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的摇滚音乐史与抵抗

崔健的摇滚音乐史与抵抗

一、崔健的摇滚乐与反抗的流变史(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琦[1](2021)在《《人民日报》中国摇滚乐话语的媒介呈现及变迁研究(1986-2019)》文中研究说明

余瑞丰[2](2021)在《建构·解构·重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与新诗有密切关系的现当代歌词,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音乐文学艺术,其在附属于歌曲的音乐价值外,也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的摇滚、民谣歌词具有很高的文学性,流行歌词的文学性也在提升。新世纪以来,文学界对歌词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文学作品选、诗歌选也将歌词收入其中。但是作为正典的文学史,除了极少数个例外,都选择了无视。现当代歌词与新诗是中国现当代诗歌的两脉,现当代歌词也进入文学史才能完整地呈现中国现当代诗歌的面貌。为此,本文从建构的角度切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现状的由来进行溯源,并对所建立的一系列规范进行剖析、解构,论证现当代歌词进入文学史的合理性,提出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歌词的书写的设想。论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章从建构角度切入,解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歌词的排斥的缘起,从现代文学观和文学史的建立、文学史的政治性建构,以及文学史经典形成的文学史书写规范几个方面来论述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现状形成的历程。第二章从解构角度切入,着眼于将歌词排斥在文学史之外的各种因素,从文学史经典的话语霸权压抑、西方学科分类体系和文学观念在中国的话语殖民、文学范畴的变化、文学史的叙述性几个方面剖析现当代文学史排斥歌词的书写范式背后的一系列问题。第三章在重构的角度下,分析现当代歌词与新诗的历史和文体差异,提出建立新诗与歌词二分的中国现当代诗歌体系,提出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歌词的书写。并总结历史上重构的经验,以词曲地位的变迁为参照展望歌词的未来。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歌词存在一个从文学被划到音乐,再到在文学边缘徘徊的历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排斥歌词的书写范式也并非从来如此,而是存在一个建构的历程,在范式之外也存在少量明确纳入歌词的个例。被划出文学范畴的现当代歌词,其实应当被划归文学,进入文学史。最后,本文尝试确定现当代歌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位置,提出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歌词的书写,期望抛砖引玉,为现当代歌词进入文学史推波助澜,从而推动对歌词的研究,促进歌词创作水平的提升,引起对诗歌历史和新诗发展方向的重新思考与评价。本文也意在以歌词为例说明:文学生态日新月异,多元发展,文学理论与日俱新,文学史的写作也应当跟上变革的步伐。

曾俊辉[3](2020)在《崔健歌词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崔健被誉为中国摇滚教父,其摇滚乐以独特风格引领一代摇滚时尚,在整个音乐界掀起了一阵艺术狂潮。崔健的歌词更是被称为一代人的心灵抒写,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崔健的音乐歌词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时代背景与崔健个人生涯,从歌词的内容、情感与艺术形式等方面对崔健音乐歌词进行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崔健见证了一个国家的社会转型,其成长史就是一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史。出生在音乐世家的崔健自小便受父母熏陶而走上了音乐道路,其早期的音乐创作并不出彩,直到接触到摇滚,崔健才终于找到了与音乐的灵魂契合,得以登顶中国摇滚巅峰。此外,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在红旗下的崔健,深受着时代环境的影响,同时也用摇滚记录了这一切,并将这一切化为音乐里的喜怒哀乐。对崔健歌词内容进行细读,大致可将崔健内蕴其中的个人思想与内心情感分为三类:责任、反叛与向往。责任是崔健作为艺术家对民族历史的追溯、对家国命运的关心与对社会大众的关怀;反叛是崔健对集体意识的突破、对个体意识的呼求与对现有生存状态的挣脱,并后延到个人行为上的逃离出走;追求向往则是崔健对个人未来的追求、对自我情欲的照顾与对个人理想的寄托。刨去深度思索、热切关怀的歌词内蕴之美不论,崔健歌词本身也极具外在美。无论是红色意象还是自然意象,或是身体意象,崔健都以一种新奇的视角创造了独特风格的意象运用。流露在歌词文本字里行间的音乐之美则是崔健将文字与节奏旋律的融会贯通。歌词的语言风格也与崔健反叛式的摇滚一脉相通,嬉笑怒骂皆坦率直白、大胆泼辣。

周雅琦[4](2020)在《崔健摇滚乐研究》文中认为崔健是中国现当代集演唱、词曲创作于一身的着名摇滚乐歌手,1986年以一首《一无所有》“震惊”乐坛,开启了中国摇滚时代,在中国摇滚乐坛中被誉为“中国摇滚之父”、“摇滚诗人”、“发扬真唱运动的领袖人物”等。本文以崔健摇滚乐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音乐史学以及音乐社会学、音乐文学、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几个层面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崔健摇滚乐的发展历程、其音乐创作的主题性、艺术特征及研究启示进行历史的叙述、分析和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崔健摇滚乐的发展历程”主要对崔健摇滚乐20年(1986年-2006年)的发展情况,根据其重要的事件、现象等阶段性特点作概要性的梳理和叙述,研究崔健及其摇滚乐在当下对社会、文化、群众产生的影响。第二章“崔健摇滚乐创作的主题性”本章主要对崔健摇滚乐的题材进行分析,在第一章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作品中所反映的具体内容、社会精神和时代特色。第三章“崔健摇滚乐创作的艺术特征”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对崔健摇滚乐的创作特征、结构特征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崔健为突出中国摇滚乐的“民族化”特色所做的尝试和努力。第四章“历史评价与反思”以前三章研究为基础,从音乐社会学、音乐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对崔健的成功因素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回顾崔健对中国摇滚乐所做的贡献探求其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影响和启示。主要观点:一,其成功虽然有客观的社会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努力;二,作品主题鲜明的时代性与创作手法上突出的民族化特征——开创了独树一帜的“中国摇滚乐”道路;三,其创作方法是可以继承的,而如何延续和创新也是值得我们去探索与思考的。

李欣[5](2018)在《《中国青年报》对摇滚的媒介呈现研究(2000-2017)》文中指出摇滚作为一种风格强烈的亚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浪潮中席卷全球。摇滚乐进入中国后,其强烈的反叛风格、激烈的表现形式、坦率的内容表达都令当时的中国为之一振,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经起伏,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媒体报道框架也历经变化。作为社会舆论的引领者,媒体如何报道中国摇滚乐对其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值得研究的主题。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于《中国青年报》2000至2017年的摇滚报道进行研究,探讨了该报对中国摇滚的媒介呈现,并总结出《中国青年报》摇滚报道的具体框架。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对于中国摇滚的报道主要有衰落和发展两大框架。在衰落框架这一高层框架下,有创作乏力、商业异化、生存艰难三个子框架;在发展框架这一高层框架下,有原创动力、摇滚精神、社会引领三个子框架。总体来说《中国青年报》摇滚报道的对象倾向于选择“旧式摇滚英雄”,事件选择倾向正面性事件,倡导用积极正面的主流价值观解读摇滚乐。对摇滚发展现状态度悲观,但是对于摇滚乐曾经的辉煌表现出赞许。论文最后对从文化环境、新闻政策、媒体责任等方面对《中国青年报》摇滚报道呈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陈欣妍[6](2017)在《从精神独立到话语协商—中国内地摇滚音乐三十年》文中认为1986年,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演绎的《一无所有》,真切地表达了一代人的思想心理及文化状态。摇滚乐在中国内地诞生以来,以其反叛性和不妥协的态度一直处于文化边缘的状态,又以其真实性和独立性映射着时代精神的变迁。在价值迷失的时代,摇滚乐成为了人格觉醒的思想武器;在追逐利润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时代,摇滚乐因与资本的合作达到了发展巅峰,也因资本的撤回和去环境的政治化而陷入低迷;在价值多元的消费时代,摇滚乐在与商业、大众、主流意识形态的协商下得到了新的发展,碰撞出包含批判与娱乐的多种内容和形式,并在主流文化中崭露头角。文艺的发展是一面映照时代变迁的镜子,本文借助研究摇滚乐在中国内地的发展——从精神独立到与多方话语协商的过程,旨在能通过这条线索,探索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变迁并对大众文化进行反思。同时,希望通过回望中国内地摇滚音乐的发展历史,对其当下出现的发展问题寻因究果,找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前进方向。

吴群涛[7](2017)在《“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英美的朋克如今已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青年文化。早在七十年代末朋克便传入中国,在中国摇滚发展的推动下,于九十年代中期受到了中国青年的广泛关注和热情追捧。在近四十年时间的传播过程中,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融入朋克,并对其进行筛选、吸收和改造,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朋克亚文化。论文绪论部分对朋克文化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同时对研究意义和价值、创新点、重难点、方法、思路、论文结构安排等进行了相应介绍。论文第一章从梳理英语中“punk”的词源及衍变入手,回顾朋克运动在英美的兴起与发展,剖析出朋克的文化内涵。同时,由“punk”汉译上出现过的论争切入,对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予以概述——经过十余年的“道听途说”和近十年的“地火燎原”,目前朋克在中国的传播处于平稳发展期。在此期间,国内主要有四种朋克传播方式,包括翻译、“打口”、“迷笛”和独立厂牌,它们的联合作用扩大了朋克的受众群体,促成了中国摇滚朋克时代的到来。论文第二章聚焦中国“朋克时代”,选取朋克先锋崔健和何勇,北京朋克乐队群“无聊军队”,以“盘古”、“舌头”、“苍蝇”和“生命之饼”为代表的外省朋克和广受国际媒体关注的“挂在盒子上”为核心的女子朋克乐队进行深入考察,解析朋克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和特征。论文第三章论述具有代表性的乐评人与朋克紧密相关的活动与观点。主要分析涵括郝舫、李皖、颜峻三位知名乐评人的朋克乐评。他们分别代表了国内乐评人在对待朋克文化主要的批评方式与态度,其作品受到了不同时期各个层次的中青年读者的认可,实质上参与了朋克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朋克文化的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论文第四章先从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和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转换三个方面来论析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关系,再从文学书写与亚文化传播紧密关联的角度,连通卫慧与棉棉、宁肯与春树这两组具体的“朋克书写个案”的脉象,分析当代作家对朋克文化的接受差异。论文结论呼应绪论及正文各部分,强调指出朋克文化实践的最大意义是不断地敞开问题,让人们拥有更多自由地表达与争论的空间、方式与勇气,并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赵唯伊[8](2016)在《《南方周末》中国摇滚报道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南方周末》30年来的中国摇滚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南方周末》在30年的发展中对于中国摇滚报道变化的轨迹及其原因。在通过数据来直观表现《南方周末》如何“再现”中国摇滚亚文化的基础上,着力分析《南方周末》的摇滚报道,并揭示其作为主流媒体在这样的报道中折射出的主流文化与摇滚亚文化的关系。通过分析,本文得出《南方周末》对于中国摇滚的报道经历了充满希望——塑造过去——在迎合中排斥商业化的过程,并从政策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进行了报道过程形成原因的分析。最终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出了中国摇滚亚文化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关系状态:良性的互动、互动中疏离以及面对商业的迎合中排斥。通过本文的分析,阐明了主流文化与摇滚亚文化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二元对立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多元的、流动的、互渗的关系状态。这对我们理解摇滚亚文化以及其他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也会带来启示。

汪娜娜,季伟[9](2014)在《选秀节目中摇滚元素的隐喻学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摇滚乐在不同时期发挥出不同的隐喻功能。崔健时代的摇滚乐发出对个体、社会的迷思,指向着强大的目标域。到了如今的选秀节目里,摇滚被作为一种商业元素征用。与前期相比,"选秀式摇滚"生成了新的隐喻结构,其隐喻目标域已发生巨大转移,批判和反抗精神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化工业的顺从。

孙慧慧[10](2014)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摇滚乐研究》文中指出1986年崔健《一无所有》的公演,标志着中国摇滚乐的崛起,同时,中国摇滚乐的加入,也使得沉寂已久的中国内地流行音乐重新焕发生机。80年代中国摇滚乐是东西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是摇滚乐本土化的首次尝试,在音乐创作和歌词创作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受当时特定文化思潮的影响,80年代中国摇滚乐挑起了启蒙的重任,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精神荒芜的人们进行了启蒙。而且,摇滚乐作为一种亚文化,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后,受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亚文化特征必定呈现出与西方摇滚乐所不同的内容。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究了80年代中国摇滚乐的艺术特点、文化功能、文化特征、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简要分析了中国摇滚乐产生的社会条件,并回顾了从摇滚乐的传入到80年代末中国摇滚乐十年的发展历程。第二章着重分析了80年代中国摇滚乐的音乐和歌词两部分,归纳总结了80年代中国摇滚乐的艺术特征。在音乐方面,80年代中国摇滚乐通过加入民族乐器、运用民族调式以及改编传统红歌,对摇滚乐的本土化进行了初步探索。另外,80年代中国摇滚乐还加入了说唱因素,并且通过使用反拍节奏、加强伴奏乐器的节奏功能以及创作重金属摇滚乐等方式来突出音乐的节奏性。在歌词方面,80年代中国摇滚乐主要涉及了对历史和传统的批判与反思、对个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自我的追求这三方面内容,歌词原始朴拙,但寓意深刻,又蕴含着真切的人文关怀。第三章是关于80年代中国摇滚乐的文化解析,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审美层面和思想层面两方面,阐述80年代中国摇滚乐具有的双重启蒙功能。在审美层面,80年代中国摇滚乐缓解和释放了人们复杂的情绪,使人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同时,它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促进了新审美经验的建立。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创作者来说,其现代的摇滚思维启发了他们的音乐创作。80年代中国摇滚乐的思想启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批判、反思来诉求人性,二是通过宣传人道主义、解放个性等先进思想,对大众进行个性启蒙,尤其是青年的个性启蒙。本章第二部分总结了80年代中国摇滚乐这一亚文化群体所具有的亚文化特征(抵抗性和边缘性)的主要内容,并深入分析了80年代中国摇滚乐呈现出以上内容的原因——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大众心理需求、文化传统等有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主流文化的排挤。第四章总结了80年代中国摇滚乐所具有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对其在内地流行音乐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对90年代中国摇滚乐的影响以及对当今中国摇滚乐的启示进行了简要阐释。

二、崔健的摇滚乐与反抗的流变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崔健的摇滚乐与反抗的流变史(论文提纲范文)

(2)建构·解构·重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厘清
第一章 建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状况
    第一节 新文学的建立对歌词文学身份的排斥
        一、文学革命:现代文学观与文学史的建立
        二、新文学规范对歌词文学的排斥
    第二节 文学史政治性建构下的歌词入史状况
        一、革命文学:《讲话》与新文学史的重构
        二、雅俗文学的重构与歌词入史状况
    第三节 文学史经典话语规范下的歌词入史状况
        一、“重写文学史”中的歌词入史状况
        二、文学史经典对文学史书写的规范
第二章 解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歌词入史现状的问题
    第一节 文学史经典话语霸权对歌词文学身份的压抑
        一、文学制度与文学史经典话语霸权
        二、歌词制度的缺失与被压抑的文学身份
    第二节 “文学”的范畴与歌词的学科归属
        一、西方现代学科分类体系在中国的殖民
        二、历史视野下的现代“文学”范畴与歌词归属
    第三节 文学史的叙述性与歌词入史
        一、文学史的历史话语
        二、文学史的雅俗观念与政治意识形态
第三章 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新视野
    第一节 现当代歌词与新诗的历史渊源
        一、新诗:“解开镣铐跳舞”的诗歌
        二、歌词:“戴着镣铐跳舞”的诗歌
    第二节 新诗与歌词二分的中国现当代诗歌体系
        一、新诗与歌词的文体差异
        二、诗歌:新诗与歌词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歌词入史的总结与展望
        一、歌词入史的历史尝试与得失
        二、歌词入史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歌词入史状况统计表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崔健歌词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四、本文研究的实际意义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时代、音乐与崔健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中的社会环境
        一、改革开放中的现实变化
        二、思想解放下的精神转变
    第二节 音乐市场的多元发展
        一、红色歌曲的主流地位
        二、流行音乐的起步与发展
        三、摇滚乐的出现与崛起
    第三节 崔健个人音乐生涯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少年崔健的生活经历与音乐学习
        二、平地一声惊雷起:摇滚教父的嘶吼与呐喊
        三、也无风雨也无晴:落寞旗手的坚持探索
第二章 崔健歌词的多重声音:责任、反叛与欲求
    第一节 肩挑重任:历史反思与家国热爱
        一、过往追溯与历史反思
        二、政治化与超政治化的家国情怀
        三、聚焦社会的人文关怀
    第二节 核心反叛:抗争与出走
        一、个体的抗争:从我们到我
        二、无能的强势呐喊:挣脱现有生存状态
        三、义无反顾的出走:行走者形象
    第三节 内心诉求:慰藉与理想
        一、情感慰藉:情与欲的塑写
        二、理想托付:梦中的姑娘
第三章 崔健歌词艺术特色分析
    第一节 意象择取:字里行间的形神溢彩
        一、红色意象的解构运用
        二、自然意象的浪漫化显现
        三、身体意象的象征化应用
    第二节 音乐流动:节奏音韵的天籁流光
        一、循回反复:优美节奏
        二、合辙押韵:和谐韵感
        三、双声叠韵:灵动韵律
    第三节 修辞表达:行文走章的风格独具
        一、巧用辞格:如诗般的文辞
        二、口语化创作:最直情有力的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论文
致谢
附录

(4)崔健摇滚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崔健摇滚乐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崔健与中国摇滚乐的诞生
        一、崔健及其ADO乐队
        二、地下“派对”时期
    第二节 崔健与中国摇滚乐的形成
        一、因《一无所有》而成名
        二、1987-1993《新长征路上》-《解决》时期
        三、1993-2006《红旗下的蛋》-《给你一点颜色》时期
    小结
第二章 崔健摇滚乐创作的主题性
    第一节 对生活的反思和批判
        一、对传统与过去的反思
        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第二节 对“爱情”“自由”“性”主题的表达
        一、“爱情”与“自由”的冲突
        二、“性”主题的表达
    第三节 对自我追求与个人存在旳思考
        一、对自我追求的思考
        二、对个人存在的思考
    小结
第三章 崔健摇滚乐创作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音乐创作特征
        一、富有动感的旋律
        二、个性化的编曲方式
        三、多元化的音乐风格
    第二节 音乐结构特征
        一、最早采用说唱这一音乐形式
        二、摇滚音乐节奏性的突出
    第三节 中西结合的表现手法
        一、加入民族乐器
        二、运用民族调式
        三、“红色”歌曲摇滚化
    小结
第四章 历史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崔健摇滚乐的历史定位
        一、崔健摇滚乐是时代的产物
        二、崔健摇滚乐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三、崔健摇滚乐是民族审美心理需求下的产物
    第二节 崔健摇滚乐的价值
        一、对摇滚乐手的影响
        二、对“真唱运动”的影响
        三、对摇滚音乐节和3D音乐电影的影响
    第三节 崔健摇滚乐研究启示
        一、理论启示
        二、实践启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青年报》对摇滚的媒介呈现研究(2000-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
    2.2 类目建构
    2.3 信度检验
    2.4 描述统计
3 报道主题的选择
    3.1 报道主题分类
    3.2 报道主题倾向
    3.3 报道议程设置
4 媒介形象的呈现
    4.1 摇滚人物:落魄的旧摇滚英雄
    4.2 摇滚事件:积极的社会事件
    4.3 摇滚时代:逝去的黄金时代
5 报道框架的建构
    5.1 报道框架的分类
    5.2 报道框架的意涵
    5.3 报道框架的机制
6 中国摇滚媒介呈现状况原因分析
    6.1 媒介定位
    6.2 文化环境
    6.3 政策原因
7 结论与讨论
尾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从精神独立到话语协商—中国内地摇滚音乐三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一章:崔健时代(1986 年~1989 年):从无到有
    第一节 一无所有的焦灼情绪
    第二节 一呼百应的人格觉醒
    第三节 一往无前的行者形象
    第四节 一枝独秀的民族潮流——“西北风”
第二章:“三杰一唐”(1990 年~1996 年):摇滚巅峰
    第一节 狂飙突进的重金属与朋克
    第二节 情感内敛的诗人情怀和黑色梦境
    第三节 商业运作下的巅峰和低迷
第三章:消费语境(1997 年至今):话语协商
    第一节 年轻时尚的城市意蕴
    第二节 荒诞坚硬的地下之声
    第三节 融入主流的摇滚叛徒
第四章:商业他途(2004 年至今):音乐节与综艺节目
    第一节 摇滚音乐节:人人都是现场主角
    第二节 综艺节目:贩卖摇滚符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分析
    五、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嬗变与发展:朋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嬗变中的朋克
        一、朋克文化身份的“三重变奏”
        二、国内对“punk”汉译名的论争
    第二节 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历程
        二、主要传播方式及影响
第二章 喧嚣与愤怒:中国摇滚的“朋克时代”
    第一节 朋克先锋
        一、崔健对“冲撞”风格的尝试
        二、何勇与“性手枪”精神的契合
    第二节 “无聊军队”朋克群体
        一、“无聊军队”促进朋克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二、建构“青春乌托邦”:无聊军队专辑音乐歌词分析
    第三节 外省朋克
        一、外省朋克:“盘古”、“舌头”和“苍蝇”
        二、武汉朋克:“生命之饼(SMZB)”
    第四节 女子朋克
        一、中国摇滚中的女性朋克
        二、“挂在盒子上”:中国第一(支)女子朋克乐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拨乱反正:国内乐评人对朋克的引介与批判
    第一节 “比零还少,比最多还多”:郝舫哲评朋克
        一、书写摇滚:《伤花怒放》与《灿烂涅盘》
        二、论朋克的未来:《比零还少》
        三、译介朋克:《上车走人》与《请宰了我》
    第二节 “在黑暗中,看到一点亮光”:李皖文评朋克
        一、引介西方朋克摇滚诗歌
        二、重申对朋克概念的认识
        三、展开对中国朋克摇滚的批评与反思
    第三节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颜峻怒评朋克
        一、活跃在摇滚现场的诗人
        二、论噪音与音乐
        三、对中国朋克的批判性反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写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家对朋克的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
        一、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
        二、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
        三、文化认同基础上文学审美范式的建构
    第二节 卫慧、棉棉的朋克书写比较
        一、浪漫遮蔽反叛:卫慧的“另类”文学
        二、残酷彰显叛逆:棉棉对朋克精神的推崇与实践
    第三节 宁肯、春树的朋克书写比较
        一、歌声表达灵魂:宁肯对朋克的改造与演绎
        二、狂欢追求独立:春树用朋克表述自由青春力量
结语
附录
    Ⅰ. 英美朋克亚文化年表
    Ⅱ. 朋克文化术语翻译及释义
    Ⅲ. 中国朋克亚文化年表
    Ⅳ. 历届迷笛音乐节概况(2000-2017)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南方周末》中国摇滚报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选题缘起
    三、本文创新点
第一章 《南方周末》中国摇滚报道的变迁
    第一节 1984—1994:期待花苞的盛开
    第二节 1994—2004:塑造过去的摇滚英雄
    第三节 2006—2015:希冀摇滚的商业化
第二章 多重力量交织下的中国摇滚报道
    第一节 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
    第二节 经济利益驱动下的“造神”
    第三节“家长文化”制约下的偏向
第三章 《南方周末》报道喻示的主流文化与摇滚亚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良性的互动
    第二节 互动中疏离
    第三节 商业中博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选秀节目中摇滚元素的隐喻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隐喻符号的摇滚
二、摇滚隐喻的整体建构
三、隐喻重构的方式
    (一)置换能指
    (二)包装及拼凑
    (三)象征的征用
四、新隐喻的生成动因
    (一)摇滚特殊表达地位的丧失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收编

(10)20世纪80年代中国摇滚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关于摇滚乐的定义
第一章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崛起与发展
    第一节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准备阶段
    第二节 中国摇滚乐的十年发展历程
        一、中国摇滚乐的探索
        二、中国摇滚乐的崛起
        三、中国摇滚乐的发展
第二章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中国摇滚乐的音乐特征
        一、说唱因素的运用
        二、突出音乐的节奏性
        三、摇滚乐本土化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中国摇滚乐的歌词解析
        一、对历史、传统的批判与反思
        二、对个人生存状态的关注
        三、对自我的追求
第三章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文化解析
    第一节 中国摇滚乐的双重启蒙功能
        一、审美启蒙
        二、思想启蒙
    第二节 中国摇滚乐的亚文化特征
        一、中国摇滚乐的抵抗性
        二、中国摇滚乐的边缘性
第四章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第一节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历史影响
        一、在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对 90 年代中国摇滚乐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现实意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崔健的摇滚乐与反抗的流变史(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中国摇滚乐话语的媒介呈现及变迁研究(1986-2019)[D]. 刘梦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建构·解构·重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歌词入史问题研究[D]. 余瑞丰. 北华大学, 2021(02)
  • [3]崔健歌词艺术研究[D]. 曾俊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崔健摇滚乐研究[D]. 周雅琦.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国青年报》对摇滚的媒介呈现研究(2000-2017)[D]. 李欣. 暨南大学, 2018(01)
  • [6]从精神独立到话语协商—中国内地摇滚音乐三十年[D]. 陈欣妍. 暨南大学, 2017(02)
  • [7]“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吴群涛. 武汉大学, 2017(06)
  • [8]《南方周末》中国摇滚报道的研究[D]. 赵唯伊. 苏州大学, 2016(02)
  • [9]选秀节目中摇滚元素的隐喻学初探[J]. 汪娜娜,季伟. 东南传播, 2014(07)
  • [10]20世纪80年代中国摇滚乐研究[D]. 孙慧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崔健的摇滚音乐史与抵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