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赢得“国会第一大党”的原因分析

民进党赢得“国会第一大党”的原因分析

一、民进党赢得“国会第一大党”的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严峻[1](2020)在《民进党成立初期的组织建设与力量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民进党成立初期,在各方面进行了较为完备的组织建构,其权力结构设计呈现"多元制衡"的特点,公职提名制度也逐步完善。民进党延续其"党外运动"以来的做法,重视通过发动社会运动扩大政党影响力,但党内逐渐形成了应该重点走"选举、议会路线"的共识,并通过参加各类地方公职人员选举不断壮大政党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台湾原有的政党政治格局。.

严瑶婷[2](2018)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社区营造运动中地方权力关系的重构》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台湾正处在民主转型的关键时期,国民党威权政体苟延残喘,地方自治基础却仍旧薄弱,民主化运动方兴未艾,民进党粉墨登场。在此情境下,李登辉1994年推出了“社区总体营造”政策,旨在构建新的“国族”认同和民主想象。社区营造政策作为一个外来因素,改变了社区原有的地方权力生态,从宏观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中观的政党政治、微观的派系斗争三个层面可以观察到社区营造运动与社区原有的地方权力关系双向建构的过程,且导向诸多不同的结果,政策的初衷——公民社会将替代侍从主义巩固台湾的民主转型——并没有完全实现,但对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大陆仍具有参考价值。

林明治[3](2018)在《民进党新潮流系人才甄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政之要,在于得人。在选举政治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人:选举的人和竞选的人。一个政党乃至一个派系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保持以及扩展政治权力。在竞争性选举为主轴的台湾政治形态中,单从理念比较,实际无法真正区分政党之差别。民进党从在野时期的一枝独秀到今天的“全面执政”,政绩一贯差强人意,却能重新获得胜利,用人得力、经营民意是其中主要原因。新潮流系对此居功甚伟,但是这个把持民进党意识形态和政策议程的派系一直低调神秘,使得我们对民进党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然而在竞争性选举政治中,单纯的低调神秘并无法带来选票,新潮流系的强大实力在2016年选举中获得了空前展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新潮流系成体系化的人才甄补与培养所带来的雄厚实力成为了民进党重返执政的重要因素。在两岸学术研究中,对于新潮流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意识形态及经营方式,对于其人才甄补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西方政治精英理论基础上,对新潮流系人才甄补进行探究,以历史文献、数据分析、深度访谈、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分析新潮流系成立以来人才甄补的变迁、人才甄补标准及特色,从而为当前民进党派系政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自成立以来,新潮流系人才甄补随着派系路线的调整而变迁,从《新潮流》杂志社阶段的“近亲繁殖”逐渐转型为青年营队与公职助理历练,并辅以智库培养,其人才甄补趋向于系统化。在人才甄补的各阶段,新潮流系成员结构主要形成了“中生代”与“新世代”,从其不同的经历中可解构新系人才甄补的标准及培养过程。此外,新潮流系在台湾政坛具有重要影响,故本文将新系人才甄补与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时代力量党”及民进党内派系进行对比,在比较中探究新系人才甄补的特色,从而进一步解析新系在当前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并试图探究其转型策略。

王雪[4](2018)在《近年来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研究》文中提出两岸关系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之后爆发的“白衫军”事件、“太阳花学运”事件和2016年台湾“大选”使台湾青年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的角色更加凸显。台湾青年作为台湾政治的“新生力量”异军突起,必将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面对近年来的两岸关系,对台湾青年的政治参与研究则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现状为切入点,并将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典型事件融进文章脉络,分析得知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已经经历了显着嬗变:政治参与态度由“政治冷漠”转向“政治热情”、政治参与动力由“动员参与”转向“主动参与”、政治参与规范性由“制度化参与”转向“非制度化参与”、政治参与媒介方式由“传统媒体”转向“现代媒体”。然而在其变迁过程中,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却呈现出“非理性、极群化、民粹化”等问题,这给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分析其背后产生的渊源,它与其台湾整体的社会环境、现代媒体和两岸关系三者密切相关。鉴于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对台湾政治格局和两岸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提出近年来大陆对台青年工作的思考,即坚定反独促统立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淡化两岸政治界限,加速两岸青年的融合与交流、增强台湾青年与大陆的利益联结、突破两岸既有的政策壁垒,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刘芳[5](2017)在《蔡英文两岸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民进党作为台湾地区最大的政党之一,其政治主张及政策行为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存在一定的影响。民进党自1986年9月创立以来,拒绝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民进党初次执政期间,其“台独”主张与行为引发了两岸关系紧张。2016年台湾再次发生政党轮替,民进党在蔡英文领导下取得压倒性胜利。蔡英文在大陆政策方面的基本态度与民进党的“台独”主张并无本质差别,延续了李登辉、陈水扁的分裂主义路线和对抗性思维。受到岛内各方面压力、大陆震慑作用和国际社会态度转变的影响,蔡英文执政后不能公开表明“台独”立场,只能采用模糊的态度处理“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蔡英文对两岸政治基础“九二共识”不面对不承认的回避性态度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变量。蔡英文执政后在两岸政策实践方面对内继承并发扬民进党的“台独政治遗产”,继续推行“去中国化”,疏离两岸民众情感,推动“转型正义”以强化“台独”力量,推行“新南向政策”以阻碍两岸经济交流;对外实行“亲美、连日、制中”策略寻求外援抗衡大陆,推行“积极外交”以拓展“国际空间”,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主张及行为方面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引起涉外恶性竞争,经济方面加剧了两岸经济发展降温,阻碍了两岸经济交流的制度化发展建设,社会方面加剧了两岸民众价值对立,引发两岸民众情感疏离,文化方面阻碍了两岸文化交流,引发台湾文化认同变迁。面对蔡英文两岸政策对两岸关系的冲击,大陆政治方面应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不动摇,推动两岸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庄培坤[6](2017)在《当代台湾政治家族形成与特征研究 ——以第九届“立委”选举为例》文中认为政治家族作为精英集团的一分子,在各国或地区的政治体系中屡见不鲜,其家族成员似乎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大行其道。本研究把台湾政治精英中的政治家族成员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家族成员在第九届“立委”选举时争取立法权力的政治录用过程中所呈现的构成和特征,归纳政治家族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最后评价政治家族对台湾政治发展的作用。本研究发现台湾政治家族在“立委”选举中表现突出,有立法机构家族化的趋势。台湾政治家族的构成状况呈现如下特点:男性多于女性,女性也有抢眼表现;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年纪较轻;倾向在出生地参选;多获国、民两党提名;具有政治经历的比例高;多数有地方派系背景;政治献金收支处于较高水平;个人财产状况普遍良好。台湾政治家族具有以下特征:以旧有政治家族为主,新兴政治家族为辅的新旧交替状况;以血亲为主体的家族共同体;以二代成员为主干的家族世代网络;日益扩张的家族规模;构成了以家族领袖、地方派系和政党为主的支持体系;权力呈现交互性和对抗性。台湾政治家族形成的影响因素则主要包括家族成员自身因素、政党因素、选民投票意向、社会环境因素、家族因素等,其中家族因素是其形成的根本基础。台湾政治家族面临诸如被“污名化”、提名制度和选制的改进、松散的家族组织形态、变换的时代环境、潜在的腐化可能等的挑战。台湾政治家族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促进地方进步、促进政治文化转型、稳定政治结构、提高民众政治参与度,它也一定程度上阻塞人才选拔渠道、助长妥协政治、将选举变成财力比拼、侵蚀民主基础、造成政治僵化和冲突。总之,台湾政治仍将长期被关系政治和家族政治所影响。

孙璇[7](2016)在《台湾“大选”后崛起的第三大党“时代力量”发展态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台湾"大选"后,"时代力量"成为台湾第三大党以及第三势力中最备受瞩目、强势崛起的政党。"时代力量"崛起与势力扩张与民进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民进党上台执政的角色转型,二者之间可能发展演化为复杂的竞合关系,可能对民进党的执政稳定也将带来潜在的制约与威胁。"时代力量"的发展对未来两岸关系带来的潜在冲击与影响值得关注,其不但可能策动"激进台独"活动,更推动加深台湾青年群体的两岸观歧见,将对选后两岸交流带来阻碍。

郭剑峰[8](2016)在《美国速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签署之原因及两岸的反应》文中提出2016年2月4日,12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成员国代表在新西兰奥克兰正式签约,标志着持续多年的谈判正式结束,随即将进入各国国内的审批程序。在此之前的2015年10月5日,参与TPP的12个谈判国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就已经达成基本协议,同意进行自由贸易并在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广泛议题领域内达成一致意见。这一规模庞大且复杂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协议,何以在短时间内受美国影响迅速达成并签署,而海峡两岸又将如何看待TPP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两岸政策的调整,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从TPP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美国是速推此轮协议达成与签订的最大推手。美国基于经济与政策两方面的考量选定由四国所达成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P4)作为基础平台,在宣布参与后迅速开始扩容并加速谈判进程。对于美国力推TPP快速签署的原因,文章引用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框架,从个人、国家以及系统三个层次对进行解释与说明。首先,“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最瞩目的标签,也将成为其最为重要的政治遗产,却惟独在经济方面由于TPP的艰难谈判而受阻。而奥巴马本人也希望在最后的总统任期内有所作为,致力于推动TPP的签署并获得通过,跻身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列;其次,贸易促进授权在国会得以通过为TPP的签署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前提保障。虽然贸易促进授权并不能保证TPP文本最终能获得国会的支持,但却会在程序上大大简化了流程。也正是因为在取得了这一快轨授权,允许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最终的贸易协定,并且不经修改,直接进行投票表决,减轻了其他成员国的担忧与顾虑;再次,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趋势明显加速,建设亚太自贸区的构想成为区域内各国的愿景与共识,美国从自身经济发展、地缘政治层面考量,不仅欲参与更要主导整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此,TPP需要抢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达成之前签署完毕,从而有利于在中国影响力不断攀升的形势下抢占亚太区域经济整合的先机。TPP的签署预示着“经济北约”雏形的初现,这也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深刻改变着亚太地区的政经格局。中国更应审慎,不应盲目跟风急于加入TPP谈判。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攀上,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TPP对中国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显现。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着力部署好“一带一路”倡议,协同推进互联互通的进程,以反制将来TPP可能带来的冲击与不利影响。蔡英文及民进党赢得台湾最高领导人/立法委员大选胜利后,如何兑现竞选期间的承诺,理想化地绕开中国大陆并加入TPP谈判将成为蔡英文执政后的难题之一。而中国大陆方面也应该在区域经济、岛内政治格局重组之际,进一步反思与调整现有的对台政策方针。

廖中武[9](2015)在《台湾政党轮替后的选举与政治生态》文中研究指明2000年台湾开始出现政党轮替后,选举成为政权更替的主要方式,相应的政治结构和权力重心也发生了变化,呈现蓝绿对峙的大格局,出现"双首长制",但"第三势力"在台湾政坛上并未成长起来、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蓝绿两极分化和对峙可谓台湾政党轮替后最显着的政治生态。

赵金宇[10](2015)在《国民党转型视角下的“马王之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内外环境的变化,促使台湾地区发生了政治转型,世界民主化浪潮由此波及台湾地区。台湾从威权体制逐渐转型为竞争型、选举型、西方式的民主体制,并且经过两次“政党轮替”后,进入民主巩固阶段。但台湾的民主体制是否完善和成熟,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而观察和研究台湾的政治转型,一个重要的视角就是政党转型,尤其是国民党的转型。国民党自身的转型,与台湾的政治转型同步发生,相伴相随。国民党在台湾政治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性角色,特别是在台湾政治转型之初,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国民党从一个执政的威权型政党,在民主政治条件下逐步向议会型民主政党转变,其间的调适和遭遇,以及今天所面临的困难,是国民党转型成功与否甚至是台湾民主政治成熟与否的重要参考点。与以往研究国民党转型过程的有关论着不同,本文并非直接论述国民党的转型过程,而是择取新阶段国民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马王之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某些具体的事件,以小见大,以此反观国民党转型过程和台湾民主转型过程。因此,本文研究的主题是“马王之争”,指的是台湾地区国民党内两位政治精英人物马英九和王金平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以说是国民党内两个派系代表之间的斗争。马、王作为台湾政坛上的政治人物,随着他们任期的结束,马王之间会逐渐失去交集,“马王之争”也会随之落下帷幕。因此,已经有必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非时事评论的方式,对“马王之争”的问题作一个系统的分析。为了增加论文的学术份量,本文以国民党转型为视角考察“马王之争”,并且选取了2005年-2014年间三个典型事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例子的分析来深入解读“马王之争”,探讨其与国民党转型之间的关系,总结其中所展现的新特点及其本质,分析其对台湾政党政治和台湾政治的影响,并进一步认识台湾地区政治的若干特征,希望以此推动现代台湾政治研究向着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

二、民进党赢得“国会第一大党”的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进党赢得“国会第一大党”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20世纪90年代台湾社区营造运动中地方权力关系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
    (一)基本概念
        1.社区
        2.社区营造
        3.社区治理
        4.地方
    (二)理论基础
        1.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2.历史制度主义理论
二、20世纪90年代台湾社区营造运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结构
        1.国民党威权政体
        2.地方自治的基础
    (二)情境
        1.民主化运动风起云涌
        2.民进党登上历史舞台
    (三)行动者
        1.政权当局
        2.地方精英
        3.社会力量
三、台湾社区政策的演变:从“社区发展”到“社区营造”
    (一)自上而下的“社区发展”:从1947年到1994年
        1.社区发展的浮现(1947-1980)
        2.社区发展的转向(1981-1994)
    (二)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从1994年至2002年
        1.政策提出与规划
        2.政策执行与案例
        3.政策成效与评估
四、地方权力关系对台湾社区营造运动的影响
    (一)宏观: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地方权力关系的演化
        1.威权体制的路径依赖
        2.夹缝求生的社会力量
    (二)中观:政党政治中地方权力关系的演化
        1.运动中的政党:理念对抗派系政治
        2.营造中的政党:经营基层动员网络
    (三)微观:派系中地方权力关系的演化
        1.派系整合:强力的社区营造
        2.派系分裂:无力的社区营造
五、社区营造运动对台湾地方权力关系的重构
    (一)宏观:国家社会关系中社区营造运动的重构
        1.国家与去国家的矛盾发展
        2.民主与去民主的纠葛共存
    (二)中观:政党政治中社区营造运动的重构
        1.民粹主义:助力政党轮替
        2.竞选成功:提级社造政策
    (三)微观:派系中社区营造运动的重构
        1.派系强化:强人的社区营造
        2.派系衰微:公民的社区营造
结论
    (一)评价
    (二)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民进党新潮流系人才甄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范围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政治精英与政治甄补
    第一节 政治精英
    第二节 政治甄补
第三章 新潮流系人才甄补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新潮流系的组建与运作
    第二节 新潮流系成员结构分析
    第三节 新潮流系人才甄补变迁
第四章 新潮流系人才甄补与其他政党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两岸之差:新系与中国共产党人才甄补比较
    第二节 蓝绿之差:新系与中国国民党人才甄补比较
    第三节 绿营之差:新系与“时代力量党”人才甄补比较
    第四节 党内之差:新系与其他派系人才甄补比较
第五章 新潮流系人才甄补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机制化与私人化
    第二节 “新”“旧”之争
    第三节 刚性与开放性之争
    第四节 精英性与草根性之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近年来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近年来
        1.2.2 政治参与
        1.2.3 台湾青年
        1.2.4 “首投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台湾青年的选举参与研究
        1.3.2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1.3.3 影响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因素
        1.3.4 关于台湾选举或者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2.1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内容和对象
        2.1.1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内容
        2.1.2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对象
    2.2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基本方式
        2.2.1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传统方式
        2.2.2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现代方式
    2.3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
        2.3.1 由“政治冷漠”转向“政治热情”
        2.3.2 由“动员参与”转向“主动参与”
        2.3.3 由“制度化参与”转向“非制度化参与”
        2.3.4 由“线下参与”转向“线上线下参与”
    2.4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4.1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非理性
        2.4.2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极群化
        2.4.3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民粹化
第三章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
    3.1 台湾整体社会环境对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
        3.1.1 台湾青年现实生存压力大
        3.1.2 台湾政治制度建设的不平衡
        3.1.3 台湾主要政党对台湾青年的争取
        3.1.4 “台独”文化对于台湾青年的侵染
    3.2 现代媒体对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
        3.2.1 台湾青年世代对现有媒体的使用情况
        3.2.2 新媒体对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舆论引导
        3.2.3 新媒体促使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3.3 两岸关系对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
        3.3.1 塑造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认知
        3.3.2 建构两岸关系与台湾青年的利益联结
        3.3.3 影响台湾青年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第四章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
    4.1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对台湾政治格局的影响
        4.1.1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重塑着台湾的政党政治格局
        4.1.2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冲击着台湾的选举政治
        4.1.3 台湾青年参与促使台湾主要政党逐步革新化
    4.2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
        4.2.1 台湾青年政治认同的严重错位给未来两岸关带来不确定因素
        4.2.2 台湾青年政治参与为大陆实施惠台政策和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切入点
第五章 大陆对台青年工作的思考
    5.1 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优化两岸青年交流环境
    5.2 加快两岸青年交流步伐,改变两岸青年的大陆印象
    5.3 同台湾青年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加强台湾青年与大陆发展之间的利益联结
    5.4 推动“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逐步培植台湾青年祖国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蔡英文两岸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文献综述
    0.2.1 学术着作
    0.2.2 论文
0.3 研究现状和创新
    0.3.1 研究现状
    0.3.2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历史回顾
1.1 民进党执政前两岸政策论述
    1.1.1 “台独”主张的显现— “台独”党纲生成
    1.1.2 “台独”主张的淡化
    1.1.3 “台独”主张的调整— “台湾前途决议文”出台
1.2 民进党初次执政时期两岸政策回顾
    1.2.1 提出 “新中间路线”以减少执政压力
    1.2.2 炮制 “一边一国论”以实现 “渐进式台独”
    1.2.3 抛出 “公投制宪”以推进 “法理台独”
1.3 民进党再次在野时期两岸政策
    1.3.1 政策论述的调整
    1.3.2 党内检讨与争论 第二章 蔡英文两岸政策的内外环境
2.1 蔡英文两岸政策的内部环境
    2.1.1 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
    2.1.2 民进党派系发展与斗争
    2.1.3 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
2.2 蔡英文两岸政策的外部环境
    2.2.1 大陆对台政策
    2.2.2 第三方国家对台态度持续变化 第三章 蔡英文两岸政策主张及措施
3.1 蔡英文两岸政策核心立场
    3.1.1 “台湾共识论”
    3.1.2 “维持现状论”
    3.1.3 “现行宪政体制论”
3.2 蔡英文两岸政策实践
    3.2.1 蔡英文两岸政策内部实践
    3.2.2 蔡英文两岸政策外部实践 第四章 蔡英文两岸政策对两岸关系的挑战
4.1 冲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4.1.1 不承认 “九二共识”冲击政治基础
    4.1.2 “对外关系优先”激化两岸涉外竞争
4.2 腐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
    4.2.1 不承认 “九二共识”引发两岸经济制度化停滞
    4.2.2 “新南向政策”加剧两岸经济 “降温”
4.3 动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基础
    4.3.1 鼓吹 “民主价值”制造两岸价值对立
    4.3.2 异化 “台湾意识”加剧两岸认同对立
4.4 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
    4.4.1 “文化认同”异化阻碍两岸文化交流
    4.4.2 “去中国化”制造两岸文化认同对立 第五章 中央政府应对蔡英文两岸政策的路径选择
5.1 政治路径
    5.1.1 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
    5.1.2 广泛拓展法律途径
    5.1.3 协同外交政策和对台政策,有条件协助台湾的国际参与
5.2 经济路径
    5.2.1 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创新
    5.2.2 深化两岸经济融合
5.3 社会路径
    5.3.1 加强两岸社会交流
    5.3.2 促进台湾民众融入大陆社会
5.4 文化路径
    5.4.1 引导台湾民众政治认同
    5.4.2 推动两岸文化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当代台湾政治家族形成与特征研究 ——以第九届“立委”选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和目的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分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范围
第二章 当代台湾政治家族构成状况
    第一节 性别
    第二节 教育经历
    第三节 年龄
    第四节 参选地区
    第五节 政党提名
    第六节 政治经历
    第七节 政治献金收支状况
    第八节 财产状况
第三章 当代台湾政治家族的特征
    第一节 旧有政治家族为主新兴政治家族为辅
    第二节 以血亲为主体的家族共同体
    第三节 以二代为主干的家族世代网络
    第四节 日益扩张的家族规模
    第五节 多维化的支持体系
    第六节 权力的交互性和对抗性
第四章 台湾政治家族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家族成员自身因素
    第二节 政党因素
    第三节 选民投票行为
    第四节 社会环境因素
    第五节 家族因素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余论
    第三节 研究不足
附录一 具有家族背景的第九后“立委”候选人列表
附录二 具有地方派系背景的第九届“立委”候选人列表
附录三 具有党内派系背景的第九届民进党“立委”候选人列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台湾“大选”后崛起的第三大党“时代力量”发展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代力量”的发展背景与主要支持群体
二、民进党与“时代力量”的关系
    (一)民进党对“时代力量”的扶持动机与策略
        1. 吸引青年群体的支持
        2. 两岸政策转型下的隐性“台独”代言
    (二)“时代力量”对民进党的制约与潜在威胁
        首先是利益分歧。
        其次是立场分歧。
三、“时代力量”的发展对两岸关系的潜在冲击与影响
    (一)“时代力量”可能策动“激进台独”活动
        一是党纲即反映鲜明的“台独”主张。
        二是在国际社会宣传“反一中”行动。
        三是所谓“反中国并吞”,宣扬“大陆威胁论”。
    (二)“时代力量”或将对选后两岸交流带来阻碍
        一方面,“时代力量”为保持选民的支持度将继续在两岸协议协商方面横加阻挠。
        另一方面,“时代力量”将以“反中”理念阻挠两岸民间交往与认同。
    (三)“时代力量”可能加深台湾青年群体的两岸观歧见
        其一,在组织架构与人才使用上善于吸引年轻人。
        其二,在政见主张与政党风气上迎合年轻人的喜好。
        其三,选举策略中善于吸引年轻人支持。

(8)美国速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签署之原因及两岸的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译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美国的表层意图维度
        1.2.2 美国的深层意图维度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层次的划分
        1.3.2 层次分析的应用
    1.4 章节结构与创新之处
    1.5 概念界定
第2章 TPP的战略背景与发展历程
    2.1 TPP推行的战略背景
        2.1.1 经济层面
        2.1.2 政策层面
    2.2 TPP的发展历程
        2.2.1 太平洋五国构想到P4阶段
        2.2.2 TPP的迅速成长及协议的签署
第3章 快速签署的层次分析
    3.1 奥巴马的标签及其政治遗产
        3.1.1 亚太再平衡的目标及意图
        3.1.2 奥巴马及其最后任期的盘算
    3.2 贸易促进授权的通过
        3.2.1 贸易促进授权的历史机制
        3.2.2 贸易促进授权通过的影响及隐患
    3.3 占据区域经济整合的主导权
        3.3.1 亚太自贸区构想的提出及美国的考量
        3.3.2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挑战
第4章 台海两岸的态度与反应
    4.1 TPP的潜力及变数
    4.2 中国大陆对于TPP的态度及反应
        4.2.1 中国大陆对于TPP的态度
        4.2.2“一带一路”的策略应对
    4.3 台湾的反应与两岸政策的反思
        4.3.1 台湾加入TPP谈判的设想
        4.3.2 新形势下两岸政策的反思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台湾政党轮替后的选举与政治生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党轮替后的选举状况
    (一)“大选”选举状况
    (二)“立委”选举状况
    (三)“国大”代表选举状况
    (四)地方行政首长和民意代表选举状况
        1.“北高选举”状况
        2.“三合一”选举状况
        3.“五都”选举状况
        4.“九合一”选举状况
二、政党轮替后的蓝绿阵营及“第三势力”分析
    (一)泛蓝阵营的实力及其特点
    (二)泛绿阵营的实力及其特点
    (三)“第三势力”实力及特点
三、台湾政党轮替后的政治生态变化
    (一)政治权力架构的变化
    (二)政党政治的变化
    (三)政治格局的变化
四、结语

(10)国民党转型视角下的“马王之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重点难点、特色创新之处和论文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重点难点
        1.3.3 论文创新之处
        1.3.4 论文结构安排
    1.4 政党转型理论介绍
        1.4.1 政党转型的概念
        1.4.2 政党转型的原因和方式
        1.4.3 政党转型完成的标准
第2章 国民党的转型与“马王之争”的产生
    2.1 国民党转型和“马王之争”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演变
        2.1.2 国民党的转型及其影响因素
    2.2 国民党转型与“马王之争”
        2.2.1 国民党转型导致“马王之争”
        2.2.2“马王之争”影响国民党转型
    2.3 马、王二人自身的差异比较
第3章 国民党权力结构转型下的“马王党主席之争”及其影响
    3.1 国民党权力结构的转型
        3.1.1 党主席差额直选的原因
        3.1.2 党主席选举制度的改革
    3.2 国民党权力结构转型引发的“马王党主席之争”
        3.2.1 党主席选前马王对决的乱象
        3.2.2 党主席选后党内政治生态的变化
    3.3“马王党主席之争”的影响
第4章 国民党功能转型下的“马王府院之争”及其影响
    4.1 2008 年国民党执政以来的变化
        4.1.1 2008 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的背景变化
        4.1.2 两党制下国民党功能的新变化
    4.2 马、王围绕政策、法案所引发的“府院之争”
        4.2.1 府、院、党关系不畅
        4.2.2 议案、法案遇阻
    4.3“马王府院之争”的影响
第5章 国民党政党文化转型下的“马王九月政争”及其影响
    5.1 国民党内政党文化生态
        5.1.1 国民党政党文化是台湾政治文化的缩影
        5.1.2 国民党政党文化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5.2 国民党政党文化转型背景下的“马王九月政争”
        5.2.1“马王九月政争”的背景评述
        5.2.2“马王九月政争”中的人情与法治文化
    5.3“马王九月政争”的影响
    5.4“马王之争”的前景预测
第6章 结论
    6.1“马王之争”的特点、本质
    6.2“马王之争”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民进党赢得“国会第一大党”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民进党成立初期的组织建设与力量发展[J]. 严峻. 现代台湾研究, 2020(03)
  • [2]20世纪90年代台湾社区营造运动中地方权力关系的重构[D]. 严瑶婷. 苏州大学, 2018(12)
  • [3]民进党新潮流系人才甄补研究[D]. 林明治. 厦门大学, 2018(07)
  • [4]近年来台湾青年政治参与研究[D]. 王雪.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蔡英文两岸政策研究[D]. 刘芳.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2)
  • [6]当代台湾政治家族形成与特征研究 ——以第九届“立委”选举为例[D]. 庄培坤. 厦门大学, 2017(07)
  • [7]台湾“大选”后崛起的第三大党“时代力量”发展态势分析[J]. 孙璇.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4)
  • [8]美国速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签署之原因及两岸的反应[D]. 郭剑峰. 华侨大学, 2016(02)
  • [9]台湾政党轮替后的选举与政治生态[J]. 廖中武.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11)
  • [10]国民党转型视角下的“马王之争”研究[D]. 赵金宇. 华侨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民进党赢得“国会第一大党”的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