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复生》的多元文化解读与对话

《死而复生》的多元文化解读与对话

一、《起死》的多层文化解读及其对话性(论文文献综述)

林银花(Lim Eun Hwa)[1](2016)在《神话隐喻与鲁迅启蒙思想研究 ——以《故事新编》为中心》文中认为学术界对于《故事新编》的研究,多偏向于对鲁迅的启蒙思想或神话思维方面的专题研究,而对于将三者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的尚不多见,而整体研究(Holistic Approach)的实质就是要力图在事物的联系中,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表现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基于这种认识理念,本论文力图将神话、启蒙和鲁迅的《故事新编》创新关联起来进行整体研究,从神话隐喻、启蒙意图到文学创作的关联中,以"WHY"探讨"HOW"的研究方法,重读、细读《故事新编》文本,从中概括出鲁迅"立人"启蒙思想之"如何(HOW)",显现其隐喻特点。在这个维度上,本文不仅仅只是对于《故事新编》的题材"神话""传说""史实"与"启蒙"的一体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审视,亦是更深入和系统地对启蒙对象"新、旧障碍物"的一种深刻透视、把握和阐释。本文以鲁迅对神话、启蒙与文学之间关联性的倚重为基础和聚焦点,在第一、二章中,根据鲁迅在《故事新编》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这两种时间设计,着力从"神话—启蒙"与"神话思维"两种思维结构的维度,来深入探讨鲁迅如何将"立人"的启蒙思想有机地渗透到《故事新编》中,特别是渗透到他对"新、旧障碍物"的神话隐喻结构中。具体而言,鲁迅一方面通过"神话——启蒙"思维结构来重构启蒙"新、旧障碍物"的形象系统,深入其中探讨"古今共时"情景、情节的融合、"新旧"结构的设置以及"奴性"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塑造;另一方面鲁迅则通过神话思维的有关"原逻辑" "互渗律""万物有灵"等认识观念的运用,对启蒙"新旧障碍物"进行神话隐喻,本文对"古人与今人" "历史与现实""神话与历史""中国与西方"等具有"二元对立"结构的形象系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深刻地阐释了对立的两者是如何相互结合、相互转化、融为一体,以及"新旧"形象系统的神话隐喻和寓意。在第三章中,本文认为,鲁迅在对启蒙"新、旧障碍物"的认识和审视之中,最大限度地展示"个体"精神的转变及其与"神话——启蒙"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论文阐释了鲁迅以"新旧""奴性"形象为主而展开的"奴才相"形象系统和"奴性"的社会"副产物(封建等级和传统思想)"形象的神话隐喻和寓意。根据"神话——启蒙"循环的思维过程,鲁迅对启蒙"新、旧障碍物"的认识和审视,是按照"个体精神"的原型、转变、变异等变化,设计了与"奴性""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儒·道·墨’传统思想"的对照,进而系统且深入地阐述了"奴性"互渗律的必然性,从中展示出他对"封建等级"和"’儒·道·墨’传统思想"的"原逻辑"思维的透视和批判。在第四章中,本文认为,在"神话——启蒙"循环的过程中,根据主体和客体含混不分的心理阶段的特点,以及基于"个体""主奴"的"自我意识"和"欲望"之间的悖论,鲁迅展开了对古今共时的"奴才"——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个体"精神异化现象的探讨。这是一种对启蒙"新障碍物"的"神话——启蒙"理路的寓意,也是一种对"个体"精神变异的神话隐喻。本文注重从"个体"——知识分子和农民两种形象的多重"奴性"含义中来进行分析论述,由此探讨鲁迅对其内在凶残的精神病根及其寓意的表现。在这一章具体考察了鲁迅对"新奴才"与"旧奴隶"之间精神连接结构的认知,阐述了他对知识分子和农民具有"主奴"双重性形象及其"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启蒙寓意和隐喻。在第五章,本文则重点分析了鲁迅突破"新、旧障碍物"的新思维的特点。总而言之,本文深入研究了《故事新编》的启蒙神话隐喻和寓意,探讨了鲁迅"神话思维"的运思、隐喻、寓意,其与"神话——启蒙"循环中的"个体" "自我意识"的关联,以及其与"立人"启蒙思想之间的关系,并对此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一体性的研究,揭示出鲁迅启蒙思想中对"新、旧障碍物"的审视和思考,以及如何有意识地渗透在《故事新编》的创作构想之中,从中展示出他提倡"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思想的独特性及其进行神话隐喻和寓意的艺术创作的新尝试。

周志雄[2](2004)在《中国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两性情爱”在小说中的叙述作为一种文学存在,看作是一种包含形式与意义的文化语码。试图给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作一整体性的勾勒和描述,探讨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成败得失,用叙事学、价值现象学、接受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比较文学等方法对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价值方式、作家心态、创作主体的性别差异、影视传媒的衍化、文体变化等进行研究。分析情爱题材对新时期小说写作的影响,揭示情爱话题以各种方式进入文学背后的一些深层机制,对新时期的情爱小说进行重新评价,对一些流行的批评观念重新认识。 第一章 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对新时期情爱叙事进行总体上的勾勒。在新时期初期,情爱叙事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参与了历史的变革,成为时代合唱中的一部分。新时期初期对情爱叙事的争议基本上是在非文学的意义上,人们对文学的关注只是为了讨论生活中的爱情道德和爱情理想,而较少地从情爱自身的本质出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情爱叙事不再在宏大叙事中展开,爱情的理想表达缺乏80年代前期那样旗帜鲜明的表达,一种着眼于生存的隐逸的爱情梦想在琐碎的生活之中暗自流动。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的自传性叙事对爱情的叙述大多集中在私人的隐秘经验和各个层次的复杂内心体验之上。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既多层面地参与到新时期的历史变革之中,又表现出对历史的某些疏离。 古典情爱叙事表现的是人性美,而先锋小说倾向于表现人性恶。情爱叙事的永恒性、差异性、私人性,形成了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人性深度。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突出特点是在“情”和“欲”两个维度上来书写人性,特别是放大了“欲”实现的过程中人性中的特殊性格心理等层面。身体叙事洞开了被道德所禁锢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爱叙事多了一个重要的领域,一个紧贴着人的生命情感和感觉的世界,对于人性的多维探询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章 论述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性别差异。新时期初期的情爱叙事基本上是古典情爱叙事。性别意识在叙事中淹没,张抗抗和卢新华、刘心武的情爱叙事在本质上几无差别。解构情爱叙事的性别话语是很明显的,解构情爱叙事中女性的声音比男性的要强。作为叙述的权威,叙述主体对同性的跟踪强化与对异性的轻描淡写构成了叙述力量的差异。面对写作主体的同性,作家写起来得心应手,充分放大,并极力美化;而面对写作主体的异性,都有简单化的倾向,在精神人格上被同性的光芒所遮蔽。实现真正的超越性别的写作不仅是一个姿态立场的问题,也是一个作家对自己的性别局限和盲视不断解剖、不断完善、不断反思、不断否定的过程。 新时期情爱叙事的性别差异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是有其独特意义的,在新时期文学中,女性作家群体的壮大成熟是不争的事实,女权主义文化和女性写作成为社会文化思潮的热点问题,女性文学的发展壮大为情爱叙事的性别对话提供了有利的精神空间。情爱叙事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还在于新时期的情爱小说让小说真正获得了性别。在双性对比之中来研究现代情爱的历程是具有史的意义的,对比之中也能看出文学多元发展的特质。而认识潜存的性别盲视给文学带来的伤害,势必是一件艰难而又有价值的事情。 第三章论述电影与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互动关系。电影和小说都属于叙事艺术,小说的叙事性决定了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它是最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其中描写情爱生活的小说是电影改编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小说改编的新时期情爱电影不可胜数。既有探索性、趣味性又能满足大众的爱情心理期待的小说是最可能被改编成电影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和《芙蓉镇》所代表的时代己经成为一个历史而存在,对自由人性的爱情呼唤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也是符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的。《红高粱》、《菊豆》、《大鸿米店》出现在文化热兴起的语境之中,两性情爱中最自然性的一面被赋予文化的意味,或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或成为透视人性的一面窗子。《生活秀》和《天上的恋人》都是在新世纪拍的爱情电影,其中的商业运作倾向是比明显的。《与往事干杯》和《周渔的火车》都是取材于有先锋意识作家的小说,电影也是力图拍成艺术片,它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情爱叙事精神高度的代表。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被电影青睐并传达出厚重的文学本色内涵的蜜月期己经成为过去,与娱乐电影不断地制造纯情神话相对应,小说情爱叙事更多的是被当作调味品出现在商场争斗和世态生活的叙述之中,执着于精神受难的爱情本质追寻的作品大多淹没在大量俗世生活图景之中。

周志雄[3](2004)在《《起死》的多层文化解读及其对话性》文中提出

二、《起死》的多层文化解读及其对话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起死》的多层文化解读及其对话性(论文提纲范文)

(1)神话隐喻与鲁迅启蒙思想研究 ——以《故事新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及其概念界定
        1.1.1 神话与神话思维的概念界定
        1.1.2 神话与国民性的相关性概述
        1.1.3 神话与启蒙的关系梳理
    1.2 鲁迅思想研究现状与《故事新编》研究成果述论
        1.2.1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梳理
        1.2.2 关于《故事新编》研究成就与局限的梳理
        1.2.3 八篇作品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方法与内容框架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2 神话与鲁迅的思维向度
    2.1 神话思维与鲁迅的内在联系
        2.1.1 鲁迅对中西神话的认识
        2.1.2 神话与鲁迅启蒙"文艺"的选择
    2.2 神话与鲁迅的启蒙认知
        2.2.1 "神话思维"对鲁迅的影响
        2.2.2 "神话——启蒙"对《故事新编》的影响
    2.3 鲁迅对启蒙对象的审视
        2.3.1 古代溯源:鲁迅对启蒙对象的"历时性"认识和把握
        2.3.2 古今对照:鲁迅对启蒙对象的"共时性"认识和把握
3 鲁迅对启蒙"旧障碍物"的认识和表现
    3.1 内在的"绝望":对"奴性"的透彻认识
        3.1.1 主人与奴隶的"集体表象":以《补天》为例
        3.1.2 "主奴"集体表象的互换:以《奔月》《理水》《起死》为例
    3.2 历史惰性的警觉:对"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之审视
        3.2.1 对"旧障碍物"的审视:以《采薇》《铸剑》为例
        3.2.2 精神愚昧和麻木的隐喻:以《出关》《非攻》为例
    3.3 传统道德弊端的批判:对儒·道·墨的思考
        3.3.1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透视:以《采薇》《铸剑》为例
        3.3.2 对道家哲学的认识和透视:以《出关》《起死》为例
        3.3.3 对墨家思想的认识和透视:以《理水》《非攻》为例
4 鲁迅对启蒙"新障碍物"的认识和表现
    4.1 比主子更凶残: "奴才相"的展示
        4.1.1 "奴才":"无法改装"的形象
        4.1.2 "国民": "精神"惰性的真相
    4.2 对"铁屋子"固化的思索
        4.2.1 知识阶级:自身的觉悟与困惑
        4.2.2 农民:"一时改不掉"的病根
    4.3 对启蒙的省思和再认识
        4.3.1 启蒙思想:"旧瓶装新酒"的寓意
        4.3.2 启蒙主体:"精神崩溃"的边缘
5 鲁迅突破"新、旧障碍物"的新思维
    5.1 "今世"与"超世"的共存
        5.1.1 "历史时空"与"神话时空"的交融
        5.1.2 古代·现代·未来"三位一体"的透视
    5.2 对生命意识的再认识
        5.2.1 "肉体和灵魂"与"死亡和新生"
        5.2.2 "神圣"和"世俗"的对应
    5.3 多维空间的意义
        5.3.1 多维时空世界的展示
        5.3.2 多维生命意识的展示
6 结语
附录
    1. "神话思维"基本结构
        1.1. 人类思维结构
    2. 中国神族谱
    3. 希腊神话系谱: "旧神谱"和"新神谱"
    4. 鲁迅神话研究资料
    5. 近现代事件与鲁迅作品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中国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一个情爱叙事繁荣的时代
    二、 情爱叙事分析的意义与方法
    三、 文学特性与情爱叙事分析
第一章 历时与共时的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
    一、 小说情爱叙事与历史的遇合与疏离
        1 、 大时代的社会爱情--新时期初期的小说情爱叙事
        2 、 伦理之争与爱情误读
        3 、 俗世情爱与个人空间--社会转型期的小说情爱叙事
        4 、 情爱叙事与历史遇合的悖论
    二、 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与人性的探询
        1 、 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精神之维--人性美
        2 、 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本能化--人性恶
        3 、 超道德的情爱叙事--小说情爱叙事与复杂的人性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性别话语
    一、 爱情--颠覆与建构的性别话语
        1 、 古典情爱--一个没有性别的情爱叙事话语
        2 、 爱情的颠覆与建构--情爱叙事的性别想象
    二、 想象的异性--被强化的与被弱化的
    三、 身体经验与性别立场
    四、 性别话语--对抗与和解的战争
第三章 电影与小说--新时期情爱叙事的对比分析
    一、 电影--小说情爱叙事的又一种方式
        1 、 电影与小说
        2 、 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情爱叙事
    二、 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的影像化
        1 、 爱情对专制的反抗--被注释的情爱叙事
        2 、 在文化和人性的脂肪上搔痒--被强化的情爱叙事
        3 、 俗世情爱与浪漫传奇--被改写的情爱叙事
        4 、 爱情的存在真相--影像化爱情与艺术超越的冲突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起死》的多层文化解读及其对话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神话隐喻与鲁迅启蒙思想研究 ——以《故事新编》为中心[D]. 林银花(Lim Eun Hwa). 浙江大学, 2016(07)
  • [2]中国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研究[D]. 周志雄. 山东师范大学, 2004(01)
  • [3]《起死》的多层文化解读及其对话性[J]. 周志雄. 理论与创作, 2004(01)

标签:;  ;  ;  ;  ;  

《死而复生》的多元文化解读与对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