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破产,别骗农户

蓝田破产,别骗农户

一、蓝田破产别坑了农民(论文文献综述)

徐健[1](2014)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探析》文中提出相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转包和出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一种较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内,在农村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土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投入到股份合作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等经济组织中,让该经济组织利用其技术、资金优势对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农户参与分红,它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之一。土地承包经营权首先是一种物权,并且属于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相应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就是一种用益物权出资,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出资。其特殊性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特征中体现出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经过发端与不断成长,也日益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其各种经营模式——股份合作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显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则为农户提供了可融资的财产、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收入来源;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的企业,会使承包地变得相对稳定,在承包期限内作为出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太可能发生变动,企业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加之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它会对土地做必要的投资,利用先进的技术、机械化大生产进行规模化经营,这有利于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脚步,对提高粮食产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其面临的经济、政策风险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法律冲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由专门的经济组织进行规模化经营使风险类别增加,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后必然会加速土地的流转,农民掌握在手中的就不再是土地和收获后的粮食,而是由经济组织的经营状况所决定的分红,这必将对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土地的承包经营是有期限的,当土地的承包经营期限届满时,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而成立的经济组织的存续就成为问题。今后国家会对土地承包经营的期限作出怎样的规定,是否会导致经济组织的中途解散,也是要考虑的政策风险。实践中也会遇到农民利益保护与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冲突、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与公司存续的冲突、出资转让的法律冲突等法律冲突形式。为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顺利推进,应积极探寻各种政策和措施以规避经济、政策风险,解决实践中产生的各种冲突,并坚持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因地制宜、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

王顺喜[2](2009)在《我国失地农民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大量农耕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骤升。文章通过对失地农民现状和权益流失的分析,挖掘了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缺失的深层次原因,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拿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困境的政策建议。

肖启荣[3](2008)在《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文中研究说明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水利管理的地理格局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官员对水利环境的地理感知以及决策。官员对水利环境的地理感知可分为明前期、明中后期、清前中期等三个阶段。在开穴口、修筑堤防、疏浚河道三种政策中,督扰选择以修筑堤防为上策;其二是在水利环境的变化中,各州县形成了有明确地域范围的水利政策。其结果是钟祥县境内汉江堤、京山境内汉江干堤、老龙堤成为地方政府必然承修的堤段。国家在人力组织及资金投入上对襄阳老龙堤、荆门沙洋堤、京山县与钟祥县境内的汉水干堤表现出明显的倾斜。垸长制与堤甲制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垸长制主要施行于天门、潜江、沔阳、汉川等州县,堤甲制是钟祥、京山境内汉江干堤、沙洋堤的防守制度。亩费为堤防修防资金最主要的来源,征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协济形成与解体以及对征收过程中贪污纳贿问题的回应措施。出于对胥吏的根深蒂固的戒心,民征民收的办法最终未得以变更。国家资助资金有借拨官帑、基金生息、河工厘金以及官员、士绅、商人等所捐款项等诸种形式。国家资助经费的来源经历了前后相继变迁的过程。从督抚至水利同知等专门的水利官员,其在水利修防中主要是起着协调、组织、监督的作用。清中后期,水利政策的推行愈来愈仰赖督抚官员的个人行政风格与能力。督抚、府州县长官在调节水利纠纷中,面临地方水利习惯、地方习俗、地方利益等因素的阻碍。清中后期,地方社会的变化,使府州县长官在水利纠纷的调节中处于被动的维持社会的稳定,而影响了其在水利管理上的作为。明中后期始,汉水下游南北两岸的州县以地域为单位,围绕泗港、大小泽口等三个分水穴口的水利纷争,一直持续至民国时期。水利纷争的发生以及持续过程与水利环境的变化以及水利治理的政策相关。地方社会对水利纷争的控制权经历了由官绅、上层绅士向下层绅士与民众转移的过程,解决纷争的途径也相应由官僚集团内部协商的方式走向暴力的自治行动。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看到随着汉水中下游这一流域水利环境的变化,国家与社会作出了怎样的反应,双方形成了怎样的关系,又是怎样塑造着这一区域的水利环境:一方面是国家人力与资金管理方面的时空差异,形成了水利管理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是地域集团在各自所处的具体环境下的反应。

王明科[4](2006)在《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发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通过整合中外古今文学评论、哲学思想、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怨恨理论,在全球现代性视域中提出并界定了适用于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新怨恨”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并借鉴西方现象学、新批评、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阐释方法,通过对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小说文本的全面细读与重新思考,论证并得出了怨恨是中国现代小说家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端木蕻良、无名氏、赵树理等人小说创作的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的结论,进而提出怨恨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体验的观点。全文共八大部分。导言部分指出本文从“新怨恨”视角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独创与开拓。第一节首先强调笔者是在作品阅读中发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然后指出怨恨体验不仅存在于中国现代小说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诗歌,戏剧,散文等其它各种体裁之中;接着驳斥了不承认与不愿正视中国现代文学怨恨体验的代表观点,最后通过对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分析,指出笔者作为中国当下现代性语境中继刘小枫与王一川之后的第三位怨恨体验论域的推进者,与前两位学者相比所具有的各种不同与研究创新。第二节提出并界定了作为一种中国文学现代性体验之批评的“新怨恨”理论,通过对中外古今怨恨理论的深刻剖析与整合扬弃,主要结合中国现代性语境的特殊性,详细论述了“新怨恨”理论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怨恨理论的独特内容与理论特质,认为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纳入“怨恨”的新视角,可以避免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从而开拓出新的问题域与发现域。第三节从以点带面的可行性、质疑本质决定论、质疑思潮流派论、质疑传统逻辑思维中包含与被包含的僵硬分类等四个方面说明本文选题的原由与所用的方法论。第四节指出中国现代小说最基本最主要的怨恨体验模式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怨恨体验从向度上看主要有内向与外向两个方面:内向怨恨主要代表作家如钱钟书、赵树理等;而外向怨恨主要有三大基本体验模式——反抗中的怨恨以鲁迅、巴金、张爱玲等为典型代表,建构中的怨恨以茅盾、无名氏、端木蕻良等为主要代表,回瞥中的怨恨以沈从文、老舍等为代表。同时强调这些代表主要是就其最主要的文化倾向而言,其实就他们的文化事实与具体文本内容来说,往往同一个作家在不同场合与时空甚至有时同时具有不同的怨恨。因此外向怨恨与内向怨恨以及外向怨恨中的三大体验模式之间不是互相孤立而是相互纠缠,不同怨恨体验往往同时存在于同一篇小说里,同一作家与作品中的同一人物也会同时或不同时地具有不同模式的怨恨。正文部分共六章。第一章探讨了中国现代小说怨恨体验母题生成的多维原由:第一节考察中国现代小

陈旺兴[5](2005)在《资源、能力、治理结构与国家产业发展 ——中国产业能力演进理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产业能力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中唯一可以恒久和主动把握的东西。对产业能力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系统建构了产业能力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提出了产业能力的层次结构模型,分析了产业能力的本质和基本属性,并建构一个基于组织能力的产业能力演进模型,对建国五十年来的产业能力生成和演进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揭示了治理结构对于产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产业能力演进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和知识整合问题以及他们对于公共治理提出的新挑战。本文认为,产业能力是一种基于组织能力又超越组织能力之上的系统能力,包括了知识和技术两个层次的内容,从长远看,需要从单纯技术层次的产业能力获取转向包含更多的知识层次的产业能力获取,以分享更多的知识产业化价值增殖。产业能力的生成演进是在一定的治理结构之下通过构建资源—能力—战略(机会)的三方互动架构之中来实现,知识层次的产业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在创业和创新推动的企业成长过程中实现。企业成长需要重点解决商业机会(创业和创新项目)(需要相应的资源和能力与之匹配)和既有的资源基础、知识基础之间的差距,这个过程是通过资源和知识整合来实现的。企业的资源整合和知识整合除了运用市场机制和科层体制外,更多的时候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围绕资源整合与知识整合,需要妥善的出企业治理和公共治理之间的关系针对资源整合中的问题,本文主张以动态的资源观为指导,构建有利于有形和无形资源互动整合的政策体系,进一步畅通资源整合渠道,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现代物流,鼓励人才、知识和技术流动;针对知识整合中的问题,主张把“培育和提升产业能力”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建立以“知识”为管理单元和作用对象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框架,以解决宏观产业发展政策的微观基础和传导机制的问题。

白呈明[6](2003)在《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目前 ,我们正面对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农地流转和农地非农化过程中正大规模地失去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 ,并随之而失去一系列重要的权益。这些失地的农民形成了一个游离于社会的特殊人群 ,随时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 ,在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农民土地依赖程度较高 ,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 ,农村社会保障不力的背景下 ,适度遏制农民失地 ,确保失地农民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皮曙初,高友清,戴劲松[7](2002)在《蓝田破产别坑了农民》文中研究指明蓝田“神话”破灭了。但是与伴随股市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而破灭的一个个“绩优神话”不同的是,蓝田不仅让股民找不着北,而且让七千农民生活无着,瞿家湾镇乃至整个洪湖市都陷入了一片迷茫——因为蓝田曾经是被“高高举起的”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公司破产,农民咋办?

二、蓝田破产别坑了农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田破产别坑了农民(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一般性理解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概念
    (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属性
        1、债权说
        2、物权说
        3、双重性质说
        4、转化过程说
    (三)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性质的确认
    (四)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入股的条件及特征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入股的条件
        2、农村土承包经营权入股的特征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发展前景及经营模式的选择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发端
    (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成长及其前景
    (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与经营模式的选择
        1、股份合作制企业
        2、农民专业合作社
        3、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效益分析
    (一) 经济效益分析
        1、为农户融资开辟途径
        2、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
    (二) 社会效益分析
        1、有利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为提高城镇化水平助力
四、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原因分析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风险分析
        1、经济风险分析
        2、政策风险分析
    (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在实践中产生的法律冲突
        1、农民利益保护与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冲突
        2、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与公司存续的冲突
        3、出资转让的法律冲突
五、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思考与建议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风险规避
        1、加强对经济组织的监管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尊重农民意愿,避免政府过多干预
    (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冲突解决
        1、引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赎买机制
        2、对承包地确权或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延展
        3、制定专门的法律以加强对出资转让受体的规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我国失地农民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一) 农民失地现象极为普遍
    (二) 富余劳动力比例较高
    (三) 土地征用前、后相比, 失地农户的人均纯收入总体水平有所下降, 低收入户增加
    (四) 失地农民面临多重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流失分析
    (一) 失地农民失去的是生活保障
    (二) 失地农民失去了就业机会
    (三) 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和财产权利
    (四) 失地农民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权益
三、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缺失原因分析
    (一) 农村土地权属模糊是造成失地农民利益被盘剥的根源
    (二) 土地市场的垄断经营是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无保障的要因
    (三) 不公平的征地补偿制度使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丧失了经济基础
    (四) 政府自律行为缺乏使失地农民岌岌可危的养老保障“雪上加霜”
    (五) 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保障发展的不同步性导致了失地农民基本“国民”权益的缺失
四、解决失地农民困境的政策建议
    (一) 因地制宜创新征地制度改革
        1.以人为本, 依法治农, 是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根本出发点
        2.引入市场机制, 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
        3.加强征地行为法制监管, 保障征地补偿款的资金安全性
    (二) 完善多元化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机制
        1.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创新险种, 探求最佳投资渠道
        2.实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提升剩余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
        3.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提高失地农民的博弈地位
    (三) 妥善解决和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发展问题
        1.加快经济发展, 增强经济实力
        2.大力开展技能培训, 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
        3.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4.健全完善三级就业服务网络
        5.建立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的机制
    (四) 打通失地农民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1.引导社会舆论导向,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帮农护农”的良好帮扶氛围
        2.失地农民要建立法律保护意识和自强意识
        3.要加强失地农民的合法组织化

(3)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水利管理空间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政府、地方社会对该地区水利环境的地理认知与国家水利政策的形成
        一、明朝政府对整个水利形势的认知与对策
        二、清初至道光年间政府对汉水中下游水利形势的认知变化与决策
        三、明中后期至清前中期地方州县水利政策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明中后期至清前中期汉水中下游水利管理的空间格局
        一、襄阳老龙堤、荆门沙洋堤、钟祥、京山境内汉江干堤的管理
        二、汉水下游专门水利管理官员的地理分布
    第三节 汉水下游堤甲制的地理差异与堤甲制度的重新检讨
        一、汉水下游堤甲制度的空间差异
        二、堤甲制与垸长制是两种不同的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堤防修筑经费筹措方式的变迁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亩费的运用与征收问题
        一、明至清前期协济的形成与解体
        二、亩费征收中的贪污纳贿与首士侵蚀堤费问题及应对
    第二节 借拨官帑及其运用
    第三节 基金生息的使用以及其他筹费方式
        一、生息基金的来源与经营
        二、官员筹措款项及其方式变迁
        三、钟祥船厘的设立与使用
    第四节 商人与市镇水利的管理
    分析的结论
第三章 明清时期地方官府对汉水中下游水利事业的管理与干预
    第一节 督抚的角色
        一、明中期巡按、巡抚介入水利管理
        二、督抚的职能
        三、清中后期督抚对水利管理的干预
    第二节 守道的角色
    第三节 府州县长官、佐贰官员的角色
        一、守道、府州县长官、佐贰官员职责分工变迁及其原因
        二、州县长官的角色
    第四节 冲突与合作:地方政府调解水利纠纷的场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案研究:泗港、大小泽口的水利纷争
    一、泅港及大、小泽口的开塞之争
    二、地方社会与水利纠纷
    三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分析
参考文献
    基本史料
    今人着述
    主要参考论文
附录
    附录1:明清时期潜江县堤防修筑表
    附录2:明清时期沔阳州堤防工程修筑表
    附录3:明清时期沔阳州剅闸修建表

(4)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导言 怨恨:问题域与方法论的持新
        第一节 “新怨恨”视角:研究的开拓与独创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体验的一种批评:“新怨恨”理论的提出与界定
        第三节 选题的原由与方法论说明
        第四节 中国现代小说最基本的四大怨恨体验模式
    第一章 多维原由:中国现代小说怨恨体验母题的生成
        第一节 中国现代小说的怨恨体验是一种现代性意义上的体验
        第二节 中国现代小说怨恨体验的社会根源在于历史与现实的黑暗
        第三节 反抗中的怨恨来自于对现代化的追求与传统的遗传
        第四节 建构中的怨恨来自于对民族化的误解
        第五节 回瞥中的怨恨来自于现代性的悖论与传统的式微
        一、现代性的极大悖论性导致了对传统的回瞥与对现代性缺陷的怨恨
        1,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矛盾构成现代性在整体结构上的悖论
        2,社会现代性本身内部就是个悖论性结构
        3,文化现代性的本身内部也是个悖论性结构
        4,现代性的几大价值要义之间也是个悖论性结构
        二、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导致了对中国传统的回瞥与对中国现代性的怨恨
        三、传统的式威导致了回瞥传统时对于传统的怨恨
        第六节 知识分子的自我怨恨来自于对价值的追寻与意义的坚守
        一、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济世思想与改变现实世界操作层面的实践欠缺之间的矛盾是知识分子产生自我怨恨的结构性根源
        二、价值追求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由外向内的自我怨恨的动力性根源
    第二章 反抗中的怨恨:传统与现代两难悖论之抗辩
        第一部分 反抗中国传统缺陷中的怨恨
        第一节 作为启蒙英雄者对传统的反抗与怨恨
        第二节 作为情感倾诉者对传统的反抗与怨恨
        第三节 其他不同作家对传统的不同反抗与怨恨
        一、茅盾的怨恨观:凡被迫害民族的文学总是多表现残酷怨怒等病理思想
        二、张爱玲的怨恨观:无条件的爱迟早要撞着现实而渐渐冷却
        第二部分 反抗现代性弊端中的怨恨
        第一节 对现代制度文化陷阱的反抗与怨恨
        第二节 对现代商业文化陷阱的反抗与怨恨
        第三节 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激烈冲突的怨恨
    第三章 建构中的怨恨:现代文化艰难缔造之挣扎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建构中的怨恨
        第二节 信仰文化建构中的怨恨
        第三节 其他不同作家在不同建构诉求中的不同怨恨
        一、立人之原创性建构中的怨恨
        二、博爱、忏悔、赎罪、殉道精神建构中的怨恨
        三、市民文化建构中的怨恨
        四、“爱与美”建构中的怨恨
        五、女性之人性恶建构中的怨恨
        六、革命建构中的怨恨
        七、民族大众与民间物质建构中的怨恨
    第四章 回瞥中的怨恨:文化深层积淀之规约
        第一节 乡下人在回瞥传统中的怨恨
        第二节 城市市民在回瞥传统中的怨恨
        第三节 其他不同作家在回瞥中的不同怨恨
        一、“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
        二、“人类的文明是渐渐地修补成的”
        三、“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事情”
    第五章 自我怨恨:知识分子由外而内之转向
        第一节 学院派知识分子的自我怨恨
        第二节 社会派知识分子的自我怨恨
    第六章 中国现代文学怨恨体验的独特性:从民族受辱到个人创伤——兼与中国古代怨恨、外国东方怨恨及西方怨恨的比较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与中国古代文学怨恨体验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与印度怨恨体验的比较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与古代西方怨恨体验的比较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恨体验与现代西方怨恨体验的比较
结语 从反抗、建构、回瞥到知识分子自己
论文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后记
王明科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共计50 余篇)

(5)资源、能力、治理结构与国家产业发展 ——中国产业能力演进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为什么需要研究产业能力
        1.1.2 产业能力概念是必要的以及合适的吗?
    1.2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1.2.1 本文的研究重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概要和分析框架
第2章 产业能力:概念、内涵、属性
    2.1 产业能力的基本概念
    2.2 产业能力的层次结构模型
    2.3 产业能力的本质和属性
第3章 国家产业能力的形成与获取
    3.1 国家产业能力的形成与知识产业链的构建
    3.2 产业能力获取: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3.3 对产业能力形成与获取的综合考察:一个思想实验
第4章 知识整合文献综述
    4.1 知识整合的定义
    4.2 知识整合中的“知识”和认识论基础
    4.3 知识整合的层次
    4.4 知识整合与企业竞争优势
    4.5 技术创新与知识整合
    4.6 个人与团队知识整合
    4.7 知识整合与组织学习
    4.8 知识整合与组织知识创造
    4.9 知识转移、知识扩散和知识整合
    4.10 并购与知识整合
    4.11 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
第5章 基于组织能力的产业能力动态演进模型构建与理论分析
    5.1 基于组织能力的产业能力动态演进模型构建
    5.2 模型分析 I: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能力和产业能力
        5.2.1 “计划者创业”与新中国产业能力形成
        5.2.2 “计划者治理”:改革开放前中国产业能力发展的成就和问题
    5.3 模型分析 II:转轨时代的中国产业能力演进
        5.3.1 对80 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
        5.3.2 改革开放后不同类型企业的治理及其对中国产业能力的贡献..
        5.3.3 企业治理和公共治理
    5.4 模型分析 III: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业与产业能力演进
        5.4.1 创业与产业能力的形成
        5.4.2 产业能力提升与创业和创新推动的企业成长
        5.4.3 整合视角的企业构建与创业企业组织能力演进
    5.5 模型分析 IV: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演进、企业成长与产业能力演进
        5.5.1 产业演进与企业并购
        5.5.2 企业成长战略与模式选择
        5.5.3 企业成长之谜
        5.5.4 总结:产业能力:资源整合与知识整合
    5.6 对本章的总结与思考
第6章 案例I:中国电子工业发展-产业能力演进的视角
    6.1 新中国电子行业技术引进和产业发展总体状况
    6.2 江苏电子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
    6.3 对电子工业产业发展的分析:产业能力演进的视角
第7章 案例II:一个经济落后地区的创业和产业观察
    7.1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7.1.1 有关江西省石城县的情况介绍
        7.1.2 研究说明
    7.2 石城县农民的“企业家”思维和社会关系网络——以桐树坑的传统经济活动为例
    7.3 农民创办企业——“机会、资源和能力”的三向互动模型
        7.3.1 桐树坑为什么长时间没有企业
        7.3.2 桐树坑的企业生成
    7.4 石城县的矿山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7.4.1 产业集群发现和研究的背景介绍
        7.4.2 矿产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基本概况
        7.4.3 石城矿山设备的产品类型
        7.4.4 石城县矿山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兴起的历史脉络
        7.4.5 矿山设备制造业集群的问题与前景
        7.4.6 总体分析与理论总结—“机会、资源、能力”三向互动模型再探讨
    7.5 本章总结与理论思考
第8章 公共治理与产业发展(一):理解整合
    8.1 整合与网络
    8.2 扩展的网络与整合:旧平衡的打破与新平衡的建立
    8.3 整合的要素与类型
        8.3.1 什么是“整合”
        8.3.2 整合的基本要素
        8.3.3 整合的类型及其对公共治理的挑战
第9章 公共治理与产业发展(二):资源整合的视角
    9.1 两种不同的资源整合模式及其对公共治理的要求
    9.2 中国产业能力演进过程中资源整合中的基本问题和对策
第10章 公共治理与产业发展(三):知识整合的视角
    10.1 知识整合的基本要素与一个有关知识基础论的总结
        10.1.1 知识整合的要素
        10.1.2 一个有关知识基础论的总结
    10.2 知识整合的宏观政策体系: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
        10.2.1 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10.2.2 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
        10.2.3 对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和我国现有产业政策的评价
    10.3 知识整合——产业能力——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
        10.3.1 对知识整合与产业能力关系的系统透视
        10.3.2 以产业能力提升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第11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民失地的途径分析
    (一)农地流转中的农民失地问题
        1、农地流转发展不平衡。
        2、农地流转诱因复杂。
        3、农地流转主体多元。
        4、农地流转形式多样。
        5、农地流转规模扩张。
        6、农地流转权益失衡。
    (二)农地非农化中的农民失地问题
二、失地农民权益流失分析
三、农民失地的遏制与失地农民的保护
    (一)关于农民失地的遏制
        第一,正确定位,尊重农民土地权利。
        第二,适时立法,确保政策供给。
        第三,创新制度,打造私权利和公权力平等对话的机制。
        第四,依法行政,杜绝土地管理中的公权私用。
        第五,严格执法,整治土地隐性市场交易。
    (二)失地农民的保护
        1、失地农民的自我保护。
        2、失地农民的农民集体保护。
        3、失地农民的社会保护。
        4、失地农民的法律保护。

四、蓝田破产别坑了农民(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探析[D]. 徐健. 山东大学, 2014(02)
  • [2]我国失地农民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 王顺喜. 中国软科学, 2009(04)
  • [3]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D]. 肖启荣. 复旦大学, 2008(03)
  • [4]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 王明科. 山东师范大学, 2006(10)
  • [5]资源、能力、治理结构与国家产业发展 ——中国产业能力演进理论分析[D]. 陈旺兴. 清华大学, 2005(08)
  • [6]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J]. 白呈明. 人文杂志, 2003(01)
  • [7]蓝田破产别坑了农民[J]. 皮曙初,高友清,戴劲松. 中国改革(农村版), 2002(01)

标签:;  ;  ;  ;  ;  

蓝田破产,别骗农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