适度原则。由此,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探讨张谷若先生的《裘德》译本,揭示他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相应翻译策略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帮助读者充分理解张谷若先生注重归化策略背后的原因。为此,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译本,在宏观层面上全面剖析作品源语生态系统和译入语生态系统呈现的翻译生态环境以及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张谷若先生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文本选择的翻译策略以及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研究结果表明,张谷若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基于他对哈AI写作作风格、《裘德》写作背景、文本特点、维多利亚时代特定的文化和宗教特征以及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文化政策、出版商策略、中西文化差异和国内读者偏好等多种因素的适应,因此最终产出的译文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并没有违反适度原则。本文不仅证明了张谷若先生所选策略的合理性,也证明了生态翻译学对指导现当代文学翻译的适用性,既是对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研究的拓展,也是对文学翻译研究的有益探索。

彭秀银[9](2019)在《毕飞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在翻译美学、译介学和读者接受等理论框架下选择当下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中国作家个案进行跨学科研究,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传播和接受。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负载着民族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优秀作家及其优秀作品的海外译介研究具有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毕飞宇是中国当代青年作家的杰出代表,在国际上享有声誉;是中国当代作家在海外译介中少数比较成功的典范之一。因此,毕飞宇小说及其译介研究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意义。本论文以葛浩文和林丽君合作翻译的毕飞宇三部小说《青衣》、《玉米》和《推拿》为蓝本,紧紧围绕毕飞宇三部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和接受”这一主体,从“毕飞宇小说概述”、“毕飞宇小说中英文本对比研究”、“译者行为研究”、“传播研究”、“读者接受研究”以及“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反思与展望”六个方面展开。通过探究毕飞宇小说及其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旅行,为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翻译、推介和“走出去”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本论文首先从宏观上对毕飞宇小说的特点进行了概述。毕飞宇小说语言的辨识度极高,有着鲜明的“毕飞宇腔调”;毕飞宇小说主题集普适性与民族性于一体,在中国特色文化和特殊历史背景下聚焦老弱、病残和女性等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情感困境,书写他们的生活与情感、尊严与担当、奋斗与拼搏。毕飞宇充满人文情怀的文学创作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语言层面、篇章层面、叙事层面、副文本层面对《青衣》、《玉米》和《推拿》三部单行本小说的中英文本做了细致详尽的文本对比和比较研究,考察了译者葛浩文和林丽君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发现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忠实于原文,有益于英语世界读者了解更多的汉语表达和中华民族文化,有益于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篇章层面,译者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根据逻辑关系和意义关系把长段落分成短段落,小说人物对话单独成段,迎合了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思维逻辑,是更高层次上的忠实,有益于中国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通过对三部小说中英文本的历时比较研究,本文发现时间上越是靠近当下的小说翻译,直译的比重越大,解释性的副文本越少。伴随着莫言获得诺奖、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海外读者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日益增多。本论文也指出了三部小说英文译本中存在着的不忠实翻译,即欠额翻译和误译;认为国家应该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培养本土翻译实践人才和翻译研究人才,构建本土翻译家与国外汉学家合作的翻译模式与翻译平台是大量减少甚至杜绝欠额翻译和误译现象的有效途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市场的有效传播离不开人的因素。译者行为研究、传播研究和接受研究是译介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是围绕“人”的研究。从翻译之初的作品选择和翻译模式选择,到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的选择,再到翻译过程中具体的语言、结构等细节的处理,都是由译者决定。译者在中国文学作品海外译介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文学作品成功译介的第一步。在对外传播环节,文学代理人、出版商和销售商发挥着主导作用。接受研究聚焦于读者和读者评论,是对文学作品译介效果的最终评判。通过对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网站亚马逊美国网站和最大的读书社区网站好读网(goodreads)上所有读者评论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不少读者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有兴趣,有的读者关注小说的普适价值和文学价值;有的读者关注小说中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通过对读者评论内容与侧重点的分析,本文发现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兴趣开始增强。毕飞宇小说在英语世界比较成功的译介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去”提供了一个路径和参考。但是,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化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步加深的过程,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接受规律。作者、译者、学者和文学文化研究者,需要努力提高作品质量、增强作品的代表性、提升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把最真实、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影响力的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出去。

陈雯思[10](2018)在《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策略初探》文中认为随笔写作教学,作为高中作文教学的一种常规训练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学生观察生活习惯的培养,理性思辨能力的形成,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且方便随意,可操作性较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需要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和学生长时间反复的训练,方可收到成效。本文试图在前辈理论和专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来探究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的策略。绪论部分,介绍了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讲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第一章从理论方面阐释了高中随笔写作教学的概念,以信阳市的六所重点高中为调查对象,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上去了解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的方式、强度、效果、评价形式等教学现状,为构建合理化的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策略提供事实依据。调查分析显示,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习习惯、教师对于随笔写作的重视程度、写作教学指导策略和评价方法等直接影响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的效果。第二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策略,即随笔写作兴趣激发策略、随笔素材积累策略、随笔习惯养成策略和随笔写作评价策略。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采取教师下水示范法、学生范例赏析法、特殊导入法、“顺其自然”法、鼓舞激励法、互动随笔法等,这六种方法并不是孤立使用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综合使用。学生写作素材来源的渠道多种多样,可以是生活的思索,也可以是阅读的体会,还可以是合理的想像。任何渠道,只要有所感悟,都可行之成文。在写作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一是培养学生勤观察、多积累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讲真话、抒真情的习惯;三是培养学生多阅读、多思考的习惯;四是培养学生勤练笔、多修改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为了完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它不仅包括对学生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进行评价,还包括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写作结果评价与写作过程评价相结合以及批评指正与鼓励赞扬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第三章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所执教班级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展示了一次随笔训练的具体案例,并附有若干学生随笔训练的内容。笔者选用教学的实例来证明通过有序的高中语文随笔训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第四章根据教学实验的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总结随笔写作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以及假如教学过程中操作不当可能会进入的误区和避免的措施。结语部分,总述研究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确定今后努力和奋进的方向。本文尝试通过总结教学经验提升笔者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分数,并给广大一线教师同行和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教学参考和研究资料。虽然,随笔写作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距离目标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地思索钻研和实践。笔者在今后会继续努力,争取将该项研究进行到底。

二、山东案例MBO:一些生米一些熟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案例MBO:一些生米一些熟饭(论文提纲范文)

(1)汲取与回归—雷圭元装饰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方法
第二章 雷圭元个人背景
    2.1 家庭背景
    2.2 教育背景
        2.2.1 国内求学经历
        2.2.2 法国留学时期
        2.2.3 归国后的教学时期
第三章 装饰画研究
    3.1 早期装饰画——汲取
    3.2 后期装饰画——回归
第四章 向民族化的发展
    4.1 回归民族的原因
    4.2 为民族化发展所做的研究与探索
        4.2.1 对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研究
        4.2.2 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探索
    4.3 雷圭元民族化艺术创作
        4.3.1 瓷盘上的民族风
        4.3.2 人民大会堂装饰
第五章 雷圭元艺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
    5.1 对我国早期装饰艺术教育起到开拓作用
    5.2 对现代图案学的贡献
        5.2.1 古为今用——中国优秀传统图案的继承
        5.2.2 “人”——图案设计思想
        5.2.3 建立了完整严谨的图案理论体系
    5.3 个人作品展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芜湖市鸠江区农村婚约财产返还纠纷案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与本文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婚约及婚约财产概述
    2.1 婚约概述
    2.2 婚约财产概述
        2.2.1 婚约财产的历史渊源
        2.2.2 婚约财产的社会功能
        2.2.3 婚约财产的法律属性
3 鸠江区婚约财产纠纷典型案例分析
    3.1 鸠江区婚约财产纠纷案件分类
    3.2 鸠江区婚约财产纠纷典型案例介绍
    3.3 鸠江区婚约财产纠纷典型案例争议焦点分析
4 鸠江区婚约财产纠纷典型案例析出的问题及原因
    4.1 鸠江区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特点
    4.2 鸠江区婚约财产返还纠纷案件存在的问题
    4.3 鸠江区婚约财产纠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鸠江区基本情况及婚约习俗的调查
        4.3.2 鸠江区婚约习俗对婚约财产纠纷的原因分析
5 解决我国婚约财产返还纠纷的法律对策
    5.1 明确婚约财产返还请求权基础
        5.1.1 法律价值位阶调整婚约财产返还
        5.1.2 婚约财产中损害赔偿权
    5.2 正确界定婚约财产返还的范围
    5.3 明确婚约财产纠纷案件的诉讼主体
    5.4 科学处理婚约习俗与法律规定的冲突
        5.4.1 影响婚约财产返还比例的因素
        5.4.2 共同生活的界定
    5.5 婚约财产证据认定标准及举证责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冷的铁 热的铁(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后记

(4)传统秦腔剧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传统秦腔
        2、剧目与剧本之辨析
        3、研究范围
    三、研究综述
        1、秦腔剧种演变史研究
        2、传统秦腔文学研究
    四、文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来源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秦腔剧目概况
    第一节 剧目出现时间
        一、明初说
        二、明中叶说
        三、剧目出现时间推测
    第二节 剧目生成机制、传承方式及剧本体制
        一、生成机制
        二、传承方式
        三、花雅之争背景下传统秦腔剧本体制的定型
    第三节 民间艺人与集体创作
        一、创作主体及创作特征
        二、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阶段
    第四节 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十大本”与秦腔移植
        一、李芳桂生平及“影戏”简述
        二、“十大本”及其秦腔移植
    第五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数量与现存情况
        一、剧目数量
        二、现存情况
第二章 传统秦腔剧目分类
    第一节 戏曲研究常见分类标准
        一、体制规模
        二、角色行当
        三、题材类型
        四、演出习俗
        五、其他分类方式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研究主流分类标准
        一、故事朝代
        二、版本形态
        三、禁演与否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分类的意义
        一、故事题材丰富广泛
        二、传统秦腔演出繁盛
        三、传统秦腔作为独立剧种的成熟性
第三章 传统秦腔剧目命名
    第一节 命名方式
    第二节 多名与重名之探析
        一、一剧多名(同目异名)
        二、多剧一名(同名异目)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命名的民间性特质
        一、口语化、通俗化
        二、类型化
第四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形态及其演变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创作的原始形态:路头戏
        一、从台州戏班的路头戏讲起
        二、秦腔剧目创作的原始形态:路头戏
    第二节 民间艺人对演出剧目的整理:演出抄本
        一、演出抄本产生的背景
        二、演出抄本的三种类型
    第三节 经典剧目的书坊刻印本与定本戏
        一、经典剧目刻印本:曲词固定的定本戏
        二、定本戏评述
第五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题材分析
        一、“叙事共生体”与多元化题材来源
        二、题材类型与秦地文化之关系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民众心理表达
        一、类型戏故事内涵:世俗心理的表达
        二、平民化王侯英雄:草根阶层的想象
        三、“同姓一家”的民众心理与民俗禁忌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俗文学特质
        一、俗文学特质概说
        二、个案分析:《五典坡》与《打金枝》中的世俗民情
第六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与表演特技
    第二节 经典剧目与名角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与场上演出
        一、“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二、对比研究:南戏《琵琶记》与秦腔《铡美案》
第七章 传统秦腔剧目在西北地区的流播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陕西的流播
        一、中路秦腔(西安乱弹)
        二、东路秦腔(同州梆子)
        三、南路秦腔(汉调桄桄)
        四、西路秦腔(西府秦腔)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甘肃的流播
        一、中路秦腔
        二、东路秦腔
        三、南路秦腔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新疆、宁夏、青海等地流播
        一、新疆秦腔
        二、宁夏秦腔
        三、青海秦腔
余论
    一、戏改对传统秦腔剧目的影响
        1、西北地区传统秦腔剧目审查与整理工作报告
        2、戏改的影响
    二、新时期以来秦腔的命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心灵改变与生存方式 ——基于康德、施莱尔马赫与齐克果的相关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分析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康德的相关研究
        二、施莱尔马赫的相关研究
        三、齐克果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生存的建构与解构
    第一节 康德提出的心灵改变
        一、敬虔派与道德界定
        二、必然义务与任性自由
        三、善恶准则与心灵改变
    第二节 由心灵改变所引发的问题
        一、国内学界一场持续的争论
        二、向善禀赋与全善
        三、趋恶倾向与善恶两可
    第三节 寻找生存出发点
        一、建构还是解构
        二、“利”与“仁义”之间的生存张力
        三、从“无意”到“本性”
第三章 接受性主体的回归——施莱尔马赫对生存意识的分析
    第一节 敬虔与神学——施莱尔马赫思想的生存背景
        一、家族遗产与灵性试炼
        二、启蒙精神与神学反叛
        三、敬虔情感与生存起点
    第二节 意识与思辨:施莱尔马赫对生存张力的重建
        一、两种主体性意识:绝对自主与相对共存
        二、两种对象的呈现方式:观念建构与情感指向
        三、敬虔的生存张力:绝对依赖感与感官性自我意识
    第三节 情感与观念:施莱尔马赫的敬虔理论
        一、一般敬虔意识的不同阶段:偶像崇拜、多神教与一神教
        二、一神教敬虔意识的发展倾向:“目的论的”与“美的”
        三、基督教敬虔意识的交替环节:救赎需求与救赎满足
第四章 情感与可能性——齐克果的生存分析
    第一节 冒犯:丧失可能性
        一、“绝对悖论”和真理认识困境
        二、理智的自弃
        三、理智的迟疑
        四、理智的反抗
    第二节 着急:面对可能性
        一、跳入罪:从无辜到有辜
        二、无辜即无知:亚当的着急情感
        三、有辜即差异性:夏娃的现实性起点
    第三节 信仰的激情:重获可能性
        一、年轻诗人的生存悖论:返回直接性
        二、重游柏林:建构直接性
        三、约伯的信仰激情:从苦难中看到试炼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瘾君子的心灵改变及其生存重构——基于对保山“重生园”戒毒学员的个案追踪
    第一节 田野前的准备:对现实性研究议题的学理剖析
        一、如何理解吸毒成瘾
        二、传统的“疾病论”思路及其困境
        三、基督教戒毒及其终极性的生存关注
    第二节 初入田野:基于预设的观察与发现
        一、老熟人与“新世界”
        二、结识“新人”与生活日常
        三、“新人房”里的去与留
    第三节 融入田野:主体间性的生存叙事
        一、潜藏危机
        二、集体出逃
        三、人手告急
        四、悲喜交加
    第四节 返回书斋:对个案的生存分析
        一、吸毒与生存选择
        二、瘾君子的生存悖论
        三、戒毒与救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A铁路施工项目预算执行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全面预算管理
        2.1.2 预算执行与控制
        2.1.3 铁路施工项目特点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内控失效理论
        2.2.2 工程量清单计价理论
        2.2.3 费用与进度偏差分析理论
        2.2.4 责任成本控制理论
        2.2.5 委托代理理论和预算棘轮效应
        2.2.6 激励理论
第3章 A工程项目预算执行控制的现状
    3.1 A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3.1.1 A工程的项目概况
        3.1.2 A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
    3.2 A工程项目预算执行控制的现状
第4章 A工程项目预算执行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A工程项目预算执行控制存在的问题
        4.1.1 预算执行责任主体不明确,权责不细化
        4.1.2 预算执行信息化水平较低
        4.1.3 预算执行监督力度松懈
        4.1.4 预算执行考核评价片面
    4.2 A工程项目预算执行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预算执行责任主体不明确,权责不细化原因
        4.2.2 预算执行信息化水平较低原因
        4.2.3 预算执行监督力度松懈原因
        4.2.4 预算执行考核评价片面原因
第5章 A工程项目预算执行控制的改进及完善措施
    5.1 明确预算执行责任主体
        5.1.1 成立预算管理小组,细分预算指标
        5.1.2 加强对预算执行相关人员的培训
        5.1.3 完善预算执行组织体系
    5.2 提高预算执行信息化水平
        5.2.1 创建数据共享平台
        5.2.2 加强软硬件改造升级
    5.3 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力度
        5.3.1 加强对上对下验工计价管理
        5.3.2 强化现金流量管理
        5.3.3 建立完善的预算反馈机制
        5.3.4 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
        5.3.5 建立全过程责任成本管理机制
        5.3.6 加强内外部审核监督机制
    5.4 完善预算执行考核评价
        5.4.1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
        5.4.2 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广义修辞学视角下《山乡巨变》正、副文本版本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重要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山乡巨变》版本研究成果概述
        一 版本变迁研究
        二 副文本版本研究
        三 正文本版本研究
    第二节 本文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理论支撑和写作思路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理论支撑
        四 写作思路
第一章 《山乡巨变》版本流变及相关问题交代
    第一节 《山乡巨变》版本流变及本文版本依据
        一 版本流变
        二 本文版本依据
    第二节 本文写作相关说明
        一 副文本版本变动统计规则及相关说明
        二 正文本版本变动统计规则及相关说明
        三 其他说明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山乡巨变》副文本修辞重构
    第一节 封面图像修辞重构
        一 “绿乡”“红乡”主色调修辞重构
        二 “山乡风景”“政治场景”图案修辞重构
    第二节 插图图像修辞重构
        一 主、次要人物符号修辞重构
        二 人物插图视觉形象修辞重构
    第三节 注释、附录、出版说明修辞重构
        一 注释:[+方言]修辞重构
        二 附录、出版说明:[±政治]修辞重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乡巨变》正文本修辞重构
    第一节 虚构人物形象强化修辞重构
        一 虚构干部形象强化修辞重构
        二 虚构农民形象强化修辞重构
    第二节 现实人物敏感叙述修辞重构
        一 现实当代人物敏感叙述修辞重构
        二 现实历史人物敏感叙述修辞重构
    第三节 与正副文本关联的修辞重构
        一 性别政治化修辞重构
        二 迷信话语叙述修辞重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本文不足之处
附录1 《山乡巨变》相关研究成果
附录2 《山乡巨变》正、副文本变动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无名的裘德》中译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is Study
    1.2 About Jude the Obscure
    1.3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1.4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Previous Studies on Eco-Translatology
    2.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Jude the Obscure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ranslation as Eco-Balance
    3.2 Translation as Textual Transplants
    3.3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3.3.1 Translators' Adaptation
        3.3.2 Translators' Selection
        3.3.3 The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Jude the Obscure
    4.1 SL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Jude the Obscure
        4.1.1 Author of Jude the Obscure
        4.1.2 The Victorian Era Hardy Lived In
        4.1.3 The Source Text of Jude the Obscure
    4.2 TL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Jude the Obscure
    4.3 About the Translator and His Adaptation to the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of Jude the Obscure
Chapter Five Case Analysis on Zhang's Version of Jude the Obscur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5.1 Zhang's Adaptive Selection in the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Jude theObscure
        5.1.1 Zhang's Adaptive Selection in the Linguistic Dimension
        5.1.2 Zhang's Adaptive Selection in the Cultural Dimension
        5.1.3 Zhang's Adaptive Selection in the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5.1.4 Summary
    5.2 The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of Zhang's Version of Jude theObscure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of This Thesis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毕飞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毕飞宇小说概述
    第一节 毕飞宇小说特点
        一、主题特点:普适性与民族性并重
        二、叙述特色
        三、语言特色
    第二节 毕飞宇小说译介现状和成就
        一、译介现状
        二、译介成就
第二章 毕飞宇小说中英文本比较研究
    第一节 书名翻译
        一、《青衣》
        二、《玉米》
        三、《推拿》
    第二节 文本翻译
        一、专业术语
        二、文化负载词
        三、增益与省略、欠额翻译、误译
    第三节 篇章翻译
        一、对话篇章
        二、段落篇章
    第四节 叙述人称和人物心理的翻译
        一、《玉米》中的叙述人称和人物心理
        二、《推拿》中的叙述人称和人物心理
    第五节 形式上的翻译
        一、大写字母
        二、斜体
        三、副文本
第三章 译者行为研究
    第一节 译者对文学作品的选择
    第二节 译者翻译模式研究
    第三节 译者翻译过程探究
第四章 英文译本的传播研究
    第一节 传播路径
        一、专业文学代理人
        二、权威出版机构
        三、积极的市场营销
    第二节 传播媒介
        一、纸质媒介
        二、多媒体媒介
第五章 英文译本读者接受研究
    第一节 潜势的文本
        一、文本语言
        二、文本主题
        三、文本陌生化
    第二节 阅读中的文本
        一、亚马逊网读者与文本的交流
        二、好读网读者与文本的交流
    第三节 馆藏文本
        一、《青衣》
        二、《玉米》
        三、《推拿》
第六章 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译介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译介现状
        二、存在问题
    第二节 解决思路
        一、国家作为
        二、作家作为
        三、译介者作为
    第三节 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青衣》英文译本The Moon Opera图书馆馆藏一览表
附录二: 《玉米》英文译本Three Sisters图书馆馆藏一览表
附录三: 《推拿》英文译本Massage图书馆馆藏一览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概念阐释及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调查研究
    1.1 随笔及其特点
    1.2 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
    1.3 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调查方案及实施过程
第二章 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策略
    2.1 随笔写作兴趣激发策略
    2.2 随笔写作素材积累策略
    2.3 随笔写作习惯养成策略
    2.4 随笔写作评价策略
第三章 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案例及成效
    3.1 随笔写作教学案例
    3.2 师生互动随笔与学生主题互动随笔展评
    3.3 随笔写作教学的成效
第四章 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策略应用反思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四、山东案例MBO:一些生米一些熟饭(论文参考文献)

  • [1]汲取与回归—雷圭元装饰画研究[D]. 曾淑琪. 西北大学, 2020(07)
  • [2]芜湖市鸠江区农村婚约财产返还纠纷案件研究[D]. 汪丽丽.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3]冷的铁 热的铁[J]. 王明新. 地火, 2020(02)
  • [4]传统秦腔剧目研究[D]. 赵莎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心灵改变与生存方式 ——基于康德、施莱尔马赫与齐克果的相关文本[D]. 任一超. 山东大学, 2019(02)
  • [6]A铁路施工项目预算执行控制问题研究[D]. 刘建斌.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广义修辞学视角下《山乡巨变》正、副文本版本重构研究[D]. 吴丹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无名的裘德》中译本研究[D]. 何亚洁. 山东大学, 2019(09)
  • [9]毕飞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D]. 彭秀银. 扬州大学, 2019(02)
  • [10]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教学策略初探[D]. 陈雯思. 信阳师范学院, 2018(11)

标签:;  ;  ;  ;  ;  

山东案例MBO:一些生米,一些熟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