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可靠性和维修性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机车可靠性和维修性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一、机车可靠性、维修性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21)在《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铁路机务专业是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行车专业,主要负责各型机车的运用组织、整备保养和综合检修。作为重要的铁路运输生产设备,机车的运输生产效率、设备质量状态、整备检修能力、安全管理水平等均会对铁路运输生产能力的稳健提升和经营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各种监测检测设备以及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围绕机车积累了形式多样的海量数据,数据增量及质量均大幅提升,数据价值日益体现,铁路行业对于完善机车健康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当前铁路机务专业在进行机车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分析方法较少、大数据挖掘不足、管理决策科学性较弱、综合分析平台缺失等问题。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作为实现机车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致力于加强机车数据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客观、形象、科学的标签体系全面而精准地刻画机车的质量安全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潜藏的数据价值,实现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安全状态预警盯控、质量安全态势预测、检修养护差异化施修、稳健可靠管理决策等目的,支撑起铁路运输生产及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本文主要对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其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1)提出了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通过梳理机车设备画像的含义及研究意义,明确了构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必要性及其定位。基于此,给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定义与内涵,梳理了符合现阶段机车运输生产管理需要的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构成,阐述了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及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设计相匹配的应用架构,介绍了其所包含的核心应用、赋能应用、总体目标等6个方面内容。这为系统性地开展机车健康管理相关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2)构建了基于设备画像的铁路机车画像标签体系。通过整合利用机车多维度数据,提出了机车设备画像3级标签体系技术架构,全面分析所包含的数据采集层、标签库层和标签应用层,详细阐释各级标签的内容构成,形成机车画像标签体系的构建方法。针对聚类这一标签产生方式,改进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的初始质心选取方法,提高标签获取的精度和稳定性。通过在某铁路局开展机车设备画像实地应用研究,获得了客观、精准、完整、可靠的机车画像。(3)提出了基于Ms Eclat算法的铁路机车事故故障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方法。针对机车事故故障在关联规则挖掘中具有不同支持度的特点,提出了改进的等价变换类(Eclat)算法——多最小支持度等价变换类(Ms Eclat)算法,以各项目的支持度值为排序依据重新构建数据集,进而运用垂直挖掘思想获得频繁项集;为了进一步提高Ms Eclat算法在大数据分析场景中的执行效率,将布尔矩阵和并行计算编程模型Map Reduce应用于算法的计算过程,得到优化的Ms Eclat算法,设计并阐述了相应的频繁项集挖掘步骤。通过比较,Ms Eclat算法及其优化算法在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方面有着极大的计算效率优势。通过在某铁路局开展实际应用研究,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高效性和准确性。(4)设计了基于时变概率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的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模型。通过总结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和差分进化(DE)算法的原理及优缺点,设计了基于时变概率且融入了防早熟机制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详细阐释了这一预测模型的训练步骤。以某铁路局的机车质量评价办法为依托,选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选择出运用故障件数、碎修件数等7个评价项点,预测机车未来3个月的质量安全态势。经过实验对比,新提出的预测模型有着更好的收敛能力,对于机车质量评价等级预测及分值变化趋势预测的准确度分别可以达到98%和91%以上。最后开展了实际预测应用及分析,为科学把控机车质量安全态势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方法。(5)设计了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通过总结梳理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机务大数据三者间的关系,设计了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的“N+1+3”总体架构及其技术架构。基于此,从设备、人员和综合管理3个方面介绍了机车运用组织、机车整备检修、辅助决策分析等7个典型应用场景,并特别给出这些场景的数据挖掘分析思路及框架,为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扎实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最后,将本文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某铁路局开展实地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实践,通过搭建人机友好的应用系统,完成一系列机务大数据挖掘分析算法模型的封装,实现了机车画像标签生成及设备画像分析、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机车质量评价分析、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等多项功能。通过实际的工程应用,实现了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文共有图56幅,表21个,参考文献267篇。

丁宇鸣[2](2021)在《基于弓网动态响应的接触网硬点诊断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我国大力发展铁路建设。在建设客运专线和其他铁路线路的同时,还要加强既有铁路技术改造,扩大运输能力。以既有干线为重点,增建二线和电气化改造。这代表我国铁路的电化率将持续上升,电气化铁路的规模也将继续飞速扩大。在电气化铁路中,接触网是向电力机车直接输送电能的电气设备,电力机车通过受电弓从接触网中获得所需电能。由受电弓和接触网组成的电力系统就叫弓网系统。当受电弓运行通过接触线上的硬点时,常会导致弓网系统出现机械损伤,还会使其发生剧烈振动,造成弓网离线,产生燃弧,加速电器的绝缘损伤,对通信产生电磁干扰,更严重的是直接影响受流,甚至会造成供电瞬时中断,使列车丧失牵引力和制动力。针对弓网系统的特点,本文以我国电气化铁路面临的接触线硬弯、线夹异常、吊弦松弛等接触网硬点问题为导向,对弓网动态响应数据进行分析以及特征提取,并结合时频分析、综合评判等技术,提出基于弓网动态响应的接触网硬点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指标。为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值信息,避免异常值对检测数据的干扰,提出了高频弓网动态响应异常数据处理方法,包括:融合变化率和决策树的单点高频异常值滤除方法;基于相对峰值和模糊滤波器的区段异常值诊断方法;融合小波包和低频趋势信息的分片异常值滤除方法。通过对弓网动态响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的滤除三种不同类型异常值,并且不会把正常信号误判成异常值,能完整保留正常信号。为提取数据时频特性,提出了基于CEEMDAN-SPWVD的弓网动态响应数据时频联合分析方法,并与传统时频方法进行了分析效果的对比。相比传统方法,新方法能有效抑制交叉项的干扰,验证了新时频分析方法的优势。对各种类型的典型硬点进行了时频联合分析,得到了接触线硬弯、各种零部件或其线夹状态异常、绝缘器状态异常、锚段关节过渡不平滑以及刚性接触网状态异常各自对应的响应频率范围。为后续接触网硬点诊断方法关键参数确定提供了依据。根据振动信号响应特性,提出了诊断硬点的接触网边际指数法(Catenary Marginal Index,CMI)和接触网冲击指数法(Catenary Impact Index,CII)。发现两方法分析原理相似,而且硬点诊断效果非常相近。但对同一段数据,接触网冲击指数法计算时间远小于边际指数法,计算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接触网冲击指数法明显要比边际指数法更适合工程在线应用。针对接触网冲击指数法的滑动窗长的影响和归一化的效果进行了实例分析,根据单次冲击振动衰减特征以及实例分析结果得到最优的时域滑动窗长,并且以不同窗长计算的移动有效值均具有很好的重复性。通过计算同一路段多次不同速度检测的接触网冲击指数,验证了接触网冲击指数法能够有效的消除车速对硬点诊断的影响,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利用接触网冲击指数法评判冲击性接触网硬点对弓网性能的影响,相比以弓网动态响应数据的幅值评判,接触网冲击指数能有效减少各种随机因素对评判结果的影响。根据一般区段和绝缘器接触网冲击指数的第95百分位数,确定了不同类型区段的接触网冲击指数阈值。对基于弓网动态响应的接触网状态分析结果进行了现场实测复核,复核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弓网动态响应的接触网硬点诊断方法能够有效的发现接触网硬点。

孙宪夫[3](2020)在《既有线提速改造线形优化及动力学评估研究》文中指出既有线在多年的运营中,线路受到列车反复加载、地质条件变化和大量养护维修作业等干扰因素的影响,线路实际线位已偏离原始设计线位。若采用原始设计线形为基准来整正,无疑会增加大机捣固作业量和难度,并且可能受到接触网、轨旁设备或桥隧限界的影响,导致部分区段不能调整到原始设计线位。因此,本文提出了适用于既有线提速改造的线路平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方法,并分析优化约束条件和目标对拟合结果的影响。以敦煌铁路提速改造项目为例,制定了符合工程实际需求的线路精捣方案,结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了线形优化效果和大机精捣作业效果。为既有线基础设施整治提供技术、理论和实践支撑。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既有线平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理论针对测点位于直线段和圆曲线段,分别推导了基于距离残差平方和最小的正交最小二乘数学拟合模型,该模型能同时考虑测点横、纵坐标存在的误差。提出基于测点坐标斜率变化率进行线形初步分段,并结合正交最小二乘法通过反复迭代拟合实现线形的精确分段,针对测点数据不全的情况提出处理方法。实例验证该分段方法能够实现线形自动识别,并且精度很高。总结既有线平纵断面线形优化中需要考虑的约束条件,提出以调整量整体最小为优化目标的线形优化方法。(2)优化约束条件及目标对拟合效果影响研究基于本文提出的平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理论,研究不同的优化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对平纵断面线形拟合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曲线段存在反弯时,平面线形优化主要改善整体的绝对偏差,而对于反弯处的相对偏差改善效果不明显。当曲线段实际线位分布在原始线位一侧时,曲中附近偏差改善效果非常明显,线元分界点附近偏差改善效果不明显。(2)坡段拟合有利于改善区段的整体绝对偏差,竖曲线半径的调整有利于改善变坡点附近的相对偏差。(3)控制点在线元分界点附近相比于控制点在曲中附近时,优化得到的曲线参数较原始设计参数变化更大,整体平面偏差的优化效果也更差。(4)以偏差平方和最小和偏差绝对值之和最小作为优化目标得到的优化结果基本一致,但前者会略有利于降低偏差的最大值。(3)敦煌铁路提速改造精捣效果分析及动力学评估研究以敦煌铁路K63+300~K69+300区段为例,采用本文提出的线形优化理论制定了符合工程实际需求的线形优化方案,并从数学特征和动力学理论角度分析了实际应用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线形优化后平面和高程偏差整体更小。平面偏差在20~80mm范围内的测点占比减少了5.6%,高程偏差在80~160mm范围内测点占比减少了31.4%。由于实设超高变大、缓和曲线长度变短导致超高时变率增大,使得缓和曲线段的车辆响应冲击变大、衰减距离变长。(2)大机精捣作业后线路实际中线逐渐向设计线位靠拢,TQI由5.0以上降低到3.4以下。从频域特征来看,波长在500m以下的平纵断面偏差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3)当车速为80km/h~160km/h时,轨向和高低不平顺的敏感波长范围为别为15m~40m和20m~60m。(4)基于动力学理论分析可得捣固后车辆各项动力学响应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蔡两[4](2020)在《动车组系统可靠性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高铁事业蓬勃发展,快速、便捷的动车组正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但动车组结构功能复杂、运行环境多样,如何在高速度、高载荷的条件下,保证动车组安全稳定的运行,其可靠性研究显得愈发重要,尤其是整车层级的可靠性研究对于铁路运输具有更现实的意义,由此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综合对比分析国外动车组可靠性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动车组运用安全管理现状,定义了动车组故障分类级别并明确了故障率指标统计计算方法。针对动车组通用系统进行结构功能分析,建立了动车组整车和关键系统可靠性模型,给出了对应模型下的可靠度计算公式。归纳总结可应用于动车组的四种可靠性分配方法,提炼出了并联系统下相对故障率比分配法的公式,对三种可靠性分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工程算例说明。对主要平台动车组故障规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消除支配型故障和明显早期故障等非正常因素影响外,动车组整车故障规律近似服从指数分布;文中同时给出了服从指数分布的动车组故障率预计和验证方法,结合统计数据,针对整车和系统给出了不同的故障率等级建议表和验证表,提出了相应的动车组可靠性验证方案。针对同一车型不同等级故障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动车组的安全性和正点率有着基本保障,但B类和C类故障率相对突出;针对同一车型不同功能系统故障分析发现牵引、制动、转向架等结构复杂系统故障率占比相对较高,相关系统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论文最后进行了基于FMEA的动车组可靠性优化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对占比较高的故障产品或故障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显着降低动车组故障率,提升动车组可靠性。

梁哲华[5](2020)在《基于RCM的25Hz相敏轨道电路维修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铁路网络的高速持续发展,运营规模和现代化水平显着提升,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达到了三个世界之最、即运行速度达到了最高,运行里程达到了最长,在建体量达到了最大。在如此高规模发展和运用的前提下,中国铁路集团对地面轨道电路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国铁路实行公司制改革之后,控制维修成本,保障安全运行,降低故障发生就成了今后运营任务的重点所在。铁路行业的发展每年在信号设备安全的维护上投入了巨大财力,而轨道电路是铁路信号自动控制的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信号设备之一,是列车高速、安全运行不可缺少的保障。因此,对轨道电路设备的维修逐渐成为急需研究的问题。当今社会,各行业的设备管理部门对于RCM的研究和运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它弥补了传统维修方案的很多不足,不仅提高了维修方法的准确性,也是设备能够安全、可靠、高效的工作生产的重要保障。本文所研究的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方案在25Hz相敏轨道电路上的应用与分析。首先通过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对25Hz轨道电路系统进行分析,本文通过研究25Hz轨道电路系统的运行原理得到其功能结构,然后对每一项功能结构进行故障原因、直接和间接故障影响作出判断,评估出每个功能子系统的发生度O和难检度D,计算出RPN风险顺序数。第二部分再通过模糊矩阵模型与逻辑决断流程图模型相结合,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通过判定流程得到一个合理有效的维修方案。第三部分,对得到的维修方案进行验证,确认维修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再进行优化,并确认增加辅助预防性维修方案去完善。贴近实际维修,使得完善所得维修方案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充分了解25Hz轨道电路系统维修实施方案的确定,为中国铁路信号设备维修方案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技术理论的支撑基础。

申洁[6](2019)在《需求视角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彰显了全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全面多元的民生需求。人民期待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的提升,因此城市环境质量的品质化发展成为迫切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快速化发展和机动车的广泛普及,车行交通逐渐替代了步行交通,环境污染以及健康问题也日益严峻。城市是我国人口最大聚集地,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住区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起止之地,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最基本细胞。步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出行方式对于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品质及居民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代表居民生活和出行质量的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成为城乡规划学及其他学科研究新的重要领域。城市规划是规划工作的传统领域,宜乎因势利导,进一步强化住区规划做精做细的设计理念,是提升住区品质的根本问题。品质是多元多层级的,不同阶层人群有不同的愿望和需求,如何更好的响应居民的需求。这将是今后住区规划设计工作的重心,是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城市住区这一中微观层面出发,基于建成环境如何适应居民步行出行需求开展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历史住区、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住区、改革开放时期的老旧住区、市场经济初期的新建经济住区和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新建高档住区五种类型为例,利用GIS和现场踏勘以及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建成环境步行性相关需求影响因素的基础数据。联合Pearson相关性和Kano模型及IPA修正法,分析出影响不同类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的“优先需求”因素,进而提出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的差异化规划策略。为改善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条件,提升居民步行出行频率和意愿,推动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以及对现阶段住区规划建设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马克思需求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社会生态学、魅力质量理论等相关理论中人的需求与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基础上,尝试提出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理论。将居民对建成环境步行性的需求划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维度五种层级,对应于居民步行目的地可达性需求,步行路径便利性需求、步行交通安全性需求、步行社会交往性需求、步行环境审美性需求五种需求层级展开,这为研究需求影响因素的选取以及各因素的表征等提供理论基础。在理论指引下总结国内外既有的研究成果,选取高频需求因素,采用德尔菲法和经过小组讨论初步选定5个目标层下的12个准侧层,共50个需求因素。(2)依据武汉市城市住区发展时间脉络及特征划分为五种不同类型。针对五类城市住区居民进行社会属性特征调查、居民对现状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调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因素测度数据进行统计。通过联合Pearson相关性、kano模型及IPA修正分析法逐步筛选,发现五类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优先需求”因素影响程度和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更为深入和准确的确定五类住区居民对建成环境步行性有着较高需求但实际表现不好,且与步行出行频次强相关的“优先需求”因素和亟待改善的需求层级。研究发现,“社交性需求”属于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历史住区改善需求;“审美性需求”属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住区改善需求;“安全性需求”属改革开放时期的老旧住区改善需求;“便利性需求”属市场经济初期的新建经济住区改善需求;“可达性需求”属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新建高档住区改善需求。(3)依据五类住区不同的“优先需求”因素,对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进行需求评价。研究发现,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的历史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902,低于均值不满足需求的有三德里、鼎余里、延昌里、联保里、积庆里、昙华林住区,说明这6个住区是改善重点。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859,低于均值不满足需求的有工人新村、仁寿小区、知音西苑、电力新村、117街坊、汽发小区、五环小区,说明这7个住区是改善重点。改革开放时期的老旧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794,低于均值不满足需求的有湖边坊小区、劳动小区、七里一村小区、胭脂路小区、卧佛庵小区、新桥小区,说明这6个住区是改善重点。市场经济初期的新建经济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764,低于均值的有花园一期、富强天嘉园、汉博佳园、复地翠微新城、江南春城二期、华大家园,说明这6个住区是改善重点。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新建高档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综合指数为0.748,低于均值不满足需求的有百步亭现代城2区、晋合金桥世家、广电兰亭熙园、世贸锦绣三期、东湖尚郡,说明这5个住区是改善重点。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差异化的规划策略,以期满足五种类型住区居民对步行出行差异化需求。本文从居民需求的视角对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展开研究,试图建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理论体系及定量的评价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武汉市五种不同住区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并丰富了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相关研究的视角和思路,对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建设完善有积极的作用。然而,本次研究针对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步行出行目的对建成环境步行性的需求、不同住区类型研究的扩展、多种综合因素的探讨以及优化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规划策略仍存在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深化。

刘中正[7](2019)在《发动机可靠性样本集创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靠性设计是现代发动机可靠性研究中的重要步骤,然而在进行可靠性设计时,由于缺乏系统的数据,结果往往与工程实际相差甚远。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首次提出并创建了基于现场数据的发动机及子系统的可靠度样本集,为发动机可靠性设计工作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整理分析近四千条的发动机现场试验数据,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按系统分析不同型号发动机在各种不同工程背景中的故障情况,和不同型号发动机在各种工程背景中的使用率,将故障情况的分析评价和使用率的分析作为创建可靠性样本集的重要内容,初步构建发动机可靠性样本集的基本结构,建立了样本集故障分析、可靠性评价指标和可靠性模型三大模块。以可靠性设计工作为例,详尽阐述了可靠性样本集的数据支持作用和参考作用。为完善和补充可靠性样本集可靠性指标模块的内容,应用质量管理软件,识别和分析发动机的里程分布,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分布的拟合优度,选择拟合结果好,参数估计方便的威布尔分布,以此建立基于里程分布的概率论模型,计算了A、B型号发动机在牵引机车、公路运输车、工程机械中应用时的平均无故障工作里程;分析并研究了 A、B型号发动机在牵引机车、公路运输车、工程机械中应用时无维修工作期随里程的变化趋势,得到了在发动机不同里程阶段的无维修工作期并将平均无故障里程和无维修工作期作为重要的发动机可靠性指标模块内容。基于发动机可靠性样本集,构建了多因素影响的发动机可靠性模型,分析发动机型号、工程使用背景、使用里程、使用时间、使用率对发动机累计失效率的影响。通过对人工数据整理和机器数据清洗,认识影响因素中连续变量(使用里程、使用时间、使用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并根据此选用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岭回归,建立发动机可靠性模型,并进行参数优化。然后验证了参数优化后的可靠性模型在发动机各型号、各工程背景下的极高拟合度和在各时间区间、里程区间内的拟合精确度。应用此模型可以分析发动机的累计失效率的变化,可以作为样本集可靠性模型模块内的重要内容,并为日后的可靠性设计、提升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王林美[8](2019)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质量管理研究 ——以某型制动系统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轨道交通车辆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常用之选。轨道交通车辆的安全性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故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质量安全不容小觑,装备制造企业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就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项目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和ISO/TS22163)理论,结合Z公司旗下企业质量管理的实际,试图梳理出一个适用于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便于在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参照标准化的体系,有序、高效地进行轨道交通装备产品项目质量管理。本文首先通过轨道交通装备项目的特点分析将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划分为需求识别、质量策划、设计开发、采购外包、生产制造、验证确认、售后维保和测量评价等八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和过程的质量,分析质量管理内容、构建质量管理措施,并引入先进的质量工具和办法,使其具备可操作性。然后以某型制动系统开发项目为例展开,分析全生命周期各阶段质量管理情况并进行评价,从而验证梳理出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的适用性以及有效性。本文梳理出适用于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不但有助于保证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高质量输出,同时对于企业完善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关类产品的质量管理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黄硕[9](2019)在《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电气化铁路行业飞速发展,并已经成为解决客运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高速铁路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具有快捷舒适、安全可靠、低碳高效、超大运量等优势。作为电气化铁路基础设施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牵引供电系统为列车提供动力能源,其运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铁路系统的可靠性。由于列车运行环境、运行条件的复杂性导致牵引供电系统出现故障不可避免,其设备或供电出现故障的概率比电力系统要高。为高效实施“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战略,除了需要我国具备强大的电气化铁路集成能力外,还需要提高其运营维护水平。但是,我国牵引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及管理和基于可靠性评估结果的维修策略需要不断完善,国内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可行的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定量评价技术体系。为了更科学的评价牵引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提高运营维护水平,十分有必要建立评价体系和定量的评价方法。本文充分考虑我国牵引供电系统的特性,并结合其设计特点及运行特点,从供电设备和供电服务两个层面,对近几年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数据及安全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清洗、统计和分析。通过对我国高铁牵引供电系统技术资料、运营情况及供电段、铁路局、总公司三层管理结构等的调研,研究了牵引供电设备和牵引网供电单元可靠性数据的采集需求以及定量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定量评价体系。同时,考虑到其涉及到大量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因此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并使用Python、HTML、JavaScript、CSS等语言开发了能适用于三层管理结构的牵引供电系统基础数据收集与定量评价系统。此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B/S架构,使之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相融合、充分共享资源。此外,根据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软件开展实例分析,通过分析我国典型高铁运行线路的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数据,获得实际运营线路的评价结论并提出了工程指导建议,为运营维护部门实施可靠性管理和基于可靠性的维修奠定了基础。最后,以可靠性管理、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维修为例,说明了牵引供电可靠性数据收集与评价系统的应用研究,为我国铁路系统开展可靠性管理以及提高运营维护水平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撑,并且可以作为数据挖掘、数据融合以及风险评估的基础。

崔连杰[10](2019)在《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有大量机床因功能丧失或技术落后面临淘汰,对废旧机床进行再制造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重要部分。废旧机床再制造的质量决定了其市场竞争力,而再制造机床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再制造设计质量决定的,因此如何对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进行控制已成为再制造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废旧机床再制造的概念和过程、再制造设计的过程和要求,并提出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的对象和原则。基于此,采用PDCA的过程方法,构建了基于PDCA的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过程模型,并详细分析了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各阶段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接着,论文研究了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关键方法,主要包括:客户需求分析,即:初步获取废旧机床再制造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之后利用AHP确定其初始重要度,利用卡诺分类和竞争性分析确定客户需求重要度的修正因子并对客户需求重要度进行修正;废旧机床再制造功能分析,即:在废旧机床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客户需求确定再制造机床功能特性,并利用QFD中的质量屋将客户需求及其最终重要度转化为再制造机床功能特性及其重要度;利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方法(FMEA)对再制造机床的潜在故障模式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改进措施以确保把潜在的故障在设计阶段就消除或减轻;构建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可拓评价法对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进行评价。最后,本文以陕西某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的废旧YK7236A磨齿机的再制造为例,研究了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过程及关键质量控制方法的应用。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共有图11幅,表42幅,参考文献79篇

二、机车可靠性、维修性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车可靠性、维修性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1.2.1 必要性
        1.2.2 可行性
    1.3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组织架构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机务大数据研究及应用
        2.1.1 国外
        2.1.2 国内
    2.2 机车检修现状
    2.3 设备画像
        2.3.1 画像的概念
        2.3.2 构成要素
        2.3.3 模型与方法
    2.4 标签技术
        2.4.1 画像标签的定义
        2.4.2 标签分类
        2.4.3 标签构建原则
        2.4.4 标签构建方法
    2.5 设备健康管理
        2.5.1 国外设备健康管理现状
        2.5.2 国内设备健康管理现状
        2.5.3 我国铁路机务专业PHM技术发展差距
    2.6 本章小结
3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
    3.1 机车设备画像概述
    3.2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构建
        3.2.1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定义与内涵
        3.2.2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构成
        3.2.3 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应用架构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设备画像的铁路机车标签体系构建
    4.1 问题概述
    4.2 面向设备画像的标签技术
    4.3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构建
        4.3.1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技术架构
        4.3.2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
    4.4 基于聚类的机车第三级标签获取方法
        4.4.1 K-means算法
        4.4.2 K-means算法的改进
        4.4.3 K-means算法与改进算法的比较验证
    4.5 机车画像标签体系构建实例
        4.5.1 K-means改进算法的应用
        4.5.2 机车完整标签体系的产生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MsEclat算法的铁路机车事故故障多最小支持度关联规则挖掘
    5.1 问题概述
    5.2 MsEclat算法的背景知识
        5.2.1 垂直格式数据集
        5.2.2 支持度、置信度与提升度
        5.2.3 概念格理论
        5.2.4 多最小支持度下的频繁项集判定
        5.2.5 面向有序项目集合的最小支持度索引表
        5.2.6 基于等价类的可连接性判定
    5.3 MsEclat算法原理
        5.3.1 Eclat算法简述
        5.3.2 改进的Eclat算法—MsEclat算法
    5.4 优化的Ms Eclat算法
        5.4.1 基于布尔矩阵的T_(set)位运算求交
        5.4.2 基于MapReduce的等价类并行运算
        5.4.3 大数据场景下优化的MsEclat算法的频繁项集挖掘步骤
    5.5 算法比较验证
        5.5.1 MsEclat算法与水平挖掘算法的对比
        5.5.2 MsEclat算法与其优化算法的对比
    5.6 机车事故故障关联规则挖掘分析
        5.6.1 待分析项目的选取
        5.6.2 关联规则挖掘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的铁路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
    6.1 问题概述
    6.2 机车质量等级评价
    6.3 基于机车质量评价项点的特征选择
        6.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6.3.2 机车质量等级的比较特征选择
    6.4 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
        6.4.1 BP神经网络原理
        6.4.2 PSO算法原理
        6.4.3 DE算法原理
        6.4.4 基于时变概率的PSO+DE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6.5 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
        6.5.1 预测模型训练
        6.5.2 预测模型训练结果分析
        6.5.3 预测模型应用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的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总体设计
    7.1 机务大数据与机车健康管理
    7.2 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设计
        7.2.1 设计目标及定位
        7.2.2 总体架构设计
        7.2.3 技术架构设计
    7.3 铁路机车健康管理应用的典型应用场景分析
        7.3.1 设备质量综合分析
        7.3.2 人员运用综合把控
        7.3.3 运输生产综合管理
    7.4 本章小结
8 某铁路局机车健康管理应用实践
    8.1 应用开发方案
        8.1.1 系统开发环境
        8.1.2 数据调用方式
        8.1.3 分析模型定时任务调用方式
    8.2 机车数据管理功能
        8.2.1 基本数据管理
        8.2.2 视频数据管理
        8.2.3 机务电子地图
    8.3 机车画像标签生成及分析功能
        8.3.1 机车画像标签管理
        8.3.2 单台机车画像分析
        8.3.3 机车设备画像分析
    8.4 机车事故故障关联分析功能
    8.5 机车质量评价分析功能
        8.5.1 单台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8.5.2 机务段级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8.5.3 机务部级机车质量安全分析
        8.5.4 全局机务专业质量安全综合分析
    8.6 机车质量安全态势预测分析功能
    8.7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FIGURE INDEX
表索引
学位论文数据集
TABLE INDEX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弓网动态响应的接触网硬点诊断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弓网动态检测应用
        1.2.2 数据异常分析及处理
        1.2.3 数据特征分析
        1.2.4 接触网状态评价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弓网动态响应数据异常分析及处理
    2.1 高频弓网动态响应异常数据处理流程
    2.2 单点高频异常值滤除方法
    2.3 区段异常值滤除方法
    2.4 分片异常值滤除方法
    2.5 实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弓网动态响应时频联合分析
    3.1 CEEMDAN原理
    3.2 SPWVD原理
    3.3 基于CEEMDAN-SPWVD的弓网动态响应时频联合分析方法
    3.4 CEEMDAN-SPWVD与传统时频方法对比分析
    3.5 基于弓网动态响应数据的典型硬点的时频分布特征
        3.5.1 接触线硬弯
        3.5.2 各种零部件或其线夹状态异常
        3.5.3 绝缘器状态异常
        3.5.4 锚段关节过渡不平滑
        3.5.5 刚性接触网状态异常
    3.6 本章小结
4 接触网硬点诊断方法
    4.1 诊断硬点的接触网边际指数法
    4.2 诊断硬点的接触网冲击指数法
        4.2.1 基于FFT-IFFT的带通滤波方法
        4.2.2 有效值快速计算方法
    4.3 接触网冲击指数法与边际指数法的比较
    4.4 接触网冲击指数法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分析
        4.4.1 滑动窗长的影响
        4.4.2 归一化的效果
    4.5 接触网冲击指数阈值选取方法
    4.6 本章小结
5 接触网冲击指数法应用实例分析
    5.1 接触线硬弯
    5.2 接触线扭面
    5.3 接触线划伤
    5.4 吊弦线夹或吊弦状态异常
    5.5 接触线接头线夹状态异常
    5.6 电连接或其线夹状态异常
    5.7 中心锚结线夹或锚结绳状态异常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既有线提速改造线形优化及动力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线形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2.2 线路线形动力学评估研究
        1.2.3 铁路曲线整正理论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既有线平面线形优化设计理论
    2.1 线路平面线形及参数方程
        2.1.1 直线和圆曲线
        2.1.2 缓和曲线
    2.2 正交最小二乘拟合原理
        2.2.1 直线段正交最小二乘拟合
        2.2.2 圆曲线段正交最小二乘拟合
    2.3 平面线形分段方法
        2.3.1 初步分段方法
        2.3.2 迭代精确分段方法
        2.3.3 分段效果实例验证
    2.4 线路中线平面偏差计算方法
        2.4.1 平面线元分界点计算
        2.4.2 测点所在线元属性判断
        2.4.3 线路中线平面偏差计算
        2.4.4 测点中线里程计算
    2.5 平面线形优化设计方法
        2.5.1 平面线形优化约束条件
        2.5.2 平面线形优化设计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既有线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理论
    3.1 线路纵断面线形及参数方程
    3.2 纵断面线形分段方法
        3.2.1 初步分段方法
        3.2.2 迭代精确分段方法
    3.3 线路中线高程偏差计算方法
        3.3.1 纵断面线元分界点计算
        3.3.2 测点所在线元属性判断
        3.3.3 线路中线纵断面偏差计算
    3.4 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方法
        3.4.1 纵断面线形优化约束条件
        3.4.2 纵断面线形优化设计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优化约束条件及目标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4.1 平面曲线参数约束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4.1.1 曲线段实际线位分布在原始线位的两侧
        4.1.2 曲线段实际线位分布在原始线位的一侧
    4.2 竖曲线参数约束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4.3 控制点拨距约束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4.4 优化目标合理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车线动力学模型及评价指标
    5.1 车线动力学模型建立
        5.1.1 车辆模型
        5.1.2 线路条件模型
        5.1.3 轮轨接触模型
    5.2 模型可靠性验证
    5.3 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5.3.1 安全性指标
        5.3.2 舒适性指标
    5.4 本章小结
6 敦煌铁路提速改造精捣效果分析及动力学评估
    6.1 敦煌铁路提速改造工程概况
    6.2 线形优化效果分析及动力学评估
        6.2.1 线形优化效果分析
        6.2.2 线形优化动力学评估
    6.3 大机精捣作业效果分析
        6.3.1 精捣效果的时域特征分析
        6.3.2 精捣效果的频域特征分析
    6.4 线路中线偏差波长对行车动力性能的影响
        6.4.1 平面线形偏差波长的影响
        6.4.2 纵断面线形偏差波长的影响
    6.5 既有线提速改造效果动力学评估
        6.5.1 仿真工况
        6.5.2 仿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动车组系统可靠性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可靠性研究状况
        1.2.1 国内铁路行业可靠性研究状况
        1.2.2 国外铁路行业可靠性研究状况
        1.2.3 其他行业可靠性研究状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我国动车组通用技术特征及检修运用状况
    2.1 概述
    2.2 动车组通用技术特征
        2.2.1 车体及车端连接
        2.2.2 转向架
        2.2.3 供风及制动系统
        2.2.4 高压牵引系统
        2.2.5 辅助电气系统
        2.2.6 网络控制系统
    2.3 动车组检修状况
        2.3.1 运用维修
        2.3.2 高级修
    2.4 动车组运用状况分析
        2.4.1 运用环境条件
        2.4.2 运用质量状况
    2.5 本章小结
3 动车组可靠性指标体系研究
    3.1 国外动车组可靠性指标状况
    3.2 我国动车组可靠性指标体系
        3.2.1 动车组事故及故障管理现状
        3.2.2 动车组可靠性指标体系
    3.3 我国动车组可靠性指标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动车组可靠性建模及分配
    4.1 动车组系统可靠性建模
        4.1.1 动车组整车可靠性模型
        4.1.2 转向架可靠性模型
        4.1.3 供风及制动系统可靠性模型
        4.1.4 高压牵引系统可靠性模型
        4.1.5 网络控制系统可靠性模型
    4.2 动车组可靠性分配方法
        4.2.1 可靠性分配原则
        4.2.2 可靠性分配方法
        4.2.3 动车组可靠性分配方法应用
    4.3 本章小结
5 动车组故障规律及可靠性验证
    5.1 常见故障规律及分布
        5.1.1 正态分布
        5.1.2 对数正态分布
        5.1.3 威布尔分布
        5.1.4 指数分布
    5.2 动车组整车故障规律验证
        5.2.1 A型动车组
        5.2.2 B型动车组
        5.2.3 C型动车组
        5.2.4 D型动车组
    5.3 动车组可靠性验证
        5.3.1 动车组整车可靠性验证
        5.3.2 动车组各系统可靠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动车组可靠性评价及优化
    6.1 动车组故障率统计方法
        6.1.1 常见故障率曲线
        6.1.2 动车组故障率曲线
    6.2 动车组整车故障规律分析
    6.3 动车组系统故障规律分析
    6.4 基于FMEA的动车组可靠性优化
        6.4.1 动车组整车FMEA分析
        6.4.2 动车组可靠性优化预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RCM的25Hz相敏轨道电路维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RCM和传统维修的理念区别
    1.3 RCM的有关国内外相关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第二章 RCM基本理论与研究
    2.1 RCM维修的基本理念
    2.2 RCM的实施思路
    2.3 RCM分析步骤
    2.4 维修方案的确定
第三章 故障模式及影响危害性分析
    3.1 故障模式及影响危害性分析的概念
    3.2 FMEA的分析步骤
    3.3 25 Hz轨道电路功能分析
        3.3.1 轨道电路的定义
        3.3.2 25 Hz轨道电路构成
        3.3.3 25 HZ相敏轨道电路功能分析
        3.3.4 25 Hz相敏轨道电路的设计理念
    3.4 25 Hz轨道电路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危害性分析
        3.4.1 故障模式
        3.4.2 故障原因
        3.4.3 故障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第四章 维修方案的确定
    4.1 逻辑综合决断法
    4.2 模糊综合评判法
        4.2.1 性能评价指标
        4.2.2 评价指标的量化
        4.2.3 权重向量的确定
        4.2.4 模糊判断矩阵法分析
    4.3 确定25Hz轨道电路系统结构的维修方案
    4.4 维修方案的优化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需求视角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论文选题及数据来源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 论文架构
    1.7 创新之处
2 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与优化相关研究进展
    2.1 相关学科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研究
    2.2 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影响因素研究
    2.3 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方法研究
    2.4 优化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规划策略
    2.5 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既有研究总结与评述
3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的理论与解析
    3.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3.2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理论分析
    3.3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的理论因素选取
    3.4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理论的因素释义
    3.5 本章小结
4 武汉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的实地调查与分析
    4.1 城市住区样本选取及分类
    4.2 城市住区样本统计描述
    4.3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因素相关性分析
    4.4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因素Kano和 IPA修正分析
    4.5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优先需求”因素确定
    4.6 本章小结
5 武汉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的实证分析与优化策略
    5.1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方法
    5.2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
    5.3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结果分析
    5.4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规划优化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一 国外建成环境步行性影响因素研究
附录二 国内建成环境步行性影响因素研究
附录三 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客观评价相关量表基本信息及重要影响因素
附录四 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主观评价相关量表基本信息及重要影响因素
附录五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因素频次统计
附录六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需求因素德尔菲调查表
附录七 第一轮德尔菲法删除34个指标统计表
附录八 第二轮德尔菲法删除9个指标统计表
附录九 60个样本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物质需求因素特征统计表
附录十 60个样本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精神需求因素特征统计表
附录十一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精神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十二 问卷回收情况
附录十三 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物质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十四 五类住区KANO模型数据统计
附录十五 五类住区IPA修正法数据统计
附录十六 优先需求因素权重的居民调查问卷

(7)发动机可靠性样本集创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1.2 可靠性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故障数据的发动机可靠性数据挖掘及样本集初建
    2.1 可靠性样本集创建思路
    2.2 发动机分系统故障统计
        2.2.1 可靠性数据收集
        2.2.2 发动机故障统计原则设定研究
        2.2.3 分系统故障占比与频数统计分析研究
        2.2.4 基于统计数据的各系统主要故障原因和现象分析
    2.3 基于工程使用背景的各型号发动机故障统计分析
        2.3.1 分型号故障统计
        2.3.2 A、B型发动机故障对比分析
        2.3.3 对比分析故阵最多的两型发动机各工程使用背景使用率
    2.4 发动机可靠性样本集数据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样本集数据的可靠性指标完善
    3.1 发动机可靠性数据分析常见的概率分布
    3.2 发动机里程分布函数的确定与计算
    3.3 发动机可靠性指标计算
        3.3.1 平均无故障工作里程
        3.3.2 无维修工作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样本集数据的发动机累计失效率岭回归模型
    4.1 建立可靠性模型步骤
    4.2 数据清洗
        4.2.1 人工数据整理
        4.2.2 机器数据整理
    4.3 发动机可靠性岭回归模型
        4.3.1 岭回归模型
        4.3.2 岭回归参数设置及验证
    4.4 模型性能
        4.4.1 基于型号、用途的累计失效率预测
        4.4.2 基于时间、里程的累计失效率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质量管理研究 ——以某型制动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研究
        二、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质量管理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质量和全生命周期
        二、轨道交通装备产品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全生命周期理论
        二、项目质量管理
        三、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质量特性
第三章 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研究
    第一节 全生命周期适用范围及展开原则
        一、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适用的产品类型和项目类型
        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展开原则
    第二节 需求识别阶段
        一、需求来源及内容
        二、需求识别的过程控制
    第三节 基于目标的质量策划阶段
        一、基于乌龟图法的质量策划
        二、基于QFD方法的质量策划
        三、基于APQP方法的质量策划
    第四节 规范有效的设计开发阶段
        一、设计开发关键控制要素
        二、基于可靠性的设计开发
        三、基于DFX的并行设计
    第五节 精益的生产制造阶段
        一、工艺设计的质量控制
        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六节 供应商的协同融入
        一、供应商的准入及管理
        二、采购过程(设计、生产外包)、产品的质量控制
    第七节 充分的验证、确认和售后维保阶段
        一、验证、确认
        二、售后维保
    第八节 测量评价
        一、自评价
        二、基于顾客满意度的评价
第四章 某型制动系统研发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案例研究
    第一节 产品及项目概述
        一、项目特点分析
        二、产品概述
    第二节 某型制动系统产品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一、识别需求及质量策划阶段
        二、设计开发阶段
        三、生产制造及外包采购阶段
        四、验证、确认阶段
        五、售后维保阶段
        六、测量评价
    第三节 设计品质与总体质量评价
        一、设计品质评价
        二、总体质量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案例分析表格
致谢

(9)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研究理论基础
    2.1 牵引供电系统概述
    2.2 可靠性评估手段及分析方法
        2.2.1 解析法
        2.2.2 模拟法
        2.2.3 可靠性数据收集与评价的提出
    2.3 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评价研究的基础
        2.3.1 高速铁路运维体系的研究
        2.3.2 牵引供电系统停运性质分类
        2.3.3 非计划停运故障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评价体系
    3.1 构建可靠性评价体系
    3.2 可靠性评价指标的建立
        3.2.1 评价系统结构
        3.2.2 状态分类
        3.2.3 统计单位
        3.2.4 相关标准和规范
        3.2.5 可靠性评价共有指标
        3.2.6 牵引网供电单元可靠性评价特有指标
        3.2.7 运营线路牵引网可靠性评价特有指标
    3.3 可靠性评价体系实施需求分析
        3.3.1 三层管理结构实施需求总述
        3.3.2 供电段层面实施需求分析
        3.3.3 路局层面实施需求分析
        3.3.4 铁路总公司实施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牵引供电系统数据收集与可靠性评价软件设计
    4.1 软件系统结构
    4.2 数据收集系统概述
        4.2.1 数据收集系统概念模型
        4.2.2 数据库字典
        4.2.3 数据收集系统逻辑模型设计
        4.2.4 数据库物理设计
    4.3 B/S架构软件设计
        4.3.1 软件技术概要
        4.3.2 整体功能结构
        4.3.3 基本功能实现
        4.3.4 数据可视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评价算例分析及应用
    5.1 算例分析
        5.1.1 典型高铁线路非计划停运故障情况分析
        5.1.2 2015年京沪高铁线路可靠性评价
    5.2 可靠性评价系统的应用研究
        5.2.1 可靠性管理
        5.2.2 可靠性设计
        5.2.3 可靠性维修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废旧机床再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设计质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2 相关基础理论
    2.1 废旧机床再制造的概念和过程
        2.1.1 废旧机床再制造的概念
        2.1.2 废旧机床再制造的过程
    2.2 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的过程和要求
        2.2.1 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的过程
        2.2.2 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的特点
        2.2.3 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的要求
    2.3 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的对象和原则
        2.3.1 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的对象
        2.3.2 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的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PDCA的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过程分析
    3.1 基于PDCA的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过程模型的建立
        3.1.1 基于PDCA的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思路
        3.1.2 基于PDCA的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过程模型
    3.2 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各阶段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3.2.1 策划(P)阶段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3.2.2 实施(D)阶段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3.2.3 检查(C)阶段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3.2.4 处置(A)阶段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3.3 本章小结
4 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关键方法
    4.1 废旧机床再制造客户需求分析方法
        4.1.1 客户需求获取与整理
        4.1.2 客户需求初始重要度确定
        4.1.3 客户需求重要度修正因子计算
        4.1.4 客户需求最终重要度确定
    4.2 废旧机床再制造功能分析方法
        4.2.1 明确再制造机床功能特性
        4.2.2 构建“客户需求与再制造机床功能特性”相关关系矩阵
        4.2.3 再制造机床功能特性重要度确定
    4.3 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
        4.3.1 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FMEA的实施步骤
        4.3.2 基于模糊理论的再制造机床故障风险优先数计算
    4.4 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评价方法
        4.4.1 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2 设计质量评价模型建立
    4.5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
    5.1 实证背景
        5.1.1 企业现状
        5.1.2 废旧YK7236A磨齿机基本情况
    5.2 基于PDCA的废旧YK7236A磨齿机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过程分析
        5.2.1 磨齿机再制造设计策划(P)阶段质量控制
        5.2.2 磨齿机再制造设计实施(D)阶段质量控制
        5.2.3 磨齿机再制造设计检查(C)阶段质量控制
        5.2.4 磨齿机再制造设计处置(A)阶段质量控制
    5.3 废旧YK7236A磨齿机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关键方法应用
        5.3.1 磨齿机再制造客户需求分析
        5.3.2 磨齿机再制造功能分析
        5.3.3 磨齿机再制造设计FMEA
        5.3.4 磨齿机再制造设计质量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致谢

四、机车可靠性、维修性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机车设备画像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鑫.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基于弓网动态响应的接触网硬点诊断方法及应用研究[D]. 丁宇鸣.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既有线提速改造线形优化及动力学评估研究[D]. 孙宪夫.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动车组系统可靠性评价与优化研究[D]. 蔡两.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5]基于RCM的25Hz相敏轨道电路维修方案研究[D]. 梁哲华.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6]需求视角下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评价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申洁. 武汉大学, 2019(01)
  • [7]发动机可靠性样本集创建与应用研究[D]. 刘中正. 山东大学, 2019(02)
  • [8]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质量管理研究 ——以某型制动系统为例[D]. 王林美. 青岛大学, 2019(02)
  • [9]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评价研究[D]. 黄硕.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废旧机床再制造设计质量控制研究[D]. 崔连杰.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机车可靠性和维修性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