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源争夺背后的深层危机

奶源争夺背后的深层危机

一、奶源争夺背后的深层危机(论文文献综述)

陆刚[1](2021)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文中指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其以精美独特的“野兽纹”着称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类青铜器大量出现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由于当时我国正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整理,导致大量珍品流失国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得到了有效的整理和保护,我国学术界对其所做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系统。然而截至目前,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学术研究多集中于考古学领域,很少有从艺术学与民族学视角所做的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这便是笔者特别关注并确立本选题进行研究的重要缘起,意在探索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特征与民族文化内涵。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学成果、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气候演变、生态环境、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还原”。结合上述“背景”,分别研究(饰有动物纹造型或具有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典型特征的)兵器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提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乃起源于农耕社会而成熟于游牧社会,它是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的,其中气候“干冷化”使争夺生存资源的斗争加剧,间接导致铜刀造型的成熟先于动物纹饰件,而北方地区铜锡矿资源的分布状况,也直接影响了早期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规格与形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可分为浮雕与圆雕两类。笔者研究发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动物纹浮雕主要有五种构成样式:1.表现动物头部或全身侧面特征的、属“原初形态”的单体动物纹样式;2.由单体动物纹沿着虚拟中轴“镜像”生成的轴对称构成样式;3.单体动物纹围绕底端中心点旋转而生成的中心旋转构成样式;4.单体动物纹通过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生成的排列与交错的构成样式;5.借助视知觉的“完形”倾向表现视知觉动力的咬合与分噬的构成样式。由1-4可视为单体向复合纹样的演进过程,体现对装饰意味的追求。第5种是从现实动物咬斗情景中抽取出来的、以“合”的图像表现“分”的力量的构成样式,体现对武力与坚韧意志的崇尚。鄂尔多斯式动物主题圆雕分为双兽组合与群兽组合。双兽组合多对称设置、重心后移、重力前倾营造恭谨肃穆的氛围,用作辕饰或竿头饰妆点仪仗;群兽组合以不同姿态动物造型营造自然生活气息,用作明器服务灵魂。不同的使用功能决定着不同的组合形态与情感表达。对应北方族群的信仰,可以发现动物纹饰件主要作为“神灵”的象征符号而存在,其主题的意义比造型和形式更重要。早期的造型简练而粗犷,代表先民们虔诚信奉的神灵、寄托着生之祈盼,在审美形态上体现出一种“纯朴之美”;战国晚期匈奴强盛,族群精神影响造型艺术风格。虎、野猪、“怪兽”等主题通过咬合与分噬的构成样式,展现力量、制衡、坚韧、悲壮,在美学形态上体现为一种“崇高之美”;游牧经济形成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简便易行的法律制度、节约务实的规约习俗无不与游牧生业模式紧密契合。动物纹饰件单纯的主题、简洁的形式、精巧的形制、便携的特点均适宜以节约、务实为“生存原则”的游牧生活,在审美形态上体现为轻松、便捷、适宜的“简约之美”。匈奴衰落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在北方草原为鲜卑人所继承,但主题、风格、材质、工艺均有所改变;向南,其已传至江苏及两广地区;向西,流传至天山、阿尔泰山脉以及乌拉尔地区。但是,随着北匈奴在“西迁”路上与异族文化不断融合,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也逐渐容纳新“成份”、汇入新文化之中。逐渐“沉淀”为一种仅具有装饰意味的“造型元素”。

吴鑫裕[2](2020)在《企业价值链并购研究 ——基于蒙牛的案例分析》文中提出我国制造业虽然呈现出规模大、种类多的局面,但是却依旧饱受低技术、低品牌声誉诟病,伴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制造业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与整个制造业规模并不匹配,为了突破产业价值链底端锁定的困局,并购已经成为了企业实现竞争优势地位助推器。面对居高不下的并购失败率,如何提升并购的成功率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通过对战略管理和并购两方面的相关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并购动因、并购对象选择、并购整合、并购风险、并购绩效以及价值链并购等方面的相关文献的研读,本文尝试从价值链并购这一角度思考如何提升并购成功率。在理论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以竞争为出发点的价值链并购,其概念、必要性和适用范围,并对如何进行价值链并购如明确动因、并购对象的选择、后续的整合措施以及所要面临的风险进行逐.的分析,为下文蒙牛的价值链并购模式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选择蒙牛作为价值链并购的分析对象,首先利用五力模型对蒙牛的外部产业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其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结合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分析蒙牛的竞争优劣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从而明确蒙牛的并购动因,其次根据前文的分析结果确定蒙牛价值链并购模式以及对蒙牛并购对象选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再次分析蒙牛价值链并购中所面临的风险,从优化价值链角度为蒙牛对蒙牛价值链并购整合进行评价并提供建议。最后利用平衡计分卡对蒙牛的价值链并购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通过上述流程认为价值链并购确实能在诸多方面为传统制造业并购提供一个合理可靠的并购模式,这一研究对于我国企业的价值链并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张丽贤[3](2019)在《乳品企业战略性并购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乳品企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影响到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的信任。为保障乳制品食品安全,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整顿行业规范,引导乳品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上下游企业整合产业链。在国家政策推动和市场驱使下,逐步进入成熟阶段的乳品企业间展开频繁的战略性并购。但各个企业在战略性并购过程中选用的并购模式却不尽相同。当前战略性并购模式分为战略性横向并购、战略性纵向并购、战略性混合并购,战略性横向并购即同行业中从事相同或相近业务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战略性纵向并购即同行业中处于上下游之间的企业间的并购;战略性混合并购即完全非相关行业间企业的并购。而乳品企业在进行战略性并购模式选择时是考虑到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对并购模式的影响程度如何,在不同的战略性并购模式下,企业的绩效又会呈现出何种不同。基于这一背景及这些疑虑,本文对乳品企业在战略性并购中的并购行为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评价企业在并购过后的绩效,以期能对当前的乳企并购决策进行科学的指引,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本文梳理了企业在战略性并购中并购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以2010年-2017年间我国乳品企业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从并购成因、企业生命周期、资产专用性水平、企业特征四个方面,运用多项Logit模型对乳品企业战略性并购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战略性横向并购多侧重于市场寻求动因,战略性纵向并购多侧重于资源寻求动因及技术寻求动因,战略性混合并购则多侧重于战略资产寻求动因;在企业成长期,主要采用战略性横向并购的并购模式,在成熟期,战略性横向并购与纵向并购并举,在衰退期,更易选择战略性混合并购进行多元化生产:目标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水平越高,企业越易采用战略性纵向并购的模式;国企更易采用战略性纵向并购获取资源、技术,而民企则更易进行战略性横向并购与混合并购,扩大市场;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可能出于资源和市场动因发生并购,即更可能采用战略性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的并购模式;企业的融资能力越强,企业越易采用战略性纵向并购。此外在三种并购模式的并购事件中,本文选取蒙牛并购雅士利、蒙牛并购现代牧业、复星国际并购三元股份三起典型案例对选择机理进行验证,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并购绩效进行分析,结论显示战略性横向并购的业绩收益是最佳的,战略性纵向并购和战略性混合并购绩效略次之。本文将资源基础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等同时引入战略性并购研究中,分析并购成因、企业生命周期、资产专用性水平、企业特征四大因素对乳品企业战略性并购模式选择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理,为企业进行正确的战略定位及选取适宜的并购战略策略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详细考虑了单个因素及交互因素对并购模式选择的影响,更加清晰的反映了乳品企业在战略性并购中并购行为的变化。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可以具体细微地对比研究企业整个并购行为及并购过后的绩效。这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

李峰,梁波[4](2018)在《地方产业政策介入何以削弱奶农行动能力?——基于L市乳制品产业的观察》文中提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我国乳制品行业的震荡与重组。面对奶制品危机的消极影响,一些地方政府试图通过政策介入帮助奶农度过危机,比如通过扶植大型奶制品企业实现对本地区奶制品行业的整合,来维持奶农相对稳定的鲜奶销售渠道,进而保证广大奶农的经济收益。然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介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甚至走向了政策设计的反面。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介入改变了奶制品行业产业链中奶农和收购商之间的关系模式——从传统的"多对多"(多个奶农对应多个收购商)分散产业链关系模式转向"多对一"(多个奶农对应一个收购商)的整合产业链关系模式,进而导致奶农行动能力的式微。本研究以L市乳制品产业为例,揭示了上述产业制度变迁的逻辑,对于经济危机背景下地方产业治理有一定的启示。

梁雪红[5](2015)在《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研究 ——以我国奶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经济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以等价交换为核心原则的市场经济对传统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当经济体制脱嵌于整个社会关系时,便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如社会诚信失范现象的遍及。其中,企业的失信现象尤为突出,体现在合同违约、商业欺诈、产品质量失信、恶意骗逃拖欠贷款税费、资本市场违规操作等各个方面。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企业的失信行为使得企业自身、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和声誉受损,社会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正常的交易规则被破坏、良善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被驱逐、社会稳定被撼动,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企业诚信对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诚信如何实现也成了多方面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我国乳品企业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方法,以我国奶业四大优势产区(大城市郊区、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中的北京、内蒙、河北、陕西4个省市中的9个乳品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明企业诚信的实现路径:其一,诚信是道德还是制度的问题;其二,制度干预的必要性;其三,制度干预在乳品企业发展中的体现:其四,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的关系。文章首先探讨了企业的本质以及企业本质决定下企业的诚信选择,继而从理论层面探讨和假设了制度干预与企业诚信选择之间的关系,包括制度干预对诚信选择的影响路径、诚信选择对制度干预实践效果的影响作用两个方面,最后以我国乳品企业为例,对三聚氰胺事件前后我国的相关制度体系和乳品企业诚信选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本研究得出:首先,对“诚信是道德还是制度”探讨的回答。按照诺斯对制度的定义和分类,制度是一种社会和行为规则,包含了人为设计的、有意识建立起来诸如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正式制度;也包含了自发演进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非正式约束的规则,如意识形态、价值信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笼统说来,道德是制度的一种形态,属于非正式制度的范畴。而“诚信是道德还是制度”这一问题真正的讨论价值在于,实现诚信的有效路径到底应该是制度约束还是道德自觉。诚信是一个富含了个人德性、经济关系、期待利益、人际互动等多种内容的丰富的概念,是包含了道德内容的行为规则,因而,诚信的实现不仅仅依赖于道德自觉所倡导的、受道德情绪影响的意志自由,更依赖于一系列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的约束。其次,诚信的实现需要市场规则之外的其他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本身也包含了一系列规则,但完美的市场机制是基于完全竞争和人的工具理性的假设,即,市场可以通过自身的价格机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且人们在所有活动尤其是在经济活动中,遵循的原则是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标准是能否更加有效的实现既定目标,并且使得成本的承担符合自身的预期,至于其行为是否会损毁他人与社会整体利益并不在其考虑范畴。这种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从根本上忽略了市场的外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交易成本的存在,同时也违背了实质合理性,也就是社会价值对此类活动的认可与判断。因而,在市场机制之外,诚信需要另外的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的干预才可能得以实现。但是,强调正式制度并非是对非正式制度的否认,相反,非正式制度包含的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正式制度价值的支撑。最后,企业诚信选择与制度干预之间的关系。按照企业本质理论的阐述,无论是经济学中认为企业是具有生产属性和交易属性的经济组织、是一系列包含企业内部要素所有者间的契约及与企业外部相关利益主体的契约的联接,还是法学研究中将企业视为一个具有独立利益的权利主体,其中都隐含着企业是一个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企业成立是为了减少市场价格机制的使用成本、企业具有独立的财产利益和意思能力这三种涵义。因此,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有着主观策略的选择能力,即,企业的诚信选择能力。在此前提下,一方面,制度干预通过制度目标与企业目标和诚信目标的竞合、增加企业的守信收益、加重企业的失信与惩罚成本等路径影响着企业的诚信选择;另一方面,企业的诚信选择对制度干预的实践效果又反过来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包括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对主体的理性期待、诚信要求以及失信引发的制度实践目标的偏离。2008年的三聚氰胺乳制品污染就是市场失灵、政府干预低效的一类代表性事件。为了保障我国乳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聚氰胺前后的制度从法律法规、政策、契约以及行业规章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制度的变化,在引导着企业的诚信选择由原来的理性失信成为理性守信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乳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些事实论证了干预与企业的诚信选择之间相互联系又彼此影响。尽管本文认为制度是诚信的实现路径,但文章结尾也讨论了制度因市场、科技等外部因素与主体本身的内部因素等导致的局限性,并指出,由于这种局限性的存在,我国乳品安全领域内企业的诚信仍然存在着新的风险。

罗飞[6](2014)在《“毒奶粉”事件对B公司的后续影响及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因食用三鹿奶粉而导致婴幼儿患肾结石病例的“毒奶粉”事件危害深重、震惊全国。该事件不仅让国人对国产奶粉彻底丧失信心、对洋奶粉产生盲目依赖,更使得国内乳制品行业进入前所未有的行业危机。一方面,本文首次将战略转型理论应用于乳制品行业研究;另一方面,国内婴幼儿奶粉企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到国家食品安全和儿童身心健康。因而针对“毒奶粉”事件对国内婴幼儿奶粉企业的影响研究及战略转型,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毒奶粉”事件对于国内知名品牌奶粉企业之一的B公司而言,是“危”与“机”并存的。面对外资品牌地位的高居不下,以及国产其他品牌强势追击的“内忧外患”,B公司实施战略转型势在必行。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在综述“毒奶粉”事件和国内外战略转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震惊中外的“毒奶粉”事件为战略转型背景,以行业领军企业之一的B公司的战略转型实践为研究案例。首先,透过“毒奶粉”事件深入剖析了中国乳制品行业存在的问题,通过“波特五力模型”系统分析了事件对婴幼儿奶粉行业在供应商、购买者、替代品、同业竞争、进入壁垒五个方面带来的影响。其次,从正负两方面分析了“毒奶粉”事件对B公司的经营环境、经营业绩、市场份额、品牌形象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深入探讨了B公司在产品战略、品牌战略、业务集中战略和结构跟随战略等四方面实施的战略转型。最后,本文建议国内婴幼儿奶粉企业要想恢复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奶粉品牌的信心,应该主动的调整内部运营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并建议从产业链整合、加强产品品质、加强危机管理、加快转型升级、增强社会责任和完善监管体系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董梦佳[7](2014)在《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扎根探索》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企业危机事件频频曝光。劣质奶粉,地沟油,注水牛肉等词汇成为社会的敏感字眼,对企业当责的诉求日渐成为人们所热议的话题。在关于如何促进企业当责的讨论中,不少人认为国家应该以制度规范行为。而对于我国一直以来的制度情境以及制度如何影响企业当责行为则众说纷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管理学领域的学者们开展了对企业当责行为的广泛探讨和研究。虽然关于当责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西方,国内学者们对当责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且在以往的研究中,企业当责行为研究的出发点更侧重于企业的“经济理性”,而较少涉及企业的“制度理性”。基于现实和理论的思考与启迪,本研究以制度视角为切入点探索制度情境的构成、企业当责行为的内涵以及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六章,首先,本文在绪论中对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做了初步的介绍,在文献回顾中根据研究目的对现有理论及研究发现进行系统的综述并提出研究构想。其次,本文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中采用了案例文本扎根的研究方法,选取乳制品行业和光明乳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并以报刊资料为主要数据来源进行扎根编码,结合扎根结果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最后,本文基于案例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接着又进一步指出本研究的贡献、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制度情境应包含引控、认知、规范这三个维度。(2)企业当责是企业按照一定标准行事并达成观众或自我期望的结果,且在必要时向观众或自我做出行为正确性证明的努力,企业当责包括交易性当责和自明性当责两个维度。(3)制度情境会影响企业的当责行为,其主要影响企业当责的关注点以及当责模式,良好的制度情境会促成企业当责行为的关注点由利己向利他演变,企业当责模式向兼顾各方面的共生发展演化。

王雅洁[8](2012)在《纵向产业组织对信任品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食品安全、医疗风险为代表的信任品质量问题频频爆发,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虽然旨在控制供应商败德行为的法规政策相继出台,但控制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即安全事故只能受到暂时性的控制,而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消除。故此,本文考虑从调整市场运行机制的角度另辟解决问题的蹊径,即从纵向产业组织角度寻找上述信任品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对比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离两种结构下信任品质量的不同结果,得出纵向产业组织这一因素对信任品质量的影响机理,并由此判断出何种组织结构更能有效保证信任品的质量。本文首先对与信任品质量问题相关的现有理论进行梳理,并借鉴这些理论的构建思路和推导逻辑,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的需要,将原有理论中纵向一体化的假设条件改为纵向分离,进而推导出后一种条件下产品的质量特征,并将该特征与前一种条件下的产品质量特征作对比,得出纵向产业组织对信任品质量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将所得理论与我国乳制品安全问题相结合,梳理现行乳业组织结构下的主体行为特征和产品质量结果,分析乳制品安全问题出现的组织结构根源,并论证出纵向一体化有助于提高乳制品质量的结论;最后,对乳业纵向一体化的具体模型进行探讨,得出“奶农—企业利润分成”模式和“草场畜牧双集中”模式有利于乳业的长期发展,并能够长期保证乳制品的质量。本文的研究特点在于:(1)区别于以往文献大多从技术角度或政府规制角度分析质量问题的思维方式,本文从产业组织角度解释该问题,将视角拓展到整条产业链的交易活动上,力图弥补传统的技术和规制角度仅着眼于单一环节的局限性。(2)力图突破与信任品质量问题有关的理论在研究领域上的局限,挖掘出现实中广泛存在但理论体系尚未涉及的新命题。已有理论基于既定的假设组合,仅推导出消费者同质性、政府规制力度等因素对信任品质量的影响规律,而尚未考虑纵向产业组织这一因素的作用。本文集中分析后者对信任品质量的影响机理,使理论体系更加充实。(3)基于理论上的发现,从纵向产业组织角度探索我国乳制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经分析得出乳制品质量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纵向产业组织松散,并论证出纵向一体化将有助于提高乳制品的质量。(4)明确论述当前乳业中盛行的企业自建牧场模式和分散畜牧模式对乳业发展的潜在危害,并论证奶农一企业利润分成模式和“草场畜牧双集中”模式才是有利于生态恢复、产业发展和质量改善的长久之计。

陈思[9](2011)在《中国原料奶和鲜奶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奶业发展迅速,但长期以来奶农增收困难,奶农的收益主要取决于原料奶的价格,原料奶价格波动就会造成原料奶生产的波动,因此原料奶收购价格的过分波动直接影响中国原料奶的生产和供给,也造成了乳制品安全事故不断,严重影响中国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使用CensusX12季节调整法、Hodrick-Prescott滤波法对原料奶和鲜奶价格波动情况进行研究。本文在对中国奶业生产、消费波动情况进行介绍、总结的基础上,利用Hodrick-Prescott滤波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的原料奶收购价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期看原料奶收购价格呈上升趋势,分析期内横跨两个周期,第二个周期的幅度大于第一个周期。利用CensusX12季节调整法对2000-2009年度各月鲜奶零售价格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长期趋势来看,鲜奶零售价格总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通过对每一年数据的分析发现鲜奶零售价格序列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季节变动为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奶零售价格季节波动的趋势在增强。再通过Hodrick-Prescott滤波分离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发现鲜奶零售价格长期趋势线呈现平滑向上—稳定平滑向下—较快平滑向上的规律,长期趋势在样本期内有4个明显的拐点。从周期成分来看,2000-2009年鲜奶零售价格分为4个较明显的周期,周期平均长度为四年。利用Holt-Winters季节乘积模型预测原料奶和鲜奶价格,结果显示在未来的两年里价格都会有明显的上涨。最后通过对原料奶和鲜奶价格波动情况的分析,结合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提出建立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第三方机制和奶源机制的建议,完善我国原料奶和乳制品价格调控机制,实现奶业一体化。

王淑贞[10](2010)在《乳品品牌危机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从上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食品市场的消费环境、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收入增长迅速,消费能力得到持续改善,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因此乳品消费日益增长,我国乳品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不可避免会出现危害品牌生存的各种事件,产生品牌危机,品牌危机管理日益重要。如果企业不懂得如何应对这些事件,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目前,国内乳品企业在品牌危机管理中存在的比较普遍问题就是消费者品牌信任程度较低,因此从建立消费者品牌信任的角度来探索乳品企业的品牌危机管理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中,作者借鉴国内外学者的乳品市场研究成果,以品牌危机管理理论和品牌信任理论为基础,采用了“品牌信任的四维结构理论”的基本框架,开展乳品品牌信任和品牌危机管理的研究。本文采取问卷与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乳品品牌信任调查问卷,以北京、长沙、深圳三个城市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45份。(1)运用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被调查消费者的人口特征和消费特征。(2)使用SPSS13.0对乳品品牌信任影响因素进因子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品牌信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四大因子:品牌质量因子、品牌形象因子、企业价值观因子、品牌认知度因子。(3)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重塑乳品消费者的品牌信任,提高品牌危机管理水平的对策。(4)最后以伊利公司成功的品牌危机管理为例,分析总结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企业采取了哪些品牌危机管理对策,重新获得了消费者的品牌信任,率先走出品牌危机困境。本文以品牌信任为切入点,研究提高乳品品牌危机管理的具体对策,为乳品企业应对品牌危机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思路和建议,有利于帮助企业消除品牌危机的不利影响,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奶源争夺背后的深层危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源争夺背后的深层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对象及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
        1.1.1 关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概念
        1.1.2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起源问题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选题缘起
    2.研究现状
        2.1 国外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
        2.2 国内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研究
    3.研究思路及问题聚焦
        3.1 研究思路
        3.2 问题聚焦
    4.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生成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
    1.1 生态环境与经济形态
        1.1.1 北方长城沿线地带早期的气候状况
        1.1.2 北方长城沿线地带早期的经济形态
    1.2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出现的物质与技术前提
        1.2.1 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
        1.2.2 成型工艺与技术水平
    1.3 “创作”族群与形成过程
        1.3.1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创作”族群
        1.3.2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形成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的发展与演变
    2.1 兵器与工具造型的演变
        2.1.1 早商时期铜刀与短剑的造型
        2.1.2 晚商至西周时期的铜刀与短剑
        2.1.3 春秋时期的铜刀与短剑
    2.2 动物纹饰件造型的演变
        2.2.1 西周时期的“双珠兽头饰”
        2.2.2 春秋晚期:动物纹饰件的滥觞
        2.2.3 战国时期:动物纹饰件的繁盛
        2.2.4 两汉时期:动物纹饰件的衰落
    2.3 生活用具与车马具造型的演变
        2.3.1 从晚商到春秋的实用器具
        2.3.2 车马具造型的“鼎盛时期”
        2.3.3 “轮状节约”体现的衰败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饰件的构成样式
    3.1 浮雕(透雕)饰件的构成样式
        3.1.1 单体动物纹饰件
        3.1.2 轴对称构成样式
        3.1.3 中心旋转的构成样式
        3.1.4 排列与交错的构成样式
        3.1.5 咬合与分噬的构成样式
    3.2 圆雕的组合形式
        3.2.1 双兽组合形式
        3.2.2 群兽组合形式
    3.3 装饰纹样的类别与“衍生”规律
        3.3.1 装饰纹样的类别
        3.3.2 装饰纹样的“衍生”规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
    4.1 “神性”主题与北方民族的宗教观
        4.1.1 古代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
        4.1.2 动物主题所蕴藏的“神性”
        4.1.3 游牧民族的“护身符”
        4.1.4 “宗教信仰”与动物纹饰件的“纯朴之美”
    4.2 造型风格与族群文化精神
        4.2.1 生存条件与族群文化
        4.2.2 游牧文明与族群审美
        4.2.3 民族精神与动物纹饰件的“崇高之美”
    4.3 青铜器形制与游牧生业模式
        4.3.1 生活方式与行为规约的内在“原则”
        4.3.2 实用功能与规格形制
        4.3.3 游牧生业模式与动物纹饰件的“简约之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流传
    5.1 动物纹造型在北方地区的流传
        5.1.1 动物纹主题的延续
        5.1.2 动物纹风格的演变
        5.1.3 贵重的材质与“西来”的工艺
    5.2 “西迁”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5.2.1 与斯基泰、卡拉苏克青铜器的关系
        5.2.2 “西迁”之路上的造型演变
    5.3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在中原地区的流传
        5.3.1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直接”流传
        5.3.2 纹饰主题与造型风格的流传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企业价值链并购研究 ——基于蒙牛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研究法
        1.3.2. 案例研究法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创新
        1.5.1. 研究角度的创新
        1.5.2. 研究对象的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1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2.1.2. 竞争战略理论
        2.1.3. 波特价值链理论
        2.1.4. 并购动因的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并购文献综述
        2.2.2. 价值链文献综述
        2.2.3. 价值链并购文献综述
        2.2.4. 文献评述
3. 价值链并购的理论分析
    3.1. 价值链并购的定义、必要性及关键要素
        3.1.1 价值链并购的定义
        3.1.2. 价值链并购的必要性
        3.1.3. 价值链并购的关键要素
    3.2. 价值链并购适用范围影响因素分析
        3.2.1.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3.2.2.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3.3. 价值链并购实施步骤分析
        3.3.1. 分析内外环境确定并购动因
        3.3.2. 确定合适战略并购模式
        3.3.3. 选择恰当的并购对象
        3.3.4. 进行适当的并购整合
        3.3.5. 进行合理的并购绩效评价
    3.4. 价值链并购面临风险分析
        3.4.1. 并购标的选择风险
        3.4.2. 价值链整合环节风险
4. 蒙牛价值链并购简介
    4.1. 乳制品企业产业环境分析
        4.1.1. 乳制品产业市场环境分析
        4.1.2 乳制品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4.1.3. 乳制品产业技术环境分析
        4.1.4. 乳制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4.1.5. 乳制品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4.2. 公司简介
        4.2.1. 蒙牛的公司简介
        4.2.2. 君乐宝的公司简介
        4.2.3. 雅士利的公司简介
    4.3. 蒙牛并购过程介绍
5. 蒙牛价值链并购案例分析
    5.1. 蒙牛价值链并购动因分析
        5.1.1. 蒙牛内部价值链分析
        5.1.2. 蒙牛产业价值链地位分析
        5.1.3. 蒙牛价值链并购动因分析
    5.2. 蒙牛价值链并购模式选择分析
        5.2.1. 生产采购端价值链并购
        5.2.2. 品牌营销端价值链并购
    5.3. 蒙牛价值链并购对象选择分析
        5.3.1. 蒙牛价值链并购战略目标
        5.3.2. 选择君乐宝合理性分析
        5.3.3. 选择雅士利合理性分析
    5.4. 蒙牛价值链并购风险
        5.4.1. 迫切延伸价值链引发的战略财务风险
        5.4.2. 研发技术整合风险
        5.4.3. 人力资源整合风险
        5.4.4. 品牌形象整合风险
        5.4.5. 销售渠道整合风险
        5.4.6. 政治风险
    5.5. 蒙牛价值链并购整合措施
        5.5.1. 蒙牛与君乐宝价值链整合措施
        5.5.2. 蒙牛与雅士利价值链整合措施
    5.6. 蒙中价值链并购经济后果分析
        5.6.1. 财务维度
        5.6.2. 顾客维度
        5.6.3. 内部经营维度
        5.6.4. 学习与成长维度
    5.7. 蒙牛价值链并购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5.7.1. 蒙牛价值链并购研究结论
        5.7.2. 建议
6.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我国价值链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6.2.1. 利用战略分析工具明确并购动因
        6.2.2. 注重价值链并购对象与自身各方面的匹配性
        6.2.3. 注意并购双方价值链环节的整合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3)乳品企业战略性并购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多项Logit模型
        1.4.2 事件研究法
        1.4.3 案例研究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战略性并购
        2.1.2 并购模式
    2.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2.1 相关理论
        2.2.2 文献综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并购动因影响并购模式的选择
        3.1.2 企业生命周期影响并购模式的选择
        3.1.3 资产专用性影响并购模式的选择
        3.1.4 企业特征影响并购模式的选择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3 变量选择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
    4.2 模型结构及统计分析
        4.2.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多项Logit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选取
        5.1.1 战略性横向并购:蒙牛并购雅士利
        5.1.2 战略性纵向并购:蒙牛并购现代牧业
        5.1.3 战略性混合并购:复星国际并购三元股份
    5.2 案例分析
        5.2.1 战略性并购模式选择分析
        5.2.2 事件研究法
        5.2.3 三种并购模式CAR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与对策
        6.2.1 谨慎选取并购对象和并购模式
        6.2.2 切实考虑并购目的和并购动因
        6.2.3 切实考虑企业生命周期阶段
        6.2.4 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6.2.5 加强公司并购整合,发挥并购效应
    6.3 研究创新和不足
        6.3.1 研究创新
        6.3.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地方产业政策介入何以削弱奶农行动能力?——基于L市乳制品产业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路径
三、产业危机前“多对多”的产业链关系模式及奶农较强的行动能力
    (一) 乳制品产业的繁荣与“多对多”的产业链关系模式形成
    (二) 奶农的获利与较强的议价能力
四、产业危机后地方政府的政策介入:扶持大型奶制品收购商
    (一) 产业危机对L市乳制品产业的冲击
    (二) 地方政府的介入和政策选择
五、“多对一”产业链关系模式的建立和奶农行动能力的式微
    (一) 从“多对多”到“多对一”产业链关系模式的转变
    (二) 奶农利益与行动能力的双重削弱
六、结论与讨论:地方政府产业政策介入何以产生非预期性后果

(5)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研究 ——以我国奶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诚信研究的理论借鉴
    1.4 研究设计
第二章 企业的本质和诚信选择
    2.1 企业的本质
    2.2 企业诚信的选择策略
    2.3 制度干预的必要性
第三章 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假设
    3.1 制度干预对诚信选择的影响路径
    3.2 诚信选择对制度干预实践效果的影响作用
    3.3 研究假设
第四章 我国乳品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与诚信危机
    4.1 我国乳品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概况
    4.2 我国乳品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及其关联方式的演进
    4.3 利益分配结构与诚信危机
第五章 三聚氰胺时期的制度体系对乳品企业诚信选择的影响
    5.1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制度因素
    5.2 原有制度体系下我国乳品企业的诚信选择
    5.3 企业的诚信选择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后三聚氰胺时期制度干预对乳品企业诚信选择的影响
    6.1 三聚氰胺事件后相关制度体系的变化
    6.2 制度变化对企业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的影响
    6.3 企业诚信选择策略的变化
第七章 乳品企业诚信选择对制度实践的作用
    7.1 守信与制度目标的实现
    7.2 违信与制度的目标偏离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
    8.2 制度干预的局限性
    8.3 制度干预下新的诚信风险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毒奶粉”事件对B公司的后续影响及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三鹿“毒奶粉”事件敲响警钟
        1.1.2 “毒奶粉”事件接二连三
    1.2 研究价值
        1.2.1 选题的理论价值
        1.2.2 选题的实践价值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
        1.3.2 案例研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毒奶粉”事件的国内外研究
        2.1.1 品牌管理
        2.1.2 应对策略
        2.1.3 危机管理
        2.1.4 食品安全
    2.2 企业战略转型的国内外研究
        2.2.1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进
        2.2.2 企业战略转型的研究进展
第3章 “毒奶粉”事件对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影响
    3.1 “毒奶粉”事件揭示行业存在的深层问题
        3.1.1 产业链上游原料奶供给不合理
        3.1.2 产业链下游市场竞争同质化
        3.1.3 企业集体社会责任缺失
        3.1.4 政府监管制度存在漏洞或弊端
    3.2 “毒奶粉”事件给行业带来的影响分析
        3.2.1 供应商:奶粉企业另寻奶源出路
        3.2.2 购买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丧失信心
        3.2.3 替代品:豆浆成为奶粉替代方案
        3.2.4 同业竞争:国内外品牌分化明显
        3.2.5 进入壁垒:政策新规提高行业门槛
第4章 “毒奶粉”事件对B公司的影响
    4.1 公司概况
        4.1.1 基本情况
        4.1.2 品牌定位
        4.1.3 主营业务
        4.1.4 企业文化
    4.2 “毒奶粉”事件对B公司的负面影响
        4.2.1 经营环境整体恶化
        4.2.2 营销费用大幅增加
    4.3 “毒奶粉”事件对B公司的正面影响
        4.3.1 经营业绩迅猛增长
        4.3.2 市场份额逐步提高
        4.3.3 品牌形象大幅提升
    4.4 “毒奶粉”事件对B公司的影响评价
        4.4.1 品质之利
        4.4.2 品牌之利
        4.4.3 营销之利
        4.4.4 客服之利
第5章 “毒奶粉”事件后B公司的战略转型
    5.1 产品战略
    5.2 品牌战略
        5.2.1 加强媒体传播
        5.2.2 推行生养教理念
        5.2.3 实施国际化战略
        5.2.4 社会责任战略
    5.3 业务集中战略
    5.4 结构跟随战略
第6章 启示与展望
    6.1 研究启示
        6.1.1 整合产业链
        6.1.2 强化产品品质
        6.1.3 加强危机管理
        6.1.4 加快转型升级
        6.1.5 增强社会责任
        6.1.6 完善内部监管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扎根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架构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2.1 扎根研究前文献回顾的必要性
    2.2 文献检索说明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当责
        2.3.2 企业当责
        2.3.3 制度情境与企业当责
        2.3.4 有关制度情境和企业当责研究的初步构想
3 研究方案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案设计
        3.2.1 研究方法
        3.2.2 案例选择
        3.2.3 数据来源与初步筛选
        3.2.4 数据编码的前奏---试编码
        3.2.5 乳品行业制度情境初步具备的特点及案例研究呈现方式的选择
        3.2.6 最终的数据筛选与资料确定
    3.3 资料编码
    3.4 提高信度和效度的手段
        3.4.1 研究草案与比较分析
        3.4.2 试编码与证据链构建
4 案例文本编码与结果分析
    4.1 制度情境的编码与构念分析
        4.1.1 贴标签和初步概念化
        4.1.2 概念化和规范化
        4.1.3 范畴化
        4.1.4 制度情境的构念分析
    4.2 企业当责行为的编码与构念分析
        4.2.1 概念化
        4.2.2 当责行为判断与分析
    4.3 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行为的影响分析
        4.3.1 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影响的纵向分析
        4.3.2 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影响的横向分析
        4.3.3 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影响的综合分析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研究主题
        5.1.2 研究结论与命题
    5.2 政策建议
6 研究贡献、不足与未来展望
    6.1 研究贡献
    6.2 本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与展望
        6.2.2 研究内容上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8)纵向产业组织对信任品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主题
    1.2 术语界定
        1.2.1 信任品
        1.2.2 卖方败德行为
        1.2.3 纵向产业组织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信任品市场中卖方败德行为的诱发因素
        2.1.1 信息结构
        2.1.2 盈利水平
        2.1.3 购物观念
        2.1.4 买方反馈
        2.1.5 市场势力
    2.2 信任品市场中卖方败德行为的规避机制
        2.2.1 市场机制
        2.2.2 政府规制
    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3 纵向产业组织对信任品质量的影响:基本模型
    3.1 模型的选择
    3.2 基本假设
    3.3 基于纵向一体化的价格虚高模型
    3.4 基于纵向一体化的质量未达标模型
    3.5 小结
4 纵向产业组织对信任品质量的影响:扩展模型
    4.1 基于纵向分离结构的价格虚高模型
        4.1.1 模型的修正:放宽纵向一体化和价格属实假设
        4.1.2 模型均衡结果
    4.2 基于纵向分离结构的质量未达标模型
        4.2.1 模型的修正:放宽纵向一体化和质量达标假设
        4.2.2 低质量高盈利定价策略的均衡结果
        4.2.3 高质量高盈利定价策略的均衡结果
        4.2.4 不同质量盈利相等定价策略的均衡结果
        4.2.5 定价策略比较下的实际均衡结果
    4.3 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离的均衡结果比较
        4.3.1 两类纵向组织下的信任品质量对比
        4.3.2 纵向组织对信任品质量的影响规律
    4.4 小结
5 纵向产业组织对信任品质量的影响:以乳制品安全为例
    5.1 选取乳制品安全为样本的原因
        5.1.1 乳制品安全的信任品属性
        5.1.2 安全问题的组织结构根源
        5.1.3 优化乳业纵向组织的必要性
    5.2 两种纵向产业组织优化路径的比较
        5.2.1 模型在案例中的经济含义
        5.2.2 纵向分离路径下的质量结果
        5.2.3 纵向一体化路径下的质量结果
        5.2.4 两种优化路径的比较与选择
    5.3 两种纵向一体化模式的比较
        5.3.1 模式选择需考虑的现实因素:利益联结与奶源需求
        5.3.2 完全纵向一体化下的质量结果
        5.3.3 部分纵向一体化下的质量结果
        5.3.4 两种一体化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5.4 模式优化的补充建议:生产环节组织模式的改进
        5.4.1 生产环节组织模式的演进历程
        5.4.2 不同组织模式对饲草需求量的影响
        5.4.3 生产环节组织模式的改进方案:畜牧草场双集中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基本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原料奶和鲜奶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农产品价格分析
        2. 原料奶价格分析
        3. 乳制品价格分析
        4. 调控机制研究
        5. 已有文献中值得借鉴和不足之处
    (三) 概念界定
        1. 原料奶
        2. 乳制品
        3. 液态奶
        4. 乳清粉
        5. 鲜奶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五) 研究方法
    (六) 创新点和不足
        1. 创新点
        2. 不足
二、中国乳制品市场波动情况
    (一) 中国乳制品产业主要特点
        1. 乳制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2. 奶源基地建设情况
        3. 乳制品市场竞争情况
    (二) 奶业生产波动情况
        1. 奶业生产波动
        2. 牛奶产量波动
    (三) 乳制品消费波动情况
    (四) 原料奶收购价格波动情况
三、中国原料奶与鲜奶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与数据
        1. Hodrick-Prescott滤波法
        2. CensusuX12季节调整方法
        3. 数据来源及说明
    (二) 原料奶收购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
    (三) 鲜奶零售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
        1. 鲜奶零售价格的长期趋势
        2. 鲜奶零售价格的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
四、中国原料奶和鲜奶价格的预测分析
    (一) 季节指数预测
        1. 季节指数预测法
        2. 鲜奶零售价格预测
    (二) Holt-Winters季节乘积模型预测
        1. Holt-Winters季节乘积模型
        2. 原料奶价格预测
        3. 鲜奶零售价格预测
五、中国原料奶与鲜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1. 供给方面的因素
        2. 需求方面的因素
    (二) 鲜奶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1. 供给方面的因素
        2. 需求方面的因素
六、中国原料奶与乳制品价格调控机制
    (一) 中国原料奶和乳制品价格调控的必要性
        1. 价格波动对奶农的影响
        2. 价格波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3. 价格波动对奶业产业链的影响
    (二) 国内外原料奶和乳制品价格调控机制的经验
        1. 国外成功实践经验
        2. 国内探索模式
    (三) 完善中国原料奶和乳制品价格调控机制
        1. 完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
        2. 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3. 建立第三方机制
        4. 建设奶源基地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乳品品牌危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概要
        1.4.2.1 文献研究方法
        1.4.2.2 问卷调查法
        1.4.2.3 因子分析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危机管理理论
    2.2 品牌信任理论
        2.2.1 品牌信任内涵
        2.2.2 品牌信任维度
    2.3 顾客价值理论
    2.4 顾客满意理论
3 品牌信任与品牌危机之间的关系
    3.1 品牌信任缺失是引发品牌危机的内在动因
        3.1.1 品牌信任的缺失导致品牌关系恶化
        3.1.2 品牌信任的缺失导致品牌忠诚度下降
        3.1.3 品牌信任的缺失导致品牌价值的降低
    3.2 频繁及重大的品牌危机使品牌信任遭到严重破坏
    3.3 品牌信任在品牌危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4 乳品品牌危机管理现状及问题
    4.1 乳品品牌危机管理的现状
    4.2 乳品品牌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1 企业品牌危机意识薄弱
        4.2.2 有效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缺失
        4.2.3 被动应对媒体
        4.2.4 与消费者有效及时沟通不足
5 乳品品牌信任调查与分析
    5.1 乳品消费者人口特征统计分析
    5.2 乳品消费者的品牌消费现状分析
        5.2.1 消费者的品牌决策分析
        5.2.2 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分析
        5.2.3 消费者拒绝购买乳品的原因分析
    5.3 乳品消费者品牌信任影响因素分析
        5.3.1 因子分析的条件检验
        5.3.2 因子分析结果分析
        5.3.3 品牌信任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6 基于品牌信任的乳品品牌危机管理对策
    6.1 实施质量营销,夯实品牌基础
        6.1.1 统一奶源管理,控制生产过程
        6.1.2 重视有效沟通,塑造质量形象
        6.1.3 加大品牌创新,丰富乳品品种
        6.1.4 借助权威机构,赢得公众信任
    6.2 重塑良好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忠诚度
        6.2.1 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6.2.2 加强乳品的渠道关系建设
        6.2.3 运用整合传播策略塑造品牌形象
        6.2.4 改善产品及品牌的包装设计
    6.3 树立服务顾客的价值观,打造诚信企业文化
        6.3.1 打造诚信企业文化
        6.3.2 坚持顾客至上的价值观
        6.3.3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形象
    6.4 提高品牌认同度
        6.4.1 履行品牌承诺
        6.4.2 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6.4.3 建立良好口碑
7 品牌危机管理的案例研究
    7.1 事件描述
    7.2 案例分析及总结
8 结束语
    8.1 研究成果
    8.2 论文的创新
    8.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原始问卷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奶源争夺背后的深层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D]. 陆刚. 内蒙古大学, 2021(10)
  • [2]企业价值链并购研究 ——基于蒙牛的案例分析[D]. 吴鑫裕. 苏州大学, 2020(03)
  • [3]乳品企业战略性并购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丽贤.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4]地方产业政策介入何以削弱奶农行动能力?——基于L市乳制品产业的观察[J]. 李峰,梁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5]制度干预与诚信选择研究 ——以我国奶业为例[D]. 梁雪红.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6]“毒奶粉”事件对B公司的后续影响及战略转型研究[D]. 罗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14(09)
  • [7]制度情境对企业当责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扎根探索[D]. 董梦佳. 厦门大学, 2014(09)
  • [8]纵向产业组织对信任品质量的影响研究[D]. 王雅洁.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9]中国原料奶和鲜奶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D]. 陈思. 内蒙古大学, 2011(10)
  • [10]乳品品牌危机管理研究[D]. 王淑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奶源争夺背后的深层危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