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素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素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前列腺素与肾脏疾病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意婷[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在痛风性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对于痛风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TCMSP数据库检索出土茯苓所有有效成分,结合知网搜集相关文献筛选出土茯苓总黄酮类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通过Uni Prot核对后得出其相关靶点;同时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TTD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搜集痛风性肾病相关靶点,并将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后剔除重复拟定为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作用于痛风性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利用Cytoscape3.8.0软件构建“化合物-疾病靶点”可视化网络关系图;另外以STRING数据库建立潜在靶点间的蛋白互作网络并挑选出核心PPI网络;再以Auto Dock进行分子对接进一步验证核心靶点与活性成分的结合可靠程度;利用DAVID数据库对相关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解析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治疗痛风性肾病作用机制。结果:筛选出10个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相关靶点163个;痛风性肾病相关靶点135个,所构建出的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痛风性肾病的可视化网络涉及PTGS1、PTGS2、RELA等17个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涉及的主要生物过程包括氧化应激反应、脉管系统发育的调节、对肽的反应等;KEGG通路分析所得到的重要通路主要为白介素-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年龄-RAGE信号通路。结论: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可能是通过参与调控免疫应答、物质代谢、细胞生长、凋亡等生物过程,并通过对炎症免疫类及糖与代谢类通路的调节实现对痛风肾病达到治疗作用。这一作用机制的完成是着眼于多靶点、多途径的,为今后新药研发、实验研究提供方向,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陈捷[2](2021)在《肾脏创伤致肾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Hp基因多态性及LncRNA RPSAP52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肾脏创伤患者医疗结局差异较大的临床难题,探讨肾脏创伤患者的结合珠蛋白(Hp,Haptoglobin)基因多态性和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RPSAP52影响肾功能的作用机制,旨在为预防、诊治肾脏创伤引起肾功能相关损伤提供新的分子靶点。方法1.收集汕头两家三甲医院于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肾脏创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等方法,分析汕头地区过去10年期间肾脏创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作为本次的研究基础。2.针对汕头某三甲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行手术探查的肾脏创伤患者,观察术中肾脏及肾周出血情况、术后病理检查,评估肾脏创伤患者损伤后肾脏及肾周的解剖与病理改变。3.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于汕头某三甲医院泌尿外科,需要进行经皮肾镜手术患者作为肾脏创伤研究对象;根据Hp基因型将患者分为Hp1-1、Hp2-1和Hp2-2三组。通过分析Hp基因型与肾脏创伤患者的炎性反应(WBC,PCT,hs-CRP,ESR,IL-6)、肾功能损伤(CysC,Cr,Urea)、肾脏再出血风险(血肿差值:术毕血肿大小-术后1周血肿大小)等因素的相关性,探究Hp基因的多态性对于肾脏创伤患者肾功能损伤等的影响。4.利用online bioinformatics tool star Base分析了与肾功能损伤相关的miR-423-5p相互作用的lncRNAs;将筛选出的lncRNAs利用NCBI、Ensembl、AmioGo及GoA网站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筛选出参与细胞凋亡相关的lncRNAs;最后通过intaRNA网站筛选出与miR-423-5p配对程度最高的lncRNA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5.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急性肾功能损伤住院患者60名与肾功能正常的对照组(60名)进行比较,及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因肾脏创伤住院患者60名,与肾功能正常的对照组(60名)进行比较,分别检测RPSAP52在血清中的表达情况。6.分别构建过表达RPSAP52、miR-423-5p、GSTM1的HRPTEp细胞和共同转染过表达RPSAP52与过表达miR-423-5p、过表达miR-423-5p与过表达GSTM1的HRPTEp细胞,运用双荧光素酶实验、qRT-PCR和Western blot去分析彼此间的表达调控关系。7.通过上述方法转染的各组HRPTEp细胞,在低氧条件下(1%O2/94%N2/5%CO2)培养24小时,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HRPTEp细胞凋亡情况,分析过表达RPSAP52在缺氧诱导HRPTEp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结果1.肾脏创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1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两家三甲医院10年期间共收治肾脏创伤患者568例,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创伤事件大多发生在户外(95.2%),而高发时间段在8-10时及14-18时这两个时段。1.2肾脏创伤的发生类型主要是钝性损伤(92.1%);主要的创伤原因是道路交通伤(47.7%)及跌伤(27.8%),由于暴力事件引起的殴打损伤(9.9%)及刀刺伤或枪击伤(7.9%)的病例也不少见。1.3肾脏创伤根据肾脏损伤分级(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AAST),Ⅰ级245例(43.1%)、Ⅱ级186例(32.7%)、Ⅲ级91例(16.0%)、Ⅳ级35例(6.2%)和Ⅴ级11例(1.9%);多合并有其他脏器的损伤(71%),与AAST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其中钝性创伤多合并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肝31.8%,脾:33.7%,胰:16.4%)。穿透性损伤最常见的多发伤为结肠穿透性损伤(4.5%)。1.4肾脏创伤患者大多可通过保守治疗的方式得到较理想的结局(94%);是否进行肾脏相关手术与创伤原因和机制(P<0.001)及肾脏创伤等级(P<0.001)具有显着相关性。此外,肾脏创伤等级也与是否需要介入治疗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1)。但是仍有9例低级别肾脏创伤及15例是钝性创伤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2.创伤肾脏的外观及其病理改变观察了5例(Ⅳ级1例,Ⅴ级4例)因肾脏创伤住院,具有手术探查指征的患者。术中均可见后腹膜腔及肾周均有大量血块包裹,肾脏均有多处裂伤或是肾脏的碎裂伤、离断伤。术后病理切片可见肾脏间被膜断裂,肾实质内见大量出血、血凝块,部分肾小球及肾小管缺血坏死,包绕大量的红细胞,伴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3.Hp基因多态性与肾脏创伤预后的相关性3.1 Hp基因型在汕头地区的分布以Hp2-2型93例(51.1%)为主,Hp1-1型17例(9.3%)、Hp2-1型72例(39.6%)。3.2与细菌感染相关的炎性反应指标WBC和PCT在肾脏创伤出血后引起的全身性炎性反应中升高不明显,而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的指标ESR、hs-CRP、IL-6等则出现升高,其中以Hp2-2基因型患者升高水平最高,且其与Hp1-1基因型患者升高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 Hp基因多态性与肾脏创伤后肾功能损害情况的相关性研究中,对于肾功能损害反应较灵敏的CysC进行检测显示,肾脏创伤后可在短时间出现变化,Hp1-1分别与Hp2-1、Hp2-2比较,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1-1组术后48小时的CysC的水平显着低于Hp2-1和Hp2-2组。3.4对术后一周肾周血肿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显示,Hp2-2组肾周血肿消退的程度较低,且与Hp1-1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RPSAP52调控肾脏创伤导致的肾功能损伤4.1利用网络生物信息预测软件online bioinformatics tool star Base,得到40个候选lncRNAs,并通过进一步筛选,预测RPSAP52与miR-423-5p存在较好的靶向结合。4.2急性肾功能损伤组和肾脏创伤组的血清RPSAP52表达水平均出现上调,与各自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双荧光素酶检测显示,共转染过表达RPSAP52和过表达miR-423-5p的HRPTEp细胞具有相对较低的荧光素酶活性。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423-5p的HRPTEp细胞中RPSAP52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而过表达RPSAP52的HRPTEp细胞中miR-423-5p的表达水平同样未见明显变化,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RPSAP52的HRPTEp细胞株中GST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上调,其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过表达RPSAP52和miR-423-5p共转染的HRPTEp细胞中,GSTM1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单独过表达miR-423-5p组显着上调,其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4流式细胞检测缺氧诱导的分别过表达RPSAP52和过表达GSTM1的HRPTEp细胞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过表达miR-423-5p的HRPTEp细胞凋亡率反而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共转染过表达RPSAP52与过表达miR-423-5p的HRPTEp细胞凋亡率高于单独过表达RPSAP52的HRPTEp细胞,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地区肾脏创伤患者以低级别肾脏创伤和钝性损伤居多,高级别肾脏创伤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的风险更高,更容易造成肾功能的损伤。2.肾脏创伤患者肾周筋膜内有大量的血块,包裹在损伤肾脏周围。病理切片可见大量红细胞浸润,随着Hb的释出,介导氧化应激,局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的表现,可进一步造成肾功能的损伤。3.Hp通过结合并阻断Hb介导的损伤人体组织和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Hp基因的多态性影响与Hb的结合能力,并与肾脏创伤后出血引起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肾功能损伤以及再出血风险存在相关性,影响肾脏创伤导致肾功能损伤等的严重程度。本地区占多数的Hp2-2基因型人群更易在肾脏创伤后出现炎性反应,肾功能损伤以及再出血的风险。4.LncRNA PRSAP52通过竞争性靶向结合miR-423-5p的方式,上调GSTM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减轻HRPTEp细胞的损伤,对肾脏创伤等原因造成的肾功能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周学锋[3](2021)在《糖肾方改善糖尿病肾脏纤维化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一种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约为9.3%(4.63亿人),这一数字预计将在2045年上升到10.9%(7亿人),大约4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变成DKD患者。DKD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肾脏纤维化是DKD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病理进程,目前针对DKD肾脏纤维化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证明,TGFβ1/Smad3通路能够通过调节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调节肾脏纤维化。相关研究发现,LncRNA MEG3(GENEID:55384)的过表达加重了细胞增殖,并诱导了细胞凋亡。LncRNA MEG3可以通过调节miR-181a/Egr-1/TLR4轴调节DKD大鼠的肾脏纤维化和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在DKD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性氧的过量产生可引起DKD患者早期系膜细胞肥大、系膜扩张、细胞外基质蛋白积聚、肾小球硬化、内皮细胞损伤、足细胞凋亡、蛋白尿、肾脏功能障碍。Keap1/Nrf2是非常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途径。DKD属于中医学“水肿”、“肾消”、“消渴”、“关格”等病证范畴。DKD肾脏纤维化属于典型的“久病入络”、“肾络瘀阻”。DKD之气阴两虚、肾络亏虚,产生痰浊、瘀血等产物阻滞肾络,痰瘀互结日久则络脉淤塞成积,治疗应该益气养阴,通络祛邪。糖肾方是本课题组负责人李平教授研制的治疗DKD的中药复方,由黄芪、生地黄、山茱萸、卫矛、三七、熟大黄、枳壳共七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功效。前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试验证实糖肾方能够显着降低DKD患者的蛋白尿水平,并且改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但是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以及氧化应激损伤的潜在机制仍未被深入探索。因此本课题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氧化应激损伤的分子机制。目的1.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的潜在机制;2.基于单侧肾切除合并STZ注射诱导的DKD大鼠模型,明确不同剂量糖肾方的治疗作用。3.基于单侧肾切除合并STZ注射诱导的DKD大鼠模型以及高糖诱导的HK2细胞损伤模型,探索糖肾方对DKD肾脏纤维化和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的主要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参与活动以及作用通路。利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可视化网络结构图、PPI图,并进行数据分析。2.利用单侧肾切除合并STZ注射诱导的DKD大鼠模型,观察糖肾方低剂量、糖肾方中剂量、糖肾方高剂量的疗效。8周龄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3天,测量基础数据:体重、血糖、尿量、尿蛋白定量。然后根据血糖和体重随机分组,Sham组和DKD组,DKD组进行单侧肾切除以及STZ注射造模手术;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以下5组:DKD组、DKD+糖肾方低剂量组(1.2 g/kg/d)、DKD+糖肾方中剂量组(2.4g/kg/d)、DKD+糖肾方高剂量组(4.8g/kg/d)、福辛普利钠组(1.33mg/kg/d)。实验动物10周龄开始灌胃给药,实验期间每周测体重,每4周测血糖,连续灌胃给药20周后结束实验。取材,收集大鼠血清、肾脏、肝脏等标本,并进行血、尿生化检测,Elisa测定尿蛋白等。病理组织切片PAS、MASSON染色等评估肾脏损伤情况。3.利用单侧肾切除合并STZ注射诱导的DKD大鼠模型以及高糖诱导的HK2细胞损伤纤维化模型研究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机制。基于药效学实验结果,选择糖肾方低剂量组完成本章节机制研究。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Real-time PCR 等实验技术评估糖肾方对 DKD 大鼠的肾脏皮质中 Collagen Ⅰ,Collagen Ⅳ,Fibronectin,TGFβ1,Smad 3,p-Smad 3,p-Smad 2/3,LncRNA MEG3 表达水平的影响。糖肾方给药干预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之后,观察HK2细胞中Collagen Ⅰ,Fibronectin,p-Smad 2/3,LncRNA MEG3mRNA 的变化情况。4.利用单侧肾切除合并STZ注射诱导的DKD大鼠模型以及高糖诱导的HK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研究糖肾方治疗DKD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实验分组与方法3相同,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Real-time PCR等实验技术评估糖肾方对DKD大鼠的肾脏皮质中Keap1,Nrf2,HO1,3-NT的影响。利用DHE染色法检测DKD大鼠的肾脏皮质中ROS的含量。糖肾方给药干预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之后,观察HK2细胞中Keap1,Nrf2,HO1的变化情况。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糖肾方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槲皮素,beta-谷甾醇,山奈酚,DiincarviloneA,阿魏酸甲酯,地黄苦苷元,羟基-3-甲氧基肉桂醛,豆甾醇,4-羟基肉桂酸甲酯,7-O-methylisomucronulatol;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的核心靶点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纤连蛋白 1(fibronectin 1,FN1),TGFβ1,SMAD3,SMAD2等。GO富集分析发现糖肾方参与了抗氧化的生物过程,据此,我们挖掘了与糖肾方有关的氧化应激相关靶点,超氧化物歧物酶1(Superoxidedismutase,SOD1),HO1,Keap1,Nrf2。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可能是通过调整TGFβ/Smad通路以及Keap1/Nrf2抗氧化应激来实现的。2.药效学结果证明糖肾方能够改善DKD大鼠的肾脏损伤。DKD组大鼠从实验开始时,体重和状态较Sham组较差,随着实验的进行,体重差异持续增加。药物干预第20周时,与DKD组相比较,各给药组的大鼠状态均有改善。糖肾方低剂量、中剂量组大鼠体重从药物干预第14周时体重高于DKD组,并持续到实验结束。DKD组大鼠血糖水平从实验开始时即明显高于Sham组,直到实验结束。糖肾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以及福辛普利钠组的血糖水平从实验药物干预第16周开始下降,持续到实验第20周时,显着低于DKD组血糖水平。DKD大鼠的脏器指数、24h尿量、尿蛋白/肌酐比值、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脂水平等均显着高于Sham组,糖肾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以及福辛普利钠治疗DKD大鼠20周之后,均能够显着降低24h尿量,减少尿蛋白排泄量,改善肾脏功能、肝脏功能,纠正血脂紊乱;PAS和Masson’s Trichrome染色显示,DKD组大鼠肾脏出现了显着的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和肾小管损伤,肾间质纤维化,糖肾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以及福辛普利钠干预治疗后,能够改善DKD大鼠肾脏的病理损伤.3.糖肾方能够通过调节TGFβ1/Smad 3通路以及LncRNA MEG3改善DKD肾脏纤维化。与Sham组相比较,DKD大鼠肾脏皮质中Collagen Ⅰ,Collagen Ⅳ,Fibronecti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DKD大鼠肾脏皮质中的TGFβ1,p-Smad 2/3,Smad3,p-Smad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DKD大鼠肾脏皮质中LncRNA MEG3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给予糖肾方干预治疗20周后,可以显着降低DKD大鼠的Collagen Ⅰ,Collagen Ⅳ,Fibronectin,TGFβ1,p-Smad2/3,Smad3,p-Smad3,LncRNA MEG3的表达。糖肾方可以改善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中Collagen Ⅰ,Fibronectin蛋白的沉积以及Smad 2/3蛋白的磷酸化。下调TGFβ1 mRNA以及Lnc RNA MEG3 mRNA的表达水平。4.糖肾方能够通过调控Keap1/Nrf2信号通路改善DKD氧化应激损伤。DKD大鼠中MDA含量明显高于Sham组,SOD含量明显低于Sham组。DKD大鼠肾脏皮质中的3-NT、Keap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DKD大鼠肾脏皮质中的ROS含量增加;给予糖肾方干预治疗20周后,能够显着降低DKD大鼠3-NT、Keap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DKD大鼠肾脏皮质中Nrf2、HO1的蛋白表达水平。此外,糖肾方可以降低NOX4基因表达水平,提高TXNRD1和GCLC基因表达水平。糖肾方可以减少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中ROS的含量,提高Nrf2蛋白以及基因表达水平,降低Keap1蛋白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结论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的潜在靶点,并在DKD动物模型以及HG诱导的HK2细胞中进行验证,明确了糖肾方通过调节TGFβ1/Smad3通路以及LncRNA MEG3改善DKD肾脏纤维化;通过调控Keap1/Nrf 2信号通路改善DKD氧化应激损伤。

熊梦瑶,贾英丽,杨宝学[4](2020)在《前列腺素受体4与肾脏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前列腺素受体4(prostaglandin receptor 4,EP4)是内源性脂质介质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作用受体,属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receptor,GPCR)的一种。EP4在体内分布广泛,几乎在所有组织、脏器表达。在肾脏,肾小球旁颗粒细胞、肾小球上皮细胞、远曲小管和皮质集合管上皮细胞均有EP4的高度表达。因EP4可同时与Gs、Gi蛋白途径偶联,与血管张力、氧化应激、炎症、细胞增殖等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目前通过对全身性及肾组织特异性EP4敲除小鼠模型的研究和选择性EP4激动剂/拮抗剂的作用研究,证明EP4在肾脏发挥重要作用,其PGE2-EP4信号通路同时能产生保护和不良的影响。该文将EP4与肾脏疾病,包括肾性高血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源性尿崩症、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硬化、慢性肾脏病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总结。

李玎玎[5](2020)在《益肾颗粒通过干预氧化应激反应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临床上以持续白蛋白尿或(和)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为特征,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DKD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KD,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宁教授中医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用药规律,并在糖尿病肾脏疾病大鼠模型上验证张宁教授创制的益肾颗粒对于DKD的治疗作用,观察益肾颗粒对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以初步探究其治疗DKD的机制。第一部分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宁教授中医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用药规律目的:分析张宁教授中医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用药规律,包括常用药物、药物分类、组方规律,以初步提炼张宁教授中医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张宁教授在望京医院诊治的糖尿病肾脏疾病有效病例,共纳入处方1045首,药味195味。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患者基本信息、诊断、方药等信息,采用一人录入双人审核的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建立张宁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方药数据库。通过选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的“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功能,进行具体数据的统计分析,制作表格。包括用药频次分析、组方规律分析。结果:(1)用药频次分析显示:出现频次≥200的中药有29味,其中前10位分别是:黄芪、丹参、柴胡、生薏苡仁、石韦、白芍、酒大黄、茯苓、当归、地龙。(2)药物分类使用频率分析显示,使用频率居前五位分别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消肿药,补气药,利尿通淋药,补阴药,补血药,补阳药,收涩药,化痰止咳平喘药。(3)基于关联规则的常用药物用药模式显示:支持度>300的用药模式有19个,排在前5位的药物组合是:黄芪-生薏苡仁、黄芪-石韦、丹参-黄芪、黄芪-柴胡、石韦-生薏苡仁。(4)常用药物规则分析显示:置信度>0.90的关联规则共有21条,按照置信度由高到低排列,前5条分别是:茯苓,石韦->黄芪;丹参,石韦,生薏苡仁->黄芪;地龙,生薏苡仁->黄芪;石韦,地龙,生薏苡仁->黄芪;地龙->黄芪。结论:张宁教授临床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常以黄芪、太子参、山药等健脾益肺,益气养阴;生地黄、玄参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白芍、当归等养血;丹参、地龙等活血;茯苓、生薏苡仁等健脾渗湿;石韦、桑白皮等利水消肿;山茱萸、狗脊、续断等补益肝肾;佛手、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常用的药物种类有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消肿药,补气药,利尿通淋药,补阴药,补血药,补阳药等等。组方规律体现了补气生血、益气活血、利水活血相结合、前后分消、疏肝活血等思想。结果体现了张宁教授在糖肾早期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为主要治法;中期在此基础上加以养血活血,健脾祛湿之法;晚期补益肝肾,利尿消肿为主的学术思想。第二部分益肾颗粒通过干预氧化应激反应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运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建立的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观察益肾颗粒对DN大鼠一般状况、血糖、血脂、肾功能、肝功能、尿蛋白、肾脏病理、氧化应激反应等方面的干预作用,验证益肾颗粒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作用及安全性,并初步探究其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低剂量STZ(30mg/kg)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将成模的45只大鼠依照随机区组法按体重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氯沙坦钾组,益肾颗粒组,每组均15只;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为正常组。第10周开始干预,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益肾颗粒组灌胃剂量为1.78g/kg;氯沙坦钾组按照氯沙坦钾20mg/kg进行灌胃,连续灌胃干预10周。干预前测量大鼠体重,于眶静脉取血1ml用于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白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干预5周后,测量大鼠体重;于眶静脉取血1ml用于检测FBG、TG、TC、ALB、CRE、BUN。干预10周后,用代谢笼收集大鼠24小时尿,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FBG、TG、TC、ALB、CRE、BUN、AST、ALT,以及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取出大鼠双侧肾脏,称重并记录,用于肾脏病理检测。HE、PAS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结构改变。通过Motic3000显微摄影系统采集病理图片,通过Image-J半定量方法评估肾小球病理变化程度。PAS染色400×光镜下,每张片子随机选取3个带有肾小球的视野,每组3张片子。采用Image-J算出每个肾小球总面积、肾小球系膜基质面积,计算系膜基质面积与肾小球总面积的比值,作为一个肾小球病理变化程度的评估。结果:(1)造模组大鼠特点:经过高糖高脂饮食饲养和低剂量STZ腹腔注射造模,与正常组大鼠相比,造模组出现明显的多食、多饮、多尿症状,体重降低(P<0.01),FBG、TC、BUN、ALT 升高(P<0.01),血浆 ALB 降低(P<0.05)。(2)干预10周后各组大鼠一般状况、体质量、尿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体型消瘦,毛色蜡黄,活动减少,精神暴躁,眼球发白等病态改变;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益肾颗粒组大鼠和氯沙坦钾组大鼠均有改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降低(P<0.01),尿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肾颗粒组、氯沙坦钾体质量、尿量无统计学差异。(3)干预10周后各组大鼠血糖、血脂、血浆白蛋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FBG、TC(P<0.01)、TG(P<0.05)升高,血ALB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肾颗粒组FBG降低(P<0.05),血ALB升高(P<0.01);氯沙坦钾组、益肾颗粒组TG、TC均降低(P<0.01)。(4)干预10周后各组大鼠肾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BUN升高(P<0.01);血CRE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钾组、益肾颗粒组BUN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10周后各组大鼠24hUTP: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24hUTP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钾组(P<0.05)、益肾颗粒组(P<0.01)24hUTP降低。(6)干预10周后各组大鼠肝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LT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肾颗粒组ALT降低(P<0.05)。(7)氧化应激反应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T-SOD(P<0.01)、GSH-PX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钾组血清T-SOD升高、MDA含量降低(P<0.01);益肾颗粒组GSH-PX含量升高(P<0.05),T-SOD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8)肾脏病理:HE、PAS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各造模组出现肾小球体积增大、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等病理改变。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钾组、益肾颗粒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计算肾小球系膜面积与肾小球总面积的百分比,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系膜面积分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钾组、益肾颗粒组系膜面积分数明显降低(P<0.01)。结论:益肾颗粒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一般状况,降低FBG、TG、TC、ALT、24hUTP,升高血ALB;有降低血BUN的趋势,且能够减轻DN大鼠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等肾脏病理改变,降低肾小球系膜面积分数;并且对氧化应激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说明益肾颗粒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一般状况,降低血糖、血脂、尿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有降低血尿素氮的趋势,可以显着减轻肾脏病理损伤,具有肾脏保护作用,且安全性良好。益肾颗粒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这可能是其肾脏保护机制的所在。

刘瑶[6](2020)在《黄芪-丹参药对活性成分在高血压肾损害中调控microRNA-200c-3p保护肾动脉内皮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四诊资料及处方用药,综合分析纳入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明确导师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用药规律及核心药对,为高血压肾损害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客观数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干预大鼠肾动脉内皮细胞(RRAECs)构建血管内皮损伤模型,通过高通量miRNA-m RNA联合测序技术,从miRNA角度及转录后水平研究Ang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筛选确定补气活血中药黄芪-丹参药对代表性活性成分毛蕊异黄酮、丹参酮ⅡA的最佳配伍比例,探讨其改善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作用靶点和调节机制,为阐明黄芪-丹参药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药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方法:1.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导师用药规律研究:收集120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软件对患者基本资料、证候要素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阐明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并系统分析各证素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及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尿微量白蛋白(m 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探讨高血压肾损害的中医证素特征和基本病机。同时,统计导师临证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用药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组方规律,探索导师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用药经验,并筛选出核心药对,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研究。2.AngⅡ诱导的肾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中miRNA差异表达谱的构建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以AngⅡ体外诱导RRAECs 24 h建立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基于高通量miRNA-m RNA联合测序,筛选在Ang Ⅱ诱导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差异表达(DE)miRNA,分析Ang Ⅱ对内皮细胞miRNA表达谱的影响,并寻找其下游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构建DE miRNA与其靶基因的局部网络图,探讨miRNA在Ang Ⅱ诱导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的调控机制,筛选出关键miRNA进行下一步研究。3.miRNA-200c-3p靶向ZEB2参与Ang Ⅱ诱导的RRAECs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子对接,预测ZEB2是否是miRNA-200c-3p的靶基因。构建ZEB2-3’UTR质粒,在HEK293T细胞内进行转染,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NA-200c-3p对ZEB2的靶向作用。荧光定量PCR(qPCR)评估细胞内转染效率后,采用MTT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miRNA-200c-3p对Ang Ⅱ诱导的RRAE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两组细胞中ZEB2的m RNA和蛋白表达,并观察ZEB2对Ang Ⅱ诱导的RRAECs增殖和迁移功能的影响。同样,应用上述方法检测miRNA-200c-3p对Ang Ⅱ诱导的RRAECs中ZEB2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明确miRNA-200c-3p对ZEB2的靶向调控作用。4.毛蕊异黄酮、丹参酮ⅡA及其配伍对AngⅡ诱导RRAECs的保护作用研究:采用MTT法筛选毛蕊异黄酮(0.5 mg/L、1.5 mg/L、5 mg/L、15 mg/L、50 mg/L)和丹参酮ⅡA(1 mg/L、3 mg/L、10 mg/L、30 mg/L、100 mg/L)改善AngⅡ诱导的RRAECs功能障碍的最佳药物浓度,继而将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按比例进行配伍,确定药对活性成分的最佳配伍比例。在此基础上,探讨毛蕊异黄酮、丹参酮ⅡA及其配伍对AngⅡ诱导的RRAECs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观察其对细胞凋亡、细胞迁移、活性氧生成、线粒体自噬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5.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通过miRNA-200c-3p靶向ZEB2对Ang Ⅱ诱导RRAECs的保护机制研究:采用miRNA-mRNA联合测序技术,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构建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组与模型组中miRNA的差异表达谱,筛选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改善Ang Ⅱ诱导的RRAECs功能障碍的作用靶点。分别采用MTT法和transwell实验观察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对Ang Ⅱ诱导的RRAE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qPCR技术检测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对Ang Ⅱ诱导的RRAECs中miRNA-200c-3p和ZEB2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对Ang Ⅱ诱导的RRAECs中ZEB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通过对120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54例,男女比例为1.22:1,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40±10.39岁,其中,最大年龄为89岁,最小年龄为47岁。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高血压肾损害的主要发病人群,占比70.83%。所有纳入患者的高血压平均病史为12.2±8.65年,其中,最短病史为5年,最长病史为40年。合并症方面,高血压肾损害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数量最多,为38例;其次为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共36例。纳入患者中,使用最多的降压药物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其次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两类药物联用方案中,采用ARB+CCB治疗的患者例数最多;其次为β受体阻滞剂+CCB组合;三药联用方案中,采用ARB+CCB+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例数最多;其次为ARB+CCB+利尿剂组合。纳入患者的虚性证候要素主要由气虚、阴虚和阳虚构成,其中,气虚证素的患者例数最多,共100例,占比83.33%。实性证候要素主要由血瘀、湿热、肝火(阳)和痰浊构成,其中,血瘀证素的患者例数最多,共67例,占比55.83%。在所有纳入的高血压肾损害患者中,单一证素患者最少,共4例,肝火(阳)患者3例,湿热患者1例,占总例数的3.33%。双证素患者最多,共63例,占总例数的52.5%,其中,气虚+血瘀患者例数最多,共28例,占比44.44%。三证素患者共53例,占总例数的44.27%,其中,气虚+血瘀+湿热患者例数最多,共20例,占比37.74%。各证素患者的平均年龄、尿β2-MG及e GFR在组间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而在高血压病史、血清Cystatin C及尿m ALB方面,各证素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虚证素患者的尿β2-MG均值最高,其次为血瘀。血瘀证素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其他证素患者,而e GFR水平则显着低于其他证素患者。血瘀、气虚证素患者的血清Cystatin C、尿m ALB水平均高于其他证素患者。用药规律方面,丹参、黄芪分别是导师治疗高血压肾损害应用频率最高的活血、补气中药,黄芪-丹参是应用频率最高的药对组合。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核心药物包括丹参、黄芪、当归、川芎、黄连、大黄。2.以5x10-7mol/L AngⅡ诱导RRAECs 24 h建立血管内皮损伤模型。经miRNA-m RNA联合测序检测,AngⅡ诱导后共筛选出443个DE m RNA,其中66个上调,377个下调(fold change>1.5 or<0.67,P<0.05);共检测到58个DE miRNA,其中,55个上调,3个下调(fold change>1.5 or<0.67,P<0.05)。与对照组相比,属于miRNA-200家族不同成熟体的miRNA-200a-3p、miRNA-200b-3p、miRNA-200c-3p、miRNA-429在Ang Ⅱ组中均差异高表达,提示miRNA-200家族在AngⅡ诱导的RRAECs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故后续实验选用家族中最显着高表达的miRNA-200c-3p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此外,DE miRNA靶基因富集的GO条目与DE m RNA的富集结果相类似,均涉及细胞迁移、细胞增殖及小分子结合等方面;KEGG Pathway分析显示AngⅡ可能调控的靶基因与m TOR、AMPK、自噬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3.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NA-200c-3p与ZEB2 3’UTR序列之间存在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RNA-200c-3p能够负调控ZEB2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Ang Ⅱ诱导的RRAECs中,miRNA-200c-3p的表达显着升高(P<0.001),ZEB2的m RNA(P<0.01)和蛋白(P<0.001)表达明显降低。敲减miRNA-200c-3p可上调Ang Ⅱ诱导的RRAECs中ZEB2 m RNA(P<0.001)和蛋白(P<0.01)的表达,显着减弱Ang Ⅱ对细胞增殖(24 h、48 h、72 h、96 h四个时间点的比较,分别为P>0.05,P<0.05,P<0.05,P<0.05)和迁移(P<0.001)能力的抑制作用;反之,过表达miRNA-200c-3p,则下调Ang Ⅱ诱导的RRAECs中ZEB2 m RNA(P<0.05)和蛋白(P<0.001)的表达,且明显增强Ang Ⅱ对RRAECs增殖(24 h、48 h、72 h、96 h四个时间点的比较,分别为P>0.05,P<0.05,P<0.01,P<0.01)和迁移(P<0.05)能力的抑制功效。上调ZEB2表达至少可部分逆转miRNA-200c-3p对Ang Ⅱ诱导的RRAE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4.AngⅡ诱导RRAECs功能障碍,可使RRAECs凋亡率升高,细胞迁移能力下降,活性氧生成增多,线粒体自噬激活,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ngⅡ诱导的RRAECs功能障碍,降低细胞凋亡率,促进细胞迁移,减少活性氧生成,抑制线粒体自噬,升高线粒体膜电位。5.测序结果显示,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对AngⅡ诱导RRAECs功能障碍的保护机制可能与miRNA调控细胞凋亡、炎症等相关基因及细胞因子有关。与模型组比较,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组miRNA-200c-3p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01),ZEB2的m RNA(P<0.05)和蛋白(P<0.01)表达均有上调;同时,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干预可显着减弱AngⅡ对RRAECs增殖(在24 h、48 h、72 h、96 h四个时间点的比较,分别为P<0.05,P<0.01,P<0.05,P<0.01)和迁移能力(P<0.01)的抑制作用。结论:1.临床研究: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各证候要素分布由多至少依次为气虚、血瘀、湿热、肝火(阳)、阴虚、痰浊、阳虚。气虚+血瘀为高血压肾损害患者中占比最高的证素组合。各证素患者在年龄、尿β2-MG、e GFR方面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虚血瘀为其基本病机。导师治疗高血压肾损害以补气活血为主,兼以清热化湿、通腑排毒;黄芪-丹参为其应用频率最高的药对组合。2.实验研究:(1)AngⅡ通过升高miRNA-200c-3p水平下调靶基因ZEB2的表达,抑制RRAE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2)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ngⅡ诱导的RRAECs功能障碍,降低细胞凋亡率,促进细胞迁移,减少活性氧生成,抑制线粒体自噬,升高线粒体膜电位。(3)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显着增强AngⅡ诱导的RRAE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miRNA-200c-3p从而靶向上调ZEB2表达密切相关。

管怡晴[7](2020)在《黄芩—槐花药对干预高血压及其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黄芩-槐花干预高血压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分析并验证其治疗高血压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一步鉴定黄芩-槐花的有效成分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黄芩-槐花治疗高血压及肾损伤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中黄芩与槐花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与TTD、OMIM、CTD和Genecards数据库中的高血压相关靶点取交集,运用网络分析软件Cytoscape绘制“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Metascape在线分析平台进行基因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使用分子对接软件Sybyl分析黄芩和槐花中的关键成分与高血压靶点的结合情况,并进一步采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2)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鉴定黄芩和槐花的化学成分;(3)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高血压肾损伤模型,通过观察黄芩-槐花对模型血压、肾功能以及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明确黄芩-槐花治疗高血压及其肾损伤的作用;(4)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组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研究黄芩-槐花对SHR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并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肠道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运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肠道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明确黄芩-槐花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5)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大鼠血清硫酸吲哚酚(IS)的含量,生化试剂盒检测肾脏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水平,明确黄芩-槐花对肠源性毒素IS及IS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ELISA检测大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肾脏组织中与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相关的SCFAs受体Olfr78和GRP41的mRNA表达,明确黄芩-槐花对菌群代谢产物SCFAs及其受体的影响;同时通过ELISA分析与SCFAs密切相关的炎性因子水平,明确黄芩-槐花对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黄芩-槐花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包括26个化合物,45个高血压靶点。基因GO功能分析提示黄芩-槐花治疗高血压的作用靶点功能涉及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及细胞组成三个方面;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IF-1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Apelin信号通路等17条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对接预测槐花中的异鼠李素与一氧化氮合酶作用力强,黄芩中的苏荠黄酮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作用力强。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此结果:异鼠李素能升高SHR血清和内皮中一氧化氮合酶的水平;苏荠黄酮能降低SHR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水平;(2)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鉴定出黄芩-槐花有31种化学成分,结合入血成分较少的分析,提示未入血成分可能通过肠道菌群途径发挥作用;(3)动物实验发现,黄芩-槐花能降低SHR的血压,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减少胶原纤维沉积,抑制肾纤维化,改善肾脏功能;(4)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提示黄芩-槐花提高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菌群紊乱指标一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值(F/B);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黄芩-槐花增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修复肠道屏障结构;(5)黄芩-槐花减少大鼠血清中的硫酸吲哚酚含量,并降低肾脏氧化应激标志物的水平,增加抗氧化酶的含量;黄芩-槐花增加大鼠粪便中SCFAs的含量,抑制与血管收缩功能相关的SCFAs受体Olfr78的mRNA表达,增加与血管舒张功能相关的SCFAs受体GPR41的mRNA表达,同时减少血清炎性因子的含量。结论:黄芩-槐花具有多成分及多途径的作用特点。黄芩-槐花能有效治疗高血压及其肾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紊乱、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硫酸吲哚酚并抑制肾脏氧化应激反应、增加菌群代谢产物SCFAs、调节SCFAs相关受体水平及减少炎症反应相关。

秦田雨[8](2020)在《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整体动物、细胞和分子水平,结合系统药理学靶点预测,研究中药复方肾康注射液(Shenkang,SK)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和肾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为SK对CKD及肾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及科学依据。[方法]1.系统药理学:首先通过数据挖掘和文献查阅构建SK分子数据库,并通过药物相似性和药物半衰期评估来筛选活性分子;使用WES药物靶向模型来预测生物活性成分的直接药物靶向;使用Cytoscape 3.2软件构建复合物-靶标,靶标-通路和靶标-疾病网络,并根据BioGPS数据库确定靶标在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2.整体动物:C57BL/6小鼠36只,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法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ARB)组,SK高剂量组,SK中剂量组,SK低剂量组(n=6)。对模型组、ARB组、SK各剂量组小鼠实施UUO手术,制备肾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分离左输尿管但不结扎输尿管。术后第一天开始给药,共计14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3 mL/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ARB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3 mL/10g,灌胃氯沙坦钾溶液0.15 mL(生药0.13 g)/10 g,SK高剂量组:尾静脉注射SK 0.13 mL(生药0.08 g)/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SK中剂量组:尾静脉注射SK 0.13 mL(生药0.04 g)/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SK低剂量组:尾静脉注射SK 0.13 mL(生药0.02 g)/10 g,灌胃生理盐水0.15 mL/10 g,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小鼠体重等一般情况,给药第13天行MRI扫描测定FA值明确活体肾纤维化程度,给药14天后摘眼球取血,称量肾脏重量,分别冻存固定肾脏。比色法测定血肌酐、血尿素氮、血CysC水平,行HE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患侧肾脏病理形态学和纤维化程度,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脏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ECM成分Col Ⅰ,JAK2/STAT3通路分子蛋白磷酸化水平,Real-time PCR检测假手术组、UUO组和SK中剂量组肾脏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FSP-1、ECM成分(Col Ⅲ,JAK2、STAT3、TGF-β1和负调节分子SOCS1,SOCS3 mRNA水平。3.细胞:NRK-49F细胞进行复苏传代培养,以10 ng/mL 的TGF-β1刺激48 h诱导NRK-49F细胞增殖活化,不同浓度SK(0,1,2,4mg/mL)干预后,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NRK-49F细胞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ECM成分Col Ⅲ,JAK2/STAT3通路分子蛋白磷酸化水平和负调节分子Prdx5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NRK-49F细胞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JAK2、STAT3 mRNA 水平。[结果]1.系统药理学部分:以DL≥0.6为筛选标准,“HL=long”用于定义适当的HL范围。最终选出88种化合物作为活性分子。利用WES算法和CTD、TTD筛选结果,确定了 85个与治疗CKD相关的潜在化合物作用靶点,包括STAT3。通过KEGG数据库映射获得关键通路,包括NF-κB、MAPK、TRP离子通道和VEGF通路,结合CKD病理机制的相关进展,构建了 CKD治疗模块的通路,包括炎症、增殖、分化、迁移、通透性、降解等模块。对靶标-疾病相互作用网络的深入分析表明,SK治疗CKD主要通过影响6种疾病发挥作用: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病理过程和免疫疾病。组织定位结果显示SK通过包括肾脏、肝脏、肺和心脏在内的组织模块发挥作用。2.整体动物部分:(1)肾功能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肾脏血CREA、BUN、Cys-C水平显着性升高(p<0.01);与UUO组相比,ARB和高剂量SK组小鼠血CREA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UUO组相比,ARB和SK各剂量组小鼠血BUN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UUO组相比,SK高剂量组小鼠血Cys-C水平显着降低(p<0.05)。(2)肾脏重量和病理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UUO模型组的患侧肾质量/体重、患侧肾/对侧肾质量、对侧肾质量/体重均显着增加(p<0.05或p<0.01)。但各药物治疗后对UUO小鼠肾脏重量各指标没有产生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肾脏FA值显着性升高(p<0.01);与UUO组相比,ARB阳性药组、SK高中低剂量组FA值显着降低(p<0.01或p<0.001),其中以SK中剂量组最为显着(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肾脏病理损伤明显;与UUO组比较,各治疗组肾脏损伤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细胞外基质积聚、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和/或萎缩减轻,以SK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较好。与假手术组比较,UUO组小鼠天狼星红面积极显着增加(p<0.001);与UUO组比较,ARB组、SK高、中、低剂量组小鼠患侧肾脏天狼星红染色红色面积显着减少(p<0.05或p<0.01)。电镜下观察各浓度SK对UUO所致的细胞器丰富的成纤维细胞增多,间质局灶胶原纤维增生和肾小管凋亡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Western blot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α-SMA蛋白水平显着增加(p<0.01),与UUO比较,SK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显着下调了 UUO状态下的α-SMA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Col Ⅰ蛋白水平显着增加(p<0.01),与UUO 比较,SK中剂量组显着下调了 Col Ⅰ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p-STAT3(Try705位点)/STAT3比例显着增加(p<0.01),与UUO比较,SK中(p<0.01)、低剂量(p<0.001)组显着下调了 Try705位点的STAT3磷酸化程度;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p-JAK2(Try1007位点)/JAK2比例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与UUO 比较,SK高剂量组显着下调了 Try1007位点的JAK2磷酸化程度(p<0.05),(4)PCR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小鼠患侧ECM成分Col Ⅰ、Col Ⅲ、FN,成纤维细胞活化标志物α-SMA、FSP-1,以及 JAK2、STAT3、TGF-β、JAK2/STAT3 通路负调节因子SOCS1、SOCS3 mRNA水平显着上升(p<0.05或p<0.01或p<0.001);与UUO组相比,SK中剂量组显着降低了 Col Ⅰ、ColⅢ、FN,α-SMA、FSP-1,JAK2、TGF-β、SOCS1、SOCS3 mRNA 水平(p<0.05 或p<0.01)。3.细胞实验:TGF-β1诱导后,NRK-49F细胞的细胞骨架显示出内部微丝束,并逐渐增厚和伸长,丧失纺锤形或星形成纤维细胞外观。不同浓度的SK一定程度上逆转了TGF-β1诱导的形态变化和增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p-STAT3(Try705位点)/STAT3、Prdx5蛋白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p-JAK2(Try1007位点)/JAK2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4 mg/mL SK组和2 mg/mL SK组细胞的STAT3蛋白Try70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1 mg/mL SK组和2 mg/mL SK组细胞的JAK2蛋白Try1007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p<0.05),4 mg/mL SK组细胞的Prdx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成纤维细胞α-SMA、JAK2、STAT3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RB及不同浓度SK均极显着地降低了α-SMA mRNA 水平(p<0.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RB、1mg/mL、2 mg/mL SK(p<0.05)及 4 mg/mL SK(p<0.01)显着降低了 STAT3 mRNA 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RB及4 mg/mL SK显着降低了 JAK2 mRNA水平(p<0.05)。[结论](1)系统药理学预测显示SK中多种化合物可能通过作用于与炎症、凋亡、增殖等相关的NF-κB、MAPK、TRP离子通道和VEGF等多通路的靶点分子治疗CKD。(2)SK有效改善UUO小鼠肾功能指标和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实现的,验证了系统药理学结果。(3)SK还能够抑制TGF-β1诱导NRK-49F增殖活化以及ECM产生,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JAK2/STAT3通路的激活介导的。

张怡萍[9](2020)在《真武汤防治UUO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大鼠肾纤维化模型,基于血浆代谢组学、尿液代谢组学、肠道菌群探索肾纤维化发病机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结合代谢组学技术、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基于多组学评价UUO大鼠肾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大鼠适应性喂养3天后,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马来酸依那普利组(Enalapri l maleate)、真武汤预防性给药组(ZTW-PA)。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的方法建立大鼠肾纤维化模型,预防性给药组于造模前先给药一星期,造模第二天后继续给药,给药4周,通过检测大鼠体重、24 h尿量、尿蛋白含量、肾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的含量,结合肾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探讨真武汤对大鼠肾纤维化的防治作用。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假手术组、UUO模型组大鼠尿液及血浆进行代谢轮廓谱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寻找尿液及血浆样品中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与组成的变化,分析肾纤维化状态下大鼠体内代谢变化,初步阐释肾纤维化的发病机制。2.真武汤防治UUO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分子作用机制。以附子(Aconi 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茯苓(Poria Cocos Wolf)、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白芍(Paeoniae Radix Alba)、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为关键词在TCMSP数据库进行检索,以口服利用度(0B)>30%及类药性(DL)>0.18为原则筛选具有适宜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的活性成分,利用Uniport、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预测真武汤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GenGards数据库筛选肾纤维化已知的治疗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肾纤维化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采用Cytoscape 3.5.0软件进行网络的构建,利用ClueG0插件对关键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及KEGG代谢通路分析;采用UPLC/Q/TOF-MS方法测定假手术组、UUO模型组、真武汤预防性给药组大鼠尿液及血浆代谢轮廓谱,结合PCA及PLS-DA多元统计方法寻找大鼠尿液和血浆中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与组成的变化,最后结合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肠道微生物结果进一步阐明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1.建立了大鼠肾纤维化模型,经真武汤治疗后具有改善UUO大鼠肾组织形态,增加大鼠24 h尿量,降低大鼠肾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Scr、Bun、Cys-c含量,延缓肾脏组织病变的作用。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发现UUO大鼠和假手术大鼠存在明显的代谢水平差异,与假手术大鼠相比,UUO大鼠尿液中有28个内源性的代谢物发生显着性改变,发生明显变化的代谢物主要为酚苷、脂肪酸、氨基酸及核苷类成分。UUO大鼠血浆中,有16个内源性的代谢物发生显着性改变,主要为脂肪酸、氨基酸及磷脂类成分。通过对大鼠肠道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UUO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下降,在门水平,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发生异常变化;在科水平,Muribaculaceae、Clostridiaceae1、Eggerthellaceae 丰度发生异常变化。2.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真武汤治疗肾纤维化的起效成分、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进行初步探索。研究发现真武汤中山奈酚、β-谷甾醇、芍药苷、茯苓酸、麦角甾醇过氧化物等成分为真武汤的主要药效成分,其发挥抗纤维化的作用可能通过TNF、AKT1、MAPK8、IL6、CASP3、JUN、BCL2、TGFB1、CASP8、ICAM1、NOS3 等关键核心靶点参与AGE-RAGE信号通路、Insulin resistance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及其他相关联的信号通路如NF-kappa B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等通过调节胰岛素受体活性、氧化应激和纤维化因子的表达水平干预疾病。在此基础上,通过UPLC/Q/TOF-MS技术开展了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经真武汤治疗后,大鼠尿液中有15个内源性的代谢物回归正常,发生变化的代谢物主要与脂质转运、脂质代谢、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大鼠血浆中有10个内源性的代谢物回归正常,包括甘油磷脂、脂肪酸、胆汁酸类成分,这些生物标记物主要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集中在初级胆汁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等。肠道菌群结果表明,真武汤治疗后,UUO大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升高,在门水平,真武汤能维持大鼠肠道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比例的稳定;在科水平,真武汤能逆转有益菌理研菌科、Muribaculaceae丰度的升高,致病菌Eggerthellaceae丰度的降低。结论:肾纤维化是一种涉及多个代谢紊乱的疾病,UUO大鼠的体内代谢紊乱可能与氨基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嘌呤及嘧啶代谢异常引发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有关,肠道微生物能够通过影响机体小分子代谢介导SCFAs和尿毒症毒素的产生来介导肾纤维化疾病;真武汤中的山奈酚、β-谷甾醇、氧化芍药苷、茯苓酸等成分可能是通过改善脂质代谢发挥抗纤维化的作用,同时通过介导肠道菌群结构增强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影响SCFAs的合成治疗肾纤维化。

危志强[10](2020)在《二十碳五烯酸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及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二十碳五烯酸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及纤维化机制的体外研究背景: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即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肾脏疾病进展的一个重要过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常见的促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1/整合蛋白联接激酶(ILK)信号通路和整合素β1(integrinβ1)/ILK信号通路在肾纤维化过程中对间质的慢性炎症变化和细胞外基质的积累起着重要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可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炎性介质ILK活性,延缓EMT。多个研究证实mi RNAs参与了肾小管水平细胞发育,如mi R-4756,mi R-34a和mi R-210。微眼相关转录因子(MITF)是MIR-541的靶点,MITF/mi R-541轴是心肌肥厚的一种新的调节途径。肿瘤转移和EMT的重要调节因子mi RNAs通过调节EMT相关基因参与各种肿瘤的进展。那么,mi R-541是否参与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及纤维化的尚不清楚。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降低蛋白尿、减轻肾脏损害、延缓肾脏进展等作用,然而EPA的肾脏保护作用是否通过TGF-β1/ILK信号通路和或integrinβ1/ILK信号通路、是否有mi R-541参与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对HK-2模型采用人血白蛋白(Alb)刺激,并对体内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发生蛋白尿后的病理改变过程进行模拟。分析EPA对肾脏EMT、纤维化和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评价mi R-541在此过程的作用,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基于此,本体外实验研究将探讨EPA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及纤维化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常规培养对数生长期HK-2细胞,对其进行培养24h后,将其放置在无血清培养24h,将细胞培养为G0期。(1)将5.0mg/ml Alb加入为白蛋白组(模型组);将EPAl0μmol/l+5.0mg/ml Alb(低剂量EPA干预组),EPA30μmol/l+5.0mg/ml Alb(高剂量EPA干预组),另外设置正常对照组。对以上各组进行培养24h、48h、72h,并对其具体指标进行测定。(2)细胞转染mi R-541抑制剂或mi R-NC抑制剂24h后,洗涤细胞,然后用或不用5mg/ml Alb处理,有或没有30μmol/l EPA刺激24h,对具体指标进行测定。各实验组均设置6个重复孔。(3)采用MTT法测定Alb或EPA对HK-2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QPCR检测ILK、integrinβ1、PPARγ、mi R-541、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I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纤维连接蛋白(FN)等m RNA表达。(4)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ILK通路相关蛋白TGF-β1、p Smad2/3、Smad7和ILK蛋白水平,同时测定integrinβ1、PPARγ、mi R-541、a-SMA、E-Cadherin、collagen I等蛋白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FN的水平。(5)mi R-541和TGF-β1之间的目标关系通过生物信息学,荧光素酶基因测定和蛋白质印迹分析证实。结果:(1)低剂量的Alb对HK-2细胞的细胞存活率没有影响,而EPA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HK-2细胞的细胞活力。(2)HK-2在Alb的作用下,ILKm 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而integrinβ1、PPARγ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EP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过程,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3)EPA可抑制Alb诱导的HK-2细胞的EMT和纤维化,并增加mi R-541表达。mi R-541的引入有效地消除了Alb刺激的HK-2细胞的EMT和纤维化。(4)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TGF-β1作为mi R-541的靶基因,随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和蛋白质印迹分析进一步支持了该预测。mi R-541可下调TGF-β1的表达,并抑制TGF-β1/Smad3/ILK通路。Alb处理激活TGF-β1/Smad3/ILK途径,而EPA抑制该途径的激活。(5)mi R-541抑制剂逆转了EPA对Alb诱导的HK-2细胞的EMT、纤维化和TGF-β1/Smad3/IL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论:EPA可通过PPARγ介导的ILK/integrinβl信号通路直接激活核受体,或靶向mi R-541通过TGF-β1/Smads/ILK通路,抑制EMT和肾纤维化。第二部分二十碳五烯酸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及纤维化机制的体内研究背景:在慢性肾脏疾病中辅助采用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使患者受益,比如降低蛋白尿、减轻肾脏损害、延缓肾脏进展等作用,然而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拟对早期阶段的2型糖尿病肾病KK-Ay/Ta小鼠采用EPA干预,通过检测小鼠表型变化、分析肾脏病理变化等,探讨体内试验研究中EPA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及纤维化的机制,为EPA治疗慢性肾脏病尤其是早期糖尿病性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本次体内实验中,将20只KK-Ay/Ta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2组每组均为10只雄性小鼠,其中治疗组从小鼠周龄自第12周开始给予EPA给药,每次腹腔内注射EPA1g/kg/d,连续注射8周,非治疗组在自第12周开始给予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g/kg/d,连续注射8周。对照组小鼠为10只Balb/c A雄性小鼠。分别在小鼠12周、16周及20周时对小鼠血压、血糖、尿蛋白肌酐比值等表型变化进行检测,并在小鼠20周龄时对血清脂肪酸、甘油三酯、胆固醇、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胰岛素、糖耐量水平进行检测。对KK-Ay/Ta雄性小鼠进行8周治疗后处死,将肾组织取出,并采取形态学对肾组织进行观察及检测,采用图象分析软件、免疫组化对肾脏中TGFβ1、α-SMA、I型胶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的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同时采用RT-PCR检测MCP-1、TGFβl、α-SMA和I型胶原m RNA表达。结果:对KK-Ay/Ta雄性小鼠经EPA治疗后,相比于未治疗组,血清磷脂中EPA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本研究结果提示腹腔内注射EPA被KK-Ay/Ta雄性小鼠充分吸收。经过EPA治疗后,KK-Ay/Ta雄性小鼠的AOPP、MDA水平明显得到降低,且KK-Ay/Ta雄性小鼠的血清甘油三酯下降明显,对尿白蛋白的排泄率起到明显降低作用,对葡萄糖不耐受现象明显得到改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及形态学检查均证实对KK-Ay/Ta雄性小鼠进行EPA治疗后可明显降低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同时可减少EMT和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另外可有效减弱肾脏中MCP-1及巨噬细胞的浸润。通过RT-PCR检测结果提示,对KK-Ay/Ta雄性小鼠进行EPA治疗后,与未治疗组相比,MCP-1、TGFβl、α-SMA及I型胶原m RNA表达均呈下降状态。结论:EPA可通过抑制肾脏局部的炎症、纠正体内异常代谢、调节TGFβ1水平和氧化应激状态等有效地缓解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减轻EMT和肾间质纤维化。

二、前列腺素与肾脏疾病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列腺素与肾脏疾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在痛风性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痛风性肾病的研究与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痛风性肾病的研究
        1.1.1 痛风性肾病概述
        1.1.2 痛风性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
        1.1.3 痛风性肾病的发病机制
        1.1.4 痛风性肾病的诊断及临床表现
        1.1.5 痛风性肾病的病理改变
        1.1.6 痛风性肾病的现代医学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痛风性肾病的认识
        1.2.1 痛风性肾病的病名认识
        1.2.2 痛风性肾病的病因病机
        1.2.3 痛风性肾病的祖国医学治疗进展
        1.3 小结
    第二章 土茯苓及其总黄酮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2.1 土茯苓的相关研究
        2.1.1 土茯苓本草概述及其功效研究
        2.1.2 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2.1.3 土茯苓治疗GN的相关研究
        2.2 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网络药理学概述及其在中医药方面应用
        3.1 网络药理学历史渊源
        3.2 网络药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3 网络药理学常用数据库及挖掘工具
        3.3.1 药物数据库
        3.3.2 疾病数据库
        3.3.3 网络构建工具及靶标预测分析平台
        3.4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方面应用
        3.4.1 网络药理学研究单味中药作用机制
        3.4.2 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配伍作用机制
        3.4.3 网络药理学预测中药效用靶点
        3.4.4 网络药理学在土茯苓治疗痛风性肾病的应用
        3.5 小结
第二部分 土茯苓总黄酮活性成分作用于痛风性肾病的机制研究
    第一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及其相关靶点的筛选
        1.2 GN疾病靶点与土茯苓总黄酮活性成分作用于GN潜在靶点的获取
        1.3 可视化网络构建
        1.4 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关系构建
        1.5 分子对接
        1.6 GO富集分析
        1.7 KEGG路径分析
        1.8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土茯苓总黄酮活性成分及其预测靶点
        2.2 GN疾病靶点及获取土茯苓总黄酮活性成分作用于GN的潜在靶点
        2.3 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构建
        2.4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
        2.5 分子对接
        2.6 GO富集分析
        2.7 KEGG路径分析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治疗GN的有效成分
        3.2 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治疗GN的关键靶点
        3.3 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
        3.4 KEGG通路富集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土茯苓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肾脏创伤致肾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Hp基因多态性及LncRNA RPSAP52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肾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
    1.2 肾脏创伤的研究进展
    1.3 Hp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1.4 LncRNA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设计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汕头地区肾脏创伤患者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Hp基因多态性与肾脏创伤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3.1 创伤肾脏的大体特征及病理改变
    3.2 结合珠蛋白基因多态性对于肾脏创伤预后的影响
第四章 LncRNA RPSAP52与肾脏创伤致肾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4.1 对象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第六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第七章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肾脏创伤与结合珠蛋白(Hp)
    参考文献
就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立项情况
致谢

(3)糖肾方改善糖尿病肾脏纤维化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一 LncRNA在DKD肾脏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药改善DKD氧化应激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的机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章 糖肾方治疗单侧肾切除合并STZ注射诱导的DKD大鼠的疗效观察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章 糖肾方通过调控TGFβ1/Smad3和LncRNA MEG3改善DKD肾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四章 糖肾方通过调控Keap1/Nrf2减轻DKD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前列腺素受体4与肾脏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P4的结构及其在肾脏分布
    1.1 EP4的分子结构
    1.2 EP4在肾脏的表达与分布
2 EP4的配体及信号传导
    2.1 EP4的选择性配体
    2.2 EP4信号传导
3 EP4与肾脏生理及病理生理功能的关系
    3.1 肾脏发育
    3.2 肾血管性高血压
    3.3 急性肾损伤
        3.3.1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3.3.2 其他急性肾损伤
    3.4 肾源性尿崩症
    3.5 肾小球肾炎
    3.6 慢性肾脏病
    3.7 肾小球硬化
    3.8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4 结论及展望

(5)益肾颗粒通过干预氧化应激反应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宁教授中医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用药规律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益肾颗粒通过干预氧化应激反应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6)黄芪-丹参药对活性成分在高血压肾损害中调控microRNA-200c-3p保护肾动脉内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文词缩略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高血压肾损害的关键因素
    2 miRNA在高血压及肾脏疾病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2.1 miRNA的生物学特点
        2.2 miRNA参与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2.3 miRNA对肾脏稳态与肾脏疾病的调控作用
    3 中医对高血压肾损害的认识
        3.1 中医对高血压肾损害病机的认识
        3.2 黄芪、丹参及其活性成分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3.3 CKD分期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6.1 病例收集
        6.2 观察指标
        6.3 数据处理
    7 结果
        7.1 性别分布
        7.2 年龄分布
        7.3 患者高血压病史及血压达标情况
        7.4 合并症分布情况
        7.5 降压药物应用情况
        7.6 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7.7 各证候要素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7.8 各证候要素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7.9 用药统计分析
    8 讨论
        8.1 证素在高血压肾损害患者中医病机研究中的应用
        8.2 关联规则分析在疾病用药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8.3 研究结果分析
    9 结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AngⅡ诱导的肾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中miRNA差异表达谱的构建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株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4 实验用药物和试剂的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MTT比色实验
        3.3 高通量miRNA-m RNA联合测序
        3.4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Ang Ⅱ对 RRAEECs存活力的影响
        4.2 AngⅡ诱导RRAECs中差异基因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实验二 miRNA-200c-3p靶向ZEB2 参与Ang Ⅱ诱导的肾动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株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4 实验用药物和试剂的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细胞转染
        3.3 细胞增殖功能检测
        3.4 Transwell细胞迁移功能检测
        3.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NA-200c-3p与 ZEB2 的靶向关系
        3.6 qPCR实验
        3.7 Western Blot实验
        4 实验结果
        4.1 Ang Ⅱ体外诱导活化的RRAECs中 miRNA-200c-3p的表达变化
        4.2 miRNA-200c-3p对 Ang Ⅱ诱导的RRAECs增殖和迁移功能的影响
        4.3 ZEB2是miRNA-200c-3p的直接潜在功能性靶基因
        4.4 Ang Ⅱ体外诱导活化的RRAECs中 ZEB2 的表达变化
        4.5 ZEB2对Ang Ⅱ诱导的RRAECs增殖和迁移功能的影响
        4.6 ZEB2 的异常表达可逆转miRNA-200c-3p对 Ang Ⅱ诱导的RRAE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5 讨论
        6 结论
    实验三 毛蕊异黄酮、丹参酮ⅡA及其配伍对AngⅡ诱导的肾动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株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4 实验用药物和试剂的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MTT比色实验
        3.3 细胞功能检测实验分组
        3.4 细胞凋亡实验
        3.5 细胞划痕实验
        3.6 活性氧检测实验
        3.7 线粒体/溶酶体/核染色观察RRAECs内线粒体自噬的变化
        3.8 线粒体膜电位(JC-1)检测实验
        3.9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毛蕊异黄酮不同浓度作用对细胞存活力的影响
        4.2 丹参酮ⅡA不同浓度作用下对细胞存活力的影响
        4.3 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不同浓度配比作用下对细胞存活力的影响
        4.4 毛蕊异黄酮、丹参酮ⅡA及其配伍对AngⅡ诱导的RRAECs凋亡的影响
        4.5 毛蕊异黄酮、丹参酮ⅡA及其配伍对AngⅡ诱导的RRAECs迁移的影响
        4.6 毛蕊异黄酮、丹参酮ⅡA及其配伍对AngⅡ诱导的RRAECs活性氧的影响
        4.7 毛蕊异黄酮、丹参酮ⅡA及其配伍对AngⅡ诱导的RRAECs内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4.8 毛蕊异黄酮、丹参酮ⅡA及其配伍对AngⅡ诱导的RRAECs线粒体膜电位(Δψ_m)的影响
        5 讨论
        6 结论
    实验四 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通过miRNA-200c-3p靶向ZEB2对Ang Ⅱ诱导的肾动脉内皮细胞的保护机制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对Ang Ⅱ诱导的RRAECs miRNA差异表达谱的影响
        3.3 细胞转染
        3.4 细胞增殖功能检测
        3.5 Transwell细胞迁移功能检测
        3.6 qPCR实验
        3.7 Western Blot实验
        3.8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对Ang Ⅱ诱导的RRAECs miRNA差异表达谱的影响
        4.2 毛蕊异黄酮和丹参酮ⅡA配伍通过miRNA-200c-3p靶向ZEB2 改善Ang Ⅱ诱导的肾动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5 讨论
        6 结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与中医病机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7)黄芩—槐花药对干预高血压及其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芩-槐花对高血压的作用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鉴定黄芩-槐花的化学成分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黄芩-槐花治疗高血压及其肾损伤的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肠道菌群研究黄芩-槐花治疗高血压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病因研究
        2 发病机制研究
        3 治疗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1 病名研究
        2 病因病机研究
        3 防治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系统药理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3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肾康注射液对UUO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肾康注射液对NRK-49F人鼠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真武汤防治UUO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肾纤维化疾病研究进展
        一、肾纤维化病理生理机制
        二、肾纤维化临床特征
    第二节 组学技术在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一、代谢组学技术在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二、肠道微生物组学在肾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节 真武汤治疗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真武汤单味药在CKD中的应用
        二、真武汤治疗CKD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内容
        一、本论文研究思路
        二、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多组学评价肾纤维化发病机制研究
    第一节 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药效学评价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肾纤维化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肾纤维化的肠道菌群研究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肾纤维化代谢通路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武汤防治UUO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的肠道菌群研究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真武汤防治肾纤维化通路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二十碳五烯酸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及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二十碳五烯酸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及纤维化机制的体外研究
    引言
    1.实验材料与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碳五烯酸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及纤维化机制的体内研究
    引言
    1.实验材料与方法
    2.实验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综述一 二十碳五烯酸在蛋白尿相关性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EPA和肾脏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前列腺素与肾脏疾病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土茯苓总黄酮类活性成分在痛风性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黄意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肾脏创伤致肾功能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Hp基因多态性及LncRNA RPSAP52的作用[D]. 陈捷. 汕头大学, 2021(02)
  • [3]糖肾方改善糖尿病肾脏纤维化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研究[D]. 周学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前列腺素受体4与肾脏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 熊梦瑶,贾英丽,杨宝学. 神经药理学报, 2020(03)
  • [5]益肾颗粒通过干预氧化应激反应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玎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黄芪-丹参药对活性成分在高血压肾损害中调控microRNA-200c-3p保护肾动脉内皮机制研究[D]. 刘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黄芩—槐花药对干预高血压及其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管怡晴.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肾康注射液对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秦田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真武汤防治UUO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怡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二十碳五烯酸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化及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危志强. 苏州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前列腺素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