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神经外科联合夹闭颅内动脉瘤

显微神经外科联合夹闭颅内动脉瘤

一、显微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张风越[1](2021)在《术中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电生理监测的使用价值,判断在术中电生理监测下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安全时长,为显微夹闭颅内动脉瘤术中进行临时阻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对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研究,将术中使用电生理监测的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脑血管显影,如CTA或DSA等,确诊颅内动脉瘤后进行在电生理监测下的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术中使用美国CASCADE PRO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术后记录患者肌力等神经功能变化,24小时内复查颅脑CT,7天内复查颅脑CTA或DSA。将所获得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术中电生理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7例患者共有123个颅内动脉瘤,完全夹闭122个,其中在术中临时阻断的有60例,术后第1天出现脑缺血事件的有25例,在经过积极的干预后,出院时有4例神经功能未恢复。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Hunt-Hess分级(P<0.05)、术中临时阻断(P<0.050)是造成术后出现脑缺血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临时阻断时长和是否出现术中电生理预警进行ROC曲线绘制,得到的曲线下面积0.78(P<0.05),95%置信区间为(0.651,0.908),最大尤登指数为0.580对应的临界值为372.5秒,敏感度为0.818,特异性为0.762,阳性预测率为66.67%,阴性预测率为90.70%。对临时阻断时长和是否出现术后缺血时间进行ROC曲线绘制,得到的曲线下面积0.667(P<0.05),95%置信区间为(0.510,0.824),最大尤登指数0.433对应的临界值为430.5秒,敏感度为0.592,特异性为0.842,阳性预测率为68.42%,阴性预测率为78.05%。临时阻断时长以6min为金标准的灵敏度为64.29%,特异度为90.63%,尤登指数为0.549,阳性预测率为85.71%,阴性预测率为74.36%。结论:1.Hunt-Hess分级和术中临时阻断是患者术后出现脑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2.在本次研究中,术中临时阻断尽量控制在6 min以内,有助于减少缺血事件;如果辅以电生理监测,可以更好地控制阻断时间,甚至适当延长阻断时间。

刘春阳[2](2021)在《Yasargil T-Bar动脉瘤夹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现代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夹闭治疗日趋完善,动脉瘤夹也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更新换代,新一代开窗型动脉瘤夹—Yasargil T-Bar夹,在治疗某些复杂型动脉瘤时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为神经外科医生进一步探讨、研究复杂动脉瘤提供了方向。目的:研究Yasargil T-Bar夹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实效性、外科技巧及临床经验。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入院经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age,SAH),经CTA或DSA进一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AN),并使用Yasargil T-Bar钛合金夹经显微夹闭治疗的病例。共筛选7例,统计颅内动脉瘤的类型、位置、大小与指向;T-Bar夹规格型号(倾斜角度、叶片直径、闭合力等)、数量;患者Hunt-Hess、Fisher、GCS分级;手术方式、有无术中二次破裂、有无并发症及预后的MRS与GOS评分。继而进一步分析Yasargil T-Bar钛合金夹在复杂动脉瘤应用中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从而更进一步探索手术技巧、总结临床经验以期指导治疗及预后。结果:2例女性患者术中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7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出院时无肢体活动障碍,仅有1例仍留有上眼睑下垂、瞳孔扩大、光反消失等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出院后612个月行头部CTA或DSA随访,无动脉瘤复发,4例无载瘤动脉狭窄,1例狭窄10%,1例狭窄15%,1例狭窄20%,均无临床症状,侧支循环良好;电话随访6个月2年。m RS评分1分7例,GOS评分5分7例;均未有新的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障碍。结论:Yasargil T-Bar钛合金夹在显微夹闭动脉瘤的应用中可以为治疗复杂动脉瘤提供更强的闭合力、更高的闭塞率和更好的载瘤动脉重建,同时保留血管周围临近分支和周围神经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Yasargil T-Bar钛合金夹的应用可以为临床夹闭动脉瘤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更好的临床效果。

陈伟[3](2021)在《非优势A1侧翼点入路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非优势A1侧翼点开颅与优势A1侧翼点开颅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优劣势。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9月1日~2019年9月31日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开颅手术的存在优势A1现象的5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手术治疗入路方式,分成采用非优势A1侧翼点开颅组32例和采用优势A1侧翼点开颅组26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神经外科手术组医师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年,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显微镜下手术操作时间,夹闭方式(简单夹闭、复杂夹闭),术后3个月、术后1年复查头颅DSA(动脉瘤残留和复发情况),术后1年GOS评分等预后指标等一般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不同开颅方式的优劣势。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显微镜下手术操作时间:非优势A1侧翼夹点开颅组显微镜下操作时间为1.57±0.32h,优势A1侧翼点开颅组显微镜下操作时间为1.63±0.37h,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夹闭方式:非优势A1侧翼夹点开颅组简单夹闭25例,复杂夹闭7例,优势A1侧翼点开颅组简单夹闭12例,复杂夹闭7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6.35,p<0.05)。4.术后动脉瘤残留或复发:非优势A1侧翼夹点开颅组术后3月动脉瘤残留或复发2例(6.25%),术后1年动脉瘤残留或复发3例(9.38%);优势A1侧翼点开颅组术后3月动脉瘤残留或复发2例(7.69%),术后1年动脉瘤残留或复发2例(7.69%),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GOS评分:非优势A1侧翼夹点开颅组预后良好率91.3%,优势A1侧翼点开颅组预后良好率95.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优势A1侧翼夹点开颅与优势A1侧翼点开颅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临床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能够易化瘤颈显露过程和简化夹闭方式。

彭占威[4](2020)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筛选与总结,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手术后导致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CDI)的相关因素,进而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中枢性尿崩症发病原因,以指导临床诊疗。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接受前交通动脉瘤开颅显微夹闭术的患者共154例(其中术后并发CDI者13例,8.44%),男61例,女93例,年龄33~76岁,平均56.41±8.71岁。其中除5例患者的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是常规行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偶然发现外,其他患者初步诊断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而且诊断标准都是通过高质量(如无运动伪影等)、非强化高分辨率CT首先推断出来的,而后再经过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ACOA。研究方法:分析所选病患的动脉瘤解剖学的不同(瘤体直径、瘤顶指向)、术前情况差异(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前明确高血压、手术时机选择)、术中情况(临时阻断时间、有无动脉瘤破裂、有无吸除直回、有无确切穿支血管损伤、弥漫性脑肿胀)、术后情况(尿崩症发生情况、CT有无明确新发梗死)等,根据术后并发CDI的情况,所选资料分成“无CDI组(141例)”和“CDI组(13例)”。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关于ACOA夹闭术后发生CD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CDI组和无CDI组比较,所有纳入的标准中,术后CT确切新发梗死灶、瘤顶指向、术中临时阻断时间、术前Hunt-Hess分级等因素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ACOA夹闭术后继发CDI的重要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仅支持术中动脉瘤破裂是ACOA夹闭术后继发CD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COA夹闭术后继发CDI与病患性别、年龄、瘤径大小、瘤顶指向、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Fisher分级、术前明确高血压、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吸除直回、术中临时阻断时间、术中确切的穿支血管损伤、弥漫性脑肿胀、术后CT确切的新发脑梗无关,而术中动脉瘤破裂是ACOA夹闭后继发CDI的独立危险因素,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有助于避免术后CDI的发生。

罗来兵,陈光贵,叶沛,杨士勇[5](2020)在《血管介入栓塞术和显微外科夹闭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血清MCP-1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栓塞术和显微外科夹闭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8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血管介入栓塞术组(n=39)手术方式选用血管介入栓塞术;显微外科夹闭术组(n=42)选用显微外科夹闭术。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分及血清MCP-1水平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结果。结果血管介入栓塞术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外科夹闭术组[(2.1±0.5) h比(3.0±0.6) h,(11.5±2.1) d比(18.6±2.5) d](P <0.05)。NIHSS评分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 <0.05),不同时点间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变化趋势不同,均呈下降趋势,但血管介入栓塞术组下降幅度更大。MBI评分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 <0.05),不同时点间两组患者MBI评分的变化趋势不同,均呈上升趋势,但血管介入栓塞术组上升幅度更大。血清MCP-1水平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作用(P <0.05),不同时点间两组血清MCP-1水平的变化趋势不同,均呈下降趋势,但血管介入栓塞术组降低幅度更大。血管介入栓塞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显微外科夹闭术组[15.38%(6/39)比35.71%(15/42)](P <0.05)。血管介入栓塞术组的恢复良好率显着高于显微外科夹闭术组[69.23%(27/39)比47.62%(20/42)](P <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优于显微外科夹闭术,且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远期疗效更加突出,可能与该术式对脑组织的损伤较轻有关。

余国清[6](2020)在《单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侧入路显微夹闭的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影像学资料,寻找某些相关的影像学特征,以利于选择合适的病例行单侧入路夹闭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及联合外院62例确诊为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单侧入路一期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根据入院时情况进行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出院时进行改良的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头颅CT脑水肿程度、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包括动脉瘤形态、大小、瘤体朝向、对侧动脉瘤有关的影像学参数,以及手术时间、治疗结果和术后并发症,并对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62例MIA患者中有SAH相关症状51例,无SAH相关症状11例,发病年龄在2875岁,平均年龄55.23±9.81岁,男性22例(35.48%),女性40例(64.52%),预后良好59例(95.16%)、预后不良3例(4.84%)。住院时间为17.32±4.71天,手术时间为3.93±1.01小时。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总共143个,均为囊状动脉瘤,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9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52个,颈内动脉动脉瘤17个,眼动脉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1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8个,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9个。动脉瘤大小<3mm者17个,3mm≤动脉瘤大小<5mm者57个,5mm≤动脉瘤大小<7mm者43个,7mm≤动脉瘤大小<10mm者18个,10mm≤动脉瘤大小<25mm者8个,动脉瘤大小≥25mm者0个。术前头颅CT无脑水肿11例、局灶性脑水肿51例、全脑水肿0例。单侧入路共夹闭141个动脉瘤,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9个,包括15个为对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对侧A1+M1的总长度平均28.15±1.91mm,对侧动脉瘤的形态均为囊状,对侧动脉瘤到手术入路侧的平均距离为83.41±3.41mm,对侧动脉瘤的朝向前上3例、后侧7例、下侧5例;夹闭眼动脉动脉瘤7个,其中有3个对侧眼动脉动脉瘤,动脉瘤为囊状,无瘤壁钙化,视交叉前距离7.80±0.62mm,视神经间距离12.83±1.32mm,鞍结节水平两侧颈内动脉之间的距离12.83±1.70mm,两侧前床突之间距离平均为28.07±1.94mm,对侧动脉瘤的朝向前内侧1例、内侧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52个、颈内动脉动脉瘤17个、眼动脉动脉瘤6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1个、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9个。结论:1、术前Hunt-Hess分级为0-Ⅲ级,头颅CT为局灶性脑水肿,优先处理责任动脉瘤,并考虑一期处理颅内多发动脉瘤。2、对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以及对侧眼动脉动脉瘤,满足其特定的解剖和影像学参数时,可考虑选择一期行单侧入路夹闭对侧动脉瘤。3、对侧后交通动脉瘤和对侧颈内动脉动脉瘤,动脉瘤朝向、大小合适,综合评估后可以选择一期行单侧入路夹闭对侧动脉瘤。

卢春李[7](2020)在《影响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显微夹闭手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结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与分型,探究影响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neurysm,AChAA)显微手术预后的因素,为提高术后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收集并整理199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8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并且确诊为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治疗上采用显微夹闭术。术后保持六个月以上随访,并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结合AChAA形态学特点的分型,以及对术前CT显示的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特点进行新的分型,探究影响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首先,将患者的预后设为因变量,把可能影响他们预后疗效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包括患者术前情况、动脉瘤特征以及手术时机等方面的12项参数。通过单因素秩和检验的初筛,以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进一步分析,最终确定影响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关于术后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缺血性并发症(AChA综合征)的研究,将术前CT显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分型、术前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动脉瘤的发出部位共5项参数,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的精确检验,分析它们与术后AChA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有无关系。结果:本组86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共111个动脉瘤,共成功夹闭动脉瘤111个。本研究是迄今为止报道由同一手术者主刀完成的最大系列的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手术夹闭,在86名患者中有80名(93.02%)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术后有13例患者出现不同种类的并发症。其中,6名患者(6.98%)出现术后脉络膜前动脉缺血性并发症。手术死亡率仅为5.81%。术后6个月随访时,86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按mRS评分结果为:治愈有78例(mRS 0~1分);自理有2例(mRS 2~3分);植物状态1例(mRS 4~5分);死亡5例(mRS 6分)。术前CT显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分型(OR=3.727,P=0.000,95%CI:1.850~7.508)、动脉瘤瘤体大小(OR=6.335,P=0.000,95%CI:2.564~15.647)及是否存在术后并发症(OR=4.141,P=0.000,95%CI:1.995~8.599)是影响AChAA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与术后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的发生率有关的因素为动脉瘤的发出部位(P=0.000)。脉络膜前动脉毗邻或并入动脉瘤颈部的解剖结构会使得夹闭更加困难,并且更不容易保持脉络膜前动脉的通畅性。结论:术前CT显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分型、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有无术后并发症,是影响AChAA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脉络膜前动脉毗邻或并入动脉瘤颈部的解剖结构会增加术后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发生的机率。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指导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治疗,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陆黎春[8](2020)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翼点入路两种手术入路对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手术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期间苏大附一院收治的86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47例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进行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9例患者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术后一周对两组患者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前交通动脉瘤闭合情况来评估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切口及骨瓣大小和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内经头颅CTA检查均显示动脉瘤被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进一步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76.72±43.16)分钟、住院时间(15.13±5.31)天、术中输血2例、切口长度(9.94±1.69)厘米、骨瓣大小(13.73±2.99)平方厘米、住院费用(61826.87±8983.96)元、去骨瓣率0%优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219.43±58.94)分钟、住院时间(17.00±5.88)天、术中输血11例、切口长度(16.68±2.70)厘米、骨瓣大小(46.81±25.95)平方厘米、住院费用(67041.00±9225.69)元、去骨瓣率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GOS评分为(3.92±0.63)分;对照组患者GOS评分为(2.78±0.47)分。GO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理机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生理职能(Role-Physical,RP)、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情感职能(Role-Emotional,RE)、精力(Vitality,VT)、一般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以及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院时PF、RP、BP、GH、VT、SF、RE以及MH评分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包括颅内血肿、脑积水、颅内感染、癫痫、脑脊液漏、面神经损伤、脑血管痉挛、术后脑梗塞以及切口愈合不良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9)明显低于对照组(14/47)相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相对于翼点入路手术,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能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输血,切口较小,具备了有效性、安全性,相比更突出了微创性②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相对于翼点入路来说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康复效果更好,术后生活质量更好。③眶上外侧入路适应于Hunt-Hess为Ⅰ-Ⅲ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

陈毅斌[9](2020)在《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on artery aneurysms,ACoAA)是最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大约占20%。动脉瘤首次破裂的死亡率为40%,再次破裂死亡率达80%。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闭塞动脉瘤,以防止再破裂出血。但无论是夹闭手术还是介入栓塞,患者的治疗预后差异较大。因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多变的病情和动脉瘤复杂的解剖特征,影响治疗预后的混杂因素多,评估其与预后的关联强度较为困难。本研究收集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的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究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通过夹闭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199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数据。数据处理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上进行。分组为1999年~2008年与2009年~2018年两个手术组、2009年~2018年手术组与介入组。首先比较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情况,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定量、等级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或秩和检验,分析两个手术组之间的预后差异及2009年~2018年手术组与介入组的预后差异。然后根据GOS评分,将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将组间有差异指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最后将相关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99年~2008年手术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为32.7%,2009年~2018年手术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降低为21.3%,且2009年~2018年手术组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梗塞率均较低(P<0.05)。2009年~2018年手术组与介入组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动脉瘤形态4项因素对治疗预后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治疗时期、动脉瘤大小、动脉瘤指向、术中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术后脑梗塞、术后脑积水及术后脑出血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塞、术后脑出血在不同预后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2009年~2018年通过夹闭手术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较1999年~2008年明显改善。2009年~2018年夹闭手术组与介入栓塞组患者的预后无显着差异。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治疗时期、动脉瘤大小、动脉瘤指向、术中破裂、术后脑血管痉挛、术后脑梗塞、术后脑积水及术后脑出血均是影响患者治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塞、术后脑出血是影响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贻宽[10](2020)在《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高,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开颅手术夹闭瘤颈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如何减小开颅手术带来的伤害、寻求更为合适的手术入路成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热点,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研究,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而为优化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通过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以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分析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特征;2、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通过医院影像PACS系统内筛选的100例副鼻窦薄层CT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对额窦的结构特点、额窦气化分度、气化体积进行研究,进而科学掌握额窦的影像解剖学特征;3、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并经高年资手术医师在术前判断既能经翼点入路手术又能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手术的6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序号随机分为翼点入路组(简称翼点组)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组(简称微骨窗组),每组患者各30例。翼点组使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翼点入路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微骨窗组使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两组均在术前、术中对前交通动脉瘤进行精准定位,进而对瘤颈进行精准夹闭;对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解剖显微结构进行研究分析(1)尸头灌注良好,标本模型得以构建;(2)额外侧微骨窗入路颞肌的切开长度短、剥离程度小、入路位置基本不会引起额窦意外开放、不需要去除蝶骨嵴;(3)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均能良好地显露鞍区及周围结构;(4)三种不同的入路方式所显露的血管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显露: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脑前动脉A2:眶上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1: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2: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大脑中动脉M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显露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翼点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9项,眶上微骨窗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8项,额外侧微骨窗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9项。2.额窦的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1)额窦的大小:左侧额窦的长度为(1.42±0.36)cm,宽度为(0.92±0.23)cm,右侧额窦的长度为(1.44±0.31)cm,宽度为(0.95±0.29.)(2)额窦的气化分度:左侧额窦中:未发育0例(0.0%),Ⅰ度额窦21例(21.0%),Ⅱ度额窦49例(49.0%),Ⅲ度额窦30例30.0%);右侧额窦中:未发育0例(0.0%),Ⅰ度额窦47例(47.0%),Ⅱ度额窦45例(45.0%),Ⅲ度额窦8例(8.0%)。(3)额窦气化容积:男性左侧额窦容积为(4.52±2.08)ml,右侧为(4.13±1.96)ml;女性左侧额窦容积为(2.68±1.76)ml,右侧为(2.52±1.82)m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额窦是副鼻窦中最容易发生变异的腔体,变异类型较为复杂,形态各异,额窦缺失及额窦气化过度均属于额窦发育异常,不同个体间额窦结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个体左右两侧的额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5)额窦CT影像能准确地反映额窦的位置、大小、形状、变异程度等解剖特征,通过术前详细阅读患者额窦CT影像,能在设计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方案时,有效避开额窦、减少额窦意外开放风险。3.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1)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年龄、男女比例、瘤体直径、瘤体指向等)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2)翼点组的手术时间为(95.23±2.05)min,微骨窗组的手术时间为(55.18±3.12)min,微骨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翼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翼点组中的出血量为(170.12±5.12)ml,微骨窗组中的出血量为(61.81±4.28)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翼点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6.28±1.15)万元,微骨窗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6.22±1.23)万元,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相差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翼点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12±3.42)d,微骨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4.19±3.28)d,微骨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翼点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翼点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面神经额支损伤,所占比例为6.6%;微骨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面神经额支损伤,所占比例为3.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翼点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颞肌萎缩,所占比例为3.3%,微骨窗组中无颞肌萎缩出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翼点组及微骨窗组均无脑脊液漏出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前交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其中翼点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时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微骨窗组中无动脉瘤破裂,手术过程顺利,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翼点组中,术后并发症共计11例,所占比例为36.7%,微骨窗组中术后并发症共计5例,所占比例为16.7%,微骨窗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显着低于翼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Fisher分级为Ⅲ级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率明显高于Fisher分级为Ⅰ/Ⅱ级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翼点组总体预后良好率为86.7%,微骨窗组总体预后良好率为96.7%。微骨窗组的预后效果明显高于翼点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学结构复杂,位置深、周围神经血管多,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额外侧微骨窗入路是一种良好的入路形式,解剖显露良好,对机体创伤小。通过采集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术前运用3D-Slicer软件可重建额窦、蝶骨嵴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立体三维模型,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手术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开额窦及重要神经血管,使术中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动脉瘤颈夹闭更精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二、显微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微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术中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与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纳排标准
        1.3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麻醉方法
        2.2 手术方法
        2.3 术中电生理监测方法
        2.4 术中干预
        2.5 术后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手术结果
    2 电生理结果
    3 随访结果
    4 统计结果
    5 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
        典型病例2
        典型病例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中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进展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2)Yasargil T-Bar动脉瘤夹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历史
        2.1.1 脑动脉瘤夹闭术的起源
        2.1.2 显微外科夹闭术的引入
    2.2 颅内动脉瘤夹的演变
        2.2.1 脑动脉瘤夹的改进
        2.2.2 开窗动脉瘤夹的诞生
    2.3 Yasargil T-Bar夹
    2.4 Yasargil T-Bar夹的特性
        2.4.1 T-Bar夹的机械耐力(闭合力)
        2.4.2 MR磁兼容性
        2.4.3 MR磁伪影
    2.5 Yasargil T-Bar夹应用的必要性
    2.6 Yasargil T-Bar夹影像学评估
    2.7 Yasargil T-Bar夹视神经卡压
    2.8 复杂动脉瘤应用T-Bar夹的技术要点
        2.8.1 大脑中动脉M1段 梭形动脉瘤 (FIA,fusiform intracranial aneurysm;MCA,middle cerebral artery)
        2.8.2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
        2.8.3 颈内动脉系4例复杂动脉瘤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影像学检查
    3.4 显微外科夹闭治疗(典型病例)
第4章 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非优势A1侧翼点入路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人口资料数据统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分组标准
    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药品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主要药品
    2.3 影像学检查
        2.3.1 CT+CTA或MRA或3D-DSA检查
        2.3.2 大脑前动脉A1优势现象判定
        2.3.3 前交通动脉瘤指向的判定
    2.4 手术治疗
        2.4.1 术前准备
        2.4.2 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步骤
        2.4.3 术后处理
        2.4.4 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间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间Hunt-Hess分级分析
    3.3 组间Fisher分级分析
    3.4 两组间GCS评分分析
    3.5 两组间动脉瘤直径分析
    3.6 两组间动脉瘤朝向分析
    3.7 两组间优势A1现象侧别分析
    3.8 两组间显微镜下手术时间比较
    3.9 两组间夹闭方式比较
    3.10 两组间夹闭效果比较
    3.11 两组间术后GOS评分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前交通动脉瘤发病机制
    4.2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表现
    4.3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指征及手术前评价
    4.4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
    4.5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手术侧别选择
    4.6 非优势A1侧翼点开颅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选择的优劣势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的认识
    1.3 发病原因的探索
    1.4 手术夹闭入路的选择
    1.5 本次研究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课题来源及研究基础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内容与评估标准
        2.3.1 研究设计方案及研究对象
        2.3.2 样本量
        2.3.3 评估标准
    2.4 具体手术操作步骤
        2.4.1 头皮及肌层切开
        2.4.2 开颅入路、颅骨切除及切开硬脑膜
        2.4.3 分离侧裂
        2.4.4 夹闭动脉瘤
    2.5 质量控制
    2.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分析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结果比较
    3.3 术后尿崩症发生情况
    附录
第4章 讨论
    4.1 CDI相关因素的分析
        4.1.1 术前Hunt-Hess分级
        4.1.2 术前Fisher分级
        4.1.3 瘤顶指向
        4.1.4 临时阻断
        4.1.5 术中动脉瘤破裂
        4.1.6 术中明确穿支血管损伤
        4.1.7 明确新发梗死
        4.1.8 术中吸除直回
        4.1.9 明确高血压病
        4.1.10 手术时机选择
        4.1.11 弥漫性脑肿胀
        4.1.12 其他的影响因素
    4.2 ACOA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治疗的选择
    4.3 CDI与原发性烦渴等的鉴别
    4.4 ACOA手术入路的选择
第5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后期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及其并发症中枢性尿崩症的研究进展
    1.相关因素
    2.CDI前人的研究成果
        2.1 诊疗方法研究进展
        2.2 .原因探索
        2.3 .CDI治疗进展
    3.目前存在的问题
    4.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5)血管介入栓塞术和显微外科夹闭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血清MCP-1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手术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MBI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血清MCP-1水平比较
    2.5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6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后的GOS评估结果比较
3 讨论

(6)单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影响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显微夹闭手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与研究对象
        1.1 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
        1.2 术前CT显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分型
        1.3 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及分型
    2 治疗方法
    3 术后观察及随访
    4 预后评定标准
    5 变量的选取标准与分组
        5.1 影响AChAA手术预后因素的研究参数
        5.2 术后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的研究参数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手术结果
    2 随访结果
    3 统计学结果
        3.1 影响AChAA手术预后因素的检验分析
        3.2 术后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的相关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结构
    3.2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3.3 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手术预后情况
    3.4 手术时机的选择
    3.5 前交通动脉瘤夹闭的常用手术入路
    3.6 常用手术入路对比
    3.7 眶上外侧入路的适应症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
    二、方法
结果
讨论
    1. 手术与介入的预后差异及选择
    2. 术前Hunt-Hess分级与预后关系分析
    3. 术后脑梗塞与预后关系分析
    4. 术后脑出血与预后关系分析
    5. 预后情况判别的指标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10)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略表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前交通动脉瘤及微骨窗入路相关简介
    1.1 前交通动脉瘤
        1.1.1 前交通动脉瘤定义特征
        1.1.2 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1.1.3 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诊断
        1.1.4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入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1.1.5 显微手术在前交通动脉瘤中的应用
        1.1.6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并发症
    1.2 微骨窗入路手术
        1.2.1 微骨窗入路简介
        1.2.2 微骨窗入路的分类
        1.2.3 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简介
    1.3 讨论
二、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1.4 观察指标
    2.2 结果
        2.2.1 尸头灌注结果
        2.2.2 手术入路对比
        2.2.3 颞肌切开长度
        2.2.4 颅底显露范围
        2.2.5 血管显露长度分析
        2.2.6 手术显露分级
    2.3 讨论
三、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额窦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维扫描
        3.2.2 额窦气化分度
        3.2.3 额窦气化腔容积
        3.2.4 额窦的结构
        3.2.5 额窦CT影像
    3.3 讨论
四、3D-Slicer 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4.1 资料与方法
        4.1.1 一般资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手术方法
        4.1.4 统计学方法
        4.1.5 观察指标
    4.2 结果
        4.2.1 基本信息
        4.2.2 手术时间
        4.2.3 术中出血量
        4.2.4 治疗费用
        4.2.5 住院时间
        4.2.6 面神经额支损伤
        4.2.7 颞肌萎缩
        4.2.8 脑脊液漏
        4.2.9 前交通动脉瘤的夹闭效果
        4.2.10 并发症情况
        4.2.11 Fisher分级与术后并发症
        4.2.12 预后情况
    4.3 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四、显微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术中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D]. 张风越. 青岛大学, 2021
  • [2]Yasargil T-Bar动脉瘤夹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D]. 刘春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3]非优势A1侧翼点入路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研究[D]. 陈伟. 南昌大学, 2021(01)
  • [4]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D]. 彭占威. 江汉大学, 2020(03)
  • [5]血管介入栓塞术和显微外科夹闭术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血清MCP-1水平的影响[J]. 罗来兵,陈光贵,叶沛,杨士勇. 医学综述, 2020(17)
  • [6]单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回顾性分析[D]. 余国清.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7]影响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显微夹闭手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D]. 卢春李. 青岛大学, 2020(01)
  • [8]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比较[D]. 陆黎春. 苏州大学, 2020(02)
  • [9]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陈毅斌. 苏州大学, 2020(02)
  • [10]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D]. 高贻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显微神经外科联合夹闭颅内动脉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