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一、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倩,李城恩,施建华[1](2021)在《福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评价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文中指出为了科学监测和合理评价福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安全法制、科教文卫、资源环境6大方面选取22项指标,构建福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体系,对福建省2010-2018年间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分别确定综合评价模型,动态比较近九年福建省全面小康社会的水平,并对其进行进程化分析和发展前景预测,得出福建省小康水平逐年提升、持续向好,但存在产业结构不协调、就业压力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活水平较低、安全生产存在隐患等问题,最后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蒋华林,杨帆,蒋基敏[2](2021)在《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的内涵及其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全面振兴达成度是衡量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进展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加强对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的研究与评价,对推进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目标要求,厘清和界定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的内涵。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为指引,从评价导向的把握和评价维度的选择两方面提出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并构建由立德树人符合度、发展要素支撑度和发展质量贡献度3个维度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在评价实践中,要着力加强第三方评价主体培育,建立健全大数据监测体系。

李治兵[3](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我国已完成了全国农村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实现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由全面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战略,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乡村振兴已成为下一步农村从基层党建到经济产业发展,再到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多项工作的时代背景和总体方略,对民族地区下一步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统领指导意义。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生态保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地位突出,但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多重困境。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的发展已经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复合问题。在羌族地区发展村寨旅游业,对于在资源与环境硬约束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和政府有关乡村振兴的决议、规划、政策为指导,运用民族学、经济学、旅游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按照“背景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咨询交流—重点突破”的思路,采用“理论研究—样本分析—案例田野”的程序,对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聚焦民族村寨旅游业研究的核心命题,明确研究的内容、思路,以此作为数据来源、案例选择及调研过程的依据;梳理相关指导思想及理论,对乡村振兴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选取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性以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全面勾画出其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综合运用既有研究成果、政府政策及田野调查资料,从产业、生态、文化、基层治理、收入五个方面构建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以老人村、桃坪村、坪头村等三个典型案例村寨,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剖析其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村寨旅游发展在产业融合、村民增收、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层党建等方面的成效,生成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的村寨旅游发展经验。以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暴露的问题为逻辑起点,辨析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现实挑战,洞悉其在人力、土地、资金、管理、基层组织、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把产权制度、土地改革、村民组织化、基层治理等纳入村寨旅游发展分析框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以及所有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的重大时代背景和统领方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村寨旅游应当并也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村治方面的要求。第二,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阶段,尽管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村寨旅游业的恢复、发展、升级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对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区域宏观贡献与案例村寨的微观贡献的研究表明,村寨旅游是推进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之一。第三,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村寨旅游发展应树立新的资源利用与产业获益理念。第四,产业融合是促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良性发展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第五,构建劳动、经营、资本的多元化参与格局,其中落实与活用中央有关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重要政策,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确保村民资本化参与旅游业及收益权利是一项重要新课题,也是巩固全面小康和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振兴的政策保证。第六,加强村级基层党建,探索村寨旅游业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并保证村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快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和发展旅游产业是构建良好村寨旅游秩序的重要途径。

关玉玉[4](2021)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肖鹏,沈传亮[5](2020)在《40年来小康社会建设研究热点述评》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小康命题至今,小康社会建设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和研究,有不少重要研究成果问世。小康社会建设有些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包括对小康社会概念,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的内涵、历史地位和战略意义、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实现路径等。本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析。

夏铭娜,李崟,胡佳澍[6](2020)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体育事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息息相关,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体育脱贫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适宜的体育发展方式亦能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推动体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的要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相适应的体育各领域形成全面协调发展的机制,其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其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其核心内涵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其范围应覆盖全国、全生命周期、全社会、各类人群。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在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内涵的基础上,以评价指标体系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每个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筛选是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为原则,建立以实现目标、主要方面、发展基础和支撑系统为系统层评价指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区分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各评价指标达标标准,主要以标杆值法和局部拟合法评定是否达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和中国"体育强国"内涵建设提供评估工具。

史含宇[7](2020)在《内蒙古全面决胜小康阶段的短板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1979年,邓小平对国内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构建蓝图时,指出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此后,中国共产党的整体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基于“小康”这个定义的被指出,一直至国内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中进一步明确的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着后来的党的十九大的召开进一步指出已经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十六大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分析、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核算、社会公共的满意度调查三个角度对内蒙古整体构建小康进程从主客观方面结合进行科学研判,总结经验、发现短板,从补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补齐民生短板、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健全的短板、补齐区域发展短板、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上精准发力,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努力的方向。并为内蒙古实现精准脱贫、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蒋美志[8](2020)在《全面小康目标下农村多维贫困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FPS2016年数据》文中研究表明精准扶贫自提出以来,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即将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当前我国的贫困现状已经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要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就要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虽然我国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已经从收入贫困转变为收入结合“两不愁,三保障”,但识别指标不够全面。因此,从多维贫困角度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测度,探索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对于增强扶贫效率以及改善中国农村贫困现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一是多维贫困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全球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全面小康指标和我国贫困现状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二是从不同贫困维度对多维贫困进行分析,即从同一维度和不同维度两方面研究多维贫困的测度结果和影响因素。三是从家庭管理人层面和家庭层面对农村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对多维贫困的发展与测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结合全面小康评价指标体系国际多维贫困测度体系,构建了全面小康目标下的多维贫困测度体系,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的数据对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状况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一是对农村多维贫困的测度进行研究。首先从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三个维度上选取13个指标构建多维贫困测度体系,设定指标临界值与权重,采用AF方法对多维贫困家庭进行识别,构建多维贫困指数,结果显示,随着贫困维度的增加,多维贫困指数与贫困发生率逐渐变小,贫困的剥夺强度逐渐上升,不同地区贫困状况不同。其次,按指标和地区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度进行分解。按指标分解结果显示:(1)生活水平指标的贡献度最高,但随着贫困维度的增加,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而教育的贡献度随着贫困维度的增加逐渐增加。(2)同一维度下各指标贡献度不同,家庭恩格尔系数、燃料和受教育程度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最高。按地区分解结果显示:(1)同一维度下各地区对总体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度不同,西北、西南、中部和东部对总体多维贫困指数贡献度偏高,而东北地区的贡献度最低。(2)同一地区在不同贫困维度下的贡献度不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东北、中部和东部地区呈下降趋势。第二是对农村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样本数据中选择家庭管理人和家庭层面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将家庭是否贫困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Logit回归模型,根据模型结果可以看出:(1)不同贫困维度的影响因素不同,对家庭是否遭受多维贫困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家庭管理人手机与网络的使用情况、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情况,家庭规模以及家庭成员是否外出打工。(2)家庭管理人性别为女、年龄越大、健康程度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以及使用手机与网络的家庭遭受多维贫困的可能性越低,且影响程度在三维和四维贫困时比一维和二维贫困时更高。(3)家庭特征中,打工收入越低、家庭人口数越多以及家庭人情礼支出越少的家庭越容易遭受贫困。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政府层面和农户层面提出了建议。政府应该完善农村贫困测度体系,根据致贫因素从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等方面为贫困家庭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重点关注西部地区贫困问题,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帮助贫困户更快更好脱贫。农户应该加强学习,提高受教育程度,激发内生动力,先富带动后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多维贫困问题。

朱燕青[9](2020)在《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为研究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找出制约江西省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的因素,本文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江西省经济发展基础,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及特征构建了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17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法对2017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南昌市以0.6627的综合得分稳居江西省所有地级市首位,鹰潭市与新余市的排名紧随其后;但除南昌市外,其余所有地级市的综合得分均在0.5以下,整体发展质量不高。第二部分是运用障碍度诊断法对指标体系的目标层以及指标层进行障碍度诊断,以期找出阻碍江西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质量的障碍因子。从准则层诊断结果来看:创新发展目标层对所有城市都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人民生活准则层是除南昌市外其余所有城市的最大障碍层,且障碍度均在40%以上。从指标层诊断结果来看: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是除南昌市外其余所有城市的最大障碍因子;R&D投入强度是除鹰潭市外其余所有城市排名前八的障碍因子,且障碍度均在10%以上。第三部分是根据各城市的综合得分结果运用Geoda软件对2017年江西省济发展质量空间特征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空间集聚特征,其中空间集聚主要以“低-低”型集聚为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魏后凯,于法稳[10](2020)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后小康时期乡村振兴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系统分析了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剖析了在农村环境、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政治民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及弱项,以及后小康时期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加强的关键性领域。在此基础上,围绕紧抓一个核心、补齐两大短板、强化三个弱项,提出了农村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基本策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路径选择。

二、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评价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三、福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评价分析
    (一)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分析
        1. 评价指标预处理
        2. 相关性分析
        3. 确定主成分因子
        4. 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5. 计算综合评价值及排名
    (二)基于综合指数法的进程化分析
        1. 确定各指标权重
        2. 计算综合指数
        3. 进程化分析
四、结论

(2)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的内涵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评价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二)有助于合理制定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时间进度表
    (三)有助于充分肯定西部高等教育的贡献与作用
二、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的内涵界定
    (一)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目标要求
        1.人才培养能力持续增强
        2.教师教书育人水平持续提高
        3.科研创新支撑实力显着提升
        4.文化传承创新引领作用明显
        5.国际合作交流更富竞争力
        6.治理体系更加成熟
    (二)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的内涵
三、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测评的研究借鉴
    (一)经济社会领域关于“达成度”测评的研究
        1.关于小康社会实现度测评的研究
        2.关于现代化建设进展测评的研究
        3.关于制造强国建设进展测评的研究
        4.关于乡村振兴水平测评的研究
    (二)教育领域关于“达成度”测评的研究
        1.关于教育现代化建设测评的研究
        2.关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测评的研究
        3.关于“双一流”建设达成度测评的研究
        4.关于教育教学相关方面“达成度”测评的研究
    (三)关于“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测评的研究
        1.关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
        2.关于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的研究
四、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评价导向的把握
    (二)评价维度的选择
    (三)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五、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评价的实践把握
    (一)着力加强第三方评价主体培育
    (二)建立健全大数据监测体系
六、结论与讨论

(3)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乡村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
        (三)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
        (四)关于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
        (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六)对已有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三)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四、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1章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1.1 指导思想
        1.1.1 乡村振兴战略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1.2 理论基础
        1.2.1 当代中国民族理论
        1.2.2 乡村旅游理论
        1.2.3 产业融合理论
        1.2.4 乡村文化变迁与文化保护理论
        1.2.5 中国当代产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2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
    2.1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概况
        2.1.1 羌族与岷江上游羌族地区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历史文化概况
        2.1.4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基本情况
        2.2.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的数量和所属行政区划
        2.2.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风貌、地理分布
        2.2.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经济概况
        2.2.4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社会概况
    2.3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及其重要性分析
        2.3.1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及其发展
        2.3.2 灾后旅游业振兴及其问题
        2.3.3 单一区域性扶贫、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及其问题
        2.3.4 部分羌族村寨面临的现实问题
        2.3.5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2.4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初步实施
        2.4.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全面小康基本实现
        2.4.2 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
        2.4.3 农村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4.4 合村并乡与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2.4.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2.4.6 全域旅游推进与村寨旅游发展
        2.4.7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初步实施的成绩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3.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与条件
        3.1.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分类
        3.1.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资源
        3.1.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条件
    3.2 岷江上游羌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历程
        3.2.1 起步阶段(90年代初至中后期)
        3.2.2 初步发展阶段(1998 年—2008 年)
        3.2.3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3.3.1 岷江上游羌族旅游村寨数量
        3.3.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供给能力及旅游收入
        3.3.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成效
    本章小结
第4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
    4.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比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体系的权重赋值
        4.3.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5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个案研究
    5.1 老人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1.1 老人村概况
        5.1.2 老人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1.3 老人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1.4 老人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桃坪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2.1 桃坪村概况
        5.2.2 桃坪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5.2.3 桃坪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2.4 桃坪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3 坪头村旅游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
        5.3.1 坪头村概况
        5.3.2 坪头村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5.3.3 坪头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贡献
        5.3.4 坪头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4 三村旅游业发展及其对乡村振兴贡献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5.4.1 整体评价
        5.4.2 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1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经验
        6.1.1 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村寨旅游发展
        6.1.2 差异化的村寨旅游发展策略
        6.1.3 村寨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综合贡献效应
        6.1.4 不同类型的村寨旅游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存在差异
    6.2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问题探析
        6.2.1 旅游业发展后劲乏力
        6.2.2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6.2.3 旅游管理机制不完善
        6.2.4 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
    6.3 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人力资本欠缺
        6.3.2 土地资源制约
        6.3.3 资金制约
        6.3.4 自然灾害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6.3.5 产权制度不完善
        6.3.6 村寨原子化
    6.4 乡村振兴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优化发展思考
        6.4.1 村寨旅游发展思维转向
        6.4.2 探讨村寨旅游赋权及村民受益方案
        6.4.3 激发村寨旅游内生发展活力——多元化参与
        6.4.4 村民再组织与村寨旅游秩序的重塑
        6.4.5 加强旅游村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6.4.6 争取国家有关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村民访谈提纲
    附录三: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四:“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专家打分表
    附录五:访谈纪要
    附录六:田野工作相关照片
致谢

(5)40年来小康社会建设研究热点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小康和小康社会概念
    1.关于“小康”概念的历史嬗变。
    2.关于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概念内涵。
二、关于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
    1.关于小康社会思想发展阶段。
    2.关于小康社会思想发展变化的缘由。
三、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
    1.“全面”的角度。
    2.“总体布局”的角度。
    3.现代化的角度。
    4.新发展理念的角度。
四、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方位和战略意义
    1.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方位。
    2.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意义。
五、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
    1.关于小康社会的定性分析。
    2.关于指标体系编制。
    3.关于小康社会的定量分析。
    4.关于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
    5.关于小康社会的区域评估。
六、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
    1.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
    2.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
    3.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制约因素。
    4.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有利条件。
七、关于小康社会的实现路径
    1.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方法。
    2.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问题。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的内涵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构建原则
    2.2 构建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3 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含义
        2.3.1 实现目标
        2.3.2 主要方面
        2.3.3 发展基础
        2.3.4 支撑系统
    2.4 评价指标权重
    2.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评价指标达标标准
3 结束语

(7)内蒙古全面决胜小康阶段的短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内涵及本文理论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沿革
    (三)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理论
        2.政府角色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及内蒙古经济发展成效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1.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
        2.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
    (二)内蒙古全面小康经济发展成效
        1.从“建设”到“建成”十年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1)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2)“三农”政策再次被提到新的高度
        (3)城镇化水平显着提高,城镇化呈现加速趋势
        (4)民生领域有着非常大力度的改革
        2.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自治区对经济结构做出及时调整
        (2)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三、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评价
    (一)从中央层面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刚性指标分析
        1.生产总值翻番目标(以2010年不变价为基数)
        2.城镇居民收入翻番目标(以2010年不变价为基数)
        3.农村牧区居民收入翻番目标(以2010年不变价为基数)
        4.脱贫目标
    (二)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综合分析
        1.指数计算方法
        2.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测定
    (三)基于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意度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范围和对象
        3.调查方法
        4.调查内容和问卷设计
    (四)结合指标体系和满意度调查分析得出结论
        1.相辅相成的发展趋势
        2.互为补充的形势研究
四、内蒙古决胜全面小康的优势与短板
    (一)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
        2.丰富的资源优势
        3.壮阔的沿边优势
    (二)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与弱项
        1.在产业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在富民方面,居民增收还需加力
        3.在领域方面,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4.在区域方面,东中西发展差距仍然存在
        5.在环境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短板突出
五、补齐当前内蒙古全面小康短板的对策
    (一)客观认识全面小康进程中发现的短板和弱项
        1.时刻保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2.充分认识到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短板弱项的迫切性
        3.勇于树立解决短板弱项问题的担当意识
    (二)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补短板强弱项对策建议
        1.补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补齐民生短板,增进人民福祉
        3.补齐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短板,加快以共享发展为目标的民生建设
        4.补齐区域发展短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5.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打造“绿富美”的内蒙古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意度调查问卷

(8)全面小康目标下农村多维贫困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FPS2016年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 研究特色与不足
        1.4.1 研究特色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多维贫困理论与发展
    2.2 多维贫困测度研究
        2.2.1 多维贫困测度方法
        2.2.2 多维贫困测度结果与应用
    2.3 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2.3.1 教育
        2.3.2 户主与家庭特征
        2.3.3 社会环境与制度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全面小康目标下农村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3.1 多维贫困评估标准及存在的问题
        3.1.1 评估标准
        3.1.2 评估标准存在的问题
    3.2 多维贫困测度的改进
        3.2.1 指标选取标准的改进
        3.2.2 指标临界值的改进
    3.3 农村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构建
        3.3.1 数据来源
        3.3.2 指标选取与临界值设定
        3.3.3 农村多维贫困指标体系
第4章 全面小康目标下农村多维贫困测度
    4.1 多维贫困测度方法——A-F法
        4.1.1 多维贫困家庭的识别
        4.1.2 多维贫困指数的构建
        4.1.3 多维贫困指数的分解
    4.2 农村多维贫困家庭测度
        4.2.1 指标选取与剥夺临界值设定
        4.2.2 农村贫困家庭的识别
        4.2.3 农村贫困家庭被剥夺得分
        4.2.4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现状
    4.3 多维贫困指数分解
        4.3.1 多维贫困指数按指标分解
        4.3.2 多维贫困指数按地区分解
第5章 全面小康目标下农村多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5.1.1 Logit模型理论简介
        5.1.2 变量选取与定义
        5.1.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同贫困维度下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一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5.2.2 二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5.2.3 三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5.2.4 四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5.3 不同贫困维度下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家庭管理人特征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家庭特征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多维贫困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相关结论
        6.1.1 多维贫困测度研究结论
        6.1.2 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6.2 消除多维贫困的建议
        6.2.1 政府应该完善扶贫政策与制度
        6.2.2 农户应该激发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可能的不足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高质量发展内涵
        2.1.2 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
        2.1.3 高质量发展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高质量发展理论基础
        2.3.1 科学发展观
        2.3.2 协同发展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江西省经济发展基础评价
    3.1 区位条件
    3.2 自然资源
        3.2.1 土地资源及利用情况
        3.2.2 水资源
        3.2.3 矿产资源
    3.3 经济基础
        3.3.1 经济发展规模
        3.3.2 产业发展及演化趋势
        3.3.3 人口教育
4 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分析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3 指标解释
    4.4 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4.5 TOPSIS模型及其优势
        4.5.1 TOPSIS模型
        4.5.2 TOPSIS模型的优势
    4.6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4.7 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4.7.1 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测度
        4.7.2 江西省各要素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4.8 江西省高质量发展障碍度诊断分析
        4.8.1 障碍度诊断模型介绍
        4.8.2 准则层障碍度诊断结果
        4.8.3 指标层障碍度诊断结果
5 江西省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1 城市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
        5.1.1 经济活力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
        5.1.2 创新发展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
        5.1.3 绿色发展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
        5.1.4 人民生活发展质量空间分布格局
    5.2 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关系
        5.2.1 空间自相关理论
        5.2.2 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自相关检验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6.2.2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6.2.3 提升教育质量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后小康时期乡村振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评价
    (一)实现程度的总体评价结果
        1.总体实现程度逐年提高。
        2.不同方面的实现程度差别较大。
        3.不同指标的实现程度相差悬殊。
    (二)实现程度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二、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程度评价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分阶段实现程度评价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分指标、分阶段实现程度评价
三、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分析
    (一)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农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2.农村基础设施显着增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3.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日益加强。
        4.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劳动就业结构显着优化。
    (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2.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3.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脱贫攻坚成就显着。
    (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
        1.农村教育事业投入加大,大部分县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2.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健康程度大幅提高。
        3.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
    (四)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
    (五)农村环境与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初步进展,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推进。
        2.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与弱项
    (一)农村环境:亟待补齐的短板
        1.农村环境指标的实现程度及其预测。
        2.农村环境指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
    (二)社会发展:重点关注的短板
        1.社会发展指标的实现程度及其预测。
        2.农村社会发展指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
    (三)人民生活:有待巩固的领域
        1.人民生活指标的实现程度及其预测。
        2.农村居民生活指标存在弱项的原因分析。
    (四)政治民主:仍需健全的板块
五、后小康时期仍需加强的关键性领域
    (一)农村居民持续稳定增收:突出短板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关键因素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工程
        1.城乡基础教育存在差距。
        2.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存在差距。
        3.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存在差距。
    (四)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提升:重要支撑
    (五)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艰巨任务
六、农村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基本策略
    (一)紧抓一个核心
        1.加大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
        2.加大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力度。
    (二)补齐两大短板
        1.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2.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计划。
        3.加快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
        4.加强关键地区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供给。
    (三)强化三个弱项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2.提高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水平。
        3.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四)落实一大保障
七、后小康时期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
    (一)分阶段、分地区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二)做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1.政策体系的出台要由特惠性向普惠性逐渐过渡。
        2.各种资源和机制要逐步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3.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三)加快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1.推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三产融合,实现农业的纵向融合和一体化。
        2.建立乡村现代产业体系。
    (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不断增进农民福祉
        1.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保障耕地和水生态系统质量。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生活环境质量。
        4.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五)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1.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能力。
        2.分期分批开展智慧乡村试点示范工作,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业竞争力。
    (六)推进善治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1.坚持党对基层工作的绝对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3.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七)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和活力
        1.深化人口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优化配置。
        2.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地权平等交易。
        3.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四、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评价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J]. 吴晓倩,李城恩,施建华.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1(05)
  • [2]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达成度的内涵及其评价[J]. 蒋华林,杨帆,蒋基敏. 重庆高教研究, 2021(05)
  • [3]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下岷江上游羌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研究[D]. 李治兵.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研究[D]. 关玉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40年来小康社会建设研究热点述评[J]. 肖鹏,沈传亮. 教学与研究, 2020(09)
  •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夏铭娜,李崟,胡佳澍.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05)
  • [7]内蒙古全面决胜小康阶段的短板与对策研究[D]. 史含宇.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全面小康目标下农村多维贫困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FPS2016年数据[D]. 蒋美志.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9]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D]. 朱燕青.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10]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后小康时期乡村振兴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魏后凯,于法稳. 经济研究参考, 2020(09)

标签:;  ;  ;  ;  ;  

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