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曲折、真诚、丰富——试论沉世喜的《第七只猎犬》

生动、曲折、真诚、丰富——试论沉世喜的《第七只猎犬》

一、生动曲折 真挚浓郁——浅谈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论文文献综述)

刘芮先[1](2021)在《恢复与发展 ——1977-1982年《儿童文学》研究》文中指出

付玉琪[2](2021)在《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着人们的生存焦虑,各种现代科学的治理方案却未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在精神领域探索疗救的重要路径。生态批评超越了国家、地区、种族的界限,在当今全球化态势愈加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批评的东西方对话趋势逐渐突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寻求跨文化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共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始终关注儿童生存的具体文化语境,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童年生态问题的救治。尽管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已蔚为大观,但是运用生态批评方法论对整个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出系统化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尚未出现。因而本论文将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与个体精神疗救相结合,探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规律,概览生态童年的特征,进而试图建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生态整体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同等的独立审美地位,它不再是抒情工具与征服对象,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美质吸引读者,并塑造他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与生命体认。受到社会文化与儿童“野性”思维的双重规约,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童年建构由“非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童年精神也经历了由“家园意识”、“荒野意识”到“星球意识”的发展,并且逐渐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以及“生命写作”的文学内涵。!生态童年建构始终贴近童年生活现实,同时勾连起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与宇宙历史,从而将儿童生命的自我实现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或将能够积极推动中国童年研究、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更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事业。

陈莉[3](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潘颖[4](2020)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及其社交媒体的进步和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模式、生活形态和话语机制,中国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的儿童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具备了新的多维特征,也构成了本部论文研究的核心命题。厘清这些特征对于准确把握儿童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发展规律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采用了文本分析、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聚焦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文本与生产情境,运用文学、传播学、接受美学、文化学等理论多角度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儿童文学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文学消费四方面的发展变化和新特点,对比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与传统儿童文学发展的差异性、融合性,研究社会转型、文学转型、媒介转型对儿童文学发展演变的影响,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生产、传播、接受、消费等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探讨中国儿童文学在当代文学的发展空间和价值意义。论文基本框架如下:绪论部分在分析研究对象和背景的基础上界定论文中与新媒体时代和儿童文学相关的核心概念。第一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该章指出,新媒体改变着儿童文学生产,固有的文化环境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创作主体泛化、低龄化写作和网络写手异军突起,实现了儿童文学作家群多元化发展;儿童文学题材、体裁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界政策及措施的出台促使文学作品数量激增、品质提升,实现了儿童文学的原创品牌塑造和国际化走向;文学创作方式的新媒体化、多样化、融合化发展,实现了传统儿童文学的新媒体化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经典化,儿童文学也呈现出视听先行的新特征及数字化生存的多路径发展。第二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该章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转换所带来的公共话语、思想结构、认知能力、生存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梳理传播媒介的生态系统和媒介素养,分析儿童文学与媒介变迁的关系,以及我们面对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变迁所应具备的媒介素养。同时,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方式、传播策略及传播特征,分析研究传统儿童文学的出版现状及转型、新媒体化出路和新媒体儿童文学的数字多元化传播和经典化走向。第三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接受。该章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分析儿童这一特殊的文学接受主体的接受素质(包括语言文字能力、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的分析)和心理能力(生理、心理、文化),梳理儿童接受成长心理轨迹、阅读视野的特点,结合深度访谈的调研,重点分析全民阅读时代背景和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及新变化,分析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阅读方式、特征和发展方向,以及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第四章标题为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消费。该章将儿童文学放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以文学消费为核心切入,分析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引导及其特征,总结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经典消逝”、娱乐至上、追逐游戏快感的特点;通过对重点儿童文学作家畅销书和作家富豪排行榜等信息数据比对,分析消费时代文学价值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总结儿童文学作品“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解析在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的“童年消逝”的危机与童年精神的文学重构。结论部分全面梳理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和消费的多维特征,通过新媒体媒介技术演进与儿童文学的关系畅想儿童文学的未来,既对儿童文学的娱乐化与商业化表示忧虑,也对新媒体时代的儿童文学发展和前景充满期待。

韩春霞[5](2018)在《沈石溪动物小说生态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动物小说创作史上,沈石溪是一位令人瞩目的作家。他在云南的动物王国中生活了十八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见识过野生动物最“原生的生命活力”。丰富的阅历和感受给了他细腻的笔触和情感,其摹画出的动物形象不仅与现实的人类社会形成投注和观照。更为处于迷茫彷徨中的人提供了一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协调之路。本文立足于此,共分为四章,旨在对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挖掘其中存在的生态批评思想,结合当前的哲学思潮和现代人的生存环境。集中地阐释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生态意蕴和社会价值。因而,本文第一章主要分析沈石溪的创作动机、厘清生态意识概念、创作风格及生态意识的形成,试图给读者呈现出一个较为清晰的作品风格。第二章主要对人和自然在新时代下呈现出来的焦虑和忧患给出说明,让人们清醒的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现状。第三章通过对沈石溪小说的文本分析,挖掘其中存在的生态批判思想,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第四章立足于从沈石溪小说塑造的动物世界与动物形象里找出一条人类的自我救赎之路。在全球生态危机席卷的当下,用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另辟蹊径的探讨人的生存之道,倡导和谐观念,不仅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也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杨翌[6](2017)在《沈石溪小说的动物形象研究》文中认为沈石溪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他的作品数量众多且影响广泛。在读者群和文学界对其作品大加赞誉时,学界对他的作品评论却产生了分歧,其中争论的焦点在作品所塑造的动物形象上。本文即从沈石溪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入手,来解决沈石溪动物形象的真实性问题,同时探讨动物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和生态学命题。第一章:沈石溪小说动物形象“真实性”的争论。通过对动物小说概念的界定,来分析探讨关于沈石溪动物形象“真实性”的争论,并明确指出“真实性”不是动物小说的绝对标准,非写实性正是沈石溪在动物形象塑造上的一种开拓,沈石溪开创了“类人动物小说”的创作范式。第二章:“类人动物小说”的动物特性。在“类人动物小说”中动物形象具有三重属性,即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沈石溪在其作品中很好地运用了这三重属性,在遵从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深入开拓主体性,创造了立体感人的动物形象。第三章:动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核。沈石溪塑造了众多勇者形象,这些形象上蕴含着奉献和牺牲精神;塑造了众多强者形象,该形象上蕴含着拼搏和抗争精神;塑造了诸多母亲形象,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了母爱的伟大,也探讨了成长的话题。第四章:动物形象的生态学诉求。沈石溪的动物形象蕴含着生态学诉求。首先是敬畏生命,每个物种都是可敬可畏的生命个体,人类应该去敬畏它们;其次是解放动物,人类对动物存在着诸多虐待和残害行为,应该停止一切对动物的迫害。第三是遵循自然,大自然是一个完整生态系统,人类可以利用它,却不能干预它,要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第五章:从人类中心主义创作视角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视角。沈石溪的早期作品中运用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但在中后期的创作中,其为了塑造立体丰满的动物形象,彰显生态文学的立场,开始尝试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并成为了一种创作范式。第六章:沈石溪小说动物形象的意义和不足。沈石溪动物形象的塑造对动物小说、儿童文学、生态文学都有一定积极意义。如其开拓了动物小说的创作方式,深化了儿童文学所能表现的生命主题,从动物视角去创作生态文学,丰富了生态文学的创作范式。但其在动物形象塑造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形象失真和重复。

陆加美[7](2016)在《动物小说苑蓓蕾初绽——小学生动物小说写作教学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的学生迷上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看得如痴如醉,有的孩子甚至学写了一些作品,请我修改。看着学生兴趣如此浓厚,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作文教学契机。怎样将孩子们浓厚的写作兴趣转变成实实在在的动物小说写作能力呢?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动物小说。我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喜欢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呢?"学生的回答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故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2.展示了神秘未知的动物世界,感到

高秀瑶[8](2015)在《论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暴力叙事”》文中指出沈石溪是“中国的动物小说大王”,他的动物小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书写了一段段或惊险刺激或千回百转的动物传奇。在这些动物传奇中作者对动物世界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展开了丰富而全面的描写,形成了其独特的暴力叙事景观。我国文学界的学者们从沈石溪动物小说作品的主题、艺术特征、生命意识、生态意义、审美意义、真实性等文学研究层面出发对沈石溪的动物文学创作进行了多方面深刻的透析和研究。但是沈石溪动物文学创作中无处不在的暴力叙事却仍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更鲜有人对其展开探讨研究。暴力叙事是动物文学创作无法越过的一个课题,也是近年来在其他文学创作领域也风生水起的一个课题。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国动物文学作家的代表——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中的暴力叙事进行研究,无论对于暴力叙事研究本身,还是对于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研究,乃至整个动物文学的研究都是有意义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采用的主要是理论透析与文本细读相交叉的研究方法。在论文的第一章中对文学中的暴力、叙事作为小说的界定、暴力的叙事等概念内容进行了廓清和界定。在明晰这些概念内容的基础上,第二章通过文本细读对沈石溪动物小说暴力叙事的三个基本模式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即暴力与复仇、暴力与权力斗争、暴力夺偶与暴力贞洁观。第三章则对沈石溪动物小说暴力叙事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一些探析和研究。认为沈石溪动物小说创作中的暴力叙事主要根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根源于暴力的动物世界的文学取材,二是根源于中国传统侠文化的暴力崇拜。而究其影响来说主要分为对儿童文学的影响和对儿童读者的影响两个方面。在对儿童文学的影响上,沈石溪动物小说从中国侠文化传统视野出发来书写动物世界,为动物文学提供了一个既富有文化深蕴而又常写常新的创作角度和文学视野。但沈石溪动物小说暴力叙事对于暴力的集中关注和描写,却又在无意中呼应了中国当下动物小说中以刺激读者负面欲望和本能为卖点的暴力、虐杀与死亡描写潮流,从而可能带来一些不良效应。沈石溪动物小说暴力叙事对于读者来说,亦会造成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积极的一面是让读者在对暴力叙事的阅读中得到暴力本能的疏泄和释放,消极的一面则是可能会误导读者形成暴力的价值观。沈石溪先生在创作中也意识到了暴力叙事可能会给青少年读者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总是在对暴力的叙事过程中,通过设计暴力之下人物的悲惨结局等手段来巧妙地提醒读者暴力的危险和危害性。但是,作为一位多产作家,沈石溪在间或一些作品中没能对读者给以足够的关注和引导的情况也是偶有存在的。

孙美禹含[9](2014)在《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小说浅论》文中研究表明动物小说是当今中国儿童文学中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题材类型。它一出现就以自身具有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传奇性于一体的本质特征,以及独具的野性而神秘的特殊美感而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同时又因其包含着深刻的生态内涵和对生命意义、生存智慧等重要问题的独特启示而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试图借助美学、叙事学、阅读学以及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系统的梳理当今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小说,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来思考和研究。首先,儿童动物小说的界定,即在同样是以动物叙事作为写作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如何区别儿童动物小说与以成人为主要受众的动物小说,以及今天的动物小说与以往源远流长的动物叙事的区别。第二,在浩如烟海的儿童动物小说中存在哪些经典的情节模式,为什么它们会更加受到作者和读者的青睐而逐渐成为经典,对于今天的人类社会,它们又具有怎样的意义。第三,在今天琳琅满目的儿童文学市场上,为什么动物小说会持续的吸引少年儿童的目光而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儿童文学样式,它的哪些内在特征既满足了儿童独特的审美与心理需要又迎合了这个时代的需求。最后,我希望总结出在当代儿童动物小说并不算短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已经获得的宝贵经验以及同时还存在着的问题,希望对今后的动物小说创作能够有所帮助和启发。

田媛[10](2013)在《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精神危机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要想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之内,这不仅需要在制度上、政策上进行改变,不仅需要借助法律力量进行约束,更重要的是需要人类运用道德的约束力和内在的生态理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新时期以来的30多年里,儿童文学在如何利用情感和道德准则协调人与自然、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传递简约环保的生存理念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建立儿童生态伦理意识、完善儿童生态人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从生态伦理的角度,以“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为基础,从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的确立、表现以及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出发,结合具体文本对这一时期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一次专题性归纳,就儿童文学如何更好地担当起肩负的崇高使命进行思索和探究。导论部分是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概念定位,论述该论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和方法。“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以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成长为基础的,生态伦理意识的融入符合社会进步和儿童的生存现状,是由儿童文学所担负的使命所决定的,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创作的梳理,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章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关系构建进行探讨,对人与自然关系展开深入思考。作家们重塑自然在成人和儿童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书写儿童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城市为切入点,批判远离自然的城市生活对人带来的恶劣影响,为儿童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共存的诗意栖息地。第二章对生命价值和生命在自然规律中所呈现出的生存状态展开探讨,传达出新时期儿童文学关于自然中的竞争、共生、再生等天人关系的生态思考。不同的生命在自然中都有生存的权力,作家们将真实的自然呈现在儿童面前,这其中有丛林法则的残酷,也有动物野性美的展现,试图唤起儿童对自然以及生存在其中的万物生灵的向往与热爱。第三章通过对简约、环保生活理念的倡导,对儿童“自然感性”生活的回归,表达了儿童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和儿童成长的关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对物欲的盲目追求,被异化的消费观使自然和人类都陷入了不可逆转的危机中,只有转变生活方式,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通过环保实践等形式来实践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四章通过对仁慈、关怀等博爱精神的倡导,进一步挖掘在这种情感关照下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在整个生态系统内彼此尊重与相互关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能够遏制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冷酷和麻木心理,这不仅是伦理责任的体现,也是人文精神的最高体现。经过对自己精神和行为的忏悔和弥补,促进了儿童生态情感、生态人格的提升与完善,奠定了生态伦理在儿童文学中的情感基础。结语部分肯定了新时期儿童文学在运用生态思维来关注自然、关注儿童的书写创作,特别是在参与儿童的生态伦理意识生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的备受瞩目,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书写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是大有可为的,必将指引儿童文学走向更辽阔的未来。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书写表达了儿童文学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走向的思考和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对培养儿童以积极的态度走近自然、亲近生命、认识自我、建立整体性的生态伦理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生动曲折 真挚浓郁——浅谈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动曲折 真挚浓郁——浅谈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论文提纲范文)

(2)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研究背景
    二、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内外儿童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四、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批评视阈下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宏观考察
    第一节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
    第二节 生态童年的特征
第二章 生态童年的家园意识
    第一节 怀旧故乡的美好人性
    第二节 重构城市童年的生存图景
第三章 生态童年的荒野精神
    第一节 吁求生态道德
    第二节 高扬动物生命权利
    第三节 塑造荒野精神气质
第四章 生态童年与星球意识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星球意识”
    第二节 宏阔的星球生命视角
    第三节 重建未来星球秩序
第五章 现代童年诗学的可能性建构
    第一节 童年叙事与“精神生态”问题
    第二节 现代童年诗学特征的可能构想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可能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现状回顾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产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一、文学生产与新媒体生产力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环境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生产的新变化
        一、儿童文学观念的时代嬗变
        二、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多元化发展
        三、儿童文学主题模式的拓宽丰富
    第三节 儿童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发展
        一、文学生产的新媒体化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网络化
        三、视听先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特点
        四、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数字化生存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传播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媒介
        一、文学传播与媒介素养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的媒介融合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现状及转型
        一、儿童文学传播的现状分析
        二、儿童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型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及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方式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传播策略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畅销书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接受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的全民接受阅读
        一、文学接受理论
        二、新媒体与全民阅读时代的儿童阅读
    第二节 儿童文学接受主体的特征分析
        一、儿童读者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征分析
        二、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
    第三节 新媒体与儿童文学阅读
        一、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方式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特点
        三、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阅读的影响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消费
    第一节 消费文化与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
        一、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二、新媒体时代文化转型与消费文化
        三、新媒体时代消费文化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商业化
        一、儿童文学的商业化写作
        二、儿童文学畅销书与中国作家富豪榜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一、儿童文学的游戏性和游戏精神
        二、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娱乐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5)沈石溪动物小说生态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现状及问题
    (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的意义和创新
第一章 沈石溪与他的动物小说
    第一节 动物小说的发展
    第二节 沈石溪动物小说生态意识形成及创作风格
        一、和谐生态意识的形成
        二、动物的人格化倾向
        三、英雄主义意识的觉醒
        四、一波三折的情节构建
第二章 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生态忧患意识
    第一节 自然生态忧患
        一、现代文明对自然生态的入侵
        二、动物的悲剧命运
    第二节 社会生态忧患
        一、生态失衡的人类社会
        二、文化生态的失衡
    第三节 精神生态忧患
        一、从需要到欲望
        二、对人类行为的拷问
第三章 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生态批判意识
    第一节 批判社会生态
        一、社会生态恶化的祸首
        二、现代化语境下的人际关系迷失
    第二节 批判人类中心主义
        一、人征服自然的批判
        二、对农业文明的批判
        三、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第四章 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生态拯救意识
    第一节 敬畏生命与生态和谐
        一、万物有灵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三、与动物建立生态伦理关系
    第二节 重建理想的生态人格
        一、完善人格的自我建构
        二、人类的反思反省精神
        三、生态乌托邦的想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沈石溪小说的动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沈石溪小说动物形象“真实性”的争论
    第一节 动物小说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对沈石溪动物形象真实性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沈石溪动物小说的三种类型
第二章“类人动物小说”的动物特性
    第一节 自然性
    第二节 社会性
    第三节 主体性
第三章 动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核
    第一节 勇者形象与牺牲精神
    第二节 强者形象与抗争精神
    第三节 母亲形象与成长主题
第四章 动物形象的生态学诉求
    第一节 敬畏生命
    第二节 动物解放
    第三节 遵循自然
第五章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视角
    第一节 人类中心主义的创作视角
    第二节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视角
第六章 沈石溪小说动物形象的意义和不足
    第一节 沈石溪小说动物形象的影响
    第二节 沈石溪小说动物形象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沈石溪作品年表
后记

(7)动物小说苑蓓蕾初绽——小学生动物小说写作教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活为源泉,观察是必由之路
    (一)外形描写,特色与个性相统一
    (二)行为描写,独特与真实相一致
    (三)动物形象,野性与人性相融合
二、事实作基础,想象是创新之翅

(8)论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暴力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暴力叙事的内涵与外延
    一、文学中的暴力
    二、叙事作为小说的界定
    三、暴力叙事
第二章 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暴力叙事”
    一、以暴制暴——暴力与复仇
        (一)不惜“变态”的暴力复仇
        (二)甘冒绝种之险的暴力复仇
        (三)所谓“罪有应得”的暴力复仇
    二、血洒王冠——暴力与权力斗争
        (一)暴力夺权与弑父情结
        (二)暴力夺权与屠幼暴行
        (三)暴力夺权与唯“利”是图
    三、“红色”生死恋——暴力夺偶与暴力贞洁观
        (一)比武招亲之暴力夺偶
        (二)暴力夺偶之下暴力的贞洁观
第三章 沈石溪动物小说暴力叙事的成因及影响
    一、沈石溪动物小说暴力叙事的成因
        (一)暴力是动物的生存本能
        (二)受到中国传统侠文化暴力崇拜的影响
    二、沈石溪动物小说暴力叙事的影响
        (一)对儿童文学的影响
        (三)对儿童读者的影响
    三、暴力叙事审美化倾向的批评
        (一)在暴力叙事中突出坚强生命意志的主题
        (二)在暴力叙事中要浸润温情的审美情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小说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小说
    (一) 面向儿童的创作
        1. 儿童心理与儿童认知
        2. 着重表现善良与温情
        3. 注重知识性与教育性
    (二) 与童话和寓言的不同
        1. 幻想色彩的弱化
        2. 对以物喻人主题的超越
二、 动物小说的经典情节模式
    (一) 成长模式
        1. 被迫成长
        2. 学会成长
        3. 自由成长
    (二) 报恩模式
        1. 知恩图报型
        2. 不离不弃型
        3. 拯救人类型
    (三) 生存模式
        1. 种族的生存
        2. 家庭的生存
        3. 个体的生存
三、 儿童为什么喜欢动物小说
    (一) 动物小说与儿童审美的契合
        1. 可爱的动物
        2. 新鲜的环境
        3. 惊险的经历
    (二) 动物形象对儿童心理的满足
        1. 淘气包形象
        2. 流浪儿形象
        3. 少年英雄形象
四、 对儿童动物小说的思考
    (一) 儿童动物小说的新气象
        1. 人从评判者到旁观者
        2. 寻找失去的图腾
    (二) 儿童动物小说面临的问题
        1. 主题的僵化
        2. 情节的雷同
        3. 对暴力的过分渲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概念厘定及论题的产生
    第二节 论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关系构建
    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
    第二节 儿童与自然的性灵相通
    第三节 守望诗意的“家园”
    小结
第二章 生命价值的追问与生命存在的体验
    第一节 对生命的重新解读
    第二节 原生态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
    第三节 生命美的体验
    小结
第三章 生活理念的调整与环保意识的增强
    第一节 消费观念的转变
    第二节 “儿童生活”的回归
    第三节 环保意识的生成
    小结
第四章 博爱精神的张扬与凸显
    第一节 仁慈与关爱的精神导向
    第二节 怜悯与同情的道德关怀
    第三节 忏悔与救赎的人格完善
    小结
结语 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四、生动曲折 真挚浓郁——浅谈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论文参考文献)

  • [1]恢复与发展 ——1977-1982年《儿童文学》研究[D]. 刘芮先. 辽宁大学, 2021
  • [2]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D]. 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09)
  • [3]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4]新媒体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多维特征研究[D]. 潘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沈石溪动物小说生态意识研究[D]. 韩春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6]沈石溪小说的动物形象研究[D]. 杨翌.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4)
  • [7]动物小说苑蓓蕾初绽——小学生动物小说写作教学初探[J]. 陆加美. 语文知识, 2016(22)
  • [8]论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暴力叙事”[D]. 高秀瑶.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 [9]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动物小说浅论[D]. 孙美禹含.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2)
  • [10]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D]. 田媛.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生动、曲折、真诚、丰富——试论沉世喜的《第七只猎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