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是能力

更多的是能力

一、看成绩更要看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邓巧珍[1](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研究 ——以抚州市三所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二十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动着外语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评价方式的改革也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随着学界对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意识到评价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功能,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引导什么样的教学。新时期,以标准化测验为主的“考试文化”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对素养人才培养的需求,“唯分数”现象仍未根除,“以考代教、以考代评”之风依然盛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还势必造成教育事业的止步不前。因此,评价范式转型背景下国家对英语教师的评价行为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和责任,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评价能力才能开展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而提及英语教师评价素养,不外乎拥有扎实的评价知识、娴熟的评价技能和正确的评价理念。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评价素养的文献进行梳理,把评价信念、评价知识、评价技能和评价伦理构建为高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的四个维度。并对这四个维度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依据编制调查问卷的题项并辅之以访谈,然后,对江西省抚州市三所高中的130位英语教师的评价素养现状展开研究。本研究利用SPSS21.0对定量数据进行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和频率分析,并对访谈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发现:高中英语教师整体评价素养水平一般(M=3.45),对课堂评价认识不足,导致对课堂评价的态度淡漠;评价理念较新,但并未将这些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对与语言能力相关的评价知识掌握较好,而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他三个维度的知识掌握严重不足;评价方法单一,主要以测试为主;评价公平性有待提升。另外,相关分析显示教师教育背景与教师评价素养水平存在相关性。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后,本研究发现影响评价素养水平的因素有国家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大学评价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情况、高中学校对教师评价的培训以及教师自身的努力等因素。最后,本研究为有效提升高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水平,主要从完善国家有关评价政策和制度、改善高校评价课程、落实中学教师在职评价培训、加强教师专业学习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措施。

苏纯美[2](2020)在《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提出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五中学位于祖国边疆,部分学生来自于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所受到的基础教育存在明显差异,也有一些城区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传统教学通常是按同步教学的方法进行的,统一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统一的课堂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促成了学生“靠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因此,部分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不充分,对生物学不感兴趣,不能很好的掌握初中生物学知识,影响了他们生物学的学习成绩,阻碍了他们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如何培养生物学知识丰富的合格中学生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要求生物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达到让学生更好掌握生物学知识的目的。为此,本研究将黎世法教授的异步教学法引入到弥勒五中的生物学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条件和手段,严密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有效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多元智能理论、学情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为指导,编写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异步教学的基本原则,设计了采用异步教学法的四个教学案例,设置了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对实验班实施了异步教学法,并进行了异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教学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有显着的提高,在课堂教学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考试成绩等诸多方面均优于对照班,提示我们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的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一定优势,有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物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对本校及同类型学校的生物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黎红香[3](2020)在《黔东南民族地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改进对策研究 ——以剑河县乡镇中学为例》文中指出黔东南民族地区乡镇初中由于经济条件不足,文化观念落后,语言环境影响,优质教育资源欠缺,推行课改时间晚等原因造成语文写作教学质量相对较差。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对黔东南民族地区乡镇初中选取剑河县乡镇中学为例对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展开实地调查,结合自身在剑河县南哨中学的教学实践所见与反思,探询黔东南民族地区剑河县乡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症结及原因。通过参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结合黔东南民族地区剑河县乡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际和写作教学规律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本文从学校、学生、教师三个方面详细分析阐述剑河县乡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发现的问题,从激发写作动机、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技能和优化写作教学环境四个方面针对黔东南民族地区剑河县乡镇初中的学校领导、学生、教师提出改进对策。第一,激发写作动机。要通过师生共同制定目标与计划,实行一对一写作帮扶机制与建立结对学习小组,科学写作教学设计,档案管理学生作文,打造学生作文展示平台与完善激励机制等手段激活学生写作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第二,丰富写作内容。要重视教材,运用好教材中丰富的写作实践训练题目和写作教学素材。文中对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和课文后面补充知识进行了梳理整合,方便教师了解教材写作教学内容安排和根据梳理表格制定写作教学计划安排。要重视地方特有民族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写作教学资源。文中对剑河县民族文化进行梳理,并以南哨镇为例进行了写作教学运用地方特有民族文化资源的设想与运用。第三,提高写作技能。要根据课标要求和结合教材内容,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写作技能和制定学生写作基本能力训练计划;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做好写作教学引路人;学生养成良好写作学习习惯,做写作学习用心人。第四,优化写作教学环境。要师生合作,营造优良的写作课堂教学环境和汇合多方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教学环境。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有效帮助改善黔东南民族地区乡镇初中的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帮助提高黔东南民族地区乡镇初中学生写作能力。

马晨[4](2020)在《河南省x县特岗教师生存现状及改善对策》文中认为兴国必先强师。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给予高度重视,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薄弱区域,国家制定“特岗计划”旨在解决农村教育师资问题。“特岗计划”实施的十多年来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不仅扩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还有利的补充了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提升农村教师师资质量、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同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但是目前特岗教师队伍存在着大量流失的现象,很少有人关注特岗教师这一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呢?只有对特岗教师这个群体进行深入的调查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可以更加优化政策,留住特岗教师,留住农村教育的希望。本文以河南省X县173名农村特岗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综述法等研究方法,从四个维度编制问卷对X县特岗教师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并对部分特岗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发现目前河南省X县农村特岗教师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物质生活困难、职业认同偏低、专业发展滞后、心理情感复杂。针对存在的问题主要从“特岗计划”政策亟待完善;地方执行不力,监督机制不全;教育投资不足,地方财政紧缺;学校缺乏科学管理和人文关怀;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存在偏见;教师角色适应差,自我管理不足这六个方面进行成因透析。最后针对河南省X县特岗教师生存现状的问题,提出改善物质生活、增强职业认同、注重专业发展、关注心理健康的具体对策建议。

王伟伟[5](2019)在《小学课程统整中的教师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课程统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需要对课程进行统整,课程统整需要教师合作。首先,在我国分科课程与统整课程存在比例失调的现象。在我国分科课程长期“独霸天下”,对统整课程重视不足,但是分化与统整都是课程编制的重要手段,二者优势互补互为补充,只有将二者置于均衡发展的位置才能全面发挥课程效能。其次,课程统整不仅是理想更是现实。课程统整既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通过学校的自主实践,课程统整已经逐渐成为现实。最后,在学校对课程统整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未对其中的教师合作问题加以重视。教师合作是实现课程统整的重要途径,没有更多的从人这一要素上来考虑,对教师合作的忽视导致统整效果的不理想。结合案例研究、访谈和观察三种方法对课程统整中教师合作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样的教师合作是符合课程统整要求的。第二,课程统整中教师合作的实践状态和现实困境是什么。第三,应从哪些方面对统整中的教师合作进行矫正、消除实践困境。通过对课程统整性质、目的、方式的分析,探讨课程统整对教师合作的要求,发现教师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在课程整合中促进教师合作的优化策略,以期推动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学校课程统整的实践。研究发现,教师在合作统整课程的过程中,存在教师合作消极被动、合作偏重知识取向轻视学生发展、合作形式单一化的问题。在学校统整课程的过程中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即教师统整水平的制约、功利化的教师评价制度以及学校课程管理的滞后。最后提出提高教师课程统整的专业水平,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师评价体系,强化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三项优化策略,以期在课程统整中增进教师的有效合作。

邝安琪[6](2019)在《高中生科目选择中的性别差异现象研究 ——女生是否逃离理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女性在科学技术中的发展,从事科学领域相关职业的女性越来越多,女性科技人才成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相比男性而言,女性的人数依旧偏少,这对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高中文理分科和大学专业选择阶段是大量女生离开科学领域的重要转折阶段,并且文理分科的高考模式下,女生选择理科的人数远远少于男生。为了打破这种文理分科情况下男女生科目选择的两极分化,新的高考选考模式应运而生。在新高考自由选科的模式下,女生对待理科的态度究竟有何变化?本文以新高考的选考模式为背景,调查浙江省各地区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基本状况和选科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本文在文献分析,问卷测量,访谈方法的基础上,首先对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高中生科目选择和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从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类型,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选科结果及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上的确存在差异,但并不能一概而论,并非所有女生在逃离理科,这个现象只是局限在中等或落后的学生群体,并且只在物理一科。而且,男女生在选科时有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总体影响程度很低,但是高中生们依然会认为女生在选科过程中会更多的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事实上这只是不完全归纳的性别刻板印象导致。其次,对高中生、理科教师、以及具有理科背景的高等学历女性进行访谈调查,发现女生在高等教育之后的科学领域会遇到各方面阻碍,并且她们对性别差异现象的看法会与在高中时期有所不同。此外,通过访谈理科老师也可以发现,尽管女生们的理科成绩已经突飞猛进,但是依然没能消除教师们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最后,针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使得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好的帮助女生走进科学领域,并且长足发展下去。

吕红俊[7](2019)在《中学课堂歧视现象及对策研究 ——基于XX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也是实现我国宪法赋予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觉醒,随着国家、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入学机会公平的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而微观层面的公平问题,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公平问题,无形的精神性的教育公平问题,却因为复杂、隐蔽而被人们所忽视。然而相对于宏观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问题,微观层面的公平问题、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却因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而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和教育实质性公平的最终实现。本研究以H市XX中学的师生为调查对象,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承认正义理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和全纳教育思想,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来深入了解中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歧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共有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思路。第二章是关于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调查研究,在介绍调查设计和调查过程的基础上,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调查结论与启示:中学课堂歧视问题较为普遍;师生均对中学课堂歧视习以为常;中学课堂歧视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影响非常深刻;应试教育是造成中学课堂歧视的主要原因。第三章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学课堂歧视的主要表现与基本特征及危害进行了分析。中学课堂歧视主要表现为语言歧视、情感歧视和行为歧视。它具有习惯性、隐蔽性和深刻性的基本特征。中学课堂歧视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影响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三个方面。第四章是对中学课堂歧视的实质与根源及直接原因的探讨。中学课堂歧视的实质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症结在于缺乏对人的尊重,直接原因是教师职业素养上的不足、应试教育价值上的偏失和相关制度建设上的缺乏,根源在于教育的一元价值取向和教育的功利主义。第五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消除对策:建构团结友爱的和谐课堂、面向所有学生的课堂教学、面向所有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夏冬杰[8](2018)在《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和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专业发展。因此,学习理应成为教师自觉的生活方式,教师理应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然而,工作强度高、时间长、压力大以及心理上的倦怠是当下教师的生存常态,而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了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大瓶颈。要让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关键是要解决教师学习的动力问题。教师学习动力问题既是确保教师有效学习、提升教师教育与培训质量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教师学习研究领域亟待攻关的理论问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教师学习动力因素尚未系统梳理,教师学习背后的动力机制尚未揭示,一些深层的原理性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本研究采用了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和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特征、来源、结构”“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三个问题进行了立体式、全景式的探讨,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本论文正文部分由绪论、第一至六章、结论与展望等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设计,包括选题的背景、核心概念、已有研究述评、研究设计和研究意义。第一、二章介绍了作为本研究理论基础的动机理论和交往理论,阐述了关于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的基本认识,即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第三至五章从教师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个体层面包括:理想与信念、需要与意识、观念与认识、兴趣与责任、决心与毅力等;组织层面包括:学校文化、管理制度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层面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第六章在第三至五章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包括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以及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结论与展望部分概括了三个结论,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圣宇[9](2018)在《毕业是四年后的事,但就业不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七月离愁,九月新喜。大学就是这样,七月有一群人离开,九月又有一群人到来,往复不断,每年都要上演一次分别和相识。就业不是四年后的事或许作为新生的你们,考入大学的喜悦也许还没有散退,美好的憧憬才刚刚展开,根本不会觉得就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毕竟那是四年以后,或者更长时间才要面对的事。但就业的顺遂与艰难,成功与失败,绝不仅仅是由毕业最后一年决定的,而是在你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你的大学如何规划,怎么度过都将对就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时都不能用重大来形容,因为,往往还有决定性的成分在里面。

王梦昭[10](2017)在《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对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呼吁不断,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一方面,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提升了大众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培养的出口,又遭遇了大学生从学涯进入职涯发展的种种障碍,由此,大学教育的作用遭到质疑。本论文由七个章节组成,基本思路是:找出问题,试图在宏观理论指导下,整合、扬弃历史资源,展开大学教学新方法的尝试;建立一个宏微结合、历史现实沟通、跨越中外的良性结构,寻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方法与技能,来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使之得到妥善解决。第一章是立论与综述。立论部分,首先提出问题,目前的大学教学问题严重,从宏观层面说,有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和更为尖锐与直截的“钱理群之忧”。微观层面而言,存在着网络媒介时代,大学怎么教、如何学;大学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如何才能恪守教学职能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还具有国际性特点,成为全球大学教育的危机,需要积极稳妥应对;然后,确定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综述部分分析评述相关文献,依次对“大学职能概念”、“大学职能内涵”、“大学教师教学职能”三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与评述,得出以往研究的两个缺失,即缺失理论框架的构建,缺失中国大学的历史追溯与反思,因而列为本文重点研讨的重点。第二章是理论辨析。首先是“职能”和“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深入考察与概念确定,以及本文研究理论依据的确定。其次,探索大学教学职能的新结构。雅斯贝尔斯认为,“专业训练”(Fachschulung)“研究”(Forschung)和“教化”(Bildung)三大理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理想。可是,“专业训练”(教学)“研究”(科研)一直为人们重视,并与雅氏遗漏的“社会服务”构成了大学的“三大职能”;“教化”(Bildung)这一理念却被忽视而失落了。本文以“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理论为指导,得出了大学教学“三职能一理念”的新结构:“教化”的理念在上,下面是三大职能的支撑;理念引领职能,职能支撑理念,形成一个上下交流、左右互通的有机结构。同时,对超越雅斯贝尔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教学资源充实理论构架内涵,作了初步设想。第三章是历史追溯。探讨中国的大学教学,不仅需要具有国际共识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对本土的大学教育历史做认真考察,对传统进行扬弃,弃其糟粕,扬其精华,这也是以往的研究所忽视的。本文按媒介形式的演变,分口语传播、抄本传播、雕版印刷传播、机器印刷传播和音像传播五个阶段,考察我国古往今来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履行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媒介革命与大学发展关联密切,对大学教学冲击猛烈,并对大学教学呈现几何级增速的影响。网络媒介时代的大学教学问题,是这个历史走势的必然延伸,因而速度会更急迫,强度也会更激烈。第四章是熔铸与构建。以第二章的理论结构为构架,充实以第三章古代大学教学的优质资源,对中外哲人前贤的思想进行扬弃,批判继承他们的思想,弘扬有益成分,摒弃其不良因素,纳入到“三职能一理念”体系中。进而对“德”的义涵作了深入的探究,与古代的“明德”传统、雅斯贝尔斯的“教化”理念相结合。以“以德统学”为统领,渗透到“转技为道”、“转知为智”和“转教为导”三个方面;又以这三个方面作为“以德统学”的支撑,形成一个良性结构,用以阐述当代大学教师的教学职能的具体内涵。以图实现“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第五章是现实考察。本文的目的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具有网络媒介时代特色的大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前几章的阐发,我们感到,必须寻求在“教化”理念指引下,与科研、社会服务互为联系的方法手段。本文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糅合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特点,对翻转教学等教学手法进行了考察。当然,这些新方法是一种尝试,尚不成熟与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另外,相比科研与社会服务,教学原本是大学的唯一职能,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因而它的传统性、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翻转教学等方法,和“对话式”教学法一脉相承,自有传承,是媒介革命时期的转型;另一方面,即便翻转教学等新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法。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提炼本文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1、大学教师必须具备“德、才、力”,关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出色地履行教学职能,复兴大学的生命力,增强大学的魅力;2、探究“教化”理念的引领作用,确立大学教师职能新构架、充实新内涵;3、探求网络媒介时代大学教学的新模式等。其次,本章还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回答的是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必然与理想标准。通过追溯中国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历史传承,吸收优秀文化遗产;探索经典教育理念中,大学教师理想教学职能;思考大学教师教学职能与育人理念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发展的应然之道。

二、看成绩更要看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看成绩更要看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研究 ——以抚州市三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基础教育国家政策的呼吁
        二、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型
        三、教师评价素养的重要性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素养
        二、评价素养及教师评价素养
        三、英语教师评价素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教育评价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二章 英语教师评价素养构念框架
    第一节 一级维度构建
    第二节 二级指标构建及内涵
        一、二级指标构建
        二、二级指标内涵
第三章 英语教师评价素养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实施过程
        一、问卷设计
        二、访谈的设计
第四章 数据分析
    第一节 定量数据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二、教师教育背景与教师评价素养的相关分析
        三、高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调查问卷结果深度分析
        四、问卷数据的回归分析
        五、本节小结
    第二节 定性数据分析
        一、访谈提纲的编制
        二、访谈数据分析
第五章 教师评价素养的归因分析
    第一节 外部因素
        一、国家制度、政策的影响
        二、社会公众的影响
        三、学校层面的影响
    第二节 内部因素
        一、教师的职前教育
        二、教师的评价观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对策
    第一节 完善国家政策(前提)
        一、改革高考评价制度
        二、细化《新课标》评价建议
        三、颁布英语教师评价素养标准
        四、完善教师培育制度
    第二节 落实学校在职培训(保障)
        一、确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二、建立支持性评价环境
        三、完善学校培训机制
        四、优化教师考核制度
    第三节 加强教师专业学习(动力)
        一、理解评价本质
        二、坚固评价信念
        三、夯实评价知识
        四、改进评价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预测问卷相关数据
    附录四: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二、传统课程教学与异步教学的概念
    第二节 选题缘由
        一、异步教学法可解决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问题
        二、异步教学法可解决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研究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第一节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法的实践基础
        一、初中生物学科的课程理念
        二、初中生物教学的现实情况
    第二节 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弥勒五中初中生物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异步教学法
        二、学情分析理论与异步教学法
        三、构建主义理论与异步教学法
        四、异步教学的基本内涵
        五、教学改革与异步教学法
    第四节 初中生物教学中异步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自主探究原则
        二、和谐民主平等原则
        三、启发激励原则
        四、因材施教原则
        五、探索创新原则
第三章 初中生物异步教学法的课堂实施情况
    第一节 异步教学法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一、异步教学研究问卷调查的意义
        二、异步教学法问卷调查前测
    第二节 异步教学法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
        一、黎世法异步教学的基本模式
        二、改造之后异步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 异步教学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一、实验对象情况分析
        二、异步教学法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案例二:《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案例三:《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案例四:《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第四节 实施异步教学法的效果评价
        一、异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成绩对比分析
        二、实施异步教学法学生的课堂表现
        三、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后测调查
        四、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一、通过试验研究取得的成果
    第二节 反思与对策
        一、通过研究值得反思的问题
        二、进一步优化初中生物异步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学生对初中生物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附录B:实验班(217班)和对照班(219班)考试成绩表
    附录C:SPSS数据处理软件结果
    附录D:学生部分课内外活动及作品剪影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黔东南民族地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改进对策研究 ——以剑河县乡镇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目标与意义
第一章 剑河县乡镇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学校简介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第三节 教师访谈调查情况及分析
第二章 剑河县乡镇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第二节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第三节 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第三章 剑河县乡镇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改进对策
    第一节 激发写作动机
    第二节 丰富写作内容
    第三节 提高写作技能
    第四节 优化写作教学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河南省x县特岗教师生存现状及改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意义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五)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河南省X县特岗教师的生存现状调查
    (一) 河南省X县农村特岗教师基本情况
    (二) 调查设计
    (三) 调查结果
二、河南省X县特岗教师生存现状面临的困境
    (一) 物质生活困难
    (二) 职业认同偏低
    (三) 专业发展滞后
    (四) 心理情感复杂
三、河南省X县特岗教师生存现状存在问题的成因透析
    (一) “特岗计划”政策亟待完善
    (二) 地方执行不力,监督机制不全
    (三) 教育投资不足,地方财政紧缺
    (四) 学校缺乏科学管理和人文关怀
    (五) 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存在偏见
    (六) 教师角色适应差,自我管理不足
四、改善河南省X县特岗教师生存现状的对策
    (一) 改善物质生活
    (二) 增强职业认同
    (三) 注重专业发展
    (四) 关注心理健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小学课程统整中的教师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核心概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课程统整对教师合作的要求
    第一节 统整性质要求教师积极主动的合作
    第二节 统整目的要求教师合作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三节 统整方式要求教师合作形式的多样化
第二章 课程统整实践中教师合作的问题透视
    第一节 教师合作的消极被动
    第二节 教师合作偏重知识取向轻视学生发展
    第三节 教师合作形式的单一化
第三章 课程统整实践中教师合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教师统整水平的制约
    第二节 功利主义的教师评价制度
    第三节 学校课程管理的滞后
第四章 课程统整实践中教师合作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提高教师课程统整的专业水平
    第二节 建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师评价体系
    第三节 强化学校对课程的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中生科目选择中的性别差异现象研究 ——女生是否逃离理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科目选择
        1.3.2 性别差异
    1.4 文献综述
        1.4.1 中学生科目选择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1.4.2 中学生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的现象
        1.4.3 中学生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的理论解释
        1.4.4 相关研究总结
2 性别差异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社会性别的塑造
        2.1.1 社会性别
        2.1.2 社会学习理论
        2.1.3 认知发展理论
    2.2 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
3 高中生科目选择性别差异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内容
        3.4.1 问卷内容设计
        3.4.2 访谈内容设计
        3.4.3 样本说明
4 高中生高考科目选择的现状与性别差异分析
    4.1 高中生科目选择结果的性别差异分析
        4.1.1 各个年级学生科目选择的性别差异分析
        4.1.2 不同教育水平学校学生科目选择的性别差异分析
    4.2 高中生科目选择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分析
        4.2.1 内在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
        4.2.2 外在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
        4.2.3 选科时希望得到的帮助
    4.3 高中生是否存在刻板印象
        4.3.1 选科影响因素方面
        4.3.2 理科学习差异方面
    4.4 讨论
5 高中生科目选择中性别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
    5.1 现行学校教育机制对女生的理科学习有一定障碍
        5.1.1 教学方式忽视了女生的需要
        5.1.2 学生在学校的科学体验匮乏
    5.2 社会环境对女生科学学习的支持缺乏力度
        5.2.1 家庭责任教育带有性别差异
        5.2.2 女性科学工作者的境遇堪忧
    5.3 传统观念影响女生的自信心与自我认识
        5.3.1 女生的理科学习自信心较弱
        5.3.2 女生的自我认识过于消极
        5.3.3 社会舆论仍受传统观念影响
6 根据高中生高考科目选择情况的教育对策
    6.1 学校引导方面
        6.1.1 增加职业规划指导,加强与高校、企业之间的联系
        6.1.2 重视性别差异现象,加强女生心理教育
        6.1.3 消除性别刻板印象,营造性别平等的校园氛围
    6.2 教师教学方面
        6.2.1 正确看待男女差异,避免性别角色期望的产生
        6.2.2 实施个性化教学,因性施教,长善救失
        6.2.3 指导学生对学业成绩进行正确归因
    6.3 学生心理方面
        6.3.1 鼓励女生增强自信心
        6.3.2 男女合作,互利互助
    6.4 家庭教育方面
        6.4.1 家长应尊重孩子,给予自由发展空间
        6.4.2 打破传统观念,重视女儿的职业发展问题
    6.5 社会环境方面
        6.5.1 加强对科学中女性的鼓励政策
        6.5.2 加强角色示范
        6.5.3 探“性别包容”教学实践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7)中学课堂歧视现象及对策研究 ——基于XX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公平问题
        1.1.2 课堂歧视后果严重
        1.1.3 课堂歧视与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不相符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依据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教育公平
        1.6.2 教育歧视
        1.6.3 课堂歧视
第二章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调查
    2.1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2.1.1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调查设计
        2.1.2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调查过程
    2.2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
        2.2.1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2.2.2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访谈情况
    2.3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调查结论与启示
        2.3.1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较为普遍
        2.3.2 师生均对中学课堂歧视习以为常
        2.3.3 中学课堂歧视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影响非常深刻
        2.3.4 应试教育是造成中学课堂歧视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及其危害
    3.1 中学课堂歧视的主要表现
        3.1.1 语言歧视
        3.1.2 情感歧视
        3.1.3 行为歧视
    3.2 中学课堂歧视的基本特征
        3.2.1 习惯性
        3.2.2 隐蔽性
        3.2.3 深刻性
    3.3 中学课堂歧视的危害
        3.3.1 对个体成长的消极影响
        3.3.2 对教育自身的消极影响
        3.3.3 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实质与根源
    4.1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实质与症结
        4.1.1 中学课堂歧视的实质是一种教育不公平
        4.1.2 中学课堂歧视的症结在于缺乏对人的尊重
    4.2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直接原因
        4.2.1 教师职业素养上的不足
        4.2.2 应试教育价值上的偏失
        4.2.3 相关制度建设上的缺乏
    4.3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根源
        4.3.1 教育的一元价值取向
        4.3.2 教育的功利主义
第五章 中学课堂歧视问题的消除对策
    5.1 建构团结友爱和谐的课堂关系
        5.1.1 建构尊重、理解与包容的课堂环境
        5.1.2 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
        5.1.3 建构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
    5.2 建构面向所有学生的课堂教学
        5.2.1 公平分配课堂资源
        5.2.2 平等对待学生的权利
        5.2.3 正面肯定学生的表现
        5.2.4 让每个学生都有存在感
    5.3 建构多元的学生评价观
        5.3.1 尊重个体发展的多样性
        5.3.2 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5.3.3 建构多元价值评价体系
    5.4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5.4.1 教师是消除课堂歧视的关键
        5.4.2 培养关爱与尊重学生的职业伦理情怀
        5.4.3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职业奉献精神
    5.5 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转型与发展赋予教师终身学习的专业职责
        (二)教育改革对教师高期望与教师研修实效的反差
        (三)教师学习形态正逐渐从外在驱动转向内在自觉
        (四)激发教师学习动力是当前教师教育的关键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师学习
        (二)学习动力
        (三)动力机制
    三、已有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评论与启示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一、理论基础
        (一)动机理论
        (二)交往理论
    二、基本认识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
        (三)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
第二章 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界说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特征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与结构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结构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
        (一)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内涵
        (二)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层次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类型
第三章 教师学习的自我动力
    一、理想与信念:教师学习的精神动力
        (一)崇高理想引领“疯狂学习”
        (二)人生追求和信念激发勤奋钻研
    二、需要与意识:教师学习的主体动力
        (一)自我发展需要引发教师学习动力
        (二)“教”的需要触发教师学习动力
        (三)工作需要催生教师学习动力
        (四)规划意识引领教师学习动力
        (五)反思意识助推教师学习动力
    三、观念与认识:教师学习的认知动力
        (一)教学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认识激发学习动力
        (二)机械的生活消磨了自我学习和提升的动力
        (三)理论素养的欠缺不得不逼着去学习
    四、兴趣与责任:教师学习的情感动力
        (一)“我就是喜欢数学,喜欢数学教育”
        (二)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专业学习动力的影响
        (三)“只要有责任感就能教好书,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
    五、决心与毅力:教师学习的意志动力
        (一)“确定了一个目标以后,为它尽了全部的努力”
        (二)“凡是跟实验有关的事情,不管多困难,我都乐意去做”
第四章 教师学习的组织动力
    一、学校场域中教师学习的文化动力
        (一)学校良好文化支撑教师学习的动力
        (二)学校应试文化消磨教师学习的动力
    二、学校系统中教师学习的制度动力
        (一)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学历进修的动力
        (二)职称荣誉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学校场景中教师学习的交往动力
        (一)同伴互助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二)专家引领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三)师生交往形成教师学习动力
第五章 教师学习的社会动力
    一、教师学习的社会政治动力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及其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及其影响
        (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赋予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四)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二、教师学习的社会经济动力
        (一)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与教师学习动力
        (二)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与教师学习动力
    三、教师学习的社会文化动力
        (一)中西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二)地域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三)城乡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第六章 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与变化机制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
        (一)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动力转化机制
        (二)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交互作用机制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
        (一)教师学习的制度驱动机制
        (二)教师学习的交往驱动机制
    三、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
        (一)基于高度内化的自在自发动力机制
        (二)基于深层认同的自觉自为动力机制
        (三)基于理性判断的社会适应动力机制
    四、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
        (一)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组织动力的博弈
        (二)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三)教师学习组织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
        (三)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
    二、研究展望
        (一)充分理解教师学习动力的交互整合形态
        (二)充分挖掘教师学习动力变化的共性规律
        (三)充分剖析教师学习动力缺乏的深层机理
参考文献
致谢

(9)毕业是四年后的事,但就业不是(论文提纲范文)

就业不是四年后的事
完成学业仍是必须的
不成立的学习无用论
实践增加求职竞争力
为毕业时的选择做准备
为什么会这么难以选择?
盛放而后离开

(10)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研究缘起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大学职能”概念的研究综述
        二、“大学职能”内涵的研究综述
        三、“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综述
        四、“大学职能”研究的缺失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质性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
        一、探索“媒介史观”下的教学职能发展脉络
        二、探究“教化”理念的引领作用
        三、探寻我国古代“明德”传统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界说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职能
        二、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第二节 、研究的依据
        一、洪堡的教育理念与大学职能观
        二、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
        三、伊里奇的社会批判及教育理念
        四、麦克卢汉的媒介史观
    第三节 、当代大学教师职能的内涵
        一、“第四职能”探讨的启示
        二、“教化”理念的失落与复归
        三、当代大学教师职能体系的构成
    第四节 、当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内涵
第三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口语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一、口语传播时代教育概况
        二、口语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第二节 、抄本传播时代的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官学时期
        二、私学时期
        三、太学时期
        四、国子学时期
    第三节 、雕版印刷时代的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理学兴盛时期
        二、书院崛起时期
    第四节 、机器印刷时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机器印刷时代大学教育概况
        二、机器印刷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第五节 、音像传播时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一、广播教育发展概况
        二、电视教育发展概况
        三、音像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第六节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历史演变的反思
        一、政统道统职能的演变
        二、教育对象的演变
        三、教师才能要求的演变
        四、教师教学职能的演变
第四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审视
    第一节 、以德统学
    第二节 、转技为道
    第三节 、转知为智
    第四节 、转教为导
    第五节 、媒介革命与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第五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叙事案例研究
    第一节 H大学的教师访谈背景
        一、研究场域、研究参与者
        二、研究反思
        三、参与者的话
    第二节 、育人目标定位与再塑
        一、课程内容的引导者:触类旁通、推己及人
        二、课程评价的组织者:交往与对话
        三、教师的教学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三节 、网络媒介时代的赋予
        一、翻转教学工作室:功夫在课外
        二、网络思政工作室:线上与线下的辨析
        三、网络平台与网络学习:教学助力
        四、教师的教学发展:向内与向外的需求
    第四节 、终身学习行动的延续
        一、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学生的生涯导师
        二、教师的内在生命价值:奉献中自有收获
        三、教师的教学反思:促进自我研究
    第五节 、指向卓越的自我修养
        一、教书育人:平凡中蕴藏的朴素追求
        二、躬亲共守:我的人生导师
        三、走向卓越:教师的职业追求
    第六节 、总结
        一、教师眼中的职业角色
        二、教师眼中的职业环境
        三、教师眼中的职业素养
        四、网络媒介在教学中的作用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改进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采访样本转录情况
附录三 、T6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四 、T12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五 、T14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六 、T13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七 、T4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八 、T16 教师的工作志
附录九、范德堡大学教师服务中心 Center For Teacher 在线学习目录
附录十 、大学教师素养的词频分析
附录十一、课程基础评教反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看成绩更要看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英语教师评价素养研究 ——以抚州市三所高中为例[D]. 邓巧珍.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 苏纯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黔东南民族地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改进对策研究 ——以剑河县乡镇中学为例[D]. 黎红香.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河南省x县特岗教师生存现状及改善对策[D]. 马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小学课程统整中的教师合作研究[D]. 王伟伟. 聊城大学, 2019(01)
  • [6]高中生科目选择中的性别差异现象研究 ——女生是否逃离理科?[D]. 邝安琪. 浙江大学, 2019(05)
  • [7]中学课堂歧视现象及对策研究 ——基于XX中学的调查[D]. 吕红俊. 广州大学, 2019(01)
  • [8]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D]. 夏冬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毕业是四年后的事,但就业不是[J]. 王圣宇.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8(02)
  • [10]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D]. 王梦昭.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更多的是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