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生姜的栽培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特点

解毒生姜的栽培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特点

一、脱毒生姜的培育及其高产栽培的技术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杜海霞[1](2019)在《汉中盆地生姜发展现状及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发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陕西汉中的南郑、勉县、城固等县生姜种植现状及姜瘟病发生情况调查,对当前本地区生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化肥的施用量过大,增加了姜瘟病的发病率,导致了生姜产量的降低,严重制约了生姜产业发展。总结了当地生姜生产中能增加生姜产量、降低姜瘟病发病率的施肥方式,在南郑县开展了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影响、不同有机肥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影响两个肥效试验。通过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增施100%复合微生物肥对生姜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33.9%,对姜瘟病防效最好,平均病株率最低为0.47%。通过不同有机肥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增施复合微生物肥比不施肥生姜平均出剑数多1.7个、平均发病率低8.3%、亩增产857.6kg,增产率为60.1%。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有机肥、农家肥,都能够增加生姜产量,减轻姜瘟病发病率,但复合微生物肥对生姜的增产效果最好,对姜瘟病的防效也最强。综合认为,汉中地区生姜种植中化肥施用量过大,减少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加生姜产量,降低姜瘟病发病率,即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增施100%复合微生物肥,生姜增产最高,姜瘟病发病率最低,经济效益最好。因此,在汉中种植生姜,建议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选择增施100%复合微生物肥作为最佳施肥方式。该施肥方式下种植效益达到最佳。

张文焕[2](2019)在《生姜质量安全标准比对分析及特征成分差异研究》文中指出生姜品种多样,在我国多个省份有广泛种植,它富含营养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针对生姜的标准数量少、检测方法少,开展国内外生姜质量安全标准比对研究有利于生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生姜中营养指标的检测方法对评价生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我国不同产地生姜的品质差异对生姜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比对研究国内外生姜质量安全标准,分析了我国与CAC、欧盟、美国、日本、澳新以及各国药典在标准数量上和限量值上的异同。安全方面,国内外标准共涉及了391项生姜农药残留最大限量,目前中国标准在数量上非常有限、在限量值上较严格,但有10项标准比国际宽松,建议对其加强评估并对未设定限量的参照国际制定相关标准。针对其他污染物,各国/地区标准数量都较少,主要涉及重金属、生物毒素以及熏蒸剂使用后产生的残留污染物等,建议深入调研并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质量/品质方面,国内外标准数量有限,能够反映生姜特征成分的指标甚少,建议研制生姜特征成分指标的限量标准,加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生姜中6种姜辣素类(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8-姜烯酚、10-姜烯酚)和4种姜黄素类(四氢姜黄素、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等10种特征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ZORBAX RRHD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2.1x 100 mm,1.8μm)分离,以0.1%(v/v)甲酸水溶液和0.1%(v/v)甲酸甲醇溶液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对目标物进行定性、定量。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为0.107.71μg/L,样品基质在3个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2.8%115.3%,相对标准偏差0.58%11.49%。实际样品中10种目标成分均有检出、含量跨度较大。不同产地生姜中特征成分的差异研究显示,广东省生姜样品较特殊,其中风姜、沙姜、山姜分别具有极高含量的6-姜酚、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与其他生姜差异显着,可作为鉴别性指标;四川省竹根姜10-姜酚和10-姜烯酚含量明显低于河南、河北、山东省生姜;河南省邵店姜的6-姜烯酚含量普遍高于其他生姜,并且邵店姜6-姜酚、10-姜酚、8-姜酚、四氢姜黄素的含量均高于怀姜和张良姜;山东省绵姜在6-姜酚、10-姜酚、8-姜酚和四氢姜黄素的含量上均低于河北省绵姜。对10种目标成分横向对比发现,6-姜酚和四氢姜黄素含量分布呈现良好的稳定性和对称性,二者分别是姜辣素类和姜黄素类物质中含量相对最高的成分,因此可作为评价生姜品质的主要特征指标。进一步考察发现生姜品质差异与生姜种植的土壤类型有关。

黄明[3](2016)在《贵州小黄姜的脱毒快繁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小黄姜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药食两用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长期的无性繁殖,导致姜体内积累了多种病毒病菌。脱毒姜不仅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其生产性能,并能显着的提高姜的质量和价格。本研究对小黄姜的脱毒快繁技术和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脱毒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检测,旨在解决小黄姜脱毒快繁及生产技术上的问题,以提高小黄姜的产量和质量。研究成果如下:1.当培养温度是28℃,培养基质为珍珠岩时,母姜的发芽数最高。使用0.1%升汞(HgCl2)消毒15min+75%酒精消毒1min灭菌效果最好,污染率为17.1%。2.小黄姜的快繁技术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小黄姜为材料,通过茎尖脱毒技术,对其进行脱毒快繁。在诱导实验中,以MS+6-BA3.5mg/L+NAA0.1mg/L培养基出芽率最高,达到了73%。MS+6-BA 3 mg/L+NAA0.2 mg/L是最适的继代和增殖培养基。3.脱毒苗病毒的鉴定:通过双抗体酶联免疫技术对脱毒苗进行了病毒(TMV,CMV)的鉴定,得到脱毒小黄姜无性繁殖系。4.炼苗与移栽技术研究:打开瓶盖,在室温下炼苗8天后移栽到不同的基质中,以营养土+珍珠岩3:1组合最有利于移栽苗成活,成活率达到了94%,并且移栽苗茎叶生长旺盛。5.组培材料的遗传稳定性检测:选取23条ISSR引物,对不同继代数的组培苗DNA进行检测,没有发生变异,因此在所用引物检测范围内,小黄姜组培苗在5代以内DNA分子上没有发生变异。

刘单[4](2016)在《峨眉大黄姜茎尖脱毒与植株再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峨眉大黄姜是当地种植者通过引种筛选形成的适应性好、产量稳定、抗性强的独特地方性品种,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与其它无性繁殖作物相似,生姜易受病毒病危害,造成品种退化、生产性能下降;加上生姜栽培季节峨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峨眉大黄姜病毒性退化尤其严重。为探索建立峨眉大黄姜茎尖脱毒与脱毒种苗繁育体系,本试验采用热处理钝化峨眉大黄姜病毒,剥离茎尖剥离进行离体培养和试管苗的病毒检测;研究培养基不同激素组合对不定芽诱导、增殖与生根的影响;比较不同基质对移栽试管苗的效果。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脱毒率。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结果表明采用热处理钝化处理后剥离茎尖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不带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山姜花叶病毒的芽(脱毒率)为56.3%,基本能够满足脱毒种苗繁育的要求。2)激素组合对茎尖诱导与增殖的影响。不同激素组合的茎尖成活率和芽诱导率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在较高浓度(0.2 mg.L-1)6-BA和较低浓度(0.1 mg.L-1)GA3激素组合茎尖成活率和芽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77.5%和92.5%,显着(P<0.05)高于其他激素组合。诱导峨眉大黄姜茎尖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6-BA 0.2 mg.L-1+NAA 0.05 mg.L-1+GA30.1 以该激素组合作为脱毒苗增殖培养基经过30d即达到继代增殖的效果。3)激素组合对丛生芽诱导与增殖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激素组合对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数均存在极显着(P<0.01)的影响,同时对分化芽的生长速度、健壮程度也具有明显的效应;在6个激素处理组合中,较高浓度(0.5 mg.L-1)NAA与较低浓度(0.1 mg.L-1)6-BA组合获得的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数分别达92.5%和12.4个,显着(P<0.05)高于其他激素组合,并且芽的生长速度和健壮程度也优于其他处理。诱导峨眉大黄姜丛生芽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6-BA 1.0 mg.L-1+NAA 0.5 mg.L-1。采用该激素组合进行丛生芽继代培养获得较好的效果。4)激素组合对不定根诱导与脱毒苗生长的影响。采用5种激素水平(或组合)进行脱毒试管苗不定根诱导,均达到100%的不定根诱导率,但处理间平均根数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较高浓度(0.5 mg.L-1)IBA和较低浓度(0.1 mg.L-1)IBA与0.5 mg.L-1 NAA组合处理的平均根数分别为16.3条和17.6条,显着(P<0.05)高于另外3个处理。进一步测定、分析表明:不同激素水平(组合)对脱毒苗的根系生长状况(平均根鲜重、平均根长和根系活力)均具有极显着(P<0.01)效应,其中0.1 mg.L-1IBA与0.5 mg.L-1NAA组合处理显着优于其他处理;该处理的试管苗叶片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叶片鲜重和平均长度也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激素水平(组合)对所测定的3种酶活性分别具有极显着(P<0.01,SOD和POD)、显着(P<0.05,CAT)的效应,并且仍然在0.1 mg.L-1 IBA与0.5 mg.L-1 NAA组合处理上显着高于其他多数处理,分析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其具有更高的生理活性和损伤修复能力。诱导植株生根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IBA0.1 mg.L-1+NAA0.5mg.L-1。5)栽培基质对移栽苗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7种栽培基质(组合)上移栽苗的成活率、株高和根长均存在显着(P<0.05)差异;其中:A2(50%蛭石+50%腐殖土)的成活率达98.3%,显着(P<0.05)高于除A5(50%珍珠岩+50%土壤)外其他处理;株高达为13.89cm,显着(P<0.05)高于其他处理;根长为6.87cm,显着(P<0.05)高于其余处理。总体上50%蛭石+50%腐殖土可以作为试管苗移栽的最适栽培基质。综上所述,本试验初步建立了适用于峨眉大黄姜的茎尖脱毒以及包括不定芽诱导增殖、不定根诱导、试管苗增殖以及移栽基质的脱毒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对峨眉大黄姜脱毒种苗生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不同激素(组合)各个环节效应的分析也为其他生姜品种脱毒种苗繁育研究提供参考。

吴金平,田延富,郭凤领,陈磊夫,姜正军,李芳,邱正明[5](2015)在《武陵山区凤头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提出武陵山区凤头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酉水河及其支流沿岸、海拔750 m左右中低山及平坝地区。凤头姜表皮黄白,光滑,纤维少,肉质脆嫩,辛辣味浓,香味纯正,多汁,除鲜食外,还大量加工成风味独特的腌姜,远销各地。文章主要分析凤头姜产业发展优势,论述其发展现状,提出通过壮大骨干企业、培植生姜产业龙头,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型产业等发展对策,逐步把凤头姜产业建设成为恩施州乃至武陵山区的重点支柱产业。

王兴翠[6](2011)在《生姜离体叶片植株再生体系及多倍体诱导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生姜为无性繁殖作物,难以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手段进行种质创新及新品种培育。为此,本文以莱芜大姜和山农1号大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生姜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探讨了秋水仙素诱导生姜试管苗多倍体技术及光质对生姜再生苗及根状茎诱导的关系,以期为提高生姜组培快繁效率和创新生姜种质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生姜离体器官(根、叶鞘、叶)愈伤组织诱导,以叶片为最佳,但培养条件显着影响其诱导效果。生姜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以N6培养基较好,MS、MN次之,1/2MS较差;适宜的2,4-D浓度有利于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且2,4-D与6-BA搭配的诱导效果优于2,4-D与KT搭配;暗培养时间也显着影响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适于莱芜大姜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N6+1.0 mg·L-12,4-D+0.5 mg·L-16-BA,在暗培养30 d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77.78%;山农1号大姜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N6培养基附加1.0 mg·L-1 2,4-D、1.0 mg·L-16-BA,经30 d左右的暗培养效果较好,诱导率达78.89%。2.通过对生姜叶片愈伤组织增殖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愈伤组织在MS和N6培养基上置于白光下培养,均经历缓慢生长、快速生长和生长平缓三个阶段,呈现“S”型曲线,且MS培养基较N6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增殖。提高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有利于愈伤组织体细胞胚发生。适于生姜胚性愈伤组织增殖的培养基为:MS+0.2 mg·L-1 NAA+5.0mg·L-16-BA+30 g·L-1蔗糖+6 g·L-1琼脂:而适于胚性愈伤组织向体细胞胚发生的培养基则为:MS+0.2 mg·L-1 NAA+5.0 mg·L-1 6-BA+50 g·L-1蔗糖+6 g·L-1琼脂。3.较低浓度的NAA和较高浓度的6-BA有利于叶片愈伤组织分化与植株再生,且6-BA促进器官分化的效果优于KT和TDZ。莱芜大姜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培养基为MS+0.2 mg·L-1 NAA+10.0 mg·L-16-BA,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指数达34.5,分化成苗指数8.5;山农1号大姜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指数虽然能达到34.1,但其分化率较莱芜大姜低11.42%,且成苗指数仅5.9。添加活性炭对愈伤组织分化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且0.5%的活性炭容易导致生姜再生苗玻璃化,不利于其生长。4.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及处理时间,可显着影响生姜试管苗不定芽再生植株的成活率、变异率及加倍率,其中以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分别为0.034%~0.187%、4.91~15.62d时,生姜试管苗成活率可望取得达到80%以上;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分别为0.116%~0.197%、10.63 d~16.29 d时,生姜试管苗变异率可望取得达到5%以上;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分别为0.118%~0.215%、9.04 d-14.48 d时,生姜试管苗加倍率可望取得达到2%以上。生姜试管苗四倍体植株的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减小,气孔增大。愈伤组织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的生姜再生植株未发现变异植株。5.通过对不同光质对生姜再生苗继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蓝光处理能得到健壮的生姜试管苗。与白光处理相比,绿光、红光均显着增加了生姜试管苗的株高,但绿光显着降低了其繁殖系数,而蓝光则刚好相反;黄光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较小。绿光、蓝光、红光均可诱导试管苗较早形成微型姜,而黄光则延迟了微型姜的形成;微型姜鲜重以绿光处理较高,较白光处理增加60%以上,其它处理间则无显着差异;但微型姜干物质、淀粉、粗纤维含量均以绿光处理较低,蓝光处理较高;可溶性糖含量以红光、黄光处理较高,绿光、蓝光处理较低,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基本呈相反的趋势。生姜试管苗叶片Gs及蒸腾速率则以蓝光、黄光处理较高,红光、绿光处理较低。

刘小阳,徐德聪,李红侠[7](2009)在《潜山生姜脱毒种姜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建立潜山生姜脱毒种姜快速繁殖体系的技术,如脱毒、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移栽驯化和种姜的培育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脱毒姜种的培育方法。

刘小阳[8](2007)在《生姜瘟病无公害防治技术》文中认为根据大田生产试验,对生姜瘟病多种防治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姜瘟有效的防治技术,经检测,这些防治方法均是无公害的,值得有关生产部门推广使用。

袁璋[9](2006)在《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文中提出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居全国重要地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45.8%。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部地区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51.1%和87.3%,2001年至2004年在东部地区粮食减产750.6万t的严峻情况下,中部地区大幅度增产1889.1万t,使我国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成为农业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农业结构理论和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兼顾全国和东西部地区,重点剖析中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历史变化和现状,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的方向及主要技术对策,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一)分析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变化资料,将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划分为农业结构被动适应性调整(1952—1978)、农业结构主动适应性调整(1979—1998)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1999至今)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所有制条件下进行的,农民只能被动的服从于计划种植,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长期占80%以上,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80%以上,畜牧业产品结构中猪肉占90%以上。这一时期的农业结构是典型的种植业主导下的粮猪结构,产业间比例失衡,农业系统的总产出率低。第二阶段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环境中进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一定的自主权,农产品生产适应市场变化进行调整,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农民进行主动适应性调整。种植业产值比重降到58.0%,畜牧业和渔业的养殖业比重上升至38.5%,各产业部门均处于快速发展状态,1998年粮食总产达51230万t,单产达300.2kg庙的历史新纪录。第三阶段是进入农业发展新时期后中央提出战略性性调整,种植业产值比重进一步降低至50.1%,养殖业比重增至41.7%,基本形成了种养并重的结构。但这一时期因各地过分强调发展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10.7%,粮食总产降至46947万t。 (二)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和2004年的现状资料的全面分析,总体上与全国农业结构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也有中部的特点和问题,主要表现出“四个基本协调”和“四个不对称”。按2004年的分析数据,四个基本协调是: (1)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比重分别占农业总产值50.1%和41.7%,基本是按合理化方向演进的结果,各产业部门发展基本协调。 (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等非粮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为69.4:30.6,作物种植结构在曲折中按合理化趋势演进,比例关系基本协调。 (3)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在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0.7%的情况下,中部地区仅减少2.9%;在全国粮食总产减产8.4%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还略有增加。没有像东部那样分别减少21.2%和24.7%的大幅度下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要贡献,与国家对中部地区的要求基本协调。 (4)一、二、三产业产值比由1978年的35.5:46.4:18.1,发展到2004年的17.1:49.2:33.7。这一变化虽然没有东部地区二三产业发展快,但总体上同国内外共同发展规律相一致,符合中部地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 四个不对称是: (1)农产品总量增长相对较快与经济总量增长相对较慢不对称

罗天宽[10](2006)在《生姜脱毒快繁体系研究与脱毒姜推广体系探讨》文中指出姜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及经济价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脱菌脱毒姜不仅可大幅度地提高其生产性能,并能显着地提高姜的质量和价格。本研究对生姜的脱菌脱毒、快速繁殖技术和脱菌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脱菌脱毒姜的生产成本进行了分析,以降低生产成本;并对姜脱菌脱毒技术及脱菌脱毒种苗的推广体系进行探讨,旨在根据生产实际解决生姜脱菌脱毒快繁及生产技术上的问题,以提高生姜的产量和品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生姜的脱菌脱毒技术研究:以台湾肉姜为材料,通过热处理-茎尖脱毒技术,对其进行脱菌脱毒。在诱导实验中,以MS+6-BA2mg/L+NAA0.6mg/L培养基中出芽率最高,达到74.1%。通过双抗体酶联免疫技术及PDA培养对经脱菌脱毒的姜组培苗进行了植物青枯菌(细菌)和病毒(TMV、CMV)的鉴定,得到无菌无毒生姜无性繁殖系。 2.生姜脱菌脱毒苗的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在快繁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外植体、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蔗糖浓度、不同状态的培养基、温度及光照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以糖浓度3%,丛生芽方式繁殖,MS+6-BA4mg/L+NAA0.2mg/L的培养基最适合继代培养,增值系数达到6.2倍/28d。 3.生根的最适培养基研究:糖浓度为1%,以MS+BA0.2+NAA0.5mg/L液体培养基为最适生根培养基,生根率为100%,叶片翠绿,植株粗壮,生根快且根系发达,适于移栽。 4.移栽不同介质研究:对来源于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培养的植株进行移栽实验。得出珍珠岩加土作为介质最有利于移栽苗成活,来源于改良培养基植株成活率达到96.28%。 5.生姜脱菌脱毒苗生产成本与效益的关键因素分析:通过使用液体培养基及降低蔗糖的使用量,保持了继代的繁殖系数的同时,生根阶段脱菌脱毒苗的质量及根的数量、长度等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缩短了繁殖周期,将生姜脱菌脱毒苗的生产成本降低了24.2%,较大限度地提高了脱菌脱毒姜育苗的经济效益,对脱菌脱毒生姜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6.生姜生产技术的研究:通过网室隔离的方法对脱菌脱毒生姜原原种生产进行了研究,并对脱毒姜原原种及生姜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比较。

二、脱毒生姜的培育及其高产栽培的技术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脱毒生姜的培育及其高产栽培的技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汉中盆地生姜发展现状及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世界生姜发展概况
    1.2 我国生姜发展概述
        1.2.1 生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2.2 国内生姜发展现状
        1.2.3 国内生姜的生产现状
        1.2.4 国内生姜发展前景
    1.3 生姜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价值
        1.3.1 生姜的生物学特征
        1.3.2 生姜的营养学价值
    1.4 姜瘟病对生姜的影响
        1.4.1 姜瘟病概述
        1.4.2 姜瘟病的危害
        1.4.3 目前国内对姜瘟病的研究
        1.4.4 减量施肥对生姜产量及对姜瘟病的影响
    1.5 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中盆地生姜生产现状调查
    2.1 汉中生姜发展历史
    2.2 汉中盆地生姜基本现状
        2.2.1 汉中盆地生姜生产现状
        2.2.2 汉中盆地生姜高产栽培技术
    2.3 汉中盆地生姜地域生产环境特点
        2.3.1 气候条件温和
        2.3.2 生态环境较好
        2.3.3 土质适宜,排灌方便
    2.4 汉中盆地生姜生产存在的问题
        2.4.1 生姜种植水平参差不齐,产量较低
        2.4.2 品种混杂无更新,被外地生姜品种冲击
        2.4.3 姜瘟病发生严重,导致生姜产量严重减产
        2.4.4 价格高低起伏,严重影响了姜农的积极性
    2.5 汉中盆地生姜发展建议
        2.5.1 积极开展本地生姜品种组培研究,发展壮大本地生姜品种
        2.5.2 加大姜瘟病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培训
        2.5.3 规范化种植,提高生姜产量
        2.5.4 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章 有机肥施用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的影响
    3.1 试验区概况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
        3.2.2 品种选择
        3.2.3 苗田选择
        3.2.4 试验设计
    3.3 试验管理
        3.3.1 选种
        3.3.2 播种
        3.3.3 肥料管理
        3.3.4 病虫害防治
        3.3.5 采收
    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4.1 生姜株高的测定
        3.4.2 生姜出箭数测定
        3.4.3 生姜姜瘟病发病率的测定
        3.4.4 生姜死亡率的测定
        3.4.5 生姜产量的测定
    3.5 数据处理
    3.6 结果与分析
        3.6.1 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的影响的试验
        3.6.2 不同有机肥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的影响的试验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的影响的试验
        4.1.1 不同施肥量对生姜出箭率、病株数、病株率、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有机肥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的影响的试验
        4.2.1 不同有机肥对生姜株高、出箭数的影响
        4.2.2 不同有机肥对生姜姜瘟病发病率、植株死亡率、产量的影响
    4.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生姜质量安全标准比对分析及特征成分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生姜总体概述
        1.1.1 中国生姜种质资源
        1.1.2 中国生姜生产情况
        1.1.3 中国生姜出口贸易情况
    1.2 生姜中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残留及评价现状
        1.2.1 中国生姜的农药登记使用情况
        1.2.2 中国生姜中禁限用农药种类
        1.2.3 中国生姜中污染物残留现状分析
    1.3 生姜特征成分及其研究进展
        1.3.1 生姜特征成分种类
        1.3.2 生姜中特征成分的功能活性
        1.3.3 生姜中特征成分分析方法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生姜质量安全标准比对分析
    2.1 前言
    2.2 国内外生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分析
        2.2.1 中国生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2.2.2 CAC生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2.2.3 欧盟生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2.2.4 美国生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2.2.5 日本生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2.2.6 澳新生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2.2.7 国内外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比对分析
    2.3 国内外生姜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的限量标准分析
        2.3.1 中国生姜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的限量标准
        2.3.2 CAC生姜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的限量标准
        2.3.3 欧盟生姜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的限量标准
        2.3.4 美国生姜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的限量标准
        2.3.5 日本生姜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的限量标准
        2.3.6 澳新生姜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的限量标准
        2.3.7 国内外生姜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的限量标准比对分析
    2.4 国内外生姜质量标准分析
        2.4.1 中国生姜质量标准分析
        2.4.2 国内外生姜质量标准比较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姜特征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样品预处理和前处理
        3.2.3 色谱条件
        3.2.4 质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质谱条件优化
        3.3.2 色谱条件优化
        3.3.3 线性关系、检出限和定量限
        3.3.4 回收率和精密度
        3.3.5 实际样品测定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产地生姜中特征成分差异研究
    4.1 前言
    4.2 分析方法
        4.2.1 样品来源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检测方法
    4.3 生姜中特征成分的总体含量分布
    4.4 不同产地生姜中特征成分的结果分析
        4.4.1 广东省生姜中特征成分的结果分析
        4.4.2 四川省生姜中特征成分的结果分析
        4.4.3 河南省生姜中特征成分的结果分析
        4.4.4 河北省生姜中特征成分的结果分析
        4.4.5 山东省生姜中特征成分的结果分析
    4.5 不同产地生姜中特征成分的差异分析
        4.5.1 广东省生姜与其他省生姜的差异分析
        4.5.2 四川、河南、河北、山东省生姜间的差异分析
        4.5.3 山东省绵姜和河北省绵姜的差异分析
        4.5.4 河南省不同产地生姜的差异分析
        4.5.5 土壤类型对生姜特征成分的影响考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贵州小黄姜的脱毒快繁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黄姜生物学特性及用途
        1.1.1 小黄姜的起源及栽培育种现状
        1.1.2 小黄姜的生物学特性
        1.1.3 小黄姜的营养成分
        1.1.4 小黄姜的经济价值
    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2.1 组培技术的概念
        1.2.2 组培技术的发展
        1.2.3 组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3 小黄姜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浸染小黄姜的主要病毒及其危害
        1.3.2 植物脱毒技术的意义及方法
        1.3.3 小黄姜脱毒脱菌技术
        1.3.4 病毒病菌的检测
        1.3.5 脱毒脱菌姜的生产技术
        1.3.6 离体培养下的遗传稳定性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小黄姜脱毒快繁及遗传稳定性检测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1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2.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脱毒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2.4.2 培养材料遗传稳定性的ISSR检测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脱毒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2.5.2 培养材料遗传稳定性的ISSR检测
    2.6 结论
    2.7 讨论
        2.7.1 脱毒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2.7.2 培养材料遗传稳定性的ISSR检测
第三章 总结
    3.1 结论
    3.2 研究创新
    3.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声明

(4)峨眉大黄姜茎尖脱毒与植株再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生姜及其生产概况
    1.2 生姜的种质资源及分类
    1.3 生姜的生物学特性
    1.4 生姜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1.5 生姜的组培与茎尖脱毒
    1.6 峨眉大黄姜的生产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外植体的选取及表面灭菌
    3.3 茎尖离体培养
    3.4 脱毒苗的继代增殖培养
    3.5 丛生芽的诱导
    3.6 丛生芽继代增殖
    3.7 丛生芽诱导生根
    3.8 炼苗移栽
    3.9 生长指标观察及测定
    3.10 生理指标的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茎尖成活率与诱导率分析
    4.2 脱毒苗继代增殖效果
    4.3 丛生芽诱导结果分析
    4.4 丛生芽继代增殖效果
    4.5 脱毒苗根诱导结果分析
    4.6 脱毒苗叶绿素含量分析
    4.7 脱毒苗叶片SOD、POD、CAT活性分析
    4.8 脱毒苗根系活力分析
    4.9 脱毒苗移栽成活与植株生长状况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激素对茎尖诱导与增殖的影响
    5.2 激素对丛生芽诱导与增殖的影响
    5.3 激素对试管苗根诱导及生长的影响
    5.4 栽培基质对试管苗移栽的影响
    5.5 峨眉大黄姜脱毒繁育体系及其应用价值
6 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生姜离体叶片植株再生体系及多倍体诱导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细胞全能性
        1.1.2 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因素
        1.1.3 植物组织培养的利用途径
    1.2 离体诱变技术研究进展
        1.2.1 离体诱变的种类
        1.2.2 离体诱变技术的应用
    1.3 生姜的微繁研究现状
        1.3.1 茎尖直接成苗
        1.3.2 愈伤组织诱导成苗
        1.3.3 生姜试管苗移栽
        1.3.4 微型根状茎的诱导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生姜愈伤组织的诱导
        2.1.1 试验材料
        2.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1.3 试验设计
        2.1.4 统计指标
    2.2 愈伤组织的增殖与生姜植株再生
        2.2.1 试验材料
        2.2.2 愈伤组织增殖试验
        2.2.3 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及植株再生
        2.2.4 统计指标及方法
    2.3 多倍体诱导技术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试验方法
        2.3.4 倍性鉴定及统计指标
        2.3.5 形态学观察
    2.4 光质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2.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4.2 试验设计
        2.4.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姜离体器官愈伤组织的诱导
        3.1.1 激素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2 基本培养基对叶片基部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3.1.3 暗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3.1.4 愈伤组织的诱导观察
    3.2 愈伤组织的增殖
        3.2.1 激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2 培养基对胚性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3.2.3 光照对生姜愈伤组织增殖的作用
        3.2.4 蔗糖浓度对胚性愈伤组织体细胞胚的影响
    3.3 生姜植株再生
        3.3.1 激素配比对生姜叶片胚性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3.3.2 培养基对生姜植株再生的影响
        3.3.3 活性炭对胚性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3.3.4 不同品种之间胚性愈伤组织的再分化
    3.4 生姜多倍体诱导技术研究
        3.4.1 诱变剂对不同外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
        3.4.2 秋水仙处理浓度及时间对试管苗不定芽诱变的影响
    3.5 光质对生姜试管苗及微型姜诱导的影响
        3.5.1 不同光质对生姜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3.5.2 光质对生姜试管苗叶片色素含量及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5.3 光质对生姜试管苗气孔特征的影响
        3.5.4 光质对生姜试管苗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3.5.5 光质对微型姜生长的影响
        3.5.6 不同光质对微型姜膨大及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影响生姜离体器官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
    4.2 影响愈伤组织生长和分化的因素
    4.3 秋水仙素对生姜试管苗倍性的影响
        4.3.1 秋水仙素浓度及处理时间的影响
        4.3.2 细胞流式仪法鉴定植株倍性的准确性
        4.3.3 秋水仙素对植株生长形态及气孔密度、大小的影响
    4.4 光质对生姜试管苗生长及微型姜诱导的影响
        4.4.1 光质对生姜试管苗生长及微型姜诱导的影响
        4.4.2 光质对生姜试管苗叶片色素含量及水气交换参数的影响
        4.4.3 光质对生姜试管苗荧光参数的影响
5 结论
    5.1 外植体选择及愈伤组织的诱导
    5.2 愈伤组织的增殖
    5.3 愈伤组织的分化及生姜植株再生
    5.4 秋水仙素对生姜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5.5 光质显着影响生姜试管苗生长和微型姜诱导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致谢

(7)潜山生姜脱毒种姜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消毒与脱毒处理
    1.1 催芽与脱毒
    1.2 消毒
2 组织培养与病毒检测
    2.1 初代培养
    2.2 继一代培养
    2.3 病毒检测
    2.4 继二代培养
3 炼苗与移栽驯化
    3.1 炼苗
    3.2 移栽驯化
4 脱毒姜种的培育
    4.1 一代脱毒姜种原原种的培育
        4.1.1 建立防虫网室。
        4.1.2 消毒、平整土壤和施肥。
        4.1.3 姜苗定植与管理。
    4.2 二代脱毒姜种原种的培育
        4.2.1 隔离地的选择。
        4.2.2 原种的栽培与管理。
    4.3 三代脱毒姜种栽培种的生产
5 脱毒种的检验
6 结语

(8)生姜瘟病无公害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菌
2 致病机理
3 主要症状
4 发病规律
5 防治方法
    5.1 种姜消毒与培育脱菌脱毒苗
        5.1.1 种姜消毒
        5.1.2 脱菌脱毒苗的培育
    5.2 轮作与管理
        5.2.1 合理轮作
        5.2.2 田间管理
    5.3 化学防治

(9)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央对发展中部地区农村经济高度重视
    1.1.2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
    1.1.3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来出现的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1.4 前几年我国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再度引起人们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关注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理论分析
2.1 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2.1.1 产业结构(Industry Structure)的基本概念
    2.1.2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
    2.1.3 产业结构演变和调整优化
2.2 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2.2.1 农业产业结构(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的含义
    2.2.2 农业产业结构的功能
    2.2.3 农业产业结构的类型
    2.2.4 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2.2.5 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2.2.6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依据 第三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
3.1 国外理论研究
    3.1.1 配第—克拉克定理
    3.1.2 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产业结构论
    3.1.3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3.1.4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3.1.5 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3.1.6 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3.1.7 梯度推移理论
    3.1.8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3.1.9 结构主义观点
3.2 国内理论研究的进展
    3.2.1 经济结构优化意义的研究
    3.2.2 农业结构调整内涵的研究
    3.2.3 农业结构调整主要任务和方向的研究
    3.2.4 农业结构调整原则的研究
    3.2.5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动力机制的研究
    3.3.6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制约因素的研究
    3.3.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为主体的研究 第四章 国外农业结构演变及其启示
4.1 二战后国外农业结构演变的主要趋势和结构调整情况
    4.1.1 二战后国外农业结构演变的主要趋势
    4.1.2 二战后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
4.2 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因与经验
    4.2.1 国外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因
    4.2.2 国外农业结构调整可供借鉴的经验 第五章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阶段分析
5.1 我国农业结构被动适应性调整阶段(1952-1978)
5.2 我国农业结构主动适应性调整阶段(1979-1998)
5.3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1999至今)
    5.3.1 全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
    5.3.2 全国农林牧渔产值结构变化
    5.3.3 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5.3.4 全国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5.3.5 全国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在全国的地位
6.1 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特点
    6.1.1 区位优势
    6.1.2 资源条件
6.2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为我国农业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6.2.1 粮食总产量占全国45.8%,单产稳步提高,粮食增长贡献率高
    6.2.2 经济作物和瓜菜作物产量和增长贡献率也很大
    6.2.3 畜牧业发展快,肉蛋奶产量具有一定优势
6.3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和农业发展速度同东西部比较
    6.3.1 农产品增长对全国增长总量贡献率比较
    6.3.2 农业经济结构变化比较
    6.3.3 农业生产结构的比较
    6.3.4 养殖业结构比较
6.4 中部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6.4.1 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主导部分
    6.4.2 我国粮食安全的历史与现状
    6.4.3 中部地区对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演进
7.1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7.1.1 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但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下降
    7.1.2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
    7.1.3 农业结构趋于多样化与高效化
7.2 主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变化趋势
    7.2.1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变化情况
    7.2.2 主要经济作物和瓜菜区域布局变化情况
    7.2.3 水果区域布局变化
    7.2.4 主要畜禽产品区域布局变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8.1 中部地区分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8.1.1 农业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
    8.1.2 中部地区各省粮食生产结构现状
    8.1.3 中部地区各省经济作物等非粮食作物生产结构现状
    8.1.4 中部地区各省畜牧业结构
8.2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区域类型分析
    8.2.1 北区
    8.2.2 中区
    8.2.3 南区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9.1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9.2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目标
    9.2.1 优化目标的主要依据
    9.2.2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目标
9.3 优化中部地区农产品区域布局
    9.3.1 进一步优化湖南、江西、湖北以及河南、安徽南部的稻谷优势产业带,黑龙江和吉林中北部地区的副带
    9.3.2 进一步优化河南、安徽和山西南部的小麦优势产业带
    9.3.3 进一步优化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玉米优势产业带,河南、安徽副带
    9.3.4 进一步优化以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古东部的大豆优势产业带
    9.3.5 进一步优化湖北、湖南、江西的长江中游油菜优势产业带,河南、安徽南部地区的副带
    9.3.6 进一步优化内蒙古和黑龙江为主的畜牧优势产业带,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的农区畜牧业副带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的技术措施
10.1 提高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10.1.1 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对农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10.1.2 中部地区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主要途径
    10.1.3 中部地区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选择
    10.1.4 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10.2 发挥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创新平台的功效,为中部地区农业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10.2.1 农业科技园区为区域农业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10.2.2 中部地区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及其集成创新的功效
    10.2.3 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中的作用
10.3 用优新和特色品种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10.3.1 中部地区农业产品结构调整思路
    10.3.2 中部地区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的重点领域
    10.3.3 中部不同地区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的重点技术
10.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10.4.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化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
    10.4.2 中部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模式
    10.4.3 中部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和法制保障
10.5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10.5.1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农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措施
    10.5.2 中部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
    10.5.3 中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政策措施
10.6 加速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10.6.1 农产品加工业对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意义
    10.6.2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和问题
    10.6.3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10.7 加快农产品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搞活农村经济
    10.7.1 农产品市场体系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引导作用
    10.7.2 中部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10.7.3 加快中部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
10.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生姜脱毒快繁体系研究与脱毒姜推广体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姜生物学特性及用途
        1.1.1 生姜的起源、传播与栽培现状
        1.1.2 生姜的植物学特性
        1.1.3 生姜的生物学特性
        1.1.4 生姜的营养成分
        1.1.5 姜的栽培价值
    1.2 生姜脱菌脱毒快繁及生产技术研究概况
        1.2.1 浸染生姜的主要病毒及危害
        1.2.2 生姜脱毒技术和茎尖脱毒原理
        1.2.3 生姜脱菌脱毒技术
        1.2.4 病菌病毒的检测
        1.2.4.1 病菌的检测方法
        1.2.4.2 病毒的检测方法
        1.2.5 脱毒脱菌姜的生产技术
        1.2.6 脱毒脱菌姜生物学特性变化及田间表现
        1.2.7 生姜脱毒脱菌培养的应用前景
        1.2.8 生姜脱毒脱菌培养存在的问题
    1.3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生姜脱菌脱毒快繁及生产技术研究
    2.1 生姜脱毒及快繁技术体系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1.1 试验材料及接种方法
        2.1.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1.2 结果与分析
        2.1.2.1 台湾肉姜茎尖脱毒诱导
        2.1.2.2 台湾肉姜脱毒苗继代培养
        2.1.2.3 台湾肉姜脱毒苗生根培养
        2.1.2.4 台湾肉姜脱毒苗田间移栽
        2.1.3 结论
        2.1.4 讨论
    2.2 生姜脱毒苗快繁体系改良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2.1 改良培养基对生姜继代的影响
        2.2.2.2 改良培养基对生姜生根的影响
        2.2.2.3 改良培养基对脱毒苗的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2.2.3 结论
        2.2.4 讨论
    2.3 生姜脱毒苗成本分析及改良体系对其成本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2.1 生姜脱毒苗成本分析
        2.3.2.2 生姜脱毒苗低成本生产技术研究
        2.3.3 结论
        2.3.4 讨论
    2.4 台湾肉姜生物特性观察及脱毒姜原原种生产技术初探
        2.4.1 材料与方法
        2.4.1.1 实验材料
        2.4.1.2 实验地点
        2.4.1.3 栽培管理方法及条件
        2.4.2 结果与分析
        2.4.2.1 台湾肉姜的生物学特性
        2.4.2.2 原原种的生产技术
        2.4.3 讨论
第三章 脱毒姜的推广体系探讨
    3.1 脱毒生姜推广的现状及意义
        3.1.1 脱毒生姜种性优势
        3.1.2 推广脱毒生姜存在的一些问题
    3.2 建立脱毒生姜推广体系的几点建议
        3.2.1 增加科技投入,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3.2.2 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
        3.2.3 实行规模化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3.2.4 加大产品加工深度,增加高附加值产品
        3.2.5 建立健全推广模式
参考文献
图版Ⅰ

四、脱毒生姜的培育及其高产栽培的技术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中盆地生姜发展现状及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生姜产量及姜瘟病发生的影响[D]. 杜海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2]生姜质量安全标准比对分析及特征成分差异研究[D]. 张文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 [3]贵州小黄姜的脱毒快繁技术的研究[D]. 黄明. 贵州大学, 2016(03)
  • [4]峨眉大黄姜茎尖脱毒与植株再生关键技术的研究[D]. 刘单.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5)
  • [5]武陵山区凤头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吴金平,田延富,郭凤领,陈磊夫,姜正军,李芳,邱正明. 中国园艺文摘, 2015(10)
  • [6]生姜离体叶片植株再生体系及多倍体诱导技术研究[D]. 王兴翠.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
  • [7]潜山生姜脱毒种姜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J]. 刘小阳,徐德聪,李红侠.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2)
  • [8]生姜瘟病无公害防治技术[J]. 刘小阳. 宿州学院学报, 2007(06)
  • [9]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 袁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1)
  • [10]生姜脱毒快繁体系研究与脱毒姜推广体系探讨[D]. 罗天宽. 浙江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解毒生姜的栽培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