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纱布异物一例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纱布异物一例

一、腰椎间盘术后纱布异物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达[1](2019)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规引流的合理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的合理性。方法: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4月至12月收治的50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引流组和非引流组,各25例。通过比较2组术后渗液量、体温、脑脊液漏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来评估PTED术后常规引流的必要性和早期临床疗效。结果:引流组血性引流量约为(535)ml,平均20ml,出现2例脑脊液漏。非引流组切口无明显红肿热痛,张力不高,渗出液量约(321)ml,平均12ml,出现1例轻微脑脊液漏。2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发生严重血肿和感染等并发症,切口均为一期愈合。2组住院时间、术后1、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3天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术后引流应该个体化,在严格把握PTED手术适应症,熟练掌握手术操作下,PTED术后可不必常规放置引流。

刘洋[2](2018)在《微创通道与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微创通道与椎间孔镜髓核摘除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为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了2015年9月—2016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男性42例,女性32例。44例患者行后入路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手术,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20-74(45.0±13.2)岁,L3/4节段5例,L4/5节段23例,L5/S1节段16例;30例患者行侧入路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77(39.2±14.2)岁,L3/4节段3例,L4/5节段13例,L5/S1节段14例。所有患者均遵医嘱于术后1月、6月、12月回院复查并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调查并统计患者在手术之前、术后1天、1月、6月、12月的情况,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结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术前VAS、ODI、JOA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术后VAS、ODI、JOA评分等方面较术前存在显着的差异,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成立(P<0.05),表明具有较好的术后疗效,但各个组间的差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长度:微创通道组>椎间孔镜组;手术时间:微创通道组<椎间孔镜组;住院总费用:微创通道组<椎间孔镜组,以上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经统计和研究,差距并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在众多手术治疗方案中,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新的趋势,而微创通道与椎间孔镜单纯髓核摘除术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广的两种微创术式。二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VAS、ODI、JOA评分无明显差异;微创通道手术较椎间孔镜手术切口长度长,手术时间短,住院总费用低;椎间孔镜手术学习曲线长、对手术者的操作技巧高要求、患者术中知晓、紧张、手术体验差、适应症相对来说较为局限。但二者均具有良好的术后疗效。因此二者各有优缺点,可综合评估各自优势,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工作中,针对不同患者,灵活选用,以期给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

李建平[3](2017)在《Dynesys系统与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和腰椎后路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4/5椎间盘)共70例,其中接受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有35例,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有35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把两组患者分别设定为Dynesys组和融合组,并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指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在术前和术后一周、1月、3月、6月、12月时分别进行相关评分并由同一名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记录,此外还使用影像学方法对手术前后腰椎活动度进行测量,测量对象包括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同时测量手术节段及临近节段的相对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患者术后1月、3月、6月复查腰椎正侧位片,术后12月复查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然后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Dynesys组明显少于融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大致相同,没有明显差异(P>0.05),住院花费方面,Dynesys组则明显多于融合组(P<0.05);(2)两组患者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时的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同时期的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同时期时两组间各个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3)Dynesys组在术后12个月,手术节段(腰4/5)的椎间活动度较术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邻近节段(腰3/4、腰5骶1)的椎间活动度和术前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融合组在术后12个月,手术节段(腰4/5)已经发生骨性融合,没有活动度,邻近节段(腰3/4、腰5骶1)的椎间活动度和术前比较明显增大(P<0.05),比较两组间临近阶段活动度,Dynesys组小于融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12月时两组患者的手术节段相对椎间隙高度比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比较两组间的椎间隙高度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2月时两组患者的手术临近节段(腰3/4、腰5/骶1)相对椎间隙高度比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但Dynesys组与术前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间(腰3/4、腰5骶1)的椎间隙高度比,Dynesys组大于融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5)Dynesys组术中1例硬脊膜撕裂,予以修补,但术后出现脑脊液漏,伴轻微低压性头痛,予以切口加压、充足补液、预防感染后患者痊愈;1例反复腰痛;融合组出现3例反复腰痛,1例神经根轻微损伤,1例内固定螺钉松动,Dynesys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优于融合组的14.28%。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和腰椎后路融合术均能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起到改善疼痛、功能和临床症状的作用,两种方法的疗效大致相当,但是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的优势,此外还能够保留手术节段的部分活动度,对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较小,后者则会使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丧失,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会代偿性增大;两者均能增加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同时也会引起临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但前者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小于后者;前者费用相对较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罗凯[4](2016)在《侧后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侧后路脊柱内镜杨氏椎间盘镜手术系统(Yeung Endoscopy Spine System,YESS)与椎间孔镜手术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继发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今后运用侧后路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按统一标准纳入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我院确诊为LDH继发LSS患者90例,分为YESS技术组与TESSYS技术组,各45例。收集两组病例术前、术后3、6、12月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分值,手术时间、术中神经根显露例数、术后需镇痛处理例数、末次随访时MacNab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综合分析两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较术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ESSYS组较YESS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YESS组优8例(17.78%),良22例(48.89%),可11例(24.44%),差4例(8.89%),优良率66.67%(30/45);TESSYS组优15例(33.33%),良25例(55.56%),可4例(8.89%),差1例(2.22%),优良率88.89%(40/45)。TESSYS组优良率高于YES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侧后路脊柱内镜YESS与TESSYS技术治疗LDH继发LSS有效、安全,TESSYS技术的临床疗效优于YESS技术。

胡中立[5](2014)在《后路内窥镜下保留黄韧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后路内窥镜下保留黄韧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5年至2012年微创操作下保留和不保留黄韧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对照比较研究。选择单节段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局部“开窗”减压术患者共60例,其中不保留黄韧带腰椎间盘摘除局部“开窗”减压组30例,保留黄韧带腰椎间盘摘除局部“开窗”减压组30例,进行临床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发现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保留黄韧带的病例术后中远期症状改善优于不保留黄韧带组。结论:微创操作下行黄韧带保留的腰椎间盘摘除局部“开窗”减压术视野清楚,对腰椎骨性结构破坏少,术后粘连发生率低,并发症少,中远期症状改善维持较好。

刘凯英[6](2012)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评价黄芪桂枝五物汤对椎板切除模型动物术后综合征的干预作用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5只雌雄各半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A组)、黄芪桂枝五物汤组(B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活血类中药组(C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化湿类中药组(D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化湿类加活血类中药组(E组),每组19只。行腰1椎板切除术,造成0.3cm×0.8cm大小缺损,分别术后均连续4周灌服。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末各处死7只,取术段脊椎按照Lawson标准评定粘连程度,并测定其硬膜外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进行各组间比较。结果:各时相大体观察E组较A组粘连程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8、12周,与A组相比,B、C、D、E组羟脯氨酸含量均较低(P<0.05)。术后12周,E组羟脯氨酸含量不仅低于A组(P<0.05),而且其与B、C、D组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12、8周羟脯氨酸的含量分别与第4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能抑制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的代谢,减少实验动物硬膜外瘢痕的形成。

朱汉章[7](2007)在《针刀医学概述》文中提出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刀疗法最早出现于1976年,1978年这一全新的疗法被江苏省卫生厅列入了重点科研课题,1980年江苏省卫生厅组织江苏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南京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南京铁

朱汉章[8](2007)在《针刀医学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刀疗法最早出现于1976年,1978年这一全新的疗法被江苏省卫生厅列入了重点科研课题,1980年江苏省卫生厅组织江苏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南京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等几家大医院对小针刀疗法进行了严格的临床实证检验,1984年通过了专家鉴定,从而标志着“针刀疗法”的正式诞生,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开始向全国推广,2003年“针刀疗法”经国家鉴定为“针刀医学”,从此“针刀医学”诞生。

朱汉章[9](2006)在《针刀医学概述》文中研究表明1.针刀医学简史针刀疗法最早出现于1976年,1978年这一全新的疗法被江苏省卫生厅列入了重点科研课题,1980年江苏省卫生厅组织江苏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南京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等几家大医院对小针刀疗法进行了严格的临床实证检验,1984年通过了专家鉴定,从而标志着"针刀疗法"的正式诞生,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开始向全国推广,2003年"针刀疗法"经国家鉴定为"针刀医学",从此"针刀医学"诞生。

滕海军[10](2006)在《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可吸收材料聚-D,L-乳酸(PDLLA)制成腰椎间融合器,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可降解椎间融合器对椎间植骨融合的影响,以及在骨融合过程中的降解情况,并对其进行临床应用研究,观察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为进一步加以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①参考目前可降解材料和国内外椎间融合器的相关文献,研制出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腰椎间融合器。②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染色、扫描电镜、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对PDLLA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在实验动物体内植骨融合的不同阶段对植骨融合情况的影响。了解可吸收材料在不同阶段植骨融合过程中的降解吸收情况及椎间融合节段的生物力学变化。③将可吸收腰椎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疾病患者的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术后随访6月,行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X线及CT三维重建观察患者症状改善、局部反应、并发症、植骨融合率、脊髓功能改善、腰椎生理前曲角度改善、椎体椎间隙高度改善、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降解情况,评估腰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临床效果。结果:①采用高分子量PDLLA设计的新型椎间融合器设计基本符合椎间植骨融合过程生理和生物力学要求,高分子量保证了材料的力学强度和降解速度,其分子结构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在椎间植骨融合过程中对局部组织不会引起明显的免疫反应。②PDLLA材料早期可能会对椎间植骨融合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术后24周时对骨融合无明显负面影响,36周时可达到坚强的骨融合。③PDLLA在椎间植骨融合中的降解过程是不等速的降解,在植骨融合早期,PDLLA降解主要集中在材料表面,其基本形状保持完好。随内部自催化作用逐渐明显,材料内部降解速度逐渐加快,而其表面降解明显,24周时材料仍可维持其基本结构,对保证植骨融合的力学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在36周时,材料的表面和内部降解主要表现为材料崩解为泥砂样颗粒,已经逐渐失去其外型,被周围组织包裹。④所有患者均获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患者术后无明显局部反应;未发生任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植骨融合率3个月为92.3%,6个月为100%;腰椎生理前曲角度及融合节段角度术前与术后存在显着性差异,术后1周与6个月无明显差异;椎体椎间隙高度前缘术前与术后无显着性差异,术后

二、腰椎间盘术后纱布异物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间盘术后纱布异物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规引流的合理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评价指标
    3 统计方法
    4 实验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微创通道与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疗效评价
    1.5 统计分析
第2章 结果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2.2 术后VAS、ODI、JOA评分比较
    2.3 术前与术后VAS、ODI、JOA评分比较
    2.4 并发症及术后复发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3)Dynesys系统与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4)侧后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2 一般资料
        2.1.3 主要仪器、材料
        2.1.4 主要药物
    2.2 方法
        2.2.1 手术方法
        2.2.2 术后处理及护理
        2.2.3 术后特殊情况的处理
        2.2.4 资料收集及疗效观察指标
        2.2.5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一般治疗指标比较
    3.3 神经根显露比较
    3.4 术后镇痛处理比较
    3.5 术前及术后各时段VAS评分比较
    3.6 术前及术后各时段ODI评分比较
    3.7 术后1年改良MacNab等级分布
    3.8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并发症分析
        4.2.1 术中并发症分析
        4.2.2 术后并发症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
附图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手术入路的进展
    参考文献

(5)后路内窥镜下保留黄韧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给药方法
        1.4 实验仪器与试剂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取材方法
    3.观察指标与方法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针刀医学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2 定义
3 针刀医学理论方面的新认识
    3.1 针刀医学对闭合性手术的新认识
    3.2 针刀医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新认识
        3.2.1 重新界定软组织的范围
        3.2.2 明确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概念
        3.2.3 提出软组织损伤的各种形式
        3.2.4 提出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3.2.5 认为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根本病因是人体的动态平衡失调
    3.3 针刀医学对骨质增生的新认识
    3.4 针刀医学对脊柱区带病因学的新认识
4 针刀医学组成部分
    4.1 针刀医学病理生理学
    4.2 针刀医学影像学
    4.3 针刀医学诊断学
    4.4 针刀医学手法
    4.5 针刀医学治疗学
    4.6 针刀医学护理学
5 针刀治疗技术
    5.1 针刀松解法
    5.2 体表疤痕清除法
    5.3 体内管腔增生堵塞清除法
    5.4 体表肿瘤、赘疣摘除法
    5.5 肢体畸形矫正法
    5.6 关节骨折复位固定法
    5.7 颈腰椎椎管狭窄恢复法
    5.8 骨痂和关节骨性融合凿开法
    5.9 脊柱区带治疗法
    5.1 0 人体内电线路调衡法
    5.1 1 类风湿性疾患治疗法
6 针刀原则和方法
    6.1 常规消毒
    6.2 进针刀四步规程
    6.3 针刀内手法
    6.4 针刀外手法
    6.5 药物配合
    6.6 器械辅助
    6.7 配合针刀医学护理技术, 对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体位、活动状态、活动范围、活动姿势等有精确的要求, 以保证疗效和安全, 如脊柱部位术后需适当卧床等。
7 有关针刀医学的部分研究成果
    7.1 临床研究
        7.1.1 针刀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7.1.2 针刀治疗晚期强直性脊柱炎 (AS) 376例临床报告
        7.1.2. 1 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7.1.2. 2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7.1.2. 3 腹壁软组织针刀松解术
        7.1.3 针刀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研究报告
        7.1.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7.1.5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随机对照观察
        7.1.6 针刀配合推拿与单纯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随机对照分析
        7.1.7 针刀与针刺、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对照研究
    7.2 基础研究
        7.2.1 压应力对体外培养的软骨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
        7.2.2 针刀疗法对L3横突综合征兔血浆血栓素B, 及6-酮-前列腺素水平的影响
        7.2.3 针刀疗法对兔膝骨关节炎关节液中IL-1B、IL-6、TNF-a水平的影响
        7.2.4 腰椎间孔针刀松解对神经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浆SOD, LPO含量的影响血清内清除氧自由基依靠抗氧化系统, 主要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各种过氧化物酶如谷胱甘肽 (GSH) 、过氧化氢酶 (CAT) 小分子氧清除剂等。
        7.2.5 腰椎间孔针刀松解术对神经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浆B—内啡肽与P物质的影响
        7.2.6 针刀松解对神经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外周血单胺类物质的影响
        7.2.7 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的修复作用及临床意义
        7.2.8 针刀治疗软组织张力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7.2.9 针刀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机理的临床实验研究
8 针刀医学对中医现代化之路的探索
9 存在问题问题和解决办法

(10)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可吸收腰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腰椎间融合的影像学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三 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腰椎间融合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腰椎间盘术后纱布异物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常规引流的合理性分析[D]. 李世达.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2]微创通道与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D]. 刘洋. 青岛大学, 2018(12)
  • [3]Dynesys系统与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分析[D]. 李建平. 西南医科大学, 2017(05)
  • [4]侧后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D]. 罗凯. 南昌大学, 2016(03)
  • [5]后路内窥镜下保留黄韧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胡中立.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6]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实验研究[D]. 刘凯英.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7]针刀医学概述[J]. 朱汉章. 科学之友(B版), 2007(04)
  • [8]针刀医学概述[A]. 朱汉章. 针刀医学理论与临床——第三届国际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7(总第324期)
  • [9]针刀医学概述[A]. 朱汉章. 全国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6
  • [10]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D]. 滕海军. 第三军医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纱布异物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