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主要种质资源植物遗传多样性及生物系统学研究

细辛主要种质资源植物遗传多样性及生物系统学研究

一、细辛类药材主要种质资源植物遗传多样性及生物系统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娅翔[1](2020)在《基于trnL-F和trnD-T序列的北沙柳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文中提出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分布于毛乌素沙地及库布齐沙漠,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和植被恢复的优良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产应用价值。本文以国家沙柳种质资源库内16个居群339个个体为实验材料,通过对cpDNA非编码区(trnL-F和trnD-T)测序,分析了单倍型类型,计算了北沙柳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推测了单倍型间的亲缘关系,探讨了居群动态历史。主要结果如下:(1)获得北沙柳叶绿体非编码区序列trnL-F序列长965 bp,有6个变异位点,发现9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64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91;trnD-T序列长846 bp,有6个变异位点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530和0.00013;trnL-F和trnD-T联合序列长1811 bp,有12个变异位点1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37和0.00107。(2)北沙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trnL-F:HT=0.650,Hs=0.603;trnD-T:HT=0.530,Hs=0.488;联合:HT=0.742,Hs=0.700),但居群总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显示,北沙柳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trnL-F:90.67%;trnD-T:91.57%;联合:91.16%),居群间遗传分化较低(trnL-F:GST=0.072;trnD-T:GST=0.079;联合:GST=0.0565)。(3)北沙柳叶绿体基因单倍型网络图呈辐射状分布,单倍型L3(trnL-F:L3=191个)、D3(trnD-T:D3=226个)、H3(联合:H3=163个)均居于各自网络图的中心位置,是北沙柳的原始单倍型和优势单倍型。单倍型网络图的分组与系统进化树分组相一致。(4)基于cpDNA非编码区(trnL-F和trnD-T)数据的Permut计算结果显示,无论是单个序列还是联合序列,都没有谱系地理结构;Mantel测试结果表明,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显着相关性(trnL-F:r=-0.55544,P=1;trnD-T:r=0.20699,P=0.171;联合:r=-0.31712,P=0.951);中性检验及失配分析均显示北沙柳近期没有发生扩张。

徐乔[2](2019)在《生物多样性视角下林源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亳州市为例》文中指出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生存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林源药用植物资源是药用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林源药用植物物种资源多样、生态系统多样和遗传多样,但同时又面临物种减少、生态系统失衡和遗传多样性丧失的问题,因此,研究林源药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对林源药用植物可持续发展,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在介绍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现状和问题后,基于经济与生态机制构建林源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的PSR模型,并以亳州市为例,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评价亳州市2010年-2017年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出以下结论:(1)8年来亳州市林源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2)亳州市2010-2017的林源药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等级逐年递增;(3)压力层指数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4)状态层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整体呈上涨的趋势;(5)响应层生物多样性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1)林源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2)亳州市近年来林源药用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物种多样性增强,林源药用植物逐渐产业化;(3)亳州市经济增长放缓,化肥使用密度增强,亳州保留传统农业生产方式;(4)亳州市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生存环境逐渐好转,中药材的经济价值受市场影响产生波动;(5)政府对林源药用植物的生长的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积极防治,但近年来对污水治理投入减少。对此,提出林源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1)在物种保护方面进行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并建立种质资源库与监控系统;(2)推进林源药用植物资源产业化;(3)树立民众的科学资源观;(4)健全林源药用植物法律法规。希望通过本研究对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乃至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所启示,在此基础上从其他角度研究林源药用植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对如何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欧阳艳飞,于营,邢丽伟,邵财,朴向民,张佳琪,郭靖[3](2016)在《北细辛及其近缘植物叶片显微结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无色指甲油印痕法对北细辛及其近缘植物叶片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北细辛及其近缘植物在叶片表皮细胞大小及排列方式、栅栏组织、叶肉细胞形态及排列方式和叶片表皮气孔密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北细辛叶片栅栏组织由1层柱状细胞组成;汉城细辛和华细辛叶片栅栏组织均由2层柱状细胞组成;尾花细辛和花叶尾花细辛叶片栅栏组织由1层柱状细胞组成,但其细胞较小且排列疏松;青城细辛、川滇细辛和长毛细辛栅栏组织分化不明显。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叶肉细胞叶绿体小而密,青城细辛和长毛细辛叶肉细胞叶绿体较大,川滇细辛和尾花细辛叶肉细胞叶绿体较小,青城细辛、长毛细辛、川滇细辛和花叶尾花细辛叶肉细胞叶绿体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于叶肉组织上层细胞,叶肉细胞中叶绿体间的差异也可为细辛属植物分类鉴别提供参考。

欧阳艳飞[4](2016)在《北细辛种质资源显微和分子鉴别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细辛为常用中药,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汉城细辛(A.sieboldii Miq.f.seoulense)和华细辛(A.sieboldii Miq)为2015版《中国药典》收录,以北细辛质量最优,目前已成为市场的主流品种。为提高中药细辛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加强中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现中药用药“一药一物”的质量控制目标,本文以北细辛及其近缘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结构比较、生物化学鉴别和DNA条形码鉴别等方法,开展了北细辛种质资源显微和分子鉴别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无色指甲油印痕法对北细辛及其近缘植物叶片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北细辛及其近缘植物在叶片表皮细胞大小及排列方式、栅栏组织、叶肉细胞形态及排列方式和叶片表皮气孔密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北细辛叶片栅栏组织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汉城细辛和华细辛叶片栅栏组织均由两层柱状细胞组成,尾花细辛和花叶尾花细辛叶片栅栏组织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但其细胞较小且排列疏松,青城细辛、川滇细辛和长毛细辛则无明显分化的栅栏组织,叶片栅栏组织的差异,可作为北细辛的鉴别特征。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叶片叶肉细胞叶绿体小而密,青城细辛和长毛细辛叶片叶肉细胞叶绿体较大,花叶尾花细辛叶片叶肉细胞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组织上层细胞,叶肉细胞中叶绿体间的差异性也可为细辛属植物分类鉴别提供参考。2.种子蛋白电泳图谱显示,北细辛和汉城细辛共有特征谱带5条(A5、A6、B1、B2、B3),北细辛种内共有特征谱带5条(A5、A6、B1、B2、B3),特异性谱带5条(A2、A3、A4、C1、C2);汉城细辛种内共有特征谱带6条(A4、A5、A6、B1、B2、B3),特异性谱带4条(A1、A3、C1、C2),但未发现种子蛋白种间特异性谱带。因此,利用种子蛋白电泳图谱不能实现北细辛和汉城细辛种子的鉴别。3.本实验选取核基因(ITS、ITS1、ITS2)及叶绿体基因(mat K、rbcL、rpoC1、trnL-F、psbA-trnH)作为候选DNA条形码,并探讨不同候选DNA条形码在细辛属植物鉴别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在8个候选DNA条形码中,核基因组ITS1序列具有最高的种间遗传变异和相对较低的种内遗传变异,且其鉴定率较高(88.75%),因此,推荐其作为细辛属植物鉴别DNA条形码。而核基因组ITS、ITS2序列和叶绿体基因组trnL-F序列种内遗传变异较大,叶绿体基因组mat K、rbcL、rpoC1序列种内、种间遗传变异无显着差异,叶绿体基因组psbA-trnH序列扩增困难,因此,不适合用于细辛属植物鉴别。基于上述研究,结合GeneBank中已发表细辛属所有植物ITS1序列,可实现细辛属植物的快速鉴别。

罗巧玲[5](2015)在《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依托于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麦积区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自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对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全面调查,并研究分析了药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中药学性能、区系组成以及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的分布、蕴藏量、多样性指数和综合价值评价等,以期为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对普查采集标本进行鉴定,麦积区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46科427属675种。其中有真菌14科17属22种,地衣2科2属3种,苔藓植物6科7属7种,蕨类植物12科19属29种,裸子植物5科8属13种,被子植物107科,374属601种。可见本区野生药用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而被子植物中又以双子叶植物植物占绝对优势,这些都与我国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相一致。(2)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多样。其中多年生草本占明显优势,占野生药用植物总种数的48.44%;其次是一、二年生草本和灌木,分别占总种数的16.89%和16.44%;再次为乔木,占总种数的8.74%;藤本占4.44%;真菌和地衣类占总种数的3.70%;半灌木最少,占1.33%。(3)研究区以全草入药的野生药用植物最多,占总种数的29.78%;根及根茎类次之,占24.44%;居第三位的为以地上部分入药的植物,占13.89%;以花及花序入药的药用植物最少,只占总种数的1.63%。全区有81种植物其药用部位有毒,占药用植物总种数的12%。按毒性不同将其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3类。其中39种植物药用部位有小毒,39种有毒,3种有大毒,分别占总种数的5.78%、5.78%和0.44%。因此采集利用时需要加以识别,注意用药安全。(4)按中药性能统计,本区野生药用植物中寒性药(大寒、寒、微寒)最多,占全区药用植物总种数的30.96%;其次为平性药,占总种数的29.04%;温性药及凉性药也较多,分别占总种数的20.59%、19.11%;热性药最少,仅占的0.30%。药味以苦味最多,占全区野生药用植物总种数的41.33%;其次是甘味、辛味药,分别占总种数的28.30%、24.15%;酸味药和淡味药共39种,占5.78%;咸味药很少占0.30%;涩味药最少,只占0.16%。药用功效以清热类最多,占全区药用植物总种数的35.70%;其次为祛风湿类、补益类、活血化瘀类,分别占总种数的14.07%、10.81%和8.00%;泻下类、涌吐类药最少,都只占总种数的0.15%。(5)按照吴征镒对中国种子植物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划分系统,麦积区112科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可划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8个变型。其中世界广布型有42科,占本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总科数的37.50%。热带分布科共37科,占总科数的33.04%,其中泛热带分布科占24.11%,是除世界广布型以外,包含科数最多的分布区类型,说明在科的水平上,本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与热带成分联系较为密切,而温带成分共33科,占29.46%,说明温带成分对本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也有一定的影响。属的水平上,本区382属野生药用种子植物物可划分为了14个分布区类型和16个分布区变型。除世界广布的49属外,热带分布区类型及其变型共有65属,占野生药用种子植物总属数的17.02%,温带分布类型及变型合计268属,占总属数的70.16%。其中,以温带分布型中的北温带成分最多有63属,占区系总属数的16.49%,其次是北温带分布区的变型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有47属,占总属数的12.30%,第三是旧世界温带分布型有36属,占总属数的9.42%。第四为热带分布型中的泛热带分布有33属,占总属数的8.64%。属比科更能准确详细地反应一个地区的区系特征,因此可以说麦积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6)麦积区有82种野生药用植物为此次重点调查种,占全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总种数的12.15%。通过对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的综合价值评价,发现其综合价值高和较高的种类共计79种,高达重点种数的96.34%。可见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点调查种类多,综合价值高的特点。(7)本区仅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的蕴藏量约62840t,经济量约40410t,年允收量达12320t。垫状卷柏、三叶木通、葛藤、漆树、杠柳、益母草、牛蒡、五味子等重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此外,因研究区大部分地区为林区或林缘区,其生境本身就是药用植物的适生区,适合发展中药材种植及其相关产业。

马宏亮[6](2014)在《老鸦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er为百合科(Liliaceae)郁金香属(Tulipa)植物,其干燥鳞茎为中药光慈姑。光慈姑味甘,性寒,有毒,具有行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主治瘰疬,疮肿,痈疽,咽喉肿痛,产后瘀滞。根据植物志记载及实际调查结果,其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山东、河南、陕西、辽宁等地。随着药用价值的开发,光慈姑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市场对光慈姑的需求也逐年增加。但老鸦瓣自然更新速度非常缓慢,其野生资源日趋匮乏。因此,开展老鸦瓣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十分迫切,而开展老鸦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老鸦瓣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对老鸦瓣种质资源研究还是空白,缺乏不同居群间表型性状、遗传变异及药用成分的比较与分析。此外,中药的品质由遗传特性及生长环境所决定,其中遗传因素是决定中药材品质的内因。因此开展老鸦瓣资源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资源调查,采用形态学、孢粉学、分子遗传标记及植物化学等技术,以中国10个省份28个老鸦瓣居群为材料,从表型、DNA及代谢产物三个层面,对中国老鸦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老鸦瓣遗传多样性特性及其与药材品质的关系,为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老鸦瓣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对10个省份30个样点进行实地种质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老鸦瓣按照水系流域分布,其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流域、淮河流域及环渤海地区,其中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如江苏中北部、安徽中北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老鸦瓣分布的地理及气候因子主要为年活动积温、年降水量及年日照时数,但老鸦瓣分布生境类型丰富,其对温度、光照、湿度及土壤类型的适应性较广;生境类型对老鸦瓣的繁殖方式有一定的影响。(2)对不同居群老鸦瓣的1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老鸦瓣在叶及鳞茎等形态性状上存在显着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鳞茎直径、鳞茎鲜重为老鸦瓣形态变异的主要因素。(3)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不同居群老鸦瓣花粉进行形态观察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老鸦瓣花粉为椭球形至长椭球形,赤道面观均为舟形。萌发沟均为单沟,均不具盖,萌发沟延伸至两极,沟中部比两端狭窄。不同居群老鸦瓣在花粉大小、表面纹饰等方面存在差异。表面纹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纹饰类型、网脊宽度、网眼形状、大小及密度等方面。根据表面纹饰特征差异,将老鸦瓣花粉分为Ⅰ类条纹花粉及Ⅱ类网纹花粉,Ⅱ类网纹状花粉再根据网脊的宽度又分为Ⅱ a与Ⅱ b两类。Ⅱa的网脊<0.40μm,由单个或2至5个长短、方向不一的短线脊组成,网眼较大;Ⅱb的网脊>0.40 μm,其主要特征是由2至多个长短、方向不一的短线脊组成,网脊较宽,网眼较小。(4)利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老鸦瓣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为94.80%,Nei’s多样性指数(He)为0.2648。居群水平上,PPL变化范围为12.80%~40.40%,平均为28.23%。Nei’s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33,表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较大,居群内也存在一定的分化。UPGMA法及PCoA法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老鸦瓣基本按照地理远近关系而分为五大类群,经Mantel分析,不同居群老鸦瓣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个别居群也不完全按照地理距离划分。(5)应用 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lphism)标记对不同老鸦瓣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高达100.00%,Nei’s多样性指数(He)为0.3311,Shannon信息指数(Ⅰ)为0.4873。居群水平上,PPL在28.48%~57.44%,平均为43.62%,PPL值较高的有河南新乡辉县及河南息县等居群。河南新乡辉县、辽宁大连、河南息县等居群的He及Ⅰ值均高于其他居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e及Ⅰ与PPL值的大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ei’s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024,表明居群内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相当;采用UPGMA及PCoA法对28份老鸦瓣种质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其结果与ISSR分析略有差异,但基本呈现一致性。(6)对不同居群老鸦瓣核糖体ITS2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ITS2序列有效分析长度为474 bp,G + C的平均含量为60.1%。ITS2序列共有18个变异位点,其中14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4个简约信息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样度(Hd)为0.561,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042,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1.974,显示ITS2序列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根据ITS2序列遗传距离,应用UPGMA及PCoA法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老鸦瓣种内至少存在三个变异类型,其中河南桐柏山居群构成一单系分支,其他两大变异类群基本按照地缘关系分成南北两大类型。(7)对不同居群老鸦瓣叶绿体matK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matK序列有效分析长度为886 bp,G + C的平均含量为31.6%;matK序列共有36个变异位点,其中22个单核苷酸变异为点,14个简约信息变异为点;Hd为0.997,Pi为0.00651,K为5.766,与ITS2序列遗传变异参数相比较,matK序列提供了更丰富的遗传变异信息;根据matK序列的遗传距离,应用UPGMA及PCoA法进行遗传关系分析,其结果与ITS2序列分析结果基本一致;matK与ITS2序列相结合进行分析其优势明显。(8)采用marK、rbcL及psbA-trnH三个DNA序列作为DNA条形码技术,研究其在老鸦瓣物种鉴定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老鸦瓣及同属植物的rbcL及psbA-trnH序列较为保守,序列变异位点很少,只能将老鸦瓣及同属植物与百合科其他属植物鉴别出来,而不足以在属内将老鸦瓣鉴别出来;而老鸦瓣及同属植物的matK序列遗传变异丰富,不仅可以将老鸦瓣及同属植物与百合科其他属植物鉴别出来,而且在属内水平也可以将老鸦瓣与同属植物鉴别出来,因此,matK序列可以作为老鸦瓣物种鉴定及其药材光慈姑真伪鉴定的DNA条形码。(9)建立了光慈姑多糖含量的提取及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光慈姑药材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光慈姑药材多糖含量在8.1593~206.0053mg·g-1之间,不同产地光慈姑多糖含量差异显着,山东泰山光慈姑多糖含量最高,浙江湖州莫干山含量最低。光慈姑多糖含量高低与纬度、温度及光照等地理气候因子相关,从南至北,光慈姑多糖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同时应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快速测定光慈姑多糖的定量分析模型,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ESCV)值为0.0031,决定系数R2达到了 0.9994,结果显示模型的分析效果非常理想,可以用于大批量光慈姑多糖的快速测定。(10)运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光慈姑药材中26种无机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在大量元素中,K、Ca、Mg的含量比较高,在微量元素中Mn的含量最高,不同产地光慈姑各元素含量差异显着。主成分分析表明K、Ca及Mg元素是导致样品差异的主导因子。各产地光慈姑药材中Pb、As、Cu及Cr等重金属的含量都较低,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应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快速同时测定光慈姑无机元素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该定量模型对光慈姑无机元素含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对不同元素的分析效果不一样,对Pb、Ni、Sn及Fe元素含量分析效果较好,而对其他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误差较大,因此,应继续收集更多样品进一步优化模型。

刘丽[7](2012)在《活血丹种质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文中认为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 (Nakai) Kupr.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地上部分入药,药材名为连钱草(《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主产于江苏、浙江一带,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散瘀消肿的功能,主治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等症。其种质资源系统收集评价、种质资源库的构建和药材品质评价未见报道。本文综合运用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资源学、食品营养学、药用植物生态学知识,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在系统收集我国20省市活血丹种质基础上,从DNA分子水平揭示了不同种质的亲缘关系;并对不同活血丹种质从植物形态、营养品质和药材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对南京紫金山活血丹的生长发育和营养、药材品质的年积累动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从全国20个省市收集到58份活血丹种质,其分布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云南麻栗坡(中越边境),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昆明。调查发现活血丹自然群落以无性繁殖为主,在条件适宜的小环境中有性繁殖可以成功。不同活血丹种质植株形态有一定差异,其叶片直径与叶柄长度、茎节直径显着相关,茎节数与叶柄长度显着相关,茎节长度与和芽数显着相关。2首次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我国的54个活血丹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从47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8条,共检测到18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48个,DNA片段大小范围在200~500bp之间,总多态位点比率为78.31%,表明活血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首次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对分布于我国的55个活血丹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从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到119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84个,DNA片段大小范围在73~450bp之间,总多态位点比率为99.75%,表明活血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以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总黄酮、熊果酸、齐墩果酸为药材活性成分,兼顾Cu、Pb、Cd、As、Cr等5种重金属,对分布于我国的41个活血丹居群从药材有效性和安全性两方面进行了品质评价。不同活血丹种质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明显,江南江淮丘陵山地一带和云贵高原两个药材区划区域种质资源浸出物、总黄酮和熊果酸三种活性成分平均含量均显着高于全国其它药材区划区域种植资源,为优良种质资源区;不同活血丹种质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差异明显,Pb含量0.025~22.300mg·kg-1;Cu平均含量15.562mg·kg-1,符合国家绿色行业标准;Cd含量0.013~1.013mg·kg-1;Cr含量0~17.75mg·kg-1;As仅在北京、广东广州、辽宁丹东和南京栖霞山、珍珠泉产地的5个居群检出,余均未检出。综合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检测结果可见,西南地区、江淮地区活血丹种质安全性较高。5以3种基本营养成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脂肪)、10种营养元素(4种常量元素P、K、Ca、Mg),6种微量元素(Zn、Cu、Fe、Al、Mn和B)为指标,对分布于我国的41个活血丹居群从营养品质角度进行了评价。基本营养成分南方高于北方,东部高于西部;Ca、Mg和K3种常量元素在不同活血丹居群间的差异特征基本一致;微量元素在不同活血丹居群中的表现为:zn和Cu含量变化特征一致、Fe和Al元素含量变化特征一致、Mn和B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6对南京紫金山活血丹自然分布地野生群体进行连续三年的动态观测发现:紫金山活血丹2月上旬恢复生长,3月直立生长阶段后开花、4月盛花期后种子成熟,5月底进入匍匐生长阶段,地上部分可安全越冬;一年内可分为恢复生长期、营养生长期、开花期、果实种子成熟期、匍匐生长期和枯黄期几个阶段。7同一年内,不同采收期的紫金山活血丹药材水分、浸出物含量均符合药典标准规定,总黄酮、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年动态整体变化趋势均呈现“升—降—升—降”的双峰型曲线,但灰分含量仅4-8月达标,因此可选择4-8月作为活血丹的最佳采收期。8同一年内,不同采收期的紫金山活血丹基本营养成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脂肪)含量冬春季高于夏秋季;Zn、Mn、B、Fe含量冬季相对较高;Ca和Mg含量在1-2月较高、P和K含量从3月份开始到次年1月份逐渐下降。

李焘[8](2011)在《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药典》(2010版)收录的重楼(Paridis rhizoma)是百合科(Liliaceae)重楼属(Paris)植物——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yunnanensis (Franch.) Hand.-Mazz.)或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chinensis (Franch.) Hara)的干燥根茎。重楼属植物含有甾体皂苷、甾醇、甾醇苷、黄酮苷、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甾体皂苷为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消炎、抑菌、镇静、止血等多种重要的生理活性,临床上广泛用于子宫出血、慢性支气管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等症的治疗,以及各种癌症的防治。为了进一步阐明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在化学物质组成及生物活性方面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植物组织化学、药理学以及DNA指纹图谱和化学指纹图谱术,分别从化学成分、形态结构和生物活性方面,对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不同产地重楼种质资源的DNA和化学指纹图谱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重楼资源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GC-MS技术对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重楼脂溶性成分的组成较为一致,包含棕榈酸、硬脂酸等11种共有成分,但各组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两种重楼饱和脂肪酸(SFA)含量较低,其相对含量分别为22.81%和30.13%;而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较高,分别为75.55%和66.64%。2.采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中7种常见无机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滇重楼中三种宏量元素的含量(Ca>K>Mg)高于七叶一枝花(K>Ca>Mg);七叶一枝花中除了Cu的含量略低于滇重楼外,其他三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均高于滇重楼,二者微量元素含量均为Fe>Zn>Mn>Cu。3.采用Folin-Ceocalteu法对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的总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滇重楼和七叶一枝花不同提取物的总多酚含量依次为:EAF(乙酸乙酯相提取物)>CME(甲醇粗提物)>WF(水相提取物)>BF(正丁醇相提取物);七叶一枝花不同提取物的总多酚含量高于滇重楼,其EAF的总多酚含量(22.15±0.08 mg/g)为所有提取物中最高。4.采用加热回流法、超声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对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的重楼皂苷进行制备,HPLC-ELSD法测定不同提取物的重楼皂苷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提取方法均能有效制备重楼皂苷,且得率相当。加热回流法和索氏提取法可以互相替代,且优于超声提取法。HPLC-ELSD测定结果表明,由加热回流法制备所得滇重楼皂苷含量约为七叶一枝花的1.81倍。5.采用显微观察及组化定位方法,以七叶一枝花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不同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及重楼皂苷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七叶一枝花各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与滇重楼较为类似,七叶一枝花根状茎的维管束为周木型,而滇重楼中也可见周韧型。重楼皂苷组化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七叶一枝花不同营养器官中均有重楼皂苷的分布,其皂苷含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根状茎>茎>不定根>叶。6.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β-胡萝卜素-亚油酸漂白体系、FeCl3/K3Fe(CN)6体系,以及O2-·清除活性等四种体外抗氧化评价体系,考察了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重楼不同提取物在四种评价体系中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以七叶一枝花各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滇重楼。7.对于滇重楼和七叶一枝花不同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七叶一枝花EAF的抑菌活性强于滇重楼。滇重楼EAF对所试菌株作用强度的大小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其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的MIC值为50.00 mg/mL;七叶一枝花EAF对各敏感菌株作用强度的大小依次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lis)>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 coli)>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凝结芽胞杆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的MIC值均为0.78 mg/mL,MBC值为50.00 mg/mL;而对于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值均为1.56 mg/mL,MBC值为50.00 mg/mL。8.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总皂苷对Caco-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七叶一枝花总皂苷对Caco-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弱;而滇重楼总皂苷对Caco-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且呈现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效应。从细胞形态结构观察、细胞周期分析、Caspase-3活性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测定等一系列实验结果推测,滇重楼总皂苷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Caco-2细胞发生凋亡。9.建立了重楼种质资源的AFLP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8对引物组合从27份重楼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105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19条,所有种质的共有带为40条。相同引物组合分别从滇重楼种质、七叶一枝花种质和多叶重楼种质资源中扩增产生了63、60和31个特异位点。所建AFLP指纹图谱能够有效区分滇重楼、七叶一枝花和多叶重楼三个不同类群,且以七叶一枝花的多态百分率最高(90.80%),其次是滇重楼(89.01%),而多叶重楼最低(81.9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重楼、七叶一枝花以及多叶重楼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相似度较高(0.51~0.79),亲缘关系较近,支持传统形态学分类的结果。10.建立了重楼种质资源的ISSR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8条引物从27份重楼种质资源中共得到扩增位点71个,其中多态性位点70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8.59%,表明所考察重楼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别从滇重楼种质资源中获得多态性位点58个,多态百分率为93.55%;从七叶一枝花种质资源中获得多态性位点60个,多态百分率为96.77%;从多叶重楼中获得多态性位点51个,多态百分率为96.23%,以七叶一枝花的多态百分率最高,滇重楼最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叶重楼种内的遗传变异水平(0.57)高于滇重楼(0.67)和七叶一枝花(0.61),而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种内的遗传变异程度较为相似。11.建立了陕西、湖南、四川和云南四个产地共44批重楼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实验结果表明,44批重楼药材的相似系数在0.854-0.998之间;所有药材的皂苷含量均高于《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的含量水平;陕西重楼药材的皂苷含量(4.66%)低于湖南(8.58%)、四川(11.90%)和云南(9.24%)的药材,四川重楼药材的皂苷含量最高;滇重楼皂苷含量(9.97%)高于七叶一枝花(5.40%)。本研究所建HPLC指纹图谱具有信息量大、可靠、快速等特点,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重楼药材的化学指纹特征,可以作为该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的有效方法。

王永红[9](2010)在《日本毛连菜和细辛的生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毛连菜(Picris japonica Thunb.)隶属菊科毛连菜属(Picris L.),又名枪刀菜,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等地。日本毛连菜全草入蒙药,具有清热、消肿及止痛作用,主治流感、乳痈。目前,关于日本毛连菜的化学成分研究有一些相关报道,有关生药学的研究报道很少。为了建立日本毛连菜显微鉴定方法,为日本毛连菜的显微鉴定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显微鉴定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日本毛连菜根、茎、叶、果实进行组织鉴定,对全草进行粉末鉴定,并对花粉和果实进行了表面微形态观察。其研究结果如下:1、日本毛连菜的显微结构。①根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老根外侧有木栓层数列,有节乳汁管散在分布于韧皮部中,髓射线明显。②茎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表皮上有腺毛和非腺毛,内皮层明显。③叶横切面,表皮由1列细胞构成,栅栏组织细胞为1-2列,不通过主脉,主脉维管束1-5个,外韧型,大小相间,略呈半环状排列。④叶表皮形态,上、下表皮均有非腺毛、腺毛和气孔分布,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为不等式或不定式,副卫细胞多为4-6个。⑤日本毛连菜地上部分被覆的非腺毛的顶端由2个细胞特化为分叉钩状,细胞壁增厚明显,基部由多个纵向伸长的细胞构成;腺毛有两种。⑥花粉粒刺状纹饰,有三个萌发孔。⑦全草粉末观察,多见非腺毛2个分叉的顶端碎片和腺毛多细胞的头部;花粉粒常见,类圆形,外壁有刺状突起,有三个萌发孔:导管多为螺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断碎的冠毛较多;乳汁管为有节乳汁管。2、花粉和果实的表面微形态。花粉粒外壁刺状纹饰基部粗大,刺状突起呈环形排列或数个密集成群;网眼小且深,大小、形状相近;萌发孔三个,具大型瘤状突起,瘤状突起为脑纹状纹饰。果实有5-10余条高起的纵肋和5条较深的纵沟,纵沟贯穿果实两端,纵沟内有较多指状突起。外果皮细胞狭长形、先端呈游离的指状突起,游离部分呈层叠环绕果实排列。果实两顶端侧面观和俯面观特征明显,一端俯面观呈五瓣花形;另一端俯面观呈五角星形,中间有孔,表面有许多长条状细胞紧密排列而成。上述显微结构和扫描电镜微形态特征的观察,为日本毛连菜的生药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细辛是常用中药,来源于马兜铃科细辛属Asarum植物北细辛A.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汉城细辛A.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 sieboldii Miq.干燥的根和根茎,具多种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等病症。华细辛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其中,陕西华阴的药材历来皆被认为品质最佳。然而,实际上却缺乏有效的依据。本文通过挥发油含量及其化学成分的分析,对华细辛挥发性成分的地区性差异进行了比较。细辛具一定毒性,自古已有很多记载,然而迄今为止,对于细辛毒性的表现形式、毒性成分以及致毒机制,仍缺乏深入了解。本文较为系统地比较了细辛常用剂型水煎剂、散剂和复方制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对SD大鼠的肾、肝、肺、胃、肠等重要脏器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挥发油含量及其化学成分分析。测定了浙江、江西、安徽、山东、湖南、湖北、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25个样点华细辛的叶和根及根茎中挥发油的含量,比较了其挥发性成分绝对含量与组成差异。①华细辛根及根茎的挥发油含量均值为2.87%,而叶的挥发油含量均值为0.23%。华细辛叶中挥发油含量远低于根及根茎中挥发油含量。②不同产地间华细辛挥发油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部分成分如α-蒎烯、香桧烯、β-蒎烯、松油烯、桉叶素、γ-蒎烯、4-萜品醇、α-松油醇、3,5-二甲氧基甲苯、黄樟醚、甲基丁香酚、肉豆蔻醚、榄香脂素等含量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莰烯、月桂烯、α-水芹烯、对-聚伞花素等成分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细辛的毒性与其剂型剂量有密切相关性。细辛水煎剂和复方制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在细辛生药量0.625 g·kg-1·d-1(6g/人)和3.125 g·kg-1·d-1(30g/人)的剂量下,各项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肾脏组织切片亦无病理形态学变化。麻黄附子细辛汤在细辛生药量增加至6.25 g·kg-1·d-1(60g/人)时,大鼠表现出轻度肾脏损伤。细辛散剂在0.94 g·kg-1·d-1(9g/人)的剂量下,大鼠血清肌酐明显偏高,肾脏和肝脏中度损伤,肺脏轻度损伤;在2.81 g·kg-1·d-1(27g/人)的剂量下,大鼠陆续死亡,肾、肝和肺等脏器重度损伤。可见,在大鼠中,细辛的毒性主要表现在肾、肝、肺等脏器损伤,对肠、胃等脏器无损伤。细辛散剂的毒性显着强于水煎剂和复方制剂麻黄附子细辛汤。3、华细辛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采用改良的CTAB法,建立了适于AFLP分析的华细辛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含2%CTAB、2mol/LNaCl、luLβ-琉基乙醇的DNA提取液,酚/氯仿抽提两次,提取得到的华细辛基因组DNA纯度高,基本无降解,适于AFLP分析要求。经对比研究,华细辛AFLP分析的优化反应体系如下:25 uL酶切体系中加入基因组DNA500ng,EcoRI 10U,Mse I 5 U,37℃酶切3h;12.5 uL连接反应体系中加入Mse I adaptor 25 pmol, EcoR I adaptor 2.5 pmol, T4DNA ligase 175 U,酶切产物10μL,在16℃连接过夜(12h~16h);预扩增产物稀释150倍进行选择性扩增;8 uL选择性扩增产物加入3 uL Loading buffer,95℃变性5 min后,立即冰上冷却,于6%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然后进行银染,拍照。

曹晓燕[10](2010)在《秦艽种质资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秦艽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中国药典(2005,一部)收录的秦艽原植物为龙胆科植物秦艽(又称大叶秦艽,以下统称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和达乌里秦艽(G.dahurica Fisch.)4种。除此之外,我国甘肃、河北等地种植的黄管秦艽(G.officinalis H.Smith)以及主产四川、青海等地的管花秦艽(G.siphonantha Maxim. Ex Kusnuz.)也常作为秦艽的代用品使用。本文在广泛收集秦艽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植物形态学、植物化学、药理药效学等方法对上述6种植物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性状、种子显微鉴别、AFLP分子标记、有效成分分析、HPLC指纹图谱及镇痛抗炎活性的比较,以期为秦艽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叶秦艽、麻花秦艽、达乌里秦艽和粗茎秦艽的植物形态在种内存在丰富的变异,对4种秦艽的主要形态变异进行了观察、描述和统计;以主要形态差异为基础,收集、整理秦艽种质资源89份。2.对大叶秦艽、粗茎秦艽、麻花秦艽、达乌里秦艽、黄管秦艽和管花秦艽等6种秦艽的种子进行了比较,并对种子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6种秦艽种子在颜色、长宽比、千粒重、种脐大小和沟纹长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利用AFLP技术对收集的89份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7对AFLP引物组合从收集的89份秦艽种质中共扩增出1068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67条,每对引物平均扩增152.57条带,所有种质具有1条共有带,即E+ACT/M+CAA-385.5.4.7对引物从40份大叶秦艽种质、21份麻花秦艽种质、13份达乌里秦艽种质和12份粗茎秦艽种质中分别扩增产生159、220、219和154个特异位点,AFLP指纹图谱的鉴别效率分别为97.5%、95.2%、100%、100%。5.基于DICE相似系数的非加权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药典所收录的4种秦艽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种基本吻合。基于6种植物种间平均相似系数的聚类结果显示,黄管秦艽与达乌里秦艽聚在一起,显示其较近的亲缘关系,粗茎秦艽与其他秦艽可能存在较远的亲缘关系。6.在40份大叶秦艽种质中,采自陕西凤县的种质其龙胆苦苷含量较高。40份大叶秦艽主要生物学特性与龙胆苦苷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根中龙胆苦苷含量和莲座叶叶形、顶端花絮密度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莲座叶的叶形越窄其龙胆苦苷含量越高,顶端花序越密龙胆苦苷含量越高;根中龙胆苦苷含量和花萼颜色、茎的颜色具有显着相关性,颜色越深龙胆苦苷含量越高。7.利用HPLC测定了来自6个种的19批秦艽样品中龙胆苦苷、马钱酸、獐牙菜苦苷和獐牙菜苷等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4种成分的含量在不同样品间变化很大,其中黄管秦艽和管花秦艽这两种常用替代品中龙胆苦苷的含量分别为9.63%和9.09%,均高于19批样品的平均值7.72%。19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的相似系数在0.976~0.999之间,其中黄管秦艽和管花秦艽的相似度均高于平均值0.991。在药典所收录秦艽的4种原植物中,粗茎秦艽和大叶秦艽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相对较高,达乌里秦艽的含量最低。云南粗茎秦艽不同采收期4种环烯醚萜营成分的测定结果显示,无论是2年生还是3年生栽培的粗茎秦艽,7月份龙胆苦苷的含量均为最高值。8.利用GC-MS对秦艽中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3种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在6种秦艽中均占有绝对优势,达到84.29-96.46%。尽管每种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在6种秦艽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MANOVA分析结果显示:6种秦艽在12种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上没有显着性差异。9.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秦艽中大量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6种植物在Ca, K、Na、Mg等4种大量元素的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Fe、Zn、Mn、Cu等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在6种植物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Fe>Zn>Mn>Cu<。主产陕西的大叶秦艽中Ca、Mg、K、Zn、Mn等5种元素的含量均高于药典所收录的其它3种秦艽的含量。10.镇痛抗炎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粗茎秦艽对由于腹腔注射冰醋酸引起急性腹膜炎而产生持久的疼痛刺激的镇痛效果最好,达乌里秦艽对热刺激引起的疼痛的缓解效果最好,大叶秦艽对二甲苯引起的炎症反应的抑制效果最佳,而麻花秦艽对棉球诱导的慢性炎症反应的抑制率最高。MANOVA分析结果显示,黄管秦艽和管花秦艽在镇痛、抗炎活性上与上述4种药典收录的秦艽没有显着性差异,因此,该实验从药理药效的角度支持黄管秦艽和管花秦艽在镇痛抗炎方面可作为秦艽的替代品。

二、细辛类药材主要种质资源植物遗传多样性及生物系统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辛类药材主要种质资源植物遗传多样性及生物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rnL-F和trnD-T序列的北沙柳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北沙柳研究背景
    1.2 分子标记概述
        1.2.1 分子标记概念
        1.2.2 分子标记的发展
        1.2.3 分子标记在柳属植物中的应用
    1.3 叶绿体基因研究
        1.3.1 叶绿体基因组概述
        1.3.2 叶绿体基因的发展与应用
    1.4 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
        1.4.1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1.4.2 系统发育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实验方法
        2.3.1 北沙柳总DNA的提取及检测
        2.3.2 引物的筛选
        2.3.3 PCR扩增和PCR产物直接测序
    2.4 数据处理
        2.4.1 cpDNA序列处理与比对
        2.4.2 遗传多样性
        2.4.3 单倍型网络图和地理分布
        2.4.4 遗传结构
        2.4.5 居群历史动态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DNA电泳图与PCR产物电泳图
    3.2 单倍型变异位点
    3.3 单倍型分布与网络图
    3.4 遗传多样性分析
    3.5 遗传结构分析
    3.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7 居群历史动态
4 讨论
    4.1 遗传多样性
    4.2 遗传结构
    4.3 居群历史动态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生物多样性视角下林源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亳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综述
        1.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综述
        1.2.3 评价
    1.3 技术路线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熵
        2.1.2 生物多样性
        2.1.3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资源经济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林源药用植物生物多样性现状
    3.1 森林资源与林源药用植物资源
    3.2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现状
        3.2.1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物种多样性
        3.2.2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的生态系统多样性
        3.2.3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林源药用植物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模型
    4.1 林源药用植物生物多样性评价模型构建机理
        4.1.1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的经济机制
        4.1.2 系统动力学与土壤多样性
    4.2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评价模型构建
        4.2.1 评价指标设计思路
        4.2.2 林源药用植物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构建
    4.3 研究方法
        4.3.1 熵权法
        4.3.2 层次分析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亳州市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的评价
    5.1 研究区域
        5.1.1 研究区域概况
        5.1.2 基础数据计算结果
    5.2 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权重
        5.2.1 专家打分结果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
        5.2.2 专家打分结果集结
    5.3 熵权法确定三级指标权重
        5.3.1 指标标准化
        5.3.2 权重的计算
    5.4 评价结果
        5.4.1 可持续发展能力
        5.4.2 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
        5.4.3 压力层
        5.4.4 状态层
        5.4.5 响应层
    5.5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存在的问题
        5.5.1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物种多样性减少
        5.5.2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多样性失衡
        5.5.3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丧失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林源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物种保护
        6.1.1 推进林源药用植物资源保护
        6.1.2 建立林源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
    6.2 推进林源药用植物资源产业化
        6.2.1 打造规模化生产模式
        6.2.2 打造一体化经营模式
    6.3 提升民众林源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
        6.3.1 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6.3.2 健全林源药用植物法律法规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一

(3)北细辛及其近缘植物叶片显微结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叶片解剖结构观察
        1.2.2 叶片表皮细胞特征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显微特征比较
        2.1.1 表皮细胞
        2.1.2 栅栏组织
        2.1.3 海绵组织
        2.1.4 叶绿体
    2.2 叶片表皮细胞特征比较
3 讨论
    3.1 8种细辛属植物的比较鉴别
    3.2 汉城细辛的分类地位探讨

(4)北细辛种质资源显微和分子鉴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t
第一章 引言
    1.1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概况
        1.1.1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
        1.1.2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内容
        1.1.3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鉴别的意义
    1.2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鉴别的方法
        1.2.1 表观形态鉴别
        1.2.2 显微结构鉴别
        1.2.3 细胞学标记鉴别
        1.2.4 生物化学标记鉴别
        1.2.5 分子标记鉴别
    1.3 北细辛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3.1 北细辛概况
        1.3.2 细辛属植物资源概况
        1.3.3 北细辛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北细辛种质资源显微结构比较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辛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观察
        2.2.2 部分细辛属植物叶片表面特征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细辛属植物叶片显微特征比较
        2.3.2 部分细辛属植物叶片表面特征比较
    2.4 讨论
        2.4.1 部分细辛属植物的比较鉴别
        2.4.2 汉城细辛的分类地位探讨
        2.4.3 叶片解剖结构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章 北细辛种子鉴别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种子蛋白的提取
        3.2.2 种子蛋白的SDS-PAGE电泳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种子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细辛属植物DNA条形码鉴别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总DNA的提取
        4.2.2 总DNA的质量检测
        4.2.3 PCR扩增
        4.2.4 PCR产物测序与序列修饰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候选DNA条形码序列PCR扩增和测序成功率分析
        4.3.2 不同候选DNA条形码序列特征分析
        4.3.3 不同候选DNA条形码序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差异分析
        4.3.4 barcoding gap检验
        4.3.5 不同候选DNA条形码序列鉴定成功率分析
    4.4 讨论
        4.4.1 不同候选DNA条形码序列PCR扩增和测序成功率评价
        4.4.2 不同候选核基因组DNA条形码序列适用性评价
        4.4.3 不同候选叶绿体基因组DNA条形码序列适用性评价
        4.4.4 细辛属植物的鉴别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图

(5)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
        1.1.1 植物多样性的概念
        1.1.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意义
        1.1.3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1.2.1 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念及利用
        1.2.2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1.3 麦积区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2.7 动物资源
    2.8 社会经济
3 研究内容
4 调查研究方法
    4.1 调查前准备工作
        4.1.1 物资准备
        4.1.2 技术准备
    4.2 野外现场调查
        4.2.1 踏查
        4.2.2 详查
    4.3 室内标本整理、鉴定
    4.4 数据分析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统计与分析
        5.1.1 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物种组成多样性分析
        5.1.2 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科、属多样性统计分析
        5.1.3 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的多样性统计分析
        5.1.4 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的多样性统计分析
        5.1.5 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中药性能的多样性统计分析
    5.2 麦积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5.2.1 科的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
        5.2.2 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分析
        5.2.3 麦积区野生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点
        5.2.4 特有性分析
    5.3 麦积区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分布、蕴藏量、多样性指数及综合评价
        5.3.1 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及蕴藏量
        5.3.2 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5.3.3 重点调查野生药用植物综合价值评价
    5.4 此次调查与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的比较
6 结论、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Ⅰ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名录

(6)老鸦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老鸦瓣及光慈姑研究概况
        1 老鸦瓣系统分类
        2 光慈姑本草考证
        3 老鸦瓣生物学特性
        4 老鸦瓣人工栽培技术
        5 老鸦瓣组织培养
        6 光慈姑品质评价
    第二节 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1 遗传多样性概念
        2 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2.1 形态标记技术研究
        2.2 细胞学标记技术研究
        2.3 生化及生理标记技术研究
        2.4 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第三节 中药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 基于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2 指纹图谱与化学模式识别用于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
        3 中药谱效整合指纹谱研究
第二章 老鸦瓣种质资源调查及其生态因子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鸦瓣种质资源地理分布
        2.2 老鸦瓣种群特征分析
        2.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4 土壤有机质及无机元素相关性分析
        2.5 土壤有机质及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
        2.6 地理及气候因子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老鸦瓣种质资源分布
        3.2 生态因子对老鸦瓣分布的影响
        3.3 生态因子对老鸦瓣繁殖体系的影响
第三章 老鸦瓣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研究
    第一节 老鸦瓣植株形态多样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鸦瓣形态性状变异
        2.2 形态性状间相关分析
        2.3 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
        2.4 形态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老鸦瓣形态变异多样性
        3.2 老鸦瓣形态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老鸦瓣花粉形态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鸦瓣花粉大小及形态特征
        2.2 老鸦瓣花粉萌发沟特征
        2.3 老鸦瓣花粉外壁纹饰特征
        2.4 老鸦瓣花粉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
        2.5 老鸦瓣花粉特征综合分析
        3 讨论
        3.1 老鸦瓣花粉形态变异特征
        3.2 老鸦瓣花粉形态特征演化规律
第四章 老鸦瓣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
    第一节 基于ISSR及SRAP的老鸦瓣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ISSR-PCR反应体系正交试验
        2.2 dNTP浓度对ISSR-PCR的影响
        2.3 Mg~(2+)浓度对ISSR-PCR的影响
        2.4 退火温度对ISSR-PCR的影响
        2.5 循环次数对ISSR-PCR的影响
        2.6 最佳体系建立
        2.7 引物筛选及样品分析
        2.8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2.9 居群间遗传变异分析
        2.10 聚类分析
        2.11 主坐标分析
        2.12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Mantel分析
        2.13 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2.14 ISSR与SRAP分析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ISSR标记特性分析
        3.2 SRAP标记特性分析
        3.3 老鸦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3.4 老鸦瓣居群遗传结构与分化
        3.5 老鸦瓣野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第二节 老鸦瓣DNA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鸦瓣ITS2序列多态性分析
        2.2 老鸦瓣matK序列多态性分析
        2.3 不同居群老鸦瓣系统发育分析
        2.4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Mantel分析
        2.5 ITS2与matK序列比较分析
        2.6 ITS2与matK序列的Mantel分析
        2.7 ITS2与matK序列综合分析
        3 讨论
        3.1 DNA序列遗传变异
        3.2 老鸦瓣居群系统发育分析
        3.3 matK与ITS2序列比较及综合分析
        3.4 老鸦瓣遗传资源现状与保护策略
    第三节 DNA条形码对老鸦瓣物种鉴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序列扩增及测序结果分析
        2.2 psbA-trnH序列分析
        2.3 rbcL序列分析
        2.4 matK序列分析
        3 讨论
        3.1 psbA-trnH序列分析结果
        3.2 rbcL序列分析结果
        3.3 matK序列分析结果
第五章 光慈姑品质评价研究
    第一节 光慈姑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及其品质评价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测定法
        2.4 检测波长的选择
        2.5 光慈姑多糖提取方法比较
        2.6 方法学考察
        2.7 样品测定
        2.8 光慈姑多糖含量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光慈姑多糖提取方法
        3.2 光慈姑多糖含量差异
    第二节 基于近红外光谱光慈姑多糖定量及模式识别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光慈姑多糖含量测定
        1.4 NIR图谱采集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慈姑近红外光谱库的建立
        2.2 定量建模的建立
        2.3 定量模型波段的优化
        2.4 模型验证及样品分析
        2.5 基于NIRS的定性模型建立
        3 讨论
        3.1 光慈姑多糖的NIR定量分析
        3.2 光慈姑NIR的定性分析
    第三节 不同产地光慈姑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无机元素测定结果
        2.2 无机元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2.3 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光慈姑无机元素定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光慈姑无机元素含量测定
        1.4 NIR图谱采集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元素及模型选择
        2.2 光慈姑近红外光谱库的建立
        2.3 定量模型的建立
        2.4 定量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 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活血丹种质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活血丹研究进展
        1 植物学研究
        2 化学成分研究
        2.1 萜类化合物
        2.2 黄酮类化合物
        2.3 有机酸类化合物
        2.4 其他化合物
        3 活血丹药理研究
        4 栽培学研究
    第二节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
        1 形态学特征评价
        2 生态适应性评价
        3 生物学特性评价
        4 遗传特性评价
        4.1 生化标记
        4.2 DNA分子标记
        5 品质性状评价
        5.1 感观评价法
        5.2 显微评价法
        5.3 理化分析评价法
        5.4 指纹图谱评价法
        5.5 生物效价评价法
        6 抗逆性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活血丹种质资源收集与特征特性观测分析
    第一节 活血丹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线路调查与样地调查
        1.2 种质收集与保存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活血丹在我国的分布
        2.2 活血丹分布地的地理气象因子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植物学形态比较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叶片变化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茎节及芽数变化
        2.3 活血丹植株形态性状相关性
        2.4 活血丹植株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活血丹生长发育进程观测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活血丹自然分布地概况
        2.2 活血丹的年生长发育进程
        3 讨论
    第四节 活血丹种子萌发特性初探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活血丹种子发芽试验
        1.2.2 活血丹种子贮藏条件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照条件对活血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2 温度条件对活血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3 不同发芽床对活血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4 贮藏条件对活血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ISSR和AFLP分子标记的活血丹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一节 基于ISSR标记的活血丹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ISSR体系确立
        2.2 引物的扩增多态性
        2.3 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ISSR标记的优点
        3.2 活血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第二节 基于AFLP标记的活血丹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AFLP图谱与遗传多样性
        2.2 多态位点比率
        2.3 居群遗传相似系数分析和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DNA质量和浓度与AFLP指纹图谱的关系
        3.2 AFLP标记的可靠性
        3.3 AFLP标记用于活血丹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可行性
        3.4 AFLP标记与ISSR标记聚类结果的差异
第四章 活血丹药材(连钱草)品质评价
    第一节 活血丹浸出物和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活血丹总黄酮超声提取法工艺优化
        2.2 活血丹醇溶性浸出物的提取
        3 讨论
        3.1 活血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
        3.2 活血丹醇溶性浸出物提取的溶剂浓度
    第二节 活血丹药材(连钱草)活性成分积累动态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活血丹药材水分含量年动态分析
        2.2 活血丹药材灰分含量年动态分析
        2.3 活血丹药材浸出物含量年动态分析
        2.4 活血丹药材总黄酮含量年动态分析
        2.5 活血丹药材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积累动态
        3 讨论
        3.1 活血丹药材活性成分的选择依据
        3.2 活血丹药材水分、灰分和浸出物的积累特征
        3.3 活血丹药材总黄酮和三萜酸类积累特征
    第三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品质评价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水分含量差异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灰分含量差异
        2.3 不同活血丹种质浸出物含量差异
        2.4 不同活血丹种质总黄酮含量差异
        2.5 不同活血丹种质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分析
        2.6 活血丹化学成分含量地理变异规律
        2.7 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活血丹药材(连钱草)重金属含量积累动态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活血丹药材Pb、Hg、Cd的含量年动态变化
        2.2 活血丹药材Cu、As、Cr的含量年动态变化
        2.3 活血丹药材重金属总量年动态变化
        3 讨论
    第五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重金属安全性评价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Pb含量分析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Cu含量分析
        2.3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Cd含量分析
        2.4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Cr含量分析
        2.5 不同活血丹种质药材中As含量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活血丹营养品质评价
    第一节 活血丹基本营养成分的积累动态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活血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年动态分析
        2.2 活血丹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年动态分析
        2.3 活血丹中脂肪含量的年动态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基本营养成分评价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可溶性糖含量差异
        2.3 不同活血丹种质脂肪的含量差异
        3 讨论
    第三节 活血丹营养元素的积累动态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长期活血丹常量元素积累特征
        2.2 不同生长期活血丹微量元素积累特征
        3 讨论
    第四节 不同活血丹种质营养元素成分评价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活血丹种质常量元素含量分析
        2.2 不同活血丹种质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3 讨论
主要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重楼植物资源种类与地理分布
        1.1.1 重楼的原植物考证
        1.1.2 重楼植物资源种类与地理分布
    1.2 重楼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 甾体皂苷类
        1.2.2 植物蜕皮激素类
        1.2.3 植物甾醇类
        1.2.4 黄酮类
        1.2.5 氨基酸类
        1.2.6 脂肪酸类
        1.2.7 微量元素
        1.2.8 其他
    1.3 重楼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1.3.1 抗肿瘤研究
        1.3.2 免疫调节研究
        1.3.3 抗氧化活性研究
        1.3.4 驱虫活性研究
        1.3.5 止血作用研究
        1.3.6 其它
    1.4 重楼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2.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讨论
    2.2 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无机元素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2.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
    2.3 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2.3.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讨论
    2.4 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重楼皂苷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2.4.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4.2 实验方法
        2.4.3 结果与分析
        2.4.4 讨论
第三章 重楼皂苷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以七叶一枝花为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七叶一枝花不同营养器官的形态及显微结构观察
        3.2.2 七叶一枝花不同营养器官重楼皂苷的组织化学定位
    3.3 讨论
        3.3.1 七叶一枝花不同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结构特征
        3.3.2 七叶一枝花中重楼皂苷的组织化学定位
第四章 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不同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及抗菌活性的研究
    4.1 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不同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4.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与分析
        4.1.4 讨论
    4.2 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不同提取物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4.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总皂苷对Caco-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凋亡机制初探
    5.1 仪器、试剂与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5.2.2 主要的实验操作过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总皂苷对Caco-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2 滇重楼总皂苷对Caco-2细胞形态及结构变化的影响
        5.3.3 滇重楼总皂苷对Caco-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5.3.4 滇重楼总皂苷对Caco-2细胞周期的影响
        5.3.5 滇重楼总皂苷对Caco-2细胞Caspase-3活性的影响
        5.3.6 滇重楼总皂苷对Caco-2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变化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重楼种质资源的指纹图谱研究
    6.1 重楼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6.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1.3 结果与分析
        6.1.4 讨论
    6.2 重楼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6.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结果与分析
        6.2.4 讨论
    6.3 重楼种质资源的HPLC分析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6.3.1 仪器、试剂与材料
        6.3.2 实验方法
        6.3.3 结果与分析
        6.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日本毛连菜和细辛的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日本毛连菜的生药学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日本毛连菜的显微鉴定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日本毛连菜花粉及果实的超微结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细辛的生药学研究
    前言
    第四章 不同产地华细辛的挥发油含量测定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细辛的毒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华细辛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图版Ⅰ:日本毛连菜根及茎的组织构造
    图版Ⅱ:日本毛连菜叶及花粉的组织构造
    图版Ⅲ:日本毛连菜全草粉末装片
    图版Ⅳ:日本毛连菜果实微形态
    图版Ⅴ:扫描电镜下日本毛连菜花粉粒微形态
    图版Ⅵ:大鼠脏器的病理切片
个人简介
致谢

(10)秦艽种质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秦艽的原植物及本草考证
        1.1.1 秦艽组植物及分布
        1.1.2 秦艽原植物
        1.1.3 秦艽的本草考证
    1.2 秦艽资源的分布及药材质量研究
        1.2.1 秦艽资源在我国的分布
        1.2.2 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1.3 秦艽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3.1 形态解剖学研究
        1.3.2 繁殖和开花生物学研究
        1.3.3 胚胎学研究
        1.3.4 染色体及核型分析
        1.3.5 组织培养研究
    1.4 秦艽的人工种植
        1.4.1 栽培管理
        1.4.2 采收加工
    1.5 秦艽的化学成分及药理药效研究
        1.5.1 化学成分研究
        1.5.2 秦艽的药理作用
    1.6 DNA分子标记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1.6.1 DNA分子标记的主要类型
        1.6.2 DNA分子标记在药用植物种植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秦艽种质资源收集及主要形态变异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设备与方法
        2.2.1 实验设备
        2.2.2 主要性状的描述统计
        2.2.3 种子扫描电镜观察
    2.3 实验结果
        2.3.1 秦艽组6种植物的形态学特征
        2.3.2 秦艽组6种植物种子扫描电镜的观察
        2.3.3 大叶秦艽各器官的主要形态变异
        2.3.4 麻花秦艽的主要形态变异
        2.3.5 粗茎秦艽的主要形态变异
        2.3.6 达乌里秦艽的主要形态变异
        2.3.7 4种秦艽根的形态与变异
        2.3.8 秦艽种质资源收集及种质资源描述规范的制定
    2.4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秦艽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
    3.1 材料、试剂和设备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设备
    3.2 方法
        3.2.1 DNA提取
        3.2.2 酶切和连接
        3.2.3 预扩增
        3.2.4 选择性扩增
        3.2.5 电泳和银染检测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各引物组合的扩增条带多态性
        3.3.2 秦艽种质资源的特异位点及鉴别效率
        3.3.3 89份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3.3.4 各秦艽种问及种内的遗传相似度
    3.4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秦艽种质资源的化学成分分析
    4.1 主要设备与材料
        4.1.1 主要设备
        4.1.2 试剂
        4.1.3 实验材料
    4.2 方法
        4.2.1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和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4.2.2 大叶秦艽种质资源主要生物学特性与龙胆苦苷含量的相关分析
        4.2.3 秦艽中大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4.2.4 秦艽中脂肪酸成分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HPLC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4.3.2 19批样品中4种环烯醚萜苷的含量
        4.3.3 HPLC指纹图谱分析
        4.3.4 大叶秦艽种质资源主要生物学特性与龙胆苦苷含量的相关分析
        4.3.5 不同采收期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变化
        4.3.6 秦艽中大量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4.3.7 秦艽中脂肪酸成分的分析结果
    4.4 讨论
        4.4.1 秦艽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
        4.4.2 秦艽中龙胆苦苷含量与主要生物学性状的相关分析
        4.4.3 云南粗茎秦艽不同采收期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含量
        4.4.4 秦艽中大量与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
        4.4.5 秦艽中脂肪酸成分分析
第五章 6种秦艽镇痛抗炎活性的比较
    5.1 材料
        5.1.1 供试品
        5.1.2 药品与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实验动物
    5.2 方法
        5.2.1 扭体法
        5.2.2 热板法
        5.2.3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5.2.4 棉球诱发小鼠肉芽肿实验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对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5.3.2 对小鼠热板反应的影响
        5.3.3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影响
        5.3.4 对棉球诱导小鼠肉芽肿生长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细辛类药材主要种质资源植物遗传多样性及生物系统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rnL-F和trnD-T序列的北沙柳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D]. 李娅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2]生物多样性视角下林源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亳州市为例[D]. 徐乔.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3]北细辛及其近缘植物叶片显微结构比较研究[J]. 欧阳艳飞,于营,邢丽伟,邵财,朴向民,张佳琪,郭靖. 特产研究, 2016(03)
  • [4]北细辛种质资源显微和分子鉴别方法[D]. 欧阳艳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5]麦积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研究[D]. 罗巧玲.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5)
  • [6]老鸦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研究[D]. 马宏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8)
  • [7]活血丹种质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D]. 刘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3)
  • [8]滇重楼与七叶一枝花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 李焘. 陕西师范大学, 2011(06)
  • [9]日本毛连菜和细辛的生药学研究[D]. 王永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2)
  • [10]秦艽种质资源研究[D]. 曹晓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细辛主要种质资源植物遗传多样性及生物系统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