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体系(Di-Ab-An)快速冷却结晶的枝晶研究

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体系(Di-Ab-An)快速冷却结晶的枝晶研究

一、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体系(Di-Ab-An)快速冷却结晶的枝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葛振敏[1](2020)在《哥斯达黎加西海岸外科科斯脊基底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及其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加拉帕戈斯地幔柱热点与科科斯-纳兹卡扩张中心的相互作用,正在中美洲地区西海岸外向东俯冲的科科斯无震脊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岩浆作用过程。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34和344航次在U1381、U1414站位获得了科科斯脊基底岩石样品,对这些样品进行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对于理解科科斯脊地幔源区岩性、岩浆作用过程及加拉帕戈斯热点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U1381及U1414站位的三个钻孔(U1381A、U1381C和U1414A)所获得的科科斯脊基底岩石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单矿物原位主微量元素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1)岩相学特征表明,岩石类型主要为玄武质岩石,斑晶矿物组合为斜长石和单斜辉石,微晶矿物组合为斜长石、单斜辉石及少量磁铁矿等不透明矿物。(2)斜长石种属为培长石、拉长石及中长石;整体上,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且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单斜辉石均为普通辉石,亏损LILE、LREE等强不相容元素,稀土配分曲线中重稀土(HREE)较为平坦。根据斜长石-熔体温度计计算获得斜长石的结晶温度为866~1269℃。根据单斜辉石-熔体温压计计算得单斜辉石结晶温度为1162~1268℃,平衡压力为0.12~0.97GPa(对应深度4.7~36.7km)。单斜辉石、斜长石与寄主玄武岩均来自同一岩浆体系,部分斜长石斑晶可能为循环晶。(3)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它们主要为玄武岩及玄武质安山岩,均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与富集的洋中脊玄武岩(E-MORB)类似。玄武质岩石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地幔源区岩性为石榴石辉石岩。玄武岩母岩浆可能是由源区里石榴石辉石岩经1~5%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在母岩浆离开源区上升到地表期间,它们受到了斜长石、单斜辉石及Ti-Fe氧化物结晶分异的影响,正如单斜辉石中元素演化趋势及全岩主要氧化物协同变化特征所显示的。基于全岩微量元素比值的对比研究及构造演化历史资料,本文指出,在14Ma以来,科科斯脊虽然与加拉帕戈斯群岛具有同样的、无明显组分变化的地幔源区,但是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岩浆过程。

林春绵,王建超,章泓立,王军良[2](2019)在《基于混料设计的河道底泥制陶粒配方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极端顶点试验设计开展河道底泥制陶粒实验,建立了底泥陶粒堆积密度、表观密度、吸水率、筒压强度以及破碎率与磨损率之和与原料配比的数学模型,以确定陶粒原料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实验工艺条件下各类原料最佳质量分数分别为河道底泥65%,污水污泥17.5%,黏土17.5%,不同原料间交互作用明显,物料配比对堆积密度影响显着,烧结温度与陶粒体系低共熔点相符有利于促进连续固溶体产生,从而显着影响陶粒性能。以10℃/min的升温速率,在400℃下预热20 min,在1 175℃下烧结25 min可获得适用于水处理的滤料陶粒,适当延长烧结时间(30 min)可获得建筑用轻骨料陶粒。

王建超,章泓立,王军良,林春绵[3](2019)在《河道底泥陶粒烧制的工艺条件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探讨以河道底泥、污水污泥、黏土为原料制作陶粒的最佳烧制工艺条件,利用单因素实验对陶粒性能进行比较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以河道底泥烧制陶粒是可行的,预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将影响陶粒的轻质化,烧结温度应接近陶粒低共熔点,通过改变烧结时间可获得不同类型陶粒。烧制高强陶粒时,在陶粒体系低共熔点温度环境下延长烧结时间比单纯提高烧结温度更恰当。以预热温度400℃、预热时间20min、烧结温度1 175℃、烧结时间25min为烧制条件制作的河道底泥陶粒具有良好的性能,堆积密度为620kg/m3,表观密度为1 125kg/m3,筒压强度约为0.7MPa,吸水率达36.27%。

陈兴芬[4](2018)在《连续玄武岩纤维的高强度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续玄武岩纤维是以天然火山岩为原料经1500℃高温熔融后快速拉制而成的连续纤维,其外观为金褐色,属于非金属的无机纤维,生产过程几乎无“三废”产生,被称为21世纪无污染的“绿色工业原材料”。这里,连续玄武岩纤维生产原料的“玄武岩”是玄武岩、安山岩、粒玄岩、辉石岩、玄武安山岩等可用于生产连续纤维的火山岩的通称。由于连续玄武岩纤维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被列为是我国四大高技术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之一。虽然起步晚于其它三种高技术纤维,但由于连续玄武岩纤维性价比高,应用领域广,国内外对其寄予厚望。近年来,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生产及应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连续玄武岩纤维生产中存在诸多科学及技术问题,面临着产品性能离散性大、稳定性差、产量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生产装备落后等制约连续玄武岩纤维产业快速发展的诸多瓶颈,从而导致连续玄武岩纤维的高性价比未能有效发挥。另一方面,随着风力发电、汽车、飞机、船艇、土木建筑等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对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日渐强劲,进而对连续玄武岩纤维的高性能化,特别是对稳定、高强度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期望迫切。针对目前连续玄武岩纤维存在的质量和性能不稳定问题、以及应用领域对高强度连续玄武岩纤维的需求,本文通过对玄武岩原料熔制机理和玄武岩矿石多元均配混配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建立了提高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稳定性和强度的理论、方法及技术途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首先通过高温显微图像、矿物相图、DSC图谱和XRD衍射光谱的深化研究,系统分析了安山岩、玄武安山岩、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以下通称玄武岩)矿石的熔化过程。全面分析了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对熔化温度(熔制过程)的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了玄武岩玻璃的加热反应及熔制过程及熔制机理,明确了玄武岩的熔化主要发生物理变化,过程是矿物组分熔化形成玻璃态,晶体有序结构变成玻璃无序结构的过程,形成了连续玄武岩纤维稳定化和高性能化生产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均质性是决定纤维稳定性的本质因素,本文分析了影响玄武岩玻璃熔体均质化的因素,提出了通过优化玄武岩矿石组分和合理的熔制工艺制度来提高玄武岩熔体均质性的技术方法,本研究从源头上提供了解决连续玄武岩纤维稳定性的技术途径。(2)玄武岩是天然矿石原料,不同于玻璃配合料,通过调整玻璃配合料中某种化学成分的种类或含量来满足纤维的工艺参数及性能要求。由于不同地区的玄武岩成分各不相同,自然界中,必然存在满足不同性能要求的天然单一的玄武岩矿石原料。本文首先以天然单组分玄武岩矿石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安山岩、玄武安山岩、拉斑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对拉伸强度、熔制性能(熔化温度和粘度)和纤维成型性能(析晶温度和纤维成型温度范围)的影响,以及熔制性能和纤维成型性能对拉伸强度的影响,以期明确影响天然连续玄武岩纤维强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在玄武岩熔体均质的情况下,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拉伸强度由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决定。玄武岩的矿物组分决定了玄武岩的熔制性能和纤维成型性能,玄武岩的熔制性能和纤维成型性能又决定了玄武岩玻璃的均质性,从而影响连续玄武岩纤维的强度及稳定性。本文首次揭示了玄武岩的矿物组分在玄武岩纤维生产过程中的复合作用。研究还发现:当玄武岩的SiO2含量为50%-57%,纤维单丝的拉伸强度高,本研究最高达到3370.46MPa。此条件下,玄武岩易于熔化和均质,其熔融温度为1280℃-1470℃,1300℃时的粘度250 dPa·s-650 dPa·s,析晶上限温度为1240℃-1290℃,纤维成型温度范围一般为-90℃-20℃。本文的研究为选择生产高强度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玄武岩矿石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思路。(3)本文创新发展了玄武岩矿石多元均配混配理论体系。首先通过在低SiO2含量的玄武岩中引入高SiO2含量的玄武岩形成玄武岩混合料,研究了玄武岩混合料的拉伸强度、熔制性能和纤维成型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天然单一的连续玄武岩纤维相比,不论玄武岩混合料中SiO2含量大于、接近或小于天然单一玄武岩的SiO2含量时,玄武岩混合料纤维的拉伸强度都大于天然单一玄武岩纤维的拉伸强度。同时,玄武岩混合料的玄武岩熔制性能和纤维成型性能的得到了优化。因此,有效的混料能够优化玄武岩化学成分、矿物组分和熔制特性;从而提升成分的稳定性、熔体的均质性和纤维强度。(4)本文揭示了连续玄武岩纤维的强度与化学成分、矿物组分、熔制性能和纤维成型性能存在内外因素交叉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是影响强度的内因,熔制性能和纤维成型性能是影响强度的外因。当玄武岩玻璃熔体在足够均质的情况下,连续玄武岩纤维的强度取决于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反之,连续玄武岩纤维的强度取决于矿物组分,因为熔制性能和纤维成型性能是由矿物组分决定的,熔制性能和纤维成型性能又决定玄武岩玻璃熔体的均质性好坏。从本文的研究来看:不论是天然单一连续玄武岩纤维,还是玄武岩混合料纤维,SiO2含量为50%-57%,玄武岩纤维的拉伸强度高,玄武岩玻璃熔体的均质性好,此时拉伸强度由化学成分和矿物组分决定。当SiO2含量>57%,玄武岩纤维的拉伸强度低,玄武岩玻璃熔体的均质性不好,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拉伸强度主要由熔制性能决定;当SiO2含量<50%,玄武岩纤维的拉伸强度低,玄武岩玻璃的均质性不好,连续玄武岩纤维的单丝拉伸强度主要由纤维成形性能决定。

刘溢[5](2016)在《利用石墨尾矿制备太阳能储热陶瓷的研究》文中提出化石能源的枯竭促使各国竞相开发新的能源,绿色可再生的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如何将太阳能储存在需要时加以利用更是提高太阳能光热利用效率关键。石墨尾矿是一种固体工业废料,是由石墨矿产资源经过开采后排出的尾矿矿浆经自然风干脱水后形成的。石墨尾矿的大量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污染环境。鉴于太阳能储热的要求及环境保护的需求,本文以石墨尾矿、山东页岩、星子高岭土、钾长石、钠长石、滑石、SiC为原料,采用埋粉烧结法制备了高热导石墨尾矿质储热陶瓷。运用XRD、SEM等现代测试技术研究了配方组成、烧成温度、矿化剂和高热导无机材料对石墨尾矿质储热陶瓷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拓宽石墨尾矿质陶瓷烧成温度、提高石墨尾矿质热导率的作用机理。以KNO3为高温粘结剂制备了与石墨尾矿质储热陶瓷基体结合良好的封装剂,利用该封装剂将无机盐相变材料(Ba Cl2-KCl-NaCl)封装于高热导石墨尾矿质蜂窝陶瓷中制得潜热-显热复合储热材料并研究了复合储热材料的抗热震性。利用石墨尾矿、山铝页岩、星子高岭土为主要原料,采用半干压成型和无压烧结,经10601140℃烧成制备了A系列陶瓷样品。探讨了配方组成及烧成温度对样品进行了理化性能和抗热震性能的影响。A系列五个配方样品中,经1100℃烧成的A1配方(石墨尾矿50%、页岩20%、星子高岭土15%、钾长石10%、钠长石5%)样品和A3(石墨尾矿70%、页岩10%、星子高岭土5%、钾长石10%、钠长石5%)配方样品综合性能较优。经1100℃烧成的A1样品的吸水率、气孔率、体积密度分别为:0.19%、0.46%、2.44 g/cm3,抗折强度达到82.75MPa。经30次室温600℃热震循环条件后抗折强度为81.60 MPa,抗折强度损失率为6.79%。经XRD、SEM研究表明,A1样品的相组成为呈蜂窝状的钠长石、板块状α-石英和颗粒状的赤铁矿,A3样品的相组成为呈蜂窝状的拉长石、板块状α-石英和颗粒状的赤铁矿,它们构成样品的骨架,赋予样品较高的强度。经1100℃烧成的A3配方样品的吸水率、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和抗折强度分别为0.07%、0.17%、2.48g/cm3和79.06MPa,经30次室温600℃热震循环条件后抗折强度为76.69 MPa,抗折强度损失率为3.90%。A3样品中相组成为蜂窝状的拉长石,板块状的α-石英,以及颗粒状的赤铁矿。A1、A3配方样品的烧成温度范围为10801030℃,烧成温度范围较窄。为拓宽石墨尾矿质陶瓷烧成温度,在A1、A3配方中分别引入矿化剂,研究了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重点探讨了矿化剂拓宽石墨尾矿质陶瓷烧成温度范围的机理。在A1基础配方中分别引入滑石和钾长石两种矿化剂设计了G系列配方,其中经1110℃烧成的G4样品(外加20%滑石)的综合性能最优。经1110℃烧成的G4样品的吸水率、气孔率、体积密度分别为:0.19、0.22、2.45 g/cm3,抗折强度为114.38 MPa。经30次室温600℃热震循环后抗折强度为91.50 MPa,抗折强度损失率为13.44%。G4样品的相组成为蜂窝状和片状颗粒的钙长石、长柱状的顽火辉石以及板块状的石英晶体。在A3基础配方中分别引入滑石和钾长石两种矿化剂设计了H系列配方,其中经1110℃烧成的H3样品(外加15%滑石)的综合性能最优,经1110℃烧成的H3样品的吸水率、气孔率、体积密度分别为:0.27、0.11、2.53 g/cm3,抗折强度为124.45 MPa。H3样品晶相组成为呈蜂窝状拉长石、短柱颗粒状拉长石,板块状的α-石英以及长柱状的透辉石。经热震循环(室温600℃)30次后H3样品的抗折强度为113.30 MPa,抗折强度损失率为9.17%。经1110℃烧成的H3样品600℃下的热导率为1.91 W/(m·K)。G系列样品的的烧成温度范围为:10801140℃。H系列样品的烧成温度范围为10801140℃。在石墨尾矿质陶瓷中引入矿化剂滑石或钾长石可拓宽石墨尾矿陶瓷的烧成温度范围,改善样品的结构与性能。为了提高石墨尾矿陶瓷的热导率,在H3配方中引入SiC、Si3N4两种高热导无机材料设计了K系列配方,采用半干压成型、埋粉烧结制备样品。探讨了提高石墨尾矿质陶瓷的热导率途径。K系列样品经11101210℃烧成,对样品进行了理化性能、抗热震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经1170℃烧结的K3样品(外加30%Si C)致密化程度高,抗热震性能良好,600℃下的热导率为3.89 W/(m·K),K3样品热导率较H3样品显着提高。其吸水率、气孔率、体积密度、分别为:0.04%、0.06%、2.69g.cm-3,抗折强度为142 MPa。经热震(室温600℃)30次后K3样品表面无裂纹,热震后抗折强度为138 MPa,强度损失率为2.60%,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K3样品的相组成分析和显微结构分析表明,样品中存在大量呈蜂窝状的钙长石晶粒呈三维结构生长、石英块状晶粒、Si C块状晶粒以及短柱状辉石晶粒弥散其中,晶粒大小一致。在石墨尾矿质陶瓷中添加SiC材料,能显着提高其热导率。经1170℃烧成的K3样品是一种高热导石墨尾矿质储热陶瓷材料。以经1170℃烧成的K3配方样品熟料粉末,高温粘结剂KNO3、熔剂粉、硼酐为原料设计了用于制备无机盐-石墨尾质陶瓷潜热-显热复合储热材料的封装剂配方组成,研究了封装剂与石墨尾矿质陶瓷结合机理。涂覆封装剂的石墨尾矿质陶瓷结合样品经室温600℃热震实验,对比研究发现以70%K3配方样品熟料粉末,30%KNO3、10%熔剂粉制备的F1封装剂与石墨尾矿质陶瓷基体结合性最好。实验表明热震30次后封装剂与基体结合牢固,无裂纹、无开裂。挑选最佳配方K3,添加增塑剂、润滑剂,经配料、球磨、练泥、陈腐、采用立式挤出工艺制备了高热导石墨尾矿质蜂窝陶瓷,探讨了烧成温度对石墨尾矿质蜂窝陶瓷理化性能、相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其中经1190℃烧成的高热导石墨尾矿质蜂窝陶瓷的理化性能最优,其吸水率、气孔率、体积密度分别为2.98%、7.56%、2.73g.cm-3,主要的相组成为钙长石、石英及辉石。以分析纯氯化钡、氯化钾、氯化钠为原料(28%:37%:35%)制备了三元复合无机盐PCM,对其进行TG-DSC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元氯盐PCM的相变温度为543℃,相变潜热为172.53J/g。在室温700℃使用温度范围内,三元氯盐PCM发生由固相向熔融液相转变的物理变化,无分解反应,可用于作为太阳中温段潜热储热材料。利用F1封装剂将三元氯盐相变材料封装于高热导石墨尾矿质蜂窝陶瓷基体中制备了潜热-显热复合储热材料,复合储热材料经热震(室温600℃)30次实验处理,PCM相变材料从封装剂中渗出,在石墨尾矿质蜂窝陶瓷孔中无渗透。

池召坤[6](2009)在《硅酸盐体系结晶条件对晶体生长界面附近熔体结构及晶体形貌的影响》文中提出硅酸盐材料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同时硅酸盐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矿物种类,因此,充分地了解硅酸盐的结构和性质十分重要。硅酸盐在结晶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许多变化与熔体结构紧密相关,生长的晶体与熔体之间在微观层次总是存在一个或宽或窄的边界层(几微米到几十微米);在晶体生长前缘,随着固/液界面的推移,在晶体生长界面附近的熔体中出现与晶体结构相同的由负离子配位多面体,它们相互联结形成中程有序的大维度结构基元,这与远处的熔体成分和结构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关注熔体的整体结构和性质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晶体生长界面微区的熔体结构和成分。硅酸盐熔体由于容易形成玻璃的特点,便于用淬冷方法来冻结高温的晶体生长和熔体状态,很适合用来详细研究晶体生长边界微区的情况。本文首先以Ab-An-Di三元体系为研究对象,在Ab-An-Di相图中选取同结线附近的两个成分点,通过配料、制样及不同过冷度、不同结晶时间下生长出晶体含量合适的样品,通过淬冷的方法得到高温下晶体和熔体的结构状态。通过光学显微镜表面形貌观察及激光拉曼光谱结构测试分析讨论,发现1号成分点样品结晶产物为透辉石枝晶;4号成分点样品结晶产物主要为球状生长的斜长石微晶,根据拉曼光谱图谱分析,最终确定为钙长石,样品中还混有少量透辉石物相。1号样品中透辉石为树枝状,主干两侧有规则分枝,有的分枝还有次级分枝;4号样品的斜长石为纤维放射状或细针状集合排列,不具有分枝结构。由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结果得出,从熔体中结晶出晶体的过程,是熔体结构中占主体的结构单元或结构片段数量迅速聚集,整体振动特性迅速趋同的过程,表明晶体对玻璃熔体结构有继承的特点,同时晶体中也有相对于熔体的新的谱峰出现,反映了晶体结构对玻璃熔体结构在继承基础上的更新。在An-Di二元相图中选取Di 80%、An 20%的成分点进行研究。配料、制样后的原始样品在高温下充分熔化,于液相线温度时引入天然透辉石晶种,进而在不同的过冷度下进行适当时间的生长,获取结晶量合适的样品。精确处理后的样品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晶体形貌,发现引入透辉石晶种后生长出来的晶体相对比较粗大,且在低过冷度时为单晶生长。随着过冷度的增加,生长出的透辉石晶体形貌从自形、半自形向着骸状、枝状变化,且晶体体积越来越细小。分析其原因为随着过冷度的增大,熔体粘度增大,[Si-O4]4-四面体沿c轴排列的速率快,而其它方向相对较慢,同时自发成核速率也加快,相邻晶体生长相互影响增大。利用激光拉曼光谱仪获取一系列拉曼图谱,其结果显示,随着过冷度的增加,样品中晶体的拉曼谱线相应特征峰的半高宽呈变宽的趋势。对比晶体与玻璃的拉曼谱线,得出晶体的结构与相应的玻璃结构有部分的相似性和继承关系,具体为晶体与玻璃中都存在[Si-O4]-4四面体、[Mg(Ca)-O6]10-八面体、[Al-O4]5-四面体及[Al-O6]9-八面体等结构单元。利用电子探针(EPMA)详细分析了透辉石晶体及其生长界面附近成分变化的特点,其能谱和波谱结果显示,在硅酸盐晶体生长边界存在着一个同时跨越了晶体和熔体过渡层,且在几个微米厚的过渡层内发生着剧烈的元素交换行为。该过渡层中出现与晶体结构相同的由负离子配位多面体相互联结形成的中程有序的大维度结构基元,使得过渡层中熔体的成分和结构单元远处的熔体有一定差异。过冷度的增大引起透辉石晶体成分相应的变化,更多的Al元素进入到晶体中。[Al-O4]5-四面体代替[Si-O4]4-四面体占据硅氧骨架位置的含量随着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加;[Al-O6]9-八面体含量也相应增加以保证晶体内部电荷平衡;Mg、Al元素协同作用较强。

杨明玲,赵珊茸,徐海军,郭颖[7](2008)在《Di-Ab-An、Q-Lc体系非平衡结晶及枝晶结晶学方向测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两个典型的硅酸盐体系:Di(透辉石)-Ab(钠长石)-An(钙长石)体系和Q(石英)-Lc(白榴石)体中结晶物相系进行了枝状形貌、枝体结晶学方向测试及结晶能力方面的研究。通过偏光显微镜(PL)、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透辉石、低鳞石英、α-方石英都发育为枝晶,而斜长石发育成放射状球粒晶和针状晶体。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测试确定出透辉石是沿<001>方向发育成枝晶的主干、低鳞石英是沿<100>和<010>方向发育成枝晶主干、α-方石英是沿两个<100>方向发育成枝晶的主干。并发现两个体系在相同降温速度下的结晶能力不同。

郭颖,赵珊茸,刘慧芳,蒋宏[8](2005)在《Di-Ab-An体系远离平衡枝状形貌的演化及枝体结晶学各向异性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对钠长石(Ab)-钙长石(An)-透辉石(Di)三元体系跨相界线的不同成分点在不同的降温速度条件下快速结晶形成的枝状形貌进行了研究。透辉石为枝晶,斜长石为球粒晶。当降温速度慢于1℃/min后,枝状形貌变为板-柱状形貌(即近平衡形貌)。我们的实验结果中没有观察到如E.Brener和H.Muller等人提出的形貌演化图一样的演化规律。当成分点靠近同结线后,出现两晶共结形成的“中空结构”。通过光学显微镜下测试其光学性质发现,透辉石沿c轴方向延长,斜长石沿a轴延长,与晶体结构中的强键链方向一致,即快速结晶时晶体沿着结构中负离子配位多面体共角顶、共棱形成的强键链方向生长形成枝体。

黄琼[9](2003)在《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体系(Di-Ab-An)快速冷却结晶的枝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晶体生长研究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平衡、近平衡条件下的晶体生长研究较多,对远离平衡态的晶体生长研究较少,而实际的晶体生长总是在不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研究远离平衡态的晶体生长,更具有实际意义,因而越来越引起关注。枝晶是指具树枝状形态的结晶体,最初是用来描述金属铸锭中呈现的分支结构,它形成于远离平衡态条件下,在冶金领域的显微组织、陶瓷材料及火山岩中普遍存在,近年来,在生命组织中人们也观察到了大量枝晶生长。枝晶的产生及其伴生的成分偏析和结构缺陷将直接影响到材料的性能;枝晶具有奇异的枝蔓状结构,有些枝晶形貌可构成特殊的分形图案,而分形生长是一个涉及非线形领域的复杂课题,许多理论问题都未解决。对枝晶形貌的研究为晶体形貌学,晶体生长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枝晶的生长过程是一个非线性,非平衡的过程,且其枝状形态都与植物界的花草树木相似,说明无机界与有机界的联系。这方面研究可能与准平衡、非平衡、非线性的生长演化有关,这对无序-有序的转化、无生命-有生命体系转化的联系和区别、稳定态-不稳定态转化等理论认识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枝晶的研究涉及岩石学、结晶学、材料科学、分形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重大意义。19世纪初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枝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主要集中于对金属、合金材料中枝晶生长的研究,其中,在枝晶的生长模型、枝晶形态学特征的确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相比较而言,在非金属领域内:材料方面对枝晶的研究特别是对枝晶形貌的研究有一些;在地学领域例如对硅酸盐熔体中枝晶的研究则较少。本文以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Di-An-Ab)三元体系为研究体系,采取不同降温速度快速结晶形成枝晶,实验选取1、4两个成分点,选取出有研究意义的8个样品进行正交偏光显微镜整体形貌观察,背散射电子照像微区形貌观察及成像,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测试,X射线粉晶衍射结构测试,激光拉曼光谱结构测试。对枝晶的形貌、成分、结构进行综合的研究,探讨不同条件形成的枝晶的演化规律,为枝晶形成机制的理论研究,枝晶形貌的系统研究提供一些实例。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在样品降温结晶温度区间1350℃—800℃内,如果降温速度过快(﹥10℃/分钟),样品来不及结晶,肉眼见为透明玻璃质,没有结晶块,磨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也不见结晶小片,全为玻璃质;当降温速度为10℃/分钟,样品肉眼见为透明玻璃质,没有结晶块,磨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极少数结晶小片分布于玻璃基质中;当降温速度﹤10℃/分钟(为5℃/分钟、3℃/分钟、1℃/分钟),样品肉眼可见结晶块,为白色不透明,且结晶生<WP=5>长方向是从球状样品边缘向球中心延伸;当降温速度为1℃/分钟,样品全部结晶。相同成分点的样品,在相同降温速度条件下,大的球状样品结晶量比小样品的结晶量要少。2. 1号成分点(位于透辉石首晶区)样品1-6、1-8、1-7的枝晶为透辉石枝晶,4号成分点(位于斜长石首晶区)样品4-6、4-8、4-7的枝晶主要为斜长石枝晶,对比不同斜长石端元组分的X射线粉晶衍射图谱,最终确定为拉长石,样品中还混有少量透辉石物相。3. 不同物相的枝晶形貌有很大差别。1号成分点位于透辉石首晶区,其样品(1-6、1-8、1-7)中透辉石枝晶为主,枝晶为羽毛状或树枝状,主干两侧有规则分枝,有的分枝还有次级分枝;4号成分点位于斜长石首晶区,其样品(4-6、4-8、4-7)以斜长石枝晶为主,枝晶为纤维放射状或细针状集合排列,不具有分支结构。不同物相的枝晶形貌完全不同。4. 降温速度对枝晶形貌也有影响。当降温速度不超过5℃/分钟,对同一成分点的样品,降温速度越慢,其枝晶的枝体越细小,且枝晶形貌变得复杂,但整体形貌仍没变。降温速度(≦5℃/分钟)对枝晶整体形貌的影响不大,1号成分点的样品为树枝状,4号成分点的样品为纤维放射状,它只影响枝晶细节形貌。对同一成分点的样品,降温速度慢,其枝晶的枝体细小。5. 对于透辉石枝晶,随着降温速度变快,Al代替Si进入四面体变多(Al在四面体中的原子系数从0.08 ? 0.12 ?0.17),而Al在硅氧骨干外代替Mg进入八面体变少(Al在八面体中的原子系数从0.42 ? 0.37 ?0.18)。1号成分点样品的玻璃基质中Al多为六次配位,而不代替Si进入四面体。6. 对于斜长石枝晶,Al全部进入硅氧骨干中代替部分Si4+呈四次配位。而且,降温速度变快,Al代替Si进入四面体变多,Al更大程度代替Si,表现为Al在四面体中的原子系数从1.20? 1.21 ?1.37。4号成分点的玻璃基质,降温速度越快,Al进入四面体越多(Al在四面体中的原子系数从0.60? 0.82 ?1.01)。7. 对于透辉石枝晶,随降温速度减小,透辉石枝晶晶胞参数a值呈增加趋势,b值、c值都呈减小趋势,β值呈增加趋势。8. 对于斜长石枝晶,降温速度减小,其晶胞参数b呈减小趋势,c呈增大趋势,β值呈增加趋势。

О.Л.Кусков,А.М.Бычков,盛乃贤[10](1982)在《苏联深部作用实验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81年3月24—25日,在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召开了地壳和地幔地球化学作用研究的实验工作者的例行学术讨论会。 会议除讨论了有关热液系统、岩浆系统、同质多相、类质同相和高参数条件下固相反应等的实验研究及实验技术和方法的论题以外,还讨论了有关深部作用物理-化学模拟研究方面的实验资料的提供问题。 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在开幕式

二、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体系(Di-Ab-An)快速冷却结晶的枝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体系(Di-Ab-An)快速冷却结晶的枝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哥斯达黎加西海岸外科科斯脊基底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及其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本论文研究工作及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及取样情况
    2.1 地质背景
    2.2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34和344航次情况
    2.3 样品岩相学特征
第三章 科科斯脊玄武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岩浆过程
    3.1 分析方法
    3.2 斜长石的种属、矿物化学
    3.3 单斜辉石的种属、矿物化学
    3.4 矿物化学特征对岩浆过程的指示意义
第四章 科科斯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方法
    4.2 主量元素组成与岩石分类
    4.3 稀土及微量元素组成
    4.4 岩石成因探讨
第五章 加拉帕戈斯地幔柱热点组分的历史演化
    5.1 科科斯脊基底岩石构造环境判别
    5.2 加拉帕戈斯地幔柱热点组分的历史演化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2)基于混料设计的河道底泥制陶粒配方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原材料的成分特性分析
    1.3 试验设计
    1.4 陶粒制备
    1.5 陶粒各项指标测定方法
    1.6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模型建立
    2.2 配方对陶粒性能的影响分析及优化
    2.3 优化配比与烧结温度相符性分析
3 结 论

(3)河道底泥陶粒烧制的工艺条件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及选择依据
    1.2 RSC制备
    1.3 RSC性能测定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预热对RSC性能的影响
    2.2 烧结对RSC性能的影响
    2.3 烧结温度对RSC物相组成及结构的影响
    2.4 烧结时间对RSC物相组成及结构的影响
3 结论

(4)连续玄武岩纤维的高强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连续玄武岩纤维
        1.2.1 连续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1.2.2 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性能
        1.2.3 连续玄武岩纤维的应用
        1.2.4 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生产技术特点
        1.2.5 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生产装备
    1.3 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研究进展
        1.3.1 玄武岩矿石原料
        1.3.1.1 玄武岩的分类
        1.3.1.2 玄武岩的成分
        1.3.1.3 适于生产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玄武岩矿石选择标准
        1.3.2 连续玄武岩的熔制性能纤维成型性能
        1.3.3 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拉伸强度
        1.3.4 连续玄武岩纤维的高性能化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玄武岩矿石熔制工艺原理的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2.1 原材料
        2.2.1.1 原材料选择依据
        2.2.1.2 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2.2.1.3 原材料的矿物组分分析
        2.2.2 试验装置
        2.2.3 试样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高温显微图像分析玄武岩矿石的熔化过程
        2.3.2 初始液相温度和熔化温度(半球点温度)
        2.3.2.1 化学成分对初始液相温度和熔化温度(半球点温度)的影响
        2.3.2.2 矿物组分对初始液相温度和熔化温度(半球点温度)的影响
        2.3.3 矿物相图分析玄武岩矿石的熔化过程
        2.3.4 DSC图谱分析玄武岩矿石的熔化过程
        2.3.5 XRD光谱分析玄武岩矿石的熔化过程
        2.3.6 玄武岩玻璃熔化过程小结
    2.4 玄武岩矿石的熔制机理研究
        2.4.1 玄武岩玻璃的结构分析
        2.4.2 玄武岩玻璃的熔制机理
    2.5 玄武岩玻璃熔体的均质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然单一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拉伸强度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及方法
        3.2.1 原材料设计
        3.2.1.1 原材料选择
        3.2.1.2 化学成分
        3.2.1.3 矿物组分
        3.2.2 试验装置
        3.2.3 试样制备
        3.2.4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成分对连续玄武岩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3.3.1.1 化学成分对连续玄武岩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3.3.1.2 矿物组分对连续玄武岩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3.3.2 熔制性能对连续玄武岩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3.3.2.1 半球点温度(熔化温度)
        3.3.2.2 粘度
        3.3.2.3 熔制性能对连续玄武岩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3.3.3 纤维成型性能对连续玄武岩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3.3.3.1 析晶上限温度
        3.3.3.2 纤维成型温度范围
        3.3.3.3 纤维成型性能对连续玄武岩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玄武岩混合料连续纤维的拉伸强度研究
    4.1 引言
        4.1.1 玄武岩混料背景
        4.1.2 玄武岩矿石多元均配混配技术体系
        4.1.2.1 玄武岩矿石多元均配混配理念
        4.1.2.2 玄武岩矿石多元均配混配技术路线图
        4.1.2.3 玄武岩矿石多元均配混配方法
        4.1.3 通过玄武岩矿石多元均配混配技术提升纤维的拉伸强度
    4.2 试验设计及方法
        4.2.1 高强度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成分设计
        4.2.1.1 基础原料
        4.2.1.2 高强度连续玄武岩纤维的成分设计
        4.2.2 试验装置
        4.2.3 试样制备
        4.2.4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成分对玄武岩混合料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4.3.1.1 化学成分对连玄武岩混合料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4.3.1.2 矿物组分对玄武岩混合料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4.3.2 熔制性能对玄武岩混合料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4.3.2.1 半球点温度
        4.3.2.2 粘度
        4.3.2.3 熔制性能对玄武岩混合料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4.3.3 纤维成型性能对玄武岩混合料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4.3.3.1 析晶上限温度
        4.3.3.2 纤维成型温度范围
        4.3.3.3 纤维成型性能对玄武岩混合料纤维拉伸强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利用石墨尾矿制备太阳能储热陶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和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中温段储热材料研究现状
        1.2.1.1 中温段显热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2 中温段潜热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石墨尾矿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石墨尾矿质太阳能储热陶瓷材料的研究
    2.1 实验
        2.1.1 样品的制备
        2.1.1.1 配方组成设计
        2.1.1.2 制备工艺
        2.1.2 样品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1.2.1 样品烧成线收缩率的测定
        2.1.2.2 样品气孔率(Pa)、吸水率(Wa)和体积密度(D)测定
        2.1.2.3 抗折强度的测定
        2.1.2.4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
        2.1.2.5 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
        2.1.2.6 样品的抗热震性表征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2.1 石墨尾矿的化学组成、相组成与显微结构分析
        2.2.2 样品的收缩性能分析
        2.2.3 影响样品的吸水率、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的因素
        2.2.4 影响样品抗折强度的因素
        2.2.5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
        2.2.6 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
        2.2.7 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
        2.2.7.1 热震样品抗折强度分析
        2.2.7.2 热震样品相组成分析
        2.2.7.3 热震样品显微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拓宽石墨尾矿质陶瓷烧成温度范围研究
    3.1 实验
        3.1.1 样品的制备
        3.1.1.1 配方设计组成
        3.1.1.2 制备工艺
        3.1.2 样品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0 样品的收缩性能分析
        3.2.1 样品的吸水率、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及抗折强度分析
        3.2.2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
        3.2.3 样品的显微结构研究
        3.2.3.1 G系列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
        3.2.3.2 H系列样品的显微结构分析
        3.2.4 样品抗热震性能分析
        3.2.4.1 热震的样品抗折强度分析
        3.2.4.2 热震样品相组成分析
        3.2.4.3 热震样品显微结构分析
        3.2.5 样品的FE-SEM分析
        3.2.6 拓宽石墨尾矿质储热陶瓷烧成温度拓宽机理探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提高石墨尾矿质储热陶瓷热导率的途径
    4.1 实验
        4.1.1 样品的制备
        4.1.1.1 配方组成设计
        4.1.1.2 制备工艺
        4.1.2 样品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样品的收缩性能分析
        4.2.2 样品吸水率、气孔率、体积密度及抗折强度分析
        4.2.3 样品相组成分析
        4.2.4 样品显微结构分析
        4.2.5 样品抗热震性能分析
        4.2.5.1 样品吸水率、气孔率、体积密度、抗折强度分析
        4.2.5.2 热震后样品相组成分析
        4.2.5.3 热震后样品显微结构分析
        4.2.6 样品储热性能分析
        4.2.7 样品FE-SEM分析
        4.2.8 提高石墨尾矿质储热陶瓷热导率机理的探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封装PCM的潜热-显热复合材料的研究
    5.1 实验
        5.1.1 封装剂的设计及封装工艺
        5.1.1.1 封装剂的设计
        5.1.1.2 封装剂的封装工艺
        5.1.2 蜂窝陶瓷的制备
        5.1.3 PCM与蜂窝陶瓷的复合
        5.1.4 样品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5.1.4.1 样品的吸水率(Wa)、气孔率(Pa)和体积密度(D)测定
        5.1.4.2 样品剪切强度测定
        5.1.4.3 相变材料TG-DSC分析
        5.1.4.4 样品抗热震性能测试
        5.1.4.5 样品相组成分析
        5.1.4.6 样品的微观结构分析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基体与封装剂结合后抗热震性测试及分析
        5.2.2 基体与封装剂的结合性能分析
        5.2.3 基体与封装剂剪切强度测试
        5.2.4 相变材料TG-DSC分析
        5.2.5 蜂窝陶瓷吸水率、气孔率和体积密度的测定
        5.2.6 蜂窝陶瓷相组成分析
        5.2.7 蜂窝陶瓷显微结构分析
        5.2.8 潜热与显热复合储热材料适应性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硅酸盐体系结晶条件对晶体生长界面附近熔体结构及晶体形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硅酸盐体系研究的意义
    §1.2 硅酸盐熔体结构研究现状
    §1.3 钠长石-钙长石-透辉石三元体系概概述
        1.3.1 钙长石、钠长石
        1.3.2 透辉石概述
    §1.4 晶体生长机理简述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Ab-An-Di三元体系研究
    §2.1 试验中使用的药品及仪器设备的相关信息
    §2.2 三元体系样品制备
    §2.3 Ab-An-Di三元体系测试分析
        2.3.1 偏光显微镜表面形貌观察与分析
        2.3.2 显微拉曼光谱测试与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n-Di二元体系研究
    §3.1 样品制备
    §3.2 晶体形貌观测
    §3.3 透辉石晶体的显微拉曼光谱特征
    §3.4 透辉石晶体和过渡层的成分变化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Di-Ab-An、Q-Lc体系非平衡结晶及枝晶结晶学方向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实验与测试
    2.1 实验方法
    2.2 测试结果
        2.2.1 样品物相鉴定
        2.2.2 样品形貌观察
        2.2.3 枝晶中枝体结晶学方向测定
3 讨 论
    3.1 枝状形貌的结晶学方向与晶体内部结构的关系
    3.2 两个体系在相同降温速度下的结晶情况对比
4 结 论

(8)Di-Ab-An体系远离平衡枝状形貌的演化及枝体结晶学各向异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实验与测试
    2.1 实验
    2.2 测试
        2.2.1 形貌观察
        2.2.2 偏光显微镜下的光性测试
3 讨 论
    3.1 枝状形貌特征
        3.1.1 枝状形貌各向异性特征
        3.1.2 枝状形貌随成分的演化
        3.1.3 枝状形貌随降温速度的变化
    3.2 枝状形貌中枝体结晶学方向测定
4 结 论

(9)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体系(Di-Ab-An)快速冷却结晶的枝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枝晶研究的发展现状
        1.1.1 枝晶的形成
        1.1.2 枝晶形貌的研究
        1.1.3 枝晶生长理论的研究
        1.1.4 枝晶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的方面
    1.2 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体系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工作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研究体系相图分析及实验点的选取
    2.2 实验制样过程
        2.2.1 配料与混料
        2.2.2 熔制与淬冷
        2.2.3 粉碎与压片
        2.2.4 熔化与降温结晶
第三章 样品测试
    3.1 正交偏光显微镜—枝晶整体形貌观察
        3.1.1 1号成分点样品枝晶形貌
        3.1.2 4号成分点样品枝晶形貌
    3.2 电子探针背散射形貌像—枝晶微区形貌观察
        3.2.1 1号成分点样品枝晶背散射电子像
        3.2.2 4号成分点样品枝晶背散射电子像
    3.3 电子探针微区成分测试
    3.4 X射线粉晶衍射测试
    3.5 显微拉曼光谱测试
第四章 测试结果分析
    4.1 物相及降温速度对枝晶形貌的影响
    4.2 降温速度对枝晶成分的影响
    4.3 降温速度对枝晶的晶体结构的影响
        4.3.1 样品拉曼测试结果的分析
        4.3.2 样品X射线粉晶衍射测试结果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四、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体系(Di-Ab-An)快速冷却结晶的枝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哥斯达黎加西海岸外科科斯脊基底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及其质意义[D]. 葛振敏.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20(02)
  • [2]基于混料设计的河道底泥制陶粒配方优化[J]. 林春绵,王建超,章泓立,王军良.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9(06)
  • [3]河道底泥陶粒烧制的工艺条件及性能研究[J]. 王建超,章泓立,王军良,林春绵.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9(07)
  • [4]连续玄武岩纤维的高强度化研究[D]. 陈兴芬. 东南大学, 2018(05)
  • [5]利用石墨尾矿制备太阳能储热陶瓷的研究[D]. 刘溢.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6]硅酸盐体系结晶条件对晶体生长界面附近熔体结构及晶体形貌的影响[D]. 池召坤. 中国地质大学, 2009(01)
  • [7]Di-Ab-An、Q-Lc体系非平衡结晶及枝晶结晶学方向测试研究[J]. 杨明玲,赵珊茸,徐海军,郭颖. 人工晶体学报, 2008(02)
  • [8]Di-Ab-An体系远离平衡枝状形貌的演化及枝体结晶学各向异性特征研究[J]. 郭颖,赵珊茸,刘慧芳,蒋宏. 人工晶体学报, 2005(04)
  • [9]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体系(Di-Ab-An)快速冷却结晶的枝晶研究[D]. 黄琼. 中国地质大学, 2003(03)
  • [10]苏联深部作用实验地球化学研究[J]. О.Л.Кусков,А.М.Бычков,盛乃贤. 地质地球化学, 1982(11)

标签:;  ;  ;  ;  ;  

透辉石-钠长石-钙长石体系(Di-Ab-An)快速冷却结晶的枝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