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士工作挫折的心理调适

社区护士工作挫折的心理调适

一、社区护士工作挫折感的心理调适(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张琳琪,杨芹,苏珊,伊雅君,王旭梅[1](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儿科护士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儿科护士心理韧性和应急救援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状, 并分析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 旨在为护理管理者制订提高心理韧性策略提供依据, 以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水平。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20年2—4月全国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和医务人员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表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 091份, 回收有效问卷12 750份, 有效回收率为97.4%。结果 12 750名护士CD-RISC总得分为(65.53±15.55)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生育、职务、职称、儿科工作年限、医院所在地区经济分区、基础知识、心理知识、其他知识、应急救援态度和应急救援行为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儿科护士心理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我国儿科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心理韧性水平有待提高, 应重点关注≤40岁、未生育、初级职称、无职务、6~10年儿科工作年限、西部地区护士, 加强应急救援基础知识/心理知识/其他知识培训, 提高其应急救援态度和行为, 以提高公共卫生事件时儿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

谢颖[2](2021)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干预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并采用路径分析模型深入分析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2.探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的认知体验,分析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后的心理变化历程。3.初步构建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为制定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现状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合文献研究及相关理论基础构建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间的关系模型,通过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差异,做出分析讨论。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认知的质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不同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访谈,探析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的认知体验,为下一步构建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提供理论基础。3.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采用系统评价法对孤独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取文献中研究时间、作者、干预模式、内容、时间、干预者等信息,结合研究内容1和研究内容2的研究结果,初步构建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结果:1.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1)老年人的孤独感、社会隔离及生活质量得分在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通过孤独感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儿女数量、居住方式、疾病种类、日常生活能力、听力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P<0.05),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儿女数量、听力、视力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P<0.05)。社会隔离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是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收入、吸烟情况、听力是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疾病种类、日常生活能力、孤独感与社会隔离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而机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儿女数量、日常生活能力、听力、视力、孤独感与社会隔离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主要有5条路径存在差异,“孤独感→社会隔离”,居家与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849、-0.686,t=6.793,P<0.05;“孤独感→健康促进行为”,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031、-0.321,t=2.096,P<0.05;“孤独感→生活质量总分”,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309、-0.062,t=3.360,P<0.05;“社会隔离→健康促进行为”,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905、0.622,t=2.849,P<0.05;“健康促进行为→生活质量”,居家及机构养老模式分别为0.552、0.796,t=4.484,P<0.05。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认知的质性研究提炼出老年人孤独感的风险因素、内心体验及应对策略3个主题。具体内容如下:(1)风险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及环境因素3方面。(2)内心体验: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动力、情感依赖3方面。(3)应对策略:包括维持或主动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促进机构老年人的家庭参与、面对应激事件做好心理调适3方面。3.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结合量性研究及质性研究结果,总结系统评价中干预目标、干预者及干预方式等,发现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预防期(风险因素识别)、干预期(内心体验)、重建期(应对策略),主要内容涉及老年人的心理调适、行为改变及社交重建三个方面。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为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及社会隔离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促进健康老龄化、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实施,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政策建议。结论:1.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密切相关,且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对于机构养老模式医疗卫生人员不仅要针对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提供精神慰藉及人文关怀服务,还应定期评估老年人的社会隔离风险,保持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参与,建立更多老年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以及与家庭之间的稳固联系,同时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意识到合理膳食、规律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卫生工作者需针对老年人的孤独感提供情感支持及功能支持,尽可能削弱家庭养老支持资源少及家庭社会资本较弱的老年人因孤独感对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2.孤独感是老年人的不良情绪体验,机构及社区层面应早期识别老年人孤独感风险,定期评估孤独感情况,同时老年人在遭受孤独感时承担较大的心理压力,应建立家庭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老年人个体层面应引导老年人塑造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提升在应激事件中的心理调适水平。3.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初步构建包括老年人的心理调适、行为改变及社交重建三方面内容的孤独感干预模式,旨在为开展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干预计划实施,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庄琳丽[3](2020)在《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情况,掌握护士共情疲劳的现状水平,探讨共情疲劳的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为促进护士心理健康,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工作满意度提供实证依据及合理化建议,有助于医院管理者和研究者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护士的共情疲劳。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3月-6月对成都、武汉两地6所大型综合三甲医院共计1044名临床护士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收集临床护士资料,采用第五版护士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Scale Pro QOL-V)评估护士共情满意、倦怠、二次创伤压力水平。统计学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学方法包含描述性统计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本研究在量性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半结构式访谈,旨在深入了解护士共情疲劳的情绪体验、身心反应等相关因素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从个体微观视角对量性研究的结果进行补充。结果1.护士共情疲劳三个维度得分为:共情满意(31.62±6.10)分,倦怠(26.37±5.30)分,二次创伤压力(26.90±5.02)分。84%护士的共情疲劳处于中等风险水平。从各维度情况来看,93.3%的护士共情满意处于低、中水平;85.6%的护士处于倦怠中、高水平;有84.4%护士处于二次创伤压力的中、高水平。2.共情疲劳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班次、聘用方式、职称、科室、工作年限及吸烟状况的护士共情满意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班次、科室、工作年限、职称、吸烟状况、每日睡眠时长的护士倦怠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时长、吸烟状况的护士二次创伤压力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共情疲劳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工作满意度高、职称高、睡眠质量好、规律锻炼、不吸烟、有子女的护士共情满意水平高;工作满意度低、睡眠质量差、离异、平均睡眠时长<6小时、工作压力大的科室护士倦怠水平高;工作满意度低、睡眠质量差、锻炼频率低的临床护士二次创伤压力水平高。4.访谈结果呈现六大主题:(1)共情疲劳对护士的身心健康存在负面影响;(2)不良的工作环境及人文环境会加重护士的共情疲劳;(3)护理对象的痛苦经历增加了护士的负性情绪体验;(4)护患沟通不畅降低了护士的工作热情;(5)护士对共情疲劳的认识不足;(6)个人应对能力缺乏。结论1.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整体水平不容乐观,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形势更为严峻,国内护士工作饱和度更高,工作强度更大,长期超负荷的情感付出,对护士的生理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护士照护的能力和兴趣减低,影响护理服务质量,工作目标感和价值感降低,容易萌发离职意愿。2.护士的个人因素、紧张不和谐的工作环境、过重的工作负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造成护士共情疲劳的重要影响因素,提示管理者应加强护士对共情疲劳问题的认知,改善其工作环境,同时形成有效、有力、有爱的同行支持体系,有助于护士缓解共情疲劳。3.三甲医院的护士长期处于情感超负荷状态,护士群体在照护过程中情感的负面冲击,远超过护士从工作环境中获得的情感支持。在当前的工作氛围中,护士工作紧张、节奏快,情感需求关注不足。护士群体大多受到共情疲劳的影响,表现出各种身心的不适症状,如头痛、焦虑等,这些症状与工作中的病人的痛苦经历及死亡对护士造成的影响相关。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帮助共情疲劳高风险群体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护士心理压力,提供情感支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4.影响护士共情疲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管理者应当重点从帮助护士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认识家庭情况对护士影响的两面性,建立护士创伤性保护机制和心理护理支持等综合措施入手,缓解护士的共情疲劳现状。

谢涛,刘登蕉,贾丽娜[4](2016)在《福州市社区护理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福州市社区护理人员的现状及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培养社区急需的护理人才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1个,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站主任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福州市社区医护比为1∶0.95。在社区护理人员中,年龄30岁以下的比重最大占61.4%,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比重最大占62.2%,中专学历比重最大占61.4%,初级职称护士比重最大占59.8%,社区站护士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的合理性及工作年限均低于社区中心(P<0.05)。另外,未来三年社区中心、社区站对大专学历毕业生的需求比重最大占45.5%,社区中心对招聘毕业生学历层次要求比社区站高(P<0.01)。社区中心、社区站对护理人员职业礼仪、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合作协调、健康教育等能力的需求率达90.0%以上。结论:福州市社区护理人员的数量应适当增加,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职称结构有待适当调整。为稳定社区护理队伍,应加强专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深化课程改革,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社区护理人才,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涂文旭,黄爱松,陈亭伊,李崇武[5](2014)在《玉林市社区护理人员在岗工作情况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社区护理人员在岗工作情况,为社区护士的培养及政府机构制定社区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从玉林市玉州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护士执业资格的社区护士中,以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0名社区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并访谈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结果:社区护理人员学历偏低、工作经验有限、培训体系不合理、心理压力大、环境差待遇低导致人员短缺,宣传不足、政策配套滞后是社区护理的主要问题。结论:调整培训体系,落实配套措施,改善工作环境,加大社区护理宣传等,以便促进社区护理健康有序地发展。

孔庆芳[6](2013)在《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模式的行动研究》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养老面临的一个难题。而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照料和医疗方面需求。加之机构养老成本昂贵,因此居家养老方式成为社会养老的主体。然而,居家老年人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有较高的健康需求,且部分老年人由于年龄过高或重大疾病等原因,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者的照护。然而,家庭照顾者对老年人的照顾缺乏合理性,力不从心,且易产生不良的影响,迫切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对健康有极高的需求,而目前的社区卫生资源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人的这些需求,如何寻求一种方式能够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前提下,满足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研究目的探索一种护理模式,以很好的满足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健康需求,提升照顾效果,减轻照顾负担,并最终改善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对象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为统一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1分析问题:对本研究提出的问题,进行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分析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为何有如此高的健康需求而不能满足原因。②2通过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构建解决问题的护理模式。③3通过专家会议对构建的模式进行修订。④4对构建的护理模式制定计划,采取实施行动进行。⑤5观察行动实施的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反思评价。研究结果1、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式:①1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老年人-照顾者高需求的根源;②2要将老年人和照顾者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③3护理服务可采取互动护理的方式2.、初步构建了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的模式框架。根据奥瑞姆的自护理论、金的达标理论、护患关系理论、病人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等构建了以护士为主导、家庭社区合作的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模式。根据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划分了三个护理系统: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辅助-教育系统。并在各个系统对老年人、照顾者和护士的功能角色进行了定位。模式主要环节:①1初次家庭访视:建立伙伴关系、确认健康问题;②2家庭会议: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健康计划,给予健康教育与指导;③3电话随访和家庭回访:给予情感与心理支持,观察和反思健康教育效果。3、编制了用于居家老年人健康评估的工具,选定了结局评价的指标。4.通过专家会议对互动护理模式和评估表做出了修订:对评估表和评价指标的内容做了修改;增加了对互动护理模式的细节内容的说明;改善了质量控制的内容;强化了人员的培训内容。5、行动效果行动小组成员对上海市杨浦区4个社区的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符合研究标准的60对老年人-照顾者实施了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模式的效果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有:(1)完全参与率为98%;(2)参与研究的老年人-照顾者中,93%能够按照计划完成目标;(3)85%的老年人-照顾者认为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健康问题;(4)老年人服用药物的依从性提高了27%;(5)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对本护理模式的满意率为83%。研究结论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作为护理对象的整体,并在护理活动中与护士保持良好互动,共同参与护理工作,是解决目前问题的一种好方法。这种护理模式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老年人的自护能力,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照顾者的照顾能力,增进照顾效能;能够合理应用家庭资源,使家庭照顾具有整体性;降低医疗资源的使用率,使照顾效益得到最大化。是对当前居家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和进一步深化,对缓解老龄化造成的医疗保健服务供需矛盾有重要的意义。

张艳春[7](2011)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护理硕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社会适应能力等因素对护理硕士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有效开展护理硕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其整体素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全国15所高校的护理硕士为研究对象。调查工具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适应性问卷(SAQ)及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其中自制问卷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工作经历、身体状况、学业压力等。共发放问卷276份,收回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86.2%。调查所得数据使用SPSS11.5建立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spearman秩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一、护理硕士的心理健康状况1、SCL-90总分93~253,平均(128.44±33.07),中位数117;总均分1.03~2.81,平均(1.43±0.37),中位数1.3;按照总分≥160为检出阳性,护理硕士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8.5%;任一因子分≥3者占6.3%;按照因子分≥2为检出阳性,各因子症状检出率分别为强迫症状29%,人际关系敏感21.4%,抑郁19.7%,其他15.1%,敌对12.6%,焦虑12.2%,偏执10.5%,精神病性7.6%,恐怖4.6%,躯体化4.6%。2、护理硕士与非护理医学硕士SCL-90各个因子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护理硕士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五项因子值均低于青年常模,其它四个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硕士所有因子评分均低于大学生常模。二、护理硕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1、以自制问卷中一般情况做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不同独生子女、职称、年级、培养方式护理硕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格、婚姻状况、年龄组、读研前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身体状况和学业压力护理硕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AQ与SCL-90两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SAQ总分及其四个维度与SCL-90总分及十个因子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在-0.162~-0.606之间。3、对护理硕士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自制问卷中的读研前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学业压力与SAQ量表中的人际适应性和心理弹性两个维度共五个因素进入心理健康总分及各个因子的回归方程。(1)对SCL-90总分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身体状况、学业压力和读研前受教育程度五项进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SCL-90总分变异量的46.2%;(2)对躯体化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身体状况进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此因子变异量的15.1%;(3)强迫症状: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和身体状况进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此因子变异量的35.7%;(4)人际关系敏感:心理弹性和学业压力进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此因子变异量的38.4%;(5)抑郁: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和学业压力进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此因子变异量的47.7%;(6)焦虑:人际适应性和身体状况进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此因子变异量的41.8%;(7)敌对:心理弹性进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此因子变异量的32.2%;(8)恐怖:无变量进入该因子回归方程;(9)偏执:人际适应性和身体状况进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此因子变异量的30.4%;(10)精神病性:人际适应性、身体状况和学业压力进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此因子变异量的34.1%;(11)其他:人际适应性、心理弹性和身体状况进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此因子变异量的26.9%。三、护理硕士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1、SAQ总分237.00~413.00,平均(315.24±31.96),总均分2.58~4.49,平均(3.43±0.35)。心理弹性和心理能量维度得分明显低于人际适应性和心理控制感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医学硕士相比,在SAQ总分及四个维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同职称、独生子女、年级、培养方式护理硕士的SAQ总分及四个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格、读研前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身体状况和学业压力护理硕士的SAQ总分或某个维度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1)对人际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性格和读研前受教育程度进入回归方程;(2)心理弹性:工作经历、性格、身体状况和学业压力进入回归方程。结论1、硕士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与非护理专业医学硕士没有差别,但比较低学历层次护生及全国青年常模和大学生常模的心理健康状况好。护理硕士心理健康中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其他”四个因子的症状检出率相对其它因子较高。2、人际适应性不良,心理弹性差,身体素质不佳、学业压力大、读研前为大专学历是护理硕士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对护理硕士进行人际交往培训、提高读研前为大专学历护理硕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提高其人际适应性;培养护理硕士合理认知思维模式,安排其参加社会实践、临床实习或教学实践,可提高护理硕士的心理弹性;督促护理硕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塑造健康的身体素质,以及加强对护理硕士科研上的指导和关心以适当减轻其学业压力,不仅可提高护理硕士的心理弹性,而且对减轻多个心理症状有积极作用。

顾文娟[8](201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研究 ——以上海市杨浦区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指出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定量调查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上海市杨浦区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对象,研究了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现状,了解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从各个层面探讨其原因,并对提供社区卫生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对策和建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业人员总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属于“一般”水平。在8个工作满意度的构成中,“薪酬福利”满意度最低,“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2)人口学因素对于总体满意度无影响,但对于不同的工作满意度构成存在个体差异。婚姻、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目前职位、人事关系因素对于“社会支持”、“工作环境”、“工作本身”、“薪酬福利”方面的满意度有影响。(3)“工作本身”、“组织管理和领导”、“社会支持”三个构成是工作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4)总体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愿成负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业人员实际离职率低于其他级别医院。(5)社区卫生从业人员的工作倦怠现象较为普遍,目前以轻度为主。总体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之间存在负相关,“情感衰竭”、“低成就感”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倦怠因素。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从社会大环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微观管理、人员自身因素寻找出了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原因: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补偿不足、社区卫生从业人员劳动价值无法合理体现、社会对于医疗行业期望过高、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人员配置不足、管理和分配制度欠合理和个人自身因素。并从政府、社会以及内部管理方面针对性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包括:部门合作形成“大卫生“格局;加大投入体现政府职责;正确引导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合理定位制定公平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管理激励体系;提高管理素质建立组织文化;适当心理调适缓解疲劳。

颜芝[9](2010)在《浅谈社区护士工作的压力源及心理调适》文中指出目的进一步做好社区护理工作,更好的完成社区护理目标。方法找出压力源,进一步完善护士自身素质,实现由医院护士向社区护士的过渡。结果使社区护士在理论知识、业务技能及人际交往能力上都大幅度的提高,使社区护理工作得到了更好的开展。结论社区护士工作压力解除,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全身心立足于社区护理工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促进、健康保护做出了贡献。

李红玲[10](2009)在《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调查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和工作状态,职业倦怠是个体情绪衰竭、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的降低构成的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多维度的综合性症状,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表现都有不良影响,同时也会持续影响着个体后续的行为表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倦怠不仅是学者的研究课题,也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社会各界迫切希望能够找到对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预防和干预措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转型,人们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使职业倦怠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经常亲眼目睹负性事件且有着特殊地位的新闻记者来说,职业倦怠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众所周知,新闻记者是社会民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新闻采访活动是保证公众知情权、实现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媒体客观公正地采访报道和依法进行舆论监督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对新闻记者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质和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问卷法和深度访谈法,来探索新闻记者的职业倦怠现状,并尝试提出预防及干预策略,以期能够帮助新闻记者走出职业倦怠的困惑,使职业倦怠研究更加系统化。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职业倦怠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总体构想,阐述本研究的意义及目的:第四部分是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现状研究,介绍了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步骤;分析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总体现状、对新闻记者职业倦怠量化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解释和讨论;第五部分是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深度访谈,通过个别访谈及分析,对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量化研究做出质性说明;第六部分是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及预防和干预策略,根据已有研究经验,结合本研究的量化和质性研究,提出新时期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及预防和干预措施。本研究通过对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质性和量化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新闻记者的职业倦怠程度总体上不容乐观,部分新闻记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衰竭、情感疏远及、个人成就感降低。(2)新闻记者的职业倦怠程度在性别、年龄及文化教育程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3)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相关,无论是家内还是家外的社会支持都对新闻记者有着很重要的意义。(4)以人为本,完善制度,基于心理调适,采取相应策略,可以有效预防及干预新闻记者的职业倦怠。

二、社区护士工作挫折感的心理调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护士工作挫折感的心理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干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研究假设
    5 理论基础
    6 研究内容
    7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评价工具
    4 数据分析
    5 质量控制
    6 研究结果
    7 讨论
    8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对孤独感认知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部分 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
    1 研究目的
    2 干预模式构建依据
    3 干预模式构建
    4 干预模式实施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1 主要研究成果
    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理论基础及操作性定义
        (一)理论基础
        (二)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共情疲劳的研究进展
    (一)共情疲劳的概念演变
    (二)共情疲劳的发生率
    (三)共情疲劳的发生情况及危害
    (四)共情疲劳测评量表的发展
    (五)共情疲劳的相关因素研究
    (六)共情疲劳的干预性研究
    (七)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横断面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含量计算
        (三)抽样方法
        (四)研究工具
        (五)资料收集及统计分析
        (六)科研伦理
        (七)质量控制
        (八)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二)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得分情况
        (三)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单因素分析
        (四)临床护士共情疲劳各维度得分的多元回归分析
    三、研究讨论
        (一)三甲医院护士共情疲劳的整体水平
        (二)人口学因素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
        (三)护士共情疲劳的多元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四部分 半结构式访谈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半结构式访谈的受访者
        (二)半结构式访谈的样本量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和分析
        (五)质量控制
        (六)伦理原则
    二、访谈结果
        (一)访谈对象一般信息
        (二)访谈地点和时间
        (三)主题提炼
    三、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半结构式访谈讨论
        (二)半结构式访谈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建议和对策、不足与展望
    一、建议和对策
        (一)促进护士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关注家庭情况对护士影响的两面性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群体共情疲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福州市社区护理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社区护理人员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情况
    2.3 对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需求
    2.4 对社区护理人员个人修养、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需求见表3。
3 讨论
    3.1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学历层次
    3.2 强化专科护理人才培育
    3.3 加强护生综合素质培养

(5)玉林市社区护理人员在岗工作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6)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模式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确认
        (一)老年人和照顾者有较高护理需求的趋势
        (二)老年人和照顾者护理需求的种类多
        (三)老年人和照顾者希望的服务方式具有多样性
    小结
第二章 研究的方法
    一、方法的选择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
        (二)选择行动研究的优势
    二、研究的步骤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问题的分析
    一、基于文献研究的问题分析
        (一)老年人高健康需求的原因分析
        (二)照顾者高健康需求的原因分析
        (三)老年人及其照顾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原因分析
    二、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严谨度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三、小结
第四章 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模式的构想
    一、理论学习
        (一)奥瑞姆的自护理论
        (二)金的达标理论
        (三)家庭系统理论
        (四)健康赋权理论
    二、文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三、小结
第五章 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互动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互动的涵义
        (二)互动护理过程的主要构成要素
    二、互动护理模式的原则
    三、互动护理模式的服务系统
        (一)互动护理模式的护理类型
        (二)互动护理模式的特征
    四、互动护理模式中各角色功能
        (一)护士角色功能
        (二)照顾者角色功能
    五、互动护理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评估
        (二)诊断
        (三)计划
        (四)实施
        (五)评价
    六、互动护理模式的服务内容
    七、实施的组织与控制
    八、形成初稿
第六章 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模式行动方案的形成与论证
    一、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模式行动方案的形成
        (一)成立行动小组
        (二)编制评估工具
        (三)效果评价表的编制
    二、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模式行动方案的论证
        (一)目的
        (二)方法
        (三)步骤
        (四)结果
        (五)小结
第七章 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模式的社区实践
    一、实践的基础
    二、实践目的
    三、实践对象
        (一)实践对象的选取
        (二)实践对象的招募
    四、实践流程
    五、实践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二)研究对象的患病情况及药物管理状况
        (三)干预中需要解决的健康问题和护理需求
        (四)干预中采用的护理方式
        (五)护理干预结果
        (六)总体效果评价
        (七)结论
        (八)个案分析
第八章 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模式的总结和反思
    一、取得的成果
        (一)老年人及照顾者的满意度较高
        (二)护士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二、本护理模式顺利实施的因素
        (一)满足了居家老年人及照顾者对健康的高需求
        (二)自愿参与,配合度高
        (三)研究者积极准备
    三、产生的问题及影响本护理模式实施的因素
        (一)产生的问题
        (二)影响实施的因素
    四、下一步的改进
        (一)修改评估方案
        (二)改善评估方式
        (三)准备充分的辅助材料
    五、社区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一)互动护理模式的远期效果
        (二)护理服务的可及性
    六、政策性的建议
        (一)合理配置社区护理资源
        (二)创造有利于工作的条件
        (三)加强舆论宣传
        (四)加强社区卫生资源的监督控制
    七、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分析
        (一)研究的创新性
        (二)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工具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样本量的确定
        1.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调查工具
        1.2.1 基本情况调查表
        1.2.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1.2.3 社会适应性问卷(Social Adaptation Questionnaire,SAQ)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护理硕士的心理健康现状
        2.1.1 238 名护理硕士SCL-90 评分情况
        2.1.2 护理硕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群体的比较
    2.2 护理硕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SCL-90 总分及各因子的单因素分析
        2.2.2 护理硕士心理健康(SCL-90)与社会适应能力(SAQ)的相关性分析
        2.2.3 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2.3 护理硕士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3.1 护理硕士的社会适应现状
        2.3.2 护理硕士社会适应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2.3.3 护理硕士社会适应能力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护理硕士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3.1.1 护理硕士与其他各层次护生比较
        3.1.2 护理硕士与医学硕士及常模比较
        3.1.3 护理硕士突出的心理问题
    3.2 护理硕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3.2.1 社会适应能力对护理硕士心理健康的影响
        3.2.2 身体状况对护理硕士心理健康的影响
        3.2.3 读研前的受教育程度与学业压力对护理硕士心理健康的影响
4 结论
5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5.1 创新之处
    5.2 不足之处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参与的科研课题

(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研究 ——以上海市杨浦区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选题的由来
    2 选题的意义
    3 研究综述
        3.1 工作满意度相关因素研究
        3.1.1 人口学特征对工作满意度影响的研究
        3.1.2 与工作相关的满意度因素研究
        3.2 工作满意度对于组织行为影响的研究
        3.3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
        3.4 小结
    4 研究对象及假设
    5 研究步骤及流程
        5.1 研究步骤
        5.2 研究流程
    6 研究方法
        6.1 文献研究
        6.2 定量调查
        6.3 定性调查
    7 研究内容结构
第一章 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
    1 工作满意度
        1.1 工作满意度定义
        1.2 工作满意度相关理论
        1.2.1 内容型理论(Content Theories)
        1.2.2 过程型理论(Process Theories)
        1.2.3 情境模型理论(Situation Models)
        1.3 工作满意度的构成维度
        1.4 工作满意度研究和测量方法
        1.4.1 工作满意度研究方法
        1.4.2 工作满意度测量量表
    2 工作倦怠
        2.1 工作倦怠的定义
        2.2 工作倦怠的理论
        2.3 工作倦怠的测量
第二章 案例背景介绍
    1 上海市社区卫生发展过程
    2 四平社区的一般情况
    3 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情况
        3.1 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情况
        3.2 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情况
第三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问卷
        1.3 调查实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总体满意度情况
        2.3 从业人员人口学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3.1 性别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3.2 年龄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3.3 婚姻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3.4 生育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3.5 学历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3.6 职称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3.7 工作年限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3.8 职位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3.9 人事关系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4 工作满意度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2.4.1 "薪酬福利"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4.2 "社会支持"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4.3 "工作环境"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4.4 "培训晋升"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4.5 "工作本身"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4.6 "组织管理"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4.7 "绩效考核"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4.8 "人际关系"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4.9 不同维度构成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2.5 工作不满意的求助分析
        2.6 工作满意度与组织稳定性关系
        2.7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相关性
        2.7.1 工作倦怠的一般分析
        2.7.2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3 调查统计结果
第四章 影响社区卫生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原因分析及对策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业人员工作需求
    2 知识型员工需求特点
    3 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相关性理论分析
    5 工作满意度对组织影响理论分析
    6 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原因分析
        6.1 从社会宏观角度
        6.1.1 政府财政投入补偿不足
        6.1.2 劳动价值无法合理体现
        6.1.3 社会过高期望
        6.1.4 人事制度改革滞后
        6.1.5 社区卫生人力配置不足
        6.2 从微观社区卫生管理角度
        6.2.1 分配制度有待完善
        6.2.2 管理水平差距
        6.3 自身特征原因
    7 相关对策及建议
        7.1 社会支持
        7.1.1 部门合作形成"大卫生"格局
        7.1.2 加大投入体现政府职责
        7.1.3 正确引导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7.1.4 合理定位制定公平分配制度
        7.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措施
        7.2.1 建立有效管理激励体系
        7.2.2 提高管理素质建立组织文化
        7.2.3 适当心理调试缓解疲劳
第五章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调查及其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2.2 国外对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
        2.2.1 资源保存理论
        2.2.2 努力-回报模型
        2.2.3 工作需求-资源模型
        2.2.4 匹配-不匹配模型
    2.3 职业倦怠研究方法述评
        2.3.1 自陈问卷法
        2.3.2 他评问卷
        2.3.3 客观生理指标测量法
    2.4 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概述
        2.4.1 个体因素
        2.4.2 工作特征因素
    2.5 新闻记者的职业倦怠研究概况
        2.5.1 国外对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研究概述
        2.5.2 国内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研究概述
3 本研究的总体构想
    3.1 研究意义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的总体假设
    3.5 研究的总体框架
4 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工具
        4.1.3 实测程序
        4.1.4 统计方法
    4.2 研究结果
        4.2.1 新闻记者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4.2.2 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
        4.2.3 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年龄差异
        4.2.4 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教育程度差异
        4.2.5 新闻记者职业倦怠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4.3 分析与讨论
5 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深度访谈研究
    5.1 个体因素
    5.2 工作环境因素
    5.3 部分访谈个案整理结果及分析
6 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及预防干预
    6.1 职业倦怠的心理学分析
        6.1.1 负性情绪是职业倦怠的核心
        6.1.2 职业倦怠并非一种心理病态
    6.2 职业倦怠的预防及干预策略
        6.2.1 个人预防及干预策略
        6.2.2 组织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四、社区护士工作挫折感的心理调适(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儿科护士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王锐,张琳琪,杨芹,苏珊,伊雅君,王旭梅.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32)
  • [2]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及其干预模式研究[D]. 谢颖.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三甲医院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庄琳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福州市社区护理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J]. 谢涛,刘登蕉,贾丽娜.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6(03)
  • [5]玉林市社区护理人员在岗工作情况分析[J]. 涂文旭,黄爱松,陈亭伊,李崇武. 中国社区医师, 2014(03)
  • [6]老年人—照顾者—护士互动护理模式的行动研究[D]. 孔庆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5)
  • [7]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D]. 张艳春. 河南大学, 2011(08)
  • [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业人员工作满意度研究 ——以上海市杨浦区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D]. 顾文娟. 复旦大学, 2011(04)
  • [9]浅谈社区护士工作的压力源及心理调适[J]. 颜芝. 中国医学创新, 2010(16)
  • [10]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调查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 李红玲. 西南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社区护士工作挫折的心理调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