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应是国民教育的起点

幼儿园教育应是国民教育的起点

一、幼儿园教育应成为国民教育的起点(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李菊[2](2021)在《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人一生的起点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开端、是终身教育的开始。学前教育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阻断贫困代际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法。学前教育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关注点从“量”向“质”转变,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与期望越来越高,过程性教育质量作为其中的关键因素,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民族地区乡村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其过程性教育质量也应受到重视。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作为个案,从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教师行为、课程、师幼互动和家园共育五个维度对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进行考察。调查表明,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整体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观念改善、教师行为趋于合理、课程要素完整、师幼互动积极、家园共育基本形成。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师资匮乏及资源配置不合理、幼儿园教师自身素养影响教育实践水平、现有课程难以适应民族乡村幼儿园发展需要、师幼互动中幼儿主体性弱化以及缺乏情感交流、家园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构建良好的外部生态、村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严重滞后等。本研究认为,要促进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提高,需要政府、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首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构建乡村幼儿教育发展新理念,深化各级各类教育主体对于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在政府层面,要建立完善的乡村幼儿教育保障体系,落实政策法律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教育监管体制,为乡村幼儿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在幼儿园层面,明确民族乡村幼儿园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过程性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幼儿园发展的目标。第四,在教师层面,要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搭建幼儿园园长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第五,在家长层面,要转变观念从幼儿教育的旁观者成为积极参与的合作者,深化家园共育程度,建立多样化的家园合作方式,形成家园共育良好局面。

王一雯,梁艳[3](2021)在《新时代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加强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关系着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实现,关系着幼儿身心的自由和谐发展。劳动教育是幼儿主动与周围世界发生互动的过程,其价值意蕴在于锻造幼儿的实践品格、涵养幼儿的劳动精神、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拓展幼儿的生命宽度。全面推进幼儿园劳动教育,应以树立并践行劳动育人思想为逻辑起点,以培养完整儿童为根本旨趣,以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为核心要素,以专题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为行动路向。

姜琳琳[4](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近几年掀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现代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祖先为我们创造出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指引华夏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中华民族基因。国家的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靠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任务之一。美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就必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研究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己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学意蕴,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以及艺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作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振兴、发展与传承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国儿童更多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发展形成的最初阶段,因而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让幼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活动环境中,是培养幼儿传统审美意识以及诱导幼儿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正是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诉求。从当前我国幼师的整体现状来看,社会对幼儿师资的缺乏体现在缺少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普及上,要让更多的教师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会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艺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能构建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为目标,首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资源的阐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论阐述论述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鉴于本项研究的规模与对象,笔者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艺术课程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探索适合解决一线教学问题的措施。根据行动研究的精神,以改善自己的实践为目的,亲身进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针对各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整个行动研究以各种研究调查及教学课例为基础,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课例验证、总结及反思几个行动步骤进行了包含先导性研究的四轮研究,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行动实施方案,以典型教学课例呈现行动实施方案,最后对行动的问题、计划、实施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五项研究结果:第一,综合性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内容中的重要性;第二,要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三,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第四,要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第五,实现教师教学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几个研究中的创新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探索艺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总结艺术教育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第三,分析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第四,以“课程整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方法论。本研究的实践创新在于:第一,以教育行动研究作为艺术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本研究在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三,本研究是以改善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艺术课程”现实状况的局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最后,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王艺芳[5](2021)在《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公益、安全、优质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和全球性议题。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变革的目标,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如何?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存在哪些差异?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基于回答这一系列问题的需要,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界定核心概念——确定价值取向——建立理论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研制监测量表——监测发展水平”的思路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进行研究。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指基于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理念,由政府主导,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面向全体3-6岁儿童不以营利为目的、收费合理、办园规范、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准基本公共服务。基于西方和我国公共服务监测价值取向的演变历程及趋势,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提出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综合参考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评价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经典成熟的公共服务监测模型,建立了涵盖功能、环节、价值目标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在功能上主要指向宏观区域公共利益和微观个体满意度的实现,在环节上包括“投入——分配——产出——结果”,在价值目标上要实现服务充分性、服务均衡性、服务公益性、服务满意度。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编制了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利用三轮次德尔菲专家访谈法进行修订。基于建构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者编制了分别用于监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发展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监测量表》和微观发展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量表》。经过小样本试测与大样本施测,运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级反应模型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监测量表》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量表》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进行检验,得到科学性和可行性有保障的监测量表以及经过实证检验与调整过的监测指标体系。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的青岛市、江西省的上饶市、贵州省的贵阳市为样本省市,抽取75位教育行政人员、994位幼儿园教师、4155位幼儿家长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进行主观评价,并利用2019年相关客观教育统计数据获得客观绩效。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展现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宏观发展指数、微观发展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的得分分别为87.19、77.94、84.68,且宏观发展指数高于微观发展指数,主观评价高于客观绩效;(2)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充分性有待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存在显着省际和城乡不均衡;(3)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家长满意度水平一般,政府职责满意度有待加强;(4)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相关利益者对幼儿园收费实惠性、入园平等性、时间匹配性的评价存在冲突性,而一致认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依旧存在、教育经费补贴过低、幼儿园质量较高;(5)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可以分为低认可度组、中认可度组和高认可度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可分为低满意度组、中满意度组和高满意度组,来自山东、城市、县城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有可能归属于高认可度组和高满意度组;(6)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存在多层次性与复杂性,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在幼儿园教师的年龄、教龄、第一学历、职务、编制、园所级别、省份、城乡存在显着差异,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在家长的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园所性质、园所级别、省份、城乡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省份、城乡、园所级别、职务、编制、户口类型等因素是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和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政府主导性、供给与分配的有效性、弱势补偿性等,提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对策。综上所述,本研究明晰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与监测的价值取向,构建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模型、监测指标与监测量表,分析了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差异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本研究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及监测提供了理论奠基与实证支持,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寇文亮[6](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国丛丛[7](2021)在《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师幼互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师幼互动的质量是学前教育过程质量的核心,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自我,使之从“自然人”逐渐发展成“社会人”,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不断反思与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对于蒙台梭利幼儿园而言,儿童工作是蒙台梭利幼儿园教育目标从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的主要途径,是蒙台梭利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幼互动的重要载体。在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有效的师幼互动可以激发儿童的生命潜能,实现蒙氏教育助力儿童自我成长的目标。本研究以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符号互动论、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为基础,采用目的抽样,选取J市实施标准化蒙台梭利教育的Y幼儿园6个班级中的儿童工作为案例,借助CLASS课堂评估计分系统对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的各维度与各指标进行观察与评分。采用SPSS25.0对儿童工作中教师所得分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得出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的整体水平。结合所得数据,通过案例分析与访谈,探究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尝试提出提升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质量的建议。根据CLASS课堂评估计分系统,结合对已有数据的描述性分析以及对视频样本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三个一级维度之间均存在显着性相关。其中,情感支持维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教师虽善于营造积极氛围,但敏感性偏低;活动管理维度处于中等水平,教师活动安排能力良好,但欠缺行为管理与教育安排能力;教育支持维度处于中等水平,教师虽重视语言示范与反馈质量,但忽视幼儿认知发展。通过深入访谈与现场观察,研究发现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源于三个方面:蒙台梭利自身教育理念缺失、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幼儿园管理存在偏差。基于对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尝试从教育理念、教师和幼儿园三个层面为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提出建议:教育理念方面探究蒙氏教育本土化改造的途径;教师方面明晰蒙氏教师角色定位,增强教育敏感性、理解师幼互动内涵,掌握师幼互动策略、尊重幼儿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支持;幼儿园方面提供多层次教育培训,促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合理分配班级人数,保证师幼互动有效开展、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郭新宇[8](2021)在《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以A县为例》文中指出学前教育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是终身学习的开端,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是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重要补充,是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支撑点。其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则是衡量政府、家庭、办园者责任与能力的落脚点。建立有效的成本分担机制有利于完善公民办并举的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促进学前教育的质量提高和推广普及。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并辅以调查表等方式收集资料。围绕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园成本分担机制问题,以吉林省长春市A县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例,首先探讨了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本质及成本分担的理论前提,其次厘清了成本分担的主体——家庭、政府及办园者的分担逻辑及三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与规律,最后在多方合力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成本分担机制的改进建议。家庭、政府和办园者主体内部以及三方之间成本分担存在紧密联系:一是不同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农村幼儿家庭依旧是成本分担的主体,与普惠性学前教育中“政府主导”的目标仍存在差距。通过测算农村家庭学前教育的最大经济承受能力和实际支付能力发现,A县幼儿家庭最大经济承受能力高于全国水平,不同收入家庭承受能力差异显着,低收入家庭无力承担。在实际支付能力中,相对于收入差距而言,不同家庭的基本教育支出差距最小,表明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监管有平抑价格的作用。值得讨论的是,低收入家庭基本教育支出与中低收入家庭相差不大,底层家庭的努力程度更高;二是政府在成本分担中起主导作用,“差序格局”“转折点”以及经济基础是影响政府财政投入的主要因素,依据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本质归纳出政府分担的具体标准,当下仍需增加财政投入、提高“两种比例”、明晰政府间责任分担;三是办园者投资受办园规模、道德声望的影响,其中办园规模为主要影响,由于回报率不高、信息不透明、补贴不到位,办园者的投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待提升,三方需要平等、公开的交流协商机制;四是三方分担的标准需要针对起步、发展、成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动态调整,依据政府和家庭分担比例变化建构出抽象型、成熟型、起步型以及萎缩型四种成本分担模型总结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不同分担水平也影响着家庭生活、幼儿园发展以及学前教育普及度。

滕春燕[9](2021)在《有意义游戏的幼儿教育构想》文中提出意义,来自人在其世界中的牵涉,是人在与周遭世界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对周遭世界及其与自身关系的整体性理解与感受。游戏是儿童基本生活方式。“有意义的游戏”是指能使儿童与世界建立起多样化的交互关系、促成儿童意义世界自由展露、生成与扩展的具有丰富意蕴与意义的活动。游戏在我国早已确定了“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的地位,但是对游戏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现实处境的考察发现,游戏仍处于“实践之困”、“政策理解之困”与“哲思之困”等境地。种种游戏“被围困”现象的本质是游戏的丰富意义在幼儿教育中的困限,游戏无法在教育之域中舒展意义充盈与丰满之姿,儿童无法获得深远的游戏意义的延伸与扩展。“游戏之困”既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渊源。游戏与教育关系分分合合的历史发展之路铺就了游戏在幼儿园的现实境遇,游戏在我国幼儿园中起伏变化的角色变迁述说着游戏的“前身”,也埋伏了游戏“现世”的种子。一路走来,“中心论”等历史问题仍“盘踞”在游戏设计与实施过程之中,左右着一线教师,框限了游戏之丰富意蕴进入教学的可能……如何使有意义游戏通向幼儿教育,在幼儿教育中重获意义的丰盈是游戏与教育深入结合的发展趋势,也是游戏突破“重围”的现实诉求,是本研究的中心议题。人的“存在”是在不断地与世界的“交手”中意义生成、丰富的过程,儿童也在与世界的“交手”中生成意义,构建自身的意义世界。儿童的意义世界是儿童在与周遭世界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对周遭世界及其与自身关系的独特、整全的理解与感受,这是一个由“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诸问题构成的意义时空,具有整体性、混沌性、涉身性、发展性等特点。游戏是儿童之“事”,是儿童与世界“交手”的独特方式。游戏源于儿童意义世界的推动,是儿童意义世界照进现实之镜,也是儿童意义世界生成与扩展的自由之境。游戏具有“庇护天性”和“引入世界”的双重意义建构功能。基于“存在论”儿童游戏理论的探讨,从动态交互视角探讨有意义游戏的教育理路,是有意义游戏通向教育的理论诉求。首先,“教育即游戏”,有意义游戏的教育是“无目的”、“去中心”、“自组织”的,是教师与儿童一起携手开始一场从游戏出发的意义生成之旅。这是有意义游戏教育的本体论。其次,游戏中的意义生成是“被动见主动”的投身体验过程,有意义游戏的教育促成儿童游戏中的意义的自由生成以及在基于理解的对话与沟通中意义的扩展与丰富。在这场由游戏出发的意义之旅中,儿童与教师一起沉浸于游戏的滥觞中感受世界、体悟生命、享受生活,这是意义体验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这是有意义游戏教育的认识论。最后,从“关系”性的视角来重新阐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的政策含义,有意义游戏教育应遵循以游戏为基本驱动力、尊重儿童游戏框架、促成游戏意义的生成与扩展三条原则。“存在论”视域儿童游戏理论“呼唤”有意义游戏通向教育,促成儿童意义世界的生成与扩展;有意义游戏的教育理路“呼求”从理论迈向实践,使教师与儿童在相互作用中携手共赴一场意义之旅。两个诉求最终汇聚到一点:基于意义生成构架儿童游戏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受舒斯波(Ivy Schousboe)的儿童游戏三领域关系模型的启发,本研究构建了名为“整合意义模型”的儿童游戏课程与教学实践模型。该模型由“叙事结构”、“组织结构”和“现实结构”三个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结构组成,是儿童与教师共同成就与实现的。“整合意义模型”的实施路径是多样化、情境性的,主要包括非参与性与参与性两种路径。

于梦扬[10](2021)在《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及其启示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过程中,从幼儿教育视角展开幼儿园建筑设施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积累起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本论文聚焦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现状、特点,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以及比较研究,探索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对我国幼儿园建筑设施发展的启示。伴随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经历了从西方引进,到逐步本土化,从追求量的扩张到追求质的提升的过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通过环境进行教育”,也就是在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已经成为日本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作为环境的重要部分,幼儿园建筑设施就成为“环境育人”,营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的关键环节。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建设,强调以下要求:保证幼儿在与自然、他人、事物接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游戏展开全方位综合指导的;确保幼儿有健康安全、丰富多彩的生活;关注与社区合作、与周边环境协调。日本在幼儿园建筑设施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幼儿园建筑设施发展应该借鉴日本幼儿园设施发展经验,应当逐步树立学前教育“环境育人”理念,全方位育人,完善幼儿园建筑设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幼儿亲近自然、与人交流、见识事物的需要,充分关注与社区合作、与周边环境协调;建筑界应与教育界积极沟通、合作,将教育理念纳入到幼儿园建筑设施建造中,充分考虑建筑设施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幼儿园素质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的影响。

二、幼儿园教育应成为国民教育的起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幼儿园教育应成为国民教育的起点(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幼儿园教育质量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二、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育质量问题突出
        三、过程性质量是提高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四、笔者难以割舍的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育情怀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发展概况
    第一节 D乡幼儿园的办园背景分析
        一、D乡自然地理概况
        二、D乡经济、文化概况
        三、D乡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D乡幼儿园发展历程回顾
        一、艰难探索阶段(2008-2013)
        二、稳步前行阶段(2014-2018)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8 年至今)
    第三节 D乡幼儿园的发展现状
        一、幼儿园园舍
        二、幼儿入园与编班
        三、幼儿园安全状况
        四、幼儿园卫生保健情况
        五、幼儿园师资状况
        六、幼儿园收费情况
第三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研究的分析框架与实施过程
        一、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研究维度形成的依据
        二、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分析框架
        三、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现状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二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维度分析
        一、教师教育观念
        二、教师行为
        三、课程
        四、师幼互动
        五、家园共育
    第三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整体分析
        一、教师教育观念得到改善但仍需加强
        二、教师行为趋于合理但参与活动程度需要深化
        三、课程要素完整但与民族乡村实际不尽吻合
        四、师幼互动积极但互动深度有待加强
        五、家园共育局面基本形成但水平亟待提高
第四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D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匮乏难以保障乡村幼儿园发展基本需求
        二、幼儿园教师自身素养难以提高教育实践水平
        三、现有课程难以适应民族乡村幼儿园发展需要
        四、互动中幼儿主体性弱化且缺乏情感交流难以营造积极心理氛围
        五、家园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构建良好外部生态
        六、村级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严重滞后难以均衡发展
    第二节 制约 D 乡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提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水平落后限制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速度
        二、过程性质量意识不强、督促不到位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办园历程短造成对乡村幼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中心幼儿园示范作用缺失拉大乡、村幼儿园的差距
        五、园长流动性大影响幼儿园持续稳步发展
        六、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幼儿园发展乏力
        七、家园合作意识不强加大合作难度
第五章 提高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 构建民族乡村幼儿教育发展新理念
        一、强化政府对乡村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三、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成为幼儿教育的合作者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民族乡村幼儿教育保障体系
        一、落实政策法律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二、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乡村幼儿教育经费
        三、完善教育监管体制、建立过程性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第三节 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特色幼儿教育
        一、以理念为抓手引领幼儿园民族特色发展方向
        二、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应用
        三、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园本课程
    第四节 探索新型的民族乡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一、创新教师培训方式
        二、以教育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搭建幼儿园园长成长平台
    第五节 形成家园共育良好局面
        一、深化家园共育程度
        二、形成多样化的家园合作方式
        三、提高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有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致谢

(3)新时代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现实背景
    (一)新世纪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培养要求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
    (二)新时期全面发展教育的顺利实现要求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
    (三)新时代幼儿身心自由和谐的发展要求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
二、新时代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在劳动中躬行践履,锻造幼儿的实践品格
    (二)在劳动中亲历体认,涵养幼儿的劳动精神
    (三)在劳动中自由体悟,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四)在劳动中全息互动,拓展幼儿的生命宽度
三、新时代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逻辑起点:树立并践行劳动育人的思想
    (二)根本旨趣:关照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核心要素: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
    (四)行动路向:专题教育和随机教育相结合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 国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三) 艺术课程对“综合”的需求
        (四) 在行动和反思中创新综合艺术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综合艺术课程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 理论创新点
        (二) 实践创新点
第一章 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天人合一”思想
        (二) “和而不同”思想
        (三) “知行合一”思想
        (四) “整体”“辩证”“意象”思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形态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导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形式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能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促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观的形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
        (一) “本土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综合艺术课程理论发展趋势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三) 以中华文化精神正确对待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目标和内容
        (三)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方式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环境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四、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一) 资料的收集
        (二) 数据的分析
    五、研究步骤与评价
        (一) 研究的步骤
        (二) 研究的评价
    六、研究的流程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初始调查
        (一) 明确调查的方法
        (二) 问卷的分析结果
    三、问题归因及分析
        (一) 问题归因
        (二) 调查分析
    四、重新确立研究问题
    五、行动研究布局
        (一) 关于明确行动目标
        (二) 关于把握行动节奏
        (三) 关于行动研究的方法
        (四) 关于自我反思能力
        (五) 关于评估方式
        (六) 关于典型教学案例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尝试和探索
    一、研究的问题
        (一) 问题的陈述与界定
        (二) 解决问题的意义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教学的选材
        (二) 教学策略
        (三) 共同研讨教学模式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和分析
        (一) 确定研究问题
        (二) 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外控型支持式”研究形式的实践探索
        (二) 建立家园互动评价
        (三) 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四) 开展主题讨论会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提升和应用
    一、确立研究问题和行动计划
        (一) 第三轮研究问题
        (二) 第三轮行动计划
    二、实施第三轮行动计划
        (一) 研究者与教师同台教学
        (二) 针对教师的培训教学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二)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结语
    一、前三轮行动研究回顾
        (一) 课程的内容要突出“综合性”
        (二) 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
        (三) 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四) 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五) 实现教师教学才是最终目标
    二、研究的不足
        (一) “综合艺术课程”的现实状况
        (二) 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
        (三)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三、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5)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三、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
    第二节 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历程分析
        二、研究内容分析
        三、研究作者分析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内涵的相关研究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内涵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涵
    第四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相关研究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监测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监测指标体系
    第五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措施的相关研究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经验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二、管理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三、政治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四、评价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第四章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二、“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选择
    第二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依据与确立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依据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确立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第四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初建与修订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初建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
第五章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研制
    第一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编制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的编制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的编制
    第二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修订
        一、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
        二、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
        三、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
        四、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评价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的评价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的评价
第六章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
    第一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理念与设计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基本理念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方案设计
    第二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指数分析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潜在类别分析
    第三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的差异分析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第四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讨论与结论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充分性有待提高
        三、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存在显着省际与城乡不均衡
        四、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政府职责的满意度有待加强
        五、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相关利益者具有冲突性与一致性
        六、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影响因素具有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第七章 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对策
    第一节 把握起点:明晰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与政府主导性
        一、明确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
        二、发挥各级政府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性
    第二节 抓住要点: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与分配的有效性
        一、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二、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第三节 回归终点:办人民满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一、保障弱势家庭儿童优先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二、强化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三)幼儿教育实验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设计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
    (六)研究创新之处
    (七)概念界定
一、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
    (一)蒙台梭利教育理论
    (二)符号互动论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四)学习共同体理论
二、蒙台梭利Y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的统计与分析
    (一)研究工具
        1.CLASS课堂评估计分系统
        2.CLASS系统计分方法介绍
    (二)研究实施过程
        1.准备工作
        2.正式研究
        3.资料分析
    (三)蒙台梭利Y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得分的整体水平分析
        1.情感支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活动管理处于中等水平
        3.教育支持处于中等水平
    (四)蒙台梭利Y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1.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2.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三、蒙台梭利Y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一)蒙台梭利Y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
        1.情感支持——敏感性偏低
        2.活动管理——行为管理与教育能力欠缺
        3.教育支持——忽视幼儿认知发展
    (二)蒙台梭利Y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的问题归因
        1.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自身的缺陷
        2.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
        3.幼儿园管理存在偏差
四、提升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质量的建议
    (一)探究蒙氏教育本土化改造的途径
        1.科学、理性地看待蒙台梭利教育
        2.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蒙氏教育内容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1.明晰蒙氏教师角色定位,增强教育敏感性
        2.理解师幼互动内涵,掌握师幼互动策略
        3.尊重幼儿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支持
    (三)完善幼儿园管理机制
        1.提供多层次教育培训,促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2.合理分配班级人数,保证师幼互动有效开展
        3.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以A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关于学前教育普惠性的研究
        (二)关于普惠性幼儿园成本分担的相关研究
        (三)其他教育阶段的成本分担研究
        (四)已有研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界定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
        (二)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三)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成本
        (四)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成本分担的理论前提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本质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的价值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特点
    二、农村普惠性民办园成本分担的理论依据
        (一)成本分担理论——获益与支付
        (二)准公共产品理论——竞争抑或排他
        (三)公平奠基理论——开端处公平
    三、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成本实证测算
        (一)办园成本的影响因素
        (二)办园成本的实证测算
        (三)办园成本的现实分析
第二章 农村幼儿家庭成本分担逻辑与能力分析
    一、农村幼儿家庭成本分担的基本逻辑
        (一)家庭成本分担的内涵
        (二)家庭成本分担的核心
    二、农村幼儿家庭的最大经济承受能力
        (一)贫困线——家庭必要支出的理论依据
        (二)全国农村幼儿家庭最大经济承受能力
        (三)A县家庭承受能力较高,低收入家庭无力承担
    三、A县农村幼儿家庭的实际支付能力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学前教育支付能力有提升
        (二)生均教育支出差异明显,低收入家庭努力度高
        (三)教育负担率高,低、中低收入家庭负担压力大
第三章 政府、家庭、办园者的利益博弈
    一、效率与公平:政府成本分担的逻辑与能力分析
        (一)政府成本分担的基本逻辑
        (二)政府成本分担的影响因素
        (三)政府成本分担的作用机制
        (四)政府财政投入的发展与问题
    二、投入与回报:办园者成本分担的逻辑与能力分析
        (一)办园者成本分担的基本逻辑
        (二)办园者成本分担的影响因素
        (三)办园者的办园意愿不强烈
    三、平衡与博弈:三方主体间的成本分担
        (一)三方成本分担的原则与标准
        (二)三方成本分担的理论模型
        (三)A县成本分担的基本问题
第四章 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的改进建议
    一、农村普惠性民办园成本分担机制的设计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二)补偿性原则
        (三)差异性原则
    二、农村普惠性民办园成本分担主体的改进策略
        (一)政府主导
        (二)家庭参与
        (三)办园者支持
        (四)社会补充
结语:展望与反思
    一、未来展望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有意义游戏的幼儿教育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游戏”探索之路
    三、本研究的突破与努力
    四、留给未来的课题
第一章 被围困的儿童游戏
    第一节 实践之困
        一、游戏课程设计:“为了儿童”下的成人逻辑
        二、教学游戏:“被游戏”的儿童
        三、互通式角色游戏:热闹的场景中游离的儿童
        四、儿童自主游戏:玩归玩、教归教
    第二节 政策理解之困
        一、政策“立足”:游戏作为“基本活动”
        二、“基本活动”的学术解读:游戏意义的框限
        三、“基本活动”的实施:多种结合的迷茫
    第三节 哲思之困
        一、现代范式下幼儿教育远离“游戏”
        二、游戏的“经验”迷途
        三、“中心论”对游戏意义的固封
第二章 游戏与教育的聚散离合
    第一节 游戏与教育的分与合
        一、作为原始教育形式的游戏:自然融合
        二、限于“儿戏”的游戏:相互分离
        三、教育化的游戏:复归与结合
        四、基于游戏的课程:深入结合
    第二节 游戏在我国幼儿园中的角色变迁
        一、作为“体育运动”的游戏
        二、作为幼儿园课程“活动”的游戏
        三、作为“主导活动”的游戏
        四、作为“基本活动”的游戏
第三章 游戏:儿童意义世界建构的场域
    第一节 游戏与儿童游戏
        一、何为游戏
        二、“儿童的”游戏
        三、作为儿童之“事”的游戏
    第二节 儿童的意义世界及其建构
        一、人的存在与意义
        二、儿童的意义世界
        三、儿童意义世界的特点
        四、儿童意义世界的建构
    第三节 意义在儿童游戏中绽出
        一、庇护与导引:游戏的双重意义建构功能
        二、游戏中儿童意义世界的发生机制
第四章 有意义游戏的教育理路
    第一节 游戏教育的本体论:教育即游戏
        一、游戏教育“无目的”:打破框架、意义生成
        二、游戏教育“去中心”:交互作用、扩展意义
        三、游戏教育“自组织”:自我创生、开放包容
    第二节 游戏教育的认识论:成长即体验
        一、“体验”对“经验”的超越:游戏教育认识论转向
        二、游戏中意义的体验生成:“被动见主动”
        三、游戏“体验”的促成:教师“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四、游戏“体验”的延伸:基于理解的“对话”
    第三节 儿童游戏教育的原则
        一、以游戏为基本驱动力
        二、尊重儿童“游戏框架”
        三、促成游戏意义的积极生成与公共扩展
第五章 儿童游戏教育的实践构想
    第一节 “整合意义模型”的构想
        一、舒斯波儿童游戏三领域关系模型的启发
        二、“整合意义模型”的构想
    第二节 “整合意义模型”的结构及教育机理
        一、叙事结构
        二、组织结构
        三、现实结构
    第三节 “整合意义模型”的实施路径
        一、非参与性实施路径
        二、参与性实施路径
附录
参考文献

(10)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及其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创立与发展时期日本幼儿园的建筑设施
    一、创立时期(1872—1926 年)的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
    二、发展时期(1926—1989 年)的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
第三章 当代日本幼儿园的建筑设施
    一、当代日本幼儿园教育及建筑设施的相关政策法规
    二、当代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典型案例
    三、当代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特点总结
第四章 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脉络与可资借鉴之处
    二、我国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及问题
    三、日本经验对我国幼儿园建筑设施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幼儿园教育应成为国民教育的起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过程性教育质量的个案研究[D]. 李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新时代加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王一雯,梁艳.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06)
  •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 姜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D]. 王艺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6]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7]蒙台梭利幼儿园儿童工作中师幼互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幼儿园为例[D]. 国丛丛. 渤海大学, 2021(02)
  • [8]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研究 ——以A县为例[D]. 郭新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9]有意义游戏的幼儿教育构想[D]. 滕春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及其启示研究[D]. 于梦扬.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幼儿园教育应是国民教育的起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