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层、卵石层等软硬夹层钻孔桩施工技术

淤泥层、卵石层等软硬夹层钻孔桩施工技术

一、淤泥层与卵石层等软硬互层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侯斌[1](2021)在《不同地质情况下钻孔灌注桩钻机设备选型》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下,钻孔灌注桩钻机设备的选型工作展开分析和研究,提出常用钻机的种类及其技术特性,对比分析不同地质条件下设备选型的经济性,以选择出经济性更好、施工效果更佳的钻孔灌注桩钻机设备,有效提高工程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邓会元[2](2021)在《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滩涂围垦拓展生存空间已成为当前解决土地紧缺问题的主要方式。考虑到滨海围垦区土质较差、软土层较厚,后期围垦填土易诱发土体不均匀沉降及水平侧向变形,造成临近桥梁及建筑物基础发生沉降、开裂、偏移等一系列岩土工程问题,严重影响桥梁等工程正常使用。然而,目前对围垦区桥梁及建筑物的桩基础受堆载影响的承载特性研究相当匮乏,缺乏系统的计算方法与设计理论,既有设计规范已难以对围垦区堆载影响下桩基础进行安全经济设计,这使得堆载作用下桩基础安全经济设计及防护成为制约滨海围垦工程顺利发展的重点难题。因此,迫切需要系统深入开展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对临近桩基的影响研究。本文主要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项目“软土地区吹填(开挖)对桥梁桩基的影响及处理措施研究”(编号:2014H10)、“深厚软基路段桥梁工程桩基长期沉降特性研究”(编号:8505001375)资助。本文以理论推导及试验研究为主,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及归纳总结,系统地开展了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基于滨海软黏土固结排水蠕变试验,通过采用传统元件模型(Merchant模型和Burgers模型)、以及不同经验模型,描述了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揭示了软黏土应力-应变以及应变-时间变化规律;基于传统Merchant模型,引入Abel黏壶单元,采用Caputo型分数阶函数建立了分数阶Merchant蠕变模型。通过分数阶Merchant蠕变模型,预测了滨海软黏土蠕变应变-时间变化规律,发现分数阶模型比传统蠕变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滨海软黏土蠕变特性;(2)基于Boussinesq附加应力计算理论,推导了矩形分布荷载以及条形分布荷载下堆载区域内和堆载区域外不同土体深度位置的竖向附加应力理论计算公式;基于Mesri蠕变模型和Boussinesq附加应力计算理论,提出了软黏土地基长期沉降计算方法,对现场局部堆载和路堤条形堆载下地基长期沉降进行了预测分析,论证了沉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3)基于三折线荷载传递模型,建立了单桩负摩阻力计算方法,推导了弹性、硬化、以及塑性等不同阶段的桩身沉降和轴力的解析解;基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Mesri蠕变模型及双曲线模型,建立了考虑固结蠕变效应的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方法,通过迭代法求解了桩身轴力以及中性点位置。此外,基于建立的负摩阻力计算方法,研究了固结度、桩顶荷载、桩顶荷载和堆载施加次序、桩身刚度、蠕变参数等因素对桩基负摩阻力的影响,发现固结和蠕变沉降会降低桩基承载力、增加桩的沉降,揭示了填土固结场地桩基承载力弱化的病害机理;(4)基于温州围垦区单桩负摩阻力堆载试验,研究了桩身负摩阻力、桩土沉降以及中性点随时间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发现堆载后土体沉降、桩基沉降、下拉力随时间基本呈双曲线增加趋势,桩土沉降及下拉力在堆载后3个月左右趋于稳定,揭示了滨海围垦区桩基负摩阻力发挥机制及时间效应特性;(5)基于Boussinesq附加应力改进解,推导了矩形分布荷载、条形分布荷载、梯形条形分布荷载等不同地表荷载分布形式下水平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及桩身被动荷载计算公式,并进一步推导了被动排桩剩余水平推力。通过考虑临界土压力长期演化及桩周软黏土模量长期蠕变衰减特性,结合非线性p-y曲线模型,基于压力法建立考虑时间效应的被动桩两阶段分析法,通过差分法对被动桩平衡微分方程进行求解;(6)基于温州及台州湾围垦区非对称堆载试验,研究了桩土变形、桩侧土抗力、桩身轴力以及桩身弯矩等参数随时间变化规律,探讨了被动桩开裂问题、被动桩负摩阻力问题、桩侧土绕流机理、桩体遮拦效应以及土拱效应机理,揭示了斜交非对称堆载下弯扭耦合变形机制以及被动桩长期变形病害机理。

曹利强[3](2020)在《盾构掘进影响下复合成层地层及环境的力学响应及其控制》文中研究说明盾构在城市地层中掘进时,核心任务是保证施工过程的自身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安全,鉴于城市环境对地层变形的敏感性特点,因此确保环境的安全尤为重要。盾构常在土层叠落、土质复合的的地层系统中实施掘进,地层系统中常赋存着密集分布的既有结构物。盾构掘进时,土体经历着复杂的加卸载过程,土体及周围环境结构经历着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作用。土体变形从产生、传播到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施工效应实现了从源头到端头的传播与发展。如何有效地评估施工效应并在掘进过程中实现精细化控制成为把控盾构掘进质量的重难点。论文以城市复合成层地层为研究对象,以盾构掘进影响下地层及环境的变形控制为核心,综合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现场试验等多种研究手段,针对盾构掘进影响下复合成层地层的变形传播机理及其预测理论、既有环境结构的力学响应及其预测方法、防护措施的隔离机理及隔离效应的评价方法以及施工效应的精细化控制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建立了盾构掘进影响下复合成层地层的变形理论预测方法。基于工程实践中不同类型土体的组合状态,提出复合成层地层的概念,即土层的叠落以及土质的复合。以此为研究对象,利用弹性等效理论,结合Loganathan-Poulos预测方法,采用积分手段给出了盾构掘进影响下复合成层地层的平面内变形的计算方法。针对盾构掘进效应的三维特征,建立了考虑盾构掘进参数纵向效应的间隙参数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以往计算间隙参数仅考虑当前位置施工参数的局限性。此外,基于弹性等效理论及Mindlin基本解,建立了盾构掘进影响下六类施工参数(开挖面处不平衡力、盾壳-土体间摩擦力、线性衰减的盾尾同步注浆压力、二次补偿注浆压力、施工期间地层附加荷载以及地层损失)对复合成层地层变形贡献的三维沉降的计算方法。通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地层中硬层的存在使变形传播呈现“扩展效应”,即使地表沉降减小,影响范围增大;相反,地层中软弱夹层的存在使变形传播呈现“收缩效应”,即使地表沉降增大,影响范围减小。(2)提出了复合成层地层变形的环境响应特征及其预测方法。根据土体与环境结构的相互作用特点,将既有结构分为路面与房屋结构、管线与地铁结构及桩基结构并着重对桩基结构的力学响应进行研究。基于复合成层地层的变形预测模型,综合考虑不同土层的重度、土体侧压力系数与桩土摩擦系数及隧道开挖引起的摩擦桩侧非线性的应力分布特征,提出了纯摩擦桩桩侧阻力损失的计算方法,依据损失情况将隧道施工对桩承载力的影响分为沉降区、受压区与受拉区三个典型区域。进一步将桩基等效为可以考虑地层剪切效应的Pasternak地基模型上的Euler-Bernoulli梁模型,考虑地基抗力系数随土体埋深变化的非线性特征,提出了桩基水平位移及内力的计算方法,研究发现地层中硬层的存在会限制桩基的位移并显着的增大桩基所承受的弯矩。(3)明确了盾构掘进影响下防护措施的隔离机理及隔离效率的评价方法。针对盾构掘进影响下地层变形的传播特征,建立了水平方向注浆加固及竖向隔离两种防护措施隔离效率的预测模型,明确了两措施的隔离机理,并对施工实践提出设计建议。为定量化描述注浆体的隔离效应,首次定义了水平注浆的隔离效率,明确了注浆层“梁式效应”的隔离机理,基于兼顾隔离效率与经济性原则,提出了最优水平注浆加固体参数的确定方法;基于Melan解建立了可考虑土桩相互作用的解析模型,同时可以考虑桩侧与土体及桩端与土体的相对滑移,研究发现隔离桩的位置、几何参数及力学参数对其隔离效率均有重要影响,通过影响因素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最优隔离桩参数的确定方法。(4)提出了大断面城市盾构隧道施工效应的精细化过程控制技术。针对盾构施工过程控制中经验化和滞后性的不足,提出了以精细化过程控制为目标的透明施工技术的理论框架及技术流程。明确了该技术的基础为变形标准确定、变形响应预测、变形响应监测和变形过程控制,核心为掘进过程中对预测模型及土体参数的修正及对施工参数的动态反馈调整,技术框架为掘进前的前馈控制、掘进中的过程协同控制及掘进后的反馈控制。透明施工技术统一了控制流程,可实现工程响应的精细化过程控制,为复杂城市环境下大断面盾构隧道的安全掘进提供保障并在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下穿知春路地铁站的工程中成功应用。

胡众[4](2019)在《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条件复杂,受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事故频发。本文结合合肥地铁工程建设实践,在对合肥地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性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地铁施工的风险因素和特点进行研究,基于典型车站和区间隧道工程施工风险分析,提出相应的施工安全控制技术和措施。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开展了合肥工程地质特征和地铁施工方法适应性进行研究。对合肥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获得了地铁沿线的岩土分布特征和物理力学参数,揭示了典型膨胀性岩土的膨胀特性及规律;分析了合肥地层条件对地铁施工方法的影响以及施工控制措施。(2)研究了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和特点。结合合肥地铁的施工环境,对合肥地铁的主要风险源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合肥膨胀土地层、富水软弱土层、上软下硬地层、南淝河等地表水体是合肥地铁施工主要的地质风险因素;此外,合肥地铁沿线存在大量建(构)筑和地下管线,是重要的周边风险因素。(3)提出一种改进的模糊综合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并应用于合肥地铁3号线望江路车站的施工风险评估,为合肥轨道交通施工风险评估奠定基础。(4)研究了复杂周边环境下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风险及控制技术。以合肥地铁1号线太湖路车站为背景,对其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源进行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围护桩水平变形以及临近高架桥桩基变形的影响;提出安全控制措施和技术方法,包括对基坑本身变形破坏的防护、以及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保护。(5)研究了典型富水地层地铁车站的施工风险及施工安全控制技术。结合大东门地铁车站对合肥地层中比较典型的富水地层中深大基坑施工风险进行分析,从设计和施工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安全控制对策。大东门车站具有地下水位较高且具承压性、地层条件差、车站基坑深度大、车站结构复杂、周边临近建筑等特点,基坑失稳、周边建筑物和管线变形及损坏、维护结构渗漏水、主体结构施工质量等是主要风险源。采用地下连续墙对基坑进行围护、主体结构采用盖挖逆作法、加强设计中防水设计和施工中的防排水措施、局部土体加固保护周边建筑物等。(6)研究了地铁盾构隧道近接施工风险及控制措施。分析了合肥地铁1号线盾构下穿南一环市政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提出了对既有市政隧道底板用旋喷桩预加固、对市政隧道结构采用玻璃纤维桩围护的措施,为盾构下穿和切割围护桩提供条件;盾构掘进时对施工速度等施工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盾构施工过程,表明市政隧道变形在合理范围内。对地铁盾构隧道长距离侧穿桥梁桩基施工进行风险分析,针对不同近接距离提出不同的桥桩加固措施,对施工速度等施工参数进行优化,确保桥桩基础的安全。

潘湘勇[5](2019)在《公路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分析了我国钻孔灌注桩技术发展历程,探讨了公路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的常用技术方法与质量控制要点,并结合公路桥梁案例分析了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情况。

胡勇[6](2019)在《武汉近江一级阶地嵌岩围护长大深基坑变形机理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长江经济带建设覆盖长江11省市,沿线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和商业综合体工程之地下空间大量涌现,与此同时,沿江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事故与灾害也随其发展规模同步增长。一级阶地分布于长江两岸地区,武汉位于长江中游,长江水连通的承压水、粉质黏土与粉砂地基广泛存在,基坑工程有着突出的难度,施工易诱发环境变形与透水引发塌陷灾害事故。例如,不同颗粒组分及互层比(粉质黏土与粉砂)结构存在不同渗流特征,长江水位涨落对一级阶地土层的影响,深厚粉细砂受到承压水作用产生地基渗透变形破坏等。此外,现阶段对近江一级阶地粉质黏土渗流变形微细观机理,粉砂地基渗透变形破坏过程未完全揭示,特别是在此复杂水文地质环境下,近江嵌岩围护结构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与变形控制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现场地质调查取样、原位测试、微观结构表征、物理力学试验、离心模型试验、宏微观渗流分析、多种数值模拟计算、理论力学分析、实测数据统计等综合研究方法,获得一级阶地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基坑开挖平面变形、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结合应用分析提出基坑变形控制措施,可为近江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目前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一级阶地的地质环境调查,结合区内地质勘察报告,归纳武汉长江一级阶地工程地质特征,查明了一级阶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层分布、土体结构特征、地下水类型、承压水运动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多种手段的物理力学试验得到适用于场区基坑模拟的本构(摩尔库仑、修正剑桥与硬化模型)参数,并提出近江基坑工程关键工程问题。(2)从宏观与微细观层面研究一级阶地粉质黏性土渗透变形机理,以水土作用与孔隙连通方面出发,采取离心物理试验、物性分析及微细观结构试验(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黏土比表面积试验、压汞试验、离心低熔点金属侵入、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处理)等综合技术,分析土体“宏微观变形规律与机理、孔隙连通对渗流场影响、微细观孔隙结构特征”的三个方面。获得承压水作用下土体沉降变形、水土压力与位移场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原状土、压缩土与不同含砂率的粉质黏土的矿物组成、微观结构数据及形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2D格子波尔兹曼方法(LBM)研究孔隙渗透性,定量地揭示粉质黏土渗透性和孔隙连通关系,揭示不同粉质黏土的概率流速与渗透率标准差规律,获得影响微观结构渗透的图像处理技术参数。通过BSE成像获得清晰的纳米级分辨率孔隙剖面图像,基于圆度与(9关系的逆幂关联,对Washburn’s方程进行了修正,更准确地反映汞侵入孔隙度与渗透率的测量结果,揭示孔隙尺寸的再分布和孔隙度的变化规律,清晰观测到微观结构变形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径向压实和孔隙分离。(3)粉砂土地基渗透变形破坏机理研究,从“均质土不同含砂颗粒组分与不同互层比土层渗透特性、粉砂地基土渗透变形破坏、上覆土层坍塌破坏力学机理”三个方面,研究特征土体的渗透性质与粉砂土地基渗透变形破坏机理。通过渗透系数、启动比降、临界比降、破坏比降、渗透破坏过程线的分析,揭示土体颗粒组成与互层比(砂土与粉质黏土)结构对宏观渗流特征的影响,及其不同的渗流特征、渗透比降与渗流关系;开展不同裂隙宽度下变水头粉砂地基渗透物理模型试验,通过渗流场动态过程、水压力动态过程、排水速率与上游水位关系、排泥砂量过程等,揭示不同裂隙宽度下变水头粉砂地基渗透发展演化阶段与破坏模式。采用三维FLAC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承压水头作用下渗流场与应力场变化特征,通过流速矢量、有效应力变化趋势预测渗透试验产生的楔形渗透变形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引入“拱”力学模型阐释渗透致上覆盖土层坍塌力学机理。(4)嵌岩围护长大深基坑水平支撑结构的选型分析,从“地连墙围护结构力学特征、最深开挖段基坑三维数值模拟、水平支撑结构优化、深基坑结构的施工措施”四个方面,研究不同开挖深度基坑的内力与变形,验证了基坑的结构选型方案。主要通过嵌岩围护渗透引起土层沉降变形预测、开挖引起地连墙围护段内力与变形分析,确定地连墙的止水与围护的问题;以FLAC3D精细三维建模分析深基坑最深开挖区域,通过地表沉降变形、地连墙位移、深层土体位移、水平支撑受力与立柱位移等,揭示不同支撑结构的嵌岩围护基坑的变形及其影响,提出拟采取的逆作基坑施工措施。(5)深基坑在不同施工措施下的平面变形特征与空间效应研究,通过离心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从“二维基坑平面变形、三维基坑空间效应、基坑变形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展开,获得近江深基坑不同施工措施下的变形特征。开展无支撑开挖、有内支撑、放坡开挖条件下的二维基坑离心模型试验,获得地表与地连墙变形、土压力与孔隙压力发展时程曲线,通过地面沉降、土压力、地连墙弯矩、地基剖面位移场等揭示基坑在不同措施下的平面变形特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三维离心物理模型与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地连墙位移与坑外地表沉降关系,揭示基坑长度、面积、深度、承压水等因素对空间效应的影响,通过PSR(平面应变比)变化反应基坑空间效应的变化特征,为近江深基坑不同土方开挖与水平支撑结构优化施工提供相应理论基础。(6)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工程类比、实例统计和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提出近江长大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案与优化措施。对土方开挖措施采用ABAQUS三维数值模拟预测整体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通过ANSYS预测水平支撑结构变形;根据深基坑空间效应特征,以平面上分期、分段、分区进行土方开挖与结构逆作施工相结合,通过PLAXIS二维数值模拟地下盆式开挖对周边建筑(构)物影响分析;最后,证明本文提出的选型方案与优化措施对基坑变形控制、施工效率提高是可行的,相关施工工艺参数建议值是合理的。

张瑜芝[7](2016)在《高压旋喷桩在淜头水电站拦河闸坝坝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西省淜头水电站工程位于浊漳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10458km2。水电站总库容425万m3,电站总装机容量1200k W。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发电量493万k W·h,同时增加下游梯级电站发电量308万k W·h。淜头水电站主要建筑物由拦河闸坝和坝后左岸引水式电站组成。拦河闸坝包括闸室段、左右岸挡水坝段,最大闸坝高21.2m,坝轴线长200m,其中闸室段长135.6m,左岸箱式挡水坝段长为39.5m,右岸重力挡水坝段长为24.9m。坝址右岸基岩裸露,左岸有覆盖层。河床覆盖层厚528m,岩性上部为低液限黏土层,下部为卵石混合土层。下伏基岩为∈2x-1泥质页岩,基岩强风化厚度58m,弱风化层厚度1015m,闸肩稳定性好。存在坝基覆盖层及基岩渗漏问题,不均匀变形问题。河床覆盖层较厚,且卵石混合土层中夹杂第四系黏土层(平均厚10m),水闸底板部分座落在黏土层,部分座落在卵石混合土层。近年来,高压旋喷桩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是以淜头水电站拦河闸坝基础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对高压旋喷桩在低液限黏土层、卵石混合土层及级配不良砾互层等复杂闸基加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根据地质勘测到的水闸地基土层的复杂性及不均匀性,对大开挖换土垫层方案与高压旋喷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结果表明高压旋喷桩方案较换土垫层法节省投资4189万元,且施工导流方便。本工程高压旋喷桩采用生产与试验相结合的办法,最终确定旋喷桩桩径为0.7m,黏土区域采用三管法对应的施工参数,卵石层及卵石混合土层采用两管法对应的施工参数。通过现场开挖检查、取芯、单桩载荷试验桩径检测及桩间土检测对加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压旋喷桩在淜头水电站拦河闸坝基础处理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开挖检查、取芯检测结果显示旋喷桩桩径、桩身中心位置及芯样抗压强度均满足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250k Pa,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对高压旋喷桩的参数设计及工程应用的研究,其成果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王明哲[8](2015)在《桩承式软基路堤侧滑变形机理及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刚性桩加固软土路基因其承载力高、施工方便等优点广泛普及,现阶段设计大多仅考虑沉降问题,对于整体稳定性问题研究尚少。近年来,在倾斜基底上覆软土条件下,路基整体稳定性问题及病害现象逐渐得到业内专家的重视。本文以福州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浦口互通区软基路段三个典型断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理论三维地质模型及桩体材料的混凝土模型,研究填筑过程、荷载作用下桩体破坏过程、不同位置桩体破坧模式及承台基底脱空机理,并探讨弹性模型和混凝土模型下桩体破坏模式异同点,最后分析研究三个典型断面下不同桩体类型加固软基路堤破坏模式及稳定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天然倾斜软基在上部填方荷载作用下,其破坏模式不同于水平软基。竖直沉降主要集中于下坡侧,越靠近路堤中心,沉降量越大,坡脚处部分土体隆起;水平位移由路堤中心沿软硬土层交界向坡脚处发展并集中于坡脚处。(2)软基路堤中桩体破坏是具有渐进性、连续性的动态过程,位于坡脚处的桩体首先发生损伤破坏,桩体强度和刚度降低,保持残余强度继续承担外部荷载,继续施加的上部荷载更多地由附近桩体承担。倾斜软基路堤下桩体大致按坡脚至路堤中心顺序相继发生损伤破坏。(3)不同位置桩体抗滑机理不同,坡脚外侧桩体以承担弯矩和拉应力为主;坡脚处桩体以承担弯矩为主,剪应力为辅;路肩处桩体以承担弯矩、剪应力为主;路堤中心处桩体承受弯矩和压应力为主,剪应力为辅。桩体受弯破坏比剪切破坏更容易发生,不同位置上桩体按破坏机理划分为拉弯区、推弯(近纯弯)区、弯剪区、压弯区、承压区等5个主要区域。(4)桩土变形不协调,累积产生相当量值的负摩阻力,导致承台下部及局部桩间土脱空,削弱脱空区范围桩体整体抗弯能力,甚至产生局部断桩可能,为桩承式软基路堤突发性整体剪切破坏埋下隐患。(5)桩身材料采用弹性模型时,其弹性模量始终保持不变,无法充分模拟桩体因发生损伤破坏导致的刚度和强度降低,对比分析表明,混凝土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桩承式复合软基路堤中桩体渐进性破坏特征。(6)砂桩不抗弯,砂桩复合地基整体滑移;CFG桩抗弯强度较低;PTC桩不抗拉,有一定抗弯强度;钻孔灌注桩具有较高的抗弯抗压强度。

杨德兵[9](2014)在《大孔径钻孔灌注桩孔壁致塌影响因素分析与稳定性评价研究 ——以广东石化项目灌注桩工程为例》文中认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存在着大量的软土地基,地基承载力较低、变形量较大,往往不能够满足结构形式多样化的上部建筑物发展的要求,灌注桩的出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钻孔灌注桩以承载力高、无挤土、施工时无振动、噪音小和宜于在城市建筑物密集地区使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工程建设中,但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孔壁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孔壁稳定性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施工的进度、增加施工成本、降低桩基的承载力,严重制约着钻孔灌注桩的应用与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着手,分析了灌注桩桩孔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的孔壁不稳定问题,结合广东石化灌注桩工程项目的特点,建立了孔壁稳定性力学分析评价模型;系统的阐述了广东石化灌注桩工程钻孔孔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运用数量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该区域的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数量化理论评价模型。在此研究基础上,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部分影响因素进行模拟分析与评价,为广东石化项目灌注桩工程钻孔施工过程中塌孔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系统的分析与总结钻孔灌注桩成孔工艺流程,针对广东石化灌注桩工程中出现的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问题,研究并确定了引起塌孔的具体成因。(2)在系统分析和确定基础土层条件与灌注桩钻孔边界条件基础上,结合项目的具体工程实际,研究和建立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分析力学评价模型,确定了孔壁周围土体的应力计算公式,应用弹性力学和塑性力学中的屈服准则确定了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孔壁稳定的条件。(3)根据广东石化典型沿海地区灌注桩桩基工程中已经施工完成的部分桩塌孔特征与分布规律,研究和确定单个灌注桩孔壁稳定性评价参数;将每个钻孔孔壁土的坍塌体积与钻孔总体积之比定义为灌注桩孔壁塌孔率,并依据一定基准区域内灌注桩塌孔率与地层结构、土层性质、厚度、钻孔深度及钻孔施工方法等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运用数量化理论基本原理,建立孔壁致塌影响因素的数量化理论评价模型;运用该数量化理论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和评价该工程区域内灌注桩孔壁致塌因素与稳定性的定量关系。(4)运用ABAQUS大型有限元软件,对泥浆比重、钻孔直径、钻孔深度和地下水活动情况等影响因素与钻孔孔壁的横向变形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模拟分析与评价,研究和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下钻孔孔壁的稳定性变化规律。

王文灵[10](2014)在《端承桩持力层缺陷质量控制研究 ——以广州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端承桩是广州地区高层、超高层建筑物首选的基础形式,广州地区作为端承桩持力层的岩层有三类:石炭系灰岩、燕山期花岗岩、白垩系泥岩和粉砂岩,三类岩层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近年来,伴随高层建筑物数量的快速增加,该地区桩基础质量事故高发,其中,多数质量事故由端承桩持力层缺陷引起,对工程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广州地区主要使用的两种端承桩型,一是钻(冲)孔灌注桩,二是预应力管桩。针对两种端承桩型分别以不同岩层做持力层的情况,本文总结了桩端持力层的主要缺陷与危害,并归纳了持力层缺陷预防与处理的工程技术对策。在质量管理方面,本文分析了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对端承桩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各方在端承桩质量管理上的改进措施;并构建了一种桩基础质量事故处理的管理模式。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法,以广州某发生端承桩持力层缺陷质量事故的项目为例,实证分析验证了端承桩持力层缺陷处理的工程技术及质量管理对策。

二、淤泥层与卵石层等软硬互层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淤泥层与卵石层等软硬互层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地质情况下钻孔灌注桩钻机设备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钻孔灌注桩钻机设备类型及技术特点
    1.1 冲击钻
    1.2 回转钻机
    1.3 冲击反循环钻机
    1.4 潜水钻机
2 钻机设备选型与经济性对比
    2.1 不同地质条件钻孔灌注桩钻机设备选择
    2.2 不同钻机设备使用经济性分析
3 结语

(2)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吹填围垦工程特性
        1.2.2 滨海围垦滩涂现状
        1.2.3 堆载引起桩基工程危害问题
        1.2.4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堆载下软黏土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3.2 对称堆载下桩基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1.3.3 非对称堆载作用下被动桩研究现状
    1.4 堆载对桩基影响现状分析评价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滨海软黏土蠕变特性及沉降规律
    2.1 滨海典型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2.1.1 温州地区典型软黏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分析
        2.1.2 杭州湾滩涂区典型黏性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分析
    2.2 软黏土蠕变模型及参数辨识
        2.2.1 经典元件模型
        2.2.2 经验模型
        2.2.3 分数阶蠕变模型
        2.2.4 流变模型对比分析
    2.3 堆载作用下基于Mesri蠕变模型土体沉降预测方法
        2.3.1 堆载作用下附加应力计算
        2.3.2 基于Mesri蠕变模型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2.3.3 局部堆载沉降预测实例分析
        2.3.4 条形路堤堆载沉降预测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称堆载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现场试验
    3.1 对称堆载下桩基负摩阻力产生机理
    3.2 土体竖向位移作用下桩-土极限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3.3 堆载作用下负摩阻力影响深度研究
        3.3.1 常用计算方法
        3.3.2 附加应力估算法
        3.3.3 工程实例分析
    3.4 基于三折线荷载传递函数的负摩阻力解析解
        3.4.1 桩周土和桩端土处于弹性阶段
        3.4.2 桩周土部分进入硬化阶段和桩端土处于弹性阶段
        3.4.3 桩周和桩端分别处于部分塑性阶段和弹性阶段
        3.4.4 桩周土部分进入塑性阶段和桩端土处于塑性硬化阶段
        3.4.5 桩周和桩端处于塑性硬化阶段
        3.4.6 桩周土进入完全塑性阶段和桩端土进入塑性硬化阶段
        3.4.7 工程算例分析
    3.5 基于位移控制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的负摩阻力数值解
        3.5.1 土体固结沉降计算方法
        3.5.2 桩侧摩阻力双曲线传递模型
        3.5.3 桩端阻力传递模型
        3.5.4 计算模型的求解
        3.5.5 算例分析
    3.6 基于Mesri蠕变模型桩基负摩阻力数值解
        3.6.1 任意时刻土体沉降计算方法
        3.6.2 考虑蠕变效应桩基负摩阻力计算模型分析
    3.7 对称堆载下单桩负摩阻力现场试验及分析
        3.7.1 试验概述及土层参数
        3.7.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3.7.3 对称堆载下单桩负摩阻力发展机理现场试验分析
    3.8 考虑固结及蠕变效应桩基负摩阻力计算分析
        3.8.1 不同附加应力比影响深度计算分析
        3.8.2 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3.8.3 不同固结度影响分析
        3.8.4 不同桩顶荷载影响分析
        3.8.5 桩顶荷载和堆载施加次序影响分析
        3.8.6 桩身刚度影响分析
        3.8.7 堆载尺寸影响分析
        3.8.8 蠕变参数影响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堆载下桩-土相互作用机理及现场试验
    4.1 基于土压力法被动桩两阶段分析
        4.1.1 基于土压力法被动桩计算模型
        4.1.2 被动桩桩侧土压力分布模式
        4.1.3 堆载下水平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4.1.4 土体侧向位移作用下桩-土极限抗力计算方法
        4.1.5 考虑时间效应水平附加应力计算方法
        4.1.6 被动桩主动侧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
        4.1.7 土压力法被动桩桩身响应求解
        4.1.8 算例分析
    4.2 非对称堆载作用下被动桩安全距离研究
        4.2.1 堆载下影响距离范围分析
        4.2.2 基于变形安全控制影响距离
    4.3 非对称堆载对临近单桩影响现场试验
        4.3.1 试验方案及监测元件布置
        4.3.2 桩身和土体侧向变形实测结果分析
        4.3.3 桩侧土压力实测结果分析
        4.3.4 桩身应力实测结果分析
    4.4 非对称堆载对临近排桩影响现场试验
        4.4.1 试验概述及土层参数
        4.4.2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4.4.3 非对称堆载试验结果分析
        4.4.4 侧向堆载下被动排桩桩身被动荷载影响因素分析
        4.4.5 侧向堆载下被动桩负摩阻力影响分析
    4.5 考虑时间效应非对称堆载对临近被动桩影响理论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主要创新性成果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盾构掘进影响下复合成层地层及环境的力学响应及其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盾构掘进影响下地层的变形响应特征及其预测方法
        1.2.2 盾构掘进影响下环境的力学响应特征及其预测方法
        1.2.3 盾构掘进影响下地层变形的控制技术及其评价方法
        1.2.4 盾构掘进过程中的施工效应的精细化过程控制技术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盾构掘进影响下复合成层地层的变形特征
    2.1 复合成层地层的分类及其概化
        2.1.1 复合成层地层的分类
        2.1.2 复合成层地层的概化
    2.2 复合成层地层变形的解析预测
        2.2.1 多层弹性体系的弹性等效转化
        2.2.2 坐标系的转化
        2.2.3 地层位移的统一解
        2.2.4 开挖边界及收敛后边界的转化
    2.3 复合成层地层变形预测方法的验证及应用
        2.3.1 复合成层地层变形预测方法的验证
        2.3.2 工程案例应用
        2.3.3 软硬夹层对地层沉降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成层地层变形的过程演化及动态预测
    3.1 考虑掘进参数纵向效应的间隙参数的确定方法
        3.1.1 间隙参数的定义
        3.1.2 间隙参数的修正
        3.1.3 修正方法的验证
    3.2 考虑施工过程参数的地层三维变形预测
        3.2.1 盾构施工阶段划分
        3.2.2 坐标轴转化
        3.2.3 Mindlin基本解
        3.2.4 各施工参数对地层变形的影响
    3.3 考虑过程施工参数的三维预测方法的验证及工程应用
        3.3.1 三维预测方法的验证
        3.3.2 工程案例应用
        3.3.3 软硬夹层对地层变形的影响
        3.3.4 二次注浆范围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成层地层变形的环境响应特征及其预测
    4.1 盾构掘进影响下既有结构的力学响应
        4.1.1 既有路面与房屋结构的力学响应
        4.1.2 既有管线与地铁结构的力学响应
        4.1.3 既有桩基的力学响应
    4.2 盾构掘进影响下桩基侧摩阻力损失研究
        4.2.1 桩基侧摩阻力求解模型
        4.2.2 桩基侧摩阻力计算
        4.2.3 基于桩基承载力损失的安全性分区
    4.3 盾构掘进影响下桩基水平变形研究
        4.3.1 桩基水平位移力学模型
        4.3.2 桩基水平位移的计算
        4.3.3 方法验证
        4.3.4 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复杂城市环境下地层变形控制技术及其评价方法
    5.1 变形控制措施
        5.1.1 盾构过程掘进参数控制
        5.1.2 地层变形隔离及恢复
        5.1.3 既有建(构)筑物加固
    5.2 地层水平方向注浆加固控制
        5.2.1 加固力学模型
        5.2.2 加固参数分析
        5.2.3 加固最优参数选择
        5.2.4 注浆在工程中的应用
    5.3 地层竖向隔离措施的控制
        5.3.1 Melan问题解
        5.3.2 隔离桩与土体相互作用模型
        5.3.3 隔离桩隔离效果分析
        5.3.4 竖向隔离桩在工程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大断面城市盾构隧道透明施工技术及其应用
    6.1 透明施工技术概要
        6.1.1 透明施工技术的提出
        6.1.2 透明施工技术的内涵
    6.2 透明施工技术的实施流程
        6.2.1 掘进前的前馈控制
        6.2.2 掘进中的过程协同控制
        6.2.3 掘进后的反馈控制
    6.3 透明施工技术工程应用
        6.3.1 清华园隧道下穿知春路地铁区间工程概况
        6.3.2 变形控制标准制定及初始施工参数选择
        6.3.3 掘进过程的精细化控制
        6.3.4 掘进控制系统的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管理
        1.2.2 地铁施工安全控制措施和技术
    1.3 地铁工程施工风险及控制措施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合肥地区工程地质性及施工方法适应性研究
    2.1 合肥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2.1.1 合肥区域地质特征分析
        2.1.2 合肥主城区主要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2.1.3 合肥主城区区域地下水分布规律
        2.1.4 合肥主城区特殊性岩土问题
    2.2 合肥膨胀性岩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2.2.1 合肥膨胀岩土概况
        2.2.2 合肥膨胀岩土土的膨胀指标分析
        2.2.3 含水率对膨胀土的膨胀特性及剪切强度的影响
    2.3 合肥地铁岩土力学参数分析
    2.4 合肥地铁施工方法比选分析及施工措施研究
        2.4.1 车站施工方法分析
        2.4.2 区间隧道施工方法分析
        2.4.3 联络通道施工方法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肥地铁施工风险研究
    3.1 工程风险基本概念
        3.1.1 风险的定义
        3.1.2 工程风险管理
    3.3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概述
        3.3.1 施工环境因素
        3.3.2 施工技术和设备因素
        3.3.3 施工管理因素
        3.3.4 监控预警因素
    3.4 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及特点分析
        3.4.1 地质风险因素特点分析
        3.4.2 环境风险因素特点分析
        3.4.3 施工风险因素特点分析
    3.5 合肥地铁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源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肥地铁施工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4.1 风险辨识及评估
        4.1.1 风险评估概述
        4.1.2 风险辨识方法
        4.1.3 风险评估方法
    4.2 改进的地铁施工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4.2.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4.2.3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步骤
    4.3 合肥地铁望江西路车站风险评估
        4.3.1 望江西路车站概况
        4.3.2 工程特点
        4.3.3 望江西路车站施工风险评估
        4.3.4 结果分析和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周边环境下地铁车站施工风险及施工措施研究
    5.1 概述
    5.2 合肥地铁太湖路站工程概况
        5.2.1 车站概况
        5.2.2 工程地质条件
    5.3 重大风险源分析
        5.3.1 工程自身风险分析
        5.3.2 周边环境风险分析
    5.4 深基坑开挖对地层和桥桩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5.4.1 数值模型建立
        5.4.2 计算结果分析
    5.5 施工和灾害防控措施及技术
        5.5.1 基坑开挖施工安全措施
        5.5.2 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富水地层地铁车站施工风险及施工技术研究
    6.1 概述
    6.2 合肥地铁大东门车站工程概况
        6.2.1 车站概况
        6.2.2 工程地质条件
        6.2.3 周边环境
        6.2.4 主要技术难点分析
    6.3 重大风险源分析
        6.3.1 车站基坑自身风险
        6.3.2 环境风险
    6.4 主要风险控制措施
        6.4.1 大东门车站基坑围护结构设计与施工
        6.4.2 盖挖逆作法施工
        6.4.3 防水措施
        6.4.4 地层加固
        6.4.5 管线保护措施
        6.4.6 监测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铁盾构隧道近接施工风险及控制技术研究
    7.1 地铁近接施工概述
    7.2 合肥地铁1号线芜湖路站~南一环站~太湖路区间盾构施工风险分析
        7.2.1 区间概况和施工特点
        7.2.2 盾构自身风险分析
        7.2.3 主要环境风险分析
    7.3 合肥地铁盾构近距离下穿南一环隧道施工风险及控制技术
        7.3.1 合肥地铁1号线下穿南一环隧道概况
        7.3.2 盾构隧道下穿南一环隧道施工风险分析
        7.3.3 合肥地铁1号线下穿南一环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7.3.4 盾构隧道下穿南一环隧道数值模拟分析[124-125]
        7.3.5 竖向位移监测结果
    7.4 合肥地铁盾构长距离侧穿桥桩施工风险及控制技术
        7.4.1 盾构区间侧穿马鞍山路高架桥桥桩加固措施
        7.4.2 盾构施工措施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公路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钻孔灌注桩技术发展历程
    1.1 钻孔灌注桩技术发展情况
    1.2 钻孔灌注桩的发展趋势
2 公路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常用技术方法与质量控制要点
    2.1 钻孔灌注桩常用技术方法
        2.1.1 反循环钻进成孔技术
        2.1.2 正循环钻进成孔技术
        2.1.3 冲击钻孔成桩技术
        2.1.4 旋挖钻孔成桩技术
    2.2 钻孔灌注桩质量控制措施
        2.2.1 塌孔
        2.2.2 偏斜弯曲
        2.2.3 卡钻
        2.2.4 包砂夹泥
3 实例探析
    3.1 工程概况
    3.2 施工方案
    3.3 大直径超深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3.3.1施工工艺流程
        3.3.2 施工技术要点
4 结语

(6)武汉近江一级阶地嵌岩围护长大深基坑变形机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孔隙结构对渗流影响研究
        1.2.2 渗流与渗透变形破坏研究
        1.2.3 基坑变形与变形控制研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长江一级阶地地质特征与工程问题
    2.1 一级阶地工程地质特征
        2.1.1 地貌类型及工程问题
        2.1.2 一级阶地的土体结构
        2.1.3 地质类型与岩组分类
        2.1.4 地下水的类型与特征
    2.2 工程场区地质环境特征
        2.2.1 场区区域地质构造
        2.2.2 场区水文地质特征
        2.2.3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2.3 工程场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3.1 场区概化地质结构模型
        2.3.2 场区土体水文地质参数
        2.3.3 场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3.4 场区土体适用本构关系
    2.4 近江基坑特点与关键问题
        2.4.1 近江长大深基坑特点
        2.4.2 承压水下渗透变形问题
        2.4.3 围护结构方案选型问题
        2.4.4 周边环境变形控制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渗流条件下土体宏微观变形机理
    3.1 渗流作用下黏性土体变形机理
        3.1.1 水土相互作用微观机理
        3.1.2 渗流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3.1.3 二元结构土体离心试验
        3.1.4 渗流作用土体变形规律
    3.2 黏性土的细观渗流场分析
        3.2.1 微观孔隙结构分析
        3.2.2 建立孔隙结构模型
        3.2.3 细观渗流场分析
        3.2.4 渗流场技术参数
    3.3 微观孔隙结构变化机理
        3.3.2 孔隙结构变形特征
        3.3.3 孔隙结构参数关系
        3.3.4 孔隙结构变形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元结构地基渗透变形破坏演化机理研究
    4.1 土壤颗粒组成对渗透特性的影响
        4.1.1 渗透试验设备与方案
        4.1.2 一维土柱渗透特性分析
        4.1.3 颗粒组份对渗透的影响
    4.2 不同互层比对土体渗透特性的影响
        4.2.1 渗透试验设备与方案
        4.2.2 互层土渗透特性分析
        4.2.3 互层土对渗透的影响
    4.3 变水头作用粉砂地基侧壁渗透破坏演化过程
        4.3.1 渗透试验方案
        4.3.2 渗流场动态特征
        4.3.3 剖面水压力动态演化过程
        4.3.4 排泥/砂量动态演化过程
        4.3.5 变水头作用渗透破坏形态
        4.3.6 不同裂隙宽度渗透变形特征
    4.4 渗透变形破坏演化机理
        4.4.1 三维数值模拟方案
        4.4.2 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迁移
        4.4.3 渗透变形破坏形态验证
        4.4.4 渗透致坍塌力学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岩围护基坑水平支撑结构选型分析
    5.1 近江嵌岩地连墙围护防渗问题分析
        5.1.1 原位降承压水试验
        5.1.2 侧壁渗透致土体变形预测
        5.1.3 围护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
    5.2 梁板式水平支撑基坑结构分析
        5.2.1 数值模拟方案
        5.2.2 周边不同深度土体竖直位移
        5.2.3 地墙及不同深度土体水平位移
        5.2.4 支撑结构位移与轴力
        5.2.5 计算值与监测值对比
    5.3 不同水平支撑基坑变形对比分析
        5.3.1 基坑支撑结构优化方案
        5.3.2 周边土体地表沉降比较
        5.3.3 地连墙水平位移比较
        5.3.4 立柱位移比较
        5.3.5 梁轴力比较
    5.4 近江基坑逆作施工措施分析
        5.4.1 基坑结构整体实施方案
        5.4.2 逆作施工关键优化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嵌岩围护基坑平面变形与空间效应分析
    6.1 离心物理模型试验设计
        6.1.1 设备与相似关系
        6.1.2 模型试验材料
        6.1.3 离心试验方案
        6.1.4 离心试验监测
    6.2 近江二元结构地层基坑离心模型试验分析
        6.2.1 离心模型试验工况
        6.2.2 内部支撑模型试验时程分析
        6.2.3 放坡条件下模型试验时程分析
        6.2.4 无支护开挖模型试验时程分析
        6.2.5 内部支撑三维离心模型试验
    6.3 不同优化措施对基坑变形影响分析
        6.3.1 坑外侧沉降对比分析
        6.3.2 地基位移场特征分析
        6.3.3 土压力分布对比分析
        6.3.4 弯矩与变形对比分析
        6.3.5 二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6.3.6 影响因素分析
    6.4 基坑角部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
        6.4.1 三维基坑空间效应离心试验分析
        6.4.2 二维与三维基坑变形对比分析
        6.4.3 空间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6.4.4 空间效应影响因素
        6.4.5 平面应变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江长大深基坑变形控制措施应用研究
    7.1 近江逆作基坑结构变形控制措施
        7.1.1 近江基坑变形控制基本方法
        7.1.2 考虑空间效应开挖方案
        7.1.3 隔渗墙渗透防治措施
        7.1.4 逆作支撑关键节点
    7.2 近江逆作基坑结构施工优化控制分析
        7.2.1 基坑变形控制标准
        7.2.2 开挖对环境变形影响分析
        7.2.3 水平支撑结构变形分析
        7.2.4 土方开挖优化措施
        7.2.5 轻轨线路与车站影响分析
        7.2.6 逆作工况优化措施
    7.3 基坑与周边环境变形控制应用分析
        7.3.1 监测点布置与选型
        7.3.2 基坑地下水位监测
        7.3.3 地下连续墙变形分析
        7.3.4 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高压旋喷桩在淜头水电站拦河闸坝坝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压旋喷桩的射流理论
        1.2.2 土体细微观理论
        1.2.3 关于地基承载力理论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淜头水电站工程概况
    2.1 工程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1.1 工程位置及自然条件
        2.1.2 工程概况
    2.2 水文
    2.3 工程地质
        2.3.1 概述
        2.3.2 区域地质概述
        2.3.3 库区工程地质
        2.3.4 坝址工程地质
        2.3.5 坝址选择
    2.4 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闸坝地基处理方案研究
    3.1 选择坝基处理方案的要求及原则
        3.1.1 水工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3.1.2 选择地基处理方案的原则
    3.2 淜头水电站拦河闸坝坝基方案比选
        3.2.1 从工程地质方面初选水闸地基处理方案
        3.2.2 换土垫层法
        3.2.3 高压喷射灌浆法
        3.2.4 地基基础方案选择结果
    3.3 高压旋喷桩施工方案
        3.3.1 拦河闸坝坝基高压旋喷桩处理范围
        3.3.2 高压旋喷桩设计
        3.3.3 高压旋喷桩施工
    3.4 本章小结
4 施工质量检测
    4.1 旋喷桩复合地基质量检验的方法及要求
        4.1.1 质量检验的方法
        4.1.2 质量检测达到的要求
    4.2 开挖检查
    4.3 桩身的抽芯检测
        4.3.1 检查点布置
        4.3.2 抽芯检测结果
    4.4 高压旋喷桩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4.4.1 试验设备
        4.4.2 试验条件
        4.4.3 加载方法
        4.4.4 加载及观测
        4.4.5 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
    4.5 高压旋喷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4.5.1 试验设备
        4.5.2 试验条件
        4.5.3 试验方法
        4.5.4 加载及观测
        4.5.5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8)桩承式软基路堤侧滑变形机理及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桩承式软基路堤理论研究现状
        1.3.2 桩承式软基路堤稳定性数值模拟
        1.3.3 桩承式软基路堤稳定性模型试验
        1.3.4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福州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软基路堤工程地质概况
    2.1 软土地基工程特性
    2.2 工程地质概况
        2.2.1 工程概况
        2.2.2 地层岩性
        2.2.3 典型工程地质断面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桩承式软基路堤变形机理的数值模拟
    3.1 ADINA程序介绍
        3.1.1 ADINA程序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特点
        3.1.2 ADINA程序前后处理
        3.1.3 ADINA程序模拟桩承式软基路堤的几个基本问题
        3.1.4 ADINA混凝土材料模型
    3.2 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3.2.1 典型断面概化模型
        3.2.2 几何建模
        3.2.3 材料参数确定
        3.2.4 网格划分与生成
        3.2.5 地应力平衡及加载时步
    3.3 天然地基下填筑过程变形机理
    3.4 桩承式软基路堤填筑过程变形破坏规律
    3.5 不同位置桩体填筑过程抗滑机理及破坏模式
        3.5.1 内力分析
        3.5.2 位移分析
        3.5.3 抗滑机理分析
    3.6 桩土相互作用分析及承台基底脱空机理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荷载作用下桩承式软基路堤稳定性研究
    4.1 交通荷载拟静力模型
    4.2 不同荷载作用下桩体内力位移分析
        4.2.1 正常荷载工况
        4.2.2 超载工况
        4.2.3 不均匀荷载工况
        4.2.3.1 左幅路堤荷载工况
        4.2.3.2 右幅路堤荷载工况
        4.2.3.3 不均匀荷载工况对比分析
    4.3 不同荷载作用下桩体破坏模式分析
    4.4 不同荷载作用下软基路堤破坏机理对比分析
    4.5 线弹性模型下桩体破坏机理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研究
    5.1 福州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软基处理方案
    5.2 陡倾基底上覆薄层软土
        5.2.1 数值计算模型
        5.2.1.1 几何建模
        5.2.1.2 参数确定
        5.2.1.3 地应力平衡及加载时步
        5.2.2 天然地基变形机理
        5.2.3 桩承式复合地基破坏机理
    5.3 陡倾基底上覆厚层软土
        5.3.1 数值计算模型
        5.3.1.1 几何建模
        5.3.1.2 参数确定
        5.3.1.3 地应力平衡及加载时步
        5.3.2 天然地基变形机理
        5.3.3 桩承式复合地基破坏机理
    5.4 缓倾基底上覆厚层软土
        5.4.1 数值计算模型
        5.4.1.1 几何建模
        5.4.1.2 参数确定
        5.4.1.3 地应力平衡及加载时步
        5.4.2 天然地基变形机理
        5.4.3 桩承式复合地基破坏机理
    5.5 倾斜软基路堤下桩体破坏机理对比分析
        5.5.1 水平位移
        5.5.2 竖直沉降
    5.6 倾斜软基路堤适用桩型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大孔径钻孔灌注桩孔壁致塌影响因素分析与稳定性评价研究 ——以广东石化项目灌注桩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广东石化灌注桩工程地质背景条件及成孔工艺
    2.1 区域工程地质背景条件
        2.1.1 工程概况
        2.1.2 区域气象水文特征
        2.1.3 区域地形地貌
        2.1.4 区域地层概况
        2.1.5 区域构造概况
        2.1.6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2 钻孔灌注桩成孔工艺
    2.3 特殊地层应急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孔径钻孔灌注桩孔壁失稳机理研究
    3.1 钻孔灌注桩孔壁不稳定问题分析
    3.2 钻孔灌注桩孔壁失稳机理研究
        3.2.1 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力学分析模型研究
        3.2.2 实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东石化灌注桩工程孔壁致塌影响因素分析
    4.1 数量化理论Ⅰ基本原理
        4.1.1 项目、类目及其反应矩阵
        4.1.2 数学模型建立
        4.1.3 预测模型精度及各项目的贡献分析
    4.2 广东石化灌注桩工程孔壁致塌影响因子分析
    4.3 孔壁致塌因子的数量化理论评价模型
        4.3.1 项目和类目选取
        4.3.2 基准变量的确定
        4.3.3 预测方程及精度分析
        4.3.4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孔径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5.2 材料选取和模型建立
        5.2.1 地层参数选取
        5.2.2 计算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5.2.3 模型的建立——计算模拟方案和边界条件
        5.2.4 网格划分
    5.3 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因素模拟结果分析
        5.3.1 不同钻孔直径条件下孔壁稳定性分析
        5.3.2 不同泥浆比重条件下孔壁稳定性分析
        5.3.3 不同钻孔深度条件下孔壁稳定性分析
        5.3.4 基坑降水联合施工条件下孔壁稳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端承桩持力层缺陷质量控制研究 ——以广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
    2.1 桩的类型
        2.1.1 按桩材分类
        2.1.2 按桩的使用功能分类
        2.1.3 按照承载性状分类
    2.2 预应力管桩与灌注桩
        2.2.1 预应力管桩
        2.2.2 灌注桩
    2.3 端承桩设计规范规定
        2.3.1 影响端承桩承载力的因素
        2.3.2 端承桩设计规定
    2.4 建设工程质量
    2.5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
        2.5.1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2.5.2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
3 广州地区端承桩持力层缺陷类型及危害
    3.1 广州地区地质构造与地层特征
        3.1.1 广州地区地质构造
        3.1.2 广州地区地层特征
    3.2 广州地区端承桩持力层缺陷主要类型
        3.2.1 石炭系灰岩持力层缺陷
        3.2.2 花岗岩持力层缺陷
        3.2.3 白垩系泥岩和粉砂岩持力层缺陷
    3.3 广州地区端承桩持力层缺陷主要危害
        3.3.1 总体危害表现
        3.3.2 典型危害表现
    3.4 本章小结
4 引发广州地区端承桩持力层缺陷的不利因素
    4.1 建设单位质量管理因素
    4.2 勘察、设计单位质量管理因素
    4.3 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因素
    4.4 工程监理单位质量管理因素
    4.5 本章小结
5 广州地区端承桩持力层缺陷预防与处理的工程技术对策
    5.1 端承桩持力层缺陷预防技术
        5.1.1 钻(冲)孔灌注桩持力层缺陷预防技术
        5.1.2 预应力管桩持力层缺陷预防技术
    5.2 端承桩持力层缺陷处理技术
        5.2.1 钻(冲)孔灌注桩持力层缺陷处理技术
        5.2.2 预应力管桩持力层缺陷处理技术
    5.3 本章小结
6 广州地区预防端承桩持力层缺陷质量管理对策
    6.1 广州地区端承桩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6.2 广州地区端承桩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6.2.1 建立工程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6.2.2 建设单位的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6.2.3 勘察设计单位的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6.2.4 监理单位的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6.2.5 施工单位的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6.2.6 端承桩缺陷质量事故处理管理模式
    6.3 本章小结
7 端承桩持力层缺陷处理实例
    7.1 工程概况
    7.2 排查与处理
    7.3 原因分析
    7.4 不合格端承桩计算分析
    7.5 持力层缺陷处理技术措施
    7.6 持力层缺陷处理质量管理措施
        7.6.1 持力层缺陷事故管理模式
        7.6.2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7.7 效果检验与经验总结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四、淤泥层与卵石层等软硬互层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地质情况下钻孔灌注桩钻机设备选型[J]. 侯斌.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08)
  • [2]滨海吹填围垦区堆载作用下桩基承载特性研究[D]. 邓会元. 东南大学, 2021
  • [3]盾构掘进影响下复合成层地层及环境的力学响应及其控制[D]. 曹利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合肥地铁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研究[D]. 胡众.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3)
  • [5]公路桥梁施工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J]. 潘湘勇. 西部交通科技, 2019(06)
  • [6]武汉近江一级阶地嵌岩围护长大深基坑变形机理与控制研究[D]. 胡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1)
  • [7]高压旋喷桩在淜头水电站拦河闸坝坝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张瑜芝.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5)
  • [8]桩承式软基路堤侧滑变形机理及稳定性分析[D]. 王明哲. 福州大学, 2015(07)
  • [9]大孔径钻孔灌注桩孔壁致塌影响因素分析与稳定性评价研究 ——以广东石化项目灌注桩工程为例[D]. 杨德兵. 青岛理工大学, 2014(04)
  • [10]端承桩持力层缺陷质量控制研究 ——以广州地区为例[D]. 王文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淤泥层、卵石层等软硬夹层钻孔桩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