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随需应变无处不在

IBM:随需应变无处不在

一、IBM:随需应变 无处不在(论文文献综述)

靳培英[1](2020)在《《防火墙在信息物理云计算中的作用与安全》英译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云计算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网络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许多云计算服务商都提供防火墙,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问题是它们提供的保护质量是否合格。本次翻译实践选取的材料是一篇论文《防火墙在信息物理云计算中的作用与安全》,它评估了五个主要云计算提供商在信息网络系统集成方面提供的防火墙服务。本文属于科技类文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翻译要力求精准度和简洁性。科技文本的翻译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此次实践以奈达功能对等为理论指导,从词汇和句法和篇章三个方面,探讨如何选取词汇的含义,如何处理长难句以及篇章的连贯和衔接。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平行文本掌握专业术语的表达,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翻译技巧和方法。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同时为相关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王慕雪[2](2020)在《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从物联网概念出现至今,我国一直十分注重物联网的发展,发展物联网已成为落实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学习借鉴国外物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对我国物联网研究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The Internet of Things:Enabling Technologies,Platforms,and Use Cases)为翻译素材,重点对科技术语翻译进行分析总结。物联网英语术语作为科技英语术语的一种,具有专业性强、语义严谨等特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将原文中出现的术语分为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和未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两类,继而开展调查分析工作。对已有规范译文的术语,重点是甄别行业领域,选取规范译文,并从缩略词、复合词和半技术词三个方面总结术语的翻译方法,为术语翻译提供指导;对尚未有规范译文的术语,基于术语特征和已有术语翻译方法,提出直译法、拆译组合法、不译法以及多种译法结合等翻译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为从事科技类文献翻译工作的译者提供一定参考。

黄文婷[3](2019)在《《云计算安全:基础与挑战》(第14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原文选自2016年出版的《云计算安全:基础与挑战》第14章“云计算安全要素与架构”,原着为云计算安全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全面又深刻的介绍。本翻译报告以所选章节为翻译样本,主要论述本次翻译项目的实践过程以及笔者对所选译文开展翻译报告。首先介绍本翻译项目相关的内容和意义;其次介绍本项目的译前准备,对原文语言文体进行分析、阅读平行文本和构建云计算安全术语库,并介绍翻译项目中所使用的工具;第三部分介绍和分析翻译项目的指导理论和和相关性;接着运用等价理论对原文翻译进行研究,对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运用词性转换、零翻译、增译、语态转换、分译和语序调整等翻译技巧解决原文本翻译中文体差异和长难句;最后总结翻译实践报告的研究及结果,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和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左喆[4](2014)在《ICT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务已成为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中国大部分制造型企业仍停留在产品生产加工阶段。受当前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走高影响,中国制造企业重生产轻服务的模式将难以维持,通过“服务”增强制造企业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制造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制造企业如何通过服务化转型获得竞争优势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综合服务创新理论和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相关理论研究,选取处于服务化转型前列且最具代表性的ICT制造企业,以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水平——服务增强的内部驱动(服务技术能力、战略导向——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组织设计、资源禀赋)和外部行为者(竞争者、顾客、供应商、服务中介)为切入点,探究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机制。研究一方面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通过大样本数据系统分析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影响因素;另一方面结合典型案例与大样本数据,探讨了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影响因素在各阶段的作用重要程度状况,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制造企业整个服务化转型中,服务技术能力、市场导向、创新导向、组织设计、资源禀赋、竞争者关系强度和顾客关系强度发挥显着作用。(2)在服务化转型的SSP阶段,市场导向、创新导向、组织设计和顾客关系发挥了显着作用;在S&P阶段,企业服务技术能力、组织设计、资源禀赋以及与竞争者关系、顾客关系和服务中介关系发挥了显着作用;在SSC阶段,市场导向、服务技术能力、竞争者关系和顾客关系发挥了显着作用。本研究深入探讨了ICT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因素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机制的相关理论,同时也为制造企业开展服务化转型提供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指导。

弋一[5](2013)在《大象的黄昏》文中认为善泳者溺。IBM同样因为多次成功转型形成了路径依赖也许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第二家和IBM一样伟大的公司。翻阅世界商业史,人们似乎无法找到除IBM之外的千亿美元规模的企业能从濒死边缘恢复生机并能保持持续增长的例子。相比于柯达的破产和诺基亚的挣扎,IBM的表现实在令人羡慕。1911年成立的IBM已经是百年老店。

赵丹阳[6](2012)在《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文献是人类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和科研成果,也反映着科技发展的过程。其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科技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进程,对促进科技进步与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当前数字化科研方兴未艾和科技文献价值实现滞后的背景下,研究如何促进、完善并保障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拓宽图书馆学研究视角,推动新的学科生长点的产生并且有助于文献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实践中能够规范中文科技文献着录、充分揭示科技文献信息内容与价值、促进多种科技文献的集成共享与价值实现、促进服务理念与方式的改变,辅助科研。为了达成以上目标,促进科技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推动科技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与科技创新。本研究在深入分析总结当前学界研究现状和实践工作进展的基础上,以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信息增值理论、信息流模型、信息构建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为指导展开研究。依据文献综述阶段所反映出的由传统环境到数字环境变化所引发的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开发利用诉求确定其要素并加以分析,由此入手对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究。具体来讲:调查研究方面,本研究发现我国科技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开发上,调查显示,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核心、以地区和行业文献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科技文献共建共享系统,但其中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严重,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得到的政策、资金支持较大,利用效果相对较好,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欠发达地区的相关建设则差强人意。从资源建设角度看,内容上多以期刊文献为主,而对于标准文献、科技报告、学位论文、科技档案或产品样本等科技文献种类却少有涉及,分布上则仍然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共享优势。从服务提供的角度看,仍以常规服务为主调,增值服务开发不足。利用上,对科技文献的特点和价值缺乏认识,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查找利用科技文献信息的用户在调查中占大多数。资源过于分散和缺乏检索工具是造成用户利用困难的最主要障碍,其后是全文获取困难、信息质量与时效性低以及费用过高。调查中全部用户均表示愿意了解和利用科技文献的意愿,可见我国公众对科技文献具有相当高的利用热情和期望。元数据开发方面,本研究认为全面而完整的科技文献元数据是科技文献信息标引、揭示和检索的有力工具,也是整个开发利用工作的基础。一方面,对数字化科技文献信息进行标引和揭示性的描述是信息开发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根据调研结果,检索工具的缺乏是影响用户利用科技文献信息的主要障碍之一。而科技文献元数据的功能发挥则可以一同兼顾开发与利用两个方面的需求。由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已经制定了部分种类的科技文献元数据标准,所以本研究在其基础上,按照其已有的元数据结构,制定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技档案与产品样本的元数据规范作为补充完善。在具体的制定过程中采用专家访谈法广泛获取权威意见并反复修改以确保规范的权威性,最后以XML语言完成元数据的置标,实现元数据的机器可读。科技文献信息集成与共享方面,本研究提出借助科技信息网格实现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的广泛集成与统一检索。当前互联网中的科技信息资源以分布而零散的孤立状态存在,为用户的利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建立科技信息网格能够将这些独立的、异构的科技资源以节点的方式相互联结,发挥整体功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并以统一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利用。具体来说,本研究设计了科技信息网格结构与功能,在科技文献元数据的基础上,遵循OAIS参考模型和OAI-PMH协议,能够在科技信息网格中实现各类型科技文献信息的集成;以标准化检索服务协议和检索服务发现与描述协议为基础,可以搭建起科技信息网格的统一检索平台,实现异构文献信息的统一检索。最后设计食品科学信息网格作为科技信息网格的应用实例并加以实现。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方面,本研究认为随需应变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对于科技文献的利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文章引入随需应变的服务理念,构建了科技文献信息随需应变服务模式。随需应变的服务模式具有层次化、差异化、主动式和交互式的特点,同时服务内容多样,在自助检索、联合目录、参考咨询、信息推送、个性化定制服务、信息共享空间、个人/机构知识管理以及信息素质教育等传统服务形式基础上,以选题辅助、引导启发、成果评估、专利代查、产品分析与标准推介6项服务突出科技文献特点和作用。在服务方式上具有灵活性,以SOA架构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通过优质的服务和用户问题的解决,带给用户良好的体现,从而促进科技文献信息的利用。本研究归纳了8种基本服务微操作,并通过数据处置分组、文献信息处理分组、对象匹配操作分组和交互分组的划分创建了科技信息数据传递微服务、服务准备微服务、元数据编辑微服务、分配代码微服务、人员匹配微服务、服务方式匹配微服务和交互操作微服务7种科技信息网格SOA微服务,作为基本微服务组。实践中,各种网格服务可分解形成更多新的扩展微服务。最后建立微服务自由组配机制,构建科技文献信息随需应变服务模式,并以应用实例说明服务的运行方式、验证服务的有效性。开发利用过程安全保障方面,本研究认为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面临着较以往更为复杂的风险,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制定多重策略加以控制。研究发现,环境变革中风险的累积、生命周期过程风险的累积、网格系统与存储系统风险的累积、技术转型风险与制度转型风险的累积共同造成了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风险的加重。使其主要面临着存储过程类、元数据类、网格环境类、访问过程类、获取过程类、法律类、资金类和人员类8种风险的威胁。为此,在理论上,可以从层次、领域、方式和手段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完整可靠的风险控制模型;在实践上详细制定每类风险的控制措施,并应用技术手段设计4种安全模块加以实现,真正为科技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提供安全保障。总之,本文以科技文献元数据、科技文献信息网格、科技文献信息随需应变服务和开发利用安全保障推动和保障数字环境下科技信息文献信息的开发利用与服务。

刘清沛[7](2009)在《面向提高银行竞争力的软件自主研发实施管理 ——以交通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是中国政府在各个产业极力呼吁的重点工作,银行业是所有产业中对信息、软件质量要求相当高的产业之一。毕竟银行的信息内容关系着全国上下包含政府、企业、机构、人民的财产资料,信息的平台也提供全世界各单位之间金钱交易的枢纽。银行业的服务内容是靠信息技术支撑是不争的事实,今天,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办法做到银行的服务。本论文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是银行业的软件自主研发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期望软件自主研发能力在企业中不再是个默默地耕耘者,而是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实践企业战略的重要支撑。论文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内容偏向理论分析;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的研究和思想为基础,通过对交通银行为案例进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交行的软件研发现况面临的挑战,结合交通银行的战略发展、信息化战略,提出了交通银行在软件研发的改善建议方向。第一章作为全文的开篇部分,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其次在第二章论述银行信息化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文中谈到竞争力的定义和竞争力在银行业的评价系统,也说明了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的银行核心业务对竞争力的重要性,本章重要的纽带‘创新’,它在本节的论述中扮演着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关键。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是利器、手段同目标、效果的关系。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才能确保企业永久地拥有核心竞争力。第三章是软件自主研发能力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论述,把创新思想的产生到应用和推广的过程视为企业创新的价值链,从价值链看软件自主研发为何能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当面临竞争的时候如何做到“随需应变”且能“快速反应市场需要”?那企业的创新想法发生,又如何能够快速的满足业务、市场、产品部门的需要呢?其中的核心竞争条件就是软件自主研发。第四章谈到如何做好软件自主研发管理,软件自主研发对竞争力既然是如此重要,那做好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就非常重要。软件过程改进的目标就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开发成本”。其中,项目规划、项目监控、需求管理、质量管理、配置管理等等的每个环节都影响软件的质量目标,也就是对竞争力产生影响。第五章是交通银行的案例研究。先以银行竞争力的评价系统开始,从实践战略为目标、从信息技术、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对交行的竞争者做了比较分析。另外也用波特五力模型做竞争环境分析和利用财务指标分析交通银行在中国主要竞争对手的比较。有了交行在市场的竞争地位的了解,本文通过分析交行年报,以实践交行企业发展战略、信息化战略为目标对现在交行的软件研发的环境进行现况分析。最后对交行软件研发面临的挑战提出个人的改善建议,其中包含了需求驱动的软件质量管理、整合的自主研发平台、信息化架构的转型。

刘丽波[8](2006)在《走进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记2006第一届“无处不在的网络与中国IT发展战略研讨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克忠[9](2005)在《WORKPLACE——未来企业理想的工作环境》文中研究指明 一、WORKPLACE的目标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办公场所,无论是公司的管理层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在办公室、工厂还是机场、码头;无论是在线,还是离线;无论使用的是PC机、笔记本还是手机或PDA等等,未来的企业需要的就是能提供这样一个随需应变的工作环境。这正是IBM Workplace的目标。 IBM Workplace平台是一种新的客户端计算模型,为员工提供一种简单、灵活、安全的方式。访问、共享和

每文[10](2004)在《整合,可以整出“随需应变”?——记IBM“整合技术论坛”》文中认为2004 年8月10日, IBM公司“整合技术论坛”在上海拉开帷幕,这是IBM首次大力度、全方位地诠释随需应变的整合之道。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周伟火昆、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宋家瑜、神州数码有限公司总裁郭为和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何经华等业界呼风唤雨的大腕齐聚上海金茂中心,为国内用户奉献出他们精彩而又充满智慧的演讲,也为整合时代拉开了序幕。

二、IBM:随需应变 无处不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BM:随需应变 无处不在(论文提纲范文)

(1)《防火墙在信息物理云计算中的作用与安全》英译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翻译材料背景
    1.2 翻译实践意义
第二章 任务描述和翻译理论指导
    2.1 任务描述
    2.2 翻译理论指导
        2.2.1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2.2.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原则
        2.2.3 功能对等理论对科技翻译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翻译过程综述
    3.1 译前准备
    3.2 译中分析
    3.3 译后事项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层面
        4.1.1 专业词汇
        4.1.2 转译法
    4.2 句式层面
        4.2.1 被动句
        4.2.2 定语从句
        4.2.3 长难句处理
    4.3 语篇
第五章 结语
    5.1 翻译实践的收获
    5.2 翻译实践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原文
附录二:译文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与过程描述
    1.1 翻译任务介绍
    1.2 翻译文本描述
    1.3 翻译工具介绍
    1.4 翻译过程设计
第二章 术语与物联网英语术语
    2.1 术语及术语翻译方法
    2.2 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
    2.3 物联网英语术语翻译方法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3.1.1 缩略词术语
        3.1.2 术语中的复合词
        3.1.3 术语中的半技术词
    3.2 未规范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3.2.1 直译法
        3.2.2 拆译组合法
        3.2.3 不译法
        3.2.4 多种译法结合法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4.1 翻译总结
    4.2 翻译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原文
附录3 译文
致谢

(3)《云计算安全:基础与挑战》(第14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 Publishing Facts
    1.2 About the Author
    1.3 Main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1.4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2.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 of the Source Text
    2.2 Parallel Text Reading
    2.3 Term Base
    2.4 Translation Tools
3.Theoretical Basis
    3.1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3.2 Theoretical Relevance
4.Case Study
    4.1 Lexical Aspect
        4.1.1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4.1.2 Zero Translation
    4.2 Syntactic Aspect
        4.2.1 Amplification
        4.2.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4.3 Semantic Aspect
        4.3.1 Division
        4.3.2 Inversion
5.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 Term Base
Appendix B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Appendix C Pictures&Graphs in the Source Tex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4)ICT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基本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2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相关研究综述与概念拓展
    2.1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理论基础与概念拓展
        2.1.1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相关概念研究
        2.1.2 制造企业服务创新
        2.1.3 服务增强概念和研究现状
    2.2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1 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2.2.2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影响因素研究
    2.3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机制的相关研究
        2.3.1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特征
        2.3.2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可能路径和发展模式研究
3 ICT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影响因素研究
    3.1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影响因素理论假设
        3.1.1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内部影响因素理论假设
        3.1.2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外部影响因素理论假设
        3.1.3 研究概念模型与假设总结
    3.2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方法论
        3.2.1 问卷的设计
        3.2.2 变量的度量
        3.2.3 样本数据的收集及样本描述
        3.2.4 数据处理方法
    3.3 ICT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3.1 效度和信度检验
        3.3.2 Pearson 相关分析
        3.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3.4 分析结果与讨论
4 ICT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中各增强因素的动态演化
    4.1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中各增强因素的动态演化:理论分析
        4.1.1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内部驱动作用的演化
        4.1.2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外部行为者作用的演化
        4.1.3 研究假设总结
    4.2 IBM 公司的案例研究及其启示
        4.2.1 IBM 公司简介
        4.2.2 IBM 公司服务化转型道路
        4.2.3 案例启示
    4.3 ICT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中各增强因素的动态演化:实证分析
        4.3.1 数据分析
        4.3.2 分析结果与讨论
5 研究结果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理论贡献及实践启示
        5.2.1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5.2.2 本研究对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实践的启示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大象的黄昏(论文提纲范文)

战略篇
    当经验成为模式
        老传奇
        致命缺陷
        云计算之赌
管理篇
    流程的迷信
        蓝色范本
        咒语的失灵
        裤带里的利润
链接
    IBM转型录
        *创业阶段:专注于穿孔卡
        *二战期间:转向军需生产
        *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军需计算机投资
        *20世纪60至80年代:PC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转型
        *20世纪末-21世纪:由PC制造商向IT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6)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本文研究方法
        1.4.2 本文研究思路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研究综述
        2.1.1 相关概念研究述评
        2.1.2 开发利用研究述评
        2.1.3 服务模式研究述评
        2.1.4 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述评
        2.1.5 实践进展述评
    2.2 相关理论
        2.2.1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2.2.2 信息增值理论
        2.2.3 信息流模型
        2.2.4 信息构建理论
        2.2.5 风险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的要素分析
    3.1 资源要素
    3.2 技术要素
    3.3 作用要素
    3.4 风险要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元数据的开发
    4.1 元数据概述
        4.1.1 元数据的含义
        4.1.2 元数据的类型
        4.1.3 元数据的结构
        4.1.4 元数据应用
    4.2 科技文献元数据设计
        4.2.1 功能需求
        4.2.2 设计原则
        4.2.3 流程设计
        4.2.4 元素定义方法
        4.2.5 开放机制
    4.3 科技文献元数据规范制定
        4.3.1 专利文献元数据
        4.3.2 标准文献元数据
        4.3.3 科技档案元数据
        4.3.4 产品样本元数据
    4.4 科技文献元数据置标
        4.4.1 置标语言
        4.4.2 XML Schema 定义
    4.5 科技文献元数据应用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网格的构建与应用
    5.1 网格概述
        5.1.1 网格的含义
        5.1.2 特点与优势
        5.1.3 网格的种类
    5.2 科技文献信息网格的定义
        5.2.1 概念界定
        5.2.2 功能设计
    5.3 科技文献信息网格结构设计
        5.3.1 总体结构
        5.3.2 拓扑结构
        5.3.3 节点组织结构
    5.4 科技文献信息网格的功能实现
        5.4.1 信息集成
        5.4.2 统一检索
    5.5 科技文献信息网格应用实例
        5.5.1 食品科学信息网格逻辑结构
        5.5.2 网格资源层
        5.5.3 网格服务层
        5.5.4 网格应用层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随需应变服务模式的构建
    6.1 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的目标
        6.1.1 现实问题剖析
        6.1.2 服务目标设定
    6.2 随需应变的服务模式构建
        6.2.1 随需应变内涵与优势
        6.2.2 服务项目设定
        6.2.3 随需应变服务的 SOA 实现
        6.2.4 科技文献信息随需应变服务模式
    6.3 随需应变服务模式应用实例
        6.3.1 服务实现过程
        6.3.2 服务实现方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的风险与对策
    7.1 风险分析
    7.2 风险控制对策
        7.2.1 风险控制模型
        7.2.2 风险控制措施
    7.3 风险控制技术实现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致谢

(7)面向提高银行竞争力的软件自主研发实施管理 ——以交通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2 银行核心竞争力内涵与信息化角色分析
    2.1 我国银行竞争力组成分析、定义和评价系统
    2.2 银行竞争力和银行信息化关系分析
        2.2.1 发展信息技术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
        2.2.2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对发展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2.3 以信息技术的创新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需求分析
3. 软件自主研发对银行核心竞争力
    3.1 软件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3.2 软件自主研发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
        3.2.1 从价值链看软件自主研发为何能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
        3.2.2 软件自主研发的环境支撑
4. 银行软件自主研的本质及其管理方法
    4.1 软件研发能力的内涵-质量、效率、成本
    4.2 银行软件自主研发的管理
    4.3 软件可度量的能力改进方法
5 交通银行案例研究
    5.1 中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现况
        5.1.1 中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
        5.1.2 交通银行信息化现况
    5.2 交行的竞争力分析
        5.2.1 交通银行与ICBC、BOC、CCB、CMB比较分析
        5.2.2 交通银行竞争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5.2.3 财务比较分析
    5.3 交通银行的企业策略和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5.3.1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5.3.2 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5.3.3 落实交行战略目标的思考
    5.4 交通银行软件研发的现况分析
        5.4.1 交通银行软件研发的组织流程架构
        5.4.2 交通银行开发中心变更管理流程
        5.4.3 交行软件研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5 改善软件自主研发与提高交通银行竞争力的建议
        5.5.1 搭建需求驱动的软件研发管理平台
        5.5.2 整合的自主研发平台
        5.5.3 信息化架构的转型
6 论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整合,可以整出“随需应变”?——记IBM“整合技术论坛”(论文提纲范文)

什么是整合?
为什么需要整合?
整合什么?
靠什么整合?
>'>结语>>
数据说话

四、IBM:随需应变 无处不在(论文参考文献)

  • [1]《防火墙在信息物理云计算中的作用与安全》英译中翻译实践报告[D]. 靳培英.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9)
  • [2]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 王慕雪. 青岛大学, 2020(02)
  • [3]《云计算安全:基础与挑战》(第14章)翻译实践报告[D]. 黄文婷.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4]ICT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机制研究[D]. 左喆. 浙江理工大学, 2014(09)
  • [5]大象的黄昏[J]. 弋一. 国企, 2013(09)
  • [6]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模式研究[D]. 赵丹阳. 吉林大学, 2012(11)
  • [7]面向提高银行竞争力的软件自主研发实施管理 ——以交通银行为例[D]. 刘清沛. 复旦大学, 2009(S1)
  • [8]走进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记2006第一届“无处不在的网络与中国IT发展战略研讨会”[J]. 刘丽波. 财经界, 2006(12)
  • [9]WORKPLACE——未来企业理想的工作环境[J]. 吴克忠. 办公自动化, 2005(06)
  • [10]整合,可以整出“随需应变”?——记IBM“整合技术论坛”[J]. 每文. 微电脑世界, 2004(16)

标签:;  ;  ;  ;  ;  

IBM:随需应变无处不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