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季棉花新品种吉棉23和生早441的选育

短季棉花新品种吉棉23和生早441的选育

一、短季棉新品种冀棉23号和省早441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丽,皇甫张龙,姜艳丽[1](2020)在《1999—2019年审定的短季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系统了解短季棉的研究动态,培育新的适应生产的短季棉品种,以1999—2019年全国审定的45个短季棉品种为材料,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纤维品质和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季棉品种的生育期主要集中在110 d以内;铃质量、籽指变幅不大,衣分在2002年以后显着提高,皮棉产量差异较大,以新疆品种的产量较高;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基本符合品种要求,断裂比强度变幅较大,达到强和很强标准的占57.8%,有9个品种的比强度在很差等级上;枯萎病抗性大多能达到抗或高抗,黄萎病抗性较差。短季棉的纤维断裂比强度和黄萎病抗性是品种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以后在育种工作中应着重提高的2个方面。

梁欢欢[2](2018)在《陆地棉主要产量、品质性状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第一大天然纤维作物,也是世界第六大油料作物。它可以提供天然的纺织纤维,棉籽也是重要的油料来源。随着我国纺织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国民需求,对棉花的产量和纤维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产量高、纤维长、强度适中、细度好的棉花品种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本研究以来自中国、巴基斯坦、美国、巴西、乌干达等国家的200份棉花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两年3个试点(河北、江苏、新疆)的田间调查以及统计分析棉花单铃重、衣分、衣指、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6项指标,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到产量、品质性状优良的棉花种质材料,为育种提供产量高、纤维品质优良、稳定性强、一致性好、特异性突出的种质资源。主要结果如下:1.产量性状分析和品质性状分析表明,不同性状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铃重的变幅为3.34 g7.48 g,衣分的变幅为22.83%46.97%,衣指的变幅为3.65 g8.74 g,产量性状中衣指的改良潜力最大,纤维长度变幅为23.81 mm33.08 mm,不同品种的比强度变幅为24.47 cN/tex32.11 cN/tex,相差7.63 cN/tex;马克隆值变幅为2.995.27,变异系数最大。2.方差分析表明,全部6个产量、品质性状在环境和品种间的变异都达到极显着水平;相关分析表明,衣指与铃重、衣分、纤维长度、马克隆值呈现正相关关系,纤维长度与铃重、断裂比强度呈现极显着正相关,衣分和马克隆值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马克隆值和纤维长度与断裂比强度的相关性,在沧州和均数环境下呈现极显着水平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陆地棉种质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85.48%,可反映大部分遗传差异信息。3.采用离差平方和聚类法构建聚类图,根据6个产量、品质性状将200个品种分别划分为具有不同特点的6个类群,阐明了这些种质的遗传基础,类群I为产量性状突出的类群,代表品种有苏优6108等,类群IV为品质性状突出的类群,代表品种有鲁棉研28号等,类群V为综合性状最好的类群,代表品种有新陆早36等。4.根据铃重、衣分、衣指主要产量性状和3项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筛选出铃重大于6.2 g的品种13个、衣分高于40%的品种84个、衣指大于7.5 g的品种49个、纤维长度大于30 mm的品种60个、断裂比强度大于30 cN/tex的品种5个、马克隆值属于A级范围的品种23个和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12个,这些优异的特异性种质资源遗传背景丰富、遗传多样性强,为现代育种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综上可知,这些来自于不同大洲、不同国家和不同流域的种质资源,遗传背景宽、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本研究对于深入开展棉花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和品质育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丰富了棉花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现代育种做好资源上的准备,并为鉴定各具特性优良种质和现代育种奠定物质基础。

龚举武[3](2018)在《中棉所70RIL群体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多环境遗传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作物品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稳定性表现,对于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我国棉花种植往西北内陆棉区拓展以来,同一材料在不同棉区的遗传稳定性研究,对于内地材料往西北内陆棉区引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国审品种中棉所70、父本901-001、母本s GK中156系及中棉所70RIL群体为材料,在我国长江、黄河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九个环境下,对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多点鉴定,结果表明901-001系铃重、子指、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及比强度均大于s GK中156,衣分则相反;群体的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在不同环境差异较大,均呈正态分布。遗传模型分析表明,除纤维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15LQ和15ALE)、马克隆值(16LQ)和伸长率(15ALE)环境下没有主基因,铃重、衣分、子指、整齐度指数和比强度性状是以2~4对主基因起作用,最多检测到4对主基因,同时受多基因修饰。铃重、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和伸长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子指、整齐度指数和比强度以主基因遗传为主。针对以上两大类不同遗传特点,提出各自的选择方法。相关性研究表明,衣分与铃重、子指呈极显着负相关,铃重与子指呈极显着正相关。马克隆值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呈极显着负相关,与伸长率呈负相关,与整齐度指数关系不明确;上半部平均长度与比强度、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比强度与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整齐度与伸长率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铃重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关系不明确;衣分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和伸长率呈极显着负相关,与整齐度指数呈负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极显着正相关;子指与比强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呈正相关,与马克隆值呈负相关。REML模型分析表明,环境、基因型和GE互作都达到极显着水平,表明性状不仅由基因决定,还受到环境的影响;整齐度指数遗传率最低,铃重遗传率变幅最大。联合分析表明,子指的遗传率最大为97.45%,整齐度指数最小为72.69%,铃重、衣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均在90.0%以上。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变化趋势分析表明,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在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不同年份差异不大,铃重、衣分和纤维伸长率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趋势;子指和比强度表现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北内陆棉区的趋势;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和马克隆值表现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棉区的趋势。GGE双图标分析表明,铃重、衣分、子指、上半部平均长度及马克隆值可以分成三个类型区,而整齐度指数、比强度和纤维伸长率分为两个类型区。环境间关系表明,除整齐度指数在15AY和16AY呈负相关,铃重、衣分、子指、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在9个环境间均呈正相关。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在9个环境都有较好的区分力和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差异;区分力来说,铃重、子指和伸长率在16ALE、16CD和16AY,衣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比强度、马克隆值和纤维伸长率性状在15AY下具有较好的区分力。以研究优质棉RIL群体为主的主基因+多基因分析及稳定性研究在所查文献中未见报道,为提高优质棉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董承光[4](2018)在《基于关联分析的陆地棉主要育种目标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选育优良的棉花品种是棉花生产的先决条件。在新疆优异生态环境下挖掘与棉花主要育种目标性状关联的优异等位变异及典型材料,对新疆及我国棉花育种意义重大。本项目以403份陆地棉品种资源为材料,通过多年多点对4个主要农艺性状(株高、始节高、始节位、果枝数)、6个产量相关性状(单株籽棉产量、衣分、单铃重、单株结铃数、子指、衣指)、5个纤维品质性状(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马克隆值、纤维整齐度、纤维伸长率)以及抗黄萎病性等16个表型性状的鉴定及SSR标记的基因型鉴定,分析了该批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连锁不平衡(LD)程度,在此基础上对16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关联定位、优异等位变异及典型材料的挖掘研究,并得到如下结果:1、403份陆地棉种质资源材料表型变异较为丰富,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的变幅为1.51%~36.85%,最大的为抗黄萎病性状,最小的为纤维整齐度;广义遗传率变化范围在46.23%~91.99%之间,最大的为衣分,最小的为单株果枝数;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2、选取560对均匀分布在棉花26条染色体的SSR标记,共有201对在群体中产生多态,共检测到394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的平均等位变异个数为1.96,变幅为1~4;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56,变幅为0.142~0.69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83,变幅为0.132~0.677。3、采用基于STRUCTURE软件的群体结构分析、基于Nie氏遗传距离的邻近距离法聚类分析以及PCA分析法等三种群体结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可将403份材料分为两类,并以K=2对应的Q矩阵进行后续的关联分析;进一步的LD分析表明,染色体位点间不论共线性位点,还是非共线性位点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连锁不平衡,在P<0.05情况下,有18.94%的位点组合显示显着的连锁不平衡。4、利用三年两点六环境表型数据及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后的育种值,基于MLM(Q+K)的混合线性模型,共检测到219个标记位点至少在BLUP值和2个环境中与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等性状相关联。其中与主要农艺性状关联69个,产量性状关联80个,品质性状关联70个;利用两年两点三环境的抗黄萎病性鉴定,13个标记位点能够同时在两个以上环境中检测到;对显着性位点进行一因多效分析发现,有52个标记位点同时与两个及两个以上性状相关联;对发现的位点与前人研究比较发现,有26个位点与前人报道一致,其中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同的位点有4个,与产量性状相同的位点有9个,与品质性状相同的位点有12个,与抗黄萎病性相同的位点有1个,其余则为新发现的位点。这些标记位点可为棉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标记来源。5、通过SSR位点等位变异表型效应估算,结合育种目标,分析各等位变异位点对应的表型效应值及典型载体材料,挖掘得到73个优异等位变异及相应的典型材料98份。进一步研究发现有24份材料同时含有多个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这些材料可做为棉花优良的骨干亲本用于杂交组配及多性状聚合育种应用。

聂新辉[5](2016)在《陆地棉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优异位点挖掘》文中认为自1920s-1950s期间陆地棉引进中国,我国就开始了自育的陆地棉品种选育,目前在棉花生产中陆地棉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90%。本研究以从美国和前苏联引种及我国自育品种503份种质构建自然群体为研究材料,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河南原阳、湖北黄冈及新疆石河子和库尔勒棉区对纤维品质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8环境表型鉴定,利用R语言编程对8环境的表型数据以盒图形式表示其在多环境稳定性和变化趋势。同时利用494对覆盖全基因组的SSR标记进行扫描,基因型数据进行遗传多样性、连锁不平衡及群体结构分析,运用TASSEL软件基于全基因组扫描的关联分析混合线性模型MLM(G+Q+K)方法对以上鉴定表型数据和基因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关联与品质和产量的优异等位基因位点,解析从引种到自育的育种过程主效的QTL及演化规律,利用鉴定携带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及载体材料应用到分子设计育种。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获得179个具有多态性标记,检测出426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77,变化范围:0.012-0.893,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为0.336,变化范围:0.012-0.887。2.基于426个等位基因位点基因型数据进行PCA分析、Nei’s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及使用STRUCTURE软件获得K值分析将503份种质群体划分为7个亚群,与群体种质资源本身的系谱来源和地理生态分析具有一致性。3.基于426个SSR多态性标记位点形成11628对两两连锁不平衡的位点组合,较高LD水平位点分布在1、2、15、19、21、24、26号染色体;当r2<0.03和D’=0.25时,遗传距离降至0-5 cM。4.基于6个纤维品质和10个产量性状8环境BLUP的表型数据综合分析,6个纤维品质性状表型变异系数范围:0.80%(FU)-9.31%(FE),遗传力变化范围:84%(SF)-93%(FUHML);10个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变异系数范围:2.85%(WPG)-12.31%(FFSH),遗传力变化范围:46%(FSBN)-93%(LP);6 个纤维品质和10个产量性状在8环境变化趋势相对稳定。5.179对多态性SSR标记(426个等位基因位点)分别和6个纤维品质和10个产量相关性状表型数据基于MLM(G+Q+K)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在P<0.05的水平下,216个标记位点与纤维品质性状关联,其中P<0.01的水平下检测出27个(6.34%)标记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PVE)的范围为0.58%(MON-DPL0042b)-5.12%(NAU3084c),平均值为 2.70%。品质性状鉴定出21个标记位点与他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中8个标记位点被检测出来具有相同的关联性状,7个QTL与纤维发育基因具有相关功能注释。同时,鉴定出48份聚合优异等位基因位点的载体材料;在P<0.05的水平下,共计有261个标记位点与10个产量相关性状关联,P<0.01的水平下检测出54个(20.69%)标记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PVE)的范围为0.48%(NAU4884a和NAU3468a)-3.89%(NAU3377db)平均值为1.30%。产量相关性状鉴定出41标记位点与他人研究结果一致,其中11个标记位点被检测出来和本研究关联相同的性状。四个育种阶段选育聚合多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材料数目分别为44份(正效应)和62份(负效应)。6.从BS1至BS4阶段对表型效应依次呈现递增趋势的标记位点共计29个,递减的为 26 个,其中 NAU3607a(SW 和 LW)、MONCGR5399c(LW 和 FP)、MONDPL0544(FFSBN、FP、WGP)对多个产量性状从BS1至BS4阶段依次呈现递增效应,NAU2858a(SW 和 WGP)、NAU3774a(LW 和 LP)、HAU0197a(LP 和 FSBN)、NAU3966b(EBN、FP、WGP)、MONCGR5866a(FFSBN和WGP)对多个产量性状从BS1至BS4阶段依次呈现递减效应。

陈充华[6](2014)在《棉花不同育种群体和不同世代的选择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区试中表现优良的杂交棉组合创091和KBQSO1的F1为基础材料,衍生出F2群体,然后通过混选混收法,构建出F3-F5等不同世代的育种群体,2012年对F2-F54个育种群体,采用两个拉丁方试验设计,进行不同世代群体间产量及主要性状间的比较试验,同时在KBQSO1组合的4个群体中随机选取30个单株、按常规育种方法选取20个优良单株,次年种植两类单株的后代株行,按间比法进行试验。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创091和KBQSO1两个组合F2、F3、F4、F54个不同世代的群体间,皮棉产量差异都不显着,但总体上高世代的群体产量要高于其低世代群体的。株高、果枝数、籽指、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等性状在各个世代群体间差异也不显着;衣分在群体间差异显着,在低世代群体F2衣分最高;单铃重、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马克隆值在世代间有显着差异,均表现在高世代F5的值最大。2.群体内单株间,不同性状的变异存在着较大差别。单株皮棉和单株结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在20%以上;果枝数、单铃重、籽指和衣指的变异系数居中,在10%-14%之间;株高、衣分、上半部纤维长度、纤维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伸长率和断裂比强度7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小,均不到10%。3.优选单株和随机选择单株后代的株行间,优选单株的后代株行在各个世代间的皮棉产量均高于随机选择单株后代株行间的,说明优选对皮棉增产有一定的效果,但增产幅度不是很大,但低世代F3:4的株行平均产量都显着低于高世代F4:5的产量。优选对降低株高、提高衣分和皮棉产量有积极作用,其对果枝数和单铃重的选择效果不大,本试验中优选对单株结铃数没有作用。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和断裂比强度4个品质性状,平均值表现为优选单株的后代株行高于随机选择单株的后代株行,马克隆值表现为随机选择单株的后代株行高于优选单株的后代株行,说明优株选择对改良纤维品质有积极作用。4.株高、单铃重和衣分3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大,皮棉产量、果枝数和单株结铃数3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小,株高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单铃重在高代选择更有利;衣分在各个世代间选择都容易见效,本试验得出在F4:5世代进行选择最有效;皮棉在高世代选择较有效;果枝数和单株结铃数在世代间的选择效果不明显。5个主要的纤维品质性状在F2:3-F5:6各世代间,除整齐度指数外,其余4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都比较大,上半部平均长度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整齐度指数应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效果比较理想;马克隆值适宜在中晚期进行选择;伸长率的选择应到F3:4世代以后进行;断裂比强度适宜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且本研究中得出在F3:4世代对断裂比强度进行选择最有效。5.单株与其后代株行间的相关研究得出,单株皮棉、果枝数和结铃数3个性状在不同世代的相关性都不大;单铃重和伸长率在早期世代相关性较小,但到较高世代相关性提高,在后期世代进行选择效果较理想;株高、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4个性状在各个世代间的决定系数均较大,遗传比较稳定,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效果显着。马克隆值的遗传稳定性也比较好,在后期世代选择效果较好;整齐度指数的遗传稳定性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其进行选择可靠性不大。

梁冰[7](2014)在《陆地棉早熟、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文中认为陆地棉是我国广泛种植的棉花栽培种之一。由于目前我国“人增地减”的形势愈发严峻,陆地棉的种植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培育早熟、丰产和优质的陆地棉品种是目前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传统育种方法进展缓慢,效率低,利用与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能够缩短育种年限,使育种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本研究以选自国内四个棉花生产地区以及美国的186份陆地棉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供试材料的早熟、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相关的17个性状进行两个播期的表型鉴定与分析,并利用103个多态性SSR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混合线性模型两种方法进行性状与标记的关联分析,并挖掘优异的关联位点。旨在获得与陆地棉早熟、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显着关联的SSR标记,为棉花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可用于关联分析。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早熟相关性状两两间均为极显着相关。2.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3对多态性SSR引物在186份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8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2.76个等位变异。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化范围是0.2090.951,平均为0.706,表明所选引物能够提供较为丰富的遗传信息。3.计算供试材料间SM相似系数并采用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邻接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6份供试材料两两间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是0.3480.953,平均为0.668,相似系数小于0.699的材料占到70.95%。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2个亚群,聚类结果与供试材料的系谱来源有一定的相符性。4.分析供试材料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186份供试材料被划分为2个亚群,两个亚群分别包含100和86份供试材料。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相似。5.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混合线性模型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关联分析并挖掘优异的关联位点。(1).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方法进行关联分析,在P<0.01水平下,两个播期间均能检测到的关联位点有62个,与15个性状呈显着关联。其中,有44个位点与2个及以上的性状呈显着关联,这种现象可能是由多效性基因或QTL间相互作用引起,也可能是引起性状之间具有相关性的遗传基础。(2).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进行关联分析,在P<0.01水平下,两个播期间均可检测到的关联位点有8个,与6个性状呈显着关联。(3).两种方法均能检测到且在两个播期间稳定出现的关联位点有7个,说明这7个关联位点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较好。(4).对部分关联位点的表型效应进行评价,挖掘出一批优异的关联位点。位点DPL0524-185、 HAU3318-299、 MGHES-73-352、 NAU1042-247、 NAU1102-236、NAU3820-131和NAU3913-378均与2个及以上早熟相关性状显着关联且表现出减效效应(对霜前花率表现出增效效应),这些关联位点经进一步验证可用于短季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焦光婧[8](2012)在《1978-2007年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文中指出棉花是世界性的经济作物,棉花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棉花品种改良是提高棉花生产水平的关键途径。在品种选育过程中,随着自然、经济、综合栽培管理等因素变化,其综合性状亦随之改变,并且会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研究这种变化规律,对培育优良的棉花品种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编着的《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一书中品种特性数据资料,对我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三大棉区育成并审定的陆地棉品种,进行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系统比较分析,探讨了棉花14个性状在不同棉区表现的差异,分析其生态原因,为制定我国棉花生态适宜区划和棉花引种、育种、栽培等方面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1.棉花品种在不同棉区品种间综合性状存在一定差异,生育期、铃重、衣分、纤维长度、麦克隆值等性状在三大棉区表现稳定,叶色、皮棉产量、枯黄萎病抗性和密度等性状各棉区品种间差异较大,特别是西北内陆棉区育成的品种在叶色、铃形、皮棉产量、枯黄萎病抗性等性状方面稳定性较差,但西北内陆棉区的品种纤维品质优于长江、黄河流域两个棉区。2.随着年代的变迁,三大棉区的品种单铃重、皮棉产量和比强度三个性状趋向一致,明显呈升高趋势,比强度尤为突出;品种的叶色、第一果枝节位、铃形、麦克隆值和枯黄萎病抗性等性状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而生育期、衣分、纤维长度等性状年代间变化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品种的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尤其强度有明显改良。3.杂交棉和抗虫棉品种的生育期、铃形和叶色三个性状变化趋于平稳,皮棉产量明显呈上升态势,且增幅较大,铃重、衣分两个性状在不同棉区之间变化幅度较小,随年代变迁总体呈上升趋势,纤维品质变化趋于平稳,比强度有所提高,抗枯、黄萎病性能近二十年来无明显变化。杂交棉和抗虫棉的产量优势突出。4.14个性状对三大棉区高产优质育种目标各有不同的贡献。生育期、株高、铃重、衣分、密度是影响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生态环境下,株高、第一果节、密度等农艺特性贡献最大,成为最重要成分,另外产量、纤维品质性状和抗病性能贡献次之,也作为主要成分。总之,不同生态环境引种时,应首先考虑棉花各个性状表现的地区差异,尤其要注重密度、株高等的差异。在选择育种目标时,仍然要把选择产量较高、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同时兼顾到各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性。

庞念厂[9](2012)在《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棉花品种是棉花生产的先决条件,棉花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在于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我国在1990-1999年十年间通过国家或各省审定的品种数量达297个,而在2000-2009年十年间审定品种数量达842个,这其中包括重复审定70个、引种17个、彩棉33个、长绒棉18个、早熟棉22个,前五年审定了223个,后五年审定了619个,后五年为前五年的2.8倍。育种速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缩短。2000-2009年棉花品种生育期除新疆早熟棉和长绒棉生育期略有增加外多呈现缩短趋势。新疆长绒棉品种生育期呈现波动中增加,后五年比前五增加5.5天,新疆早熟棉生育期后五年比前五年增加1天。2000-2009年棉花品种产量前后五年比较,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新疆棉区审定品种产量增加幅度最大,可达1-3千克/亩/年,其次是长江棉区增加0.8千克/亩/年,黄河增产幅度小,仅为0.6千克/亩/年。从棉花纤维长度来看,新疆棉花品种长度增加约1毫米,而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均是略有提高,但不明显。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棉花品种相比,产量有了明显增产。长江棉区转基因棉花品种年增加2千克/亩,黄河棉区增产0.4千克/亩;长江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有所增加,而黄河棉区非转基因棉花品种产量却有所下降。对于常规与杂交棉来说,长江棉区和黄河棉区的杂交棉产量均有增加,长江棉区杂交棉增产幅度大于黄河棉区。黄河棉区仍应以常规棉花品种选育为,长江棉区要以杂交棉为主。近年来种子企业育种工作得到加强。但各育种单位目标大致相同,致使棉花育种工作力量分散,工作内容多次重复,无法形成优势研究力量,不便于集中攻克育种难题。转基因技术育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在加强杂交棉育种的前提下,不应以减少或放弃常规育种为代价,与常规育种结合不紧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是今后棉花育种的发展方向。由单一常规棉发展到低酚棉、杂交棉、抗病虫棉、抗旱棉等多类型并举。总之,随着我国对棉花科研的投入与进展,未来几年应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加强育种团队建设,将分散、规模小的团队联合起来,做大我国的棉花种子研发团队,提高棉花产量水平和纤维品质,综合提高品种抗性能力,对于提高我国棉花科研水平,增强我国棉花生产能力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杨代刚[10](2011)在《陆地棉双列杂交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谱分析》文中指出棉花是我国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以陆地棉为主。研究陆地棉品种双列杂交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谱,为选择骨干亲本、预测杂种优势及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来源不同的10个陆地棉品种为亲本,按双列杂交配制45个正交F1及其45个F2,2008~2010年在安徽望江、河南安阳和新疆阿克苏进行同步试验,调查了8个农艺、经济性状,检测了5项纤维品质指标,2008年取盛花期幼蕾进行基因芯片分析。以ADAA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和条件分析方法及QTLNetwork V3.0新型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8个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主效应及互作效应不同程度起作用。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子指、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性效应和衣分、子指的加加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正向极显着。单铃重、衣分、子指的hG2较高,早代选择和异地选择有效;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受环境影响较大,直接选择不大可靠。果枝数、单株铃数、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HGE2较高(31.4%~51.8%),在特定环境可利用杂种优势。以9018、中棉所41、sGK958和2028为亲本可同步改良2~3个产量组分(特别是衣分)而显着提高后代皮棉产量。2028的衣分和子指的加性效应和加加上位性效应、sGK958的衣分和子指的加性效应及其衣分的加加上位性效应均正向极显着,育种价值较大。以3392154-55为亲本可改良后代铃重而提高皮棉产量。2、纤维品质的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差异较大。比强度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纯系育种是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上半部平均长度的hG2和HG2较高,可在早代选择,特定环境也可利用杂种优势。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和马克隆值Ve / VP超过40%,直接选择效果较差。新陆中9号和sGK958是优质亲本,育高产优质品种首选sGK958作亲本。3、遗传相关分析表明,提高衣分改良皮棉产量效果好,不同环境选择有效;但选高产又优质的品种,衣分不宜过高。子指可间接选择纤维品质。特定环境中,提高单铃重可提高皮棉产量和比强度;选植株高的品种,也可间接改良皮棉产量。选纤维长、比强高、马值适中的品系和优势组合是可能的。4、主效应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子棉、皮棉产量F1和F2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均较大,纤维品质平均优势较小,超亲优势均为负值。7个F1的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较协调。5、对皮棉产量的贡献率分析结果,株高、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衣分的CRD(C→T)正向极显着且较大(57.70%~86.80%),选显性效应高的组合,可提高其皮棉产量。衣分的CRAE(C→T)和CRDE(C→T)正向极显着且较高(35.91%~36.43%),在特定环境,选高衣分可显着提高选系的皮棉产量;选衣分显性效应高的组合,其皮棉产量会提高。6、取盛花期幼蕾,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表达谱统计分析。检测到73个与皮棉产量显着相关的数量性状转录子(QTTs),其中10个遗传率大于3%。与皮棉产量对应的加性方差小,显性方差大;与产量构成因素对应的加性方差较大,显性方差较小。9018和sGK958的基因对皮棉产量的加性效应贡献值较高,可用于高产育种。相同基因对不同亲本的加性效应贡献值不尽相同。基因对组合皮棉产量显性效应总预测值的贡献多数较高,对其显性效应贡献值具有显着影响的QTT不同,对其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影响的QTT不同,说明其作用机制也不同。

二、短季棉新品种冀棉23号和省早441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季棉新品种冀棉23号和省早441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1999—2019年审定的短季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短季棉品种的生育期分析
    2.2 短季棉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
        2.2.1 铃质量
        2.2.2 衣分
        2.2.3 籽指
    2.3 短季棉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
    2.4 短季棉品种的纤维品质分析
        2.4.1 绒长
        2.4.2 断裂比强度
        2.4.3 马克隆值
        2.4.4 纤维品质综合指标
    2.5 短季棉品种的抗病性表现
3 结论与讨论

(2)陆地棉主要产量、品质性状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陆地棉主要性状研究进展
        1.1.1 产量性状研究进展
        1.1.2 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1.1.3 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2 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研究
        1.2.1 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1.2.2 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1.2.3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1.3 陆地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供试棉花材料产量、品质性状调查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描述性统计
        2.4.2 基于欧式距离的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品种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表现和分析
        3.1.1 供试品种主要产量性状分析
        3.1.2 供试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分析
    3.2 供试品种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供试品种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3.2.2 供试品种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3.2.3 供试品种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3.2.4 供试品种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2.5 供试品种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3.3 供试品种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优异种质筛选
        3.3.1 基于主要产量性状的优异种质筛选
        3.3.2 基于主要品质性状的优异种质筛选
        3.3.3 基于主要产量、品质性状的优异种质筛选
4 讨论
    4.1 目前陆地棉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差异及改良途径
    4.2 陆地棉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4.3 陆地棉种质资源评价
    4.4 陆地棉种质资源研究方向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详细摘要

(3)中棉所70RIL群体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多环境遗传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我国优质棉育种现状
    1.3 优质棉遗传研究
    1.4 棉花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研究
    1.5 我国棉花产量和品质性状稳定性研究
    1.6 棉花数量性状位点定位研究
    1.7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中棉所70RIL群体纤维产量和品质的表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棉花重组自交系的构建
        2.1.3 田间试验及纤维品质检测
        2.1.4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亲本的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表现
        2.2.2 中棉所70RIL群体纤维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表现
        2.2.3 中棉所70RIL群体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超亲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RIL群体产量和品质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2 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铃重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2.2 衣分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2.3 子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2.4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2.5 整齐度指数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2.6 比强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2.7 马克隆值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2.8 纤维伸长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中棉所70RIL群体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相关和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4.1.2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中棉所70RIL群体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4.2.2 中棉所70RIL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4.2.3 中棉所70RIL群体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4.2.4 中棉所70RIL群体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中棉所70RIL纤维产量及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铃重的稳定性分析
        5.2.2 衣分在多环境下的稳定性分析
        5.2.3 子指在多环境下的稳定性分析
        5.2.4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在多环境下的稳定性分析
        5.2.5 整齐度指数在多环境下的稳定性分析
        5.2.6 比强度在多环境下的稳定性分析
        5.2.7 马克隆值在多环境下的稳定性分析
        5.2.8 纤维伸长率在多环境下的稳定性分析
        5.2.9 突出家系比较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关联分析的陆地棉主要育种目标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棉花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3 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研究现状
    1.4 棉花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研究进展
        1.4.1 主要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1.4.2 产量相关性状研究进展
        1.4.3 纤维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1.4.4 黄萎病抗性研究进展
    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5.1 关联分析的原理及基础
        1.5.2 连锁不平衡(LD)的估计及影响因素
        1.5.3 关联分析的优点及其在棉花中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SSR标记的选择
        2.1.3 DNA提取及基因型分析
        2.1.4 群体结构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于SSR标记的基因型分析
        2.2.2 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3 403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分析
    2.3 讨论
        2.3.1 SSR分子标记的应用
        2.3.2 我国陆地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2.3.3 陆地棉群体结构分析
第3章 陆地棉种质资源主要育种目标性状的表型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田间试验设计
        3.1.3 各表型性状的获取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
        3.2.2 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分析
        3.2.3 纤维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3.2.4 抗黄萎病性状的变异分析
    3.3 讨论
        3.3.1 当前我国棉花的主要育种目标性状
        3.3.2 棉花各主要育种目标性状间的相关性
        3.3.3 棉花表型性状精准鉴定的重要性
第4章 陆地棉主要育种目标性状的关联分析及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
    4.1 研究方法
        4.1.1 连锁不平衡分析
        4.1.2 关联分析
        4.1.3 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连锁不平衡估测
        4.2.2 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4.2.3 优异等位变异及典型材料的挖掘
    4.3 讨论
        4.3.1 连锁不平衡估测
        4.3.2 多个关联位点的一因多效性分析
        4.3.3 本研究结果与前人连锁分析结果的比较
        4.3.4 本研究结果与前人关联分析结果的比较
        4.3.5 优异等位变异及相应载体材料的应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我国陆地棉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
        5.1.2 与主要农艺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优异等位变异及典型材料
        5.1.3 与产量相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优异等位变异及典型材料
        5.1.4 与纤维品质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优异等位变异及典型材料
        5.1.5 与黄萎病抗性关联的分子标记、优异等位变异及典型材料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5)陆地棉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优异位点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棉花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1 棉花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1.2 棉花的种属分类
        1.1.3 我国陆地棉资源研究的重要性
    1.2 陆地棉种植资源遗传特征研究
        1.2.1 我国棉花品种改良的研究进展
        1.2.2 陆地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2.3 陆地棉数量性状的研究
    1.3 植物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3.1 关联分析的概述
        1.3.2 关联分析的原理
        1.3.3 关联分析的统计和分析
        1.3.4 关联分析策略
        1.3.5 关联分析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陆地棉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DNA提取
        2.2.2 SSR标记基因型和遗传多样性统计分析
        2.2.3 群体结构分析方法
        2.2.4 连锁不平衡(LD)和LD衰减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遗传多样性
        2.3.2 群体结构分析
        2.3.3 连锁不平衡分析
    2.4 讨论
        2.4.1 关联分析自然群体的构成
        2.4.2 分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
        2.4.3 关联分析中群体结构的评价
        2.4.4 关联分析中连锁不平衡分析
第三章 陆地棉品质和产量性状的表型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田间试验和表型数据的调查
        3.2.2 表型数据的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表型变异和遗传力的分析
        3.3.2 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间相关性的分析
        3.3.3 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在多环境的变化趋势
        3.3.4 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环境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纤维品质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3.4.2 产量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第四章 陆地棉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关联分析模型的选择
        4.2.2 纤维品质性状和不同育种阶段产量性状表型效应的统计分析
        4.2.3 挖掘优异等位基因及相关功能基因注释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纤维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4.3.2 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
    4.4 讨论
        4.4.1 与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关联的QTL
        4.4.2 育种中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503份种质资源的系谱信息
    附录2 与纤维品质性状关联的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在亚洲棉基因组比对结果
    附录3 与纤维品质性状关联的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在雷蒙德氏棉基因组比对结果
    附录4 与纤维品质性状关联的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在陆地棉基因组比对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棉花不同育种群体和不同世代的选择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杂种后代的处理方式
        1.1.1 系谱法
        1.1.1.1 系谱法在作物育种中的优缺点
        1.1.1.2 系谱法在棉花选育中的应用
        1.1.1.3 系谱法在其他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1.2 混合法
        1.1.2.1 混合法在作物育种中的优缺点
        1.1.2.2 混合法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1.3 杂种品系间的互交育种法
        1.1.4 棉花混选-混交育种体系
        1.1.4.1 棉花混选-混交育种体系的要点
        1.1.4.2 棉花混选-混交育种体系的应用
    1.2 数量性状遗传
        1.2.1 基因作用方式
        1.2.2 数量性状遗传在棉花中的研究进展
    1.3 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相关研究
        1.3.1 棉花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力
        1.3.2 棉花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
        1.3.3 棉花主要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四个不同世代选种群体的形成方法
        2.1.2 不同世代选种群体随机选择单株及后代株行的形成
        2.1.3 不同世代选种群体优选单株及后代株行的形成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世代选种群体的比较试验
        2.2.2 不同世代群体随机选择单株后代的比较试验
        2.2.3 不同世代群体优选单株后代的比较试验
    2.3 田间试验性状的调查
        2.3.1 产量及农艺性状的调查
        2.3.2 纤维品质性状的测定
    2.4 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2.4.1 试验遗传参数计算方法
        2.4.2 世代间遗传相关分析算法
        2.4.3 不同性状表型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世代育种群体的差异
        3.1.1 不同世代育种群体的产量及农艺性状差异
        3.1.2 不同世代育种群体的纤维品质性状差异
    3.2 不同世代育种群体内单株间的变异性
        3.2.1 不同世代育种群体内单株间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差异
        3.2.2 不同世代育种群体内单株间纤维品质性状的差异
    3.3 不同育种群体后代株行间的变异
        3.3.1 不同育种群体后代株行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差异
        3.3.2 不同育种群体后代株行纤维品质性状的差异
    3.4 不同世代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3.4.1 不同世代群体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分析
        3.4.2 不同世代群体主要品质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分析
    3.5 不同世代群体单株及其后代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5.1 不同世代群体间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3.5.2 不同世代群体间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3.6 棉花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杂种后代群体的变异大小
    4.2 不同育种群体后代株行间主要性状的比较
    4.3 不同性状遗传力与相关系数在不同世代间的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7)陆地棉早熟、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遗传标记的种类及特点
        1.1.1 形态学标记
        1.1.2 细胞学标记
        1.1.3 生物化学标记
        1.1.4 分子标记
    1.2 陆地棉早熟、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
        1.2.1 早熟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
        1.2.2 产量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
        1.2.3 纤维品质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
    1.3 关联分析
        1.3.1 关联分析的优势
        1.3.2 关联分析的两种策略及基本步骤
        1.3.3 影响关联分析的因素及假阳性消除
        1.3.4 关联分析在植物中的应用
        1.3.5 关联分析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田间种植和性状调查
    2.3 棉花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检测
        2.3.1 前期准备工作
        2.3.2 棉花基因组 DNA 提取过程及检测方法
    2.4 分子标记实验
        2.4.1 SSR 引物筛选
        2.4.2 PCR 扩增反应
        2.4.3 PCR 产物检测
    2.5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5.1 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
        2.5.2 带型统计方法
        2.5.3 遗传多样性分析
        2.5.4 相似系数计算和聚类分析
        2.5.5 群体结构分析
        2.5.6 性状与 SSR 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材料性状表型数据分析
        3.1.1 表型数据的统计描述与方差分析
        3.1.2 性状间相关分析
    3.2 SSR 引物的筛选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供试材料间相似系数和聚类分析
        3.3.1 供试材料间相似系数
        3.3.2 供试材料的聚类分析
    3.4 供试材料的群体结构分析
    3.5 SSR 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3.5.1 利用 GLM 方法检测关联位点
        3.5.2 利用 MLM 方法检测关联位点
        3.5.3 GLM 方法与 MLM 方法关联分析结果比较
        3.5.4 部分关联位点的表型效应
第四章 讨论
    4.1 陆地棉品种(系)群体结构分析
    4.2 两种关联分析方法的比较
    4.3 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
    4.4 与多个性状关联的 SSR 位点
    4.5 研究结果应用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8)1978-2007年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植棉史与育种现状
        1.1.1 世界植棉史及育种现状
        1.1.2 我国植棉史及育种现状
    1.2 我国五个植棉区的分布和生产气候特点
        1.2.1 黄河流域棉区
        1.2.2 长江流域棉区
        1.2.3 西北内陆棉区
        1.2.4 北部特早熟棉区
        1.2.5 华南棉区
    1.3 我国棉花品种改良状况
        1.3.1 我国棉花品种的更换及育种成效
        1.3.2 我国棉花品种性状改良状况
    1.4 我国棉花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
    1.5 本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品种及其特性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建立
    2.2 数据整理和归一化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不同棉区的棉花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3.1 三大棉区品种特性分析
        3.1.1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分析
        3.1.2 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分析
        3.1.3 西北内陆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分析
    3.2 三大棉区品种主要性状比较
        3.2.1 主要农艺性状
        3.2.2 产量性状
        3.2.3 纤维品质特性
        3.2.4 抗病性能
        3.2.5 主要性状变异情况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年代的棉花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4.1 不同年代审定的棉花品种概况
    4.2 不同年代的三大棉区育成棉花品种特性成效比较
        4.2.1 不同年代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4.2.2 不同年份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4.2.3 不同年份纤维品质比较分析
        4.2.4 不同年份抗病性能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棉花品种类型的特性比较分析
    5.1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1.1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主要特性比较
        5.1.2 不同棉区的杂交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1.3 不同年份的杂交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2 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2.1 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比较
        5.2.2 不同棉区的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2.3 不同年份的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第六章 近 30 年棉花主栽品种主要性状相关和聚类分析
    6.1 品种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6.1.1 农艺性状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6.1.2 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6.1.3 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相关分析
        6.1.4 农艺性状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6.1.5 产量性状与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6.1.6 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相关分析
        6.1.7 产量性状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6.1.8 纤维品质与纤维品质相关分析
        6.1.9 纤维品质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6.2 品种的主成分分析
    6.3 品种的聚类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棉花生产与科研育种概述
        1.1.1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1.1.2 我国棉花科研机构概况
        1.1.3 我国棉花育种技术进展
        1.1.4 近年我国棉花重大科研成果概况
    1.2 我国的棉花品种审定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数量及类型情况分析
    2.1 棉花审定品种总体数量
        2.1.1 1990-1999 年审定数量情况
        2.1.2 2000-2009 年审定数量情况
    2.2 2000-2009 年审定品种类型情况
        2.2.1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品种
        2.2.2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
        2.2.3 彩色棉审定品种
        2.2.4 长绒棉审定品种
        2.2.5 早熟棉审定品种
    2.3 审定品种选育单位情况
    2.4 小结
        2.4.1 审定品种数量大增
        2.4.2 品种类型多元交错
        2.4.3 育种单位多增企业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性状分析
    3.1 黄河棉区(冀鲁豫)品种性状分析
    3.2 长江棉区(鄂皖苏)品种性状分析
    3.3 西北棉区(新疆)品种性状分析
    3.4 国审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5 彩色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6 早熟棉花品种性状分析
    3.7 小结
        3.7.1 品种单产波动中增加
        3.7.2 品种生育期小幅缩短
        3.7.3 纤维品质仅细微改善
        3.7.4 转基因技术提升品种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品种数量由少到多再要精
    4.2 品种类型多元化加区域化
    4.3 育种单位要加强育种团队
    4.4 品种单产增加借力高抗性
    4.5 生育期变化适宜区域特点
    4.6 纤维品质改善要突破瓶颈
    4.7 有待深入研究的相关内容
    4.8 棉花品种选育审定小建议
        4.8.1 彩棉育种
        4.8.2 抗逆育种
        4.8.3 早熟育种
        4.8.4 机械化与品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表 2000-2009 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表

(10)陆地棉双列杂交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量性状遗传的变异特点及分析方法
        1.1.1 数量性状遗传变异特点
        1.1.2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2 作物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其遗传基础
    1.3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1.3.1 数量遗传模型分析
        1.3.2 配合力分析
        1.3.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1.4 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和纤维品质等性状在各环境的总体表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田间试验设计
        2.1.3 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
        2.1.4 田间试验数据搜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在各试验环境的总体表现
        2.2.2 纤维品质性状在各试验环境的总体表现
    2.3 讨论
第三章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
        3.2.1.1 方差分量组成和遗传率分析
        3.2.1.2 亲本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3.2.1.3 杂交组合农艺、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3.2.2 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3.2.2.1 方差分量组成和遗传率分析
        3.2.2.2 亲本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3.2.2.3 杂交组合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
    3.3 讨论
第四章 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4.2.1.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分析
        4.2.1.2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分解
        4.2.2 纤维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4.2.2.1 纤维品质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分析
        4.2.2.2 纤维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分解
        4.2.3 农艺、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间相关分析
        4.2.3.1 农艺、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间的表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分析
        4.2.3.2 农艺、经济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分解
    4.3 讨论
第五章 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重要农艺、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5.2.2 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遗传贡献率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相关农艺、经济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6.2.1.1 农艺、经济性状对皮棉产量各遗传方差分量的贡献
        6.2.1.2 农艺、经济性状对亲本皮棉产量的加性效应的贡献
        6.2.1.3 农艺、经济性状对组合皮棉产量的显性效应的贡献
        6.2.1.4 农艺、经济性状对亲本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性效应的贡献
        6.2.1.5 农艺、经济性状对组合皮棉产量的加加上位性效应的贡献
        6.2.2 农艺、经济性状对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6.2.2.1 农艺、经济性状对上半部平均长度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6.2.2.2 农艺、经济性状对断裂比强度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6.2.2.3 农艺、经济性状对马克隆值的遗传贡献率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T表达谱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与皮棉产量显着相关的数量性状转录子
        7.2.2 基因对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方差分量贡献率
        7.2.3 基因的加性效应贡献值
        7.2.4 基因的显性效应贡献值
    7.3 讨论
第八章 全文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果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处与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短季棉新品种冀棉23号和省早441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1999—2019年审定的短季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J]. 胡晓丽,皇甫张龙,姜艳丽. 山西农业科学, 2020(07)
  • [2]陆地棉主要产量、品质性状鉴定与优异种质筛选[D]. 梁欢欢.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3]中棉所70RIL群体纤维产量与品质性状多环境遗传稳定性研究[D]. 龚举武.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4]基于关联分析的陆地棉主要育种目标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挖掘[D]. 董承光.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5]陆地棉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优异位点挖掘[D]. 聂新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1)
  • [6]棉花不同育种群体和不同世代的选择效果研究[D]. 陈充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7]陆地棉早熟、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D]. 梁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8]1978-2007年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D]. 焦光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9]近十年我国棉花审定品种情况分析[D]. 庞念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10]陆地棉双列杂交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谱分析[D]. 杨代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标签:;  ;  ;  ;  

短季棉花新品种吉棉23和生早441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