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铃薯资源评价与利用

云南马铃薯资源评价与利用

一、云南马铃薯资源评价及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21)在《198份CIP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和晚疫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马铃薯起源于南美安地斯山脉,于明末清初传入中国。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抗晚疫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十分缺乏,引进马铃薯种质并综合评价,是改良我国种质资源,提高育种效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198份引自国际马铃薯中心(秘鲁)的材料进行表型性状和晚疫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评价该种质资源的抗晚疫病能力,为优良抗病品种选育提供良好的亲本资源。本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连续3年,在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的2个试验基地进行了198份材料的22个表型性状的评价,发现两地出苗率变异系数相差很大,张北县该指标显着低于康保县,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在两地均高。通过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均一度指数(J)的评价,除芽眼深浅指标,198份材料的21个表型指标均具丰富的多样性和很好的均一度。因子确定为6水平且遗传距离在40处时,198份材料被聚类为6类,定义为G1~G6组,其中G2组、G5组和G6组均可分为2个亚组,G4组仅有1份材料(BFY005);分析各聚类群含有的资源数量和重要农艺性状特点后发现,品性优良的资源有G5类群(73份)和G3类群(12份),品性中等为G6类群(57份),品性差的资源有G2类群(52份)、G1类群(3份)和G4类群(1份)。2、利用多态性好的17对引物扩增,获DNA特异性片段186条,清晰条带3360条,其中2770条带具多态性,多态性条带占比82.44%;不同引物扩增的等位基因数介于7~15个之间,Shannon指数(I)1.479~2.301,各位点多态信息指数(PIC)0.680~0.861,故该群体具很好的遗传多样性;当欧式距离为0.44时,198份材料聚类为6类,其中Class 1又可分为两个亚类。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发现,198份材料被分为4个Q群,各群体所含材料数量为47份(Q1)、75份(Q2)、50份(Q3)和26份(Q4),其中Q1~Q3群中Q值大于0.6的材料占比46.81~58.00%,Q4群中Q值大于0.6的材料,占比96.15%,说明Q1~Q3的172份材料来源较为多样化,遗传背景也较为宽泛,来自于Q4群的材料来源单一,遗传背景极为狭窄。4个Q群体的材料在不同来源的9个群体(A、B1、B3、LTVR、B3-HT、B3-LTVR、BW和VARIETY、来源不明确)中均有分布,分布无明显界线。表型聚类中划归为优良组的G5类群,其在SSR分群中主要被划归于Class1和Class2群,且表型聚类中划归为中等组的G6类群和低劣组的G2类群,与G5群的情况类似;表型聚类中也划归为优良组的G3类群,在SSR分群中仅被划归于Class1、2和4群。3、连续三年鉴定198份材料的晚疫病抗性,确定具有晚疫病抗性背景的材料群体具有较多的免疫抗性资源(8.33~14.63%);以抗病毒为目的筛选的75份LTVR群体,晚疫病免疫抗性材料仅占4.00%,且高感和感病材料则达60份;不明来源的材料,也具有较高比例的免疫资源(11.76%);4份染色体倍性不确定的材料,其倍性变化与晚疫病抗性能力无关;SSR技术确定的遗传距离很近的3份材料(BFY089、129、189)的晚疫病抗性能力差别很大。4、77份材料含12个被检测的抗性基因,5份材料仅含11个,当缺乏Rpi_abpt或Rpi-blb1基因时,2份材料表现为高感,但包含12个抗病基因的7份材料也表现出高感,故晚疫病的抗性是十分复杂的,需增加检测基因数量;82份材料基于K-value下分群越多,不同类群的材料交织越多,将其分为2个类群时,其中Q2群体占比高,达77.08%,且2个群的遗传背景均极为单一;基于SNP数据下,82份材料被聚类为5个类群,其中a和d类群分别只占1份材料,b类群占33份材料,c类群占8份材料、e类群占39份材料,在这些类群中,b和e类群又分别可分成2个亚群;本聚类结果由于部分基因序列相似、数目较少等,使晚疫病高感材料和免疫材料被聚类在同一个群体中。5、在马铃薯S.tuberosum Group Phureja(DM)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69个NB-LRR基因家族成员,主要分为CNL和TNL两大类,分别由321个和48个基因组成。对其理化特性、染色体的分布、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基因复制事件、系统发育关系、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筛选出NB-LRR基因家族中响应接种晚疫病P.infestans不同生理小种后的候选基因15个(CNL)和4个(TNL)。

贺苗苗[2](2020)在《马铃薯抗晚疫病资源的评价和青薯9号响应晚疫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作为我国的主粮作物之一,是目前最具有增产潜力的粮食作物,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晚疫病致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毒性变异能力强,马铃薯品种抗病性丧失问题突出,严重威胁着马铃薯的生产。我国是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病害防治最为安全有效的途径,充分利用抗病基因资源,筛选和挖掘抗病基因,尤其是广谱持久抗病基因,以及实行多基因聚合育种是当前抗病育种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并非马铃薯的起源地,资源相对匮乏并且遗传背景狭窄,抗病资源较少,纵使有一些高抗资源,但对其抗病遗传背景和基因组成也不清楚,限制了抗病资源的有效利用。本研究通过对36个杂交组合的1229份彩色马铃薯杂交后代材料进行晚疫病抗病评价,筛选抗感群体对其进行选择消除分析,为挖掘抗病基因奠定了基础;通过晚疫病菌已知的无毒RXLR效应基因的瞬时表达,对青海省主栽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青薯2号进行了晚疫病抗病基因的组成分析;利用RNA-seq技术,对青薯9号晚疫病菌不同侵染时间点的组织进行了转录组分析,识别其晚疫病抗性,为阐明青薯9号和致病疫霉菌的互作机理奠定基础,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马铃薯资源的抗病性鉴定和选择消除分析:对24份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室内和田间抗病性评价,其中6个品种表现高抗,3个品种表现抗病,3个品种表现中抗,6个品种表现感病,6个品种表现高感;选用彩色马铃薯的36个杂交组合的1229份后代材料,通过田间自然发病抗病性鉴定,分别选取25份高抗和高感的马铃薯材料构建抗病池和感病池,利用SLAF-seq测序技术鉴定抗感相关的SNP位点,共得到48859个高可信度的SNP位点,均匀地覆盖于马铃薯的12条染色体上,抗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关系和群体结构比感病群体复杂。根据开发出的多态性SNP位点进行选择消除分析,寻找与马铃薯抗晚疫病相关的候选基因,依据群体分化和基因多态性,共注释到39个基因,并对抗病群体受选择的清除位点区域基因进行了GO数据库、COG数据库、KEGG数据库注释和分析。2.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2号的抗病基因组成分析:采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技术,利用晚疫病菌的9个已知无毒效应基因对青薯2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薯2号可识别Avr2,Avr3a,Avr3b,Avr4,Avr Smira2和Avrvnt1,产生明显的过敏性坏死反应;马铃薯抗病基因特异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表明,青薯2号含有抗病基因R3a,R3b,R10,Rpi-Smira1,Rpi-blb2,Rpi-abpt,Rpi-RD和Rpi-phu1的特异片段;青薯9号的抗病基因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青薯9号含有R3a,R10,Rpi-blb2,Rpi-blb3,Rpi-abpt,RD等多个抗病基因的特异片段,可能含有与RB,Rpi-sto1和Rpi-pta1等高度同源的广谱抗病基因。3.青薯9号在晚疫病菌不同侵染时期的转录组分析:基于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对晚疫病菌侵染青薯9号不同时期0h、24h、48h、72h的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mean聚类分析,共有4类表达模式,其中subcluster_1和subcluster_4在侵染24h时,大量的差异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是晚疫病菌与青薯9号互作关键的阶段;功能注释分析表明,植物—病原菌互作、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中的基因显着富集,此外,还富集到大量的与玉米素、木质素合成相关的基因,是与植物抗性相关的重要因素;在转录因子的分析中,共富集到980个转录因子基因,分属于68个转录因子家族,其中AP2-EREBP和MYB家族响应晚疫病菌侵染的成员最多,分别有86和74个基因受晚疫病菌侵染诱导,占总转录因子基因的6.94%和7.55%,其他还有b HLH、WRKY、NAC、b ZIP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随机选择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WRKY转录因子基因、水杨酸诱导蛋白基因19等与植物抗病密切相关、显着差异表达的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说明测序结果比较准确可靠。

蒋伟,罗晓庆,尹磊,包丽仙,洪明伟,李先平[3](2020)在《彩色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蒸食品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收集的18份四倍体彩色马铃薯和54份二倍体彩色马铃薯的蒸食品质进行评价,对彩色马铃薯的质地、变色和酶促褐变程度、香味和口感评分四个方面进行鉴定和评分。结果表明:综合质地的各项指标,二倍体彩色马铃薯比四倍体彩色马铃薯有更多的变异;不论是二倍体还是四倍体,彩色马铃薯蒸煮前后都极少发生变色和酶促褐变的现象;二倍体彩色马铃薯以"淡"的香味为主(57. 41%),而四倍体彩色马铃薯以"稍有"香味为主(44. 44%)。本研究共筛选了24份综合评价较好、口感评分在7. 1~8. 8的彩色马铃薯资源。其中5份为四倍体彩色马铃薯G06-36-1、日本紫皮、kikko、L-5和L-7,结合农艺性状进一步筛选可作为彩色马铃薯候选新品种。其余19份为二倍体彩色马铃薯材料,可以作为二倍体育种亲本,开展二倍体彩色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研究。

胡海波,郝永丽,高博,王雪洁,刘庆鹏[4](2019)在《39份马铃薯资源在赤峰地区的农艺性状表现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39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鉴定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在引进的39份材料中,早熟材料有15份,薯肉黄色的材料5份,田间抗病性强的材料有4份,商品薯率在80%以上的材料有15份,高产资源5份。对种质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通过配置优良组合,进一步挖掘资源潜力,同时进行种质资源的改良,丰富其遗传多样性,为赤峰地区在马铃薯生产和育种研究中有目的地利用这些资源提供依据。

余小玲[5](2019)在《马铃薯晚疫病抗性材料筛选及其抗病基因组成探究》文中认为马铃薯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作为主粮和蔬菜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晚疫病被认为是马铃薯的头号病害。世界范围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主要方法是使用化学药剂,化学防治不仅增加种植成本,同时对环境以及人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导致晚疫病菌产生抗药性。选育聚合多个广谱、持久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但国内马铃薯抗病育种抗性资源缺乏,同时抗性育种亲本的遗传基础不明,严重制约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的效率。本研究期望通对大量国内外马铃薯资源的抗性评价,筛选一批具有优异晚疫病抗性的资源材料,同时明确这些抗性材料的抗病基因组成,挖掘未知的晚疫病抗病基因,为选育广谱持久抗病品种提供资源材料,为抗性基因聚合和发掘未知抗性基因提供原始材料及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HB0914-2、UK3928A、NL11564三个强毒力晚疫病菌小种,采用离体接种法,对国内晚疫病高发区收集的约70份马铃薯晚疫病育种材料以及从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具有广泛遗传背景的近300份晚疫病持久抗性材料进行多轮抗性鉴定,最终筛选出中抗及以上的晚疫病抗性材料50份。2.根据R基因结构特点,设计了特异的分子标记,对362份马铃薯材料进行了 4个R基因(R1、R3a、R3b和R8)PCR扩增。68份国内抗性材料中37份材料(超过55%)检测到R8基因,R1、R3a和R3b的检出率分别为29%、44%和38%。多个材料含有3个及以上的R基因,表明国内一些抗性突出的材料在含有持久抗性基因R8的基础上还聚合了其他晚疫病抗病基因。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材料中82份材料(超过31%)检测到R8,R1、R3a和R3b的检出率分别为30%、28%和14%。以上结果表明国内外抗性突出的马铃薯育种资源材料中普遍存在R8基因。3.采用抗病基因片捕获段测序技术(dRenSeq)对50份入选优异晚疫病抗性材料中的R基因进行了全面诊断。在这些材料中共检测到了 12个已知抗病基因,其中10个为晚疫病抗病基因,包括R1,R2-like、R3a,R3b、R8、Rpi-blb1(RB)、Rpi-pat1、R9a、Rpi-vnt1和Rpi-abpt。一个抗病病毒基因Rx,一个抗线虫基因Gpa。测序结果证实入选抗性材料中超过90%的材料中含有R8。晚疫病菌株NL11564能够克服R8,在国际马铃薯中心材料中筛选到仅含R8但对NL11564表现抗性的材料,表明这些材料中含有其他未知的R基因。4.根据大量抗病基因测序结果,通过分析R8及其同源类似物(RGA)序列,精准找到它们的差异区域,设计了高度特异的R8基因诊断引物,该引物PCR检测结果与dRenSeq诊断结果高度吻合(符合度达99%),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研究筛选出的抗性材料可为我国晚疫病抗性育种提供丰富的资源材料;抗病基因组成解析明确了当前抗性材料中关键有效抗性基因为R8;本研究开发的R8基因诊断引物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育种实践。

宋威武,吴承金,陈火云,颜学明[6](2019)在《彩色马铃薯花色苷及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彩色马铃薯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近年来更多科研工作者关注到彩色马铃薯。文章就彩色马铃薯花青素种类与含量、合成、种质资源和品种选育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高品质彩色马铃薯品种选育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余斌[7](2018)在《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在中国属于外来作物,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缺乏,现有种质遗传基础狭窄,从国外引进种质资源并进行综合评价,是丰富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119份从秘鲁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的马铃薯种质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该批种质材料的植株株型与块茎产量形成间的关系以及冠层温差变化特性与植株耐旱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马铃薯块茎的色泽和质地品质进行了评价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对引进马铃薯种质材料的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批引进种质资源在不同性状间的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所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在10.52-69.91之间,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56-4.37之间,生育期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2、对引进种质资源进行了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表明该批引进种质材料中CIP393228.67和CIP 385561.124在干旱区,CIP 304350.95、CIP392797.22、CIP388615.22在半干旱区分别表现出较好的丰产和稳产特性。3、在引进种质材料株型与产量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马铃薯种质材料的植株生长习性与块茎产量无直接相关,块茎高产的形成是各株型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株型性状中自然株高、直立性系数、垂角与单株平均块茎重呈显着相关。高产种质类型的植株直立性系数显着高于其它产量类型14.10%-22.47%;在主茎节间距性状中,高产种质类型的主茎基部第4、第5、第6节间距均高于其它产量类型;植株茎叶夹角呈主茎基部向顶端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基部第5茎叶夹角相比基部第4茎叶夹角平均减小5.56°,基部第6茎叶夹角相比基部第5茎叶夹角平均减小6.01°;高产种质类型的平均垂角最大且显着高于中低产和低产类型8.26%和7.40%,此类株型结构有利于避免植株自身或植株间叶片相互遮蔽,有利于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获得高产。4、对引进种质材料的植株表型性状和光合生理指标以及冠气温差进行测定和耐旱性评价分析,发现所测性状指标中冠气温差、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对干旱胁迫最为敏感。冠气温差在不同引进种质材料间及半干旱和半湿润两种环境间均表现出极显着差异性,其耐旱系数与植株表型性状及光合生理指标的耐旱系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冠气温差可作为马铃薯的耐旱性鉴定指标进行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准确便捷的监测马铃薯冠气温差,此技术是进行马铃薯耐旱性评价的有效手段,可为马铃薯耐旱育种研究提供技术支持。5、引进种质材料在25℃贮藏120d时块茎和全粉的色泽变化最大。短时期内60d 4℃低温贮藏环境对马铃薯鲜薯块茎和全粉色泽影响的程度明显大于25℃贮藏环境,而在长时间120d 4℃低温贮藏环境对马铃薯鲜薯块茎和全粉色泽的变化具有抑制效益。在贮藏过程中,种质材料块茎色泽的变化与块茎内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显着相关,块茎内可溶性糖含量越高,其全粉的光泽度越暗。6、引进种质材料块茎内淀粉含量与薯泥挤压力及粘着力存在显着相关性。此批引进的马铃薯种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块茎和薯泥质地特征,可针对不同加工用途进行评价筛选。

张娇[8](2018)在《主食化马铃薯育种亲本的筛选及耐荫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文中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已成为全球第四大主粮,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马铃薯主食化,因此,马铃薯的选育目标除了传统的高产以外,还要求有较高的干物质含量和营养成分。西南山区是我国第二大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在该区的栽培方式主要是与玉米套作,套作中高位玉米对低位马铃薯有荫蔽作用,尤其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受到的荫蔽作用最强,最敏感。因此筛选出符合主粮化要求,同时在弱光下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材料对西南地区马铃薯的育种和生产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SSR分子标记,分析了198个马铃薯材料的遗传背景,并于马铃薯初花期调查了这198个马铃薯材料田间农艺性状和光合能力,收获后测定其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结合SSR分子标记和各性状评价对198个材料进行比较和筛选。在此基础上,从中筛选35个性状优良的马铃薯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自然光照为对照,以块茎膨大期到收获期进行77%遮光试验为处理,测定各材料光合性能和抗性相关物质含量,并于收获后测定其产量和相关品质性状。根据其光合性能,利用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35个马铃薯材料的耐荫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利用33对SSR引物对198份马铃薯资源材料进行多态性扩增,33对马铃薯引物共检测出159个多态性谱带,每对引物获得1—11条多态性谱带,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4.82条多态性谱带,多态性信息含量在0.1964—0.9791之间,平均为0.6696,说明了在本文33对SSR引物对198份马铃薯材料有很好的区分性。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49—0.96之间,平均为0.68,表明这198份马铃薯材料的遗传背景还较窄。以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5将198份材料聚为五大类群,根据群体结构分析对聚类结果进行修正,最终将198份材料分为4大亚群。⑵根据198份马铃薯材料的各性状评价,产量中选取第一大类加第二大类的第一亚类中的第一亚亚类的共26个材料,包括丽薯6号、粉深洋芋、华渝5号等在内。光合速率方面选取了第一大类和第二大类中的第一亚类中的第一亚亚类中包括青薯2号、中薯2号、凉薯6号等在内的26个材料。而干率和蛋白质含量都分别选择了第一大类的材料,包括S03-2744、S14A53-13和德薯3号在内的7个干率较高的材料和包括B2、K103和鄂薯10号在内的30个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材料,其中干率中的第一大类材料干率在26%以上。按以上四个相关指标筛选的材料,去除重复的材料,最后共选出了71个在以上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表现较好的材料。⑶通过综合评价法将13个单项指标综合为6个综合指标对马铃薯耐荫性大小进行评价,并根据聚类分析对35个马铃薯材料进行了分类,从耐荫性强到耐荫性弱分为四个类别,根据评价结果,选出了35个材料中耐荫性最好的材料鄂薯10号和耐荫性最差的材料丽薯6号。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以综合值D值为因变量,其他各评价指标为自变量,得出逐步回归方程Y=0.060+0.106Gs+0.214qP+0.143NPQ。利用逐步回归建立的数学模型只需3个指标就可以快速便捷的预测马铃薯耐荫性的大小。综上结果,本文筛选到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高干或高蛋白等营养价值的材料,为马铃薯主食化专用品种选育提供亲本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基于光合系统参数建立了马铃薯块茎膨大期耐荫性评价体系。利用该体系建立的数学模型,可简单高效地预测马铃薯材料的耐荫性强弱,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段绍光[9](2017)在《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与国外合作的日益深入,我国的马铃薯种质资源数量和种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保存了大量的马铃薯材料,基本可以代表我国整体的马铃薯种质资源组成。本研究利用保存的包括国内育成品种以及从欧洲、北美和CIP等地区和国际研究机构引进的600余份材料,从系谱分析、细胞质分型、表型性状聚类、遗传多样性分析、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利用、育种亲本的选配和拓宽我国马铃薯育成品种遗传基础提供参考。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分析了我国马铃薯审定品种的遗传基础。截至2012年,我国共审定436个马铃薯品种,其中自行选育的379个品种共涉及亲本423个,累计使用724次,按来源分为国内品种、国内品系、地方品种、新型栽培种、北美资源、欧洲资源、CIP资源和其他共8类,相应的核质遗传贡献分别为97.5、107、10.5、16、27.5、71、33和16.5,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品种和国内品系一直是贡献最大的类型,而农家品种主要以母本为主,外来资源如新型栽培种、欧洲资源和北美资源更多以父本为主。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和血缘组成系统分析表明,疫不加、竹板、工业、兰芽和早玫瑰可以称为第一代亲本,男爵、胜利、燕子、白头翁、米拉、多子白、卡它丁和小叶子可以归为第二代亲本。2.采用多重引物系统对我国保存的608份马铃薯材料进行了细胞质分型。T、D、P、A、M和W型细胞质占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303(49.8%)、243(40%)、2(0.3%)、15(2.5%)、6(1%)和39(6.4%),未发现6种类型以外的其他细胞质类型。3.选用16个田间表型性状,对454份马铃薯材料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14.66处参试的所有材料可以被聚成两个类群A1和A。在欧式距离12.74处类群A1又可以被分为两个亚群A11和A12。在欧式距离11.73处全部参试材料可以被聚成9个类群,包括四个小类(A、B、C和H)和五个大类(D、E、F、G和I),其中类群I所包括的材料占总数的57.5%。4.筛选获得了36对分布于马铃薯12条染色体上、多态性高、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引物,构建了559份材料的系统进化树。利用8份来源广泛、具有遗传背景代表性的材料从332对引物中筛选出36对谱带清晰、多态性较高、容易统计的引物,对559份马铃薯材料总共扩增出134个多态性位点,36对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位点数量在17间变动,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位点为3.72个。36对引物多态性信息量(PIC)的浮动范围为0.15450.7743,平均值为0.5783。采用PowerMarker V3.25构建NJ系统进化树,供试559份材料总体可以分为3个大的类群(类群1、类群2和类群3)。类群1是一个混合群,各地区品种均有分布,包括133份马铃薯材料,占总数的23.8%;类群2中欧洲、北美以及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材料所占比重大,该类群包括的材料数量为187,所占比例为33.5%;类群3中北美、南美以及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马铃薯材料所占比重大,其包含的239份材料占供试559份材料的42.8%。5.对8个马铃薯加工和早熟亲本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大西洋和GT12867-02在单株结薯数上具有较强的负向GCA效应,大西洋两年的效应值分别为-9.89和-15.43,GT12867-02在2010年的效应值为-9.11;大西洋和Lenape在干物质含量上具有较强的正向GCA效应,其中大西洋2009年的相对效应值为4.50;大西洋、GT12867-02和Lenape在炸片颜色上具有较强的正向GCA效应,大西洋两年的相对效应值分别为11.90和12.45,GT12867-02和Lenape在2009年的效应值分别为5.02和4.75。6.对马铃薯加工品质和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力的估算和分析。单株产量、干物质含量、单薯重、单株结薯数和炸片颜色两年的所有广义遗传力均大于62%,说明这5个性状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炸片颜色两年的狭义遗传力均大于50%,说明该性状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不易受环境影响,亲本所具备的炸片品质能够稳定有效地传递给分离后代,可以对该性状进行早世代的选择。单株产量和单薯重两年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40%,说明这两个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应该进行高世代选择。

宋洁,郭华春,李婉琳,姚超[10](2017)在《SSR分子标记分析CIP引进马铃薯品系与国内资源的遗传差异》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的马铃薯品系与国内资源的遗传差异,为马铃薯遗传资源的保存及育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4对SSR引物对从CIP引进的32份马铃薯品系与35份国内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选取的14对引物目标条带清楚,多态性高,多态信息量(PIC)变幅为83.70%96.03%,平均为92.62%。所有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31670.8333,平均为0.5763;国内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8330.7667,平均为0.58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000处可将试验材料分为六大类,第一类和第二类均包括18份材料,主要为从CIP引进的马铃薯品系;第三类包括5份材料,包括CIP引进马铃薯品系1份(D172)和国内马铃薯品种(系)4份(昆-3、云201、克疫85和紫云2号);第四、五、六类分别包括7、10和8份材料,均为国内马铃薯品种(系)。主坐标分析可将所有材料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25份国内马铃薯品种(系),第二类包括10份国内马铃薯品种(系)和31份从CIP引进的马铃薯品系,其结果与相似性系数在0.5360处的聚类分析结果相符,可直观反映马铃薯资源类群。【结论】从CIP引进的马铃薯新品种(系)与国内现有品种(系)遗传距离较远,可丰富国内马铃薯种质资源,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二、云南马铃薯资源评价及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马铃薯资源评价及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198份CIP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和晚疫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种质资源起源与多样性
    1.2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及利用情况
        1.2.1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现状及育种进展
        1.2.2 我国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进展
        1.2.3 引进种质资源在我国马铃薯育种中的利用现状
    1.3 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利用
        1.3.1 系谱分析
        1.3.2 形态学标记
        1.3.3 遗传标记法
        1.3.4 SSR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1.3.5 SNP分子标记及应用
        1.3.6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 马铃薯晚疫病与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
        1.4.1 马铃薯晚疫病概述
        1.4.2 寄主与病原物互作机制
        1.4.3 马铃薯晚疫病危害
        1.4.4 马铃薯抗晚疫病资源筛选及抗病育种
        1.4.5 马铃薯晚疫病相关基因的挖掘及全基因组分析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198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2.1 试验区情况及材料方法
        2.1.1 试验区气候环境及土壤
        2.1.2 试验材料来源及种植
        2.1.3 田间表型性状测定及赋值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1.4.1 定量性状划分
        2.1.4.2 遗传多样性评价
        2.1.4.3 统计各性状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2.1.4.4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间定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2.2.1.1 不同试验点定量性状的表现
        2.2.1.2 定量性状与环境和年度的互作效应
        2.2.1.3 定量性状的分布与分级
        2.2.1.4 定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2.2.2 定性性状多样性分析
        2.2.2.1 定性性状频率与分布
        2.2.2.2 定性性状多样性分析
        2.2.3 田间21 个形态学性状的因子分析
        2.2.4 田间21 个表型指标的聚类分析
    2.3 讨论
        2.3.1 田间22 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2.3.2 田间21 个表现性状的聚类分析
        2.3.3 几个极端材料的描述
第三章 马铃薯种质资源倍性鉴定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气候环境及土壤
        3.1.2 试验材料来源及种植
        3.1.3 染色体倍性研究方法
        3.1.3.1 试验材料采集与保存
        3.1.3.2 核提取液制备
        3.1.3.3 叶片细胞核悬浮液制备
        3.1.4 SSR遗传标记的聚类分析方法
        3.1.4.1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1.4.2 SSR引物筛选
        3.1.4.3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3.1.4.4 SSR标记分析
        3.1.4.5 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鉴定
        3.2.2 种质资源的SSR聚类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3.2.2.1 引物筛选及其退火温度确定
        3.2.2.2 种质资源SSR扩增条带的多态性分析
        3.2.2.3 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2.3 种质资源的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3.2.4 种质资源的SSR聚类与表型聚类的关联性分析
    3.3 讨论
        3.3.1 种质资源群体的染色体倍性鉴定
        3.3.2 种质资源群体的多态性及聚类分析
        3.3.3 种质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4 SSR分类群体与表型分类群体的关联性
第四章 种质资源晚疫病抗性离体评价及其SNP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及基因组信息
        4.1.2 离体叶片晚疫病抗性室内鉴定方法
        4.1.3 基因组测序及SNP遗传多样性分析
        4.1.3.1 DNA提取和测序方法
        4.1.3.2 SNP数据统计及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 份材料离体叶片晚疫病抗性鉴定
        4.2.2 82 份材料中12 个晚疫病抗性基因的检测
        4.2.3 82 份材料的群体结构及主成分分析
        4.2.4 82 份材料基于SNP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2.5 82 份材料的SNP分类与表型聚类和SSR分群的关联性分析
    4.3 讨论
        4.3.1 晚疫病抗病能力及所选相关抗性基因的评价
        4.3.2 82 份材料的群体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五章 马铃薯NB-LRR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马铃薯基因组中NB-LRR成员的鉴定
        5.1.2 马铃薯NB-LRR家族成员的序列和结构特征分析
        5.1.3 马铃薯NB-LRR家族成员的染色体定位分析与基因重复事件分析
        5.1.4 NB-LRR的进化分析与分类
        5.1.5 NB-LRR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NB-LRR的鉴定及染色体分布
        5.2.2 NB-LRR基因复制事件分析
        5.2.3 NB-LRR进化分析与分类
        5.2.4 NB-LRR基因结构和motif分析
        5.2.5 NB-LRR蛋白的理化性质和亚细胞定位
        5.2.6 NB-LRR基因家族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5.2.6.1 CNL基因家族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5.2.6.2 TNLs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5.2.7 NB-LRR基因家族响应晚疫病不同生理小种的表达分析
        5.2.7.1 CNL基因家族响应晚疫病不同生理小种的表达分析
        5.2.7.2 TNL基因家族响应晚疫病不同生理小种的表达分析
    5.3 讨论
        5.3.1 NB-LRR中CNL家族的分类特征
        5.3.2 NB-LRR基因在不同组织和的表达分析
        5.3.3 NB-LRR基因响应晚疫病不同生理小种的表达分析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马铃薯抗晚疫病资源的评价和青薯9号响应晚疫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晚疫病
        1.1.1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群体结构研究
        1.1.2 马铃薯晚疫病抗病基因
    1.2 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
        1.2.1 基因对基因假说
        1.2.2 警戒模型(guard model)假说
        1.2.3 诱饵假说
        1.2.4 Zigzag模型假说
    1.3 马铃薯晚疫病效应基因的种类和应用
        1.3.1 马铃薯晚疫病RXLR型胞质效应蛋白
        1.3.2 晚疫病菌效应基因组学的应用
        1.3.3 晚疫病菌效应基因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1.4 马铃薯晚疫病菌和马铃薯基因组的测序
    1.5 生物信息学在作物学中的应用
        1.5.1 高通量测序技术概述
        1.5.2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其发展应用
        1.5.3 全基因组测序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马铃薯的抗病性鉴定和抗感群体的选择消除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马铃薯资源和材料
        2.1.2 供试田块
        2.1.3 田间抗病性鉴定方法
        2.1.4 室内抗病性鉴定方法
        2.1.5 基于SLAF-seq的多态性SNP位点进行抗病基因的选择消除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马铃薯资源田间和室内抗病性鉴定结果
        2.2.2 青薯9号室内和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分析
        2.2.3 彩色马铃薯抗感群体的选择消除分析
    2.3 讨论
        2.3.1 马铃薯品种和后代材料的抗病性鉴定结果
        2.3.2 彩色马铃薯抗病和感病群体的选择消除分析
第三章 青海省马铃薯主栽品种青薯9号和青薯2号的抗病基因组成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马铃薯品种
        3.1.2 供试菌种、质粒
        3.1.3 供试引物
        3.1.4 仪器和试剂
        3.1.5 供试植株培养
        3.1.6 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
        3.1.7 分子标记的鉴定方法
        3.1.8 目的基因片段回收和测序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效应基因瞬时表达结果
        3.2.2 马铃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鉴定结果
        3.2.3 青薯9号抗病基因的的鉴定和分析
    3.3 讨论
        3.3.1 青薯2号瞬时表达和分子鉴定结果比较
        3.3.2 青薯9号的抗病性
第四章 青薯9号不同晚疫病菌侵染时期组织的转录组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马铃薯品种
        4.1.2 供试菌株
        4.1.3 供试试剂和仪器
        4.1.4 供试植株的种植
        4.1.5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1.6 染色和观察
        4.1.7 试验样品的采集
        4.1.8 转录组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致病疫霉菌侵染青薯9号早期侵染关键时间点确认
        4.2.2 RNA-seq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4.2.3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结果
        4.2.4 RNA-Seq组间相关性分析
        4.2.5 差异表达基因的识别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4.2.7 DEGs的qRT-PCR校验
        4.2.8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4.2.9 转录因子分析
        4.2.10 植物R基因数据库(PRGDB)注释
    4.3 讨论
        4.3.1 抗性应答反应中的差异基因聚类
        4.3.2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分析
        4.3.3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抗病防卫反应中的作用
        4.3.4 青薯9号抗病防卫反应相关的转录因子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彩色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蒸食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评价方法
        1.2.1 测试指标及注意事项
        1.2.2 马铃薯食味品质测定流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质地
        2.1.1 坚固性
        2.1.2 粉面性
        2.1.3 干燥性
        2.1.4 结构性
    2.2 变色和酶促褐变
    2.3 香味
    2.4 口感评分
3 结论

(4)39份马铃薯资源在赤峰地区的农艺性状表现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调查
    1.3 田间考种
    1.4 室内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来源种质资源的生育性状调查结果
        2.1.1 生育期
        2.1.2 薯形及其它性状
        2.1.3 生育性状比较分析
    2.2 不同来源种质资源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2.2.1 产量及产量性状
        2.2.2 品质及品质性状
        2.2.3 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分析比较
    2.3 不同来源种质资源抗病性比较及抗病性分析
        2.3.1 抗病性比较
        2.3.2 抗病性比较及抗病性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5)马铃薯晚疫病抗性材料筛选及其抗病基因组成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马铃薯概述
    1.2 马铃薯晚疫病
        1.2.1 病原菌侵染循环及快速进化
        1.2.2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以及防护措施
        1.2.3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育种策略
    1.3 马铃薯晚疫病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1.3.1 已克隆的马铃薯晚疫病抗病基因
        1.3.2 晚疫病抗病基因的应用
        1.3.3 植病互作功能基因组学以及效应子组学研究
        1.3.4 多种技术结合加速资源发掘与抗病基因克隆
    1.4 课题的提出、目的以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晚疫病原菌
        2.1.3 载体及菌株
    2.2 实验方法
        2.2.1 晚疫病原菌分离、培养
        2.2.2 离体叶片接种鉴定
        2.2.3 晚疫病抗性基因富集诊断(dRenSeq)
        2.2.4 分子标记特异性引物设计
        2.2.5 分子标记扩增
        2.2.6 农杆菌瞬时表达
3 结果与分析
    3.1 晚疫病抗性鉴定
        3.1.1 2018年春季初步鉴定
        3.1.2 2018年秋季抗性鉴定
        3.1.3 2018年春秋两季抗性鉴定综合评价
    3.2 dRenSeq技术诊断抗性材料中抗病基因组成
        3.2.1 dRenSeq技术诊断已知的抗病基因
        3.2.2 抗病蛋白与无毒蛋白识别确认dRenSeq技术诊断结果
    3.3 PCR扩增检测抗性材料中是否存在R基因
        3.3.1 R8引物特异性检测
        3.3.2 PCR检测资源材料中的抗病基因
4 讨论
    4.1 多次抗性评价结果的差异性
    4.2 R8在马铃薯抗性材料中高频出现
    4.3 不同R基因的聚合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的影响
    4.4 dRenSeq技术可高通量、准确诊断R基因组成
    4.5 R蛋白和无毒蛋白识别验证材料中是否存在有功能R基因
    4.6 R8基因特异分子标记发掘
    4.7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概述
    1.2 马铃薯起源与分布
    1.3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概述
    1.4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现状
        1.4.1 我国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现状
        1.4.2 我国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进展
        1.4.3 我国对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
    1.5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5.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1.5.2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6 马铃薯植株株型研究
        1.6.1 株型的概念
        1.6.2 株型研究进展
        1.6.3 马铃薯植株株型研究进展
    1.7 马铃薯抗旱评价
        1.7.1 马铃薯耐旱评价研究方法
        1.7.2 马铃薯冠气温差变化特性与耐旱性关系的研究
    1.8 马铃薯加工品质研究进展
        1.8.1 马铃薯全粉品质研究进展
        1.8.2 马铃薯色泽品质研究进展
        1.8.3 马铃薯质地品质研究进展
    1.9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区平均降水量和气温状况
        2.1.4 指标测定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3 表型性状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异
        2.2.4 表型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年际间的互作效益分析
        2.2.5 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2.2.6 种质材料的聚类分析
        2.2.7 种质材料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
    2.3 讨论
        2.3.1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的方法
        2.3.2 119份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评价
        2.3.3 参试材料综合评价
    2.4 结论
第三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植株株型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株型划分方法
        3.1.3 田间试验方法
        3.1.4 植株性状测定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株生长习性与产量的比较分析
        3.2.2 株型直立性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
        3.2.3 节间距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
        3.2.4 茎叶夹角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
        3.2.5 叶片形态与植株生长习性及产量间的分析
        3.2.6 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7 株型性状对产量关联性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冠层温度变化特性与耐旱性关系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田间种植方法
        4.1.2 试验区平均降水量和气温状况
        4.1.3 光合指标测定
        4.1.4 叶绿素测定
        4.1.5 植被覆盖指数测定
        4.1.6 冠气温差的测定
        4.1.7 耐旱系数DTC值计算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环境下植株表型性状的耐旱性分析
        4.2.2 不同环境下冠气温差及光合生理指标的耐旱性分析
        4.2.3 各性状在基因型与环境、年际间的互作效益分析
        4.2.4 各性状耐旱系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3.1 马铃薯耐旱性评价指标
        4.3.2 冠气温差与马铃薯耐旱性的关系
        4.3.3 冠气温差在马铃薯耐旱性鉴定中的应用
    4.4 结论
第五章 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块茎色泽质地品质性状的评价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还原糖含量变化
        5.2.2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5.2.3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淀粉含量变化
        5.2.4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色泽?E分析
        5.2.5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全粉色泽?E分析
        5.2.6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块茎亮度L值分析
        5.2.7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全粉亮度L值分析
        5.2.8 马铃薯贮藏过程中鲜薯块茎硬度变化
        5.2.9 不同复水量下马铃薯薯泥挤压力的变化
        5.2.10 不同复水量下马铃薯薯泥粘着力的变化
        5.2.11 马铃薯块茎成分与色泽、质构品质的相关性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主食化马铃薯育种亲本的筛选及耐荫性评价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概述
        1.1.1 马铃薯生产情况
        1.1.2 马铃薯的加工、利用情况
    1.2 马铃薯种质资源评价
        1.2.1 马铃薯种质资源
        1.2.2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评价
        1.2.3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生理性状评价
        1.2.4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评价
    1.3 弱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1 光照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3.2 弱光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1.3.3 弱光对植物生殖生长的影响
        1.3.4 弱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5 弱光对植物酶活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3.6 弱光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1.3.7 弱光对植物内在品质的影响
        1.3.8 植物弱光胁迫分子调控机制
    1.4 植物耐荫性评价研究进展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预期目标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与处理
    3.3 试验方法
        3.3.1 农艺性状记录和测定
        3.3.2 生理指标测定
        3.3.3 叶片DNA的提取与检测
        3.3.4 DNA的PCR扩增和电泳
    3.4 数据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马铃薯种质资源特性分析与评价
        4.1.1 马铃薯资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2 马铃薯资源材料的生理特性分析
        4.1.3 马铃薯资源材料的农艺性状分析
    4.2 马铃薯耐荫性综合评价
        4.2.1 弱光对马铃薯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4.2.2 弱光对马铃薯光合作用的影响
        4.2.3 弱光对马铃薯抗逆相关物质的影响
        4.2.4 弱光对马铃薯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4.2.5 马铃薯材料的耐荫性评价
        4.2.6 极端耐荫性材料的比较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评价与亲本筛选
        5.1.2 马铃薯耐荫性评价
    5.2 结论
第6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35个马铃薯耐荫试验各指标均值表
    附表2 35个马铃薯耐荫试验各指标减幅表

(9)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的起源和传播
    1.2 马铃薯种质资源概况
        1.2.1 马铃薯野生种
        1.2.2 马铃薯栽培种
        1.2.3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
    1.3 马铃薯杂交育种
        1.3.1 亲本选配
        1.3.2 马铃薯核心祖先亲本
        1.3.3 育种亲本遗传多样性的拓展
        1.3.4 中国的马铃薯育成品种
    1.4 马铃薯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1.4.1 系谱分析法
        1.4.2 遗传标记法
    1.5 马铃薯细胞质基因分型研究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马铃薯亲缘关系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中国马铃薯审定品种及其直接亲本
        2.3.2 细胞质分型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聚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表型性状聚类
        3.3.2 多态性SSR引物的筛选
        3.3.3 SSR临接系统进化树(Neighbor-Joiningtree)
    3.4 讨论
        3.4.1 SSR标记在马铃薯研究中的利与弊
        3.4.2 基于马铃薯表型性状聚类分析的总体评价
        3.4.3 基于SSR标记马铃薯资源聚类分析的总体评价
    3.5 结论
第四章 亲本重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五个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4.3.2 三个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4.3.3 四个性状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4.3.4 两个性状总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4.3.5 重要性状的遗传力估算
    4.4 讨论
        4.4.1 马铃薯的配合力分析
        4.4.2 亲本育种价值的评价
    4.5 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SSR分子标记分析CIP引进马铃薯品系与国内资源的遗传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基因组DNA提取
        1.2.2 SSR分析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SR引物多态性分析结果
    2.2 聚类分析结果
    2.3 主坐标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四、云南马铃薯资源评价及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198份CIP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和晚疫病抗性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王磊.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马铃薯抗晚疫病资源的评价和青薯9号响应晚疫病菌侵染的转录组分析[D]. 贺苗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彩色马铃薯种质资源的蒸食品质分析[J]. 蒋伟,罗晓庆,尹磊,包丽仙,洪明伟,李先平.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02)
  • [4]39份马铃薯资源在赤峰地区的农艺性状表现及其应用[J]. 胡海波,郝永丽,高博,王雪洁,刘庆鹏. 种子, 2019(07)
  • [5]马铃薯晚疫病抗性材料筛选及其抗病基因组成探究[D]. 余小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6]彩色马铃薯花色苷及育种研究进展[A]. 宋威武,吴承金,陈火云,颜学明. 马铃薯产业与健康消费(2019), 2019
  • [7]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块茎品质的综合评价[D]. 余斌.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1)
  • [8]主食化马铃薯育种亲本的筛选及耐荫性评价体系的建立[D]. 张娇. 西南大学, 2018(01)
  • [9]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D]. 段绍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1)
  • [10]SSR分子标记分析CIP引进马铃薯品系与国内资源的遗传差异[J]. 宋洁,郭华春,李婉琳,姚超. 南方农业学报, 2017(04)

标签:;  ;  ;  ;  ;  

云南马铃薯资源评价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