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藏区教育美好未来

共创藏区教育美好未来

一、开创藏区教育美好未来(论文文献综述)

杨莹慧[1](2021)在《城市民族事务空间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样本》文中指出

丹曲,郑敏芳[2](2020)在《甘南卓尼(co-ne)历史文化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卓尼不仅在历史上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关注,而且也是近当代人类学、社会学家们从事学术研究的热点地区,产生了相关方面的诸多研究成果。文章通过对相关论文的盘点,分析了卓尼地域文化研究的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

黎雪[3](2020)在《何为和谐民族关系:木里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族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随着更大范围的经济一体化,交通、网络、通信的迅速发展,关系网络向外向内延伸,社会单元间的联系加强。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民族关系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需面对的重要议题之一。为提供和谐民族关系研究县域典型案例,本文以木里藏族自治县民族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考察,定量与定性的相互映证,梳理木里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发展与现状,总结其经验价值。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研究分建国前后对木里和谐民族关系形成的历史基础、曲折发展进行梳理。主要考察了木里建置沿革与多民族分布、世居民族的源与流;从“自下而上”的民间互动,回溯了民间经济、政治、文化往来;从“自上而下”的王朝力量,回顾了中央王朝有利于地方民族关系的政治建构。建国以来,木里民族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研究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分别探讨了木里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民族关系发展道路上遭受的挫折、经济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的发展。从实证的视角,笔者开展了民族关系田野调查。研究首先阐明了田野调查中衡量木里和谐民族关系的核心要素和影响因素、相关的内涵界定、问卷设计与田野开展情况。调查主要把各民族人口构成及相对规模、居住格局、日常交往、族际通婚、语言使用、民族心理作为木里和谐民族关系考察的六个核心因素。人口结构中的民族关系,包括木里各民族人口构成与相对规模、人口普查结果中反映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居住格局中的民族关系,包括各民族地理空间的分布、城乡分布情况、微观个体的邻里关系;日常交往中的民族关系,包括生活场所、工作场所、学校场所、娱乐场所中的民族交往;族际通婚中的民族关系,则基于2015年至2017年乔瓦镇婚姻登记数据、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木里县婚姻登记数据,分析包括族际婚的数量及占比、族际婚中的性别差异、教育边际效应对族际婚的影响;语言使用中的民族关系,包括对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汉语言文字使用、双语教育普及的考察;民族心理中的民族关系则通过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民族偏见与歧视的调查情况来呈现。同时,本文对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即外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社会环境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木里主要经济指标、脱贫攻坚的成绩和挑战、语言环境、宗教环境、教育状况等问题。民族关系的认识维度,从历时与共时、国家与民间、结构与互动的不同维度展开。历史积淀和现实建构共同生成木里民族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继承延续;民间交往和国家力量共同生成木里民族关系,其发展离不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两股力量;同时,民族关系也是结构与互动的统一,既通过民族成员的互动交往折射关系的具象情况,又通过赖以生存的外部结构环境影响其发展态势。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路径构成和谐民族关系的时代要求。针对木里当地实际,研究提出夯实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基础,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经济发展“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因地制宜探索地方发展模式的路径。

加草[4](2020)在《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研究 ——以安多藏区藏族大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①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②在党中央对藏区社会稳定高度重视的背景下,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现状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注的重要领域。本研究围绕“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这一主题,设计问卷并在安多藏区随机选取藏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依据问卷数据的反馈,以安多藏区的调查数据为例,分析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简述了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含义、层次、形成的因素以及中国共产党认同研究的理论资源。第三部分,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指出当前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积极方面主要有:主流政治观积极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党的民族政策反馈积极;普遍认可党的历史功绩和改革开放的成绩;对党怀有坚定的政治情感。同时也指出当前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存在一定程度的认同偏差和认同障碍。第四部分,论述了影响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主要因素有:党的自身建设、党的民族政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宗教文化和社会思潮。最后,本文明确了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培育的目标重点以及健全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党的历史功绩和当代成就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藏族地区的红色文化教育。同时本文提出了关于提高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的方法创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树立良好的基层党组织形象、优化教育的环境、培养高校藏汉双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苏静[5](2020)在《青海藏区基础教育需求变化及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创新途径。新世纪以来,青海藏区的基础教育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地区民众不断提升的教育需求,基于青海藏区基础教育需求问题的供给侧改革思路要准确把握基础教育需求变化,调整供给机制,兼顾均等化与差异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路宏[6](2020)在《变迁与选择 ——拉卜楞地区的藏族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教育与文化的交互关系出发,变迁与选择是研究藏族教育的基本视角。近年来,随着族际间文化的交流、交融及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生计变迁、定居转型、旅游开发、城镇化建设与媒体信息的网络传播等的出现,使得拉卜楞藏族地区的文化形态以多样共存的形式呈现,而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亦呈现出知识多维的特征。为此,本文在阐述教育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将“变迁”与“选择”纳入藏族教育研究的理论范畴,以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地区为例,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对其教育“历时性”变迁过程中的文化继承与“共时性”变迁进程中的文化选择进行研究,并据此找寻新时代藏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从其历时性变迁与选择来看,藏族教育自诞生以来,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紧密联系且部分交叉的基本阶段。其一是“自在”的教育阶段,教育变迁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人与自然的交互影响及人类自身的劳动实践,教育的文化选择遵循着“自然选择”的普遍规律,以生存和适应为主要目的。在此阶段,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及变迁与选择的方式;其二是“自为”教育的出现及发展,以藏文字的产生、专业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在这一时期,教育的社会文化性日益凸显,社会发展需要与族群内部的教育自觉成为影响其教育变迁和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三为藏族教育的现代化变迁时期,自为教育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在此时期,因藏族社会发展的现代转型,文化多样与知识多维构成其文化教育的基本生态,而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以及藏族教育在文化实践中的自动调适,成为影响其变迁与选择的重要因素。从共时性变迁与选择来看,本文从学校、家庭、社区、寺院等不同场域对藏族教育进行了田野调查与分析讨论。相对于藏族教育历时性变迁过程中较为封闭的文化环境而言,其共时性变迁无疑具有更为宽容的文化空间。总体来看,“传统”本身与“现代性”的交互介入成为影响拉卜楞藏区教育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在学校教育的文化变迁中,现代教育制度、课程与教学等内在地规范着其教育文化选择的内容与路向,集中指向了知识的普及与教育质量提升;在家庭教育层面,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主要以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为主,其在一种较为“自在”的文化情境中熟悉并对“传统”本身产生认同,重点以伦理道德的养成为主,在当下,其家庭教育正在发生着从“自在”的“非意向性”教育向“自觉”的“意向性”教育的转变,城镇与农牧区的家庭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在社区教育层面,由传统衍生的道德教育和与生活相融的信仰影响构成了当地社区教育的传统内容,藏族儿童在社区实践中由前喻文化的教育实践逐渐向并喻文化、甚至后喻文化进行转变,但即便如此,作为一个深受佛教文化和藏族传统习俗影响的文化社区,其文化特质中关于禁忌的部分仍规约着儿童日常的教育实践,这种影响甚至贯穿儿童终身,成为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道德与伦理边界;在寺院教育层面,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从以寺院为主导的藏族传统教育走向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现代制度化教育,寺院教育由经院式走向现代化,实现其文化服务的功能转型,这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同时也是义务教育发展和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客观辩证地看待寺院教育在藏族文化与教育中的价值及功能,促使其转型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藏族现代教育,促进藏区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发挥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就成为当下研究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文化共生视阈下新时代藏族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文化传播和族际交流进一步加深的基本前提之下,藏族教育的文化选择应在共生基础上提升教育本身的“成人”与“成才”功能,通过“和合共生”统筹文化多元,经由“守正出新”促进教育创新。概言之,教育的文化选择并不是对某一文化现象或特质的静态攫取,而是根据特定的社会发展需求,在一定的文化观、教育观的支配下所形成的动态实践,其本质是教育参与者教育智慧及其行动的一种文化实践,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

拉姆扎西[7](2020)在《拉卜楞塔哇藏族女性成人仪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俗礼仪可谓活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藏族成人礼仪囊括了本地区藏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社交文化等多种文化内容,是观察当地文化发展现状及变迁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拉卜楞塔哇藏族女性成人仪式的研究,探寻仪式的当代价值。论文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并结合民族学、民俗学等各学科相关理论,从藏族女性成人仪式具体仪程切入,分析仪式中的细节、符号象征、意义,以及对待仪式的观念等方面内容,以期描绘整理出成人仪式在本地社会的发展面貌。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对象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相关理论评述以及研究思路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对仪式的生存场域进行了阐述,包括拉卜楞地区区位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及文化背景;第三部分是对拉卜楞地区藏族女性成人礼仪仪程仪轨的整体描述;第四部分对成人仪式进行详细解读,包括仪式中的象征符号解读、大众对仪式意义的诉求以及仪式变迁及其相关因素的阐释;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成人仪式具有的重要社会意义以及对民俗礼仪与文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张晓颖,傅欣,孙佳佳[8](2019)在《“组团式”教育援藏案例——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市响应党中央关于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精神,通过"定点组团"的方式对西藏开展教育扶贫,即"组团式"教育援藏。他们以顶层设计提供教育扶贫的系统解决方案,以"七彩课程"为核心把上海市素质教育经验融入西藏地区,以教科研师训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以远程教育平台实现沪藏教育资源共享,使学生素质和当地师资队伍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任妍妍[9](2019)在《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青南藏区地处三江源生态功能核心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最大的生态价值,承担着最大的生态责任,拥有最大的生态潜力。改革开放前后一系列忽视生态承载能力、违背自然规律的经济活动,不但使青南藏区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立为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开启了新篇章。本文结合青南藏区实际情况,以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系统作为目标层,以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系统层,以生态容量和生态压力作为生态系统的分类层,以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活力、居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系统的分类层,每个分类层下对应具体指标。本研究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权重值对青南藏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做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生态系统容量小、压力大,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活力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生态系统处于较差阶段,经济系统处于一般水平;通过进一步测算耦合度和协调度,研究发现青南藏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目前处于弱协调阶段,属于生态滞后的调和耦合协调类型。青南藏区生态子系统中,影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为:人均可利用草地面积少,农作物耕种面积少,年末牲畜存栏数量过大等;经济发展子系统中,地区生产总值较低,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较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不高,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少,这些指标拉低了青南藏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较大,加重了原本脆弱的生态负担,青南藏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科技项目投入占GDP比重这两项指标虽然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活力,但是对于青南藏区来说,这两项指标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青南藏区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并不强。生态基础脆弱、生存条件恶劣、经济实力不足、经济行为不合理,人口增长压力大、受教育水平和观念滞后、师资力量薄弱、医护人员稀缺等是导致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不能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继续加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和治理,改善不合理的经济行为,积极建设民族生态文化,从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角度促进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王红学[10](2019)在《刘文辉西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刘文辉(1895年-1976年),字自乾,四川大邑县人,曾担任国家林业部部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文辉是四川军阀界风云人物之一,1939年任职于西康省主席,在治理西康的进程中尤为重视西康的教育事业,对西康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构建了西康教育体系,塑造了民族地区教育样板,推动了西康教育的早期现代化,堪称是一名开创了民族教育的先驱。西康省成立初期,刘文辉深刻认识到百姓愚昧不堪,西康文化低落,人才奇缺。刘文辉以西康省主席的身份,在全面指导新西康的建设、发展西康教育的过程中,吸取前人经边教训,并结合个人经边十余年的经验,以“三化政策”、“三进原则”贯穿教育始终,并成功运用于实践之中。刘文辉在对西康教育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要“尽西康之人力以为国用”、“培养人民的知识力、组织力、生产力和生存力”、“融合民族情感,发展边疆教育”,关注教育发展中的师生,引导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与教材,精心绘制了西康教育的发展蓝图。这些举措,使西康教育初具规模,为西康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西康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巩固西南大后方做出了贡献。本文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刘文辉人生历程做深入的分析,探析刘文辉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及在任职期间所实施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并对刘文辉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概述,全面总结了刘文辉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最后对刘文辉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客观的评价,揭示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民族地区教育的启示。

二、开创藏区教育美好未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创藏区教育美好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2)甘南卓尼(co-ne)历史文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宗教研究
    (一)人物研究
        1、策墨林活佛系统的研究
        2、喇嘛噶绕仓的研究
        3、名僧研究
    (二)卓尼版《大藏经》研究
        1、版本及其部数
        2、藏蒙地区的传播
        3、开发利用
    (三)禅定寺研究
    (四)藏传佛教文化研究
    (五)印经院研究
二、艺术研究
    (一)手工艺研究
        1、石雕艺术研究
        2、木雕艺术研究
        3、其他手工艺研究
    (二)舞蹈研究
        1、莎姆舞/巴郎鼓舞
        2、法舞
    (三)音乐研究
        1、民歌研究
        2、乐器研究
        3、综合研究
三、土司研究
四、风俗、历史、考古、族群、语言研究
    (一)风俗习惯研究
    (二)历史事件研究
    (三)文物考古研究
    (四)族群研究
    (五)语言研究
五、未来研究展望
    (一)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会逐步提高
    (二)未来研究的热点在原有基础上略有变化
    (三)未来的研究方法将趋于多样

(3)何为和谐民族关系:木里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择木里藏族自治县民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创新及难点
    七、木里藏族自治县基本概况
第一章 木里民族关系形成的历史基础
    第一节 木里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
        一、建置沿革与多民族分布
        二、木里世居民族的源与流
    第二节 木里多民族交往的民间互动
        一、经济交往与民族关系
        二、政治交往与民族关系
        三、文化交往与民族关系
    第三节 中央王朝有利于地方民族关系的政治建构
        一、中央王朝的土司制度
        二、中央王朝的改土归流
        三、木里历史对民族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二章 建国以来木里民族关系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的建立与木里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
        二、民主改革的推行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第二节 “大跃进”“文革”时期木里民族关系遭受挫折
        一、左倾思想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二、“文革”对民族关系的破坏
        三、民族政策的拨乱反正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木里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工业化、市场经济和社会关系结构变化
        二、民族旅游带来的社会多元及关系结构改变
        三、大众传播媒介与多民族关系的扩展及互动方式变化
        四、木里经济的支柱产业:林业和水电
第三章 木里民族关系核心要素的实证考察(上)
    第一节 民族关系要素理论确认
        一、衡量民族关系的核心要素和影响因素
        二、有关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界定
        三、问卷设计与田野调查的开展
    第二节 人口结构中的民族关系
        一、各民族人口构成及相对规模
        二、人口普查结果反映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分析
    第三节 居住格局中的民族关系
        一、各民族地理空间分布
        二、各民族城乡分布情况
        三、微观个体的邻里关系
第四章 木里民族关系核心要素的实证考察(下)
    第一节 日常交往中的民族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当代意义
        二、木里民族交往现状
        三、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木里举措
    第二节 族际通婚中的民族关系
        一、乔瓦镇族际婚分析:基于2015年-2017年乔瓦镇婚姻登记数据
        二、木里县族际婚分析:基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木里婚姻登记数据
        三、木里人口较多民族族际婚特点
    第三节 语言使用中的民族关系
        一、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
        二、汉语言文字的使用
        三、民汉双语教育的普及
    第四节 民族心理中的民族关系
        一、国家与民族认同
        二、多层次的民族认同
        三、民族偏见与歧视
第五章 木里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民族关系与经济发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及增速分析
        二、木里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第二节 民族关系与反贫困
        一、脱贫攻坚的成绩与困难
        二、木里脱贫攻坚政策建议
    第三节 民族关系与人文环境
        一、语言环境宽松
        二、藏传佛教世俗化现象
        三、教育状况改善及热点问题评析
第六章 木里构筑起和谐民族关系及其价值
    第一节 木里和谐民族关系经验性价值
        一、历时与共时的统一
        二、国家建构与民间交往的统一
        三、结构与互动的统一
    第二节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路径
        一、完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
        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第三节 夯实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
        二、民族工作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经济发展“利益共享,责任共担”
        四、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因地制宜,探索木里发展新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研究 ——以安多藏区藏族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 研究的重点
        2. 研究的难点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1.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不足之处
一、 中国共产党认同概述
    (一) 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含义
        1. 认同
        2. 政党认同
        3. 中国共产党认同
    (二) 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层次
        1.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
        2. 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3. 对中国共产党的评价
        4. 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行为表现
    (三) 中国共产党认同形成的因素
        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
        2. 中国共产党组织自身影响力
        3.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带领人民取得的成就
    (四) 中国共产党认同研究的理论资源
        1.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2. 西方政治学政党认同理论的部分内容
        3. 社会认同理论
二、 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现状及问题
    (一) 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主流积极向上
        1. 主流政治观积极向上,拥护党的领导
        2. 对党的民族政策反馈积极
        3. 普遍认可党的历史功绩和改革开放的成绩
        4. 对党怀有坚定的政治情感
    (二) 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存在的问题
        1. 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缺乏深度和广度
        2. 部分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评价缺乏稳定性
        3. 部分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趋于表层化
        4. 部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缺少建设性的理性认同
三、 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影响因素
    (一) 党的自身建设
    (二) 党的民族政策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四) 宗教文化和社会思潮
四、 增强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对策
    (一) 确定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培育目标重点
        1. 认知层面的目标
        2. 情感层面的目标
        3. 评价层面的目标
        4. 行为层面的目标
    (二) 健全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培育内容
        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2. 党的历史功绩和当代成就的认同
        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4. 藏族地区的红色文化教育
    (三) 创新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培育方法
        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
        2. 树立良好的基层党组织形象
        3. 优化教育的环境
        4. 教师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青海藏区基础教育需求变化及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是满足藏区当地教育需求的根本要求
二、青海藏区基础教育的需求变化
    (一)藏区基础教育日趋增长的刚性需求
    (二)藏区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化需求
    (三)藏区基础教育需求的多元化、新趋势
三、青海藏区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思路
    (一)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要与公众需求结构需求相匹配
    (二)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要“缺什么补什么”
        1. 进一步政策倾斜,完善配套服务
        2. 采取战略性教师人才计划,创新教师待遇等制度
        3. 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要兼顾均等化与差异化
        1. 把握新时代藏区特殊性,反映新特点
        2. 完善表达、协调、整合的供给机制
    (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要善于利用社会优势资源的补充
        1.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基础教育
        2. 加快制定社会力量办学的扶持措施
        3. 加大对社会力量规范办学的监管力度

(6)变迁与选择 ——拉卜楞地区的藏族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
        一、关于藏族传统教育的宏观研究
        二、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民族教育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文化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文本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文本结构
    第四节 理论借鉴与核心概念
        一、理论借鉴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五节 田野点及田野工作概况
        一、关于“拉卜楞地区”的田野介绍
        二、拉卜楞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及田野工作
        三、拉卜楞地区的社会教育资源及田野工作
第二章 藏族文化教育的历史实践
    第一节 文明的发端与教育的起源
        一、诞生于高原上的教育实践
        二、“不知而行”的先民教育
    第二节 文字的出现与藏族早期的教育
        一、源于本教的早期藏族教育
        二、松赞干布时期的“自为”教育
    第三节 专业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寺院教育的发展
        一、佛教的传入与寺院教育的萌芽
        二、“讲经院”的产生与寺院教育的多教派发展
        三、格鲁派的教育改革与寺院教育的革新
    第四节 学校教育的“自为”实践与近现代变迁
        一、拉卜楞地区学校教育的早期实践
        二、拉卜楞藏民文化促进会及近代爱国主义教育
    小结
第三章 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与当代变迁
    第一节 教学模式与语言选择的地域分野
        一、学校教学模式的地域分野
        二、语言选择的空间差异
        三、民族文化符号的校园体现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中的文化选择
        一、课程、教材与生源分布
        二、教学、活动与“偏科”现象
        三、认同、价值与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
    小结
第四章 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
    第一节 藏族家庭教育的“实践”维度
        一、“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
        二、“言传身教”的生活教育
        三、从“自在”到“自觉”的观念变迁
    第二节 藏族家庭教育的“价值”维度
        一、“取名”、“梳发”与家庭教育的“默会”维度
        二、“因果”、“孝”、“善”的道德教育
        三、与自然“共生”的生态伦理教育
    小结
第五章 藏族教育传统与社区教育的文化选择
    第一节 文化传统与社区教育实践
        一、由传统衍生的道德教育
        二、与生活相融的信仰影响
    第二节 仪式传承中的社区教育及其文化选择
        一、“插箭”(bday-Bastos)仪式与神山祭祀
        二、文化禁忌与心理认同
        三、社会变迁与社区教育的现代化转变
    小结
第六章 寺院教育的文化实践与时代转型
    第一节 拉卜楞寺的建立及其教育实践
        一、系统完备的六大“扎仓”
        二、学制、课程与教学组织
        三、学期、学位与入寺制度
    第二节 寺院教育的文化贡献及现代转型
        一、寺院教育的文化贡献及现代局限
        二、从“寺院”到“学校”的现代教育变迁
        三、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与学僧来源的结构性变动
    小结
第七章 教育现代化与藏族教育的文化选择
    第一节 变迁、适应与藏族教育的文化选择
        一、文化多样与知识多维:民族教育发展变迁的基本生态
        二、选择性与适应性:民族教育的固有属性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藏族教育的选择与适应
        一、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
        二、教育现代化:藏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共生:民族教育发展的现代走向
    小结
结语 和合共生,守正出新:藏族教育的“变”与“不变”
    一、变与不变之间:对新时代藏族教育发展的再思考
    二、和合共生:基于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教育文化选择
    三、守正出新:立足教育实践,体现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
附录
    附录1 国民政府时期关于拉卜楞设治局地界勘划相关训令、指令文件
    附录2 1854 年拉卜楞寺清规
    附录3 拉卜楞寺寺规(二十五条)
    附录4 拉卜楞藏族重大禁忌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拉卜楞塔哇藏族女性成人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研究对象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二、相关研究理论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及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拉卜楞塔哇藏族女性成人礼仪生存场域
    第一节 区位地理特征
    第二节 地区历史沿革
        一、拉卜楞地区的发展缘起
        二、拉卜楞“塔哇”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拉卜楞文化背景
        一、传统藏族民俗文化
        二、多民族文化交汇
第二章 拉卜楞塔哇地区的藏族女性成人礼仪展演过程
    第一节 上场:仪式前的准备
        一、后台准备
        二、前台准备
    第二节 中场:宗教、世俗仪式全程
        一、仪式服饰穿戴
        二、佛堂叩拜与煨桑撒礼
        三、灶台上的仪式
    第三节 终场:拜访活动与酒宴
        一、拜访活动
        二、酒宴
第三章 藏族女性成人礼仪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藏族女性成人礼缘来
    第二节 仪式中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内涵
        一、仪式中的色彩及其象征内涵
        二、仪式中的物品及其象征内涵
        三、仪式中的图腾及其象征内涵
        四、仪式中的属相及其内涵
    第三节 仪式意义的心理诉求
        一、角色建构
        二、社会关系联结
        三、社区秩序建设
        四、文化传承需要
    第四节 仪式变迁相关因素的阐释
        一、藏族女性成人仪式的变迁
        二、藏族女性成人仪式变迁之影响因素
第四章 结语与讨论
    第一节 结语
    第二节 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组团式”教育援藏案例——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二案例叙述
    (一)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基本情况
    (二)工作队基本情况
    (三)援建目标
三主要做法
    (一)以“组团式”帮扶打破西藏教育贫困恶性循环
    (二)以顶层设计提供教育扶贫的系统解决方案
    (三)以“七彩课程”为核心把上海市素质教育经验融入西藏地区
    (四)以教科研师训整体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 努力创建校本师训基地
        2. 建立校本研修制度规范
        3. 丰富校本特色教育资源
    (五)以“1+5+X”远程教育平台实现沪藏教育资源共享
四教育扶贫成效
    (一)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学生成绩得到跨越式提升
    (三)当地师资队伍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建设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库
    (五)促进沪藏教师情感融合,教育与社会建设相融合
五经验启示
    (一)“组团式”教育援助优于单个教师支教
    (二)“互联网+教育”助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前景广阔
    (三)高级认知技能和社会情感技能的培育值得总结推广

(9)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南藏区生态环境现状
    2.1 青南藏区生态环境总体概况
    2.2 青南藏区生态资源现状
        2.2.1 地域广阔,农、林地面积较小
        2.2.2 水能资源富集
        2.2.3 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巨大
        2.2.4 矿产资源储备丰富
        2.2.5 药材资源品质优良
        2.2.6 旅游资源闻名遐迩
    2.3 青南藏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2.3.1 青南藏区生态破坏与治理的历史回顾
        2.3.2 青南藏区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第三章 青南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1 青南藏区经济发展在全省的地位
    3.2 青南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2.1 青南藏区产业结构现状
        3.2.2 青南藏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状况
        3.2.3 青南藏区工业发展情况
        3.2.4 青南藏区民营企业发展状况
        3.2.5 青南藏区城镇化水平
        3.2.6 青南藏区农牧民收入及消费水平
        3.2.7 青南藏区教育现状
        3.2.8 青南藏区医疗卫生状况
第四章 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4.1 模型介绍及指标体系构建
        4.1.1 耦合协调模型介绍
        4.1.2 指标体系构建
    4.2 数据来源与标准化处理
    4.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3.1 权重确定方法
        4.3.2 权重计算结果
    4.4 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综合评价
    4.5 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协调耦合模型
        4.5.1 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耦合度测算
        4.5.2 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度水平测算
第五章 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5.1 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5.1.1 生态容量小、压力大、治理困难
        5.1.2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经济活力不足
        5.1.3 经济结构不合理
        5.1.4 农牧民生活质量依然低下
        5.1.5 环境保护管理难度大
        5.1.6 生态畜牧业经济发展缓慢
        5.1.7 民营企业经营压力大
        5.1.8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
        5.1.9 受“一刀切”政策的影响比较严重
    5.2 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5.2.1 生态环境因素
        5.2.2 经济发展因素
        5.2.3 社会发展因素
第六章 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路径探析
    6.1 继续加强对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和治理
    6.2 加强生态经济的发展
        6.2.1 加强生态农牧业发展
        6.2.2 合理开发生态工业和生态后续产业
        6.2.3 优化生态畜牧业经济发展
        6.2.4 合理发展旅游经济
    6.3 改善经济不合理行为
    6.4 积极建设民族生态文化
    6.5 提高当地人口素质和劳务输出
    6.6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6.6.1 加强文化教育制度保障
        6.6.2 加强行政组织制度保障
        6.6.3 加强法律制度保障
        6.6.4 加强经济制度保障
        6.6.5 加强科技制度保障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读研期间参与项目

(10)刘文辉西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刘文辉是四川教育史和民族教育史上不可忽略的历史人物
        (二)刘文辉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当今民族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三)教育史学界对刘文辉民族教育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刘文辉人生历程的研究
        (二)关于刘文辉与西康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
        (三)关于刘文辉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活动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刘文辉
        (二)西康省
        (三)民族教育
    四、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七、研究的拟创新点
    八、研究的可行性及难点
        (一)可行性
        (二)难点
第二章 刘文辉的人生历程与教育思想源泉
    一、刘文辉的生平
        (一)激情岁月——从士兵到将军
        (二)入主康区——创“西康王”传奇
        (三)角色转换——谱写辉煌人生
    二、刘文辉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的根植
        (三)时代背景的趋动
        (四)西康治理的需求
第三章 刘文辉治理西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刘文辉主政西康的教育背景
        (一)“以学生为人差”与“不知教育为何物”
        (二)“建设新西康 奠定新国基”
        (三)“复兴民族的地方必在川康”
    二、治理西康的文化教育政策解读
        (一)“由愚昧到聪慧”发展为“化边地为腹地”
        (二)“修其教不变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三)“边疆教育委员会”等机构的建立
        (四)制定“边疆教育发展规划”
    三、西康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一)广泛快速发展的初等教育
        (二)多层次推进的中等教育
        (三)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与民众教育
        (四)适应民族发展的师范教育
    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兴办报刊出版图书
第四章 刘文辉的教育思想概述
    一、教育是主政西康进程中的重中之重
        (一)对西康教育的深刻认识
        (二)治理西康教育先行
        (三)西康教育的发展蓝图
    二、西康教育发展的目的
        (一)“尽西康之人力以为国用”
        (二)“培养人民的组织力、知识力、生产力和生存力”
        (三)“融合民族情感,建设美丽新西康”
    三、西康教育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一)“以政翼教、以教辅政”
        (二)“三化政策”与教育
        (三)“三进原则”与教育
    四、西康教育发展中的教师和学生
        (一)“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二)创造有利环境 激励学生入学
        (三)关注教师待遇 奖励教师任教
    五、西康教育发展中的课程与教材开发
        (一)课程开发
        (二)教材的特点
        (三)乡土教材的开发
第五章 刘文辉与西康教育发展的评价及启示
    一、刘文辉教育思想的评价
        (一)推进了西康教育的早期现代化
        (二)塑造了民族地区教育样板
        (三)强化国家意识有助于民族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刘文辉教育思想对当今民族教育的启示
        (一)民族地区的执政者要具有教育家的情怀
        (二)民族教育的发展要以尊重融合其文化为基础
        (三)新时代的民族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开拓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开创藏区教育美好未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民族事务空间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样本[D]. 杨莹慧.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甘南卓尼(co-ne)历史文化研究综述[J]. 丹曲,郑敏芳.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何为和谐民族关系:木里的案例研究[D]. 黎雪.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4]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研究 ——以安多藏区藏族大学生为例[D]. 加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青海藏区基础教育需求变化及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探讨[J]. 苏静.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6]变迁与选择 ——拉卜楞地区的藏族教育研究[D]. 路宏. 兰州大学, 2020(12)
  • [7]拉卜楞塔哇藏族女性成人仪式研究[D]. 拉姆扎西. 兰州大学, 2020(01)
  • [8]“组团式”教育援藏案例——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J]. 张晓颖,傅欣,孙佳佳. 中国教育发展与减贫研究, 2019(01)
  • [9]青南藏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任妍妍.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1)
  • [10]刘文辉西康教育实践活动研究[D]. 王红学.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共创藏区教育美好未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