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yabenol C 和 Kobophenol A 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位点

Miyabenol C 和 Kobophenol A 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位点

一、Miyabenol C和Kobophenol A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位点(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1](2020)在《苦参碱衍生物M19的芳香化结构修饰以及骨靶向前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具有明确药理活性的中药活性单体进行必要的化学结构优化,继而开发各种可靠稳定的新型药物是中药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硫代苦参碱衍生物M19(13-氨甲基-18-硫代苦参碱)是前期所开发的来自于传统中药苦参的高生物活性中药单体衍生物,前期研究已证明M19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骨质疏松活性,但其也存在分子脂溶性较差、结构不稳定以及细胞毒性还有待改善等问题。此外,由于M19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易发生脱靶效应,难以直接作为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提高M19的成药性并使其具有对骨质疏松症的精准治疗能力,本文围绕M19开展了传统化学结构修饰以及骨靶向多肽缀合物前药两种优化策略的探索。首先,本文对M19进行了芳香疏水基团引入的传统化学结构修饰策略。我们采用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将基于靶点晶体结构所设计的一系列M19芳香化衍生物与其抗骨质疏松靶点核糖体蛋白S5(RPS5)进行了Lib Dock分子模拟对接,虚拟筛选出了综合打分最高且在化学手段上能够实现的目标化合物M54(13-二硫代氨甲基甲酸苄酯-18-硫代苦参碱)。随后我们以槐果碱为原料,经过硫代、迈克尔加成以及二硫代氨基甲酸酯化等反应顺利完成了M54的实验室合成,总收率8.8%,化学性质表征均经过ESI-MS,1H-NMR,13C-NMR确证。结构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M54水溶液在14天内未发现明显降解产物,较原型药物M19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高。体外生物活性表征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原型化合物M19,其细胞毒性得到了降低并且其对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抑制作用得到了提高。随后,我们通过慢病毒对RAW247.6细胞中的RPS5进行敲除,围绕M54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进行了验证并证实了我们虚拟筛选靶标选择的正确性。体内实验显示M54仍具有较好的抗骨质疏松活性,能够明显改善卵巢切除小鼠骨质的丢失并改善了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Tb.N),单位体积骨表面积(BS/TV)等相关参数。最后,我们还针对M54实验室合成产率低下,合成步骤繁琐以及无法大规模生产等问题,对其合成工艺开展了研究。我们采用二氯甲烷代替原甲苯作为反应溶剂,解决了副产物难以处理导致产率低下的问题,并成功实现了一锅法制备M54-3,两步收率可达到40.4%。随后我们考察了精制方法并最终选用乙醇作为精制溶剂,成功解决了二氯甲烷的溶剂残留问题并且产物纯度达标。最后我们开展了放大合成,采用了百克级规模的原料投料,并能够成功获得百克级别的成品,纯度>98%,总收率28%。该部分工作表明,芳香化结构修饰成功改善了M19的化学结构稳定性,细胞毒性以及破骨细胞分化生长抑制活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M19的成药性,使得最优衍生物M54具备了开发成为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潜力。更重要的是,我们首次报道了基于靶点RPS5晶体结构的苦参碱衍生物设计与虚拟筛选工作,该虚拟筛选结果与M54实际生物活性的提高相符,大幅提高了苦参碱衍生物开发研究的效率,对包括苦参碱在内的抗骨质疏松活性中药单体成药性提高研究都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意义。此外,我们所开发的合成工艺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目标化合物的产率和纯度并且二氯甲烷溶剂残留达标,将原克级别的合成能力大幅提高到了百克级别,满足了后续研究对原料药的需求,使得最优衍生物M54具备了开发成为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基础条件,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生物碱类中药活性单体的工艺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其次,本文对M19开展了基于多肽-药物缀合物(PDCs)的前药修饰策略。我们将M19与具有骨靶向性质的多聚天冬氨酸通过组织蛋白酶K二肽底物亮氨酸-精氨酸相连接,设计得到了基于M19的骨靶向PDCs。随后我们通过固相多肽合成法(SPPS)与液相化学结合的方法成功合成系列目标缀合物,纯度>95%,总产率约在30%左右。结构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各多肽缀合物水溶液在14天内未发现明显降解产物,较原型药物M19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高。随后的生物活性表征实验结果显示,缀合物能够在组织蛋白酶K的作用下4小时内释放出95%以上的原型药物,80分钟内与羟基磷灰石产生95%以上的结合并且能够在糜蛋白酶的环境中保持结构的稳定,具备良好的药物释放效率、骨组织亲和性以及水解酶稳定性。此外,相较于原型药物M19,缀合物的细胞毒性效应得到了降低,并且除缀合物BTM19-1以外,缀合物对破骨细胞活性的抑制效果与原型药物相当。该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靶向前药修饰在稳定分子结构并赋予M19骨靶向性质的同时,还降低了原型药物的细胞毒性,保持了原型分子对破骨细胞的抑制活性,同样成功提高了M19的成药性。此外,该工作也是骨靶向PDCs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中的首次报道,我们所开发的该骨靶向PDCs构建策略适用性较广,为基于中药单体或其衍生物的其他类似骨靶向修饰工作提供了研究思路。

张爱[2](2017)在《小分子抑制剂抑制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文中认为蛋白质构象病(Protein conformational disease)是由于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改变而产生的异常的疾病,是一种慢性、致死性、退化性的疾病。常见的蛋白质构象病有二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克雅氏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主要是因为蛋白质的错误折叠引起的。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容易聚集成低聚物和淀粉样纤维,造成细胞受损,生物功能紊乱。目前针对这类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针对蛋白构象病的发病机制,抑制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的主要策略是稳定天然构象或者解聚成熟的纤维。而研究清楚已有的抑制剂,阻止蛋白质错误折叠或解聚低聚体的分子机制对于开发更加有效的控制蛋白质构象病的药物具有重要的价值。论文第一部分首先主要对蛋白质构象病,如帕金森病,二型糖尿病,克雅氏综合征进行简单的概述,使人们更加了解这些疾病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然后对蛋白质错误折叠机理和治疗措施进行总结。最后介绍本论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论文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天然产物抑制剂水飞蓟宾(Silibinin)解聚胰岛淀粉样蛋白低聚体的分子机理。通过对全长胰岛淀粉样蛋白(HIAPP)的五聚体与Silibinin的复合物进行200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并结合多种分析方法,我们发现Silibinin能显着地诱导胰岛淀粉样蛋白低聚体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破坏其稳定性,进而发挥解聚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识别了Silibinin在HIAPP五聚体表面可能的结合位点以及在该结合位点上对两者相互作用起关键作用的残基。论文第三部分主要研究Silibinin如何影响HIAPP单体的折叠过程。通过对全长HIAPP单体与Silibinin复合物进行400ns的副本交换分子动力学模拟,我们发现Silibinin诱导HIAPP单体的结构由无规则卷曲(Coil)转变为的α-螺旋(Helix),从而降低单体的疏水性残基暴露程度,进而抑制其错误折叠。论文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天然产物抑制剂鹰嘴豆素A对β-淀粉样蛋白低聚体的影响。我们对β-淀粉样蛋白的十聚体与鹰嘴豆素复合物进行300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鹰嘴豆素降低了β-淀粉样蛋白低聚体的稳定性,对低聚体具有解聚作用。通过聚类分析和结合自由能计算,我们识别了鹰嘴豆素可能的结合位点。在相互作用最强的位点Site I,鹰嘴豆素的芳环部分在结合位点SiteⅠ与H-ILE41,G-ILE41,I-ILE41组成的凹槽形成强的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分析结果,我们推测小分子主要通过抑制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阻止进一步的聚集并解聚现有的低聚体。本论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已有的针对蛋白质构象病的小分子抑制剂对形成的蛋白质聚集体和蛋白折叠过程的影响,并且阐述了其抑制错误折叠和聚集的分子机制。得到的结果可以为针对蛋白质构象病的药物开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钟晨[3](2013)在《天然产物白藜芦醇二聚体的全合成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白藜芦醇(3,5,4’-trihydroxy-trans-stilbene)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是植物为了抵抗紫外线、真菌、病毒感染和机械损伤等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如:抗氧化,心血管保护,神经保护,抗骨质疏松以及抗肿瘤等。白藜芦醇常以低聚体尤其是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并且某些低聚体显示出比白藜芦醇单体更强的活性。本课题组胡昌奇教授经多年研究发现,以pallidol (7)为代表的白藜芦醇二聚体具有弱的雌激素样和抗雌激素样作用。同时由于该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含量极少,分离提取困难,不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课题组导师孙逊教授于博士期间对isopaucifloral F (4)等天然二苯乙烯二聚体进行了的全合成及方法学研究。本论文基于以上前期基础,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全新设计出天然产物isopaucifloral F (4), quadrangularin A (5), pallidol(7)以及quadrangularin A的双键内移异构体(25)的全合成路线。其中解决了孙逊教授全合成路线中Tebbe反应原料易烯醇化与产物结构不稳定,Swern氧化反应中操作复杂和产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创新性地通过Ramberg-Backlund重排构建了目标化合物的骨架。同时改进了锂萘偶联和Wittig-Hornor反应的操作,减少反应步骤,提高反应产率:isopaucifloral F(3步,产率19%),quadrangularinA(7步,产率5%),pallidol (8步,产率5%)及quadrangularin A的双键内移异构体(7步,产率5%)。二、在全合成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已合成得到的天然产物及具有活性骨架的中间体化合物进一步进行了低氧大鼠颏舌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表达实验,结果发现这些天然产物对ERα和ERβ都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尤其对ERα选择性较高,且成剂量依赖性;构效关系进一步论证了苯环上的羟基取代数量,取代位置和取代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配体和雌激素受体结合的强弱,进而增强其雌激素样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药物辅助设计,全新设计并合成了四类共57个优势骨架衍生物,其中茚酮类12个,茚烯类31个,茚二聚体类7个以及硫取代茚类7个。并挑选其中17个多羟基衍生物进行了以pGADT7和pGBKT7为载体的酵母双杂交ER竞争结合性实验,结果显示茚酮、茚烯、茚二聚体三类衍生物均对ERp都有较弱的激动活性,并且羟基被推电子基团取代会使ERβ亲和力上升,与药物设计结果相吻合。基于雌激素受体亲和实验和构效关系结果,进一步选取了对ERα和ERβ均较强的茚酮类天然产物isopaucifloral F (4)进行去卵巢大鼠体内抗骨质疏松实验,结果表明长时间(18周)的口服isopaucifloral F(10μg/kg)可以显着地增加骨密度、骨小梁厚度以及骨体积分数(较假手术组骨密度恢复至88%,骨小梁厚度恢复至78%,骨体积分数恢复至78%),同时较好地降低骨小梁分离度,改善去卵巢雌性大鼠的骨质疏松症状,对大鼠的有效剂量仅为已上市治疗骨质疏松药物醋酸巴多昔芬有效剂量的1/30。三、根据白藜芦醇二聚体类化合物多种活性的文献报道,本课题针对四类优势骨架的化合物进一步拓展了神经保护和抗炎等雌激素相关活性以及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发现:(1)茚烯和茚二聚体两类结构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活性,且多酚结构的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活性更好,甲基保护的前体活性较差;挑选了细胞活性较好的茚烯类先导化合物25进行了进一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减轻百草枯诱导的细胞核形态变化,显着降低百草枯诱导的SH-SY5Y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以剂量依赖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GPx表达。此外,该化合物还剂量依赖性地减少Bax蛋白水平,并通过增加Bcl-2蛋白表达来增加细胞存活的机会。(2)茚酮类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可以显着抑制LPS诱导的NO释放,且甲基保护的前体比相应的天然产物活性更优;选取抑制NO释放效果最好的茚酮类先导化合物22a进行了进一步的抗炎作用信号通路的研究,发现其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iNOS和IL-1β的表达,同时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p38MAPK和JNK1/2磷酸化通路进行的,且该化合物也被证明是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来影响MAPK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四、为拓展白藜芦醇二聚体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根据已上市非甾体SERMs (如他莫昔芬、雷洛昔芬等)构效关系的文献,选取酵母双杂交ER竞争结合性实验中对ERβ亲和力较强的茚酮类天然产物isopaucifloral F(4)为先导化合物,以雷洛昔芬为参照化合物,ERβ作为靶点,结合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出9个与ERp的拮抗性结合增强的含不同胺烷基边链和苯环取代基的茚酮类衍生物,并对这些衍生物进行体外Hela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印证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推测:甲氧基取代的含胺烷基侧链茚酮衍生物具有与阳性对照相当的抑制Hela增殖的活性,且其活性随着甲氧基数量的减少而增强;甲基保护脱去的多酚类化合物对Hela的增殖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而且随着酚羟基的增多,抑制作用改为促进增殖作用。其中化合物43具有与阳性对照Tamoxifen相当的抑制Hela增殖的活性(IC50=7.77μM)。综上所述,本论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新型非甾体植物性雌激素—白藜芦醇二聚体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化学及生物学研究,涵盖了全合成,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体外活性测试(包括低氧大鼠颏舌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表达实验,酵母双杂交ER竞争结合性实验,Western Blot,抑制Hela细胞增殖实验),体内去卵巢大鼠抗骨质疏松实验,以及相关作用机制探讨等基础研究。相关研究内容共发表SCI论文5篇,会议论文2篇,申请专利5项;另有2篇SCI论文待发表。该项目已获得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委基金的资助。

梁高林[4](2005)在《植物雌激素kobophenol A 的体内代谢产物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锦鸡儿(Caragana sinica)系豆科锦鸡儿属植物,在我国大多数省区均有分布。其根或根皮(中药名:金雀根)民间主要用于治疗虚损劳热、咳嗽、高血压、关节痛风、跌打损伤等。我们研究发现金雀根乙醇浸膏的乙酸乙酯部位主要化学成分是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其中,kobophenol A(1)是主要组分之一,约占乙酸乙酯部位的20%。1是二苯乙烯类四聚体。应用改良的E-screen实验筛选发现1是一个具有很强雌激素活性的植物雌激素。MTT法表明1体外刺激成骨细胞增殖率高达25.6%,可望研发成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药。基于此,我们对1进行了动物体内外代谢产物及其机理研究,以便搞清其在动物的体内行为。为新药临床前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从口服1的大鼠粪便中分离纯化出四个1的主要代谢产物:koboquinone A-C(2,3,4)和carasinol B(5)。其中2,3,4是新化合物,是1的Ⅰ相氧化代谢物;5是1的Ⅰ相异构化代谢物。在分离代谢产物的过程中,我们从大鼠的尿中分离得到2个大鼠内源性Ⅱ相代谢物indoxyl sulfate(IS,6)和indole-3-acetylglycine(IAA-Gly,7)。其中,化合物6是尿毒素;7是生长素的甘氨酸结合物,首次被我们报道从大鼠尿中分离、纯化得到。此外,我们还从大鼠的粪便中分离得到大豆素(daidzin)的最终代谢产物(-)-(S)-equol(8)并首次报道了该化合物的单晶X-衍射。 为研究1在动物的体内行为并验证所得代谢产物的合理性,我们进行了1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等研究。考察的甲醇+乙酸乙酯法提取的不同组织样品中的1在1、5、25 μg/ml三种浓度下绝对加样回收率在78.7-98.6%之间,可满足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实验和组织分布实验;1在5、10、25μg/ml三种浓度下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6.0、75.4和85.9%;大鼠分别以4、10、20 mg/kg静脉给药后,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用3P87统计软件处理,符合二室模型(P<0.05)。AUC0-∞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1);表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不依赖于剂量;t1/2分别为0.64、0.58、0.83 h;表明药物进入大鼠体内能很快被吸收和分布。大鼠以250 mg/kg灌胃给药后,符合二室模型。Cmax为1.84 mg/L,Tmax为0.57 h,AUC0-∞为22.41 h·mg·L-1;计算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0%;t1/2为5.78 h,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出现双峰,提示可能形成肝肠循环。静脉和灌胃给药后原形药物大部分经粪排泄。组织分布实验表明,药物主要分布在肝脏。以上药代动力学数据表明:以口服形式进入大鼠体内的化合物1应该主要被消化道菌丛和肝脏所代谢,并且以前者为主。 由于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为验证代谢路径,我们首先进行了化合物

田春艳,高海东,张宇杲,徐光,胡昌奇,宋后燕[5](2003)在《Miyabenol C和Kobophenol A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位点》文中指出iyabenolC (MiyC)和kobophenolA (KobA)是两种新型的植物雌激素。为了探讨MiyC和KobA与雌激素受体 (ER)的结合部位 ,运用计算机辅助分子模拟构建它们与ER结合的空间模型 ,找出结合位点 ,设计ER的两个突变体M1ER(ERM517AG52 1D)和M2ER(ERE353GR394 G) ;运用PCR技术将ER与MiyC或KobA的结合位点进行突变 ;运用报告基因检测实验 ,检测MiyC和KobA对突变的ER是否具有激活功能。结果显示MiyC激活M1ER使之促下游基因转录的作用下降 ,KobA对M1ER无激活作用 ;MiyC和KobA对M2ER无激活作用。以上结果显示MiyC和KobA与ER的结合位点可能为ER的Glu353 、Arg394 、Met517和Gly52 1。

田春艳,徐光,胡昌奇,宋后燕[6](2002)在《Miyabenol C和Kobophenol A促MCF-7细胞生长作用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检测miyabenolC(MiyC)和kobophenolA(KobA)是否通过依赖雌激素受体 (ER)发挥促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MCF 7生长的作用。方法 构建雌激素受体反义表达质粒 (pCASER) ,转染MCF 7细胞株 ,经G418筛选 ,PCR、Westernblot鉴定筛选出阳性表达克隆 (MTASER)。运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生长状况的影响。运用放射竞争结合实验检测药物与ER的结合。结果 MiyC和KobA对MCF 7细胞的促生长作用大于对MTASER细胞的作用 ;MiyC和KobA均可竞争性抑制ER与 17β 雌二醇的结合。 结论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MiyC和KobA依赖ER发挥促细胞生长的作用。

二、Miyabenol C和Kobophenol A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iyabenol C和Kobophenol A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位点(论文提纲范文)

(1)苦参碱衍生物M19的芳香化结构修饰以及骨靶向前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
    一、苦参碱具有抗骨质疏松活性在内的广泛药理作用
    二、化学结构修饰已成为提高苦参碱成药性的重要手段
    三、中药活性单体的靶向前药修饰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四、总结
第二章 M19的芳香化结构修饰研究
    一、本章引言
    二、试剂与仪器
    三、实验方法
    四、结果与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M19的骨靶向前药修饰研究
    一、本章引言
    二、试剂与仪器
    三、实验方法
    四、结果与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语
综述 抗骨质疏松活性中药单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一、科研工作
    二、参与基金项目
    三、发表论文
    四、申请专利
致谢

(2)小分子抑制剂抑制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蛋白质错误折叠引发的疾病
        1.1.1 HIAPP沉积引发的疾病
        1.1.2 阿尔茨海默病
        1.1.3 亨廷顿病
        1.1.4 克雅氏综合征
    1.2 蛋白质错误折叠
        1.2.1 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的机理
        1.2.2 蛋白质的错误折叠的防治措施
        1.2.3 蛋白质错误折叠抑制剂
    1.3 理论和方法
        1.3.1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本原理及介绍
        1.3.2 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常用力场
        1.3.3 分子动力学的应用
    1.4 小结
第二章 天然产物水飞蓟宾对胰岛淀粉样蛋白低聚体的影响及其结合位点识别的分子模拟研究
    2.1 背景
    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2.1 体系搭建
        2.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2.2.3 轨迹分析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体系稳定性的监测
        2.3.2 Silibinin对HIAPP低聚体结构的影响
        2.3.3 Silibinin解聚HIAPP低聚体分子机理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副本交换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天然产物水飞蓟宾对HIAPP单体折叠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2.1 体系搭建
        3.2.2 副本交换分子动力学模拟
        3.2.3 轨迹分析
    3.3 结果讨论
        3.3.1 体系收敛性验证
        3.3.2 Silibinin对HIAPP单体二级结构的影响
        3.3.3 Silibinin对HIAPP单体构象空间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天然产物鹰嘴豆素对 β-淀粉样蛋白低聚体的影响及其结合位点识别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模型和方法
        4.2.1 体系搭建
        4.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4.2.3 轨迹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模拟体系平衡监测
        4.3.2 Biochanin A对 β-淀粉样蛋白整体结构的影响
        4.3.3 Biochanin A解聚 β-淀粉样蛋白低聚体分子机理
    4.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天然产物白藜芦醇二聚体的全合成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前期研究基础
    1.3 研究目标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allidol等天然白藜芦醇二聚体的全合成
    2.1 国内外合成路线文献回顾
    2.2 合成路线设计
    2.3 研究过程与结果
    2.4 意外发现及讨论
    2.5 本章小结
    2.6 实验部分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白藜芦醇二聚体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抗骨质疏松活性研究
    3.1 研究背景及目标衍生物的设计
    3.2 衍生物的合成
    3.3 抗骨质疏松活性筛选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部分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白藜芦醇二聚体及其衍生物的神经保护及抗炎活性研究
    4.1 神经保护作用活性研究
    4.2 抗炎活性研究
    4.3 本章小结
    4.4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茚酮类白藜芦醇二聚体含胺烷基侧链衍生物的设计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目标化合物及路线设计
    5.3 研究内容与结果
    5.4 本章小结
    5.5 实验部分
    5.6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一 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二 重要化合物谱图
致谢
综述:天然白藜芦醇低聚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植物雌激素kobophenol A 的体内代谢产物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第一节 kobophenol A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一、前言
        二、结构鉴定
        三、刺激成骨细胞增殖
        四、实验部分
    第二节 大鼠尿中两个内源性Ⅱ相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一、前言
        二、结构鉴定
        三、实验部分
    第三节 植物雌激素大豆黄苷(Daidzin)大鼠体内最终代谢物(-)-(S)-Equol的分离、纯化和单晶X-衍射
        一、前言
        二、结构鉴定
        三、体外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实验
        四、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第二章 kobophenol A的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kobophenol A的人肝微粒体体外孵育试验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kobophenol A人肠道菌体外代谢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kobophenol A体内代谢产物的合成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谱图
致谢
发表论文和专利
代表性论文
综述:天然产物的体内代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6)Miyabenol C和Kobophenol A促MCF-7细胞生长作用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材 料 和 方 法
    材料
    细胞培养
    ER反义表达质粒pCASER的构建与鉴定
    转染
    引物的设计
    基因组DNA的提取
    PCR扩增
    Western blot
    细胞增殖实验
    放射竞争结合实验
    统计分析
结 果
    表达质粒pCASER的构建与鉴定
    阳性表达克隆MTASER的鉴定
    Miy C and Kob A对MCF 7和MTASER促增殖作用
    放射性竞争结合实验
讨 论

四、Miyabenol C和Kobophenol A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苦参碱衍生物M19的芳香化结构修饰以及骨靶向前药研究[D]. 刘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2]小分子抑制剂抑制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D]. 张爱. 兰州大学, 2017(03)
  • [3]天然产物白藜芦醇二聚体的全合成及其衍生物的设计和活性研究[D]. 钟晨. 复旦大学, 2013(03)
  • [4]植物雌激素kobophenol A 的体内代谢产物及其机理研究[D]. 梁高林. 复旦大学, 2005(07)
  • [5]Miyabenol C和Kobophenol A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位点[J]. 田春艳,高海东,张宇杲,徐光,胡昌奇,宋后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003(01)
  • [6]Miyabenol C和Kobophenol A促MCF-7细胞生长作用途径[J]. 田春艳,徐光,胡昌奇,宋后燕.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02(06)

标签:;  ;  ;  ;  ;  

Miyabenol C 和 Kobophenol A 与雌激素受体的结合位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