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霜霉病观察研究初报

油菜霜霉病观察研究初报

一、油菜霜霉病观察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黄雷,李光庆,刘春晴,姚雪琴,谢祝捷,耿春女[1](2020)在《芸薹属霜霉病接种鉴定及抗病遗传育种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芸苔属以包含十字花科多种中重要的农业和园艺作物而闻名,而芸薹属霜霉病一直是危害全世界芸薹属作物的重要病害。本综述通过介绍近年来国内外芸薹属霜霉病相关研究进展,主要从不同芸薹属作物的子叶期接种、苗期接种和离体接种及鉴定方法、抗病遗传规律及芸薹属霜霉病相关抗性基因等研究领域,阐述了芸薹属霜霉病目前的发展进程;分析了目前芸薹属霜霉病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芸薹属作物霜霉病防治及抗病品种选育提供工作思路和理论参考。

黄雷[2](2020)在《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文中认为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是长江流域较为常见的一种经济性作物,而花椰菜霜霉病(Peronospora Brassicae Gaumann)作为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广泛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秋冬季,给花椰菜的产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本研究通过探索花椰菜霜霉病田间发病规律、荧光参数指标、苗期接种鉴定及筛选有效抗性分子标记的分析研究,构建出一套快速鉴定花椰菜霜霉病抗感性的鉴定体系,为花椰菜霜霉病抗性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有:(1)对花椰菜的4个抗感类型材料品种厦美80天、雪园80天、830-F、黄80天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分析,通过接种花椰菜分析比较了4个田间环境条件处理下成株花椰菜的发病情况,研究基因型、环境及互作效应对花椰菜霜霉病的发病影响,综合分析了田间花椰菜霜霉病抗性与5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占主导因素,为77.52%~87.04%;其次是环境效应,为12.33%~19.94%;最后是互作效应最小,为0.63%~2.54%;花椰菜霜霉病与日均湿度、昼夜温差呈正相关,与日均温度、积温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无显着关系,初步明确花椰菜霜霉病的田间发病流行规律,对花椰菜霜霉病防治及抗性选育具有较大应用前景。(2)对花椰菜4个亲本及6个杂交一代的生长指标、病情指数和叶素素荧光参数等影响,探索花椰菜霜霉病发病前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并且分析对比了产量指标、花椰菜病情指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花椰菜霜霉病发病前后,Fv/Fm和Fv/Fo在不同抗感型亲本和杂交一世代中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在对花椰菜相关生理指标的分析中,Fv/Fm和Fv/Fo与病情指数均呈负显着相关,而Fv/Fo与花球质量无显着性相关,Fv/Fm与花球质量呈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表明Fv/Fm能够区分不同抗感病基因型的花椰菜,可以作为鉴定花椰菜抗性的参数指标。(3)对上述实验的花椰菜材料进行了苗期的接种实验,通过对4个花椰菜基因型进行室内花椰菜霜霉病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当接种浓度为3.5×105个孢子/m L,接种量为100μL时可以较为准确反映花椰菜各个品种的抗感病类型从而得到一种快速鉴定花椰菜霜霉病的接种方法,提高抗病育种效率。(4)利用上述研究结果,苗期接种96个花椰菜自交系单株,同时对34对芸薹属霜霉病抗性分子标记引物进行筛选,发现标记引物s ORA21在凝胶电泳中具有多态性,同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进行比较,重合率达到92.7%,从而得到一种可以用于筛选不同花椰菜抗感性品种的有效分子标记,为花椰菜霜霉病的抗病育种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谢春晖[3](2019)在《青海省湟中县油菜有害生物发生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湟中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是全省农业大县之一,小麦(Triticum aestivum)、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该县种植面积最大的三种大田作物,尤其以油菜是种植面积最大。田间有害生物(病、虫、杂草)为害是影响全县油菜生长和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防治效果直接决定到油菜产量、品质和效益。为更好地开展油菜有害生物为害的预测预报,并为其高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湟中县油菜有害生物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系统的研究,调查了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规律,分析了为害特点,厘清了主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措施及绿色防控技术,优化提出了黄条跳甲(Phyllotreta spp)、茎象甲(Ceuthorrhynchus asper)、露尾甲(Meligethes aeneus)等苗期虫害的防治技术。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湟中县油菜有害生物主要有37种,其中,病害2种、虫害6种、农田杂草约29种。病害有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scolerotiorum)、霜霉病(Peronospora parasitica);虫害主要有油菜黄条跳甲、茎象甲、露尾甲、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角野螟(Evergestis extimalis)、蚜虫(Aphidoidea);杂草包括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藜(Chenopodium album)、自生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节裂角茴香(Hypecoum leptocarpum)、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等。2)进一步明确了湟中县油菜病害的症状、发病条件及发生规律,虫害的识别特征、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杂草发生种类及数量。油菜菌核病于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发生,黄条跳甲、茎象甲发生高峰期为五月上旬至六月下旬,露尾甲、小菜蛾发生高峰期为六月上旬至七月下旬,小菜蛾、角野螟危害的高峰期通常为七月下旬到九月上旬,蚜虫则多发于七月上旬八月下旬。在川水地区危害较重的杂草主要为早熟禾、薄荷以及萹蓄等,浅山地危害较重的主要有苦苦菜、节裂角茴香、苣荬菜等,脑山地区危害较重的主要有自生油菜、密花香薷、藜等。结合气象信息,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前1015 d发布预测预报信息,可指导开展大面积防治。3)厘清了湟中县油菜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措施和绿色防控技术。综合防治措施以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主要有药剂拌种、土壤处理、间苗除草、病虫害及田间杂草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包括色板诱杀、性诱剂诱杀、杀虫灯诱杀、生物农药防治等。4)优化提出了丁硫克百威等常规农药、农药助剂、黄蓝板等防治油菜跳甲、茎象甲、露尾甲虫害的技术。油菜出苗初期调查中,亩用40%丁硫克百威乳油20 mL拌种处理防治油菜跳甲效果显着,被害指数为20%;苗后15 d调查中,亩用40%丁硫克百威乳油10 mL拌种处理防治油菜茎象甲效果最好,为害株率为15%。从虫口减退及防治效果综合来看,农药助剂“奇功”加入虫害防治后对油菜害虫的虫口减退率、防治效果较好,农药助剂“奇功”加入集琦化学药后对黄条跳甲、蓝跳甲、茎象甲、露尾甲防效分别提高了18.52%、5.57%、0.75%、8.00%;农药助剂“奇功”加入高效氯氰菊酯后对黄条跳甲、蓝跳甲、茎象甲、露尾甲防效分别提高了11.11%、32.77%、46.38%、9.34%,提高了农药防治油菜苗期虫害的效果。蓝板对于露尾甲有较好的诱杀效果;全降解黄板较普通黄板诱虫效果好,且深埋后易降解。

王立楠[4](2018)在《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镰孢菌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及QTL分析》文中认为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是大豆[Glycine max(L.)Merr.]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发生范围逐渐扩大,危害日益严重。在生产中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抗病害方式。而由于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是一种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病害,目前对其抗性基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足,对其病害机理认识还不深入。本研究以大豆品种南豆12(高抗)×九月黄(中感)的200个自交系为材料,人工接种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诱发病害,评价供试材料的抗病性,比较自交系群体在接种尖孢镰孢菌(FO)和对照(CK)对照条件下幼苗生长相关性状的差异,并对其进行QTL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个重组自交系的病情指数及病级指数存在极显着的差异。群体平均病情指数为49.18,变异系数为34.22%。25个自交系病情指数为029.9,达到高抗,76个自交系介于3049.9,属于中抗类型。其中,10个自交系小于南豆12(19.29),25个自交系的病情指数超过了九月黄(65.48)。200个重组自交系的病级指数平均值为1.98,变异系数为33.93%。86(43%)个自交系病级指数在1-2级间,79(39.5%)个在2-3级间,大多数自交系的病级属于中间类型。2.9个幼苗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和处理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各性状在接种尖孢镰孢菌(FO)后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对照(CK)。性状接种效应值(EVI)表明,接种尖孢镰孢菌后,根鲜重降低39.80%、茎叶鲜重降低30.05%、根冠比下降10.79%、株高降低21.29%、总根长降低47.39%、总根系表面积下降40.34%、根系直径降低10.21%、总根系体积下降38.04%、根尖数降低41.84%。接种尖孢镰孢菌后,对群体性状负向影响的降低幅度在10%50%之间,其中,总根长、总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降低最明显。3.对20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81对性状间极显着相关,12对性状显着相关。对照(CK)下,病情指数与根鲜重极显着正相关,与根冠比显着正相关。接种尖孢镰孢菌(FO)后,病情指数与根鲜重、茎叶鲜重、根冠比、总根长、总根系表面积、总根系体积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表明根鲜重和根冠比较高的材料,其病情指数也较高。4.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总共在9条染色体上定位了10个QTL,在对照(CK)下检测到5个QTL,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4.34%12.85%;在接种尖孢镰孢菌(FO)后,检测到5个QTL,可以解释表型变异的2.71%11.91%。其中,qSFWC-Ch3-2、qRADC-Ch4和qTRLF-Ch20位点对表型的贡献率均大于10%,均为主效QTL。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前2个主效位点区间分别含有88和8个候选基因,其中位点qRADC-Ch4的2个候选基因编码具有LOB结构域的蛋白,可能与器官发育和形成有关。

樊淼[5](2016)在《油菜菌核病菌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室内诱导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菌核病菌通过菌核在适宜环境中萌发产生子囊盘并向外弹射子囊孢子来进行病害的传播扩散及侵染。获得足够的菌核病子囊孢子是深入研究核盘菌致病机理及筛选抗菌核病的油菜品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自然条件中获取子囊孢子较为费时费力,因此需要研究菌核病菌的室内诱导萌发。已知的室内诱导产孢方法有多种,但是根据这些实验方法做出的结果与预期结果差别较大,萌发率较低,且不产生子囊盘,其中一些实验方法实施起来更是比较费时费力。本论文通过对比研究前人的方法,对油菜菌核病菌的菌核培育、菌核萌发、子囊孢子诱导收集进行了试验研究,旨在探索和建立一套诱导油菜菌核病菌有性孢子产生的实用有效的实验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培养基对菌核大小、质地、数量及后续萌发影响本实验利用小麦、土豆、向日葵花盘、PDA等4种培养基来培育油菜菌核病菌,以期获得大量人工培育菌核。土豆作为培养基培育出的菌核多为不规则或长椭圆形,平均单粒菌核大小能达到1.02×0.39cm,质地饱满,数量多(每三角瓶能培育出600粒左右菌核),并且只有土豆培养基培育出的菌核能够顺利萌发产生子囊盘。PDA培养基培育出的菌核产量低(每皿约37粒),多为圆形或扁圆形上被菌丝,并且多数菌核不成熟,易碎裂,其培育出的菌核也是最小的(平均为0.45×0.16cm),在后续萌发实验中,其菌核无法萌发产生子囊柄,只会长出菌丝。小麦培养基培育出的菌核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圆形居多,多数菌核生长成熟,平均大小为0.72×0.28cm,其菌核只能萌发出子囊柄,并不能产生子囊盘,为无效萌发。向日葵花盘接种困难,且被杂菌污染,无菌核产生。2不同保湿材料对菌核4℃低温保湿诱导萌发率的影响本实验中所采用的实验菌株不经过4℃低温保湿诱导无法萌发产生子囊柄只会长出菌丝。本文用蛭石、石英砂、珍珠岩、灭菌土和棉花等5种具有保湿功能的材料对菌核进行低温保湿诱导处理,处理2个月。蛭石和珍珠岩对菌核的保湿效果一般,诱导期间菌核不会萌发产生子囊柄,并且容易长出菌丝。利用灭菌土对菌核低温保湿诱导期间,其内部易滋生杂菌,导致菌核腐烂,无菌核萌发出子囊柄并有大量菌丝生成。加水后的石英砂透气性能较低,只有部分菌核萌发产子囊柄,萌发率约53%。棉花锁水性能较好,容易灭菌,且透气性良好,在低温诱导期间,菌核极易萌发产生子囊柄,且萌发率高达95%。低温诱导期间的萌发均为无效萌发,只产生子囊柄不生成子囊盘,但低温诱导期间不产生子囊柄的菌核后期18℃常温诱导下也不会萌发产生子囊盘。3不同保湿材料对菌核18℃常温下保湿诱导萌发率的影响本实验中利用棉花、蛭石、珍珠岩、灭菌土和滤纸等5种保湿材料对结束低温诱导的菌核进行18℃常温下保湿诱导萌发,并置于光照强度略大于500Lux的环境中培养。利用滤纸、蛭石和珍珠岩这3种保湿材料保湿的菌核萌发结果相似,菌核只会萌发出子囊柄,并于3-5d后逐渐枯萎,无法产生子囊盘为无效萌发。灭菌土保湿的菌核在诱导萌发期间多数被杂菌污染腐烂,并生成大量菌丝,无子囊柄生成。同低温诱导时一样,棉花保湿性能最好,利用棉花保湿的菌核其平均有效萌发率达59%。4不同方法收集的子囊孢子数量及干燥性比较本实验采用子囊孢子的自然弹射、水洗法和真空抽气法等3种方法收集子囊孢子,结果表明,此3种收集方法都能采集到带有活性的子囊孢子。水洗法收集到的单位面积(0.01mm2)内平均孢子数目最多(21个),但是收集到的子囊孢子遇水后易萌发不便于保存。真空抽气法收集到的单位面积(0.01mm2)内平均孢子数目约为12个,仅次于水洗法,其孢子较为干燥,易于保存。自然弹射法收集到的数量最少单位面积(0.01mm2)内平均约为2个,干燥性一般次于真空抽气法。5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室内诱导方法的建立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建立了一套诱导油菜菌核病菌有性孢子产生的实用有效的实验方法:利用土豆培养基培育接种纯净菌株于20℃光照下培育大量菌核,并选用棉花作为保湿材料对菌核进行4℃低温黑暗诱导,处理2月。结束低温诱导后再利用棉花对菌核保湿并于18℃略大于500Lux的光照环境中保湿萌发,最后采取真空抽气法收集子囊孢子。经过多次实验,证明该套方法诱导油菜菌核病菌有性孢子产生的实用有效。

余力[6](2014)在《拟南芥广谱抗病基因RPW8.1导入甘蓝型油菜及其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甘蓝型油菜常受到多种病害的侵害,其中最为常见的有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白锈病以及细菌性黑斑病、软腐病、黑斑病等。植物病害每年都能导致全球的农作物产量减产12%。油菜霜霉病是甘蓝型油菜全生育期中都能发生的一种病害,对油菜的产油量可造成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的地区,霜霉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油菜病害。拟南芥广谱抗病基因RPW8对白粉病、霜霉病、病毒病等具有良好的抗病性。RPW8基因位点包含两个连锁的抗病基因RPW8.1和RPW8.2。RPW8.1和RPW8.2两个基因在拟南芥中对霜霉病都能表现出抗性。拟南芥在植物分类上属十字花科,和甘蓝型油菜具有共同的祖先,亲缘关系较近。因此,本研究利用floral-dip法将含有RPW8.1基因的质粒载体导入到甘蓝型油菜中,获得了一批转基因株系,并对转基因株系进行接菌处理,然后再从表型、转录水平和细胞水平上对RPW8.1基因做进一步讨论。本研究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结果:1、利用floral-dip法将拟南芥广谱抗病基因RPW8.1导入了甘蓝型油菜,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经过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双引物PCR检测分析,外源抗病基因RPW8.1已成功导入到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中。2、按照转化悬浮液的最佳比例:Ms培养基+蔗糖(15%mg/L)+6BA (0.01mg/ml) +silwet-77 (0.05%)中加入含有质粒载体的农杆菌菌体,在上午10点左右进行花序浸染效果最佳,转化率最高的是材料MY15-1-1,转化率非常接近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次数和其他处理材料。从不同处理材料间处理次数相同时,各个材料的转化率都不相同,表明floral-dip法对不同的材料的转化率是不相同的,没有稳定的转化比例;另外,同一材料中不同处理次数的结果也表明浸染三次花序的效果明显高于两次和一次浸染,多次浸染能够明显提高材料的转化比例。3、对转基因株系进行霜霉病接菌后的表型观察表明,一些转基因株系能够对油菜霜霉病产生抗性,但是抗病程度不一,有些高抗,有些低抗;其他的转基因株系对油菜霜霉病没有产生抗性,同野生型油菜同样易感病。分析产生上述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外源基因插入了不同的基因位点,从而导致外源基因转录水平的明显不同,甚至外源基因沉默,没有进行表达。4、表现抗病的转基因植株有较高的RPW8.1表达水平。转基因植株总RNA半定量RT-PCR检测分析表明,RPW8.1基因能够转录翻译为蛋白质进行表达,使转基因株系产生抗性。5、通过观察野生型和转基因油菜植株叶片在接菌一周后的细胞学比较,在显微镜下发现RPW8.1基因对霜霉菌在油菜组织细胞中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RPW8.1基因通过抑制霜霉菌吸器的生长,切断了霜霉菌的营养和水分来源,最终导致霜霉菌的死亡,从而使转基因株系表现出对霜霉病的抗性。6、对转基因株系T2代遗传分离情况分析表明: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RPW8.1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的拷贝数是单拷贝的。

王亚婷[7](2013)在《油菜转录因子BnWRKY75基因的遗传转化及转化子的抗病性鉴定》文中研究表明油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其容易受到众多病原物的侵害。其中核盘菌能够侵染油菜造成油菜茎腐等症状从而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此外,包括烟草花叶病毒(TMV)在内的一些病毒也可侵染油菜而造成损失。WRKY蛋白属于锌指结构蛋白家族。先前的相关报道证实WRKY蛋白在植物防御应答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构建油菜BnWRKY75基因的正义和反义表达载体,使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获得一些油菜BnWRKY75基因正义和反义转化子,并采用PCR及Real-Time PCR的方法鉴定了转化子。比较了油菜各转化子接种核盘菌后病斑的大小及发病进程,用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了各转化子接种核盘菌后BnWRKY75、BnWRKY40及PR1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BnWRKY75基因在油菜防御核盘菌的反应中为负调控因子。将TMV病毒接种于油菜转化子,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BnWRKY75基因的转化对TMV病毒侵染无显着影响。对获得的油菜BnWRKY75正义、反义转化子接种核盘菌后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BnWRKY75反义转化子中p-1,3-葡聚糖酶活性相比对照有所提高。

李荣峰,徐秉良,梁巧兰,尹婷[8](2012)在《甘肃省白菜型冬油菜霜霉病发生规律》文中认为引起甘肃省白菜型冬油菜霜霉病的病原菌为十字花科寄生叉霜霉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该病菌可为害叶片、茎秆和角果,病部出现白色霜状霉层。据调查,2009年-2011年间,油菜收获期霜霉病发病最严重,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达32.80%和28.40。冬油菜霜霉病田间孢子囊4月上旬始见,5月22日左右达到高峰,平均为每100平方厘米71个;温度、相对湿度分别为16℃、95%时,接种72h后冬油菜霜霉病即可发生;当5d内平均温度为10.3℃、平均相对湿度为61.0%和5d内降雨量累计值为1.6mm时,田间孢子囊数目达最大,为每100平方厘米76个。陇油9号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其它品种显着高。小麦-冬油菜轮作可减轻霜霉病的发生。

李荣峰[9](2012)在《白菜型冬油菜主要病害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文中研究表明1.引起甘肃省白菜型冬油菜霜霉病的病原菌为十字花科寄生叉霜霉菌Peronosporaparasitica(Pers.)Fr.,该病菌可为害叶片、茎秆和角果,病部出现白色霜状霉层。收获期霜霉病发病最严重,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可达32.80%和28.40。冬油菜霜霉病田间孢子囊4月上旬始见,5月22日左右达到高峰,平均数量为0.71个/cm2;温度、相对湿度分别为16℃、95%时,接种72h后冬油菜霜霉病即可发生;当5d内平均温度为10.3℃、平均相对湿度为61.0%和降雨量累计值为1.6mm时,田间孢子囊数目达最大,为0.76个/cm2。小麦-冬油菜轮作可减轻霜霉病的发生,除陇油9号外,其余品种冬油菜发病情况差异不显着。2.采用叶盘法,对不同冬油菜品种及其它十字花科作物对霜霉病的敏感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冬油菜叶片离体接种与田间植株病害情况相符,对接种叶片和田间自然感病植株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进一步证明二者同为十字花科寄生叉霜霉菌;5个不同冬油菜品种对冬油菜霜霉病的群体抗性均表现为抗病(R),白菜、萝卜、甘蓝、花椰菜和芥菜对霜霉病的群体抗性表现为中抗(MR)和抗病。5个不同冬油菜品种对白菜和萝卜霜霉病表现为感病(S),对甘蓝和花椰菜表现为抗病;测定了5种药剂对冬油菜霜霉病菌的敏感性,霜疫必克、霜脲锰锌对冬油菜霜霉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毒力,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108和119.20μg/mL,对冬油菜霜霉病菌比较敏感,属一个敏感水平,霜霉威次之,而代森锌对冬油菜霜霉菌表现出极不敏感。5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药剂浓度与抑菌效果呈正相关。3.2010-2011年,分别对甘肃省兰州市和武威市冬油菜产区进行病毒病发病情况调查,典型症状表现为花叶、皱缩和植株矮化,除局部地区和地块发病率达到8%12%,多数大面积油菜发病率在1%以下。应用芜菁花叶病毒(TuMV)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冬油菜、白菜、萝卜、甘蓝和花椰菜病害样品,全部受芜菁花叶病毒(TuMV)侵染,TuMV占样品总数的100%;寄主范围和互作试验表明,侵染冬油菜的病毒寄主范围较窄,可侵染白菜、萝卜、花椰菜、莴苣和菠菜等作物,产生明脉、花叶、皱缩等症状,不侵染黄瓜、豇豆和辣椒,白菜、萝卜、甘蓝和花叶菜病毒病菌可侵染不同冬油菜品种,主要产生花叶症状。4.引起甘肃省白菜型冬油菜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半裸镰刀菌(Fusariumsemitectum)、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e(Fr.)Keissl.]、尖孢镰刀菌(F.oxysprorum)、黑根霉[Rhizopusnigricans]和青霉菌(Penicilliumsp.)等5种真菌,其中半裸镰刀菌和链格孢为主要致病菌,其分离频率分别为47.1%和30.9%,半裸镰刀菌和链格孢有伤接种发病率均为90%和80%,无伤接种均为76.7%和70.0%。采用室内平皿生长速率法,研究7种杀菌剂对冬油菜根腐病的病原半裸镰刀菌和链格孢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种药剂对两种病原菌都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恶霉灵、代森锌、福美双、多福和丙恶甲霜灵7种药剂对半裸镰刀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17.66、16.89、0.13、1435.20、50.84、59.03和0.53μg/mL,对链格孢菌(EC50)分别为36.06、41.54、0.29、59.30、34.06、109.27和0.81μg/mL。以恶霉灵的抑菌作用最为突出,对半裸镰刀菌和链格孢菌的EC50均在0.3μg/mL以下,丙恶甲霜灵次之,代森锌最差。7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凌萍[10](2011)在《油菜菌核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油菜对菌核病抗性生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菜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和地区均有分布。在我国也有发生,位于油菜三大病害之首,尤其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严重影响了油菜产量和品质。本论文以采集于安徽不同市县的24株油菜菌核病菌株为供试菌株,以甘蓝型油菜皖油14号为供试油菜品种,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油菜菌核病的致病力,并对不同致病力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选用抗菌核病油菜品种德油5号、中油821和感病品种皖油14、杂优1号为试验材料,于盛花期接种发病后测定体内的相关防御酶的活性以及草酸含量变化,以明确其与抗病性的关系,探讨油菜品种抗油菜菌核病的生化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菌致病性分化及生物学特性比较从安徽省各地采集菌核,分离鉴定并选取其中的24株菌株作为供试菌株,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接种测定菌株对供试油菜的致病力。并从中选取致病力较强,较弱两个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着明显分化,这种致病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很大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相关,任何一个地区都有致病性强和弱的菌株;该菌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菌丝在pH2~12均能生长,以pH5~7为最适,在光照和黑暗交替的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强致病力菌株在各个温度、pH和光照条件下菌丝的生长均大于弱致病力菌株。2油菜菌核病菌侵染油菜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PPO与酚类底物接触,酚类物质被催化氧化生成醌类物质,醌类物质再聚合成褐色产物,导致组织褐变。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产物的生成。结果表明:在菌核病影响下,抗、感病品种油菜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所改变,其活性在健全叶中,抗性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与油菜抗性呈正相关,且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表现为感病品种增加幅度大于抗病品种。活性的变化与其抗病性强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油菜菌核病菌侵染油菜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在有氧化物存在下,核黄素可被光还原,被还原的核黄素在有氧条件下极易在氧化产生氧离子,它可将淡蓝四唑(NBT)还原为蓝色物质,后者在56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值,而SOD可抑制此反应。因此,可根据超氧化物歧化酶抑制NBT在光下的还原作用来确定酶活性大小。结果表明:在致病菌的影响下,抗、感病品种油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有所改变。其活性在健全叶中,抗性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与油菜抗性呈正相关;接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表现为抗病品种增加幅度大于感病品种,活性的变化与其抗病性强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油菜菌核病菌侵染油菜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在有过氧化氢存在下,过氧化物酶能使愈创木酚氧化,生成茶褐色物质,可用分光光度计法测量470nm波长下的OD值变化,计算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菌核病影响下,抗、感病品种油菜的过氧化物酶(P0D)活性有所改变;过氧化物酶(POD)在健全叶中,抗、感病品种的酶活差异不明显;接种后活性表现为抗病品种增加幅度大于感病品种;植株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强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5油菜菌核病菌侵染油菜后草酸(oxalic acid)含量的变化高锰酸钾滴定法的原理是草酸和高锰酸钾之间可以进行氧化反应,用高锰酸钾来滴定草酸,根据反应物颜色来判断反应终点,按照反应方程式和高锰酸钾的用量来计算草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在菌核病影响下,抗、感病品种油菜的草酸(oxalic acid)含量均有所不同;草酸(oxalic acid)含量表现为感病品种大于抗病品种。该性状与其抗病性强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二、油菜霜霉病观察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霜霉病观察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芸薹属霜霉病接种鉴定及抗病遗传育种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霜霉病病原菌的生理分化
2 霜霉病的人工接种及鉴定
    2.1 霜霉病的人工接种方法
        2.1.1 子叶期接种
        2.1.2 苗期接种
        2.1.3 离体叶片接种
    2.2 芸薹属霜霉病的病害程度分级及抗病分级标准
        2.2.1 霜霉病的病害程度分级
        2.2.2 霜霉病抗病分级标准
3 芸薹属霜霉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分子生物学
    3.1 芸薹属霜霉病抗性遗传规律
    3.2 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在芸薹属抗霜霉病选育中的应用
    3.3 芸薹属霜霉病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
4 展望
作者贡献

(2)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花椰菜霜霉病概论
        1.1.1 花椰菜简介
        1.1.2 芸薹属霜霉病简介
        1.1.3 病原菌形态特征
        1.1.4 病原菌生物学特征
    1.2 霜霉病侵染循环及发病症状
        1.2.1 霜霉病侵染循环
        1.2.2 霜霉病发病症状
    1.3 霜霉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1.3.1 传播途径影响
        1.3.2 温湿度因子
        1.3.3 光照因子
        1.3.4 作物轮作
        1.3.5 栽培管理
        1.3.6 药剂防治
        1.3.7 抗病性品种
    1.4 叶绿素荧光参数在研究植物逆境生理中的应用
        1.4.1 光抑制
        1.4.2 低温胁迫
        1.4.3 高温胁迫
        1.4.4 钠盐胁迫
        1.4.5 水分胁迫
    1.5 芸薹属霜霉病接种鉴定的研究
        1.5.1 霜霉病原菌生理分化研究
        1.5.2 .霜霉病发病机理
        1.5.3 霜霉病发病症状
        1.5.4 子叶期接种
        1.5.5 苗期接种
        1.5.6 离体叶片接种
        1.5.7 霜霉病的病害程度分级
        1.5.8 霜霉病抗性分级标准
    1.6 芸薹属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1.6.1 芸薹属抗性遗传规律
        1.6.2 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在芸薹属抗霜霉病选育中的应用
        1.6.3 芸薹属霜霉病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不同生长时期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供试材料
        2.2.2 悬浮菌液的制备及接种鉴定
        2.2.3 田间环境试验
        2.2.4 成株期的病害分级及抗性评级标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类型花椰菜生长时期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2.3.2 花椰菜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2.3.3 不同类型花椰菜霜霉病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椰菜叶绿素荧光参数与亲本及杂交F1代霜霉病抗病性的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试验设计
    3.3 结果和分析
        3.3.1 霜霉病对不同基因型花椰菜花球质量、病情指数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3.3.2 霜霉病胁迫前后花椰菜生理指标SPAD、Fo、Fv/Fm及 Fv/Fo的变化
    3.4 讨论与总结
第4章 花椰菜霜霉病苗期接种方法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接种菌液的制备
        4.2.3 .苗期喷雾接种
        4.2.4 苗期病害分级标准及鉴定评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花椰菜苗期霜霉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花椰菜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供试材料
        5.2.2 .DNA的提取
        5.2.3 DNA分子标记的筛选
        5.2.4 不同品种花椰菜的苗期接种
        5.2.5 霜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芸薹属霜霉病分子标记筛选结果
        5.3.2 不同基因型花椰菜的苗期鉴定及引物扩增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3)青海省湟中县油菜有害生物发生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油菜产业现状
    2.2 我国油菜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2.3 青海省油菜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2.4 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治概述
    2.5 问题的提出
    2.6 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调查研究设计
    3.3 油菜苗期黄条跳甲和茎象甲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3.4 农药助剂在油菜田的药效试验
    3.5 不同材质诱虫板诱杀油菜苗期害虫及全降解黄板降解试验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湟中县油菜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4.2 湟中县油菜主要病害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4.3 湟中县油菜主要虫害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4.4 湟中县油菜主要杂草种类及数量
    4.5 湟中县油菜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4.6 湟中县油菜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
    4.7 油菜苗期黄条跳甲和茎象甲防治药剂筛选
    4.8 农药助剂在油菜田的药效
    4.9 不同材质色板诱杀油菜苗期虫害及全降解黄板降解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镰孢菌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及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大豆根腐病的病原物
    1.2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研究进展
        1.2.1 致病菌种类
        1.2.2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危害
        1.2.3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生理生化特性
        1.2.4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发病影响因素
        1.2.5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病原物鉴定
        1.2.6 致病性鉴定方法
        1.2.7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抗源筛选
    1.3 大豆抗根腐病QTL分析
        1.3.1 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定位
        1.3.2 遗传连锁图谱和遗传群体
        1.3.3 DNA分子标记类型
        1.3.4 QTL定位方法
        1.3.5 大豆根腐病抗性基因定位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接种鉴定
    2.3 病情调查
    2.4 幼苗性状考察
    2.5 数据统计分析
    2.6 性状的QTL定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病性分析
    3.2 重组自交系群体根鲜重(RFW)分析
    3.3 群体茎叶鲜重(SFW)分析
    3.4 群体根冠比(RSR)分析
    3.5 群体株高(PH)的分析
    3.6 群体总根长(TRL)分析
    3.7 群体总根系表面积(TRS)分析
    3.8 群体根系直径(RAD)分析
    3.9 群体总根系体积(TRV)分析
    3.10 群体根尖数(RTN)的分析
    3.11 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分析
    3.12 性状的QTL分析
    3.13 QTL位点的候选基因分析
4 讨论
    4.1 重组自交系的抗性表现
    4.2 尖孢镰孢菌对重组自交系性状的影响
    4.3 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4.4 性状的QTL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5)油菜菌核病菌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室内诱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及表格清单
1 文献综述
    1.1 油菜菌核病的研究进展
        1.1.1 油菜菌核病的危害特点
        1.1.2 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1.1.3 油菜菌核病的侵染循环
        1.1.4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条件
        1.1.4.1 气候对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影响
        1.1.4.2 栽培条件对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影响
        1.1.4.3 油菜品种对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影响
        1.1.5 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
        1.1.5.1 农业防治
        1.1.5.2 药剂防治
        1.1.5.3 生物防治
    1.2 生态因子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及菌核萌发的影响
        1.2.1 温度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及菌核萌发的影响
        1.2.2 光照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及菌核萌发的影响
        1.2.3 湿度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及菌核萌发的影响
        1.2.4 其它因素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及菌核萌发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试验试剂
        3.1.4 实验器材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核培育
        3.2.2 菌核萌发
        3.2.3 子囊孢子收集
        3.2.4 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室内诱导方法的建立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培养基对菌核形成的影响
        4.1.1 不同培养基上培育的菌核形状及质地比较
        4.1.2 不同培养基上培育的菌核大小及数量比较
    4.2 菌核萌发结果
        4.2.1 菌核 18℃下直接保湿萌发的结果
        4.2.2 不同培养基培育出的菌核对萌发率的影响
        4.2.3 不同保湿材料对 4℃低温条件下无效萌发率的影响
        4.2.4 不同保湿材料对 18℃常温下菌核有效萌发率的影响
        4.2.5 菌核消毒对菌核萌发率的影响
    4.3 不同方法收集子囊孢子的影响
    4.4 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室内诱导方法的建立及效果
        4.4.1 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室内诱导方法的建立
        4.4.2 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室内诱导效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拟南芥广谱抗病基因RPW8.1导入甘蓝型油菜及其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油菜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2 油菜霜霉病及其危害
        1.2.1 油菜的主要病害
        1.2.2 油菜霜霉菌的简介
        1.2.3 油菜霜霉病的病状
        1.2.4 油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1.3 广谱抗病基因RPW8
        1.3.1 RPW8的简介
        1.3.2 RPW8的作用机理
    1.4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
        1.4.1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简介
        1.4.2 油菜转基因研究的意义
        1.4.3 油菜常用转基因方法及其优缺点
    1.5 农杆菌FLORAL-DIP转基因法
        1.5.1 FLORAL-DIP法的简介
        1.5.2 FLORAL-DIP法的优缺点
        1.5.3 FLORAL-DIP法的应用前景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菌株
        2.1.3 载体
        2.1.4 主要试剂
        2.1.5 培养基
        2.1.6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2.2.2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2.2.3 农杆菌介导的FLORAL-DIP遗传转化
        2.2.3.1 油菜种植
        2.2.3.2 转化悬浮液的制备
        2.2.3.3 FLORAL-DIP转化处理
        2.2.4 转化种子T1代的筛选
        2.2.5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2.2.5.1 转基因植株的DNA提取
        2.2.5.2 转基因植株的PCR扩增
        2.2.6 转基因植株的接种鉴定
        2.2.7 RPW8.1在油菜中的亚细胞定位
        2.2.8 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2.2.8.1 油菜总RNA提取
        2.2.8.2 RNA质量及浓度测定
        2.2.8.3 RNA的反转录
        2.2.8.4 RPW8.1基因表达的QRT-PCR检测
        2.2.9 TRYPAN BLUE染色
        2.2.10 RPWS.1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菜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3.1.1 油菜转化种子T1代的初筛选
        3.1.2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3.1.3 浸染次数对转化率的影响
    3.2 转基因株系的抗霜霉病鉴定
        3.2.1 转基因株系接种鉴定
        3.2.2 转基因株系田间抗病鉴定
    3.3 RPW8.1基因产物的亚细胞定位
    3.4 转基因植株抗病基因的表达分析
        3.4.1 转基因株系中RPW8.1基因的ORT-PCR表达分析
    3.5 转基因植株内霜霉菌生长的细胞学观察
    3.6 转基因株系RPW8.1基因的遗传分离
4 结论与讨论
    4.1 FLORAL-DIP法适用于对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
    4.2 转化率与浸染次数呈正相关关系
    4.3 接菌后转基因株系间的表型差异明显
    4.4 抗病基因在转基因株系中表达的差异
    4.5 油菜霜霉菌在野生型和转基因油菜植株中生长的差异
    4.6 T2代的分离比例符合单基因孟德尔遗传定律
    4.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油菜转录因子BnWRKY75基因的遗传转化及转化子的抗病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的主要病害
        1.1.1 油菜的主要病害
        1.1.2 油菜菌核病
        1.1.3 油菜病毒病
    1.2 植物WRKY
        1.2.1 WRKY转录因子的WRKY域和W-box
        1.2.2 转录因子的功能
        1.2.3 转录因子的研究现状
    1.3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s)
        1.3.1 病程相关蛋白概述
        1.3.2 病程相关蛋白的特性
        1.3.3 过氧化氢酶(Catalases)和过氧化氢(H_2O_2)
        1.3.4 植物β-1,3-葡聚糖酶
        1.3.5 植物几丁质酶
        1.3.6 苯丙氨酸解氨酶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菜BnWRKY75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培养基及配方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分离与克隆油菜BnWRKY75基因
        2.2.2 构建和鉴定植物表达载体
        2.2.3 重组质粒的农杆菌转化
        2.2.4 油菜转化子的获得
        2.2.5 油菜转化子的鉴定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油菜转化子的抗病性鉴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2 培养基配方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核盘菌对油菜离体叶片的侵染进程
        3.2.2 油菜转化子对核盘菌的抗性比较
        3.2.3 野生型油菜接种核盘菌后BnWRKY75、BnWRKY40、PR1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
        3.2.4 油菜转化子接种核盘菌后BnWRKY75、BnWRKY40、PR1基因转录水平的比较
        3.2.5 油菜转化子对TMV的抗性比较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BnWRKY75基因转化对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8)甘肃省白菜型冬油菜霜霉病发生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块及材料
    1.2 冬油菜霜霉病田间发病情况调查及分级方法
    1.3 病原物的鉴定
    1.4 冬油菜霜霉病病原菌潜育期测定
    1.5 冬油菜霜霉病孢子囊田间消长动态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油菜霜霉病田间发病情况
        2.1.1 冬油菜霜霉病田间症状
        2.1.2 越冬后不同生育期冬油菜霜霉病田间发生情况
        2.1.3 秦王川地区冬油菜霜霉病孢子囊田间发生情况
    2.2 冬油菜霜霉病病原鉴定及潜育期测定结果
        2.2.1 冬油菜霜霉病病原鉴定
        2.2.2 冬油菜霜霉病病原菌潜育期测定
    2.3 冬油菜霜霉病发生规律研究
        2.3.1 不同品种冬油菜霜霉病田间发病情况
        2.3.2 连作与轮作对冬油菜霜霉病发生的影响
    2.4 环境因子 (2011年4~6月) 对冬油菜霜霉孢子囊田间消长的影响
        2.4.1 温度对冬油菜霜霉病孢子囊田间发生的影响
        2.4.2 相对湿度对冬油菜霜霉病孢子囊田间发生的影响
        2.4.3 降雨量对冬油菜霜霉病孢子囊田间发生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9)白菜型冬油菜主要病害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油菜的起源、分布及类型
    2 我国油菜生产概况、划分及北移的可行性研究进展
        2.1 我国油菜生产概况
        2.2 我国油菜分布区划分情况
        2.3 油菜北移的可行性研究进展
    3 油菜主要病害发生及危害现状
        3.1 油菜菌核病
        3.2 油菜霜霉病
        3.3 油菜白锈病
        3.4 油菜软腐病
        3.5 油菜病毒病
    4 油菜主要病害国内外研究进展
        4.1 霜霉病研究进展
        4.2 菌核病研究进展
        4.3 病毒病研究进展
    5 十字花科霜霉病、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
        5.1 霜霉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5.2 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
    6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白菜型冬油菜霜霉病发生及其流行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块及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油菜霜霉病田间发病情况
        2.2 冬油菜霜霉病病原鉴定及潜育期测定
        2.3 冬油菜霜霉病发生规律研究
        2.4 环境因子(2011年4~6月)对冬油菜霜霉孢子囊田间消长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品种白菜型冬油菜对霜霉病菌敏感性评价和室内药剂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药剂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冬油菜品种对冬油菜霜霉病菌的敏感性评价
        2.2 冬油菜霜霉病菌对其它十字花科作物致病力测定
        2.3 其它十字花科作物霜霉病菌对不同冬油菜品种致病力测定
        2.4 不同杀菌剂对冬油菜霜霉病菌的敏感性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白菜型冬油菜病毒病调查、ELISA测定和互作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冬油菜病毒病田间发病情况调查
        1.3 芜菁花叶病毒(TuMV)酶联免疫分析(ELISA)测定结果
        1.4 冬油菜病毒寄主范围测定
        1.5 其它十字花科作物病毒病与冬油菜病毒病的互作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油菜病毒病病田间发病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白菜型冬油菜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冬油菜根腐病的分离与纯化
        1.3 冬油菜根腐病致病性测定
        1.4 冬油菜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1.5 冬油菜根腐病室内药剂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油菜根腐病田间发病症状
        2.2 冬油菜根腐病病原分离鉴定
        2.3 冬油菜根腐病害室内药剂筛选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10)油菜菌核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油菜对菌核病抗性生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文献综述
    1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
        1.1 油菜菌核病的危害特点
        1.2 油菜菌核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1.3 油菜菌核病的病害循环
        1.4 油菜菌核病的综合治理
    2 油菜菌核病的致病性与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
        2.1 油菜菌核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2.2 油菜菌核病菌的致病过程
        2.3 油菜菌核病菌的致病过程及致病机理
        2.3.1 草酸的致病作用
        2.3.2 胞壁降解酶致病作用
        2.4 油菜抗病的生化机制
        2.4.1 酚类物质
        2.4.2 相关酶类
    3 常见防御酶和草酸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3.1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及原理
        3.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及原理
        3.3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方法及原理
        3.4 草酸含量测定的方法及原理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油菜品种
        1.3 培养基
        1.4 试验试剂
        1.5 实验器材
    2 试验方法
        2.1 致病性测定
        2.1.1 供试油菜苗的培育
        2.1.2 供试接种菌株的准备
        2.1.3 接种
        2.1.4 病情调查和数据分析
        2.2 不同致病力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2.2.1 温度对病菌生长的影响
        2.2.2 pH对病菌生长的影响
        2.2.3 光照对病菌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品种油菜对菌核病抗性生化机制研究
        2.3.1 供试油菜苗的培育
        2.3.2 接种菌株的准备
        2.3.3 接种
        2.3.4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
        2.3.5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2.3.5.1 超氧化物岐化酶液的制备
        2.3.5.2 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测定
        2.3.6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3.6.1 测定反应液配制
        2.3.6.2 过氧化物酶液的制备
        2.3.6.3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2.3.7 草酸(OA)含量的测定
结果和分析
    1 不同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菌株对皖油 14 的致病力
        1.1 油菜菌核病接种后症状观察
        1.2 油菜菌核病菌对皖油 14 号油菜的致病力
    2 不同致病力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2.1 温度对病菌生长的影响
        2.2 pH对病菌生长的影响
        2.3 光照对病菌生长的影响
    3 不同品种油菜对菌核病抗性生化机制
        3.1 盛花期接种后症状观察
        3.2 油菜接种前后植株体内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
        3.3 油菜接种前后植株体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3.4 油菜接种前后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3.5 油菜接种前后植株体内草酸(OA)含量的测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油菜霜霉病观察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芸薹属霜霉病接种鉴定及抗病遗传育种进展[J]. 黄雷,李光庆,刘春晴,姚雪琴,谢祝捷,耿春女. 分子植物育种, 2020(13)
  • [2]花椰菜霜霉病基因与环境互作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D]. 黄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3]青海省湟中县油菜有害生物发生及防治对策研究[D]. 谢春晖. 兰州大学, 2019(08)
  • [4]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镰孢菌根腐病的抗病性评价及QTL分析[D]. 王立楠.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5]油菜菌核病菌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室内诱导方法研究[D]. 樊淼.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5)
  • [6]拟南芥广谱抗病基因RPW8.1导入甘蓝型油菜及其表达分析[D]. 余力.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7)
  • [7]油菜转录因子BnWRKY75基因的遗传转化及转化子的抗病性鉴定[D]. 王亚婷. 浙江大学, 2013(08)
  • [8]甘肃省白菜型冬油菜霜霉病发生规律[J]. 李荣峰,徐秉良,梁巧兰,尹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04)
  • [9]白菜型冬油菜主要病害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D]. 李荣峰. 甘肃农业大学, 2012(01)
  • [10]油菜菌核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油菜对菌核病抗性生化机制研究[D]. 凌萍.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油菜霜霉病观察研究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