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扩散管理新目标:打造城市个性

城市扩散管理新目标:打造城市个性

一、城市增殖经营新目标:打造城市个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琬惠[1](2020)在《基于文化建设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品牌形象系统建设的浪潮中,文化建设已成为各个城市凸显自身差异化、个性化的重要方式,而如何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并将文化建设充分融入到城市品牌形象系统构建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城市品牌形象是否成功的关键。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步发展,城市内部各部分的细化建设开始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即以我国三级行政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应如何构建起具有差异化的城市品牌形象。本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是本论文的基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与价值,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中分析出选题的研究现状,确定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论文为铺垫部分,通过对文化与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品牌与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等概念分析,初步提出城市品牌形象系统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并在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中,发现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中现存的问题;第三部分为第四章,系统地将基于文化建设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构建进行构架分析并提出策略,形成本论文的理论体系;第四部分为第五章,以北京市大兴区为实际案例,验证本论文所提出理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对未来城市品牌形象系统发展的思考。本论文认为,我国三级行政区应基于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差异化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以城市精神文化引领城市理念识别,以城市制度文化引领城市管理识别,以城市行为文化引领城市行为识别,以城市物质文化引领城市感官识别,在整合传播中实现城市品牌形象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葛炜路[2](2019)在《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绿道景观建设研究 ——以都江堰走马河绿道为例》文中认为城市是承载市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容器。城市品质越高,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也就越强。许多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开始“提升城市品质”的具体实践,而绿道建设是其最主要的手段,在整个城市空间体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首先从城市绿道建设入手,探讨了通过绿道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的途径,总结出了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绿道的设计原则、设计策略与设计步骤,其次是构建了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道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4个层次17个指标构成,涵盖了品质城市和绿道的的基本内涵,评价指标覆盖了生态、空间、使用、文化等各个方面,能够指导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绿道建设。最后对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都江堰绿道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步骤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以都江堰市走马河绿道为例,分析其城市建设的现状,结合品质城市的基本内涵进行定位,因地制宜的对绿道的景观、空间、基础设施等进行营造。本文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最终的准则层权重中,权重比重由大到小是宜居>生态>活力>个性,最终的因子权重中,权重由高到低分别是生理安全>绿化率>空气环境质量>环境舒适>活动空间布置>心理安全>植物配置>交通可达性>环境健康>空间使用度>文化保护>空间形态>文化展示>小品构筑物特色>设施便捷性>使用类型>色彩特色。(2)走马河道景观设计基于建设品质城市的提升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活力、打造宜居性城市、突出城市个性这四个目标,构建了一轴、三园、多景的景观结构。(3)基于评价体系权重结果,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走马河道景观设计策略是整合与优化绿道自然环境、提升绿道空间活力、完善绿道基础设施,增强舒适性、融入地域文化,打造个性绿道。

潘容容[3](2019)在《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策略初探 ——以当涂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发展迈入新阶段,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城市存量空间改造也由物质空间环境优化向城市空间内涵提升转变,这赋予了新时代城市更新更加丰富的内涵特征,以及更为多元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十八大以来,建立文化自信、塑造城市特色、创建优良人居环境成为了城市工作的核心导向,在此背景下推进的城市更新价值取向也向“重民生、重文化、重特色、重生态”转变。特色塑造是城市更新的灵魂,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充分挖掘地区独有的自然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都市空间特色、产业经济特色并将之进行创新、培育,往往是城市更新成败的关键。本研究旨在将城市发展新的价值取向与当前城市空间开发主要方式相结合,探索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维育城市特色的策略路径,以期实现城市的特色化再开发与内涵化再发展。文章梳理了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的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与归纳演绎法、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法、探索性分析与系统研究法,初步构建城市特色维育技术框架;探索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的互动关系,建立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城市特色维育框架,将城市更新工作思路、内容与城市特色维育的路径、内容相耦合,并从不同层级维度、不同空间维度、不同要素维度以及不同更新方式维度提出具体的城市特色维育策略,为通过城市更新维育特色提供工作思路,达到以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特色化发展的目的。最后,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当涂县总体城市设计更新专题研究之中,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有:科学的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特色维育的有效路径之一;城市特色维育要从自然生态特色、历史文化特色、都市空间特色和经济产业特色等方面入手;城市更新过程中,可通过“多层次维度、多空间维度、多要素维度与多方式维度”的特色维育策略,为城市的特色化发展提供工作思路与方法。本文创新点在于将城市更新置于时代发展新语境,将其与城市特色化发展的时代理念相结合,通过耦合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的内容、方法,探索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的策略路径,为城市的特色化再开发提供工作新思路。

贾晓晶[4](2019)在《济南独立书店发展与城市文化建构》文中指出独立书店是指具备强文化属性,特色鲜明、独立经营、复合业态的民营实体书店。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以及政府对于图书行业的政策扶持,为独立书店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随着经营书店成本的提高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独立书店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在这一语境下,关注独立书店的发展状况,探讨独立书店在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对于独立书店的健康成长和城市文化的培养塑造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济南六家具有代表性的独立书店为样本进行调研,分析它们的发展情况、独有特色和文化建构,探究济南独立书店对于济南这座城市的人文养成,并对济南独立书店面临的困境与不足做出了分析。本文运用城市文化和符号学相关理论,将城市转化为文本进行解读,探索城市文化的符号学表征:城市具有文化属性,文化富含符号意义;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济南独立书店发展历史背景做了介绍,分析济南独立书店发展历史和当前济南独立书店发展状况,总结出济南独立书店辉煌、式微、探索的发展之路。并且选择济南六家具有代表性的独立书店——以品聚书吧、阡陌书店、想书坊概念书店和清和集BC mix·美食书店为代表的济南本土独立书店,以及以冷湖书园、西西弗书店济南店为代表的外来驻济独立书店进行调查研究,整理出它们参与济南文化建构的四种方式:精选图书引导阅读文化,打造特色开启空间文化,聚焦本土发扬济南文化,以及联姻媒体传播书店文化。本文探究了济南独立书店的城市文化身份:独立书店是传播地域文化的媒介,举办文化活动的载体,以及构建城市文化的分子。同时,本文结合济南独立书店负责人的观点,探究独立书店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标准。本文分析了作为城市文化符号的济南独立书店存在的困境和不足之处,这些因素对于独立书店建构城市文化产生了多重障碍。当前济南独立书店存在的困境主要分为四点:一是成本高,利润低,资金不足;二是社会各界对独立书店支持力度较低,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环境浮躁,读者关注度低;三是独立书店的发展遇到了文化与市场相冲突的问题;四是独立书店受到了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的冲击。在面临外界干扰问题的同时,济南独立书店自身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读者定位不明晰,书店缺乏异质性;二是本土独立书店缺乏自由的阅读空间;三是外来独立书店缺乏与城市的契合点;四是书店宣传不到位,知名度有待提升;五是文创产品缺创意,美学实用相脱节;六是业态融合有障碍,缺乏文化关联性;七是合作意识尚缺乏,单打独斗力薄弱。济南独立书店需要在内容建设、文化传播、运营能力方面大力提升,才能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发展更多的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独立书店。

米雪[5](2019)在《更新过程视角下的宁沪内城工业空间再生研究》文中认为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内城工业空间的再生过程,研究视角是基于内城工业空间再生的全过程。截至2019年,我国的工业空间再生实践已经进行了30年左右,这30年工业空间更新历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并存。本文选取沪、宁两个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和工业化后期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研究其内城工业空间在初次更新完成后的现状,不仅关注更新成功的工业空间在完成初次更新后,或自发或由规划介入的进行的不断适应调整的更新全过程;也关注更新失败的工业空间在完成更新后再次快速衰败的原因和背后机制因素。第一部分(第一、二章),回顾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内容,分析和归纳工业空间物质空间层面、更新机制层面和政策演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握工业空间更新历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挖掘现有研究中的研究缺失。引入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并将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资本循环过程和资本增殖的方式上,并结合沪、宁两地内城工业空间自身的空间生产特征进行理论的实际应用,整理出以资本循环与资本增殖为切入点的评述框架,为下面研究做理论准备。第二部分(第三章),通过文献资料整理、调研访谈,归纳整理沪、宁两地30年左右工业空间再生实践中的地域分异特征。从宏观角度认识沪、宁内城工业空间更新现状,归纳工业空间初始以及更新后现状的空间、经济、社会属性,并总结三地更新现状所处时空分布,归纳地域分异特征。并选取工业空间再生实例进行再生过程研究和评估,首先明确实例所处更新阶段。本文从空间再生产角度解析内城工业空间再生产动力机制,再生产过程并从城市发展、地区社会、地段使用和设施运营方面对实例进行评估。多角度分析空间再生产效果,包括城市功能体系、文化价值的变化以及再生产活动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第三部分(第四章),提出工业空间再生的再更新调整方向,根据实例分析各更新阶段中影响更新效果的因素以及机制,剖析更新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深入探究其成功和衰败背后的推动机制,研究未来工业空间再生的发展方向,为工业空间再生的再更新调整方向提供借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四部分(第五章),进行结论与讨论,总结研究内容,讨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李炳燕[6](2019)在《非遗保护视角下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以呈贡花灯为例》文中指出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随着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城市化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多数城市忽略了非遗项目对于提升城市内涵、发展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品牌、营建宜人宜居城市环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文从非遗保护传承的角度出发,选取非遗项目呈贡花灯为研究对象,揭示云南省昆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特色失落、文化底蕴缺失和文化彰显不力的问题,探讨如何将非遗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路径,推进非遗的传承保护,彰显城市文化个性和特色,进而充分发挥城市公共文化,尤其是公共艺术对民众的审美教育作用。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绪论论述本文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及创新之处,对云南省昆明市的城市文化建设及呈贡花灯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做了简单陈述,并阐述了本文的选题价值。第一章概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呈贡花灯的历史源流和文化生境,采取实地调研的方法,深入分析并阐释了城市化进程中呈贡花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二章从非遗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二者双向建构的关系出发,分析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外在的“硬”件和内在“软”实力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突出非遗项目与城市文化之间难以割裂且相互建构的关系。第三章针对非遗保护视角下云南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选取呈贡花灯戏曲艺术为个案,通过聚合高度凝聚的文化合力,保护非遗传承人才、培育文化创意人才和拓展非遗文化市场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运用社会美育理论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建构城市“文化生产场”、打造城市“审美场”的方式,深入剖析非遗项目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发挥的审美教育的现实功用。

余构雄[7](2018)在《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研究 ——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思想界出现了空间转向,即基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和新马克思学说(Neo-Marxism)的空间研究转向。新马克思学说在继承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将空间维度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空间为主线对资本主义实践展开全景式扫描,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化转向。在中国当代的旅游研究史上,对旅游的空间研究亦一直是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以往对旅游空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关注的是“旅游空间中的要素/因素”,实质仍是追求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应。受当代学术思潮空间转向的影响,以及我国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对旅游现象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以往较单一、较封闭、较静态的认识,空间转向的认识亦渐入旅游研究视野。出现了关注“旅游空间本身”而非“旅游空间中的要素”。本文以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福柯微观权力中的有关空间生产学说为理论基础,遵循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的逻辑实证主义思路,采取“总述—分述—总述”的规范研究手法,将解释学的“解释之循环”思想贯穿于全文,采取理论演绎法、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话语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研究法等为研究方法,收集了详实且丰富的一、二手资料,通过Citespace、ROST CM、NetDraw、Nvivo、SPSS、AMOS等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认识空间生产逻辑和都市水上夜游空间逻辑的基础上,从空间三元论和微观权力论构建了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2)从空间三元论视角,分别研究珠江夜游游船空间和游线空间,认为在游船空间和游线空间生产中,尤其在人化自然的生产实践视角下,游船空间/游线空间实践演绎体现出基础作用,正是有了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及表征空间才得以实现,亦可理解为正是在历时性空间实践累积下才有共时性空间构想与想象的呈现。游船空间/游线空间表征起着主导作用,是权力主体按照其主体意识将空间表征出来,以实现对该空间的生产与管控。权力主体对空间形象的建构形塑着、书写着空间实践,同时也映射到表征空间,形成人们视觉感官上、意识脑海中所浮现的空间形象。游船/游线表征空间在空间三元中最具丰富意义及能动作用,然而受限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及力量的悬殊,往往无法撼动权力主体的构想,但仍然保持着主体思想的丰富性,间接地寻求机会对空间表征的抵抗,其能动性亦影响着空间实践。(3)从微观权力视角,分别研究珠江夜游游船空间和游线空间,认为游船空间是一个规训权力生产与工具性空间生产的过程,其实质是消费文化和市场逻辑深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公众的日常生活审美意识进行隐性规训与操纵;游线空间生产为一个充满现代性色彩的“异托邦”空间,其过程是自上而下的权力实践,渗透出权力主体意识形态的规训机制。(4)认为珠江夜游空间最核心本质属性应是公共性,应从价值取向引导、空间权力行驶等方面优化都市水上夜游空间。

王济民[8](2018)在《城市体验与体验型城市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消费文化的浸润和景观社会的兴起,都市人以城市为客体的体验成为都市人精神性存在的表征。都市生活与城市竞争不再局限于功能、物质层面,城市的酷与美、快与慢、静与动等特质组合的体验磁场,日益成为居民提升生活质量、游客提升满意度和城市导入流量资源、吸引人才资本、优化品牌形象进而实现超越崛起的重要因素。历史经验表明:城市的特质和体验是可以通过个性化设计、塑造、经营,进而被认可、被推崇的。适应都市人景观化生存方式,不断改进城市体验,形塑人的精神、心灵,是人本城市发展的方向;论文着眼于城市竞争与可持续发展,倾力营建体验型城市,促进城市系统性增值,也是众多城市谋求超越的重要建构维度。本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作了深化或创新:厘清了城市人与都市人的术语差异,凸显了都市人概念的研究价值。基于都市人的主客体二象性,将城市研究从以城市为客体,转向到人城并重,重点探讨了都市人及其现代性、都市人所处的场域与心灵图景、都市对人心灵空间的形塑。以体验为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梳理了体验的概念、产生的机制,并将体验哲学纳入都市人及城市研究的范畴,以期奠定城市伦理和评判价值。提出了基于IPEC(Image、Position、Event、Culture)范式的四维城市体验路径,从实证出发构建了城市体验的测度与比较模型。以城市意象(Image)、定位(Position)、事件(Event)、文化(culture)为体验维度,以城市空间、经济历史文化等体验界面和体验元素为数据,选择了我国40个地级市作为样本进行了定量研究。首次提出体验型城市的概念,探究了建设体验型城市及城市体验化的复合进路。即通过塑造人本城市、发展体验经济、增强城市粘性、提升城市识别度、营造城市记忆空间、保持城市多样性、挖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城市品牌,推动体验型城市的建构从初级阶段(City Of Experience)向高级阶段(City For Experience)飞跃。出于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论文还提出了创设巴黎学的倡议。

陈悦[9](2015)在《吉林边境城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建筑学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地处与朝鲜、俄罗斯接壤的重要地理位置,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庞大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沿边境线上,分布着很多边境城市。本文以这些边境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即延吉市、图们市、珲春市、和龙市、龙井市、临江市、白山市、集安市八个城市。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的变化等都对边境城市的城市面貌造成了影响,体现在城市建筑上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首先对边境城市成因、分类和基本形式进行探讨和归类,然后范围由大到小,从我国边境城市发展现状入手,逐步深入分析吉林边境城市的发展情况。以城镇化为研究背景,总结出影响吉林边境城市城市特色的因素和现阶段城市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未来边境城市发展趋势提出适合突出吉林边境城市城市特色的建筑学策略。并以珲春市、集安市为例,对两个边境城市的城市风貌、建筑风貌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在上述提出的建筑学策略基础上提出适应个体城市的具体策略,同时对宏观策略加以检验。

张雪[10](2014)在《高铁效应下镇江城市空间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从第一条快速客运专线——秦沈客运专线的开通到京广高速铁路的营运,高铁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十余年,虽然起步比发达国家晚,但里程数和技术水平都已是世界领先。随着国内高速铁路网雏形的明确,高铁效应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铁作为一项相对超前的国家投资,使镇江借力发展成为可能。在大量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结合镇江城市空间发展现状与镇江高铁现状,围绕京沪高铁所产生的客运新通道、城市新区位、发展新节点的效应展开研究,分析了高铁对镇江城市空间发展产生效应的主要影响要素:自然条件、交通组织、城市功能和城市规模。从区域、城市、站点三个层面分析镇江如何响应高铁效应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区域层面从区域一体、合作共享和特色发展的角度与之呼应,城市层面立足交通新枢纽、产业新高地、城市新门户与之应对,站点层面从城市新功能、产业新发展、空间新形态三方面与之策应。在区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未来发展背景下,提出与高铁效应契合的区域、城市、站点空间发展思路,从产业结构、综合交通、空间结构三方面勾画新区域、新城市、新站点的空间发展优化方案。

二、城市增殖经营新目标:打造城市个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增殖经营新目标:打造城市个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化建设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趋同化现状分析
        1.1.2 城市品牌形象的文化建设
        1.1.3 北京市大兴区现况规划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以文化内涵提升市民认同度
        1.2.2 以文化品质带动城市竞争力
        1.2.3 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综述小结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5.1 重点
        1.5.2 难点
        1.5.3 创新点
2 城市文化与城市品牌形象系统
    2.1 城市文化与文化建设
    2.2 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3 从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到城市品牌形象系统
    2.4 城市品牌形象系统中的城市文化
        2.4.1 城市精神文化引领城市的“想法”
        2.4.2 城市制度文化规范城市的“说法”
        2.4.3 城市行为文化延续城市的“做法”
        2.4.4 城市物质文化呈现城市的“看法”
3 国内外城市品牌形象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3.1 国内外二级行政区城市品牌形象分析
    3.2 国内三级行政区城市品牌形象分析
        3.2.1 国内三级行政区城市品牌形象分析
        3.2.2 北京各市辖区城市品牌形象具体分析
    3.3 国内外城市品牌形象对比分析结论
4 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
    4.1 城市理念识别系统
        4.1.1 以城市精神文化支撑城市内涵和未来规划
        4.1.2 城市理念识别系统的建构
    4.2 城市行为识别系统
        4.2.1 以城市行为文化彰显城市性格和气质
        4.2.2 城市行为识别系统的建构
    4.3 城市感官识别系统
        4.3.1 以城市物质文化全面塑造城市整体美
        4.3.2 城市感官识别系统的建构
    4.4 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系统
        4.4.1 以整合传播打造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
        4.4.2 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系统的建构
    4.5 城市品牌形象管理系统
        4.5.1 以城市制度文化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4.5.2 城市品牌形象管理系统的建构
5 以“北京市大兴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例
    5.1 关于大兴区的调研与分析
        5.1.1 大兴区的历史背景与区位优势
        5.1.2 大兴区首邑文脉分析
        5.1.3 大兴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意义
    5.2 大兴区的城市定位
        5.2.1 以“京南古园囿·东方新国门”凸显大兴区文化特色
        5.2.2 以“国际会客厅”提升大兴区影响力
    5.3 大兴区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构建
        5.3.1 以理念识别凝练新国门意识
        5.3.2 以行为识别唤醒全体市民的“新国门”责任
        5.3.3 以感官识别丰富大兴的文化符号
        5.3.4 以传播系统拉近城市与人的距离
        5.3.5 以管理系统保障大兴的长效发展
    5.4 以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国家形象
    5.5 未来的城市品牌形象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书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绿道景观建设研究 ——以都江堰走马河绿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品质城市
        2.1.2 城市品质
        2.1.3 城市绿道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内研究进展
        2.2.2 国外研究进展
    2.3 理论研究
        2.3.1 品质城市相关理论
        2.3.2 绿道建设相关理论
        2.3.3 统计学理论
    2.4 小节
3 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绿道景观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3.2 评价方法的介绍
        3.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3.2.2 层次分析法的理论特点
        3.2.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构建原则
        3.3.2 基本结构
        3.3.3 指标选择
    3.4 确定指标权重
        3.4.1 建立判断矩阵
        3.4.2 层次单排序计算
        3.4.3 一致性检测
        3.4.4 专家打分
        3.4.5 计算出指标权重
    3.5 得到评价体系
    3.6 权重结果分析
4 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都江堰绿道景观设计策略
    4.1 都江堰绿道建设总体情况
        4.1.1 都江堰市绿道规划情况
        4.1.2 都江堰市绿道建设情况
    4.2 都江堰市绿道建设原则
        4.2.1 整体发展原则
        4.2.2 传承历史文化原则
        4.2.3 注重人本原则
        4.2.4 有机更新原则
    4.3 都江堰市绿道建设策略
        4.3.1 整合与优化生态环境
        4.3.2 提升空间活力
        4.3.3 增强宜居性
        4.3.4 打造个性化
    4.4 设计步骤
        4.4.1 定位绿道发展方向与建设目标
        4.4.2 资源调查,确定绿道规划布局路线
        4.4.3 设计沿线主要景点
        4.4.4 完善绿道服务设施
5 案例实践——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都江堰走马河绿道改建
    5.1 研究区概况
        5.1.1 项目区位
        5.1.2 项目背景
    5.2 项目地特征分析
        5.2.1 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5.2.2 人文地理特征分析
    5.3 设计依据
    5.4 设计定位和原则
        5.4.1 设计定位
        5.4.2 设计原则
    5.5 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设计目标
        5.5.1 提升生态环境
        5.5.2 提升城市活力
        5.5.3 打造宜居性城市
        5.5.4 突出城市个性
    5.6 设计方案
        5.6.1 规划范围
        5.6.2 总平面
        5.6.3 景观结构
        5.6.4 分段平面图
    5.7 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的走马河绿道具体提升策略
        5.7.1 整合与优化生态环境
        5.7.2 提升绿道空间活力
        5.7.3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舒适性
        5.7.4 融入地域文化,打造个性化
    5.8 小结
6 结语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策略初探 ——以当涂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辨析与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辨析与释义
        1.2.2 研究内容
    1.3 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城市更新学术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城市特色学术研究进展
        1.3.3 现有学术研究成果与不足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更新历程与时代要求
    2.1 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2.1.1 国内城市更新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2.1.2 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2.2 城市更新实践探索与现状问题
        2.2.1 城市更新规划实践及内容探索
        2.2.2 城市更新现状问题及内在原因
    2.3 新阶段城市更新多元趋势与新要求
        2.3.1 城市更新发展新趋势
        2.3.2 城市更新新要求
    2.4 新时代城市更新主要内容
        2.4.1 物质空间更新:空间优化与品质提升
        2.4.2 非物质空间更新:场所营造与内涵提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特色构成与特色维育框架
    3.1 城市特色的内涵与构成
        3.1.1 城市特色的概念内涵
        3.1.2 城市特色多元特征
        3.1.3 城市特色构成要素体系
        3.1.4 城市特色识别与挖掘方法
    3.2 城市特色维育的内涵与路径框架
        3.2.1 城市特色维育内涵
        3.2.2 城市特色维育基本原则与目标体系
        3.2.3 城市特色维育现状问题
        3.2.4 城市特色维育途径与技术框架
        3.2.5 城市特色维育内容构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更新和特色维育的互动耦合与策略路径
    4.1 城市更新与特色维育实践解析
        4.1.1 南京市不同层面城市更新与特色维育实践解析
        4.1.2 香港不同层面城市更新与特色维育实践解析
        4.1.3 特色化发展理念指导下城市更新实践特点
    4.2 城市更新对城市特色维育的作用与实现方式
        4.2.1 城市更新实现传统特色的再生与现代化发展
        4.2.2 城市更新实现时代特色的培育与地域化发展
    4.3 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的相关性及互动耦合方式
        4.3.1 规划目标的包含性
        4.3.2 规划内容的交集性
        4.3.3 规划层级的对应性
        4.3.4 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的互动耦合
    4.4 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路径框架
        4.4.1 自然生态特色维育
        4.4.2 历史文化特色维育
        4.4.3 都市空间特色维育
        4.4.4 产业经济特色维育
        4.4.5 不同层级特色维育要素引导与控制
    4.5 多维度城市更新特色维育策略与路径
        4.5.1 不同层级维度城市更新特色维育策略
        4.5.2 不同空间维度城市更新特色维育策略
        4.5.3 不同要素维度城市更新特色维育策略
        4.5.4 不同更新方式维度城市更新特色维育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规划实践
    5.1 当涂县城市发展现状与特色分析
        5.1.1 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5.1.2 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历史文化特色
        5.1.3 城市空间发展演变与现状特色
        5.1.4 城市经济产业特色
        5.1.5 城市特色总结
    5.2 当涂县城市特色问题
        5.2.1 自然生态特色
        5.2.2 历史文化特色
        5.2.3 都市空间特色
        5.2.4 产业经济特色
    5.3 城市特色定位
    5.4 城市更新中特色维育策略
        5.4.1 多层级引导城市更新特色维育
        5.4.2 多空间维度、网络化构建“点-线-面”复合的当涂城市特色空间系统
        5.4.3 实现多元要素特色维育
        5.4.4 多元更新方式实现城市特色维育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济南独立书店发展与城市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城市的文化符号——济南独立书店文化意义探析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符号学表征
        一、城市具有文化属性,文化富含符号意义
        二、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城市文化与独立书店文本解读
        一、城市文化与独立书店的文本意义
        二、独立书店作用于城市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 参与本地文化建构——济南独立书店文化功能研究
    第一节 济南民营书店发展历史
        一、民国时期民营书业的辉煌发展
        二、90年代至今独立书店曲折历程
        三、济南独立书店发展现状与形势
    第二节 济南独立书店参与文化建构方式
        一、精选图书引导阅读文化
        二、打造特色开启空间文化
        三、聚焦本土发扬济南文化
        四、联姻媒体传播书店文化
第三章 媒介、载体、分子——济南独立书店城市文化身份探究
    第一节 传播地域文化的媒介
        一、发掘济南文化基因
        二、培养济南城市个性
        三、构建济南城市形象
    第二节 举办文化活动的载体
        一、提供文化交流场域
        二、促进书店文化传播
    第三节 构建城市文化的分子
        一、原创图书文化内容
        二、提升济南人文气质
        三、营造城市阅读氛围
    第四节 独立书店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评判
第四章 外扰与内疾共存——济南独立书店建构文化的困境与不足
    第一节 济南独立书店建构城市文化的困境
        一、资金困难阻碍文化发展
        二、助力不足抑制文化众筹
        三、市场冲突降低文化含量
        四、网络进攻吞噬文化空间
    第二节 济南独立书店发展的不足
        一、读者定位不明晰,书店缺乏异质性
        二、本土独立书店缺乏自由的阅读空间
        三、外来独立书店缺乏与城市的契合点
        四、书店宣传不到位,知名度有待提升
        五、文创产品缺创意,美学实用相脱节
        六、业态融合有障碍,缺乏文化关联性
        七、合作意识尚缺乏,单打独斗力薄弱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5)更新过程视角下的宁沪内城工业空间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和功能的转型提升
        1.1.2 文化复兴战略背景下,工业空间的文化价值传承
        1.1.3 新兴产业文化价值追求下,工业空间的转型与重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界定
    1.4 工业空间的更新理论及实践研究综述
        1.4.1 国外工业空间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工业空间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1.4.3 小结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空间生产和资本循环理论框架
    2.1 空间生产理论
        2.1.1 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
        2.1.2 空间生产研究演进
    2.2 空间-资本理论
        2.2.1 多种形式的资本主体
        2.2.2 资本空间化
        2.2.3 空间资本化
    2.3 资本循环理论
        2.3.1 第一阶段:货币资本循环
        2.3.2 第二阶段:生产资本循环
        2.3.3 第三阶段:商品资本循环
    2.4 以资本循环与资本增殖为切入点的评述框架
        2.4.1 工业空间的资本结构
        2.4.2 工业空间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
        2.4.3 建立评述框架
第三章 宁沪工业空间生产过程解析
    3.1 宁沪工业空间生产历程演进
        3.1.1 更新初期:被动式空间生产时期(1988-1998 年)
        3.1.2 更新十年:实验性工业空间生产时期(1998 年-2006 年)
        3.1.3 更新二十年:规范化和模式化工业空间生产时期(2006 年-2018 年)
    3.2 工业空间生产的三种生产方式
        3.2.1 实验性——文化主体主导型空间生产
        3.2.2 模式化——经济主体主导型空间生产
        3.2.3 制度化——权力主体主导型空间生产
    3.3 实验性——文化主导型案例解析
        3.3.1 空间权力争夺阶段:特殊时期文化资本夺取主导生产(1999-2004 年)
        3.3.2 空间资源分配阶段: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分配方式(2004-2008)
        3.3.3 空间价值消费阶段:截然不同的结局(2008-2018)
        3.3.4 结论
    3.4 模式化——经济主导型案例解析
        3.4.1 空间权力协商阶段:经济主体通过联合权力主体,协定获得主导权
        3.4.2 空间资源分配阶段:经济主体主导招商引资
        3.4.3 空间价值消费阶段:模式化衍生文化品牌
        3.4.4 结论
    3.5 制度化——权力主导型案例解析
        3.5.1 空间权力代理阶段:权力资本主体寻求权力代理方
        3.5.2 空间资源分配阶段:权力资本主体通过代理方主导招商引资
        3.5.3 空间价值消费阶段:权力主体主导文化价值输出
        3.5.4 结论
第四章 宁沪工业空间再生特征和机制
    4.1 资本主体参与特征
        4.1.1 最初的拓荒者——文化资本主体
        4.1.2 利益的追逐者——经济资本主体
        4.1.3 制度化的推手——权力资本主体
    4.2 资本循环阶段特征
        4.2.1 购买阶段——空间权力归属
        4.2.2 生产阶段——空间资源分配
        4.2.3 消费阶段——空间价值消费
    4.3 资本增殖过程特征
        4.3.1 权力主体制定权力资本增殖规则
        4.3.2 经济主体掌握经济资本增殖逻辑
        4.3.3 文化主体擅长文化资本价值增殖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表

(6)非遗保护视角下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以呈贡花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调研照片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创新点和重难点
    四、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呈贡花灯
    第一节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贡花灯
        一、呈贡花灯的源流
        二、呈贡花灯的现状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中呈贡花灯面临的问题
        一、戏曲人才储备不足
        二、精英参与后继乏力
        三、戏曲市场亟待培育
        四、当地政府缺乏统筹
第二章 非遗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
    第一节 非遗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非遗项目是城市文化软实力
        二、城市文化建设提升非遗价值
        三、非遗传承与文化建设双向建构
    第二节 云南昆明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在:城市个性形象缺失
        二、内在:城市文化底蕴消解
第三章 立足非遗保护的城市文化建设构想
    第一节 聚合非遗保护文化力
        一、保护非遗传承队伍
        二、培育文化创意人才
        三、拓展戏曲文化市场
        四、整合多元文化力量
    第二节 建构城市文化生产场
        一、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二、彰显城市人文特色
    第三节 打造城市文化审美场
        一、公共艺术的美育价值
        二、社会美育的实施路径
结语
附录 云南省昆明市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研究 ——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进展
        1.5.1.1 空间生产思想历史演进
        1.5.1.2 空间生产实证研究
        1.5.1.3 水上游研究
        1.5.2 国内研究进展
        1.5.2.1 空间生产研究知识体系
        1.5.2.2 旅游空间生产研究
        1.5.2.3 水上游研究
        1.5.2.4 珠江夜游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1.7.1 研究对象
        1.7.2 资料来源及处理
    1.8 研究的检验
第二章 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体系
    2.2 空间生产逻辑
        2.2.1 空间生产的权力逻辑
        2.2.2 空间生产的资本逻辑
        2.2.3 空间生产的市场逻辑
        2.2.4 空间生产的事件逻辑
    2.3 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
        2.3.1 都市水上夜游空间逻辑
        2.3.2 空间三元论下的分析框架
        2.3.3 微观权力下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空间三元论视角下的游船空间生产
    3.1 游船的空间实践:游船空间在珠江上的演绎
        3.1.1 游船空间在珠江上的演绎
        3.1.2 游船空间在珠江上演绎的实质
    3.2 游船的空间表征:官方对游船空间的建构
        3.2.1 官方宣传文本对游船空间的建构
        3.2.1.1 文本资料的处理
        3.2.1.2 游船空间形象建构
        3.2.1.3 游船空间形象测量量表
        3.2.2 官方命名对游船空间的建构
        3.2.2.1 游船命名的旅游属性
        3.2.2.2 游船命名的商业属性
        3.2.3 官方对游船空间建构的实质
    3.3 游船的表征空间:使用者体验到的游船空间
        3.3.1 游客视角下的游船空间属性认知
        3.3.2 居民视角下的游船空间性质生成
        3.3.2.1 空间性质
        3.3.2.2 空间性质生成
        3.3.3 使用者体验到的游船空间的实质
    3.4 游船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关系
        3.4.1 游船空间生产三元辩证下的二元张力
        3.4.2 游船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船空间生产
    4.1 话语的现实实践与社会文化语境
        4.1.1 话语的现实实践语境
        4.1.2 话语的社会文化语境
        4.1.2.1 空间权力的对象转变
        4.1.2.2 空间的符号化转变
    4.2 游船空间的规训权力生产
    4.3 游船空间的工具性空间生产
        4.3.1 空间的分割
        4.3.1.1 空间的分层
        4.3.1.2 座位的排列
        4.3.2 时间的编排
        4.3.3 话语的渗透
        4.3.4 身体的控制
        4.3.5 空间权力主体嫁接
        4.3.6 空间意义重新抒写
        4.3.7 空间性质改写
    4.4 游船空间的权力反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三元论视角下的游线空间生产
    5.1 游线空间实践:物质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5.1.1 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5.1.1.1 城外边缘空间形态向都市核心空间形态转变
        5.1.1.2 自然景观空间形态向人文景观空间形态转变
        5.1.1.3 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特点
        5.1.2 空间当下主要形态
        5.1.2.1 主要形态的呈现
        5.1.2.2 主要形态的特点
        5.1.3 游线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实质
    5.2 游线空间表征:权力主体对游线空间的构想
        5.2.1 游线空间表征的标志性事件
        5.2.2 游线空间表征的演变:政策与规划文本
        5.2.2.1 早期的规划重心在于商贸与生产
        5.2.2.21978 年后的规划重视景观建设
        5.2.2.31998 年始的规划重心在于城市形象
        5.2.2.4 空间表征演变的呈现
        5.2.3 游线空间构想的实质
    5.3 游线表征空间:游客体验到的游线空间
        5.3.1 资料来源
        5.3.2 理论模型构建
        5.3.2.1 开放性编码
        5.3.2.2 主轴编码
        5.3.2.3 选择性编码
        5.3.2.4 理论饱和检验
        5.3.3 初始验证模型构建与量表开发
        5.3.3.1 初始验证模型构建
        5.3.3.2 初始测量量表开发
        5.3.3.3 小样本试测
        5.3.4 正式验证模型构建与检验
        5.3.4.1 数据收集与基本描述
        5.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4.4 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5.3.5 结果分析
        5.3.5.1 不同类型的景观体验对整体景观体验的影响
        5.3.5.2 景观体验对都市体验与自我体验的影响
        5.3.5.3 都市体验对自我体验的影响
        5.3.6 游线表征空间的实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线空间生产
    6.1 游线空间:现代性语境下的“异托邦”
    6.2 游线空间生产:“异托邦”空间生产
        6.2.1 官方建构下的“异托邦”空间生产
        6.2.1.1 命名:异托邦空间的界限
        6.2.1.2 内容:异托邦空间的隐喻
        6.2.2 游客建构下的“异托邦”空间生产
        6.2.2.1 镜像:异托邦空间的呈现
        6.2.2.2 朝拜:异托邦空间的魅力
        6.2.3 游线空间生产机制
        6.2.4 游线空间生产反思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城市体验与体验型城市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文本阅读与城市阅读研究综述
        1.2.2 用户体验研究综述
        1.2.3 城市设计研究综述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理论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创新点
2 都市人
    2.1 从城市到都市
        2.1.1 城市与都市
        2.1.2 都市:现代化的城市
    2.2 城市人与都市人
        2.2.1 城市与城市人
        2.2.2 都市人
        2.2.3 同为主体与客体的都市人
    2.3 都市人所处的场域与心灵图景
        2.3.1 社会发展的都市化倾向与后现代流动空间
        2.3.2 景观社会与日常审美生活化
        2.3.3 欲望、享乐与当代都市人
    2.4 城市的语境呈现及对都市人心灵空间的形塑
        2.4.1 城市建筑的语境呈现
        2.4.2 城市对都市人心灵空间的形塑
3 体验
    3.1 “体验”的概念
        3.1.1 “体验”的词语史
        3.1.2 “体验”的概念史
    3.2 体验的产生机制和类型
        3.2.1 体验的产生
        3.2.2 体验的极致
        3.2.3 体验的分类
    3.3 体验哲学
        3.3.1 体验哲学的提出
        3.3.2 体验哲学即生命哲学
        3.3.3 以体验为哲学基础的城市研究
4 体验城市和城市体验
    4.1 体验城市
        4.1.1 体验城市的四种面向
        4.1.2 体验城市诸种路径
    4.2 城市体验
        4.2.1 城市体验的特性
        4.2.2 城市体验的共性
        4.2.3 城市体验的测度与比较
    4.3 城市声誉悖论
        4.3.1 遗产中的遗憾
        4.3.2 悖论不悖
5 城市体验四维模式
    5.1 城市意象对城市体验的影响
        5.1.1 城市意象与城市体验
        5.1.2 城市意象导向下的城市体验感知
    5.2 城市定位对城市体验的影响
        5.2.1 城市定位
        5.2.2 城市定位与城市体验的关系
        5.2.3 不同城市定位下的城市体验营造
    5.3 城市事件
        5.3.1 城市事件的多元性
        5.3.2 城市事件的功能性
        5.3.3 城市事件的体验性
    5.4 城市文化
        5.4.1 城市文化的形成、个性与传播
        5.4.2 城市文化与都市人
        5.4.3 城市人本体验与文化回归
6 构建体验型城市
    6.1 体验型城市及城市体验化
    6.2 使命
    6.3 构建体验型城市的路径与策略
        6.3.1 城市意象维度策略
        6.3.2 城市定位维度策略
        6.3.3 城市事件维度策略
        6.3.4 城市文化维度策略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城市体验可行性评价
    7.3 城市体验局限性评价
    7.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吉林边境城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建筑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边境城市发展情况
    2.1 边境城市概述
        2.1.1 边境城市的成因
        2.1.2 边境城市的特点
        2.1.3 边境城市的城市布局
    2.2 我国边境城市发展情况
        2.2.1 我国边境城市分布
        2.2.2 中国边境城市发展现状
        2.2.3 影响我国边境城市形态的因素
        2.2.4 东北地区边境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2.3 吉林省边境城市分析
        2.3.1 吉林省城市规模
        2.3.2 吉林省边境城市城镇化介绍
        2.3.3 影响吉林边境城市形态的因素
        2.3.4 吉林省边境城市城市特色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边境城市的建筑学策略
    3.1 边境城市发展趋势
        3.1.1 未来边境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1.2 吉林省边境小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
    3.2 边境城市发展原则
    3.3 吉林边境城市发展的建筑学策略
        3.3.1 城市发展共性
        3.3.2 城市设计策略
        3.3.3 吉林边境城市发展中的建筑学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城市形态分析
    4.1 东北亚金三角——珲春市
        4.1.1 城市概况
        4.1.2 城市形态
        4.1.3 城市建筑形态解析
        4.1.4 建筑学策略
        4.1.5 例证——珲春宾馆
    4.2 边陲古城——集安
        4.2.1 城市概况
        4.2.2 城市形态
        4.2.3 城市建筑形态解析
        4.2.4 建筑学策略
        4.2.5 例证——高句丽王朝古城墙遗址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高铁效应下镇江城市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对象与概况
        1.4.1 研究对象
        1.4.2 镇江概况
        1.4.3 京沪高铁概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实践综述
    2.1 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关理论
        2.1.1 区位理论
        2.1.2 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2.1.3 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关系理论
    2.2 相关研究动态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3 研究概述总结
    2.3 相关实践概况
        2.3.1 国外实践概况
        2.3.2 国内实践概况
        2.3.3 实践经验总结
第三章 高铁效应对镇江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3.1 镇江空间发展现状
        3.1.1 城市空间布局
        3.1.2 空间发展困惑
    3.2 镇江高铁客运状况
        3.2.1 客流量
        3.2.2 设施配套
    3.3 高铁的效应与影响
        3.3.1 高铁效应
        3.3.2 对镇江城市空间发展要素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镇江城市空间发展对高铁效应的响应
    4.1 区域呼应
        4.1.1 区域一体
        4.1.2 合作共享
        4.1.3 特色发展
    4.2 城市应对
        4.2.1 交通新枢纽
        4.2.2 产业新高地
        4.2.3 城市新门户
    4.3 站点策应
        4.3.1 城市新功能
        4.3.2 产业新发展
        4.3.3 空间新形态
    4.4 小结
第五章 高铁视野下的镇江城市空间发展优化
    5.1 未来发展背景
        5.1.1 区域一体化
        5.1.2 新型城镇化
        5.1.3 生态文明
    5.2 空间发展思路
        5.2.1 新区域
        5.2.2 新城市
        5.2.3 新站点
    5.3 空间优化方案
        5.3.1 区域
        5.3.2 城市
        5.3.3 站点
    5.4 小结
第六章 绪论与创新点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城市增殖经营新目标:打造城市个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化建设的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D]. 王琬惠. 北京印刷学院, 2020(12)
  • [2]品质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绿道景观建设研究 ——以都江堰走马河绿道为例[D]. 葛炜路.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3]城市更新与城市特色维育策略初探 ——以当涂县为例[D]. 潘容容. 东南大学, 2019(06)
  • [4]济南独立书店发展与城市文化建构[D]. 贾晓晶.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更新过程视角下的宁沪内城工业空间再生研究[D]. 米雪. 东南大学, 2019(05)
  • [6]非遗保护视角下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以呈贡花灯为例[D]. 李炳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研究 ——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例[D]. 余构雄.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城市体验与体验型城市构建研究[D]. 王济民. 武汉大学, 2018(03)
  • [9]吉林边境城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建筑学策略[D]. 陈悦. 吉林建筑大学, 2015(05)
  • [10]高铁效应下镇江城市空间优化研究[D]. 张雪. 苏州科技学院, 2014(09)

标签:;  ;  

城市扩散管理新目标:打造城市个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