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干预SARS防治

中医药干预SARS防治

一、SARS防治中的中医药介入(论文文献综述)

刘辰昊,刘毅[1](2021)在《基于医史文献视角研究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价值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与科学的瑰宝,在中华文明的大部分时期,中医药都是中华民族有效应对疫病的保障,在中国悠久的防疫史上,中医药谱写了辉煌的抗疫篇章,护佑了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本文基于医史文献视角归纳总结疫病的概念、分类,梳理先秦至近现代不同历史朝代的疫病发生情况,分析中医药在疫病防控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进一步诠释中医"治未病"思想。旨在阐发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全面提升中医药疫病防控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彰显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重要价值与生动实践。

文庆,田侃,陆超,王圣鸣[2](2021)在《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的防治及启示》文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取得的显着成效,再次显示出中医防治疫病的价值以及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面临许多问题。因此,通过对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回顾,得到以下启示:高度重视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从制度上明确将中医药纳入其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优化中医临床科研与诊疗的协同性,完善中医诊疗体系;加强宣传,理性看待中医药。

张彩霞[3](2020)在《发挥中医药在新发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人类仍然面临传染病尤其是新发传染病的严重威胁。目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正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中国历次抗击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经验表明,中医药乘早、深入介入突发传染病的预防、急救和康复等全过程是防控突发传染病的一剂良方。但是,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还面临种种政策障碍和实施困难,我国尚未建立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体系的长效机制。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发传染病的严峻挑战,建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应急救治体系,构建公共卫生治理新模式。

张功[4](2020)在《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挖掘及对当代传染病防治启示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归纳总结温疫学派对温疫的认识、温疫辨证体系、治法、方药特色以及对当代传染病的防治启示,以期对现当今时代重大流行病、传染病的预防与辨治有所启迪,促进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传统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于“理、法、方、药、防”等方面梳理总结温疫学派学术特色,深入挖掘防疫治疫的主要方法以及主要特色,从而探究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研究结果:明清温疫学派有丰富的防疫治疫理论,对疫病发生、治疗、愈后有独特的认识,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内容,对当今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以及应对公共卫生挑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1.综合探讨温疫学派对温疫发病的认识是:疫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结果,体现“天-地-人”三才发病观。2.归纳总结温疫学派辨证体系是融汇多种辨证方法于一体以适应疫病特殊性的结论。3.总结温疫学派治法特色为:截—疏,截断病势,疏利透达;导—下,予邪出路,下法新篇;和—解,多法调和,重视清解;时—位,因时制宜,注重阶段;升—降,调畅气机,注重肺肠;攻—养,祛邪扶正,攻即是养;内—外,内化外解,特色外治。4.归纳温疫学派方药运用特色:用药精专,专方专药;辟秽化浊,宜施芳香;重视性味,注重配伍;药物法象,选药新法;用药宜忌,谨遵禁忌。5.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对当代防疫治疫的启示为:中医治疫别具特色,以因势利导予邪以出路为原则,重视五运六气在中医防疫治疫的应用,立足中医“治未病”学说,培护正气,避其邪气,集中体现在温疫学派护窍思想。同时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是精髓。防治疫病总的原则,在于随机而变圆机灵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6.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探讨温疫学派学术思想的实践应用,以“天地人”三才发病观探究新冠肺炎的发病,立足“时-位”“和-解”等治法思想探究在此次新冠肺炎中的应用与不足,同时提出“大疫良方,专方专药”,治疫要“守正创新”的观点。研究结论:明清温疫学派医家丰富的防治疫病的经验,为当今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中医药在当今时代防治疫病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梁翘楚[5](2020)在《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文中认为目的:2002年末至2003年8月,“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肆虐中国。“非典”疫情在广州流行期间,中医医务人员共同抗击“非典”,成绩斐然。广州中医的口述史料是了解和研究中医抗击“非典”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抗击“非典”时期广州中医界典型人物有关抗击“非典”的口述史料,梳理广州中医界抗击“非典”的历程,进一步了解广州中医专家赴港抗非的情况,解读中医医务人员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内涵。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对于中医医务人员个人的影响,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彰显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为未来传承与发扬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经验提供借鉴。方法:1.口述史研究法依据口述史研究规范,对中医医生(含赴港专家)、护士、医院管理人员、“非典”患者、普通民众等多个群体开展口述访谈,同时向他们征集工作记录、手稿、照片等资料。采访完成后根据访谈录音听写出逐字稿,然后对逐字稿进行整理、归纳,运用“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理论对逐字稿进行分析。2.文献调研法借助现有的广州抗击“非典”相关史料,全面查阅、搜集、整理各类年鉴,相关档案资料,检索CNKI、万方、读秀等数据库及互联网中“非典”相关论文、报道,收集相关专着、采访报道等文献史料。3.多学科综合研究综合利用口述史学、医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广州抗击“非典”史的相关资料,凝练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基本轨迹,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经验,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成果:结合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将中医医务人员的抗非历程分为“初发阶段”、“高发阶段”、“控制阶段”、“援外阶段”、“基本胜利”五个时间段进行回顾。通过医务人员的口述史料,分析医务人员建构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挖掘出作为集体记忆模式的“抗击‘非典’精神”具有“无畏”、“团结”、“奉献”“中医药自信”的内涵,而个体记忆的精神内涵呈现则分为“机遇”、“温暖”、“伤痛”、“幕后英雄”及“警觉”五种类型,分别解读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建构的原因。结论:广州中医抗击“非典”成功,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促使其敬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工作能力等;对于中医界而言,推动中医药进入国家疫病防治体系、广东省走上“中医药强省”之路、中医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系统和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对于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言,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中医抗击疫情殷鉴不远。

臧明泉,任建琳,张莹瑄,毛发江,张功,陆鑫熠,靖琳,左玲,史雯妍[6](2020)在《中西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COVID-19)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简称2019-nCoV)引起的以发热、咳嗽、头痛、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型肺炎。我国最早的COVID-19患者被发现于武汉,患者从感染到发病通常在14天内,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截止至2020年2月23日,COVID-19患者累计77049例,导致不少于2445位患者死亡。与SARS相比,COVID-19进展快,危重患者多存在肺损伤、肝功能异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最终发展至多器官衰竭、休克。危重COVID-19患者的病理变化机制目前仍未阐释清楚,有学者从COVID-19引起的炎症瀑布揭示COVID-19患者肝功能异常。COVID-19病理发展变化最终需要详实的解剖和病理研究证实。COVID-19给我国造成的危害不亚于2003年我国爆发的SARS。在当前COVID-19防治工作中,仍未形成全球公认最佳疗效的治疗指南,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救治措施均有报道。本文将COVID-19的最新中西医防治方法和措施予以汇总,为COVID-19防治工作提供支持。

李衍达,张文晋,赵振宇,孙嘉惠[7](2020)在《中医诊治SARS的经验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发展较快,随着中医的逐步介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为尝试性的方剂和方法,对于2003年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留下的中医经验,缺少梳理、总结和应用。NCP与SARS无论从西医的角度看待疾病,还是中医的视角看待瘟疫,两种病毒均有较高的相似性。SARS流行期间形成的中医抗击新型传染病、新型病毒的共识,包括预防、治疗、愈后调养等,在此次NCP防疫中将有所作为。

陈婧,王文清,施春阳,方建国[8](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药防治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2019年底于中国武汉发现并蔓延到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的疾病范畴、病邪性质和疾病发展进行阐述,鉴于中医药在历年来"瘟疫"中的应用,分析了中医药在此次COVID-19疾病中的治疗优势,即"扶正祛邪,以不变应变"和"辨证施治,以变应变",减少因激素等药物带来的后遗症,降低患者病死率等。并提出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发挥其对COVID-19未感染者的预防优势;早期介入,通过抑制"细胞因子风暴"控制疾病向重症发展;根据"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指导临床辨证分型,发挥中医药防治COVID-19的个体化优势;关注COVID-19中药防治中的合理用药问题;收集临床真实世界数据,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获得中西医结合防治COVID-19数据库等思路。

罗伟康,唐涛,罗杰坤,王杨[9](2020)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优势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 virus,2019-nCoV)感染引起,2019-nCoV基因测序与蝙蝠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1]。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截至2月19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56 303例(其中重症病例11 864例),累计

何湛华(Ho Charm Wah)[10](2014)在《香港温病特色及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文中指出目的:温病学在中医临床防治上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香港的中医发展史上亦曾作出重要的贡献。它不单可以治疗具有温热性质的外感疾病,也可应用于一些有温热性质的内科杂病,如自身免疫疾病。温病学有强烈地域性的特点,在香港的独特环境下有其温病特色。本论文的目的是藉着研究香港温病特色、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及香港温病学名家的理论和经验,一方面希望可以稍稍填补现时在这方面的资料和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期盼温病学在香港亦可以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方法:本论文的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具体来说分以下五方面:(一)香港温病特色参考相关文献,详细分析温病在香港独特环境下的特色,期望能够作出一个香港温病特色的全面综述,并成为进一步研究香港温病学发展和临床发挥的基础。(二)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将中医学在近现代香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41年香港开埠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第二阶段是从1942年日据时代开始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及第三阶段是从1997年香港回归后至现在。本论文详述香港中医学在每个阶段的主要发展,尤其侧重温病学所担当的角色,期望能较全面和系统地钩勒出香港温病学的发展和历史。(三)香港温病学名家研究选择一些具代表性的温病学名家作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除了从书本刊物和网上搜寻数据外,也从一些香港的中医组织及学术团体中搜集原始资料,包括它们的刊物、学术讲义、病案记录、甚至口述历史等。本论文选择了以下十六位温病学名家进行研究,包括潘名熊(1807-1886)、黄蝓洲(不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徐午初(不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劳子开(不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陈任枚(1870-1945)、杨鹤龄(1875-1954)、刘赤选(1897-1979)、黄省三(1882-1965)、卢觉愚(1898-1981)、黎端宸(1875-1940)、潘诗宪(1912-1956)、彭干(1910-1979)、梅岭昌(1940年代-)、谢秉忠(1940年代-)、张文选(1951-)和董子林(1950年代-)。研究的内容包括这些名家的生平,温病学术理论,主要学术着作及病案分析等,期望能够从这些温病学名家的研究中,归纳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所作出的影响和贡献,致使更能充分发挥温病学在香港治疗疾病的作用。(四)探讨利用温病学来治疗自身免疫病在大陆的进展及在香港应用的可行性。(五)探讨2003年大陆和香港面对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的历史,以及温病学在香港治疗严重传染病可以发挥的作用。成果:在成果方面,也是从以下几方面分述:(一)香港温病特色温病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历代医家都重视温病的地域性,岭南和香港的温病学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对独特的岭南温病学作出系统的分折和理论研究,对诒疗香港温病以及利用温病学理论来治疗各类型疾病都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也不断地提升了疗效。(二)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本论文详述香港中医学在各阶段的主要发展,尤其侧重温病学。发现温病学在香港的医疗历史上担当重要的角色,其中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兴衰起落,但它对香港作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三)香港温病学名家研究本论文研究了十六位具代表性的温病学名家,他们都各有特臭。最早期的潘名熊(1807-1886),是清末岭南叶天士派医家,广州名医,虽然不在香港行医,但他的温病学学术理论和着作《评琴书屋医略》和《叶案括要》,指导着广东省和香港的医家。黄蝓洲、徐午初和劳子开(不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三位名中医师在1894年香港大鼠疫中,紧守岗位,每天都接触病人,不只门诊,还按时出诊替病人治病,赢得人们的尊敬,亦充分发挥了中医在治疗瘟疫的积极作用。陈任枚(1870-1945)和刘赤选(1897-1979)都是着名温病学家,致力教育下一代中医师,他们合编的《温病学讲义》,陈氏负责上篇总论部分,刘氏负责下篇各论部分,被公认为二三十年代全国中医学校教材讲义编纂质量最佳着作之一,对以后学习温病的人影响深远。他们在广州沦陷时把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南迁香港,继续中医教育。杨鹤龄(1875-1954)和黄省三(1882-1965)是早期温病学名医,杨鹤龄擅长儿科,黄省三医治外感病尤有心得。卢觉愚(1898-1981)、黎端宸(1875-1940)和潘诗宪(1912-1956)都先后在东华医院任中医师。彭干(1910-1979)是着名温病学家,以儒入医,一面讲授国学,一面行医授徒,四十年代后期在香港行医至终老。梅岭昌(1940年代-)是温病学教育家,更参与香港特区政府的防治传染疫病工作。谢秉忠(1940年代-)是地道的香港中医,教授温病学,热心推动中医在香港发展。张文选(1951-)是2007年来港的温病学专家学者,在香港的大学医学院任教及作学术研究。董子林(1950年代-)在80年代初来港,精于运用广东山草药材和综合治疗,在大学附属诊所任中医师。从这些温病学名家的研究中,让我们深入了解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所作出的影响,并综合如何更充分发挥温病学在香港治疗疾病的作用。(四)温病学治疗自身免疫病本论文介绍大陆应用温病学的伏邪理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探讨利用温病学理论治疗自身免疫类疾病是否适用于香港,并遇到的困难。(五)温病学治疗严重传染病本论文回顾了2003年大陆和香港面对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的时候,温病学协助治疗的历史,并探索温病学在香港治疗传染病可以发挥的作用及面对的困难。结论:本论文论述了香港温病特色,岭南和香港温病都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而变化,例如空气污染的变化,饮食习惯的变化,甚至食物本身受到种植方法和基因技术改变而起的变化,这些都是香港的中医师在临床治疗时要注意的地方,也是香港温病学家值得继续探讨研究的课题。本论文详述了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及对具代表的香港温病学名家作出研究。历史在不断进展,香港温病学亦在不同的阶段有兴盛和衰弱,但是从各个时代的香港温病学名家研究中,发现到他们都谨守岗位,尽心尽力地发扬温病学的精髓,造福人群,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们精辟的医术,更要秉承他们高尚的医德。本论文亦介绍在大陆应用温病学治疗自身免疫病和严重传染病的经验,初步探讨温病学能否在香港发挥同样的作用。展望将来,温病学在香港是有无限的发展空间。香港温病学建基在深厚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上,必定能帮助解决医学上不少难题,让病人得到更大益处。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要疏理,这有赖同业不断研究和实践,发挥智慧,衷诚合作,分享成果,坚信温病学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福泽人群的。

二、SARS防治中的中医药介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ARS防治中的中医药介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史文献视角研究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价值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疫病的概念、分类
2 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一脉相承
    2.1 先秦时期的防疫
    2.2 秦汉三国时期的防疫
    2.3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防疫
    2.4 隋唐五代时期的防疫
    2.5 宋金元时期的防疫
    2.6 明朝时期的防疫
    2.7 清朝时期的防疫
    2.8 民国时期的防疫
    2.9 新中国成立后的防疫
        2.9.1 SARS与中医药防治
        2.9.2 COVID-19与中医药防治
3 中医药在疫病防控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3.1 中医药临床证据和中医药疗效的科学评价体系不足
    3.2 中医药第一时间防治疫病的机制亟待完善
    3.3 优势资源整合不足,信息化体系建设不够
    3.4 中医药防治疫病基础保障体系建设亟待加快
    3.5 中医药疫病防治人才培养不足
4 全面提升中医药疫病防治能力和水平的思考与建议
    4.1 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
    4.2 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4.3 提升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能力
    4.4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升中医药参与疫病防治认可度
5 结语

(2)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的防治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回顾
二、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价值
    (一)中医对疫病的认识
    (二)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优势
三、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启示
    (一)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中存在的问题
        1. 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法制不完善
        2. 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3. 中医诊疗体系不够完善
        4. 公众对中医药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防治的建议
        1.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明确将中医药纳入其中
        2. 完善中医诊疗体系,优化中医临床科研与诊疗的协同性
        3. 加强宣传,理性看待中医药

(3)发挥中医药在新发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发传染病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二、中医药抗击新发传染病日益受到重视并屡创佳绩
    (一)中医药抗疫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
    (二)近年来中医药多次抗击新发传染病取得伟大成就
    (三)中医药在介入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困境
    (四)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体系和中医药应急救治体系正逐步建立
三、完善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体系,构建中医药特色的公共卫生治理新模式
    (一)严格执法,修改立法,为中医药参与传染病防治扫清人为制度障碍
    (二)加强对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
    (三)建立中医药应急救治长效机制
    (四)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监管,实施中药材战略储备计划
    (五)向全民普及中医药养生文化,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六)树立“体医融合”观念,开展群众性中医传统体育运动

(4)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挖掘及对当代传染病防治启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温疫探赜
    1.温疫概念
        1.1 疫的内涵
        1.2 温与瘟辨
    2.疫病探索
第二部分 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探究
    1.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概述
        1.1 创立戾气学说,启温疫学派
        1.2 别诸家立医林,治疫家荟萃
    2.温疫学派“天-地-人”三才发病观
        2.1 天运时气异常,特异因素发病
        2.2 人烟稠密酿疫,正气损而发病
        2.3 地理方位特异,环境恶浊发病
    3.温疫学派辨证体系研究
        3.1 伤寒温病,首辨阴阳
        3.2 疫邪见症,不出表里
        3.3 虚实之辨,尤为重要
        3.4 洞悉寒热,务须辨明
        3.5 疫病辨证,在乎气血
        3.6 温疫六经,殊与伤寒
        3.7 卫气营血,温疫可参
        3.8 温疫发展,三焦辨证
    4.温疫学派治法研究
        4.1 “截—疏”截断病势,疏利透达
        4.2 “导—下”予邪出路,下法新篇
        4.3 “和—解”多法调和,重视清解
        4.4 “时—位”因时制宜,注重阶段
        4.5 “升—降”调畅气机,注重肺肠
        4.6 “攻—养”祛邪扶正,攻即是养
        4.7 “内—外”内化外解,特色外治
    5.温疫学派方药特色探究
        5.1 用药精专,专方专药
        5.2 辟秽化浊,宜施芳香
        5.3 重视性味,注重配伍
        5.4 药物法象,选药新法
        5.5 用药宜忌,谨守禁忌
第三部分 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对当代防治疫病理念的启示
    1.“治未病”,培护正气
        1.1 未病先防,培护正气
        1.2 早期干预,重视隔离
        1.3 善后调理,引起重视
    2.避其疫毒气,护窍思想
        2.1 邪从口鼻入,护口鼻
        2.2 周身血脉和,护毛窍
        2.3 肠通而腑畅,重下窍
    3.防疫新方案,五运六气
    4.重辨证施治,随宜变通
        4.1 注重体质,三因制宜
        4.2 因发知受,辨证论治
        4.3 知要守一,随宜变通
    5.对中医防治新冠肺炎全过程的思考
        5.1 “天-地-人”三才发病观
        5.2 温疫学派治疫思想应用
        5.3 大疫良方,专方专药
        5.4 中医治疫,守正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5)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历程
    第一节 初发阶段(2003年1月31日前)
    第二节 高发阶段(2003年2月1日~3月31日)
    第三节 控制阶段(2003年4月1日~30日)
    第四节 援外阶段(2003年5月1日~31日)
    第五节 基本胜利(2003年6月1日后)
第二章 广州中医的集体记忆
    第一节 “无畏”的记忆内涵
    第二节 “团结”的记忆内涵
    第三节 “奉献”的记忆内涵
    第四节 “中医药自信”的记忆内涵
第三章 广州中医的个体记忆
    第一节 “机遇”的记忆内涵
    第二节 “温暖”的记忆内涵
    第三节 “伤痛”的记忆内涵
    第四节 “幕后英雄”的记忆内涵
    第五节 “警觉”的记忆内涵
第四章 中医抗击“非典”的影响与意义
    第一节 中医抗击“非典”对个人的影响
    第二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附件

(6)中西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OVID-19流行病学相关研究
    1.1 COVID-19患者实验室检测与病情危重分组相关研究
    1.2 COVID-19患者并发症
2 抗击COVID-19的药物研究现状
3 COVID-19患者围手术期治疗
    3.1 COVID-19患者围手术期调整
    3.2 围手术期肿瘤患者合并COVID-19的治疗
4 中医药防治COVID-19
    4.1 COVID-19病因病机
    4.2 COVID-19治疗经验和建议
    4.3 COVID-19治疗新药物和措施
    4.4 部分地区COVID-19病症和治疗特点
5 讨论与总结

(7)中医诊治SARS的经验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瘟疫的预测
2 瘟疫的预防
3 新型病毒的病因与辨证
4 诊治SARS于抗NCP的意义
5 小结与展望

(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药防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COVID-19的发生发展
    1.1 疾病的范畴
    1.2 病邪的性质
    1.3 疾病的发展与临床表现
2 中医药在历年来瘟疫中的应用
3 中医药防治COVID-19的优势
    3.1 病毒存在变异可能,中医扶正祛邪,以不变应变
    3.2 中医辨证施治,体现个体化优势,以变应变
    3.3 减少因激素等药物带来的后遗症,降低患者病死率
4 思考
    4.1 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发挥中医药对SARS-CoV-2未感染者的预防优势
    4.2 中医药应在COVID-19疾病早中期介入,通过抑制“细胞因子风暴”控制疾病向重症发展
    4.3 以“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指导,发挥中医药防治COVID-19的个体化优势
    4.4 关注防治COVID-19中药的合理用药问题
    4.5 以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获取真实世界数据
5 结语

(9)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优势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肺炎事件回顾
2 中医药防治疫病
    2.1 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
    2.2 现代中医药防治疫病研究
3 中医药防治COVID-19
    3.1 COVID-19中医认识
    3.2 COVID-19中药专方
    3.3 辨证论治
    3.4 未病先防
4 结语

(10)香港温病特色及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香港温病特色
1.1 岭南和香港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1.1.1 香港的地理位置
    1.1.2 香港地区的气候特点
1.2 香港温病的形成因素
    1.2.1 全年气温偏高,导致内热体质
    1.2.2 湿热气候,影响脾胃运化
    1.2.3 高温炎暑,热盛伤津气
1.3 香港温病的证治特奌
    1.3.1 风温、暑温、湿温为常见温病,其发病不拘于四时
    1.3.2 临床证候多挟湿
    1.3.3 病程中气分证候表现突出
    1.3.4 高生活压力导致郁结脾虚
    1.3.5 饮食习惯引致脾胃功能差 第二章 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
2.1 第一阶段:从1841年香港开埠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
    2.1.1 开埠初期情况
    2.1.2 第一家使用中医药治病的医院
    2.1.3 1894年香港鼠疫
    2.1.4 1905年香港天花疫症
    2.1.5 香港中医巅峰时期
2.2 第二阶段:从1942年日据时代开始至1997年香港回归前
    2.2.1 太平洋战争的影响
    2.2.2 中西医的消长
    2.2.3 中医在流行性感冒肆虐期间仍发挥作用
2.3 第三阶段:从1997年香港回归后至现在
    2.3.1 香港回归前的中医发展筹备工作
    2.3.2 香港回归后的中医药发展 第三章 香港温病学名家研究
3.1 潘名熊(1807-1886)
    3.1.1 生平
    3.1.2 学术理论
    3.1.3 重要着作
3.2 黄蟾洲(不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
3.3 徐午初(不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
3.4 劳子开(不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
3.5 陈任枚(1870-1945)
    3.5.1 生平
    3.5.2 学术理论
    3.5.3 重要着作
3.6 杨鹤龄(1875-1954)
    3.6.1 生平
    3.6.2 学术理论
    3.6.3 重要着作
    3.6.4 医案医话
3.7 刘赤选(1897-1979)
    3.7.1 生平
    3.7.2 学术理论
    3.7.3 重要着作
    3.7.4 医案医话
3.8 黄省三(1882-1965)
    3.8.1 生平
    3.8.2 学术理论
    3.8.3 重要着作
3.9 卢觉愚(1898-1981)
    3.9.1 生平
    3.9.2 重要着作
3.10 黎端宸(1875-1940)
    3.10.1 生平
    3.10.2 医案
3.11 潘诗宪(1912-1956)
3.12 彭干(1910-1979)
    3.12.1 生平
    3.12.2 学术及临床风格
    3.12.3 重要着作
    3.12.4 医案
3.13 梅岭昌(1940年代-)
    3.13.1 生平
    3.13.2 学术及临床风格
    3.13.3 重要着作
3.14 谢秉忠(1940年代-)
    3.14.1 生平
    3.14.2 学术及临床风格
    3.14.3 医案
3.15 张文选(1951-)
    3.15.1 生平
    3.15.2 学术及临床风格
    3.15.3 重要着作
    3.15.4 医案
3.16 董子林(1950年代-)
    3.16.1 生平
    3.16.2 学术及临床风格
    3.16.3 医案 第四章 相关问题探讨及展望
4.1 香港温病特色总结
4.2 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总结
4.3 香港温病学名家研究总结
    4.3.1 香港温病学名家的简介
    4.3.2 在各发展阶段的香港温病学名家
    4.3.3 香港温病学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
4.4 温病学治疗自身免疫病
    4.4.1 温病学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大陆经验
    4.4.2 探索在香港的应用
4.5 温病学治疗传染病
    4.5.1 2003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初期
    4.5.2 岭南温病学与SARS
    4.5.3 大陆专家到香港治疗SARS
    4.5.4 温病学在香港治疗传染病发挥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SARS防治中的中医药介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史文献视角研究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价值与实践[J]. 刘辰昊,刘毅.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1(11)
  • [2]中医药介入新冠肺炎的防治及启示[J]. 文庆,田侃,陆超,王圣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发挥中医药在新发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J]. 张彩霞. 中国卫生法制, 2020(06)
  • [4]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挖掘及对当代传染病防治启示的研究[D]. 张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D]. 梁翘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中西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进展[J]. 臧明泉,任建琳,张莹瑄,毛发江,张功,陆鑫熠,靖琳,左玲,史雯妍.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3)
  • [7]中医诊治SARS的经验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启示[J]. 李衍达,张文晋,赵振宇,孙嘉惠. 天津中医药, 2020(05)
  • [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药防治的思考[J]. 陈婧,王文清,施春阳,方建国. 中草药, 2020(05)
  • [9]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优势解析[J]. 罗伟康,唐涛,罗杰坤,王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3)
  • [10]香港温病特色及近现代温病学在香港的发展[D]. 何湛华(Ho Charm Wah).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中医药干预SARS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